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数字城管工作建议

数字城管工作建议

数字城管工作建议

数字城管工作建议范文第1篇

关键词:城建档案馆;馆藏;数字化;鉴定

中图分类号:G27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09)11-0091-02

1引言

城建档案是城市记忆的凝结,是城市梦想的元素。城建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是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以及数字城市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国家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重要内容。随着全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广泛推进,采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手段整合档案信息资源,构造档案信息化体系,已是信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作为社会信息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数字城市建设,其基础就是城市建设信息的数字化和数字信息资源的共享共用。在此背景下,城建档案馆馆藏档案数字化的建设已成为当今城建档案管理信息和数字城市建设工作的核心。近年来,一部分城建档案馆开始对部分馆藏档案进行数字化处理,面对数字庞大、类目繁杂的馆藏档案,档案馆面临着将是进行部分档案数字转化还是全部馆藏数字转化?首先选择什么档案进行数字转化?纸质档案数字转化前如何开展鉴定工作等等诸多问题。转化规模与投资经费、使用设备成正比,数字化鉴定工作该如何进行至今尚无确切的理论依据,因而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值得研究探讨的问题,本人想结合工作实际粗浅地分析探讨一下影响馆藏档案数字化鉴定的几方面因素,以期对馆藏档案数字化鉴定工作提供有益参考。

2城建档案馆馆藏档案数字化的理论导向及背景

2000年12月在全国档案工作会议上通过的《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五”计划》,把接收电子档案进馆,加快现有档案的数字化进程列入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工作内容和奋斗目标。城建档案馆作为国家的科学文化事业机构,是永久保存国家在城市建设当中形成的各种重要的历史技术资料的专业部门,其内容涵盖了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实用性非常强。至今,全国660多个设市城市中,已建立了近500个城建档案馆,区(县)城建档案室达1000多个,馆藏量在4000万卷以上。据不完全统计,1998年至2004年,全国各城建档案馆(室)共接待查阅利用150万人/次,提供城建档案269万卷(件),产生可测算的经济效益约7亿元。在当今城市建设迅猛发展的态势下,为提高城市建设工作的技术含量,提高建设工程质量,提高城市建设管理的品位,建设数字化城建档案馆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与社会现实意义。将馆藏档案数字化,其目的是为了改进档案资料利用手段,提高档案资料利用效率,加强对档案资源的保管保护,减少纸质利用成本,使通过计算机终端查阅、打印和下载档案资料成为现实,为查阅利用者提供远程服务,使档案信息广泛深入地为社会利用,快速准确地查阅所需资料,更充分地发掘城建档案信息资源的内在价值,直接为城市建设和城市公共管理提供优质服务,达到资源共享的目标。

3城建档案馆馆藏档案数字化鉴定的主要因素

3.1 优化馆藏在数字化鉴定工作中的重要性

由于历史原因,20世纪80年代以前,包括80年代后各城建档案馆创建的初始阶段,我国各城建档案馆均以“丰富馆藏”为原则进行档案馆的建设。那时馆藏总量少,各地档案馆新建库房都有一定的空余度,为了丰富馆藏,不限制移交单位和控制进馆资料的范围,造成了进馆档案有价值的文件和毫无利用价值的文件“鱼龙混杂”在一起,案卷庞杂臃肿,毫不精练。本人在实际工作中所能触及到的现状就不胜枚举:主体内容细节上不存在任何差异的文件,其正稿、草稿组卷时在一起;重复的文件图纸一同组卷;库房保存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临时建筑、杂项建筑和一些建筑的初步设计等至今已不存在建筑的档案和毫无利用价值的一些档案资料等等。另一方面,因为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建设规模和行政管理归口划分有很大的不同,80年代以后,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新一轮城市建设高潮波及全国,城建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内容和发展水平出现了很大差异。依据《城市建设档案归属与流向暂行办法》(国家档案局1997)和《城市建设档案管理规定》(国家建设部2001年修正)等法规,从归属和流向上讲,房地产档案、国土档案无疑属城建档案,但除了极少数城市城建档案馆能收集本市房地产、国土档案外,绝大部分城市都是房地产档案馆(室)、国土档案馆(室)和城建档案馆并存,许多城建档案馆因不在规划口,连规划报建档案都难以收集,更不用说环境保护、勘察测量、水文地质、电力管线、人防军事等资料了。随着国家体制改革,建设职能在城市一级骤然分化,日益复杂化、详细化、条块化,使得归口于建设、规划或市政职能部门管理的城建档案馆在档案收集上出现很大差异,面临很多困难,有的城建档案馆渐渐成为工程竣工资料档案馆,有的城建档案馆渐渐蜕化为规划局内部资料室,馆藏单一,城建档案信息资源的保存价值和利用率正在迅速下降。应该对现有馆藏现状进行鉴定研究,对趋同性太强、利用价值不高的档案进行分门别类的清理。如果在档案数字化前不进行优化鉴定,档案数字化的工作量以及数字化后的档案数据库容量将会数倍增加,电子转化费用及实际转化工作量将会相应提高很多,数字化后的城建档案利用价值也会大打折扣。所以,为了减少数字化电子设备投入的成本,降低不必要的工作负荷,同时能更多地保存有价值的文件资料,优化馆藏档案是非常重要的。

3.2 数字化鉴定工作人员的心态和责任

档案在数字化之前的鉴定工作有别于传统档案的价值鉴定工作。档案数字化鉴定是一个对馆藏的原始档案进行去粗取精、化繁为简、充实精练的工作过程,这项鉴定工作涉及到档案的存毁和工作人员的责任及心态问题。长期以来,档案部门都难下决心,在具体的鉴定工作中不敢动手鉴定档案,甚至销毁档案。经过鉴定确为无价值的档案或过期档案,均采取封存保管的方式,而不敢按鉴定程序处理后执行销毁,这是因为档案的内在价值鉴定是具有主观性、时代性和不确定性的。如果主观上单纯为减少数字化投入成本,剔除的文件是某一时期内发生的重要历史记录,那么,这是需要做出慎重决定的工作,档案鉴定人员责任重大,一旦处理不当,造成失误将是无可挽回的。但档案数字化鉴定工作,并不涉及档案的销毁处理,只是要对档案数字化与否进行轻重缓急的甄别,对未列入数字化名单的档案一律按原模式归库管理,原来的查阅利用模式不变。如果日后还是需要数字化,再从库房调出来也可以。当然,尽管数字化鉴定不需要因为承担档案资料销毁责任从而导致工作人员过于谨慎从事,但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理论水平仍是影响鉴定工作成果的重要因素。我们应加强学习和工作交流,统一工作人员的认识,统一工作标准和要求,还要做出经常性的总结和讲评工作。

3.3 组织计划科学周全是数字化鉴定的关键

档案数字化鉴定的组织工作包括数字化鉴定细则的制定、业务人员的培训、鉴定流程的建立、鉴定质量的审核等,是一项工作责任心要求强,业务技术要求高,在业内长期缺乏实践经验积累和理论创新的指导的新课题。科学周密地组织计划是数字化鉴定达到预期效果的关键。首先进行馆藏档案的调查,确定出进行数字转化的档案,符合利用率高有价值的、适合向公众开放查阅的、能产生较大经济效益等条件的档案应列入数字化的首选类型。同时还应考虑到反映社会历史发展变化进程或某一阶段变化的具有参考价值的声像档案资料,其利用率也是很高的。我们应该建立档案数字化鉴定工作制度,提出数字化的标准、工作纪律和责任追究机制。尽量减少主客上的随意性,使数字化鉴定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为了加强鉴定工作管理,建议采取“三审制”,即初审、复审和决议。初审和复审由不同的工作人员进行,实行交叉作业,对初审和复审意见不一致的部分档案资料,由城建档案馆建立专门决议机制,采取会议讨论、投票决定,并对最后未列入数字化名单的档案资料进行登记说明,以备日后检索,提高今后数字化工作效率。另外,在数字化鉴定过程中,也可以实行工作进度控制过程管理,设定回头自查自检程序,反复核验,杜绝各种错漏,以精细化管理手段,提高城建档案数字化鉴定工作的科学性。

