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故障排除技术论文

故障排除技术论文

故障排除技术论文

故障排除技术论文范文第1篇

1 课程基本情况

汽车电子控制系统属于一门交叉学科课程,集动力工程、车辆工程、计算机工程、自动化工程于一体的工程应用性技术课程[1]。将应用到发动机构造、发动机修理、内燃机学、汽车电子、微机原理、传感器技术和自动控制等课程技术知识。集理论性和工程实践性于一体,应用性与广泛性也同时存在;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汽车电子控制系统课程教学大纲要求知道原理、会检测、会修理(不要求设计)。故要分清主次,把握重点。因而,在学兵已经熟悉发动机构造基础上,重点讲解(掌握)传感器技术,灌输(知道)内燃机学,介绍引进(了解)微机原理与自动控制。

2 课程教学对象分析

这门课程的训练对象是汽车新训技工电工班的学兵。其文化基础偏低,平均在初中毕业的水平;对传统教育(小学、初中、高中),学习兴趣低;年龄普遍偏小,平均在20岁左右,自律能力差,生活学习迷茫,没有目的性和方向性。有利因素:学兵年龄小,涉世浅,易接受新事物、新技术,对新鲜事物兴趣高。可塑性好,易被引导,激发学习兴趣。基于这样的现状,要正确有效引导,激发学兵的学习兴趣,课堂要多样化、动态化,教员个人技术魅力要提高,知识要形象化,实践要现场化;精心设计课程内容与实施方法,化整为零,防止课程包太大太难,产生畏难情绪;长期持续进行思想教育和行业激发,让学兵保持高度的学习热情;走进学兵生活,与学兵交朋友,多了解,多互动。因此,单利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来训练学兵,是不可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必须采用多样的、直观的、形象的教学手段。

3 教学内容设计

3.1 课程内容知识与能力、素质结构

如图1所示,课程由电控概述、汽车用传感器、汽油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柴油发动机电子控制燃油喷射系统和汽车电控防抱死系统组成,通过行业认知、部件知识和系统知识的学习,转化为行业认知能力、部件分析能力、部件检测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综合检测能力和综合排除能力,最终形成运用汽车电子基本知识与汽车相关知识进行故障分析检测排除的能力的综合素质[2]。

3.2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①从整个课程而言,汽车用传感器(功用,使用,工作原理和检测方法)是本门课程的核心重点,也是学好汽车电工的基本技能和必须技能。

②汽车用传感器的重点是:热膜式空气流量传感器的原理、检测方法、故障判断与排除;磁感应式曲轴位置传感器的原理、检测方法、故障判断与排除;霍尔式凸轮轴位置传感器的原理、检测方法、故障判断与排除;进气歧管绝对压力传感器的原理、检测方法、故障判断与排除;氧化锆式氧传感器的原理、检测方法、故障判断与排除;磁电式爆震传感器的原理、检测方法、故障判断与排除;磁感应式车速传感器的原理、检测方法、故障判断与排除;热敏电阻式温度传感器的原理、检测方法、故障判断与排除。

③系统分析与排除的重点是:汽油机喷油控制分系统;汽油机点火控制分系统;柴油机喷油量控制和喷油正时控制系统;ABS防抱死系统控制理论基础与工作过程。

2)教学难点。

①基础内容:基本电工理论(电感、电容、二极管和三极管的基本性质及应用);发动机原理(点火正时与喷油量等对发动机工作的影响)。

②系统性的内容:电控系统硬件ECU的工作过程;汽油机控制逻辑;柴油机控制逻辑;ABS控制逻辑。

4 教学策略设计

4.1 教学思想

面向汽车电子控制系统故障诊断与排除,以发动机及制动系统工作需求为引导,以汽车用传感器和执行器原理知识、检测方法、故障分析、判断与排除为核心,通过技能牵引式教学模式使学兵掌握电控系统部件级故障的诊断与排除和系统级故障分析与排除。

4.2 教学内容组织

随着汽车技术和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发展,汽车电子控制系统从数量和质量上都在进行着突飞猛进的革命性发展。而本教学课程学习的内容只是汽车电子控制系统里最主要最基础的3个分系统,而且这三个系统也在不断的升级和发展。因此,实时地跟进当前技术主流和找准未来发展方向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非常重要的一环。故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组织时必须抓住经典车型、主要系统、主流部件为主要内容和教学重点,适当的扩展新系统和新技术,以提高知识的实效性,提高学兵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学兵未来的再学习。因此,教学内容组织在依据课程标准的前提下,需要把握:

1)总体结构:总—分—总的形式。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将教学内容分为5大块:电控概述(总);汽车用传感器(分);汽油机电控、柴油机电控和ABS防抱死系统(总)。

