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产品经理总结

产品经理总结

产品经理总结

产品经理总结范文第1篇

本人于xxxx年xx月份进入xx移动公司工作。在移动公司的一年时间里,本人担任产品经理一职。一年以来,在xx移动公司领导及同事的关心、支持下,本人尽责做好本职工作,现将一年以来的具体工作职责总结如下:

一、产品支撑工作

在进行产品支撑工作的过程中,认真学习移动公司的各种产品,特别是我们的集团产品,熟悉产品的具体操作,并在此基础上,在客户经理挖掘到客户需求后,根据客户的具体需求合理组合产品,设计出真正满足客户需求的产品。同时经过几次移动公司组织的产品经理素质提升培训,慢慢培养起自身的产品推介能力、客户沟通能力;在平时本人也十分注重关注通讯产品方面的最新资讯,学习其中的一些成功案例,并且经常思考这些案例能否真正运用到客户处,对有此需求的潜在客户及时挖掘出此需求,制定具体方案,并陪同客户经理前往客户处进行产品推介,及时做好产品支撑工作,提高客户的满意度。

在与客户达成一致意见、签定协议后,对方案的实施过程进行全面跟踪:如某客户处需要安装互联网专线,从派全业务建设需求单开始,先转交我司技术支撑人员,待其做完资源勘探后发回于我,本人再提交给支撑中心,若终端配置以及布线超出的情况下,还需填写配置申请单于集团大客户部主观及经理签字后传给支撑中心,最后支撑中心派施工单到我司网络部,安排施工,施工开始后,经常与施工队以及客户联系,以便解决施工过程中的问题,确保按时完工,让客户及时使用,在客户开始使用后,适时进行上门或者电话拜访,了解客户使用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将问题及时反馈给市公司,真正做好产品支撑工作,提高客户满意度。

过去的一年是中国移动进行全业务激烈竞争的一年,在这一年的时间里,手上经手完成约50条互联网专线、语音专线,并且完成xx地税一卡通项目,不段学习新知识,充实自己,真正地做好了产品支撑工作。

二、指标跟踪工作

在进行指标跟踪工作的过程中,本着认真、细心、严谨这六个字做好此项工作,经常与各县市的经营分析人员进行交流,遇到不明白的向他们请教,学习经验,并在借鉴他人经验的基础上,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以及团队的指标跟踪及完成方式。

我司的指标主要分为年考核指标、季度考核指标以及月考核指标,针对不同指标时间上的差异性,合理安排时间,根据年考核指标来统揽全局,指导其他两个指标,并与季度考核指标以及月考核指标共同进行,将年考核指标融合到季度考核指标和月考核指标之中;使季度考核指标和月考核指标服务于年考核指标,在完成季度考核指标及月考核指标的时候,同时完成年考核指标。但是,指标有轻重缓急之分,不可能说做到完美,在这时候,舍去一些可以在后期完成的指标,重点完成目前紧急的指标。

具体来说,将需要完成的指标整在一个表格内,认真学习指标的具体口径,并将指标如何完成进行分解,落实到每个具体责任人,对其进行跟踪,定期提取数据,将数据缺口告知相关责任人,让其知道自身指标完成进度,积极与其和主管商谈,寻找完成方式方法,以确保各项指标准时完成。

三、培训工作

在对客户经理进行培训工作时,自身熟练掌握产品,学习产品的操作方式,提前准备好培训的各种材料,并且根据客户经理的薄弱产品进行重点推介,在培训的过程中与同事们一起学习成长,所谓“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做舟”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才能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在通讯行业全业务激烈竞争的严峻形势下,取得更好的成绩。

四、其它工作

在做好以上具体工作的基础上,认真地完成好公司主管、领导交代的其他临时性工作,不计酬劳,任劳任怨、加班加点,按时保质完成工作。

产品经理总结范文第2篇

马克思以劳动价值论、剩余劳动价值理论为基础,创建了完整的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流通学说,确立了较为系统和完善的宏观经济理论。该理论主要包括宏观经济运行、宏观经济平衡和宏观经济调控等内容,蕴含总量平衡、结构平衡和结构优化的思想。

马克思对宏观经济运行的考察,抽象化为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问题,其核心就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资本主义的社会总产品,在价值上,由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 和剩余价值(m) 三部分组成;在实物形态上,由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种不同经济用途的产品组成;与此相适应,社会生产也分为生产资料的生产和消费资料的生产。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是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前提和基础,是宏观经济顺畅运行的根本和关键。只有当社会总产品的价值组成部分和物质构成在保持一定比例的条件下,社会总产品的各个部分才能在价值上得到补偿,在实物上得到替换,整个社会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即整个宏观经济的运行才能顺畅,社会资源才能实现合理配置。

马克思在分析社会再生产时,不仅研究了生产需求即投资需求,也强调了消费需求在社会再生产中的重要性。马克思指出,在简单再生产的前提下,每年生产的消费资料的总价值,等于年价值产品,即等于社会劳动在当年生产的全部价值。其所以如此,因为在简单再生产中,这全部价值将被消费掉。在社会再生产即社会总需求中不能忽视消费需求。总的来说,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从总供给和总需求两端研究了宏观经济的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马克思的扩大再生产理论是一种增长理论,蕴含结构优化的思想。在扩大的社会再生产中,马克思明确指出积累的源泉来自于剩余价值,并且必须转化为一定的可追加的不变资本和可追加的可变资本,才有可能实现生产规模的扩大,从而在社会范围内实现宏观经济总量的增加即经济增长。马克思还论证了,在相同的价值总量下,两大部类中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和剩余价值M三者之间分别进行不同的排列组合,可以由简单再生产实现扩大再生产。换句话说,通过要素重新配置,进行结构优化,也能够实现经济总量增长。

