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儿童寓言故事

儿童寓言故事

儿童寓言故事

儿童寓言故事范文第1篇

一、成人对儿童读寓言的认识误区

关于寓言的作用,有两个误区必须要及早发现:其一,所有的寓言都能给儿童健康成长带来积极作用;其二,寓言故事儿童越早读越好。

如果我们不考虑儿童的年龄特征,过早的让儿童读一些成人认为的比较“简单”的寓言,那么很可能造成儿童认知上的混乱,即使是经典的寓言也不例外!正如我们吃补品,如果选择不当,它给我们带来的却是副作用!

某权威机构的幼教专家为3到6岁的儿童设计了一些寓言故事,情节大部分简单易懂,的确吸引儿童,但是有的寓言在读给儿童听的过程中却出现了问题。

寓言一:法国诗人拉封丹的《狐狸和山羊》。故事大意是狐狸和山羊都掉进了井里,它们都很着急,后来狐狸对山羊说:“你站好了,我站在你的犄角上先爬上去,再来救你。”山羊说:“还是你聪明,好的。”狐狸爬出了井口,却对山羊说:“再见了愚蠢的山羊,你自己想办法出去吧!”

专家设计这个寓言的本意是:希望儿童读了以后,能懂得山羊很愚蠢,狐狸很狡猾,要养成动脑筋的习惯,不能被狡猾的狐狸欺骗。可是儿童在听完故事后会领悟到什么呢?是否如我们成人所期望的那样?让我们听听一位妈妈和五岁孩子的对话:

妈妈:“狐狸和山羊谁做对?为什么?”

孩子:“山羊做得对,因为山羊互相帮助。”

妈妈:“那山羊有没有做错的地方?”妈妈试图得到她所期望的答案。

“没有。”孩子毫不犹豫地回答。

“那狐狸坏不坏呀,为什么?”妈妈继续追问。

孩子:“坏,因为它没有互相帮助,老师说狐狸很狡猾。”

显而易见,孩子自始至终都没明白寓意是什么。相反,他认为学习的榜样应该是山羊!

儿童的思维单纯,在成人的教育下,他认为人与人之间就应该互相帮助。然而很多寓言告诉我们,人世间有很多丑恶,对于狡猾和狠毒的人,我们要学会分辨。可是这些深奥的道理,处于学前期的儿童会明白吗?

寓言二:《农夫和蛇》的故事。心地善良的农夫遇到一条冻僵的蛇,动了恻隐之心,于是就把蛇放进怀里。蛇被暖醒了,可是蛇醒了以后不仅没有报恩,却反咬农夫一口。农夫本来是做好事,却招致祸患。专家设计这个寓言的本意是警戒儿童,不要盲目去帮助别人,要认清他的本来面目之后,再去提供帮助。可是儿童的思维不同于成人,他们认为:原来帮助别人不仅可能没有得到奖励,反而会被伤害,那么自己遇到类似的事情时还会帮助别人吗?现实生活中见死不救的现象频频发生,是不是因为有前车之鉴呢?狐狸和蛇已经被贴了“坏蛋”的标签,然而现实社会中坏人的脸上没有标记,儿童如何去识别呢!

《狐狸和山羊》《农夫和蛇》是寓言故事中的经典,它们的积极意义我们无法否认,但儿童的认知能力太有限,如果我们不能真正走进儿童的生活,了解儿童的思维,正确引导和教育儿童,就有可能造成儿童认知上的混乱,给儿童带来消极的影响。

二、关于儿童读寓言的不同理论观点

其实关于对寓言的教育功能提出不同见解的早已有之,不少大师对儿童读寓言发表了不同的见解。例如,18世纪法国著名教育家卢梭在《爱弥尔》一书中站在另一个角度反对小孩子读寓言。他指出:只要长期同曾经学过寓言的孩子在一起,就可以发现,当他们有机会把所学的寓言拿来应用时,他们的所作所为差不多与寓言作者的意图完全相反;对于你想纠正或防止的缺点,他们不但毫不在乎,而且还偏偏喜欢无法无天,以便从别人的缺点中得到好处。总之,卢梭认为小孩子不辨是非,有可能学坏。这里卢梭指出了儿童读寓言可能发生的负面作用,如伊索寓言《狐狸和乌鸦》:乌鸦嘴里衔着一块肉站在树上,狐狸看见了垂涎欲滴,狐狸想,怎么才能从乌鸦嘴里骗到这块肉呢?于是狡猾的狐狸开始甜言蜜语地赞美乌鸦的歌声多么动听,乌鸦禁不住狐狸的诱骗终于开口唱歌,可是它刚一开口肉就掉到了狐狸的嘴里!卢梭说小孩子不同情被骗的乌鸦,反会羡慕善骗的狐狸。因为对于孩子来说,美味的吸引力似乎更大一些!卢梭同时还指出:没有哪一个孩子能真正学懂寓言,即使有的寓言写得很简单,但成人总是把自己的思想加进去并试图教育孩子,但孩子又怎能理解成人这种拐弯抹角的教育意图!