2)将汽油机电控与柴油机电控比较讲解。一是汽油机是发动机电控的主体,对后期的柴油机学习有非常重要的基础和模板作用;二是在汽油机电控的基础上直接讲解柴油机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有利于知识的牢固性;三是进一步的复习和巩固汽油机与柴油机的构造与原理知识,对发动机的整体故障诊断与排除非常的有益。

3)重点讲解演示与自主实习相结合。汽车用传感器的原理、检测方法、故障判断与排除要重点讲解演示。如热膜式空气流量传感器的原理、检测方法、故障判断与排除;磁感应式曲轴位置传感器的原理、检测方法、故障判断与排除;霍尔式凸轮轴位置传感器的原理、检测方法、故障判断与排除;进气歧管绝对压力传感器的原理、检测方法、故障判断与排除;氧化锆式氧传感器的原理、检测方法、故障判断与排除;磁电式爆震传感器的原理、检测方法、故障判断与排除;磁感应式车速传感器的原理、检测方法、故障判断与排除;热敏电阻式温度传感器的原理、检测方法、故障判断与排除。其它类型的传感器进行自学了解和讲座形式进行学习了解。再结合其中的重点传感器进行相应的原理和检测的实习操作。

4)教学内容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汽车电子控制系统发展非常的快,新系统、新器件、新技术等出现非常之快,必须要进行相应的跟进。因此,本课程安排不少于12学时(新能源汽车、节能技术、混合动力和纯电动汽车等)的课外讲座,具体根据情况安排在晚自习期间,邀请相应的专家或者教员进行讲授和交流,以扩大学兵的知识面,提高其学习兴趣,提高其对行业对专业的认同感和自信心。

4.3 教学模式、方法与手段

技能牵引式教学模式,即以锻炼提高学兵技能为牵引、为终极目标的任职教育教学模式。任何教学工作都以培养学兵任职技能为核心。基于这样的思想,立足汽车电子控制系统这门课程的课程特点和学兵的特点,考虑怎样将文字形式的知识转化为学兵的任职技能。在此,利用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检测控制技术等先进技术手段将文字性知识图形化、图形性知识立体化、立体性知识动画化、动画性知识模型化、模型性知识实物化、实物性实践现场化、现场性实践技能化,再将技能理论化。易于教学,易于理解,易于学习记忆,加深理解,让学兵真正掌握属于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总体通过理论形象化、实践现场化和理实一体化这三条途径来实施这一教学模式。以提高教学质量、缩短教学时间;提高任职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降低入学门槛,减轻教员教学难度。

1)理论形象化。常规的汽车电子控制系统教学模式,主要采用文字与图片两种表达元素进行教学,存在抽象、难于理解、理论性过强等弊端。技能牵引式教学模式中一个最核心的教学方法手段就是理论形象化,尽量多的采用变换表达元素,采用文字、图形、动画、模型、实物、故障再现等现代高科技元素,提高教学的多样性与激励性。

2)实践现场化。改变以往的实验性实践,而要进行现场化的实践,尽量趋近工作现场,营造现场氛围。比如电控故障波形分析,采用OBDII技术,通过串口通信将信号波形采集到PC机,实现波形显示与分析,与实际中解码器检测波形完全一样。通过控制技术,将发动机故障设计成一个个可控的故障元素,随时再现故障现场,进行故障演示与现场的故障诊断。同时实现全教室同时进行检测同一发动机的同一故障。利用网络技术及远程桌面,还可多教室共享实验系统。

3)理实一体化。将本课程内容分成如下29个专题,进行专题式教学。对每个专题都是理论与实践的小组合,每项专题的组合达到“一次性记忆”的效果,防止“炒冷饭现象” [3]。这样符合大脑记忆规律,也遵循了遗忘曲线规律。

4)技能牵引式教学模式的效果分析。通过理论形象化、实践现场化和理实一体化这三条途径来实施这一教学模式。提高了教学质量、缩短了教学时间;提高了任职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降低了入学门槛,减轻了教员教学难度;提高了教研水平,推动了教学软硬件建设。通过近三年的统计数据显示,理论教学效果提高了11.11%,实践教学效果提高了26.98%。而且,减少了理论课上对具体实践知识的抽象分析,减少了实践课前对理论知识的重复回顾。教学时间减少了约33%。

5 课程教学评价与考核

5.1 教学活动信息反馈形式与渠道

信息反馈形式与渠道主要有:开课前下队和召开教学联席会,全面了解学兵的基本情况及前期课程学习情况;课程教学中期召开教学联系会,及时把握调整教学方法手段;课程结束后召开总结性教学联席会,全面掌握本课程的教学效果,进行必要的总结经验教训;课间休息期间与学兵交流,与课代表实时贪心交流反馈;通过完成平时作业、随堂测验实时了解学兵对知识点的把握情况;通过辅导答疑个别了解;实习课上提问交流;与队干交流等。

