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农村发展方向

新农村发展方向

新农村发展方向

新农村发展方向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农村;建筑地域特色;发展

中图分类号:G812文献标识码: A

一、新农村建设中建筑地域特色现状

1、农村建设地域特色概述

建筑风貌也具有一定的地域性特点,主要内容包括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自然环境因素有:气候、地形、地貌、地质、水文、植被等;人文环境因素有农村内涵、现存的道路交通状况、历史文物遗迹、当地风俗、生活特色、传统建筑技巧、地域文化特点等。传统乡村建筑都具有一定的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色,传统民居表现为“同一宗族的人居住在一起”的特点,这种特点包括风俗习惯、宗族观念、等级之分。传统乡村建筑表现了我国人民的建筑智慧,不管是广泛应用于乡村建筑中的木雕、铁雕、砖雕、石雕,还是彩绘纹样等,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我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传统建筑中的屋顶、门窗、雀替、斗拱等,都表现了当地工匠的精妙技术。自这些精巧绝伦的装饰形象中,我们可以看到传统文化的影子。不但如此,在建设传统乡村建筑时,人们还应用了大量的本地材料,反映了当地建筑特色,如沿海地区建筑中应用蚝壳,湘西、鄂西、贵州农村中大量应用木材和竹材,而位于我国西部的农村大量使用粘土和石板等,都是在当地环境中选择建筑材料。

2、新农村建筑导致地域特色消失

在新农村改造过程中,大量传统乡村建筑被拆除,众多本来存在的传统建筑不复存在,随之建设了大量新型建筑。这种现象使大量传统乡村建筑消失,在传统乡村建筑中,存在大量具有文化价值的古建筑和古村落,这些历史文化遗迹属于有形文化遗产,一旦拆除,便不会再生。还有,依据传统建筑样式,新建设成功的建筑只是在形式上接近传统建筑,而没有考察价值,不可能做到传统建筑的继承。对传统建筑进行大规模的修缮和保护,但如果遭遇旅游业的大力开发,就会使传统村落逐步脱离原来特色,而呈现商业化发展趋势,对原来乡村中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造成了破坏。

二、新农村建筑地域特色发展措施

在建设新农村过程中,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由于这一特殊性质,限制了农村创作地域性建筑的发展,也是设计当中应该重点考虑的问题。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在新农村建设中实现地域特色的有效发展。

1、保护地域文化信息原真性

最近几年,人们不再只局限于保护国家文物,而越来越重视传统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人们不但认识到大量历史建筑、旧建筑的重要性,而且认识到建筑文化环境的重要性。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要加大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在建筑建设中在研究当地建设传统文化特色的基础上,使得农村地域特色风貌得到了继承和发展,从而增加农村地域性建筑的特色。

2、应用传统符号拼贴

对建筑风貌进行地域性表达时,很多建筑工程师经常运用的创作手法是利用传统建筑当中的符号,或者重新构建。建筑工程师在充分研究传统建筑的基础上,自身具备对传统建筑内涵的丰富体验,则应用传统建筑符号来表示自己的理解方向,在地域性表达的设计当中,产生了两种风格各异的设计状况:表达传统形式和传统精神;将传统内容现代化,将传统功能现代化。如重庆磁器口应用了第一种设计方法,上海新天地应用了第二种设计手法。

3、运用地方材料

现阶段,很多新农村建设在保持地域特色时,建筑工程师一般会结合自己对传统建筑的理解,应用现代化技术和本地材料,改革地域传统建筑技术,开发出具有地域场所感和认同感的地域性建筑,争取使传统文化精神再现于世人面前,力求保证地域文化价值和生命力,促进地域传统文化的健康发展。如重庆磁器口建设中,各种仿古建筑材料的应用就是一例。

4、应对地域气候条件

新农村地域建筑工程师在开始设计工作时,要重视考虑当地的自然气候条件,认真研究当地农村传统建筑在此方面的宝贵经验,应用传统建筑中的形式、空间、布局,以及一些细节结构,原则上应用传统建筑中的自然采光、通风、低消耗建筑技术,利用继承传统建筑精髓,保证建筑与当地环境的共同发展,完成新农村建筑的地域性表达。

5、依据地形地貌

乡村虽小,但和大中城市一样,在当前火热的现代化开发中,经常会对当地的自然环境和原有景观造成一定程度的毁坏。为了使地域性表达得以顺利实现,在设计新型建筑过程中,要保证使建筑融合于周边环境当中,这种建设并不是消极保护原有景观,而是依据周边环境特点,进行新建建筑的设计,使建筑与自然环境不产生冲突,构成一个统一整体,在使建筑融合于当地自然环境过程中,对当地环境也形成了一种创造性作用,从而创造出更加美丽的景观,做到减少建筑成本,节约建筑资金,减少能源消耗。如渝东南土家族的龚滩镇吊脚楼。

