首页 > 文章中心 > 学生会考核方案

学生会考核方案

学生会考核方案

学生会考核方案范文第1篇

论文摘 要:素质教育必须同时满足社会、个体对教育的需求,这既是素质教育实施的目标,也是素质教育思想指导下考核改革的目标。本文以财务会计学课程为例首先对考核的背景进行分析;其次研究如何树立重在能力培养的现代考核观念;最后以《财务会计学》课程考核方法改革为例研究其课程特点和培养目标,系统规划考核制度。

素质教育是相对于应试教育提出来的,从教育价值上说,素质教育必须同时满足社会、个体对教育的需求,这既是素质教育实施的目标,也是素质教育思想指导下考核改革的目标。本文之所以将研究的着眼点放在考核上,是基于:课程考核除具有检验教学目标实现程度的评价功能之外,还是日常教学工作的指挥棒,是确定学生努力程度和努力方向的一个重要因素,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传统的考核方式大部分是“重结果轻过程”。考核试题和平时作业多是识记性题目和模拟性业务题,大多只有固定答案,难以达到能力考核的作用。

受考核方式的影响,教学方式也多以应试为核心。虽然多数教师重视教学改革,都认为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合作性学习等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对学生能力培养和提高教学效果方面有着重要作用,但如果考核方法还继续沿袭传统的考核方法,那么教学改革很难有真正的成效。因为对于教师而言,知识传授更容易些,而组织重在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的启发式教学,如案例教学、企业调研,则难度较大,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精力首先提升自身能力,并进行大量考核资料的准备;对学生而言,完成识记性的作业更容易一些;而案例研讨、案例设计、企业实务调研、撰写课程论文等作业难度较大,但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训练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考核方法改革的背景分析

传统的考核方式曾经为我国筛选人才发挥过应有的作用。但在目前形势下显示出较大局限性。考核主要考察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而不是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核试题也多是只有一个答案,不利于考察和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考核不注重考察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和效率,不利于考察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这既不符合信息时代的要求,也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受考核方式的影响,教学方式就以应试为核心,教学多采用以教师为主体的单向灌输式教学,不易调动学生主动性,也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尤其是财务会计学这门课,由于会计改革的深入变化,对课本中的一些理论要深化理解,这更需要老师与学生共同去探讨,去发展,应采用更为开放的教学方式,而不应一味运用这种单项灌输的封闭式教学方式。

2.考核方法改革的实践

考核是确定学生努力程度和努力方向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于教师和学生而言,考核也是反映学生学习成果的一个重要方面。下面以财务会计学课程考核方法改革为例进行实践分析。

2.1树立基于素质教育,重在“能力培养”的现代考核观念

建立以“素质立意考能力,将素质教育观念内化于考核”的考核评价体系,通过考核的引导作用,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自我评价能力和心理素质、协作精神、职业道德等。不要单纯以课程和教材知识的难度、深度和考核的分数来衡量学生,而要把考核真正当作是实现教育目标过程中的一项有效手段,而不是教育目标本身。

2.2紧密结合《财务会计学》课程的特点和培养目标,系统规划考核制度

一是在考核方式上,将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平时成绩与期终考核成绩分别占60%和40%。二是在考核内容上,减少知识性试题的份量,增加案例分析等能力性试题的份量,侧重于考核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2.1利用“学识层次分类法”设计考核内容,确立考核的能力导向

我们在财务会计课程考核改革中运用了“学识层次分类法”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学识层次分类法主要根据认知进行分类。由于认知意味着获得、储存知识和开发智力,掌握与某学科有关的知识主要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因而也是现代教育的核心内容,该方法将认知行为分为以下六个层次:①知晓;②理解;③应用;④分析;⑤综合;⑥评价。

根据认知行为的六个层次,在设计试卷时考虑学识层次和教学内容间的平衡、以及不同学识层次间考核时间的分配等。试题以案例分析为主,具体题型包括:单选、多选、判断、计算分析以及综合评价等。通过案例分析,学生不仅在案例中掌握了账务处理的方法,更好地掌握和理解会计准则,同时也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评价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和职业判断能力。

由于考核注重了能力的考查,试题基本没有考死记硬背的知识,如定义、概念、公式的表述等,而是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试卷综合考察了学生全面理解、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阅读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文字语言表达能力等。

2.2.2构建多种形式的课程考核体系,题目侧重理论联系实际。

考核方式要突出多样性、针对性、生动性,不能只限于笔试,还应采取企业调研、课程论文、正式作业、案例讨论与成果展示、书面报告、模拟实训、课堂评价等方式考察和评价学生。

我们根据财务会计学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结合学生将来就业岗位时的要求,把学生分成若干组,每一组负责对财务部门的某一个岗位的业务范围、岗位特点、流程以及内控制度的要求等方面进行调研,小组成员的工作由每一小组组长来分工协调,调查可以采取走访、互联网、电话等多种形式,最后形成书面报告。报告的完整性,排版或图文,考核答辨时的口齿、逻辑性、及学生评委的评价,平时上课提问的质量,调研过程中的工作量,组与组之间的比较均可作为分数评定的依据。这种考核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使学生的学习个性能力得到极大发挥和张扬,真正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2.2.3侧重考察学生的创新精神。考核题目在考察学生收敛思维的同时,考察学生的发散思维,同一个案例可能有很多答案。在阅卷的时候,对于创新精神也给予充分肯定,学生的回答即使不符合标准答案,但只要分析阐述言之有理,就不完全算错。

