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农村建设标语

新农村建设标语

新农村建设标语

新农村建设标语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农村标语;发展;语言学视角

形式不一的农村墙体标语,可谓当今农村的一大特色。这些标语各不相同,往往还具有一定的时代和地域文化色彩。“标语”是用简短文字写出的有宣传鼓动作用的口号。在广大的农村社会,墙体标语仍然广泛存在,并始终是农村一种主要的宣传方式之一。

一、发展现状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村的文化建设是一个重要方面。相比于城市而言,农村的人口文化程度相对较低一些,信息传播、社会宣传等手段相对滞后,手机微信、公众号等新传播手段应用率较低。而墙体标语相对固定,存留时间较长,在一定时期呢,对村民潜移默化的宣传影响比较大。标语大体可以分为宣传党的政策方针、综合治理、计划生育、退耕还林、安全生产、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等方面。从语法学上看,新农村标语大多属于短语,也有少数标语是词;宣传鼓励类多为陈述语气,而一些禁止告诫类的标语多为祈使语气。新农村标语的一个特点就是语言比较精练,简洁醒目、一目了然、琅琅上口,在修辞上最多见的就是对仗、顶真和回环等。新农村建设的标语或是其他标语中都很少使用标点符号,偶尔在两句或多句标语中使用逗号隔开,但句尾均没有使用句号的现象。有些祈使语气强烈的标语有叹号,形成祈使句,其中不难看出与语言学有着一定的关系。

二、标语中的语言学

由于农村的地域不同,标语的内容也会略有不同,比如在吉林省通化地区,由于林区较多,标语内容多侧重护林防火和交通安全宣传。新农村建设标语的书写颜色基本多为白色,字体以黑体和宋体为主,也有的地区随意书写较多。多数书写在村民屋舍的砖墙上或是制作成条幅悬挂在村部。在农村,有白色字粉刷在砖墙上,也有先用白粉打底,再书写成红色或黑色的字体,字体黑体比较多,也有些较随意。这种更加醒目,有一定的视觉冲击。在内容上,有的地区侧重交通、环保、林区防火;有的地区偏重计划生育、新农村建设等。这与不同地区的现实情况和发展状况密切相关。吉林省通化地区林区面积大,护林防火任务重,地形也比较崎岖,易发交通事故。因此,退耕还林,保护森林成为本地区的区域特点。从语法形式上看,有的地区标语多为短语,句子成分相对少一些;也有的地区标语短语比较少,句子成分相对较多一些。无论是短语少的还是多的,都有其各自的特点。字数少的标语相对简介,易于直观;字数多的标语一般也均是押韵形式,读起来比较琅琅上口。也有的地区的标语在语料中有所差别,比如在禁止警告类的标语中,言语基本没有任何的修饰。这些内容、手法、写作形式都与当地的文化水准、书写者的文字能力等有着一定的关系。比如在一些文化程度相对较高,交通较为便利的地区,标语的内容和形式水平都相对较高,而一些地区发展程度较低,标语的内容也相对简单,书写形式也不是很规范。

三、标语中的美学与民俗

美学是探讨美的规律、研究审美心理或审美经验、研究人类的审美活动及其审美现象的学科。审美现象即是人类生活中一切美的现象,美的创造与欣赏,以及美育过程的种种现象。任何审美现象背后必须有一个更基础的现象,那就是人类的审美活动。这个活动,既包括认识也包括情感和道德,审美经验就在这样的活动中获得,而艺术活动作为审美活动的一种特殊形态,也无非是心理活动、审美经验的凝结。在新农村建设标语中,也有很多美学的成分存在于标语中,比如在一些地区书写使用的艺术字体,还有的使用带有颜色的字体等,都是美学的一种应用形式体现。民俗,就是世代相传的民间生活习俗。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民俗传统的国家,在中国境内土生土长的各民族中,都有广大人民群众创造的各类民俗文化,代代传承。这些民俗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还增加了民族凝聚力。有些地区新农村建设标语中,也不乏一些民俗意象的体现。