6、运用地域技术

在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形势下,促进了社会的大发展,地域技术不但要做到继承地域文化和民族特色,而且要与当前实际需求相符。如果新农村建设中地域性建筑还没有遭到破坏,仍然具有自身独特地域特色,那么在地域性表达过程中,可以应用地域性技术,传承文化和精神内涵,表现传统地域文化,如黔江小南海桥梁村的新建建筑群。

还有,在乡村这样的特殊环境中,如果设计人员能够邀请不同集体与个人都来参加设计工作,不但使设计工作透明化,而且可以表现全体村民的意愿,有利于传统文化的发展,可以最大程度地表现乡村建筑的地域特点。

参考文献:

新农村发展方向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自学考试;对策

自2004年开始,“三农问题”连续成为每年的党中央、国务院一号文件。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定,为我国破解“三农问题”指明了方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键是要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因此,新农村建设,必须农村教育事业先行,而作为我国规模最大的开放高等教育形式——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在新农村建设中将具有重要的历史战略使命。

一、自学考试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战略意义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个重要内容是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当前,我国农村经济正处在关键的发展阶段,过去的基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农业发展模式,具有“低、小、散”的特征,农业生产率低下,而发展集约化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未来农业发展趋势,也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前提条件。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发展,必须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使他们转变为新型农民。但是,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普遍较低:一是农民文化基础总体较差。我国5亿农村劳动力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比不到15%,初中文化程度占比接近一半,小学及以下占比30%,其中文盲约占5%;二是农民科技素质总体较差。大部分农民没有接受过现代科技基本知识学习培训,无一技之长。据统计,我国农村劳动力接受过各类职业技能培训的占比不到10%;三是农民思想观念比较保守落后,小富即安,缺乏创业创新精神,习惯于传统的小农耕种作业方式,新技术、新产业等接受与普及速度较低;四是农村留守劳动力层次进一步恶化。我国改革开放后,随着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我国民工潮开始涌现,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向经济发达地区。这些流出的农村劳动力往往都是农村中文化科技素质相对较高的,这对于留守农村的劳动力总体层次更是雪上加霜,使农村劳动力水平进一步恶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破解我国“三农问题”,关键在于提高农民劳动者的科学技术文化素质,使他们转变为新型农民;打造新型农民,必须农村教育事业先行,面向农村大力加快发展各类农村职业教育,积极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村教育事业和农村劳动力培训问题,国家连续出台了一系列鼓励与扶持政策措施,加大了农村地区教育事业经费投入,特别是对中西部地区还实行了多项倾斜政策。高教自考是我国学生规模最大、办学方式最灵活的开放教育形式,在新农村建设的国家政策方针指引下,如何为农村经济发展、文化建设和国家稳定做出贡献,为加快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进程和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做出贡献,是当前我国高教自考面临的重大机遇与历史使命。

二、面向农村发展自学考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尽管我国自考主管部门面向新农村建设服务做了很大的努力,但是我国目前农村自学考试还面临着诸多问题与挑战。

1、社会各界对面向农村发展自考教育认识不足。当前,随着农村的发展,很多农村劳动力渴望通过有效的学习途径学会一技之长、甚至全面提高自身的能力素质,但是却因为农村职业教育事业落后造成他们求学无门。我国自考模式由于其开放性、灵活性,是非常适合于农村劳动力学习需求的一种教育模式。但是,我国自考模式以前主要在城市发展,广大农村社会特别是农民对自学考试缺乏必要的了解。因此,我国农村劳动力的学习需求与优越的高教自考开放模式存在着严重的脱节。另外,近年来我国教育事业改革不断深化,高考普及率不断提高,社会上出现的一定程度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结果很多农村劳动力认为读正规大学都不能很好的就业,以此推断自学考试模式更加没有用处,从而对自考模式更加不关注和了解。特别是一些基层政府部门对自学考试认识也不到位,对农村自考毕业生在就业、任职等方面偶尔出现对待不公现象,也一定程度上影响农村考生参加自学考试的积极性。

2、面向农村发展自考专业与课程设置不合理。我国自考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历史,主要是面向城市的职业需要而培养人才的,自考专业与课程体系等一般是按普通高校设置,比较强调学科体系知识学习,学习模式也是参考普通高校的,对实践技能等实用能力培养相对薄弱。目前,农村自考目前发展在于培养一批新型农民为新农村建设服务,因此这些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必须切合农村实际发展需求。因此,面向农村发展自学考试服务新农村建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专业与课程体系设置问题,以符合农村劳动力需求的实际。我国自学考试面向农村发展的历史比较短,总体还处在探索实践阶段,自考主办部门针对农村劳动力实际需求的系统研究还比较缺乏,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与趋势、农村劳动力技能与知识提升要求等都了解不足,导致目前我国很多地方在自学考试的专业与课程体系设置等符合农村需求的专业较少,或者开设的专业课程体系上与农村劳动力实际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专业与课程设置不合理限制了自学考试向农村发展的进一步拓展。

