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互联网教育论文

互联网教育论文

互联网教育论文

互联网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一)机遇分析

随着计算机信息软件以及网络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所引发的资源共享、多媒体信息技术的隐蔽和直观都给我国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德育教育带来了发展机遇。1.网络技术让德育教学活动具备更多的教学资源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变革带来了较多的信息资源,这就在一定程度上给大学德育教学工作提供了新鲜生动的资源,从根本上增加了整个德育教学工作的目的性和有效性。2.网络技术增强了德育教学工作的直观性现阶段的网络技术和资源保证了大学德育工作更加直观和形象。网络技术能够较为轻松地对图像、声音等多媒体信息技术进行利用,让德育教学工作更好地吸引学生参与其中,并让他们乐意接受相关的教学活动,使教学有效性更加明显。3.网络技术扩大了德育教学工作的覆盖面在过去的大学德育教育教学工作中采用的都是一对一的教学模式,或者是做报告、讲课等传统的方法,这种教学方法虽然能够解决部分学生思想方面存在的问题。但是在教学时间以及教学场地等因素的影响下,教育教学覆盖面较为狭窄。[2]而网络信息技术在一定程度上让教学工作开放性更加明显,高校德育教育工作人员能够在利用网络途径保证德育工作的顺利进行,突破时间以及场地给整个德育工作带来的影响,让整个德育教育教学工作范围更加广阔。4.网络技术让整个德育工作的交流层次更加深刻网络信息所具有的交互性和隐蔽性的特点,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人际沟通以及交流所产生的心理距离,从而减少受教育者的心理防卫。网络技术让学生和教师进行真实性的双向互动交流,从而让教师能够对学生所产生的思想动态进行深度了解,提升整个德育教学工作的针对性。

(二)网络技术给大学德育教育工作带来的挑战

网络技术在给大学德育教育工作带来积极、正面影响的同时,也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了更大的难度。1.导致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出现严重错位互联网技术引导下信息传播有着较为普遍的开放性,导致信息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不断扩散。这种发展优势虽然能够让大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观念和信息,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让不良意识或者文化对大学生的健康思想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状况较为仇视,通过互联网技术,能够开展各种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活动。网络信息技术所具有的开放性特点能够从根本上满足西方恶势力的追求,利用网络技术对我国的意识形态、基本制度以及价值观念进行恶劣攻击,通过对当代大学生兜售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以及拜金主义来冲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从而导致大学德育教育工作难度不断增加。2.攻击、欺骗以及安全破坏行为受到网络技术发展的影响,大学生群体中存在很多网络黑客,通过系统的计算机信息技术来侵入网络正常运行工作系统,对文字和数据进行恶意篡改、对计算机系统密码进行破译,对各种病毒进行制造和传播,从而导致网络系统的安全运行受到影响。3.网络技术的隐匿性容易导致大学生出现道德失范现象网络信息环境影响下,人们所进行的各种交际活动缺乏传统的法律、人际、舆论以及道德的约束,学生和教师之间也不需要面对面地进行沟通和交流,受到“快乐原则”的影响,他们会在网络上任意释放自己被压抑的恶、假、丑等情绪。较为开放的网络能够最大程度地接纳大学生所特有的道德价值、道德心理、道德规范以及道德理想。[3]大学生摆脱了伦理道德和现实社会所受到的种种约束,很容易对自我行为进行放纵,忽略自身所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导致网上黑客、网上欺骗、网上信息垄断以及网上盗窃等问题的产生。4.泛滥的网络色情文化影响大学生的性教育网络具有开放性和匿名性的特点,从而导致网络信息逐渐发展成为免检产品。在各种汹涌而来的网络信息中,存在较多的色情信息,全球网络范围内存在很多,给用户提供较多的色情内容,并逐渐发展成为现阶段人们的一种新型的娱乐项目。我国现阶段在网络发展过程中也存在很多欲望偷窥、情惑,这些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给我国大学思政教育活动增加了难度。

二、新时期网络环境下做好大学德育工作

(一)提升思政教师对做好德育教学工作的认识力度

这就要求管理部门不仅要引导高校思政教师清晰地认识到网络环境下开展大学德育教育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还要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深刻认识到德育教育工作的特点和规律,从根本上提升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和主动性。[4]德育教师及其领导要连同社会有关部门积极开展有效的教育活动,引导教师认识到网络发展环境下开展德育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性,为今后的教学工作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校园氛围。