5.2 课程评价策略

课程教学评价以课程标准知识、能力、素质标准为依据。课程教学期间,课内以随堂作业,课堂提问,平时测验,实习测评等形式作为形成性评价;课程结束考试作为总结性评价;课外以大作业和日常表现等形式作为参考性评价。

5.3 课程考核方式

理论测试40%;实习测评30%(实习操作20%和实习报告10%);表现评价(随堂测试10%、平时作业10%、大作业5%和日常表现5%)。

参考文献

[1]刘子荣.电控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教学探讨[J].广西教育,2009(11):107-108.

[2]董辉.汽车电子技术与传感器[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

故障排除技术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汽车传感器;故障分析;故障排除

1、大众汽车传感器故障的分析

1.1汽车传感器应用技术的故障分析

大众汽车传感器控制汽车计算机系统的输入,将汽车工作过程中所遇到的状况信息及时的转变成电信号从而计入计算机系统,来判断汽车运行过程中发动机是否处于最佳的运行状态。所以在对大众汽车传感器进行故障分析时,不仅要对传感器自身进行分析,还要对存在故障的整个工作电路进行检查。通过这种手段会对汽车传感器的应用技术有更直接的了解,从而提高故障分析的高效性。对汽车传感器进行三个层次的划分,第一层次指的是用于保护汽车使用者安全以及控制制动、转向的传感器,第二层次指的是控制发动机的运作以及底座性能的传感器,最后一个层次则指的是用于增加舒适度和防盗安全系数的传感器,所以在汽车运作过程中不能针对当时情况进行层次的相应改变,而导致汽车传感器的可靠性能下降。众所周知,汽车传感器常处于汽车的暴露部位,所以会受到恶劣环境的影响,比如机械振动受到冲击,随着区域的改以及提高所变,温度与湿度差对传感器也有着不同的影响,受到电磁干扰以及电解液等作用。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汽车的电子系统不断改进,以及对小机械空间的需求越来越高,所以导致大众汽车传感器所需安装空间缩小,安装地点变得特殊。只有本质上改变汽车传感器所处的环境应用技术,才能减少故障的发生频率。

1.2传感器长期使用后存在故障的分析

汽车传感器包括多种,其中一种汽车上最为常见的传感器即热敏传感器,由于长期处于高温环境和受到剧烈震动的影响,导致热敏传感器中的电阻极易出现裂痕的现象。与此同时点火传感器也不同程度上受到影响,由于是计算机直接控制信号的传递,所以点火方式的不同导致输入计算机顺序是存在差异,在这种长时间进行传输方式的改变过程中,可能引起可变电阻接触不良或是自身内部出现断路的现象,以及通过浮球带动的工作元件产生裂纹,从而有油渗入的情况。这些故障屡见不鲜,比如说,长时间运作汽车传感器还导致挂档过程中缺乏阻力即所谓的脱档情况,这种情况的出现就是由于元件工件时间过长从而导致出现磨损现象。传感器工作时伴随着异响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长时间工作影响了轴承转动阻力的平衡性,所以异响的产生十分有力的证明了大众汽车传感器长时间运作后存在的普遍故障问题,了解了故障的原因所在,接下来的流程便是对存在故障的工作元件进行排除以及检修。

2、大众汽车传感器故障的排除

2.1汽车传感器应用技术故障的排除

汽车传感器的发展空间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提升而越来越广泛,所以未来汽车传感器的发展提高传感器的使用可靠性能来对应用技术故障进行排除,众所周知可靠性能的提高是通过空间更趋向于可靠性、性价比、适应度以及使用便利程度等方面。首先要谈及的是如何通过改良汽车传感器的构造来完成的,比如说为加强传感器中零件以及材料的性能,需要应用一些已经被科学证实具有使用寿命长、可靠性能高的成熟技术,这样可以大幅度减少传感器内部连接处裂痕的故障发生频率,从而进一步提升传感器的可靠性。与此同时,可以在内部安装辅助器件来达到多功能的同时测量效果。其次,通过提升性价比来减少传感器应用技术的故障也是目前大众汽车发展的趋势,提到性价比的途径一般有两种,第一是通过提高使用的自动化性能,第二是加大对同一产品的生产数量。随着大众汽车传感器性价比的不断提升,不仅应用的成本得到节省,而且使用效率也会提高,为排除传感器应用技术的故障有着划时代的影响力。提高传感器的适应程度被认为是二十一世纪排除使用技术故障最具有发展前景的措施,因为大众汽车传感器所应用的环境条件恶劣并且多变,所以对传感器的适应性能进行改良是不可或缺的流程之一,从而达到保护传感器、排除传感器应用技术故障的目的。具体的操作方法众多,比如进行模拟使用实验来确定使用寿命,试验传感器减震配置的性能等等。

