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金融专业硕士

金融专业硕士

金融专业硕士

金融专业硕士范文第1篇

关键词: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一、 金融学硕士与金融硕士的关系。

金融学硕士与金融硕士是我国研究生培养的两个重要方面,是处于同一层次,类型不同,更有侧重。主要以下区别:

(一)培养方式不同。金融学硕士培养适应我国经济建设所需要的金融高级专业人才。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立场、观点、方法,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积极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事业服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掌握市场经济国家金融发展的理论和实务,具有坚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专业知识;能够独立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科研、教学、管理工作。既能从事金融理论与政策的研究,又能从事金融实务工作;金融学术型硕士,全日制硕士生一般为三年,在职(不脱产)硕士生一般为四年。培养方式自费、公费或委培培养。金融硕士培养目标为具有扎实的经济、金融学理论基础,良好的职业道德,富有创新的精神和进取的品格,较强的从事金融实际工作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金融专业人才。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卓越能力是金融专业硕士最核心的目标。旨在为社会培养具有卓越实践能力的金融专业人才,包括金融分析师、风险(财富)管理师、产品设计师和金融企业领导者。属于应用型硕士,学制一般为2年,也有些培养单位根据自身情况为2.5年。

(二)导师制度不同。金融学硕士是由校内导师负责培养。2009年教育部文件指出要建立健全校内外双导师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吸收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实践领域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员,共同承担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1] 2011年,全国金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倡导高校全职教师与实践部门具有良好理论素养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士为共同导师,实行“双师制”。

金融学硕士与金融硕士教育相互补充、使得我国由单一的学术型培养转化为学术、应用、复合型多远人才培养。金融硕士培养可借鉴金融学硕士培养的优势、经验。金融硕士项目刚刚出现,社会接受度不高。部分培养单位把金融硕士当成创收项目,把金融硕士低于金融学硕士来培养。这些错误倾向的存在,从本质上没有分清二者之间的关系,这势必会影响金融硕士的长期发展。

二、 金融理论知识与实践的关系。

金融硕士培养目标与培养方式要求金融硕士以金融理论为基础,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卓越能力是金融专业硕士最核心的目标。金融硕士应该突出实践性的特点,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实践性与学术性相结合。金融硕士教育必须保证必要的理论知识。金融硕士跨专业的考生比例较大,更要把关理论知识的学习。通过合理的课程体系、学习现代金融学知识体系和理论范式,掌握金融最前沿的知识理论。为实践做好准备,也把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在学习过程中,要重视分析、解决我国金融实际出现的问题,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办学标准与培养单位特色的关系

统一的质量标准是金融硕士发展的必要条件。2011年3月18日全国金融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通过《全日制金融硕士(MF)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是规范金融硕士教育的最高文件及标准。其中对培养目标、招生对象与入学考试、学习方式与年限、培养方式 、培养工作学位授予进行了规定。但是这个办学标准过于笼统、还需经过实践的检验,进行调整。金融硕士教育标准既要体现质量规格,又要体现培养特色。在教育指导委员会办学标准的规定下,各个培养单位根据自身发展金融的基础、地方经济特色培养金融硕士。培养金融硕士最终要经受市场检验。金融硕士培养也是为地方输送合格的金融人才。既要在一定的办学标准下办学,也要突出各个培养单位的特点,两者有机结合。

