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师段考数学总结

教师段考数学总结

教师段考数学总结

教师段考数学总结范文第1篇

一、准确的课堂教学定位

首先,教师要明确认知中考命题对难易度的选择,即不同层次的问题对应卷面所占据的比例,并基于此对课堂基础知识、分析判断类题目以及拔高类题目进行合理的布局和划分,让学生对中考试题的构成和试卷的分布有所洞悉,从而能够在正式考试中合理安排答题时间,妥善进行时间和答题区域的划分.教师可以参考近年中考数学试题不同单元以及不同知识板块的命题频率,并将其整理成数据表格,让学生对知识的重要性程度做到一目了然.

其次,在复习教学中,教师还要注重对学生试卷阶梯方法的传达和教育.比如,针对选择题,要让学生产生从选项中摸索答案、高效、准确地完成对题目“选择”的过程.如,若0

最后,教师要充分把握复习的重心,对问题的选择和把握要以班级中上等学生的总体接受情况为主,还要适度关注学习状况不达标的学生,本着夯实基础、紧贴教学课标的原则,强化学生知识学习的薄弱环节,有效渗透数学思维和解题思想.

二、探究式教学体系的构建

事实上,九年级阶段不仅是数学学科,其余学科也进入中考复习的关键时期,所以各学科教师都在想方设法抢占学生的复习时间,而固定的课堂时间对教学有效性的要求就显得更为严苛.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仅靠课堂时间引导学生展开复习,其所能取得的复习效果可想而知,所以教师要适度引导学生进行复习维度的拓展,即在正式展开复习教学之前,引导学生进行课堂的前伸和后置.比如,提前为学生安排一些基础的知识训练,将课本中较重要的习题、例题以及基于基本的教学内容所引申出的变式题目等,与中考中可能会发生联系的复习内容构建适当的链接,引导学生构建探究学习和自主学习模式.

三、精选案例,构建中考教育情境

在中考复习阶段,有些教师习惯性地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试题练习,以期达到“熟能生巧”的地步,但是复习阶段的试题选择在“精”而不在“多”,要注重选择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题目,进行科学的设计,实现对题目的整合、对知识点的串联.例如,在复习“反比例函数”时,笔者没有盲目采取题海战术的方式引领学生进行复习,而是慎重选取了将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进行混合的综合类题目引导学生进行解题.这类题目,有些学生乍一看会有不知所措的感觉,因为他们能够从题目中感知到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模型,但是却不知该如何入手,所以教师应格外注重引导学生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逐渐破解从一次函数到反比例函数的难题,使学生获得成功解题的喜悦.比如,这类题目中经常会出现的就是交点问题,即一次函数或反比例函数与坐标轴的交点,或求解由交点所围成的三角形面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交点问题和三角形面积问题作为这个部分的复习重点,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思维定式,基于数形结合思想,展开定向的思考与研究,在获得成功的数学知识复习体验的同时,增强自身对于学习的信心,从而在日后其他知识的复习过程中,亦能够以一种更加积极的态度去面对.

四、归纳总结,提升复习效果

教师段考数学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考;教学;复习

对于高中阶段的数学教学来讲,总复习是一个看起来清晰、学起来不易的阶段,归纳起来的大知识点虽然不是太复杂,但是将其深入挖掘后就会让学生产生一种复杂、烦琐的感觉,所以这一阶段的总复习需要全面的规划,并且要灵活地根据具体情况改变教学方法. 总复习阶段的学生不仅要经历学习内容上的煎熬,更要经历心理上的挑战,由于升学压力大,学生们这一阶段的心理波动也比较明显,这很容易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产生影响,所以教师不但要对学生的总复习知识内容和学习计划进行指导,还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动,解决学生们存在的心理问题,这样才能让学生轻装上阵,取得好的复习效果.

