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体育生毕业总结

体育生毕业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体育生毕业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体育生毕业总结

体育生毕业总结范文第1篇

摘 要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的现状、对策等方面对近10年来有关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的研究文献进行归纳、整理、分析。总结出目前我国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为改善我国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提供有效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 农村中小学 体育教师队伍 现状 对策

一、体育教师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

乔梁学者在《甘肃省义务教育阶段城乡中小学体育教师资源现状与合理配置研究》中总结出:“体育教师资源是学校体育教育中最为重要的人力资源,体育教师是体育教学这一互动过程中重要的因素,中小学体育教师是实施和执行《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最重要的人力资源,体育教师的素质决定了课程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与利用的程度以及效益发挥的水平[1]。”

陈盼盼等学者在《21世纪我国农村中小学体育师资建设现状分析》中总结出:“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工作的直接实施者,其工作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提高学生身心及社会关系的发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培养学生个人自主性和终身健身理念[2]。”

综上所述,总之,体育教师是学校教育人力资源中重要的一员,是学校体育教学中重要的因素。因此,建设一支业务素质强,质量硬,结构合理、稳定的教师队伍是发展我国体育事业的根本,同时也是提高我国农村青少年体质的关键所在。

二、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的现状

(一)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的配备

2005年常青对辽宁省5个经济条件偏下的地域的专职体育教师队伍进行了调查,调查指出:“专任体育教师偏少。体育教师占总教师数量比例小,相对于农村中小学的语、数、英、物理、化学教师占教师总数60.1%的比例来看,体育教师仅有2.41%。乡镇中小学校平均有体育老师1.68人,而村中小学仅有0.59人。”

苏转平等学者在《中国西部农村中小学体育师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中总结出:“关于体育教师配备,国家教委规定,城镇小学和农村中小学每7至8个教学班配备1名专职体育教师;中学每6个教学班配备一名体育教师。若按此标准衡量,新疆农村中学缺额体育教师20.7%,农村小学缺额40.6%;宁夏在128名体育教师中专职体育教师仅有3名,体育教师与教学班之比是1:11.82,这与国家的标准相差甚远。”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还严重缺额,特别是西部比较落后的地方。大部分体育课都是由其他任课教师兼任,体育专职教师十分馈乏。如此一来,就造成了一个很大的问题,中小学上体育课呈现“放羊式”教学,体育课形同虚设,严重影响了课程的教学质量以及课外活动的正常开展。

(二)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年龄、性别结构现状

谭祝平学者在《中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学校体育教师的现状研究》中总结出:“四川、湖南、广西、贵州等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中小学中体育老师年龄最大的有59岁,最小的有24岁,中年教师人数排第一,老年最少;男性教师是女性教师的3倍,男女比例相差很大。”

袁艳红学者在《湖北省少数民族地区中学体育师资队伍现状及发展对策》中通过调查54所中学发现在总共202名体育教师中有168名男教师,34名女教师,男女教师的比例严重失调;并且202名体育教师中在20~39岁之间的教师占到60%,体育教师普遍年轻化。”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年龄、性别结构不合理。体育教师的年龄逐渐趋向于年轻化,这样不利于教学的创新和提高。同时,体育教师在性别上存在明显的差异,女体育教师的比例很小,这与人们的传统观念是分不开的。

(三)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状况

苏转平等学者在《中国西部农村中小学体育师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中总结出:“所调查的7省中具有本科学历的体育教师非常少,专科学历也为数不多,只有32%-68%的农村体育教师具有中师学历。贵州省有93.83%的学校没有本科毕业生,64.03%的学校没有专科毕业生;青海农村初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体育教师占38.7%,小学体育教师绝大多数在中师以下。”

常青学者在《辽宁省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现状研究》中总结出:“我省农村中小学至今仍无研究生毕业的教师。农村初中教师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为10.4%,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0%;农村小学教师中具有专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为23.5%,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6%。教师业务素质不高,教学方法呆板,教学效率较低。”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中高学历体育教师偏少,低学历体育教师依然存在,科研成果欠佳。现在在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学历普遍不达标,学历层次偏低。正是因为农村体育教师学历偏低,科研水平不够,造成目前农村中小学的体育教学质量提不上去,学生们的体质健康得不到很好的改善。

三、加强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

(一)加大农村体育教师数量的配备是首要解决的问题。当地有关部门应该适当增加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的编制名额,解决农村专职体育教师不足的状况,提高农村体育开课率。其次加大对农村或是偏远地区学校教育资金的投入,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鼓励高校毕业生走进农村,促进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