新农村建设标语范文第2篇

农村廉政文化建设,是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内容,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把农村廉政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使农村廉政文化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相互促进、相互影响,是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桃园村党总支、村委会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采取“四个一”的办法加强农村廉政文化建设。

组建“一支”强有力的廉政文化建设领导班子、制定可行方案。一是成立廉政文化建设领导小组,由村主任任组长,村党总支副书记任副组长,村民小组长为成员,设立办公室于村委会。二是制定适合本村实际、操作性强的活动方案,使方案目标明确,内容充实具体,活动形式多样有新意,方法步骤周密可行。

建设“一个”文化活动室,加强党员干部廉政、勤政教育。“村看村、户看户、社员看的是干部”,只有党员干部带头廉洁,积极为民办实事、办好事,才能增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桃园村利用村委会现有的条件,把教育的重点放在建立一个文化活动室上,活动室配备电视、DVD等影音设备,订阅《人民日报》、《云南日报》、《红河日报》、《半月谈》、《支部生活》等报刊杂志,以活动室为依托,一是加强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二是加强党员干部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教育;三是加强党员干部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教育;四是加强党员干部党纪政纪和法律、法规教育。

挂好“一组”优秀、健康标语,夯实农村廉政文化建设。新农村需要新农民,新农民需要先进文化来塑造,先进文化需要通过丰富的载体来营造浓厚的环境氛围,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引导和影响群众,唤起他们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热情。桃园村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搞好廉政标语宣传。在村、组、街道墙壁、宣传栏、黑板等张贴一些通俗易懂、高度概括、富有哲理寓意,包含党纪法规、廉政建设的名言警旬,如:“弘扬廉政文化、构建和谐乡村”,“感恩尽孝、崇敬廉洁”,“名节重于泰山、利欲轻于鸿毛”,“一人不廉、全家不圆”,“执政万事民为本、居官百虑廉当先”,“不损人利自己、不损公肥私”等,使广大人民群众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廉政文化教育。

奏响“一只”廉政建设的小喇叭。农村廉政文化建设的形式要丰富多样,内容要生动活泼,特别是要适合群众的口味,抓住群众的心理,让群众主动参与。桃园村在广泛利用电视、报刊杂志、标语等途径传播廉政文化的同时,还利用现有的广播设施,定时或不定时播报一些宣传廉政文化建设的人和事,播放国家党风廉政建设的方针、政策,使廉政文化建设更加贴近群众、贴近实际、使廉洁理念、廉政意识入脑入心,增强廉政文化建设的社会效果。

新农村建设标语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农村小学 英语教学 存在问题 应对策略

教育部关于小学英语课程规划的实施至今已有十余载,成果丰硕,但仍有不少问题。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条件限制,问题更是突出。笔者通过调查研究,结合一线教学实践经验,总结农村小学英语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策略。

一、存在问题

1.英语课不受重视及师资缺乏

英语课不是小升初考试的必考科目,因此很多学校英语课课时不足,上课时间也不合理。教育部的课程标准要求英语课时每周不少于四次,而根据笔者调查,开设了英语课程的多数农村小学每周只有两课时。此外,排课也不合理,多数农村小学将英语课排在上午的后两节或下午,这样的安排不符合语言认知的基本规律。早晨是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机,而把适合逻辑思维发展的时间用来上英语课,是收不到良好效果的。

农村地区小学英语师资力量匮乏。农村地区小学开设英语课的时间有先有后,乡镇所在的中心小学较早,而其他农村小学则相对滞后,主要原因就是师资不足。笔者所在小学共八个教学班开设英语课,每班每周两次英语课,只有一名英语教师。有些偏远地区只能让其他学科教师兼任英语教师。此外,英语教师素质差异也很大,笔者对本地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调查显示,农村英语教师20岁~35岁占19%,36岁~49岁占59%,50岁以上占22%;学历专科54%,中师42%,本科4%。农村小学英语教师学历整体偏低,年龄偏大。教师基础薄弱的现实状况,导致农村小学英语教育质量难以提高。