(二)培养素质较高的德育教师队伍

受到计算机信息技术以及各类软件更新换代速度较快的影响,当今大学德育教学工作中很多教师不懂得如何利用网络和计算机信息技术,不能够从根本上认识到现阶段德育教育教学工作在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具体规律,也很难对大学生网络环境影响下产生的思想变化进行了解和掌握,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让德育教师难以对德育信息实施控制和指导。为了能够顺利达到德育教学各个阶段的目的,就要结合教学工作实际现状,建立并完善素质较高的德育教师工作队伍,为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动力和智力支持。首先,要保证德育工作人员具备较为深厚的理论知识水平,具备正确的道德观念、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并对这些价值进行自觉宣传和维护。其次,要引导德育教师能够对各种多媒体或者网络信息进行科学处理,从而锻炼他们的德育教学能力,让他们深入对网络时代所具备的相关特征进行了解,并提升对各种网络信息软件的处理能力。[5]最后,德育教师要养成进取精神,能够发现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保证所开展的各种教学活动满足时展和社会进步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德育教师把自己较为先进的思想不断融入到各种网络文化中去,从而让德育教学工作取得更大的发展和进步。

(三)做好立法以及防范工作,杜绝所有的不良信息

做好网络立法工作,目前,虽然有关部门已经先后制定了各种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运行规范条例,但是,在进行实际操作时,仍然缺乏集中和系统的工作力度,这必然会导致现阶段的网络文化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出现各种负面效应。根据立法部门所提出的种种需求,在对现有的法律法规进行补充、修改和完善的同时,还要制定相关的管制法规,包括网上各种信息的监管和审查、保护知识产权、规范信息等,认定并鉴别网络犯罪和违法现象,通过较为全面的法制手段对信息犯罪行为进行处罚。[6]对于大学生可能存在的网上错误、消极和不健康内容,要通过全面的措施,利用安全认证、加密、监控等技术对相关信息以及数据进行监控、鉴别,杜绝各种暴力、色情以及反动等相关信息,通过“防火墙”等措施保证网络行为的正常运行,从源头处减少赌、黄、毒等信息的产生和传播,保证大学德育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强化校园道德网络建设活动

网络所具有的社会性、地域性在一定程度上给大学德育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要想从根本上做好大学德育教育工作,就要结合教育教学工作实际建立德育网站,开辟德育教学专栏,利用BBS给专题讨论提供相应的空间,建立并完善心理咨询网站以及校园聊天室,通过这些有效途径保证德育工作者能够更加便利地参与其中,用正确的观念以及思想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指导或者心理辅导,提升德育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五)对校园网站实施有效的监管

校园网站是大学生精神文化的集中地,要想做好德育教育工作,就要做好校园网站的监督和管理工作。对于校园网站上的各种信息要及时进行监控和筛选,避免各种黄色、信息乘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东风大肆宣传,在整个大学德育教育工作中产生负面影响。[7]德育教育工作者要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定期在校园网站上开辟专栏,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在校园网站上,从而用自己的心得来净化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利用各种励志的故事或者大学生感兴趣的小文章来净化校园网站,发挥自我引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当代大学生大都属于90后,他们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做好校园网站的监督工作,能够保证德育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

互联网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互联网;个性化;高职教育

到2014年底,中国的网民数量达到6.49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数量达5.57亿,使用手机在网络中的人群数量比例提升到85.8%。从网民的年龄比例来看,在10~30岁的人群数量占总数的78.1%,从网民的职业结构比例分析学生网民数所占比为23.5%,其他群体要比学生最终的上网数量要低很多。[1]专家预言,联网将会成为人与人联系的主流。

1互联网技术

互联网,顾名思义就是使通信和互联网有机的联系在一起。互联网飞速发展,其原因与近几年的智能手机快速提高、价格持续降低和宽带网络的不断普及是分不开的。互联网技术不断的发展,尤其是高等学校免费WIFI,将使互联网应用技术更广泛地渗透到高职学校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

1.1互联网的简便

上网线路是通过无线方式进行的,体积较小、重量极轻的智能手机等一系列设备,在高职学校中,可以方便高职学生的携带和使用。

1.2个性化。

人与人的需求和目的各不相同。在当今的信息时代,互联网的发展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个性化需要,使用户需要和行为体现更加准确、具体,进而将不同用户的喜好分类,传送给其他的用户,使之具有更明显的个性。1.3更准确的识别身份。手机是个人的私有物品,因此更具有保密性。身份的识别可以体现在电话号上,在上面都是真是姓名。在许多支付环境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识别标志就是手机的识别。这大大体现了信息的传播在智能手机中可以更加准确。

2互联网技术在高职教育中的应用

在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高职教学停滞不前,将会对人才的培养大大的影响。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将使高职教育和管理模式不断地向好的方向转变。