二、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

1936年,凯恩斯的代表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出版,标志着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的创立。在该书中,凯恩斯抛弃了供给自动创造需求的萨伊定律,将经济系统行为视为一个整体,包括总收入、总利润、总产出、总投资和总储蓄等,对其进行了宏观经济总量分析。在政策上,凯恩斯认为要实现充分就业,政府就必须抛弃放任自流的传统政策,采用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经济进行干预。由于凯恩斯在经济理论、分析方法和经济政策三个方面对西方传统经济学进行了彻底的变革,因此,在西方经济学说史上被称为凯恩斯革命。

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的最大特点是把分析宏观经济平衡的重心放在需求上,政府干预经济的重心在于需求管理。有效需求原理是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的实质性内容。凯恩斯认为,一国国民收入取决于有效需求,即商品的总供给和总需求达到均衡状态时的总需求。有效需求在内容上包括对消费品的需求和对投资品的需求,在数量上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规律、资本边际效率规律和流动性偏好规律三大基本心理规律。由于这三大规律的存在,有效需求不足,生产达不到充分就业的程度,失业必然出现。因此,只有通过增加消费需求,扩大投资需求,提高资本边际效率,降低利息率,才能从根本上克服经济衰退,实现充分就业。

在投资和储蓄的关系上,凯恩斯提出二者必然相等的观点。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凯恩斯创立了收入、储蓄和投资的简单模型。他认为收入=产出的价格=消费+投资,而储蓄=收入-消费。因此,储蓄=投资。这一模型的理论寓意在于为宏观经济总量平衡提供了一种公式分析。但是,在现实中必须满足以下条件才能实现: 国民收入必须全部转化为投资支出和消费支出;储蓄能够全部转化为投资; 无论是投资支出,还是消费支出都能得到实物保证。显然,这在现实中是难以做到的,凯恩斯的总量平衡模型存在不足。

三、马克思与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比较

马克思的宏观经济理论与凯恩斯的西方宏观经济理论是根本不同的两种理论。这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分析范式和逻辑起点的分野

马克思的宏观经济理论,以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生产和流通中存在的社会关系为线索,以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及其统一利润率的古典一般均衡分析为理论基础和逻辑起点,建构了具有微观基础的逻辑体系和较为完整的宏观经济理论。马克思创立的剩余价值理论科学地揭示了资本家与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对立关系,论证了资本积累与平均利润率下降的客观关系,指出了资本主义宏观经济失衡,即发生经济危机进行强制平衡的客观必然性。马克思所揭示的这一规律,不仅适用于资本主义早期的商品经济,也适用于较为发达的现代市场经济。

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以有效需求为理论基础和逻辑起点,建构了政府干预的理论框架。但由于缺乏正确的价值分析和分配理论,始终没有构建好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从而出现了经济学微观与宏观的区分、对立与割裂。这也成为国外反对和批判凯恩斯主义的强力武器。例如,上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出现经济滞胀现象,传统凯恩斯主义难以给出合理解释,也没有提出有效治理方案。以货币主义、理性预期学派等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趁机进行了一场凯恩斯革命的逆转,凯恩斯主义由此进入低谷。

(二)研究方法和内容构造的不同

在研究方法上,除了均衡分析之外,马克思更多地强调动态分析。马克思关于社会扩大再生产的理论,本身就是对经济增长理论的一种描述。简单再生产只能维持总量不变的社会总产品生产,扩大再生产则可以增加社会总产品数量,推动经济增长。他还指出,在简单再生产条件下,两大部类通过对c、v和m的重新配置,进行结构优化,也可以进行扩大再生产。这就为经济增长理论增添了新的表现形式,即在要素投入不变的情况下,通过调整优化结构,也可以建立新的经济增长点。而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更多的强调横截面的静态分析和静态比较分析,缺乏长期的动态分析。

在内容构造上,马克思的宏观经济理论更为系统完整。以宏观平衡为例,马克思的这一理论不仅包括价值平衡,也包括实物平衡;不仅包括总量平衡,也包括结构平衡。凯恩斯在《通论》中关于储蓄与投资相等的宏观平衡理论,只是在价格形式上分析总量的平衡,而忽视了实物的平衡。在实际经济过程中,总供给是否等于总需求,不仅取决于等号两端用货币计算的价格总额是否相等,还取决于等号两端的商品在实物形式上是否符合对方需要。如果在实物形式上不符合,单纯的价值平衡也难以达到经济总量的平衡。凯恩斯的宏观平衡理论也缺乏结构平衡分析。如果投资结构比例失调,产业结构违背合理化发展,即使投资在总量上等于储蓄,也难以实现宏观经济的真正平衡。

四、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宏观经济理论的现实意义

在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的背景下,必须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宏观经济理论,从供给和需求两端发力,实现宏观经济的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这对于当前我国在扩大消费需求的同时,加强供给侧改革,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具有重大理论指导意义。

(一)宏观经济运行要注重消费需求管理

马克思的宏观经济理论既研究了生产需求也研究了消费需求,强调了消费需求在社会再生产中的重要性。从现实生活来看,消费需求是社会再生产的重要环节,决定着商品(抑或劳务)价值总量的实现程度,关系着宏观经济运行的态势。满足消费需求是生产的出发点,也是生产的目的。实践证明,如果不根据消费需求进行生产,生产的产品就卖不出去,就会造成积压,最终影响生产的发展。通过消费满足劳动者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能促进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而消费结构和需求结构的变化,则会引起产业结构和国民经济结构的变化,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是努力方向,且消费第一,投资第二,出口第三。扩大内需主要是扩大消费需求,鼓励消费。

随着我国居民收入的增加和消费的增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物质文化消费的质量、品味和层次也会提出更高的要求,从而为我国经济增长提供内生动力。从需求的角度来讲,我国经济发展仍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立足于新的经济发展阶段,宏观经济运行必须注重需求侧管理。在消费需求领域,以扩大服务消费为重点带动消费结构升级;在投资需求领域,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优化投资结构,增加有效投资;在出口需求领域,实施优进优出战略,增强对外投资和扩大出口结合度,培育以技术、标准、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对外经济新优势。