3、面向农村发展自考物质条件限制较多。相对其他类型的人才培养途径,我国自学考试模式的一个重要优势在于它收费相对低廉。但是,我国当前绝大多数的农民生经济收入水平还比较低,即使相对低廉的自学考试费用,对于很多农民家庭,也是不小的经济负担,而村镇集体经济总体还比较薄弱,这个也成为当前农村劳动力参加自考的重要障碍。我国自学考试模式还有一个优势就是教学组织方式比较灵活,以学员自学为主,同时配以适当的主办机构的面授辅导,而且往往根据学员需要送教到学员集中的地方,方便已经工作的学员,使学员工作学习两不误。我国农村劳动力大部分工作在农村或者附近的中小民营企业中,他们绝大多数无法离开具体岗位。他们有通过再学习提升自身素质能力的切实需求,理论上自学考试这种灵活的教学组织模式可以很好地帮助他们满足需求。但是,当前很多农村基础设施条件较薄弱,很多地方连基本的教学条件也不具备,比如缺乏固定的教室与教学设施,这也限制了面向农村发展自学考试。

此外,面向农村的自考管理和助学的困难较大。由于我国过去的自考主要面向城市劳动力服务,各地自学考试管理部门主要集中在城市,管理经验等也重要积累在城市学员上,导致当前面向农村发展自学考试模式存在两方面障碍:一方面农村自学考试管理机构缺乏;另一方面自学考试管理部门缺乏农村自学考试管理的经验,缺乏适合农村自学考试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此外,在自学考试社会助学方面,一方面农村物质条件不够,助学手段等比较落后;另一方面很多城里优秀教师不愿意下乡,导致农村自学考试助学水平低下,甚至无法保证农村自考助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农村学员,尤其是一些边远山区的学员,只能完全靠自学来完成学业,也严重制约了农村自学考试的进一步拓展。

三、面向农村发展自学考试对策措施

根据农村实际,可以采取以下几方面的措施,推进我国自学考试面向农村拓展,为我国新农村建设服务。

1、加强宣传,提高农村学员的求学积极性。随着我国政策向农村倾斜,农村发展迎来了巨大的机会。一部分农村劳动力对此政策带来的重大机遇与深刻影响还认识不深刻;还有部分农村劳动力认识到此重大机遇,也渴望通过学习获取一技之长甚至更多的个人发展空间与机会,但是却多重因素制约了他们学习的机会。相对其他各类学习模式,我国自学考试模式可以更好地满足农村劳动力的这种学习需求,也给自学考试面向农村发展提供良好的机会,但是目前农村劳动力对自学考试模式了解还甚少。因此,自考主管部门要加强宣传,一方面要引导农村劳动力领会中央农村政策变化机遇而理解学习改变命运的道理;另一方面使他们了解自学考试模式的优越性,提高他们参加自学考试的积极性。

2、立足需求,合理设置专业与课程体系。面向农村发展自学考试服务新农村建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自考专业与课程体系设置符合农村社会发展趋势与农村劳动力需求实际。因此,面向农村发展的自考主管部门要加大政策学习与实际当地调研,深刻理解农村区域未来发展趋势以及本地实际人才需求特征,以及当地农村劳动力文化知识水平现状,从实际出发,合理设置相关服务新农村建设的专业与课程体系,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等可以打破传统学科体系,务必以实用为原则。比如,当前农村农业产业集约化经营的趋势,带来了对经营管理以及法律方面人才的需要,专业设置时可以开设融合管理、法律、环保、农技等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专业,提高人才培养针对性,使农村学员能够真正学以致用。再如,当前我国乡村产业具有块状特征,可以针对区域块状产业熟练技术工人大量需求而开设相关专业,即提高区域块状产业人才竞争力,又使农村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提高收入。另外,还可以针对未来新农村可能衍生的大量新产业,开展农村劳动力创业创新的能力培训等,为农村劳动力自主创业武装知识基础。

3、强化技能,加强实践性环节的教学与考核。传统自学考试立足城市学员,专业与课程体系基本与普通高校对接,自学考试过程中存在着重理论性考试、轻实践性学习的现象,有的考生平时只能靠背书本上的实验,最后在毕业前参加考核,这种模式显然不适合农村劳动力的学习需求。自学考试面向农村发展,必须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主,因为农村劳动力参加学习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获得学历,而是为了通过学习提高实用技能,从而在当前新农村建设的历史机遇中更好地发展自己。因此,面向农村发展自学考试必须注重学员实践性环节的教学与考核。自学考试主管部门可以通过与当地相关企业、职业学校等联合,多途径地建设农村自考学员实践教学基地。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地方政府也愿意扶持农村劳动力再学习,自考部门也可以争取这些当地政府支持,共同建设农村劳动力实训基地,定期安排农村自考学员进行实训。自考部门还可以联合一些地方产业龙头企业开展订单培养模式,开展学做一体化的自考模式,为企业量身订做实用技能型人才。总之,加强实践性环节的教学与考核,是自学考试面向农村发展的必要前提。

