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茶叶工作经验总结

茶叶工作经验总结

茶叶工作经验总结

茶叶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康熙宝”含腐植酸富硒水溶肥料;茶叶;增硒;有机硒

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具有抗氧化、抗衰老,保护和修复细胞、提高人体免疫力、解除重金属毒害、预防癌变等功能,被誉为“生命之火” “抗癌之王”和“长寿元素”。随着众多富硒农产品的开发热潮兴起,富硒农业作为高附加值的产品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茶叶作为日常饮品,通过富硒茶补充人体的硒,具有很高的开发利用前景。开发富硒茶叶生产,提高茶叶的附加值,为茶园发展的最佳途径。但是茶叶硒素含量高低主要受茶园土壤母岩或地层的影响,南方茶园约大部分母岩的含硒量较低。依据天然富硒土壤生产富硒茶商业开发价值不大。传统的富硒茶叶补硒方式主要以土壤施用或叶面喷施亚硒酸钠为主,土壤施硒用量大且效果不稳定,但亚硒酸钠为极毒级物品,购买运输风险大,对操作者的要求高,使用时间要求严格,容易带来风险。

“康熙宝”含腐植酸富硒水溶肥料以腐植酸为载体,融合无机硒和有机硒为一体的含硒水溶肥料,该产品含腐植酸≥30克/升、有机质≥110克/升、N+P2O5+K2O≥30克/升、Mn+Zn+B:30~50克/升、Se≥1.5克/升,产品经广西壮族自治区职业病防治研究所试验产品急性经口毒性属实际无毒级,对作物和人体无害。产品在2014年先后进行了水稻、蔬菜、薯类、瓜类增硒试验均取得明显的增硒效果,为了验证“康熙宝”富硒水溶肥料在茶叶上增硒效果及增硒质量,特进行田间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肥料

“康熙宝”含腐植酸富硒水溶肥 (广西喷施宝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1.2 试验设计

试验设2个处理,随机排列,重复3次,小区面积33.3平方米。小区间间隔2行作保护行,防止串肥,试验田四周设有保护行。

处理①:“康熙宝”含腐植酸富硒水溶肥80毫升兑水60公斤/667平方米叶面喷施1次。处理②:“康熙宝”含腐植酸富硒水溶肥120毫升兑水60公斤/667平方米叶面喷施1次。处理③:等量清水(CK)。

1.3 试验地点与土壤

试验设在桂平西山茶叶研究所茶园内的沙质红壤土上进行,茶园土壤含速效氮212毫克/公斤、速效磷11.6毫克/公斤、速效钾154毫克/公斤、pH 5.5、有机质1.2%、土壤总硒0.774毫克/公斤。

1.4 茶叶品种与茶龄

供试的茶叶品种为西山绿茶,茶树龄10年,密度2400株/亩。

1.5 喷施方法

2015年6月3日用利农16升HD400背负式喷雾器均匀喷雾1次,喷施时在下风处用薄膜隔离,以防雾滴飘移。2015年6月13日采摘烤茶,样品送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检测总硒含量和有机硒含量。

1.6 田间管理情况

各试验小区的田间管理及病虫害防治等田间作业都同时等量进行。

2 试验结果

2.1 不同处理对茶叶生长发育和经济性状的影响

试验结果表明,施用“康熙宝”含腐植酸富硒水溶肥的处理①与处理③比较,株高增加4.8厘米,新芽数量增加13个/平方米,百芽鲜重增加1.9克,百芽干重增加0.4克;处理②与处理③比较,株高增加5.3厘米,新芽数量增加17个/平方米,百芽鲜重增加2.2克,百芽干重增加0.6克(见表1)。

2.2 不同处理对茶叶总硒含量的影响。

试验结果表明,施用“康熙宝”含腐植酸富硒水溶肥的处理①与处理③比较,干茶增加总硒量在0.113~0.178毫克/公斤之间,平均增加硒总含量为0.139毫克/公斤;处理②与处理③比较干茶增加硒总量在0.358~0.386毫克/公斤之间,平均增加硒总含量为0.371毫克/公斤(见表2)。经F检验,增硒效果达极显著水平(见表3)。

2.3 不同处理对茶叶有机硒含量比例的影响

试验结果表明,施用“康熙宝”含腐植酸富硒水溶肥的处理①干茶有机硒比例在87.66%~87.95%之间,平均有机硒比例为88.16%,与处理③比较,平均增加0.01个百分点;处理②干茶有机硒比例在88.76%~88.83%之间,平均有机硒比例为88.79%,与处理③比较,平均增加0.64个百分点(见表4)。经F检验,有机硒增减效果不显著(见表5)。

3 试验结论

3.1 施用“康熙宝”含腐植酸富硒水溶肥有利于改善茶叶的经济性状

试验结果表明,施用“康熙宝”含腐植酸富硒水溶肥的处理,茶叶株高增加4.8~5.3厘米,新芽数量增加13~17个/平方米,百芽鲜重增加1.9~2.2克,百芽干重增加0.4~0.6克;有利于改善茶叶的经济性状。

3.2 施用“康熙宝”含腐植酸富硒水溶肥茶叶增硒效果显著。

试验结果表明,施用“康熙宝”含腐植酸富硒水溶肥的处理,干茶增加总硒量在0.139~0.371毫克/公斤之间。经F检验,增硒效果达极显著水平。

3.3 施用“康熙宝”含腐植酸富硒水溶肥茶叶在增加硒的基础上没有改变富硒茶叶中硒的品质

试验结果表明,施用“康熙宝”含腐植酸富硒水溶肥的处理,干茶有机硒比例在88.16%~88.79%之间。经F检验,有机硒增减效果不显著。对富硒茶叶中硒的质量没有明显改变。

4 讨论

“康熙宝”含腐植酸富硒水溶肥在茶叶上施用一方面可改善茶叶的经济性状,同时也达到明显的增硒效果,可以进行大面积的应用。不同的“康熙宝”含腐植酸富硒水溶肥用量增硒效果明显不同,鉴于各地方土壤本底硒的含量和作物集硒能力不同,以及各地对作物富硒要求不同,在推广应用进行富硒茶生产时宜依据各地实际要求确定推广方式。