规划指导,夯实基础

高中数学总复习即是将高中三年六册书的内容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全部复习完成,并且复习很多遍,所以在这样一个漫长的时间内复习如此多的知识点,必须要有一个切实可行、详细的规划,这个规划是教师在总复习之前就要制定好的,并且要经过反复的讨论论证,高三阶段的教师都是有多年的教学经验的,也是陪同学生经历过多次高考的考验的,所以在制定复习计划时要结合往届学生的经验和教训,不仅要完成复习进度,同时要使学生们能跟上进度,达到复习效果的最大化. 比如总复习阶段一般是从高三的上学期开始着手,大部分教师会安排三轮复习,每一轮的重点也有所差别,在复习过程中会穿插一些大大小小的检测,或者是全校、全市的统考,这些时间都要计算进去. 同时在计划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变化,比如某一阶段学生会普遍出现“高原反应”,这一阶段的复习如何安排,甚至有的情况下,学生会集体出现身体不适的情况,所有的这些情况都要提前做好防范准备. 最重要的就是学习内容的复习,按章节还是按专题,学生达到什么程度可以向前推进等等,总的规划指导会避免在复习时出现情况措手不及.

此外,在进行总复习时,注重夯实基础非常重要,任何高楼的建成都要有坚实的地基,高考数学题虽然会有一定的难度,但是整体上讲仍然是以基础知识为主,大部分难度比较大的题目也都是因基础知识的结合与升华综合起来的,所以在进行总复习时要注重把握基础知识,在夯实基础之后再进行进一步的提升. 基础知识的复习要以课本为指导,在进行总复习时,课本上的基础概念、例题、习题都要保证让学生们熟记于心. 与此同时,学生们在掌握了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后,教师要适当地将有关联的知识进行总结、整合,让学生们的脑海中有知识综合归纳的意识,这样可以为以后应对更加有难度的题目打下坚实的基础. 与此同时,在进行复习时要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的要求进行复习,紧密结合上面的考点、重点进行复习,找到正确的复习方向.

善于取舍,因材施教

众所周知,高中数学知识容量比较大,需要很长的时间和很多的精力去逐一复习,但是毕竟复习的时间有限,特别是在高考试卷中也会有侧重点的考查某一方面的知识,所以在进行总复习时,要注重对知识点的取舍、详略得当,在前期的规划过程中就要将所有的知识点的重要程度进行排序,做到心中有数. 与此同时,教师要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以及高考试题的出题套路研究哪些知识点是每一年必考的重点,哪些知识点不会作为主观大题出现,这样在复习的时候就会有一个侧重,同时每一年新出的《考试大纲》也是必须要参考的一个重要内容. 例如在每一年的高考题中,最后一个大题几乎都是与函数相关的题,大部分都是几个函数的知识相结合,考查大家的综合能力,而数列、三角形、立体几何、导数等知识也是在大题和小题中都有所考查,所以要将这部分的知识作为重点来复习. 而类似于集合、平面几何等比较小的知识点都会以选择题或填空题的形式出现,所以在对这一部分知识的复习时可以适当减少一些精力,做到掌握基础、稍有提升就可以.

进入高中阶段的学生的学习水平是各有千秋的,在高中数学总复习阶段的教学都是有一个复习计划的,但是对于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来说,要求他们全都按照一个计划前进,或者是一视同仁的完成教学任务是不太可行的,对于一些学习程度较差的学生来说,教师的复习进度可能要超出他们的能力范围或可接受范围,这个时候学生的心理会有很大的压力,不利于他们的正常复习,所以在总复习阶段要因材施教. 所谓因材施教,并不一定是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法,因为在时间紧张的总复习阶段不具有可行性,教师可以根据每一个学生的不同学习程度提出不同的要求与标准,让学生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学习与提升,这样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一种激励.

适时检测,稳定心理

考试、检测对于高三总复习阶段的学生来说已经是家常便饭,每一个科目每天都在进行大大小小的考试,考试的目的就是要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把握程度,同时也是让学生熟悉考场的氛围,找到适合自己的应试技巧,但是应该注意的是,过于频繁的考试一方面会让学生疲于应对,另一方面产生的后果就是学生不重视导致养成不好的考试习惯,这对日后的高考是一大隐患. 所以在高中数学总复习阶段的检测要合理安排,不要过于随意. 首先,在复习完一个章节过后要进行一次查缺补漏的检测,这个测试题目要涵盖这一章节的所有知识点,同时注意题目难度的提升以及知识内容的综合. 其次,在复习的过程中,经常会从网上或者其他的渠道获取一些名校的考试题,许多教师都会按捺不住着急让学生检测,但是试卷内容与复习进度并不相符,这样的话也不容易提升效果. 检测过后教师要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讲解,涉及概念混淆等基础性的问题要引起重视,确保在每一次检测后学生都有一次提升.