2.小学英语教材建设薄弱

农村地区使用的小学英语教材多为人教社出版,这种教材符合中国国情和教学实际,但形式不够灵活,趣味性也不够强,不是非常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此外,课外教学资源不足,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资料,市场上各类英语教辅质量参差不齐,与教材同步性不强。各类英语培训教材对学校教材冲击很大,让学生感到无所适从。再者,虽然《基础教育国家英语课程标准》规定了从小学到高中的不同级别的要求,试图将小学和初中教学顺利衔接起来,然而,并不是所有农村小学都开设了英语课,当来自不同小学的学生汇集于一所中学,对有基础的学生来说容易接受,但对没有接触过英语的学生来说,入门并非易事,这既会造成资源浪费,又会加重学生负担。

3.教学理念和方法陈旧单一

从笔者的教学实践和调查来看,农村小学英语教学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严重滞后。农村小学英语教育起步晚、推进慢,多数教师沿袭了传统的教学理念,在课堂上表现为教学观念陈旧,方法单一,“领读,跟读,背单词”的教学方法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调查发现,本地区70%以上的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关注点单一,只强调语言点的输入,忽视了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忽略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始终逃离不了哑巴英语的窘境。造成此结果的原因之一是考核方法单一,单一的笔试考核导致教师和学生都不重视听说能力的培养。农村小学英语教学设备落后,缺乏电脑和多媒体语音室等现代化教学设备,严重制约了农村小学英语教育的发展进步。

二、应对策略

1.建设高素质的英语教师队伍

首先,建议各级师范、教育学院设置相关专业,定向针对农村小学培养英语教师。其次,强化小学英语教师的技能培训。笔者调查发现,不少农村小学英语教师专业技能薄弱、教学理念陈旧、对课程标准认识模糊。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应建立针对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长效培训机制,既要开设实用性强的课程,例如语音教学实践、外语教学方法、英语课堂设计、科研论文写作等课程,又要加强英语专业知识、跨文化交际、外语习得、语言测试等方面的培训,才能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完善知识结构,提高专业能力,并引导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理念。要特别注意的是,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科研能力亟待提高。笔者调查发现,超过40%的农村小学英语教师从未发表科研论文,或者对科研不感兴趣,另有40%的教师有这方面的意愿,但是缺乏相关资料和培训,有心无力。教育管理部门应该加大这方面的培训和投入,加强与当地的大专院校合作,给予农村小学英语教师这方面的培训,分享相关数据库资料,提高小学英语教师的科研能力,有力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2.改善农村小学英语教学条件

教育管理部门应该加大投入,不断改善教学设施和丰富教学资源,积极为农村小学英语教学创造良好条件。购置必需的教学设备,如电视,投影,电脑,音响,等等。有条件的学校应建设语音室和多媒体教室,改善英语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兴趣。此外,开展多种多样的英语活动,建设校园英语文化。学校应适时开展丰富多彩的英语活动,如朗诵、英文歌曲大赛、英语文化知识竞赛、英语角、圣诞节英语晚会,等等,扩大英语在学生学校生活中的比重和影响。有条件的学校应该带领学生走出去,或者把外教请进来,增加学生在英语环境中的曝光率,培养学生的良好语感,对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可谓事半功倍。

3.教材与教学方法的改善

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包括其他版本的教材,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充分发挥自身特长,组织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游戏、唱歌、表演等)激发学生兴趣,始终把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新课标对小学英语教学提出两级目标要求,一级针对小学三四年级,其教学目标要求为:“听做、说唱、玩演、读写、视听”。二级针对小学五六年级,其教学目标要求为:“听、说、读、写、玩演视听”。两级要求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玩”,可见,小学英语教学目标是以学生的行为表现为依据而制定的,兴趣是第一位的。这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以学生发展为出发点的基本思想。教师要充分考虑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习惯,建立以活动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吸引学生参与,在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中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言学习活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新农村建设标语范文第4篇

