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地理知识内容小结

初中地理知识内容小结

初中地理知识内容小结

初中地理知识内容小结范文第1篇

一、把握好学习内容的衔接

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部分内容是相通相融的,只不过是深浅与要求、呈现方式与教学方法不同而已。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个领域,都是小学数学和初中数学共同涉及的内容,无论是小学教师还是初中教师,都应该了解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相关内容的前后联系,切实把握它们之间的区别,使这些内容在小学与初中教学中能够实现自然融合和有效链接。

例如:初一代数中的有理数、代数式及方程,这几章内容是小学数学到初中代数的过渡性教材,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进入初中后,首先学的是《有理数》一章。本章是在学习了算术中整数和分数的基础上,把数的概念扩充到有理数,进而揭示了数的运算之间的相互联系。有理数的运算,是初等数学中最基本的运算。因此对有理数一章的教学必须引起充分注意、足够重视,必须让学生把概念搞清晰,运算熟练,为以后学习代数打下扎实的基础,掌握有理数的运算法则。有理数的四则运算与小学的非负数的四则混合运算基本相同,就是多了一个正、负号问题,这里关键是要弄清正数与负数的区别、联系和概念。在《代数式》这一章里,关键是要求学生能从“语言数学”过渡到“数学语言”,是一个典型的逻辑思维内容。小学数学中学过的“和、差、积、商、倍、大、多、少、小、增加、减少、增加到、减少到”在代数式中用的很多,要让学生着重理解关键性语句及连接词的含义,从而正确地列出代数式。总之,初一数学不像小学数学那样具体、形象,学生绝不能用学习小学数学的方法对待初一数学的学习。因此,在教学中要多举实例,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找出解决问题的规律,帮助学生适应这种变化。

二、把握好教学方法的衔接

小学数学内容多以归纳的形式呈现,大多由具体情境导入,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具有较强的趣味性。教师讲得细,类型归纳得全,学生练得熟。学生只要熟记概念、公式及教师所讲例题类型,考试中往往就可取得好成绩。到初中,由于内容多且抽象,呈现方式也由归纳转变为演绎,教师不可能把知识应用形式和各种题型讲全讲细,只能讲一些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题目,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通过设置操作实践活动,营造合作交流环境,让学生体验、感受和理解由“旧知”到“新知”的过程;通过生动有趣、深入浅出的语言,以及打比方、举实例等方法,揭示知识内涵,激发学生思维,鼓励学生脱离老师这根“拐杖”,养成自主学习习惯。初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同样需要重视数学与实际问题的联系,适当突出数学知识的生活化、情境化,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讲为主的教学模式,多让学生交流,鼓励学生养成敢于质疑的习惯,逐步提高学生概括、归纳、反思、总结的能力。

三、把握好数学思想方法的衔接

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了很多的数学思想方法,如:数形结合、对应、化归、假设、分类、类比等,甚至渗透了函数、集合、极限等数学思想方法。但由于小学教学内容比较简单,知识最为基础,因此隐藏的思想方法往往被老师忽视。例如,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内容的教学,主要是数学思想方法的应用,涉及转化化归、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课标在小学与初中对探究变化规律都有要求,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类比、归纳思想;解小学数学应用题,通常需要借助画线段图、列表等手段,体现了数形结合和分类讨论等思想的应用。这些思想方法,在初中数学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初中地理知识内容小结范文第2篇

1.教材内容与实验教学。课程标准公布以后,初中地理课本中增加了演示教学、模拟实验教学、观察教学以及野外参考教学的内容,还有很多知识点要求学生以结合图表、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还有一部分知识点需要学生能进行实地考察并撰写调查报告。针对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实际教学中,我们应当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实践;第二,引导学生进行研究型学习;第三,培养学生充分自主学习。新的初中地理教材中的自然地理部分,是整个地理学习当中最基础的部分。要求学生掌握以下内容:地球的形状与大小;地球的运动;地壳的运动;气候的形成与分布等。这些现象和规律都是人类生存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经验。一方面,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结合日常生活,理解这些现象的存在和形成,使他们更为深刻地掌握这些基本的知识点,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拓展了他们的思维。另一方面,在进行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将学生划分为几个小组,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意识。