我国著名的文学大师钱钟书先生在《读〈伊索寓言〉》中提出:寓言要不得,因为它把纯朴的小孩教得简单了,愈发幼稚了。如果小孩以为人世间是非的辨别、善恶的果报,也像在禽兽间一样公平清楚,长大了就会处处碰壁上当。

当然,我们不能完全同意卢梭和钱钟书先生的观点,不能因为寓言有可能给儿童产生的消极影响,就因噎废食,就完全否定儿童读寓言。我们应帮助儿童科学选择寓言,正确地引导儿童读寓言,避免儿童读寓言可能出现的误区。

三、科学引导儿童读寓言

调查表明,现实生活中极少有成人考虑到寓言可能给孩子带来的消极影响,大部分成人认为只要选择权威专家和部门推荐的寓言读物就足够了,而且大部分成人只是倾向于把故事情节读给孩子听,却很少有成人和孩子共同谈论寓言,思考孩子对寓言的理解。针对现实状况,如何科学引导儿童读寓言呢?

首先,前面两位大师的观点无疑给我们教育孩子提供了借鉴,使我们站在另外两个角度思考寓言给儿童带来的影响,也使我们更深刻地意识到:儿童读寓言,成人要慎选。我们不能总是站在成人的角度,以成人的思维方式去理解和教育孩子。我们还需要真正走进孩子的生活,关注儿童的思维细节,才能更好地解读儿童,教育儿童。成人可以通过与儿童的谈话了解他的观点和想法,如果寓言的内涵已经远远超出儿童的理解能力,甚至儿童对寓言的理解已经与本意背道而驰,就不应该让儿童读这样的寓言,如拉封丹的《狐狸和山羊》。

其次,仅仅依靠理论和前人经验也是不够的,要有自己的辨别能力。有的成人盲目相信权威,认为自己给孩子选择的书是世界名著,是权威专家推荐给某一年龄阶段儿童读。诚然,专家应该更能体察儿童的心理,可是有时候我们也可以对专家推荐的读物进行质疑!正如上文提到的某权威机构推荐给3到6岁儿童的寓言读物,如果成人在给孩子讲述每一个寓言时都能和他谈谈,体察儿童的认知风格,相信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而不是盲目相信专家和前人的经验。

再次,成人要学会引导儿童读寓言。正如儿童看电视要给予指导一样,儿童读寓言也要给予指导。因为儿童的生活经验贫乏,处于感性思维阶段,难以辨别成人世界的纷繁复杂。儿童总是把电影电视中的人物简单地归结为好人或坏人。而很多寓言内涵深刻,而且多是关于竞争和斗智的,只有具有丰富生活经验的成人才能明白,儿童不易懂,即使懂了也不易分辨好坏,容易把坏的当榜样。所以成人可以和儿童一起讨论寓言中的故事和人物,帮助儿童进行理解,从而提升儿童的思维水平,帮助儿童初步认识纷繁复杂的世界。

儿童寓言故事范文第2篇

一、学会活动丰富多彩

1、积极创建、打造全国第一个“中国寓言大市”。在充分做好前期申报、考察、审批的工作下,10月17日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授予我市“中国寓言大市”称号。瑞安日报、瑞安电视台、温州日报、温州电视台、温州都市报、温州商报、温州晚报、浙江日报、都市快报、新华网、中国寓言网、中国儿童文学网等多家媒体宣传,报道我市创建工作。

2、《全国首届“乾有杯”校园寓言童话大赛获奖作品选》2008年9月由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该书由樊发稼、朱荣娒任主编,张鹤鸣任执行主编,冰子任执行副主编。共收入获奖作品近130篇(其中我市占四分之三),计30万字,印数2500册。该书出版以来,在社会上引起良好反响,得到广大读者和儿童文学界人士的好评。

3、与市委宣传部、市文联、教育局、文广局等单位联办瑞安市第四届“乾有杯”校园文学(小学)大赛。评出一、二、三等奖共150多篇,优秀指导师16名,同时(联合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命名市实验小学、虹桥路小学、红旗实验小学、马鞍山实验小学、安阳实验小学、万松实验学校、飞云镇中心小学、塘下镇中心小学等8所小学为“十佳校园文学(寓言文学)创作基地”(暂缺2名)。

4、承办张鹤鸣作品研讨会暨《海国公主》《角马公主》首发式。10月17-19日,由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等单位联办,来自北京、上海、山东、湖北、内蒙古、贵州等地的专家学者70多人,齐聚华侨饭店,对张鹤鸣的寓言童话作品进行深入研讨。会议收到论文26篇,国内几家权威媒体报道张鹤鸣的寓言创作:《人民日报》XX年年11月25日发表樊发稼《张鹤鸣寓言刍议》,《光明日报》2010年11月7日发表侯建忠《张鹤鸣和他的寓言教学创作》。

5、本年度会员在《中国校园文学》《中学生读写活页》、《寓言故事》、《童话寓言》、《学生·家长·社会》、《语文报》、《温州日报》、《玉海》、《瑞安日报》等报刊发表儿童文学作品180多篇,入选《中国寓言故事》《XX年中国最佳故事》、《XX年中国儿童文学年选》等权威选本。冰子童话入选《成长魅力阅读》小学卷第三辑。

