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中命题知识点总结

高中命题知识点总结

高中命题知识点总结

高中命题知识点总结范文第1篇

一、精心研究教学大纲和考纲,把握备考方向

《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是中学生物教学和高考命题的依据,“考纲”是依据教学大纲所编制的,它体现了教学大纲的精神和内容,但“考纲”又必须反应时展的变化,体现当今生物学科的特点,所以应正确理解“遵循教学大纲,但不拘泥于教学大纲”这句话的精髓。复习时,要以“大纲”为标准去对照和理解“考纲”,把握好复习内容和方向。

二、认真研究近几年来的高考试题

仔细分析近几年来高考生物学科的试题,有利于追寻高考命题的轨迹,捕捉高考命题的规律,洞察高考命题的信息。通过近几年来高考试题的研究,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①复习要立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思想,对“三基”的考查是历年高考的重头戏。

②突出对生物主干知识的考查,考点主要分布在新陈代谢、调节与免疫、遗传与变异这三块中。

③注重对识图、析图、及绘图的考查。

④突出对实验能力的考查。

⑤关注社会热点,理论联系实际。

通过对高考试题和考纲的研究,找准特点,把握要点,面对高考做到心中有数,复习有效。

三、确定复习模式和安排复习计划

采用二轮复习法。第一轮把选修教材的知识内容穿插整合到必修第一、第二册的内容中,根据知识内容分成七个单元。第一单元是生命的基础、结构基础和细胞工程;第二单元是生物的新陈代谢和发酵工程;第三单元是生命活动的调节与免疫;第四单元是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第五单元是遗传、变异和基因工程;第六单元是生物与环境;第七单元是实验、实习和研究性课题。

按照知识复习———课时练习———单元测试———讲评归纳———构建知识网络的模式进行复习,每个单元复习结束时用一节课来构建知识网络,把本单元的知识连成线、铺成面、织成网,高密度梳理基础知识,突出主干知识兼顾能力培养。

第二轮主要是模拟测试阶段,其中穿插一些小专题。这种模式既注重知识系统性又节省时间,有利学生掌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把握相关知识的交汇点,提高知识的迁移能力。

四、精选精练,总结反思

对高考的热点、重点、难点、易错和薄弱环节要多练,对典型的解题方法、解题规律进行总结,多开展举一反三的变式训练,提高应变能力。还要演练高考真题,高考试题凝集了高考命题专家的思维和智慧,容量大、科学性强、突出主干知识和逻辑性强等特点,且能反映出高考命题的趋势,也能使学生感悟高考命题的思路和方式。在练习中注意总结反思,每隔一段时间将原先做过的试卷及练习题整理出来,看看自己错在哪里,避免再犯同样的错。

五、加强学法指导,提高复习的有效性

好的学习方法可收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高三第一轮复习时间紧、内容多、任务重、节奏快,学习方法直接影响到复习效果和高考成绩优劣。复习过程中要加强解题技巧和学科语言能力的训练,有效提高复习效果。在第一轮复习中穿插解题方法的小专题,如选择题的类型及解题策略、填空题的解题方法、遗传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实验题的解题方法和步骤等。教会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加强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的指导,教学生如何在审题中找到关键词、隐含条件等,并指导学生规范答题,减少失分。

六、加强试题讲评课的研究

试卷讲评课不能从头到尾面面俱到,而应有选择,有侧重,否则既浪费学生的宝贵时间,又难有成效。试题的讲评,一是要抓典型,选择有代表性的题目,比如选一道题能集中表现某个章节的主要内容。二是分析命题思路,把握试题规律。教师在阅卷时找出问题的共性,看学生哪里错多,错的原因是什么。三是要善于将试题分类,总结解题方法与技巧,凡是碰到这类试题该注意哪些事项,并教会学生进行比较性小结归纳。四是对试题的延伸和拓展,这类题可能还涉及到哪些知识点,与现实中的哪些现象相关等。