(二)宏观经济平衡要重视供给侧改革

马克思在论述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时强调,生产生产着消费:是由于生产为消费创造材料;因而,它生产出消费的对象,消费的方式,消费的动力。要实现宏观经济的平衡,达到生产与消费的同一性,就必须重视供给侧管理。从实践来看,一国的生产供给能力,不仅可以用来衡量该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还可以作为平衡宏观经济运行的物质保障,反映出该国宏观经济运行的状态。

产品经理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通货膨胀;马克思;凯恩斯;哈耶克;启示

中图分类号:F8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13)04-0022-05

一、马克思的通货膨胀理论

(一)马克思通货膨胀理论的基础是劳动价值论及其演绎的货币理论和价格理论

马克思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建立货币理论,并以此为依据演绎出价格理论。在货币的演进过程中,交换从最原始的多对多的物物交换模式进化到单对多的交换模式,最后这种经常被人们拿来交换其他商品的物品的职能被固定下来。②所以,货币的本质是一种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马克思的价格理论就建立在其对货币与商品的特殊理解上。第一,商品的内在价格由商品和货币中包含的价值量共同决定。对于什么决定商品和货币的价值量,马克思的回答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生产该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包括生产该商品的直接劳动、该商品生产过程中使用的机器与原材料所包含的劳动以及在生产过程中转移到该商品上的价值。而商品的价格形式⑧是用货币的数量来衡量商品的价值量。因此,商品内在的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就被表现为商品的价值量同货币价值量的交换比例关系,即某商品的价格等于该商品价值量与货币价值量的比值。第二,商品的价格总水平或市场价格同样由商品和货币中包含的价值量共同决定。由于在市场中存在着多种商品,考虑到市场的波动因素,单个商品的价格也会发生浮动。①但在整个市场中,只要投入到商品和货币生产中的劳动总量不变或同比例同方向发生变化,那么商品的价格总水平就不会发生波动。总之,马克思认为,不论是单个商品的内在价格还是总体商品的平均价格,货币之所以能够作为价值尺度来衡量商品的内在价格,原因在于货币本身所具有的价值量,而价格是物化在商品中的劳动的货币名称。

(二)货币的绝对贬值和相对贬值导致通货膨胀

在劳动价值论及其演绎的货币理论和价格理论基础上,马克思建立了自己的通货膨胀理论。在马克思看来,通货膨胀具体表现为价格总水平的不断上升,而讨论通货膨胀的原因也就是讨论导致价格总水平上升的原因。第一,货币的绝对贬值导致价格总水平不断上升。由于价格总水平的变动取决于商品或货币所含价值量的变化,因此,当货币生产效率提高时,单位货币所包含的价值量减少,货币绝对贬值,并导致价格总水平上升。第二,货币的相对贬值导致价格总水平不断上升。当商品的生产效率下降时,单位商品所包含的价值量增加,货币购买力下降,货币相对贬值,并导致价格总水平的上升。此外,马克思认为,总体商品和货币量之间存在着供求关系。当生产总体商品的劳动时间投入量和劳动生产效率不变时,如果货币供给大于需求,即投入到货币生产中的劳动量大于投入到商品生产中的劳动量,则总体商品的价格水平上升,货币发生实际贬值。这种由于劳动量投入增加而导致的货币贬值与由于货币生产效率的提高而导致的货币贬值,其内在驱动力不同:前者是一种政府行为,是政府为达到一定的经济目的而采取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后者是一种自发性贬值,从本质上来看是技术原因导致的贬值,是任何一个经济体在发展过程中必然经历的阶段。可见,马克思通货膨胀理论认为,通货膨胀并不一定就是货币问题,需要区分货币绝对贬值和相对贬值。而针对不同的货币贬值情况,需要采取不同的经济政策:如果是货币绝对贬值,可以通过减少市场中流通的货币量来稳定物价;如果是货币相对贬值,可以通过发展生产力来提高商品的生产效率。

在金属货币条件下,金银不仅是货币更是商品,即金银不仅具有价值而且具有使用价值。所以当货币出现绝对贬值或相对贬值时,充当货币的金银会自动退出流通领域,而以其他商品形式存在。②因此,马克思认为,在金属货币条件下,市场机制能够有效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使货币能够在交换媒介和储藏手段之间自动转换,通货膨胀不会发生。而这一规律不会因为纸币对金属货币的代替而改变。但是由于纸币与金属货币相比缺乏最基本的使用价值或使用价值极低,即纸币本身只能作为货币而不能作为一种商品出现,所以纸币缺乏储藏手段这一职能,市场机制对市场中货币流通量的自发调节就会出现失灵,如果政府发行的纸币量超过其所代表的金属货币需求量,就会发生纸币贬值,产生通货膨胀。然而,马克思并未对非金本位制下通货膨胀相关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探讨,而这也是马克思经济学通货膨胀理论有待发展的部分。

二、凯恩斯的通货膨胀理论

从研究视角的选择来看,西方经济学的通货膨胀理论分为两类:一类是从宏观视角研究通货膨胀,侧重分析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对货币流通量的影响;一类是从微观角度研究通货膨胀,试图探索通货膨胀的微观成因及对策。迄今为止,在经济理论中居主流地位且对政府的经济政策影响较大的仍旧是英美两国经济学家从宏观角度对通货膨胀进行的研究。凯恩斯的通货膨胀理论就是从总需求人手展开分析。这是一种宏观的视角,其对各国政府经济政策的制定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一)有效需求理论是凯恩斯通货膨胀理论的基础

