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范文第1篇

关键词:广播电视;编导专业

一、对课程一视同仁,不厚此薄彼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校主要课程如下:电视艺术概论、电视节目制作、电视节目策划、广播电视节目主持、电视文艺节目创作、广播电视节目编辑与技术、电视画面编辑基础、电视文艺编导、电视节目导播、传媒艺术概论、戏剧艺术概论、传播学、影视作品分析、中国戏曲、视听语言色彩学、电视节目策划、照明技术纪录片创作、摄影技术以及传媒产业经营与管理等课程。艺术是相通的,学习需要认真对待,满腔挚忱,不心存怠解,不厚此薄彼。

二、就业前景喜人,对专业信心十足

目前,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发展趋势是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人才编导一体化,市场广阔,就业前景喜人。尤其是现在网络发达,信息日新月异,科技进步一日千里,学习网络艺术的学生尤易被市场接纳。总而言之,电视台也好,电台也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毕业生舞台广阔,只要有真才实学,又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必然能够一展身手。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毕业生实际参与的工作很多,以幕后工作为主,包括节目编导、编辑、剪辑、策划、撰稿、记者、摄像以及场记、灯光和后期制作,不一而足,根据个人喜好而择,依据工作需要而定。如果进一步发展,会成为电视台频道栏目组制片人,成为管理者,前途无可限量。

三、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习要突破窠臼

在电视行业中,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举足轻重,不过,由于我国媒体发展及其迅速,竞争非常激烈,很多问题也随之显现。在实际学习当中,笔者发现,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学目的性较差,对设备的技术性使用、综合性使用有所欠缺,教学环节松沓,对实践课程安排的时间不够,课程内容衔接脱节。进行综合性操作中,有的同学懵懵懂懂,有的熟练度不够,布置的作业不全面,检查作业不到位,练习作业乏味无生机。

任何工作,都需要较高综合素质的人才,多元化是用人单位对能力的要求倾向,局限于广播编导专业的毕业生容易受到冷落。刚刚毕业,专业技能尚不熟练,专业优势远不明显,怎样运用所学,站稳脚跟,发挥自己的特长呢?这就需要学习者卯足劲头,勇往直前,学好扎实的基础知识,练就过人的组织和策划能力,具备创新的眼光,拥有向上的精神,保持乐观的心态,临事不乱,处理问题有条不紊,事事显出过人的胸襟韬略,在迅猛发展的广播电视行业中如鱼得水。

四、以新的眼光透视广播电视编导专业

媒体行业的发展蔚为壮观,堪称一日千里,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也水涨船高。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自从确立以来,形成了自有的体系,在动态发展中形成了多元化的学科格局,如今形势大好。我们要以新的眼光透视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对其科学定位。定位的方向包括很多,比如课程的设置,人才培养的新方法,对教学旧框大胆改革,尝试、借鉴新的教学方法,重新审视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创新发展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模式。艺术是相通的,本专业也可以借鉴其他艺术学科中的表现手法、学习方法,使之交叉互利,增加技能的练习,增加能力课程,培养高素质综合型人才。可以肯定地说,随着媒体行业的发展,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细化,以及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对社会的影响力的增强,以新的眼光透视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进行新的定位必然是大势所趋。

五、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习方法

(一)兴趣促使传道功成

加强理论学习,淡化硬性记忆,进行充满灵性的实践,不受学习旧框的禁锢,让学习方式生动有趣,提升了学习的创新性,在教师的引领下将兴趣提升到极致。在课堂上,多进行模拟实验,与同学多进行交流,与老师互动,要大胆质疑,要勇于站到讲台上发表意见,即兴演讲,广泛沟通。

(二)增加学习的范围

电视业的发展瞬息万变,知识的更新必须亦步亦趋,局限于传统教材,必然难以满足实际需要。所以,要增加学习的内容,扩大学习的范围,要从创新的方面进行选择,比如实用性、趣味性以及时效性。涵盖的内容要范围广,符合时代的潮流和创新要求,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教材的选用要使得学习者走在媒体行业的最前沿。

