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学术讲座心得体会

学术讲座心得体会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学术讲座心得体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学术讲座心得体会

学术讲座心得体会范文第1篇

论文关键词:高校;社会捐赠;讲座制度;变迁;实践

我国高校的社会捐赠刚刚起步,捐赠收入占学校收入的比例还不大,捐赠项目主要集中在高校的条件建设和学生的奖助学金等方面,直接用于学术活动的捐赠很少。设立捐赠讲座的形式不仅可以丰富捐赠项目、有效增加高校的收入、扩大高校的社会影响力,而且对于提高高校的学术水平、培养造就高素质人才,促进高校内部学术组织变革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捐赠讲座制度的变迁与发展

捐赠讲座是社会组织或个人向高校捐赠资金,在高校设立的相对稳定的学术组织形式,以支持大学开展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和提供社会服务等学术活动。

“讲座”(也称之为讲席)最早是西方教会高级牧师进行讲经说法的座位,代表了一种宗教的等级和权威。这种宗教的讲座形式后来在欧洲中世纪大学得到较为广泛地使用,即在不同学科专业领域设置讲座,聘请学术造诣高深的学者负责讲座的所有学术活动,讲座就成了大学的基础学术组织单位,主持讲座的教师则被称为“讲座教授”。大学设立讲座,需要一定的经费来聘任教师和支付必要的其他开支。而在中世纪欧洲大学最初的形成过程中,大学是独立于教会和政府的社会法团组织,大学的经费主要来自学生不多同时还很不稳定的学费,因此,获得社会捐赠开展系统的学术活动成为大学发展的必然选择,捐赠讲座也就逐步成为西方大学募集社会资金,开展学术活动的重要形式。

讲座制作为现代大学的学术组织制度曾于19世纪初在西方及世界流行。德国、日本等国家的大学讲座是一个独立的学术组织,承担一个学科方向的教学、科研、财务、人事、行政管理工作,类似于我国学术组织中的系级单位,一般由一名教授、一名副教授、两名有学位的助教构成某一讲座的基本成员。此外还可以配备一至四名行政助理、教学辅助人员或技术实验员,讲座教授为这个学术组织的实际领导人。[1]而美国、英国等国的大学讲座一般依托一个实体学术组织,或者在一个交叉的学科领域设立讲座,是一个半独立的学术组织,学术事务由讲座教授负责,其他支持性工作,包括经费使用由依托的学术组织负责。从目前西方大学的讲座设立情况来看,经费有来源于大学自身的财政,也有相当多的讲座经费来源于社会捐赠。由此看来,西方大学的社会捐赠与大学内部的学术活动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捐赠讲座制是高校获取社会资源的一种重要的制度设计。而我国的社会捐赠经费主要用于学校办学条件建设和发放奖助学金,如建设大楼、实验室,设立各种各类的奖学金、助学金项目等,直接用于学术活动的捐赠项目较少。因此,设立捐赠讲座项目,开展捐赠讲座工作不仅可以直接支持大学的学术发展和进步,而且有利于实现大学和社会目标的统一。

建立捐赠讲座制度的意义表现在几个方面:可以有效增加大学的财政收入,一般来说,捐赠讲座项目的主要费用包括聘任讲座教授的工资、助理与相关工作人员的工资和相关设备等;可以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可以密切和社会各界的联系,了解社会需求,切实为社会服务;提供高水平的学术服务,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人才,开展高水平的研究;可以促进大学内部学术组织变革,形成学术活力。

捐赠讲座项目在大学所有社会捐赠项目中,具有以下几个优势:可以将大学的学术发展和社会的需要紧密结合在一起,讲座是一个学术平台和纽带,架起了大学与社会的桥梁;捐赠讲座项目更能体现捐赠者的价值和理想;捐赠讲座项目经费数额不是很大,容易被更多的组织与个人接受;捐赠讲座项目弹性较大,可长期设立,也可以短期设立,项目内容可以多样化。

二、高校捐赠讲座的成功经验与借鉴

捐赠讲座制度发端于欧美大学,后被世界各国所借鉴。美国最早的捐赠讲座可以追溯到1728年托马斯·霍利斯(Thomas Hollis)为哈佛学院(哈佛大学前身)捐赠的第一个数学与自然哲学教授的职位,他除了资助讲座教授的工资之外,还资助了大量的科学书籍,以及地球仪、骨骼、显微镜、机械装置等,用于开展相关的研究与教学工作。数学和自然哲学讲座的设立,是顺应时势的重大变革,从此,哈佛学院打破了神学一统大学的局面。到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美国高等教育发生了实质性变化,大量自然科学讲座的设立不仅改变了大学单纯培养牧师的观念,大学成为青年人自由学习文学、哲学、数学、科学和商业性科学的场所,而且促进了美国早期的宗教教育向世俗教育的转变。

日本捐赠讲座制度主要利用从民间企业得到的捐赠款,在大学的学部或专业中设立以人才培养为主要目的的“捐赠讲座”,和在大学研究所设立以研究为目的的“捐赠讲座”。[2]日本捐赠讲座制度受到欧美的影响但又有其独特的运作程序:大学将所得捐赠资金全部上交国库,国家再划拨与捐赠等额的资金返还给大学。国家委托大学对资金进行会计管理,受捐赠的大学可据捐赠者的意愿灵活使用,或开展学术活动,或创建研究机构,或开设专门讲座,用途较为广泛。

