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差生转化工作措施

差生转化工作措施

差生转化工作措施

差生转化工作措施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数控机床加工精度原因分析改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TH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3)09-0009-01

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的科学技术也随着飞速发展,人们现代化的生活中,机械化已在人们的生活中得到广泛使用。机械化使用让人们从繁忙的体力劳动中解脱了出来,同时机械加工技术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如果使用机械化,那么数控机床上生产的产品,都只是依赖于机床自身加工精度。然而在数控机加工中仍然存在许多影响,影响数控机床的加工精度有很多,使用过程中也会出现很多的不确定因素对加工精度造成影响。在此本文就数控机床加工精度的影响因素进及改进措施进行以下探讨。

1 进给间隙对数控机床加工精度造成的影响及改进措施

机床主要靠五个部分组成的传动设备来进行运转,传动设备分别由连轴节、减速齿轮、滚珠丝杠副及支承轴承组成。在这些传动设备的五个组成部分的运转过程中往往容易会出现进给间隙,数控机床加工精度最终收到严重影响。特别是在运动换向时会造成更大的影响,与此同时丝杠螺母副的间隙还会影响到丝杠螺母的刚度,最后对工作台进给精度造成影响。因此,我们可以将等于最大轴向力的1/3预紧力施加在双螺母预紧的滚珠丝杠副内.这样进给间隙基本可以得到消除,而且对滚珠丝杠副的使用寿命没有任何的影响。在机床运转过程中还有齿轮相互之间容易出现的空隙,对于齿轮相互之间容易出现的空隙,我们可以通过齿轮的制造精度来进行改进,改进方法主要是对轴承进行定压预紧,这样不但能提高轴承的刚度还可以有效地消除齿轮之间的相互间隙。同时我们在轴承通过对其进行定压预紧时,还必须要考虑丝杠热变形对间隙造成的影响。

对于齿轮传动空隙对机床加工精度造成影响,可以改善齿轮综合误差进行消除空隙。当然上述措施不是唯一能消除齿轮相互见空隙的方法,除此之外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软件补偿实现。

2 步进电机与数控机床共振对加工精度造成的影响及改进措施

在工作中机床是电机最重要的构件,当机床收到电机产生的转子转动的衰减振荡和脉冲当量误差之后,电机振荡和对机床都是相互牵连的,从而导致机床的加工精度就会受到影响。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电机通常情况下的阻力会很小,所以出现脉冲当量误差和产生转子转动的衰减振荡后,产生的振荡频率和电机的自身的固有频率接近相似,最终使电机和机床的共振,共振发生后,振动幅值与原来的相比会成倍增大。虽然转子衰减振动能够将置处回到平衡位,但是平衡位置处的能量却不能为零,当下个脉冲过来的时候,只会在原来基础上进行叠加,造成的动态误差也随之增大,甚至造成失步的可能。所以在对进步电机进行工作的时候,我们应该尽量避免机床的共振频率或者在必要的时候加大电机的阻尼,一提高电机的固有频率,可以防止共振能够很容易出现,这样可以有效的避免进步电机对数控机床加工精度影响。

3 编程的漏洞对数控机床加工精度的影响及改进措施

编程的过程中,由于使用的外部形状是通过近似算法来模仿的零件,所以在编程过程中经常出现逼近的误差。虽然不会影响到直线的加工,但是在加工非圆曲线的时候,程序就会近似地将这些非圆的曲线,以直线廓形代替曲线廓形,这时就会导致误差。最终加工零件的尺寸精度和数控机床加工精度因此受到受到影响。编程过程中,虽然数控机床上能实现对几何误差的软件补偿,但还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还是容易出现插补误差。因为倾斜直线主要是沿平面上两个坐标轴方向刀具走折线而形成,而插补误差主要是由脉冲均匀程度、机床分辨率、控制系统的动态特性四个方面构成,然后会造成工件表面呈锯齿状,最终形成插补误差。与此同时,在插补运算的时候,整个加工过程都以某一固定点为基准,每执行一个过程都以前一个点作为基础,这样连续执行多段程序必然导致方式编程增量,最后产生累积误差,对加工精度造成影响。编程的过程中机床产生移动和定位误差都是因为误差累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造成的,因此我们要想让机床回到插入参考点的时侯把各坐标清零就应该采取一定减小累积误差和预防堆积的措施。然而要想消除对数控系统运算的累积误差,就必须在操作过程中多植入回参考点指令,这样加工精度才能得到保证。编程误差对机床加工精度的影响,一般可以通过减小插补间隙或增加机床分辨率的方法。不需要进行专门软件的补偿,但是在必要的时候,还是可以进行软件补偿的。

4 气温及工艺系统热变形对加工精度的影响及改进措施

4.1 气温对加工精度的影响

在机械化试用过程中,金属材料也具备热胀冷缩性质,因此零件尺寸也会受到温度的变化的影响。面临这个问题,为保证零件在其他温度条件下也能合格,我们可以在夏季加工尺寸应加工至靠近上偏差;在冬季尺寸应加工至靠近下偏差,这样就可以解决金属材料收到气温影响造成的零件尺寸偏差问题。