前面提到,高三阶段的学生由于升学压力较大,经常会出现心理上的波动,比如情绪烦躁、喜怒无常或者不能静下心学习等,这些都会非常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尤其是对进入“高原期”的学生来说,每次考试的挫败都会使其自信心不足,容易出现情绪低落的现象,尤其是数学这门学科,对于好多人都是比较困难的学科,在所有的学科当中要耗费最多的精力,所以对于学生心理的影响是非常重大的. 作为教师,不仅要为学生的复习内容进行规划指导,更要解开学生的心结,在每一次的考试结束后要主动地关心学生,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成绩以及心理的变化,对于异常的学生要多加关心、主动引导,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走出心理的误区,以积极向上的心态进入复习、迎接高考,最大化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所以在数学总复习时期,稳定学生的心理也是至关重要的.

精简框架,专题教学

在高中数学总复习的过程中,按照课本的安排是横向的知识点的呈现,教材在编排时是根据难易程度进行编排的,一些知识内容与之前的知识有很大的联系,比如函数、几何等等,所以在总复习阶段要制定好复习的框架以及路线,有一个清晰、合理的复习思路,无论是横向复习还是专题复习,都需要给学生提供正确的思路. 通常情况下,在总复习的第一个阶段会采用横向复习的形式,也就是说按照课本的知识顺序进行基础知识的复习,由于学生们要对基础知识全面把握,所以需要横向的按照顺序地复习. 但是到了二轮、三轮的复习时,专题复习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专题复习就是将高中阶段所有相近、相关的知识点归纳到一起,从基础的题目到比较有难度的题目都会涉及,同时将相关的知识点集中练习会提高学生对知识点考查的敏感度,锻炼学生在看到题目之后就能想到考查知识点的能力.

教师段考数学总结范文第3篇

图1

一、片段回放

我们备课组对这道题所进行的数次教学改进,引起了我对习题教学的思考。

以下是第一位执教者的教法。

【片段一】

师:怎么理解题目的意思?

生1:就是说三段的长度总和应该是14厘米。

生2:同时这三段还要满足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两条短边之和要大于最长边。

师:图1中给出了一种剪法,你们还有其他不同的剪法吗?

生1:剪成6厘米、6厘米和2厘米。

生2:剪成5厘米、5厘米、4厘米。

生3:剪成6厘米、4厘米、4厘米。

(师逐一板书)

师:大家看看这几种剪法符合要求吗?

生:三段的和都是14厘米,而且两条短边的和大于最长边,所以都是对的。

师:怎么想到这几种不同的剪法的呢?

生1:我看到图中的三条边是6厘米、5厘米、3厘米,就想到把短的两条边中的一条增加1厘米、另一条减少1厘米,就得到了6厘米、6厘米、2厘米,再检查一下是符合要求的。

师:这是一种巧妙的方法,把原来的三条边调整一下,就可以得到几种不同的剪法,但调整之后要算一算是否符合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大家看看后面的两种剪法也可以通过这样的方法得到吗。

……

翻开教学参考书,这道题练习的目的是“通过不同的剪法促进学生对三角形三条边长度关系的思考”。在本片段中,教师通过点拨性的语言,引导学生理解题目的意思,把学生的思考点集中到“三段的总和是14厘米”以及“两条短边之和要大于最长边”上来,并对学生“巧妙”的“调整”的思考方法进行了交流与总结,似乎达成了练习的目标。但是听课老师们普遍感觉,学生的思维并未得到有效地激发,对于如何“剪”才能符合要求,并没有从更全面、更根本的角度去理解与思考,这种“调整”的方法仅仅是一种“小聪明”,而不是“大智慧”,如果没有图1中的剪法,那么“调整”则无从谈起。如何找到思维的“根”,从而“生发”出不同的剪法,进而将学生的思维水平提升至“思想方法”的层面上?经过备课组的交流与思考,第二位执教者改进了教法。

【片段二】

学生交流三种剪法后,教师引导讨论。

师:怎样才能很完整地把各种剪法都找出来呢?这需要我们有序地思考。

生:可以先把最长边定下来,然后再定另外两条边。

师:思路很好,大家看最长边可以是多少?

