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工民建专业论文

工民建专业论文

工民建专业论文

工民建专业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工民建 理论和实践 教学思路 研究分析 政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2(a)-0032-01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建筑领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社会对于优秀建筑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而用人单位往往在人才招聘的过程中会发现很难找到动手能力强的专业人才,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中等职业学校作为技能人才培养的基地,在新的历史时期要适应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不断改变教学思路,培养有较强实践动力能力的毕业生,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为社会培养更多综合能力强的优秀人才。本文主要中等职业学校工民建专业的教学实践,分析探讨了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工民建课程的教学实际,并提出了将理论和实践相互结合的教学思路,以期能够更好的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1 中职工民建专业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和缺陷探讨

中等职业学校传统的教学是先开展理论教学,然后进行实践教学。这种教学模式虽然比较容易操作,也能过获得一定的教学效果。但是在实践中由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往往是由不同的老师来担任,再加上课程的进度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别,学生在实践学习的时候经常会出现遗忘之前所学理论知识的情况,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等职业学校实际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传统的中等职业学校的工民建教学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制约了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效果,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提升。中职工民建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目前面临着以下几个比较典型的问题。

1.1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文化基础相对比较弱

工民建专业的基础理论学习一般比较抽象,加上中职学生的基础文化知识普遍比较差,这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普遍感觉比较吃力。在这种情况下,即使老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再怎么费劲脑筋的去讲述,学生也大多听的比较糊涂,课程教学的效果并不好。一些学生由于自身的文化基础比较差,在学习理论知识的时候经常会感觉缺乏思路,久而久之还会产生厌学的心理,导致理论知识的掌握不牢固。进入到课程的实习阶段,虽然一些学生对于实习比较有兴趣,但是大多已经遗忘了理论知识,也就很难应用理论知识来指导实践,以实践来巩固理论知识的想法也就落空了。在这种情况,学生的综合能力很难得到很好的提升,学习的效果也比较差,影响到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提升。

1.2 专业课程的安排不够合理

一些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安排不够合理,一些课程的教学安排时间跨度比较大,这不利于对学生的培养,影响到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教学效果的提升。比如在一些中等职业学校工民建专业制图学习一个学期之后才进入到了房屋构造课程的学习,这造成学生对于图纸的学习分散、缺乏连贯性和整体性,这不利于构建完整科学的学习体系,给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1.3 以学科为主的教学体系

长期以来,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科建设和教育教学工作没有能够摆脱普通教育教学方法的限制,很多职业学校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多采取的和普通高中教学相类似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体现在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思路,在教学内容上相对来讲比较苦涩,一般主要是强调知识的灌输和传授,这和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目标有着比较大的偏差,往往会出现重视理论和轻视实践的问题,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之后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的实际情况也有着比较大的差别,影响到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如果在中等职业学校工民建教学的过程中,不重视对于老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就不利于一支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教师队伍,也就很难在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中形成比较好的学习风气,也会影响到对学生的教学效果。

2 中职工民建专业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教学思路分析

2.1 对传统的教学体系进行调整

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对课程开展调整和优化,课程体系设置要结合职业学校教学的特点,依据职业岗位来选择相应的课程知识,将知识的应用作为课程教学的主线,将能力培养作为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打破原有的课程教育模式,同时要参考中职建筑施工专业领域技能进去人才培养的相关方案,对课程进行整合和优化。就文化基础知识来讲,必须要给中职的学生开设,和对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意义重大。专业知识应当依据工民建专业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设置一些知识平台,让学生能够精通工民建专业所需要的多种知识。最后要注重实践环节的教学培养,增加实践环节的课程比例,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巩固自身的理论知识。

2.2 提升老师的实践能力

中等职业学校的老师是教学活动的实施者和组织者,因此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要提升课程的教学质量,首先要做的就是提升老师的实践能力,强化课程的教学效果,促进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为了能够建设一支理论扎实,技术过硬的中职学校的教师队伍,中等职业学校应该利用双休日有计划的组织老师开展培训,组织一些优秀的中青年教师到施工现场锻炼,提升老师的实践技能。

2.3 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中职学校的教学模式是先开展基础理论的学习,然后再进行必要的实践联系,理论课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多是以老师为主进行组织。这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容易造成实践和理论的脱节。因此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工民建专业学生的特点增加实践环节的课程数量。在理论教学中也要以现场演示为主,改变以往的理论灌输的课堂模式,将理论和实践充分的结合起来。实践充分证明,对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讲,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将理论和实践充分的结合起来,不仅是可行的,同时也是十分必要,有利于促进课程教学的有效提升。

3 结语

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的教学思路,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课堂的教学效率。这种教学模式在中等职业学校工民建专业教学中的应用,使得每一节课程都可以将示范与训练同步的开展,增强了课程教学的直观性,使得学生能够通过理论来对实践进行指导,在实践中消化理论知识,这很好的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创造性和灵活性,使得教学能够获得比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费丽渊,新.对《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J].新课程(教研版),2009(8).

[2] 费丽渊,新.对《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J].新课程学习(中学),2009(3).