凯恩斯在其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对古典经济理论进行了剖析和批判,并提出了有效需求理论,这一理论也是凯恩斯整个理论体系的基础。根据有效需求理论,凯恩斯提出通货膨胀是由过度需求导致的,①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写到:“一般来说,增加的有效需求一部分被消耗于增加就业量;另一部分被消耗于提高价格水平。所以,有效需求增加的实际后果既不是失业状态下不变的价格水平,也不是充分就业状态下价格水平与货币数量保持相同比例的上升,而是价格水平随着就业的增加而逐渐上升。”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有很多,如就业效应的滞后性,即从失业到就业的转变需要时间;需求与供给之间的失调,即新生产出的产品无法立刻满足市场的需要。因此,如果增发货币能够激发有效需求,那么货币的每一次增加量将被消耗于两个方面:一是产品价格水平的上升,即产品成本的增加。二是就业劳动力的增加,即产品产量的提高。至于增发货币导致的哪种效应更为明显,经济学家并没有找到衡量依据。由此可见,凯恩斯以有效需求理论为基础,提出了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理论。

(二)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的主要内容

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理论认为,通货膨胀是由社会总需求过度增长导致的。当经济处于充分就业状态时,经济体没有潜在的生产能力,需求的增加使得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最终导致通货膨胀。在传统的经济分析中,总供给曲线和总需求曲线的交点就是均衡点。在该点,总供给等于总需求,经济处于均衡状态。假设总供给不变,随着有效需求的扩张,②总需求曲线将向右上方移动,并达到一个新的均衡。在新的均衡点,商品的价格和产量均有所提高。这就是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的整个过程。但是由于价格粘性的存在,价格的变化并不与生产同步,即存在滞后性。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过程分为连续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产量大大增加而价格未发生变动。该阶段主要是对经济体潜在生产能力的消耗,即消耗生产者在现有生产条件下最多能够生产出的产品,所以该阶段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并不存在菲利普斯曲线所表示的交替关系。第二阶段:产量继续增加而价格开始上升。价格开始上升是因为在现有生产条件下,产量不可能提高,必须增加劳动力、资本等相关要素的投入,而这就激发了对相关生产要素的需求,导致许多市场出现需求超过供给的情况,进而导致价格总水平的上升。因此,该阶段可以直接观察到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交替关系,即较高的通货膨胀率与较低的失业率并存。第三阶段:产量下降而价格继续上升,即所谓滞胀阶段,低经济增长率、高失业率和高物价并存。这也是凯恩斯理论无法做出合理的经济解释,更不能提出可行政策建议的阶段。

三、哈耶克的通货膨胀理论

针对二战后20年的经济繁荣为何会演变成为滞胀问题,西方经济学界给出了两个主要的分析方法——凯恩斯主义分析方法和货币主义分析方法。但是这两种分析方法存在一个共同的错误:它们无视经济的真实面,从而无视干扰经济协调的货币政策所造成的真正的失调。两种分析方法都假定经济的真实面总是处于某种长期均衡状态,其中货币仅仅影响价格水平或货币收入,不影响相对价格结构或实际产出结构。哈耶克及其所代表的奥地利学派则对滞胀给出了不同的解释,并发展了通货膨胀理论。哈耶克关于货币变化对价格和产出结构的影响的分析透过了货币的表面,深入到了现象的真实层面,即导致经济不协调的货币体系如何造成资源配置的扭曲。奥地利学派对货币理论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强调货币在定价过程中的作用,即货币对相对价格的影响。二是货币导致的相对价格变动对资本结构的影响。哈耶克在门格尔、庞巴维克、维塞尔和米塞斯等的理论成果基础上,发展了奥地利学派的货币理论,提出了资本和商业周期理论,对通货膨胀问题进行了更深入的分析。

(一)货币扩张破坏了相对价格和资源配置的正常变动

凯恩斯主义者和货币主义者认为货币是中性的,即货币的变化均匀地影响着所有价格,只改变它们的名义水平而不影响相对价格。然而,在现实中,增发的货币并非以这种假定的方式进入实体经济。新创造的货币总是选择在某个特殊点进入经济,被首先用来购买某种特定商品,然后才逐渐扩散到整个经济系统。这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货币市场化过程,不可能在某一时间同时完成。因此,在这一市场过程中,有些商品的价格和支出先被改变,其他商品则之后被改变。而且只要货币变化不停止,那么货币对价格的“拉动”作用就不会结束。因此,增发货币不仅导致产品相对价格的变化,而且对资源配置、产出结构产生影响,破坏了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阻止了本应出现的价格下降。因为本来应该亏损的商业活动由于增发货币而有了“利润”,从而使一些劳动力在本来不该存在岗位找到了工作,最终导致本来应该进行产业转移的资源并未移动。此外,货币扩张导致银行信贷增加,而银行信贷扩张使利率降低到应有的水平之下,使总体支出结构发生变化:相对于消费和储蓄来说,投资支出增加。人们将更多的货币投资于土地、房屋等固定资产,而不是用于消费,这对有效需求量又产生一定的影响,为通货膨胀的发生埋下了隐患。

(二)货币扩张改变了社会正常的生产结构

在总量分析中,货币扩张导致利率下降到应有的水平之下。资金成本的降低使投资活动频繁,投资支出相对于消费支出明显提升,从而导致资本品的价格上升,增加了通货膨胀的压力。根据奥地利学派的观点,资本不是同质的存货,而是相互联系的资本品结构。通过破坏价格信号,货币扩张使资本结构失调。而资本结构是以微观经济为基础的产品结构,所刻画的是产品市场的总量及其结构。因此,货币扩张最终导致产品生产结构的改变。哈耶克认为,生产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过程组成,其中不同质的资本品按照特定的方式组合起来,并与土地和劳动相互结合。在具体的生产过程中,不同类的资本品不能相互替代。它们是互补的,只能以特定的方式相互结合起来才会发挥作用。也就是说,新增投资资本必须与其他资本结合才能带来更多产出,它们必须适应于一个一体化的、能够到达最终消费阶段的生产结构。