四、 校外导师与校内导师之间的关系

金融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双导师”制即校内、金融企业导师联合指导,培养中,两位指导老师共同完成对金融硕士的教学和管理。校内外导师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是对传统研究生教育方式的创新革命,有效的拓宽了学生的学术视野,丰富了现有的教育教学手段,调动学校、企业、科研院所等多方面的资源,为学生搭建了创新实践的平台,将学术研究和社会生产紧密结合在一起金融专业学位校内导师绝大部分是原来指导学术型研究生的导师,长期从事理论研究。多数未在银行、证劵等金融机构工作过,对于实践环节不够重视且缺乏指导方法与实践经验。经过多年的培养金融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培养方法,校内导师未能及时转换身份。金融专业学位双导师作用的发挥,需要校内导师及校外导师通力合作,密切配合,一方面,负责金融理论、基本经济理论知识的传授,另一方负责金融实践的培养及前沿理论的传授。校外导师必须加强沟通,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指导为辅。在校外导师的沟通中,由于责任大及校外导师的工作性质,校内导师需主动。才能形成优势互补,发挥双导师制的优势。双方必须明确责任,通力合作。金融专业学位校外导师往往是银行机构、证劵公司、金融集团高管,他们做导师的目的是不是为了得到金钱的回报,而是为了回报社会、把自己的知识与经验,教给学生。学校提供的金钱激励往往起不到激励作用。需要提高校外导师的社会责任感,邀请校外导师做学术讲座,把自己的成功经验传授给金融硕士。

五、课堂讲授与案例教学的关系

课堂讲授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传达信息、传播思想、传授知识,开发其智力,提高其能力的授课方法。[2]课堂讲授法是人类最古老的教学方法之一,是教师最长用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是以教师预备好的案例为线索,学生通过个人自学、小组讨论、班级讨论,分析研究案例及问题,从而发展学生的自身能力和素质的教学模式。案例教学从MBA教育中发展并广泛地应用于各级各类教育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金融硕士教育采用课堂讲授与案例教学相结合方式,教学方式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并聘请有实践经验的专家、企业家和监管部门的人员开设讲座或承担部分课程。[3]金融硕士教育的职业性要求在理论学习阶段,仅是课堂讲授的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应新的培养模式。必须建立属于金融硕士教育的案例题库,课堂讲授与案例教学有机结合,把实际的知识带到课堂上。利用具有实践经验的专家,增加金融硕士课堂的实践性与内容。

六、 金融专业学位与金融类职业考试的关系。

专业学位与职业任职资格、从业资格相互衔接, 是专业学位顺利实施的内在要求。金融专业学位与金融类职业考试的联系,是金融专业学位持续发展的动力与源泉。也是金融硕士走出本土化,走向国际化的必经之路。现阶段,金融类职业考试包括证券业从业人员资格考试、期货从业人员资格考试、中国银行业从业人员资格认证、保险从业人员资格考试、保险公估从业人员资格考试、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注册会计师、统计师、经济师等。金融专业学位与金融类职业考试的结合的方式。可以在金融领域内推进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另一方面可以与国际机构共同认证。由于金融硕士教育设立的时间较短,且我国专业学位缺乏与职业考试链接的经验,建设衔接需要较长时间。需要教育主管部门积极推进,企业,社会,高校共同努力。积极探索金融硕士教育发展规律,提高培养质量,提高金融硕士素质。(作者单位:广东财经大学金融硕士教育中心)

参考文献

[1]《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 [Z]

金融专业硕士范文第2篇

金融硕士培养目标与培养方式要求金融硕士以金融理论为基础,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卓越能力是金融专业硕士最核心的目标。金融硕士应该突出实践性的特点,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实践性与学术性相结合。金融硕士教育必须保证必要的理论知识。金融硕士跨专业的考生比例较大,更要把关理论知识的学习。通过合理的课程体系、学习现代金融学知识体系和理论范式,掌握金融最前沿的知识理论。为实践做好准备,也把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在学习过程中,要重视分析、解决我国金融实际出现的问题,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办学标准与培养单位特色的关系

统一的质量标准是金融硕士发展的必要条件。2011年3月18日全国金融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通过《全日制金融硕士(MF)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是规范金融硕士教育的最高文件及标准。其中对培养目标、招生对象与入学考试、学习方式与年限、培养方式、培养工作学位授予进行了规定。但是这个办学标准过于笼统、还需经过实践的检验,进行调整。金融硕士教育标准既要体现质量规格,又要体现培养特色。在教育指导委员会办学标准的规定下,各个培养单位根据自身发展金融的基础、地方经济特色培养金融硕士。培养金融硕士最终要经受市场检验。金融硕士培养也是为地方输送合格的金融人才。既要在一定的办学标准下办学,也要突出各个培养单位的特点,两者有机结合。