3.考核观念的变革推动了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创新

由于考核的思路发生了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必须做出相应的改变:

3.1根据专业核心能力,选择教学内容。

财务会计学对于未出校门的学生来讲,是一门极为抽象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需要学生有较强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思维分析能力才能理解知识要点。我们通过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感受会计在经济管理中的重要性,会计如何为企业的分析、管理和决策服务。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在教学中加入大量鲜活而贴切的案例,对于教材上的内容做出区分,课堂上采取“五讲教学法”。同时有针对性地指定和指导学生阅读某些报刊、杂志、书籍和网站上的相关资料,在课堂上更多的是向学生传授学习会计的方法,培养和锻炼的是学生获取知识、分析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在这种能力的培养方面,教材远远不及处于时代前沿的各种传媒。

3.2根据专业素质要求,重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会计职业道德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不可能通过一门会计职业道德课程就能把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起来的。一般情况下,会计的职业道德主要体现在会计原则之中,学生能否透彻理解其含义,教师的教学方式非常重要。会计的基本原则大多应用于整个账务处理程序之中,而教师在教学时,却容易忽视在专业技能的教育中贯穿职业道德教育。一方面,是因为教师本人缺乏实际经验,对虚假会计信息的意识不敏感、不熟悉,另一方面,随着会计信息使用者的日益增多,资本市场的日益发展,对会计信息的披露要求将越来越严格。时代呼吁诚信,作为任课教师,我们更应该意识到职业道德教育的分量举足轻重,只有在思想上意识到它的重要性,才会在教学过程中贯穿职业道德教育,在向学生传授财务会计知识的同时,及时将会计一般原则与账务处理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不仅掌握会计核算的处理技巧,并且真正地理解会计一般原则,在日后的账务处理实践中才能做到正确地运用一般原则。

3.3注重时事会计案例的使用,使会计教学的内容更加具体形象

在教学中我们注重会计案例的使用,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和决策的能力,帮助学生成为决策者,这种思想贯穿教学的始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了一些企业的实例,模拟了现实环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到公益性捐赠时,以最新电视新闻,“某企业集团向国家减灾委员会捐款用于抗震救灾”作为案例;在讲到营业税、城建税、教育费附加时,介绍财政部运用经济杠杆抗击非典、南方冰雪灾害、汶川地震等的重要举措,“减征、免征或缓征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的案例;在讲到财务指标时,介绍刘姝威分析蓝田股份的财务状况,得出蓝田股份短期偿债能力越来越弱的案例等。通过这些时事案例,使学生感觉到,学习会计并不枯燥,会计活动就在我们的周围,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3.4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的统合

选择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原则应是:一要结合专业教育的特点,二要结合教学内容,三要结合教学对象,四要结合教学目的。我们认为,多样化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方法要想发挥其功效,关键在于教学手段和方法的“统合”。

本课程采用的教学手段包括传统教学、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五讲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讨论法、自学法等。其中讲授法具有系统性、条理性、重点性、信息量大、启发性强等特点,适合集中讲述大量重点、难点问题;讨论法具有主体性、发散性、探究性的特点,适合学习争议性较大的知识点;自学指导法具有独立性、广泛性与经典性,适合应用于学生感兴趣的热点问题。总而言之,在批判继承传统教学方式的条件下,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用多种教学方法。同时创建了“导学-督学-促学-自学”课程辅助教学管理模式,以充分保证提高教学质量与效果的目的。

4.考核方法改革的效果

财务会计学课程考核改革之后,有部分学生表示考核难度较大,题量偏多,但绝大部分同学普遍支持考核改革。学生普遍反映,改革后的考核考前不用机械记忆,对知识的印象反而更加深刻,真正考察了能力,以后要坚持。有的同学还指出,在回答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时,有一种学以致用的快感。

笔者用了相当一部分课时联系实际去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们在课堂上热情高涨,积极参与,这使传统的注入式教学下的学生和老师同堂异梦的情况大为改观。不少同学表示他们在课堂学习中提高了能力。教师也能明显感受到学生的变化,和学期初相比较,学期末学生明显变得独立、大胆,极具求知精神和批判精神。

由此可见,这一教学成果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对学生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有明显的效果。可以适用于任何一门课程的考核和教学,具有可操作性,有一定的应用前景,在高校有推广价值。

注:唐山学院教研课题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学生会考核方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教学改革;过程化考核;;程序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26-0145-02

1 引言

在以课程为基本单位的高校教育中,考试常常被认为是一门课程的结束,考试成绩被看作是反映学生最终学习效果和教师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学习本身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何激励学生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并提高学习效果,如何引导教师提高教学水平,这才是高校一直在探索和改革的重要方向。

程序设计基础是目前高等院校普遍开设的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程,无论是计算机专业还是非计算机专业,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学习该课程基本都是零起点起步。学生通过学习该课程,可以为今后的深入学习以及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作为编程基础课程,该课涉及的学生数量较多,面向的学院较广,对相关后续学习的影响也较大。