茶叶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第2篇

一.张謇对近代中国茶业的认知

作为近代著名文人、实业家、教育家、立宪派首领和政界要人,特别是曾担任过农商总长,张謇对近代中国茶业有较为清醒的认识,所包含的思想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这些认识主要有以下几点。

1.“茶叶为出口商务大宗”(2)。张謇对近代中国茶业的重要地位十分清楚,这既来自他的亲身感受,也来自社会现实的反映。张謇生活的年代,是近代中国屡遭列强侵略,国家和领土不断遭到严重损害、人民苦难日益加深的年代。茶叶作为中国传统出口农产品,无论是出口数量、出口价值,还是在外贸格局中的地位,没有任何一种货品可以与之匹敌。张謇出生的1853年,正值鸦片战争后的五口通商时期。该年,福州首次出口茶叶,加上广州、上海,中国南方出口茶叶的港口为3个,是年出口茶叶约计10122.7万磅(3),折合759392.348担。北方运往恰克图陆路出口俄国的茶为5万箱(4),折合2.5万担。1852年,从西北出口俄国的茶为66.6万磅,折合4996.249担(5)。从西南出口的茶叶,每年约5万担,帆船每年运销海外的茶叶约为2万—5万担。总计1853年出口茶叶约859388担—884388担,即不到90万担。1888年,茶叶出口量增至2413456担(6),增长1.7倍左右。茶叶出口带来的白银年收入为3000万两左右,最多时年达4000万两,个别年份甚至达到5000万两。其占出口总值比重1897年为61.64%。嗣后,因土货出口量增加,茶叶出口比重有所下降,1886年仍超过40%(7)。虽然19世纪80年代末,茶叶出口已趋衰落,但仍不失为“出口商务大宗”。张謇大办实业期间,1895年的茶叶出口量为1865680担,他从事立宪运动的1906年,茶叶出口1404128担。中华民国建立时的1912年,茶叶出口1481700担。他当农商总长的1913—1915年这几年,茶叶出口量为1447712担、150312担、1783916担。他去职时的1916年,茶叶出口1543862担(8)。这一段时间,茶叶出口总值一般为年达3000万两白银,1901年最少,为1851.2万两,1897—1898年、1900年,1902—1903年、1905—1906年,年均2000余万两。但1915年竟达5556.2万两,1916年也高达4356万两。其占出口比值也不断下降,1887—1891年为30%以上,1892—1896年为20%以上,1897—1916年大多为10%以上,其中1909—1910年、1912—1913年、1916年,均不足10%(9)。但,无论如何,1900年前茶叶出口货值在外贸结构中一直占据首位,1901—1916年仍然占据第2位的事实(10),也说明了茶叶贸易的绝对重要性。这是张謇重视中国近代茶业的现实基础和关注茶叶贸易的物质前提。

2.“茶叶销数,日形减退”(11)。茶业事关国计民生,在中国近代经济社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2)。但,如此重要的产业,张謇用心细究后却遗憾地发现,19世纪80年代后期起,尤其是他任农商总长的“近年来”(13),茶叶出口量不断下跌。1879年前,张謇的青年时期,茶叶出口量持续上涨,年出口量已接近200万担,19世纪80年代,年出口量大体达200余万担,但1889年后已不足200万担,嗣后螺旋式下跌。进入20世纪初,年出口量大体只有140万—160万担,仅有1903年、1906年超过160万担,1905年还不足140万担,1901年仅为110余万担(14)。张謇辞官回乡后,茶叶贸易“日形减退”的局面依旧没有任何好转。1917年,出口量仍有1125535担,1918年骤减至404217担,翌年虽升至690155担,但1920年、1921年又减至305906担、430328担。嗣后虽缓慢回升,但直到张謇去世的1925年,出口量也只有833008担(15),仅为全盛时的约30%。这样的残酷局面,确实使人忧伤,也深深刺激了张謇的大脑,成为挥之不去的恼人印象,留下了深刻的时代烙印。

3.“至严禁作伪,改良制造各节,尤为当务之急”。因为,据农商部“叠经派员分赴产茶各地,切实调查,以皖省祁门之茶,栽种制造,尚称合法”,但“其余湘、鄂、赣、闽、浙等处,均树老山荒,久未添种,味淡质薄,向不施肥,培植既鲜讲求,制焙率多粗劣。而作伪掺杂,尤为各省之通病”(16)。这种认识,反映了中国近代茶业的突出弊病和客观实际,说明问题之严重性。其实“培植既鲜讲求,制焙率多粗劣”问题的出现,说到底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环境下,外国列强压榨中国茶业的结果。因为,外国列强以不平等条约为护身符,完全控制了中国茶叶的生产与贸易,操纵了中国茶叶出口定价权,千方百计地榨取更多茶利,而真正从事茶叶采植、生产的最下层茶农的利益却得不到任何保障。茶叶出口利益最终大者被“中间商人……囊括去了,真正交到种植者手里的那一部分,又须由许多人分配,因此每人所得的不多”(17)。其实,并非所有中间商都取得了巨额利润,只有外国洋行者茶叶贸易的最大受益者,是真正“囊括茶取”的中间商。这一点,当时人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利之操纵,尽归外洋”(18)。洋行控制茶价的基本依据是利用信息优势、资本优势(19)。茶季开始,洋行先“昂值收买,以广招徕”,并利用分布各埠的收茶机构,凭借交通、信息优势,采用“何处便宜,即向何处售买”的方法,“迨茶船拥至,则价值顿减,茶商往往亏折资本”(20)。茶商不但昧于商情,交通落后,更重要的是资本来自贷款,无法与洋行抗衡。茶商“由于资本不足,重息借贷,更有全无资本,俟茶借债者。洋商渐知其弊,于是买茶率多挑剔,故抑其价。茶商债期既迫,只求速销偿债,而成本之轻重,不能复计。一经亏折,相继倒闭。其资本充足者,势不能随众贱售”(21)。当然,洋商控制中国茶叶出口的手段几乎到了疯狂的程度。正因为如此,当时外国人也承认,“所有,或者几乎是所有主张人格和清白、反对欺诈买卖的洋行,都被排斥于华茶贸易之外”(22)。既然如此,经营茶叶出口的中国商人为了获取利益,遂采取转嫁危机的方法,除了尽可能压榨茶农外,他们还采取饮鸠止渴的作伪手段,粗制滥造,掺杂作伪,不一而足(23)。处于社会最底层的茶农,连起码的温饱都得不到保障(24),因此,普遍对茶业失去信心、耐心,不但不可能认真管理茶园、精心制作茶叶,甚至还被逼成作伪制假的主角(25)。这就是张謇所说“树老山荒,久未添种,味淡质薄,向不施肥,培植既鲜讲求,制焙多粗劣。而作伪掺杂,尤为各省之通病”问题的由来,也是近代中国茶业衰败的根本原因(26)。既然茶叶如此重要,但外销量又不断减少,形势严峻,问题严重,作为主管农商的最高长官,张謇当然负有振兴茶业义不容辞的职责。事实上,他就任农商总长后,立即就对振兴传统优势产业茶业殚精竭虑,多方谋划,提出茶业“亟宜整理”,除了“减轻税率,系为体恤商艰起见”外,认为“至严禁作伪,改良制造各节,尤为当务之急”(27)。为此,他制定了振兴茶业的计划,采取了恢复茶业的措施。