三、校外导师与校内导师之间的关系

多数未在银行、证劵等金融机构工作过,对于实践环节不够重视且缺乏指导方法与实践经验。经过多年的培养金融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培养方法,校内导师未能及时转换身份。金融专业学位双导师作用的发挥,需要校内导师及校外导师通力合作,密切配合,一方面,负责金融理论、基本经济理论知识的传授,另一方负责金融实践的培养及前沿理论的传授。校外导师必须加强沟通,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指导为辅。在校外导师的沟通中,由于责任大及校外导师的工作性质,校内导师需主动。才能形成优势互补,发挥双导师制的优势。双方必须明确责任,通力合作。金融专业学位校外导师往往是银行机构、证劵公司、金融集团高管,他们做导师的目的是不是为了得到金钱的回报,而是为了回报社会、把自己的知识与经验,教给学生。学校提供的金钱激励往往起不到激励作用。需要提高校外导师的社会责任感,邀请校外导师做学术讲座,把自己的成功经验传授给金融硕士。

四、课堂讲授与案例教学的关系

课堂讲授法是人类最古老的教学方法之一,是教师最长用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是以教师预备好的案例为线索,学生通过个人自学、小组讨论、班级讨论,分析研究案例及问题,从而发展学生的自身能力和素质的教学模式。案例教学从MBA教育中发展并广泛地应用于各级各类教育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金融硕士教育采用课堂讲授与案例教学相结合方式,教学方式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并聘请有实践经验的专家、企业家和监管部门的人员开设讲座或承担部分课程。[3]

五、金融专业学位与金融类职业考试的关系

金融专业硕士范文第3篇

协同创新能够实现主体间人力资源、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之间的共享与协调,是新形势下提高金融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与新型模式,有助于形成“政-产-学-研”良性互动与循环的金融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从而增强金融学硕士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

【关键词】

协同创新;研究生培养;金融学

协同创新指的是创新资源要素的集合,通过创新主体之间的协同,破除已有壁垒,实现主体间在人力资源、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之间的共享与协调,从而实现较深入的合作。协同创新并非各创新要素和创新主体之间的简单配合,而是要实现合作后的创新能力大于单个主体独立创新的能力。主席在2015年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并提出“必须推动要素集合,推动协同创新,形成创新力量”。协同创新已成为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产业创新的重要方式,协同创新模式也逐渐受到了高校科研、教学的重视。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于2013年也联合出台了《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教研[2013]1号)提出要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和行业企业的战略合作,支持校所、校企联合建设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平台,完善校所、校企协同创新和联合培养机制。

当前,金融学硕士研究生规模较大,金融学是热门的专业之一,每年都有大量的考生报考该专业。社会对金融学专业的需求量也较大,根据徐坚成和张爽(2014)的统计,从2010年到2020年,我国金融业人员占全社会就业人员比例将从0.8%上升到1.4%左右,届时金融从业人数有望达1060万人。然而在金融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科研与实践的平衡关系难以实现,一些高校比较重视金融学的科研能力培养,也培养了具有较大科研发展潜力的硕士研究生,但是总体来说,金融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还不尽如人意,研究生实践能力较弱,难以达到金融企业等用人单位的要求。一些科研成果“空对空”,难以转化成实际的金融创新。另一方面,也有部分高校在金融学硕士培养过程中,比较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但是这种培养模式也容易导致学生专业基础知识不扎实,发展后劲不足,无根之木难以成长为参天大树,学生发展的高度容易受到限制。有鉴于此,在协同创新的背景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也可以在协同创新的培养模式下,充分结合高校、科研机构、金融监管部门和金融企业的优势,培养具有深厚理论功底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金融学硕士研究生。在协同创新视角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可从引入多主体协同的金融学研究生教学模式、深化基于协同理念的跨学科金融学研究生培养模式、实施以应用需求为导向的金融学研究生科研创新模式以及建立基于协同理念的金融学研究生培养激励与评价体系等方面实施。