(三)重视实践,全力适应媒体行业的发展

提倡创新,就是为了学有所用,就是为了能在工作中一枝独秀,实践、创新唇齿相依,只有更多的实践,才有创新的可能。目前中国的教育制度属于是“应试教育”,在面对考试时,大部分学生都抱着“六十分万岁”的心理。为了扭转这一局面,教师要加大对学习者动手实践的能力,达到实践与理论共考核的办法。学校方面可以结合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进行统一实践。比如,学校可以先通过校园的话剧社、广播社、影视剧社组织比赛活动,筛选出优秀的作品,然后联系当地或外地的广播电视等节目组,将这些优秀作品的作者推荐给他们。进行学习实践,不仅能丰富他们的社会知识,还能提供本专业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一定要鼓励学习者的创作性。创新是国家发展的新要求,对于学生来说创新更为重要,用自己的兴趣爱好创作自己的作品,其乐无穷。教师可以把学生创作纳入到教学过程中,激励学生创造,激发创新灵感,活跃创新思维。

综上所述,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习,要注重学习方法,增加学习的范围,重视实践,使学生对学习保持盎然的兴趣,对前途充满信心,注重自己在编导专业品德的培养,长此以往,一定会前途锦绣,春光灿烂。

参考文献:

1.黄匡宇,《广播电视学概论》,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09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范文第2篇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本科,学制四年,本专业是部级特色专业,主要培养具备较高的政策理论水平和艺术创新能力,具有广播电视节目策划,创作,制作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在全国广播电视系统,影视制作机构和文化部门从事广播电视节目编导,策划,撰稿,社教及文艺类节目主持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除公共基础课外,主要课程有传播学概论,视听语言,影视作品解读,摄影摄像基础,导演基础,电视剪辑,美学原理,电视节目制作技术,电视导播,影视音乐音响,纪录片创作,电视栏目创意策划,广播电视编导业务等。

(来源:文章屋网 http://www.wzu.com)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范文第3篇

【关键词】地方高校 广播电视编导 困境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6-0010-02

为了适应中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快速发展,1998年,中国高等学校本科目录中首次设立了“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根据1998年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在文学门类下设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专业代码为050402,属于一级学科文学的下设专业。在2012年底教育部专业调整中,艺术学升级为一级学科,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所授学位也由文学转变为艺术学,专业代码调整为130305。在2000年经教育部备案或批准设置的高等学校本科名单中,北京大学开始开设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在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逐渐形成较大的办学规模和极具社会影响力的新兴艺术专业。兴办此专业的学校也从传统的专业院校、重点院校,如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电影学院、北京大学向一般普通本科院校延伸。时至今日,全国有近200所高等学校开设类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开设学校覆盖了“211”、“985”重点大学、一般综合性大学、各级师范类院校、民办高等本科学校等。覆盖面之广、社会影响之大、专业发展之快令人震惊。

但在快速发展的背后,我们看到很多学校在巨大利益的驱使下,在软硬件条件都不成熟甚至不具备的情况下仓促申报专业、边发展边补充力量,盲目扩大招生规模。反观中国电视媒体发展由原来的粗放型向集约型、品牌化、专业化发展,对人才需求的针对性也越来越高。作为地方高校如何在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在校生越来越多,又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怎样增强人才的竞争力?又如何使地方高校培养的人才适合于目前电视等媒体的现实需求?未来又如何吸引更多的生源?尤其是地方各类本科院校,在发展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道路上遇到了很多挫折和困难,有些院校能很好地利用自身优势和特点,把专业办得有声有色,但也有很多院校无所适从,专业日渐式微。

地方本科院校有着自身的特点,一类是省属老牌本科院校,办学时间长,资历较老;一类是由原来的高等师范专科学院升本;还有一类是由多所不同专业的专科学校通过合并的方式升本。在开设新兴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过程中,他们面临着相同或相似的困难。如何面对困难,决定着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发展的前途。