6、张鹤鸣本年度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大型童话剧集《海国公主》、寓言集《角马公主》两部,各印刷精装、平装同时推出,共60万字。

7、第四届中国寓言金骆驼奖揭晓,我市作家成绩突出。张鹤鸣的寓言专着《喉蛙公主》获创作一等奖、《醉井》获创作三等奖,冰子的寓言专着《啄木鸟医生》获创作三等奖,洪善新主编的《张鹤鸣寓言评论集》获编辑出版奖。获奖名额居全国之首。金骆驼奖为全国寓言专着最高奖,每四年评奖一次。

8、作品发表与入选:谢尚江寓言《“善良”的狮子》、《电子琴和钢琴》、《猫和老鼠》发表《获奖作文选萃》2010年第一期;谢平安在《语文报》发表《领悟草莓之美》;姝瑶等同学在《作文大世界》发表14篇作品。此外,朱学如、叶美红、林秉程等会员发表不少作品。

9、本年度吸收新会员2名(徐慧拉、林云),并对部分会员进行重新登记发证。

10、我会有4人进入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新一届领导班子:张鹤鸣当选为副会长,郑乾有被聘为名誉副会长,谢丙其、洪善新当选为理事。

11、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以我市作家张鹤鸣名义设立“童彤杯”张鹤鸣寓言戏剧奖。已开始向全国征稿。

二、存在问题与困难

目前,学会工作正处于转型期,学会骨干老中青配合不够合理。加上近年来部分会员工作调动、外出学习等原因离瑞,会员流失较多。少数会员多次未参加活动,难以联系。又因活动经费、办公场所、人员所限,在一程度上限制了本会发展。

2010年工作计划要点

1、继续发展壮大会员队伍,特别要优先发展中小学文学社团辅导老师,把热爱儿童文学(特别是儿童小说、儿童诗、童话、寓言)创作的新人吸收到学会中来,并发挥老作家、老文艺家的作用,做到老、中、青、少相结合,营造浓烈的儿童文学创作氛围。

2、承办第九届“乾有杯”全国金江寓言文学奖评奖工作。

3、联办全国第二届 “乾有杯”校园寓言童话大赛(做好瑞安赛区的组织发动和评奖工作)。

4、开展全国首届“童彤杯”张鹤鸣戏剧寓言奖的组织发动和瑞安赛区的评奖工作。

5、做好全国第一个“中国寓言大市”的后续工作。加强对“校园文学创作基地”的联络工作,并努力创办8大基地联刊。

6、与市教育局等单位联办全市首届寓言故事演讲比赛。

7、举办一次儿童文学创作笔会,加工修改儿童文学作品、举办讲座,了解儿童文学创作新形势、探索新路子。

儿童寓言故事范文第3篇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2]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要体现既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原则;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因此,在对幼儿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时要讲究自然,防止生硬刻板。选择的内容要适合幼儿的认知水平,能培养儿童良好生活习惯,培养儿童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好素材。比如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建筑、陶瓷等。要讲究“因势利导”,形成正确启蒙,以正当、正确、正面的内容和方法教育蒙童,保证幼儿健康成长。要注重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加强亲子教育,共塑儿童完美性格。

二、学前儿童传统文化教育的基本方法

1.形象教学法

幼儿的思维方式,0-3岁是直观行动思维,3-7岁是具体形象思维,7岁以上才逐步发展为抽象逻辑思维。面对幼儿直观、具体、形象的思维特点,选用图画来开展教学活动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形象教学法,就是利用图示、图文等以直观的视觉效果进行教学的方法。

2.表演教学法

表演教学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幼儿分角色对故事进行模拟表演,再现情景的一种教学形式。这样的教学既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创造性和想象力,训练学生的表演才能。

3.活动教学法

活动教学法是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幼儿通过阅读、游戏、学具操作、实验等来实现认知方法。这种教学方法能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通过听觉、视觉、空间知觉、触角等在大脑指挥下协同活动而获取知识。

4.叙事教学法

叙事教学法是关于语言教学的一种思路或理念,是近年来主要运用于外语教学的一种方法。叙述是人们认知和表达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讲故事、听故事是幼儿的天性和本质。叙事教学法适用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神话故事、寓言故事、经典诵读,甚至是某些古诗的教学。这种讲述式教学不但让幼儿获取认知,启发心智,还实现了道德教育。[3]

三、学前儿童古典文学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以学前儿童的认知能力为根据确定学前儿童传统文化教育的范围为以下几方面:古典文学教育、传统艺术教育、传统节庆文化教育、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等。本文着重探讨幼儿中国古典文学教育。