一、以身作则,切实加强理论自身建设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利用一切空闲时间,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等基本理论知识和林业专业、法律法规知识,不断提高自身政治理论素质,提高驾驭林业建设的领导水平。严格按照上级党组织的要求,积极参加机关支部开展的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积极开展理论知识和业务知识的学习。

二、加大扶持,认真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

据县委、县政府《安字[2005]16号》文件要求,在镇××××村挂点开展新农村建设工作,根据县局安排由我和另一名干部负责该示范点建设的日常工作。在乡镇挂点干部和当地理事会的大力配合下,原创:经过一年时间的努力,使示范点面貌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农村的村容村貌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一)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

结合挂点村实际,坚持“合理规划、严格管理、现场指导、尊重民意”的原则,及时制定了符合该村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林业局新农村建设工作方案》,明确新农村建设工作任务和目标,严格按照要求,除节假日以外,我坚持在示范点与群众同吃同住,进一步理清了工作思路,健全了机制,强化了措施,从而有力地确保了新农村建设工作落到实处。

(二)强化宣传,新农村建设宣教活动有声有色

通过开展新农村建设知识讲座,举办培训班,走访座谈等农民喜闻乐见、通俗语易懂的方式,积极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切实加大新农村建设宣传力度,将新农村建设的意义、目标、政策宣传到每家每户,做到人人皆知,家喻户晓,营造浓厚氛围,从而转变政府要,变成了我要干的自觉参与新农村建设工作热情。在挂点期间共为该村举办新农村建设知识讲座2次,走访群众95户,召开户长会10余次,发放有关新农村建设宣传资料320张,张贴新农村建设标语12条。

(三)突出重点,新农村建设工作彰显成效

紧紧围绕“五新一好”的目标,本着以示范点的实情出发,以人民群众的利益和需要为出发点,整体规划,分布实施,着力改变农民的生活环境。把空心村改造、折旧建新、通水修路、改厕等问题放在首位,做到突出重点,合理布局,对“钉子户”则以“三清三改”为突破口,集中时间、精力,全面整治,实现点内无障碍,达到点内区域房屋美化绿化,楼房整洁美观,基本形成示范点新区体系风格。挂点的××村××示范点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来,拆除空心房、牛猪栏、厕所3384平方米,占任务数的131.2%;改水160户,占任务数的106.7%;粉刷墙体7100平方米;硬化道路、街檐842.6平方米;新建社区中心73.23平方;新建公共活动中心492平方米;规划新建房屋10套。

三、强化责任,抓好森林防火工作

一年来,全县发生森林火灾2次,火灾发生率在每10万公顷3.9次,火灾控制率平均每次为4.67公顷;受害森林面积32.7公顷,森林火灾受害率0.18‰;火灾案件查处率达100%。

(一)注重舆论引导,强化宣传力度

在森林防火工作中坚持森林防火通过县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森林防火重要性、紧迫性和责任感,引导全民重视参与森林防火。在防火重点期到来之前,层层发动、书写,更换或刷新森林防火标语,重点林区和重点森林防火单位都设有永久性的森林防火标语、碑牌。森林防火期内,在林区张贴、书写“森林防火、人人有责”,“进入林区、防火第一”等标语。全县共张贴标语2430条、刷写固定宣传牌245块、出动宣传车54车次、召开墟集宣传26次。基本做到了宣传不留死角,教育不分老幼,政策家喻户晓,提高了全县广大人民群众的森林防火意识,增强了林区群众爱林护林的积极性。

(二)规范防火行为,强化火源管理

火源管理是森林防火工作的重要关口。一是防火重点期以来,采取非常规措施,严格实行野外火源管理。对重点部位、重点地段、重点时期组织动员人数1696人,派出巡逻队20个,派出护林员500余人严防硬守。查处违章野外用火7起。二是严格执行双调度和双督查制度,重点加强对野外火源和护林员队伍的管理。(双调度:查烟禁火情况调度、火情信息调度;双督查:县查乡、乡查村,林业局查林管站、原创:林管站查护林员);三是加大督查力度,实行领导挂点责任制,组织6个督查组,深入各乡镇开展森林防火“六查六看”,落实“五类人”监管措施。确保了火源管理各项措施得到落实,野外违章用火得到有效控制。