我国高校的捐赠讲座制度仿照欧美国家制度正在探索实践之中,从目前少数高校设立的捐赠讲座项目情况来看,效果还是明显的。如“日本农林中金综合研究所捐赠讲座”是由日本农林中金综合研究所在我国设立的捐赠讲座。2008年5月,中国农村政策研究中心、日本农林中金综合研究所和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在北京签订捐赠讲座协议。日方三年期间捐赠人民币120万元左右,用于支持中国农村政策研究中心和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设立“日本农林中金综合研究所捐赠讲座”。设立该讲座的目标是构建一个高水平的中日农业经济和农业政策研究的交流平台,并通过与中国以及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学者、官员的合作交流,使该平台逐渐成为一个在全球范围内有较大影响的农业经济学术和政策交流平台,并希望通过讲座继续就两国关心的问题展开交流、进一步加强合作,为促进两国国民友好关系做出贡献。农林中金捐赠讲座在中国农业大学开展两年来,已成功举办38期系列讲座,邀请了包括国内外著名学者、政府官员及企业家在内的40余人开展主题为土地、粮食、农村金融、研究方法、日本农业政策以及经济领域出现的新课题等方面的讲座。讲座将前沿理论与实际问题相结合,选题深入浅出、内容翔实,直接受益群体接近2000人次。“复旦神经生物学讲座”是复旦大学香港校友林辉实资助、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主办的一个长达二十年的捐赠讲座项目。从1985年开始,每一年邀请世界各地的学界专家,介绍国际最先进的研究领域,并将讲座内容编辑成册赠送给全国各高校和科研机构。复旦神经生物学捐赠讲座项目的实施,促进了复旦大学学科发展和学术交流活动的广泛开展。“胡适人文讲座”是北京大学中文系校友、北京中坤投资集团董事长黄怒波捐赠人民币200万元,以支持北京大学中文系开展高层次的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工作的项目,是北京大学于2010年设立的一项高端学术讲坛。2010年5月24日该讲座邀请美国哈佛大学著名教授、美国人文与科学学院院士宇文所安教授(Stephen Owen)首开演讲,获得了高度评价。  从我国少数高校设立的捐赠讲座情况来看,大体上是以学术交流为主,以邀请专家讲学,共同探讨学术前沿问题,传播知识与文化为主要活动内容,这些当然是讲座要实现的基本功能。然而,讲座本身的功能还远不只是这些,如果把讲座作为一个学术组织来建设,开展科学研究、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功能还可以进一步拓展。

三、高校捐赠讲座设立的制度环境

1.从外部环境来看

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为我国高等教育社会捐赠提供了充分的社会条件。

我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支持教育捐赠和完善高校教育投资体系。如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5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8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1999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等,[3]都明确鼓励高校可以通过社会捐赠集资等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鼓励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和公民等社会力量参与和支持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2008年1月1日生效的《企业所得税法》第9条规定:“企业发生的公益性捐赠支出,在年度利润总额12%以内的部分,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法律对公益性捐赠支出的税收优惠,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企业对高等教育事业的捐赠。在政策的支持下,我国涌现出了一批为高等教育慷慨解囊、捐资助学的人物和企业。一些国内外的优秀企业也在高校设立基金支持高校发展。可以说,鼓励和支持社会捐赠的社会外在环境,为设立捐赠讲座项目提供了政策保证。

2.从高校内部环境来看

我国高校已经普遍认识到充分利用和发挥社会资源支持学校发展的重要性,也纷纷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开展社会捐赠工作,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如相当多的高校都成立了校董会、校友会、基金会和发展委员会等机构进行教育经费的筹集和募捐工作,对教育捐赠管理进行了很多实践和探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社会捐赠管理模式。

我国高校社会捐赠的主要来源包括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捐赠种类有现金、支票、汇票、股票、证券、债券、图书、资料、设备、房产、遗产、财产以及其他有价证券和物品等。捐赠资金主要用于支持高校建造、修缮、更新教学和科研设施,扶持重点课程、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奖励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教职工和品学兼优的在校学生,资助贫困学生为主;也有一些支持、投入与学校教育事业有关的其他项目。总体来说,高校已经充分认识到社会捐赠对于高校发展的重要性,社会捐赠正在成为高校融资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在探索社会捐赠的实践过程中也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这都为高校系统开展捐赠讲座项目提供了基础。

四、高校开展捐赠讲座的运行机制

通过设立捐赠讲座项目,面向海内外引进、聘请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知名学者、学术带头人担任讲座教授,加强学校学科建设、特色专业建设,提高科研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带领相关学科达到国际或国内先进水平,全面提升高校在国内外的影响力;通过设立捐赠讲座项目,增进高校与社会的密切合作,切实为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的服务,进一步扩充学校经费来源,保障学校改革与发展,促进高校目标的实现。

1.编制捐赠讲座项目计划,广泛宣传捐赠讲座项目

开展捐赠讲座项目,首先要编制受捐讲座计划,加强领导,宣传发动。各院、系、中心、所讨论制订拟受捐的讲座计划,由教育基金管理部门汇总并制订捐赠讲座实施规则,依托行业,联系校友,向企事业单位,个人及海内外基金会或慈善机构进行广泛地捐赠宣传。

2.加强捐赠讲座项目经费管理,发挥最大效益

按照捐款类别分类管理,限定性捐款由学校基金会按捐赠者意向实施;非限定性捐款由学校基金会根据学校建设发展需要,提出项目方案,报请理事会通过后实施捐赠讲座项目经费的使用,专款专用。根据捐赠者的意愿确立捐赠数额,并分设长期、短期和年度捐赠讲座项目。通过灵活多样的管理方式稳定捐赠讲座项目。