4、依托科技,加强对自考学员的学习过程管理。加强学员学习过程管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内容。农村自考学员往往居住比较分散,而且平时忙于各自的生活工作,接受集中助学辅导的机会相对比较有限,让老师批改作业等也很不方便,给学员学习过程管理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因此,在农村自学考试助学管理中,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手段,积极引入现代教育技术,借助互联网技术,实现教师讲授、学员自学、网络作业有机相结合,从而加强学员的学习过程管理,提高教学有效性。在经济发达的农村区域,学员往往家里都配有了电脑等现代化电子产品,因此可以让学员工作之余自行在家中通过上网来实现师生高效学习互动。对于经济条件相对落后的农村区域,可以联合当地政府建立乡镇自考服务站,配备电脑等教学设施,定期对自考学员开放,实现师生互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有效地解决农村劳动力参加自学考试实现工作学习两不误,提高自学考试学习过程管理。

主要参考文献

[1]胡建平,仲海宁.自学考试面向农村发展的实践与创新[J].自学考试,2006.11.

新农村发展方向范文第3篇

Abstract: Self-taught examination towards new rural development can better serve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Aiming at the status of self-taught examination towards new rural development, the documents were summarized from significance and feasibility of self-taught examination towards new rural development and the reform of self-taught examination, and this paper expounded self-taught examination towards new rural development needs not only government financial support, but also the government support from curriculum provision, etc.

关键词: 自学考试;新农村建设;研究

Key words: self-taught examination;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research

中图分类号:G7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4-0253-02

0引言

自学考试向农村发展问题的正式提出,始于上个世纪的90年代初。1991年召开的全国考委第三次全体会议明确提出自学考试要面向农村。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作为一种考试制度和教育制度的有机结合,面向“三农”拓展,对于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实现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美好愿景,加快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进程,其重要性和必要性不言而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推行新农村教育。中国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没有农民的参与,没有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新农村建设将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所以必须把培养观念新、有文化、讲文明、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作为新农村教育的核心任务[1]。自学考试向农村发展的研究逐渐成为国内专家学者和广大一线工作者关注的课题。笔者梳理学界近30年关于自学考试向农村发展及自学考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相关文献资料的研究成果,从自学考试向农村发展的意义及可行性,新农村建设等几个方面进行综述。

1自学考试向农村发展的意义

自学考试服务新农村建设的任务:在坚持为农业从业人员和农村基层组织人员服务的同时,继续将劳动力转移。农村城镇化服务纳入农村自考工作的范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农村培养新型人才。一方面当前中国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及文化水平偏低的现实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随着农业产业化、专业化发展和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的日益加快,广大农村对高等教育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要尽快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仅仅依靠普通高校、成人高校来培养农村和基层需要的大批人才是不现实的。对经济、文化、教育落后而人口众多的广大农村来说,开放、灵活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费时少、见效快,是一条适合培养大量农村建设人才的有效途径。1996年原国家教委与农业部联合发出了《关于推进自学考试面向农村工作的意见》,此“意见”的出台,将自学考试向农村发展工作推向了高潮。2002年,五届二次考委会将“自学考试向农村发展”作为全国自学考试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岳伟等认为大城市自学考试面向农村发展,既是落实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部署的需要,也是自学考试自身发展的需要[2]。从简历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体系的战略高度来认识自学考试面向农村的工作,这也是在新的形势下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唯一途径。黄德凯从农村居民素质、农村劳动生产率等方面总结了高教自考向农村发展的意义。他指出自学考试向农村发展有助于提高农村人口的素质,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稳定,有利于自学考试自身的发展,为农村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人才[3]。在高教自考向农村发展的过程中,己经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分流,加快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在相当程度上缓解三农问题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肖辉和李东北概括了高教自考向农村发展的可行性。我国丰富的农村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我国自学考试向农村发展的试点工作,为发展农村自学考试提供了大量可资借鉴的经验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对农村教育日益重视,一系列有关农村教育的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划的出台,为自学考试向农村发展提供了法律与政策保障。自学考试向农村发展有着丰富的生源,经济的发展为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的保障高教自考本身所具有的特点为其向农村发展提供了独特的先天优势[4]。邵艾群、马莉认为自学考试通过对农村人才的培养,促进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自学考试能促进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促进农村城镇化建设,扩大农民的非农业就业机会,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自学考试在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政治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2自学考试组织形式研究

