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茶叶贸易出口论文

茶叶贸易出口论文

茶叶贸易出口论文

茶叶贸易出口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茶叶企业;出口贸易;商务英语;互文性翻译

当前在翻译活动开展过程中,互文性理念的应用,不仅是翻译理论的成熟与完善,同时更重要的是在该过程中,融入了相应文化内涵。与其他产品所完全不同的是,茶叶产品中包含了丰富完善的文化元素,因此在茶叶企业出口相关产品时,不仅要注重对茶叶产品的成分、特点及产地等基本状况进行翻译,同时也要注重将茶文化理念内涵融入其中,从而提升人们对茶叶产品特点及内涵的全面了解。

1我国茶叶企业出口贸易活动开展状况分析

随着当前国际贸易发展不断成熟,如今茶叶产品在整个国际出口贸易中所占的比重进一步加大,当然,我国作为传统的茶叶大国,也是整个传统茶叶产业发展的发源地,无论是具体的茶叶产业优势,还是整个茶叶产业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内涵,都更具时代优势。因此,结合国际出口贸易的发展状况和实际需要,调整我国茶叶产业发展状况就极为必要。客观来说,当前我国整个茶叶产业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无论是茶叶产业自身的优势,还是整个茶叶产业的具体发展内涵,都需要结合整个时代的具体特点,进行创新和优化。在整个国内茶叶产业发展过程中,无论是茶叶企业自身的经营状况,还是整体特征。其都很难与整个茶叶产品出口贸易活动要求相契合,因此,如何解决整个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就极为必要。总的来说,我国茶叶企业在对外贸易工作开展过程中,其存在自身的优势。首先,我国有着丰富、完善的茶叶产业生产基地,无论是茶叶产地,还是茶叶品种,都有着其他国家和地区所不具备的优势。可以说,在整个国际茶叶产业竞争过程中,我国极具竞争力。但是在我国茶叶产业整体竞争过程中,其红茶贸易处于劣势地位。其次,不仅如此,当前茶叶企业对外出口贸易活动开展过程中,其未能适应整个市场发展的具体需要,茶叶产品品质亟待提升。此外,在茶叶企业对外出口贸易活动开展过程中,由于整体经营理念较为欠缺,尤其是缺乏与国际市场的有效融入,从而限制了整个出口贸易活动的有效开展。

2茶叶出口贸易中商务英语的应用需要认知

对于我国茶叶企业对外出口贸易活动开展来说,语言上的障碍和不足是限制整个出口贸易活动开展效果和质量的重要元素,因此,翻译活动开展的状况就直接关系到出口贸易活动开展的品质和有效性。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其主要应用的是商务英语,尤其是该语言形态更符合茶叶出口贸易活动开展特点及内涵,在商务英语活动开展过程中,简洁、高效就成为其首要要求,因此,结合茶叶企业出口贸易要求,创新翻译机制就极为必要。事实上,对于出口贸易活动开展来说,除了实际上的应用需求外,只有通过合理有效的介绍,才能够实现理想的贸易成交活动。而这就是商务英语活动开展的最大价值。当然,想要应用好商务英语这一媒介,其需要充分与茶叶企业出口贸易活动实际相结合,也就是说商务英语活动开展,需要展现和诠释茶叶企业出口贸易活动的相关信息内涵。当然,大量外贸实践活动充分证明,良好的翻译活动,不仅能够给与消费者相应美好印象,同时也能够为消费者购买产品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借鉴。对于不同语言体系下的消费者来说,了解茶叶产品的重要方式,就是阅读整个产品的翻译资料。所以,可以说良好的翻译活动,更能帮助我们有效推广茶叶产品。当然,在衡量茶叶产品外在翻译活动开展效果时,其翻译的简洁性、具有美感、客观真实、科学等等就成为衡量整个翻译活动开展效果的重要指标。

3互文性翻译内涵

理解不同语言体系下,想要实现理想的交流效果,需要借助翻译活动的有效开展。翻译指的是结合具体的翻译理论和相关方法的有效应用,从而实现整个语言体系差距上的有效消除。当然,整个体系化翻译活动的有序开展,也是各种文化体系下,文化传播与沟通交流的重要手段。通过对当前整个翻译活动开展状况进行分析,不难看到,互文性翻译理论的应用,不仅是翻译技巧和方法的创新,同时更是整个翻译活动实现最佳效果的基础和关键。在茶叶企业出口贸易活动开展过程中,想要实现理想的翻译效果,其需要注重对茶叶产品的有效探究,同时也要对茶叶产品体系中所融入的文化内涵进行有效融入,实际上,在茶叶产品出口贸易活动开展过程中,不同语言体系下都有着自身文化机制,而任何翻译活动开展,都需要结合翻译实际来具体开展,必须将茶叶产品中所具有的文化属性进行诠释和发挥,通过整体展现,从而实现理想的出口茶叶产品翻译效果。在茶叶企业出口产品商务英语翻译活动开展过程中,不同文本体系之间都有着相互联系,而茶叶产品中所具有的信息内容有着关联上的一致性,通过有效关联,从而实现对茶叶产品内涵的准确认知。当然,使用互文性理论时,要对其中所包含的词汇内涵进行准确辨析,从而实现理想的翻译效果。在茶叶企业出口贸易活动开展过程中,要实现对茶叶产品信息内容的精准表达,其需要借助其他相关信息进行参考,尤其是选择合适的文本资料进行借鉴,从而实现理想的翻译效果。

4我国茶企出口中商务英语的互文性翻译应用思路

结合茶叶企业经营发展状况,以及国际贸易活动不断成熟这一客观形势,如今商务英语活动开展过程中,要结合合适的载体,通过制定完善的策略,结合互文性翻译理论的有效应用,从而实现茶叶企业出口贸易活动开展的理想效果。其一,在茶叶企业出口贸易活动开展过程中,要注重对茶叶产品名称,进行互文性翻译理论。在整个茶叶产品的名称翻译时,不能机械地借助词汇和翻译技巧和方法开展翻译活动,而应该从茶叶产品名称形成的自身实际出发,尤其是要结合文化属性的有效融入和诠释,从而引导不同语言体系下的茶叶产品认知。当然,一些知名茶叶,通过名称的传播,就能够给人们带来直观联想和认知。其二,在茶叶企业出口贸易活动开展过程中,在企业宣传材料翻译活动开展时,要注重互文性翻译理论的有效应用,企业外宣材料翻译活动具有自身特殊性,尤其是整个文本材料,往往呈现出与茶叶企业相关的产品特点。而在翻译外宣材料时,要注重将整个材料的科学性与文化性进行有效结合,从而推动整个茶叶企业出口贸易。事实上,互文性翻译理论不仅是对传统翻译活动中所使用的结构主义的传承,同时也是翻译技巧的创新与提升。而在该翻译理论应用过程中,互文性理论更多强调的是翻译活动本身的不确定,所以可以说,互文性翻译理论不仅是常用的翻译理论,同时也是满足当前翻译活动开展的必然要求。最后,在茶叶企业出口贸易交易活动开展时,必须注重将互文性翻译理论的全面融入,其要注重从文化差异性视角出发,尤其是要将中西方茶文化体系中所具有的差别和不同,进行有效对比和诠释,通过注重对我国茶叶产品体系中所使用词汇内涵进行深层次剖析,从而提升翻译效果。此外,还要注重引导人们从实际应用视角来了解相关内涵,尽可能准确翻译其中所包含的元素理念,从而实现理想的交易效果。对于茶叶企业出口贸易活动开展来说,其需要注重文化差异性,特别是将不同文化体系下的语言习惯和文化应用内涵进行全面融入,从而实现理想的语言交流效果。

5结语

当前茶叶贸易发展不断成熟,茶叶企业在这一过程中所具有的优势进一步凸显,而想要实现理想的贸易效果,就需要充分注重对整个茶叶企业出口贸易状况进行全面认知。当然,我们必须认识到现阶段茶叶企业出口贸易活动开展过程中,其主要障碍和限制性因素在于其语言上的不同,因此,有效开展翻译活动就极为必要。

参考文献

[1]张银银.从互文性角度看阅读在商务英语翻译学习中的作用[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14,(06):117-118.