二.张謇对近代中国茶业的振兴

虽然张謇任农商总长时间并不长,但还是为振兴茶业还是尽其所能做了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值得后人铭记。

1.“派员分赴产茶各地,切实调查”(28)。振兴中国茶业,必须了解、把握中国茶业,而准确把握茶叶产区的种植、制造、销售情况,实为基础之基础。虽然清末海关曾有过相关调查,把相关情况汇编成《访察茶叶情形文件》,但毕竟不是着眼于茶区的全面调查,更不是针对茶叶生产情况的。当然,洋务派官员著作和言论及海关贸易报告中也有一些茶区情况的反映,那就更不成系统了。为了搞清中国茶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农商部向安徽、江西、湖北、浙江、福建等重点外销茶产区派出调查员,进行“切实调查”,获得了大量茶区生产情况的第一手资料。这些资料经汇总后予以公布,为振兴茶业提供了决策等依据。被誉为当代茶圣的吴觉农认为,“调查的数字虽极不可靠,但尚不失其本身的意义”(29)。这些资料主要包括全国茶园面积、茶叶产量、茶叶种类、茶户户数等。兹见全国茶园面积、茶叶产量、茶叶种类、茶户户数表:当然,农商部的上述统计存在一些问题。如茶园面积是由“面积”和约计面积组成的,“面积”就是实际知道的面积,比较准确,“约计面积”当是估计的面积。这样,二部分合起来的总面积就不是很精确了。又如,1920年的茶叶产量,除去出口数量306422担后,已不足9万担了,显然不准确。这是由于当时各省割据,报告不全造成的。再如:茶户数量前后几年相差太大,主要是1916年后的具报即已不完整。1920年,湖南、湖北、浙江、福建等重要产茶省份茶户数量均无数字。1915年的全国茶户数量中,山东、四川数量也缺。但,相对而言,张謇任农商总长时那几年的相关统计数字要准确些。这是张謇对振兴近代中国茶业作出的贡献。

2.“拟具整理茶叶办法并检查条例呈”(31)。中国最早从事红茶改进工作的祁门茶叶改良场,是张謇任农商总长时,派曾前往印度、锡兰考察过茶业的陆纆建立的,并从印度买来了一部手揉茶机。后随首张謇离职,试验场无形停顿(32)。1914年10月14日,接准税务处督办梁土诒等呈称,“为请减出洋茶税,以兴实业由”,张謇表示赞同。但他又认为,“茶叶销数,日形减退”的原因是“培植即鲜讲术,制焙率多粗劣。而作伪掺杂,尤为各省之通病。盖山农初制之后,庄号复制之前,中间有茶贩为之买卖。茶贩本专恃羼假营生,自近年庄号收茶规则废弛,此风愈炽。或掺以水,或杂以株柳等叶,或加以铁屑、土沙、滑石粉等质,或用粘质物加制,或用靛青及颜料染色,洋商啧有烦言,信用由兹扫地”,因此,“严禁作伪,改良制造”,“尤为当务之急”(33)。具体解决办法是,应在汉口、上海、福州等主要茶叶销售、出口地点,设立茶叶检查所,所需经费,以征收检查费充之,但希望财政部拨付开办费5000元,选派富有茶叶经验之人,督同中西技师,前往办理。对检出的不合格茶,禁止其买卖。对茶农所采制的优质茶及资本雄厚、业务量大的大茶号,进行奖励。“一面严饬种茶山户、业茶商董,随时整顿规约,于取缔限制之中,寓奖励劝导之法。从此商民知所观感,种制逐渐改良,茶质日高,茶价日起,然后再图广告装潢诸办法,为直接销售之豫备”(34)。为此,张謇正式制定了中国近代第一个《茶叶检查条例》。内容共分八款:一是,凡行销外国之茶叶,均应受茶叶检查所检查。二是,凡请求检查时,须先缴样茶,并听检查所按照报到之先后,抽查箱茶。三是,凡请求检查时,须具请求书,载明商号、地址、姓名、籍贯、产地、箱数、茶叶、品名。四是,凡请求检查时,须交纳的检查费包括二五箱,每箱银二分;洋庄大箱,每箱银二分五厘;西庄大箱,每箱二分;二五箱,每箱银一分。五是,检查项目包括茶叶色泽、香气、质味、形状、重量。前面四项内容,样茶与箱茶应同时比较检查之。检查方法采用普通泡法与利特核法,或用化学分析法。茶叶如果被判为不合格,则第五项“重量”内容就不查检了。六是,凡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即判为不合格茶:混用株柳等相似之物;用粘质物制造者;掺和铁屑、土沙、滑石粉杂质者;用靛青及各种颜料着色者;灰末严重超标者。凡判为不合格茶产品,禁止其买卖。七是,合格茶品另行编号,定为一、二、三、四等级,以分优劣。并以公磅,准在箱面,表示其重量。凡色、香、味俱佳者为一等,色、香、味有二项可取者为二等,色、香、味有一项可取者为三等,色、香、味均次者为四等。八是,经检查的合格茶叶,在箱面上加印合格证;不合格茶,盖用不合格印证。《整理茶叶办法》和《茶叶检查条例》呈上后不久,1914年11月21日,政事堂交政治讨论会讨论,由总统袁世凯批令农商部复核。为此,张謇又上《复核政治讨论会所议整理茶叶办法呈》。该呈对前呈有些内容作出了修正和完善。称:“议案中所称就近用各帮中西技师,轮流检查,察核现情,似已不合”,因为,“原有推用中西公正人评对茶箱复核磅秤之规约,旋以团体散漫,经费为难,章程尽成具文”,对茶叶检查所评议员,提出从汉口、上海、福州茶帮中,访延热心公益者,每帮数人充任,“就地襄助组织”,并以老茶号中之验茶有经验者,或洋验茶人中素有声望者,“酌量聘充检查技师”。对搀杂作伪之茶,临时由各所评议员共同研究,决定罚款数量,“以资惩戒”。议案中所称检查所费用,拟由公家担任,张謇表示支持,并指出汉口、上海、福州“三处商埠,皆外商云集之地,房屋食用等开支,耗费较大”,“约计每年汉口需银七千圆,上海需银六千圆,福州需银四千”,共计1.7万银元。这笔经常性年费到底由政府核给,还是由产茶各省摊拨?张謇希望加以明确,以便“分别列入四年度豫算,作正开支”。开办费银5000元,请财政部先行发给,“以资开办”(35)。经讨论修正后的《茶叶检查条例》更为完善。可惜,此一美好计划未见付诸实施,旋因张謇去职,最终不了了之。

