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人与人之间的关爱

人与人之间的关爱

人与人之间的关爱

人与人之间的关爱范文第1篇

在星期六的早晨,我打算去长寿路探望年过七十的外公。

这一天我早早的来到车站好不容易等到公共汽车,我上了车想从背包里拿钱,才发现自己没带钱,我假装在找钱,时不时向司机害羞笑笑。司机等得不耐烦了,他说:找到钱了没有?后面的乘客也不约而同的说:没钱就下车吧!就在这个时候,一位穿金戴银的中年妇女走上来,手握着四元的人民币,对我说:女儿啊,你别跑那么快!她把钱放在投币箱。温暖的手紧握着我。

这位素不相识,从未谋面的中年妇女,给予了我极大的帮助,她对我的关心,我铭记于心,我从心里感谢她。

华怡小学六年级:陈小莉

人与人之间的关爱范文第2篇

摘 要:儒家“仁爱”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基督教“博爱”的思想是西方文化的核心。两者都是世界现代文化发展的源泉。本文从孔子“仁爱”思想内涵和基督教“博爱”思想内涵入手,从语言外在结构角度试着对两者思想异同进行分析。

关键词:语言结构形式;仁爱;博爱;异同

一、历史背景和内涵

首先,就儒家“仁爱”思想而言。儒家 “仁爱”思想的根本乃为“孝悌”。孝也者,孝顺。为人子女孝顺以报答父母养育之恩。悌也者,敬也。是为兄弟姊妹之间友爱互助。广而言之,即对待朋友也要有兄弟姊妹之情。孔子认为爱人首先是要爱最亲的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君子凡事都要在根本处下功夫,一心一意的把根本处做好。根本做好了,由根本而生的事物的方方面面,自然就会顺顺利利的做好。就像树木一样,根本牢固的,其枝叶没有不繁茂的。“仁爱”的核心在“爱人”。儒家的“爱人”具有双重性质,即“爱亲”和“爱众”。“泛爱众,而亲仁。”仁是人与人之间的亲爱。“爱众”,孔子用孝悌作为“仁爱”的开始,认为应该把孝敬父母,尊敬兄长这种“爱亲”之情推广开,以至于爱朋友,爱周围更多的人,达到从“爱亲”到“爱众”的目的。

“仁爱”的方式为“忠恕”。其实质是“推己及人”。“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自己想成功首先使别人也能成功,自己想被人理解,首先要理解别人。是谓“忠”。所谓“恕”,就是孔子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不要强加给他人。其含有“宽恕”,“容人”之意。

其次,就西方“博爱”思想来说。“博爱”是基督教文化的精神,是现代西方社会的精神原则和社会情感之一。基督教博爱思想早在公元前后古罗马帝国和犹太民族矛盾尖锐的社会背景下,经耶稣主动汲取古希腊罗马文化和古犹太文化的精华创造产生。可归结为三种爱:上帝对人之爱(上帝爱人);人对上帝之爱(人爱上帝);人对人之爱(人爱人)。西方现代社会的“博爱”源于基督教的“博爱”,两者又有所不同,它在原有含义的基础上增添现代的一些内容,赋予其现代性。基督教的博爱 “爱人如己”就是体现。

二、语言结构看“仁爱”思想与“博爱”思想之异同

“仁爱”之说可有二。一为“仁”与“爱”。二者之关系为平等并列之对等。“仁”重要,“爱”亦重要。从语言结构言之是谓并列结构关系。二为“仁”之“爱”。二者之关系为前偏后正之偏正结构。重点在后面之“爱”。基督教之“博爱”,或曰“爱”,为广博、博大之爱。重点在“爱”。若与“仁爱”相对言,则近“仁”之“爱”之结构。意义仍有差别。