自学考试在我国己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0多年间已培养毕业生多万人,全国农村考生的比例不断扩大,但是从全国范围来讲,农村考生数量相对于城市始终处于微不足道的劣势。农村自学考试工作开展尚不深入,农村考生参与自学考试明显缺乏动力,积极性严重不足。傅宝英撰文认为高教自考在向农村发展过程中主要出现以下问题:自学考试在面向农村的主导思想上有偏差,农村特色不明显,面向农村的自学考试教育目的单一,没有真正以农村发展为目的课程设置。教育内容的离农性,组织管理上的零散性难以保证农村自考生坚持到底。自考专业结构与二元城乡结构相背离针对这些问题,傅宝英提出了相应对策:抓好自学考试专业调整与建设,增强适农性课程,内容要考虑乡土性和实用性,命题上力求应用性和理论性相融合,考试要有弹性,组织管理应具有服务性,培养模式应具有多样性”[5]。李汉东从几个方面提出了自学考试服务农村建设的对策:完善专业设置,构建适农课程体系,建立,健全服务体系,建立农村助学网络,制定优惠政策,建立激励机制,建立灵活的学习方式和学历制度,加强组织领导和队伍建设,建立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政府加大对农村自学考试的财政投入,同时引入社会资本和民间资本,解决经费问题。

3研究展望

在自学考试向农村发展的过程中,建构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课程体系成为重中之重。改革教育内容,借鉴晏阳初“四大教育”思想,以培养农民的实际知识技能为主要目的。同时,借鉴梁漱溟所提倡的“精神陶冶”,培养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与政治素质。在教育方式上,以正规训练和非正规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培训农民技能。积极建立健全乡镇自学考试工作站,利用多种教育和助学手段,有效地提高为农村考生的服务水平和质量,切实解决农村基层地区学习条件困难、助学工作薄弱的状况。其次,加强对自学考试由重考过程向重教育过程的转变的研究也是今后这一领域要研究的重点。研究考生成绩评价方式,将学习过程引入考核中,增加平常课业成绩并以一定比例计入总成绩。此外,政府、高教自考本身和助学网络几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便于各个行为主体更好地承担责任。

农村自学考试开展顺利与否,各级政府的重视程度是关键。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条件下,政府要加大扶持力度,树立人力资本投资是最重要的公共产品的理念。正确定位自学考试,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所提出的科教兴国、科教兴农的部署,充分认识自学考试向农村发展的深远意义和重大现实意义,将高教自考列入农村教育规划,制定具体政策,鼓励和支持广大农村居民积极参加自学考试。

参考文献:

[1]戴家干.面向农村,开创自学考试新局面[N].中国教育报,2007-07-06.

[2]岳伟.大城市自学考试面向农村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7(11):39-40.

[3]黄德凯.自学考试向农村拓展的对策研究[J].成人教育,2006(3):13-15.

新农村发展方向范文第4篇

关键词:地方职业院校;服务;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策略;策略研究

地方职业院校是指由地方政府举办的高等职业院校,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其具有高等性、职教性、地域性等特征。以贡献求支持,以创新求发展,立足和服务所在区域应是地方高职院校的重要价值取向。《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也明确提出,职业院校要重点提升面向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的人才培养能力;要服务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积极发展现代农业职业教育,建立公益性农民培养培训制度,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因此,如何与区域农村建设紧密对接,调整好人才培养策略,更好地服务于区域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是地方职业院校急需思考和实践的重要课题。

一、地方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性

(一)农业现代化的实现需要地方职业院校人才提供技术支撑

农业现代化的实现需要将传统农业进行改革,逐渐步入农业科技化、农业产业化、农业结构化和农业集成化,从而带动农村和农民进入新的历史格局和历史角色中,为新时代的发展创造资源优势。在这一过程中,需要人才进行技术支撑,才能保证农业现代化的步伐加快。而技术性人才需要地方职业院校以农业发展为导向,以农村建设为驱动,以农民素质提高为目标来改革教育体系,从而适应现代农业发展。

(二)可以促进农村教育水平不断提高

农村教育水平的提高,需要各阶层的教育机构进行相互补充,其中地方职业院校具有较大的地缘优势、情感优势和人力资源优势,能够更好的对教育进行补充,向农村输出符合现代农业生产需要、符合新农村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从而将农村教育水平进行大幅提升,改变传统农业的结构,促进农民向新领域、新技术、新行业转变,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资源性转化,实现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也能够逐渐改变农村高素质技术性人才的缺乏状态,引领农业不断创新和拓展,激活农村市场,实现小康社会。

(三)农村人力资源化转移离不开地方职业院校的支持

我国农村人口庞大,农村市场开发度小,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等使得农村存在劳动量大,劳动力价格低廉,劳动力素质不高,从而使得农业产业结构固步于传统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民认识不高等,当剩余劳动力转移向城镇时,往往表现出较大的不适应性,难以形成人力资源优势。而地方职业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农民的素质,还可以为农民的发展提供新颖的突破口,进军新的领域、新的职业,从而促进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劳动力转移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势,提高劳动力的社会价值,降低人地矛盾,促进农民增收增效。因此,职业教育可以在长效机制的带动下,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优势转化,保证农村市场向纵深方向开发,促进农村经济在人力资源的支撑下大踏步前进。

