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养老院年中总结

养老院年中总结

养老院年中总结

养老院年中总结范文第1篇

实践地点:__省__市__区某私营养老院

实践时间:__*年*月*日

实践目的:探访养老院老人,丰富老人日常生活;

提供建议给养老院丰富老人生活;

作为参考资料让其他子女更好地安排父母晚年生活。

前言:

随着时代社会的发展与变革,越来越多的老人选择去养老院安度晚年,但一个人在清冷的养老院里终究未免感到寂寞。怀着这样的想法,我们决定去探望一下老人,带点小礼物去给他们拜年,陪他们说说话聊聊天,顺便了解下住在养老院里的生活。

流程:

__月__日晚完成调查问卷设计和打印。

__月__日上午9:30集合,下午1__:30到达养老院,与1__名老人进行了交流,给院内老人分发新年礼物。

下午16:00结束调研,返程。

__月15日完成调查问卷统计和报告撰写。

过程详述:

在调研的前一天,我们先到养老院预约了调研的事宜。

正式调研这天,到达养老院后,我们到一楼的办公室和副院长等人打了招呼,给她们新年礼物后,由她们带领到一位老人的房间里进行聊天。我们拿出准备好的调查问卷边询问老人边填写,期间副院长她们多次在老人之前替答问题,老人则在旁边点头称是。

鉴于此种情况,我们向副院长提议由我们自己派发礼物给老人。面对老人,我们也不再采取直接询问的方式,而是与他们拉家常聊天,从对话中收集信息。

因午休、时间等各种原因,我们最终只得以和十二位老人聊天,并根据对话整理成十二份答卷。

与第一位老人不同,在没有副院长围观的情况下老人们的话明显增多,基本上都显得健谈,言语间涉及:老人家庭;子女情况;经历;院内生活;对院方的要求。

在与老人聊天的过程中,我们着重了解老人平时生活状态,对院内生活的看法,以及过往经历。

和老人聊天很愉快,他们也确确实实是高兴的接待我们,总有很多话说。希望下次有机会能再探望他们。

调查总结:

根据实践结果,我们发现:

1、 养老院内生活只有打牌、麻将、看电视、散步活动可供消磨时光,许多老人日常仅散步、睡觉,或是在房内看电视,只有少数打麻将消遣。

2、 调查中只有一名老人日常出过院门,去郊外拜访好友。

3、 在养老院中的老人,入住养老院的原因是:(1)子女不在身边照顾困难,而自己在家生活不便(11人,占总调查人数9__%);(__)神志稍微有些不清晰(1人,占总调查人数8%)。

4、 院内有健身房,调研中未见有老人使用健身。

5、 院内配备医师,老人生病基本上都找他看病。

6、 老人们的房间里没有空调。多数老人(10名,占总调查人数83%)直言睡觉时会感觉冷。院内卖热水袋,但效果不好,到了半夜热水就会冷却到室温。

7、 有的老人(6名,占总调查人数50%)觉得院内饭菜难吃,其余认为一般。有一名老人自己带了用具烧饭。我们注意到院内墙上贴有“不准在房间里烧饭”警示语。

8、 院内有一个澡堂但男女混用,热水不多,院方安排人站在门口管理来浴者一个挨一个轮流沐浴。

9、 养老院内的老人,儿女都不太常来,只有一位老人的子女定期一个月探望一次。而老人们对这种情况也意见不大。

10、 院内安排工作人员定期为老人们扫地,确保房间卫生。

11、 本次调查的这家养老院,是一家收费较低(平均每人每月1500-__000元)的养老院,来此的老人家庭状况大都一般。

给养老院的建议:

1、 建议改善老人的房间取暖条件,提升老人们的生活质量。

养老院年中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童心苑;老幼同养;层次分析法;推广可行性

一、引言

本世纪初始,我国政策的关注方向就开始从计划生育逐渐转向了养老防老。在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下,虽然出台了很多的养老保险政策和养老机构建设政策,但能真正有效解决养老难题、提高养老服务质量的政策则少之又少。而此时,养老院则作为政策实践单位和试验载体开始逐渐进入大众的视野并渐渐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二、各种养老育幼机构的发展现状

(一)童心苑

“童心苑”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养老院和幼儿园并存运营的试点模式,将老人和幼儿结合供养,老人和幼儿既有各自独立的生活空间又有交叉的活动交流,养老院院长同时也是幼儿园园长,有其自身具有的优、缺点。由于“童心苑”是在有60多年历史的幼儿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在院长等工作人员的沟通协调下,得到了众多群众的支持,其中包括幼儿园孩子的家长、老年人的家人以及社区医院的医生、各高校的志愿者等。“童心苑”不仅和各高校的志愿者队伍有联系,而且和社区内的社区卫生部有协定,社区医院的医生会定期按时到“童心苑”为老年人检查身体,而且如果老年人或小孩有特殊的要求,社区医院的医生也会随叫随到。各高校的志愿者会在节假日到“童心苑”为老年人打扫卫生,陪伴老人。

