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测量技师论文

测量技师论文

测量技师论文

测量技师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教师测评知识 有效教学 教育测量知识 教育评价知识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5-0059-04

[作者简介]李丽菊,红河学院数学学院助理研究员(云南蒙自661100)

一、教师知识结构浅析

教师知识是指教师在处理某个特定事件中的知识整体,是构成教师实践行为的所有知识和洞察力。关于教师知识结构的认识,以舒曼尔(Shulman)为代表的学科取向观点认为,教师为使教学获得成功,需懂得该如何把现已掌握的知识转化为学生可理解或接受的表征形式。它从普通教学法知识出发,关注师生之间的交流,是教师所特有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法的有机混合体,包括教师有关具体学科的特殊观念和学习难点的知识以及有关该学科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策略的知识两个重要部分。在这种教师知识的共有特征基础上,舒尔曼将教师知识具体分为学科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课程知识、学科教学知识、学习者及其特点知识、教育背景知识、教育目标和价值观及其哲学和历史背景的知识等七类。另外,从教师教育视角看,我国师范教育普遍采纳“学科知识、教育科学知识和普通文化知识”三类课程知识模式,其基本的理论预设是“任何具有足够学科知识的人只要懂得普通教育理论和原则,就能够将这些理论和原则自觉运用到具体学科知识点和情境的教学中,提高教学实效”。然而,作为教育教学的行动基础,教师知识显然远远超越这种学术研究领域和教育实践领域的知识分类范畴。从实践教学质量看,如何保障有效性教学的知识应当是教师知识结构的核心构件。

“有效教学”论题是一个历久弥新的问题域,传统的有效教学模式认为,教学的有效性主要表现为:(1)在单位时间内,没有偏离地按照教学设计完成预定的教学方案,采取“课前准备-复习旧知-新授知识-随堂练习-布置作业”的程序化课堂教学模式;(2)在有限的学期内,粗放式地增加教学和学习投入,反复历练得分技能;(3)教学活动被简化为“刺激-反应”的机械模式,其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独白者和教学刺激给予者,学生是教学知识的机械接受者和反应者;(4)考试分数是教育教学有效的质量标准和评价准则,课堂内教得多、学得快、考得好就是有效的教学;(5)学生作为教学产品被塑造的,可以按照同一规格批量生产。显然,这种传统模式是将有效教学简化为教学投入与产出的比率关系,并坚信只要教学效果(产出)满足社会期望,取得好的升学率,那么师生的任何繁杂投入都是值得的。这些运作模式使教师变成了传输知识的工具和工匠,学生成了无头脑的知识储备器。朱文辉针对上述传统线性有效教学模式进行了反思和批驳,指出有效教学的应然追求:课堂教学是在教学行为与教学境遇的各种复杂关系的互动中展开的,教师应该依据学生的学习心理过程来创造各种教育契机,通过主体间交互活动,对课堂中出现的问题、疑难、困惑等生成性资源进行创造性重组,并在资源的生成和利用中推进学生经验的建构和知识的生成;教学的根本使命应是基于具体知识的理解、生成及效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和兴趣,提升他们主动探索的欲望和能力,使知识学习的过程同时成为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过程;知识具有亲历性,教学应自觉弱化知识传递的旁观者逻辑,知识只有内化为学生自身的价值、态度、信念和技能,才能成为衡量学习效果的尺度。

综上所述,就实践价值而言,虽然教师知识分类为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提供了理论基础,但这些知识的传授和掌握并不等于教学的有效实施。从有效教学的评判标准看,传统的有效教学强调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学生取得好的考试成绩,学校升学率高,这些都达到了便为教学有效。而有效教学的应然追求论强调教学相长,知识共生,成功挖掘学生内在的学习潜力才是有效的,与前者相比其进步之处在于,强调有效教学是师生主体间的互动模态,应促进学生将知识生命化和个性化。二者共同之处均认为,有效教学应是教和学均有效,那么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才能真正保证教学和学习有效呢?从教师要素看,教师测评知识是保障有效性教学的重要部分,起着教学监测和质量反馈的作用,它是教师职业化和专业化的根本标志,是有效教学的重要保障。