一、引入多主体协同的金融学研究生教学模式

目前,部分高校的金融学专业建立了产学研合作的教学模式,产学研合作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培养模式的缺陷,有利于资源与信息共享和教育质量的提高,但是在产学研合作的过程中,研究生培养还存在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现象,合作主体间的合作形式较为松散,实质性的联合培养活动还比较少,产学研合作的程度还需进一步提升,形成多主体协同的金融学研究生教学模式。(1)提高金融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的主动服务意识。意识是行动的先导,一些培养单位的协同意识还停留在建立实习实训基地的层次,没有从更长远和更深层次意识到协同创新给金融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带来的机会,这也导致了协同创新不能取得较好效果,同时,这也难以激发学生参与创新活动,学生的积极性得不到很好的调动。因此,金融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应积极与金融监管部门沟通,与商业银行、证券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联系,提高服务金融行业的意识,推动建立多主体协同的金融学研究生教学模式。(2)形成政府顶层设计,培养单位与用人部门协同行动的深度协同模式。白俊红和卞元超(2015)认为应进一步加强政府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支持力度,建立多元化的政府支持方式,从制度和资金等多方面引导和支持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的建设。政府主管部门针对各地的金融发展和研究生教育的实际情况,建立管理与指导的协调中心,发挥培养单位与用人单位的比较优势,制定符合协同创新的相关政策,从而建立起高度协同的创新培养模式。借鉴美国“硅谷模式”,以研究生培养单位为依托,以金融企业为主力,将金融企业的实际需求转化为科研课题,从而增强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同时,也可以借鉴日本的“官-产-学-研”结合模式,政府通过制定一系列法律来促进产学研结合,形成以行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在此创新体系下,研究生的科研创新更容易形成“顶天立地”的高水平研究成果。(3)实施协同创新下的“双导师”培养模式。以强化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为导向,实施“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相结合的培养模式,校外导师为金融企业或金融监管部门一线的管理人员或技术人员,他们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也能发现有价值的金融问题,而校内硕士生导师则以学术指导为主,“双导师”制有利于形成协同创新的实现,达到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创新性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深化基于协同体念的跨学科金融学研究生培养模式

学术研究的重大突破需要学科交叉,从历年经济学的诺贝尔得奖的学术背景看,大多具有跨学科的知识结构,其学术成果在多个学科也有较大的影响力,学科交叉是科学研究的趋势,金融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也应在协同创新的理念下,完善跨学科的培养体系。金融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应形成涵盖“金融学、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数学、统计学、工程学”等学科的课程体系。复合型人才更有利于协同创新,跨学科培养有助于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提高。其中经济学和金融学是基础,具备扎实的金融专业基础知识是学习其他学科知识的前提。管理学和其他学科知识是手段,充分运用其他学科知识有助于发现金融学术研究中的问题,也有助于提高解决金融协同创新中提出的问题。值得重视的是,应加强金融学硕士研究生数学能力的培养。正如经济学家熊彼特指出:一位经济学家,如果不同时是一位数学家、一位统计学家,特别最重要的是一位史学家,那就不配作为经济学家。

三、实施以应用需求为导向的金融学研究生科研创新模式

长期以来,高校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理论与实践相分离,金融学硕士研究生也不例外,这导致了金融学硕士研究生难以系统掌握专业实践技能,其研究成果也缺少“地气”。协同创新模式下,各培养主体都会基于自身的应用需求,给金融学研究生人才的培养提出要求,从而促使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提高。(1)协同创新模式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的科研创新应着眼于解决金融监管中的实际应用需求。当今金融市场创新层出不穷,国内外金融环境复杂多变,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速,利率市场化已经完成,互联网金融蓬勃发展、金融监管理念、监管模式与监管手段等均应事先创新,因此,金融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应紧密联系金融监管实践,在协同创新的模式下,解决金融监管中的实际问题,形成具有中国特点的监管理论创新成果。(2)协同创新模式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的科研创新应满足金融企业经营的实际应用需求。创新创业浪潮下,金融市场创新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新兴金融模式与金融产品的涌现给金融企业的风险管理、经营管理等带来一系列有待解决的新问题,而高校的金融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则可以瞄准市场需求,以解决金融企业的实际问题为导向,形成“顶天立地”的、有理论创新和应用价值的科研成果。(3)协同创新模式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的科研创新应解决金融消费者的资产管理与风险管理需求。随着国内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居民的收入显著提高,伴随着金融市场深度和广度的提高,金融消费者的资产管理需求、投资需求和风险管理需求等金融需求快速增长,但当前金融服务供给不均衡、服务质量有待提高,在满足金融消费者需求时也存在大量问题需要解决,这就需要金融学研究生培养管理过程中,加强与金融市场各类主体的对接,形成协同创新的模式,在满足金融消费者需求的同时,实现金融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

