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工民建工程师论文

工民建工程师论文

工民建工程师论文

工民建工程师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工业设计工程;研究生培养;改革;实践

近年来,贵州省工业设计工程专业在国家专业学位教育教学改革及本省“大数据”“工业强省计划”等相关有利政策背景下,得以快速发展。贵州省经济社会工业化、信息化的迅速推进,迫切需要大量工业设计工程类相关专业的卓越人才以满足工业化社会发展的需求。但由于地域及历史原因,贵州本地工业设计相对东南沿海省份仍比较薄弱,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机制仍不够完善,导致工业设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数量难以适应和满足区域经济社会的需求,工业设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贵州师范大学作为本省唯一的工业设计工程专业学位授权点,在及时把握国家、教育部专业学位研究生改革及本省推进工业化、信息化进程的有利契机下,结合本省民族民间特色工艺文化资源,对工业设计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实践,以培养更具特色、更加符合区域人才需求的高层次卓越人才。

一、根据区域经济社会情况,准确定位工

业设计工程卓越人才培养目标工业设计工程是研究产品美学设计、造型设计、功能性设计、结构设计、可靠性设计、生产工艺设计、生产系统集成设计等工程技术领域的实用性专业,是设计艺术类专业与工程相关专业相结合的新型专业。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根据国家专业学位研究生改革及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基本要求》等文件精神,在把握工业设计工程专业的特点、瞄准学科前沿的同时,密切关注本省信息化、工业化导向政策,及时分析我省工业设计工程研究生教育教学现状,并总结前几届培养经验,结合贵州本地少数民族民间艺术文化资源,对工业设计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卓越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准确合理定位,制订出切合本专业领域的特色培养方案。培养目标总体定位为既具备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底蕴和艺术设计创新能力,又具有较强的专业实操能力和坚实的工程技术的研究生卓越人才。培养具备民族民间工艺美学、材料工艺学、设计美学、现代工业设计知识理念及工程学科领域的宽阔视野和学科前沿知识;具备民族民间工艺挖掘与设计重组传承、适应地域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创业的能力;具备民族民间工艺再设计能力,胜任民族旅游产品设计造型与色彩、形式与外观、功能与结构、外形与工艺、产品与环境、人机关系等方面的协同设计工作,可在全省乃至全国专业设计部门、科研院所从事旅游产品设计、工业产品创新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民族生态环境艺术设计以及工业设计教学科研工作的应用型卓越专业人才。

二、采取“三段式”模块化教学模式,加大实践课程比重

一是采取“三段式”模块化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三段式”模块化教学模式即“设计基础”“专业设计”“专题设计实践”等三部分模块为主的教学方式。三部分知识深度逐层递进,紧密承接。“三段式”模块教学课程设置既与本科学位课程紧密衔接,又围绕工业设计领域前沿展开,使工业设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层级性建设得以有效加强。在“设计基础”模块课程教学的基础上,采用导师工作室制、专题设计实践形式进行“专业设计”模块教学,并在原有培养方案基础上增设“旅游商品设计”专业课程及“贵州少数民族艺术理论与设计实践”“工业产品设计理论与旅游工艺产品设计实践”等设计实践专题,加强专业课程的研究深度,发掘研究生设计创新的潜能,使研究生将艺术与技术、人文与科技、民族工艺与传承创新等内容有效融合,夯实研究生的专业基础,增强研究生的专业技能和科研能力。二是加大实践教学课程比重,充分利用本校硬件设施、本地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资源、西南工艺旅游商品资源,进行民族特色工业产品设计实践教学。采取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实践教学,课程在融入贵州本地少数民族民间传统艺术知识的同时,注重专业技法、设计软件等实践技能的实训教学。卓越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时,加大实践教学课程的比重,专业必修、选修课程设置中,实践类课程与理论类课程比例为10∶1。实践类课程教学依托贵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雕塑•蜡染•陶艺工坊综合美术实训中心、民族民间图像采集设计实验室、贵州民俗美术图像数据中心等各部门联合进行,充分注重民族民间工艺传承与设计创新;实行“工作室”制进行课程实践教学,突出在工作室中进行实践为主的教学模式,为工业设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先后设立了设计工程专业实践工作室、设计专业教学工作室、技能实训工作室,为开展卓越研究生人才培养创造了有利硬件条件;并以设计公司提供的实践案例与国内外工业设计大赛项目为专题教学内容进行实践教学,积极鼓励研究生利用学校有利硬件资源及西南少数民族艺术资源,参加各类文创产品设计实践。