教师测评知识是教师对学校情境中的教育现象及其属性进行计量分析与价值判断中的知识整体。在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中,如何科学地测量教育事项,公正地考评教育教学活动结果,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改进教师教学行为,是监控教学过程及其效果评定的主要内容,也是保障有效教学的重要手段。只有使教育教学建立在科学测评程序上,及时诊断出教学实践中存在的差误,才能有效地调整教学策略,改进学习行为,提高教学和学习效率。因此,教师测评知识理应成为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教育测评过程及其知识结构而言,教育测量知识与教育评价知识是教师测评知识整体的核心要素,也是教师必备的教育教学技能元素。鉴于此,本文尝试对教师测评知识的内涵进行探讨,期望为我国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提供一些参考和启示。

二、教师测评知识解读

(一)教育测量知识

教育测量知识是关于教育现象及其属性进行计量分析和事实判断的知识整体,包括教育测量的基本理论知识和计量统计技术两个主要部分。从操作性定义看,教育测量知识是开展教育教学测量活动所需的一切相关知识,包括测什么的知识、怎么测的知识和如何分析的知识三个方面。从测量行为看,教育测量是根据一定的原理和法则,针对学校教育影响下学生各方面的发展,从量的规定性上予以确定和描述的过程。

教育测量的基本理论知识是开展教育测量的理论基础和行动准则,包括教育测量的基本原理、资料收集、标准制定、质量评定、统计分析、结果运用等知识模块。首先,教育测量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测量目标制定、资料收集方法、测量标准构建、数据分析原理、结果解释原则等。其中制定测量目标及其标准的基本准绳是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的分解,教师职前教育课程中应通过课程媒介将设置科学的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的原理与方法有效地传递给学生。资料收集方法是教育测量的重要环节,教育资料可以大致区分为定性和定量两类,收集不同类型的资料在程序设计、计量测算、保存应用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别。测量标准是计量分析的理论依据,是教育测量的具体行为准则和计量单元,教育测量总是将某些教育现象或观念化整为零,在具体的、客观的水平上进行分解和描述,使其变得可操作、可计量。数据分析原理是对收集的各种教育资料进行数理统计的技术和方法,以寻找教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统计联系,为教育评价服务,如测算考试题目的效度、难度、信度、区分度的方法与技术;结果解释原则主要是针对计量分析的结果进行意义解读和教育效果推论,其基本要求是客观而符合事实,不以偏概全。总体而言,教育测量的基本理论知识涉及确定合理参照点、制定科学测量单位、研制有效测量工具三方面的知识,只有这些知识同时具备,测量工作才能顺利开展,进而对教育现象及其属性进行量的规定和描述。

教育计量的技术与方法是教育测量的重要手段,是教师考评学生成绩、评判教学效果的必备工具。从教学过程看,它包括教学目标设定、学习准备状态探测、课程作业设计、学业测验编制和试卷质量分析、学习和教学效果测定等方面的技术和方法。从控制教育测量误差看,测验编制、试卷质量评定、测量数据分析等方面涉及的原理技术和统计方法是教育测量中的重要工具。测验编制属于研制有效测量工具的内容,是测量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媒介,编制测验是教师的一项重要教学能力,不可随意应付。好的测验编制应有考核目标、知识内容、分值比例、题型设计、参考答案、评分标准等内容,只有在这些方面作了标准处理,才能保证测验的有效性。试卷质量评定主要是测算试卷的效度、信度、难度、区分度,这些不同的质量指标有其独特的使用条件和计算办法,只有这些指标同时满足了测量学的要求,才能准确测出学生的学习水平。数据统计分析是技术性较强的工作,包括统计分析原理、分值计算方法、软件操作技术、结果分析描述等内容。因此,凡能通过计量分析的教育事项,均需要掌握有关的数据处理技术与方法,只有统计方法使用恰当,才能有效地对各种教育现象及其属性进行测量。