工民建专业论文范文第2篇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不懈努力,辽宁大学已经成为一所具备文、史、哲、经、法、理、工、管、艺等多学科的辽宁省惟一的综合性大学。学校现有三个校区,即沈阳崇山校区、沈阳蒲河校区和辽阳武圣校区,教学区占地面积2196亩,建筑面积64.45万平方米,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院校之一。

辽宁大学初创于1948年11月东北人民政府在沈阳建立的商业专门学校,建校之初即招收四年制本科生。1958年9月15日,东北财经学院、沈阳师范学院和沈阳俄文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成辽宁大学,朱德同志亲笔题写了校名。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255人,其中教授281人、副教授476人,博士生导师99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83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双聘院士1人。

学校现有本科专业69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6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58个,其中设有EMBA(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MBA(工商管理硕士)、MPA(公共管理硕士)、JM(法律硕士)、MTCSOL(汉语国际教育硕士)、MFA(艺术硕士)等21个专业学位授权点;现有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中国语言文学、哲学、法学、化学和统计学等8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具有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66个,有6个博士后流动站;设有世界经济、国民经济学和金融学3个国家重点学科、6个省重点一级学科;设有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高校辅导员培训与研修基地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转型国家经济政治研究中心、辽宁大学—澳门城市大学澳门社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学校有2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8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级工程实验室、6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12个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教学实验平台、6个省高等学校创新团队。截止2014年4月,学校有全日制在校学生2.8万余人,其中本科生近2万人,研究生7000余人,外国留学生1000余人。

学校现有校舍建筑面积64.45万平方米,各类实验教学中心(室)28个,实习基地125个,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2564万元。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较为完善,图书馆总面积达4.2万平方米,馆藏文献277.5万册,其中珍本、善本书300余种,被联合国出版部指定为联合国文献收藏图书馆,是国务院批准的“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学校设有历史博物馆、自然博物馆,珍藏2000余件文物和1.6万多号生物标本。校园网是中国教育和科研网的组成部分,已成为沈阳北部大学区域节点。

自建校以来,辽宁大学已为国家培养各类学生15万余人,为美国、日本、俄罗斯、韩国、意大利、英国、法国等94个国家培养长期留学生8000余人,短期留学生3000余人。学校分别与俄罗斯伊尔库茨克国立大学、立陶宛维尔纽斯大学、塞内加尔达喀尔大学共建孔子学院,精心打造的孔子学院品牌跨越亚、欧、非三大洲,国际化办学步入全新的发展阶段。

面对21世纪社会发展、时代进步的要求,辽宁大学秉承“明德精学、笃行致强”的校训精神,力争经过全体辽大人的扎实工作,早日把辽宁大学建设成为人才培养质量上乘、学科建设特色鲜明,整体办学实力国内先进、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高水平大学。

二、艺术类专业介绍

2015年我校艺术类共有艺术设计学、广播电视编导、广播电视编导(数码影视制作方向)、播音与主持艺术、摄影、表演、表演(民间艺术表演方向)、表演(民间器乐方向)、戏剧影视导演、戏剧影视文学10个专业(含方向)招生。

艺术设计学

本专业以传统造型艺术为基础。能够掌握艺术设计的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懂得一定的管理知识,具备为企事业进行整体策划、创意与设计的能力。主要课程:设计管理学、设计概论、展示设计、计算机平面与三维设计、标志设计、创意广告、CI设计、多媒体动画设计、艺术概论、艺术鉴赏、表现技法等。

广播电视编导

本专业培养具备广播电视节目策划、创作、制作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与能力,适合在广播电影电视系统和文化部门从事广播及电视节目编导、制作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人才。主要课程:传播学、艺术学概论、电视艺术概论、影视作品分析、视听语言、电视节目制作、摄像技术、照明技术、电视节目策划、电视纪录片创作、广播电视节目主持等。

广播电视编导(数码影视制作方向)

本专业培养具备数码影视制作领域基本理论和专业技术,具备丰富的文化艺术知识,适合在电视台、广告公司、影视制作公司以及其它视频制作领域从事动画设计与制作、影视特效与包装、网页设计等工作的高级人才。主要课程:传播学、艺术学概论、动画创意与制作、影视策划与制作、电视摄像、剪辑技术、影视特效、影视照明、导演基础、编剧理论、电视广告等。

播音与主持艺术

本专业培养具备广播电视新闻传播、语言文学、播音学以及艺术、美学等多学科知识与能力,适合在广播电台、电视台及其它单位从事广播电视播音与节目主持工作的复合型高级人才。主要课程:播音发声、播音创作基础、广播播音主持、电视播音主持、文艺作品演播、播音学概论、新闻学概论、新闻采编、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等。

摄影

本专业培养具备系统的图片摄影、电视摄像基本理论和知识,掌握具有专业水准的摄影、摄像技巧与技能,适合从事专业图片摄影、电视摄像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人才。主要课程:艺术学概论、摄影光学、色彩与构图、暗房技术、摄像技术、数码技术、人像摄影、新闻摄影、广告摄影、影像编辑艺术等。

表演

本专业培养具备丰富的文学和表演理论知识、塑造人物形象的表演技能和具有个性化创作意识的影视、戏剧表演方面的艺术人才。主要课程:表演基础、表演技巧、台词、形体、声乐、经典戏剧赏析、表演理论、艺术概论等。

表演(民间艺术表演方向)

本专业培养具备丰富的文学和表演理论知识,在表演上力求艺术性与生活性相结合、地域性与民族性相统一,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民间艺术表演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方面的艺术人才。主要课程:表演基础、台词、民族舞、民间舞与技巧、唱腔、乐理、声乐、剧目等。