“童心苑”创立之初,武昌区政府(主要是武昌区民政局)对此就高度关注,而且多年从事社会保障研究的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丁建定也对此“养老幼教”模式进行了研究和分析。“童心苑”受到了CCTV―NEWS、湖北经济电视台等媒体的关注,一时间成为热议的话题。

但是,由于场地以及资金的限制,“童心苑”的发展也受到了阻碍,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童心苑”仍需加强。“童心苑”的收费根据老年人的特殊护理要求不同而收取1100-1900不等,而且每月每位老人政府会有100元的补贴,勉强能够应付日常的支出,特别是老年人需要各种护理工具都要养老院去购买,这大大增加了“童心苑”的支出。另一方面,“童心苑”身处市区,市区内土地稀缺而且价格相对昂贵,这使得“童心苑”很难再扩展。

总体来说,“童心苑”内生活的老年人对这种“老幼同养”的特殊模式支持,都感到在这种养老院内生活变得更快乐了,可以和幼儿园的孩子一起生活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二)普通养老院

在中国社会老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的今天,养老院的管理并没有得到相关部门的足够关注,而且目前相关部门包括养老院应该承担何种责任也人没有定论。在养老社会化不可逆转的情况下,大量民办的养老院因为并没有受到国家的优惠政策的照顾,加上收费标准高,出现门庭冷落、大量床位闲置的状况。相比之下,公办养老院却备受亲睐,由于其享受的政策好,又有国家政策的优惠,不少公办养老院出现“一床难求”的现象,许多老人要住进公办养老院要提前很久预约才可以,有的养老院甚至把办公室腾出来以增加床位。

同时,虽然全国的媒体都有对养老院进行大规模的报道,但也没能够督促相关政府采取相应的政策来更好地管理这些普通模式的养老机构。

由于存在公办养老院和民办养老院的差别,两者由于效益存在差别以及得到政府的补贴不同,使得两者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参差不齐。民办养老院的基础设施相对较好,但是收费也比较高,一般的家庭承受不了如此昂贵的费用,也就造成了大量床位闲置的情况;相比之下,公办养老院由于有政府的补贴,费用相对低廉,更多的家庭愿意让老年人去公办养老院,出现“一床难求”的尴尬状况,老年人必须排队等着进入公办养老院。在这些养老院内生活的老人幸福感不是特别强烈。

(三)普通幼儿园

据统计,我国的公办与民办幼儿园合计约1719万所,在幼儿园共248423万人,根据以往的发展趋势分析,公办幼儿园的数量正呈现下降的趋势,而民办幼儿园的数量则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对于公办幼儿园来说,遭遇来到国家幼教政策以及幼教市场的双重压力。而在夹缝中生存的民办幼儿园也面临着同样大的压力,这些民办幼儿园既没有国家教育部门的拨款,又没有金融部门的贷款,只能靠自己在市场上打拼。

同时,由于政府对幼儿园等的学前教育机构的投入也存在偏差,使得民办幼儿园和公办幼儿园的基础设施存在差别。幼儿园长期存在投入不足,资源短缺,教师不足,办学条件不符合条件等的问题,使得幼儿园教育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前几年的校车事故更是把幼儿园教育以及幼儿园学生的安全保障问题推到风口浪尖。对于幼儿园的家长来讲,更加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在公办幼儿园中接受教育。

在公办幼儿园和民办幼儿园中,幼儿的幸福感也有差别。但是从校车事故到近期的幼师虐童时间,我们可以看出其实幼儿园内幼儿的幸福感并不是特别强烈。

三、养老院、幼儿园运营模式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chy Process,简写AHP)是美国著名的运筹学家T.L.Saaty于20世纪70年代初首先提出的一种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多准则决策方法。这种方法适用于结构较为复杂、决策准则较多而且不易量化的决策问题。该方法是社会、经济系统决策的有效工具,目前在工程计划、资源分配、方案排序、政策制定、冲突问题、性能评价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在一般评价中,对于一些无法测量的因素,只要引入合理的标度,就可以用这种方法来度量各因素的相对重要性,从而为决策提供依据。

(1)明确问题,提出总目标A:“运营总效益”;

(2)建立层次结构,分层结构图如下图所示:

(3)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计算相应的相对权重。

(5)结果分析。从以上分析得知,养老院、幼儿园在运营过程中要实现总效益最大化,需全面考虑各因素,但也应该重点突出、分清主次。本文所得到的影响因素的排序为幸福度、群众支持、效益、政府支持、基础条件、媒体支持(数值分别用N1,N2,N3,N4,N5,N6表示),与实际情况基本一致。

(6)评价运营总效益的数学模型的建立。对于养老院、幼儿园运营模式的评价,应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让每一个因素对综合评价有贡献,本评价方法采用加权平均型的综合评判。

运营总效益评价数学模型:

(7)计算总效益值。

①建立评语集。F={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差}={90,80,70,60,50};

②计算综合评价值。童心苑老年公寓院长对6个指标对应的打分为{90,80,60,70,70,80};我们邀请了6位普通养老院的院长进行打分,其平均值为{80,80,70,70,60,70};同时,也邀请了6位普通幼儿园的园长进行打分,其平均值为{70,80,70,70,70,70};计算结果为U1=81797,U2=75006,U3=71273,U1>U2,U1>U3,U1>(U2+U3)/2.

