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幼儿园角色游戏

幼儿园角色游戏

幼儿园角色游戏

幼儿园角色游戏范文第1篇

一、游戏材料应适应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发展水平。

由于幼儿身心发展水平、知识经验不同,教师在选择、投放、变换游戏材料时,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

1.小班幼儿角色游戏的材料

小班幼儿的注意力以无意注意为主,其活动受外界刺激的直接影响,随意性较强,因而对周围成人活动的认识也往往是片面的,不完整的。此阶段幼儿思维的直觉行动性很强,其活动离不开具体的事物,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要受到环境中的具体事物的制约,在活动中缺乏明确的目的。这就使他们在游戏活动中其思维离不开具体的游戏材料,离不开周围具体环境的刺激。所以,对他们来说,游戏中具有组织能力的因素是各种各样的材料以及同伴的模仿。

小班幼儿的游戏材料和同伴的游戏活动都能有效地激发他们游戏动机,帮助他们展开特定的想象。同时这一年龄段的幼儿思维的概括性和灵活性较差,在使用物品进行游戏时“以物代物”的能力不强,使他们在模仿同伴的游戏时也往往追求和同伴相同的玩游戏材料,若同样的玩具材料不足时,就容易发生争抢。因而成人在帮助他们开展游戏时,要注意给他们提供各种形象的玩具和游戏材料,以引发他们开展游戏的愿望。为避免争抢玩具,在一个时期内提供的玩具和游戏材料在种类上可适当少一些,而同类物品在数量上应多一些。

2.中班幼儿角色游戏的材料。

与小班幼儿相比,中班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思维的直观形象性增强,认知范围扩大,使其想象逐渐变得活跃而丰富。尽管他们主动选择的角色是有限的,但幼儿在选择角色后能简单地设计游戏情节,把某个角色的几个不同的活动〔或动作〕排列起来,使之具有一定的连贯性。如在“娃娃家”中,“妈妈”先喊“娃娃起床”再给他洗脸,喂饭。“汽车司机先把车开到北京,再开到上海,最后开回苏州”等。由此可见,教师需要适当丰富幼儿游戏的连贯性材料,使幼儿能够积极连贯地把游戏开展下去,为幼儿的创造性游戏打下基础。

3.大班幼儿角色游戏的材料。

大班幼儿随着对社会认识的扩展和加深,直接经验不断丰富,其想象变得活跃起来。在有主题的角色游戏中伴随游戏情节的逐渐展开,材料本身就能够刺激幼儿游戏的欲望。

大班幼儿的想象不仅在内容上丰富,连贯,而且能够充分地通过活动和玩具材料来展现自己的想象,使游戏活动表现出浓郁的创造气息。因此,教师应该根据游戏的要求结合教育意图而投入游戏材料。例如,“菜场”游戏进行到一半,来了一位“顾客”要买肉骨头,可“菜场”没有现成的肉骨头卖,怎么办呢?游戏似乎只能终止,或者“顾客”改买别的菜。可是,这位“顾客”是因为家中的“外婆”生病了,“医生”说要熬肉骨头汤给她喝。情急之中营业员灵机一动,拿起一团橡皮泥,压扁,再搓成条,然后把橡皮泥的两端捏圆,于是,肉骨头就有了,“顾客”高兴地买回去了。由此可以看出,教师应为幼儿提供更多的具有操作意义的半成品材料。

二、游戏材料应功能丰富,应用灵活。

想象,创造是幼儿角色游戏的特征。从角色游戏中看出,幼儿对于成品玩具或教师自制的仿真玩具只有短暂的兴趣。对于成品玩具,幼儿只会问“这是什么?”,“它是干什么的?”而对于一些非成品材料,幼儿就会问“这是什么?”“它像什么?”“它可以用来干什么?”因此,我们将原本要制作成品的材料,如纸,笔,剪刀,玻璃瓶,泡沫,塑料.海绵块,彩带,小木棍等分放在活动室里。鼓励幼儿寻找自己需要的材料,大胆想象,创造。