(二)教育评价知识

教育评价知识是指基于教育测量的结果,对各种教育现象及其属性进行价值判断的知识整体。它包括评价的理论基础、组织与实施程序、设计评价方案、结果的分析整合、心理调控技能、统计决断与推论等方面的知识,可以将这些知识概括为教育评价的基本原理和结果评判两大类别。从操作定义看,教育评价是指按照一定的教育目标,对所实施的教育活动的效果及其活动本身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其实质是寻求教育活动的意义与作用。教育评价的理论基础主要是指教育评价中所倚重的指导思想和教育观念,其中国家的教育方针及其相应的教育规划纲要是教育评价的宏观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各种教育教学理论是教育评价的具体行为准则,如王景英和梁红梅(2002)基于后现代主义强调教育评价的方法论中,要倡导反思、批判的思维模式;重新审视定性研究和模糊评判;要倡导多视角、多元化的方法论;要强调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的对话;要淡化鉴定、分等功能,强调评价的研究和促进的功能。又如建构主义知识观的教育评价启示意义在于,强调“评价标准的多元化、评价目标和内容的多维性、评价过程的动态化、评价方法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强调评价的真实性与情境性”。诸如此类论说无疑是教育评价的重要理论依据和方法指南,为此,在教育评价设计中,应在国家教育方针指导下,析取各种教育教学理论的合理因素作为行动依托。

此外,在教育评价活动中,组织与实施是教育评价的准备环节,包括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计划等方面的准备活动知识。评价方案的设计是教育评价的操作模式,决定着教育评价的质量和功能发挥,主要涉及指标体系构建技术、评价标准分解、确定指标权重方法等知识内容。结果的分析整合是在统计学原理的指导下,借助数学分析技术对测评结果进行计量和分数整合,在总体水平上理解某个分数量值的实际意义,评判教育活动的育人效果,以深入揭示教育结果的价值蕴涵。心理调控技能是关涉评价结果有效传达的知识,该技能的掌握有助于发挥教育评价的导向功能、激励功能和管理功能。统计决断与推论是对教育评价结果的数学分析和统计处理,将评定的教育事实进行意义解读和价值概化,如在教育行动研究或者教育实验中,对某些教育策略或者学习的效果检验及其外在效度判定,它属于教育评价的重要计量技术。总之,教育评价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从确定评价的目的、分解既定教育培养目标、设计评价内容及其指标体系、采集和分析评价数据,到解释统计数据事实、利用评价结果等都是教育评价工作不可缺少的环节,完整的教育评价还应该包括反馈和相应的政策调整、教学方法改进措施以及元评价等,这些环节中的相关知识与技能均是教育评价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数理计量技术和统计方法是教育测量与教育评价的共同知识成分,它们是目标导向式教育测评的核心知识内容,是教育测评的重要工具。

三、教师测评知识的实践价值

(一)有助于有效掌握学生的学习行为特性

任何教学设计都是以学生的学习准备状态为基础的,当然教育测评并非是掌握学生学习状态及其行为特性的唯一手段,但却是最为科学有效的途径。传统教学设计起始于教师的人生经验和学科知识,是一种“自上而下”式的教学观念和经验的反映,没有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接受能力,本着“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的职业信念实施教学方案,认为传道、授业、解惑就是教师的应然角色,学生就是教学的雕琢品,是知识的容器。为了使教学高效,教师和学生必须在单位时间内完成更多教学任务和学习活动,是一种机械主义的课程教学模式。为扭转这种“高压低效、高分低能”的简单量化教育模式,教师必须具备教育测评的知识和技能。实践表明,有效的教学活动必须以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行为为基础,而科学合理的教育测评则是了解学生学习心理和学习行为特性的有效手段。