而增加的银行信贷流入经济系统后,人为压低了利率,改变了投入到不同生产阶段的资本的相对获利能力。在低利率水平上,原来元利可图的投资也有了“利润”。但是增加银行信贷并不增加劳动和土地等生产要素,所以新增投资只能利用到较少的劳动。而在要素市场上,要素租用价格会相对上升,即实际要素成本增加。面对这种经济环境,企业家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激励下,将会改变自己的经济行为,即企业家将会放弃劳动密集度较高的生产方式,转而选择劳动密集度较低的生产方式。由于消费品的生产属于劳动密集度高的生产阶段,所以货币扩张会导致该阶段生产利润相对减少,这就改变了资本品的生产结构,即距离消费品生产较近的生产阶段利润率下降,而距离消费品生产较远的生产阶段利润率上升,非专用资源会从前者转移到后者。这就导致消费品产出的减少,最终产生了一个有更多“生产阶段”的生产结构。

(三)货币扩张对经济秩序的影响存在不可逆性

增发货币或银行信贷的增加使得生产要素所有者的货币收入增加,而要素所有者收入的增加使消费需求增加。在储蓄率不变的前提下,当新增收入被用于支出时,新增消费支出遭遇的将是消费品供给的减少。因此,消费品的价格开始上升,即接近消费品生产的生产阶段的利润率上升,而远离消费品生产的生产阶段的利润率下降。非专用资源被更多地吸引到消费品生产之中,而资本专用性较高的资源即仅仅适用于较高资本密集度生产结构的资源则无法转移,亏损和失业不可避免。有些资本品的生产只有在较低的利率下才有利可图,这些资本品的过度生产源于扭曲的价格信号的错误引导。由于这些资本品组合无法进行产业转移,结果只能是资源的极大浪费。

四、三种通货膨胀理论的比较及启示

马克思的通货膨胀理论以劳动价值论及其演绎的价格理论为基础,侧重对货币问题进行微观视角的解读。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通货膨胀理论的核心,这一点明显区别于其他两种通货膨胀理论。马克思认为,不能简单地将通货膨胀归于货币问题,需要区别对待。结合马克思提出的货币流通规律,通货膨胀存在货币绝对贬值和相对贬值两种情形,而这两种情形的致因并不相同。因此,区分货币币值变动的真正原因对研究通货膨胀及其治理措施非常重要。这是马克思通货膨胀理论给予我们的重要启示。

产品经理总结范文第4篇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上海市浦东新区经营消毒产品的药房门店大部分为连锁性质,这些连锁药房门店主要分属于5家连锁品牌的药房总部。选其中2家连锁品牌药房总部及其下属的130家门店为试点对象,以另3家连锁品牌药房总部及其下属的120家门店作为对照。

1.2方法

1.2.1建立信息交流互动机制 试点药房总部定期将所经营的消毒产品的名单、代码、索证情况等信息上报卫生监督(卫监)部门,卫监部门对其提供的产品资料进行检查并及时反馈初步意见,将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等信息发送或告知药房总部。

1.2.2启动缺陷消毒产品收回机制 依据《产品质量法》《消毒管理办法》的规定,缺陷消毒产品是指不符合国家有关规范、标准和规定,或存在不合理危险的消毒产品。卫监部门查见试点药房门店经营缺陷消毒产品时,即要求其药房总部启动收回缺陷产品的机制,药房总部将其所有下属连锁门店所经营的缺陷消毒产品回收至总部的回收库。

1.2.3处理缺陷消毒产品 试点药房总部对缺陷消毒产品采取退回厂家、厂家上门进行补正、由药房总部对其实施销毁等3种处理方式。

1.2.4上报缺陷消毒产品处理结果 药房总部将对收回的缺陷消毒产品的处理结果形成报告,提交给卫监部门。

1.2.5评估缺陷消毒产品收回处理的效果 卫监部门通过监管药房总部对缺陷消毒产品的处理过程,审查其提交的处理报告,对连锁总部收回库情况、仓储情况进行核查,对其下属5%的药房进行抽查,评估其收回及处理效果。

1.3调查及比较

采用现场调查及问卷调查的方法,对试行“缺陷产品收回”监管模式的连锁药房与未实施“缺陷产品收回”监管模式的连锁药房进行对比。

1.4检查标准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消毒管理办法》和《消毒产品标签管理规范》等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检查。

2 结果

2.1卫监部门在不同监管模式下的市场监管效果比较

对试点药房实施“收回模式”后,卫监部门能掌握其下属门店经营的消毒产品信息,并对产品信息进行检查。如发现可能存在问题,即能对试点药房总部发出预警信息,提示其及早采取措施。卫监部门对试点的130家门店彻查缺陷产品需30人次,3个工作日即可完成,而对非斌点的120家门店进行彻查则需要240人次,14个工作日才能完成同样的监管任务。一旦查获缺陷产品,卫监部门对试点对象能监控其收回全过程,而对非试点组则无法掌握该批缺陷消毒产品的最终处理情况(表1)。

2.2连锁药房在不同监管模式下的管理效果比较

试点药房总部与卫监部门建立了信息交流机制,能方便地与卫监部门进行交流。试点药房总部对所经营产品的索证信息除了自己进行索证把关之外,还增加了由卫监部门对其产品信息再检查把关的方式。由于能获得卫监部门发来的预警信息,试点药房能建立相应的预警机制,及早采取有关的措施。试点药房总部一旦接到收回指令,能在1d内迅速收回下属药房的缺陷产品,收回缺陷产品的保证率为100%;而非试点药房6d后才能收回缺陷产品,收回产品保证率仅有90%。试点药房对疑似缺陷消毒产品的鉴定方法有3种,处理缺陷产品的方法也有3种;而非试点药房对疑似缺陷消毒产品的鉴定方式是1种,即采用让厂家自行鉴定,对确定为缺陷消毒产品即采用退货处理的方法(表2)。