3.“减轻税率,系为体恤商艰起见,应即照准”(36)。1914年10月15日,接到政事堂交袁世凯总统发下税务处督办梁士诒等呈,提出减免出口茶税,以兴实业。张謇接到所呈及袁世凯总统批示后,非常重视。认为茶叶为出口商务大宗,亟宜整理,认为所请减轻茶叶税率,系为体恤商艰起见,应即照准。事实上,茶商负担过重,强烈要求减税轻负,以纾民力的呼声,自清末起几乎与茶业危机的爆发同时产生的。仅茶叶关税、厘金二项,常为中国茶叶“国外卖价的30%,常为中国国内生产成本的100%”(37)。19世纪末,西方人布雷顿写道:“中国茶叶所付的税款,包括厘金在内,据估计4.1两至5.4两,为茶叶价值的35.5%,或每2至3便士”(38)。福建厦门茶的厘金、出口税,“两共已居茶价三分之一”(39)。这还是一般的税负。相比而言,中国茶的竞争对手锡兰,不特免征,而且每年多产一磅,则政府奖银五分”(40)。印度茶也“绝无厘金、入市税或出口税。征敛”(41)。日本茶仅“征得一笔名义上的税款”(42)。因此,以手工劳动为基础,效率低下且税负沉重的近代中国茶业,难以与建立在资本主义大农场基础上,采用机械化生产的高效益无税负印度、锡兰茶竞争。中国茶商成本居高不下,加速了破产进程,因而强烈要求“国家亦宜力为保护,删减税厘,以纾商力”,他们呼吁:“茶业不振,则国家仍无裨补,如何薄税轻重,使茶业者复兴,则国家日计不足,月计有余,不较胜于徒悬收重税之空名乎?”(43)当时,清政府动辄以“国课所费,不能变通办理,居奇固执”(44),任凭茶商茶农“屡著论说,甚至笔钝唇焦,亦终无济于事”(45),最终一律严加拒绝,甚至为搜刮庚子赔款,竟加捐二成。直到1902年,清政府才正式削弱茶叶关税50%,每担茶叶实征银1.25两。但此时茶叶贸易已严重衰退,洋茶完全凌驾于中国茶之上。况且厘金没有减免,茶商的负担仍然很沉重,这一教训极其深刻,身为农商总长的张謇对此绝对不可能不知晓。因此,整理茶业的措施,当然应包括“减轻税率”、“体恤商艰”的内容。但,到底如何实现“减出洋茶税,以兴实业”?从目前掌握的史料来看,尚不清晰。

三.张謇振兴近代中国茶业的影响

张謇任农商部长的时间不长,对近代中国茶业的整理力度也不大,效果不是很显著。究其原因,可能与袁世凯政府的性质有关。因为,一个即将称帝复辟的北洋军阀政府统治下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难以真正发展资本主义,实现国家的富强。作为资产阶级上层的代表张謇,即使有些抱负、想法,最终也难以实现既定目标。正是由于这种时代悲剧,使壮志未酬的张謇辞官南下,重操旧业,继续在家业从事教育救国、实业救国的事业。然而,如果将张謇整理茶业的行为放到中国茶业的近代化过程中去考察,又可发现,这种看似无效的失败之举,其积极意义其实无法抹杀。其具体影响有三点。

1.茶业调查考察渐成社会共识。张謇播撒下的茶业调查种子并未枯绝,而是薪火相传,渐为人们所赞同。至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时期,茶业调查考察已成为社会共识。上海商检局局长蔡无忌提出的改进茶叶方案的工作中,首当其冲的就是“调查考察”。他说:“欲图华茶对内事业之改善与对外贸易之扩充,其办法须积极调查各省栽培制造状况,各产茶国改良步骤”(46)。正是在这种气氛下,茶业调查考察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了,不少很有质量的调查考察报告也纷纷面世(47)。这些活动、报告比较著名的有:1932年,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组织东南各省及主要茶区,分头派员进行实地调查。当时“稻麦棉丝茶五项为中心改良事业”。中央农业实验所和四省农民银行委托金陵大学农经系等许多单位也进行了茶业调查,大多发表了具体的调查报告。1934年11月,中央农业实验会所据1933—1934年“名省农情报告员”的调查统计,对各省茶叶消费、茶叶代用品、茶叶生产实际,列出了详尽的调查数据(48)。吴觉农、胡浩川的《中国茶业复兴计划》(民国24年版),就是依据吴觉农对安徽、浙江、福建、江西等省茶叶产区资料写成的。1935年前后,全国经济委员会农业处等单位,派遣吴觉农调查考察了日本(49)、印度、锡兰、爪哇、英国、苏联等地的茶业情况,发表了多篇调查报告,出版了著作《中国茶业问题》。中央立法院统计局核定出版的《中国七十二年来华茶贸易报告》(50),依据也是此时期各地陆续上报的材料。20世纪30年代,茶业调查考察风尚的形成,其根源应是张謇所首倡。