2.1学生的管理。

1)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成为了老师、家长、学生间的便利桥梁和纽带。通过利用便捷的无线网络,不仅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大大提高,而且还提高了老师的教学积极性,减少了老师的教学任务,同时方便了家长与学生和老师的沟通、交流等等。2)利用互联网平台,老师就像无时无刻不在学生身边,随时可以关心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还能通过不断地交流逐渐地对学生开展正确的教育。

2.2移动教学。

定点学习环境将逐步被时间、地点随意性选所代替。移动学习可以真正的做到使学习者脱离时间和空间的限定。移动教学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不可或缺。高职学校已认识到这一重要性,并且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和方法,通过开设音视频课程和制作学习短片,使学生通过互联网在业余时间学习。教师通过采用互联网教学的思维方式,将互联网教学和传统教学更好的融为一体,通过互联网学习平台及时关注验。互联网教学是一种崭新的教学形式。每一位教学工作人员应该积极思考如何开展教育改革,提高教育任务。

2.3后勤服务。

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也体现在高职学校的后勤保障中,有极好的发展空间。整个高职学校的教师和学生通过互联网快速准确的了解整个学校的交通、车位状况等;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及时了解食堂的用餐人数,在不同的窗中的餐饮种类和数量以及就餐地点的座位空缺情况等;通过互联网还可以快速准确的查看校园地形图,通过正确的引导到达相应的位置。通过互联网还可以查看物业费等情况。通过互联网可以实现点餐、外卖等一系列活动。在新生开学季,新生报到,缴费流程,寝室选择,录入信息等等都可以通过互联网方便快捷的实现。另外,校园里的基础设施维修,相关事务的预约等都需要互联网才能更好的进行。

2.4数字图书馆。

老师和学生生查阅资料和获取知识都必须在图书馆中完成,因此,图书馆是学校的重要场所之一。互联网技术使图书馆摆脱了时间和空间的制约,以数字图书馆的崭新面貌在阅读人员面前展现。读者可以摆脱时间和地域的制约,随时随地进行广泛阅读和获取有利知识。通过互联网不仅可以向阅读人员推荐新书等,基于互联网,极大的数字图书馆不久将成为广大阅读人员的迷你图书馆。高职学校应加大对互联网的应用程度,加大推广力度,加大对互联网的资源和人员的投资力度,提高学生对互联网的认识程度等。

2.5移动数字化的校园办公。

基于高职学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不断提高和改善,各类数字化校园服务通过互联网技术积极地展开和实施。学校的各级领导和学生教师能够通过手机等随时随地无时无刻接受任务、通知、新闻等及时被查看、文件传阅和等及时被接收。

2.6微信平台。

微信对于每个人来说并不陌生。微信功能的不断丰富和提高,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了互联网平台的便捷之处和伟大之处,并且能够使学生更加方便的学习和工作及娱乐。网上报名各类活动,宣传各类活动,组织各类活动是极为方便快捷的。互联网通过它的便捷、高效、智能、创新、个性化等一系列特点迅速而广泛在广大人群中兴起、发展、壮大,逐渐的融入人们的生活和学习中。我始终相信逐渐随着互联网在网络带宽中不断的增加、终端设备的性能逐渐的提高、价格一点点的降低,使用和管理费用更加的低廉等一系列方面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互联网技术一定会在高职教育中取得越来越好的突破和创新,高职的教学模式会有非常大的提高和改变,将有力的促进整个高职学校整体办学的水平发展和提升。

参考文献

[1]赵德强.周恩来思想研究[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

[2]周恩来教育选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3]安建设.周恩来的最后岁月[M].南京:南京出版社,2016.

互联网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一、大学生教育管理的概念界定

 

20世纪以前,教育管理思想主要来源于管理者的经验总结。之后,教育管理者借鉴了一般管理思想中的精髓,同时又结合了教育学自身的发展,教育管理理论逐步系统化和体系化。基于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将教育管理理论划分为不同的类别,20世纪以来比较有代表性的管理理论有主观主义、价值理论、批判理论、文化理论、后现代主义等。狭义大学生教育管理主要是指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日常学生事务的管理的结合,而广义上的大学生教育管理还应包含学生在学期间综合素质的教育培养以及校内校外的综合服务管理等。

 

二、大学生教育管理的发展历程

 

1、国外教育管理思想的研究历程

 