材料最主要的特征是具有象征性,材料的象征性也是从低级往高级发展的。随着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 ,他们越来越多地使用代用品和符号物。如中班幼儿在开展“医院”角色游戏时,开始提供药瓶,听诊器,针筒等成品玩具,以后逐渐减少。先将听诊器拿走,幼儿就会去寻找类似圆形物的插片,瓶盖等,再用一根绳子串上,变做成了一只听诊器。接着拿走针筒,幼儿会用小木棍插入瓶中代替。又比如,幼儿将各种纸做成菜,将纸棍做拐杖等。这样既促进了游戏情节的进一步发展,又发展了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游戏材料应具动态性。

1.材料的流动性。幼儿游戏材料要以幼儿的实验为基础,具有可变性。随着幼儿经验的不断丰富,游戏材料也要相应地变化。而适当变化游戏材料可以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如,同在一娃娃家,一家有电话,一家有篮子,一家有茶杯。这样,一家若也想有其他家的东西,就必须想办法:a去寻找代替物。b自己制作。c到别家去“借”。d去超市购买。这就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也发挥了幼儿的自主性。

幼儿园角色游戏范文第2篇

角色游戏是指幼儿“以模仿和想象,通过扮演角色创造性地反映周围生活的游戏”。它是学前期儿童最主要的游戏活动类型。角色游戏是儿童游戏中最引人注目的一种游戏类型。小班幼儿刚入园,他们的认知活动基本上是在行动过程中进行的,所以对于角色游戏,他们则有更多的“偏爱”。我班创设了“娃娃家”“小医院”等一些丰富的区域,给孩子提供一个角色游戏的平台,在两个学期的游戏中,我们发现在角色游戏的组织和指导中还是存在以下问题。

一、角色游戏类别的单一化

教师为幼儿创设的角色游戏区中多为“娃娃家”,虽然“娃娃家”反映的是幼儿的生活内容,“娃娃家”游戏能有幼儿更多的经验支持。尤其是小班普遍创设的是“娃娃家”。但是,角色游戏的主题不仅仅只有“娃娃家”。随着幼儿的年龄的增长和经验的日益丰富,他们感兴趣的事不仅是家庭生活范围,他们也渴望在角色游戏中扮演更多的成人角色。小班幼儿在第一学期对于“娃娃家”的开设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是到了下学期幼儿的更方面都有了成长,他们不再是仅仅满足“爸爸妈妈”游戏,通过他们生活的接触,他们知道了还有厨师,客人,服务员,他们在娃娃家也会有这样的角色扮演。巴格雷等曾做过一个比较,结果表明,在多主题角色游戏区中的幼儿表现出更高水平的角色游戏。所以,虽然在只有“娃娃家”“小医院”的教室里,教师也可以为幼儿提供这样一个围绕多个主题设置的多个角色游戏区。

二、材料投放数量和种类的相对贫乏

角色游戏也可以让幼儿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如扮演自己熟悉的角色,他们就应该考虑到他们所扮演角色的语言、动作、表情等,还有儿童在扮演时所需要的玩具或其它。如果没有,则会寻找与它们相像的东西来代替等。如:一个小盒子,可以当作电视机、桌子、床等等。在幼儿园的“小医院”中我们为幼儿配有了各种实物的医疗器材,让幼儿感受到真正的游戏,但是一些客观的原因,我们为幼儿提供在手上的材料和玩具不可能全是实物,考虑到幼儿的使用,我们为幼儿提供了足够数量的材料供幼儿玩耍,但是在材料的种类上我们却提供的很少,偶尔也会有一些疏忽。结合刚才的案例,我当时看到这样的情景,也对圆圆的行为进行了批评。当然也进行了自我反省,幼儿选择这么做问题在于我们为幼儿提供的游戏材料不能满足幼儿游戏的需要,幼儿只有通过“破坏”来实现自己的目的。所以,在小班下学期,我们可以适当为幼儿提供具有开放性的非成品玩具或游戏材料。