3.4 明确档案价值鉴定标准,提高鉴定工作可操作性

城建档案数字化鉴定工作即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也是一项大任务量工作,必定会牵涉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明确城建档案价值鉴定标准,提高鉴定工作可操作性尤其重要。档案部门收藏的档案文件的内容质量不完全取决于管理水平,与其资料的来源有直接关系,如果文件形成部门粗心造成资料不齐全,即使档案部门在管理中投入大量的工作,也是徒劳的。目前,我国档案资源归档鉴定标准规范还是偏重于文书档案,而针对于科技档案、特别是城建档案还是相当薄弱,仅有的是归属流向、保管期限和保管密级的管理规定,规定中的期限、密级档次划分较粗,条款过于简略,城建档案部门在实际工作中不易掌握,容易产生主观臆断而操作失当。在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五”计划中加强法制建设中一条就是调研论证鉴定销毁档案的程序与办法。笔者认为,应该从全国高度加强城建档案鉴定销毁程序与办法研究制定工作,包括数字化鉴定工作的标准规范的研究制定工作,加大对档案法规、标准贯彻实施的监督指导。目前,关于城建档案接收和归档管理的法律法规比较健全了,包括《城市建设档案管理规定》、《城市地下管线工程档案管理办法》、《建设工程文件归档整理规范》和《建设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管理规范》等,但城建档案鉴定的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还是空白。特别是随着数字城建档案馆建设工作的深化,很多城建档案馆已经开始探索直接接收建设工程电子文件并直接并入数据库了,这一操作模式省略了数字化扫描环节,更要求我们出台建设工程电子文件鉴定管理的规范。相信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需要的推动,档案鉴定的理论依据会相继出台,城建档案工作在新时期内开展数字化鉴定会更加科学、更加规范。

4结论

城建档案数字化和数字城建档案馆建设是城建档案馆现代化建设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数字城市建设的基础。而馆藏档案数字化鉴定工作是数字化城建档案馆建设的基础和前提,对降低系统开发成本,提高数字化工作效益,凸现城建档案利益价值有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必须从优化馆藏结构,提高对鉴定工作的认识,加强鉴定工作管理,建立健全鉴定工作规范标准体系等方面做好工作,才能有效提高馆藏档案数字化鉴定工作水平,从而更好地为城建档案数字化和数字城建档案馆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 李翠平.综合性档案馆馆藏档案数字化鉴定探讨.黑龙江史志.2006(04).

[2] 苏莉.档案数字化前鉴定工作的内容与意义.城建档案.2008(07).

数字城管工作建议范文第2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城市数字化;标准化近年来,人工智能、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与区块链

等新兴数字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深刻影响着人类社会经济生活。数字化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发展的重要推动力[1]。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数字化建设工作。2020年10月,党的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明确指出要加快数字化发展[2]。《建议》后,上海市政府积极响应并贯彻落实国家数字化发展重要举措,于2021年1月《关于全面推进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要坚持整体性转变,全方位赋能,革命性重塑,推动城市在经济、生活、治理三个领域进行全面数字化转型[3]。为保障城市数字化转型各项工作顺利落实,上海市又相继出台了《数字化转型工作三年行动方案》《上海市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十四五”规划》《上海市促进城市数字化转型的若干政策措施》等政策文件,迅速建立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1+3+1+1”制度体系,对未来三至五年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工作的总体目标及重点任务进行了细化和分解,全面支撑城市数字化转型工作的落地实施。可以说,作为提升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手段,数字化转型已成为上海未来城市发展的首要任务。

1城市数字化转型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以数据驱动的城市数字化转型是一个涉及多领域、多层次、系统性的庞大工程。当前,城市数字化转型工作正在各行各业有序推进,但推进工作尚面临着诸多问题与挑战。例如,如何做到数据信息的互联互通?如何做好数字市场的评估监管?如何保障数据信息的安全?与此同时,由于各地区、各行业发展水平不同,对于城市数字化转型工作的理解和认知难以做到完全统一,可能会导致各类数据之间未进行有效融合,形成“数据孤岛”或转型进程相互脱节等现象。此外,转型到什么程度,转型成效如何去衡量和评价是市政府领导、信息化主管部门、相关领域企事业单位及专家学者等都十分关注的话题。以上种种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妥善处理和解决,城市数字化转型工作的推进之路难以畅通,上海市全面城市数字化转型战略目标将无法实现。因此,在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过程中,要想行稳致远,必须要坚持“技术+制度”双轮驱动,推动技术和制度“并跑”。作为制度供给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数字化转型标准化将是重点推进方向。

2城市数字化转型标准化工作现状

标准化是促进数据汇集、系统协调、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的基础,并且能统一城市数字化转型技术要求、工程实施规范以及测试认证方法,提高多系统间的协作效率[4]。因此,有组织、有计划地建立一批紧密耦合、层次合理、相互协调的城市数字化转型标准,构建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引领性的城市数字化转型标准体系,有利于引导城市数字化建设、发展、运行、治理工作的全面实施及数字化转型工作成果的复制推广。作为领域内标准化技术归口管理的组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为领域内标准化工作提供沟通交流平台的同时也为标准化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如组织标准制修订、标准宣贯、标准实施评估、标准复审等。它是领域内标准化工作的重要推动器。截至目前,上海市已组建与城市数字化转型相关的信息化地方标准化技术委员会6个,分别是上海市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上海市卫生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上海市数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上海市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上海市智能网联汽车及应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上海市人工智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其中,上海市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信标委)作为上海市最早成立的信息化领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是上海市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数字之都”的标准化支撑体系的主力军。据统计,仅2022年上半年,信标委便组织申报与数字化转型相关的地方标准20余项。

3城市数字化转型标准化建设路径

根据《意见》,上海市提出的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是以数据要素为核心,以新技术广泛应用为重点,以数字底座为支撑,重点在于对现有技术的综合运用,最终实现跨部门及行业数据的互联互通。城市数字化转型并非某一单个领域或者众多领域的独自转型,应当从“城市是生命体、有机体”的全局出发,协同推进城市在经济、生活和治理三个领域的整体性转变[5]。因此,城市数字化转型标准化建设工作应在基于数字安全的前提下,重点围绕数字基础底座、数字经济、数字生活、数字治理等方面进行赋能。