4.2 工艺系统热变形对加工精度的影响

在机械加工过程中,由于切削热、摩擦热对数控机床工艺系统的每个位置产生的温度均不同,所以对工件、刀具、机床之间的相互位置及刀具之间相对运动的影响也不同,最终影响机床加工精度的准确性。针对工艺系统热变形影响数控机床加工精度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增加数控机床的传动系统和机床结构的刚度和热稳定性,并通过计算机软件对反向间隙与丝杠螺距误差进行自动补偿。最后要提高加工精度必须在加工过程中要经常测量调整刀具补偿或尺寸,这样才能克服工件及刀具的热变形,确保数控机床的的稳定性和加工精度。

5 结语

综合上述数控机床进给空隙、进步电机和软件编程及温差等方面对数控机床加工精度的影响分析及改善措施,总结出,我们可以把这些规律和经验在普通型数控机床上试用的话,会使其精度提高到精确的精密级,最终达到更完美的效果。所以有效的控制对数控机床加工精度造成影响的因素对机械化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王侃夫.数控机床故障诊断及维护[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2]吴祖育等编.数控机床.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差生转化工作措施范文第2篇

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具有关注社会,但对社会的辨识认知能力差的特点。思想政治观念和价值观念稳定性差,对于未来感到迷茫。

相当部分学生不能正确的认识自我,进入大学后,不能接受所就读院校。认为自己的成绩不理想,家庭条件不够优越,存在心理落差。认为就读的高职院校和自己理想中的大学有差距,以至于学习缺乏主动性,思想和行动上缺少青春的活力。

当前的高职院校学生自主意识强,独立性强,能够尽快适应离开父母独立在学校生活。但集体观念差,部分学生喜欢独来独往,缺乏团队意识,在团队中不善于和他人合作。

高职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强,但学习习惯不好,文化基础差,学习方法和思维习惯处于劣势。在高职院校中,学习氛围不浓,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二、预警机制构建的必要性

伴随着全球化和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迅猛发展,在人本化的今天,传统的学生管理已不能适应当前高职院校开展实际工作的需要,建立并应用学生工作预警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高校的稳定与和谐发展对社会稳定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学校自身发展的基本保障。在学生工作中实践学生管理预警机制可以运用信息收集网络,第一时间发现和识别学生潜在的和现实的种种问题和危机,通过警示手段让学生本人和家长了解可能发生的不良后果,并采取相应预防措施。学生、家长、学生管理人员三者形成合力,预防学生偏离正常轨道。

构建高职学生工作预警机制,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随着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化,高职学生就业向自主择业转变;学历培养由学年制向学分制转变;学生宿舍向公寓化转变,生活服务向社会化转变等等,这一系列转变对高职学生管理教育理念和运行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必须从理论和实践的层面探讨和完善预警机制建设,从可控层面入手加强对高职学生突发事件发展方向的引导,才能有效完成推进学生成长成才的总体目标。

三、预警机制的实施

1.信息网络

建立有辅导员、教师、心理委员。辅导员主要应注重学生的思想动态把握,经常与学生谈心、走访寝室,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并成为预警机制的信息主要人员。承担教学任务的教师,直接参与预警机制的信息收集工作,便于采集、汇总、分类信息。选聘优秀学生为心理委员,其成为学生是直接的信息源,他们所反馈的信息具有直接性、真实性、即时性的特点。

2.预警处理程序

首先,采取预警援救措施。及时关注学生思想和行动信息,出现不规范行为时,及时进行信息反馈和沟通。对于达到预警范围内的学生,辅导员了解情况,并与学生及其家长之间进行充分地沟通与协作,协商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同时出具书面《学生预警通知书》和《预警学生家长通知单》。

其次,采取补救措施。通过与家长和学生本人沟通,共同制定改进计划,由三方共同关注计划的执行情况。辅导员帮助预警学生完整转化,在制定改进计划谈话中做好《预警学生援助谈话记录》,作为特殊个体帮教转化工作记录。

再次,跟踪教育。做好预警学生的跟踪教育,辅导员实时关注受预警的学生动态,记录采取的对预警学生进行帮扶的措施,密切关注其变化,记录每位预警学生的最终的转化效果,并保存好有关记录材料,建立预警学生档案。

差生转化工作措施范文第3篇

关键词:转换层;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

1概况

某工程结构形式为大空间剪力墙结构,1-5层为框支结构,第5层设置厚板转换层,第5层以上为短肢剪力墙结构。转换层板厚为1600mm,框支梁高分别为1800mm、1850mm,板顶标高为+20.000m。梁的受力钢筋为Φ32、Φ36、Φ40不等,箍筋为Φ14,厚板的受力钢筋为双层双向Φ25、Φ120钢筋。厚板及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50,配合比如表1,混凝土一次浇筑成型。