四、层次分析模型的优缺点分析

(一)优点

提供了层次思维框架,便于整理思路,做到结构严谨,思路清晰;通过对比进行标度,增加了判断的客观性;把定性判断与定量推断结合,增强科学性和实用性。

(二)缺点

层次分析法评价所获得的数字结果都只有相对意义,而没有绝对意义,只能用作识别优劣顺序。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功效评价的很好方法,但不是万能的方法;在功效评价方面其他方法也有价值,并且与层次分析法形成互补;将层次分析法与其他方法结合起来应用,可以将评价问题做得更好。

请多位养老院院长或幼儿园园长参与评价时,各专家的意见如何综合?可用一致性检验的办法剔除自相矛盾的,但其他多位专家的意见如何综合?是对判断矩阵各要素进行综合,还是对最终结果进行综合?前者计算工作量相对小一些,只需计算一个矩阵的最大特征根对应的特征向量,但不能保证一致性;后者计算工作量大一些,需计算多个矩阵的最大特征根对应的特征向量,不涉及一致性问题。

五、基于模型的结论及建议

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根据这六个主要因素分析,“童心苑”得分最高,由此可以得出其推广的可行性。但是,从童心苑院长的打分来看,“童心苑”还存在不足之处,童心苑的基础条件并不完善,虽然有政府的补贴,但是这些难以满足童心苑的日常开支。同时,由于办园条件的限制,“童心苑”的效益也比不上普通的幼儿园和养老院。如果“童心苑”养老院需要推广,这些困难需要克服。下面根据上述模型分析提出建议:

1、与民政局等相关政府单位进行沟通合作,寻找新的开发地点,留出足够大的地域来新建或者增加童心苑的地域面积。同时,联系当地的福利机构等为童心苑募集资金,加上政府增加对老人的补贴,由此产生的资金用来购买床位,增加设备,改善童心苑的生活水平,以此满足众多老年人的要求,提高“童心苑”的基础设施条件。

2、可以积极联络有意愿合作的养老院和幼儿园,集中各方资金、人力、物力、财力来发展童心苑这种“爷孙俩―老幼同养”模式。

3、对于童心苑的内部管理人员而言,应当在主动联系政府相关部门以及媒体,慈善机构的基础上,加强改革管理方式,提高自身管理人员以及护理人员的素质和工作能力,解决老年人的困难,同时为童心苑遇到的困难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充分调动各种人脉关系为童心苑的发展开辟道路,提高“童心苑”的总效益。

4、由于童心苑特殊的地理位置,周围有众多娱乐设施以及优美的自然环境,童心苑负责人可以和当地政府协商,利用开放相应的周边产品,从而产生的收入则将作为慈善款项捐助给童心苑,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童心苑的资金,地域面积不足的问题,从侧面解决“童心苑”基础设施不足和效益不好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欧宜贵.数学实验[M].安徽: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11.

[2]胡运权,郭耀煌.运筹学教程[M](第三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刘晓梅,张敏.构建多元化老龄生活援助体系.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25(4).

[4]程淮.创建一流幼教机构促进幼教事业发展――对一流幼教机构特征的思考.教育导刊.2005(7).

作者简介:

养老院年中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简易营养评价法老年护理医院营养不良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R15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533(2012)10-0033-02

中国逐步步入老龄化社会,上海市市民政局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底,60岁以上老人占户籍人口的22.5%,养老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器官功能的退化,各种急慢性疾病的影响,老年人的营养不良问题日益突出。简易营养评价法(mini-nutritional assessment, MNA)是1996年Guigoz等[1]首次提出的老年人营养评价方法,并在国外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将利用MNA营养评价法评估老年护理病房住院老年人的营养不良状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对2011年1月至2月,在上海市某老年护理医院的住院患者进行横断面调查,共55例,其中男18例(32.7%),女37例(67.3%);年龄(84.15±7.8)岁,其中年龄<80岁14人,占25.5%,≥80岁41人,占74.5%;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6人,占10.9%,高中及以下49人,占89.1%;对55例患者入院时罹患疾病数进行统计,只患一种疾病者仅12人(21.8%),罹患2种及以上疾病有43人,占78.2%。

1.2方法

1.2.1一般情况调查

自行编制一般情况调查表,内容包含:一般情况(病例号、床号、性别、出生年月、入院时间)、文化程度、入院诊断、目前诊断等基本资料。由经过统一培训的工作人员,对住院患者进行调查。