2.实验教学的过程。课程标准下的实验教学一改过去的传统教学方式,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同时还要加强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自然学科上的审美情趣,有效地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等各方面素质的提高。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式学习、协作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结合实验教学的实际,我们可以将初中地理实验教学划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演示性教学内容,教师通过实验现象讲述地理知识,在实验过程中通过可观可感的实验现象来充分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热爱;第二,实践实验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需要学生在充分理解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实践实验;第三,综合性课外实验,这部分内容需学生在充分掌握相关知识点的基础上,在地理教师的带领下,以小组或团队的形式开展学习活动。

3.实验教学的设置。课程标准下的实验教学区别于一般的课堂教学,学生需要进行自主的实验操作、实验观察、数据记录、数据分析以及实验结果总结。这对我们教师的课堂设置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全面,设置好实验教学的内容和步骤,保证课堂学习的效果;另一方面,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要充分地引导学生思维,设置问题解决式、探究式、合作式学习,让学生建立良好的地理学习的思路,进而形成主动学习的习惯。

二、初中地理实验教学的原则

1.开放性。实验教学需要充分开放的环境,能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以地理教材为载体,同时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方法上不要拘泥于教材内容,结合生活,充分挖掘与地理实验教学相关的教学资源。在传统实验课中,一方面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人物,讲授课本知识;另一方面,学生作为授课的客体,被动地接受老师所讲授的知识。这种教学方式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沟通也仅仅限于课本知识单方面传授,只不过是将课本知识用实验仪器以及实验方案代替而已。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接受知识的效果,压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了学习效率。不利于初中生创造能力的培养。课程标准下的实验教学所倡导的开放性,就是要培养学生开放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在课堂中,老师充当辅导的角色,引导并辅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配置实验过程。相较于传统实验课,课程标准下的实验教学对学生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培养,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2.科学性。在进行实验教学的过程中,也要充分遵循科学性原则。教师在课程内容的安排,实验内容的安排上要多思考,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因材施教,针对不同接受能力的学生设置不同的实验方案,实现最优化的教学目标。课程标准下的实验教学中,教师一方面是课堂教育的组织者、指挥者,更是启发学生思维方式、带动学生学习能力提高的领导者。

初中地理知识内容小结范文第3篇

现行的教育体制小学初中为九年一贯制,而小学分为两个学段,1~3年级为小学的第一学段,4~6年级为小学的第二学段,初中(7~9年级)为九年一贯的第三学段.现对三个学段的内容结构比较与分析如下:

由上表观察,知识内容难度逐步加深,由具体的数到抽象的式,由数的运算到函数的变化,由图形的认识到图形的证明,逻辑性、严密性逐步提高.由生活中的不确定现象到理论上的概率,抽象程度加强了.由实践活动、综合应用到课题的学习,应用能力的要求有明显的提升.

2 对三个学段内容要求的比较与分析

2.1 对数与代数内容的比较与分析

(1)对数与代数内容的比较

小学阶段要求学生通过具体情境认识整数、分数、小数和百分数及常见的量.掌握数的基本运算,理解简单的数量关系.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感,体会用数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应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初中阶段要求学生掌握实数、整式和分式、方程和方程组、不等式和不等式组、函数等知识.要求学生在实际背景中理解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发展符号感,学会让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建立数学模型、估计、求解、验证解的正确性与合理性,应加强知识间的联系.增强应用意识,提高运用代数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对数与代数内容的分析

对于数的要求由小学中的正数和零扩充到了初中的有理数、无理数,进而到了实数.数系扩大了,要求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所提高,要理解数是由实际的需要而产生的,逻辑、抽象思维逐步加强.小学中通过认识生活中的量,为初中的数量关系奠定了基础,进而引出了代数式,整式、分式.由小学中数的比较大小,到了初中的方程和不等式,小学中的正反比例、探索规律、数量关系奠定了初中的函数关系,内容逐渐加深,要求学生思维,抽象能力渐渐提高.