七、心理辅导,提高应试能力

高中命题知识点总结范文第2篇

一、高中地理会考应体现素质教育的功能

高中地理会考是在高考停考地理,普通高中的课堂教学严重向“应试教育”倾斜的情况下开始进行的,因 此,带有纠偏的历史使命。在“应试教育”进一步暴露出弊端的同时,社会各界普遍提出了贯彻素质教育的主 张。素质教育的内涵十分广泛,但就考试而言,大体包含如下内容:考试是一种手段,具有对教学进行评价、 反馈、预测和激励功能。通过对这种手段的运用,测验师生教与学的状况,调整教学过程,促进教学方法的改 进,达到使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文化科学技术素质的目的。

如何体现素质教育的考试,我们以为应具有以下四点。

1.各种考试都必须从整体课程计划的角度来设计,尽可能在考试中渗透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 身体心理素质的评价因素。

2.要立足于反映全体学生学习的状况,尽可能地发挥考试的激励作用,使所有学生从考试中认识到自己的 学习成绩,并能激发再学习的欲望。

3.要注重对学生认知能力、发现能力、学习能力、发展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测试。

4.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

二、对高中地理会考的性质、目的和内涵的认识

高中地理会考是国家承认的省级普通高中学业成绩考试。它不同于升入高一级学校所进行的选拔考试,而 是属于以标准参照为主的终结性考试。也就是以教学大纲要求为依据的水平考试。其任务在于考核学生地理课 程的学业是否达到高中毕业标准。因此,它必须严格区别于高考,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会考的内涵:我们认为主要应该考核学生在高中地理教学大纲规定范围内,所应具备的地理素质。具体说 ,包括作为现代人不可缺少的地理科学文化知识、地理思维方法、正确的环境观、资源观、可持续发展意识、 全球意识、绘制简单地图和图表的能力,以及作为一个中国公民所应了解的国情、国策和省情知识。要强调指 出的是,上述内容是普通高中学生所应具备的,按高中地理教学大纲的规定,应属基本要求。与此同时,还应 考虑高中地理课在高中所占的课时比例,以及我省民族众多、薄弱学校较多等因素,在制定考试目标时,需在 高中地理教学大纲允许的范围内,把合格的下限适当下调,合格以上分出若干层次,以激励不同学习状况的学 生产生再学习的欲望。

高中地理会考,要全面贯彻高中地理教学大纲的精神,发展素质教育,提高地理教学质量。这是地理会考 的总精神。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我们通过教研途径,对高中地理课的教学强调以下几点:1.抓好基础知识和基 本技能训练;2.重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重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全球观念和正确的人 口观、资源观、环境观。

地理素质教育内涵丰富,而且随时间、空间而异,要充分体现它,就需要从许多方面作不懈努力。

三、拟订会考命题计划的指导思想及设想

高中会考是一项十分严肃而认真的工作,经过多年实践,深刻体会到,会考是否真正反映了贯彻地理教学 大纲的精神,是否真正反映了地理学科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命题的恰当与否是关键。然而,命题计划的编制 ,又从根本上控制着命题的质量。因此,在历年会考中,都把编制会考命题计划,当做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一)拟订命题计划所遵循的原则

1.适度性原则。试卷中试题的能力和层次要求,应在地理会考目标规定的范围之内。

2.代表性原则。试题的内容,能力要求,应对地理会考目标总体具有代表性。

3.结构性原则。试卷中各种题型的比例设计,要符合地理会考目标规定的要求。

4.导向性原则。试题有利于学校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

(二)地理会考试卷总体设计

地理会考试卷总体设计是命题指导思想、命题原则的具体体现。因此,根据会考目的,把总体设计定位为 :重点考核学生对高中阶段地理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能力的考查,既要使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达到会考合格要求,又要使及格以上学业水平有一定区分度。根据这 个总体设计,把有关问题作如下处理。

1.内容比例。根据地理教学大纲要求和教材内容的知识比例,历年会考中,把地球的宇宙环境、自然地理 和人文地理分数比确定为1:4:5。在这个框架内,再根据教材知识点的密集程度,确定各单元所占分数的比例。