四、建立基于协同理念的金融学研究生培养激励与评价体系

金融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正常运行需要制度保障,而在制度保障体系中,激励与评价体系尤为重要,在协同理念的指导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培养需要完善激励机制和评价体系。(1)金融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目标是强化其创新能力,而协同创新的落脚点也是创新,二者的目标是一致的,即要提高金融行业的创新能力,这就要求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以创新能力为激励和评价指标,如加大对科研成果的创新程度的评价,加强对研究生创业能力的评价等。(2)健全利益分配机制。协同创新模式下,参与主体涉及政府、高校、科研机构和金融企业等,各利益主体有不同的利益诉求,基于协同创新的研究生培养模式需要协调好各个参与主体的利益诉求,例如,可参考黄波,陈晖和黄伟(2015)提出的引导型基金管理模式,进行利益分配,将可以金融创新的部分利益由研究生分享,激发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形成政府、企业和教学科研良性循环的发展模式。(3)建立与协同创新相协调的评价体系。协同创新是一种新的教学培养模式,这种模式下,教师的科研教学等均出现了新的变化,这就要求建立与协同创新相协调培养评价体系,如:在教师评审上,采取更多元的评价方式,将科研成果质量的评价与金融企业的实际需求相结合;在对学生课程评价等方面,将合作金融机构的影响力以及协作程度等相结合;在学生的就业环节,将协同创新单位对学生的综合评价反映在就业推荐表中,更为重要的是,将协同创新过程中的培养问题反馈到教学培养单位,为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提供依据。

五、结论

协同创新是提高金融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与新型模式,通过多方通力协作,将金融监管与经营实际中的问题反馈到教学科研活动中,以培养单位的科学研究为基础,解决金融实践中的前沿问题,从而形成“政-产-学-研”良性互动与循环的培养模式,增强金融学硕士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也有益于实现金融市场“创新创业”理念的落实与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严新乔,董杰.高等教育与产业协同创新的现状分析和对策研究[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4)

[2]徐坚成,张爽.我国金融业人力资源现状及需求预测[J].经济纵横,2014(3)

[3]白俊红,卞元超.政府支持是否促进了产学研协同创新[J].统计研究,2015(11)

金融专业硕士范文第4篇

在金融领域就业,学校的因素有时甚至大于能力的因素。一方面金融硕士与本科不同,在学习中除了知识更重要的是理念――授课内容各个学校都相差不多,但是名校的优良教师资源能够带来更新的资讯和更前沿的理念、信息。另一方面,金融行业非常讲究圈子文化,一所大学或在某个地域呈主导,或在某个领域占优势,对学生的就业影响深远。

如果立志于学术研究,那么一定要瞄准清北复交等名校的硕博连读项目(不过以保送为主)并且有机会一定要出国学习几年;如果单想拿它作为自己未来就业的敲门砖,那么就一定要先思考未来就业的地域和自身的实力再选相应的学校;如果自己实力足够,那么就瞄准北清复交上财央财等可以辐射全国的名校;如果保险起见,就以就业目的地所在省市的“985”或“211”为目标范围。