表演(民间器乐方向)(类别:弦乐、管乐、弹拨乐、打击乐)

本专业培养具备丰富的文学、音乐表演理论知识,专业的独奏、重奏、合奏能力,适应“新民乐”等现代演奏需要的艺术人才。专业课程:独奏、重奏、合奏、乐曲改编。专业基础课:中外音乐史、民族民间音乐、音乐赏析、艺术概论、乐理、视唱练耳、和声、形体、声乐。

戏剧影视导演

本专业培养具备丰富的文学、导演理论知识和导演、创作技能的影视导演方面的艺术人才。主要课程:表演基础、英语、舞台导演元素、台词、导演理论、舞台美术、经典作品赏析、影视剧作、艺术概论、视听语言、影视导演创作等。

戏剧影视文学

工民建专业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综述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4-0069-04

民族传统体育是在中华民族中开展的,具有深厚民族传统特色的各种体育活动的总称,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一,其在高校设立的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作为培养武术后备人才的摇篮已走过十余年的发展历程,它在传承中华武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人才是正义群体中的出类拔萃者或优秀分子,有了人才培养的标准形式即人才培养模式,该专业才可蓬勃发展。本文通过搜集近十年的相关文献,将有关高校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文献资料进行了以下梳理。

1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发展研究

人才培养模式的两个主要的要素是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措施。人才培养目标是指“培养者对所要培养人才的质量和规格的总规定”。人才培养措施是指“为了达到人才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办法”,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内容,即人才培养内容、人才培养手段、人才培养制度以及人才培养评价。本部分将从以上四个方面进行论述,并从发展的角度看这些问题。

1.1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研究

一些学者从整体上对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研究。徐伟军认为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培养目标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备民族传统体育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能在运动队、学校及社会体育领域中从事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训练、健身指导、管理和科研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随后,朱瑞琪又丰富了该专业的培养目标,他提出“能在运动训练、学校体育教育、社会体育健康指导等领域中从事武术、传统体育养生及民族民间体育教学、训练、科研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在此基础上,于翠兰根据民族传统体育的专业特点,确定了融“复合型人才”与“高水平专门人才”于一体的多元化培养目标,以满足社会和民族传统体育自身发展的需要。洪浩立足于国际、国内两方面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从宏观角度分析了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他提出:“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培养目标的制定要培养能够使民族传统体育在当今的文化冲突、环境污染、精神危机等全球性问题的解决中如何发挥民族传统体育所具作用和功能,建立体育文化对话、体育文化互补机制,构建以低碳、环保、绿色、与大自然和谐共处为主的体育项目群的人才培养为目标”。

还有学者对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个案研究。姜玉泽以具有时代特征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为指导思想,提出了适合烟台师范学院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高素质、能力强具备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训练、科研、健康指导基本知识与技能,能从事武术、传统养生及民间民族体育工作,具有较强的创新理念、开拓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民族传统体育高级复合型人才”。武冬对北京体育大学武术专业本科教学计划进行积极思考后,提出了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传承和发展民族传统体育,具有民族精神的,能系统地掌握民族传统体育基本理论、技术与技能,在运动队、学校体育、社会体育健康指导、安保系统、娱乐演艺和国际文化传播等领域中从事武术、传统体育养生及民族民间体育教学、训练等以及安全保卫、表演编排、文化传播等工作的高级复合型专门人才”。还有学者将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细化到专业方向。姜明提出了山东体育学院现代安保文秘方向的培养目标:“既掌握现代安保技能又具备文秘专业理论知识,懂管理、知礼仪、甘奉献,具有较高文化修养、法律素养、较好的英语口语表达和电脑操作能力,为社会输送既能适应贴身护卫工作又能胜任相应文秘工作的高级复合型专门人才”。

从培养目标的发展趋势来看,从过去的培养体育师资力量的体育专才向融合多领域的体育通才转变,体现了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的不断契合。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学者们更应立足现实,使得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目标更加多元化,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其功能和作用,才能彰显其特色。

1.2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内容研究

学校人才培养内容是以课程的形式体现出来的。课程发展史证明,有什么样的课程体系就能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所以,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培养人才的核心。

在课程设置方面,一些学者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看法。徐伟军围绕新的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要求优化原有的专业课程设置,提出:“在必修课模块中,突出基础理论的培养;在选修课模块中,课程设置应突出本专业特色和实用性,注重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与其他体育类专业的交叉和融合;增加实践环节课程学分,以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武冬在充分进行教学实践后认为“要开设濒临失传的拳种技艺和世界其他国家的武技项目以承担传承民族文化和拓宽知识面的作用”。

还有一些学者从理论和实践出发,构建了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课程体系。杨卓构建由政治教育课程、人文教育课程、专业理论教育课程、技术教育课程和就业教育课程有机结合的反映素质教育为基本特征的新的课程体系,历经十年的实践,达到了培养复合型体育人才的培养目标。于翠兰建构了思想政治、现代科技与文化知识、专业理论知识与技术这三大课程模块,强化隐性课程建设,形成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重的课程结构体系。随后,于翠兰进一步建构了以思想政治品格素养课程、专业课程、科学研究与创新思维课程和选修课程为内容的四大部分,体现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课程体系。朱瑞琪从横面、纵面和深面三个方面的立体性结构分析了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设置,横面结构体现为: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限选课、模块课、任意选修课、教学实践的课程模式,而纵面结构则是由理论层面的课程、技术层面的课程和实践层面这三个层面的课程模式构成。