三、“武断”“不切题”是教师干预的特征

在游戏过程中,可以看出这些刚入园的小班幼儿,活动的目的性不强,进入区域常常不清楚要玩什么,怎么玩,他们需要老师的指导帮助。对于这些刚入园的小朋友如何指导重要才能既尊重儿童的兴趣,又能使幼儿较有目的地活动,达到预定的教育目标呢?我想到以玩者的身份参与进入游戏,跟幼儿站在同一平台,通过教师与幼儿角色与角色间的互动,起到指导幼儿游戏的作用。在这之后的整个过程,幼儿掌握了玩法,并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活动,教师可以为幼儿提供一定的时间,必要的场所及活动用具,让幼儿自由地进行创造性的活动。这样以“游戏者”的身份加入到角色游戏中,远远比教师的干预效果来的好。在这之前,我也曾尝试过用教师的身份指导干预孩子的行为,但是孩子只顾自己的游戏,根本不理会我。而在这样的游戏过程中,教师则默认的担当了“权威”的象征,在孩子的心目中教师是他们的“头头”而不是他们的老师,在他们遇到困难时,则会求助与“权威”的帮助。教师的干预是需要得当的,切题有效。

四、游戏评价以教师评价和结果评价为主

在整个评价过程中,一般都是教师作为总结性的发言,或者是教师提问,个别幼儿进行回答,或者幼儿集体回答,幼儿极少有“发问”的机会。但是作为游戏活动主体的幼儿本身对于自己的游戏活动最有发言权,但是事实中他们主动发言的机会很少。

结合上述情景,谈谈对于评价的内容来看,我在评价的过程中,评价大多是针对幼儿的行为是否符合纪律要求,规则意识是否有提高,而对于孩子想象,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创造力则经常忽视,往往只是“蜻蜓点水,一掠而过。”孩子是需要表扬的,往往孩子们在听到老师的一句表扬后会高兴好几天,所以当孩子的创造力未得到表扬,而遵守纪律的孩子却得到了大大的赞许。那孩子便会在纪律这方面争取表扬,这样的话,孩子的创造力,想象力就得不到很好的开发,孩子的创造思维就会被纪律、规则所压制住。

幼儿园角色游戏范文第3篇

关键词:幼儿园;角色游戏;社会性发展;价值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16-0073-01

角色游戏又称社会性游戏,在课改深入进行的今天,幼儿园课程必须根据幼儿发展的需要设置活动的内容和途径。角色游戏能让幼儿通过交往和规则的建立,体验人际合作和关爱的重要性,是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具有独特作用的活动。

一、游戏对于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作用

要为传统的角色游戏,注入现代教育理念。在游戏的交往、规则的建立和实践中,渗透以儿童为主体、师生共建、体现现代社会人际关系和道德观等新理念,使游戏充分发挥其在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中的作用,是教育改革中继承与创新的重要内容。对于幼儿来说,角色游戏是他们非常喜欢的活动。幼儿自由结伴、自由运用材料,在自由的氛围中,实践自己的想象,在探索中发展生活经验与社会经验,主动地获得社会认知、情感和交往能力等的发展。

二、课改中对角色游戏认识和思考的过程

教师对于幼儿游戏的价值认识,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第一阶段是注重幼儿游戏的自由。强调游戏是幼儿自发、自主、自由的活动,让幼儿在游戏中获得愉悦感、安全感、成功感。教师提供幼儿需要的多种材料,满足幼儿游戏的需要。第二阶段是关注游戏促进社会化的功能,强调对规则的协商和体验。教师要关注游戏中的角色关系,以及个体差异中的矛盾,鼓励幼儿与同伴交往,在玩伴关系中认识自己和他人,逐步产生合作意识、规则意识。引导幼儿讨论,产生共同的规则,在规则的实践中体验合作的快乐和成功感。第三阶段是形成比较明确的多元化的幼儿角色游戏价值。包括:一是主动生成游戏主题,创设游戏环境,运用游戏材料。二是主动运用生活经验,模仿扮演角色,形成游戏行为和角色之间的各种关系。三是主动交往和交流,表达自我游戏感受和生活经验,获得愉悦和成功感。四是学习倾听、感受和尊重他人的想法;共同商量,建立和实践游戏规则,体验合作的重要和快乐。五是形成正确使用、整理材料的行为习惯。