如:地球绕太阳转动(即地球的公转),每小时约通过110 000km,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每小时约通过1 200 000m,试问地球公转的速度和声音的速度哪个大?此题在小学阶段是让学生对大数进行感受、大小进行比较,而到了初一是在对数感受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大数的表示,即科学计数法.内容加深,并且用到了幂的表示,牵连到乘方的概念.

再如下面的例子图1:观察并填表:用黑白两颜色的正六边形地面砖,按如图所示规律拼成若干个图案:①第4个图案中有白色地面砖

此题由具体到一般,小学生可以通过观察找到规律,第一问还比较容易理解,第二问是在规律的基础上用代数式表示,对小学生有难度,而在初一则是一般的找规律的题目.

此题因为涉及函数问题,思维含量明显加大,要求学生分清二人之间的速度关系,明确运动过程,不但要数形结合,还要合理的进行比较判断.

2.2 对图形与几何内容的比较与分析

(1)对图形与几何内容的比较

小学阶段要求学生认识简单图形,了解它们的基本特征,感受图形的简单变换,学会确定物置的方法.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认识简单图形的形状、大小、变换,发展学生简单的空间观念.

初中阶段要求学生探索基本图形(直线形、圆)的基本性质及其相互关系,丰富对图形的认识和感受.学习平移、旋转、对称的基本性质,体验变换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学习运用坐标系确定物置的方法,发展空间观念.学会推理与论证,发展合情推理,有条理地思考与表达能力.从几个基本的事实出发,会证明一些有关三角形、四边形的基本性质,体会证明的必要性和基本过程,掌握用综合法证明的格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推理、想像能力,养成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习惯,积累了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注重所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2)对于图形与几何内容的分析

小学阶段的图形一般都是从实际生活中抽象出来的,抽象程度不深且易于学生理解,即便研究图形的性质也是从面积,体积、周长的计算上进行.平移、旋转都不是很难想象的.而初中阶段的图形与几何的研究,抽象程度明显高于小学,且逻辑性也逐步增强,且研究三角形、四边形、圆多边形的图形自身的边、角性质,和图形之间的全等、相似关系.一些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的探索需要学生仔细观察、充分想象、大胆猜测、归纳概括.研究的比较深入且抽象、严谨、逻辑性大大提高,对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

例如:电影院中的第2行第3列,用(3,2)表示,问第4行第3列该如何表示?小学阶段要求学生确定位置比较简单.而初中要上升到坐标系的高度,开始由实际情景抽象出平面二维图形,更具有一般化.

如图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BC的顶点坐标为A(-2,3)、B(-3,2)、C(-1,1).①若将ABC向右平移3个单位长度,再向上平移1个单位长度,请画出平移后的A1B1C1;②画出A1B1C1绕原点旋转180°后得到的A2B2C2;③A′B′C′与ABC是中心对称图形,请写出对称中心的坐标;④顺次连结C、C1、C′、C2所得到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吗?解答:如图4,①画出平移后的图形,②画出旋转后的图形,③写出坐标(0,0),④是轴对称图形此题的综合性较强,涉及平移、旋转、轴对称,考察比较全面,作图操作能力要求较强,题目难度适中.

再如:图5所示的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将ABC向右平移3个单位长度后得A1B1C1再将A1B1C1绕点O旋转180°后得到A2B2C2,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1的标为(3,1) B.S四边形ABB1A1=3C.B2C=2[KF(]2[KF)] D.∠AC2O=45°本题目不但要求进行作图操作,还要进行相关的面积、长度、角的大小的计算,难度明显增加.

2.3 对统计与概率内容的比较与析

(1)对统计与概率的比较

小学阶段要求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统计过程,学习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与预测,并能计算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要求学生注重对不确定性和可能性的直观感受和在具体情境中对可能性的体验.