1.2.2MNA测量

简易营养评价法(MNA):MNA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由Guigoz等提出,旨在完善老年人营养评价方法,涉及的指标多达18项,内容涵盖生活方式,医疗,活动能力,自我与他人评估等。各项评分相加即得MNA总分。评分标准:MNA≥24为营养良好,17≤MNA<24为潜在营养不良,MNA<17为营养不良。将营养状况分为营养正常(包括营养良好和潜在营养不良)和营养不良两类进行影响因素的分析。

1.2.3影响因素调查

自制影响因素调查表,调查内容包括:患者的饮食情况、牙齿脱落情况、消化道功能(持续两周)、疾患状况、血生化指标,包括血色素、总蛋白、白蛋白、血脂、肾功能、淋巴细胞总数等方面。日常生活自理程度采用日本厚生省1991年颁布的《残疾老人日常生活自理程度判定标准》[2]对患者进行分组:虽有残疾,但日常生活一般能自理,并能自行外出为1级;室内生活一般能自理,但无人扶持则不能外出为2级;室内生活需人扶持,床上生活为主为3级;全天床上生活为4级。

1.3统计学处理

调查数据统一整理后由专人录入,核对无误后采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管理和分析,计数资料均以%表示,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均以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营养不良检出率

55例患者的MNA评分平均为12.55,营养不良(MNA<17)47例,占85.5%,营养正常(MNA≥17)8例,占14.5%。

2.2住院患者营养不良影响因素分析

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食物选择方式、牙齿脱落数量、消化功能(持续两周)、伴有疾病种类及数量、1月内有无感染、血红蛋白、总蛋白、白蛋白、胆固醇、三酰甘油、尿素氮、肌酐、淋巴细胞总数等的营养不良患病率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日常生活能力与营养不良的关系

患者生活自理能力越差,患营养不良的比例就越高,ADL4级与ADL2级营养不良患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讨论

本次调查显示,该老年护理病房住院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达85.5%,这比文献报导住院老年患者营养不良现患率26.0%~78.0%[3]高出很多,老年护理病房住院患者的营养状况堪忧。这与该老年护理病房入住的患者以高龄老人(80岁及以上占74.5%)居多,且多数伴有多种慢性疾病等原因有关。高龄老人已进入人生的晚期,随着年龄的增长各器官功能出现退变;且老年人饮食摄入量减少,性激素水平下降,可加剧白蛋白水平的下降[4],这些均可导致高龄老人营养水平下降。由于该护理院面向全市收住患者,故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老年患者普遍的营养现状,而且需要住院的老年患者营养状况更差,导致生活质量下降。

本调查显示,日常生活能力与营养状况相关。由于老年护理医院住院患者长期卧床,使得胃肠道蠕动减慢,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功能减退,营养素吸收不足,导致患者的营养不良。在临床上,我们应当多鼓励患者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多下床运动。

本研究中,血红蛋白、总蛋白、白蛋白、胆固醇、三酰甘油、尿素氮、肌酐等与营养状况无明显相关性,与某些文献报道结果不符。造成上述情况的原因可能是该护理院患者的住院时间均较长,平均住院3年,最长已达11年。在住院期间,患者相关的贫血,低蛋白血症等已经得到了有效的治疗,导致这些指标与患者营养状况的不对称,提示这些因素可能是可以逆转的危险因素,关于这方面的具体情况则有待更多的调查研究。

既往研究发现[5,6],感染,咀嚼障碍,非自主选择食物,厌食,消化功能不良(持续两周)等都是营养不良的影响因素。本研究却未发现这些因素与营养不良的相关性。这可能与本次调查对象仅在一家老年护理医院开展,样本量不够有关,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来证实。

营养不良对疾病的转归及医疗费用的负面影响已被许多研究证实。目前,在老年护理医院营养支持治疗的重视程度尚不够,在很多老年护理医院尚未开展相关的治疗。建议各级政府部门加大对老年护理医院的投入,改善护理医院的软硬件建设;对全科医生,护理人员开展营养不良的相关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营养不良问题的认识,对住院患者在入院初始即进行营养不良的筛查,制订有效的营养支持计划。对护工,患者家属开展相关的健康教育,为老年患者提供更多的社会支持。

参考文献

[1] Guigoz Y, Vallas BJ, Garry PJ. Assessing thenutritional status of the elderly: the mini nutritionalassessment as part of the geriatric evaluation[J]. Nutr Rev,1996,54(10): 59-65.

[2] Powell-Tuck J. Nutritional interventions in critical illness[J]. Proc Nutr Soc, 2007, 66(1):16–24.

[3] Azad N, Murph JY, Stephanie SA, et al. Nutrition survey in an elderly population following admission to a tertiary care hospital[J]. CMAJ, 1999, 161(5): 511-515.

