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师面试常见问题

教师面试常见问题

教师面试常见问题

教师面试常见问题范文第1篇

(1)见习教师能够了解见习机构教育与教学活动的实施过程,并对该过程进行反思。

(2)见习教师须参与教师专业化的活动,学会应对职业生涯中所面临的冲突和需要做出判断的情境。

(3)见习教师能够根据具体的课堂与学习环境设计与开展教学活动。

(4)见习教师须了解儿童与青少年在学校内外的学习过程。

(5)见习教师须掌握儿童学习成就与能力发展的激励原理。

(6)见习教师须了解异质性与多样化,已成为学校及教学活动开展的前提条件

之一。

(7)见习教师能够对学生个体的学习过程进行诊断并提供相应的支持措施,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做出判断并进行评价。

(8)见习教师能够认识到交流、互动与冲突解决等活动是教学活动与教育活动的基本组成部分。

(9)见习教师能够从教育学、教学法及教学实践的角度,与各类媒体打交道。

(10)见习教师须了解教育体系的结构及其发展历史,同时了解单个学校的发展过程。

(11)见习教师须了解教育研究的目标和方法,能够对教育研究的结果进行阐释与利用。

以上11条行为标准涉及教师职业的各个方面,其突出特点是强调对学生学习的指导和教学法的运用。

一、巴登符滕堡州见习教师培训课程的时间分配和主要内容

1.听课、试教与个性化选修课程(第1~6个月)

在第1~6个月,见习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在指导教师的陪同下听课,听课后递交详细的听课报告,分析执教教师专业教学法的使用和教育学知识的运用,表达个人对教学方式的认识与思考。指导教师应重点观察见习教师听课过程中的行为与判断,共同分析课堂上能够反映专业教学法和教育学知识的师生行为,评估见习教师的个人能力是否符合教师职业的要求。

而且,见习教师要在指导教师的陪同下完成2~3节课的教学任务。试教前,见习教师要递交备课报告,详细陈述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对学生情况的判断,以及专业教学法的使用等问题,获得指导教师批准后才能试教。试教后,见习教师要和指导教师讨论教学过程中需要改进的地方,指导教师书面阐述其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需要加强的地方,包括讲课时的说话方式,所提问题是否合宜,作业布置是否合理,站姿和体态是否恰当等,在此基础上明确改进方式。一般来说,指导教师会要求见习教师针对这些问题听课观察,或者到教师进修机构选修相关的培训

课程。

这一阶段的见习结束后,两位指导教师和见习学校的校长要出具书面材料评估见习教师,评估内容包括试教情况、听课过程中的思考和判断以及见习教师在学校的表现,他们共同决定其是否通过这一阶段的见习。通常会有5%~10%的见习教师不能通过评估,需要再进行6个月的见习,经历第二轮6个月的见习教师中仍有50%不能通过评估,这部分见习教师不再有机会从事教师工作。

2. 独立授课、必修课程与补充课程(第7~18个月)

这一阶段,见习教师每月独立授课10~12节。州教育部会邀请有独立测评教师能力的机构派出人员每3个月到见习学校听见习教师上3节课,通常会提前一周告知,请他们做好准备。听课后,测评机构的人员也会与见习教师讨论教学情况,指出问题和改进方法。专业教学法指导教师在这一阶段也要不定期地去听见习教师的课,并提供指导。

除此之外,见习教师要到州教师进修学院完成各105个课时的专业教学法和教育学知识学习,重点解决见习教师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借助相关理论模型与实践案例提升见习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此同时,州教师进修学院还应设置各类补充课程,提供全方位的培训,使见习教师可以在指导教师的建议下自主选择。

3. 独立授课与第二次国家考试(第13~18个月)

对见习教师的测评,即第二次国家考试从见习期的第13个月开始,历时6个月完成,主要内容包括:(1)整合专业知识和专业教学法撰写毕业论文;(2)四项口试:两门专业教学法,一项教育学,一项学校法;(3)见习学校管理层的评估报告。表1为各类考试内容所占权重。