一 招生院校增多与生源数量减少的矛盾

从1998年新设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以来,全国从无到有,从最初的几所重点专业院校到如今200多所本科院校也只用了十年时间。虽然近些年来的“艺考热”带动了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发展,招生状况也较其他老牌专业较好,但随着逐渐增多的新开设此专业高等学校的加入,生源被逐渐瓜分,竞争日趋激烈。尤其是2011年,教育部对艺术考试政策进行调整,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招生方式也有所变化,导致部分地方高校招生自主性被削弱,处于被动选择的状况。2012年起,很多地方高校的艺术招生自被剥夺,采用联考成绩统一录取。资源较差的地方高校一下就被推到了“挑剩菜”的境地。同时,由于部分省份(山东省是艺考大省,却无艺术联考)尚无全省联考,也使学校丧失了重要的生源来源,导致生源结构单一,数量减少。另一方面,随着报考人数的增多,广播电视编导的专业录取分数线逐年攀升,竞争日趋激烈,促使部分考生转变考试方向,使原本略显不足的生源状况进一步紧张。与之相对应的是更多的高等院校加入到竞争的行列,这也进一步加剧了地方二本院校生源状况的恶化。

二 办学规模扩张与生源质量下降的矛盾

招生状况恶化不仅仅体现在生源的数量,更体现在质量上。地方高校的招生空间遭到挤压,形成低谷效应。优秀生源向教育资源更为丰富的少数优秀高校集中。与大多数地方高校相比,教育资源集中的部分“985”、“211”院校采取的是精英培养的方式,招生数量较少,培养效果较好,在就业市场上竞争力强。经年累月,积累了良好的专业口碑,形成良性循环。而多数地方高校开设本专业的初衷除了拓展专业领域外,创造更好的收益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艺术专业较高的学费促使很多本科院校逐年扩大招生比例,这也是所有新兴本科院校必经的一个过程。以四川文理学院为例,从2009年的音乐学(广播电视编导方向)的40人到2010级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112人,再到2011级的142人。四年间,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全日制在校本科生就达到了495人,平均每个年级120余人。从实际的教学运行看,由于学生基数较大,部分学生的整体素质不高,甚至可能与专业要求相去甚远。在培养过程中随之而来的就是对学风、教风的一系列潜移默化的负面影响。

三 办学成本较高与资金投入有限的矛盾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由于专业性较强,对实验室设备要求较高,因此办学成本较大。加上科技发展日新月异,设备的更新速度很快。要保证教学效果的实现,使培养的学生竞争力更强,就要使其有机会接触最新的、和行业发展相适应的实验设备,以缩短工作之后的适应周期。四川文理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自成立四年来,不断加大办学资金的投入力度,建立了非线性编辑实验室、电视演播室等8个实验(训)室,实验(训)室总面积600余平方米,设备总价值近400万元。但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教学设备数量不足、专业实验室建设滞后、设备更新缓慢等问题日趋严重。虽然近年来大多数学校生均拨款逐年增加,但对于设备的更新换代、实验室的建设以及更多专业实践基地的建设仍是杯水车薪,一些学校生均设备远未达到教育部规定的本科办学标准。同时,高层次、专业化演播设备动辄上千万的投入也确实超出了一些学校的承受范围,这些种种缺失,都局限了学生们的学习视野,这样的直接结果就是学生与行业之间存在距离,降低了就业的市场竞争力,也制约了专业的快速发展。

四 师资力量不足与专业发展迅速的矛盾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办学仅十余年,多数从事专业教学的一是从中文、教育技术、新闻等专业的转移过来的具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另一个就是从各个院校毕业的具有相关专业背景的硕士研究生。一个是教学经验丰富但对专业一知半解,教学属摸着石头过河;一个是熟知专业理论,年轻具有活力,但缺乏教学经验和从业经验,教学往往流于书本,纸上谈兵。师资队伍结构严重不合理,专业缺少带头人,高级人才稀缺,不能有效形成团队,发挥集体力量。四川文理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从2009年的专任教师5人到现有21人,其中讲师9人,占42.9%;助教7人,占38.1%;硕士17人,占80.95%,其中,3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中硕士研究生比例达95%以上,承担专业教学任务的大部分都是35岁以下的讲师、助教等青年教师。所以,从整体上看,师资力量仍比较薄弱,教学难以和老牌艺术院校和重点院校抗衡。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由于本专业发展的区域不平衡和资源分配的不合理,优秀的专业人才和业界精英往往都集中在少数的高校中,引进难度相当大。很多学校也在不断创造条件,利用各种资源如进修学习、继续深造等多重方式来培养自己高素质、高学历的师资队伍,但繁重的教学压力使很多教师不堪重负。师资队伍水平的亟待提高和教学正常运行的矛盾冲突严重。