1.幼儿古诗教学

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国文学的代表,它具有情感性、形象性、音乐性、概括性和跳跃性等特征。特别是近体诗讲究押韵、平仄、对仗等格律,在遣词造句中力求精炼,因此朗朗上口,节奏优美。幼儿诵读古诗能丰富他们的词汇,锻炼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能让幼儿在体味古诗的优美意境中,让他们感受美、欣赏美,获得愉悦的身心体验,得到情怀的熏陶,智慧的启迪,进而丰富和厚实幼儿的文学积淀。由于古诗中所描写的景物、事件、人物与幼儿生活的年代相差很远,对于幼儿来说,很多古诗他们都不能准确理解其意境及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因此,古诗教学内容的选择要适应幼儿需求,适应时代需求,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符合幼儿近期的发展和长远发展。从诗歌的形式上多选择绝句,特别是五言绝句。绝句短小,工于音韵,句式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幼儿容易诵读和记忆。大班的幼儿可以学习一些律诗。从内容上来说,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的,如描写景、物的:《蜂》、《咏鹅》、《咏柳》、《风》、《梅花》、《望庐山瀑布》等;反映幼儿生活的:《村居》、《所见》、《小儿垂钓》等;与季节相关的:《春晓》、《咏柳》、《清明》、《小池》、《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江雪》等。这些古诗语义浅显、用字自然、画面清新、意境美妙、感染力强。当然,在情景交融中让幼儿充分感受了古诗的画面美、意境美之后,还可以循序渐进地让幼儿感知一些浅显的道理。如《悯农》的学习让幼儿知道珍惜粮食,《观书有感》启示读书的重要性,让幼儿感知《赠汪伦》中朋友之间的友谊,《游子吟》中伟大的母爱,《示儿》中拳拳的赤子之心、爱国之情。那么如何激发幼儿学习古诗的兴趣,让幼儿在记忆力最强盛的时期,记诵大量的古诗呢?对倾向于写景抒情的诗歌,可采用形象教学法,以画面作为教学背景,把幼儿带入情景中,同时还可配上优美的音乐,用声及画吸引幼儿的听觉和视觉来学习古诗,感受诗歌的意境美。而像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孟郊的《游子吟》、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李绅《悯农》等诗歌,有明显的故事性,那么我们可以用故事法来进行教学。甚至还可以采用表演教学法,在幼儿理解古诗内容的基础上,让他们用动作、表情等方式来表现内容。这既可以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又可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且能加深幼儿对古诗的理解。

2、幼儿经典诵读

经典是我们民族智慧、民族心灵的庞大载体,是我们民族生存发展的依据,它也是几千年以来,我们民族屡遭灾难而始终不解体的坚强的纽带。但由于“五四”时期的民族科学启蒙对传统文化的解构,我们失落了经典。朱自清和闻一多两位老先生对经典失落非常担忧,朱自清1941年曾写过一本《经典常谈》[4],在序中他提出“经典的废止不是经典训练的废止”,“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要从幼儿开始,从幼儿诵读经典开始,民族的核心价值须在经典的传承中得以体现。自1994年,王财贵在台湾推广“儿童诵读经典”教育运动后,在全球华人地区掀起了“儿童读经”风潮。1998年北京成立了圣陶实验学校进行分层教学,以期实现“必有大木出于深林,可望绝学继于诸子”。诵读是我国的一种传统,是学习经典的一种有效途径,学习经典对幼儿思想启蒙意义重大。北京师范大学郭齐家教授曾在论文《少儿读经与文化传承》[5]中阐述过“蒙以养正圣功也”等意义:回溯源头,传承命脉;涵养心性,培植道德;培养倾听,锻炼表达;感受韵味,提升美感。中国历来重视“蒙学”,提倡幼儿读经。幼儿中华文化经典诵读的内容是根据幼儿身心发展规律,选择适合幼儿年龄特点、有代表性的、历代广泛流传下来的经典作品。近年来随着读经热的掀起,蒙学读物相继出版,特别是2012年4月由河北省社科院语言文学研究所原所长张圣洁主编,十余位古籍专家、古典文献学者精心编撰,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华传统文化启蒙精华读本”———《蒙学十三经》。传统的读经方式是老师教一句,学生学一句,摇头晃脑“之乎者也”,现在某些学堂甚至还要穿汉服,跪着诵读。所以有学者提出对儿童诵读经典的质疑,认为是违反科学的复古倒退“闹剧”。[6]儿童诵读经典的教育价值不容置否,主要在于教育方法问题。不能让幼儿死记硬背生吞活剥经典,不能一味遵守那句“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不能违背教育的初衷,要立足于幼儿本身,采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促进幼儿全面的发展。幼儿园常用的教学方法有活动法、直观法和口授法,这三种方法在诵读经典中仍然可行并行之有效,除此之外,情境法也很重要。