每项考试赋1~5分,5分为最低分,1~4分即可通过考试。通过第二次国家考试后,见习教师可以拿到注明各单项成绩和总成绩的考试证明。凭借考试证明,见习教师可以向州文教部或直接向学校申请教师职位,每年均有7%~8%的见习教师未能通过考试。

二、巴登符滕堡州见习教师培训课程的特点

1.课程体系清晰完备,为见习教师提供规范系统的培养平台

听课评课、试教与反思、独立授课是见习教师走向教学生涯的合理路径。见习教师“渐进式”地走进教学过程,会降低他们面对新环境的焦虑水平,有助于从大学生到新教师角色的平稳转换。在此期间,指导教师要帮助见习教师发现、梳理见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见习教师也可依据自身问题自主选修课程来补充理论知识。课程内容的丰富性为见习教师的能力提升提供有力的保障,规范系统的培养平台为见习教师提供了畅通的成长路径,使他们能够从容面对问题,自主发展能力。

2.课程内容突出实践性,集中指向见习教师的教学行动能力

德国倡导行动导向的教师培训目标,重视培养见习教师的教学行动能力。其能力结构如图1所示。

其中,“专业能力”主要是指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与学科密切相关;“个人能力”被认为是教师教学行动力的核心,涉及教师的自信力、自我管理、自我组织、自我调节,以及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即作为一个个体,如何看待教师这个职业,是否热爱自己的学生和工作,70%的见习教师未能通过考试就是因为这项能力;“社会能力”主要是指对社会生活的感知能力和与他人沟通的能力;“方法能力”是指在教学中合理运用专业教学法的能力;“沟通能力”是“社会能力”的一个侧面,和“运用工具的能力”一起都是指教师作为个体接受、使用新事物、新工具的能力。

指导教师观察见习教师的听课、上课,重点考查他们对专业教学法的运用和教育学原理的运用。见习教师在教师进修学院的培训课程会指向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考试内容与见习期培训课程内容高度一致,均指向见习教师的教学行动力。从微观层面看,巴登符滕堡州见习教师培训课程展现出实践性课程内容的严谨周密。

3.课程结构彰显选择性,着力提供个性化、全方位的帮助

每位指导教师只指导2~3名见习教师,听课、讨论都是“一对一”的,容易发现见习教师个性化的问题并提供相应的指导方法。教师进修学院同时开设多门“附加课程”,为改进方向不同的见习教师补充并提供学习资源。例如,有些见习教师沟通能力比较差,研修学院会借助沟通能力理论模型设计课程,采用情境模拟、播放视频的方式再现教师需要面对的沟通场景,在具体情境中指导见习教师的谈话技巧,促进其沟通能力的提升。类似的课程还有课堂讲授知识的技巧、课堂教学的神态与体态等,内容大多指向具体的教学实践问题。教师进修学院还会针对见习教师的兴趣、爱好及个体差异设置“附加课程”,以供其自由选择。

课程设计的丰富性和实践性,教学指导的个性化与及时性,课程设计与教学指导高度关联,这足以说明巴登符滕堡州见习教师培训课程的选择性特点极为突出。

4.课程实施采用“陪同式”,及时发现见习教师教学行动力的“生长点”

前6个月,指导教师始终陪在见习教师左右,和他们一同听课、讨论,这一过程既是指导教师观察见习教师的过程,也是指导他们运用专业教学法的过程。指导教师与见习教师一起面对共同的教学场景,为见习教师及时补充学习内容,提供学习资源,指出其认识有误或不足的地方,提供具体的改进建议。指导教师与见习教师在共同的情境中产生不同的体验,而体验和认识的差异转变成重要的学习资源。这种“陪伴式指导”有助于见习教师更好地认识自己,感知他人,使他们在具体的问题上得到具体的帮助,不断地面对新问题,补充新的理论,汲取新的经验。指导教师的陪伴还能避免见习教师产生焦虑情绪,让他们在安全的心态中走进新的职业体验,确信在遇到问题时能够得到具体帮助,处在“面对问题―寻求帮助―解决问题”的良性循环中,心态平和,步履从容。入职前,由于“陪伴式指导”已经为见习教师的专业发展营造出良好的生态环境,在指导教师的注视下,他们稳步走向职业生涯。