(二)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调节体育教师的年龄和性别比例。尽量使农村中小学的体育教师在年龄上老、中、青教师的结构趋于合理,性别比例尽量平衡,从而来满足学生们的需求。

(三)加大对体育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实施送教下乡政策,建立城乡体育教师交流互动平台,通过城镇中小学有经验教师的传带教,提高体育教师的业务能力。加强对体育教师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的创新,改变以前体育教师“上课―解散―集合―下课”的陈旧模式。从而来提高体育教师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体育生毕业总结范文第2篇

摘要随着高等院校近年来的持续扩招,毕业生都在不同程度上面临着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体育专业的市场需求也在逐步减少。本文主要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和数理统计法,对南昌航空大学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的就业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对影响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因素,进行总结与分析,旨在了解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 体育教育毕业生就业现状

前言

随着高等院校近年来的持续扩招,毕业生都在不同程度上面临着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体育教育专业因其专业性较强,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南昌航空大学体育教育专业2009届本科生是我校体育教育专业的第一届毕业生,他们目前的就业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体育学院在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本课题在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访谈法等方式对本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进行调查研究,了解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就业的走势,结合我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现状,从学校教学改革的角度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便提高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改善就业现状。从而为南昌航空大学体育学院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以及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择业提供一定的参考。

1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南昌航空大学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2009届本科毕业生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书籍、周刊等方法查阅了大量体育就业方面文章及其他的相关资料。

1.2.2问卷调查法

制订并发放《南昌航空大学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意向状况调查表》,采取了集中填写的方法,回收问卷30份。回收有效通过对本校体育学院体育教育。毕业生制定与本研究相关的调查问卷,回收问卷30份.回收有效问卷30份。回收宰和有效率为100%。

1.2.3访谈法

就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的问题,采用随机对学校老师和学生、学校行政等人员等进行访谈.

1.2.4数据统计法

运用常规的数据统计法整理所有资料上的数据,然后对问卷中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1.2.5理论分析法

通过对体育学院体育教育毕业生收回的有效问卷统计的数据,以及通过访谈所得来的信息进行理论分析,得出结论。

2.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的现状

南昌航空大学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共30人。通过对南昌航空大学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及就业率进行追踪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

表1南昌航空大学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表

就业去向

人数

比例

教育

1

3.33%

企业

19

64%

考研

2

6.66%

自主创业

2

6.66%

从以上调查数据可以看出,我院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为80.65%。从事教育专业的仅有一人,毕业生过多的集中于企业。毕业生就业去向过于集中,就业渠道过于单一,势必会造成就业竞争的加剧,增大了就业压力。因此,必须逐步拓宽体育教育专业的就业渠道。

3.影响南昌航空大学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因素分析

3.1 体育教育专业就业的局限性

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由于其专业的特性, 体育成绩相对其它专业的学生较优秀, 而文化知识的掌握却是薄弱。而现如今由于社会各类学校需要体育教师等数量日益减少, 各地教育局也设置了严格的入行门槛, 例如毕业生在上岗前必须要进行有关的入门考试, 考试通过才有机会就业, 这对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难度很大。除学校之外, 很多单位在招聘时也要考试, 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参加社会上的各种考试时普遍竞争力不强, 除了公务员考试中需同时进行体能测试的岗位外, 基本无任何长处可言, 甚至是完全处于弱势地位。此外, 由于现如今应试教育观念在较大程度上仍然居于主导地位, 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参加实践的机会相对较少, 造成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欠缺和社会经验的不足, 多方面原因从而导致体育专业毕业生进一步减少了就业机会。

3.2 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

目前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过于传统化,没有形成特色和优势。很多高校在体育教育专业设置上出现严重的重复现象,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体育项目已经不能适应当今我国体育市场的需求,而具有市场需求量较大的专业课程却因为场地条件的限制和其他方面的因素而无法开设出相关的专业。在课程结构设置的层次配置上专业基础面相对较窄,对于体育市场营销、体育产业管理等在未来我国体育领域里具有发展潜力的行业没有引起高度的重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不高。