初中阶段要求学生体会抽样的必要性以及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学会用三数、两差描述数据,能计算简单事件发生的概率.注重在具体情境中体会概率的意义和统计与概率对制定决策的重要作用,注重所学内容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从事数据处理的全过程,根据统计结果作出合理的判断.

(2)对统计与概率内容的分析

小学阶段的统计只是让学生了解、知道,对于一些结果也只是定性的描述.而初中阶段要求学生要定量的刻画,并且理解程度加深,如要求用树状图或者列表来列出随机事件的所有可能的结果,通过具体例子体会古典概型和几何概型.但总体说来统计与概率在初中阶段要求也不是很高,学生还可以比较容易理解的.

对于统计的要求,小学要求学生感受数据可能产生误导,如:表2,某物流公司原有18名员工,因业务增加现需新增人员,在招聘会上该公司经理称他们

的职工月平均工资超过2600元.你是怎样看待经理的说法的?

初中要求学生不但认识误导还要解释出原因,要求学会用数据说明问题.让学生明确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区别与联系,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的严密性和逻辑性.如图6是交警在一个路口统计的某个时段来往车辆的车速情况(单位:千米/时).请分别计算这些车辆行驶速度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结果精确到01)本题将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个概念进行考察,加强了知识的综合性和实际应用.

概率问题由小学的可能性过渡为概率,难度同样加大 .小学中的可能性问题,如:在掷骰子游戏中,求6朝上的可能性大小?此题目对于小学生来说不难.到了初中阶段此问题就进一步抽象为概率问题,并且让学生理解几何概型和古典概型两种类型.要求会用树状图和列表格求概率问题,并且会做出合理的决策.例如:将背面完全相同,正面上分别写有数字1、2、3、4的四张卡片混合后,小明从中随机地抽取一张,把卡片上的数字做为被减数,将形状、大小完全相同,分别标有数字1、2、3的三个小球混合后,小华从中随机地抽取一个,把小球上的数字做为减数,然后计算出这两个数的差.

①请你用画树状图或列表的方法,求这两数差为0的概率;

②小明与小华做游戏,规则是:若这两数的差为非负数,则小明赢;否则,小华赢.你认为该游戏公平吗?请说明理由.如果不公平,请你修改游戏规则,使游戏公平.

因为P(小明赢)≠ P(小华赢), 所以该游戏不公平.

修改后的规则:若两数差为正数,则小明赢;否则小华赢.

2.4 对综合与实践内容的比较与分析

(1)对综合与实践内容的比较

小学阶段要求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获得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 鼓励学生尝试独立地解决,也要学会与他人进行合作交流.

初中阶段要求学生探讨一些具有挑战性的研究课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发现实际问题中所包含的数学信息,发展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认识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提出课题、思考课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能够解决一些问题.

(2)对综合与实践内容的分析

小学阶段要求在给定目标下,体会由具体问题提出设计思路、制定简单的方案解决问题的过程,获得有用的数学活动经验.而初中阶段则要求学生要会反思实践活动的过程,进一步理解所运用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加深体会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并将过程和结果以报告或小论文的形式展现出来,要求明显提高,且会进行交流,能获得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

初中地理知识内容小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兴趣;思维;能力;互动;转变;联系

初一数学既是中学数学的基础,又是从小学向初中数学学习的过渡,所以教师应当在中小学数学知识间架起衔接的桥梁,让学生掌握科学系统的学习方法,养成正确良好的学习习惯,具备较高的自学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对于学生日后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目前,有一些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后,明显感到知识难学,一些教师也感到知识难教。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初一数学相对于小学数学而言逻辑推理强,抽象程度高,知识难度大,“容量大、联系多、考试多”,同时新知识的增加也引发了许多新的变化(比如学生视野的扩展和思维方式的改变)。刚刚步入中学门槛的学生一时难以适应这种变化,所以许多学生升入初一后,因为不适应而导致学习成绩大幅度下降。过去的好学生也有可能变为学习后进生,甚至少数学生还对学习失去了信心。所以,研究开展初一数学教学的策略和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发挥主导作用,缩短教与学互动双方的协调过程,尽快使学生转变思维方式,适应中学数学学习的需要。