备注:1)本配合比所使用材料为干材料,使用单位应根据材料实际含水量随时进行调整;2)原材料及所加外加剂或掺和料发生变化时,本配合比无效。

2大体积混凝土定义

关于大体积混凝土,目前国内尚无一个确切的定义。日本建筑学会标准(JASS5)规定:“结构断面最小厚度在800mm以上,同时水化热引起混凝土内部的最高温度与外界气温之差预计超过25℃的混凝土,称之为大体积混凝土。”美国混凝土学会(ACI)规定:“任何就地浇筑的大体积混凝土,其尺寸之大,必须要求采取措施解决水化热及随之引起的体积变形问题,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开裂。”对大体积混凝土的温度控制,目前国内尚无正式规定,过去曾提出内外温差应控制在20℃以内,近年来南方一些地区规定控制在25℃以内。宝钢工程的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温度控制在30℃。从国内的施工实践来看:混凝土的温升和温差与表面系数有关,单面散热的结构断面最小厚度在750mm以上,双面散热在1000mm以上,水化热引起的混凝土内外最高温差预计超过25℃的混凝土结构,可按大体积混凝土施工。

3转换层混凝土的浇筑方案

混凝土浇筑前应事先根据工程的特点确定浇筑方案,科学的浇筑方案既能保证工程质量,又能做到省时省工。根据转换层结构的特点,应按下列步骤确定浇筑方案:

1)转换层的竖向结构和水平结构分开浇筑,先竖向的柱墙结构,后水平结构(梁、等板)。

2)混凝土的浇筑方向应先中间、后周边,向两个方向推进(图1),转换梁、板混凝土采用“一个坡度,薄层浇筑,一坡到顶,循序渐进”的原则(图2)。一方面,这样浇筑加大了混凝土部分工作面的面积,有利于混凝土部分水化热排出,另一方面,也有利于降低混凝土浇筑时模板的侧压力。

3)节点部位的保证措施。转换层中梁、柱、墙节点部位钢筋过于密集,为确保此部位的混凝土浇筑密实,需采取以下措施:

a)采用同标号的细石混凝土浇筑上述部位;

b)对局部钢筋过于密集处要作适当调整,确保插入式振动器有足够的工作界面;

c)浇筑过程中安排专人检查墙、柱等竖向结构的侧模,如发现墙、柱混凝土浇筑到位后模板经敲击发出空响声,则应立即通知混凝土浇筑人员,对此部位加强振捣,并补浇混凝土,确保混凝土浇筑密实。

d)墙、柱混凝土浇筑完18小时后,对钢筋过于密集的墙、柱节点处的侧模应拆开一部分进行混凝土的质量检查,若混凝土存在缺陷,需采用可靠的技术措施进行处理,建立备忘录,并用超声波仪器检查,确保混凝土强度。

4)大体积混凝土的测温极其重要,转换层混凝土浇筑可以通过测温来了解混凝土的内部变化情况。测温的方法是通过在混凝土的内部埋设热电阻传感器,用测温仪进行量测。采用XMX-02型热电阻和温度数字显示仪测温,测温设备要妥善布置,否则直接影响测温结果,测温的导线应夹在两个钢筋之间,测温用的热阻传感器应用导热性良好的铜箔包好,以免损坏,有些工程中采用的是测温管,由于金属管具有良好的传热性,这样测得的结果偏低。测温设备布置如图3、图4。

根据混凝土水化热温升规律确定测温时间大约为10~14天,测温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升温阶段,自混凝土的终凝后开始测温至混凝土的最高温度;第二个阶段为降温阶段,自混凝土最高温度到混凝土中心温度为40摄氏度左右。各测点温度测量前72小时每3小时测一次,72小时后每6小时测一次,并做好测温记录,及时分析测温结果,以便调整混凝土的养护措施。

5)混凝土的养护。转换层混凝土初凝后,上表面立即覆盖塑料薄膜和草袋子并浇水养护,不宜浇水过多,保持混凝土的湿润即可。厚板侧面及底面采用保留模板的方法养护,部分钢模板的部位要采用外包塑料薄膜和干草袋的方法保温,养护时间不少于14天。

4大体积混凝土裂缝问题分析

引起混凝土裂缝的原因很多,尤其在转换层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控制方面如果不采取有力的措施,后果不堪设想。但是由于转换层大体积混凝土多是高标号混凝土,加有多种外加剂(早强剂、防冻剂、减水剂等),材料来源广泛,成分多样,施工工序繁多,硬化又需要较长时间,任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均可能引起混凝土开裂。就目前转换层混凝土开裂原因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⑴荷载引起的裂缝;⑵施工不当引起的裂缝;⑶材料不良引起的裂缝;⑷温差引起的裂缝;⑸混凝土的收缩引起的裂缝。有些学者对国内外混凝土结构进行了调查、分析和深入研究后发现,在实际混凝土结构的裂缝中,由非荷载原因(如温度、收缩、不均匀沉降、冻胀等因素)引起的裂缝,在数量比例上要比因荷载引起的裂缝高得多。但国内外混凝土规范只对荷载引起的裂缝建议了计算公式,对其他原因产生的裂缝,主要规定构造措施。由于转换层大体积混凝土温度是影响转换构件的主要因素,本文将重点对由于温度引起的裂缝问题进行探讨。下面结合河南省人民医院高层商住楼工程的实际情况来研究转换层温度裂缝控制。