5.课程评价协作推进,真正形成“培养共同体”

在见习期的18个月,见习教师“行走”在见习学校和州教师进修学院之间,两方均为其提供帮助与指导。表2为见习教师在学院和学校的时间分配情况。

学校和学院的合作确保见习教师从理论导向转为实践导向。在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双元制”在教师培训中的体现。与此一致的是,在第二次国家考试中,教学试讲与见习学校校长的评估报告均占比较大的权重,课程实施与考核评价主体一致,充分体现出见习学校与教师进修学院的通力合作。

教师面试常见问题范文第2篇

(一)讲评课教学目标的确定

存在问题:高一高二通常是单元测试,一份试题覆盖面窄,即使是期中期末考试,所检测到的知识点也有限,思维跨度较小,故讲评课的教学目标容易确定,讲评任务也较容易完成。高三的测试题覆盖整个中学阶段的知识,试题的综合性较强。受课时限制,一份试题通常要在一课时内讲评完毕。是整张试卷泛泛而过全部错题讲评,还是有所取舍,这个问题常常令教师非常为难。

根源分析:课堂依然是以老师的教为主而不是学生的学为主。教师对自己的定位不准确,认为自己的最重要的任务是如何讲解得更清楚更详尽。

解决策略:改善教师思维原生的机能,即转变教学观念,充分认识教师讲得高效不等于学生学习的高效。以下做法可以帮助教师认识到什么才是高效的讲评课:一、针对已经讲评的试题进行变式,出一份讲评课效果反馈试题,重新检测,对比正答率;二、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在讲评课中的收获。

(二)讲评课教学内容的确定

存在问题:通过对试卷详细的数据统计和分析,教师不难发现学生中存在的典型错误问题,教师应对这些问题进行“归类”和“归因”。教师很多时候会发现反复讲过的知识点学生还是无法正确作答。

根源分析:教师只重视分析学生知识组块的漏洞,而忽视产生式系统(又称“方法的知识”)的缺失。产生式系统,即把组块组织起来的若干程序。产生式系统提供了控制思维顺序的灵活方法。学生弥补了生知识组块的漏洞,没有解决产生式系统的问题,依然无从下手解决相关的化学问题。

解决策略:教师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充分认识到知识组块和产生式系统各自的特点,二者之间的联系以及缺一不可的重要性。在学生的错题中挖掘出学生知识组块和产生式系统两方面的存在问题,并在讲评课的教学内容中包含知识组块和产生式系统这两个方面。

用以下案例简单介绍知识组块和产生式系统的关系。

【案例】请写出甲烷碱性燃料电池负极的电极反应式。

学生先要把贮存在大脑长时记忆中的知识组块选出来,按一定的逻辑思维顺序思考:(1)找在负极发生反应的物质(2)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相关概念,确定该物质在负极得或失电子,发生氧化还是还原反应(3)根据元素的常见价态,确定该物质得或失电子后产物中元素的价态(4)结合该电池的环境(即电解质),确定产物的存在形式(5)根据电荷守恒和原子守恒的原理,进行配平。可见贮存的知识组块必须与产生式系统紧密结合,才能有效地应用。

一道综合性较强的试题就已经包含好几个知识组块以及较为复杂的产生式系统,一份试题更是涉及很多知识组块和不少产生式系统。所以不可能一、二节讲评课就可以解决学生存在的这些问题。一课时的讲评课内可以安排若干个知识组块,但产生式系统不宜多,尤其是学生不熟悉的产生式系统最多只能一个。