4城市数字化转型标准体系构建

以城市数字化转型标准化建设路径为基础,结合标准化体系构建方法,初步构建城市数字化转型标准体系框架(见图1)。城市数字化转型标准体系共三层,其中一级子体系分为通用基础、数据基座、支撑能力、数字信任、场景应用、评价改进和数字安全7个方面。通用基础子体系包括术语和定义、分类和代码、数据统计、转型导则4个二级子体系;数据基座子体系包括数据产品及服务权益、数据流通合规性评估、数据分级分类、数据交易定价、数据资产化评估5个二级子体系;支撑能力子体系包括数字基础设施、城市数字孪生2个二级子体系。其中数字基础设施子体系包括连接、计算、感知、融合4个三级子体系;城市数字孪生子体系包括智能平台、应用促进规范2个三级子体系;数字信任子体系包括可信数字身份、可信数据交换、可信数据处理、数字信任治理、数字信任策略和评估5个二级子体系;应用场景子体系包括经济数字化转型、生活数字化转型、治理数字化转型、园区数字化转型、五大新城数字化转型5个二级子体系。其中经济数字化转型子体系包括科技、金融、商贸、航运、制造、农业6个三级子体系;生活数字化转型子体系包括健康、教育、居住、出行、文旅、为老、无障碍7个三级子体系;治理数字化转型子体系包括营商环境、综合监管、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水系统治理、公共安全6个三级子体系;评价改进子体系包括实施评价、测试2个二级子体系。其中实施评价子体系包括评价实施指南、评价指标及模型2个三级子体系;测试子体系包括技术测试、产品测试、系统测试3个三级子体系;7)数字安全子体系。城市数字化转型标准体系框架是用于规划数字化转型标准的具体制定和修订工作的总体设计图表,后续城市数字化转型标准明细表将在该标准体系框架指导下进行研制。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城市数字化转型工作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工程。城市数字化转型标准体系框架也将随着城市数字化转型工作推进的深入进行进一步细化和完善。

5城市数字化转型标准化工作建议

5.1健全组织机制

成立城市数字化转型标准化推进组。推进组应建立例会制度,定期沟通交流城市数字化转型标准化工作推进进度,分析重难点问题,部署重点任务,督促工作推进,实现任务清单式管理。此外,推进组应做好城市数字化转型标准体系顶层设计,统一规划城市数字化转型各相关方的标准化任务,形成工作合力,做好城市数字化转型重点任务、重大工程的标准化支撑,服务好城市数字化转型整体战略大局。

5.2完善政策支持

编制城市数字化转型标准化保障相关政策,发挥市、区两级标准化推进专项资金引导作用,支持数字化转型标准制修订及后续实施与宣贯工作。大力支持符合要求的地方标准、团体标准、企业标准升级为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为相关领域企事业单位和专家学者搭建与国际、国内专业标准化组织合作交流的平台,促进国内外先进技术成果的合作共享。

5.3强化人才建设

加强数字化人才队伍建设。数字化综合人才是城市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核心竞争力。鼓励相关领域企事业单位通过校企联合培养、实训基地共建、校园人才选拔大赛等多种方式加深校企合作,构建人才培养生态体系,培养一批既精通数字化技术,又掌握标准化知识应用的数字化人才队伍。建立城市数字化转型标准化专家人才库,构建数字化和标准化跨领域人才培育和认证机制,打造符合需求的专家人才梯队。

5.4加强监督评价

根据城市数字化转型标准化发展任务及分工,编制相应工作计划,建立标准体系建设和重点任务推进考核机制,定期通报重点任务进展情况,考核优秀项目及单位进行通报并表彰。构建城市数字化转型标准实施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加大标准实施情况公开力度,培育市场化的标准评估服务模式。

6结语

数字城管工作建议范文第3篇

今天,我们召集机关相关人员和各单位负责人,召开专题会议,安排部署“四民”热线电子平台和城管局门户网站建设工作,这是局党组和局“四民”活动领导小组研究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刚才叶局长宣读了《关于成立市城管局四民热线电子平台领导小组的通知》,司局长宣读了《全市城管系统门户网站建设实施方案》,介绍了局门户网站建设的具体方案和实施意见,就搭建城管局门户网站的主要目的、特点、具体应用等进行了说明。整个方案比较全面,具体事项安排的科学合理,方法要求切实可行,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希望大家按照方案认真组织落实。李大旺还为大家进行了网站建设和管理的操作演示,并对网民提出的问题进行现场办公解答,使大家对如何管理和使用信息平台有了初步印象。会议还向宋剑同志颁授了“市渣土管理办公室网管钥匙”。下面,根据市“四民”热线专题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我局实际情况,就如何做好“四民”热线电子平台系统运行及门户网站建设工作,我讲四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建设“四民”热线电子平台和全市城管门户网站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建立“四民”热线电子平台和门户网站,是一项群众关心、社会关注的民心工程、和谐工程。

建立“四民”热线电子平台,是市委、市政府在“四民”活动第二阶段重点抓好的八件实事之一,是一项群众关心、社会关注的民心工程、和谐工程。市委、市政府对“四民”热线电子平台建设高度重视,成立了专门的工作机构,明确了具体牵头人、责任人和责任单位,并就前期筹备和具体工作的有关问题多次进行研究。近期,市政府办、市信息中心和中国电信分公司等有关部门负责同志赴黄山市,专门就“四民”热线电子平台建设进行了实地考察学习。同时,按照“四民”活动领导小组要求,市政府对现有的8条热线进行了整合,初步搭建起“四民”热线电子平台,并于6月20日在拂晓报上将“四民”热线电子平台窗口单位热线电话和电子邮箱向社会公布。6月24日

李书记专门听取了有关情况汇报,并就抓好下一阶段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6月26日,市委办、市政府办以内部明电形式,就切实做好“四民”热线电子平台系统运行工作,向县、区和市直有关单位发出了通知。7月1日,市召开了“四民”热线电子平台工作专题会议,全面部署安排“四民”热线电子平台工作,市委常委刘晓云等领导参加了会议,并就如何搭建“四民”热线电子平台工作做了详细的安排,就如何做好这项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市委、市政府投入这么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花这么大的精力建立完善“四民”热线平台,主要目的就是要在有效整合相关资源的基础上,将各种汇集民意的渠道通过网络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建立一个加强政风行风建设的“对话”机制和交流平台,进一步畅通反映民意、沟通民情、解决民忧的渠道和途径,把自上而下的监督检查和自下而上的监督评议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及时反馈和解决问题的工作机制,促使各级各部门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着力解决好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二)建立“四民”热线电子平台和门户网站,是建设效能政府、亲民政府的重要举措。

今年,市政府决定把“市长热线”、市政府门户网站的“市民论坛”、市电台的“行风热线”“四民之声”、市电视台的“直播”和“关注四民活动”、监察局的投诉受理中心、拂晓报社的“读者热线”等8条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热线相互联通起来,建立市“四民”热线,使这8个渠道既独立受理和处理群众来电,又相互沟通,相互借助,把人民群众的反映和意见更加快速便捷通达到市政府领导和各有关职能单位,以此为平台,进一步深入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密切政府与人民群众联系,切实改进机关作风,提高政府机关效能,较好地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这是市政府努力建设效能政府、亲民政府的重要举措。

(三)建立“四民”热线电子平台和门户网站,是建设数字化城管的必然途径。

关于这一点,我想多说几句。为进一步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根据全国建设工作会议的工作部署和全国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会议要求,建设部就加快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进行了部署,规定:2005年—2007年为试点工作阶段,2008年一2010年为全面推广阶段。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认真研究部署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

哪个牌子好平价好用眼霜所谓数字化城管,我曾给大家介绍过,就是运用各类空间信息技术、地理信息技术、无线电通信及网络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通过对城市管理对象的数字化,以一万平方米为一个单元,将城市划分为若干个管理网格。例如,通过遍布辖区的摄像头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并通知巡逻人员第一时间出现在现场解决问题。依托数字化管理的信息平台,城市管理将能够实现专业监督和综合监督的有机结合,政府监督与群众监督的有机结合。通过网格划分和专业监督员专业巡查,解决“看得见的管不了”的问题;通过信息化手段和协同指挥解决“管得了的看不见”的问题;通过明晰责任,解决推诿扯皮的问题;通过评价和公示手段解决“执行效率低下或应付了事”的问题。