2 存在的问题

目前的程序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中,主要采用单次期末考试结合平时表现的考核方式。期末考试的成绩在考核中占较大比重;通过平时作业和上机操作情况会得到的平时成绩,在考核中占较小的比重。从多年的教学实践情况看,这种方式存在诸多弊端。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单次考试方式影响学习效果,学生中普遍存在一些情况,平时学习不努力,主要精力投放在期末突击应考。通过一个短期的密集复习,学生能够取得一定的学习效果,但是,快进必然快退,一段时间后,知识又快速遗忘,无法取得应有的成效,甚至还会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而且,程序设计课程注重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这样的考核方式也不能全面得体现出学生的真实学习效果,反而容易误导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要求,从而偏离课程设置的初衷。从教师的角度来看,教学过程中,平时作业和上机操作的督促和激励效果有限,学生中存在一定比例的抄袭参考行为,这样学生学习的真实情况无法及时体现,导致教师在衡量教学方法、调整教学进度以及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等方面不能得到及时有效地帮助,不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

3 过程化考核方案

基于以上问题,课程组对课程的考核进行了认真细致的分析思考,提出了过程化考核的教学改革方案,并在教学工作中进行试点实施。

考核方式具体安排如表1所示:

l 采用百分制计分,满分100分;

l 学习表现共占10%,这部分成绩通过评价学生平时的出勤和课堂表现获得;

l 上机实践课,学生上机完成教师布置的内容并书写实验报告,教师根据按时提交的实验报告给出实践能力分,占比为20%;

l 教学过程中引入两次阶段性测试,阶段性测试形式为上机完成,分别考核学生基础内容的掌握和提高内容的掌握,每次考核计10分,总共占20%;

l 期末考试为闭卷,旨在真实反馈学生对于基本概念、重要知识点和综合应用的掌握情况。在总评中占比为50%。

4 过程化考核方案的特点

4.1 兼顾整体和个体

在施行本方案的学期,共有10个教学班级,涉及9位任课教师参与教学改革活动。由于本课程面向多个学院多个专业,过程化考核需要在每个教学班级都有统一的执行力度才能保证课程的整体一致,所以在贯彻执行过程化考核方案的同时,课程组定期召开教学交流会,及时贯彻和讨论方案的执行。全体任课教师全程参与方案细节的详细讨论,每位教师对于教学大纲、过程化考核方案都逐步形成统一的认识。任课教师授课的教学范围、教学进度的统一,实践项目、内容的统一,保证了教学一致性;过程化考核的范围和次数的统一,期末考试采取教考分离的统考,保证了考核一致性;考核细则和评分依据的统一,保证了评定一致性。这些是这一方案面向课程保证教学整体规范,并顺利完成过程化考核教学改革的基础。

在施行本方案的学期,一共有683名学生学习本课程,这些学生的专业背景各不相同,涉及经管、人文、化学、国际经贸等多个专业,各班级的上课时间各不相通,而且个别教学班级的周学时存在差异。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的对象,还需要能够兼顾个体的差异,所以在过程化考核的方案并没有太死板的规定。例如实践项目明确了实践的内容和工作量,但没有统一规定完成哪几道题目,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学生的实践题目;阶段测试规定了测试的内容范围和完成测试的时间区间,但没有统一测试时间和具体试卷。这样的做法使得教师有一定的空间调整教学安排,更合理的应对教学需求,同时也杜绝了不同班级之间学生作弊的可能。教学活动一定程度上兼顾了教学个体的差异。

4.2 教考同步

我们理解,学习是一个过程,注重这个过程,才能让学生学习的广度和深度达到较好的水平。单纯依赖期末考试,学生容易忽视学习的这个深入过程而依赖最后一搏。所以在制定考核方案时,我们特别注重考核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在本课程的考核方案中,有50%的成绩是随着教学活动的推进同时展开的。这50%的考核包含学习表现、实践能力和阶段性测试三个层次的考虑:一、学生的平时表现,即是否能够以积极认真地态度对待学习,具体表现为学习表现的评分;二、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即能否跟上教学活动的进程,具体表现为每次实践内容的完成情况;三、对于学过的知识点能否建立有机联系,进行较为综合的应用面,具体表现为阶段性测试的表现。这三个层次是学习广度上的扩展也是学习深度上的递进,可以较为科学的反映学生学习过程的实际情况。

同时,在该方案中实践部分的能力评分占总分的40%,也和教学大纲中实践课时对总授课课时的占比一致,能够较大程度体现学生实践能力的水平,体现出课程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视。

4.3 加深了解

采用该过程化考核方案,教师通过实践能力和阶段性测试两个环节,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方便教师调整教学方式和进度安排。学生也很关心自己的平时表现、上机实践和阶段性测试的情况,也能让学生对自身的学习效果有更好的认识,有助于学生调整自身的学习方式。师生之间通过课堂、机房、测试多方面的互动,提高了相互的了解,更有利于提高教学活动的质量。

5 运行效果

课程组收集了方案运行过程中的教学讨论会交流结果、所有学生成绩、任课教师的过程化考核反馈信息表,教学活动结束后还收集了一部分学生的反馈信息。主要从三个方面来看:

总体来说,过程化考核后学生的总评成绩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下图所示是最近一个非过程化考核的学期2014-15(2)和采用过程化考核的2015-16(1)两个学期各成绩段人数在总参考人数的占比对比。

由于两个学期任课教师、学生专业背景、学生人数、使用教材等方面存在不同,所以不能太乐观于成绩的大幅提高。但是不能否认学生成绩是有一定的提高的,尤其是成绩较落后学生,提高比较明显。

2)学生评价

从收集到的一些学生评价来看,学生评价各有不同。一些学生觉得过程化考核只是考核方式改了,但是学习过程没有特别大的变化。一些学生认为过程化考核后,期末临时抱佛脚的方式不可靠了,多级测试下学习压力变大了。也会有一些学生为了取得比较好的成绩,会主动跟上课程的节奏,及时完成作业,最终成绩有了进步。

3)学风建设

综合分析各方评价,过程化考核最大的影响可能在于学风的推进。教考同步的考核方式,会引导学生跟上课程的节奏。相当一部分教师和学生都表示,因为50%的成绩都在学期进行中给出,所以学生对于平时的上课和时间的表现有了或多或少的提高、阶段性测试也会督促一些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学生及时复习。该方案确实能够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变一部分学生较为懒散的学习习惯。

4)存在的不足

阶段性测试中作弊行为难以杜绝,特别是人数较多的大班。虽然任课教师采取各种措施,有的教师上机笔试结合,有的教师甚至一次考试出多套试卷,作弊行为虽然不多,但还是存在。另外阶段性测试会占用一定的课时,所以课程的进度安排会稍显紧张,这是后续方案会考虑解决的一个问题。

6 小结

结合试点班级学生和教师的反馈,我们发现,过程化考核有效地激励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整个课程进行过程中,学生学习和实践的时间明显增加了,并且学习进度和课程的要求同步推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过程化考核有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因材施教能力的提升。不同专业的学生本来对于程序设计课程的兴趣是不同的,接受能力也会有不同。过程化考核使得教师使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比较全面及时地了解,能够及时针对授课班级的实际情况做出调整,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也让教师能够在授课中,积累更多经验从而有利于教师本身授课水平的提高。总体比较来看,采用过程化考核方案较原来的教学和考核方式更有利。我校在执行该课程的教学活动将继续采用过程化考核的方案,并在后续教学活动中积累经验更加优化方案。

学生会考核方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研究性教学;课程考核方式;全过程考核

一、引言

课程的考核是检验学生课程学习效果的重要方式,同时它还有另一个作用,那就是它可以决定学生努力的程度和努力的方向。对于大学生来说,成绩与各种考评挂钩,也可能会影响到毕业和未来的就业。所以,他们关心每一门课程的考核方式,并由此决定自己如何表现才能取得好成绩。

高等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而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需要通过日常的课程学习和专业实践活动来培养。这必然要求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因为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抑制了学生的创新精神。研究性教学就是近年来比较受推崇的一种改革选择,它的推行需要学生以研究性学习来配合[1]。而研究性学习能否很好地进行则主要取决于研究性教学的课程考核方式的选择。

研究性教学方法有别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其考核方式必然也有别于传统的考试性质的考核方式。既要能够达到检验学生学习的效果,又要能够实现对学生主动学习的引导,研究性教学课程考核方式的选择值得研究和探讨。

二、研究性教学课程考核的总体原则

研究性教学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以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教学效果的最高追求,因此,在课程考核方式上一定要体现出对能力的考评,也要体现出对学生努力学习的准确评价,既要做到公平,又要让所有的学生理解和接受。

(一)要进行全过程考核

研究性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而这样的能力一定是在分析和研究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出来的。课程的学习是循序渐进的,考核也应该体现出这一特点,即要进行课程全过程的考核。由于研究性教学设定的教学知识点有很多,并且每一个教学的知识点的学习又是依赖于案例或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来进行的,课程学习的过程也就是课程考核的过程,与每个知识点对应的问题的讨论和分析都是课程考核的一部分,所以课程考核必然伴随课程学习的每一个阶段。此外,对于每一个问题的分析和学习,它又是一个过程,其中某一个环节出现失误或疏忽,都会影响最终的学习结果。就此知识点对学生考核时,除了要参考学生能够提交的最终成果,还要了解学生分析和学习的过程,及时指出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更要对学习过程中的积极和正确的部分予以充分肯定,这样,不但能够给学生以鼓励,而且也有利于学生后续的成长和进步。

(二)要兼顾个人与团队考核

研究性教学倡导通过小组讨论来完成既定教学内容的学习,无论是案例的分析还是具体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小组的讨论和学习都优于个人独自的学习,集体的讨论可以为问题的解决寻找到更多的思路,对问题进行更全面的分析,因此,小组考核是最常用的考核方式。但是否小组的成绩等同于个人的成绩,每个小组成员的成绩是否相同,这个问题还需要仔细斟酌。凡是涉及到小组讨论的作业,每个同学的分工可能是有差别的,而且每个成员的投入可能也不同,一些同学会有“搭便车”的做法,同一组同学成绩相同可能对某些成员不够公平,这也会影响他们的积极性。所以,在课程考核时,既要为整体团队进行考评,也要为每个成员进行考评,可以采取成员互评的方式为个人进行评价。当然除了小组的学习之外,也可安排一些个人学习的任务并进行单独考评,这样在课程考核时就能够兼顾到团队的成绩和个人的成绩了。