(三)课堂教学组织

存在问题:教师选定了多数学生都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归类后进行讲解,效果比将试题从头到尾讲评要好许多,但是仍然会有这样的问题。“老师讲的一些题看完答案我就已经明白了,不想听了”“这道选择题老师讲了,可偏偏没有讲我不明白的地方。”“听老师讲,觉得很容易也很明白,可是下次还是不会”。

根源分析:1、卷面错误呈现只能呈现最后结果,不能或只能部分呈现学生的思维过程,教师靠经验进行判断学生的困难,并为之“针对性”解难,事实上针对性不一定强。2、教师备课过程中,自身对某问题作了充分考虑,多种尝试,找出了最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或捷径,在课堂上将该方法或捷径直接讲演一遍。3、教师讲,学生听,听懂了,但是没有时间重现该题的知识组块,更没有时间慢慢领会和内化解决该题的产生式系统,不能将短时记忆转变为长时记忆,所以所谓听懂了的部分很快就消失了。

解决策略:讲评课上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尽可能充分呈现学生的思维,包括呈现知识组块和产生式系统两方面的现有水平,真正找到学生的症结。

笔者常用以下教学模式:①学生对答案更正,对错题重新思考②小组内交流③小组间交流④教师点拨⑤总结归纳⑥变式练习⑦课后反馈练习自我检测讲评效果。

下面是笔者在实践中对该模式的一些体会。

①学生对答案更正,对错题重新思考。这个环节中学生通常可以解决很大一部分问题,如审题粗心大意或考试紧张引起的一些错误等。②小组内交流。这个环节中组内可以互补解决又一部分问题,每个组员都有机会向他人提问同时帮助他人解答问题。最后明确组内的疑难问题。

③全班范围内小组间交流。这个环节中每组选出代表,向其他组提出本组的疑难问题,同时帮助其他组解疑。这个过程中每组提出的疑难问题都已经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很能引起全班同学的注意。④全班共同存在的问题,针对大家提出的不同意见,教师引导点拨。不能避免的是有时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没有预料到,也许不能解答,老师不必惊慌。笔者就多次遇到答不上来的时候,诚恳地告诉学生,需要课外查资料才能解答,并鼓励学生继续思考和查找资料,将学习延伸到课外,“如果你先想(或查)到了,请告诉我”。学生往往会积极探索,甚至会给教师一个惊喜。

⑤总结归纳,由学生来完成。这个过程能有效帮助学生将原本无序的思维变为有序思维。

教师面试常见问题范文第3篇

关键词:心理素质;心理问题;思想态度;树立信心;焦虑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6-0084-02

对于高中学生尤其是高三的学生来说,高考是其即将面临的一次重大的机遇与挑战。高三学生面对着这次关系自己一生的挑战,再加上来自教师、家长与社会上的期待,心理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导致学生在备考中出现许多心理问题,从而影响了学生水平的发挥。尤其是对于高中数学学科,由于科目本身的因素,对学生的逻辑能力要求较高,所以受学生的心理素质影响非常大。针对这种情况,高中数学教师要引起重视,了解学生所存在的心理问题,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因势利导地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与能力素质,帮助学生在高考中考出理想的成绩,实现自己高考的愿望。

针对学生面临高考产生的心理问题,笔者进行了调查、分析与总结,下面笔者就学生存在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以及解决的方案简要谈一下自己的看法,以供各位同仁参考。

一、高三学生在数学备考中常见的心理问题

笔者在自己多年的教学中,对高三学生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最终发现学生在高三数学备考中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1)浮躁心理——主要表现为学生急功近利、见异思迁,做事不安心,没有恒心。(2)紧张焦虑——主要表现为学生在考试前与考试时胸闷、呼吸急促、手心出汗、头昏脑胀,影响考试发挥。(3)注意力不集中——主要表现为在备考时走神、精力涣散、注意力不集中。(4)信心不足——主要表现为对自己没有信心,畏惧考试,导致学习效率低,心态疲懒。