只有有效的了解传感器所应用的技术以及目前传感器的发展趋势才能最大效率进行排除应用技术故障的工作。

2.2汽车传感器长期使用后存在故障的排除

在对大众汽车传感器存在故障进行排除之前需要了解如何进行故障检测,以便能在第一时间对汽车传感器进行修护。通常检测的方法被称为静息检测即分别将万能表的一端与传感器机壳进行搭接,另一端与欧姆表连接,通过表盘的数值进行分析,若数值超过标准值,则表示传感器由于长期运作而导致表内器件接触不良或是材料损坏。汽车传感器因长期使用后存在的常见故障有热敏电阻存在裂纹现象、脱挡情况等等,当遇到此类故障当务之急是切断汽车传感器的电流,在回路中连接电流表,观察电流随温度变化呈现的波动情况,一旦电流表无指针偏转现象,则表明汽车传感器内部器件损坏,应及时更换元件以确保汽车传感器的正常运作。

3、结论

大众汽车普遍都安装汽车传感器,然而传感器运作时间长,成为汽车器件中的易坏件。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汽车传感器拥有着广泛的发展空间,重视程度也逐渐增加。本文就大众汽车传感器故障的分析以及排除进行详细的论述,本文从两个方面对汽车传感器存在的故障进行分析,第一方面主要是所处环境对汽车传感器应用技术的影响进行分析,第二方面则是由于大众汽车传感器长时间工作而导致故障的高频发生。对大众汽车传感器故障的排除措施也广泛受到国内外的重视,不但可以降低成本,还能够提高传感器应用的性能,减少故障的发生频率。

参考文献

故障排除技术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汽车维修技师;培养;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3-0040-03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汽车产量为1841.89万辆,同比增长0.84%,全国汽车销量为1850.51万辆,同比增长2.45%。其中:乘用车产量1448.53万辆,同比增长4.23%,销量1447.24万辆,同比增长5.19%;商用车产量393.36万辆,同比下降9.94%,销量403.27万辆,同比下降6.31%。

随着汽车保有量和汽车维修业务量的快速增长,对汽车维修从业人员,特别是维修技师的数量和质量要求也越来越大、越来越高。如何加强汽车维修技师的培养,构建岗位适应性强、可操作性好、培养效果佳的课程体系是职业教育的重中之重,建立面向汽车维修技师培养的课程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加强汽车维修技师的培养是汽车行业发展的迫切需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实施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和技能振兴行动,通过学校教育培养、企业岗位培训、个人自学提高等方式,加快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充分发挥高等职业院校和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的培训基地作用,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质量。在职业院校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大力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努力使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汽车维修企业为了适应业务量快速增长的形势和保证修理质量,亟需高素质的汽车维修人员,特别需要具有一定理论水平、掌握现代机修技术的汽车维修技师及高级技师,所以,企业一方面,积极培养自己的技师,另一方面,也不惜成本引进高水平的维修技师。虽然广开渠道,但目前仍不能满足行业发展的需要。

加强汽车维修技师的培养是高职学生职业理想实现和自身发展的需要 学生选择了汽车专业,为了学生职业理想的实现和自身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应建立面向技师培养的培养体系,使学生明确职业发展方向,为学生铺设良好的技术上升渠道,才能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成才。

加强汽车维修技师的培养是高职学生扩大就业面和提高岗位适应性的需要 汽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大量汽车专业的毕业生竞争有限的岗位,其难度不言而喻,有的毕业生甚至改行或待业。如果学生能够具备维修技师资格水平,则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容易占有一席之地,也能为有志于汽修行业创业的毕业生奠定良好的技术基础。

汽车修理工职业能力分析

依据汽车修理工国家职业标准,汽车修理工职业共设五个等级,即初级(国家职业资格五级)、中级(国家职业资格四级)、高级(国家职业资格三级)、技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和高级技师(国家职业资格一级)。

职业道德 包括职业道德基本知识和职业守则两部分。职业守则包括:(1)遵守法律、法规和规定。(2)爱岗敬业,忠于职守,自觉履行各项职责。(3)认真负责,严于律己。(4)努力学习,钻研业务,不断提高思想和科学文化素质。(5)谦虚谨慎,团结协作,主动配合。(6)严格执行工艺文件,保证质量。(7)重视安全、环保,坚持文明生产。