(二)优化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

测量技师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技能大赛;工程测量;教学改革

Based in Vocational Skills Competition,“Engineering Surveying”Teaching Reform

XU Jian-hong1 XIANG lei2

(1.Chongqing College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Chongqing 402160,China;

2.Chongqing Economy and Trade Secondary Vacational School,Chongqing 402160,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main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teaching of engineering survey, the actual proposed reform measures in terms of teaching, teaching staff, training base construction, teaching methods and evaluation system combined with vocational skills competition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Let every student to enjoy the fruits acquired skills competition, truly the “race to promote education, to promote learning race to race and reform,” so that the measurement of teaching engineering to a new level.

【Key words】Skills competition; Engineering surveying; Teaching reform

0 前言

近几年,国家对中等职业教育高度重视,从2007年起每年都举行全国性的技能大赛,各地中职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技能大赛。笔者连续三年指导学生参加区级、市级《工程测量》技能大赛,发现技能大赛不仅是一个比赛,更是对职业教育质量的检验。从技能大赛中学生的表现来看,工程测量教学中还存在很多不足。从技能大赛为切入点,对工程测量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工程测量综合能力。

1 中职工程测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学生素质方面

笔者所处渝西地区中职生源主要是来自云南、贵州、重庆等地的农村,学生多数属于中考落榜生,文化基础差;学生远离家乡来城市学习,受外条件影响,很多沉迷上网,学习的主动性较差;90后学生更注重个性发展,对自己的学习目标不够明确。

1.2 师资力量方面

职业教育是根据市场需要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对职业教育专业教师要求既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工程测量》课程是一门操作性较强的课程,教师既要懂理论又要会操作仪器。但中职学校从事该门课程教学的教师大多数没有现场测绘工作经验,在教学中重理论教学,轻实际操作训练。其次,中职学校教师年轻人居多,教学经历较短,上课往往“照本宣科”,“满堂灌”,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3 教学条件方面

近几年,国家将职业教育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但由于相关政策的影响,多数中职学校,特别是中西部地区,教学条件较差。首先,教材方面。在中职教育领域中,《工程测量》教材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划。有的学校采用高职教材,有的采用学校自编教材。教材知识内容较陈旧,针对性不强,知识深度不适合中职学生。其次,仪器方面。随着测绘仪器的迅速发展,新仪器不断出现,可该课程教学还是微倾式水准仪、光学经纬仪等较落后的仪器。再次,实训场地方面。没有专门的实训场地,仅进行简单的仪器操作,与实际工作结合不紧密。

1.4 教学内容与方法

《工程测量》课程教学内容从整体上看有所改善,但多数学校因实训设备缺乏等多方面原因,主要教学内容停留在水准仪、经纬仪、全站仪的基本操作上,在运用仪器进行各种测量讲得很少,学生到具体工作岗位不能胜任相应工作。在教学方法上,多采用课堂教学,以灌输为主,学生接受情况差。

1.5 评价体系

本课程是理论与实践联系紧密的课程,采用单一的传统的试卷考核方式,没有对学生操作技能及综合能力进行考核,不能全面的反应学生实际学习情况。

2 教学改革措施

2.1 实施分层教学

结合中职学生基础知识差,相对差距较大,采用原有的教学模式只能使基础差的学生更差。为保障每位学生接受最合适的教育,可采用分层教学模式。在班内分层时,通过交流和考核测试,认真调查班内学生知识水平,兴趣爱好,家庭情况等,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分层。根据每个层次的学生的基本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教师在根据每个层次学生制订教学计划,使每一组学生都能够学到相应知识。

2.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在中职工程测量技能大赛中,学生能否取得好成绩,教师的指导起着重要作用。教师不仅需要全面的理论知识,还需要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才能全方位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实践。鉴于中职学校教师现状,教师可利用寒暑假时间到施工现场进行实践锻炼,不仅加强对专业理论知识的运用,又可提高对仪器操作动手能力;鼓励教师参加行业先进仪器、先进技术培训,掌握行业最新动态;鼓励教师参加行业执业资格证考试,取得执业资格的同时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多动手操作仪器,做到既是学生的老师,又是学生的师傅。