三、幼儿游戏中的规则和角色意识及行为分析

面对孩子们的差异,教师应该认识到:同伴间的矛盾使孩子产生了对规则的需要,而规则最初的建立通常都是在一些能力较强的儿童引领下讨论产生,这相对来说比较容易。难的是一个规则一旦建立,如何让不同层次的幼儿都能够理解和实践,进而获得合作游戏的快乐体验。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教师采取不同的游戏指导策略,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逐步使全体孩子共同达到目标。首先,在游戏的交流中运用生生互动,注重让能力强的孩子发挥榜样作用。比如,在经营饭店这个游戏中,饭店管理由五个能力强的孩子组成,赚到了37元钱,每人分到7元后,多出2元。经过讨论,把多出的2元分给了厨师和经理。理由是厨师烧菜最辛苦,经理做广告吸引来了客人。分好之后,大家都很高兴。他们分钱的方法和理由成了一种示范,游戏结束时,很多同学都来预约要做明天饭店的工作人员。其次,通过师生互动,引导孩子学习倾听、感受和尊重他人的想法,逐步认可和实行集体的规则。比如,奇奇做收银员,参加分钱活动时认为自己很辛苦,向经理提出多分1元钱。可大家讨论的结果却是把多出来的钱给做2号服务员的阳阳,理由是她招待的客人最多。奇奇很委屈,哭了。教师采取的策略是:请奇奇说说自己的理由,对他表示理解,肯定了他的努力工作。接着,请他听听同伴的想法和意见。饭店里其他成员纷纷说了不同的意见,洲洲说:“奇奇做收银员很认真,可是我们认为今天阳阳比他更辛苦,多出的钱应该分给阳阳。”原来,同学们也看到了奇奇的努力,但是在比较了组内所有人的表现后,选出了最辛苦的。教师询问:“那么你们满意这样的结果吗?”大家都说:“我们觉得这样很公平。”“那么,奇奇你能理解吗?”奇奇迟疑了一下,说:“那好吧,我下次再努力。”在态度上已经不像先前那样委屈了。“公平地分钱,让大家都满意。”这个规则的创建只需要短短的几次游戏,而实践和内化的过程却是很漫长的。这个过程中,能力强的孩子在集体中所起的作用是榜样示范,中间的孩子是在行为实践中逐步从理解平分到理解多劳多得,而能力弱的孩子则在被老师和同伴情感认同的基础上,学习倾听他人的想法,进而感受和尊重他人的想法,在游戏中逐步摆脱从自我出发的思考方式,渐渐理解和遵守集体规则。三个层次的幼儿,发展的速度是不同的,各阶段发展的目标也不一样。但是,当老师理解和认同了孩子的差异性,在观察幼儿游戏行为时,就会更有针对性。

四、结束语

在角色游戏中,重要的是实践以幼儿为主体的教育观念,并把它落实到游戏的选择、规则的需要、规则的制订和规则的实践过程中去。特别是在游戏过程中,规则的实践要注重引导幼儿体验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与协作的重要和快乐,使幼儿在游戏的角色扮演中获得情感态度、知识能力的社会化,提高幼儿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幼儿园角色游戏范文第4篇

关键词:幼儿园;课程;游戏;整合;教师角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10-0160-01

一、幼儿园课程与游戏整合的原因

1.幼儿园课程与游戏的整合是课程发展的要求。从幼儿园课程的发展历史来看,我国幼儿园长期采用学科课程,学科课程过分强调系统的单科知识和技能,忽视学科间的内在联系,忽视儿童的实际生活和直接经验。传统的分科教育中,目标是分开的,内容是割裂的,忽视了儿童生活的整体性。后来国内幼儿园开始兴起了综合课程,但在实践中,很多幼儿园对综合课程的认识存在偏差,未能真正理解综合教育的实质,并没有实现课程的综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启蒙的,可以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可见《纲要》也强调幼儿园课程整合的理念,这表明课程的整合化是幼儿园课程发展的必然趋向。幼儿游戏中包含着许多学科的知识,实现在“游戏中学习”和“学习中游戏是”课程整合和课程发展的必然要求。