去年9月底,省建设厅确定公布的合肥市、马鞍山市、黄山市、铜陵市和芜湖市等全省首批五个试点城市(城区)及淮北市,将在全省率先搭建起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平台,并投入运行。2008年底,所有省辖市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平台建成并投入使用。2010年底,全省所有设市城市和有条件的县城全面推行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我省也将诞生首个省级城市管理平台。从我们市来讲,由于经济条件和其他方面的原因,数字化城管建设工作相对滞后,什么原因,说白了,就是没钱,因为建设数字化城管需要强大的经济支撑,硬件都没有,怎么建设。这次市里要求搭建“四民”热线平台是一次有利时机,一方面,我们可以按照市里要求做好四民”热线处理答复工作,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建立全市城管系统门户网站群,可以最大限度地整合全市城管部门信息资源,最大限度地利用先进科技手段促进我市城管水平的跨越式发展,最大限度地强化全市城市管理部门自身宣传效果,最大限度地提高城管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效率,为我市数字化城管全面建设创造良好的条件。

数字化城管是城管事业的发展方向和必由之路,上海、北京、南京、武汉、广州、徐州、宿迁等城市管理工作相对先进城市,无不建立、健全了完善的数字化城管平台,门户网站功能齐全、特色突出、便捷高效、及时透明。因此,各单位特别是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一定要充分认识建立“四民”热线平台及全市城管门户网站的目的和意义,特别是对提高我们城市管理水平的长远目标重要性的认识,把眼光放得远一些,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积极主动参与,认真负责地抓好落实,把与市民群众沟通交流的先进渠道建设好,把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解决好、处理好。

二、不断完善电子平台功能,真正发挥“四民”热线和门户网站作用

积极搭建“四民”热线电子平台和门户网站,加快推进民情诉求绿色通道建设,是市委、市政府向全市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我们城管热线能不能“热”起来,能不能办好,关键是要看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从我们城管工作实际看,“行风热线”、“市民论坛”等反映我们城管工作问题的建议和意见很多,仅就“市民论坛”看,我们的贴子是全市最多的,别的局一年到头没有几个反映的问题,而我们天天都有,并且量很大。因此,各单位一定要突出重点,注重实效,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工作要求,进一步明确流程,规范运行,真正在抓办理、解难题、办实事上下功夫,切实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局“四民”热线电子平台和门户网站工作机构已经建立起来了,相关建设工作也将随即实施。我们各单位要在局统一安排部署下,按照相关实施方案要求,尽快建立起工作机制并投入工作。要进一步发挥各自优势,按照快速、高效的原则,畅通受理,处理和反馈渠道,对比较简单或政策明确当即能够答复的,直接予以答复。不能直接答复的,要及时传递信息,通过“四民”热线窗口,做好各自受理的群众反映事项的交办、转办和催办工作。各责任单位要认真做好信息及时查看和办理反馈工作,做到在第一时间接受信息,第一时间作出反映,第一时间办理反馈。各单位要对职责范围的问题要认真落实解决,能立即解决的立即解决,能1个工作日内解决的决不拖延时间,确需延长办理时间的,一般应在3个工作日内办结或反馈办理情况;属于反映投诉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的,要高度重视,指定专门部门和人员进行调查了解,有条件解决的要尽快解决;对一时难以解决的要说明原因,作出承诺。对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要加大力度,及时解决;对个案问题要认真分析,明确责任,督促解决。

三、强化责任意识,完善督查机制,全面提高工作效能

局“四民”热线办公室要紧紧围绕服务群众、促进群众反映问题的解决和落实,定期做好信息汇总的编写和,建立健全通报、公布、公开机制。公开公布的内容要突出四个重点:一是那些反映快、行动早、抓得实的先进典型情况;二是反应不快、办理不力、没有反馈、工作不落实的反面典型;三是反映问题多的单位和二次以上再反映的问题;四是没有后续办理和落实结果的情况。要通过通报、公布、公开,表彰先进,鞭策落后,接受群众的查询和监督,深入推进“四民”热线工作扎实有效的开展。要强化督查督办机制,落实督查督办的主体,特别是市委、政府重大决策事项落实情况、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解决情况的督查督办力度,通过有效的督查督办,促使把问题解决在基层,解决在源头,促使问题的解决单位。同时,要加强热线工作的培训,局将在适当时机,安排一期各单位主要负责同志热线平台网上操作培训活动,切实提高领导干部的实际操作水平。

四、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全面做好“四民”热线工作和网站建设

搭建这个平台的,就是搭建了一个政府自觉接受群众监督的平台。这个平台是一头连着群众,一头连着市长的,两头相通;一头连着群众,群众都会知道,一头连着市长,市长们都很清楚。你城管局这一段时间,收到了一些什么问题,哪些是带有共性的,解决了什么问题,解决的情况怎么样,都会在这个平台上公开亮相,公开曝光。希望我们各单位的同志,特别是负责同志,要亲自关注。一句话,建立“四民”热线电子平台的目的,就是要让老百姓来监督政府,让政府工作人员办起事来不敢懈怠。目前,市政府已建立了市民热线领导组,制定了《市四民热线工作运行暂行办法》,确定了首批进入连线平台网络的32家责任单位,市城管局被纳入其中。这样一来,广大人民群众只要对城市管理范围内的工作有反映、有意见,以及城管部门办理群众意见建议的整个情况,市委、市政府领导和各媒体,都将悉数掌握之中,这不仅关系到城管系统为民办实事,而且也将关系着整个我们城管的对外形象,因此不可掉以轻心。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落实。

一是强化领导责任意识。实践证明,许多工作只要领导,特别是一把手重视了,工作力度就会大,工作就会有效果。“四民”热线平台及门户网站建设也是这样,各单位领导,特别是一把手认识有多高,重视程度就有多高,办理水平就会有多高。各单位要牢固树立全局观念,特别是一把手一定要把平台系统运行工作摆在本部门、本单位整体工作中的重要位置,切实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做到亲自抓、亲自用、亲自办理重大热点、难点问题。

二是要强化服务理念。各单位必须高度重视“四民”热线电子平台及门户网站建设及管理工作,不断强化“城管为民”的服务理念。要在落实推进上作文章:强化责任意识,人人具体抓落实;强化目标意识,围绕精细化抓落实;强化使命意识,只争朝夕抓落实;强化大局意识,协调配合抓落实;强化团队意识,带好队伍抓落实,以规范而流畅的运行机制、高效而稳健的办事效果,力争我局“四民”热线电子平台及门户网站建设走在全市的前列。要始终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工作的标准,安排业务精、能力强的同志负责门户网站的筹化、建设、管理和投诉受理工作,实行“首问负责制”,具体负责的同志对应做到投诉、咨询一样接答,生人、熟人一样热情,忙时、闲时一样耐心,以积极的态度为群众办实事。

三是要完善规章制度。从受理登记、转办、呈批、立案、催办、查办到反馈、统计、存档等各个环节均制定工作程序,落实专人处理,及时反馈,对在规定期限不能办结的,要主动说明原因。严格值班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应急处理措施,对擅离职守、敷衍推诿或违规办理造成工作失误的,严肃追究值班人员责任。

四是要提高反馈效率。凡是市民投诉的问题,事无大小,必须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实,迅速核实,马上解决;对一时无条件解决的,要做好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让群众知道暂时不能解决的原因;对超出管辖范围和要求的,做好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宣传工作。

数字城管工作建议范文第4篇

这次数字化城市管理试点城市工作座谈会,是两年来召开的第四次专题会议。会议的主要目的是借助于成都市数字化管理平台的验收,请51个试点城市和区的领导同志来总结交流前段的工作,研究讨论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动员各个试点城市加快进度,抓好落实,努力做好试点工作。因此,这次会议既是一次座谈会,同时也是一次汇报会、经验交流会,更是一次再发动、再动员,抓落实的会议。下面,我讲几点意见,供同志们在工作中参考。