浇筑大体积混凝土时,由于水化热的作用,中心温度高,与外界按触的表面温度低,当混凝土表面受外界气温影响急剧冷却收缩时,外部混凝土质点与混凝土内部各质点之间相互约束,使表面产生拉应力,内部降温慢受到自约束产生压应力。下面取该厚板转换层第69小时测量得到的温度情况(图5、7),因为此时的混凝土内外温差最大,若此时不产生温度裂缝,则以后出现温度裂缝的概率会更小,故验算此时的温度裂缝情况。

设温度呈对称抛物线分布(如图6),由于温差产生的最大拉应力和压应力可由下式计算:

σt、σc―混凝土的拉应力和压应力(N/mm2);

E(t)―混凝土的弹性模量(N/mm2);

α―混凝土的热膨胀系数(1/℃);

T1―混凝土截面中心与表面之间的温差(℃);

ν―混凝土的泊松比,取0.15~0.20。

由此可知σt≤fB。

由上式计算σt小于该龄期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则不会出现表面裂缝,否则有可能出现裂缝。同时由上式知采取措施控制温差T1就可有效地避免表面裂缝的出现。但工程实践有时控制的并不是如此的严格,有时混凝土内外温差短时间高达30℃,也不会出现裂缝。所以大体积混凝土允许温差控制在20℃~25℃范围内还是相当可行的。

5大体积混凝土温度控制措施

混凝土采取保温养护,有两种做法。一种是在冬季寒冷气温下,为使混凝土不被冻坏,而保持正常硬化,或在寒潮作用下,不出现温度陡降,使混凝土急剧冷却(或受冻),因此对混凝土表面要采取措施。另一种是在春秋气温情况下,为了减少混凝土内外温差,延缓收缩和散热时间(即使后期缓慢地降温),使混凝土在缓慢地散热过程中获得必要的强度来抵抗温度应力,同时降低变形变化的速度(即使混凝土缓慢的收缩),充分发挥材料的徐变松驰特性,有效地消减约束应力,使之小于该龄期抗拉强度,防止内外温差过大并超过允许的界限(一般为20℃~25℃),导致出现温度裂缝,而采取在混凝土表面适当覆盖保温材料。保温法温控计算包括选定保温材料、计算保温材料需要的厚度。

其计算根据热交换原理,假定混凝土的中心向混凝土表面散失热量,等于混凝土表面保温材料应补充的发热量,因而,混凝土表面保温材料所需厚度可按式(e)计算:

δi―保温材料所需厚度(mm);

h―结构厚度(m);

λi―保温材料的导热系数(W/m•K),可按表查取;

λ―混凝土的导热系数,取2.3W/m•K;

Tmax―混凝土中心最高温度(℃);

Tb―混凝土表面温度(℃);

Ta―混凝土浇筑后3~5天空气平均温度(℃);

0.5指中心温度向边界散热的距离,为结构厚度的一半;

K―传热系数的修正值,即通风系数。

对易于透风的保温材料组成取2.6或3.0(指一般包括风或大风情况);对不易透风的保温材料取1.3或1.5;对混凝土表面用一层不易透风材料,上面再用容易透风的保温材料组成,取2.0或2.3。

这种保温方法大多采用在表面护盖1~2层草袋(或草垫、下同),或一层塑料薄膜加一层草袋。可使混凝土外表与外界气温差缩小到10℃以内,同时可减少混凝土表面热扩散,充分发挥混凝土强度的潜力和松驰作用,使应力小于抗拉强度;另一方面能保持适度的湿养护(或浇少量的水湿润),有利于水泥的水化作用顺利进行和弹性模量的增长。前者可提高混凝土早期的抗拉强度,防止表面脱水;后者可增强抵抗变形能力。大量的工程实践证明,保温养护对防止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出现有害深进裂缝或贯穿性温度收缩裂缝是有效的。

根据以上方法验算该工程的保温措施:

该工程板厚为1650mm,在3天时混凝土的内部中心温度Tmax=72℃,实际混凝土表面的温度为51℃,大气的温度为16℃,混凝土的导热系数为2.3W/m•K,塑料布的导热系数取0.05W/m•K,试验算混凝土表面所需保温材料的厚度。