3.明确捐赠讲座回报方式,促进捐赠可持续发展

(1)可根据捐赠方意愿冠名讲座。捐赠方在讲座宗旨、活动方式、讲座教授人选、资金使用等方面参与管理,通过契约方式约定双方责权利。

(2)根据捐赠方意愿冠名讲座教授职位。

(3)分享捐赠讲座成果。根据协议,讲座教授取得的研究成果,捐赠单位优先取得投入生产的权利;讲座教授取得的专利权,捐赠单位将拥有一定比例的产权;为捐赠单位开展业务培训和技术指导,优先推荐毕业生等。

学术讲座心得体会范文第2篇

现代卫生事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对卫生技术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优秀的医学人才要与时俱进,时时与医学科技的发展同步,继续医学教育承担了这一重任。而院内学术讲座作为继续医学教育的形式之一,在继续医学教育中有着独特的优势,本文将对此进行探讨。

1 院内学术讲座必要性

继续医学教育是继毕业后医学教育之后,以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为主的一种终生教育。继续医学教育的目的是使卫生技术人员在整个职业生涯中,保持高尚的职业道德,不断提高专业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提高服务质量,以适应医学科学技术和卫生事业的发展。继续医学教育形式丰富多样,如开展国家级及省级的继续教育项目、学术交流会、学术研讨会、进修学习、科内讲座、疑难病历讨论、查房、技术技能培训、院内学术讲座等,而其中院内学术讲座方便易行,最大限度囊括了多学科理论知识,在缩小医学人才与医学科学进步距离、培养复合型专业人才中有着其他方式不可比拟的优势。院内学术讲座没有举办国家级或省级继续教育项目的繁杂程序,也不需要太多的费用,我们的专家基本上是义务讲授,但一样可以学习我院在国内有影响的专家的宝贵知识财富。当今科学的发展一方面是科学的分化,另一方面是科学的融合,作为医学科学的发展一方面是专业学科愈来愈细化,另一方面是各学科的交叉发展,这要求培养医学复合型专业人才,而融各学科专家为一体的院内学术讲座满足了培养复合型医学专业人才的需要。而长期以来人们对国家级、省级的继续教育项目的开展及国内外的学术交流、进修等继续教育的形式给予了足够的重视,而院内学术讲座这一继续医学教育的形式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本文将对如何办好院内学术讲座,以充分发挥其在继续医学教育中的作用进行探讨。

2 院内学术讲座存在的问题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是经济与社会加速发展、生命科学取得重大突破的时代,一定要树立终身教育的观念,把继续医学教育工作摆在重要的工作日程上,在此继续医学教育的大环境下,各单位对院内学术讲座有了一定认识,但目前仍存在不足。①从形式上看持之以恒的少,虎头蛇尾的多;注重内容的少,流于形式的多;真正以此为学习楔机的少,以此获取继续教育学分的多。长期以往,影响了讲授者的积极性,对讲授题目的遴选难以精益求精,也影响了听者的积极性,开讲时人数寥寥,发继续教育学分证时,蜂拥而至,讲座难以为继。②从内容上看有的内容专业性强,专家难以找到吸引学员的知识点,学员难以将此知识纳入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这影响了讲授者的积极性,也影响了学员的积极性。有的内容偏重于科普性,失去了“四新”,也难以吸引学员;有的专家在备课时考虑专业学员较多,而对非专业学员考虑较少,大多数学员感到学不能致用,难以吸引更多的听众。③从认识上看也有人对院内学术讲座认识不足,缺乏积极性,即使迫于继续教育的相关规定不得不学习,也只是应付,晚来早走,这使得院内学术讲座效果大打折扣。

3 我们采取的措施

3.1 组织保证

我们成立了以院长为主任委员,三位副院长为副主任委员,临床技能继续教育培训中心主任为办公室主任,各相关科室主任为成员的继续教育委员会,具体领导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继续教育委员会办公室设在临床技能继续教育培训中心,临床技能继续教育培训中心设专人负责继续教育工作。成立了临床技能督导专家组及诊断学、介入、外科、微创外科、数字化技能、护理技能等专业指导组具体指导各专业各项技能的培训;各临床科室设立了继续教育秘书,具体组织各科室的继续教育工作。

3.2 制度保证

我们完善了相应的规章制度,每位卫生技术人员每年除要修满25学分外,还要修满院内学分5学分,达不到要求者为继续教育不合格,继续教育不合格者视情节分别给予批评教育、年度考核不合格、低聘、解聘卫生技术职务和不准参加相应技术资格考试、不予执业再注册的处理。对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管理不力的科室给予通报批评,并追究科室负责人的责任,对在继续医学教育工作中成绩突出的科室和个人给予表彰,并作为评优的条件之一。制作院内学分证书,严格按照继续教育相关规定发放学分证书,以此作为接受院内学术讲座的凭证。建立继续医学教育登记制度,登记的内容包括:项目名称、编号、日期、内容、形式、学分数、考核结果,每年登记一次。