[2]王盈秋.浅谈互文性理论在商务英语翻译教学中的应用评价[J].英语广场,2015,(18):129-131.

茶叶贸易出口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国 阿联酋 茶市场 经贸关系

茶叶从中国走向世界,早已成为世界饮料市场三分天下有其一的重要品种。中国是茶叶的故乡,有红、绿茶等六大茶类,二十个产茶省,八千万茶农,是名副其实的产茶大国。连年来,中国的产茶量居世界首位,茶叶向国外的出口额更是年年增长,而阿联酋则是我国最主要的贸易伙伴,2010~2011年其茶叶再出口量约为1.8万吨。这些只是在中国与阿联酋不断发展的经贸合作背景下的一个缩影。下面,笔者从中国在阿联酋的茶市场浅论中国与阿联酋经贸关系。

一、阿联酋巨大的消费市场

据较新的统计资料显示,地处西亚的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是世界人均茶叶消费量最大的国家。在过去10年里,阿拉伯国家茶和咖啡的消费量增长了3倍以上,现阿联酋人均茶叶消费量已达8公斤以上,远远超过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国家。

阿联酋茶叶消费水平居世界首位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①阿联酋人大多对茶叶情有独钟,茶早已是他们的首选饮品;②阿联酋近年来人口不断增加,茶叶消费量也随之增加;③阿联酋盛产石油,有“油海七珍”之称,人民生活水平较高,该国人均收入已达2万多美元,对茶叶消费能力强。

阿联酋对茶叶有巨大的消费力,但其本国不产茶叶,主要依赖进口,其中50%来自于中国、肯尼亚等国。同时,阿联酋也从事茶叶的转口,在迪拜自由区有专门的茶叶贸易中心,其成员包括茶叶出口商、加工商及地区进口商,能够在全年随时满足中东和毗邻地区进口商的需要,为买卖双方提供茶样、专业品茶师等多种服务,并能全程协助质量监制。迪拜已迅速成为著名的茶叶贸易及转口中心。

总之,无论是从阿联酋自身对茶叶的巨大需求,还是其作为茶叶贸易中心来说,阿联酋的茶叶市场前景十分可观。

二、中国在阿联酋的茶市场

随着中国与阿联酋经济文化交流的逐步深入,中国茶和中国茶文化日益为阿拉伯消费者所熟悉和接纳,中国茶“走出去”前景看好。2010年,我国成为第二大茶叶出口国,出口额创历史新高,达7.84亿美元。但是,从阿联酋所进口茶叶的市场比例来看,中国所占比列不大。2008年我国茶叶代表团首次参加迪拜全球茶叶论坛,以进一步推动我国对阿联酋茶叶的出口,拓展阿联酋及其有关茶叶的消费市场,加强国际间交流合作,扩大中国茶叶在国际市场的影响,而同时不可否认,中国的茶产业以及在阿联酋的茶市场还存在一些“硬伤”,这主要表现在茶叶生产的标准体系和卫生安全体系建设相对落后;产量大,品牌少;中国茶在阿联酋市场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还不够;茶叶出口市场秩序有待进一步规范;茶叶市场广却分散,大市场少,小市场多,新市场少,传统市场多等。针对以上弊端,笔者认为,为推动中国茶加快走出去,增加阿联酋市场占有率,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努力提高茶叶质量,丰富茶叶品种,针对当前中国“有名茶无名牌”的情况,要打造更多的世界级中国茶品牌。这是因为在阿联酋,人们对茶叶的嗜好以及对品牌的钟情度犹如吸烟者对烟草品牌的忠实度。因此,打造中国茶品牌迫在眉睫。对阿联酋市场深入了解,尤其是了解当地消费者饮茶习惯,并制定合理的经营战略。当今,阿联酋主要消费红茶,尤其为袋装红茶,其次是绿茶、花茶、果味茶等。在充分了解阿联酋市场需求后,应相应调整出口比例,以满足需求。积极参加在迪拜举行食品茶叶展,扩大茶叶知名度。举办一定规模的茶文化讲座、论坛等介绍中国的茶叶产品及茶文化,增进阿联酋民众对我国产品的了解。

简言之,阿联酋的茶叶市场是一个有很大发展潜力的市场,我国作为茶叶大国也应积极打造自身品牌,掌握阿联酋市场需求,满足阿联酋人民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进一步推动双方经贸合作

三、从中国在阿联酋茶市场的发展看中国与阿联酋的经贸关系

(1)中国在阿联酋茶市场的发展是中国与阿联酋经贸合作的缩影,近年来,中国和阿联酋双边贸易迅速发展,双方优势互补,有能力实现共同发展。中国在劳动密集型产业方面占有优势,因此,中国向阿联酋出口的商品中,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业及农产品占主要比例。而茶叶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自中阿建交以来,中国对阿联酋出口连年增长,显示出中国巨大的出口潜力,同时对繁荣阿联酋特别是迪拜经济作出了应有贡献。

(2)双方民间经贸往来发展迅速,各种贸易往来交往平台增加。譬如,迪拜的食品茶叶展,以及中国的广交会,和2012年中国(宁夏)第三届中国·阿拉伯国家经贸论坛,这标志着中阿经贸论坛“共办共赢”机制迈出新一步。

参考文献:

[1]仝菲.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投资市场分析[J].西亚非洲.2009,(03).

[2]潇河.阿联酋:海湾地区的经济发动机[J].中国石化.2006,(10).

[3]张峰.中国和阿联酋经贸合作关系初探[J].沧桑.2007,(05).

[4]樊小红.阿联酋吸收外国直接投资额居全球第24位[J].西亚非洲.2008,(01).

[5]名士.阿联酋成为世界第三大石油输出国[J].西亚非洲.2008,(05).

[6]筱雪.阿联酋和卡塔尔居中东国家竞争力前列[J].西亚非洲.2008,(07).

茶叶贸易出口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投资;茶叶出口;可行性分析

一、我国茶叶出口行业现状分析

茶叶最早起源于中国,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国重要的农产品之一。作为我国传统的大宗出口商品,从古至今,我国一直与国外许多国家在茶叶出口上保持着贸易往来,茶叶出口总值曾经一度占到中国出口总值的80%~90%。但近代以来社会政治的动荡导致中国茶业经济走向衰落。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茶叶经济迅速发展,出口数量从8.69万吨增加到20.21万吨,年均增长率7.3%。进入20世纪90年代,外贸体制进行改革,计划经济逐步向市场经济过渡,开始形成新的竞争状态,茶叶出口企业民营化、公司化,这增进了中国茶叶出口市场的活力,加快了茶叶出口的发展。自2000年以后,茶叶出口出现了新一轮的增长,商务部数据显示,到2008年,中国出口茶叶数量达到29.7万吨,金额为6.8亿美元,平均单价2298.1美元/吨,出口数量和金额均创历史新高。

在经济不景气的背景下,全球很多行业产品的产量和出口量都受到了严重制约,而我国的茶叶行业出口量却逐年增加,这足以显现茶叶出口行业的优势和其市场生存能力,因此我国的茶叶出口行业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发展前景广阔。