生:最长边要比7小,因为如果最长边是7厘米的话,那么另外两条边的和就是14-7=7(厘米),两条短边之和等于最长边是不能围成三角形的。

师:能比7大吗?

生:不能,因为最长边如果比7厘米大的话,另外两条边的和就会比7厘米小,两条短边之和小于最长边也不能围成三角形。

师:那么,最长边只要比7厘米小就行了吗?

生:也不能太小,如果最长边是4厘米的话,那么三条边的和最多是12厘米,也不符合要求。

师:所以,最长边只有两种情况?

生:可以是6厘米,也可以是5厘米。

师:最长边是6厘米时,另外两条边可以是多少?

生:可以是6厘米和2厘米,也可以是5厘米和3厘米,还可以是4厘米和4厘米。

师:最长边是5厘米时呢?

生:另外两条边只能是5厘米和4厘米。

师:通过这样的列举,我们就找出了所有的剪法。你有什么体会?

生:先按最长边的几种情况分类,再在每一类中按照顺序列举出另外两条边的情况。

生:我觉得最长边一定要比吸管总长度的一半短才行,但也不能太短。

……

在本片段中,教师的一句话:“怎样才能很完整地把各种剪法都找出来呢?这需要我们有序地思考。”将学生的思维宽化至全面考虑各种剪法并提升至有序思考的思想层面,引导学生将思维的关注点聚焦至最长边上,在对最长边可能性的思考中达到“对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的深刻理解,进而考虑另外两条边的情况,完整地列举出了所有的剪法。整个思维过程充满了数学味,学生对于先分类、再一一列举的有序思考方法达到了充分的理解。但是,听课时我们发现,课堂气氛较为沉闷,相当多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并不高,处于一种被教师牵着走的状态。原因何在?还是没有能够找到思维的“根”,所有的交流与思考都源于老师的一句引导性语言,没有学生发自内心的真实体验,如无本之木,学生的思维无法自然而然地生发开去,教学效果还是大大地打了折扣。第三次执教这道习题时,我们决定从学生的活动经验出发,引发学生思考。

【片段三】

每个学生准备了五根同样长的吸管和一把剪刀。

师:同学们,你能把每根吸管剪成三段,围成一个三角形吗?

(生动手操作,并将围出的三角形放在桌上)

师:有没有同学剪成三段之后,发现不能围成三角形?

生:有!

师:你们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生:因为两条短边之和小于或者等于最长边。

师:有什么办法保证你剪出的三段能围成三角形呢?

生:我尽量让三段的长度接近就可以了。

师:也就是说最长的那一段不能太长。那么最长的一段的长度有没有一个范围呢?

生1:我觉得最长的一段不能超过吸管的一半,如果超过了吸管的一半,那么短的两段长度之和就会小于最长一段。

生2:也不能等于吸管长度的一半,必须要小于吸管长度的一半,否则两段短的长度与最长的一段相等也是不行的。

师:分析得非常有道理,那么是不是小于吸管的一半就可以了呢?

生1:不是。最长边的长度不能小于吸管的三分之一,要不然另外两条边中至少有一条边的长度就会超过它,它就不是最长的了。

生2:而且,如果最长的一段不到总长的三分之一,那么另外两条也不到三分之一,三段的总和就不是吸管的长度了。

师:很好,也就是说最长的一段长度应该在什么范围之内?

生:吸管总长的一半到三分之一之间。

师:对,在这个范围内的长度都可以作为最长的一段。先剪好最长的一段后,另外两段还有什么要求吗?

生1:另外两段随便剪开都可以。

生2:但是剩下的两段都不能超过第一段,因为第一段已经作为最长的了。

师:大家想想看,能有多少种剪法啊?

生:无数种。

(师出示改编过的习题:把一根14厘米长的吸管剪成三段,用线串成一个三角形,如果要求三段的长度都是整数厘米,那么有几种剪法?)