3.3 时间保证

每周二、三、四下午安排全院学术讲座。

3.4 以“四新”内容吸引学员

我们遴选了优秀的专家学者,他们有着渊博的知识及丰富的临床经验,了解医学发展的前沿信息,他们同时也有着满腔热情,自愿为医院的发展培养后备力量,他们是各专业的学术骨干,代表了我院学科水平,有些在国内外也有一定的影响,他们的科研成果达到了国内领先或国际领先。内容在保证“四新”的前提下,兼顾专业性与相对普及性;加大科研教育力度,注重培养提高创新能力;有针对性加强医疗风险防范、医疗法规、医患沟通、文献检索、全科医学、医院管理等方面的内容。总之,院内学术讲座体现“四新”(新知识、新理论、新技能、新方法)和“三性”(先进性、针对性、实用性),以真正做到开发卫生人力资源,培养创新性复合型医学专业人才。

3.5 积极进行宣传教育,提高对院内学术讲座的认识

通过每周一次的院周会及院内局域网等宣传院内学术讲座,使大家了解院内学术讲座的内容,认识院内学术讲座在提高知识水平、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方面的优势,积极主动参与院内学术讲座的学习。

4 院内学术讲座取得的效果

学术讲座心得体会范文第3篇

一、以实施“1235工程”为着力点,扎实建设“校园讲坛”

近年来,学校党委全力打造涵盖各类专题的“校园讲坛”,并冠以“1235工程”,扎实推进校园文化内涵式发展,努力提升学校的校园文化品位。“1235工程”,即坚持“一个中心”、优化“两个层面”、立足“三个着眼点”、依托“五种载体”。

――坚持“一个中心”,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学校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注重校园文化的内涵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建设,紧紧围绕“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这个中心,通过举办各类丰富多彩的校园讲座,提升校园文化的品位。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多校区办学格局的形成,学校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学校主要领导从发展的、历史的、客观的角度出发,注重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要求全校各单位密切配合,力争做到日常讲座专家化、专题讲座国际化,充分发挥国内外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的专业优势,为全校师生进行专题剖析具有社会性、专业性等方面的知识,并且力保“周周有讲座、月月有报告”。自2006年以来,学校先后邀请了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美国费耶特维尔大学、日本广岛大学、日本大阪府立大学、日本东北大学、蒙古国教育大学、蒙古国国立大学、蒙古国国立师范大学、韩国青云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理工大学、瑞典隆德大学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环保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新疆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国内外高校的有关专家、学者近200人来到学校为广大师生作前沿讲座。精彩纷呈的讲座,让广大师生受益匪浅,大家一致认为,每一次聆听专家的专题讲座、主题报告,除了感知名人、名家的大思维和大视野外,还能从多元化的文化视角了解学科的前沿、社会的发展。

――优化“两个层面”,促进校园文化向多元化发展。在举办的各类讲座中,学校按照受众的不同,分为两个层面开展工作:一是学校层面组织的政治性强的学习辅导报告,二是学院层面组织的具有针对性或学术性强的专题讲座。学校层面的报告主要以党委中心组的形式开展,邀请国内及自治区相关领域的专家、领导就当前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解析,讲座平均每月举办一次。同时,学校还开设了“博士论坛”、“感动人物进校园”系列讲座,研究生院的“学术之光”讲坛、盛乐校区管委会的“盛乐大讲坛”,学生工作与就业指导处的“成长成才大讲坛”,团委的“青马工程大讲坛”等等。学院层面的讲座主要以学院为单位组织邀请主讲人,开办具有学院特色的讲座。比如经济学院开办了“经济学院讲坛”、“名人名企进校园”,文学院开展了“人文素质”系列讲座,历史文化学院开展了“盛乐历史文化”系列讲座,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民俗学重点研究基地开展了“民俗文化论坛”,生命科学学院开办的“博士大讲台”、美术学院开设的“艺术赏析”系列讲座等等。在全校的所有学院和部门中,每周平均有1-2个学院举办不同的讲座。

――立足“三个着眼点”,深化校园文化的内涵。学校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和学生自身情况,按照“学校搭台、学院唱戏”的原则,主要着眼于大学生成长成才、心理健康、就业创业等三大类。广大同学纷纷表示,这些丰富多彩的讲座,让自己学到了课堂里没有学到的知识,收获了丰厚的精神回报,这一切都为自己以后的人生积累了丰富的养料,对于自己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以及良好行为习惯和健康心理的养成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依托“五种载体”,扩大校园讲坛影响的辐射面。在举办各类讲座的过程中,学校充分发挥校园新闻网、校报、校园广播台、橱窗和课堂的作用,从讲座预告、后期宣传报道等各方面,力求全方位将专家讲授的精华最大限度地传播到全校师生当中,做到一个“点”影响一条“线”、辐射一个“面”。例如,一个学院举办了一次讲座(点),之后就先在整个学院传达学习讲座内容、观看视频录像(线),然后通过校园新闻网、报纸、广播、橱窗等载体将讲座的精髓进行及时报道,让全校广大同学由此获得新知(面)。目前,学校在校园网主页开辟了学术动态栏目,其中主要介绍了各类国际、国内学术讲座、报告或一些学术会议的开展情况。

二、积极探索长效机制,确保“1235工程”的顺利实施

――学校领导重视和经费投入是“校园讲坛”健康发展的基础。内蒙古师范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之所以能够有效、长效开展,得益于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专项经费的有力保障,校党委宣传部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统筹部门,在校党委书记的直接分管下积极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进行全盘谋划,学校领导多次安排部署,要求各类团学工作干部在抓好大学生管理的同时,注重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讲座。此外,学校还积极聘请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社会名人作为学校的兼职教授或客座教授,目的就是不断扩大广大师生的学术视野,进一步加强教育教学工作和学科建设工作。至今,学校已经累计聘任国内外专家学者200余人为兼职教授和客座教授。据不完全统计,学校每学期为各类讲座投入的经费近60万元。