课程表中所规定的课程是人才培养内容的主体,其编制体现为制定课程计划、制定课程标准和编写教材三个层次。周伟良从教材编写方面探讨,发现现有的专业理论教材存在教材内容单一,论述硬伤过多以及编写体例不明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课程教材编写的建议。

纵观近几年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培养内容的发展,课程改革是主要方面,学者们的观点主要体现在两点,第一,减少规定的课时,第二,拓宽课程的范围,为学生提供了更多自主选择的时间和空间。笔者认为课程的设置应该凸显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特色,“应开设具有区域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并编写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这将是课程设置与课程体系建构的趋势。

1.3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制度研究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制度包括专业设置制度、修业制度和日常教学管理制度三类。专业设置制度是高等教育部门根据学科分工和产业结构的需要所设置的学科门类,它规定着专业的划分及名称,反映着培养人才的业务规格和就业方向。

部分学者注重专业划分,以期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张国栋认为“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及专业方向的设置要反映出不断变化的社会需要,离开了社会对民族传统体育专门人才规格的需求谈专业及方向的设置,民族传统体育学科设置就失去了基本依据”。杨维根据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生实际情况,设置实用的专业,如汽车驾驶、文秘、应用文写作、法律常识、英语会话、中医理论等。武冬提出要培养安全保卫、表演编排、文化传播等工作的高级人才。吕旭涛认为“要改变以往按照套路和散打两个专项进行人才培养的模式,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在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之下细化出武术教育、武术艺术、武术文秘和国际武术等专业方向”。薛欣建议“创办特色化的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设置新兴的专业,突出与健康、医学、娱乐、产业相关联的特色专业”。

以上学者结合社会需求,细化专业方向,增加学生的就业机会。在今后的人才培养过程中,专业向多层次化、多种职业群的方向发展将成为趋势。

1.4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评价研究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从入口、过程到出口的各个环节都需要一定的评估措施以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这种评估措施,不仅包括通过考试或考查的方式对学生学业成绩进行评价,还包括通过多种方式对学校办学思想、办学条件、教师、课程与教学等进行评价。

刘轶对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办学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专业教育质量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导致人才培养的质量参差不齐,进而提出逐步完善专业评价体系的建议。蔡仲林在调查教师基本结构后认为师资严重缺乏,提出了“各校采用‘请进来’与‘送出去’的方法,通过各种渠道聘请校外专家或民间高手来校讲学,传授专业技能;并有计划地派送一些青年教师出外定向学习,解决师资结构不平衡的问题”的建议。汤立许提出“改革招生政策和考试制度,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实行宽进严出”的建议。

学者通过调查现状发现在培养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针对问题提出相应对策,但是并没有提出完整、科学的评价体系,导致人才培养质量的参差不齐。

2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些学者从理论上构建了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马敏卿建立“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即“整体改革、学生为本、突破传统、提高能力”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丁保玉构建新的民族传统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复合培养模式,即“基础扎实、知识面广、素质全面、具有科学创新精神的21世纪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随后,丁保玉又提出了“培养出复合型的、具有良好个性发展的与时俱进的人才”的培养模式。汤立许提出了“拓展多元化实践渠道,推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新模式”。

有些学者通过探索与实践,走出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新路子。张云崖确定了“武艺”“医艺”“书艺”相结合的“三艺通备”培养模式,它的实施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初步实现了“一专多能”单科院系培养目标的要求,也为日后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体育人才提供依据。李静山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以武传文’为基础,‘以武修德’为核心,‘竞教结合’为手段,以‘武医渗透’为支撑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特色”。随后,李静山又提出了“专业、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三位一体的体系”。

从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发展来看,有一个清晰的思路,那就是从重知识到重能力再到重素质的发展路线。但是理论上构建的模式是经不起考验的,只有实践才能出真知,才是科学、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

3 已有研究的不足

工民建专业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民族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创业型实践教学体系

工商管理专业作为一个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必然要求加大对实践教学的重视力度,而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其本质就是一种实践教育方式,二者间这一天然结合点推动了近年来关于工商管理专业创业型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本文侧重从民族地方高校视角探讨工商管理专业创业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问题。

一、民族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创业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迅速转变,民族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在办学和人才培养方面面临日趋激烈的竞争与挑战:其一,火热的招生与严峻的就业相冲突。工商管理专业作为具有“普适性”的专业,国内几乎所有财经类高校都开设了此专业,近年来的招生也较为热门。与此同时,根据麦可思对2008~2011届连续四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分析,我国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失业人数连续四年居高,而民族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这一问题更为严重;其二,与名牌高校和发达地区高校的差距进一步增大。客观来看,民族地方高校创业教育理念的树立并不比其他高校晚多少,比如我国首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的举办是在1999年,而在2000年吉首大学就举办了第一届校级“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当然,光有创业教育理念还不够,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民族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受限于自身的区位及资源等方面劣势,在创业教育的普及化、规范化、常态化等方面已经远远落后于发达地区高校。可以说,在当前高等教育普及化及高校竞争白热化的大背景下,立足实际、突出特色、积极构建创业型实践教学体系已已经成为民族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迎挑战、促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民族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创业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可行性