3 讨论

3.1连锁经营是缺陷消毒产品收回模式实施的基础

随着经济的发展,连锁经营形式因其在对产品统一进货索证、统一售后服务、统一质量管理等多方面的优势,越来越广泛地被药业经营者所认可,药店连锁已经发展成为一种行业趋势。连锁药房总部掌管着下属所有门店的进货权,相关产品的证件信息都在药房总部备案。药店总部需要卫生部门提供政策法律法规信息及相关的咨询指导,帮助其规范经营。由于卫生部门持续不断地加强对市场上违法消毒产品的打击力度,也为连锁药业创造了良好的营运氛围。在此基础上,卫监部门通过与药房总部形成“信息交流互动”机制,对连锁药房总部进行监管,实施缺陷产品收回模式的时机就比较成熟了。

3.2通过收回模式的实施,卫监部门加强了对消毒产品市场的监管

目前因法律法规尚不够完善,市场屡屡存在有消毒产品质量问题、标签不规范、冒充药品等现象,甚至曾有报道有消费者误将部分暗示疗效、冒充药品的消毒产品作为药品使用,导致消费者健康受到损害的事例。通过对试点连锁药房实施“信息交流互动,缺陷产品收回”的监管模式后,卫监部门能更有效地对消毒产品市场进行监管。

卫监部门通过与试点连锁药房总部进行信息的互动交流,掌握其所经营消毒产品的规格、剂型、代码、索证情况、厂家情况等信息,试点药房总部如有新产品进入则及时进行补报,因而,卫监部门能及时掌握该连锁企业经营消毒产品的动态情况。通过审核试点药房总部提供的产品信息,卫监部门可以发现一些疑似的缺陷产品,能及时对试点药房总部发出预警。

在上级部门要求彻查某缺陷消毒产品时,卫监部门可以对已掌握的产品名录先进行筛查,再对试点药房总部进行索证,同时对其下属5%的门店开展抽查,达到了全覆盖检查的监管效果。与传统的对所有门店的全覆盖检查的方式相比,节约了大量的人力和时间。

在试点门店查见缺陷消毒产品时,卫监部门对药房总部发出责令改正通知书,即启动缺陷产品收回机制。试点药房总部迅速向下属的所有门店发出收回指令,指令中明确表明收回产品的代码、批号。门店收到指令后,立即将指令中的产品下架、公告、回收,再由药房总部的配送物流部门将缺陷产品回收至总部的专门的回收库,然后根据消毒产品的缺陷情况分类处理。药房总部将缺陷消毒产品的收回及处理方式上报给卫监部门。卫监部门因而掌握缺陷消毒产品的数量、处理方式及最终去向。卫监部门同时对其处理情况进行监管,对门店收回情况进行抽查,因而全程监管了缺陷消毒产品的收回。

试点的收回模式与召回制度相比,召回制度的实施主体为生产企业而非经销商,生产企业从获取信息和启动召回到零售终端,都要经过中间商、批发商的层层应答启动,召回环节多、过程长。而收回模式的实施主体是连锁药房总部,能直接对下属门店在1d内迅速收回缺陷产品,中间环节少,收回速度快。通过该收回模式的实施,卫监部门对缺陷消毒产品能及时控制,迅速启动缺陷产品收回机制,显示出该模式在应急控制方面的优势。

3.3试点连锁药房通过收回模式的实施,提升了管理能力

连锁药房门店经营的产品均在总部备案,当卫监部门检查任何一种消毒产品时,均无法当场提供相关产品证件,只能由药房总部派人专程提供证件。如果多个基层卫监部门在同一时间在不同地域检查同样的产品时,药房总部也必须到不同地域的卫监部门来回进行解释,为此,连锁药房总部也颇感费时,耗力。试点连锁药房实施“收回模式”后,卫监部门已掌握其所经营消毒产品索证情况。当卫监部门检查其下属门店时,如查见有消毒产品不在所提供的名单之列,即可有针对性地向药房总部提出索证检查,节约了试点连锁药房的管理成本。

试点药房总部通过来自卫监部门的产品信息反馈,既增加了索证把关的方式,又同时提升了对新进产品的鉴别能力,更有效地阻止了缺陷消毒产品进入其销售环节,增强了在市场上的经营信誉。

试点药房总部收到卫监部门的预警信息,即对“疑似缺陷的消毒产品”实行下柜、暂停销售,实施甄别机制:由卫监部门依有关法律法规和实验室检测判定其是否为缺陷产品;厂家代表通过鉴别判定其是否为伪劣假冒产品;药房质量总部通过向有关厂家发函或传真的方式进行调查,判定其是否为缺陷产品。根据判定结果,对非缺陷产品,药房总部恢复其销售;对判定为缺陷的产品,药房总部则迅速启动收回机制。试点药房通过对产品的预警机制,提高了药房总部对产品的应急管理能力。

对于收回的缺陷消毒产品的处理,如为包装标签说明书不符合要求或非危害性的质量问题的缺陷消毒产品,试点药房总部将其退回厂家处理;如包装标签说明书已修改完毕的缺陷产品,则由厂家上门进行补正更换;存在质量问题可能损害健康的缺陷消毒产品,由试点药房总部对其实施销毁等处理措施。通过对缺陷消毒产品的分类处理,提升了试点药房对产品质量的控制管理能力。

3.4试点模式初步弥补有关法律法规的不足

卫监部门在药房门店查获缺陷产品时,按《消毒管理办法》的规定:“消毒产品生产经营单位违反本办法第三十三、三十四条规定的,由县级以上地方行政部门责令其限期改证,可以处5000元以下罚款;造成感染性疾病爆发的,可以处于5000元以上20000元以下的罚款。”因而,对于药房门店经营违法产品的行为时,卫监部门只能责令药房“限期改正”,停止销售违法产品,并可以依法对其进行罚款。但对于如何处理这一批缺陷产品,卫监部门无从掌握,法律法规亦未对此做相关规定,卫监部门对缺陷产品的处置无法可依。