――全校各部门、学院通力协作是“校园讲坛”顺利开展的保证。通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各异的讲座营造良好育人环境,已成为全校的共识。在校党委的号召下,只要校内有讲座,相关单位必定密切配合。在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我校经济学院拟邀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来学校讲授“金融危机下的中国经济”,学院负责人书面请示校党委宣传部是否可以作为学校层面的讲座来考虑。在宣传部报请分管领导请示后,校党委书记当即批示将此次讲座作为校党委中心组(扩大)学习会来做,要求全校处级以上干部参加。此外,在工作中,如果职能部门联系好了某一位主讲人,根据专业特点也会联手相关学院共同开展专题讲座。从工作的开展情况来看,目前这种模式已形成良性发展的态势。

――有效的激励机制是“校园讲坛”持续开展的重要手段。为了保证每次讲座的效果,督促学生积极参与到学术活动中,学校为每位同学发放了一张讲座听课卡,鼓励每一位同学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讲座,如果每学期能够聆听五次讲座,就可以得到一学分。所以每次讲座几乎都会出现“爆满”的情况。通过采取这种措施,一方面有效督促了同学们养成自觉学习、主动学习的习惯,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另一方面,通过加学分的方式,让学生一举多得,塑造一种“在大学,只要学习就能得学分;在社会,只要付出就会有回报”的信念。

三、“1235工程”的实施,极大地营造了良好的育人环境

――“校园讲坛”建设提升了学校校园文化的品位。近年来,学校为拓宽大学生知识视野、提升大学生文化品位、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从营造浓郁学术氛围入手,着力打造校园文化品牌,在加大邀请校外名人名家的基础上,积极挖掘校内专家学者资源,在实践中逐步打造一批深受学生喜爱的文化讲座品牌。在讲座的主题设计上,除了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前沿进展外,特别注意请专家学者重点介绍其献身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选择当前大学生广泛关注的话题,针对大学生的种种思想问题、人生困惑,传道授业,答疑解惑,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形成了名家讲坛、学术前沿、励志讲座、形势政策等系列主题讲坛,提升了校园文化的品位。

――“校园讲坛”建设加强了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截至目前,全校围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专题讲坛有6个,如文学院的“人文素质”讲坛、盛乐校区管委会的“盛乐大讲坛”、学生工作与就业指导处的“成长成才大讲坛”、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思想理论讲坛”等。校团委则依托大学生骨干培养学校为思想教育阵地,邀请文化界、教育界、新闻媒体界的各类人士广泛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2010年,在校党委宣传部的支持下,校团委邀请近10位“感动内蒙古人物”走进校园讲述成长励志故事,在大学生当中产生了非常好的效果。在过去,往往是讲坛跟着学生转,说停就停,而现在,却是学生推着讲坛转,想停都难。可见,“校园讲坛”除了传授新知识、新信息外,对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校园讲坛”建设促进了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校园文化这个概念已经被赋予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内涵。近年来,学校通过开设各类讲坛着力深化校园文化的内涵,同时也从思想道德层面、育人环境、氛围营造等方面促进了校园精神文明建设。2006年,内蒙古师范大学被、教育部、国家广电总局、全国学联授予第二届中国大学生校园文化节“校级优秀组织奖”;2007年,学校剪纸协会被、教育部、全国学联授予“全国高校优秀学生社团”光荣称号;2008年,由在校大学生创办的“坚强视觉设计工作室”荣获“雅虎中国百强社团”称号;2010年,内蒙古师范大学创立的网络团支部工作模式被评为教育部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三等奖,等等。

学术讲座心得体会范文第4篇

【关键词】公益讲座;全民阅读;和谐社会

长期以来,图书采编、文献典藏和借阅服务一直是图书馆的核心业务,图书馆讲座只是作为图书馆业务的补充而存在,居于十分次要的地位。近年来,整个社会对知识的需求普遍增长,广大民众获取知识信息的方式和途径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自主选择获取知识的能力大大提高, 这就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提高自身素质,增强竞争实力,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到图书馆进行充电,日益形成了全民阅读的学习氛围,图书馆讲座的重要性和价值日趋凸现。如何吸引人们走进图书馆、利用图书馆,公共图书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指导读者读书,培养阅读人群本是图书馆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图书馆的一项重要职能。图书馆举办公益性读书讲座,为广大读者提供终身学习的基本条件和途径找到了最佳结合点,也是图书馆深化延伸读者服务工作,扩大图书馆社会影响的一项重要举措。

图书馆公益讲座逐渐成为传播知识、陶冶情操、指导人生的一种知识服务,不仅仅渲染了读书气氛、解决了读者困惑、促使读者更高层次的阅读需求,还最大限度满足了广大读者读书求知的愿望 。图书馆的一大任务就是推进全民阅读,公益讲座自然成了培养阅读人群的重要形式,承担着指导读者阅读,提高读者科学文化素养,促进和谐社会形成的重任。公益讲座萌芽继而发展于图书馆有其有利的因素必然性:一是图书馆本身的资源优势,不管讲座是关于那方面的内容,绝大多数都可以在图书馆找到相应的图书、报刊或其他形式的馆藏资源,为广大读者了解更多信息提供了资源和场地;二是图书馆的读书环境、学术品位和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地位,对于专家学者介绍、宣传自己的学术成果有独特的魅力。