3.神话传说与幼儿教育

人类最早的故事是从神话传说开始的,幼儿最喜欢的教学方式就是讲故事,神话传说故事符合幼儿阅读的心理期待。神话传说反映了人类童年时期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神话传说大胆的想象和夸张与幼儿的思维方式一致,幼儿的世界就是一个充满幻想的世界,打破时空的限制上天入地,神话传说是符合儿童思维的文学样式。幼儿认知能力有限,无法准确把握世界,神话传说是开启儿童认知的一个有效途径。幼儿对世界的形成及自己的诞生充满着好奇,总有许多的为什么,给幼儿讲解“开天地”的神话传说就是用幼儿的眼光回答了幼儿的提问;给幼儿讲述远古祖先或英雄人物与自然作斗争的神话传说,有助于培养幼儿不畏艰难、顽强拼搏、机智灵活的品质。教师在讲述神话传说时,首先要选择适合幼儿认知的神话,对神魔鬼怪的描述要注意幼儿心理的承受力,不能使幼儿产生恐惧感,影响幼儿身心健康。其次,教师还要注意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比如讲述“沉香救母”的故事时可以让幼儿想象“宝莲灯”的样子和它的功能,大班的幼儿还可以试着画一个宝莲灯,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同学间相互交流。这样的神话传说教学设计,不但培养了幼儿的倾听能力,发展了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还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通过展示自己的绘画作品,让幼儿懂得相互交流、相互欣赏。

4、寓言故事与幼儿教育

儿童寓言故事范文第4篇

进入新世纪,儿童文学湘军呈现强劲势头。目前,从湖南儿童文学作家们的创作实践来看,成绩与问题并存。表现有三:

第一,受湖湘文化的影响很深,扎根现实生活,具有较强的反映与干预现实生活的倾向,注重其社会功能尤是教育功能,而浪漫精神还稍有欠缺,作品的想像空间还比较狭窄,创作手法也比较单一。

屈原、贾谊以来的湖湘文化传统简括之是一种务实求真的文化,要求作家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要自觉反映社会现实、解决现实矛盾、总结现实规律、求得现实方法,因而现实主义的风格盛行。作家们希望自己的作品能触及儿童生活的某方面,能帮助儿童、规范儿童,不由自主带上了某种语言霸权、无意识的“强迫症”。强烈的忧患意识、厚重的文化解读、深刻的教育启迪,常能在作品中读到;而苦难经历的叙说、带有个人偏见的感悟、根植传统观念的思考,也时而露于笔端。谢璞的儿童小说集《骨狼》《芦芦……》,继续在书写农村生活,带有强烈的个人生活印记;李少白的《开往快乐城堡的故事列车》系列童话集是奉献给孩子的一份快乐大餐,精彩的故事与严肃的教育意义结合得很巧妙;有“湖南寓言界教父”美誉的林植峰也没有放弃自己的追求,他的《山泉、大树和雄鹰》《老鸹当选》《黄鼠狼提意见》等都是颇有新意的作品。难能可贵的是,这批老作家乐于贡献,甘当人梯,像卓列兵以一己之力于2004年办起了双月刊《童话寓言》,迄今已出版15期,不说这份纯民间、纯赔钱的刊物质量有多高,单是这份勇气、这份毅力、这份对于儿童文学的执著与热爱就令人钦佩。

中青年作家是湖南儿童文学的主力军。汤素兰进入新世纪后的短短8年中,就出版有儿童文学作品集36本,在继续发挥语感良好、善于编制故事的文学才情的基础上,她着力创造新的童话形象,如小朵朵系列、马系列、精灵系列。谢乐军对“《西游记》人物”进行重构的童话,坚持了以往的内容丰富、节奏快捷、转换自如、热闹快乐,将动物精灵与科学幻想巧妙结合,反映了当代儿童生活情趣,具有现代的游戏精神。皮朝晖在《面包狼》后记中,把童话比作一只快乐的文学鸟,而他的创作也坚持了“自由、快乐”的宗旨,系列童话《小猪哈哈》和《网迷小鸡咯咯》围绕学习、交友等日常生活,真实地展示出了当代儿童的内心世界和纯真心灵,提出了儿童心理教育问题,很值得关注。邓湘子是位多面手,《“兔子班”的新奇事》和《矮妈妈和高个子女儿》的系列儿童故事,《大尾巴兔》《响鼻龙》等童话,长篇传记文学《司马迁》《禾下乘凉梦――袁隆平传》,以及长篇儿童小说《大枫树飞上天》,是新时期取得的成绩。杨远新的长篇侦探小说《雾过洞庭湖》很好地将公安文学与儿童文学结合起来,值得品赏。值得关注的作家还有:谢长华的幽默童话集《颠倒巫婆的瞌睡片》、长篇动物传奇小说《猎神・虎王》、中短篇少年小说集《偷渡》、科幻小说集《宇宙刑警》展示了他的全面的艺术才华。毛云尔近年展示出了强劲的创作潜力,他的儿童小说《最后一枪》《一匹叫淖尔的枣红马》《豌豆花姑娘》等用平视的眼光,多角度、多方位地展示了农村孩子的丰富内心世界,展示了对真善美的不倦追求、对人性的拷问……需要指出,新世纪“童话湘军”的创作中,童话创作与儿童小说创作占了相当大的比重,造成的社会影响也是比较大的,相对而言,寓言、科幻小说、儿童散文有待于加强。

还需指出,湖南儿童文学作家对湖湘文化的挖掘还只在进行中,对民间传说的挖掘还处于以叙事鞭策现实的表层,没能把握其内在的浪漫情怀。作家对楚巫文化的理解也比较单一,往往陷入对神秘古怪的追踪、对异人异事的追捧,而对其浪漫品质未能继承与发扬。虽然有不少青年作家与新生代作家接受了外域文化,并自觉把对这种文化的理解及表达技艺置入了自己的作品,但缺乏与传统文化的融合,使作品显出了生涩生疏之感。