(三)要能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考查学生的学习成果只是课程考核的一个目的,课程考核的另一个目的是要通过考核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和有效的学习,这个目的对于研究性教学来说格外重要,因为研究性教学能否顺利推行一个很大层面的决定因素就是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程的考核方式是决定学生如何进行课程学习的一个有力的引导,要实现在课程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个引导的工作就必须做好。这就要求在课程教学的开始就要明确地向学生介绍课程的考核方式和给分的标准,特别像研究性教学中对案例的分析和对问题的解决这类非标准化的问题,考评的标准一定要细化。尽管每一个问题都具有自身的特殊性,但对于同类型的问题还是可以总结出一定的原则和规则,将这些考评的标准结合具体的问题明确化后,学生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就有了一个清晰的目标,也具有了努力的动力。

(四)要进行公开考评

与传统的考试考核相比,研究性教学的考核无法给出一套试卷和标准答案,对于每一个问题都可以有不同的解释角度和解决的方法,特别是当出现几种不同的解决方案时,准确地给出优劣判断并不容易。在这种考核别是涉及到学生得分的环节,非公开的考核很难得到学生的认同,而且学生不清楚自己的问题和提升的空间。所以,课程的考评应该与课程的学习同时完成,在课堂上就相关问题讨论和分析的同时,明确地告知学生考评的结果应该是一种最正确的选择。因为此时,学生对自己和对其他同学的工作有了清楚的认识,结合明确的考核标准,他们能够接受教师对自己和对他人的成绩评价。而且,公开的考评可以让学生非常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其他同学的优点,这也利于学生能够为自己今后的努力找到明确的方向。

三、研究性教学课程考核方式的选择

明确了如上一些研究性教学的课程考核原则之后,就可以讨论研究性教学的考核方式了。有研究曾经总结出了几种主要的研究性教学的方法,即案例教学法、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和基于问题的学习[2],每一种研究性教学的方法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在课程的考核上也应该考虑和体现出这些特点。

(一)案例教学的考核方式

案例教学通常要求学生对真实情境下的企业行为进行分析和讨论,重点在于通过讨论和分析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对于这一类研究性教学,考核的重点可以设定为对案例反映问题的概括和解读能力、对企业行为决策的逆向推导能力、对真实情境再现的灵活模仿能力、对案例经验的总结分析能力以及描述和分析案例的逻辑表达能力。比如,营销课上要分析正在热播的《爸爸去哪儿》这一节目成功的原因,就需要对目前消费者对综艺节目的潜在需求、现有综艺节目的特色进行全面的概括分析,并找出细分市场的空隙,准确描述节目的定位,同时还要考虑到节目的宣传策略等一系列营销知识点。结合这样一个节目来学习市场营销学的相关理论,实际上可分析和解释的角度有很多,所以课程的学习和考核可先由教师列出几个不同的角度,由学生依此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解读,只要能够切合案例,从营销理论的某一个方面进行了准确的概括和分析,都应该得到应有的鼓励和较好的课程评价。案例的考核应该采用比较宽松的方式,只要是能够抓住案例折射出的核心内容,就应该获得好的成绩,而如果学生能够针对案例阐述出独特的观点则更应该被鼓励。与其他研究性教学的方法相比,案例教学的实施难度不大,公开的考评和个人或团队的考评都相对容易。

(二)问题解决式学习的考核方式

问题解决式的学习相当于完成一个研究项目,由学生提出问题,旨在培养学生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不断提出新问题的能力,它需要学生能够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这种教学方法重在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钻研精神,对学生投入的精力要求较多。作为依托于研究课题或研究项目的课程学习,无论是采用个人完成的方式还是采用团队完成的方式,都应该重视全过程的考核,特别是在不同的分析研究阶段,学生可能会提出比较深入、独特的见解和问题,此时需要给学生以更多的指导和鼓励,并让学生通过公开汇报的形式将整个研究的思路和研究的过程展现给全班同学,这样不但可以让该同学通过项目的研究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而且也可以让其他的同学感受到他人研究的过程和研究的方式,启发个人的研究思路和研究灵感。在此过程中,应对独特观点进行特殊的表扬和奖励,激发学生对这类研究的欲望和兴趣。如果是团队完成的方式,那么一定要分别考核团队的汇报和个人的汇报,团队考核可以侧重于研究的分工合理性以及问题研究的完整性和深入性,而个人考核则侧重于个人独特的思考过程以及来自于组员的评价。