2.考试水平。设计考试水平的目的,在于用可操作的明确语言,对考核的要点提出具体要求。根据教学大 纲对教学要求的规定,参照布卢姆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类体系和教学实际,把地理考试水平由低到高分为识记 、理解、应用三级。从发展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能力的构想出发,我省从1990年实行中学地理会考以来,一直 强调理解和应用的考核。在进行试卷总体设计时,对此作专门研究。

3.学科能力要求。地理学科能力是学生参与完成地理学习活动的主要能力,是在掌握和运用地理知识、技 能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应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但须以高中地理教学大纲为依据,同时,结合我省普通 高中实际情况加以实施,提出三项基本能力:地理认知能力,即对基本地理事实材料(包括地理事物的名称、 数值、结构、演化过程等)的记忆或再认能力。运用地图和地理图表的能力,即识读、填绘地图和编制地理图 表(包括各种等值线图、示意图、曲线图、景观图等)的能力。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即通过对已有地理知识 和技能的迁移,解释、解决和评价有关地理问题的 能力。

4.题型。根据会考的性质和规模,从试题属性看,以采用学生熟悉的题型为基本题型。把适于考核识记、 理解、应用的客观题和适于考核分析、判断、推理、论证、综合、评价以及语言运用等的主观题加以有机结合 ,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从试题结构看,多年来采用了学生熟悉的单项选择、双项选择和填绘地图三种题型。

5.难度比例。会考命题中,要使试卷符合考试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必须注意控制难度。根据会考的主 要任务和同时兼有的区分性能,地理会考试卷总体难度设计为0.75-0.90,试卷中容易题(难度值在0.80以上) ,中等题(难度值在0.50-0.80之间),较难题(难度值在0.50以下),三者之比为7:2:1。

6.命题力求保持知识结构的完整性、考试水平的层次性,并突出对学生进行国情、国策和省情知识考查。

(三)命题计划表的编制

命题计划表是会考试卷总体结构设计的具体体现,是编制试题、试卷的蓝图。它将不同的考试内容在试卷 中所占的分量,各内容采用的题型,各类试题应占的比重,考试要求的比例等,分门别类地定出量化指标,并 以表格形式作出详细、明确的反映,具体编制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 以知识内容、题型为横坐标,并按教材的各章内容展开。纵坐标为考试要求和难度值。

第二步 在表格相应栏内,填写出试卷总体设计内容。包括内容分布、考试水平分布、题型分布、难度分 布及合格标准分布。

第三步 确定各章不同考试水平、不同题型、不同难度的分值,即期望值。

总括起来,可以看出,一套试题的产生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既要贯彻中学地理教学大纲精神,体现素质教 育特征,又要照顾我省高中地理教学实际,是三者有机结合的产物。

四、会考试题体现素质教育的作用

(一)会考试题的特点

我省自1990年高中地理会考以来,共进行了八次。八次试题的特点是:会考的性质、目的、内涵和命题计 划的编制恒定不变;题型结构稳定;1990-1994年,考虑到我省高中地理教学的实际,知识型试题比例较大。1 995年以后,经过分析,认为进一步体现素质教育的条件已经具备,于是试题结构向智能方向转化,其主要表现 为以下几点。

1.试题着重考查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试题的灵活度在层次和角度方面有了进一步发展。尽管试题内 容都来自教材,解答方法也可以从教材中找到,但不是教材的机械重复,而需变换方式或重新组合。这样突出 了能力的考查。各大题渗透了逻辑推理、知识迁移、分析地图等能力考查。

2.进一步开发读图题的功能。读图题是地理学科考试特有的题型。主要考查学生的空间分布能力和分析能 力。在1997年试题中,地理图表共22幅,比19>文秘站:<94年增加5幅,总计占51分。从考卷看,有寓图于文的试题,有以 文考图的试题,有由静态到动态的试题,也有由平面转化到立体的读图题。

3.国情、国策、环境等知识的考核内容比重增大。地理学科是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的载体。高中地理有着 丰富的国情、国策知识,涉及教材中的资源、能源、农业生产、工业生产、人口与城市、环境等内容。这部分 是考核的重点。