首先,儒家之“仁”与儒家之“爱”的关系。(不可分,成“仁爱”)儒家无神,“子不语怪力乱神”,“未知生焉知死”。没有高高在上、独一无二的神圣主体,即上帝。儒家之仁是整个儒家思想核心,延伸至万物浑然为一的道。“仁”即是为人之道。“仁爱”最高境界即为与天地万物为一。我与宇宙同一。所以才有陆象山的“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程颢也有“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莫非己也,认得为己,何所不至?若不有诸己,自不与己相干。如手足不仁,气已不贯。且不属己。”“仁”不能与爱剥离,因爱是“恩、怜、宠、慕、好乐也。”“仁爱”建立在天地有情、厚德载物和“天地人谓三才”基础之上。概而言之,儒家之“仁”与儒家之“爱”不可分,“爱”与“仁”互为前提。

其次,儒家之“仁”与基督教之“爱”的关系。“仁”字从二从人会意,为人与人相接相处之道德总称。《论语・中庸》中有“仁者,人也。”言仁为人之所以为人之道也。人初则渐有“我觉”而知我之为我,同时又有“他觉”,知我之外尚有他,于是发现其自我焉,是谓“自我意识”。继则渐由非我之他,认辩其孰为与我不同之“物”,孰为与我相同之人,而发现其自我之同类焉,是谓“同类意识”。由同类意识发生“同类情感”,此即孟子所谓“恻隐之心”,为人之端者也。由知自我而知与我同类之“人”,由自我之情感而有为我同类之人而发之情感,其作用全在“推己及人”。自消极方面言之,此即所谓“恕”也。自积极方面言之,……此即所谓“忠”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中庸》曰:“忠恕违道不远。”“道”,即人道也,即“仁”也。……不仁者,但知有己,不知有人;但图利己,不恤害人;此由其同类意识由淡漠而至消沉,故其同类情感亦由麻痹而至丧失。孔子论仁之言主要体现在《论语》中《八佾》中的《里仁》篇、《述而》中的《卫灵公》篇等。孔子不轻易以“仁”许人,也不敢自承为“仁”,且其对“仁”的看法因人而异,如其答颜渊也以“克己复礼为仁”,其答仲弓也以“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是为“仁”,其答司马牛也曰:“仁者,其言也。”其答樊迟也,一曰:“爱人。”再则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其答子路、子贡也,以管仲相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使中国不致沦于夷狄为仁。其答子张也,以行恭、宽、信、敏、惠五者于天下,为“仁”。可见儒家之“仁”并不禁止杀伐。基督教“博爱”则忌杀伐,此从《摩西十诫》中可看出。其第六条为不可杀人。基督教之爱的观念服务于将人与人和人与上帝连接起来。其“爱”是上帝灌入人灵魂中去的、居于人的意志,非人的情感。不承认发自人本身的内在之情。与孟子所谓“人性善”相对,其更近于荀子的性恶论。在这里因其人类祖先的原罪,后代要救赎,所以就要“爱”。这种爱是人死后重新进入天国的自我拯救之法。上帝之爱为“真爱”。人所表现的是对他人之爱仅仅出于意志、使命。基督教的爱,既可以用来描述人与人之间情感,也可用来描述人神之间的情感。人与人之间,爱人如己。爱的观念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上帝爱人、人爱上帝和爱人如己。

再次,儒家之“爱”与基督教之“爱”的关系。就儒家言,以“爱”言,亦因所爱对象之不同,而异其名:夫妇之间,则曰“恋爱”;亲子兄弟之间,则曰“亲爱”;朋友之间,则曰“友爱”;至于仁民爱物,则曰“博爱”。其对象愈专一,则其爱愈笃厚,其对象愈广博,则其爱愈淡薄。《论语》思想体系核心之为“仁”,其为最内层的,“爱”为其延伸,为最外层的。“仁爱”合称,涵盖了《论语》思想。儒家之“爱”分对象、层次、薄厚、多少。《圣经》“博爱”则一视同仁,无差等。“爱人如己”为证。儒家又言:“仁,人心也;义,人路也。”《告子篇》又曰:“人之于身也,兼所爱。兼所爱,则兼所养也。”《告子》云:“生,我所欲也;义,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舍生取义”,孔子“杀身成仁”之说,意义相类。孔、孟则视“仁”“义”特重,竟为“生命第二”矣。此处为大义舍生,与基督教之“博爱”为大爱舍小爱,相通。儒家关注的是现世、现实世界的人。基督教“博爱”关注的是此岸世界和彼岸世界的人。

总之,儒家“仁爱”与基督教“博爱”都是一种传统的伦理道德思想,都是对人类的命运、生存状态、伦理道德信念及行为准则的关注,都主张爱人。二者在其各自文化体系中的地位相同。都处于各自文化体系的核心地位,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又由于各自产生的文化土壤不同,发展环境各异等遂产生了各不相同、又各有特点而又可以互补的特质。在现代社会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单位:青海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杨伯峻.论语译注[M].中华书局.