五 专业建设与社会需求的矛盾

多数地方高校在进行专业课程设计时大多采用借鉴著名院校,并根据自己的师资状况和办学硬件等来组织课程。由于多为边运行边补充、边学习边教学,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和逻辑性,教师的专业素养也不高,因人设课状况普遍,必然导致教学效果不甚理想。同时,由于艺术学专业虚构与创作的特点,使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在以艺术学招生以后的教育活动中,将人才培养仅仅局限在虚构性质的节目中,如影视剧、MTV等。而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在新闻类和纪实类等节目中往往认识较为模糊,专业知识有一定的狭隘性,与广播电视台急需的栏目策划、节目策划和频道策划人才存在一定的脱节性。由于专业建设的滞后、与社会需求脱节等各种原因,用人单位对于广播电视编导人才的需求显得不那么强烈,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生就业难、就业后适应周期较长等问题。这也是目前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在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上亟须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六 民办高校的冲击

与地方公立高校的步履艰难相比,部分民办高校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办得如火如荼、风生水起,并对公立高校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民办高校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师资,一个是设备。

民办高校往往是企业投资兴办,财力雄厚。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上一般都是直接高薪聘请业界权威或具有较大知名度的专业技术人才,层次较高,并且具有较丰富的从教学经验和从业经验,对生源的吸引力较大,培养效果也比较好。在设备的更新、实验室建设等方面,强大的资金投入保证了一流设备的采购,并且能在数量上满足学生实践的需要。如成都理工大学广播影视学院(即今天的四川传媒学院),借助雄厚的财力,拥有川内一流的省级电视台标准全景式新闻直播间、建立了各类实验室、实习、实训室90余个,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1.6亿元。有国际领先水平的3D、RED系列高端数字电影摄影机近10套、国际先进水平的飞思大画幅数码变焦后背,有西部首台3D高清“8+1”转播车、西部领先的录音棚、1.6万平方米的大型多功能艺体中心、首个高校中的中影院线数字电影院、4个自办电视频道和省级台标准的全景式电视直播间、电台直播间等。这是大多数普通地方高校无法企及的,对地方高校的冲击影响巨大。

七 结束语

经过十几年的时间,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发展迅速,但发展到今天也出现了各种问题。对于开设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地方高校来说,其发展面临着各种矛盾和挑战。只有认清问题、探究原因、理清思路、寻找出路,才能使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走出困境,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庞井君主编.中国广播电影电视发展报告(2013)[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范文第4篇

【关键词】广播电视编导;理论课程;实践;教学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理论课程往往是多专业、多方向的必修课程和基础课程,占有很大的学分占比。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理论课程也会以理论讲授为主,同时配以相关影视资料放映,课程教学手段相对比较简单,随着多媒体技术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这一状况尽管有所改善,但基本教学模式仍相对较为僵化,灵活度不够,也就是我们经常听说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老师尽管一直在滔滔不绝的讲解知识点,但学生能接收的、能掌握的知识很少,久而久之,这种状况便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广大学生们的课堂认可度和知识接受度,这对于实践操作要求较高的广播电视编导教学而言是非常不利的。为此,本文通过相关教学实践经验总结,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理论课程实践教学进行探讨,以为这一教学效能的提升提供相关借鉴。

一、理论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的构想

1.教学模式

众所周知,丰富的个体情感是进行艺术学习的一个必要要素。在实践中,教师对学生个体情感的过于注重使学生过多的运用感性思维,在需要运用理性思维、需要系统思考的理论知识面前常常会感觉手足无措,这时教师如果仅仅对这部分内容一带而过、照本宣科,学生的学习效果便会大打折扣,会难以将理论与实践进行联系。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要求明确学生应掌握的理论知识,让学生对学科基本概念、原理、方法形成初步的认识,帮助学生正确的树立艺术创作思想,进而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艺术观念,以在后续的实践活动中创造出更多的令人欣喜的构思和作品。