这样做的目的是运用会考进一步促进教学改革,促使教师从“应试教育”的圈子里逐渐摆脱出来,使学生 在地理素质方面的学习能力、认识能力、发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有一定提高。

(二)试题举例1.在下图中,a、b两带的风向应是

附图{图}

(1)在座标图上绘出我国粮食产量增长折线图。

(2)目前,我国粮食产量居世界第____位。

(3)我国商品粮生产基地最东的是____,最西的是____。

3.昆明筇竹寺山上的三叶虫化石反映的地质年代是:

A.太古代 B.元古代

C.古生代 D.中生代

这三个试题既包括了基础知识,又包括了基本技能;既有国情、又有省情。它不是直接用书上的现成叙述 作答,而是利用所讲基本原理化文字为作图。题目的深层内涵,既包含着思想教育又有学生能力的培养,比较 充分地体现了会考在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方面的作用。

八年来的高中地理会考命题从反馈的信息看,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稳定了高中地理教学秩序。对需要达到的教学要求,师生均心中有数,因而能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 ,排除了猜题、突击应考等“应试教育”的弊端。

第二,促进了高中地理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由于长期坚持抓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能力的正确教学导向,所以,到1995年,虽然试题的灵活性提高了,但考试成绩仍保持稳定,说明素质教育的 贯彻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得到了增强。

第三,从上述情况的出现,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启示:卷面考试不是只能考查书本死记硬背的知识,而是考 查学生的基本素质。试题、试卷都只是一个载体,关键在于如何利用它。

第四,卷面还清楚地反映出地区之间、学校之间、班级之间的教学差距。这给教育行政部门提供了指导教 学的有力根据,也为当地开展教研活动提出明确的课题。

高中命题知识点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考历史;命题趋势;演变形式

观照近年来的江西中考历史试题,可以理出一些命题趋势及其演变形式,这可以为我们今后更好地复习应对找到方向。

一、江西中考历史命题趋势

1.以周年为线索命题

历史是不容改变的,那么历史中考的内容也就年年如此。为了避免每年中考的内容出现重复,结合周年纪念对重大历史事件进行考查就自然成了中考命题的一条重要的线索,如2009年中考对“”和2011年中考对九一八事变的考查就是如此。

2.以社会热点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命题

紧扣时代脉搏,关注社会热点,使中考试题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突出历史中考的时代性、现实性是近年历史中考命题的一大特色。如2010年中考结合上海举办世博会考查科技革命,2011年中考对中日关系进行考查。

3.以体现“历史为现实服务”的宗旨,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能力的目的命题

近年来,历史中考已基本完成了由“知识立意”到“能力立意”的转变,命题从考查知识掌握为主,转变为以考查学习能力为主,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考查越来越突出,越来越全面。如结合罗斯福新政的知识要求学生提出解决经济危机的思路和方法。

4.以体现历史教育功能和借鉴作用,对学生加强情感教育的目的命题

新课程背景下的中考命题在要求考查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兼顾三维目标,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成为中考命题的一个主要趋势,这也是历史中考与现实的社会需要之间的互相结合。如通过考查学生对鸦片战争等历史事件的认识来培养学生总结历史经验的能力,通过考查学生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来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和优秀品质,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使命感,就是出于对历史教育功能的这一认识。

5.以提高学生综合理解分析能力,将相关知识点进行整合或以专题形式命题

这一类题目主要是为了使学生对所学的历史知识有一个整体上的把握,使学生能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综合思考分析问题,达到将学生所学的历史知识进行重新整合,使之条理化模块化。如对中外古今历史上的改革进行分类对比,对中外历史上的重要历史文献的内容进行辨析等。

6.以江西地方史为线索命题

江西是革命老区,作为江西考生理应熟知自己的地方史,如2010年中考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考查,2011年中考对詹天佑和上高会战的考查就是出于这一目的。其实江西中考每年都会就江西地方史进行命题考查,以使江西考生熟知自己的地方史,从而激发学生的家乡自豪感,树立热爱自己家乡的情感。