No.2 新方向伴随着大便宜

每年名校的金融类硕士经常会有新的专业或方向开设――如果报考时眼光独到,有时候能捡到大便宜。比如,复旦经济学院的金融学硕士每年初试分数之高(虽然上海公共课判卷尺度要比北京略宽)、复试刷人之狠可以用惨无人道来形容,但其管理学院也新设有金融工程硕士、财务管理硕士等,它们刚推出时录取分数之低、学生待遇之丰厚能让你瞠目(不过随着报名人数的增加竞争也激烈了)。

No.3 名校各有独门利器

由于自身定位及历史原因,不同的高校所对应的就业路径各有不同。以北大四院和清华二院为例:如果倾心于学术,那么CCER是首选;如果想到外资工作,光华或清华经管会更有优势;五道口则在国企、一行三会上面校友实力雄厚,虽然在投行、商行、基金上也有很强的人脉;汇丰则在深圳如鱼得水。再如课程设置上,北大经院着重于经济理论的分析、经济模型的研究,而光华则更重视商业研究;道口偏宏观偏政策,经管偏微观偏应用等,不一而足。

No.4 理工科其实更具优势

金融本质上是工科,经济学本质上是理科。因为在硕士及博士阶段,金融专业的学习会涉及大量的计量及数学推导。如果是金融工程,几乎都是数理推导加金融建模加计算机编程。而立志于学术研究的话,没有深厚的数理功底更是寸步难行:2013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中,彼得・汉森本科学的是数学,罗伯特・希勒本科学的则是物理。

其实各大券商最喜欢的也是拥有理工科背景的经管类硕士――本科是数学、统计、计算机、物理专业的机会更大,当然对于某些特定领域(如医药行业、化工行业、军工行业等)的行业研究员来说,专业是不受限制的!以五道口为例,2013年保送的40人中,有一半专业与经济毫无关系。老师也经常提及,本科时学数学、物理、计算机的在硕士阶段最有优势,因为其数学功底、计算机功底够强,而金融方面的知识弥补起来是很快的。

No.5 做好硕士阶段面对无穷无尽小组作业与上台展示的准备

步入硕士阶段,金融专业课的学习将面临铺天盖地的小组合作。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专业课中九成都有随机分组的小组作业及合作展示,这也是金融经济类硕士生阶段学习的特色。总之,偏重应用的金融,在硕士阶段对合作、上台展示等的要求会超乎你的想象――其实在未来金融行业的工作中也是如此。

No.6 金融学考研不得不看的两本秘籍

金融联考虽然取消了,但当年名震江湖的“金融联考白皮书”(《金融学基础辅导》,金程教育编著)余威仍在。在当前,这本书仍然可以看作金融考研人的“葵花宝典”。它涵盖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学、投资学,唯一可惜的是由于历史的局限它没有公司金融的内容。有它在手,足以应付很多学校的初试,尤其是部分指定高鸿业版西方经济学、黄达版金融学、姜波克版国际金融学为参考书的高校。甚至在未来报考银监会公务员准备专业课考试的时候,它依然是制胜的利器。不过此书早已绝版,想买只能在网上淘了。另一本是《证券从业资格考试系列教材―基础知识》,对于毫无金融基础的人,浏览完这本书,大体的金融知识基础架构就基本建立起来了,一般概念性的问题就再也难不住了。

No.7 不要轻信论坛帖子的难度排名

各大论坛或机构发表或网友自编的金融考研难度排名曾火热一时,甚至很多同学拿它作为自己报考的指导。先不说榜单的主观性,就难度而言,各个学校其实也各有自己不同的特色,很难比较。例如,清华经管,其难度在于对数学的要求,初试要数一;清华五道口,其难度则在于总分(如没有把握砍下公共课290分的,报考要三思);北大四院的难度则在于专业课;复旦经院的初试分数高得吓人,管院分数虽低但全英面试会让你感觉掉了一层皮;上交高金对于出身的看重以及全英的面试与授课,若对英语没信心最好放弃……所以与其纠结于各校考研难度的排名,不如深入了解学校的培养方向是否与自己对未来的规划相契合。