第二,作家们更自觉地探求儿童文学的儿童本位,文字幽默,题材贴近自然,切合儿童心理,故事曲折,内涵广泛,蕴涵游戏精神,更多地表现童心童趣。

如龚卫国的《一颗不愿长在丛林里的种子》《会走路的陷阱》等童话以儿童的视点进行创作,作品富有儿童精神,热闹快乐,想像奇特。但就具体体裁而言,创作上的得失较为明显――童话重视了儿童心理的挖掘,调动了更多的感观,吸纳了不少中外经典童话的表现方式,但对民族文化尤其是童话的重要源头之一――民间文学的继承与创新重视不够,作品形象比较单一,借动物写人的居多其他的却很少。这方面,老作家倒是做出了表率,像邬朝祝续写了“卡卡系列”童话,把民间文学的写法与现实精神的题材结合在一起,做了很好的尝试。他的《绿野之歌》系列童话与新长篇童话《肉衣娃的故事》关注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结构体例带有浓厚的民间文学传统。

儿童小说重视“爱”的阐释,体现出温情、理解、尊重、怜爱,但缺失对苦难的重新发现,对生命的诠释也落后于时代。近年来,湖南的儿童小说作家中有四位写出了不少好的作品:王树槐一直痴迷于儿童小说的创作,《划过心空的痕迹》这部成长小说集收入了《手套》《“大书迷”和“小书迷”》《出名行动》《该不该放飞那只青春鸟》等产生较大影响的作品;汤素兰近年来推出了《无敌姊妹花》《张牙舞日记》《开心果甄帅》《超级天才呆头熊》等长篇儿童小说,在表现儿童的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的同时,也刻绘了他们的苦恼与真实愿望,一改童话创作的海阔天空,现实感特别强;向民胜的《我和影子保镖》纳入“中国当代童话新锐作家丛书”于2001年出版,他又在2005年出版的《比你只坏一点点――校园牛仔系列》中塑造了一个具有叛逆精神但品质不坏的当下男生阳力苇的形象,直面成长问题,具有相当的社会价值;李治中的《跳蚤与飞摸痒的故事》及“李塔塔”系列,写得生动,读来情趣盎然。科幻文学加强了科学性与幻想性的交融,但对科学的阐述还流于肤浅,不够深刻。倒是牧铃的创作很引人关注,他的《智豺》是一部集科学探索、文学创意和惊险情节于一身的动人佳作,讲述了一群热心于科学探索的少年人和科学工作者们为保护野生动物、改良野生动物基因、创造和谐自然环境而进行的惊心动魄的探寻与搏斗。童诗上更多地表现童趣,更重感性,在理性上有所疏忽,重表现而轻意境的营造,而且写作童诗的青年作家也很少。寓言上重道理阐释而少故事与情节的生动,对社会生活的深层理解还欠缺深入浅出的自由表达。青年作家肖邦祥是近年来出现的较优秀的一位,他很好地把童话的故事基因引进寓言创作,从而使寓言更有趣味性,内容更丰富更耐读,《瓷器王国的一号行动》和《科学寓言故事》较好地展现了其艺术才华。儿童散文方面,自叙体占了绝大多数,冷静旁观的文章较少,重叙事轻议论,情感抒发多,故事情节不明显,像贺晓彤的《上帝的儿子――说给山格的故事》一样的优秀儿童散文还很少见。而儿童戏剧、儿童歌词等体式基本上还无人涉足。

第三,令人欣喜的是近年来在湖南作协的大力扶持,在《小溪流》等杂志的培养下,湖南的儿童文学新生代迅速成长起来,成为了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他们的创作,既有对传统的继承与发扬,更有许多新的突破与尝试,叫人期待。流火是近年冒出的幼儿文学创作旗手,她很能描摹幼儿的心理情态与言行举止,想像大胆甚至超然。其中想像最奇特、最为人所称道的是《猎梦人》。在《猎梦人》中,“梦”的涵义得到了最大化的释放,“爱”与“被爱”的主题得到最大化的宣扬,且不着痕迹,作者的聪颖、智慧走向了成熟与大气。而对动植物的热爱,对大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尊重,对真善美的追求,则构成了张李童话创作的基调。在她的笔下,罗吉蛙成为带领大家冲破阻碍的唱歌老师,小狐狸是位爱听歌的好木匠,阳光躲进了小尾巴松鼠的窝里……王鸽华童话创作的母题在于对成长的关注和社会化思考。《大灰狼找家》中那只从童话书中出走的大灰狼,在世俗的眼光中被人误解,一次次伤心地离开人群,大灰狼却从这种失败经历中学会了不再冒失而变得小心谨慎,并终于为一对父子接受,找到了家。作者从逆反的视角对世俗偏见表达了批评,而最主要的是,为孩子融入社会所应坚持的态度进行了探索与剖析。谢然子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撷取材料来对儿童的错误认识与行为进行劝诫,并勉励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社会观和价值观。《笑狐三,苦狐三》《猫儿猫儿有福气》等作品努力刻画儿童对于自然、对于现实、对于人生的最初见识,描绘他们的纯洁情感、洁净心灵甚至高尚品质,尽情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在质朴而奇幻的想像中展现他们的天真无邪、活泼可爱,不仅提供了具体可感、生动丰富的各类个性形象,而且赋予了这些形象可供借鉴与思考的道德情操。周静即将由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推出的长篇童话《牛角洲旅店》是其代表性作品。作品以“快乐成长、自我救赎、爱与被爱”作为基本主题延展开来,成为一部扎根现实土壤、真实反映儿童心灵蜕变的现实主义风格的作品。小叶在艰难的成长中,不仅了解了责任的重要、友情的可贵、宽容的伟大、奉献的高尚,更明白了存在的意义、希望的热烈和幸福的真谛。寻找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词语,我更喜欢把小叶的寻找解读为对成长的探索与追求。