2.茶叶税负减免最终有所成果。虽然张謇任农商总长的时候,茶叶税负减免未有实际行动,但减税已是大势所趋。1919年,旧农商部期间,茶叶关税完全废除。至此,茶叶出口进入无关税时代,这一结果的形成是当时社会舆论及茶商长期呼吁的结果。当然,张謇也对这一局面的到来起了积极推动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张謇是有功于茶叶出口关税的废除的。

茶叶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机制;温洲黄汤;加工技术;工艺流程

中图分类号TS27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22-0344-01

温州黄汤于清朝嘉庆十五年被列为贡茶,距今已有200余年,据说在公元1798年前后,温州平阳(今苍南地)盛产黄汤茶叶,主销营口和上海、天津、北京等大城市,由于当时茶场设备简单,大都采用手工制作,在茶叶杀青或揉捻后,不能及时进行烘干,便使揉捻叶闷堆三四小时甚至十多小时,再进行烘干,结果产品到天津、营口等地销售时,因其刺激性减弱,滋味醇厚反而更受顾客的喜爱,于是原平阳县(今苍南地)茶商对茶叶杀青揉捻后,不及时干燥或干燥程度不足,叶质变黄产生新的认识,再去实践,就创制了平阳黄汤,后来泰顺、永嘉、 瑞安等县也纷纷学制,在温州有了一定的规模,所以之后亦称温州黄汤。历史温州黄汤生产于老平阳(含苍南)、泰顺、瑞安、永嘉等县,高级茶多在每年4月上旬开采,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和一芽二叶初展,要求大小均匀一致。制造工艺分为杀青、揉捻、闷堆、初烘、闷烘5道工序,全程均为手工制作,需52~76 h。其品质特点是条形细紧纤秀,色泽黄绿明亮,汤色橙明鲜明,香气清香高锐,滋味鲜醇爽口,叶底芽叶成朵均匀,由于制作过程复杂耗时,加工企业便逐渐放弃了温州黄汤的加工,一度市场上很难找到温州黄汤。浙江银奥茶叶发展有限公司十分注重历史名茶的挽救和保护,于2008年高薪聘请茶叶专业人员重新恢复生产温州黄汤,并改进加工工艺,研究了一套新的黄汤加工工艺。但是对如何深入提高工效,利用机制工艺加工温州黄汤的技术研究未见文献报道,于是特向苍南县科技局申请立项,并于2010年列入苍南县科技计划,其编号为2010N25。近2年通过加工试验,改进以上不足之处。现总结该项目试验,以供借鉴。

为了使课题项目顺利实施,特别邀请了苍南县农业局茶叶专家高级农艺师夏成鹏为该课题提供技术指导,以浙江银奥茶业发展有限公司的普尾茶场为实施单位,通过调查研究,提出了一套项目的设计方案和总体计划,采用边体验边总结方法,努力完成技术攻关,使课题能够得以较好的实施。温州黄汤茶叶自然品质好,但与其加工工艺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对鲜叶处理、杀青程度掌握、摊晾时间控制、揉捻压力的大小、烘干温度的高低、摊放时间长短等环节都要十分重视。根据市场发展,在历史温州黄汤生产记载的基础上,对机制温州黄汤的加工技术进行创新,得出一套完善的机制温州黄汤的加工工艺流程,即为:鲜叶摊放―杀青―揉捻―闷堆―初烘―摊晾―复闷―复烘―再闷―提香―风选。

1鲜叶摊放

利用浙江富阳茶机总厂生产的自动茶叶贮青机摊放,设置参数如表1所示。鲜叶原料采摘适制温州黄汤的平阳特早种,特级原料为一芽一叶,一级原料为一芽二叶初展,二级原料为一芽二叶,采摘时要严格按标准进行,做到轻采轻放,随采随放,保持芽叶新鲜度、匀整度,不采紫色茶芽、病虫害茶芽,勿用指甲摘采,以防茶带变红,鲜叶进厂后要及时上贮青机,达到摊放程度时方可付制[1]。

2杀青程度控制

采用自动50型滚筒青机进行杀青,通过筒体220 ℃高温,自动贮青机自动掌握投叶量和投叶速度来控制杀青程度,使鲜叶在短时间内迅速提高叶温,达到抑制多酚氧化酶的活性,使杀青杀透杀匀杀熟程度以杀青叶手抓略有刺感,鼻嗅清香显现,手抖茶叶不断,眼看色泽暗绿为度[2-3]。

3揉捻控制

揉捻采用自动揉捻45型机组,由于温州黄汤的原料非常嫩小,一般用轻揉或揉捻15~45 mim即下机,保证叶底的完整性,又能增加滋味和香气[4]。具体如表2所示。

4闷黄

将揉捻叶下机经解块后,堆成堆,盖上棉布放置于通风、凉爽、洁净的地方,闷黄4 h。

5初烘

采用CH-3型自动烘干机,烘层厚度控制在2 cm,闷黄叶,烘干温度为110 ℃,烘干转速300 r/min,初烘至6成干,下烘后再摊放30 mim。

6复闷

用双层牛皮纸包成一包装入铁箱或木箱里,放置24 h左右,待芽叶色泽呈现黄绿色为适度。

7复烘与摊放

方法同初烘,烘层厚度控制在3 cm,温度控制在75 ℃左右,烘干转速400 r/min,待烘到9成干时下烘摊放[5]。

8再闷

与复闷相同,程度看芽叶色变黄情况而定[6-7]。

9提香

方法同复烘,烘层厚度控制在4 cm,烘干转速500 r/min,温度在60 ℃左右,至干,下烘干机。

10风选

下烘后红输送带上风选机要拣剔单片、茶粉、茶籽等;使品质统一后每5 kg装一箱。

通过对温州黄汤的工艺技术研究,进行了不同鲜叶原料加工温州黄汤各种技术参数设置,对摊青程度的掌握对比,以及烘干机的干燥试验,对揉捻程度的控制和不同摊放时间及烘干次数的试验,最后得出一套完善的机制加工温州黄汤技术工艺流程,使之能够在公司茶厂上规范应用,较传统靠经验以“看茶做茶”来操作,在规范化、标准化生产方面有了改进,提高了工人的掌握能力和生产工效,并在第九届“中茶杯”名茶评比中以总分91.85分(外形似笋带毫黄绿91分、汤色嫩黄92分、香气花香持久93分、滋味清爽带鲜92分、叶底全芽黄绿91分)的成绩,在全国黄茶类以第二的高分成绩荣获一等奖,并深受好评。机制温州黄汤加工技术的推广应用,为温州黄汤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11参考文献

[1] 陈宗懋.中国茶经[M].2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6.