一、向学生介绍初中数学的特点,让学生了解即将学习的知识内容

在每个章节或是每个学段的第一节课上,教师不必急于传授知识,而是应当竭尽所能,激发学生对初一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满怀着好奇心与自信心踏上新数学知识的探究之路。主要做好以下工作:

1.结合实例,大体介绍初一数学的内容,可以借助使用实物、模型、图片、图示等来启发诱导学生,在黑板上罗列出常用数学符号,从直观上吸引学生。

2.讲明初一数学和小学数学的区别和联系。如,在初中数学里,数的范围发生了变化,引入了“负数”的概念,这样初中所学的数就由小学所学的“正整数、正分数和零”扩大到“正数、负数和零”的有理数范围;数的形式也发生了变化,可以用一个字母甚至是一个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一个数;解决应用题时,使用方程更简便、频率更高等。

总之,通过这种方式的交流,学生初步了解初一数学学习的内容和特点,帮助学生建立信心、决心,消除惧怕和松懈,引导他们少走弯路,为今后其他衔接方面的落实奠定基础。

二、在教学过程中要斟酌教学方法,尽力做到“注意联系,深入浅出”

教学是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相结合的辩证统一。教学活动是师生双方有目的、有计划地以教学内容、教学活动为中介,通过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共同完成预定任务,促进学生发展的统一的活动过程。教师应当想办法使学生与自己积极配合,完美地完成学习任务。

1.注意教学内容的安排,由浅入深,由易入难,活用教。授课内容要足以吸引学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容易接受并留下深刻的印象。对于问题情境的设置尤其重要,它决定着学生是否能够尽快地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和日后能否将所学知识运用得熟练而准确。如,学习“有理数的乘方”一课,学生对生物上细胞分裂的知识并不熟悉,所以运用“平行折纸得到纸的层数”或是“拉面制作的过程”来作为问题情境可能更能使学生理解或是接受。对概念的讲解可以通过比较、举例等方式,让学生搞清楚其含义和实质,通过所掌握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比如,“整数和负数可以用来表示意义相反的量”这个知识点,应当大量枚举生活中常见的实例,如比赛得分扣分、生意盈亏、河流水位等,让学生从本质上理解其含义。

2.在传授新知识时,注意抓住与小学数学知识的联系,指导学生在原有知识结构上参照、对比或补充、拓展,从而建立新的知识结构,认清新知识的本质。如,“有理数”是在小学对数的认识基础上引入了负数,从而导致有理数的四则运算中引入了符号的运算;运算法则与小学数学运算法则的不同点,主要在于需要先确定运算结果的符号,所以讲解的重点就应放在符号法则上。

三、合理评价学生,让不同的学生得到相应合理的评价,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评价要及时公正。当学生的作业、小测验取得优异成绩或是有一定的进步时,都要立即给予表扬和鼓励,尤其是后进生和学困生,这样才能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当学生回答问题正确,或是清楚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时,要给予肯定和赞美。

初一数学教学如能正确开展,便可以让学生学得更加轻松、快乐,为了使他们在努力付出的同时得到收获,为了使他们的学习能够在初中校园的沃土上开花结果,让我们的教师为之共同奋斗。

参考文献:

初中地理知识内容小结范文第5篇

一、通览课程标准和初高中教材,做好知识内容上的衔接

做好初高中知识内容上的衔接,教师要熟悉课程标准和初高中教材,找出初高中知识的衔接点,明确哪些是需要补充的知识,哪些知识需要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才能在高中教学中采取有效措施,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笔者结合初高中现行教材,按照知识专题整理了初高中知识的衔接点及高中教学需要补充的知识(见下页表)。