民族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在实践教学和人才培养方面面临严峻挑战的同时,也正迎来新一轮的发展契机:其一,观念转变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民族地方高校创业教育理念的树立并不比其他高校晚,例如吉首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很早就建立了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出发点、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基本要求、与社会发展和学校特色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新方案;其二,政府扶持提供了可靠的资源保证。2001年,为加快培养西部发展急需的高等人才,中国启动了“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高校对口支援计划实施10年来,受援高校和支援高校的数量分别达到67所和94所;支援高校共选派1440余名教师到受援高校支教,369名干部到受援高校挂职任职;受援高校共选派5000多名教师到支援高校进修学习;受援高校科研经费由50835万元增长到126770万元,增长了2.5倍;支援与受援高校教师联合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共300多项。可以说,对口支援计划给民族地方高校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其三,社会关注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当前,创业型经济在我国西部民族地区逐渐兴起,亟需大量具有创新意识与创业精神的优秀人才,这为西部民族地方高校创业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营造了千载难逢的外部环境。

三、民族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创业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1.特色性原则。民族地方高校不同于一般高校,更应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将特色办学作为学校生存与发展的源动力,把特色性原则作为学校创业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重要原则。

2.实用性原则。体系构建应始终坚持实用性原则,要充分体现专业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为核心,不断提升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竞争力。

3.系统性原则。体系构建是一项系统工作,涉及相互联系与作用的众多要素,需要从全局出发、从整体把握,不能把某一部分、某一指标作为体系构建的决策依据,而应从思想观念、教师素质、硬件设施、学生及社会评价等方面综合考量,既要有清晰明确的总体思路,也要有相关软硬件设施的持续完善,还要有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体系构建的总体化、综合化和持续化。

四、民族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创业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基本框架

如图1所示,民族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创业型实践教学体系主要由以下三个模块构成:

其一,基础理论教学模块。对于民族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来说,基础理论教学应以管理学为核心,融合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法学等人文社科课程,同时结合学校的层次和定位,发挥学校专业特色和优势,打破课程体系壁垒,拓宽专业口径,以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优个性”的“创业者”和“经理人”为目标,从公共必修课、学科基础课及学科专业课等方面建立民族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基础理论教学的特色模式。

其二,创业意识与素质教育模块。体系构建的关键在于广大学生主体自身创业意识的增强以及创业素质的提高。为此,需要从三方面设计这一模块的教学内容:一是创业理论与创业型经济的介绍。创业型经济是一种建立在创新经营与新创事业基础上的经济形态,其本质是中小企业经济。民族地方高校大都地处落后或贫困地区,这些区域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以大企业为核心的管理型经济欠发达,而以中小企业为主的创业型经济异常活跃。因此,立足区域特征及民族地方高校实际,积极宣传介绍创业理论及创业型经济相关知识,能够一定程度上激发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创业意识与兴趣;二是职业经理人综合素质养成。当代经济社会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无论其将来从事何种工作亦或自主创业,良好的综合素质都是其成功的重要保障。民族地方高校应从各自实际出发积极建立和创新工商管理专业职业经理人综合素质养成计划,不断提升本专业学生就业和创业的素质能力;三是开设专门的创业管理课程。创业是一个充满艰辛的过程,对于缺乏实践经验的大学生更是如此。开设创业管理课程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了解创业基本步骤与关键环节,做好创业思想准备,增强创业自信心。

其三,校内外实践教学模块。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是任何实践教学体系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校内外实践教学模块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校内实践教学层面,主要通过选用具有代表性和区域特色的案例,运用专业理论对这些案例进行细致分析与讨论,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锻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还可大力实施模拟教学法,即根据教学内容,设定特定的管理情境,由学生扮演情境中的各种角色,从而达到调动学生参与意识和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应变和实操能力的目的;二是校外实践教学层面,首先要积极“请进来”,即经常邀请校外各行业各领域的职业经理人来校讲座,建立职业经理人讲座长效机制,使学生能够从职业经理人的亲身经历中对所学理论有更深入的理解、对现实问题有更全面的认识、对自身发展有更清晰的定位;与此同时还应积极“走出去”,即始终坚持“产、学、研”相结合的专业建设方针,巩固和完善原有实习基地的同时,持续拓展校地、校企及校际间合作,努力发展新的实践教学基地和实习基地,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提供更广的实习内容。

上述三个教学模块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在实际操作中相互融合、互为补充,都是民族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创业型实践教学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以及体系成功实施的重要保障。

五、民族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创业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主要措施

1.转变思想观念,明确专业建设目标与特色。工商管理专业是一个具有普遍性的专业,其人才培养竞争日趋激烈。民族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作为落后者与追赶者,要想在未来竞争中赢得自己的生存空间,必须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调整并明确自身的办学目标与特色,用实际行动体现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具体而言:一是要改变以单纯的专业理论知识多少为判断标准的传统人才观念,转而树立从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及综合素质等方面综合考量的现代人才观念,系统构建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二是要找准自身定位,紧密结合区域实际,深入探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的趋势,着力打造民族地方高校在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区域特色性,逐步建立人才培养的非对称优势。