(三)问题式学习的考核方式

基于问题的学习是研究性教学最方便采用的教学方式,由于所要教授的课程内容基本上都很容易和一个实际的问题相联接,问题解决的过程就是知识学习的过程,而且,有了实际的应用背景,对课程预定教授知识点的灵活应用能力也随之得到了培养。对于这一类研究性教学,课程考核相对容易,考核的主要指标就是实际设定的问题能否解决。比如,在应用统计学课程上,如果让学生完成一项大学生对手机消费行为的调查活动并提交调查报告的作业,教师只做一些引导工作,由学生分组完成调查和分析工作。这一任务实际是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统计调查、描述统计的各种指标的运用这些应用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甚至也包括推断统计的一部分内容。学生能够进行调查并应用上述理论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实际上也就是完成了相关课程内容的学习。对于问题式学习的考核可以采取结果主导式的考核模式,提交的报告详实、完备,再加上讨论和汇报时的流畅与合乎逻辑,那么考核成绩就应该是比较优秀的。而对于调查报告存在问题的,则要从源头上追踪问题出现的环节,在课堂讨论环节向学生讲清楚如何避免这些问题的出现,同时也可适当给学生补救的机会,鼓励学生努力改进。

四、研究性教学课程考核的相关准备工作

研究性教学的实施需要一定的条件,而研究性教学的考核同样需要做好必要的准备,否则课程的考核就难以进行,或者说课程的考核根本达不到检验课程学习效果,激励学生努力学习以及培养学生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的。考核是课程教学的一部分,是引导的部分更是总结的部分,所以与课程考核的相关准备工作格外重要。

(一)教师务必要充分地备课

研究性教学方法本身就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特别是教学中采用的案例或提出的问题,这些都需要教师付出较多的精力来熟悉和选择,而且还要做好应对学生各种预想不到的问题和想法的准备。关于课程的考核,对教师的要求就更多了。即使教师在课前就收到了学生的作业,对学生选择的研究问题或研究中提出的问题做了充分的准备,仍然无法避免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新的问题以及在作业中没有体现出的问题,为此,教师务必要做好充分的考核准备。

研究性教学采用的是一种非标准化的教学方式,任何问题、任何案例,只要适合预定的教学内容,都可以在课程的教学中采用,特别是现实环境的多变会催生出很多新的问题,而这些新的问题才是更值得被关注和被研究的。课程的教学难度大,考核的难度更大,特别是考核的标准无法精确地确定和复制,所以,针对每一次的作业和每一次的学习,教师都要有针对性地制定课程考核的标准,并让学生信服。在课程学习和考评时,学生有时会有一些特别的想法,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更不能限制学生分析问题的思路,否则很容易抑制学生的创新热情。

(二)班级规模必须调整

研究性教学能够有效实施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授课班级的规模要适中,班级规模过大不利于讨论和交流,班级规模过小则难以调动竞争学习的气氛,也不利于启发学生开启更大的思维空间。对于研究性教学的考核来说,班级规模更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公开的全过程的考评必须要基于各位同学或各组同学汇报和交流的结果,而如果班级规模过大显然不能满足这一要求。

(三)预设给学生补救的机会

对于大学课程来说,考核应该不是最终的目的,通过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能力才是最终的目的,而对考核更准确的理解应该是能力培养中的一种手段。那么如果学生在研究性教学的过程中学习得不够理想,没有取得较好的成绩,在这种情况下,就应该给学生一次补救的机会。只要是能够结合相关知识点,能够应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够对案例问题进行恰当的分析,就应该给学生以较好的评价。所以,在相关知识点考核前后,教师还要准备一套给学生补救机会的方案。如果是案例教学,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问题选择有针对性的案例供学生进行分析和研究,如果是问题解决式的学习,由于整个问题比较复杂,基本没有再做一次类似问题的机会,可以选择一些比较小的问题作为备选问题,而对于问题式的学习,由于实际问题相对比较容易寻找,教师完全可以事先拟好备选题目供需要的同学选择。

为课程考核准备备选题目,这似乎又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对教师的工作带来更大的压力,但只要教师注重平时的积累,特别是在备课时对学生讨论和考评前提交的作业适当关注,总会找到适合给学生作为补救机会的作业题目。在对学生二次考评时,考评可以比较简单,可以采用一对一的形式完成,当然,要适当控制二次考评的成绩,要介于一次考评的最高成绩和最低成绩之间,这也是一种公平的体现。

参考文献:

[1]李福华.高等学校研究性教学初探[J].当代教育论坛,2004(6).

学生会考核方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职语文;口语交际;考核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1-0112-02

口语是人们日常生活交际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在现代社会,人与人的交往更加密切,口语交际能力有助于增进人们之间的理解、合作,对于个人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高职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如学校不重视口语交际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的考核机制比较单一化、考核内容比较简单、考核方式仅仅只是教师简单打分、缺乏具体细致的评价标准、评价方式单一、笼统模糊地按优良中差进行等级划分,等等。这样的评价模式,对学生而言是缺乏指导性的,学生只知道分数,却无法知道自己究竟是哪些方面需要改进。这种考核模式也不太符合高职语文教学的要求,不太适应社会对职业能力的需求。因此,高职语文口语学校应改革教学考核模式,通过对高职学生从事职业的岗位的职业素养出发进行考核,进一步夯实高职学生的职业技能基础,以适应社会发展和就业市场变化的需求。笔者基于重庆市部分高职院校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现状,认为高职语文口语交际教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一、考核内容要全面