二、我国茶叶出口行业前景分析

(一)定量指标分析

中国茶叶产量从2000年的67.6万吨增长到2011年的147万吨,增长了117.1%;茶叶产值从2000年的90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530亿元,是世界茶叶产业发展最快的国家,并且自2005年开始,我国茶叶产量超过印度,重新夺回第一大产茶国地位。图1为2003~2012年我国茶叶出口情况。

从上图可以看出,自2003年开始,我国的茶叶出口产量一直处于快速增长状态,并分别于2012年突破出口总额10亿美元大关。面对茶叶出口行业如此良好的发展趋势,我认为将5000万美元的投资用于发展我国的茶叶出口行业,这样不仅能够快速收回投资成本、加大我国茶叶出口的规模,也有利于中国的茶文化在全世界范围的广泛传播。

据海关统计,我国出口的茶叶主要分为五大类:绿茶、红茶、乌龙茶、普洱茶及花茶。2012年,我国茶叶出口稳中有增,具体数据如下:绿茶出口量为24.87万吨,出口金额为7.56亿美元,同比上升6.98%。红茶出口3.58万吨,出口金额1.19亿美元,同比9.30%;乌龙茶出口1.74万吨,同比下降3.2%,出口金额7.99万美元,同比上升7.74%;普洱茶出口4288吨,出口金额3622万美元,同比上升22.60%;花茶出口7322吨,同比下降0.25%,出口金额5155万美元,同比上升11.30%。表1为2003~2012年间我国所有茶叶出口的贸易统计。

由表1可以看出,2003~2011年,虽然中国茶叶出口数量和出口金额总体呈上升趋势,但上升形状并不一样,出口数量虽是逐年上升,说明这段时间我国茶叶出口平均单价偏低。自2003年开始,我国茶叶出口金额快速增加,说明我国茶叶出口行业对新的国际贸易形势能够迅速调整和适应,通过提高茶叶产品的质量、保证茶叶产品的安全、提供相关的茶艺服务等手段来改善这种不利的贸易环境,为我国茶叶出口提供一个良好的贸易环境。2012年虽受国际环境影响,在出口量下降的情况下,出口金额总量仍保持上升。

根据表1中的数据,用一元回归预测技术中的平均值法来预测2013年的茶叶出口总量,首先设回归方程为:

y^=a^+b^x+ε

x是自变量,y是因变量,a和b都是待定参数,ε是均值为零的随机变量,因此求出位置参数a^,b^的估计值a,b则就可以估计因变量的值。

y=a+bx

现通过观察n组数据,(xi,yi)i=1,2xi表示出口金额,yi表示出口总量),将数据分为1、2两组,2003年到2007年为一组,2008年到2012年为一组。把数据分别代入回归方程中,再把组内的数据进行相加,得到一个一元一次的联立方程组,解方程组即可得和的值。具体解法如下所示。

前五组数据:26.0=a+3.7b28.0=a+4.4b28.7=a+4.8b28.7=a+5.5b28.9=a+6.1b,相加求和得:140.3=5a+24.5b(1)

后五组数据:29.70=a+6.80b30.30=a+7.05b30.24=a+7.84b32.26=a+9.65b31.3=a+10.42b,相加求和得:153.8=5a+41.76b(2)

将(1)式和(2)式相加可得:

140.3=5a+24.5b153.8=5a+41.76b

从而解得:

则有回归方程为:y=24.24+0.78x

有上面可知2012年的茶叶出口总金额预计为11.08亿美元,则有y=33.46,即全部出口总数量为32.88万吨。

(二)风险分析

1.绿色贸易壁垒。由于外国安全意识增强和保护本国利益等外部原因及生产技术落后、品质低下、标准体系落后和缺乏品牌等内部原因导致我国茶叶出口遭遇绿色贸易壁垒。

2.缺乏自有品牌。我国90%以上茶叶企业欠缺自主研发产品能力,贸易企业与科研机构缺乏合作,产品不能根据市场不同偏好生产适销对路商品,新品种研发能力相对不足。欧美国家尽管不种植茶树,但企业十分重视茶叶新产品开发,深加工产业非常发达。

3.技术落后导致生产成本高。出口多为原料性产品,沦为外商的生产车间,只能获取微薄的加工费,更多的利润被国外品牌商赚取,竞争以低层次的价格竞争为主。

4.无统一的标准、技术指标来衡量茶产品质量,对企业无资质管理,有产品即可进入国际市场,经营秩序较乱。

三、我国茶叶出口行业投资可行性分析

(一)经济可行性

从上面的数据中可以看出,我国的茶叶出口正在日益增长,且其所占的市场份额也在不断的增加,并且在国际茶叶出口行业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虽然,目前世界茶叶贸易主打产品是红茶,占茶叶贸易量的85%左右。但是,近10年来,国际市场上的绿茶需求量明显增长。我国绿茶的品质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明显优势,出口量占世界市场的80%以上,弥补了我国红茶市场份额的不足。据茶叶商会数据统计,2011年我国绿茶出口总量25.74万吨,占我国茶叶出口总量的80%左右,出口金额7.06亿美元,占总出口金额的73%左右,同比分别上升9.93%和24.62%。下表列出了2000~2007年全球四大产茶国茶叶出口金额市场占有率。

从表2中可以看出,在2000年至2007年这几年中国的茶叶出口金额一直处于增长趋势,并且在2007年已经位居第二仅次于肯尼亚。目前,我国的茶叶出口金额市场占有率已经超过肯尼亚,位于世界第一。这种茶叶出口产业的快速发展给此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商机,其经济价值也不言而喻隐藏其中。

(二)技术可行性

技术性贸易壁垒是抑制我国茶叶出口的主要障碍,对茶叶的生产成本、出口等均造成一定的影响,而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针对技术贸易壁垒对我国茶叶出口造成的影响,经过多年的研究总结,我们在技术已经基本上可以解决这些问题。我国在提高茶叶生产水平和品质、提高茶叶的安全系数技术方面已经比较成熟,对WTO的相关进出口规则也能应对自如,在茶叶出口预警机制的建立方面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因此,我国在茶叶出口技术方面已经比较成熟,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我国茶叶出口行业的技术可行性。

(1)提高茶叶生产水平和茶叶品质。在这方面,我国的技术已经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在开发茶叶新品种,改善茶叶种植方式等方面也都有较高的水平。同时,在茶叶食品的安全方面,对残余农药的处理方面都能做到很好的控制。

(2)我国已经建立了完善的茶叶出口预警机制来应对部分发达国家和地区针对我国茶叶出口所设立的技术性贸易壁垒,通过这些预警机制密切关注进口国的各类标准的变化,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做好防范工作,从而达到跨越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目的。并且对已受技术性贸易壁垒所限而不能出口的茶叶,要及时客观地查明原因,采取积极措施,突破国外的技术贸易壁垒。

(3)我国已经建立了茶叶科技创新体系。在全国提倡产业科技创新的大背景下,茶叶科研也得到重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茶叶研究开发体系领域齐全,在茶叶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在茶叶育种、茶叶栽培、茶叶加工等方面都已经实现了科学化生产管理,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果。

通过以上研究发现,我国的茶叶出口行业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将会有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并能够快速发展。因此,将5000万元用于茶叶出口行业的投资是完全可行的,因为中国的茶叶出口占世界茶叶出口总量的比例越来越大,所以在行业的投资不仅风险相对较小,而且能够很快收回成本并能够获得很大的利润。

四、结论

本文通过对我国茶叶出口行业现状的分析,对茶叶出口行业投资的可行性进行分析。首先运用一元线性回归预测技术对茶叶出口行业指标进行定量分析,初步估算出我国未来茶叶出口行业的发展趋势,然后根据现在的出口贸易状况对其进行风险分析,最后分别从经济、技术等方面对我国茶叶出口行业投资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并得出整个投资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

[1]刘伟英.我国茶叶出口遭遇绿色壁垒的对策[J].茶叶通讯,2006(01).