二、深入了解学生实际情况,做好教学方法上的衔接

教师要尽可能地分析高一新生的中考情况,或在新生刚入学时安排一次问卷调查,了解高一新生对初中知识的掌握情况,尤其是与高中学习密切相关的内容,以便在新课教学中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创设相应问题情境,做好新旧内容的衔接。学生上高中的第一堂课时,笔者通常让学生自己到讲台前说一说对初中地理的认识,初中地理成绩如何等,大致了解一下学生的情况。而第一堂课的作业也是让学生写一写对初中地理的认识,以文字的形式上交,通过认真阅读,了解学生对初中地理知识的掌握情况。

初中地理的教学方法由于受到初中生知识水平及初中地理作为入门学科的限制,较多地采用“灌输式”的讲解方法。进入高中,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教学方法上变被动式传授为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1.利用旧知识,衔接教材内容

高中教师要熟悉课程标准和初中教材体系对初中地理概念和知识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低起点,小步子”的指导思想,帮助学生温故而知新,恰当地进行铺垫,减小“坡度”。例如,在“地球运动”的学习中,教师可先通过地球仪及板图,引导学生回忆初中教材中有关经纬线的特点、经度和纬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划分等知识,在此基础上,把“时区和区时”等内容穿来。若进一步从区域空间定位的角度引导学生再次复习各地形区所在的经纬线,画出相应的地形剖面图并向外延伸一些相关的内容,如沿109。E作地形剖面图,指出所经过的地形区名称、典型农作物、地质构造和生态问题等,就能帮助学生形成地理空间概念,引导学生学会知识间的横向和纵向联系,实现初高中知识的有效衔接。

2.利用旧知识,挖掘新知识

在地理学习的初级阶段,一些概念和原理往往有其不完善性和不全面性,到了高中阶段我们应以发展的观点来看待这些概念和原理。如初中教材在介绍“气候”时,只要求掌握最主要的分布地区。而高中教材对这部分内容要求很高,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这些主要气候的特点、成因和分布规律,还要根据文字描述或气候表格、降水量柱状图等相关气候资料,分析和判断该地是什么气候类型、如何形成及怎样分布等一系列问题。例如,针对热带雨林气候的教学,教师可先引导学生回忆其典型的分布地区,如亚马孙平原。再通过对亚马孙平原和马达加斯加岛东侧热带雨林气候的比较和实例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特点形成的原因。最后,通过文字材料、景观图片和统计图表等形式加深学生对热带雨林气候的认识。在区域地理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学生已学过的初中地理知识作为高中系统地理的案例素材,精心选取不同的地理小主题,采取区域主题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充分展示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以此来挖掘更新知识。如笔者在复习“日本”一课时,针对日本冬季的降雪天气这一主题提出两个问题供学生探究:“为什么日本海一侧冬季形成豪雪?为什么有‘白魔’之称的大雪在日本又有‘白炭’之誉?”

3.利用旧知识,整合完善知识

新课程初中地理与高中地理的编写理念是相同的,都是按照新课程标准进行的,但由于是不同的教材编写组进行编写,在某些内容上不可避免地出现重复的现象。例如,有关板块的运动、居民和聚落等知识在初高中教材中呈现的内容相差无几,甚至在知识的深度与广度要求上也相差不多。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就没有必要重新按部就班地展开教学,应充分地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只要在学生回忆的基础上适当巩固、补充即可,这样既避免了重复教学,又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三、积极引导学生做好学习方法上的衔接

在初中新课程教学中,学生大都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具备了一定的实践与探索能力。他们也比较爱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因此,如何保护好并延续学生的这些学习方式是非常重要的。

1.重视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

为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地理的学习要求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可以在适当时机开设学法指导课。学法指导应贯穿于学生学习活动中,如刚入学时可指导学生学会利用思维导图做好新课的预习,边预习边用短线将相关知识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思维路径,还可在思维导图上用彩色笔对自己未理解的知识点做标记,便于上课时注意听讲,从而提高听课效率,培养自主学习意识,提高发现问题的能力。良好学习方法的养成可使学生受益终身,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及预习笔记,上课做好听课笔记,课后做好学习小结,按时完成作业,及时订正作业和试卷中的错误等。只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度过这个衔接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