[4] 尹曙明,郑松柏, 周骅, 等. 健康正常人群血清白蛋白、球蛋白、血红蛋白水平的增龄变化[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 30(9):1201-1203

[5] 邵春海,冯学山,刘景芳. 住院老年患者营养不良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08, 28(11):2260-2261.

养老院年中总结范文第4篇

国务院日前下发《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要求从今年开始在全国开展新农保试点工作,年底前覆盖全国10%的县(市、区、旗),到2020年之前基本实现对农村适龄居民的全覆盖。

这一政策的出台将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占中国总人口60%的农村居民的后顾之忧,对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的中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不用再为养老发愁的广大人口将撬动庞大规模的养老产业。

据专家测算,全国1.59亿老年人口可牵动1万亿元规模的养老产业,但由于目前产品种类少、服务层次低等“软肋”,中国养老产业尚处于“沉睡”阶段,亟待激活。

国未富,民先老

2006年8月,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的《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表明,中国老龄问题的社会压力日益增大,对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都将产生深刻影响。

该规划指出,“十一五”期间,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持续增长,到2010年将达到1.74亿,约占总人口的12.78%,其中80岁以上高龄老人将达到2132万,占老年人口总数的12.25%。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预测,到2030年中国将迎来人口老龄化高峰。

通常,65岁以上的人口比率超过总人口的7%,就被称为“老龄化社会”,而超过了14%就被称为“老龄社会”。中国在2005年这一比率达到了7.6%。实际上中国在2001年就已开始进入了老龄化社会。

从老龄化社会进入老龄社会,法国用了115年,英国用了47年,德国经过了40年,而日本只用了24年,速度之快非常惊人。根据联合国的人口统计数据,中国将在2024年至2026年前后进入老龄社会,速度与日本大体相同。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之一是中国实行了独生子女政策,导致了出生率的下降。当然,出生率下降不会马上与人口老龄化联系在一起。中国目前能够参与经济活动的15至65岁的“生产年龄人口”仍在增加。这一人口比率较高的国家,往往具有增长潜力。这就是所谓的“人口红利”。从普遍经验来看,如果对人口结构问题应对得当,充分利用人口红利就可以赶上发达国家,为此就需要建立一个能够吸纳年轻人的劳动力市场。日本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几乎实现了完全就业,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人口红利的作用。

那么,中国会怎样呢?从人口构成来看,人口红利期始于1965年至1970年。当时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建设高潮,由于生产效率低下,1965年至1978年的年均经济增长率只有3.9%。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但劳动力人口将在2015年转为减少。日本的人口红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经结束,而中国大陆也像韩国和台湾地区一样,预计在2015年左右结束。

但与发达国家不同,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属于未富先老。发达国家进入老龄社会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一般都在5000至1万美元以上。而中国目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还不足4000美元。换言之,在中国成为发达国家之前,人口红利就将结束。

中国所走的将是世界前所未有的“在低收入阶段进入老龄化”的道路。

养老产业商机巨大

北京太阳城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总裁朱凤泊认为,老龄人口的增多一方面会对社会带来负面影响,另一方面会产生老龄的消费需求,比如对医疗、生活照料、老年住房的消费需求。这种消费结构的变化又会引发整个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变迁,催生一个新的产业――老龄产业,而养老产业即老人在哪儿养老、如何养老等问题在整个老龄产业中占据着核心位置。

除了市场的需求,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也是养老产业兴起的另一个重要原因。随着中国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多,“4-2-1”的家庭结构模式日渐成为了主流,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受到严峻的挑战。为了减轻儿女们的负担,让他们专心忙事业,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老人放弃了“养儿防老”的观念,开始选择住进养老院。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老龄社会保障与产业研究室副主任麻凤利说,老年群体是“夕阳人群”,但养老产业却是“朝阳产业”。养老产业不仅指服装、拐杖等单个商品,还包括养老机构、生活照料、医疗保健等多个方面。当前中国养老产业存在需求大、供给小;产品门类少、层次低等“软肋”,远不能满足老年群体消费需求。如美国专门生产老年用品的厂家有1000多家,一把老年人乘坐的轮椅就有上百种,中国则很少。

专家指出,养老产业是个龙头产业,不仅能够带动老年用品、餐饮、医疗、房地产等产业,而且对上下游产业如建筑、钢材、水泥、机械、彩电等行业具有显著的经济带动效应。仅以养老床位测算,按照国际通行的5%老年人需要进入机构养老标准,中国至少需要800多万张床位,而现在只有约250万张,缺口达550多万张。

目前全国各地公办养老院都出现了排队现象,等上几个月甚至几年才能住进养老院的情况普遍存在。据悉,在上海某养老院,一些老人没等到床位就已去世了。

在政府的鼓励下和市场前景的吸引下,民办养老机构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有数字表明,北京市目前共有养老机构340家左右,其中民办的养老机构约有100家,仅在2005-2007年两年期间,民办养老院仅北京市朝阳区就新开了十多家。