(生独立思考解答)

师:你们是怎么思考的?

生:先确定最长的一段,必须小于14厘米的一半7厘米,也必须大于14厘米的三分之一,14÷3=4……2,那么就应该大于4厘米。所以最长的一段只能是6厘米或5厘米。然后再把另外两条短边列举出来。

师:怎么列举呢?

生:按照顺序列举就不会漏掉了,最长边是6厘米时,另外两边可以是以下三种情况:①6厘米和2厘米,②5厘米和3厘米,③4厘米和4厘米。最长边是5时,另外两条边只能是5厘米和4厘米这一种情况。

师:先确定范围,再分类,最后每一类里再有序地列举,这样就能找出所有符合要求的剪法。当我们遇到一个问题有很多种可能的情况时,用这样分类列举的方法非常好,它可以使我们既不重复也不遗漏地找出所有的可能。

……

本片段中,学生首先动手操作将吸管剪成三段围成三角形,由于每个学生都准备了五根吸管剪了五次,而且每次剪完后无法再恢复重剪,所以在此过程中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成功和失败的活动经验,在这些鲜活经验的基础上展开讨论与思考,从总结失败的原因到交流成功的体验,学生对于三角形三条边之间关系的理解更加深刻,并且很自然地进入对最长边长度范围的讨论中,进而发现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没有对边长为整数厘米的要求,剪的方法是无数的。在活动经验和交流思考的基础上,再出示经过改编的教材习题,这时学生的思维脱离了感性经验,完全从数学思想方法的层次上去进行考虑,从确定范围到分类再到一一列举,最后通过教师点睛式的总结性语言,将学生的思维水平进一步提升,整个教学过程,一气呵成,自然连贯,学生兴趣盎然,思维活跃。

二、教学思考

教科书中的习题大部分是以静态形式呈现的,以巩固和训练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为主。教师在教授习题时,如果按部就班、照本宣科、就题讲题,不但学习效果差,还会降低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这就需要教师改变习题的静态呈现方式,创设必要的数学活动,以数学活动经验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炼出习题背后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内涵,提高习题的“附加值”,从而使得习题教学实现由“双基”目标向“四基”目标的提升。

1.积累活动经验,生发数学思考。

数学课堂是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主要平台。要使学生真正理解数学知识,建立对数学现实和数学学习的直觉,感悟数学的理性精神,就应该关注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与提升,赋予数学活动经验“生长的力量”。

片段一和片段二的教学实践证明,数学知识、方法必须由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理解、感悟、发展,而不是单纯依靠教师的讲解、引导去获得,这种讲解和引导由于没有在经历中积累、在体验中内化、在反省中提升数学活动经验的基础,如同无本之木一样毫无生机,显得苍白无力。

而在片段三的教学中,教师先不呈现教材上的习题,而是先向所有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将吸管剪开并围成三角形。在经历“剪”和“围”的过程中,学生积累了大量成功和失败的经验,这些活动经验构成了下面教学环节中回忆、联想和直观认识的基础,成为了进一步思考和提升的素材,以此为根,最终可以让学生形成全面的数学思考。

2.反思数学思考,提炼数学思想。

教师段考数学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准备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

教学评价是依据课程标准,根据教学目标,通过多种方式系统地收集各种信息,对某一课程的教学效果作出评价判断,以利于对课程实施进行必要、及时的调整。从评价的主体上来看,教学评价可以是授课教师为了了解学生的心智特点而做出适当的教学设计,是收集、整理、反馈课堂信息的过程。从评价的客体上看,教学评价可以是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积极或消极的表现,如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与对话,课堂练习、家庭作业等情况,通过可观察的学生学习行为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学评价对教学活动具有强大的导向和激励作用,是对教学情况的检测、监督与反馈。教师可以通过教学评价的及时反馈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有利于教学活动顺利、有效地实施。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都表现为文化课特别是数学学科的基础薄弱,在传统评价体系中被认定为学习的“失败者”。而当前,中职学校对学生数学水平的评价大多使用限时笔试的评价形式。期中、期末考试卷面成绩的高低是判断某学生数学情况好坏的标准。考试形式都是闭卷,或他人命题或会考形式。往往一张数学试卷的难度系数P值是选择题高于填空题,最低的是解答题。这就直观反映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还是不够的,多停留在了解层面,能从四个答案中选出正确的选项,但是自己分析求解却很难,而完整地写出解答过程更是困难。