第四,作家们创新求异,不断拓宽自己的创作题材与体裁,努力提升自己的创作水平,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体现了对于文学艺术的执著追求,但整体上还未能形成叫得响的品牌,宣传推广上还处于基础阶段。

湖南的儿童文学作家们对于艺术的追求是叫人感动的。他们大多长年处在基层,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孜孜不倦地从事着写作,并且勇于创新敢于突破,尤其是在对于自身的内省与反思上做出了很好的表率。他们多是多面手,不拘于一种体裁或题材,多面开花,相互借鉴,推陈出新的力度与速度都是相当高的。单以老作家为例:退休后的罗丹创作颇丰,共出版著作17本,其中寓言集《智者的魔袋》将童话基因、小说手法引进寓言,表现了极大的推陈出新的勇气;李少白2006年出版的儿童散文诗集《看不完的画册》填补了湖南儿童文学创作在体裁上的一项空白;卓列兵从儿童小说转向了科学童话的创作,并迅速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出版有两部科学童话集《不刷牙的鳄鱼》和《螳螂警长办案》。这些作家,勤干实干,善于梳理,肯学习,会吸纳,努力打造着属于自己的个性品牌,如面包狼、魔术老虎、笨狼等。但不能不指出,由于没有形成合力,缺乏整体观照与系统钻研,很多品牌都难于持久、缺乏后续力。

儿童寓言故事范文第5篇

“百年百部中国儿童文学经典书系”由湖北少儿出版社出版,浙江省五位作家的作品入选该书系。它们分别是金江的寓言集《乌鸦兄弟》、田地的儿童诗集《我爱我的祖国》、沈虎根的小说集《小师弟》、李建树的小说集《蓝军越过防线》、赵冰波的童话《窗下的树皮小屋》。这五部作品的出版,展示了浙江省儿童文学创作的实力。近日,五位作家的作品研讨会在浙江召开,本报特刊发对这五位作家五部入选作品的评论。——编 者

深刻·简洁·情趣——读金江的寓言

吴其南

在文学园地中,寓言是一个谈不上显赫但有自己艺术个性的文学类型。有人称寓言是“小说的童年”,意思大概是说寓言包含了小说的要素但没有达到小说的成熟。如寓言有故事、有意蕴,但故事都很简单,意蕴都很理性,且感性的故事和理性的意蕴之间总是明显地分离着。故事是个别、是例证,通过这个例证,读者可以走向理性的一般。获得这个理性的一般后,可以抛弃原来的感性故事,不像成熟的小说那样,“理之于情,如水中盐,蜜中花,性存体匿,无痕有味”。但谈寓言是不是一定要拉上小说是有疑问的。拉上小说,也不一定要用成熟小说的尺度去评价寓言,就像不能全用成年的标准去要求童年一样。寓言之于小说,如杂文之于抒情诗。比之抒情诗,杂文处于文学的边缘,但谁也不否定鲁迅的杂文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关键是怎样准确地把握寓言的艺术个性,写得有深度,有特色。金江的许多寓言是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并获得了成功的。

金江有些寓言写得单纯而又有深度。单纯,即不朦胧,不多义。朦胧、多义在诗和小说中是优秀的品格,但在寓言中却未必。一个小小的故事,容量和可供表现的空间都很有限,加之其明显的理性性质,只有写得更单纯,才能有深度,才能表现出自己的个性。如《船夫和他的孩子》,一个船夫划船划得热了,脱了衣服,以为孩子也热,也将孩子的衣服脱了。划一阵脱一件,自己脱得光膀子也没有事,孩子却被冻僵了。这是讽刺、批判主观主义。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在具体的环境中生活,受到环境的影响。构成环境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即使同处在一个很小的环境中,每个人承受的环境作用的因素也不一样。船夫没有考虑到这些具体差异,以己度人,自己划船热了以为别人也热,自然犯了主观主义的错误。事件虽小,但却触及到社会、人生中很有普遍意义的问题,所以就显得很有深度。如《乌鸦兄弟》,写遇事时互相指望的自私心理。刮风了,巢破了,乌鸦兄弟都冻得难受,但谁也不想自己去把巢补起来。哥哥指望弟弟,弟弟指望哥哥,谁都不动,最后一起冻僵了事。这种互相指望、依赖的心理藏在人物的内心深处,没有说出来,很隐秘,能将这种隐秘的心理揭示出来,作品便有了理解和感受的深度。