高职语文口语交际评价的内容要全面,评价范围应该包含:学生的口语交际内容、表情、表达方式、仪容仪表以及口语交际所产生的效果等方方面面。

第一,对口语交际内容的评价。对立意新颖、观点明确、内容翔实的发言和讲述,语文教师应当场表扬;对内容单薄、观点模棱两可或错误的,应提出指导意见。第二,对表情的评价。任何一个人从事何种职业,都不可避免地要与人交流。倘若一个人不能与人很好地沟通,绝对是会与成功失之交臂的。因此,在高职语文口语交际课上,语文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要让学生敢于在公众场合表达自己的观点。口语交际内容应该侧重于职业能力方面内容的考核。如教师在给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进行口语考核的时候,考核内容应该侧重于旅游管理方面专业知识的考核。第三,对表达的评价。对口齿清晰、声音响亮、语言流畅、条理清晰、情真意切的学生给予表扬;对表现有欠缺的学生进行鼓励、引导。第四,对仪态的评价。一个人的仪态可以反映他的教养。因此,教师平时就要对学生进行仪态方面的训练,并将学生仪态列入评价内容,进行客观评价。第五,对效果的评价。这是一种综合性的评价。每个学生台上的表现都会给观众不同的印象,但是语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应该采用综合评价的方式,比如说可以采取生生评价方式、或者师生互评的方式,或让学生匿名打出分数,上交给教师,然后教师给出一个综合的评价。采用这种评价方式,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口语交际活动的积极性。

二、多元化评价手段相结合

在口语交际教学过程中,在尊重高职语文口语交际教学课程标准的前提下,教师在教学中要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实现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首先,要建立个性化的评价方案。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生的口语交际过程做出人性化的评价。例如,教师可以采取将良好学习习惯养成、团队意识、竞争意识,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职业能力的发展、获取信息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纳入评价体系,这种评价体系一定要是体现职教特色的测试方式。从某种程度上,个性化的测评方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发现自己的潜力。其次,高职语文口语教学在判断一个学生口语交际状况时,要采取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地方法。在进行过程性评价的时候,要注重学生在口语交际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做到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发展状况,以利于发现学生口语能力上的差异,从而进行针对性的指导,达到真正有效地提高高职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学习目的。

在进行口语交际教学评价的时候,教师可以根据评价的需要,采取自评和互评、师评相结合的方式。自评就是学生对自己的评价。高职学生一般比较敏感,他们渴望认识世界,更喜欢剖析自己的内心世界。因此语文教师在进行口语交际教学的时候,要充分给予学生自评的机会,学生才能更加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过程中来,才能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三、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袋

在高职语文口语交际教学考核时,教师要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让学生参与到评价的过程中来。要做到多元化评价手段相结合,逐步构建口语交际能力发展性评价指标体系,如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袋。

根据《高职语文教学大纲》以及对重庆市部分高职院校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现状的调研,课题组设计了一份“学生成长档案袋”,档案袋包括学生评价档案和教师评价档案。档案袋记录了每个学生的成长过程,为终结性评价积累“量”的资料。语文教师在进行口语交际教学的时候,可以将档案内容分为以下几个部分:师生、生生互动评价表、语音档案、语言作业情况、历次考核的记录、课外活动的参与情况、参加口语交际表演的记载、获奖情况、参加小组活动情况,等等。这种学生个人成长档案袋,记录了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提高过程中的所感、所悟,以及对自己的表现所写的反思性笔记。语文教师通过成长档案袋,可以了解每个学生的过程表现、成果和预定目标的实现情况,进而了解整个口语交际教学中学生的具体表现,达到提高口语交际教学质量的目的。

四、学校和企业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模式

以往高职语文教学考核以教师命题为主,教师根据自己的喜好,以书面考试形式对学生进行考核。考核内容主要包括:口语交际的基本规范、口语交际的常识等。这种考核方式只让学生记住了一些基本的口语交际的知识,对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提升起不到实际的作用,更谈不上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笔者认为,在高职语文口语交际教学考核过程中,可以引入学校和社会相结合的考核模式,考核要突出学生在口语交际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口语交际过程中。例如,高职学生在企业实习时,带队教师可以和学校达成协议,由企业、学校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学生实习结束后,将考核情况上交给教师。语文教师再根据学生平时的考核情况,同时结合企业的考核情况,做出一个综合的评价。这种考核方式,既可以检查学生口语交际的学习效果,又能够让学生通过实习,快速提高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

参考文献:

[1]仲霞.五年制高职语文口语教学评价改革案例[J].成才之路,2008,(31).

学生会考核方案范文第5篇

摘要:本文针对目前高职院校在《商品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教学理念、考核形式、角色转变几方面给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

关键词:高职;商品学;教学改革

“商品是经济的起点,商品学是经济学的基础”。商品学是随着商品经济的产生与发展而诞生并发展起来的,它为发展商品经济服务,因而发展商品学教育必将成为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随着商品的日益丰富,商品学显示出了旺盛的生命力。该课程主要以商品质量为研究中心,通过研究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实现规律,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自然科学和经济、管理等多方面的基础知识,分析和解决流通领域中商品管理和经营问题的能力,为学好专业课程及今后从事营销工作,进一步研究和掌握商品质量、营销管理奠定扎实的基础。