一、图书馆公益讲座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包括公共图书馆在内的公益事业的投入逐渐加大,图书馆得到了广泛的资金支持发展如鱼得水,各项业务工作得以蓬勃开展。其中公益讲座工作被纳入到图书馆核心业务之一,还是近几年的事情。尽管其发展历史短暂,但已表现出普遍的适应性和可喜的发展前景,这也是近年来讲座成为国内共图书馆核心业务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一些经济文化发达地区,公共图书馆的讲座发展已经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可喜局面。上海图书馆的“上图讲座”、武汉图书馆的“名家论坛”、厦门图书馆的“周末讲座”、山西省图书馆的“星期日讲座”、常州图书馆的“都市文化系列讲座”、首都图书馆的“北京历史文化系列讲座”、深圳市南山区图书馆的“博士论坛讲座”等,不仅成为图书馆的核心业务之一,而且成为传播新知识、新文化、新技术的“知识风景”和城市文化的新亮点。

相对经济发达地区或者文化气息浓郁的区域,中西部以及其他地区图书馆讲座的数量则少之又少,或者干脆没有。许多地区的图书馆讲座也是一种流于形式的服务内容,总体数量较少、质量不高等一些问题依然严峻。

二、找准切入点,培养不同阅读人群

社会热点的急遽转换,读者多重的社会角色和人生各个发展阶段的不同任务,形成了学习领域的宽泛性和学习途径的多样性,必然要求讲座向系列化、知识化、科学化方向发展。因此,图书馆的讲座内容需要研究不同听众群体的口味和兴趣。只有找准切入点,提供有价值,听众感兴趣的讲座才可能吸引他们,才可能保持讲座的持续进行。区分不同群体对于讲座内容的追求、期望和兴趣,在选择和制定讲座的内容时,按照需求进行不同层次的内容编排,最终达到满足各层次、各群体的需要。

1、面向未成年人的系列讲座。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图书馆,尤其是少儿图书馆利用独特的资源优势和条件优势为未成年人提供相应的学习讲座和健康讲座是可行而必要的。

(1)针对未成年人阅读缺失问题;

当今社会教育制度、考试制度及多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下,许多未成年人,尤其是中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缺失现象严重。一是他们没有时间阅读;二是他们没有兴趣阅读,觉得阅读是一件很乏味的事情。鉴于此讲座应以“乐源于书”、“才源于书”或“理源于书”等为主题内容。如邀请知名主讲人、文学作家或学者,以自己的阅读经历和学术成就告诉大家:原来读书是可以这样快乐的,阅读习惯的养成对启发、促进、塑造人的认知能力,对人的发展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这样逐渐把听讲者引到重视阅读、多读书、读好书、培养广泛阅读兴趣的思路上来,这无疑对学生养成阅读习惯和自身全面素质的提高带来许多新的思考和启迪。

(2)针对未成年人心理健康问题;

同样在家庭、学校及社会多种因素的影响下,目前大多数中小学生普遍感到学习压力大,心理负担重。近年来,中小学生因为心理困惑甚至心理问题无法得到适当的解决而引发的惨案不少。鉴于此讲座应以“考试紧张心理调试”“青春期心理困惑调试”或“我健康,我快乐”等多种促进心理健康发展为主题内容。如邀请心理研究专家教授针对中学生普遍存在的青春期心理困惑问题作专题讲座。从家长、老师和青春期的孩子们三方面进行,一让家长明白青春期心理困惑,甚至对异性有好感但又不愿与家长交流是很正常的现象,只有保证家庭和睦、成员平等相处的家庭环境和恰当的教育方式才能使孩子的青春期顺利过渡。二通过讲述我们成人自己曾经的青春期心理困惑,让家长和老师都明白这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事情,作为老师更应该采取合适有效的方法去面对,而不能不顾及学生的羞怯心理、困惑心理去冒然行动。三从心理学角度阐述例证,旁征博引,讲解学生身边发生的事情,将复杂的心理现象梳理得简单明白,使听众(学生)困惑的心态得到缓释。采取多种沟通方式切入他们的实际内心世界,让他们明白青春期的心理困惑是正常的心理现象,只有顺利过渡,才能不留下日后的遗憾和后悔等。总之这样有针对性的讲座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指导性,在一定程度上配合了家庭和学校两方面的教育工作。在讲座中,专家可以利用图书馆的资源优势,给听众推荐比较有权威性的书籍和期刊,如《成功妈妈背后的故事》、《妈妈必看》、《老师必读》、《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青少年心理学》《心理与健康》以及《心理健康与成功人生》等。让他们知道原来通过阅读还可以了解心理健康,寻求心理帮助,解决心理困惑。

2、面向成人读者的系列讲座。

图书馆更多面对的是广大的成人读者,他们对图书馆的依赖性更强。讲座听众类型多种多样,可以是家长、教师、干部、工人、农民等;也可以是“研究型”“应用型”“娱乐型”“释疑型”听众等。按照广大读者的不同需求提供相应的讲座内容,如配合当地经济发展邀请经济学、社会学专家就经济发展方向的问题作专题讲座;为了满足广大读者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可以邀请相关专业的研究人员、学者和专家开展类似《百家讲坛》《世纪大讲堂》的讲座形式,就某个领域的研究问题作专题讲座;结合大众关注的热点,如家庭、婚姻或女性等方面作专题讲座等。因此,图书馆作为主办方必须考虑不同的读者类型提供相应主题内容的讲座类型,通过多种讲座形式传播知识信息。当然除了这些大众需求以外,还有一些特殊群体也应关注,如农民工对农业和牧业信息的需求十分迫切;监狱服刑人员对外界信息以及积极生活信心、信念的需求强烈,鉴于此图书馆讲座可以采取“请进来”的基础上,“走出去”,到他们的聚居地举办讲座,同时为他们推荐介绍农牧业的信息的图书和报刊等。