No.8 “校友”是步入金融市场的首要资源

由于中国的金融行业是在20多年中以爆发式发展所形成的,再加上中国自古非常讲究同窗、同乡情谊,金融行业(尤其在券商、基金、信托等)非常讲究圈子(多以大学为纽带)的概念:在一个校友圈子内,他们会相互帮助、资源共享,也会积极地提携后生,所以校友资源的重要性要远远高于两三年的课本所学。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考金融硕士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其校友资源。如果想在市场而非事业单位就业,无论你愿不愿意,和校友的交际是成长的必修课,因为你的实习甚至未来的工作靠的就是他们。曾有专题报道提到,中国的投资界逐渐形成了以北大、清华、人大、上交、复旦、五道口、央财、上财、西财、厦大、武大、北工商等为轴心的几大投资界圈子。事实上,它们也各自在不同的领域占有优势,例如厦大在深圳势力雄厚,而期货领域北工商令众豪门低头,在基金领域北清复交五道口,在一行三会道口央财掷地有声,在上海上交复旦虎踞龙盘……

No.9 不要只盯着经济管理学院

开设金融、经济专业的硕士绝非仅仅是经济或管理学院。例如,北京大学的软件与微电子学院里面也有独具特色的金融信息专业(每年一半的招生靠从北大四大经济学院调剂);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在数学领域久负盛名,但你可知其金融专业硕士项目也开展得红红火火?除此之外,很多理工科大学的金融学发展也势头很猛,例如北航的金融工程依托北航强大的工科实力,最近几年在不动声色中发展得非常良好。还有一些科研院所的经济金融实力也属于少为人知的世外高人,如中科院研究生院、社科院研究生院、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等,以及一些不太知名学校的特色专业,例如北京工商大学虽然学校并不出众,但其期货方向的实力则是傲视群雄。

另外,报的时候眼界一定要宽,因为在很多名校,经济学硕士(除却思想史等比较冷门的研究方向)与金融学硕士的就业水平是差不多的,有时候去挤金融的独木桥,还不如挑个同校的经济学专业。

No.10 金融读研≠高薪

人们想起金融往往和投行“稳拿”联系起来,印象中投行往往“钱景”广阔。不过,真正能拿到传说中高薪的大都是国际投行或咨询公司(如中金、高盛、摩根士丹利等),但是大券商的主要招聘对象是清北复交的硕士,上财、人大、央财、科大等名校也有一些面试机会,而且大券商还非常看重本科背景,所以仅仅是名牌学校的硕士还不一定够。其次,投行也分研发岗与非研发岗,前者是其发展的核心动力,所以研发岗的薪水高,不过对于专业能力的要求更高,行研岗往往需要CPA,投研岗往往需要CFA,保荐人有时甚至要求司考。而且干投行,身体很重要――国内大券商一周工作80个小时是常态,碰到像农行上市等大单,连续几个月每天睡4个小时那简直太随意了――高薪可不是随随便便拿的!国内一线、二线的券商或基金公司或许求职没那么难,不过薪水也相应会低一些。

银行、保险、信托等也是主要的就业方向,不过相对投行其薪水要低一些:虽然年薪十多万正常(当然也分不同银行不同岗位),但是想拿六七十万甚至更高除非位居行长。

金融专业硕士范文第5篇

欢迎报考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我校部分专业2017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变更如下:

1.经济学院025400国际商务硕士;财政税务学院025300税务硕士、025600资产评估硕士;

金融学院025100金融硕士、025500保险硕士

以上五个专业初试科目③变更为“396经济类联考综合能力”。

2.工商管理学院120202企业管理、120203旅游管理、120204技术经济及管理;会计学院120201会计学

以上四个专业初试科目④变更为“915工商管理综合”。

3.信息学院085212软件工程初试科目②变更为“204英语二”;初试科目④变更为“906程序设计”,

参考书目为《C程序设计(第四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谭浩强著。

4.新增金融硕士(量化金融)初试科目为: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4英语二③396经济类联考综合能力

④430量化金融综合。初试科目④参考书目另行通知。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研招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