二、江西中考历史命题演变形式

1.图表题

每年的中考都会出现图表题,一般是课本中的人物图像或历史图片,只是近年来这类题型不断增加和创新,形式开始多样化,所占分值也在上升。但万变不离其宗,都是要求学生通过识图,再把所学过的历史知识结合起来进行答题。这类题型主要是要把图表看懂看细,提取出有效的信息。图表题的演变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时间轴。要求从时间轴的某一节点判断发生的是何重大历史事件,如2010年中考考查中美建交。(2)曲线图。如2010年中考考查判断中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趋势。(3)柱状图或扇形图。如2010年中考考查美国的工业生产总值。(4)表格。如2011年中考考查九一八事变。(5)地图。如2011年中考考查诺曼底登陆。(6)漫画。如2009年中考考查巴黎和会的内容。

2.以新材料、新情景、新形式设问进行命题

高中命题知识点总结范文第4篇

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中的社会责任是指:生物学知识与生活生产和社会息息相关,老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参与个人和社会事务的讨论,用自己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去解释和判断事务,培养学生尝试解决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乐于传播生物学知识和健康的生活方式的习惯,激发学生关心国家、关心社会、关心国家经济的发展,树立建设祖国和家乡的责任感,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热爱生物学科、关心和维护地球生态环境的责任意识。

1.教材分析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是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2节的内容。本节主要包括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等内容。

神经冲动的传导和传递以及膜电位变化曲线与离子运输是比较抽象的知识,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在学习新课的时候一部分同学理解不透彻,导致不能很好地运用这部分的知识点解决问题,也无法运用学过的生物学知识解释生活中遇到的生命现象。所以本节复习课中,兴奋的传导、传递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概述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运用相关知识阐明电位形成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神经冲动的传导和传递增强学生的思维和推理能力,在讨论探究中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认识神经调节的重要作用,明白、镇定药和兴奋剂等药物的作用,了解的危害,渗透珍爱生命的思想;感悟自己所能肩负的社会责任。

3.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由于本节课内容重点、难点众多,且大多数知识具有很强的抽象性,所以本节课采用“学习前置,问题驱动”的教学策略,将导学案提前发下去,让学生课前做好充分的预习,完成导学案上所有的预习问题,并且尝试探究几个重难点问题。同桌之间互相检查,纠正导学案中出现的错误,并统计出出错率最高的几个知识点。

(2)导入:展示本节课所学所有知识的网络图,简单介绍本节课以前学过的相关知识点,然后根据学生统计的出错率最高的知识点之一――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形成过程,播放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形成过程的视频,请学生认真看完视频后回答导学案上的相关例题。

设计意图:利用刚看过的视频解决问题,理解并学会运用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形成这个基础知识点。

(3)探究问题:请根据看过的视频讨论探究问题1膜电位变化曲线与离子运输以及探究问题2电流表指针偏转问题。给学生5分钟时间讨论,并请小组代表分别讲解自己对这两个知识点的理解。

讲解完毕,请其他同学质疑或者补充。有质疑,再请刚才讲解的那个小组派代表来解决这个质疑,解决不了的,请其他小组回答。所有同学都解决不了的,老师再追问引导大家思考,将问题的本质通过层次化的问题暴露出来。最终复习这个知识点,达到彻底理解。

设计意图:利用看过的视频解决后面的重要知识点,应用了视频中的知识点来解决问题,促进对该知识点的理解,促进学习的发生。及时做练习题巩固所学的知识,体会学以致用的成就感,也可以加深对该知识点的理解。同时让学生体会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形成是神经元的膜结构决定的,神经冲动的传导与传递也是由神经元的特点和突触的结构决定的,可以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中的结构与功能观。

(4)当堂检测:请学生完成导学案上对应的当堂检测,并及时公布答案。请大家思考自己的错题并小组讨论。

设计意图:巩固学习的效果。

(5)总结:给出兴奋剂、麻醉剂和的图片,请同学们课后分析这些神经系统的药物是如何起作用的。为什么吸毒的人难以戒除毒瘾?这些如何打破人体的稳态的平衡?再次请学生思考稳态与平衡观、结构与功能观。