[2]李玲娣.我国茶叶出口面临的主要贸易壁垒及应对措施[J].中国对外贸易,2010(22).

[3]管曦.世界主要产茶国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分析[J].中国茶叶,2011(04).

[4]霍丽玥.世界茶叶市场状况与我国茶叶出口竞争力分析[J].世界市场透视,2000(06).

[5]邱海蓉.基于需求视角的中国茶叶出口贸易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博士论文,2009.

茶叶贸易出口论文范文第4篇

【关 键 词】近代/茶叶贸易/中荷关系

【 正 文】

饮茶在中国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至唐朝时饮茶之风盛行,“滂时浸俗,盛于国朝”(注:陆羽:《茶经·六之饮》。),“田闾之间,嗜好尤切”(注:《旧唐书》,卷一八三“李珏传”。)。中国饮茶习俗逐渐外传,并出现茶马贸易的活动。随着中国向外移民活动日益增加,茶叶被华侨带至海外。15世纪末东西航路开通之后,西方人对茶叶慢慢有了直接的接触,终于在17世纪初开始中西茶叶贸易的活动。

欧洲人最初关于茶叶的知识来自阿拉伯人。现存最早记述茶叶的书籍是1559年意大利人詹巴蒂斯塔·拉莫西奥(Giambattista Ramusio)写的《航海与旅行记》(Navigatiane et Viaggi),在这本书中, 拉莫西奥引用阿拉伯人哈兹·(Hajji Mahonmed)有关中国茶叶的记述(注:威廉·乌克斯;《茶叶全书》上册, 中国茶叶研究社1949年版,第14页。)。随着中西交往的扩大和加深, 欧洲人对中国茶叶有了感性认识,16世纪进入中国的传教士加斯帕·克路士(Gaspar daCruz)和利玛窦(Matthien Ricci)根据自身经历将中国饮茶习俗较详细介绍到欧洲(注:C.R.博克舍编注,何高济译:《十六世纪中国南部行纪》,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98页;利玛窦、金尼阁著,何高济等译:《利玛窦中国札记》,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7~18页。),到16世纪末,许多欧洲人写的关于东方的著作都述及中国茶叶的知识。

1595年,霍特曼(Cornelis de Houtman )率领第一支荷兰远征东方的船队达印尼万丹,之后,荷兰纷纷组织公司, 掀起东方贸易热,单1598年就有5 支船队共 22 艘船到达亚洲(注:J.C.Van

Leur,Indonesian T rade and Society,Hague,pp.144~145.)。1602年,荷兰组织联合东印度公司,全权负责在东方的殖民事业。荷兰东印度公司企图像葡萄牙人一样在中国沿海地区建立殖民据点,多次用武力侵犯澳门和澎湖,一度,但均被击退。1619年,荷兰人占领印尼雅加达,并将雅加达改名巴达维亚,从此巴达维亚成为荷兰在亚洲的殖民统治中心,荷兰对华贸易也主要通过巴达维亚来进行。

尽管荷兰人到达东方的时间比葡萄牙人整整迟了一个世纪,但首先将茶叶输入欧洲的是荷兰。1607年,荷兰从澳门运茶至印尼万丹,然后于1610年带回荷兰(注:G.Schlegel,First Introduction of  Teainto Holland,in “T'ong Pao”,Series Ⅱ,V.I,1900.), 从而揭开中国与欧洲茶叶贸易的序幕。

早期中荷茶叶贸易的形式是中国——巴达维亚——荷兰的间接贸易形式。以巴达维亚为中心的间接贸易有赖于来往于中国和东南亚的中国帆船贸易。在荷兰占领印尼以前,中国与印尼就有十分密切的贸易关系。葡萄牙占领马六甲后,东南亚的贸易中心从马六甲转至巴达维亚。每年中国帆船运载陶瓷、丝绸、茶叶等物品到巴达维亚交换胡椒、香料等土产。17世纪20~30年代,平均每年到达巴达维亚的中国帆船有5 艘(注:伦纳德·鲍乐史(Leorard Blusse):《荷兰东印度公司时期中国对巴达维亚的贸易》,载《南洋资料译丛》,1984年第4期。)。1683 年清朝解除海禁后,中国帆船到达东南亚的数量有明显的增加,从1690~1718年间,平均每年有14艘中国帆船至巴达维亚(注:C.J.A.J@①ry,Pore celain and Dutch China Trade,Martinus Nijhoff,1982,p.20.)荷兰人除从巴达维亚进口中国茶叶外,还通过波斯进口部分中国茶叶(注:D.W.Davies,A Primer of Dutch Seventeenth Century Overseas Trade,Martinus Nijhoff,1961,p.100.)。

茶叶在欧洲最初不是被当作饮料,而是被视为药物放在药店出售。茶价相当昂贵,如1684 年阿姆斯特丹每磅茶叶的价格高达80 荷盾( Florijn)(注:Kristof Glamann,Dutch—Asiatic Trade :1620~1740, Martinus Nijhoff,1981,p.212.),一般人是消费不起。饮茶的荷兰人主要是来往东方的商人、水手及达官贵人。欧洲人对饮茶是否有益争论不休,不少博物学家、医生、教会人士卷入争论,意见尖锐对立。荷兰莱顿大学教授科内利乌斯·博特科伊(Cormelieus Bottrekoe)力排众议,于1649年写了《茶、咖啡和巧克力》的论文, 推崇饮茶的好处(注:Joseph M.Walsh,Tea,its History and Mystery, HenryT.Co.,1892,p.19.)。关于饮茶的争论,其结果是使人们对茶叶有更深刻的认识。饮茶在1638年传入法国,1645年传入英国,1650年传入德国。17世纪中叶,荷兰人将饮茶传至美国(注:威廉·乌克斯上揭书,上册第18、19、28页;F.W.F.Staveacre,Tea and Tea Dealing, Sin Isac Pitman & Sons.Ltd.,1933,p.2.)。到17世纪末,荷兰的饮茶已较普遍,茶叶不再放在药店出售,改在杂货店售卖。很多人家专辟茶室品茗啜茶,将此当作一种高尚的消遣。饮茶习俗的兴起,为茶叶贸易的发展奠下基础。

在整个17世纪和18世纪初,荷兰是西方国家中最大的茶叶贩运国。1651~ 1652 年度, 荷兰阿姆斯特丹开始举行茶叶拍卖活动(注: Kristof Glamann,op.cit,p.220. ),茶叶成为独立的商品。 阿姆斯特丹成为欧洲的茶叶供应中心。荷兰从中国进口的茶叶,除自身消费外,还贩卖至欧洲其他国家和北美殖民地。1666年,英国贵族奥索雷(Ossory)和阿林格顿(Arlington)从阿姆斯特丹带一批茶叶到伦敦变卖,获得可观的利润。当时阿姆斯特丹每磅茶叶售价为3先令4便士,而伦敦则高达2英镑18先令4便士(注:Osbert Lancaster,The Story of Tea,in “The Geographical Magazine”,Vol.V Ⅱ,No.2,June 1938.)。至17世纪末,荷兰的茶叶贸易规模已较大,1685年荷兰东印度公司董事会在给荷印总督的指示中,要求供应2万磅新鲜上等茶叶 (注: G.Schlegel,First Introduction of Tea into Holland, in “T'ong Pao”,Series Ⅱ,V.I,1900.)。进入18世纪, 中荷茶叶贸易的规模进一步扩大。1715年,荷兰东印度公司董事会要荷印当局订购6~7万磅茶叶,次年又要求增加到10万磅,到1719年,荷兰的订茶量达20万磅(注:Kristof Glamann,op.cit.,pp.220、221.)。茶叶贸易的发展,导致茶价下跌,1698年荷兰每磅武夷茶的售价是7.75盾,至1701年跌至2.32盾。阿姆斯特丹的茶叶交易十分活跃,1714年拍卖的茶叶有36766磅(注:Ibid.,p.273.)。