一、成都的经验和启示

现在三批共51个试点城市都在往前推,都在努力研究,争取把我们这套系统搞得更完善,搞得更准确,昨天大家参加了成都的验收,评价很高。那么,成都有什么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大家谈了很多,我认为至少有这么四个方面:

第一个,区域性的全覆盖。也就是在成都市中心城区467平方公里,一次性全部覆盖。成都是省会城市、特大型城市,做到城区里面全覆盖,而且还留好接口,下一步把14个郊区(市)县全连通,这个很不简单。成都市真正做到了精心组织、精心筹备、一次到位、区域性的全覆盖,这是一条经验,应该充分肯定。

第二个特点,市、区、街,整体联动。数字化城市管理绝不是仅仅搞一套信息化的技术做做样子。主要目的是通过这个技术平台,推动我们的城市管理来一个整体提高。因此,通过这套系统的开通和覆盖,把市、区、街道,特别是街道这级部门联动起来,通过这套系统,把城市管理体系健全起来。我相信这对成都下一步的城市管理有很大的促进与带动作用。

第三个特点,整合利用,资源共享。成都市十分注意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和各方面的衔接,努力做到资源共享。比如和公安的,将来和民政以及其他系统的。城市是一个整体,城市管理要互相配合,我们这套系统不可能离开别人,但是我们也绝不可能包打天下,所以必须注意和相关部门的资源的整合与信息共享。

第四个,注重实际,厉行节约。这也是我们反复强调的一条基本原则。我们搞创新,不管是科技创新还是管理体制创新,第一要管用,别搞花架子,第二要节约,要精打细算,不要比谁花钱多,要比实实在在的发挥作用,同时能够厉行节约,减少开支和投入。成都这点做得非常好,造价总体上说控制的还是不错。

当然,成都市还有一些做法也比较好,希望大家相互学习,相互交流,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二、试点工作的整体进展和评价

整个试点工作是从2005年7月份在东城区开现场会开始的,到现在正好两年。两年来我们选了三批51个城市(区)试点。总体上讲,试点工作推进很快,发展很好,不断地取得经验,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更加完善,更加科学。这套系统越来越得到中央领导、社会各界、人民群众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认同,普遍认为这是利用信息化的技术在城市管理领域的一个提升、一个创新,推动了整个城市管理工作,更好地服务于广大市民群众。地方城市人民政府认为找到了一个好的手段来推动公共部门提高工作效率、方便市民、服务大众。据我了解,很多省市委书记看到这个系统的报道后都作了重要批示。一些城市市长亲自带队伍来看这套系统。所以说,各地党委政府,只要是用心研究城市管理的,都对我们这套系统给予了充分肯定,一见钟情,马上就干。城市管理的主管部门,对这方面认识也是非常到位的,积极性很高。

三批51个试点城市,第一批试点城市中,加上成都,有八个通过了验收,第二批、第三批也各有两个正在运行待验收,总体上推进很快,发展是健康的,进展也是比较理想的。但是,据我们了解,部分城市还存在着一些苗头性的、倾向性的问题,值得注意,主要这么几个方面:

第一个就是一些城市领导重视不够,认识不到位。有的出发点不端正,甚至有的把它作为一个政绩工程,作为一个标新立异的花架子,是为了哗众取宠,走偏了方向。有这样的城市,争试点的时候,决心挺大,一列入试点,却迟迟开展不起来,连个方案都拿不出来。这里面有我们主管部门工作不到位的问题,最主要的还是当地党政主要领导认识不到位,重视不够。挂了建设部试点城市这个牌子的就要开展工作,进行试点推不动的,不开展的,就不是试点城市,就要把牌子拿下来。

第二个问题,有些地方盲目追求创新,老想标新立异,这很危险。我赞同要结合各城市的实际,注重它的实用性和时效性,但是在指导思想上,绝不能一味的标新立异,老想搞创新。这套系统只要能推进工作,能够提高城市管理效率,能够为我们市民提供更好更完美的公共服务,把城市管理搞好就行了。

第三个,软件系统重复开发,现有的设施、设备整合不够。一个地级城市,搞一套系统要花两三千万,对地方的经济实力来讲,特别是经济不太发达的地方,是一个实际困难。我们正抓紧研究组织开发一套软件,争取共享共用,以降低这套系统的建设费用。软件开发出来以后,可以重复使用,软件开发商收取专利费就行了,这样系统建设的成本就低了。硬件设备也需要想办法降低费用,这次成都市采取以租代购,租赁城管通和网络系统,降低了硬件设备的费用。

第四个,就是12319与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整合不够。我们提出来这套系统要和12319整合,有些城市做得还不好,还是两套系统。这次成都做的不错,把12319和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同时整合起来了。

第五个就是一些城市资金落实不到位。由于资金不落实,单位不落实,工作任务不落实,试点工作还长期停顿在方案阶段。

三、对数字化城市管理的再认识

对于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部领导高度重视,亲自部署安排,汪部长、仇副部长在两次大会上都作了重要讲话。希望我们试点城市要认真学习两个部长的两次重要讲话,以此指导试点工作健康发展。

这里我仅谈谈我个人的一点再认识,供同志们参考。经过这两年的实践证明,数字化城市管理推广工作的总体发展思路、安排部署都是正确的,原来的设想和做法都是成功的。但是还要清醒看到,数字化城市管理是一种创新,无论是从理论和实践上都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讨论和研究。所以我建议列几个课题,比如数字化城市管理的发展历史背景,数字化城市管理的性质、地位、作用,数字化城市管理的框架体系、技术规范、发展趋势等等,把51个试点城市组织起来,分组进行研究,最后形成一个系统的、完整的报告,对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在理论上做一个总结,来指导我们今后的工作。我认为目前,在对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的认识上有这么几点需要把握住:

第一,数字化城市管理是城市管理的一场革命。数字化城市管理借助信息化技术,将对我们的管理方式,管理手段、管理理念,带来巨大的变革。200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的斯蒂格利茨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影响21世纪的将是两件事,一件是美国为代表的新技术的所带来的一切深刻变化,将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现在大家想一想,手机、电脑、互联网,真是把我们全改变了。第二个是以中国为代表的城镇化,全世界将有十几亿人口到城市里面去,这是整个经济社会的重大变化。数字化城市管理,就是适应城市化与新技术革命的要求,对我们目前城市管理方式的一场革命,这个革命第一是自我革命,城市管理主管部门自己革自己的命,自我加压,自我改造,要来一个脱胎换骨的变化。其次是工作方式、方法的革命;第三就是我们相关部门,相关单位相互的关系都要做调整。因此,要意识到这个变化,首先要从思想观念上作一个大的调整,如果思想观念不转变,思想方面不进行深刻的革命,做城管的将来很难做得通。

第二,数字化城市管理是一种体制创新。不仅仅是一场技术的创新,更重要的是体制创新。据我了解,现在很多地方,把这套系统放在城管局或是执法局,由城管局牵头。因此这个城管局或执法局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城管局和执法局了,而是一个综合部门,一个协调部门,一个督查部门,代表的是当地政府,服务的是人民大众。同时,相关部门也要整合、调整。所以这套系统建立起来后,如果城管局长、城管局的工作人员还停留在原来的思维方式、管理办法上,肯定会不适应的。