[2] 沈光达,陆国仕.平阳黄汤[J].茶叶,1982(4):36.

[3] 唐力新.温州黄汤[J].中国茶叶,1982(4):9.

[4] 郁宗楷.温州黄汤制作初探[J].茶叶科学技术,1988(4):14-16.

[5] 陈继伟,何昆萍.针形名优红茶机械加工技术[J].贵州茶叶,2010(2):57-58.

茶叶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第4篇

为适应茶叶市场需求,进一步优化整合茶叶资源,培育壮大南涧茶叶产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结合我县茶叶产业发展实际,提出2006年茶叶生产工作意见。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实施“*”发展规划为契机,以市场为导向,用工业化的理念指导茶叶产业发展,在加快生态茶园建设的同时,加速加工和流通企业的培育,鼓励企业开拓市场、创建品牌、拓展茶叶产业的增值空间,提升茶叶产业整体效益,推动茶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促进茶农增收致富。

二、奋斗目标

(一)年末茶园总面积巩固发展到72300亩,其中采摘面积63000亩;茶叶产量达350万公斤,实现茶叶农业产值5000万元以上。

(二)新建无性系良种生态茶园2000亩,改造低产茶园5000亩,实施生态茶园转化2000亩。

(三)申报绿色食品茶认证2个以上,帮助茶叶骨干企业申报并通过市场准入认证。

(四)加快公郎茶叶交易市场建设,开拓省内外销售市场。

三、主要措施

(一)提高认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工业化的理念谋划茶叶产业发展,重点要抓好3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加快无公害茶园基地建设,抓好低产茶园的改造、无公害生产技术推广。二是要加大茶叶加工企业的培育力度,使全县茶叶加工能力和水平有较大提高,使茶叶产业增值环节由基地种植环节向加工销售环节延伸。鼓励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变化积极进行资源整合,进行技术创新、发展模式创新,不断调整产品结构,开发优质绿色产品。三是要着力解决好“市场”这个制约南涧茶叶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加快公郎茶叶交易市场建设,加快省内外销售市场开拓和品牌创建。各乡镇要进一步加强对茶叶生产工作的领导,党政一把手负总责,明确一名副乡镇长具体抓落实,进一步完善措施,加大工作力度。茶叶主管部门要做好统筹规划和综合协调,认真抓好技术培训和推广指导服务工作,各相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各司其职,抓好茶叶产业发展项目扶持、市场管理和营销宣传等工作,确保各项任务圆满完成。

(二)突出重点,狠抓各项措施落实

1.继续加强低产茶园改造。低产茶园改造是我县生态茶园建设的重点,也是当前和今后省州政府重点扶持的项目,要坚持因地制宜,择优布局,集中连片的原则,避免零星分散而影响改造转化的质量和效果。

(1)改树:主要措施是根据茶园和茶树的不同情况分别进行重修剪或台刈,剪去茶树的细弱枝、病虫枝和不合理分枝,重新培养丰产型树冠。一是必须在春茶一结束就进行修剪(5月下旬开始进行修剪),6月20日前必须全部结束,否则茶树难以恢复蓬面,影响改造的效果;二是要养好新梢,禁止采摘修剪后长出的新梢,要培养好骨干枝;三是适时定型和整蓬修剪,培养好树冠。

(2)改土:修剪后的茶园要及时进行挖深槽施肥,以增加土壤肥力和茶树营养,主要是重施有机肥,此项工作与改树同步进行,要求7月10日前完成。

2.加强无性系良种茶园建设和管理。积极支持企业和茶农在自愿前提下高标准、高质量新建无性系良种生态茶园。同时加强对2002年以来新建的未投产幼龄茶园的管理,重点抓好施肥、除草、定型修剪和病虫害防治等工作,使之尽快投产见效。

3.推进茶园无公害管理。大力开发无公害产品是南涧茶叶立足市场、不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要不断加大无公害生产管理技术的推广力度,为开发生产无公害茶奠定良好的基础。要把无公害管理贯穿于低改和转化的全过程,增施有机肥,少施或不施化肥,严禁使用剧毒和高残留农药,注意搞好采摘加工、包装贮运卫生。

4.优化投资环境,提高招商引资质量。一是要努力改善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吸引更多具有较强实力的外地客商到我县投资开发茶叶产业。在招商引资工作中,要克服盲目招商的弊端,树立招大商的思想,真正把那些具有较强经济实力和较大投资能力的客商引进来,进一步提高招商引资的质量和水平。二是继续做好对已引进的几户客商的后续服务工作,引导其增大投资,加快发展。

5.加大龙头骨干企业的培育。根据3个主导产品的发展规划,对每个产品系列的龙头骨干企业进行重点培育,在项目争取、指导、服务等方面给予倾斜,在品牌创建、市场开拓方面给予扶持。同时,针对目前普洱茶市场走红,我县茶叶精制加工企业迅速增多,但规模不大,面临出现新一轮内耗和无序竞争的实际,政府不鼓励新建投资规模小的茶叶精制加工厂,鼓励骨干企业进行优势资源整合,鼓励企业或个人到茶叶初制加工薄弱的茶区建设加工厂,鼓励进行技术引进、技术创新。

6.继续抓好产品生产认证工作。一是以今年实施茶叶等13类食品市场准入生产认证为契机,支持和帮助县茶叶公司、云南南涧茶厂、凤凰沱茶厂、罗佰克茶场等几个骨干企业进行技改,申报市场准入生产认证;二是支持和帮助凤凰沱茶厂等企业申报绿色食品认证,扩大我县绿色食品茶生产。

7.加强县内市场建设和县外市场开拓。一是充分利用公郎茶叶交易市场的集散功能,加快公郎茶叶交易市场扩建工程,做好基础设施改造项目的立项争取,同时要规范交易行为,建立诚信经营、公平交易、有序竞争的市场秩序。增强公郎茶叶交易市场对南涧、云县、凤庆、景东、昌宁等地的辐射作用。二是鼓励和支持骨干企业、流通大户开拓省内外市场,构建茶叶销售、信息收集网络。