基础知识 (1)钳工基本知识。钳工常用设备、工具、量具、仪表的名称、规格、用途和使用方法;测量、划线、錾削、锉削、锯割、钻孔、攻螺纹、套螺纹、刮削、研磨等钳工操作基本知识。(2)汽车常用材料知识。汽车常用金属和非金属材料的种类、牌号、性能及应用;燃料的牌号、性能及应用;油(脂)的牌号、性能及应用;汽车常用工作液的牌号、性能及应用;汽车轮胎的规格、分类、组成及应用;轴承的类型、结构与代号;螺纹的种类与代号。(3)机械识图知识。机械制图的国家标准;公差配合的基础知识及标注方法;识读简单的零件图。(4)电工基本知识。电路;电磁感应;正弦交流电基础知识;电功与电功率基础知识;电路基本元件的名称与代号;常见电子元件的名称与代号。(5)液压传动知识。液压传动的基本知识;液压传动在汽车上的应用。(6)汽车维修机具的性能和使用知识。举升器;机械拆卸、安装工具。(7)汽车构造知识。汽车的总体构造;发动机的总体构造;发动机的工作过程;曲柄连杆机构、配气机构、燃料供给系、冷却系、系、传动系、行驶系、转向系、制动系的功用和组成;车身的结构与作用。(8)汽车电气设备与电子控制装置知识。蓄电池的功用;交流发电机与调节器、启动机、汽油机点火系统的功用与组成;汽车电器辅助装置的功用;汽车常用传感器、车用电控单元、执行元件的基本知识。(9)安全生产与环境保护知识。汽车维修作业安全操作规程;汽车防火知识;汽车尾气排放法规;汽车修理环保知识;急救知识。(10)质量管理知识。质量管理的性质、特点与基本方法。(11)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劳动法、合同法、质量管理法、消费者权益保护等相关知识。

汽车修理工工作要求分析

对汽车修理工初级、中级、高级、技师和高级技师的技能要求是依次递进的,高级别涵盖低级别的要求,现将修理工工作要求概述如下。

初级 (1)发动机维护。一级维护;二级维护;发动机的小修作业。(2)诊断与排除发动机故障。诊断、排除汽油发动机油路和电路故障。(3)汽车底盘维护。一级维护;二级维护;底盘的小修作业。(4)诊断与排除汽车底盘故障。诊断并排除离合器、手动变速器、车轮与制动系统故障。(5)汽车电器设备维护。一级维护;二级维护。(6)诊断与排除电器设备故障。诊断并排除起动系、充电系、照明、喇叭、仪表装置故障。

中级 (1)发动机维护。二级维护前发动机检测与附加作业的确定;发动机二级维护附加作业。(2)发动机修理。零件的检验与分类;气缸盖与配气机构、气缸体与曲柄连杆机构、燃油与进气系统、冷却系统、点火系的检修。(3)诊断与排除发动机故障。诊断与排除发动机故障。(4)汽车底盘维护。二级维护前的检测与附加作业确定;底盘二级维护附加作业。(5)汽车底盘修理。离合器、手动变速器、自动变速器、驱动桥、万向传动装置、机械转向器、悬架系统的检修;车轮定位的检查与调整;鼓式制动器与传动装置、盘式制动器与传动装置、驻车制动器的维修。(6)诊断与排除汽车底盘故障。诊断与排除汽车底盘故障。(7)汽车电器设备维护。二级维护前的检测与附加作业确定;汽车电器设备二级维护附加作业。(8)汽车电器设备检修。启动机、发电机、空调制冷系统、仪表的检修。(9)诊断与排除电器设备故障。诊断并排除电器设备、空调系统故障。

高级 (1)发动机大修。编制零部件修理工艺卡;发动机总成大修;过程检验与竣工验收。(2)诊断与排除发动机故障。诊断并排除发动机故障。(3)汽车底盘大修。编制零部件修理工艺卡;汽车底盘总成的大修;过程检验;竣工验收。(4)诊断与排除汽车底盘故障。诊断并排除汽车底盘故障。(5)汽车电器设备修理。充电系统、起动系统、空调系统的修理。(6)诊断与排除汽车电器设备故障。诊断并排除汽车电器设备故障。

技师 (1)汽车修理。发动机修理;汽车底盘及车身的修理;电器设备的修理;汽车维修作业组织与质量监控。(2)诊断与排除汽车疑难故障。诊断与排除发动机故障;诊断与排除汽车底盘与车身故障。(3)培训与管理。培训;生产管理;技术管理。

高级技师 (1)汽车修理。编制汽车维修工艺规程;发动机修理;汽车底盘维修;电器设备的修理。(2)诊断与排除汽车疑难故障。诊断并排除发动机故障;诊断并排除汽车底盘及车身故障。(3)培训与管理。维修质量管理;组织管理;培训。(4)技术改造与试验。设备、车辆、工艺的改进;试验和研究。