三、人文关怀,营造讲座和谐氛围

首先,在讲座的组织策划过程中,要始终秉承“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无论是讲座的整体策划,还是讲座的具体服务,如后勤服务、技术保障、场地环境的布置等等,都需要从读者的需求角度出发,确保能够为读者带来实实在在的收获。其次,以“读者第一,服务至上”为服务宗旨的图书馆的职责是在服务中追求公共利益最大化与社会效益最大化。当今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是社会各阶层人们之间相互尊重、平等友爱、融洽相处的关系。和谐社会的建设以“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为基础,而公益讲座正是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文理念。通过讲座,不仅增长了听众的知识,感受到人文氛围的熏陶,而且引导听众完善心灵品格,形成健康、宽容的人格,进而升华为一定的人文精神。尤其是对那些弱势群体的关爱,帮助他们正视现实,转变传统的择业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调整好心态,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尽快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心理基础和社会氛围。总之,公益讲座这种浓缩的学习形式所包含的独特的行为文化正得到越来越多人喜爱,可誉为传递信息的桥梁,学习新知识的课堂,终身教育的基地,正日益显示出炫彩的文化服务光芒 。

四、讲座品牌,树立图书馆信誉

图书馆应把公益讲座作为读者服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大投入和扶持力度,努力通过讲座这一公共文化服务平台,让广大读者共享讲座知识大餐,提高科学文化素养。图书馆要挑选既懂图书馆业务,熟悉读者工作,又有较丰富的学识,了解社会继续教育情况、科技文化发展动向的同志负责讲座工作。通过各种途径,营造政府大力支持,媒体广泛宣传,读者积极参与的良好讲座氛围。讲座成功与否,质量是生命。不但要讲场次、规模,更应注重讲座所涵盖的知识量。只有高质量的讲座才能产生积极影响,激发人们听讲座的热情。在举办讲座时要对讲座计划、形式、时间、讲师精心策划;加强对内容质量、效果反馈的监管力度,树立图书馆公益讲座的良好社会信誉和品牌。另外讲座的宣传工作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宣传可分为前期宣传和后期宣传两部分。前期宣传主要是预告信息,通过海报、图书馆网站和各大媒体将讲座的时间、内容及主讲老师的背景资料等相关内容进行。讲座的后期宣传甚至比前期宣传更重要,它是树立讲座品牌的重要举措,如讲座结束后及时将讲座的效果,专家的评价等撰写成新闻稿,通过媒体刊载动态消息,给广大读者灌输讲座品牌意识, 扩大讲座在时间空间和深度上的影响,使整个讲座能产生广泛、持久的影响。

总之,公益讲座这一图书馆新的服务形式,一方面扩大了图书馆的社会影响,强化了图书馆的文化形象;另一方面,为普通大众创造了一个和专家名流“亲密接触”的平台,为和谐社会形成全民阅读的精神文化氛围搭建桥梁。公益讲座在未来的发展中将成为一所图书馆的对外窗口,作为特色资源为图书馆带来一定的品牌效应。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图书馆讲座将与数据库资源一样逐渐走向远程同步,将最及时和最有生命力的知识信息在最短时间内广泛传递。

参考文献:

[1]周昶.打造讲座品牌 培养阅读人群[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0(3)

[2]邹容.刍议图书馆公益讲座的教育功能[J].中国科技信息,2010(21).

[3]李莹.论公共讲座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4).

[4]王立军.讲座品牌:公共图书馆的延伸服务[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9(1).

学术讲座心得体会范文第5篇

关键词:语用施为力修饰语;元话语;二词语块;学术讲座

1 引言

语用施为力修饰语(PTM, pragmatic force modifiers)指那些用来增强或缓和命题传达的语用意义,并具有多方面社会语用功能的语言手段(Lin,2010),如just,can,actually, sort of, you know等,经常出现在日常会话、磋商论辩、商务谈判、课堂话语等不同体裁的语篇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学术讲座(academic lectures)通常指“教师在课堂中就所教内容展开的讲解以及讲座者就某一学术题目对学校师生或公众所做的演讲”(刘静,2007)。研究语用施为力修饰语在学术讲座中的使用,对于EAP教学、理解学术观点和进行学术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2 学术讲座中的语块研究

语块,又称多词表达,词丛,词块,词束等,(multi-word expressions, clusters, chunks, lexical bundles)(Hyland, 2008)泛指语言中的多词单位,如习语、成语、谚语及其他常用词语组合。它们一般形式固定,意义非合成,在交际活动中被高频地用于表达特定意义,在语言社团内被用作套语,对语境有依赖性。Howarth(1998)认为语块中的功能表达式(functional expressions)在语篇或话语中具有特定的功能;Cowie(1998)认为程式语(formulae)中的言语程式语(speech formulae)是句子和话语层级的功能性单位,实施言语行为和话语态度功能。(詹宏伟,2013。)