2.完善软硬件环境,创造良好实践教学条件与氛围。软硬件环境主要包含两个部分:一是以专业任课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为核心的师资软环境,强调的是“人”;二是以专业实验室为核心的教学硬环境,强调的是“物”。无论“人”还是“物”,对于实践教学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推动实践教学的不断发展。当前民族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人”和“物”的基础与实力参差不齐、有高有低,但整体偏弱。未来民族地方高校一方面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积极引进具有企业实际工作经验者充实教师队伍,不断强化对现有教师实践教学理念和能力的培养与培训,逐步建立一支既懂理论、又能实践的工商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另一方面,民族地方高校还应积极争取国家和地方政策与资源的扶持,大力加强工商管理专业实验室建设,不断更新与完善实验教学所需的各种软件和硬件设施,逐步建立一个功能齐全、寓教于乐的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实验室。

3.强化校地、校企合作,激发学生创业意识与热情。体系能否有效实施,关键之一在于学生创业意识与热情的激发。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与热情,除了需要专业教师积极宣讲创业理论及创业型经济等相关知识外,还需从以下两方面完善激发机制:一是积极开展校地合作。民族地方高校多位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人才聚集效应弱是制约这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通过加强与当地政府的合作,积极争取当地政府对大学毕业生创业的政策与资金支持,并在校内定期宣传这些优惠政策与支持,一方面可以有效促进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和创业热情的提高,另一方面也能吸引更多更优秀大学毕业生选择当地创业,从而一定程度上推动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二是大力加强校企合作。民族地方高校一方面要积极寻求与国际国内知名企业的联系与合作,使学生有机会切身感受知名企业的魅力与成长历程,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加大建立与当地中小企业乃至个体企业的长效稳态合作机制,让学生对现实企业的创立、运行和发展过程有较为系统全面的认识。

4.“学、研、用”结合,构筑学生个性化发展平台。体系构建和实施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要求,尽可能做到因材施教。“学”方面,要逐步打破传统的单一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倡导学生个性化、多元化、多规格的人才培养模式,本着重视基础课程、加强主干课程、扩大选修课程的原则,让学生在完成基础和主干课程的前提下,有机会依据自身兴趣来选修其他课程;“研”方面,积极鼓励学生在毕业论文设计阶段参与相关教师的纵(横)向课题研究,提高学生做毕业论文设计兴趣与质量的同时,培养其科研创新精神与能力;“用”方面,定期举办“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营销新星”大赛等活动,给学生提供各种施展其才华的舞台。

5.持续跟踪评价,推动体系调整与完善。持续的调整与完善是体系适用性的根本保证,为此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体系评测系统:一是体系实施主体对体系本身的评价。其中既包含民族地方高校教学主管部门对体系的考核与评价,也包括各任课教师对体系的评价;二是体系适用对象即各年级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对体系的评价。学生是体系的主要受益者,他们的评价往往更具客观与公正性,理当将他们的评价给予相对较高的权重;三是体系的校外合作方的评价。校外合作方虽没有直接参与体系的构建,也不是体系实施的主要主体,但整个体系从构建到实施都离不开他们的协助与支持,对于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应予以重视;四是毕业生所在工作单位的评价。体系实施效果如何,毕业生所在工作单位最具发言权,因此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对毕业生工作情况进行调查与走访,从而掌握体系实施效果的第一手资料。

参考文献:

[1] 夏维力,路艳.基于创业教育的工商管理本科教育改革

探究[J].开放教育研究,2008,(2):91-94.

[2] 杨之雷,等.学生虚拟公司模式在工商管理本科教学中

的应用[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9,

(12):73-74.

[3] 田耘.基于创业教育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

革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0,(3):116-117.

[4] 王坤,李德平.基于整合视角的创业教育与工商管理专

业教学改革[J].科技创业月刊,2010,(6):37-39.

[5] 邱州鹏.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研究[J].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6):147-148.

[6] 周俪.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育中渗透创业教育的探讨

[J].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102-

105.

[7] 丁永波,等.基于创业教育的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

系构建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2):78-80.

[8] 高爱霞,李秀荣.基于创业教育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

教学体系的构建[J].泰山乡镇企业职工大学学报,

2011,(3):21-22.

[9] 朱亚兵,王丽娜.工商管理专业特色建设研究——以普

工民建专业论文范文第5篇

1 地方经济建设的实际需求是美术专业教学改革的切入点

一般而言,地方院校生源的专业基础相对于美院、省级的艺术院系而言是薄弱的。美术专业院校是以培养优秀的美术创作、美术研究人才为宗旨,但地方院校则是以为当地输送美术实用型人才为目标。因此,美术专业的教学改革,紧紧围绕我省“十一五”、“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发展“旅游大省”和经济建设十大支柱产业中“开发旅游文化产品”的建设目标,结合地方院校具备的专业特色和人才优势,将“大力开发具有地域优势的旅游产品”作为美术专业教学改革的切入点。提出了“艺术设计专业旅游商品设计方向教学改革”和“贵州民族民间美术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教学改革方案。具体而言,学校教学针对当地旅游产品文化品位不高、经济效益不好,以及全国旅游产品一条街等诸多现实问题,结合学校教育以及跨文化研究等诸多领域的创新成果,进行当地原生态旅游产品的区域意识和经济价值的开发与教学研究。