二、地方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在服务新农村建设中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地方职业院校是向农村市场输出适应性强、业务熟练性高、创新意识足的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必然要求

由于地方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的重心把持上以应用型技术人才为主,侧面提高理念素质和工程设计素质。地方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结合区域内农村市场,农业生产需要和农村建设需要,培养懂现代农业生产、农产品经营、现代农业管理和服务现代农业的专业化技术型人才。这类人才在学术领域可能难占有优势,但在技术应用上存在创新意识强、应变能力高、钻研业务精神饱满,能够以三农改进为发展的基本点,立足于农村和农业,致力于改善农村现状,将农业现代化发展作为奋斗的目标。因此,地方职业院校是服务新农村的必要途径。首先,三农问题的解决离不开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支撑,这种人才需要地方职业院校来输出。其次,新农村建设需要现代化的科技成果不断转化和推广来实现。而科技传播的最佳途径是地方职业教育平台。最后,新农村建设的服务体系建设需要懂业务,会管理,了解生产,掌握技术的人才来实现,这种人才的输出和服务体系的健全需要地方职业院校的不断努力与创新。

(二)新时期经济、社会、人文发展的综合背景要求地方职业院校培养新型应用人才来服务新农村建设

党的十七大指出现阶段我国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目标就是实现农村城镇化、实现新农村科技化,实现新农村现代化,推动小康社会的全面实现。而教育的力量是社会发展的前沿力量,是对社会起到引领和推动作用。因此,在新时期的背景下,一方面,新农村建设需要一支服务能力强、科技水平高、理念先进、技术过硬、懂农业、知农村的新型职业农民,而这种职业农民的培养需要地方职业院校充当先锋来实现,另一方面,地方职业院校接近基层,具有情感优势、地缘优势和人才优势,能够从国家政策的全局性出发,从国家战略发展的高度来看待三农问题,从而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来促进新农村前进、服务新农村变革、改善新农村现状。在国家对农村进行战略调整,地方职业院校站在第一线,为农村进行特定的人才培养,从而实现地方职业院校与新农村建设的关联紧密性,促进新农村发展以教育为支撑,以科技为生产力进行不断改变。

三、地方职业院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人才培养策略

(一)政府参与,建立健全必要的保障体系

地方政府要认清本区域教育机构的布局和优势分配,从而明确地方职业院校在新农村建设中不可替代的作用,给地方职业院校提供一定的资金帮扶、地位确认,从而促进地方职业院校在新农村服务体系建设中发挥资源优势,保证教育体系的健全与完善。彻底将职业教育的社会偏见进行纠正,认清地方职业院校的社会价值,出台优惠政策来鼓励地方职业院校进一步服务新农村建设。为了促进地方职业院校更好地服务于新农村建设,实现新农村生态文明、社会文明和人文内涵的沉淀,促进农业产业化和结构优化进程的加快,有必要建立保障体系。一是从资金上进行保障,政府要加大经费的扶持力度,结合当地农业生产和农村现状,对符合新农村建设的项目进行大幅度的经费支撑,促进地方职业院校人才的激活与可持续性。二是在机制和发展方向上进行保障,促进地方职业院校构建适合本地特点的新农村建设路线和资源布局,促进订单农业的产业化发展。三是政策上保障,考虑到地方职业院校的特殊性,为了调动地方职业院校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政府有必要出台各项优惠政策,促进地方职业院校与企业联合,实现基地配套、设备配套,促进教师向双师型转化,从而保证教育与农业的紧密联系性,以职业教育促进农业发展。

(二)加大地方职业院校在招生与就业等方面的扶持力度

职业院校对新农村建设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因此,职业院校在招生计划、就业渠道、人才培养改革方面,需要一定的政策扶持,从而保证生源的高质充足,就业率的提升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用性。这就需要从农业行业的制度上进行扶持,增强就业范围和就业能力,从而提高地方职业院校的人才竞争力,实现地方职业院校促进三农问题的不断融化分解。此外,在招生上要给地方职业院校一定的自,扩大地方职业院校的招生范围,从而保证生源的充足,实现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在文化素质上得到提升,在技能上得到改进,从而更好的带动新农村建设向小康社会迈进。地方职业院校是新农村新型人力资源输出的摇篮,农村是地方职业院校生源的主要来源地,两者关系本来就很密切。通过教育后,新型人才能够依靠所学在农村促进农业向现代化转化,利用自身的技能和创新思维,在农村打造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因此,地方职业院校具有促进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的责任与义务,是历史给予地方职业院校的一种机遇。