寓言要“寓”,要将一种理解、认识寓含在一个感性的小故事里,怎么“寓”自然就成了一个重要的问题。有先讲一个小故事,而后由叙述者在故事结尾处点明寓意的;也有先讲一个自己对生活、对世界的某种理解和认识,再讲一个小故事以作佐证的;还有将理解、认识寓含在故事中,叙述者只讲故事,把理解的任务留给读者的。这些在金江的寓言中都有表现。我以为,寓得最好的,当属含意很深、故事很单纯因而寓意很显豁,作者不直接言明而读者却能很准确地把握或可叫作“暗寓”的那种。上面说到的《船夫和他的孩子》《乌鸦兄弟》都是例子。《三只老鼠》《呆人补被》《好好先生》等都是例子。《三只老鼠》也是写隐秘的自私心理。本来,三只老鼠接起来,轮流到缸底喝油,是有可能都喝到油的。可由于自私心理,都怕别人不遵守约定轮不到自己,刚一接上就都松手,争先恐后地往缸里跳,结果都落到缸里,永远也逃不出来了。作者没有说点题的话,但寓意仍很显豁。这增强了金江寓言的简洁性,而简洁应该是优秀寓言的一个重要特点。

金江的有些寓言的故事也写得很好,有一种寓意之外的艺术感染力。如《呆人补被》,被子太短,盖不住脚,就剪上面的补下面的;盖不住头,又剪下面的补上面的,如此反反复复,始终顾此失彼。但阅读中会发现,作品多了些比寓意顾此失彼或顾彼失此的含意更多的东西,那就是人物的“呆”。“呆”是一种性格特征,“补被”只是表现之一。“补被”如此之“呆”,做其他事,还不知会现什么“呆相”呢!这就有了比理性寓意更多的趣味。《从岩缝里长出的小草》,岩石以风化的泥土养育了小草,小草对虽然贫瘠却无私养育自己的岩石妈妈充满了感激,少了些理性的澄明却多了些情感的润泽,已有些接近拟人化的童话了。还有些作品,因为主要是给孩子们看的,叙事说理中包含较多的儿童情趣。如上面提到的《乌鸦兄弟》《三只老鼠》等,虽未说就是为儿童写的,但却更贴近儿童心理。这也为作者的寓言平添了一份能令小读者亲近的艺术感染力。

不断探索的印记——读沈虎根的小说集《小师弟》

郑晓林

沈虎根的小说集《小师弟》,入选“百年百部中国儿童文学经典书系”。对于入选,沈虎根本人谦虚地说,这些作品只不过是起到了“老照片”的作用,只是忠实地记录了那段历史、那段生活、那段情绪,离真正的经典还有差距。而我以为,沈虎根的《小师弟》真实地记录了一位老作家创作演进的轨迹和孜孜不倦的艺术追求,可以说,这本书是他不断探索儿童文学创作的一个印记。

按照我的理解,《小师弟》可以反映出沈虎根创作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鸡》开始到《大师兄》,共10篇。我们知道,沈虎根从小就做学徒,解放后经过自学成了知名的工人作家,因此他的作品非常贴近社会,有着深厚的生活功底和浓郁的生活气息,与读者不会有距离感。他的作品结构朴素,文字也平实,他经常采取白描的笔法,看似简单,功力却深,往往在娓娓而来、不动声色的现实主义描绘中,表达出人物生活的无奈、人生的悲苦和对命运的勇敢抗争,从而给读者真实地展现了中国上世纪40年代社会底层的人生百态,给我们了解40年代少年的生活状态提供了有血有肉的叙述。从这点上讲,《小师弟》既是“老照片”,也是一部生动的历史范本。今天的读者,尤其是网络的一代,很有必要去了解一下过去年代同龄人所遭受的苦难,惟有如此,才能品味今天的甘甜。

沈虎根的学徒生活小说独树一帜。英国作家狄更斯的《雾都孤儿》里,小奥立佛在棺材店里的学徒生活写得很精彩,但沈虎根写得不仅仅是一个“我”,还写了关通、大师兄、二师兄、小师弟的悲惨生活,从而构成了一幅旧时代学徒的悲苦群像。由于沈虎根在人物塑造方式上注重细节刻画,对人物又倾注了很多的感情,因此,往往很快就打动了读者的心。

与沈虎根学徒系列小说同时代,还有一部非常著名的自传体小说《高玉宝》。更前面的时候,还有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的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这些表现少年苦难的作品都有着共同的创作思想和创作方法,那就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沈虎根自己也说,我遵循的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社会主义是灵魂,现实主义是血肉,两者结合达到精神上的教育、认知和美感。沈虎根当年没有跟风去写“高、大、全”式的英雄人物,而是写活了自己周围的小人物,从而为我们留下了一组栩栩如生的、独特的旧时代学徒的群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