在学术语篇的语块研究方面,Biber(2004)把大学书面语的四词语块分为三类:情态性表达式(stance expressions),如you are expected to;语篇组织器(discourse organizers),如is designed to;参照性表达式(referential expressions),如a wide range of。Biber(2006)发现大学课堂话语中出现较多的情态性语块(相比日常话语)和参照性语块(相比学术写作),这说明课堂话语是一种比较特殊的体裁;Biber et al.(2007)认为语块在大学口语体裁中普遍使用,且多用来表达情态。桂世春(2009)发现语言学学术书面语体中具有参照和语篇组织功能的语块较多,表达情态的语块次之。Hyland(2008)比较了不同学科论文中的语块,并根据功能分为三类:面向研究,面向语篇和面向参与者的语块。以上研究说明,学术体裁中出现的语块具有元话语功能,然而目前对于学术讲座中具有元话语功能的二词语块的研究还不多见。Hyland(2008)认为,在不同的学术语篇中,语块的使用也不同。因此,有必要在学术讲座中考察元话语语块的使用。为此,本研究提出以下研究问题:(1) 英语学术讲座中的二词语用修饰语都有哪些?(2) 英语学术讲座中的二词语用修饰语在具体的语境中有何语用功能?

3 语料选取及研究方法

本研究所使用的学术讲座语料来自美国密歇根大学学术口语语料库(MICASE,Michigan Corpus of Academic Spoken English),共有152个文本,涵盖4个学科领域。本研究选取了62个讲座的语料进行分析。利用AntConc 3.2.1w软件进行了二元词丛检索,从中筛选出具有元话语功能的8种语块,分别是you know, I think, I mean, kind of, sort of, in fact,of course和you see。接着对它们在语境中的功能进行分析。

4 结果及讨论

根据Hyland(2005)对元话语的分类,in fact, of course属于语义增强语,模糊语中却不包括kind of, sort of这样的词语,可能Hyland主要是从书面语或写作的角度提出这个分类,而讲座是一种特殊语类,既有书面语的较正式严谨的风格,也有口语化的非正式倾向。因此本文按照这些语块在讲座中的主要语用功能进行分析,而不是强制归类。笔者发现语义增强语并不总是表达语义的强调,而模糊语也不绝对只扮演一种角色。

4.1强化凸显

在讲座中,使用元话语语块能够强化与凸显讲座者对信息内容和听讲者的态度和情感,促使听讲者接受某种观点,构建有利于讲座者自己的立场和话语语境,是一种增强劝说力的话语技巧。

(1) ...without quantum mechanics we'd never, have um uh been able to build a computer. uh, in the time we have remaining we can't um um, go on to great detail, in these theories but i think it's worth, uh it it it's very worthwhile for you to at least have a taste of what they're like. uh to get some idea sort of a working knowledge, of what the basic ideas are. (Introduction to Physics Lecture)讲座者在讲座的开始简要介绍了在20世纪产生重要影响的相对论和量子论,并以I think强调了解这两个理论的重要性。

4.2人际互动

说话者信息暗示了讲座者的心理状态(焦虑,缺乏自信),社会地位,年龄和性别。情景信息指讲座的非正式程度和趣味性。礼貌等级指对待听话者面子的方式,如利用非正式的言谈拉近距离,寻求认同,增强劝说力,即积极面子;或者使用缓和或不精确的话语避免尴尬、不悦或忌讳,给听者更多发表意见的余地,即消极面子。

(2)no i meani thinki think she i think she would say that like, i thinki think there's l- i think there's like a an agreement in the sense that pornography, ca- is used and can be used to perpetuate a power, um, inequity. (Sex, Gender and the Body Lecture)短短一句话中出现的7个元话语语块说明了讲话者对自己的话语缺乏自信。

4.3 提示关联

言语交际是一个说话人和听话人不断增加或扩大共知信息的过程,(冉永平,2002)而这些语块是表示双方共知信息的“元知识标记语”,提示在话语中出现的显性意义和隐含意义,加强原有信息和现时信息的关联性,使听话人参与到信息的构建中,增加交际双方的认知共性。

(3)...and let's say this guy, B, is traveling at two-thirds C, so that would be two hundred meters per microsecond. and let's say at the instant, that B goes (at) by A, there's this light pulse traveling at C, which of course is three hundred meters per microsecond. ...(Introduction to Physics Lecture)讲座者通过使用of course,预设了听者应该知道的背景信息:光速是一微秒300米,这样可以使听讲者更清楚地了解讲座者的意图。

(4)and the ability to coordinate the needs of working women, something that happened in England which you know, stores were kept open until late at night, childcare was provided for uh the understanding that if you're gonna have married women with children in the work force you have to help them, continue to take care of their families that didn't go over here so well. (History of the American Family Lecture)

在上例中you know 是一种明示的语言手段,表达对听讲者的知识的假设,对后面的信息加以强调,同时提示对方意识到该信息的相关性和隐含意义:英国的职业女性照顾孩子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和商店关门过早之间的关系,实际表示you should know。讲座者并不一定知道听讲者是否知道此信息,通过you know的使用,对听讲者获取信息的认知语境(背景知识)进行推测和假设,目的在于使听讲者熟悉这一背景,与自己达成共知,增加话语的劝说力,同时缩短心理距离,取得满意的交际效果。

4.1话语修正

此功能也与交际双方的认知语境有关系,通过元话语语块的使用能够标示解释框架和互动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