[2] 杨伯峻.孟子译注[M].中华书局.

[3] 许慎.说文解字[M].中华书局.2004.

[4] 蒋伯潜.十三经概论[M].上海古籍出版社

人与人之间的关爱范文第3篇

【关键词】超越之爱 浅层自我 深居自我 双星平衡模式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2-0008-01

戴维·赫伯特·劳伦斯(D. H. Lawrence),是英国工业时代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在短暂的一生中,他创作了约五十部作品,涵盖了各种文学体裁,如长短篇小说、剧本、诗歌、散文、旅行游记和大量书信。劳伦斯也是二十世纪英国乃至世界文学中最具独创性,也是最具有争议的作家之一。他大胆的性描写以及重塑两性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的主张是他作品的最大特色,但也因此也遭到了强烈的诋毁和攻击。 由于他在文学方面的天赋和伟大成就,劳伦斯一直受到世人的赞赏和推崇。主要代表作有《儿子与情人》,1915年出版《虹》,1921年出版《恋爱中的女人》,1928年出版《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儿子与情人》、《虹》所反映的恋爱和婚姻中的男女关系,还只是一种世俗之爱,并不能解决男女之间由来已久的冲突。男女关系要达到既连结在一起又保持自我独立的和谐平衡的新的理想关系,就必须从现实社会的批判和决裂中解脱出来,透过巨大的生命体验实现超越之爱。《恋爱中的女人》这部小说代表了劳伦斯小说创作的最高成就。它以非凡的热情与深度探索了有关恋爱的心理问题。劳伦斯毕生致力于男女题材小说创作,他在揭示男女情爱的同时,将描写上升到哲学和美学的高度,而那伴随着炽烈的体验的,是对历史、政治、宗教、经济等社会问题的严肃思考。是“作者自身欲望之渴求与抗争”,乃“自我至深经验的记录”,故建立在现实基础上的深层精神世界的内在生命体验,使劳伦斯最终悟到的男女之间的“双星平衡”模式的实现成为可能。

1.抛弃缺乏爱的旧人类社会关系

“你在新的没有出现之前无论如何先要摆脱旧的,甚至旧的自我。”为什么要抛弃旧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是因为:(1)旧关系是非人的机械关系。(2)旧关系是分裂的冲突关系。

2.建立超越之爱的新起点

杰拉德最后死在一个没有出路、四周尽是斜坡和悬崖的盆地里。缺乏生命底蕴、不相信什么内在精神生活的赫麦妮,是不可能把她用美学、文化包装的理性同激情、本能及自然冲动相协调起来。看破红尘但又和旧世界无法脱离的戈兰与一帮放荡不羁的文人们把艺术世界和现实世界隔离,是彻底的、消极的厌世者。他们从不谈论未来,没有特定的归属。在这些人面前,没有新世界。探索男女间新关系的任务是由伯金和厄秀拉来完成的。

2.1放弃自我上的偏执

2.2由死亡到新生的转变

3.实现超越之爱的途径

3.1追寻深层意识的自我

两个人在深层自我的结合,就是一种超越之爱。它是超越一般情感关系和世俗之爱的结合,也是更深层的激情的爆发。这种超越之爱,不但超越了一般的感官层次,也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理性层次。伯金对厄秀拉这样说:“我需要一个不用我看的女人,我在你不知道自己存在的地方寻找你,我并不需要你的漂亮长相,我不需要你那番女人的情感,我不需要你的思想、意见,也不需要你的观念”。厄秀拉最终理解了伯金这种超越之爱,她对妹妹戈珍说:“当一个人看到自己的灵魂时,他就不是他自己了……他就有另一个自我……爱太人性化、太渺小。我相信某种非人的东西,爱只是它的一部分。我相信我们要实现的东西来自我们未知的世界,它比爱要深远得多”。所谓“看到自己的灵魂”,无非是发掘出深层自我的另一种说法。

人与人之间的关爱范文第4篇

1、正因为爱,所以会有创造的喜悦,正因为有创造的喜悦,所以对教育、对学生更加充满爱的情感。老师对我们有关爱,她的爱是无私的!父母给予了我们关爱,他们的爱是伟大的!我们自己也要学会关爱,关爱别人,关爱自己!