欧洲饮茶风在18世纪已很盛行。茶叶贸易的巨大利润吸引欧洲国家竞相加入茶叶贸易的行列。英国在17世纪末开始大量运载茶叶回国,法国、丹麦也派船到亚洲收购茶叶。奥斯坦(Ostend)商人更是异军突起,以快速的运输、价廉质优的茶叶打入欧洲茶市。1719年,奥斯坦商人在广州定购了1500担茶叶,超过其自身的运载能力,企图垄断广州茶市(注:H. B.Morse,The Chronicles of the East India Company Trading to China,The Clarendon Press,Oxford,1926,Vol.Ⅰ,p.147. )。奥斯坦商人在欧洲倾销茶叶的结果,使荷兰茶叶在欧洲市场上滞销,阿姆斯特丹甚至出现街头叫卖茶叶的惨象(注:C.J.A.J@①ry,Porecelain and Dutch China Trade,Martinus Nijhoff, 1982,p.20)

面对这种竞争局面,荷兰为维护其地位,竟采取肆意压低在巴达维亚向中国商人收购茶叶的价格。1717年3月2日,荷印当局决定将松萝茶价格压为每担40荷盾(rixdollars),珠茶每担60荷盾,一等武夷茶每担80荷盾。虽然中国商人进行抗争,最后迫于无奈有14艘中国商船按荷兰的定价出售茶叶,但发誓不再与荷兰交易(注:Kristof Glamann,op.cit.,pp.216~218.)。从1718年~1722年间, 没有中国商船到巴达维亚。葡萄牙人趁机介入,单1718年从澳门到达巴达维亚的葡萄牙船就有23艘(注:C.R.Boxer,Fidalgos in the Far East:1550~1770,Hague,1948,p.211.)。荷兰为维持在欧洲茶市的地位,被迫以比1717年贵75%的价格向葡商收购茶叶,从而导致严重亏损,单1720 年荷兰茶叶贸易的亏损额就多达3万荷盾,但也只买到茶叶需求量的一半。 荷兰东印度公司董事会对此忧心如焚,指令荷印当局设法招引中国商船重来贸易,并准备直接派船到广州购茶。1722年,中国商船又运茶到巴达维亚。(注:Kristof Glamann,op.cit.,pp.217~218.)

尽管巴达维亚的间接贸易重新恢复,尽管荷兰纠集英、法、普鲁士迫使哈布斯堡朝查理六世解散奥斯坦公司,但对荷兰来说,中国商船罢驶造成的损失记忆犹新,奥斯坦商人对荷兰茶叶贸易的冲击历历在目,在欧洲国家竞相直接从中国买茶的情况下,继续通过巴达维亚采购缺乏竞争力的陈茶已无法保护荷兰在欧洲茶市上的地位。另一方面,荷印当局为了自身的利益,没有按照公司董事会的旨意行事,以各种藉口迟迟不派商船到中国买茶,双方的矛盾日益激化。在此之下,荷兰东印度公司董事会决定开辟对华直接贸易。

1727年10月29日,荷兰东印度公司董事会决定派2 艘船直接到中国买茶(注:C.J.A.J@①ry,op.cit.,p.21.)。 这样,中荷茶叶贸易便由中国——巴达维亚——荷兰的间接贸易形式改为荷兰——中国的直接贸易形式。阿姆斯特丹商会受命筹划荷中直接贸易的事宜,并为此新造2艘商船。1728年12月初,科斯霍恩号(Coxhorn)离开荷兰向中国疾发,稍后的布朗号(Buuren)却因港口结冰未能启锚(注:C.J. A  .J@①ry,op.cit.,p.21.)。科斯霍恩号载着价值30万荷盾的白银于1729年8月到达广州,8月9日便以武夷茶每担24.6银两的价格与广州行商签订第一个买茶合同,茶叶在100天后交货。1730年新年过后, 科斯霍恩号启锚回国,7月13日返回德塞尔(Texel),共运回茶叶27万磅,丝绸品570匹以及陶瓷等物,总值27~28万荷盾。货物脱手后, 扣除各种费用,净得利润32万5千荷盾(注:Kristof Glamann,op.cit.,p.234. )。首航的成功,使公司董事会和荷兰商人深受鼓舞。热兰商会不甘落后,向公司董事会提出派船参加对华直接贸易的要求(注:C.J. A.J@①ry,op.cit.,p.21.)。从1731~1735年,荷兰共派出11 艘商船至中国,其中属于阿姆斯特丹商会的船只8艘(注:Kristof Glamann,op. cit.,p.234.)。

荷兰从对华直接贸易中尝到甜头。茶价在广州与荷兰相差2~3倍,以武夷茶为例,1733年在广州每磅0.73荷盾,而在荷兰每磅卖到1.44荷盾(注:C.J.A.J@①ry,op.cit.,p.81;N.W.Posthumus,Inquiry into the History of Prices in Holland,E.J.Brill,Leiden,1946,Vol.Ⅰ, p.189.),茶叶贸易成为利润丰厚的买卖。1729年,荷兰在广州购买茶叶的总值是242420荷盾,在荷兰售卖后获利355681荷盾,利润率达147%。1733年, 荷兰在广州购买价值 336881 荷盾的茶叶,到荷兰后却卖得988510荷盾,获利651629荷盾,利润率高达194%(注:C.J.A.J@①ry,op.cit.,p.81,Table 3.)。因此,从1729~1735 年间,茶叶贸易在荷中直接贸易中始终占据绝对重要的地位。

但是,荷兰对华直接贸易存在不少问题。首先,荷兰与中国贸易主要用白银作为支付手段,不像巴达维亚拥有中国所需要的胡椒、香料、铅锡等物。贸易进一步发展的结果,造成荷兰白银大量外流,使公司银库空虚,出现信用危机并损害其垄断地位。其次,船员走私现象严重,上至大班、船长,下至水手都不同程度参与走私。他们为避开检查,在船未到荷兰前便在其他地方卸下私货,其茶叶走私的规模多达250 万磅(注:Kristof Glamann,op.cit.,p.239.)。第三,管理贸易的大班等职员谎报采购价格,虚报额达20%(注:C.J.A.J@①ry,op.cit.,p.25. ),从中贪污中饱。第四,航运成本高企不下。商船每走一趟的维修费十分惊人,如1731年伊宾罗德(Ypenroode)号的维修费多达22804荷盾(注:Ibid.,p.24.)。公司支付船员的工资也不少,以一只商船四个大班的工资总额而言,一个航程(约一年半)就要付5 千多荷盾(注:C.J.A.J@①ry,op.cit.,p.25.) 。贪污、走私、费用多使公司利润不断下降。1731年达伊费号(Duijfie )的贸易利润率与科斯霍恩号相比下降了20%(注:C.J.A.J@①ry,op.cit.,p.25.)。

1729~1733年阿姆斯特丹对华茶叶贸易(单位:荷盾)