对汽车修理工工作要求的分析结论

根据以上概述分析可知,对于不同技术等级,工作要求有不同的侧重点,为建立相应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指出了方向:(1)对初级工的工作要求主要侧重于汽车维护、简单的故障诊断与排除。(2)对中级工的工作要求主要侧重于汽车发动机修理、汽车底盘修理和汽车电器设备的检修。(3)对高级工的工作要求主要侧重于发动机大修、汽车底盘大修和汽车电器设备修理。(4)对于技师、高级技师的工作要求主要侧重于汽车修理、诊断与排除汽车疑难故障、培训与管理、技术改造与试验(高级技师)等方面。

面向汽车维修技师的人才培养目标

通过对汽车修理工职业标准的分析、行业背景分析、企业调研等,提出汽车修理技师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与素质,具备敬业和开拓精神,面向汽车维修企业、汽车运输企业、汽车销售公司、汽车检测站等单位,在生产、服务一线主要从事汽车机电维修工作,能够完成汽车维护、汽车修理、汽车故障诊断、汽车维修培训与管理、汽车维修技术改造与实验等方面的工作,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并为今后能够胜任技术骨干、技术总监、部门主管等岗位做好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储备。

培养汽车维修技师的专业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构建 以人才培养目标为核心,在培养目标的指引下,突出综合性、职业性和先进性等特点,建立培养汽车维修技师的专业课程体系。培养汽车维修技师的专业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集中实践三大部分,如图1所示。(1)基础课程主要包括《职业道德》、《机械识图》、《汽车机械基础》、《电工与电子技术》、《法律法规》、《汽车节能、环保与安全》等。(2)专业课程主要包括《汽车发动机检修》、《汽车底盘检修》、《汽车电器设备检修》、《汽车性能与检测技术》、《汽车维护》、《汽车专业英语》、《汽车维修业务接待》、《汽车维修质量检验》、《现代汽车企业管理》等。(3)集中实践主要包括《汽车拆装实训》、《汽车维修工考证实训》、《汽车维修与检验生产实训》、《毕业综合实践》等。

课程标准构建 在课程体系构架下,根据汽车维修技师职业能力分析,编制各门课程的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维修技师培养的落脚点和关键点,所以要体现培养的目的性、系统性、科学性和先进性。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应包括课程性质与作用、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专业能力目标、社会能力目标、方法能力目标)、课程情境设计(学习情境划分、学习情境描述)、学习材料选用、教学组织与设计、考核与评价、教学资源建设等。

技师培养的教学模式与方法

在技师培养的过程中,因其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可以采用项目教学、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完成规定的项目任务,既能获得汽车维修专业知识,又能提高实践操作能力,也可采用校企合作“订单班”、工学交替等模式进行培养,这些均为比较适合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的现代化职业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马良军.技师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探索[J].继续教育研究,2007(6):99-100.

[2]许高炎.高职教育项目教学法的实践与研究[J].职教论坛,2008(5下):8-10.

[3]章振周,唐成棉.职业教育任务驱动课程模式的构建[J].职教论坛,2007(4下):18-20.

故障排除技术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数控机床;机电故障;故障排除;维护管理

中图分类号:TD42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15-0303-01

前言

现代制造行业应用最多的设备之一就是机床,机床运行过程中不仅受到外部环境,如温度、磁场、湿度等的影响,内部零件的可靠性也直接影响机床的运行。机床发生故障,往往会导致加工停止、停产,机床的后期维修会耗费较长时间,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近几年,故障检测诊断技术不断发展,机电信号处理技术、声发射技术等方法应用越来越广泛,为机床机电故障的排除提供了技术支持。机床机电故障的排除与维护管理不仅需要先进的监测分析技术,也需要专业的技术团队,发现机床存在的问题,排除机电故障,保证机床的正常运行。

一.机床机电故障排除

1.1 机床机电故障排除原则

机床机电故障的监测、排除与维护管理一直是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机床机电故障排除要遵循一定的原则,首先,从整体到部分,先以宏观的角度判断机床的整体状态。机床的结构复杂,由机械部件、电气部件、液压部件等组成,从整体着手,避免过早的拆卸机床,有效避免故障的扩展,减少不必要的时间浪费。通过整体性能从故障特征定位出故障部位,然后进一步深入分析故障原因。

其次,先从简单问题着手,逐渐深入分析复杂故障。机床由于其本身结构的复杂性,机电故障的原因可能是单一部件失效,也可能是多种故障相互影响,故障源的寻找过程应从简单的故障特征出发,逐步分析,在解决简单问题的基础之上探索复杂问题的根源。