3.3 应届毕业生自身因素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毕业生的价值取向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通过对在校学生的访谈了解到,许多大学生在主观意识上缺乏理性的缜密判断与清楚恰当自我认知, 过高自负地估计了自己的优势和长处, 却缺乏清晰正确的自我客观、系统、科学的认识, 常常出现高估甚至错估自己能力的现象。大部分学生都希望到大城市或高中以上的层次就业,愿意到乡镇中学的毕业生较少,存在着就业期望期高的倾向,对月收入的期望值也明显偏高,随着发达地区的就业岗位已经逐渐趋于饱和,农村或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城乡的基础教育将成为主要需求,每年的特岗教师招聘就是国家扶植基础教育的有力措施之一,而部分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发生错位,不愿去真正需要体育人才的偏远地区、基层单位工作,这也是造成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3.4 用人单位对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要求

在与用人单位的访谈中发现,用人单位认为首先要有牢固的专业基础知识,这包括了英语和计算机能力水平。其次是于人沟通和团队合作能力,较强的动手能力,较高的综合素质,用人单位还比较看重具有某些特长和爱好的毕业生,这些都能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这些也是影响就业的一个因素。

4 提高体育教育专业就业的对策

4.1 建立健全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

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教育, 积极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不应只看重本专业的工作,可以把专业技能看成一种特长,为自己找工作增加筹码。认清当前就业形势帮助高校学生树立良好的就业观念,强调就业的自主意识,还应建立合理的职业指导机制。于此同时学院应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到用人单位进行教育实习,在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同时,加强与各地市相关单位的联系,主动征求用人单位以的意见和建议,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课程设置,努力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

4.2 加大课程改革力度

加强实践性课程,可以减少纯理论的课程,加强体育教育专业应突出本专业的突出特色, 过去我国高等体育院校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结构存在严重的漏洞,体育教育专业、社会体育专业不仅在培养目标上相差不大,在课程设置和培养过程上更是相似。无论是体育教育专业还是社会体育专业都按照传统的体育教育专业的模式进行,在就业上这二个专业所培养的人才大多是从事体育教学的工作,这与专业设置的初衷相背。以加强此专业的高校学生专项能力的培养, 并注重抓学生的师范学习技能培养和体育教育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真实就业能力的培养。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 强化实践教学, 可以选择加大建立教学实习基地的力度, 多为学生提供实践。为此,我们必须理清体育各专业具体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的结构,根据专业的特点和需求进行课程设置,同时还要创新体育人才培养的模式,构建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社会对不同层次体育人才的需求,为我国的体育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4.3提高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综合素质,适应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

强化一专多能:在新时代的人才竞争过程中.用人单位对聘用人才提出了更新、更高的标准和要求,这就要求毕业生结合学校的校情和特色努力扎实地学好,专业基础知识,提高专业技术水平,注意培养自己的特长,加强专业训练。从而为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通道创造坚实的基础。

加强对学生的个性化指导::对大学生就业指导,要因材施教、分类培养。要坚持点与面相结合的原则,要充分考虑学生不同的性格特征、不同的兴趣爱好,并针对不同时期和不同心理状态进行指导。让大学生走最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做适合自己的事情并不盲目跟风。让高校的大学生认识到职业生涯的成功与否并不取决于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的好坏, 最重要的是在于能否借此来积累社会实战经验, 为今后职业成功奠定夯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董玉福,尹桂丽. 大理学院体育教育专业首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现状研究[J]. 大理学院学报,2009,74-76.

[2]戴俊.高等院校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版),2005,26(7):56-57.

[3] 王晓东.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分析[J].阴山学刊.2010.

[4]钭娅,郑建岳. 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现状研究--以宁波大学体育学院为例[J]. 浙江体育科学,2011,101-104.

[5] 戴健,俞继英. 21 世纪体育人才的素质要素及培养要点[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1,25(1):89-90.

体育生毕业总结范文第3篇

通过对湖南省19所地方性本科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发现大部分院校培养目标趋同现象严重,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办学特色不明显,学生专业对口就业不理想且缺乏竞争力。供给侧改革理论为地方性本科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的依据,高校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供给方,只要转变思路,制度创新,就能开辟人才供给的空间,为体育教育专业的发展开拓新的局面。

关键词:

供给侧改革;体育教育;专业建设

自1999年高校扩招开始启动,湖南省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毕业人数逐年增长。体育教育专业是高校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省有19所高校设有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近几年来,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毕业生人数趋于稳定,平均每年有2000多毕业生走向社会,但学生的就业状况不容乐观。根据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态势,体育人才匮乏毋庸置疑,特别是以体育师资为主的复合型人才正是当前我国体育发展亟需的人才。然体育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千人一面”现象屡见不鲜,结构性失业是我国地方性本科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建设过程中不得不面对的难题。高校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供给方,结构性失业是由于技能、经验、知识、性别、主观意愿、地区等方面的供给结构与社会需求结构不一致而导致的。供给创造需求,只要我们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提高输送人才的质量,就能开辟供给的空间,为体育教育专业的发展开拓新的局面。