例如,在讲授《图片摄影》课程时,教师应从摄影艺术的本原、本体方面入手,对图片造型、光线、色彩等视觉语言方面进行详细的讲述,然后引导学生学习使用照相机,认识照相机的基本功能,根据自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进行实际操作拍摄。最后将进行艺术鉴赏理论总结,让学生在自己作品和优秀的摄影作品的欣赏中回顾有关理论知识,并发现自己学习中缺失进行弥补。

2.教材选择

在电视传媒事业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高等教育院校应不断推进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学教材的改进和完善工作。例如,仅仅在6-7年前,我国很多高等教育院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学都会将王宏建或孙美兰主编的《艺术概论》作为制定教材,两本教材着重于艺术本体理论方面的阐述,对于艺术发展规律、艺术体系的建构有着深刻的分析和独到的见解。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为了能够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实践理论指导能力,我国高等教育院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又重新进行了教材筛选。当前由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由王杰泓老师主编的教材逐渐获得了高校的广泛青睐,此教材以艺术本体和艺术本原为基本切入点,通过对艺术语言的阐述向学生传授系统性的艺术审美理论体系,通过体系化的知识讲解向学生灌输间距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的艺术和艺术文化的相关知识。当然,尽管选定好的教材在知识体系阐述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在实践教学中,教师也并非就需要完全根据教材内容设置进行教学,而是应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在参考教材章节流程的基础上来确定具体的艺术教学内容。

二、教学实践化,教学方法多样化、灵活化

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学中,有一部分理论课程学习起来相对较为枯燥,如果教师仍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课堂教学,就会非常容易让学生陷入机械学习的僵局,死记硬背,满篇乱读,进而无法顺利完成既定的学习任务。以《图片摄影》课程为例,在这一课程第二章摄影艺术鉴赏的讲解中,学生对摄影艺术鉴赏中的精神活动过程的理解可能非常有限,甚至只能记住几个艺术名词,教学效果非常有限,对于什么是艺术鉴赏、何为审美心象、心境共鸣也只是懵懂。如果通过实践教学,让学生自主进行摄影作品的创作,然后进行鉴赏,甚至于摄影者详细说明拍摄理念,讲述照片背后的故事,则教学效果将会大相径庭。

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引入实践教学,对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来说,可以根据具体的艺术类别划分让学生针对性的进行实践操作,这样不断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教学参与热情和学习积极性,而且还能让教学活动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这对于广播电视编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提升和认为素养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甚至我们可以在学生入学初就根据学生个人兴趣和偏好,通过自由结合的方式成立兴趣小组,为日后的学习、创作和经验探讨提供方便。在教学中,让学生根据自身的题材偏好、艺术创作习惯在规定的范围内进行艺术创作,鼓励学生用镜头说话,用视频进行作品创作,并注意广播电视节目的相关要求。以广播电视的艺术要求进行作品阐述并非等同于用影视的方式对艺术类别进行解释,因为,形式应该是多元的、多样的,既可以是纪录、专题类型的,也可以是故事、叙述题材的……例如,在电视节目制作课程的学习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制作一档电视节目,节目类型自定,可邀请嘉宾,并由教师进行指导,运用学校演播室或相关设备进行拍摄编辑,通过实践让学生了解制作节目的流程和工种,同时进一步巩固了基础理论知识中摄像、音箱、灯光等方面的使用规律和要求,而节目作品可以在校园电视台进行播放或集中展映。在基础课学习结束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进行校园青春主题作品的拍摄,讲述发生他们身边的故事,不管是摄影摄像、画面构思、主题创作、花絮设定,还是阐述风格和后期剪辑都让学生自己进行操作,这样不仅让学生对艺术创作和艺术形式形成一定的理解,还能让他们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独特性和特殊性以及重要性均能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个人的综合艺术感知的能力也会一同成长。进而有效激发他们对专业学习和专业知识追求的渴望度,在后续的学习中态度更加端正、参与热情更加高涨,可谓是一举多得。