2.幼儿游戏是课程整合的有效途径。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非常喜爱的活动,也是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也是儿童的权利。游戏对幼儿的价值不言而喻,既能让幼儿享受愉悦和快乐,又能促进儿童情感、认知、动作技能、社会性的发展,同时游戏也有益于幼儿园课程的整合。游戏活动本身没有学科的界限,同时游戏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所以通过游戏活动可以实现幼儿园课程的整合。幼儿园课程是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因此游戏既是课程的重要内容,也是课程实施的途径。游戏是把幼儿园课程与幼儿的生活予以整合的基本途径。

二、课程与游戏整合中幼儿教师角色

幼儿园课程与游戏整合的大部分工作是幼儿教师完成的,因此幼儿教师在此过程中承担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目前,教师对幼儿的游戏指导存在两个极端:一种是控制式;一种是放羊式。所谓控制式,就是教师在组织游戏活动时,看起来是一种游戏的形式,但是由于教师的干预过多就变成了一种导演,这样对孩子来说这个活动就不是单纯的在玩,而是教师在导演孩子的游戏。这种控制式的指导遏制了幼儿创造性的发展。所谓放羊式,就是教师对幼儿游戏时出现的问题不加指导,不予理睬,忽视了教师在游戏中的角色定位。教师在幼儿游戏中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是很多教师困惑的问题,也是游戏与课程整合的一个很大障碍。那么,教师在课程与游戏整合中到底应当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1.幼儿教师是设计者。幼儿教师是课程与游戏整合的设计者。幼儿游戏由游戏材料、游戏角色、游戏情节和游戏规则秩序组成。幼儿教师在设计幼儿游戏时要尽可能的将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领域和学科的知识融入到各个环节中。或者幼儿教师选用已经成型的游戏时也可以改造加入相关学科知识,使其成为含有学科知识的游戏。在进行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领域的分科教学时,幼儿教师也可以巧妙的加入游戏环节,使其成为含有游戏的课程。总之,无论是课程教学还是游戏,二者都是相互影响的,幼儿教师就是要发掘二者间的更多的联系,进行合理的整合,在这个过程中幼儿教师担当的是设计者的角色。

2.幼儿教师是组织者。任何课程的实施都需要教师来组织,整合之后的幼儿课程更需要幼儿教师的指导和组织。课程和游戏进过设计整合后,幼儿教师要组织幼儿去实施,千万不能进行“放羊式”的游戏。在课程与游戏的整合过程中幼儿教师既要按照既定设计方案指导,也要能过处理实施过程中出现的突况。教师要为幼儿提供充足的游戏时间,这是幼儿园课程与游戏整合的前提条件,教师也要为幼儿提供充足多样化的玩具和游戏材料,游戏材料是幼儿游戏的载体,是幼儿参与游戏的表现。幼儿教师还要为幼儿创设充分活动的游戏环境,创设充分活动的游戏环境是游戏与课程整合的重要手段。

3.幼儿教师是游戏者。幼儿教师介入游戏的最佳身份应该是游戏者,即作为幼儿游戏的同伴。教师要积极的参与到整合之后的幼儿游戏之中,是幼儿的合作者。幼儿教师可以在游戏中承担一定的角色,通过这个角色,教师既可以调控游戏与课程,也能实际参与到游戏中。作为“游戏者”时,一方面教师可以仔细跟随着幼儿游戏的步伐,在游戏中扮演次要的角色,如顾客、病人等,把游戏的主要角色和游戏发展的主导权交给幼儿,从而微妙地影响幼儿游戏;另一方面当幼儿游戏情节呈现出“简单重复”时,教师也可以在深思熟虑之后以角色或材料介入的方式,通过设置问题情境或增加紧张因素增加新的课程知识和游戏环节。

4.幼儿教师是教育者。教育者是教师的基本角色,幼儿教师在课程与游戏的整合中教育者的角色依然是存在的。教师的“教育者”身份更多的时候应该运用在游戏活动的准备阶段与游戏结束后的讨论分享阶段。在游戏的准备阶段,教师要将游戏的规则等告诉幼儿,同事还要进行纪律的要求这就是幼儿教师教育者角色的体现,在游戏中教师更是要将相关学科的知识以游戏的形式说教给幼儿,游戏结束后,幼儿教师要进行总结和点评,这些都是教师教育者身份的体现。