1湖南省地方性本科院校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处于产业转型升级、公共服务快速发展的历史阶段,需要大量的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地方本科院校应抓住这一历史发展机遇,进一步树立育人为本、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加大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力度,努力解决学校发展中的瓶颈问题。

1.1培养目标趋同现象严重

湖南省地方性本科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基本上是培养能胜任中等学校体育教学、训练与竞赛工作,也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湖南省有19所大学有体育教育专业,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色,比如湘南学院拥有湖南省唯一一个体育类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邵阳学院有湖南省唯一全民健身基地等。地方性本科院校在设定专业培养目标时应该充分考虑本地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因素,只有在自身的基础和条件上坚持特色才是出路。供给创造需求。体育教育专业作为高校传统教育项目,如果不改变一元化的学术定位,盲目扩张,就不能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既浪费了有限的教育资源,又会浪费了宝贵的人才资源。

1.2培养模式单一

传统教育理念与社会发展需求相冲突,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不能满足多样化的社会需求,这也是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结构性失业的主要原因。所有学生都是一种模式培养出来的,从大一到大三是在学校接受理论和术科课程的学习,大四的主要任务是实习和毕业论文的撰写。体育教育专业不同于一般其他文理科专业,它是技能操作型课程,但又不同于工科制造专业。

1.3湖南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近些年由于我国经济结构、体制等的变动,地方性本科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有不少是一毕业就面临失业.我省有19所高校设置了体育教育专业,从2014年到2016年间的毕业生人数将近上万人。从表1可以看出,2014年与2015年毕业学生流向变化不大(其他是指自主创业和从事与体育或体育教育无关的产业)。近三年体育教育学生毕业后从事教育岗位、考公务员和继续升学的人数相对稳定,但在2016年从事健身产业的人数发生了显著性变化。近年来湖南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89%是在城市,而只有11%留在农村。经济收入的不平衡是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

2供给侧改革理论湖南省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

2015年11月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使供给体系更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供给侧”是经济领域里的一个专有名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指从供给侧入手,提高供给质量,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2.1转变思路,制度创新

随着高校进入转型升级的新阶段,一些制度严重滞后,创新制度供给已成为迫切需求。地方性本科院校受传统教育理念影响,存在着大量人才培养的“趋同”现象,以至于体育教育的办学特色不明显,学生就业缺乏竞争力。体育教育专业不同于其他文理科专业,其理论和实践应该无缝联合。这不是体育教育中理论课程和术科课程的配比问题,而是理论的实践应用问题,传统体育大学生的学习是“3+1”,三年的传统学校课程学习,一年的学校实习和毕业论文的撰写。传统教育模式告诉我们实习是学生学习效果的总结性呈现,这种模式有一定的效果,但呈现内容单一,且时效性不长。现在的教育实习仅仅只能体现培养目标中的一个目标——体育教师的培养。实习应该贯穿四年本科教育的全过程,它应该是阶段性而不是总结性的呈现。只有在不断的学习和应用结合的过程中,我们才能培养出有实力的应用性人才。

2.2优化人才供给结构

高校体育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是教育的产品,将我们的人才结构优化,以新的有效供给带动新的需求。虽然我国城镇化建设带来了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但城乡收入仍有一定差距,所以体育教育专业就业的学生中大部分是留在了城市,只有小部分留在了农村,经济收入是决定毕业生就业流向的主要因素。如果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农村获得工作机会的同时能得到相应理想的酬薪,那么农村缺少体育教师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应用型人才是行业的高级专门人才,要求专业口径宽,适应面广,专业素质强,懂一定的技术和方法,因此在专业设置上可以按行业类别划分专业,而不是以学科设置专业。应用型院校应该采用开放式办学,加重教学实践环节,因为单纯的课堂教学培养不出高水平的应用性人才。根据地方性本科院校地域特点,结合课程设置改革,培育地方特色课程,要求学生毕业时不仅获得毕业证和学位证,还应获得相关行业的能力证书和资格证书,以提高学生就业时的竞争力,培养更加符合时代需要的体育人才。

参考文献:

[1]徐坤英.培养高校毕业生就业核心竞争力[J].人才开发,2009(1):86-87.