必须注意的是,实践教学内容的设置可以将课堂教学外延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让学生自主进行思考和探索,使他们的专业技能训练与理论知识获取同步进行,齐头并进,以让两者相互支撑、相得益彰。对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高校学生来说基础理论知识是他们进行艺术创作的基石,专业技能是其日后进行艺术创作的功底,只有两手抓两手硬,才能在今后创作出更多的优秀作品。在确保两者不偏不倚的基础上,学生们还需要对自己创作的基本结果、相关节点和自己的期望目标予以明确,并在创作中通过自身情感和思维的呈现,充分展示自己的特点,这样创作的作品才能称得上是合格的作品。

三、教学改革方式

1.团队精神的培养

分工精细、工作量庞大是广播电视创作的基本特点,这就需要创作人员具有良好的互助协作意识,因此,强化学生团队精神,提升学生合作意识也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学实践的重要内容。在组内作品创作的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共同来完成任务,鼓励他们多讨论、多集思广益、取长补短,让每个人都既能在团队协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和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团队的力量。就当前的大学生来说,由于大都是独生子女,个性强、自我为中心成为团队合作的鸿沟,他们互助合作精神的提升绝非朝夕间便能实现的。教师对他们积极的进行心理引导和心理疏导,对团队中产生的问题和分歧认真的进行处理,以及设置公平合理的考核方法,让他们意识到合作不但是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

2.创新精神的培养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来源,是教育教学的基本出发点。高等教育阶段是学生人格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最佳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时期。对于广播电视作品创作而言,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更是非常宝贵的资源。因现下广播电视节目同质化现象明显,更需要注重学生自主思考、不跟风、发挥自我优势、活跃思维的创造力培养。同时培养学生问题应对和问题解决的能力,在问题面前积极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身想象力和创造力,有自己独特的思维和行为方式进行艺术作品创作,只有这样,当他们毕业步入工作岗位后,才能在职业岗位上拥有独当一面的能力,进而才能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3.考核方式的创新

通过探索新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理论知识储备支撑的基础上进行具体艺术作品创作,并在特定时间对此进行综合测评,进而让测评成绩作为期末成绩的组成部分,这样就能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传统应试教育的限制,学生们在日常学习中也会更加具有积极性,他们会努力通过实践活动来吸收和消化理论知识,并在创作过程中锻炼自身的专业素质。在实践创作的指导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考核方式的微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力求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不同学科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会有不同的教学方式的出现,选择合适的方法教师才能在辛勤付出后得到最丰厚的回报。而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理论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相互结合还需要教学工作者继续进行探索,使其继续发展、完善。

参考文献:

[1]陈卓威,张亚伟.多科性大学影视类专业实践教学创新研究――以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为例[J].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 2011(02)

[2]王晓雷.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探索――以白城师范学院传媒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为例[J].考试周刊,2013(68).

[3]李英春,忻志海.关于加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的思考[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8(12).

[4]王书瑞.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理论课程实践教学探索――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理论与方法》[J].《中国教育学刊》,2016.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范文第5篇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特色;实证研究;推行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9-189-02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由北京广播学院于1958年开创,90年代以来作为一门传媒类新兴学科得到蓬勃发展,现在国内许多本科院校都开设了相关专业。几十年来,各大院校在编导专业学生的培养过程中,立足专业发展现状和用人需要,进行了各种教学方式的改革与探索。如同济大学李英春老师在《关于加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的思考》中提出,“要搞好专业的实践教学,需要构建合理的培养体系,加大实践类课”①。福建师范大学宋解、吴瑞坤老师在《对电视编导方向课程教改的研究》中提出,“要在教学、实验上突出实践环节;在考核方法上总评成绩向实验倾斜,突出创作型人才的培养”②。哈尔滨师范大学高王禹泽老师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研究》中提出,“要拓宽实践教学空间”③。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在人力资源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的情况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作为一个实践性、应用性、学科融合性很强的专业,唯有更新观念,深化教学改革,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学效果,培育更多社会认可的复合型人才,顺利接轨市场前沿。经过对国内高等院校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学考察,笔者发现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已经出现了诸多与实践、就业脱节或滞后的问题。显然,作为新近设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井冈山大学,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引入新的教学方法,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教学新途径势在必行。近几年,笔者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教学上,积极尝试了一种“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项目教学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项目教学法的教学特色