(三)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

为了促进新农村建设,实现地方职业院校服务于新农村,服务于农业现代化,职业院校必须认清形势,增强发展意识,以教育优势的聚集和积累为目标,要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到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树立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拓展办学思路,进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从而促进地方职业院校不断向农村靠拢,真正实现服务于新农村建设的基本目标。通过深化教学改革,为新农村建设培养更多的合格、优秀人才。地方职业院校办学活动要始终围绕新农村建设,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服务“三农”培养、培训大批高素质专门人才。专业设置上要做相应的适当的调整,把相关专业以及学科人才的培养与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人才有效衔接起来。

(四)准确定位,精心设计适应新农村建设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计划

地方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要以新农村为出发点,以农业现代化为主要目标,以农民素质提升和技能应用为主要核心,从而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和现代化建设需要、适应新农村和农村市场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人才培养要有质量,有成效,需要依靠成熟的人才培养计划,通过多元化的培养模式和方法才行。

(五)建立以职业院校为依托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

地方职业院校可以借鉴国内外的经验,秉承学校的传统,探索建立以地方职业院校为依托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主要内涵是依托学校的科技优势,整合校地农业科技资源,重组农业科技价值链,建立以农村示范基地为主体,以科技培训和信息网络为支撑的“一体两翼”的科技推广平台,探索实践“地方职业院校+基地+科技示范户+农民”的推广通道,通过技术创新、技术示范、技术培训、信息传播四轮驱动,促进科技成果进村入户。

参考文献:

[1]刘江毅.基于新农村建设的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策略研究[J].党史文苑,2012(24).

[2]魏丽萍.基于新农村建设的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策略研究[J].职教论坛,2010(25).

[3]冯志军.职业教育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策略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0(31).

新农村发展方向范文第5篇

一、客观分析农业农村形势,坚持把“三农”工作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

*年,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决策部署,做了大量工作。在自然灾害频发、上年基数较高、政策效应趋稳、贸易竞争加剧的情况下,保持了农业农村稳定发展的好势头,实现了新农村建设的良好开局。全年粮食总产预计超过9800亿斤,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比上年增加300多元,实际增长6%以上。农村改革迈出重要步伐,农村公共事业得到明显加强,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农业农村的好形势,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亮点,也为改革发展稳定全局提供了重要支撑。

近几年,农业农村形势持续向好,是多种有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党的农村政策好是根本。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与时俱进地制定了加强“三农”工作的大政方针,采取了一系列具有里程碑和划时代意义的支农惠农政策。一是明确提出新时期指导“三农”工作的战略思想。提出了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基本要求,明确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略,作出了我国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阶段的基本判断,制定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基本方针,规划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任务。这些战略思想,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是对科学发展观本质要求认识的深化,既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又有长远的指导意义。二是初步形成新时期支农惠农的政策体系。在保持政策连续性、稳定性的基础上,适应新时期农业农村发展的新要求,国家出台了以“四取消”(取消农业税、屠宰税、牧业税、农业特产税)和“四补贴”(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以及对主产区重要粮食品种实行最低收购价等为主要内容的直接惠农政策,保护和调动了农民积极性,深受农民群众欢迎。三是开始建立新时期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效机制。着眼现代化建设全局、立足加快农业农村发展要求,积极探索“三农”投入、农产品流通、农民负担管理和乡村治理完善等方面的有效机制,为农业农村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四是着手构筑新时期统筹城乡发展的制度框架。以加大农村财政投入为标志开始向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推进,以取消“农业四税”为标志开始向基本实现城乡统一的税赋体制过渡,以实施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为标志开始向基本实现城乡同等的义务教育制度转变,以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为标志开始向基本实现城乡平等的医疗服务制度方向迈进,以探索建立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标志开始向基本实现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方向努力,以全面保护农民工权益为标志开始向基本实现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方向发展,为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当前农业农村确实出现了多年企盼、十分难得的好局面,但也面临着许多突出矛盾和问题,农业基础不牢、农业装备落后、农民增收困难、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差距拉大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要坚持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丝毫不能动摇,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任务丝毫不能放松,支农惠农的政策力度丝毫不能减弱,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丝毫不能松懈。

二、全面把握农业农村深刻变化,坚持以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科学指导“三农”工作