据统计,以前民办养老院开业了5-6年,入住率才能达到70%-80%,但是现在开业两年,入住率就能达到70%-80%。

养老机构:政府管得多,服务得少

然而,中国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却与老龄化进程加速、社会养老需求不断增长的形势不相适应,养老资源紧缺,服务水平低下,体制机制滞后等矛盾相当突出。

据浙江一位民办养老机构的负责人介绍,她创办的养老公寓是当地养老服务社会化的试点,但在创办过程中,最头疼的就是“婆婆太多”,受计划经济下几十年老习惯的影响,有些部门认为社会福利事业是政府的事,不可能社会化,怀疑企业参与这些事是“动机有问题”,因此处处设防。他们办起事来,就像唐僧取经一样,一家一家地跑,还常常碰壁。

不少民办养老机构都反映,作为民办福利机构,虽然国家政策表示要给予支持,但目前基层政府和部门管得多,服务得少。

据了解,目前大多数民办养老院还处于投资阶段,有的靠租用的民房仓库、对闲置房屋进行改建,存在环境差、设施陈旧简陋的问题。建筑设计不符合老年人生活习惯,如楼梯过陡过窄,或者只有单面扶手等,且往往因缺乏资金无力改建或因受场地限制难于扩建。另外,民办养老院的服务相对落后,整体管理水平较低,工作人员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由于护理人员缺乏,一个护理员往往服务七八个甚至十几个老人,使老人无法得到精心照料。

银行对养老机构不“感冒”

融资难亦是经营养老院的困难所在。由于养老产业具有前期投入多、成本回收慢、短期内很难盈利的特点,必然决定了投资商和银行对它不“感冒”。

据北京圣泽峰老年公寓院长杜士勇说,自己以前的积蓄是他经营养老院所需资金的主要来源,而且这种局面直到5年以后才可能好转。因为像他们这样规模(占地面积30亩,建筑面积7000多平方米,提供床位300张)的养老院,一般要经营5-6年才能盈利,目前他们的收入仅够支付员工的工资。

还有就是高风险和无保障。其风险主要是由他们所服务的特殊人群决定的,一般来讲,老年人具有骨质疏松、抵抗力和身体素质下降等特点,属于高危人群,在生活中容易发生意外。

所谓无保障,就是一旦老人出了问题将由谁负责或者说在哪种情况下谁承担什么责任,目前并没有明确的说法。据了解,养老机构目前还没有一个规范的合同文本,甚至在有些方面法律还存在着一些空白,有时遇到纠纷连律师都不知如何解决。

杜士勇说,有时老人纯属意外事故,但是养老院不得不承担起全部责任,而且这不仅仅是赔钱的问题,还会影响到养老院的声誉和评比,严重的还会被吊销营业执照。在高风险和无保障的重压下,经营养老院一定要小心谨慎、面面俱到。

从业人员缺乏是目前制约养老机构发展的又一个重要因素。据统计,按照发达国家的水平,养老机构床位数量占老年人口的比重最低应达到3%,如果能达到发达国家的下限,按照入住老人和护理人员3∶1计算,仅养老护理一项,中国就需要150万名护理人员,但是目前中国只有30万从业人员,其中只有2万人具有从业资格证。可见目前全国养老机构不仅从业人员严重缺乏,而且整个养老机构中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服务水平比较低。

养老机构拿地困难

此外,房价的上涨也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养老机构的发展。

有关人士表示,过去养老机构得以发展,原因之一是在房价较低的时候抓住了机遇。但由于兴办养老福利机构是微利或无利行业,随着房价的不断提升,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养老福利事业越来越难。

2000年,上海新建桥企业集团董事长周星增计划收购南汇镇一家一直无法开业的养老院,结果遭到捐赠者的反对而流产。自此周星增的养老院计划在长达6年的时间里“陷入了漫长的找地阶段”。

上海非常鼓励社会力量办养老院,但是有心大规模投资养老院的社会资本首先在拿地环节就遇到困难。

养老院年中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贵阳市;老龄化;医养融合

一、研究背景

随着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失能化、失智化等问题的日益突出,老年人对医疗护理和生活照料方面的需求与日俱增,根据《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4)》数据显示,我国城乡超过3600万的老年人已处于完全失能或半失能状态,且其中有很大比例的老年人患有各种慢性疾病,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有7220万人均不同程度的患有慢性病,发病率在54%左右。全国几次大规模调查的数据显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在其晚年生活中,处于机体功能受损状态的时间占到其余寿的四分之一,这些老年人对医疗护理的需求是刚性的,均需不同程度的护理和照料。然而,目前我国养老系统与医疗系统自成体系,养老机构无法解决医疗护理问题,医疗机构无法解决老年人生活照料问题。