2、我们需要别人的关爱,别人同样需要我们的关爱。只要你细心观察,你就会发现你的身边有许许多多的人都需要你去关爱。

3、嘘寒问暖:嘘,缓缓吹气。形容对人的生活十分关切,问冷问热。问及温饱。

4、羊为什么会跟着牧羊人,寸步不离的走呢?因为牧羊人爱羊,呵护羊。它不像其他牡羊人那样鞭打他,虐待他,而是用她的关照和怜爱小心地呵护它。这种关爱没有母爱那么无私,没有父爱那么伟大,但这种爱却是羊的内心深处感到温暖。

5、爸爸给我的爱,给我的温暖,都只是来源于爸爸对女人爱的源头那伟大的父爱,让我感受到了温暖与快乐。那伟大的父爱,让我幼小的心灵得到了安抚,那伟大的父爱,让我的身心得到了极大的鼓励,我会记住爸爸给我的这份爱。这种爱,是会让人刻骨铭心的。

6、不管是人类对大自然,还是人类对人类,都需要关爱。万物皆如此。人类爱护、关爱大自然,就可以和谐生活。反之,如果我们破坏大自然,那么在还会使我们失去美好的家园。在生活中,朋友之间、同学之间、家人之间等等都需要关爱。总之,人人都需要关爱。

8、因为有爱,生活才会丰富多彩,享受关爱是一种心灵的愉悦,关心别人是一种高尚的品德。

9、精心呵护:非常用心的呵护、关心某人。

10、呵护备至:十分关心爱护,面面俱到。

11、生活中,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关心,帮助。爱是每个人都要拥有的东西,当我们受到别人的关爱与帮助时,我们要学会感恩,学会用感恩的心,去面对帮助我们的人。

12、一句温馨的话语,一把遮雨的伞盖;一个甜蜜的微笑,一碗清香的汤面……都是爱!多么简单!

13、正如歌中所唱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我们的家园才会更加温馨美好。

14、精心照料: 非常用心的照料、照顾某人。

15、生活中,有许多关心我们的好心人,他们都给了我们不同的爱,有慈祥的爱;温柔的爱;严厉的爱;无私的爱,等等,他们都是给予了我们一种:关爱。我也在两种不同的关爱中成长。()

16、关爱他人,首先是一种自我情趣,修养的提高;其次是接近他人,拉近距离,心心相通的必要条件;再次,关爱他人,更是一个人成就事业必不可少的条件。

17、关爱他人,有时很简单。在我生活的周围,充满了好多简简单单的爱。当我在病床上呻吟时,父母的爱是精心照顾、彻夜不眠;当我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老师的爱是谆谆教诲、不知疲倦;当我遭受挫折时,朋友的爱是耐心倾听、鼓励帮助;当我在陌生的环境里,大家的爱是无私奉献、鼎立相助……

18、一朵瘦小的荷花,一张无私荷叶,一位受挫的女儿,一个慈祥的母亲,在一场夏天的大雨来到之时,将关爱,演绎得无可挑剔。

19、问寒问暖:形容对别人的生活很关心。

20、关爱,有时是一双搀扶的手。遇到步履蹒跚的残疾人,我们可以伸出我们爱的双手来扶着他过马路,这对于我们不过是很小的事,可是却能给残疾人带来很大的方便。

21、如果世界是一间小屋,关心就是小屋中的一扇窗;如果世界是一艘船,那么关心就是茫茫大海上的一盏明灯。如果被人关心是一种美好的享受,那关心他人则是一种高尚美好的品德。

22、爱是永恒的主题,因为有了爱,我们才会有了信心去面对坎坷的人生。爱就像一颗颗美丽的星星,缀满整个星空,黑夜因此而光亮。爱是多么的伟大,我们要互相关爱,互相帮助,让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爱的氛围里吧!