故需要约56mm的材料覆盖,一层草袋和一层塑料布基本上可以满足保温要求。

6结论

1)由于转换层混凝土的施工是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所以几乎所有文献资料都认为转换层混凝土的施工主要是防止裂缝问题。就作者调查过的有限工程实例而言,到目前为止还未发现有任何一个工程的转换层的混凝土表面出现超出规范要求的裂缝,比一般的结构楼层质量要好得多。这可能是由于在作业过程中充分重视的原因,从而也可以肯定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施工质量好坏对控制裂缝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差生转化工作措施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转换梁结构;施工技术

前言

经济的快速发展有效地促进了建筑行业的飞速发展,一些大型建筑开始涌现出来,这也使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在大跨度建筑物主体结构中应用十分广泛,并以其较强的粘合性和韧性,有效地防范了建筑主体结构裂缝的产生,对提高建筑结构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1 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转换梁结构概述

在普通钢筋混凝土基础上,预应力混凝土得以产生,并在大型建筑结构中广泛应用,不仅有效地提高了混凝土结构的质量和安全,而且能够延缓混凝土结构裂缝的产生。预应力混凝土充分地利用了高强度钢筋和高强度混凝土,且在混凝土结构承受荷载前通过向其施加外力,从而有效地减小构件的拉应力。而转换层主要作用是能够满足特殊使用功能,并且能够有效地传递结构荷载,通常以梁式转换层和板式转换层为主,特别是在实际建筑结构中,梁式转换层应用最为广泛。通过将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转换梁结构在大型建筑中进行应用,有效地提高结构的抗裂性能,预防混凝土裂缝的产生,而且结构材料量和自重都会有较大程度的减少,对于构件和结构的稳定性和抗疲劳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 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转换梁结构施工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对于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转换梁结构来讲,其主要是由混凝土结构转变而来,这也决定了其在施工过程中避免不了会出现结构裂缝,从而对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带来较大的影响。

2.1 裂缝

转换梁结构使用高强度混凝土,而且水泥标号较高,这样在其凝固过程中水化热温度较高,再加之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转换梁结构断面较厚,内部凝聚的热度无法及时散发出来,从而使内部温度与外部温度会有温差产生,并进面产生压应力,再表面拉应力相互作用,一旦接应力超出混凝土自身的抗拉强度,混凝土表面则会产生裂缝,这些表层裂缝如果无法及时得到控制,在自然环境及风雨侵蚀作用下其裂缝会不断扩大,当水分进入到裂缝中,会对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带来腐蚀影响,从而降低转换梁的耐久性。当产生贯穿性裂缝时,会直接对混凝土结构的整体性、耐久性和防水性带来较大的影响,危及整体结构的安全性。

2.2 混凝土的收缩度不一致

混凝土浇筑需要利用到搅拌机械,而且中间还要进行运输,这就需要混凝土要具备良好的流动性,这也使混凝土中水份所占的比重较大,从而导致混凝土收缩量增加,这与抗裂要求之间存在矛盾的地方。而且在运输过程中,在重力作用下混凝土会出现下沉问题,这也使整体水分所占比例存在不同,因此在浇筑过程中,混凝土内部湿度会存在差异,从而导致各部位之间收缩度不一致,进而影响整体的均匀性。

3 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转换梁结构的施工技术改进措施

在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转换梁结构施工过程中,为了有效地控制裂缝的产生,提高工程质量,需要改进施工技术措施,有效对混凝土结构内部温度进行控制,有效地避免混凝土裂缝的产生,确保整体工程的质量。

3.1 控制水泥使用量及对配合比设计进行优化

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转换梁结构采用的多是高标号水泥,水化热较多,这就会导致转换梁结构浇筑过程中内部会有大量的热量聚集在一起。因此需要在保证施工质量及满足施工技术要求的基础上有效的控制水泥的使用量,并对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进行优化,对混凝土结构内部和外部的温差进行控制,有效地降低裂缝的产生机率。

3.2 减少水泥用量

在混凝土搅拌过程中,可以将大量的减水剂加入到混凝土中,在保证混凝土质量的基础上,确保水泥用量的最小化,以此来降低水化热,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延缓结构内部的温升时间,减少混凝土表面的温度梯度,使其内部和外部温度不会存在较大的差值,有效地控制裂缝的产生。

3.3 降低混凝土的收缩变形

在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转换梁施工过程中,无论是混凝土搅拌还是施工都需要以保证转换梁结构的质量作为采取的各项措施的基本前提条件。在具体施工过程中,可以将性质优良的粉煤灰掺加到混凝土中,在粉煤灰火山灰活性效应及微珠效应的影响下来增加混凝土的强度,提高混凝土的密实度,降低混凝土的收缩性,确保混凝土整体结构的均匀性。当将粉煤灰和减水剂结合在一起使用时,在降低水灰比及减少水泥用量的基础上,还能够有效地延续水化热峰值的出现,降低混凝土内部绝温升的速度,从而有效地对混凝土结构收缩变形进行控制,降低裂缝产生的机率。