年代

进口中国货物总值

茶叶价值

茶叶所占比例

1729

284902

242420

85.1%

1730

234932

203630

86.7%

1731

524933

330996

63.1%

1732

562622

397466

70.7%

1733

448349

336881

75.2%

资料来源:C.J.A.J@①ry,Porcelain and Dutch China Trade,Martinus Nijhoff,1982,p.217。

拥有公司股份但又被排斥在对华贸易之外的其他商会对此十分不满。1731年秋,鹿特丹商会强烈抨击阿姆斯特丹商会和热兰商会一手遮天的做法,要求公布贸易收支详细情况(注:Ibid.,p.22.)。公司董事会为改善对华直接贸易的状况,于1732年3月决定采取减少白银输出, 尽量推销荷兰产品,裁减大班人数,节省航运开支等措施,并计划在广州设立商馆(注:C.J.A.J@①ry,op.cit.,p.25.)。 可是,实践无情毁灭这个计划。最后公司董事会于1734年春决定停止对华直接贸易,由巴达维亚荷印当局每年派2只船至广州,然后一只直接回荷兰, 另一只先至巴达维亚再回荷兰(注:Ibid.,pp.26~27.)。

新的贸易形式从1735年起至1756年止,共存在21年。这种形式是过去间接贸易与直接贸易的混合物。其目的在于减少白银输出,减轻公司对荷印殖民地的财政补贴,保证公司从对华贸易中得到更多的利润。为更有效控制贸易活动,公司董事会破例任命大班罗伊兰·布洛克(

Roeland Blok)和伊索·达·温德(Eyao de Wendt )为公司董事(注:Ibid.,p.28.)。

在这一时期,茶叶走私十分严重。对于这种欲禁不能的走私活动,公司于1742年规定公司职员只要交纳运费就可以从巴达维亚带茶回荷。非法一旦合法化,情况益发不可收拾。单1747年私人带茶回荷的数量就达1837500磅(注:Ibid.,p.28.)。私茶大量涌入, 造成荷兰茶价不断下降。1746荷兰武夷茶每磅1.52荷盾,至1750年降为0,97 荷盾(注:N,W.Posthumus,op.cit.,p.189. ),公司茶叶贸易利润随之减少。更严重的是,来自巴达维亚的茶叶品质低下,售价比欧洲国家从广州进口的茶叶低40%~50%(注:C.J.A.J@①ry,op.cit.,p.34.),这使荷兰在欧洲茶叶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

为扭转这种颓势,公司董事会和荷印当局不得不限制私人带茶并派更多的商船到广州买茶(注:Ibid.,p.209.)。1753年, 公司首次派试茶师到广州,以提高购茶质量(注:H.B.Morse,op.cit.,Vol.Ⅰ,p.292.),但这也无济于事。1754年荷兰茶叶贸易利润率跌至7%,到了危机的边缘(注:C.J.A.J@①ry,op.cit.,p.81,Table 3.)。经过权衡利弊,公司董事会于1755年又作出恢复对华直接贸易的决定。

1736~1756年对华茶叶贸易统计表(单位:荷盾)

年 代

进口中国货物总值  茶叶价值  茶叶所占比例

1736~40年

2957034

1767707

59.8%

1742~50年

8808457

5936858

67.4%

1951~56年

14234595

10524017  73.9%

资料来源:根据C.J.A.J@①ry;op.cit.,pp.217~218编制。*缺1747年数字。

荷兰东印度公司吸取以往的教训,专门成立负责对华贸易的中国委员会,这在荷兰东印度公司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它反映出对华贸易对荷兰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中国委员会每年秋天开会,根据上一贸易年度的情况决定新的贸易活动。荷兰东印度公司给每艘来华的商船配备约30万荷盾的银币,规定商船先至巴达维亚以便装载锡、铅、香料等土产,至广州贸易完毕后即直航回荷。至于荷印殖民地,公司每年给一笔财政补贴,不足部分由荷印当局自行解决(注:C.J.A.J@①ry,op.cit,p.35.)同时严禁巴达维亚私派商船至中国贸易(注:伦纳德·鲍乐史(Leorard Blusse):《荷兰东印度公司时期中国对巴达维亚的贸易》,载《南洋资料译丛》,1984年第4期。)。为加强控制和监督, 公司董事会任命一名董事随船掌管具体贸易活动,并取消以前大班及其助手所享有的私人仓位特权,代之从利润中提取一定的比例予以奖励,防止他们走私(注:C. J. A.J@①ry,op.cit,p.35.)。

荷兰对新的对华贸易抱着很高的期望,中国委员会一成员甚至制作一钱袋,上写“1756年恢复阿姆斯特丹对华贸易特志”(注:C.J.A. J@①ry,op.cit,p.37.)的字样,等待财源滚滚而来。1756~1763年英法七年战争为荷兰提供天赐良机,荷兰趁机大量运载茶叶,大发战争财。1758年荷兰茶叶贸易的利润率高达196%,达到18 世纪荷兰茶叶贸易最高点。荷兰从广州购买的茶叶价值在1758年是777409荷盾,到1765年增加至2199097荷盾,增长幅度几达3倍(注:C.J.A.J@①ry,op.cit.,p.81, Table 3.)。当七年战争即将结束时,荷兰加紧增派商船至广州大购茶叶(注:C.J.A.J@①ry,op.cit,p.37.)。1759~1762年,茶叶贸易占荷兰对华贸易总值从78.9%~89.6%不等(注:Ibid.,pp. 218~219.)。

七年战争结束后,欧洲国家特别是英国对华贸易再次活跃起来。荷兰遂调整对华贸易的政策。1766年规定每年到中国的商船数为:阿姆斯特丹2只,热兰1只,北方或南方地区1只。1774 年为弥补公司力量的不足,允许小商会加入对华贸易活动,但每4年只轮1次(注:C.J.A.

J@①ry,op.cit,p.37.)。从1756~1762年,荷兰年均进口茶叶 16441担,1763~1769年年均28546担,1770~1777年年均34818担(注:Louis Dermigny,La China et L'Occident:Le Commeroe àCanton au XVⅢ[e]siècle 1719~1833,S. E. V. P. E. N. 1964,TomeⅡ,p.539.),1778~1780年年均35497担(注:H.B.Morse op.cit,Vol.Ⅱ,pp.35、40、50.)。

荷兰所进口的茶叶大部分流入英国。由于英国对茶叶科以重税,造成茶价比其他国家高。以武夷茶为例,1756~1762年,伦敦的茶价比阿姆斯特丹高43.91%,1763~1769年高30.11%(注:Louis Dermigny,op.cit.,Tome Ⅱ,p.639.)。因而英国成了荷兰走私茶叶的对象, 而热兰更是走私茶叶的重镇。但是,荷兰不肯出好价购买质优的茶叶,所售的茶叶大都是质次陈茶或在欧洲茶市上属于档次较低的茶种,所以荷兰茶在欧洲声名狼籍,荷兰一名儿成为劣茶的同义语。

进入18世纪以后,英国不断对荷兰海上霸权进行挑战。1780~1784年英荷战争使荷兰海上霸权遭到沉重打击,荷兰对华贸易在1781~1782年基本停顿。荷兰商船受到英国战舰的掳掠,被迫以第三国名义进行贸易。在广州的荷兰商人由于得不到及时财政补充,被迫举债过日(注:C.J.A.J@①ry,op.cit.,p.40.)。荷兰对华贸易陷入困境。

战争结束后,荷兰马上恢复对华贸易以弥补损失,可惜今非昔比。英国在1784年通过减税法,大幅度降低茶税。与此同时,美国派中国皇后号也于1784年到达广州,荷兰又多了一个竞争对手。不过,由于英国此时尚不能完全满足本国对茶叶的需求,英国东印度公司卖给本国茶商的价格仍较高,如武夷茶每磅44 便士,熙春茶每磅121便士,而法国、荷兰、丹麦、瑞典的走私茶价只是19便士和69便士(注:H.B.Morse,op. cit.,Vol.Ⅱ,p.116.)荷兰继续向英国走私茶叶,单J.J.Voute &Sons公司在1784~1786年走私入英国的茶叶多达800 万磅,占英国茶叶市场的40%以上。荷兰对打入英国茶市仍持乐观态度,甚至计划将阿姆斯特丹变成欧洲的茶叶中心(注:C.J.A.J@①ry,op.cit,p.41.)。