总之,幼儿园的课程与游戏是密不可分的,教师要善于探索课程与游戏的内在联系,找到游戏与课程的结合点,达到幼儿园课程与游戏的有机整合,幼儿教师在此过程中要扮演好各种角色,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幼儿体会“玩中学,学中玩”的快乐,以促进每位幼儿获得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幼儿园角色游戏范文第5篇

学前儿童以模仿和想象,通过扮演角色,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角色游戏是幼儿自然游戏的一种,是幼儿期特有的游戏,它全面反映了游戏的特点。它来源于生活,孩子们耳濡目染。角色游戏能让幼儿体验到互相和交往的乐趣,学习交往的技能,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和对家庭的认知能力。教师聪明有效的指导引导、丰富幼儿行为的一种行为。在小班角色游戏中不理解角色的定义,会对角色游戏的质量产生很大的影响,结合小班年龄特点和角色游戏的固有特点,加上教师的有效指导和教师对相关知识的学习,会大大加强幼儿的发展。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内容 

幼儿进行角色游戏时为什么要教师指导?教师指导小班幼儿进行角色游戏时的语言、行为、动作以及指导方式是什么?教师指导小班进行角色游戏后,角色游戏发生了什么变化?幼儿从最开始的心情和教师干预后的心情是什么? 

(二)研究方法 

1.观察法.2.行动研究法.3.经验总结法 

(三)问题 

1.相关理论知识不清楚 

2.研究思路受限 

(四)解决办法 

1.通过自身的实习经验与相关的文献研究,解决师幼互动中存在的客观问题并进行理论的分析和探讨。 

2.通过导师的指导和大量资料查阅,研究方法和手段得到丰富,研究素材得到扩充,为顺利完成本论文提供了保证。 

三、小幼儿个案研究 

为了研究的更准确、真实、更具有说服力,我观察了小班幼儿“乐乐”在角色游戏中的行为和表现,并通过三个案例来综合分析,研究。 

(一)第一份观察记录 

观察记录:乐乐和君君在娃娃家游戏,这时候聽到了有哭声,我赶紧走过去看发生了什么,我走上前问“乐乐,你怎么哭啦?”、“她抢我的煤气灶。”乐乐指着馨馨说。“馨馨你为什么要和他抢东西呀?”我问道、“他不把煤气灶给我烧菜呀!”、“娃娃家里的每一样物品都属于娃娃家,进来的小朋友都要遵守娃娃家的规则,你们都想用煤气灶,可以君君用一会之后,乐乐再用。并且你们可以一起做饭啊,分工合作,两个人一起也会做了比较快是不是?再说爸爸妈妈他们在家的时候你看见过他们争夺一个煤气灶吗?”“没有”“所以啊我们都互相谦让一点,你们也不希望爸爸妈妈吵架是不是,所以你们也不能吵架啊。”他们俩听了以后使劲地点了点头。 

结论分析:刚刚进入幼儿园的小朋友对角色游戏充满了好奇,这种既熟悉又不太清楚的游戏他们非常喜欢又能跟现实联系起来。他对于“爸爸、妈妈”的角色十分感兴趣,争着抢着扮演“爸爸妈妈”但对游戏不了解,也不清楚要怎么玩,便会出现争抢一样娃娃家用具的情况,并且玩着玩着就忘记了自己的角色,只想要模仿爸爸妈妈在家时的状态去使用娃娃家的用具。 

通过这份观察记录我发现了小班幼儿在进行角色游戏时产生的问题: 

1.小班幼儿不能遵守游戏规则,有秩序的进行角色游戏,出现了争抢角色游戏玩具的现象。 

2.小班幼儿的社会经验不足,无法分辨爸爸妈妈的角色定义。 

3.小班幼儿对角色游戏还处在摆放玩具上,不知如何进行角色扮演。 

针对这些问题要求教师在角色游戏开始先讲清楚角色游戏的规则和游戏中角色的定义通过多次的告知游戏的玩法,更能清楚的让幼儿知道游戏的玩法,为之后的游戏做一个良好的铺垫。明确角色游戏的意义以便更好的进行游戏,增加社会经验和社会交往,明确角色定义。教师随时指导幼儿进行游戏,适时的插入,注重安全教育的引导。 