西方教育管理思想大概经过了以下四类的理论研究历程:管理效率理论,人本化理论,科学管理理论,后现代教育管理思想。管理效率理论认为在管理中制度建设是第一位的,倡导管理人员与一线工作人员负有共同的责任;人本化理论认为效率的产生不是权威的力量,而是情感的力量;科学管理理论强调教育管理的科学性,注重理论的系统化、可操作化,可以以科技手段来检验其发展水平;后现代教育管理思想提倡要重视管理理论的多样性和价值性等等。

 

2、国内大学生教育管理的发展历程

 

就国内而言,从新中国成立至文革结束,大学生教育管理政治色彩浓厚,工作内容单一。这一时期的高校教育管理内容除了学习相关社会主义理论之外,还组织开展了声势浩大的上山下乡运动。各大高校虽在学生的自我管理与教育管理方面开始重视发挥学生党、团、学生会的作用,初步建立了一支以党团组织为核心的学生政治工作队伍,但并没有开展系统的当代意义上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

 

改革开放后,大学生教育管理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地位开始得以确立,学生管理内容逐步完善,逐步在高校确立了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为基础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同时,也逐步构建了以学籍管理、奖助学金、德育考评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学生管理体系,素质教育和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也逐渐被重视起来。

 

20世纪90年代末,大学生教育管理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一步发展,管理工作日趋专业化,工作外延不断扩大。“两课”制度的建立与邓小平理论进入高校,标志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另一方面,学生管理的实际情况催生了学生教育管理队伍不断朝着专业化发展。此外,由于市场经济程度不断加深,大学取消毕业生统一分配,学生就业工作逐渐成为大学生教育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总之,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在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上,正不断朝着学生心理咨询、学生资助、勤工助学、毕业生就业指导等方向发展,除了强调教育、控制、约束和规范学生的功能,还开始强调指导学生和服务学生的功能。

 

三、移动互联网技术下大学生教育管理现状

 

1、移动互联网概念界定

 

对于移动互联网的概念,学术界尚未达成共识。根据移动互联网网络和终端的不同,移动互联网的定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在广义的移动互联网定义中,移动互联网就是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各种手持移动设备来实现网络连接,随时随地获取信息和服务,泛指一切无线网络;狭义的移动互联网则将终端设定在手机,指用户以手机作为终端通过移动通信网络获取移动数据和信息服务。已有研究发现,近年来不断发展的互联网技术被逐渐运用于定位研究中,尤其是基于WIFI的室内辅助定位技术。

 

2、移动互联网技术下大学生教育管理现状

 

移动学生管理系统就是把传统的学生管理系统从电脑上延伸到手机等移动终端上,实现了学生管理工作公共服务信息等的标准化、应用性和共享管理,为各级用户提供了综合数据信息的集成共享环境,学生管理工作者可以方便地利用移动通讯网络,提高工作效能,创新学生管理工作的方式和途径。美国的学生事务工作大多实行垂直式的扁平化管理,涵盖了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工作内容包括校园安全职业指导、学习困难学生指导、学生经济资助、学费管理、注册管理等等。移动互联网技术除了在事务管理方面提供便捷性外,也广泛运用于网络教育。

 

国内也广泛采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实现大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及时与准确共享教育教学信息,推送和提醒重要信息,形成有组织、可管理的交流与互动平台,在为广大师生提供服务的同时,加强大学生的教育与管理。移动互联网技术在大学生教育管理中的运用,主要从加强网络平台建设、提高工作队伍利用新技术的工作能力、加强移动互联网络的舆情分析和信息监管和完善校园网络文化体系等路径开展。

 

四、移动互联网技术下大学生教育管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学生日常事务管理研究较少

 

更多学者的研究集中于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不仅研究3G移动互联网技术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还提出了创新措施与策略。大学生教育管理除了思想政治教育以外,还包括日常管理、学生公寓管理、学生心理管理、学生资助管理、社团活动管理、就业创业管理等方面,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平台应扩展研究领域,将移动互联网技术运用到教育管理的各个方面,例如研究在移动终端上实现学生资助申请、实时了解学生情况、高效审核批准等,实现学生管理的智能化和人性化。

 

2、以理论性研究为主,缺少实证调查研究

 

以往的研究,都认识到移动互联网对大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的影响,以及利用移动互联网加强大学生教育管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但缺少全面、深入和有说服性的实证调研,缺乏建设性的实际工作指导意见,需要继续深入、全面、系统地研究移动互联网对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带来的新方法和路径过程。

 

3、缺少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教育管理利弊研究

 

现有的研究中,大多学者基于移动终端的多样化、时间的碎片化、用户多样化等对教育管理活动进行研究,探讨移动互联网技术给教育管理活动提供的有利平台,分析移动互联网技术在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移动办公等方面的应用,却缺乏探讨移动互联网带给教育管理的问题和挑战,例如学生信息窃取问题、信息的误传播、对学生思维行为的影响等。