新农村建设标语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村语文教学;资源综合利用;教学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5-0139-03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与城市的教育背景和教育水平相比,农村地区的人文资源存在着相对薄弱的现象,随着农村人口在全体人口中的总数不断增加,在农村中的教育水平会对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水平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应该对农村中的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逐步缩小城市和农村之间的教学差距,促进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协调发展。农村初中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之中,主动对身边的资源进行使用,使农村的资源能到充分和合理的开发,最终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一、农村初中语文的教学资源分析

农村是一部完善的百科全书,在组织农村初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之中,教师应该对农村语文教学的资源进行分析,并进行有效的使用。农村之中的语文教学资源可以在整体上分为三个方面。第一是自然界中的语文资源,在农村之中的大自然和地理环境有着独特的风光,因此,一直以来都是初中教材的写作对象,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乡村的特点进行细致的观察和分析,让学生在观察自然环境的时候,有惊喜的发现。在观察的过程之中,菜畦、田垄、耕牛、水井、杂草、野花、炊烟、稻场、果园、竹林、石路、篱笆、板桥、小溪、水库、池塘、炊烟、草场、犬吠、蛙噪、鸟啼、鸡鸣、虫吟等都可以成为如诗如画的文字,在阅读的过程中和学生自身的感受相结合,产生赏心悦目和自然亲切的效果。第二是农村独特的人文环境,例如,正月中舞龙灯、要划船,端午节中的包粽子等民风民俗,还可以让学生对身边发生的时事进行观察,对三农问题、农村税费改革问题、留守子女、农村公路建设、电网改造和新农村建设等问题进行深入的了解,让这些内容成为在语文的教学之中能够利用的资源。教师在介绍农村的优美景色同时,还可以对文人掌故进行讲解,使学生积累丰富的历史底蕴,加深学生对农村的热爱。第三是初中语文教师的自身资源,在农村中学语文资源紧张的时候,应该重视对教师本身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坚持教师在教学过程的主导性地位,加强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使语文课程的资源结构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二、对农村语文教学资源进行综合利用的必要性和途径

在对农村初中语文教学资源进行综合利用的时候,应该加强教师对农村校内外资源的有效利用,避免很多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产生畏难情绪的现象。如果教师仅仅将书本上的知识点传授给学生,让学生进行机械、繁琐和枯燥的记忆,使农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想力受到严重的限制,使学生产生了厌恶语文课程的消极情绪,阻碍了农村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发展。教师应当寻找对资源进行综合利用的途径,使学生产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习惯。农村初中语文教师在对资源进行综合利用的时候,通常有以下几种方式。

(一)遵守语文教学规律,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资源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之中,应该对学生身边的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加强对学生进行的听、说方面的训练。在语文新课程标准之中明确指出了,语文课程应该能够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发展和形成,不断开阔学生对语文的运用和学习的能力,教师应该形成强烈的资源利用意识,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最终展开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在农村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应该针对乡村的语言资源、歇后语和俚语方言等,从生活之中的谚语出发,通过这些基础性语言的使用,为学生提供语言学习的浓厚氛围,让学生去发现存在于身边的种种美景,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培养学习习惯、提倡广泛阅读、把握课程特点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多读书、读好书的传统,因此,应该培养学生阅读优秀书籍的习惯。在农村图书资源十分匮乏的条件下,教师应该组织学生进行广泛的阅读,将学生家庭之中的书籍集中起来,在学校的帮助之下,在教室之中成立图书角,使学生能够不断增大阅读量。在对文本进行广泛阅读的过程之中,提取出相关的信息,提高自身对语言的感受,将文字性的体验转化为富于个性的语言。