8.加强宣传和茶文化建设。打造“南涧茶”品牌。要围绕“高山茶、绿色食品”这个主题,进一步加大南涧茶的宣传力度,提高南涧茶的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同时,结合南涧民族文化资源开发,积极发展具有南涧地域特色的茶文化,为茶叶产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9.搞好项目的论证、贮备和争取立项扶持工作。积极争取各种发展资金和项目扶持,不断增强我县茶叶产业发展后劲。

(三)强化督查,确保各项措施落实

县委政府将根据实际情况不定期组织相关部门深入各乡镇进行督查指导,对完成任务较好的乡镇给予表彰,对工作措施不力,完成任务不好的给予通报批评和相应的处罚。同时加强对实施项目的检查验收工作,2006年要继续加强对低改和新发展茶园工作的督查和验收,确保按时按质按量完成任务,到年底顺利通过州级检查验收。

四、扶持政策

(一)发展无性系良种茶园,经验收合格,每亩补助200元。

(二)在下达指标范围内的低产茶园改造,经验收合格,每亩补助60元。

(三)为推进茶叶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对企业之间进行强强联合、整合品牌的,一次性以奖代补5万元。

(四)鼓励和支持骨干企业按照食品生产准入标准提高加工水平和卫生水平,申报市场准入生产认证。对通过市场准入生产认证的奖励5000元。

(五)从事收购农户鲜叶初加工、收购毛茶精加工和茶叶营销的企业(个体户),纳税5—1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5000元;纳税10—2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3万元;纳税20—4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5万元;纳税40万元以上的,一次性奖励10万元。

(六)通过绿色食品认证的,每个产品补助1万元。

茶叶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第5篇

——2018湖南省茶叶行业工作会议

岳阳市茶叶产业化领导小组办公室

岳阳市北临万里长江,环抱浩瀚洞庭,物产丰饶,自然条件优越,自古以来就是种茶产茶的好地方,茶业也是岳阳农村经济主要产业之一和传统优势产业。岳阳市茶叶种类齐全,红、绿、黑、黄等茶类均衡发展,其中黄茶为岳阳最具特色、最为突出的茶类,岳阳是中国三大黄茶产区中规模最大、集中程度最高的产区,被誉为“中国黄茶之乡”。

一、2017年茶产业基本情况

我市是湖南乃至全国著名的茶叶重点产区,具有较好的发展基础。

1、生产基础。全市宜茶丘岗山地近80万亩,截止2017年底,全市茶园面积30.05万亩,其中良种茶园面积13.71万亩,占茶园总面积的45.6%;茶叶年产量3.5万吨,综合产值近40亿元。已发展全国茶叶优势区域县3个(湘阴、平江、临湘)、全省茶叶产业重点县6个(平江、湘阴、临湘、汨罗、岳阳县、君山区)、部级标准茶园7个,省茶叶特色产业园3个;有省、市级茶叶龙头企业18家,茶叶专业合作社43个,茶叶经营企业236家。

2、品牌建设。2011年我市被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授予“中国黄茶之乡”称号,2013年、2015年我市成功举办了第九届中国茶叶经济年会及两届岳阳黄茶文化节,“岳阳黄茶”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2015年获评米兰百年世博中国名茶金奖。2017获评湖南省十大农业区域公用品牌。君山、兰岭、巴陵春、洞庭、九狮寨、洞庭春等6个茶叶品牌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君山银针”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曾获德国莱比锡国际博览会金奖,享有“黄茶之冠”的美誉。岳阳黄茶在国内外的影响不断扩大,市场份额稳步上升。

3、产业链条。现代农业茶叶技术体系环洞庭湖试验站、农业部茶树优质种苗繁育基地先后落户我市,黄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挂牌成立,君山黄茶产业园、巴陵春茶叶产业园、岳阳茶博城等项目相继竣工投产,岳阳黄茶“产加研销”链条初步形成。

二、2017年主要工作措施

(一)加强产业领导,科学规划布局黄茶产业。

2017年先后召开了书记专题会议、市长办公会议和全市黄茶产业工作会议,研究安排我市黄茶产业工作。我市成立了由市长担任组长的岳阳市茶叶产业化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简称市茶产业办),由市供销社牵头、市农委协助,集中统一办公,负责牵头组织协调全市茶叶产业发展。各主要产茶县市区成立相应的茶产业办,配备工作人员,并解决相应的工作经费。市财政在原有整合农业产业化、科技创新等方面资金300万元的基础上,再新增100万元,共计400万元设立全市茶产业发展专项引导资金。

(二)聘请专家团队,加强科技创新。

我市已与湖南农业大学达成《“岳阳黄茶”产品创新及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框架协议》和《技术开发(委托)合同》意向,市政府拟聘请全国茶学界领军人物刘仲华教授为茶产业发展首席专家,共同研究编制出台了《岳阳市黄茶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三)加强工艺研究,提高加工品质。

我市今年先后举办了岳阳市黄茶加工培训班,聘请湖南省茶叶研究所研究员包小村等教授专题讲课和现场制茶。召开了岳阳黄茶评审新闻会,邀请刘仲华等专家,对全市20多家茶叶企业选送的39个黄茶样进行等级评定。组织专家进一步研究论证黄茶养生保健功效,刘仲华教授将岳阳黄茶独特功效概括为六个字:“降糖、润肺、养胃”。组织企业参加省总工会牵头组织的全省手工制茶大赛,我市代表队共有4位选手进入全省前10名获得奖励。组织企业参加全国性茶叶竞赛。平江县九狮寨茶叶专业合作社生产的“连云金针”在四川省蒙顶山全国斗茶大赛中,荣获斗茶大会金奖。君山银针在深圳第七届国际武林斗茶大会上,获得黄茶类唯一金奖,巴陵春和相悦两个品牌获得铜奖。