 

移动互联网技术在蓬勃发展,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应用研究方兴未艾。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不仅是一种通信和上网工具,更是高校教育管理的有效载体,移动互联网技术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运用将越来越广泛,给学生和教师及管理工作提供更多的便利。

 

【作者简介】

互联网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由于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各种教育技术手段也在不段的更新完善。自从60年代初就开始了计算机教育教学应用的初级阶段。 随着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社会。信息时代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各国相继采取措施促进互联网在教育领域中的广泛使用。从三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我国教育领域开始进行运用互联网络的尝试。各级各类教育研究机构,学校,在互联网络上建立了自己的主页、网站,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高等学校发挥教学的功能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机会。互联网是一种新的、可以充分发挥学校教育资源的载体,它可以使学校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比以往大得多的效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通过互联网,高校有限的资源可以发挥近乎无限的作用。任何有限的教学资源,只要能够通过互联网媒体加以传播,那么它发挥的作用和影响可以不受时间、地理空间和人力的限制。它在某个阶段的作用和影响只是受到具体技术条件的限制,而这种限制随着技术的演进,将会淡化、甚室消失。 一、互联网与信息技术的发展 互联网络(theintemet)是相互联接的不同网络(局域网、城域网、广域网)的集合。因特网(玩ternet)就是一个最大的国际互联网络,它采用网关路由器将各个不同类型的网络相互联接起来,再通过网关路由器联接到intemet的主干网上。因特网是国际计算机互联网络,他将全世界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部门和机构的不同类型的计算机及国家主干网、广域网、城域网、局域网通过网络互联设备“永久性”地高速互联,因此是一个“计算机网络的网络”。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一般所指的互联网就是因特网,本文将采用互联网这个概念来讨论问题。 作为信息时代的一项主要标志的互联网,由于其自身的优势在不断地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通过互联网,可以实现高度的资源共享,人们可以在迅速从网上搜索到自己所需的资源;通过互联网,可以实现快速的信息传播。人们可以在第一时间知道世界上发生的大事;通过互联网,可以实现不同国家地区的人们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人们可以通过电子邮件(乙mail)、讨论组(DJsc~G阴P)、聊天室(以atR~)等交流思想,增进了解;互联网所具有的高速的通信效果与低廉的价格也是它能够迅速发展并产生巨大作用的主要原因之一。互联网自1994年进人中国以来,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1年1月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我国上网计算机数:892万台。我国上网用户人数:2,乃0万人。 二、互联网与教育 伴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信息科技进人了社会的每一个层面,教育也必然面临着巨大的变革。个人教育制度将取代传统的集体教育制度;自学系统将成为信息社会的主要教育形式;终身教育即将普及;人们必须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 教育的民主化、终身化、多样化、个性化、国际化将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实观。中国在1999年的国家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规定:“在高中阶段的学校和有条件的初中、小学普及计算机操作和信息技术教育”。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提出了要对所有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育。并在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的研究中提出了六个标准:1对信息的关注;2、能够研究和判别可供选择的信息及观点的优劣、可行性;3、能够选择各种信息源,熟悉使用各种信息工具以获取信息的能力;4、能对某一课题找到相应的信息,进行综述及纵观其现状和发展趋势;5、获得继续自我教育的基础;6、发挥主动性和独立性。 三、中国教育领域应用互联网的状况 就在各级普通教育机构抓住机遇,大力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普及互联网知识,运用网络来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同时,我国的教育领域也开始逐步认识到互联网的巨大效用,并开始了积极的探索。 第一、建设网站(主页)的目的不明确,网站的建设和建立一个学校或一个品牌一样。应该有个性、有目的、有功能、有特点。 第二、网站(主页)的内容严重不足。从多数站点上,访问者只能看到一些简单的信息,介绍性、概述性的信息后多,有的学校主页仅仅只有l页。 第三、网站(主页)的专业性不够。多数站点仅仅是本机构或学校的介绍,对于本校的教学,招生,设施等的概况介绍的比较多,对于专业领域如教学改革,课程改革,科研等的涉及比较少,不能满足特殊学校教师、专业人员等的需求。 第四、网站(主页)的技术含量不够。绝大多数的站点都没有数据库查询系统,而这个是网络的一个重大的功能,即从浩如烟海的知识中快速提取出自己所需的知识。 