3.4 合理计算和分析混凝土转换梁的施工过程中的温度

在进行混凝土施工时,要根据施工场地天气和气候情况,进行相应措施,采用大体积混凝土结构三维有限元温度分析程序,对转换梁整个施工过程中的温度状况进行分析和计算,掌握混凝土在施工中和浇筑后一个月内各部位温度的变化规律,为转换梁的混凝土施工提供科学的依据。通过这些规律,在混凝土温度较高的情况下,可以在搅拌时加入冷水,目的是降低内部温度,减少了结构的内外温差,同时延长了混凝土的初凝时间。另外可以分层次浇筑,目的就是降低截面的厚度,可以顺利将内部温度及时降低,温度分布均匀,这样就不容易产生裂缝。

3.5 改进钢筋配比施工技术

在具体做法施工过程中,配筋和钢筋之间的间距要进行合理控制,控制好全截面构造钢筋的配筋率,这样钢筋和混凝土能够共同对收缩应力进行抵抗,有利于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转换梁结构抗裂性能的提升。

3.6 做好后期维护工作

在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转换梁结构施工完成后,需要做好后期维护工作,利用一些遮挡物覆盖在混凝土表面,使混凝土表面热扩散进一步降低,减少混凝土表面的温度梯度,对表面裂缝的产生起到有效的控制。当部分地方有裂缝产生时,需要科学对其进行检测,并针对裂缝产生的原因来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修复,确保混凝土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4 结束语

近年来一些大型建筑不断兴起,这也使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转换梁结构应用更为广泛,因此需要对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转换梁结构施工质量进行控制,有效地对结构裂缝进行防范,确保整体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同时还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来对混凝土内部温升进行控制,有效地延缓混凝土降温的速率,避免混凝土温度裂缝和收缩裂缝的产生,确保整体工程的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1]袁自东.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转换梁结构施工技术[J].甘肃科技,2011(12).

差生转化工作措施范文第5篇

我国贸易顺差不断扩大,资源环境逆差相伴而生

自改革开放尤其是人世以来,我国对外贸易迅猛发展,贸易价值量顺差不断扩大。2001年,我国对外贸易顺差仅有225.45亿美元,但到2007年已突破2000亿美元,2008年更是接近了3000亿美元,即使是在2009年经受全球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我国仍存在1956.89亿美元的贸易顺差。外贸顺差的大幅增加,导致了外汇储备的大幅增长,截至2010年末,我国外汇储备已经超过2.85万亿美元,连续四年稳居全球首位。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最新统计,2011年3月末我国外汇储备已突破3万亿美元,达到30446.74万亿美元。

目前我国已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环境竞争力世界排名却相去甚远,经济实力的提升不但没有促进环境实力同步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反成掣肘,孕育了庞大的环境逆差。根据环境保护部“环境与贸易专家组”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联合研究,2007年我国净出口产品虚拟SQ排放约占全国排放总量的I/4,为24.43%;净出口产品虚拟C02排放占全国COL排放量比重超过30%,为30082%;净出口产品虚拟COD排放占全国排放总量的20%以上,为21.85%。这意味着,我国20%的S02、COD和30%的C02排放是由净出口产品中的虚拟污染物排放所致。如果按照欧洲碳交易市场平均交易价格10欧元/吨计,2007年净出口所产生的碳排放相当于我国损失了171亿欧元,即我国替其他国家生产产品释放了碳却没有获得相应的补偿。

传统贸易政策难以为继,绿色贸易转型刻不容缓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出口导向型贸易政策,产品的出口在过去考虑的主要是换汇,致使我国取得巨大贸易顺差的同时,出现了巨大的资源环境逆差,给我国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压力。

目前我国传统贸易政策面临内外双重压力,难以为继。从国内来看,我国对外贸易增速依旧较快,出口总量大并以每年20%-30%速度快速增长。根据环保部“环境与贸易专家组”初步估算结果表明,如果忽略生产结构与出口结构的差异性,出口总量增速对S02排放的影响占20%左右。而我国“四多四少”的对外贸易结构不尽合理,出口产品的环境效率更是低下,贸易引致的环境逆差逐步扩大,不断冲击着我国传统贸易政策。另一方面随着国内落实科学发展观,调整经济结构,促进节能减排,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自身需求的增加,我国在国内面临着巨大的节能减排压力。从国际上来看,一方面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而产生的一系列全球环境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各种多边环境协议日渐增多,我国在国际上面临的环境履约压力日益加大;另一方面,我国粗放式出口导致国际贸易摩擦加剧,支撑我国出口导向型贸易政策的低成本劳动力、资源、环境等要素的比较优势正在逐步丧失,况且国际金融危机已经形成我国外贸转型的倒逼机制,随着人民币升值压力不断增大,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正面临转型临界点,因此,转变贸易增长方式,促进我国绿色贸易转型就显得日益迫切和重要。我国入世以来迎接贸易自由化对资源环境挑战过程中作出了积极努力并取得一定进展