再次,机床的机电故障诱因复杂,在无法判别是机械故障还是电气故障的时候,应先从机械故障出发,然后分析电气故障。一般由机械部件引发的机床故障较易识别,可以通过检查机械部件的固定、平衡、对中等识别。通过分析排除机械故障,重点分析电气原因,大大提高寻找复杂机电故障源的效率。

1.2 机床机电故障排除过程

当机床出现故障,应立即寻找故障源。第一步,根据机床机电故障排除的原则,先检查机械部件,可通过敲击法、振动分析法找到机械故障的原因,对机床进行仔细的检查,看是否由机械部件、电气元件失效导致。若排除机械故障,第二步则分析电气故障,可以通过数控机床自带的诊断系统,根据诊断提示排除故障,也可通过校正湿度、温度、电压等参数排除故障。对于复杂的故障可采取信号处理的方法寻找故障源。通过传感器获得机床的振动信号、声发射信号等,对机床数据信号进行时域、频域分析处理,目前傅立叶变换、小波变换等方法运用成熟,通过分析得出结论,发现故障源,采取措施排除故障。

二.机床维护管理方法

2.1 机床维护方法

机床维护直接影响机床的使用寿命和可靠性,对机床的维护工作不能小觑,机床维护人员应秉着认真负责的态度,不仅保证安全健康的运行环境,更要注意对机床电气系统、机械部件的维护。

保证机床处于良好的运行环境,对机床周围的温度、湿度、电源电压等定时监测,保证机床部件处于正常工作条件。对于数控机床比较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干扰,应注意周围的磁场环境、噪声等影响,在必要时可以对机床进行隔离防护。

定时检查机床的机械部件是否有损坏,是否存在松动、弯曲等故障,加工过程产生的碎屑应及时清理,通风部件等重要部件定时清理,启停车的过程应严格按照操作步骤,避免对机床造成损坏。机床的电气部件更应认真检查,检查电路是否完好,是否存在漏电情况,气动系统的气压是否正常等,同时保证电气控制系统的清洁。

此外,还应注意机床的情况。机床的结构复杂,大部分零部件都需要,根据不同部件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油,依据油耗损情况,定时定量的添加油。机床的某些故障可以通过分析油中残渣的成分判断。

2.2 加强机床管理

机床的管理,重点是加强相关人员的综合素质。机床操作人员不仅要了解数控机床的结构、原理,还应掌握计算机技术、编程技术,掌握机床的自动化运行过程,最大限度的避免由于人为操作失误导致的机床故障。机床维护人员应具有较高的专业技能,对于突发的机床故障能及时判断处理,同时要不断学习新的故障诊断分析方法。

加强机床管理的另一方面就是引进先进科学的管理方法。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机床管理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企业需要及时引进科学的设备管理软件和管理方法。对于机床故障的管理可以引进故障树的方法,及时发现问题采取补救措施。对于机床的日常维修、维护可以建立机床维修日志,保存相关资料以备日后参考,同时存储于数据库中的资料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使机床的维护管理更加方便快捷。

总结

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机床的自动化改进,数控机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问题。机床由于自身的结构复杂,机床故障也比较复杂,主要故障类型为机械故障和电气故障,机床机电故障的发现排除与维护管理成为企业一大难题。充分了解机床的结构和运行机理,熟练掌握机电故障排除的原则和方法,才能及时解决问题。在机床运行过程中注意维护,合理科学的实现对机床的管理,才能最大限度的避免机床故障的发生,保证机床的正常运行,为企业带来长久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蓝晓威.数控机床电气故障的排除方法浅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09).

[2] 赵中敏,数控机床可维修性设计及其关键技术研究[J].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3).

故障排除技术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数控机床 维修技术 实例

中图分类号:TM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1-0307-01

数控机床是现代化高科技产品,其是微电子技术,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智能化技术的综合体。由于数控机床在运行过程中具有技术先进性、结构的复杂性和智能化高的特点,在对数控机床维修过程中,维修技术、维修理论和手段方面都和传统机床维修有着很大的区别,面对这种现状,就需要维修人员进步时展进程,掌握先进的维修技术原理和故障检测技术,保证数控机床能够稳定的运行。

一、数控机床维修技术简述

1.数控机床维修技术人员应该具备的条件

首先,强烈的责任心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追求;其次,要保证有广博的学识,懂得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模拟数字电路技术、自动控制电动机拖动技术、现代数控机床检测技术以及机械加工工艺方面的技术,同时还应该具备扎实的外语应用水平;再次,在正式进入工作岗位之前还应该进行专业技术培训,要全面掌握有关数控驱动技术、PLC技术原理和CNC编程技术和编程语言;最后,要熟练掌握各种检测仪器和仪表以及各种工具。