第五、网站分布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总体而言,我国的教育站点的发展很快,但是存在不少的问题,需要全体关心教育的人士做出反应,逐步走出教育应用互联网技求的初级阶段。 四、未来发展的方向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将逐步深人到人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网络中的教育资源将越来越多。教育领域中从事网站建设的单位与个人也将随之增加。面对互联网的这种发展趋势,结合教育行业目前在这个领域的发展现状,我们如何更加有效地利用互联网上的信息资源为我们教育与科学研究服务? 1、信息的专业性 网络的进一步发展要求信息的索取更专业化,‘就要求我们在网站的信息材料内容上达到专业化。另外,网络的发展会使提供这种网络服务的网站越来越多,同时使用这个网络的群体也会越来越复杂化,这就要求网站的发展要有特色,要有其它同行没有的专业化知识与内容;另一方面访问网站的用户越来越集中,要求网站在信息内容上更专业化。#p#分页标题#e# 2、数据的键全性 互联网信息技术在教育界的运用与发展,势必要求教育界有一个键全的、信息量极大的大型数据库系统。同时作为用户也可以通过网络搜索到自身想了解的以上各方面的信息内容。 3、讨论的广泛牲 运用互联网信息科技开发网上在线讨论功能,可以非常有效地在互联网上收到一个好的社会意见结果,目前可以采用的方式有两种云一种是采用BBS论坛,通过在网站上提出一些社会观注的话题或个人难点,从而得到社会各行业、各方面人土的意见与点评,进而达到互联网信息技术带来的所谓全社会共同来参与讨论的效果,另外一种是采用在线聊天,此方式解决了那些从事持教方面研究的人员进行导地时时相互沟通的困难,同时也为从事特殊工作的人群或有特殊需要的人群相互间进行实时交流提供了一种好的方式。 4、资源的共享性 随着互联网信息科技的进一步发展,国家教委“校校通”计划的推进,用较低的成本在互联网上获得丰富而优质的教学资源和课程,最终实现资源共享。在北大,几乎每一天都有来自国内外的知名专家和学者的讲座、演讲与讨论。按照传统的方式,人们如果不在当时当地就很难分享到这种机会,而且错过了就将永远错过。但是,有了互联网之后,这些宝贵的机会就能够为更多想参与的人共享。 总的说来,使用网络信息以帮助学校提高管理水平,帮助老师改进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与进行个性化的学习该是研究的重点。相比传统教育模式,互联网教育的诸多优势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多、底子薄、拥有五千年文明史、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大变革的发展中大国来说,有着更为迫切的意义。但我国近年来在互联网教育上的进展,仍远远滞后于一些先进国家。 互联网非常有利于高等学校实现其教育、科研和提供社会服务等基本功能。国家拿出了大量的资金办学,无非是要求学校能够多出人才,多出成果,能够为社会提供教育领域的更多服务。 所以,互联网教育提供了一种超越时空限制的教育方式和平台;它可以一天24小时不间断进行,超越了时间,同时也超越了办学的物理空间限制,突破了学校的围墙,突破了高等教育本身所受的资源和资金上的限制,让有限的高等教育资源成为近乎无限的、不受时空和资金限制的、人人可以享受的全民教育资源;由此派生了互联网教育的另一个优势,即互联网教育能产生人们所意想不到的规模效应。 即时共享的过程当然是交互式的,这也是互联网教育的第三个优势。以课堂教学为主的传统模式,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而互联网教育采取的是一种互动的方式,学生在某种程度上既是一个教学接受者,同时也是一个参与教学的主体。主动式、互动式的教学,更有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更主动地思考问题、理解问题并解决问题。 互联网是这样的一种技术手段,它可以转播纵深化和广博化的互联网课件,实现教学方法上的优化,改变传统地单纯提供知识和理论的形式。学习可以从问题人手,学生通过对问题的分析,转化到新知识和理论的学习;互联网课件可以允许并鼓励学生进行不受时空限制的讨论;教师和学生都可以针对问题,提出一些可行的解决方案,并且就各种解决方案的优劣进行探讨。这种教学形式更加适合培养适应实际的人才,更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此外,互联网教学可以通过各种网上手段为学生提供各种参考资料、各种看法、各种思路、各种方法和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这一切将大大开拓学生的思路,真正培养学生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从社会的意义上来说,互联网教育是一种真正的公平教育,这也是它的又一大优势。互联网使得人人有权接受教育这样一种理想有可能真正实现。 一个学校,特别是著名的大学,许多人都希望能够成为它的学生。但传统的教学方式却不可能让想进北大的人都得到这个机会。但是,互联网就有可能使得更多的人能够接受到优秀学校的教育。这就极大地扩大了社会受教育的范围,也使得更多人有机会享受到优秀的教育资源。 互联网教育的核心是资源。目前在我们的大学里,缺乏大量优秀的互联网课件资源,是影响互联网教育发展的关键之一。在一个大学里,知名的教授、专家、丰富的图书资料等等都是极为重要的教育资源,但是课程、教案、资料以及教授们的教学经验等等,都必须变成各种形式的网络课件,才能为互联网教育所使用。也就是说,传统教育的资源必须经过再设计、再处理、再加工才能被互联网教育所利用,才能成为互联网教育的宝贵资源。而这个资源的再设计、再处理和再加工过程,不可能是自动完成的,也不可能通过简单的加工处理就成为互联网教育上的优秀资源。山传统资源转变为互联网资源的过程,需要课件的设计人员对原有的传统教学资源有深刻的认识和了解,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掌握互联网课件设计的各种工具,包括对文字、语音、图像、动画和影像等多媒体设计手段的掌握和运用,同时还要对互联网教育的特点有具体的认识,能够把传统教育方法、资料与互联网手段和互联网上的丰富资源结合起来。要想得到优秀的互联网教育课件资源,需要有优秀教学人员拿出时间、精力与课件设计人员密切结合,进行课件的设计,并在使用中不断修改、提高。这样一个过程是教学过程的一种设计和创造。 我们看到,互联网的兴起掀起了教育工具和教育管理模式变革的新浪潮,互联网教育在世界各国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互联网也为我国发展高等教育提供了巨大的空间,甚至使高等教育在我国进行普及也成为可能,从而对我国的教育进步与社会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