这个计划只是荷兰一厢情愿的梦想。

首先,英国在1784年后对华茶叶贸易有了飞速的发展,1786年英国占广州茶叶出口总额一半以上,超过其他国家的总和(注:H.B.Morse, op.cit.,Vol.Ⅱ,p.119.)。其次,在荷属东印度殖民地,当地人民不满荷印当局的残酷压榨,以“走私”土产的形式进行斗争,使荷兰无法获取足够的土产用于对华贸易,同时,中国帆船不堪荷印当局的横征暴敛,转驶他处, 使巴达维亚的贸易急剧下降。 (注:伦纳德·鲍乐史(Leorard Blusse):《荷兰东印度公司时期中国对巴达维亚的贸易》,载《南洋资料译丛》,1984年第4期。)。第三, 荷兰东印度公司本身存在严重经济危机,1791年公司的赤字高达9600万荷盾(注:D.G.E.Hall,A History of Southeast Asia,MacMilllan & Co.,London,1968,p.341.),公司拿不出足够的现金购买较好的茶叶,只能在广州采买在欧洲茶市不再属于热门货的武夷茶,而且还大量赊帐,1788年荷兰欠广州行商的债款多达250万荷盾(注:C.J.A.J@①ry,op.cit.,p.42. )。荷兰在中国商人中信誉扫地,无法与其他国家争购茶叶。第四,美国于1789年开始对欧洲转口茶叶征进口税,堵住荷兰茶的去路。荷兰本身没有征收茶税,欧洲国家抓住这一点将茶叶反销至荷兰(注:Ibid,p.43.)。外茶倒灌,实际上敲响荷兰茶叶贸易的丧钟。

1784~1794年中荷茶叶贸易统计表

年份

船数

茶叶量(担)

占广州出口总额(%)

1784

4

40011

20.6

1785

4

33441

14.4

1786

5

44774

18.5

1787

5

41162

15.4

1788

4

31347

13.8

1789

5

38302

18.5

1790

3

9964

5.3

1791

2

15385

10.8

1792

3

22039

12.2

1793

2

17130

9.1

1794

4

30726

14.5

茶叶值(荷盾)

占进口国货物总值(%)

2225619

70.9

1768428

67.9

3342391

73.7

3435415

72.5

3171942

78.5

3316479

76.7

367316

53.7

1017519

66.3

1821461

80.2

2150190

79.2

资料来源:根据C.J.A.J@①ry,op.cit.,pp.219~220;H.  B.Morse, The Chronciles of the East India Compang Trading to China,Vol.Ⅲ编制。

1795年,荷兰发生政权更迭,社会动荡不安,荷兰对华贸易急剧下降。存在近200年的荷兰东印度公司也于1799年12月31日寿终正寝。 这一时期荷兰的茶叶主要由美国和荷兰商人贩运。1802年,荷兰有一只商船到广州,购茶2290担(注:H.B.Morse,op.cit.,Vol.Ⅰ,p.389. )。1815年荷兰重新获得独立后,整顿对华贸易事务,成立一家公司(注:R.M.Martin,China,Political,Commercial and Sociel,  JamesMadden,Londen,1847,Vol.Ⅱ,p.159.),企图继承东印度公司的衣钵。是年荷兰有两只船到广州,购茶5131担(注:H.B.Morse,op.cit.,Vol.Ⅲ,p.228.)。1817年该公司解散,改由尼德兰贸易公司(

Netherland Trading Co.)主持对华贸易(注:  C.J.A.J@①ry,op.cit.,p.45.)。从1817~1824年没有荷兰船到广州的记录。1825年后荷兰每年均有商船到广州,少者1只(1825年),多者13 只(1832年),1829年的购茶量1是7860担,1832年是12000担,分别占广州茶叶出口总额的2.4%和3%(注:H.B.Morse,op.cit.,Vol.Ⅳ,pp.104、 123、145、162、185、223、253、325、340.)。荷兰在广州外销茶中已微不足道,而荷兰驻广州领事馆也于1840年关闭(注:C.J.A.J@①ry ,op.cit.,p.45.)。

综上所述,鸦片战争前中荷茶叶贸易的发展,以1795年为界,分为荷兰东印度公司垄断贸易和自由贸易二个时期。第一个时期分为四个阶段:(1)1610~1726年以巴达维亚为中心的间接贸易;(2) 1727 ~1734年荷中直接贸易;(3)1735~1756 年荷兰——巴达维亚——中国三角贸易;(4)1757~1794年荷中直接贸易。在中荷茶叶贸易中, 中国帆船贸易在早期占有重要的地位。巴达维亚和广州是中荷茶叶贸易二个基点,这是中荷茶叶贸易一个显著的特色。被誉为欧洲海上马车夫的荷兰,是欧洲和美国主要茶叶供应商,对中国饮茶习俗在欧美的传播和近代世界茶叶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大作用,因此,鸦片战争前的中荷茶叶贸易在近代中西关系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

茶叶贸易出口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国古代;贸易优势;原因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5-0014-03

在当代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中国以及其他亚非拉发展国家在原有殖民地半殖民地经济的基础上,仅仅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就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这让英法那些经历了几百年积累才完成蜕变的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实在心有不甘。于是许多学者开始进行思考这种现象的根源到底何在。在众多的原因中,其中有一派学者看到了亚非拉国家在古代社会的优势地位,也就是以反驳“欧洲中心论”为代表的一系列理论,他们主要论证了古代亚非拉对世界经济的重要影响。

在学者的论证中,都会提到中国在古代世界贸易中的重要地位。在这一传统贸易中,中国的主要活动是出口,凭借着巨大的优势,赚进了大量的白银。据经济史权威估计,从1493年到1800年,世界白银产量的85%和黄金产量的70%来自拉丁美洲。18世纪,美洲白银产量约74000吨,其中52000吨运抵欧洲,这其中的40%约20000吨运往亚洲。另外美洲本土剩余的白银约有3000吨经马尼拉大帆船来到中国,再加上日本和其他地区的白银,全球白银总量的一半抵达亚洲,尤其是中国和印度,而中国又被称为世界白银的“终极密窖”。

那些外汇的赚取正是由于传统中国最优秀的物产:丝绸、茶叶、瓷器等。这些东西不只是在古代世界,即使是在今天,也依然是中国魅力的象征,但它们在近代经济中所发挥的作用却大打折扣。那到底是什么让中国传统工艺的光芒在西方近代科技发展的情况下立刻被彻底掩盖了?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中国传统经济是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上的,是一种内向型经济,对外基本没有依赖,体现出了巨大的出口优势。正是这种“封闭”优势,使它在古代社会能够绝对胜出。也正是这种原因,进一步加深了它的封闭,使它随着近代科技的崛起迅速败落。

无论是中国的茶叶、东南亚的香料,还是美洲的烟草都是地域性的特产。中国是世界茶叶的原产地,千百年来,中国茶叶是世界茶叶消费市场的最主要来源。早在南北朝时期,中国的茶叶就已经开始外销,“五世纪后期,土耳其人至蒙古边境,以物易茶,首肇其端”。此后周边国家开始从中国进口茶叶,但数量较小。随着15、16世纪地理大发现,西方人逐渐了解东方。据说,由于西方人的饮食习惯,导致茶叶在西方广受欢迎,开始痴迷中国的茶叶,直到17世纪,茶叶成为中外贸易的重要商品。到18世纪,茶叶占据了对外贸易的主导地位,据主要茶叶输入国家的推算,18世纪中国对外输出的茶叶达8889241担以上,19世纪的前40年,就达到了1500万担。