二、高三学生在数学备考中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高三学生在数学备考中产生心理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总的来说,影响最大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1)学生的数学基础较差。到了高三复习阶段,需要学生将以前的数学知识系统地构建成一个整体,在做试题时需要运用多方面的基础知识。而许多学生由于数学基础较差,在面对试题时无从下手,久之就会产生恐惧、焦虑的心理,觉得自己学习不行,失去自信。(2)学生身体方面的原因。现在许多学生由于缺乏锻炼,身体素质较差,加上高三的学习太过紧张,学生精力不足,导致学生学习数学时感觉无法适应,注意力分散,情绪焦虑、缺乏自信。(3)家长与教师对学生的影响。现在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身上承载着家长太多的期望。进入高三,学生的心理开始成熟,自主意识变强,比较敏感。这时候家长与教师由于对学生的期望值较高,加上在平时对学生的言谈不注意,一些话语往往会对学生的自尊心造成伤害,导致学生压力过大,产生焦虑的心理,无法集中精力学习数学。(4)社会对学生的影响。近年来,社会对高考的关注越来越高,高考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但是许多人对于高考的价值取向却存在着偏差,对于落榜的学生存在偏见。这就给学生带来巨大的压力,致使他们在日常中总是关注着其他人对于自己的看法与评价,随之导致学生情绪浮躁、焦虑。

三、提高高三考生数学备考心理素质的方法和措施

教师面试常见问题范文第4篇

一、缘起――为什么要提高教师的命题研究能力

(一)基于当前教师命题能力普遍不高的现状

我们曾对校内教龄五年以下的青年教师进行过一项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平时对学生的练习、检测能坚持自己选题、编题,进而自主命题的教师不到总数的10%;许多教师甚至没有命过一次题。多数教师,包括老教师对学生的练习、检测主要采用两种解决途径:一是购买市场上现成的教辅材料;二是使用上级业务部门编写的试题。这种采用“拿来主义”的做法,使编制习题、命制试题对许多教师来说变得越来越陌生,教师命题能力也逐渐退化。由于缺乏针对性的命题研究,导致课堂教学质量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二)基于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需要

学生的理解领悟能力和解题技巧为何在低层次徘徊?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大部分教师在课堂上包办代替过多,学生未能充分参与;二是教师主导弱化,未能实施有效教学策略,如教师备课质量低下,课堂上点拨、指导不到位,教学策略的选择不当,学生未经历体验过程等。许多教师由于缺乏筛选、评价与命制试题的能力,往往原封不动地将教辅材料发给学生训练,通过“题海战术”来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导致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一方面需要把教学质量提升上去,另一方面也需要把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降下来,这就需要我们深入研读课标、学科指导意见和教材,深入研究试题在考查学生什么知识、什么能力、什么思想方法以及试题的难易程度,通过研究高考试题,提高命题能力,把这种能力迁移到平时的练习、作业设计中,精选、精编作业,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三)基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需要

考生答卷失误的种种表现,实质上反映了教学存在的问题与不足。问题表现在考生身上,根源却在教学方面。要提高教学质量,需要优化教学质量的形成过程,即需要优化和改进教学的五个基本环节。其中最为关键的是:改进课堂教学,设计有效作业。改进课堂教学,即要把重“教”的课堂转变为重“学”的课堂,使课堂成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的课堂;设计有效作业,就是要求教师设计有针对性、高质量的作业。作业是否有效与教师的命题能力直接相关,很难想象一位缺乏命题能力的教师会设计出与教学目标高度关联的有效作业。

(四)基于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需要

教师的专业素养,一般包括专业精神、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三个方面。教师专业素养主要体现在能否备好课、上好课、命好题三个教学环节。命好题,即编制出一些原创性、高质量的试题,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通过学习课程标准、研究学科指导意见、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高考试题,提高命题能力,才能得以实现。在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教学观念不断更新,教学策略不断优化,使得教学更加精准,具有针对性。

(五)基于学校自主组织考试的需要

尽管大范围的统一考试目前还不太可能消失,如提前班学生的招考、毕业年级的模拟考试等,但是学校内部还是有各种类型的考试,比如单元考试、期中考试等,对这些考试,学校有命题自,需要教师去命题。学校应该以科学、有效的命题为引导,改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发挥考试的检验、激励和导向功能。