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把课堂理论与实践操练嫁接,实现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一种教学活动,有助于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项目教学法通过对本专业多门课程的统筹安排,形成一个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链条,以项目创作(即影视作品)为核心,让学生每学年完成不同的作品,同时,老师要对项目进行指导和“把关”,协助学生完成项目创作。项目教学法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以项目带动课程学习,将理论知识融于实践教学。

通过课程项目的展开,让学生亲自体验从策划、拍摄到编辑成片的全过程,锻炼学生的策划能力和摄制能力,进一步促进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的有关摄影构图、摄影角度、机位设置、布光以及画面编辑等方面的基础理论。项目教学法将改变以往专业教学设置上对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缺失,解决枯燥的纯理论教学模式以及理论教学与实践脱节等问题。

(二)围绕项目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项目任务的安排上,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或者优势进行选择,并且承担项目相应环节的任务,与此同时还要求学生彼此之间要经常进行探讨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尊重他人的工作方式和思考方式,不断地调整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方案。在项目的评估考核中,学生的团队协作情况也将作为课程考核的一部分。通过项目教学法的应用,培养了学生的外联能力和实践能力,能有效帮助学生实现从学校到用人单位的平稳过渡。

二、项目教学法的实证研究

笔者及所在教学团队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理论课程进行必要的理论讲解必不可少,但是要达到深入浅出的教学效果,势必要和专业实践结合在一起,让学生有更多的实践任务,以此来操练课堂的理论知识。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笔者通过设置并亲自参与多个项目之中,和学生碰撞思想,将理论知识付诸实践,使整个课程教学达到了良好的效果。下面以笔者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课程《影视导演实训》实施项目教学为例做简要阐述。

(一)项目设置

学期初,师生在课堂上一起讨论《影视导演实训》课程的实践项目目标将设定为一部电视电影,并拟定项目实施的初步方案。接着,将项目任务进行细化并分工,安排剧组工作人员,制定相应的任务,完成时间表和各工种的工作联系表。随后,进入正式实施项目阶段,具体就是以小组合作方式执行项目前期设定的计划,并根据实施情况定期完善和调整计划。具体项目实施过程如下:

一是前期筹备阶段:

1.组建创作班子。学生根据自身兴趣选择工种,确定导演组、编剧组、摄像组、场记组、灯光组、剪辑组人员等。

2.创作剧本。主创人员创作剧本,并且查阅与剧本相关的文字资料与影像资料。在此基础上,老师和导演组讨论,核定剧本。经过一个多月齐心协力的创作,剧本《杜鹃山》完成,主题是反映动荡时局中人性中善的坚守,故事跨越了民国、和现代三个时代,反映了两段刻骨铭心却误会交织的情感故事,一段情感源于戏剧《杜鹃山》,另一段情感故事发生在一个叫杜鹃山的地方。

3.遴选演员。开拍之前,我们安排候选演员进行带妆试镜,按照不同年代进行分组搭配试戏,遴选合适的角色,确定不同时代的男女主角和各类角色。

4.撰写导演阐述。目的在于考验导演组的宏观把握能力。导演阐述内容涵盖对剧本的立意、主题思想、时代背景、人物设置、风格样式等方面的阐释;包括对表演、摄影、美术、化妆、服装、道具等创作的构思和造型设计的要求;对音乐、录音、剪辑、特技等各创作部门的提示。

5.选景。框定拍摄场景,摄像组去踩点,并且练习室内景和室外景的选取和搭建。

6.创作分镜头剧本。编剧组进行分镜头剧本的写作,练习分镜头剧本写作中情节的强调和省略。

7.拟定拍摄计划。正式拍摄前进行演员演练走位,导演和摄像师确定拍摄方式和机位选择。

二是中期拍摄阶段:第一步,化妆组帮助演员进行定妆,道具组购买道具、服装,摄制组再次踩点选景,其他组配合完成拍摄准备工序。第二步,导演组召集各路人马按照分镜头剧本进行详细的场面调度设计,划分几类场景集中拍摄。拍摄镜头定期上传课程百度云盘并整理。拍摄阶段结束,进入后期编辑阶段,经过初剪、细剪、精剪,反复推敲、调整,同时处理好音乐、音响效果与编辑好的画面的合成。在后期制作过程中,还涉及字幕、特技等诸多问题,相应的人员要全力完成每个环节的工作,达到老师和导演提出的合理设想和要求。