一、当前我国高职高专《商品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的教学方法问题突出

在当前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往往会采用普遍的“理论+实践”式的教学模式。所谓理论教学仅仅也是利用黑板或者多媒体对于知识点进行简单的罗列,教师针对知识点进行逐一的讲解,从某一具体概念的产生与发展开始直至其作用与意义。而实践教学则是教师对于自己事先准备好的具体商品,从各个方面进行讲解,所谓的实践仅仅是教师单方面的对商品进行的展示,与学生之间极少互动与沟通,仍然属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师生之间缺乏必要的换位思考,教师可能会从知识讲解的条理性、相关系、易理解性等方面出发选择相应案例;而学生往往会对自己感兴趣的商品以及相关案例产生更大的兴趣。学生的动手操作机会很少,甚至是没有。师生之间仍然是传统的“授与受”的关系,学生可能对老师“授”的内容不感兴趣,仅仅是出于考试的需要而被迫的接受知识。师生之间缺少必要的互动,虽然说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提问、课后作业的形式促进学生参与实践,但是这也很难激发起学生的实践兴趣,案例教学也只是浮于形式。

(二)考核形式过于单一

在《商品学》的考核问题上,大多数的高职院校对于该课程的考核形式仍然是依据期末考试的成绩来评定一个学生对于整体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没有形成以考促教,以考促学的教学氛围。也有一些所谓的提升学生平时成绩的做法,无非是以平常的作业完成情况、课堂出勤率、课堂提问情况作为学生的平时成绩,一般仅占学生总成绩的30%,这种所谓的“期末+平时”的考核方法也是换汤不换药,仅仅重视考查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而在考察学生综合动手能力上、实际操作技能方面则稍显不足。无法和高职院校所要求的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一办学理念相结合。

(三)案例教学容易走入的误区

案例教学是一种集引导、启发、参与为一体的教学方式,在《商品学》的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法被广泛的应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对学生讲授完某个概念或者名词之后,往往会抛出所谓的案例来举例论证,或者把案例教给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已达到加深对于知识概念的理解和运用。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教师所提供的案例和本堂讲授内容必然是直接相关的,所以学生的讨论也好,教师随后的提问也好,其实意义并不大。或者说即使该案例学生能够很好地掌握,也不代表学生对于该理论或知识已经掌握,只是说明学生在教师规定的一个狭小情境下完成了对于该理论的掌握,而对于更广阔情景下的运用往往并没有指导意义。这就相当于做一道情景与解决方法都唯一的连线题,没有任何的难度。但是考试过程中或者社会上实际的知识运用,我们所面对的情境与解决方法都是多种多样的,此时的操作难度就要大很多。所以传统的案例教学并没有起到真正意义上的引导、参与作用。

二、对于当前我国高职高专《商品学》教学改革的建议

(一)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在所有的变革之中,理念的变革总是处于最高层次的。教师的教育理念来自于教师与教学活动直接或间接联系中的经验体会。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就是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根据商品学的教学目的以及其自身的学科特点,在“理论+实践”的教学过程中时刻注重学生的核心地位。例如:通过以项目为导向进行理论教学,不再单纯的从某一具体概念出发进行机械的讲解,而是选择以一定的项目做依托,以解决某项目中的具体问题作为讲解的出发点,调动学生具体操作的积极性,让学生能够以更动态的形式理解具体概念的实际生活中的操作和运用,这也是和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这一教学理念相一致;教师将全部教学内容制作成多媒体教学课件,图文并茂,可以选择印制内部讲义的形式,将学生的注意力从繁忙的双手劳动中解放出来,让课堂真正的服务与学生,使同学在课堂上更多的是进行思考交流互动,而不是忙于抄笔记;对于实践项目的选择应该摒弃以教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为指导的理念,而应该从学生感兴趣的、喜闻乐见的项目出发寻找案例,从根本上做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实践项目的选择也不能因循守旧,应该选取具有强烈时代感的商品或项目作为实践载体,让学生能以最快的速度与时代接轨。

(二)变革陈旧的考核形式

在考核过程中建立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考核模式,通过不同的考核形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意识、自主创新意识、动手操作意识、积极参与意识,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以考促教,以考促学。采用阶段式的考核模式,变期末一次考核为分阶段分项目的多次考核;考核形式也从卷面形式变为实际操作+卷面双重形式,真正意义上促使学生完成操作项目;在考核过程中不仅重视最终的成绩,对于学生在实际小组操作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组织能力、领导能力、应变能力也要进行综合评定与打分;在此基础上结合日常考勤状况,收缴作业状况最终核实学生在本学期内的课程成绩。

(三)案例教学中“授与受”的角色转变

在上一部分我已详细论述了案例教学中所呈现的弊端,因此对于商品学案例教学方面的改革本人认为,应从案例选取上做到完全的角色互换,让学生从被动的案例接受者变为主动的案例传授者。不再一味的以教师提供的案例作为分析的起点,因为如此下去学生仅仅能学会的是在教师设计好的狭小空间内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发挥学生的能动性,鼓励他们之间相互找案例,相互问问题,这样情景会更多,情况会更复杂,情境和解决方法之间不再单纯的是一对一,这样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也能从根本上体现案例教学的参与性。

总之,对于高职高专院校《商品学》的教学来说,必须符合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这一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为导向,在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动手性方面的积极改革与创新,旨在为社会输送更多的专业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付丽茹;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商品学教学改革[J];北京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