23、关爱他人,有时很简单。我们生活在爱的世界里,爱赋予我们太多,我们就要奉献自己的爱。帮父母做家务、帮老师收发作业、帮朋友排忧解难、帮问路人指明方向……哪怕是忙碌时的一杯清水,都是你所奉献的爱。

25、含辛茹苦:辛,辣;茹,吃。形容受尽辛苦和吃尽苦头。

26、舐犊之爱:舐,舔;舐犊,老牛舔小牛的毛以示爱抚。比喻对子女的慈爱之情。

27、关怀备至: 关心得无微不至。备,表示完全。

28、我认为如果想要得到幸福,那就应该学会如何去关心他人。得到他人的关心是一种幸福,关心他人更是一种幸福。 让我们一起去关心他人,并因此得到幸福。

29、在我们的生活中,关爱就像一盏明灯,能照亮你前进的方向;关爱就像一团火焰,能融化你心中的冰霜;关爱就像火红的太阳,能给予你奋进的力量。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30、大爱无言:最高的爱是不需要挂在嘴边表达的,而是表现在点点滴滴的行动上。

31、无微不至:微,微细;至,到。没有一处细微的地方不照顾到。形容关怀、照顾得非常细心周到。

32、体贴入微:体贴,细心体谅别人的心情和处境,给予关心和照顾;入微,达到细微的程度。形容对人照顾或关怀非常细心、周到。

人与人之间的关爱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米歇尔・福柯 权力理论 权力关系

一、权力的阐释

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1926―1984),这是在涉及20世纪西方文明、思想、学术等方面时不能不提到的名字。米歇尔・福柯是20世纪西方知识界最引人注目的核心人物之一,他与让・保尔・萨特、莫里斯・梅洛・庞蒂等人一起,揭开了巴黎哲学、美学与政治思潮中革命性的篇章,写下了辉煌的著作,这种成果是不可匹敌的。而福柯作为后现代主义主要代表人物,其地位更是突出。上世纪60年代以来,这位“思想怪杰”一次又一次地在西方学界掀起狂澜巨波,引发深思远虑。福柯被德勒兹誉为“当代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维尼称:“福柯的著作是我们世纪最重要的思想事件。”对福柯来说,在其学术探索的道路上,“知识”、“主体”和“权力”范畴是三个基本主题,而将这三个范畴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就是他提出的一套微观权力理论。传统的权力观基本上把权力看成一种司法机制,即制定法制、限制、拒绝,具有一系列否定性效应:排斥、否定、破坏和掩盖,表现为一种由上至下的单纯压制和被压制的活动。而在福柯的论述中,权力不只是如一般人所理解的那样完全是一种否定性力量,它更是一种制造话语的肯定性力量。根据福柯的新定义,权力概念并非人们通常说的政治、经济等宏观权力,还包括微观的人际关系,尤其是“一个人企图控制他人行为”的关系,在社会体的每一层之间,在男女之间,在家庭成员之间,在师生之间,在有知识和无知识之间都存在着权力关系。

二、知识与权力的关系

人文主义者认为知识与权力是分离的。例如,短篇小说《失言者》中的哈里・肖沫特就代表了这种权力观。他说:“人的智力向世俗的权力宣布独立――行啊!”他认为,知识一旦同权力发生联系,就会丧失其独立性,因为权力会控制它。福柯对人文主义者在知识与权力的关系问题上的错误观念作了如下总结:他们认为,人“一旦有了权力,就不再有知识,权力使人疯狂,统治者都是瞎子,而只有那些与权力保持距离,与专制暴政毫无瓜葛,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沉浸于冥想的人才能发现真理”。

福柯认为知识与权力关系密切,“不应幻想会有一天知识不再依靠权力,这只不过是以乌托邦形式出现的老调重弹的同一个人文主义,没有知识,行使权力是不可能的,知识也不可能不产生权力”。由此可以看出,福柯从理论层面接露并批判了人文主义者的错误。人文主义学者试图逃避权力的影响,因为他们害怕权力会“限制个人的自由活动和自我表达,应该反对权力”。然而,福柯在《性史》中告诫道:“权力无法逃脱,它无所不在,无时不有,塑造着人们想用来与之抗衡的东西。”