体育生毕业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体育与健康;毕业班;教育探索;教学体会

在落实素质教育的基础上,按大纲和教材要求全面提高学生体质,培养终生体育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需要教师在教学内容和选择教学方法上下一番工夫,下面是我个人在这方面的一点做法和体会:

一、毕业班体育搭配中高考内容,同时复习所学的重要内容

对于中高考年级来说,应该使学生全面系统地复习义务教育的重点知识,在体育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适应社会等方面得以升华,使学生能够掌握自我锻炼的方法,养

成坚持锻炼的习惯,所以,在安排教学计划时要把教材与素质练习内容合理搭配,例如:技巧、支撑跳、素质练习(柔韧);跳远、排球、素质练习(速度);篮球、投掷、素质练习(力量);游戏、双杠、素质练习(耐力)等,通过如此安排,学生不仅在能力上还是成绩上都取得了较好的收益,充分体现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和“健康第一”指导思想,有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有利于发挥体育课程健身育人的功能。

二、在教法方面以学生个人练习为主,教师负责指导、咨询和监督,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无论是在中高考内容还是教材的其他内容都是学生早已学习过的,再复习时以教师讲授为主,以学生练习的方式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意识和能力,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1.课堂教学形式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散练习

(1)按中高考教学内容项目,学生分成若干组,选一名成绩优秀的学生为组长。

(2)在教师的带领下回忆、复习各个项目的练习方法,并简要介绍是怎样安排课时计划的。

(3)教师提前由置给小组长练习什么内容,由小组长制订本课的任务、目的、练习项目等,教师课前审定,在教师监督下,由组长负责实施。

(4)课的结束部分由教师总结完成情况并推荐下节课练习

内容。

2.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改变教师“一言堂”局面

在平时的教学中遇到疑难问题时,如:学生总是掌握不了的动作要领,部分产生害羞和不主动等问题,往往由教师一人负责解决。在中高考教学中,把这些问题先交由学生内部去解决,教师检查结果,更能调动起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创造性,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3.灵活多样地运用教学手段

(1)小组循环练习法

对于技术难度高的某种动作,教师亲自示范讲解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轮流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2)区别对待法

对于身体素质欠缺的同学,以打破组的界限单独辅导并从简单入手,例如:中高考三项每次测验为满分者可组成球类、体操组,在小组长带领下有计划、有步骤地复习教材内容。

(3)教学竞赛法

定期举办班际、组际的单项、综合的小型体育比赛,以达到课堂活跃气氛,增强“实践能力”,以便能更准确地掌握学生的实际水平。

(4)目标管理法

在每次的测验评价中,总结经验,并记录个人的成绩监督卡上并制订下次目标。

(5)组成互助组

每次成绩较好的学生带一至二名该项成绩较差的学生,负责课余时间练习。

体育生毕业总结范文第5篇

1.1、研究对象

本文以吉林体院社会体育专业2009届、2010届、2011届的毕业生就业情况为研究调查对象。

1.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中国知网资料库查找相关文献资料,深入了解近几年来,我国社会体育专业在就业和课程设置等方面的情况,并对查阅的资料进行融合整理。(2)调查法。调查吉林体院社会体育专业2009届、2010届、2011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以及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3)逻辑分析法。通过调查得来的资料进行总结分析,进一步了解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以及在课程设置方面对本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影响。(4)数据统计法。整理分析调查得到的数据,初步建立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简表。

2、结果与分析

2.1、社会体育专业就业与课程设置现状

(1)社会体育专业就业现状。吉林体院2009届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不太乐观,考研升学是目前这届学生主要就业趋势,这与当前的就业压力存在很大的关系;大部分学生对教育部门较为热衷,基本都选择教师行业择业;企业与事业单位的就业前景良好;从事体育行业的学生占很少一部分,其他学生选择自谋职业,这届毕业生几乎大部分脱离了本专业就业,改行易业现象较为严重。2010届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无明显变化,本届学生大部分选择了继续深造,从事教师行业的人数并没有明显变化;新的就业渠道缓解了一部分毕业生的就业压力,10%的毕业生选择了大学生村官这个行业发展;25%的毕业生选择了自己体育专业领域就业,在比例上仍占少数,就业趋势没有明显变化。2011届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考研人数仍占大部分;特岗教师开始成为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渠道之一,2011届从事体育工作的学生比例是35%,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体育领域就业,就业形势逐渐改善。