充分运用绿色贸易手段迎接贸易自由化环境挑战

面对我国贸易发展的巨大成就和国内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约束,我国政府高度关注目前贸易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尤其“十一五”以来,围绕着国家节能减排要求,紧紧抓住环境保护工作历史性转变的机遇,综合运用贸易手段促进环保目标实现,迎接贸易自由化对我国环境的严峻挑战。

“十一五”以来,根据国务院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各部门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遏止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的过快增长。运用绿色贸易手段促进节能减排的政策,已成为我国转变贸易增长方式、控制外贸顺差过大的一揽子政策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缓解我国高速发展阶段国内外环境压力和维护我国环境大国国家形象的重要抓手。我国遵循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原则,建立了符合国情、适应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完善的环境政策体系。在以下领域制定和实施了与贸易相关的环境保护政策即绿色贸易手段:1 废物进口管理;2 化学危险物品管理;3 生态环境管理;4 生产与销售领域管理;5 环境保护产品、环保产业管理;6 控制跨边界污染转移;7 保护濒危物种、动植物资源和人类健康;8 控制危险物品物质的生产和贸易。此外,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控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加快转变贸易增长方式的节能减排绿色贸易举措,已取得一定进展和初步效果。如2007年12月,我国出口产品中煤炭、原油出口量下降幅度分别达16%和38.7%;大部分“两高一资”产品出口增速明显放慢。但从政策的作用范围、作用点、作用力度、协调性?稳定性看,还存在着进一步完善的空间。

积极应对国外环境技术性贸易措施

国外环境技术性贸易措施日益成为我国出口最主要的非关税壁垒,不仅影响出口贸易的健康发展,并对我国环境形象产生不利影响。世界银行的研究报告显示,自2008年11月20国集团签署承诺避免采取保护主义措施以来,20国集团中的一些国家已经实行了47项措施,以牺牲其他国家利益为代价对贸易进行限制。根据世行对贸易和贸易相关措施的监测清单,自金融危机开始以来,各国官员已提出和(或)实行了约78项贸易措施,其中66项有限制贸易的内容,47项贸易限制措施最终生效。20国集团中有17个国家实施了贸易限制措施。在诸多技术性贸易措施中,与环境相关的措施/标准占有相当的份额。来自轻工行业的资料显示,自2008年9月至2009年2月,涉及轻工各行业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共有80件,发起的国家和地区有美国、欧盟、缅甸、马拉维;涉及22个行业。其中玩具行业涉及案件26项;家具行业11项,五金行业lO项,食品行业(饮料、乳制品、焙烤、糖果)8项,家电行业5项。

国际贸易规则尤其是WTO关于环境保护的例外条款,赋予成员国运用环境技术性贸易措施限制市场准入的依据。环境技术性贸易措施涉及的多是技术法规、标准及国内政策法规,它比关税、许可证和配额等贸易限制措施,具有显著的复杂性和隐蔽性。我国尤其是国家环境保护部在应对国外环境技术性贸易措施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1)大力加强对外环境合作,不断推动我国环境标准与国际标准的接轨和协调。

环境标准本质上属于技术性法规,按照世贸组织承诺要求,我国在对外贸易有关法律修改中不再使用“国家强制性标准”的概念。长期以来,我国通过加强国际环境合作形式,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订和讨论,及时获得标准更新、修改的信息,并积极作出反应;通过培训等方式,使相关部门的官员、学者及企业界人士能够学习并灵活掌握WTO规则以及各种国际环保公约的规定; 争取获得环境技术转让和各类技术援助,通过达到较高的环境标准和要求,全面提高我国企业技术水平和环境管理能力;尤其近来特别关注与气候变化相关以及新的和可再生能源、低碳产品开发相关技术的引进、吸收,大力推动低碳产品认证工作。

(2)我国环境标志作为一种国家环境保护制度,日益成为我国企业跨越环境技术壁垒和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有力措施。

随着全球生态标志制度的快速发展,我国于1993年启动了环境标志制度工作。中国环境标志是基于在第三方设立的根据产品生命周期评价体系的标准的标志。中国环境标志产品认证管理办法是由中国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委员会制定,由环境保护部以秘书处的名义授权给中环联合(北京)认证中心有限公司实施的证明产品环境特性的第三方认证制度。

到目前为止,中国环境标志已经在家电、办公设备、日用品、纺织用品、建筑装修材料等领域开展了66大类产品的认证,有2000余家企业生产的21000多个品种规格的产品获得了中国环境标志;获得环境标志的产品年产值已经达到900多亿元。

中国环境标志已与德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北欧、泰国、中国香港等8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互认合作协议,已成为中国企业跨越环境技术壁垒和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有力措施。