要适应地方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对美术人才的实际需要,首先,必须根据所处区域经济建设及地域资源特点、产业结构的实际情况,调整美术学、艺术设计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美术专业的课程设置的灵活性和变通性。围绕相关企业及地方对人才的实际需求进行改革。因为用人单位是高校人才的“消费者”,毕业生质量的优劣,用人单位最有发言权。学校经常召开用人单位与各教学系交流会,征求用人单位(如广告公司、设计公司、普通高中以及义务教育的中小学等)对人才培养的建议和意见,根据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和对人才的特殊需求,大幅调整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注重提高美术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及创新能力,以适应社会和市场需要。例如,贵州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有着古朴的原生态民族文化遗产以及丰厚的民族美术的文化资源。各地相继开设有“民间艺术文化产业”、“民族旅游文化产品”等相关公司。但由于缺乏美术专业的设计人才,公司只能照搬民族民间美术的原有纹样,产品设计缺乏新意,难以适应当代社会的审美变化,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另外,多数设计人员对原生态的民族民间美术的文化内涵缺乏基本的了解,只能依样画葫芦,产品的文化品位只能停留在低端的民间工艺品的水平。其经济价值和文化品位难以达到新的高度。介于此,美术专业将“民族民间美术”作为最具地域特设的美术课程,在保证其教学时数[( dylw.NEt) 专业提供专业论文写作和发表教育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为每周2学时的基础上,增设“外国民间美术”、“地域美术与文化”、“民间工艺美术制作(蜡染工艺制作、刺绣工艺制作、银饰工艺制作、泥塑工艺制作)”等选修课程。着眼于多元文化与市场经济的大环境,关注本学科专业的发展与社会不断变化的实际需求,提供给学生个体多样化的选择。

其次,改革地方院校美术教育教学方法,整合美术教学中各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增加专业实习的学时数,并灵活调整实习时间。美术专业本科教学实践总学时数在120左右,实习时间8周,安排在大四下学期。但是,毕业生求职也集中在这一时段,学生实习和找工作难以兼顾,实习效果较差。考虑学生的实习跟专业学习和职业规划设计相结合,灵活安排在第6学期(大三下学期)、第7学期(大四的上学期)教学时段,让学生通过实习了解专业流程和兴趣所在,从而确定未来发展方向,增强专业学习的针对性。

在课程设置上,引入市场意识、商业意识。要改变“学院化”教学模式,使设计教育和社会项目、企业产品开发结合。美术专业成立不同的设计小组,主动去当地的企业或设计公司联系一些有具体要求的命题设计来做,寻求美术专业设计与生产商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公司搞设计、做项目,企业给学生真正的设计实践,让设计的产品成为市场上的商品。让设计活动在实践中创造价值,才可以真正锻炼学生的设计实践能力,从根本上实现实践教学的目标。这样不仅使学生具备适应市场的创意、决策能力和市场需求的设计能力,提高了学生适应与客户实际沟通的能力。全面塑造作为设计师的素质。而且,企业或广告公司也愿意出钱来购买学校设计的优秀作品,达到互惠双赢的效果。通过这种合作可以为地方、企业培养靠得住、用得上的创新创业人才。

抓住地方经济规划与学校教学改革的契合点,学校教育服务于地方建设,既解决了地方企业设计人才资源匮乏的困难,也适当补充了地方高校科研经费的不足。地方高校美术教育与市场经济的接轨是新时期美术教育的必然变革,也是艺术多元化发展的客观规律,这些社会发展的客观因素,是美术教育发展的动力,也是高校美术教育的巨大市场。

2 创建“产”、“学”、“研”相结合的美术教学模式

高校美术专业人才培养“商业”与“艺术”结合的教育,充分发挥学校人才优势和企业的资金、资源设备优势,使校企双方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使美术教育的改革从概念阶段进入实践阶段。积极创建“产”、“学”、“研”相结合的美术教学模式,解决我省长期以来旅游产品设计人才匮乏,以及学校美术教学没有教学实践平台的现状。目前,我校美术教学改革中已建立校企合作项目2项,教学实践基地3个、与地方中小学美术教学推广实践合作学校3个。即美术专业与沿河 土家酒厂、松桃苗族工艺研究所等企业建立了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如今,美术专业已成功为沿河土家苦荞酒厂设计了“蛮王”系列包装产品,使企业收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的同时,进一步加强了与地方院校合作的意识。

美术专业教学面向社会、面向民族地区的文化市场,从设计小型商标、广告到大型的环艺、企业形象设计等现已初见成效。目前,正积极与当地“大明边城”旅游企业联合,为其提供旅游市场的定位论证和旅游文化品牌的策划。

学校把企业面临的问题作为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为地方企业在产品的开发和产品的包装设计、设计人才培养等方面提供专业技术指导。企业每年提供一定经费供美术专业的教学研究,学校利用企业投入的研发资金拓展和强化美术专业学科发展的方向,同时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动力。并作为美术教学的实践教学基地,为教学科研成果的应用转化、学生社会实践以及毕业生就业等提供平台。学生在现实环境中进行实际制作[( dylw.NEt) 专业提供专业论文写作和发表教育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和学习,从而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上得到提高。