(2)课程设置现状及其特点。从吉林体院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上来看,本专业课程集中在大二、大三年段,尤其大三年段课程高度紧张,部分学生反映四年学习存在“大一闲无事做、大二茫然、大三专业课太多,以致应付不来、大四忙找工作和考研”的现象;本专业课程设置与体育教育专业内容相似性较大,课程安排上出现“大一专业课,大二、大三专业课集中术科课较少、大四术科课繁多”的现象,在专业课与术科课设置上协调不完善,术科课集中在大四年段,分散精力,使学生难以全身心投入大运动量的课程中。社会体育专业的专项课程设置竞技性过强,其专项科目均是竞技运动项目。社会体育专业旨在培养指导方面的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应根据实际地域情况作为参考,重点培养学生的多样化的技能,注重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加强学生的实践指导技能,根据社会需求,设置社会体育专业特色运动项目。

2.2、影响吉林体院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就业的因素分析

(1)社会环境与用人单位因素。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生活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健身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社会的发展需要社会体育专业人才,而大量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毕业时又很难在专业岗位中“对号入座”,所以“另谋高就”用非所长。随着学校的不断扩招,大学生也就逐渐多了起来,也就面临这着工作越来越难找,用人单位对学历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所以很多学生会选择考研或者博士,为了能找一份更好的工作都不断的努力去学习。

(2)学校培养因素。吉林体院的社会体育专业在2005年首次招生,本专业学科建设较晚,专业技能方向单一。一方面,虽然设立了社会体育专业学科,但师资队伍结构不完善,专业教师人数不多,教学任务繁重,教学压力较大。另一方面,本专业对学生的专业技能一直非常重视,但是仍以第二课堂的方式存在,使得部分学生在学习专业技能时态度较差,不够认真,不能全身心投入学习中,导致学生自身专项技能不突出。

(3)学生个人因素。学生眼高手低的现象趋于严重,毕业后都想找到一个高薪资,待遇好的工作,但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对本专业缺乏足够的理性认识,毕业生能力薄弱,目前,我省乃至我国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培养仍处于“摸着石头过河”阶段。当前毕业生未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极少数人选择小城市或者偏远西部,大部分人仍是选择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择业,这就造成了小地方人才缺失,大城市人员拥挤的现象,致使很多毕业生转行择业,更严重的仍处于待业中。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吉林体院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有明显的局限性。主要集中在健身俱乐部教练、会籍顾问,学校体育教师,企事业单位以及考研升学,其余的一部分毕业生在其他非专业领域就业。就业区域较为集中,多数毕业生的就业地点为省内经济发达地区,由此可见经济发达地区对全民健身事业人才的需求较大,虽然非发达地区也需要此类人才,但由于其条件相对艰苦因此选择在此地就业的较少。

(2)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不完善,课程设置内容和时间安排不合理,课程普遍集中于大三、大四学年,其他时间较为清闲,课程过于集中导致学生无法适应,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减弱。术科课的设置均是竞技项目,不应作为社会体育专业的专项选择,专项设置未能体现本专业的特色之处。

(3)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的需求远远多于物质需求,大众健身逐步兴起,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需求不足问题已经受到普遍关注,但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能力欠缺,不能更好的胜任岗位,造成了人才供不应求的现象较为严重。

(4)虽然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极为强烈,但是仍有一些社会环境和用人单位因素制约着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就业,国家政策的不完善,本科生学历较低,走后门的现象严重等等,这些都影响了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就业。

(4)学生自身素质以及学校培养诸多因素,造成了我国社会体育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压力过大,当今大学毕业生就业呈现“盲目膨胀”状态,自身的专业技能不扎实,就业目标不明确,自我定位过高,错失好的就业机会;另外社会体育是体育行业的新兴专业,建设较晚,师资力量有待完善。

3.2、建议

(1)加强就业观念教育。培养学生进行多元化思考,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加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教育力度,使学生们自愿加入到需要的地方,主动到基层中去,为我国社会体育事业提供更好的服务。

(2)合理设置课程时间和内容。建议课程设置时,从学生人文素养考虑,要加大人文课程的内容的比重,从学生的专业能力考虑,要增加一些兼具健身、休闲和娱乐的目的大众体育项目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提高专业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的课时数,术科课的设置密度分布要均衡,充分利用吉林体院的资源,增加一些兼具健身、休闲和娱乐目的大众体育项目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3)加强专业技能培养。社会体育旨在培养体育方面的指导性人才,专业技能的培养至关重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制定适合本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体系,打造专业知识过硬的多元化的师资队伍,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

(4)加强就业管理机制。我国就业管理机制有待完善,部分地区的就业机制漏洞较多,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改革,逐步建立完善的就业体制,相关教育机构要发挥其管理作用,为我国毕业生提供良好的就业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