由于茶叶的特殊作用和它所带来的巨大利益,西方国家在对待中国茶叶方面采取相互竞争的态度,主要表现在英国和荷兰,1776年英国运出3402415吨茶叶,占总输出量的20.9%,荷兰遂运出4923700吨,占总量的30.3%。但其后,英国逐渐增加运输船队的规模,到了1791年,英国的运茶量达到22369620吨,比重高达88%,几乎把荷兰挤出了中国市场。但随后,荷兰专心发展爪哇茶,进行对抗。经分析推算,18世纪,荷兰从中国运出茶叶大约178万担,英国大约运出400万担,其他各国大约800万担左右。这么大规模的输出给中国赚入了大约1.2~1.3亿两的白银。

茶叶刚传入欧洲的时候,被当做稀罕之物,价格十分昂贵。17世纪的欧洲茶叶市场,每磅需银100元;1657 年,英国最早的茶商托巴斯・卡洛韦(Thomas Garraway)出售的茶叶,每磅价格为6~10英镑。政府对茶叶按照奢侈品课税,每加仑纳税6便士,“光荣革命”以后,1689年修改《液量税法》,茶价才随之下降。但直到18世纪20年代开始,英国几次下调茶价,达到1磅茶叶8先令,茶叶才真正走向普通百姓,但茶的消费量也大增。不仅英国,美国、法国等国家茶价市场也出现过巨大的调整,调整的结果是导致中国“茶叶价格因需求的关系而陡涨”。

在古代各国联系不发达的情况下,茶叶这类依靠自然优势而获得青睐的产品,必然取得了无可比拟的“专利”地位。正是它的专有和被需求,导致产出国在古代世界贸易中获得了一定的支配地位,这种支配在物质方面的表现也就是赚进了大量的白银。而且土壤这种先天的优势是不可能偷盗的,尤其在科技不发达的情况下还是难以复制的。因此古代社会彼此之间的隔绝、封闭,茶叶生产的这种专利优势也还能发挥一定的效能。但受到茶叶利益的巨大刺激,其他各国也纷纷发展本国的制茶业,并不断地冲击着中国的茶业。

在封建制度下,茶叶经营的表面繁荣掩盖了厘税过重、粗制滥造、剥削加重等问题。虽然有识之士有所注意,如《申报》就不止一次指出,印度茶制作精细,质量高,日后必将成为华茶的劲敌,或导致“中国茶生意日废矣”,但并未得到重视。直到1886年茶叶出口的高峰到来,也就到了总危机爆发的边缘。其实早在70年代,汉口、上海各地的茶商,对华茶的采购就采取非常审慎的态度,中国茶叶出现了滞销的状况。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各种茶价不断下跌,华茶的价钱必然受到影响,茶叶的出口总值也不断呈下降趋势。茶叶行业的衰落首先从茶商开始,“二十年来,以业茶起家者,十仅一二;以业茶破产者,十有八九”。随之而来,茶农的生活也困苦不堪,大规模弃茶他图,昔日著名的茶区,已经呈现出一幅凄凉景象。

此时,印度、锡兰、日本茶却迅猛发展,尤其是印锡茶成为华茶的劲敌。迟至18世纪90年代,印度的茶业已逐渐实现了机械化,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而且所制之茶“味尤加美”。1890年,印度茶出口超过1亿磅,超过中国茶出口的1倍还要多。锡兰茶的发展虽然起步晚,但速度极快,仅1880年,茶园面积就比1875年增加了13倍,并实现了机械化,首先进军英国市场,逐渐与华茶抗衡。日本绿茶的扩张以及后的生产的乌龙茶、包种茶也进一步威胁了中国茶的地位。1874~1875年,日本输入美国的绿茶,首次压倒中国绿茶的输入量,并且输出量逐年增加,到了1886年以后,每年的输出量基本保持在30万担左右。随后而来的爪哇在茶叶生产出口领域奋起直追,到了20世纪初,成为世界第四大茶叶输出国,并于1915年突破亿万磅,1918年,位列中国之上。

随着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断兴起,古老的封建帝国江河日下,仰仗于“封闭”优势而盲目自大,为了避祸甚至闭关锁国,逐渐远离了世界大市场。《明神宗万历会典》规定:“凡将缎匹、袖、绢、丝、绵私出夕晚货卖及下海者,杖一百;挑担载货之人减一等,货物船只并入官。”清朝由于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为防范沿海的反清势力,1655年下令“沿海省份应行严禁,毋许片帆入海,违者立置重典。”与世界发展趋势脱节,被时代远远地抛在后面。与此同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迎来了工业文明,生产方式和社会生活都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的瓷器和丝织品及其技术也就逐渐丧失了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

依靠自然“专利”和封闭优势虽然获得了巨大的收益,使传统中国在世界贸易中占据优势地位,并且在今天中国经济崛起的前提下,得到世人的关注,为人称道。但是由于这些产品自身的巨大局限性,所以只适合存在于古代社会封闭的环境中,而且这种发展模式本身也并不能够完全说明出口国的先进性。尤其随着世界各国的联系不断加强,传统技术外传并先后被超越,而自身对传统的产品的分散经营模式,以及技术革新较差等因素,导致这些产品的封闭垄断地位丧失;加之中国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对商业的不重视以及只卖不买的传统观念的限制,国际贸易商品结构的变化,也使初级产品优势地位逐渐丧失,近代科技不断发展,中国的初级产品自然也就被逐渐边缘化了。因此,在近代科技繁荣的条件下,要想谋求自身的发展,绝对不能以此作为“制胜法宝”,而是要努力掌握核心科技,努力争取进驻世界科技的中心地位。

参考文献:

〔1〕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2〕行政院新闻局.茶叶产销[M].民国36年,1-2.

〔3〕陶德臣.简论中国古代茶叶对外贸易的特点[J].茶叶通报,2007(2).

〔4〕斯当东.英使谒见乾隆纪实[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

〔5〕庄雪岚.18世纪中国与西欧的茶叶贸易[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2(3).

〔6〕角山荣.红茶西传英国始末[J].农业考古・中国茶文化专号(6).

〔7〕格林堡.鸦片战争前中英通商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8〕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M].农业出版社,1957.

〔9〕姚贤镐.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M].北京:中华书局,1962.

〔10〕全汉升.明代中叶后澳门的海外贸易[A].中国近代经济史论丛[C].台湾:稻禾出版社,1996.

〔11〕全汉升.1493~1898年的菲律宾群岛[M].美国克里弗兰,1903~1909.

〔12〕洛佩斯・罗萨达.墨西哥经济史教程[M].墨西哥,1963.

〔13〕陈子龙.明经世文编[M].北京:中华书局,1997.

〔14〕庄景辉.泉州港考古与海外交通史研究[M].长沙:岳麓书社,2006.

〔15〕朱培初.明清陶瓷和世界文化的交流[M].北京:轻工业出版社,1984.

〔16〕詹嘉.明清时期海上陶瓷之路的繁荣[J].中国陶瓷,2002(6).

〔17〕刘昌兵.海外瓷器贸易影响下的景德镇瓷业[J].南方文物,2005(3).

〔18〕朱培初.明清陶瓷与世界文化的交流[M].北京:轻工业出版社,1984.

〔19〕余张红.十八世纪晚期至十九世纪中期华瓷外销[J].中国陶瓷工业,2011(8).

〔20〕皇明条法事类纂(卷二十)?接卖番货[M].古典研究会昭和十一年影印本.

〔21〕金富轼.三国史记?新罗本纪一[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

〔22〕王先谦.十一朝东华录[M].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5.

〔23〕仲伟民.近代中国茶叶国际贸易由盛转衰解疑[J].学术月刊,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