2.3 改善教学条件

从近几年工程测量技能大赛的比赛内容来看,越来越与真实的工作环境接近,仪器也采用现在主流的全站仪等先进仪器。实训基地和实训设备是测量实训中必不可少的要素。首先,加强资金的投入,购置测量仪器。以技能大赛为导向购置全站仪、自动安平水准仪、电子水准仪等。并增加每类仪器的数量,保证仪器设备能满足实训的需要。其次,建立校内外实训场地。模拟技能大赛,结合测量工作实际,在校内设置固定实训场地。场地内要有基本控制点,地物要多样化,高程变化明显。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与测绘类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实训场地。

2.4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主要以讲授为主,学生学习过程较为被动。对于工程测量教学,学生不主动操作,就不能掌握相应技能。在教学方法上,应打破常规,采用互动教学,现场演示教学,将自学、讨论、实训有机的结合。在仪器操作章节采用现场演示教学,先向学生介绍仪器的操作方法,再进行现场操作演示。在讲授测量方法时,如建筑物极坐标放样,结合教学内容与模拟场地,讲解测量方法,使教学与实际生产、社会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2.5 过程评价体系

在评价方法上不能采用传统试卷考核方式。为更好提高学生操作技能,引入过程评价方式,既注重结果,也不忽略过程。结合技能大赛的要求可采用以下过程考核方式:期末理论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30%,平时过程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60%,校内技能比赛占总成绩的10%。理论考试主要考查工程测量基本理论知识,即仪器操作的基本要求;过程考核70%分值要分配到每个课程任务中去,并在每个任务中有相应的评价指标及方法;校内技能大赛按比赛排名情况给相应的分值计入总分。

3 结束语

以技能大赛为切入点,着实做好工程测量教学改革,让每位学生都享受到技能大赛取得的成果,真正做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让工程测量教学提高到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宣仲磊.浅谈中职《工程测量》教学的几点体会[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27).

[2]胡忠庆.浅谈中职建筑工程测量分层教学[J].大观周刊,2012(50).

[3]肖丹.试论中职院校的工程测量课程改革[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3(31).

测量技师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校本教材 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场所 特色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244-01

本课程主要培养学生掌握零件测量和产品检测的专业技能,同时养成“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职业素养,为机械加工、数控加工、模具加工等打下扎实的测量基础。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做好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验工作的通知》(人社职司便函〔2010〕48号)等关于一体化课程改革的文件精神,推动一体化课程改革是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一、整合传统课程体系,积极开发一体化校本教材

根据对模具制造、机电一体化、数控加工等专业相应行业、企业岗位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工作分析和教学分析的方法,遵循技术型、技能型人才职业能力形成的规律,着眼于学生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的培养以及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形成,按照职业实践的逻辑顺序,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测量技术》校本教材根据实际需要,打破传统的教材体系将专业基础理论内容与工作岗位技能有机整合,将传统的《机械制图》、《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以及《钳工工艺与技能训练》中量具、精密量仪的使用等学科知识进行整合,进而形成新的一体化专业课程教材。该教材具有以下鲜明的职业特色:一是以工作岗位为依据,构建教材体系。二是以工作任务为线索,组织教材内容。三是以典型产品为载体,反映行业的发展。同时,结合课程交叉性强、实践性强、综合应用性强等特点,除课程内实验外,以开放实验的形式开设综合实验,并借助教师丰富的工程背景,在课堂教学、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各环节,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特别在指导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过程中,突出结构设计与精度设计的结合,将精度设计理论与方法应用于实际工程设计中,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二、积极探索一体化教学模式