中国环境标志作为一种国家环境保护制度,不仅在应对国外贸易壁垒和保护环境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而且成为筛选中国政府绿色采购清单的基础,为中国推进政府绿色采购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我国应进一步运用世贸规则创新绿色贸易手段,以外促内,维护国家利益

充分发挥贸易环节在结构调整中的重要作用

我国目前是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工业化比重最高的国家,且工业结构以重化工业为主导。第二产业高达45%以上,第三产业不足38%。环境污染与经济结构高度密切相关,我国结构型污染要依靠结构调整来解决,而且我国环境问题的解决程度,取决于结构调整的速度。即我国淘汰并改造第二产业与绿化第一产业的速度越快,发展第三产业速度越快,则我国环境问题的解决速度也越快。

人世以来,我国依靠结构调整,大大改善了环境质量。“十二五”期间,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将成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

贸易环节具有更大的结构减排政策空间,而且贸易部门拥有减排成本低和效益高的显著优势,在结构减排中拥有着可行且可测度的巨大潜力,对结构调整起重要作用。“十一五”以来,根据国务院节能减排要求,贸易部门连续采取了限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等举措,在优化贸易结构和污染减排方面,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和一定的成效。因此,应充分发挥贸易部门在结构调整中的重要作用,在“十二五”规划中,应为贸易部门设定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使贸易部门为我国“结构减排”作出应有的贡献。

运用环保手段绿化贸易发展,构筑绿色贸易体系

我国现行的贸易体系不仅使贸易不可持续,而且给资源环境带来了很大压力。要实现优化贸易增长和缓解资源环境压力的“双赢”目标,需要构筑绿色贸易体系,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以环境绿化贸易增长、加快环保工作三个历史性转变和确保环保目标实现为目标,以环保手段绿化贸易增长和绿色贸易手段缓解资源环境压力,构筑减少并扭转我国贸易的资源环境逆差和促进绿色贸易发展的环境管理政策体系。

构筑绿色贸易体系的关键是在贸易环节设计环境保护“阀门”,即综合制定并运用环境关税、基于环保目的的市场准人与准出制度、绿色投资等措施。

环境保护部贸易与环境专家组研究指出,我国绿色贸易体系的政策框架应包括:从具体政策措施看,包括加征产品出口的资源环境关税、制定基于环保目的的市场准入与准出制度,设计投资的资源环境导向等环保“阀门”和手段;从政策的作用点看,包括从产品、企业、行业三个层面着手;从政策的管理看,依据环境影响的程度,对产品、企业和行业分别进行鼓励、许可、限制和禁止贸易的分类管理。

高度重视国内政策与WTO规则一致性的问题,加快国内配套政策的制定和出台

从第三次WTO对华贸易政策审议和WTO对我原材料案初裁情况来看,国际社会尤其发达成员极其关注我国出口管理措施与WTO规则的一致性问题,即高度关注我国的出口限制措施与国内政策的协调问题。

作为WTO的成员,我国应充分利用WTO规则的一切可能空间,实现国家政策目标和国家意志。因此,应在遵守WTO规则和我国人世承诺基础上,充分利用WTO规则的一切可能空间,牢牢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国内环境政策的制定和出台,主动塑造我负责任大国形象,为建立国际资源环境新秩序作出应有的贡献。

就具体推进改革措施来说,应加快国内配套政策的制定和出台,尤其加快实施国内生产和消费环节征收环境税的措施,包括开征生产环节的高额超标排污费,确保内外一致的资源环境政策。

资源环境税(费)具体包括:从源头开始,大幅提高资源税的税率;对开垦过程带来的生态破坏,征收生态补偿费;对加工过程中造成的环境污染,征收高额超标排污费。

同时,可灵活运用WTO规则适当使用“绿箱”政策,对环境友好型企业给予一定的奖励性补贴,用于企业环境管理或污染防治设施建设,从而在符合WTO国民待遇原则基础上,达到资源环境保护,并最终达到调整和优化企业结构的目的。

充分运用世贸规则促进我国提高产业竞争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并实施好“走出去”战略

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强对外援助是实现国家利益,树立国家形象的重要途径。在实施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充分运用好世贸规则,促进我国提高产业竞争力,督促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西方国家出于遏制中国的战略意图,以环境问题为手段制约我“走出去”战略外交空间,借口中国企业破坏他国环境,不断散布“中国环境”。由于我实施“走出去”战略时间相对较晚,和西方国家企业相比,普遍面临环保意识薄弱,不了解他国环保法律及国际环境公约等一系列问题,环境风险较高,部分企业确实产生了环境负面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树立起的良好国际形象。

我国借鉴国际绿色经验,已初步启动绿色“走出去”战略,但我国绿色投资、绿色援助尚未形成机制化,并且缺乏资金支持,影响多层次对外发展。因此,如何系统地实施绿色“走出去”战略,提高我国产业竞争力,培育企业社会责任,为我和平发展创造和谐的外部空间,还需要国内各方的进一步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