互联网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互联网+;“95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挑战;方法创新

在“互联网+”时代下,互联网已经成为重要的信息传媒工具,它已成为传统产业与网络技术相互融合、相互叠加的重要产物,它的孕育产生和繁荣发展,全面提高了社会生产效率,促进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提升,为社会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技术保障。

一、“互联网+”的提出及基本特征

“互联网+”概念的首次提出是在2015年3月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将“互联网+”国家行动计划上升到国家政治层面。“互联网+”具有互联互通、共融共享、开放绿色、创新发展等基本特征。“互联网+”坚持尊重自然、尊重客观规律,时刻坚持以为为本的理念,不断创新发展,互通互联,将政治、经济、社会、生态等与“互联网+”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在促进科学技术、社会产业发展的同时,科学、全面地带动了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全面发展。“互联网+”的运用,使科学技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革新和发展,在不断挖掘新的信息技术和促进产业发展的同时,“互联网+”给社会各行业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1]。同时,其也给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挑战,在此背景下,需要教育工作者紧跟时代步伐,创新教育方法。

二、“95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

(一)强烈的时代感,对于网络依赖感极强

“95后”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和交往也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得到拓宽,形成了“95后”一代独有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电子产品和软件的开发和利用,使“95后”大学生对于网络有着更为宽泛的理解和把握,“95后”大学生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同时对于网络具有更加强烈的依赖感,他们的成长和进步与网络密切相关,因此,“95后”大学生本身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对于其思想和价值观的形成、完善和成熟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思维非常活跃,具有较为宽阔的视野

“95后”大学生作为跨世纪的新一代,有着自身独特的思想和价值理念,他们思维非常活跃,具有较为宽阔的视野。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新时代,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95后”大学生通过对新的科学技术的理解,他们的思想观念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特别是生产技术的更新和换代,东西方思想相互交融并蓄、相互影响,在新的思想影响和作用下,大学生的视野变得更加宽泛和开阔,使大学生具有更加鲜明的时代性、新颖性、创造性和独立性。

(三)独立自主不强,抵抗挫折风险能力较差

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有些“95后”大学生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上网、打游戏、聊天消遣时光,或者将大量的情感世界寄托于网络,缺少与教师亲朋好友的沟通,长此会导致“95后”大学生产生孤独、抑郁、心气浮躁、人格分裂等不良后果,心理问题凸显。在家庭生活中,父母以孩子为中心,更多地是竭尽全力的保护孩子,生怕受一点委屈和挫折,导致“95后”大学生生活自理能力较差,独立自主的能力不强,对待事情和困难更多地是依赖父母,因而对于挫折和困境缺乏抵抗挫折和抗御风险的能力。

三、“互联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挑战

(一)网络信息鱼龙混杂,不良信息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

“互联网+”时代是一个开放的、虚拟的空间,开放化的网络与传统的报纸、广播、新闻等媒介截然不同,在传统的媒介方式下,电信网络管理部门能够将不道德、恶意的、违法的不良信息加以审核核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将及时、真实、准确的信息传递给读者。然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在互联网市场中,政府部门的监督管理也有信息不对称和漏洞的地方,网络信息鱼龙混杂,因“95后”大学生还处在成长阶段,思想观念未定型,对于善恶、好坏还缺乏分辨能力和充足的社会经验。在网络活动中,“95后”大学生极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