为了改变当前养医分离的状态,2013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积极探索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间的合作模式,推进医养融合的发展。在此之前,我国已有部分省市探索了“医养融合”养老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实践经验。贵州省也积极响应国家政策,2014年提出探索“老有所养,老有所医”难题,同年7月,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率先打破贵州省在医养结合方面的空白,与贵阳市曦阳山庄、康园老年公寓、夕阳红老年公寓等养老机构签订合作协议,为老年人提供医疗护理及康复服务,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部分老年人在医疗方面的需求。

二、贵阳市推进“医养融合”模式的必要性

(一) 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

国际上相关条例规定某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志是,该国或地区60岁以上人口占人口总数的比例超过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7%。根据贵阳市人口计生报表统计数据,2005年,贵阳市11.3%的人口超过了60岁,8.8%人口在65岁以上,标志着贵阳市已步入老龄化社会;2014年底,全市总人口为469.93万人(户籍总人口374.07万人),其中60岁以上人口69.94万人,占总人口的15.42%,65岁以上人口51.1万人,占总人口的11.26%,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根据预测资料,贵阳市65岁以上人口在未来几十年将只增不减。贵阳在全国来说是经济、文化、社会等相对落后的城市,面对老龄化进程的加速,更有必要探索养老新模式,完善养老服务体系。

(二)贵阳市空巢老人比例高

所谓空巢老人指的是失去子女、或无子女、或子女不在身边的老年人。根据贵州省老年学会提供的数据显示,截止2013年贵州省空巢老人约150万人,占老年人总数的30%以上,其中仅贵阳市空巢老人比例超过三成,且其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老年人养老需求不仅有物质方面的,他们还需要日常生活照料、精神慰藉以及医疗卫生方面的需求,然而,空巢老人要么是与老伴居住,要么是独居,长期处于无人照料的状态,尤其对于生活不能自理或患有疾病的空巢老人,维持正常生活都成困难,因此,有必要探索新的养老模式以缓解当前的养老困境。

(三)传统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

我国是以血缘和亲缘关系为纽带的传统的养老方式,老年人的主要生活场所是家庭,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家庭结构也随之转变,以前四代、五代同堂的家庭结构逐渐解体,因此,传统的单纯家庭养老模式显现出了其局限性。一方面,我国自上世纪70年代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以来,人口结构及家庭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四二一”甚至“八二一”的家庭结构普遍存在,意味着一对夫妇要承担四个或八个老人以及一个小孩的照顾负担,这对其来说不管是经济上还是精神上都压力比较大;另一方面,就当前现状来看,子女工作压力大,大多数只是给父母提供经济上的帮助,生活照料方面无力满足老人需求,导致80%以上的老人沦为空巢老人。

三、贵阳市养老现状分析

贵阳市经济发展在全国来说相对落后,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使得该市成为我国典型的未富先老城市,因此,如何选择合适的养老模式来应对老龄化问题是当前贵阳市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本部分基于贵州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贵州省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研究》的调查结果,该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贵阳市各区55岁以上老人的养老现状、养老方式的选择、社区养老服务基础设施以及老人对各个养老服务机构的满意度等内容进行了调查访问。该调查共做了627份问卷,其中有效收回的问卷有611份,有效回收率为97.45%。

(一)被访者对养老方式的选择情况

在对居家养老、社区养老以及机构养老方式的选择上,有87.1%的老人认为居家养老最好,选择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的老人较少,分别为7.2%和3.7%。调查显示,将近90%的老人比较排斥敬老院、福利院、老年公寓等机构养老。贵阳市各养老服务机构收费标准平均每月在2000元左右,而调查数据表明80%以上的老人所期望的收费标准为1000-1200元/月,对于大部分老人来说,机构养老费用支出已大大超出其经济所能承受的范围。综合以上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多数老人选择居家养老方式,除了受年龄、自理能力、文化程度、医疗保障形势及传统观念等影响外,另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是经济条件。因此,在推进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时,不能盲目进行,应考虑老人的需求,合理选择医养结合模式。

(二)贵阳市家庭养老现状

在接受调查的618位老人中,有365位老人觉得最理想的赡养方式是和家人一起居住,占比超过50%;有120位老人认为只需要为其提供经济支持或按时补给生活用品,这部分老人占受访总人数的19.1%。然而,在受访者中,有53.1%的老人并未和子女及其家庭一起居住,其中14.8%的老人处于独居状态,38.3%的老人仅与配偶一起居住,这部分老人主要养老压力来自于无人照料。可以看出,现实养老状态与老人理想赡养方式之间还是存在很大差距,随着老龄化、高龄化的进一步加剧,家庭结构的日益小型化,进一步弱化了家庭养老功能,因此,为了保障老年人晚年生活质量,必须建立健全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三)贵阳市社区养老现状

接受调查的老人所在社区中,50.8%的未建立老年服务中心,91.1%的社区没有为老人提供相关照料服务,同时,提供卫生医疗服务及健康服务的社区分别占53.9%和26.2%。根据我国卫生部提供的数据显示,60岁以上的老人中,人均患有两种以上的疾病,且慢性病并发率高达54%,是普通人群的4.2倍,可见,老年人健康问题在其养老过程中是不容忽视的,然而,贵阳市当前对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关注不够,同时对社区医疗卫生建设也不够重视,忽略了老年群体在医疗方面需要。