二、实践――怎样提高教师的命题能力和改进课堂教学

教师命题能力欠缺,归纳起来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以“命题”为研究主题的研修活动过少,教师缺少必要的命题技术培训与指导;二是许多学校为了体现考试公平,往往采用上级业务部门统一命制的试题,导致教师的命题权缺失。要提高教师的命题能力,我们可以采取“两个结合”的策略,即比较研究与合作研讨相结合、技术培训与命题比赛相结合。让教师在学习、实践和研究中不断提高命题能力。

(一)通过技术培训,提高命题规范性

邀请省市学科教研员或命题专家对教师进行命题技术培训,使命题工作从随意走向规范、从经验走向科学。尽管不同学科的命题思想、命题技术有所不同,但也有一些基本的命题程序和命题要求。

1.明确考试要求

教师要对考试范围内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并按照从低到高的能力水平进行罗列,作为命题的主要依据。

2.拟定命题计划

命题计划一般是通过“双向细目表”(见表1)来体现的。“双向细目表”包括两个维度:纵向是学科的知识内容。根据教学基本要求,参照各部分知识在学习中所用的时间,以及对后续学习的影响和应用价值等因素,确定考查的知识点或能力测试点及其所占比重。横向是各知识点的具体要求。包括考试要求、预估难度、题型、试题来源等。拟定命题计划,一方面可以避免重复、混乱、偏离等现象出现;另一方面可以反映考查内容分布的合理性。

3.编制试题

依据命题计划表,利用题卡命制试题(见表2)。

表2 题卡

4.组卷、统计

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进行组卷,难度相同的按章节顺序。再利用汇总表进行统计,突出试题的质量指标,反映试卷整体情况。

5.用心打磨试题

“磨题”是试卷命题中必不可少的环节。“磨题”环节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思考学生可能回答的答案,判定这些答案中哪些可以给分,哪些不能给分,即评分宽严的把握;二是揣摩学生的解题思路,重新审视试题给予的情境是否充分,问题提出的角度是否自然、有无歧义;三是准确地估计试题难度,影响试题难度的因素很多,如解答问题路径的复杂程度、回答问题需要的表达水平、以往解题经验等。“磨题”时要再三地读题,反复推敲问题情境是否交代清楚,表达是否简练、通俗易懂,是否符合学生的阅读水平。

(二)通过合作研讨,提高试题研究能力

教师个人独立研究有其局限性,往往带有自己的偏见,需要和同伴合作讨论,借助集体力量对试题进行客观评价、深入分析。

1. 备课组合作研讨

在开学初,备课组长把每个主题单元(模块)的命题任务分解给备课组每一位成员,让教师自主命题,然后利用备课组活动时间,组织教师“说题”和研讨。最后,命题教师根据备课组全体教师的意见和建议进行修改、完善试题,供备课组每位教师使用。教师“说题”和合作研讨要围绕试题所含的知识点、能力点、试题的难易度、试题的考查价值以及试卷所覆盖的知识面、核心知识的含量等方面进行。

2. 校际合作研讨

开学初,学校教学处与教研组长及联考学校共同商讨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各年级考试的具体安排,包括命题学校及学科、命题研讨时间、提交试卷时间、考试时间、汇总成绩时间等。需要指出的是,承担命题任务的应该是各校教学骨干,以保证试卷质量;命题研讨时间比考试时间提前两周左右;命题研讨围绕学科指导意见进行,主命题教师要逐题说明试题考查的知识点或能力点、试题的难易度、试题的来源等;研讨时对题不对人,针对问题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

通过教师自主命题和集体合作研讨,有利于促使教师对知识点和具体要求进行梳理和分类,从而提高其对教学内容的把握能力,而这种能力对一个教师的成熟是非常重要的。有利于控制试卷难度,发挥考试对学生后续学习的激励作用,让学生在考试成功的喜悦中开始新的学习,也有利于提高教师对各类统一考试的把握能力,从而提高教师组织复习迎考的能力。