(四)加大品牌宣传,提升岳阳黄茶知名度

多种渠道开展深度推广和系列宣传活动,着力打响“岳阳黄茶”公共品牌。向国家工商总局申请注册“君山银针”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市茶产业办在岳阳高铁站、京珠高速连接处设计制作了大型岳阳黄茶广告牌,同时建立岳阳黄茶微信公众号,宣传推广岳阳黄茶。整理编撰2万本《岳阳黄茶》等宣传画册和书籍。印发了《全市品饮黄茶倡议书》,提出“产黄茶,爱家乡!喝黄茶,保健康!”的宣传口号。组织黄茶企业积极外出参加9次茶事活动,通过外出学习先进,参展参评提高岳阳黄茶在全国的知名度。其中在2017年中国中部(湖南)农业博览会的市州长推介会上,政府分管副市长上台专门推介了岳阳黄茶。支持企业在茶、文、旅融合路线上建设博物馆、特色产业园和黄茶展示馆。今年临湘砖茶博物馆、岳阳县“洞庭春纪实展示厅”分别开业,平江县投资1000万元建立了茶叶电子商务中心,设置了200多平方米的黄茶展厅。

(五)加大营销力度,构建市场体系。

建成的中国最具魅力、中南地区功能设施配套最齐全的高端茶叶专业市场——岳阳茶博城,总建筑面积超过2万平米,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100多家品牌茶商和知名茶企入驻经营,结束了我市茶叶市场“小、散、乱”局面。以君山银针茶业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岳阳黄茶龙头企业在省内外开设了300多个黄茶专卖店、500多家加盟店、经销商1000多家,营销网点遍布全国。岳阳黄茶销量占全国黄茶的65%,产值占全国黄茶的70%,成为了全国黄茶生产、加工与贸易规模最大的集中产业区。

通过深入细致、务实有效地抓发展,提高了全市茶产业的信心,全市茶叶行业呈现了新气象。

一是黄茶基地建设来势看好。完成了2017年市政府下达的黄茶生产加工任务,全市实际新改扩茶园共计23730亩,黄茶产量5574吨,新增黄茶2052吨,黄茶产品总数达240个,新增黄茶产品38个。平江、湘阴、华容、岳阳等县市区引进适制黄茶的天然黄化品种、黄金茶1号、安吉白茶等优良品种。2017年全市企业共投入1736.18万元用于新增茶叶清洁化生产线。平江九狮寨茶业有限公司投资3000万建设观光茶园1200亩,推进茶文旅一体化融合发展。湖南省铁香茶叶公司在湘阴县投资开发1000亩有机茶基地,运用自流灌溉技术,成功引用山泉进行滴灌,开湖南先例。

二是黄茶品质明显改善。通过聘请包小村教授及其团队进行黄茶产品研发和培训,岳阳黄茶加工工艺及黄茶产品品质得到提升。特别是君山银针公司新开发的君山秀峰,市场反响良好,产品供不应求。巴陵春黄茶获得湖南省首届“潇湘杯”名优茶评比金奖。全市新增国家发明专利4个,新获市级以上科研成果1项。

三是茶叶销售好于往年。2017年全市茶叶总销量26919吨,其中黄茶4550吨。岳阳茶博城成立了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全年实现线上销售已过2000万元。平江九狮寨着力发展跨境电商,通过亚马逊销售日营业额1万多元。永巨、明伦等企业出口俄罗斯、蒙古、乌克兰等国家茶叶1000吨,2017年出口创汇300万美金。

四是公用品牌建设有所突破。岳阳黄茶成功申报为2017湖南省十大农业区域公用品牌,此项评选获选的茶叶类公共品牌仅有两个。“君山银针”申报国家地理证明商标已向国家工商总局提交材料。

三、2018年工作措施与计划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精神,以《农业部关于抓住机遇做强茶产业的意见》和《湖南省茶产业发展规划》为指导,助力乡村振兴,助力“四大会战”,助推全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紧紧围绕茶农增收、茶企增效、产业提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突出龙头带动、突出转型升级、突出品牌推广,强化政策支持、扩大产业规模、加强基础建设、推广关键技术、优化产业结构、推进精深加工,打造名副其实的百亿黄茶产业。

(二)目标任务

根据岳阳黄茶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确定2018年黄茶产业发展目标为:全市新建及改造茶园2万亩,加工黄茶8000吨,全市茶叶综合产值达到60亿元。把“岳阳黄茶”打造成全国驰名的公共品牌,把我市打造成为全国茶叶生产、加工、出口重要基地和黄茶交易、黄茶文化交流中心,实现由产茶大市向茶业强市转变。

(三)工作措施

1、与湖南农业大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根据与湖南农业大学达成的意向协议,与湖南农业大学签订《“岳阳黄茶”产品创新及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框架协议》和《技术开发(委托)合同》。聘请湖南农业大学刘仲华教授团队组成技术专家团队和营销专家团队,分三年为岳阳黄茶产业发展服务,制定《岳阳黄茶产业战略发展规划》和《岳阳黄茶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助力岳阳黄茶“113”目标实现。

2、落实2018年黄茶生产加工任务。一是标准化基地建设计划。针对重点茶叶企业和茶叶主产县,创建3个茶叶标准园 (面积集中连片1000亩以上)。支持新扩低改茶园和茶树良繁基地建设,加强茶园基础设施建设,示范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机械化采茶等标准化生产技术,重点支持君山银针核心基地建设。二是标准化生产提升计划。重点支持省市级茶叶龙头企业及规模化茶叶专业合作社,实施茶叶加工设施装备的改造升级,促进茶叶加工向自动化、标准化、清洁化、智能化发展。

3、推动岳阳黄茶地方标准建设。完善改进岳阳黄茶地方标准,加强标准的推广实施,指导茶农和茶企按标准生产加工。着重解决我市茶叶生产中黄茶品种选育创新及茶园、茶树优质、高效、生态栽培,茶叶加工与利用等方面的问题,强化对茶园基地新建扩建、茶树品种、茶苗培育、茶叶采摘进行标准化管理。同时加强对岳阳黄茶的养生保健功能和储藏价值的研究,在参展和主题宣传中适时研究成果,对外统一宣传口径。

4、着力提升黄茶加工工艺。计划在今年3月份开展岳阳黄茶加工培训班,邀请省内知名茶叶专家对岳阳黄茶生产加工进行理论和现场培训,拍摄制作岳阳黄芽茶、黄小茶、黄大茶及紧压黄茶加工视频,刻制成光盘供企业学习,进一步规范和提升岳阳黄茶加工水平。支持君山银针(北港毛尖、灉湖含膏)传统加工工艺申报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月上旬拟在岳阳茶博城举办岳阳黄茶春茶展销会暨岳阳黄茶展示馆开馆仪式,会上结合开展全市岳阳黄茶手工制茶大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