产品经理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江西;对外贸易;产业结构;外资

[中图分类号]F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13)09—0129—06

一、引言

江西作为我国中部地区的重要省份,在资源、交通、基础设施和人力成本上具有一定的优势。近几年,随着我国东部产业转移的加快,以及我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特别是2009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江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对外贸易作为拉动经济增长三驾马车之一的地位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将不会动摇。江西要实现在中部地区率先崛起的目标,就必然给予对外贸易高度的重视。

二、江西对外贸易发展现状

(一)江西对外贸易发展总体情况

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以及江西经济的不断发展,江西省对外贸易取得了较好的发展成就,主要体现在:(1)对外贸易总额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截至2011年底,江西对外贸易总额达到315.56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为218.81亿美元,进口总额为91.75亿美元。与2010年相比,增长近46.1%,其中出口总额增长63.1%,进口总额增长18.22%(参见图1)。(2)FDI增长迅速。丰富的自然资源、良好的区位、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尤其是近年来江西省经济的快速发展,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使得江西省对外资的吸引力越来越大。2011年全省新批外商投资企业812个,其中新批合同外资1000万美元以上项目146个。合同引进外资额84.45亿美元,相比2010年增长约12.69%。实际使用外资额为60.59亿美元,较2010年增长约18.8%(参见图2)。

(二)外贸出口商品结构

江西省外贸商品出口结构现状主要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第一,出口商品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和初级产品为主。2009年和2010年江西省劳动密集型产品以及初级产品出口额占出口商品总额的比重分别为51%和46%。虽然相对于2009年,2010年的比重有所下降,但是仍处于较高水平。第二,机电产品和高科技产品的出口额不断提高。与2009年相比,2010年江西省机电产品出口额增长135%,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增长95%。以江西泰豪的电机电源产品出口为例,2007年仅为0.1亿美元,2008年为0.2亿美元,而2010年高达0.7亿美元,海外市场不断拓展。随着江西发展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的落实、江西工业基础以及科技水平的提高,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的出口额还将继续增长。第三,氟石、玻璃制品、塑料制品、稀土、钢材等高资源消耗、高污染排放的产品出口额增长依然迅速。相比于2009年,2010年这些产品的出口额增长比例分别为581%、278%、200%、155%、139%(参见表1)。

(三)对外贸易市场结构

江西主要商品出口市场在亚洲和欧洲,约占全省总出口额的69%。主要的出口国家或地区是美国、中国香港、德国等发达国家或地区,出口到这些国家或地区的商品总额约占全省商品出口总额的39%(参见表2)。

(四)对外贸易主体构成

江西对外贸易主体是民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和国有企业等。据江西省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1 1年底,江西民营企业进出口143.52亿美元,较上年增长1倍,占进出口总值的45.58%,首次超过外商投资企业,成为江西最大的外贸主体。其中,出口130.4亿美元,较上年增长约1.2倍,占江西出口总值的63.9%;进口13.2亿美元,较上年增长92.3%。江西外商投资企业和国有企业进出口126.5亿美元和19.6亿美元,较上年分别增长17.7%和16.2%。

(五)对外贸易方式构成

江西省进出口主要的贸易方式是一般贸易和进料加工贸易,其他贸易方式占比较低。2010年,江西一般贸易和进料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为184.44亿美元,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85.4%。其中一般贸易出口79.22亿美元,占全年总出口额的59%;进口63.05亿美元,占全年进口额的77%(详见表3)。

三、江西对外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对外贸易总量偏小

尽管江西对外贸易近年来得到了较大发展,但是其总量依然处于较低水平。2010年江西省进出口总额为216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为134.16亿美元,进口总额为81.84亿美元。进出口总额位于全国第15位。从表4中可以看到,2010年江西的进出口总额不仅远低于我国东部发达省份,也低于同为中部省份的湖北、安徽,位于西部地区的四川之后。

(二)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从数据上来看,江西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不合理。首先,在江西省主要的出口商品中,劳动密集型以及初级产品所占的比重非常大,而高新技术产品所占的比重较低。对江西省统计数据分析后可以发现,2009年和2010年劳动密集型产品以及初级产品出口额占出口商品总额的比重分别为51%和46%。而且,为了简化研究的流程,这个数字还没有加入机电产品中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数据。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服装及衣着附件、鞋类、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农产品、钢材、旅行用品及箱包、家具及其配件、塑料制品是江西省出口金额排名前10的商品。其中:高新技术产品的进出口总额排名靠前,但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较低。2010年这个比值仅为13%。其次,江西主要出口商品门类较多,但缺乏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类型(参见表1)。

(三)对外贸易市场过于集中

以出口为例,江西省主要的出口市场在亚洲和欧洲(详见图3)。其中,亚洲主要贸易对象是中国香港、日本、韩国等,欧洲主要贸易对象是德国、意大利以及英国。按国别或地区分,江西主要的出口对象是美国、中国香港和德国,这三个市场出口量约为江西省全年出口总量的29%。近年来,美欧这些传统进口大国或地区的经济一直处于低谷,加上美国债务危机以及欧洲债务危机的持续酝酿,这些国家或地区的购买力大幅下降。目前俄罗斯、巴西等国家由于自然资源等各种原因,经济发展势头良好,购买力不断提高,越来越成为我国重要的出口市场,但江西对于这些新兴市场的开发力度不够。

(四)对外贸易主体结构不尽合理

江西省对外贸易主体结构需要改进,包括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等本土企业,对于对外贸易的贡献率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根据历年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额长期占据首位,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对出口的贡献比例相对较低。虽然2011年江西省民营企业进出口额首次超过外商投资企业,成为江西最大的对外贸易主体,但是也仅仅是以非常微弱的优势领先。从未来来看,能否继续保持领先还是很难预测的。外商投资企业在利用江西的资源和劳动力得到良好发展机会的同时,也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是,除了污染和一些漂亮的出口数据之外,对于江西省经济的长远发展贡献却有待于时间检验。为了吸引外商投资,需要给予非常多的优惠政策,但是外商投资是逐利的,如果其他地区有更优惠的政策以及补贴,资本有可能就会很快转移到其他地区。