布置作业:总结知识框架图、总结高考常考的题型、总结错题;搜集用于神经系统的药物并分类、宣传的危害;了解神科医生的工作。

4.教学反思

高中命题知识点总结范文第5篇

解答辨析题方法较多,不易掌握,笔者根据多年教学实践,尝试总结了“设问法”,效果较好,即根据具体题目找出关键词即“题眼”作为切入点,进行设问,然后结合所学知识构思答案提纲、组织答案的方法。

运用设问法解辨析题要分清不同类型,找出设问点有针对性地设问。下面根据辨析题的几种常见题型结合例题作分析。

1.单向判断题

就是对一个问题或观点,必须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都要分析说明理由。

这种类似的题型一般涉及两者:甲和乙比较,一般设问:甲、乙是什么?(含义等);甲和乙有什么关系吗?(相互比较,找联系);最后阐明理由,作出结论性判断。

2.正误混合型

即命题内容正误混杂,真伪难辨。一般有五种情形:

(1)命题中内容总体上是正确的,但其中包含错误或不合理的因素;

(2)命题中内容从总体上看是错误的,但其中有正确或合理的因素;

(3)题中材料由一个正确前提得出一个错误的结论或者由一个错误的前提得出一个正确结论;

(4)题中的内容正误并列存在;

(5)题中观点内容包含多层意思,而每层意思都是正误混杂的。以上五种情况在设问时要具体分析,找准设问点,全面答题。

3.具体条件型

即附加条件型,命题内容所列举的材料或理论观点是孤立的抽象的,不能予以直接肯定或否定,在一定条件下正确,一定条件下错误,具有不稳定性,不能笼统地判断,要根据具体条件具体分析。设问时要注意在不同条件下讨论,构思答案。

4.理由不全型

即命题的观点是正确的但不全,需要补充内容或其他理由的题型,一般而言,结论要成立必须有题中所给的这个前提,前提本身没有错;辨题观点存在的缺陷是没有看到结论成立还需要其他条件。

5.设置情景型

即背景材料型,设置背景材料,在新情况下作出某种肯定或否定的判断。这种题型为学生思维提供了一个切入点,有了一个范围。设问时要根据材料和辨题,找出关键词即“辨眼”,结合背景材料分析答案中要有材料的“影子”。

[例1](2006年江苏高考题)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比劳动更重要。

该题考查哲学有关知识,设问时找准关键词“知识经济”“知识”“劳动”“更重要”,逐层设问,辩证分析。

设问:第一步,知识经济是什么?(根据哲学第五课内容回答。)第二步,知识重要吗?(从知识经济含义强调知识的重要作用,或答正确认识科学理论有指导作用。)第三步,知识和劳动有关系吗?劳动重要吗?正确观点是什么?(还原成课本语言:知识——认识,劳动——实践,这是考查实践和认识辩证统一关系,正确态度是既要重视知识,又要尊重劳动。)

[答案](1)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这种经济直接依赖于知识的生产、扩散和应用。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作用日益突出。

(2)知识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实践和认识是辩证统一的,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反作用于实践。因此,我们既要重视知识,又要尊重劳动。

[例2](2006年江苏高考题)背景材料:2005年7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布了经过三次审议后的物权法草案,广泛征求意见,“开门立法”,问计于民,是我国近年来立法工作的重要特点。

辩题:“开门立法”就是人民群众立法

从2001年开始,高考辨析题形式上出新,在题前加了一段背景材料,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试题的难度。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立法权的知识,考查学生对观点进行评价、判断的能力。本题正确作答、设问的关键是抓住背景材料,找出辩题的题眼“开门立法”、“人民群众立法”,对背景材料和辩题作出全面分析。

设问:第一步,“开门立法”是什么、为什么?(含义、作用,结合背景材料解释。)第二步,人民群众能立法吗?与立法有关系吗?(我国人民群众的政治地位、权力及行使权力的方式。)第三步,在我国谁行使立法权呢?人民群众行使立法权对吗?(行使立法权的主体,总结正确观点。)

[答案](1)“开门立法”是立法机关广泛征求人民群众对立法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的过程,能够更好地体现人民意志,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是人民群众参与立法活动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