(四)贵阳市机构养老现状

据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统计数据库资料显示,截止2014年,贵阳市各类养老服机构已发展至140家,其中民办养老服务机构74家,公办养老服务机构及乡村敬老院共66家,养老床位达17388张。贵阳市60岁以上人口约53.85万,按民政部规定每千位老人12张床位的规定,贵阳市老年人口所需床位数约16155张,目前本市床位数暂时能够达到养老需求。但在这些养老机构中,存在高端养老机构一床难求,而中低端养老机构床位利用率不高的现状,其原因主要是,中低端养老机构资金投入有限、硬件设施配套不足、不具备医养功能或者医护人员素质不高等问题,让有意愿选择机构养老的老人望而却步。

四、贵阳市推进“医养融合”模式的建议

(一)合理选择“医养融合”发展模式

科学、合理的选择“医养融合”发展模式,不仅能最大限度的满足老人的养老需求,也能够使养老自愿及医疗资源的利用达到最大化。根据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在多种养老方式中,以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养老模式,即居家养老模式,最能为老年人所接受。这也与我国提出“9073养老格局”不谋而合,即实现90%的老人通过家庭提供照料来养老,7%的老人通过社区提供相关养老服务来解决养老问题,3%的老人以老年公寓、敬老院、福利院等集中养老的方式养老。通过对三种“医养融合”模式的SWOT分析,以及对贵阳市人口老龄化现状、养老现状和老年人对养老方式选择等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无论是从政策角度,贵阳市经济发展程度,还是老人养老意愿的角度出发,贵阳市选择以合作式医养结合模式为主流,以内设式医养结合模式为补充的发展模式,是符合未来养老发展趋势的。

(二)建立健全社区养老服务基础设施

贵阳市老年人主要选择居家养老方式,而社区在居家养老中承担着重要角色,老人的日常生活照料、前期的疾病预防以及后期的康复治疗都离不开社区,因此,需要对社区的养老服务基础设施提出更高要求。首先,对于目前还未建立养老服务中心的社区,应尽快将其纳入政策规划当中;其次,对于已经建有养老服务中心的社区,需加大对老旧养老服务中心的改造和修缮,同时加强对健康服务中心以及相关医疗基础设施的完善。

(三)明确居家养老服务各主体责任,完善双向转诊制度

居家养老服务主要涉及的主体有家庭、社区以及医疗机构,通常老年人身体状况差,带病期长,需要长期、持续的医疗服务来支持,这就需要家庭与社区之间,社区与医院之间明确各自的责任,社区负责疾病预防与病后康复,医院负责重大疾病的治疗,做好制度上的衔接,既可发挥大中型医院在人才、设备、技术等方面的专业化优势,提高医院床位周转率,缓解医院医疗资源的紧张,又能充分利用社区医疗卫生资源,更有效的为老人提供相应服务,从而达到双赢的效果。

(四)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在“医养结合”探索实践中,根据老人病情的不同将其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病情比较严重的,可以通过建立的绿色通道直接送往医院住院治疗;第二类需要相关的治疗,但无需住院,对于这类的老人医院可定期派出医护人员上门诊疗;第三类是老人病情较轻,只需要门诊治疗或康复理疗服务[1]。对于第一类和第三类群体产生的医疗费用可进行医保报销,而对于第二类群体,达不到住院治疗的条件,只能在家或养老院进行治疗,医保报销便成问题,因此,需要政府多部门联手,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促进“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发展。

(五)鼓励有条件的机构发展内设模式,增强服务水平

目前,贵阳市医养结合模式的探索处于初级阶段,对医疗(养老)机构内设养老(医疗)机构模式的探索尚处于空白状态。调查显示,被访者中一半以上的人患病时更倾向于三级医院,会首先考虑到社区医院的约占40%,只有10%左右的人会考虑二级医院[2]。可见,二级医院被边缘化,医疗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造成资源的浪费,因此,可利用这一特点,鼓励二级医院设置老年护理科,将其打造成集医疗、养老、护理于一体的医养结合机构,既可闲置医疗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又能解决养老问题,达到双赢。对于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模式,由于医疗机构准入标准高,难度相对较大,因此,需要有关部门提供政策支持,制定科学的医疗机构准入标准,并将其纳入医保定点范围,同时根据机构运营状况调整相应优惠补贴标准,建立养老机构动态调整补贴机制。

参考文献

[1]罗华炳.贵阳市三医探索医养结合城镇模式[N].西部开发报,2015.05.06.

[2]张功震.城市二级医院转型医养融合服务体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5(3).

作者简介

安瑞霞(1991―),女,汉族,甘肃天水市人,贵州财经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保障.

基金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