一体化教学,我们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将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融为一体。其内涵主要是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和教学模式,根据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来重新整合教学资源,体现能力本位的特点,从而逐步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如何“教给”学生,向以学生为中心如何“教会”学生转变;从以教材为中心向以教学大纲和培养目标为中心转变;从以课堂理论讲解为中心向以技能训练为中心转变;从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出发,变书本知识的传授为职业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情景教学为基础,用工作任务来组织教学,使学生在学习中能融会贯通,学以致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计划体现以职业岗位为中心,构建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教学体系,知识点以“必需、够用、实用”为原则,实践教学不再根据理论教学需要进行,而是将教学以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变为以学生、现场、任务“教、学、做合一”为中心。教学过程中,以掌握零件测量和产品检测的专业技能为载体,把公差配合基本知识、最新国家标准、通用量具和测量仪器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相结合,融“教、学、做”为一体。每课题教学过程实施时,要求教师与学生互动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在教中做,学生在学中做,边做边教,边做边学。充分运用图、文、视频等多媒体技术,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自主的学习环境。

三、创新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根据测量课程理论的抽象性,本课程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八个教学项目均以典型零件和模具零件为载体,编制典型教学案例,让学生在案例中学,在案例中做,注重“学”与“做”的互动,实现学做交替。理论联系实际,按照多元智能理论,边学边做的案例教学法,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体作用和创新意识得到很好的发挥,教学效果好。

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除采用案例教学法外,还积极推行情境教学法(营造企业工作情境的氛围)、体验式教学(设置企业情境――测量活动――体验――感悟)、师徒式教学法、任务分析法、分组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等,达到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互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示范和学生分组操作训练互动,学生提问与教师解答、指导有机结合,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教师从课程单纯的实施者转换为既是实施者,更是开发者、建设者。例如在讲授尺寸公差、形位公差选择等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内容之前,给学生布置活塞、减速箱典型零部件等,进行相关内容准备,学生课下通过查阅资料、类比分析、讨论等多种方法,完成实例的精度设计,课堂教学结合ppt、视频等教学手段进行讲授,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探究性学习的热情。

四、一体化教学场所建设规范性

随着测量技术的飞速发展,测量仪器也呈现出日新月异的变化,为提高实验条件,改善实验环境同时为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开设提供平台,我院积极投入测量实训室建设,先后增添光学平直仪、影像仪、万能工具显微镜和三坐标测量机等精密测量设备,以满足学生的正常实验教学需要。在实验室常规管理上,仪器设备由实验室管理人员负责,精密测量仪器与大型设备采用专人负责。在制度上,建立,健全仪器设备使用情况登记薄、精密测量仪器的维护与保养信息表,使实验室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

五、《测量技术》一体化课程特色

本课程通过任务驱动的项目教学,使学生获得零件和机械典型结构的几何量测量、公差知识、最新的国家标准,掌握通用量具和最新精密测量仪器的检测技能,能胜任产品质量检测岗位的工作。

1.基于生产实际与项目模块为导向,将授课内容和企业需求紧密相结合,并在实际应用中加以巩固和提高。

2.课程内容与企业实际案例相结合。

3.通用量具与测量仪的使用相结合。

4.传统检测方法和现代科学计算方法相结合。

5.以充实的测量仪器和测量工具支持模块设置内容。

6.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教学重点。

参考文献:

[1]曹志斌.一体化课程浅析[J].职业,2012年

测量技师论文范文第4篇

从电子测量的发展趋势以及目前电子测量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教学模式改革的具体思路和改革措施。基于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课程发展要求,学校要从电子测量课程的理论教学、实践操作、教学方法等方向出发,通过现代化教育资源和手段对课程进行全面化改革,促使学生善于思考、勤于动手、勇于创新,以满足当今社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求。

关键词:

电子测量;多角度;教学改革;研究

0引言

电子测量是现代科学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是现代电子科学研究的必备基础。电子测量技术课程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同时也是理论性、应用性以及综合性很强的课程。电子测量技术课程不仅仅是学生学习其他专业课程的基础课程,而且是从事电子行业的专业基础,,该课程的对于电子专业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学生后续专业的学习,进而影响步入社会以后从事电子行业的求职道路。电子测量技术课程的特点很鲜明,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主要考察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针对此特点,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思考能力为目标,满足当今社会的发展和需求,本文提出从理论教学内容、实践内容、教学方法等多个方面有针对性的对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从多个角度出发,以提高电子测量技术的教学质量,更容易让学生掌握所学的电子测量技术的基本知识。在学习中能够熟练应用电子测量技术的相关方法,在实践中综合运用相关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为自己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1改善理论教学内容

传统的电子测量技术理论课程的教学模式比较单一,无法让学生详细的了解并掌握最新的测量仪器的使用。所以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就表现在学习结果上。由于电子测量的应用性和综合性很强,仅仅依靠书本知识和教师的理论讲解无法做到深入浅出、清晰透彻,学生也只能半知半解,云里雾里,难以激发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因此,改善传统的理论教学刻不容缓。电子测量技术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经典内容和技术更新两个方面。经典内容主要包括各种参量的测量方法、测量误差的来源与修正、测量结果和数据处理等测量基础理论知识,以及常用电子测量仪器的电路组成原理、正确操作使用、故障分析与排除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适当向学生展示优秀的毕业设计作品,并讲解其基本构造、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等,积极引导学生去思考,以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经典内容的教学,能够让学生熟练掌握电子测量理论知识,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测量仪器,使用合理的测量方法。现如今是技术更新非常迅猛的时代,在教学中要尽可能的向学生传递最新的电子测量技术信息,为学生进行简单讲解,同时要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和发言。传统的电子测量仪器已经逐渐被淘汰,比如指针式的电压表、电流表,而智能化的、数字化的电子测量仪器越来越普及,逐渐将传统的电子测量仪器淘汰。因此在课堂上要对落后的、逐渐被淘汰的测量仪器、模拟仪器进行简单概述。通过向学生展示最新的电子测量技术的应用动态,以及先进的电子测量仪器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让学生感受到技术更新带来的巨大变化,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知识和技术,使学生所学内容跟随技术更新的步伐。

2提高实践内容

为了让学生更加快速的轻松进行学习,并且能够有效掌握实践内容,可以将实践内容进行分类。第一类实践内容为基本实践内容,主要为准确掌握各类测量仪器的使用方法,比如测量波形、电阻值、电容等。学生通过对这些基本实践内容的学习,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学生对多种电子测量仪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在课堂上教师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应该像传统的教学模式一样,教师只注重课堂上理论知识的讲解,而忽略实践内容的展开。传统教学模式很容易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课堂上理论知识学的很好,到了实践内容上又会对理论知识产生模糊印象。因此,课堂教学模式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为学生展示各类实验,在实践中让每个学生投入其中,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第二类实践内容为综合实践内容,主要涉及简易测量仪器的设计等。此类实践内容一般将理论知识应用到设计当中,以实践应用推动理论教学。整个设计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阐述实践项目设计目标、相关资料等,并正确引导学生查阅参考文献。学生需要根据所学知识构建设计思路,选择测量仪器,制动设计流程,汇总数据,填写实验报告。在整个实践内容的开展的过程中,学校和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好的平台,使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得到提升和锻炼。

3丰富教学方法

电子测量技术作为一门理科类课程,理论知识内容抽象,不易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配合现代化教学资源,例如多媒体课堂,能够有效地利用图形、文字、声音甚至影像,这样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而且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率。多媒体教学能够充实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将电子测量技术以图像、声音、影像的形式呈现于课堂,通过视觉和听觉向学生传递最新的电子测量信息,以图像向学生展示测量仪器的每一个结构组成,以声音的形式向学生介绍其工作原理及其作用,让学生更深入、更便捷的掌握电子测量知识。

4结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测量多角度教学的改革挣脱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这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于电子测量知识的重视,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多角度教学改革,学生的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得到大大提升。而教学改革要立足于学科本身,能够做到与时俱进,才能达到教学改革的成效。

参考文献

[1]台德艳,晏菁,张勤.基于电子信息专业的电子测量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5,18(11):131-133.