(五)区域内发展不平衡

江西各区域面临严重的发展不均衡问题。从图4和图5中可以看出,在江西省内南昌的对外贸易发展最好,2010年其进出口总额占全省总额的25%,其次是鹰潭和新余,两地2010年进出口总额占全省总额的18%和17%。这三地占江西省进出口总额的60%。进出口额最低的地区是萍乡,2010年进出口额仅为4.53亿美元,占全省的比重约为2.1%,与南昌进出口总额相差近12倍,差距悬殊。

四、江西对外贸易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对外贸易思想未能与时俱进

作为内陆省份的江西,经济发展水平与东部沿海省份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由于对外贸易起步比较晚,相关制度建设相对比较欠缺。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外汇储备缺乏,当时发展对外贸易的首要目标就是出口创汇。当前,出口创汇的理念依然是一些政府部门发展对外贸易的主要指导思想。但是,从目前的形势来看,创汇已经不再是发展对外贸易的主要目的,发展对外贸易应该是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规模经济效益,促进经济结构升级,进而保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产业分工层次低,出口产品附加值低

江西省主要出口商品是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和初级产品,技术含量低、资源消耗大而且经济效益较低,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由于经济基础等原因,江西工业基础比较薄弱,处于产业分工的底层。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仅占出口总量的13%左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以稀土为例,江西省虽拥有巨量的稀土储量和巨大的稀土出口量,但稀土出口大都为稀土原矿,没有通过深加工来增加其附加值。

(三)利用外资规模小,结构不合理

江西利用外资规模较小。截至2010年底,江西省吸引外资总额为439亿美元,相比于2009年增长约19%。吸引外资总额在全国位于第11位。但相对于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而言差距明显,即使与四川相比也有近100亿美元的差距(详见表5)。同时,外商投资主要集中于制造业,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额度不高。目前,江西第三产业利用外商的投资不断提高,但是依然不是外商投资的重点。江西外商投资的结构也有待于提升。

(四)外贸经营管理人才缺乏

江西现有24所本科院校、48所高职(专科)、13所独立学院、5个分校办学点,每年为国家培养大量的人才。但是,外贸经营管理人才的缺乏却实实在在成为制约江西对外贸易发展的重要因素。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是从学校角度来看,现在高校国际贸易等专业的教师普遍缺乏外贸工作经验,使得课堂教学以纯理论为主,缺乏实践教学。因此,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不高,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二是从学生自身来说,对国际贸易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不高。许多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最后都没有进人国际贸易这个行业。同时,因为处于对待遇和发展前景等因素的考虑,许多人不愿意留在江西。三是从企业需求来说,近年来江西省对外贸易发展迅速,对外贸易经营管理人才的需求也大大增加。

五、促进江西省对外贸易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软硬环境建设,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江西拥有丰富的资源和良好的区位条件,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尤其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升级为国家战略和国内产业转移趋势的发展,使江西面临更大的发展机遇。要继续推进江西经济的发展,实现江西在中部地区率先崛起,当务之急就是要不断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提升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为对外贸易的发展营造良好的软硬环境。积极引进高质量外资的同时,也鼓励企业走出去。这种环境建设主要包含两个方面:(1)营造良好的软环境。首先,政府要积极完善对外贸易的相关制度。树立适应新形势的对外贸易发展思路。建立健全相应的行业协会,规范企业的竞争行为,引导企业合理地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其次,企业要树立国际化的经营理念,以更好地适应国际市场竞争环境,进而推动企业发展。(2)打造优越的硬环境。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为对外贸易发展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从完善交通设施建设,建设便捷高效廉价的物流体系等方面人手,增强江西吸引产业转移和国外投资的吸引力,为江西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二)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出口商品结构

针对江西现阶段出口商品主要是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和初级产品的现状,必须着力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出口商品结构。第一,发展现代制造业,提升产业结构。充分利用江西比较优势和目前有利形势,着力推进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第二,强化质量意识,打造高品质商品出口基地。目前,中国制造风靡全球,但是中国产品低品质的形象也一直影响着我国产品走出去的步伐。作为后发梯队,江西应该着眼于打造高品质商品出口基地。第三,树立产业链意识,发展矿产资源和农产品深加工。初级产品经过深加工后,不仅提升了产品本身的附加值,有助于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还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同时,发展初级产品深加工,能够增加就业岗位,有利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提高农民收入。江西是农业大省,也是资源大省,但江西的农产品和矿产品基本都是以初级产品的形态出口,产品的附加值低,而且市场竞争力弱。在今后,要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延伸产业链上,在消耗同等资源的条件下创造更多的价值。

(三)优化对外贸易市场结构,规避对外贸易经营风险

江西省与全球大多数国家或地区都有贸易往来,但是主要的出口市场在亚洲和欧洲,对德国、美国等国家的依赖程度也比较高。当前,世界经济依然没有走出经济危机的阴霾,加上欧洲债务危机、人民币升值等因素,使得这些传统的出口市场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反而,由于各种原因,俄罗斯、巴西、印度等国家近年来经济发展平稳,我国与其双边贸易额不断提高。所以,积极开发新兴市场,不仅能够有力地促进江西对外贸易发展,也有利于规避对外贸易经营风险。

(四)培育外向型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

江西省出口商品种类丰富,但是缺乏龙头企业,没有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拳头产品,在面临国际竞争时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力量分散的同时精力也消耗在内斗中。在新形势下,应该积极培养龙头企业,打造产业集群,以实现规模经济发展需求。龙头企业不仅能够集中力量应对国际竞争,也能够集中资源开发新技术、新产品。龙头企业通常还能够作为整个行业的领头羊,引领整个行业走上健康的发展轨道。产业集群则能够将相关企业集中到一起,形成专门化的生产基地,降低运输等经营成本,形成规模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