(二)第二份观察记录 

观察记录:这次角色游戏的主角是君君和乐乐,君君妈妈抱起了娃娃床上的小宝宝,边哄小宝宝边整理床铺,哥哥乐乐在一旁协助、帮忙。“我是妈妈,你是哥哥,妈妈给宝宝喂奶,你到厨房里帮帮忙做饭好吗?”妈妈君君对哥哥乐乐说。“可是我不会做饭啊,在家里都是妈妈做饭的。”哥哥乐乐显然很不愿意。妈妈说:“可是我现在没有时间啊,我在给宝宝喂奶,一会宝宝吃完饭就要去上幼儿园了,要不来不及了”“那等爸爸回来烧嘛!(扮演‘爸爸’的孩子正好去吃饼干了)。”我上去参与他们的游戏:“我来做客啦!好饿呀!”。妈妈和哥哥刚开始不知所措,愣了一会,然后哥哥灵机一动请我进屋坐,还给我拿了一个小凳子,妈妈也开始热情起来,拿了一些水果和蔬菜要请我吃,还悄悄告诉我:这些都是假的不能真吃的。我笑着做了一个假装吃的动作:“啊呜啊呜。”大家都开心的笑了。 

结论分析: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最善于模仿承认,看惯了爸爸妈妈在家里的样子,学着样子进行娃娃家的游戏。知道妈妈是烧饭的,哥哥可以从旁协助,但当妈妈提出让哥哥烧饭时,哥哥表现出不乐意的表现,产生了冲突,使游戏进入僵持阶段,这个时候教师适时的介入,解决了冲突,幼儿立刻进入角色状态开始招呼客人。 

总结:通过这份观察记录可以看出教师适时的介入会缓解幼儿因为某种原因无法继续进行游戏的尴尬,解决了游戏中的问题。但教师也应告诉幼儿不可以让小孩子进入厨房烧菜,烧菜是大人的事,也就是爸爸妈妈。在出现问题时教师及时做出指导,说出其中的问题,用反问的形式,让幼儿回答,比直接告知更容易让幼儿明白和记忆。 

四、小结与建议 

(一)小结 

1.环境创设丰富性,完整性。 

可以放置一些复杂的游戏玩具,比如需要合作完成的,以此增加团队的合作能力,增强幼儿心中的团队意识,合作意识。环境创设需要安全,这个年龄阶段的幼儿会下意识的把游戏玩具放入口中。尽可能的投放多的游戏道具,丰富幼儿的游戏环境,接触更多的现实生活,增强幼儿的社会性。 

2.幼儿之间的矛盾 

这个年龄阶段的幼儿自我意识过强,占有欲也极强,并且喜欢玩别人手里的玩具,总觉得别人的好玩,这就会造成冲突,教师要从中调解,告知是非对错,什么是对的 什么是不对的。 

3.幼儿的自我意识和直觉行动思维特点,注意力不稳定。善于模仿现实生活的经验。 

(二)建议 

1.关注游戏中的同伴互动,拓宽观察视野 

对学龄前幼儿来说,对于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来说,同伴交往的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甚至超过儿童与成人的交往。角色游戏活动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良好载体,因此教师应加强对幼儿同伴互动的观察记录,了解幼儿之间多种互动的方式,拓宽观察的视野和认识,及时发现幼儿在社会交往中出现的长处与问题。 

2.教师要正确引导幼儿的兴趣 

角色游戏能够极大地激发大班出幼儿对事物的兴趣,爱玩游戏本来就是孩子们的天性。幼儿教师最重要的是对他们这种兴趣要正确的引导,使幼儿具有初步的社会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有参与游戏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交往、乐于合作。 

3.善于总结 

游戏结束后,教师要善于对游戏做出总结,对游戏中优秀的行为表现做出有效表扬,并且和幼儿一起回顾游戏中出现的问题,讨论解决方案,让幼儿找到自信,体会快乐,丰富生活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