因为大部分中职学生在毕业以后都选择就业,很少有学生有机会直接用到在课堂中学习的数学知识,数学无用的想法一直存在于他们的潜意识中,加上自身数学基础不好,从小数学考试就没有及格,学习根本提不起兴趣。因此学习态度不端正,对学习成绩无所谓成为中职生普遍的特点。中职学校的教学活动是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为目标,所以应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对以往考试数据的分析情况和现状来看,中职数学必须唤醒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而在教学评价这个环节,不能仅从考试成绩判断学生的数学素养,应当遵循人文性的原则,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手段和多元化的评价形式。

基于以上教学评价的概念及中职学校数学教学现状的分析,本文根据实施教学评价的时机,将其分为准备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现就以中职数学《拓展模块》三角函数一章的教学为例,对这三个评价进行具体的探索。

一、准备性评价要具体详尽

准备性评价,又可称作诊断性评价,是指在一门课程或是某个教学内容开始之前对教学背景及学生已有的认知、情感和技能等方面进行的评估。准备性评价通常采用“摸底测验”的方式进行。教师进行准备性评价是为了了解学生的情况,促进学生学习而不是给学生贴标签。通过准备性评价,教师可以发现学生新旧知识的最佳契合点。一方面,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是否具备学习某种新知识所需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另一方面,教师可以了解在新的教学目标中,有哪些知识与技能是学生已经掌握的,这样在新授课过程中可以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准备性评价可以检查教学目标的制定与教学内容的选择是否合理、恰当,是否适合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

如中职数学《拓展模块》的第一章是三角公式及应用,主要教学内容为两角和差、二倍角、正弦型函数图像及性质、解三角形等,安排在高二下学期学习。而《基础模块》的三角一章是在高一下学期教学的,这两章的教学内容一脉相承却相隔近一年的时间,学生对角的概念推广、弧度制等知识已经差不多忘了。所以唤起学生对已学知识的记忆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当在授课《拓展模块》三角公式变换之前设计一份“摸底测试”卷,把《基础模块》三角章所有的知识点总结归纳为角的概念、弧度制、三角函数的定义、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等,将它们设计成填空题,以开卷的形式让学生自行复习、寻找答案、回忆旧知,为学习两角和差、二倍角公式等新知做好准备。特别是在新课学习过程中将多次用到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进行计算,可以在这份摸底测试卷中以列表填空的题型呈现0°~360°中所有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帮助学生尽快回忆、掌握这些特殊角。

这份测试卷不仅能了解学生对于三角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帮助学生尽快复习旧知,而且能作为学生学习三角计算的公式集,对后续学习有着极大的帮助。在学生新知识的学习后还应当鼓励他们对这些公式进行补充和完善。

二、过程性评价要及时跟进

过程性评价又被称为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某项教学活动过程中,为了能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取得更佳的教学效果而对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进行的及时评价。它能及时了解阶段教学的结果和学生学习的进展情况、存在的问题,可据此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工作。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课堂中的师生的交流与互动,在课后还可以采用非正式考试或阶段性单元小测验进行。通过过程性评价,教师可以随时了解学生在学习上的点滴进步,获得教学工作的及时反馈,这样教师就可以随时调整教学计划、改进教学方案。

如在学习了两角和差公式以后,可以针对这些公式给学生设计一份学案,内容由易到难,题量不多,让学生当堂完成。这份学案可以很好地帮助授课教师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而三角这部分的公式繁多,变换多样,在日常教学中如能抽出五分钟至十分钟的时间默写公式,强化公式的记忆,教学效果能很快显现。又如,在学习正弦型函数y=Asin(ωx+φ)的图像与性质时,教师可利用几何画板软件教学,设计一份由学生在课堂中当场完成的数学实验报告,报告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关于φ的图像变换:要求学生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利用五点作图法分别画出y=sinx,y=sin(x+■),y=sin(x-■)的图像,让学生自己总结得出结论:y=sinx的图像经过怎样的变换可以分别得到y=sin(x+■),y=sin(x-■)的图像?