在当前我国已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快速推进的发展阶段,农业农村正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一是农业多种功能开始凸显。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农业的功能不断拓展、内涵不断丰富。在农业的食物保障、原料供给和就业增收功能不断强化的同时,农业的生态保护、观光休闲和文化传承功能日益彰显。虽然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份额会逐渐下降,但农业的基础地位和战略意义更加重要,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多种功能和支撑作用更加强化。二是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明显转变。现代生产要素加速引入,先进适用技术广泛应用,农业机械化步伐加快,设施农业迅速发展。农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分工、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稳步推进,传统“小而全”生产、产加销分割的局面正在逐步改变。农业对外开放不断扩大,我国农业与世界农业的关联程度显著提高。三是农村经济结构深入调整。农业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在更宽领域、更高层次上展开,农业结构调整更加注重在优化布局、改善品质、提高效益上下功夫,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更加注重立足城乡互动大平台、面向国际国内大市场、促进要素产品大流动。四是农村社会结构快速变动。一方面,农村人口结构急剧变化。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步伐加快,亿万农民转移到非农就业,大批青壮年农民进城务工,一些地方村庄“空心化”出现。这既给农村养老、儿童教育、家庭稳定带来了新的情况,也给村镇建设和社会保障提出了新的要求。另一方面,农村经营形式趋于多元。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农村分工分业不断细化深化。既有单一务农的纯农户,又有亦工亦农的兼业者;既有务工经商的打工者,又有自主创业的企业家。乡镇企业产权关系和组织形式多样化,农民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等社会化服务组织大量产生。同时,乡村治理方式也在发生转变。农村不同群体有不同的发展要求、利益诉求和精神追求,使农村利益格局多元化、复杂化。农业税全面取消后,乡镇政府职能开始转变,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村民自治制度更加健全,村务公开普遍推行。五是农民思想观念深刻变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民的思想得到解放,观念得到更新,视野得到拓宽,独立性、选择性、多样性日益增强,市场竞争意识、发展致富意识、民主法制意识普遍提高。

适应农业农村的深刻变化,做好新时期“三农”工作,要更加自觉地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遵循客观规律,顺应国情民意,适应时代要求,发展农业生产,繁荣农村经济,建设和谐农村。要更加坚定地树立城乡平等对待、城乡统筹指导、城乡协调发展的思想和理念,及时调整发展战略,加快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保障公共财政向“三农”倾斜、公共设施向“三农”延伸、公共服务向“三农”覆盖。要更加主动地创新农村的体制机制,深化农村改革,激活农村自身的各种生产要素,激发农民群众的创业热情,创新农村的管理体制和治理方式。

三、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促进农村社会和谐,首先要发展农村生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首要任务是建设现代农业。发展现代农业总的思路和目标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有步骤地扎实推进,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建设之路。

要切实加大对现代农业建设的投入力度,抓住当前经济发展较快和财政增收较多的时机,切实增加“三农”投入,实实在在为农民办一些实事。建设现代农业必须把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放在突出位置,任何时候对粮食生产都不能掉以轻心,任何地方对粮食购销都不能麻痹大意。加快构筑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围绕开发农业多种功能,不断拓宽农业的内涵和外延,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结构优化升级,努力把农业建设成为富民产业。下决心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在搞好农田水利、耕地质量、农机应用、信息服务等方面下功夫,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鼓励涉农企业成为农业技术创新主体,积极探索农业科技成果进村入户的有效机制和办法。加大新型农民培训力度,积极开展现代农业生产知识和技能培训,培养一大批科技明白人、流通经纪人和致富带头人。大力加强现代农业的市场体系建设,不断提升农产品市场流通效率。搞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让老百姓吃上健康营养、质量安全的放心食品。要加强农产品进出口调控,搞好对大宗农产品进口的调控和管理,保护农民利益,维护国内市场稳定。

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必须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前提下引导土地流转和集中,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探索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各地推进现代农业建设,都要从当地实际出发、从农民最需要解决的问题着手,既要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又要防止一刀切、搞单一模式;既要科学规划、立足长远,又要防止脱离实际、急于求成,确保现代农业建设取得实效。

四、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要继续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在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的同时,全面做好新农村建设的其他各项工作。一是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在挖掘农业增收潜力的同时,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文章,广辟增收渠道,努力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加。二是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努力扩大面向农村的公共服务。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和“两免一补”政策,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加快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搞好以乡镇卫生院为重点的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加大县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积极探索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在全国范围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高度重视农村残疾人事业,认真研究解决农村外出务工农民家庭留守老人、儿童、妇女的有关问题,使他们生活有帮助、生产有扶持、教育有保障。三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农民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要按照中央关于把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转向农村的要求,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建设步伐。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办好“水、路、电、气”四件实事,尽早让农民喝上干净水、走上平坦路、用上便宜电、使上清洁沼气。同时,重视村容村貌治理,加强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创造整洁、舒适、文明的人居环境。四是继续深化农村改革,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针对农村综合改革试点范围扩大后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工作指导,加大资金支持,确保有序推进。重点是推进乡镇政府转变职能,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提高为“三农”服务的能力和水平。要根据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和农村金融服务需求的特点,加快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切实解决农村贷款难的问题。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搞好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改革试点。继续推进征地制度、粮食流通、供销合作社、农垦和水权管理等体制改革。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繁重的历史任务,要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地向前推进。要严格遵循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原则要求,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不提脱离实际的口号,不定超越阶段的目标,不上劳民伤财的项目,不做违背农民意愿的事情,确保新农村建设不断取得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