第三,数字化城市管理代表了城市管理的发展方向。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的城市管理必然要从过去那种粗放的管理走向精细化的管理,从过去行政式的管理转到依法管理,从过去那种突击性的管理转到常态的、经常性的长效的管理,从过去那种被动的来处理转到主动的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我们的城市是人民群众的,所以我们的城市管理一定要有立足点,就是要服务人民大众,尊重我们的市民。数字化城市管理体现了以人为本,体现了精细化管理,所以必然代表了城市管理的发展方向。

第四,数字化城市管理是落实中央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要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来统领我们各项工作,无论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或坚持以人为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在城市管理工作中,具体的体现就是抓好这套系统的建立与运行,改善管理,提高效率,提升水平,为我们的城市市民创造良好的、人文的居住环境,让大家生活在这个城市里面感到舒适、满意、方便,这就是我们的任务。所以我们要从政治高度,要从贯彻中央的精神方面来增强我们的自觉性,积极主动地做好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

四、下一步总体的工作部署和要求

总体部署和要求,扬州会议上仇保兴副部长的报告已经讲得很明确了,我们也来几个不动摇:

第一个,坚持为市民服务的方向不动摇。这一点我们城市管理主管部门一定要始终牢牢地把握住,而且要向我们的市长、书记汇报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研究一切问题,做一切工作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千万不能偏了,偏了就容易单纯地追求政绩;偏了就容易哗众取宠,华而不实;偏了就容易去一味追求创新,不管实用与否;偏了就容易脱离群众,脱离实际。因此,这个方向不能偏,一定要把握住!

第二个,坚持总体工作部署不动摇。在扬州会议上,部领导提出了三年试点,两年全面推进,到“十一五”末2010年,地级市全覆盖,有条件的县级市和县城也要建立起来,这个目标不能动摇。51个试点城市,不准备再扩大了,扎扎实实把三批试点城市抓好,总结经验,不断完善,然后全面开花。现在浙江已开始全面动员了,江苏也全面部署了。从全国的安排,计划到08年,试点工作全部结束,到2010年,全面普及。希望大家回去很好的抓好落实,同时我在这里特别强调一下,这个总体目标中包括要求12319的同时开通的工作,请大家按照总体部署,抓好落实。

第三个,坚持以城市管理为主体不动摇。中国的事情最怕的是,一看这个东西好,什么都往里面装,变成一个大箩筐。所以千万要把握住这一条,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就是我们城市基础设施和市政公用事业这个范围之内的城市管理平台。当然,在设计当中可以留接口将来进行资源整合,但是现在不要一哄而上。我们有个设想,就是数字化平台建立起来,有两条线可以向两边延伸,第一条线,就是12319,因为他的服务对象、功能都是一样的,而且最主要还是我们市政公用事业这一块,利用这个线来解决市民投诉,来了解民情,作为外在的监督和诉求的一个窗口。第二条线,要和数字化市政连起来。广州市政园林局搞了一套挺好,就是数字化市政,数字化市政实际上讲就是把地下管线等纳入管理。我们这套系统部件也好,事件也好,大部分还是地上的,地下这一部分管线的状况都不清楚。加强地下管线的管理,首先要把底子摸清,广州就做的好,把所有的管线管起来,形成三维图像,地下管线埋深多少,管径多大,之间的关系都摸清楚,而且把应急预案放到管理系统里面去了。城市越现代化,就越脆弱,脆弱到牵一发动全身。所以我们的想法是必须搭建一个准确、高效、灵敏的城市管理平台,一头连着大众,一头连着数字化市政。平时承担日常管理,应急时担当调度指挥,以保证城市的安全运行。

第四个,就是坚持节约型的原则不能动摇。要按照中央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厉行节约,勤俭办一切事业,勤俭办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要精打细算,勤俭节约。这里我讲两个方面的意见。第一,各试点城市要贯彻节约的原则,不能一味求新、求大、求洋,要注重于实用,厉行节约。不是越扩展越好,不是标新立异,非搞点自己的东西就好。第二就是我们部里尽快组织研究如何能够做到节约型的推广,降低建设投资,减少维护费用,控制日常开支。并不是系统越复杂越好,要力求复杂问题简单化,讲求“简洁、明快、实用”的原则。我想强调的就这么四点,供大家参考。

数字城管工作建议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数字城市;资源整合与共享;海量数据;元数据;互操作;交互服务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4.02.013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4)02-0062-04

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是在数字城市信息资源极大丰富的背景下,针对“信息孤岛”和“资源过载”问题而提出的重要解决方案。它将资源视为一个系统,依据一定的需要和要求,通过各种技术把不同来源和不同通信协议的信息体系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使不同类型、不同格式的信息资源实现无缝连接,在实现信息资源结构优化和合理布局的基础上,通过有效的共享机制,最终形成一个具有集成化服务功能的跨平台、跨系统、跨数据库、跨内容的新型信息资源服务体系[3-4]。它是网络环境下数字城市信息服务向纵深发展的结果,也是当前数字城市集成化信息服务的主流模式,不仅能实现城市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开放共享和充分利用,保证资源效益最大化,也将为城市的整体、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也能够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服务的提高提供有力的保障和支持。

1 数字城市与信息资源

1.1 数字城市的资源视角与技术发展从资源的角度看,数字城市是使城市信息资源成为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并逐渐弱化甚至取代物质和能源的过程。虽然信息资源远不如土地、材料、能源等自然资源易于观察、测量和使用,但却可以有效减少工业化城市对物质资源和能源的过度消耗,解决资源匮乏、环境污染等现代城市问题,进而使城市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文化结构得到优化与提升[5]。因此,合理开发与高效利用以信息和知识为主导的战略资源就成了数字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关键问题。由于资源与人类利用资源的能力是同时成长的,传统技术主要集中于物质与能源的利用,而信息技术则集中于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仅丰富了信息资源的理论体系、深化了信息资源的内涵,同时在信息技术发展的不同阶段,也反映了不同的资源观念。那么,在数字城市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过程中,将其资源观念与信息技术紧密结合起来,用信息技术支撑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用资源观念推广技术应用,最终实现城市信息资源效益的最大化。

2 数字城市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的服务模型信息互通与资源共享作为数字城市的灵魂,其目的是在对城市各种信息资源进行有效整合的基础上,解决数字城市建设中的资源协同共建与社会化共用问题,以创造一个整体互动的信息资源共享环境。由于一个完整的信息服务过程包括信息资源、信息服务方式和用户3个相关的主体,因此,应在协调处理好这3个相关主体关系的基础上,以数字城市的资源特征与用户需求为指导,以数字城市的内容与框架[6]为依据,本文将从宏观的角度构建数字城市资源整合与共享的服务模型(图1)。图1 数字城市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的服务模型

从图1可以看出,整个服务过程是以信息资源为基础,围绕用户的资源需求展开服务的。为了实现资源的整合与共享,首先,资源提供者通过网络以不同的方式提交各类信息资源;其次,对提交的信息资源进行分析处理,将分散、动态、异构的网络资源按照一定的标准转换为有序、准确的结构化资源;第三,提取表达资源属性特征的元数据,用形式化语言进行描述,并确定资源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对资源按照不同的共享需求进行有效的组织和管理;第四,根据用户的资源需求,从信息资源目录数据库获取所请求资源的元数据,并根据资源的相关信息,通过Web Services对分布式资源进行集成,并构建各种服务应用,从而实现数据级和应用级的信息资源共享与重用。以上流程涉及多方面技术的应用,包括网络通信、数据处理、信息安全等基础支撑技术,也包括了数据标准化、数据交换、数据融合、互操作等应用服务技术,这些技术的综合应用为数字城市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