[2]徐杰,王娟,王安华.《电子测量技术》课程多角度教学改革的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10):179-180.

测量技师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课程缺陷;完善措施1当前《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课程的缺陷

1.1教材配置内容缺乏科学性、合理性。

一般来说,《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课程主要包括陈述性知识和过程性知识两大类,分别涉及到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的概念及原理,以及实践和技能。但按照两者的配置比例来看,现有的《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编排的原理及概念知识相对比较多,实践和技能部分则要少得多,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教育中,并无法有效协调教学与能力培养的目标。

1.2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效果不高。

在当前,大多数高校在从事《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都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来进行的。这种以教师为主完成教学大纲内容的模式,并无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无法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受到该课程与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和机械制造基础等课程知识的交叉融合影响,课程相对较难,沿用单向性教学的模式,并无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反而容易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并影响教学效果。

1.3实践教学环节缺乏足够重视。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是一门较为特殊的课程,除了理论知识外,还涉及到专业性较强的实践能力。但结合现有该课程的教学情况来看,普遍存在实践教学环节缺乏足够重视的问题,具体表现在:(1)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导致学生缺乏工程实践能力方面的培养及锻炼;(2)实践内容多为验证性实验,通常都是由教师针对实验内容、目的以及原理等进行讲述,再给予示范操作,完成后再由学生参照演示及实验步骤来实现的,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也无法起到有效锻炼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作用。

1.4其他缺陷。

除此之外,《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课程还存在场地、设备等方面上的不足。一般认为,精密仪器价格高昂、维护繁琐,场地环境要求高,学校缺乏经费投入、师资队伍综合能力不高等,均会给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带来严重影响。

2《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课程的完善措施

2.1教材内容:以培养专业能力为目标。

在当前,面对《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教材种类比较多、编写质量参差不齐的情况,教师应该以培养专业能力为目标,精选或编写适用于学生特点的教材。而且,当前大多数教材的章节内容虽是相互独立编写的,不过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这些知识又有着综合性和共通性。教师可以从这两点出发,从基本上完善《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课程。结合箱体类零件图纸标注内容的三项基本精度要求来看,主要有尺寸公差、形位公差和表面粗糙度三种。在编写教材时,应适当增加实训章节,让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得到培养;同时增加一些彩色印刷教材,或是对形位公差进行三维建模等,实现图文并茂,生动易懂。

2.2理论授课:以实用、够用为原则。

在高职院校中,通常《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学时大概是7:3,教师在进行《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教学时,应该尽可能充分利用理论教学时间,通过在理论教学的同时,结合工厂实际应用,从而提升实践操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比重。例如在讲解形状位置精度时,应重点讲解形位公差项目实际应用时的合理选择,并结合具体生产实例进行。

2.3教学模式: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

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的声音、图形、图像等,给学生以视觉冲击;并通过借助任务驱动法、互动式教学法以及情趣教学等手段,创新教学模式,促使教学模式、教学结构、教学方法及整个教学过程均得到优化,从而实现教学质量及效率的提高。

2.4教学资源:加强建设网络课程资源。

随着网络化、信息化的时代到来,教师在进行《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教学时,应该充分利用网络上的各种资源,进行三维建模,丰富教学内容,并将重点、关键的知识整合后上传到学校网络课程当中,便于学生随时随地下载资源并进行复习和强化。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网络让学生了解到最新学科动态,确保学生与时俱进,并通过三维软件构建尺寸公差等模型,来加深学生的理解,学生在课后可通过下载相关的网络课程资源,进行反复看、听,巩固所学知识。

3结束语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基础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对该课程存在的缺陷予以重视,并加以解决,从“岗位需求能力培养”的目标出发,促使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程度得到提高,以及实践操作能力得到有效强化。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