2.做好维修准备工作

现场维修是对数控机床出现的故障(主要是数控部分)进行诊断,找出故障部位,以相应的正常备件更换,使机床恢复正常运行。这过程的关键是诊断,即对系统或线路进行检测,确定有无故障,并对故障定位指出故障的确切位置。从整机定位到插线板,在某些场合下甚至定位到元器件。这是整个维修工作的主要部分。

3.现场故障诊断

首先,初步诊断。当故障现场资料比较全面时可以通过资料分析判断故障的位置,或者采取接口信号法结合故障现象对故障做出初步诊断,然后再按照故障的具体特点,逐个对各个部位进行检查,对故障做出初步的诊断。在实际进行故障诊断过程中,有时只采用一种方法就能够诊断故障,有时需要综合应用多种检测方法对故障进行诊断。对各种故障点进行诊断和鉴别主要取决于故障设备的运行特点和结构故障深度;其次,报警处理。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系统故障报警处理。当数控机床系统内部出现故障之后,会在显示屏或者操作面板上出现相应的报警信号,然后维修人员结合故障操作手册可以对故障进行处理和排除,这种报警形式由于信号设置单一,严密、精确,维修人员可以结合不同信号进行针对性操作处理。第二种是数控机床报警和操作信息处理。数控机床在制作过程中应用PLC控制程度,将一些能够反映机床接口电气控制方面的故障或操作信息以特定的标志显示出来,并通过特定的按键,得到更加详细的故障判定指示,这种报警处理方式一方面可以使用报警手册进行处理,另一方面还可以结合PLC程序,对相应信号进行检查,最终对故障进行诊断;最后,误报警的故障处理。当系统的PLC无法运行,系统已停机或系统没有报警但工作不正常时,需要根据故障发生前后的系统状态信息,运用已掌握的理论基础,进行分析,做出正确的判断。

4.故障排除方法

首先,初始化复位法。通常情况下因为瞬时故障引起的系统报警可以采用硬件复位或者闭合系统电源等方法消除故障,如果初始化复位之后故障依然存在,则需要对硬件进行检测诊断;其次,更改参数和程序。系统运行参数是确定系统运行能力的主要标准,如果参数设定存在错误,就会造成某些功能无法正常启动,同时,有时会因为程序错误而造成停机故障,对此可以采用系统的快速搜索功能对故障原因进行检查;再次,调节最优化调整法。在进行故障排除和维修过程中,调节是最简单,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故障排除手段,通过对电位计进行调整解决系统故障,而最优调整法是对系统的伺服驱动系统和被拖动的机械系统实现最佳匹配的综合调节方法。其主要利用一台多线记录仪分别观察指令和速度反馈,通过调节速度调节器的比例系数和积分时间,来使伺服系统达到即有较高的动态响应特性,而又不振荡的最佳工作状态;最后,替换法。用好的设别替换出现故障的设备,然后进行初始化启动,确保机床能够正常运转。

二、数控机床维修实例分析

1.案例1

首先,故障现象。一个普通数控机床,NC启动之后就断电,并且CRT无任何显示;其次,故障分析。对故障进行初步分析可能是某处出现了接地不良的事故,经过对各个接地点进行检测处理,故障依然存在,并未排除,然后对CNC各个板的电压进行检查,示波器测量数字接口板上的集成电路的工作电压存在较大的波纹,对这个部分进行检查发现电源低频滤波电容工作正常,然后将电源两端并联上一个小容量的滤波电容,启动数控机床后能够正常运行,因此,断定这个故障是属于CNC系统电源抗干扰能力较弱而导致的。

2.案例2

首先,故障现象。一台进口的数控机床系统,机床送电之后,CRT无显示,检查NC发现+24V、+15V、-15V和+5V无电压输出;其次,故障分析。出现这种故障可以断定是电源方面出现了问题,所以可以结合电气原理图逐次对电源的输入端进行检测,当检查到保险后的电噪声滤波器时发现性能存在不良现象,而后面的整流电流和震荡电路均工作正常,将噪声滤波器拆卸后发现外壳里面烧焦,更换设备之后系统能够正常工作。在对类似故障进行排除过程中,应该首先保证屏幕正常工作,因为有有时候也会是显示部门的原因,但是多数情况下会存在多种故障。

参考文献

[1]李健民. 常用维修技术系列讲座 设备粘接维修技术(三) 第三讲 粘接维修实例[J]. 设备管理与维修. 2003(01)

[2]刘清.西门子802D系统黑屏故障维修实例[J].设备管理与维修. 2013(03)

[3]王少华,高岳民,刘红武. 数控机床故障诊断及维修实例[J]. 建材技术与应用. 2006(03)

[4]使用PFL980的维修实例(五)[J]. 世界电子元器件. 2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