第二部分:关于ω的图像变换:画出y=sinx,y=sin2x,y=sin■x的图像后总结出结论:y=sinx的图像经过怎样的变换可以分别得到y=sin2x,y=sin■x的图像?

第三部分:关于A的图像变换:五点作图画出y=sinx,y=2sinx,y=■sinx的图像,引导学生得出结论:y=sinx的图像经过怎样的变换可以分别得到y=2sinx和y=■sinx的图像?

通过这一实验报告,学生对正弦型函数图像变换有了更深刻、直观的理解,不仅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而且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快乐的实践过程中掌握知识。

当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积极表现及时予以肯定和表扬也认为是过程性评价的一种形式。中职数学课堂教学应当由单纯地关注学生的数学认知转向关注学生数学认知方式与情感体验并重。情感教育被认为是学习的“催化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及时评价,可以增进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有利于课堂上师生间的积极交流与互动。教师的教学工作不仅要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和发展数学能力,而且要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特别是应该充分重视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情感投入。如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可以拍拍学生的肩膀,给予鼓励性引导:“怎么啦,这一步你被卡了?能否另辟蹊径?”“嗯,你的证明太Beautiful了!”等,亲切的微笑、关心的话语能让学生感觉到教师是在真正与他交心、互动,是对学生最好的肯定和鼓励。教师还可以对学生平时的课堂表现如出勤、作业完成、课堂互动环节等情况予以量化关注,折算成分数记入该学生的期末总评考核。在正常限度内对数学课堂教学进行评价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激起师生奋进的情绪,调动他们向更高目标努力的积极性。这样既能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又能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

三、总结性评价应注重应用

总结性评价又可被称为事后评价或终结性评价。它是指在一个单元、一个模块或是一个学期的教学活动结束以后为了解教学活动的最终效果而进行的评价,是对学生某个阶段学习的质量或效果做出结论性的总结、评价。期中、期末考试都属于这种评价,其目的是检验学生的学业是否最终达到了教学目标。通过总结性评价,教师可以检验某个阶段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从而判断教学效果的好与坏,是否需要对下阶段的教学做进一步调整或改进,为制定下一阶段新的教学目标提供必要的参考。总结性评价除使用卷面考查这种最常见的形式以外,还可采用其他的评价形式,如开卷笔试、上交调查报告、作业等。

总结性评价的试题除了考查基本的知识以外还应当注重实际应用,结合学生的专业知识,考查学生的基本技能。试卷中可以设计一些与专业、生活紧密联系的数学题。也可适当选用一些PISA试题,评价学生现实生活和终身学习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测试学生应用知识和技能面对实际生活挑战的能力,评价学生在数学方面的素养,杜绝为了考试背诵和记忆试题答案。

如汽车专业的学生动手能力比较强,但数据分析能力比较薄弱。结合汽车专业特点,提炼出汽车碰撞事故的数学模型,设计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求解。这对学生阅读概括能力、计算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等有比较明显的提高作用。学生通过阅读、分析求解,能够对现实交通事故发生的瞬间进行理性分析,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将理论研究与实际联系起来,更是极好的安全教育题材。教师在此过程中观察学生的言行,评定学生与他人的合作交流及创新的能力。又如对电子电工专业的学生,可以将总结性评价的试题与专业联系。在学习完正弦型函数的图像与性质以后可联系专业老师,让学生分小组完成日光灯的安装与测试。学生在动手动脑的教学活动环节中学以致用,运用正弦型函数的图像与性质解决实际问题,相信能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因此教学评价应唤起学生的积极参与,改变评价以教师为主的做法,让学生的自评、互评和教师的评价相结合。在实施中职数学评价体系的过程中,教师除了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外,还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激励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乐于合作、敢于创新的精神,从而达到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顾泠沅,黄金荣,李业平.数学课堂教学研究[M].上海教育出版社.

[2]张奠宙,宋乃庆.数学教育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

[3]付克娜.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优化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2(8).