(二)西方网络文化的冲击制约着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

互联网+是一个开放的大环境,在网络大环境中,我们没有地域、国别、民族、学历的限制,我们通过网络可以与全世界的人进行沟通、交流和联络。伴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的加快,全面有效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因而,在社会思想价值体系中,受到西方网络文化以及全球多元化文化思潮的影响,再加上“95后”大学生思想观念发展不稳定、不够成熟,极其容易受到西方多思潮的严重影响。因此,高校应注重加强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培养,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大学生的思想素质。

(三)互联网的社会舆论导向功能较弱影响大学生价值观

互联网是一个隐蔽的空间,网络空间具有隐蔽性和不可估摸性的特点,在网络环境中,我们可以自由的打开网络浏览器,搜索自己喜欢的图片、信息、资料等并可以下载传输,但在网络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社会舆论导向的引导和道德的约束,导致当今网络与传统的传播方式不同,在网络中,大学生缺乏道德的约束和指导,具有较强的随意性和可操作性。

四、“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创新

(一)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构建网络时代高校思政教育新模式

当前,结合“95后”大学生自身的特点,高校应该改变传统的学校德育工作为主导的模式,全面结合网络大环境的变化和发展,高校应积极应对新时期网络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改进和变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和方法,明确教学课程目标,创新教育教学内容,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积极构建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高校充分运用校园网、校内广播站、宣传栏等传播手段,以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为主题,加强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抵制西方多元化不良信息的影响[2]。要不断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的主战场作用,拓宽宣传媒介,扩大道德教育的宣传面,强化“95后”大学生思想道德的重要性,积极营造校风优良、学风端正、积极上进的校园文化,鼓励和促进“95后”大学生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运用新媒体加强网络主流舆论阵地建设,强化高校综合网络平台建设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高校不断加强网络主流舆论阵地的建设,通过运用互联网技术、微课堂教学、新媒体等新技术和新手段,不断夯实网络主流舆论阵地建设的基石。使网络平台充分发挥宣传和指引作用。同时,高校教师通过与大学生的沟通和交流,不断增强教师的引导、教育和指导作用,全方位、宽领域通过情感教育培养“95后”大学生的人格、意识和价值观念,感化和引导学生,使他们受到新的网络主流思想和正确的社会舆论价值观念的引导,更好地帮助“95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进而实现教育的目标。

(三)加强思政教师队伍建设,并积极拓宽思政教育的渠道和手段

当前,为更好地适应网络文化的新特点,高校应该不断加强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和培养造就一支思想政治理论坚定、专业理论素质过硬、网络操作技术精湛的教师队伍。高校应该不断加强教师队伍的引进、培训和管理,特别是通过党的大政方针、理论政策等的政治理论素养的培训,切实加强高校教师的理论素养;通过开设专门的教育技术和管理业务培训,不断提升教师的技术水平和业务能力;通过制定具有较强针对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方案,不断加强教师理论和能力素养的提升和培养;通过专家辅导报告、社会实践教学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辅导报告会等不断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途径,通过积极有效措施的实施和开展,有效地保障了大学生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四)坚持以人为本、互利共赢,协同社会共同实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在互联网+时代下,以互联网思维创新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95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战场,但仅仅依靠高校来完成“95后”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是不够的,学校、社会、家长各个方面都应该携起手来齐心协力、团结一致,共同建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格局。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首先应该从思想上全面提升“95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家长应该减少对于孩子的溺爱,培养“95后”大学生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同时对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情况、思想状况等进行严格地控制、引导和指导;网络管理部门应该加强网络不良信息的监督和管理,关闭不法信息和网站;公安机关应该严厉查处不良网吧,用法律手段严禁不良信息和非法信息的传播。总之,社会各界应该坚持以人为本、互利共赢的原则,齐抓共管、密切合作、共同营造“95后”大学生文明上网、绿色上网的新格局,不断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设,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3]

总之,在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面临着很多问题和挑战,高校应该充分结合“95后”大学生自身的特点,明确教学目标,创新教学方法,积极构建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通过拓宽思政教育的渠道和手段、加强高校综合网络平台建设,共同营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全面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设。

参考文献:

[1]李金.“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路径选择[J]学术论坛,2016(02)

[2]徐秀娟.“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当议[J]教学研究,201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