(三)发挥资源优势、鼓励学生自主探索、进行综合学习

在农村的语文教学中,应该综合性的考虑到能力和知识、方法和过程、态度和情感。在传授语文知识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阅读的能力,不断丰富、充实和提高学生整体的语文素养。因此,在农村语文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对学习专栏、黑板报和墙报等进行充分的利用,将那些学生创作的优秀作品、进步文章在班级或者学校中进行展示。组织学生成立文学社,让学生筹办自身的文学社团,创立社刊和报刊,对积极投稿的学生进行鼓励。在全校范围内招聘学生记者,鼓励学生将学校的新事物和学生的新面貌,通过文字的形式进行展示,登在报刊或者板报上。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参加国家各级的作文比赛,在讲评作文的过程中,举办评优活动。鼓励学生写下自身的生活体验和生活经历,激发学生对社会生活、学校和家庭的感悟和体验,针对学生的自身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语文教学指导,为农村语文教学提供一个自主的、开放的资源平台。

三、针对农村语文教学资源特征改进语文教学

随着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发展,语文教学有了用武之地,因此,应该使语文教学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相符合,从根本上使语文教学和农村生活相联系。在对语文教学课堂进行改革的过程中,使学生的第二课堂进行丰富,将农村学生的实际生活和语文教学相结合。

(一)与农村需要相适应

当农村学生毕业之后,很大部分要参与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之中,因此,应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从农村经济的实际情况出发,培养学生将生活和学习相结合的教育方式,使学生的学习和社会需求相适应。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有针对性的选择能够反映农村特色的优秀文章,教师在深入的研究语文课程资源之后,与学生的培养目标相结合,不断加快对教材进行改革的步伐,将这些优秀的文章作为教材,对统编教材的不足之处进行弥补,使学生能够学有所用,将所学的语文知识充分的运用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之中,促进农村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同时,结合国家开展的农远工程,使初中语文资源的项目和资源不断扩展,提高语文教学的水平,加深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程度。

(二)结合学生实际生活

教师应该对农村实际生活进行调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在学生因为农忙放假的时候,让学生搜集相关的语文学习素材;在学生和农民的交谈与一起劳动中,对农村的精神面貌变化和经济发展程度,有深入的认识,让学生能够在调查之中有所收获,让语文学习起到促进学生生活的作用。目前,在我国很多农村地区,都已经建立了农村文化站,需要大量的表演人才和艺术创造人才,语文教师在对学生的交际能力进行指导的过程之中,可以使用以下几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训练:口头报告、说明股市、辩论、演讲、即兴讲话、交谈、发表议论、叙述事件和故事、复述等。例如,在讲授四年级的课程《元日》和《春联》之后,教师可以设计和家乡的春节习俗相关的语文实践活动,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学校小组,通过调查访问和对相关资料的查阅,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从庆祝活动、饮食言行和贺年食品等角度上对家乡过年的风俗进行了解,通过组织相关的语文实践活动,不仅增加了学生的自豪感和荣誉感,还使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了深刻的了解,保证了文化的传承。最终实现了学校和社会,教育和生活的统一,使语文教育和实际生活相结合。将生活作为语文教学的源泉,教师指导学生走进生活、实践生活,最终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高。

总之,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农村的教育事业产生了巨大的转变,因此,需要对语文教学进行改革,应该不断缩短农村和城市的教育差距。用先进的资源使用理念对语文资源的利用进行引导,从学生的语言实际环境和实际生活出发,提高语文教学的课堂效果。农村初中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主动对身边的资源进行使用,使农村的资源能到充分和合理的开发,最终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有针对性的选择能够反映农村特色的优秀文章。教师在深入的研究语文课程资源后,与学生的培养目标相结合,不断加快对教材进行改革的步伐。让学生搜集相关的语文学习素材,在学生和农民的交谈与一起劳动中,对农村的精神面貌变化和经济发展程度,有深入的认识,让学生能够在调查中有所收获,让语文学习起到促进学生生活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家正,杨世国,李伟,郭世平,朱广化.新课程理念与农村语文教育教学实践[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