(二)项目评估

项目评估是针对教学内容而设计,《影视导演实训》课程的项目评估,要求学生在学期末提交项目完成成果即电视电影,并且要求每位学生撰写一份《实践总结报告》。《实践总结报告》的内容大致包括:项目实施过程中如何克服遇到的难题;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哪些段落是自已亲自参与完成的,要求附上文案、图片或影像资料;通过此次课程项目教学实践,自己哪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有效提高,哪些还有欠缺?另外,导演组整理一份剧组工作人员考勤表和小组各工种之间的互评表。综合这些方面的依据,老师根据视频作品和学生们提交的《实践总结报告》进行总体评价和课程考核。通过课程项目的实施,真正把理论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既提高了学生的理论水平,又增强了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既锻炼了学生的团队精神与沟通能力,又为实现零距离与用人单位接轨创造了条件。与此同时,学生参与项目实践和评估的过程,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探讨项目的实践与理论知识的关联,也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三、项目教学法的推行途径

毋庸置疑,相对于传统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运用到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学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以项目为依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深刻感受影视创作的无穷魅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协作能力,切实突破专业教学纸上谈兵、脱离实践的困局。为了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教学中更好地推行项目教学法,笔者认为应该从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完善考核机制等方面入手,为教学改革提供基础条件。

(一)构建合理的专业培养体系,探索课程改革

在本专业教学上,把教学安排与项目实践结合,以课程开设辅助项目创作。教学负责人设定每学年的实验创作项目,项目的类型包括剧情片,纪录片,MTV以及电视节目等。在第一学年,开设基础性课程,如影视作品鉴赏类课程,以培养和巩固学生的艺术感知力;剧本创作类课程,以指导学生如何进行小剧本创作。开设完基础课程后,以后每学年课程设置与当年设定的实践项目相关。陆续开设视听语言课程、摄影技术、照明技术、后期剪辑等课程,并把项目创作和课堂教学结合起来,以项目创作带动课程学习,真正实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让所有学生在实践中领悟理论,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创作。

(二)引进专业实践人才,加强师资队伍的质量建设。

高校需要建立专业创作型教师人才库,才能更好地支撑项目教学法的运行。项目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对教师教学水平的要求很高教师作为整个教学方式的组织者、引导者,要求教师有较高的艺术鉴赏能力和项目实践指导能力,积极地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并评估计划;并且在操作过程中,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依托设置的项目的实践,从创意策划、文案形成、拍摄录制、后期编辑全过程和学生参与创作项目,培养学生与人交流的外联能力,帮助学生提前进行职业规划。

(三)严格考核机制,把项目创作和学期成绩考核挂钩

项目教学法打破了课堂纯粹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使乏味的理论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众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创造性和参与性,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让学生亲身感受如何完成项目的各个环节以及完成项目过程的重要性。为了更好地体现项目教学法的效果,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应当严格考核机制,把项目创作和课程考核挂钩,并且项目创作可以作为一门必修课纳入教学计划当中,每学年由专业老师组成评审小组,以学生在作品中参与的工作量和贡献为依据,对小组作品和学生个人进行评分。

综上所述,项目教学法的应用,有助于培养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的理论修养和艺术鉴赏能力,而且能使学习较为扎实地掌握广播电视节目编导、策划、创作、制作等方面的实践动手能力。项目教学法对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实践教学是个新事物,不仅更好地将本专业的应用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发挥了出来,更为编导专业的教学改革开辟了新路,提供了有益借鉴。在日新月异的时代,项目教学法还需要不断地实践、探索、改进,才能发挥其最大的效用。

注释:

①李英春,忻志海.关于加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的思考[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