教师段考数学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体育高考专业训练;重视;研究

一、研究背景

在我们文化课薄弱学校,体育高考专业训练一直受到学校的重视,也把高考体育人数看作是高考人数的增长点。要求我们要特别注意做好体育生的心理辅导工作,抓好体育高考生的专业训练和文化课的学习;“全力提高升学率,探索新的高考增长点”,加强对体艺考生的选拔与培养。班主任对体艺生的学习时间、训练时间作明确的规定;科任教师不放松体艺生的文化水平的提高;从以上可以看出我校对体育高考的重视程度,这就为我们展开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这种导向下我们体育教师更应该抓住这样的有利形式为我市的高考出一份力,为高校输送更多的体育人才。

二、研究方案

(1)发扬研讨活动的作用,提高活动的实效性。研讨活动是原来课题研究的基础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且开展的相当出色,也达到了非常好的效果。活动的内容很多,达到了多样化,如召开课题研究会议、体育高考训练研讨会、校际交流、亲临现场指导等,这些活动的开展对我校训练能做到心中有数。有计划、有目的,针对性强,且各项活动交替进行,每个活动都有针对性,能有目的地解决各个时段出现的问题与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到未雨绸缪,这些多样化、系列化活动的开展,极大地促进了训练的有效性。

(2)加强校与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开展各种活动提供了一个供大家互相交流的平台,平时大家忙工作、忙训练,很难有机会聚在一起,在课题组成员的参与下开展各种活动让大家互相交流,了解兄弟学校的科学做法以便取长补短,调整训练方法,达成共识。

三、研究计划

各种活动在课题开题之前已经开展,为课题的顺利进行与开展打下了基础,之前的工作主要是制定课题的总体计划与阶段计划,并严格执行、实施。

总体计划:搜集相关的学习资料,学习先进的理论知识与直接经验;开展各项活动,展开校际交流,总结经验,明确不足,改进措施,取长补短。

阶段计划:经过选题讨论,制定方案,理论学习等程序,2010年我校召_了开题现场会,各课题组成员都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对这项课题研究的价值大家一致认为具有较强的研究价值,同时各成员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很高。愿意主动承担课题研究任务,并对研究任务进行了分工。在实施阶段,各课题组成员积极主动参与研究,抓好自己的训练队,及时总结,发现出现的问题,及时上交训练总结,对出现的问题能及时交流,避重就轻。

四、研究过程

(1)以活动促交流。本课题开展活动形式多样,有研讨、讲座等,不同的活动都有不同的侧重点,每次活动都有计划、有目的、有实效。促进同行之间交流,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有经验的高三教师总结了取得的成绩,新高三教师介绍了考生的情况与存在的问题,为下一步开展工作奠定了基础。

(2)对学生进行跟踪研究。事物都处于不同的变化中,及时了解其变化有助于了解身体的发展动向,及时了解训练中的发展规律,从而掌握一般规律,找出适合本地区学生实际情况的训练手段与方法。为了了解学生的体能素质训练情况,每月测试一次,及时了解训练情况,及时做出评估与调整。

(3)及时总结,形成理论。对平时实施的训练方法与手段经检验后及时进行总结,发现存在的问题,对于科学有效的训练手段与方法总结下来与大家交流或形成论文,为后续训练打下良好的经验基础。

五、研究成果

(1)提高青年教师的训练水平。青年教师训练大多没有经验,通过以老带新的方式与各种交流活动,青年教师训练水平成长迅速,从选材、训练到加试整个过程都胸有成竹,已经能独立承担训练任务。

(2)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前一阶段的课题研究许多青年教师已逐步成长起来,许多的教师的专业发展得到了提高,现在已初步形成了所有教师能参与运动训练的局面。教师专业有了发展,教师的研究、训练水平、业务能力也大有提高,在各种比赛中课题组成员都能取得非常优异的成绩,训练论文数目有所提高,同时教学研究的理论文章越来越趋向于发表。

(3)及时参与课题,教科研有成果。因为参与课题的研究带动了许多老师参与训练、教学方面的研究,能针对训练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总结与反思,并与理论相结合形成论文与总结,有的已经发表。取得的成果如下:本人的论文《中学体育高考生800米的强化训练》《中学生运动损伤的预防》《中学400米体育高考生的强化训练》在田径杂志上已发表。

六、研究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