2 资源整合与共享的关键技术

2.1 基础支撑技术

2.1.1 网络通信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使得人与物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连接,而有线网络向无线网络和移动无线网络的发展,进一步增强了无时和无处不在的信息通信能力。通信技术的核心对象是消息(Message),消息是信息的容器,可以包括内容和指令。从面向对象的技术角度,消息是发送给对象的,并发出一个活动请求。消息可以由事件触发,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将促进网络技术架构向事件或消息驱动模式迁移,为数字城市的数字模型的动态驱动或消息(事件)驱动机制奠定基础。很明显,网络通信技术不仅为数字城市的网络基础设施提供了基本的技术支持,同时其支持异构环境、高效的统一消息系统也将成为数字城市的关键技术。

2.1.2 信息安全技术信息安全技术就是保护信息网络的软硬件设施、信息系统和信息平台中的信息资源免受各种类型的干扰、威胁、破坏、篡改和泄露的安全保障技术。但随着互联网应用的快速发展,信息安全不仅深入到众多领域,同时其内涵也不断地延伸,从最初的信息保密性发展到信息的完整性、可用性、可控性和不可否认性,进而又发展为“攻(攻击)、防(防范)、测(检测)、控(控制)、管(管理)、评(评估)”等诸多方面。对于数字城市而言,信息作为一种城市资源,不仅具有普遍性、可处理性、多效用性、共享性和增值性等特点,对于数字化时代的城市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而且其安全性也是数字城市实施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为了构建一个完整的、可控的、共建共享的、自主创新的数字城市安全运行应用系统就需要从标准规范、风险评估、设置安全基线、制定方案、实施准备、实施监控、策略调整等全过程进行分析和设计,并恰当而有效的解决信息安全与信息共享的关系问题,以最大程度的满足信息的公众化服务需求。

2.2 数据处理技术

2.2.1 海量数据存储技术海量数据存储技术是对海量数据进行快速、高效地存取、运算和传输的技术,它是实现和支撑数字城市的重要技术基础。从存储设备来看,以磁带、光盘、硬盘3种存储介质为基础,磁带机、光盘库、磁盘阵列是目前常用的海量存储设备,而固态存储和全息存储则是未来高速海量数据存储的重要发展趋势。从数据存储的模式来看,海量存储技术可以分为DAS(Direct Attached Storage,直接附加存储)和网络存储两种,其中网络存储又可以分为NAS(Network Attached Storage,网络附加存储)和SAN(Storage Area NetWork,存储区域网络)。而从数据存储系统的组成上看,无论是DAS、NAS还是SAN,其存储系统都是以磁盘阵列为基础,通过连接和网络子系统实现一个或多个磁盘阵列与服务器之间的连接,并在系统和应用级上,利用存储管理软件实现多个服务器共享、防灾等存储管理任务。具体的技术解决方案包括硬件方案和软件方案两种,硬件方案是通过采用高性能的并行计算机,通过多个CPU的并行计算来提高数据处理的速度,而软件方案则是通过采用基于小波变换的算法,对数据的高效压缩与解压来提高数据处理的效能。此外,针对海量数据传输问题的解决方案也有两种,一种是数据组织的解决方案,是通过采用分布式存储管理,将集中式数据存取转化为分散式数据存取来提高数据存取的效率,另一种是通讯网络的解决方案,是采用超高速光纤网,通过大幅度增加通信信道的带宽来提高数据传输的速率。以上各种技术解决方案,仅单一地运用其功能和作用都是很有限的,只有将它们综合起来运用才能发挥最佳的效果。

2.2.2 元数据及标准化技术元数据(Metadata)是关于数据的数据,通常采用结构化、规范化或标准化的方法对数字化资源进行标识。在数字城市信息资源的组织和控制中,元数据可以被定义为“提供关于信息资源或数据的一种结构化的数据”,它不仅可以为各种形态的数字化信息单元和资源集合提供规范、普遍的描述方法和检索工具,有效实现信息资源的组织、管理、挖掘和查询,而且也为分布的、由多种数字化资源有机构成的信息体系提供整合的工具与纽带。作为信息共享的核心标准之一,建立元数据的主要任务是制定元数据标准、开发元数据的操作工具和建设元数据库[8]。信息标准化则是指通过应用相应的标准和语义格式将各种结构化、半结构化的数据,甚至是零散的数据内容转化为标准化和结构化的形式来存储。而在元数据的基础上要实现数据的标准化和结构化,其核心就是建立标准化的数据描述符,即使用定义描述语言(DDL)对元数据元素和结构进行定义和描述。XML作为当前互联网通用的标准化的DDL,既是一种语义、结构化标记语言,又是一种元标记语言。XML主要包括3个元素:DTD、XSL和XLL。DTD(Document Type Definition)描述了包含在任何XML词汇中的部件和准则,定义了组成词汇的元素、标记、属性,提供了用DTD写成的文档中的实体清单以及相互关系。XSL(eXtensible Style Language)用户将XML数据翻译为HTML或其他格式的语言,主要负责解决XML的格式化和可视化问题。XLL(eXtensible Linking Language)提供了不受文档制约,完全按照用户要求来指定和管理的XML文档之间的链接。由此可见,XML通过采用统一的、开放的、简单而灵活的标准格式,为Web应用提供了一种描述和交换数据的有效手段。很明显,数字城市中的信息要满足共享和互操作的要求,必须具有统一性的数据。在数字城市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的平台环境下,元数据是数据的生产者、管理者和使用者沟通的桥梁,而将XML应用于数字城市信息标准化的实现,不仅能改善和提高信息资源的控制效率,也将有效解决资源整合与共享层次上的跨平台语法互操作问题。

2.2.3 数据仓库数据仓库是一种新型的数据库应用技术,是在数据库已经大量存在的情况下,为了进一步挖掘数据资源和决策的需要而产生的,它不是所谓的“大型数据库”,而是研究和解决从数据库中获取信息的问题,更侧重于数据的分析和决策支持。由于数据仓库通常是一个面向主题的、集成的、随时间变化的、但信息本身相对又稳定性的数据集合,主要用于对管理决策过程的支持,因此数据仓库的主要任务和工作流程可简单描述为:首先,将空间上分散的来自于不同操作型数据库中的内容不同、类型不同、结构不同、格式不同的原始数据抽取出来,进行标准化、过滤与匹配、净化等加工处理;然后,根据不同的主题,再对这些数据进行集成与分割、概括与聚集、预测与推导、翻译与格式化等组织化处理;最后进行数据仓库的建模、数据的概括、数据的聚集、数据的调整与确认、建立结构化查询和创建词汇表,形成高质量的、且相对稳定的决策分析数据[8]。很明显,数据仓库技术就是从不同数据源集成数据,并进行整理、加工和综合,最后利用各种数据分析技术挖掘数据当中的规律,为决策者提供帮助的过程。它不仅是数字城市整合信息资源的重要载体,也是数字城市实现信息共享的基础平台,对于数字城市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支撑作用。

2.2.4 Web数据挖掘Web数据挖掘是数据挖掘技术在Web环境下的应用,是一个从大量的Web文档集和活动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未知的、但又是潜在有用的信息和模式,归纳推理,预测用户行为,帮助决策者做出正确决策的过程。该技术不仅能够实现从网络文档和服务中发现和提取信息,也可以实现对Web存取模式、Web结构和规则、以及动态Web内容的查找,因此在确定权威页面、文档分类、日志挖掘、智能查询、建立Web元数据库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数字城市信息资源管理的实际应用中,Web数据挖掘具有处理的数据规模庞大、不能形成精确的查询要求和需要随时对规则进行更新等特点,其处理流程为:①确定任务:清晰的定义出任务问题,确定数据挖掘的目标;②获取数据源:根据任务需求,从Web资源中提取相关数据,形成目标数据集;③信息选择与预处理:检查目标数据集中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去噪声、填补丢失的域、删除冗余数据、精选有效数据,并将数据转换成分析和挖掘的有效形式,以发现有用的参数或模型;④模式发现:根据任务要求,对预处理后的数据进行自动挖掘和模式发现,找到普遍模式和规则,并用一定的方法将其表述成用户易于理解的形式;⑤模式分析:解释和评估发现的模式,有需要时可返回以上某些步骤反复提取;⑥知识表达与应用:将发现的、经过分析得到的知识以一定的方式集成到业务应用系统的组织结构中去。