(三)通过模仿改编,提高试题创新性

有些教师错误地认为,要培养和提高自己的试题命制能力,就要从原创试题开始。其实,原创试题的要求非常高,并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一开始就定位于原创试题并非是明智的选择。笔者在提升自己的命题能力时,主要是处理好模仿、改编与创新的关系,学会在模仿改编中创新。

模仿是最基本的一种命题方式,往往也是试卷命题实践迈出的第一步。一旦在教学实践中觉得某个题目不错,便可以进行模仿:模仿它的表述方式、模仿它的选材技巧、模仿它的设问策略、模仿它的答案组织等。当然,模仿并不是一个简单照搬和机械复制的过程,而是一个积极思考、主动创造、消化吸收的能动过程。通过模仿,不但可以实现对不同知识点的考查,而且可以教师在模仿的过程中,领会命题的思路,掌握命题的技巧,提升命题的能力,实现多赢效果。

在模仿的基础上,可进一步对试题做改编的工作。从具体的意图看,改编可分为两种:一是“去粗取精”式的改编,即对某一试题,如果我们觉得在某些方面存在问题,或尚有可完善之处,我们就可通过对它的改编,让试题变得更完美。二是“由此及彼”式的改编,即某一试题本身没有问题,且又有较多利用空间,我们便可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挖掘,从这个题目延伸出其他题目来。就主观题的改编而言,这种“由此及彼”式的改编具体可考虑两大原则:一是问题不变改材料,即用新的情景材料取代原题的情景材料,通过情景材料的变化使题目的“相貌”变得更漂亮;二是材料不变改设问,即在原题材料下,对题目的设问进行变换(主要包括:主体变换,如把“政府”换成“企业”;知识变换,如把“经济生活”换成“政治生活”;角度变换,如把“为什么”换成“怎么办”;等等),以达到考查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的。通过对题目的改编,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原题的资源,发挥原题的作用;另一方面又可以通过变式训练对学生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改编更能开阔我们命题的思路和视野,提高我们命题的能力和水平。

站得更高,才能看得更远。学会模仿,善于改编,其实就是使自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就是给自己造就一个较高但又坚实的“基础”。再则,一个连模仿、改编也不会的人,谈何创新呢?要提升自己的命题能力,就必须从模仿、改编中学会创新。

三、展望――今后教学中应如何改进

纵观近几年的浙江高考试卷,顺应着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要求。高考命题站在为高校选拔新生的高度,已逐渐确立了以考查学习能力为核心的考查目标体系,其考试内容和形式也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而我们的教学改革却反应迟钝,总也跳不出知识中心的窠臼,摆脱不了教材的束缚。如高考命题关注学科素养和学习能力,教学中却注重知识掌握和学习成绩;高考命题强调主干知识和独立思考,教学中却固守题海战术和死记硬背;高考命题强化材料意识和论从史出,教学中却坚持以本为本和现成结论;高考命题刻意创新、重点突出,教学中却因循守旧、面面俱到。教学改革的前提是教学观念的更新,关键是教学目标的确定。其核心是教学内容的优化,推动力是教学评价的导向。

(一)体现“两性”统一,浓郁历史味道

让人文性与科学性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融合,是高中历史学科的内在要求,唯有遵循这样的要求,我们的课才会上出浓郁的历史味。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应尽力把对史料的理解、品味、表达与人文精神的熏陶糅合在一起,力求体现科学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

(二)注重主干知识,提高训练实效

教学中,只有扎扎实实地进行史料的训练,人文精神的传递才会有载体;只有注重人文熏陶,历史主观题的训练才有生机和活力。每一位历史教师都要有意识地在对学生进行历史训练的过程中,落实历史学科的史料性和人文性。