为什么福柯与人文主义者对权力的理解会有如此大的分歧?因为这涉及两种不同的权力概念。正如查尔斯・泰勒在《福柯论自由与权力》一文中所言,人文主义者“仍然坚信传统的权力理论:王权/屈从。但实际上存在一种新的理论:控制/服从”。旧有的王位审判权力被认为是完全压抑、否定的,而新的规训控制有时是压抑性的,有时是生产性的。事实上,我们生活在新的权力模式之下。福柯认为,在现代社会,权力是弥散的,浸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存在于经济、知识、人与人等各种关系当中。

三、爱情与权力的关系

初看上去,将权力和爱情相提并论似乎有些奇怪,因为“西方文化早已将权力和爱情这两个概念放在对立的位置上”:“权力同暴力、自身利益、野心、冲突和压抑等联系在一起,而爱情则令人想到无私、和谐、精神和情感方面的进步、亲密和互相分享”。这种把权力视为攻击和压抑、把爱情视为纯粹的奉献的思维方式,理所当然会把这二者对立起来。然而,福柯把权力重新定义为“两人之间一方控制或决定另一方行为的关系”之后,爱情中隐藏的权力关系就可以看得比较清楚了。恋爱的男女之间,一方常常以接受、奉献或拒绝的方式来控制或影响另一方的行为,特别是情绪。被爱者对求爱者的接受和奉献形成二人之间肯定的、生产性的权力关系,因为它使双方高兴;其拒绝则造成一种否定性的、压抑性的权力关系,因为它至少会引起一方不愉快。

有趣的是,福柯在《性史》一书中从权力关系的角度分析了爱情:“在爱情游戏中,各种不同的控制形式(求爱者试图控制被爱者,被爱者试图逃避这种控制,并且通过这种抵制,反过来控制求爱者)相互碰撞。”这种控制与逃避控制的行为贯穿恋爱的全过程,原因在于“求爱者和被爱对象之间的不对等、差距、抵抗和躲避”。因此,情侣之间的权力关系在最初阶段是不平等的,一方主动,是追求者;另一方被动,是被追求者。主动的一方常常提议或决定二人做什么或去哪里。也就是说,情侣之间总有一方是控制者,另一方是被控制的对象。在福柯看来,控制的一方“处于主动的地位,他是求爱者,这赋予他以权力与义务;他要表现出热情,也需要节制热情;他要奉献礼物,大献殷勤。对于被爱者,他要履行职责;这一切让他可以期待公正的报答”。被爱者若有接受的迹象,求爱者就会追求得更紧。这时的权力关系对双方都有促进作用,因而是生产性的。

四、结语

福柯的微观权力理论揭示出权力的生产性,是对强调团体(比如阶级)之间的支配关系的传统权力观念的超越,因为它还包括个人之间的控制与被控制关系。福柯认为,在社会身体的每个点之间,在男人和女人之间,在家庭的成员之间,在老师和学生之间,在有知识和无知识的人之间,存在着各种权力关系。权力可以是生产性,并非总是压抑性的这一理论可以帮助我们分析一些敏感的人际关系,如夫妻关系、师生关系、亲戚等关系中的权力问题。福柯的微观权力理论为我们研究当代权力问题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进入21世纪,人类步入高科技时代,全球化、一体化趋势日益加强,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东方社会权力模式都出现了新的调整与发展,新的时代同样呼唤着一种与时下权力实践相吻合的权力理论出现,而这也就是福柯的伟大之处和我们今天研究福柯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包亚民主编,严锋译.权力的眼睛――福柯访谈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2]杜小真编选.福柯集[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

[3]刘文松.索尔・贝娄小说中的权力关系及其女性表征[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5).

[4]刘文松.贝娄小说中知识分子夫妻之间的权力关系[J].厦门大学出版社(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

[5]李晓林.以福柯的“微观权力”观点解读卡夫卡的《城堡》[J].枣庄学院学报,20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