2.3 共享与集成服务技术

2.3.1 信息资源目录信息资源目录是支撑数字城市集成化信息服务构建的技术基础,它以元数据为核心,以各种业务的分类表和主题词表为控制词表,按照统一的标准规范,对分散的各级各类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和网状组织,形成逻辑上集中,物理上分散,可以统一管理和服务的数据资源共享目录体系[8-9]。针对不同领域的城市信息资源,目录服务可分别采用适用于通用政务信息资源的计算机领域的LDAP(Lightweight D-irectory Access Protocol,轻量目录访问协议)目录服务,或者针对空间信息资源的空间信息领域的OpenGIS的Catalog Service协议的目录服务[10]。前者支持共享信息资源目录内容的编目、注册、、查询和维护;后者则在目录中存储空间信息资源的元数据信息,并通过Catalog Service实现异构空间信息资源的目录,以及帮助用户和应用程序便捷、准确地找到所需要的空间数据。很明显,信息资源目录作为一种信息组织方式,更作为一种从分类、主题、应用等多个角度对城市信息资源进行管理、识别、定位、发现、评估与选择的工具,将很好地解决资源提供者和使用者之间的信息互通与共享问题。

2.3.2 互操作技术虽然元数据及标准化技术可以满足同一领域数据描述的需要,但在不同领域,却存在元数据格式种类繁多,相互之间缺乏有效的互操作机制的问题。所谓互操作是指一种能力,可以使分布式异构环境下的多个实体通过相关信息的数字化交换,能够协调工作,从而完成一个具有共同目标的特定任务。因此,作为信息共享和系统集成的基础,互操作为了达到“平台和编程语言之间交换和共享数据”的目的,就需要对运行环境、应用程序和处理对象等实体按照不同的层次实现互操作,具体包括:①硬件、网络和操作系统层次的底层互操作,主要解决各通讯协议之间的接口问题;②数据、信息、系统层次的互操作,主要通过建立数据结构、格式、语法、语义等标准规范和服务过程、组合、发现等体系规范,来解决异构数据之间的转换问题;③应用软件层次的互操作,主要解决在网络环境下各种平台软件和应用软件的操控、协调处理数据和信息交互的问题。实现的主要技术有动态数据库访问技术、Web Service技术、通用服务中间件技术、资源元数据获取与选择技术、开放资源互操作协议OAI、分布目录信息存取协议LDAP、分布式系统简单对象访问协议SOAP,以及实现异构资源互操作的Z39.50协议和建立开放信息资源及动态服务链接的OpenURL协议等[11-12]。这些技术和协议的综合应用,是“数字城市”实现信息共享和系统集成的重要技术途径,不仅能建立异构信息系统之间的互操作、而且能实现数字城市跨系统的资源多方位链接和整合。

2.3.3 基于Web的交互服务交互服务在数字城市信息资源整合的基础上,可以将其理解为以用户为中心的信息互动服务模式。交互服务的实现可以通过社会计算、P2P、开源软件等方法。社会计算(Social Computing)是社会行为与计算系统相结合的产物,通过计算系统支持各种社会行为,基于软件与技术构建或重建社会规约与社会环境。主要应用包括Blog(博客)、Wiki(维基)、RSS(简单信息聚合)、SNS(社交网络服务)、Tag(社会书签)、AJAX等。其中,Bolg提供了与用户个人交互的基本手段;Wiki和Tag不仅能聚合集体智慧,而且还能通过建立信息共享平台来方便、快捷的实现群间交互;RSS作为一种重要的“推送”技术,可以解决信息交互中的延时问题,并能实现信息资源的聚合与主动推送;Ajax则作为几种广泛使用技术(HTML、JavaScript、DHTML和DOM)的强强结合,采用异步通信模式来优化用户体验。P2P即对等网或点对点技术,该技术架构形成了一个全球标准的协议,在即时通信、文件共享、协同工作、对等计算等多种网络服务中被应用,它不仅使互联网中的“内容”从“中心”走向“边缘”,也改变了控制互联网的C/S模式,使实现实时交互的主要技术。开源软件则提供了开放代码和开放内容,对信息资源的整合和服务集成具有重要作用。以上这些技术都具有分布式架构、平立性等特点,不仅能方便地建立与用户的交流与互动,也为构建和优化数字城市集成化信息服务提供了技术支撑。

3 结束语从理论研究和技术实现的角度来看,数字城市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服务是一项多学科交叉的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运用数字通信、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安全技术、数据采集、数据挖掘、数据融合、人工智能、决策支持、开放与互操作技术,服务平台与应用服务集技术等理论与技术。作为一个由众多技术与应用系统构建起来的虚拟城市系统,数字城市资源管理过程中仍有许多关键问题需要做深入细致的研究,尤其是网格、本体、SOA与ESB、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应用研究,如如何利用语义网格解决数字城市资源共享、协同工作和异构系统的互操作问题,如何利用本体技术在高效表达领域知识、提高模型表达能力的基础上优化信息集成的质量,如何综合利用SOA和ESB有效解决异构应用集成问题,如何通过物联网实现城市信息多源实时获取和智能化信息互动,如何利用云计算技术解决多源海量数据存储、管理、分析处理、共享、整合和应用问题等。很明显,这些技术对于数字城市资源整合与共享服务的实现,以及数字城市向智慧城市的发展均具有重要的作用,只有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并对这些关键技术进行集成和有效应用,才能在最大程度地开发与整合资源的基础上,最终实现城市数字化资源的合理布局、高效利用与优化共享。

参考文献

[1]钱健,谭伟贤.数字城市建设[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李江.构建数字城市共享平台的三个要素[N].中国计算机报,2007-09-03,(B18).

[3]黄月胜,刘乔.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整合现状及对策研究[J].现代情报,2011,31(9):67-70.

[4]王长全,艾.云计算环境下的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整合与服务模式创新[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1,(1):48-51.

[5]广州市信息化办公室,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产业经济研究所联合课题组.城市信息化发展战略思考——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一五规划战略研究[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6.

[6]陈柳钦.“数字城市”内涵与框架的研究综述[J].中国市场,2010,(42):52-62.

[7]丁火平,陈建平,余剑平.基于SOA架构的数字城市信息共享方法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9,30(20):4632-4635.

[8]王建虎,吴昊.数字城市关键技术研究[J].科技资讯,2012,(17):10-11.

[9]刘纯波.数字城市空间信息资源管理与集成调度技术研究[D].北京:北京大学,2003.

[10]廖通逵,李琦,张燕,等.基于ESB的数字城市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研究与实现[J].GIS技术,2010,(6):106-109.

[11]尹芳.基于SOA的应急数据交换平台研究与实现[D].天津:天津大学,2008.

[12]张遂征,王艳辉等.交通信息集成与综合服务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J].交通信息与安全,2013,(1):5-11.

[13]熊盛武,方志祥,徐虹.数字城市中的分布式技术体系及实施策略[J].测绘通报,2002,(8):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