只有重新认识高校美术教学的理念。突出素质教育的价值与作用,在教学安排方面加强对美术教学方法与技巧的研究,形成系统的美术教学体系,才能契合当前经济发展形势,取得良好的发展。同时,专业教师不定期地到民族工艺研究所,为民族旅游文化产品的图案设计、后期包装设计等提供技术指导,部分教师还提供创作的具有浓郁地域风情的作品作为民间工艺产品的制作蓝本,全面提升苗绣文化产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区域品牌的经济价值。只有通过长期、全面、深入的合作,学校才有可能在地方和企业联合建立具有活力的教学基地。

地方院校美术专业的介入必将促进民族地区艺术市场向着正规化、体制化的方向迈进,以全新的姿态探索出“产”、“学”、“研”相互促进,教育与社会相结合,学校与地方企业共同发展的新型教学模式。另外,结合地方经济,把好的规划方案与设想推荐给政府,力争得到政府的认可与支持,学校与政府之间协调互助,产业与教育结合,产业与科技结合,这一切必将促进民族美术教育的全面发展以及与美术相关的地域产业文化品位的提升。近十年美术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一方面充分证明了美术教育能够转化为生产力的客观事实;另一方面,也丰富和繁荣了地方艺术市场。在具体实践或者项目中,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为目标,拓展美术专业学生的视野,这不只局限于美术专业的深度,还力求具有整体文化的广度。训练把握艺术品质与市场效用的平衡力。

3 重视地方美术教学人才的梯队建设

地方院校的美术教学不仅肩负着为地方培养美术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同时也承担着为当地基础教育培养教师队伍的责任。因此,美术专业的教师必须改变教学观念,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首先,通过走出去,准确把握当代美术教育学科前沿信息和教学理论,提高教师研究水平。采取请进来的开放式教学,邀请国内专家学者讲学,使学生能够分享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

其次,将民间艺术的传承者请进课堂,向学生传授民间艺术的制作技术,将民间艺术作坊、民间博物馆等公共资源,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和美术教育不可或缺的教育资源,拓展美术教育的教学空间。我校现有民族民间美术教学基地2个,每学期邀请本地传统民族文化遗产的继承人来我校进行民间艺术的技法演示。例如,学校先后邀请傩面具雕刻艺人、民间泥雕艺人为学生传授苗族傩面具的手工制作工艺和民间泥塑的塑造流程。使学生认识到本土美术的文化价值,培养其对本土艺术热爱和文化认同;自觉地参与到地域美术的传承与保护中去。

再次,依托美术系培养的中小学美术教师队伍,建立起从小学、中学、大学美术教学改革的教育体系,为民间艺术建立起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例如,与地方中小学建立了美术教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合作关系。将民族民间美术的教育资源和提升旅游文化产业纳入中小学美术教学之中,地方院校美术专业教师在美术教育理论方面的研究成果,通过中小学一线的美术教师具体的教学实践进行推广。反过来,中小学教师将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反馈给研究者,以修订和完善理论研究的成果。因此,高校美术专业不仅注重教学团队自身梯队的建设,还应致力于地方中小学美术教师队伍的系统化建设。

面对当代广阔的艺术市场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无论是综合性高校还是地方院校,因其所处的地域环境、资源优势的不同而各具特色,这些不同的优势与特色,能满足各种类型美术人才的不同要求,甚至特殊要求,所以应提倡多元化办学模式。

当然,地方院校的美术专业也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美感和情操教育力求,在教学中渗入美学理论,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研究和健全美术专业的教学体系,真正发挥美术专业的创造力,使之转[( dylw.NEt) 专业提供专业论文写作和发表教育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化为有效的生产力,最终落实为提高学生敏锐的审美知觉和美的创造力,构建跨学科的新型课程体系。从当代教育的宏观视角,深度挖掘的当地民族民间艺术的文化底蕴、拓展民族民间工艺的发展空间、将民间工艺转化为具有地域文化的旅游产品,强化本土地域文化的符号特征,开发具有贵州区域特色的美术文化的旅游产品;打造少数民族原生态视觉艺术图形文化的地域品牌。全面提升旅游商品的经济、社会、文化价值。为推动区域性经济建设和发展“旅游大省”的建设,培养合格的应用型美术人才。

4 结语

高校美术专业的课程设置必须首先厘清科目的针对性,不能不负责地任盲目扩大专业的涵盖范围。其次,课程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人才培养质量不是单门课程的结果,也不是课程的简单相加,而是课程选择内容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的整体效应。美术专业课程的改革既要体现教育主体的目的、要求,又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他们设定一个可行、有效的标准。在当今市场化、商业化越来越浓的社会中,不可能只在象牙塔里,逃避“时效性”。因此,地方美术专业教学改革必须结合地方经济建设和当地社会对人 才的需求来实现;针对学生需要去解决问题,为学生的未来打造一个可发展的基础。在教学安排中能充分关注学生特点,使其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通过发挥师、生、社会三者的互动关系来改变现状。探索具体的、可实际运行的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 威廉F.派纳(美),威廉M.雷诺兹,帕特里克·斯莱特里,彼得M.陶伯曼.理解课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 藤守尧.西方艺术教育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3] 张小鹭.现代美术教育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 张道一,廉小春.美在民间[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87.

[5] 林钰源.课堂教学延伸模式探索[J].高校艺术教育,

2003(1).

[6] 潘鲁生.关于艺术设计教育的思考[J].装饰,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