(三)实施有效积累,引导巩固运用

人们常说,有丰富的积累,才会有良好的悟性。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让学生注意自主学习,有效的积累不是靠教师的强迫取得的,而是学生对知识、技能的自觉建构,是一种有意义的自觉行为,伴随这种行为的是一种运用的冲动。实施有效积累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对所要积累的语言材料进行充分的感悟、理解和品味,激发积累兴趣和欲望;二是要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对积累的材料进行迁移运用,加深理解,强化积累;三是要分层要求,因材施教,正视学生的差异;四是要丰富手段,创新形式,重视效益。

(四)优化过程设计,引导有效参与

面对课堂实际,我们还应注意:一要善于设计课堂提问,坚决抛弃无思维含量、无思考价值的提问;二要善于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设计活动;三要善于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组织教学等。

教师面试常见问题范文第5篇

一、重视学生自我诊断与修复的能力 

拿到试卷,学生常常会迫不及待地关注自己的得分和错题,进而不由自主地参与错题的分析。考试之前,该复习的复习了,此时学生完全有能力通过自我反思找到错误的原因,即便自己找不到,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也能解决大部分问题,这说明学生有自我修复的能力。当然,要提高学生的自我诊断与修复能力,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教会学生:(1)分析试题,即分析试题考得是哪个知识点、哪些试题的考点相同、哪些试题的解答方法类似等;(2)分析错因,如是学习习惯的问题、知识性的问题,还是方法上的问题等;(3)分析思路,即订正试卷时要求学生写出自己的思考过程,或是用描述性的语言表述自己的思考过程。学生只有暴露自己的思考过程,教师才可以从中发现问题,及时给予引导和纠正。 

二、重视小组合作互助的力量 

实践证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质疑争辩,使学生的学习更有积极性,这种同龄人之间的相互影响较之于教师的被动灌输,效果更佳。所以,在数学试卷讲评课中,教师要重视小组合作的力量,引导学生在组内完成以下任务:(1)讲清方法,如“解答这道题的要点和关键是什么”“这道题最容易忽略的地方或这道题的‘陷阱’在哪儿”“这道题还有其他解法吗”等。(2)讲清变化,即不能就题论题,而要借题发挥,善于将原题进行变化,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如“长、正方形的周长与面积”的单元测试卷中有这样一题:“李大爷用一根18米的篱笆围一块长方形菜地,菜地的宽是4米,这块菜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可先让做错的学生在组内讲解题思路,分析错误原因,再由中等生进行评价,或讲讲还有什么不同的方法,最后让优等生带领大家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 “这个长方形的长边靠墙,怎样求面积”“这个长方形的一边靠墙,面积又会有什么变化”等。(3)讲清联系。试卷上的相同问题、对比问题要一起进行讲评,利于学生概括同一类试题的解题方法,学会从订正一道错题到解决一类题型的问题。 

此外,学生的体验应让他们自己说,学生的问题应让他们自己解决,学生的学习障碍应让他们自己克服,使学生之间不断提问、补充、质疑、反驳、辩论……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引导、点拨,对于不得不讲的,也一定要把讲建立在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上和思维遇到阻碍时。 

三、重视讲评结合的作用 

试卷讲评,顾名思义,既要讲,也要评,是师生在对试卷认真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试题的讲来评判过去的教学和指引将来的教学。以往我们的教学常常重讲不重评,或者评的权力牢牢掌握在教师手中。因此,有效的试卷讲评课要重视讲评的有效结合,使学生学会评试题、评自己、评同伴。 

1.评试题 

学生并不只是会单纯地解答教师出的试题,让学生审题、编题,可使他们从被动的解题者变成主动的挑战者,这种角色的转换体现在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上。 

2.评自己 

在订正试卷的过程中,我让学生用笑脸标出自己解答满意的试题、用哭脸标出自己解答糟糕的试题及圈出自己最得意的试题和最后悔的错题。自我评价,能使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从而调整学习态度,积极主动地参与问题的发现、错因的分析。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亲身体验,而且使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和自我矫正能力同时得到提高。 

3.评同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