三、强化行业实习实践,加强实践基地建设

一是创新教学培养模式,开展校企(科研院所)联动培养卓越人才。根据工业设计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实践性、应用性强的特点,在培养模式上,从课程学习、实践训练、教师指导等方面构建“0.5+0.5+1.0”校企(科研院所)联动培养模式。第一学年采取0.5+0.5的模式进行教学,其中第一学期主要在校内学习相关“设计基础”“专业设计”等模块课程,使本硕知识的学习有效衔接,为卓越人才培养夯实专业基础;第二学期进行“专题设计实践”学习,研究生每周4天在校内进行“专题设计实践”学习,1天去实践基地,参与联合培养单位及其导师的项目设计实践学习,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共同指导设计实训,强化研究生的学科知识和科研训练,逐步掌握实践项目的申报、建设等相关内涵和流程。第二学年全部进入实践基地进行设计实践实训、毕业设计及学位论文撰写,针对市场调研方案设计、民族工艺产品研发、现代产品设计及工艺加工方法进行实践学习,并在实践中后期提交相关调研报告初稿、产品设计稿件、产品设计说明等材料,为学位论文积累信息与数据,并在校内外导师的联合指导下撰写硕士学位论文。二是加强实习基地建设,为卓越人才培养提供有利条件。为促进研究生的专业与职业有机结合,更加有效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通过与贵州省工艺美术研究所、贵州省旅游产品研发中心密切合作,在校内教师与校外教师进行合作科研的基础上,两个单位集中优势师资与硬软件资源,共同建立贵州省工业设计工程卓越人才培养基地,联合培养研究生卓越人才。双方从研究生培养模式、培养方案制订、导师指导等方面做了一系列的探索与改革,并根据行业企业的职业分类和岗位特点,在把握工业设计工程专业与职业岗位关系的同时,不断完善卓越人才培养相关制度,促进研究生专业与职业有机结合,培养了一批具有民族工艺意识的产品创新设计高级专门人才,为西南地区民族工艺与现代设计融合创新提供了有利人才资源。此外,为进一步加大工业设计工程专业研究生卓越人才培养力度,贵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还先后与贵州博睿广告设计公司等设计单位开展合作计划,为工业设计工程研究生卓越人才培养提供有利实习实践平台,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有效提高。

四、注重学位论文应用价值,“双导师”指导学位论文

根据工业设计工程专业实践性特点,要求工业设计工程专业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选题需来源于应用课题或现实问题,具有一定的行业应用价值。学位授予与毕业要求由学位论文和毕业设计两部分构成。充分发挥“双导师制”联合培养的优势,校内外导师共同指导研究生学位论文与毕业设计,对学位论文、毕业设计选题、开题、前期调研、资料查阅、设计制图、论文撰写、论文评阅及答辩等过程进行全方位指导。校内外导师重视毕业设计的指导,要求毕业设计选题、定位与构思、设计施工制图、设计作品等各内容与学位论文密切关联,并要求研究生将调研报告、研究报告、毕业设计方案说明、项目设计图等多种内容充实到学位论文之中,使学位论文更具应用价值。研究生在学位论文及毕业设计过程中定期向校内外导师汇报目前实践设计成果、毕业设计进展情况,汇报内容作为学位论文、毕业设计等级评定的重要参考。结语贵州省工业设计工程研究生卓越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效果良好,通过一系列改革,工业设计工程学科定位更加清晰,研究生自身专业职业素养明显增强,不仅为贵州本地工业社会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人力支持,也为贵州省专业型研究生培养改革提供了新的模式。一是使工业设计工程专业领域定位更加清晰、学科特色更加明显。确立了以民族民间美术基础理论研究为依托,以工业设计实践研究为重点,以区域少数民族旅游产品设计研发为主攻方向,具浓郁西南区域民族特色的实用型特色学科。为培养民族民间工艺设计理论丰富、专业技能扎实、具有旅游产品研发设计实践经验的卓越设计人才提供稳固的学科基础。二是学生自身专业水平和职业素养明显提高。通过一系列课程与校企(科研院所)联动培养模式改革,培养工业设计工程研究生20余人。研究生自身专业素质得到很大提升,研究生科研意识、创新意识、实践技能明显增强,设计调研与定位、设计构思与表达、设计生产与推广等能力显著提高。研究生对民族文化资源进行提取、整合、设计、研发,利用设计美学、现代工业设计理念、现代计算机软件技术进行产品模数化处理的理论与实践能力得到有效提高。民族民间工艺与现代工业设计创新实践教学成果显著,研究生参加各类设计实践20余项,产生现代产品设计作品20余套,取得各类奖项及申报设计专利10余项,联合培养研究生就业率达100%。三是为贵州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模式。通过“卓越人才计划”的实施与改革,打破了单一式、封闭式的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了高校与企业(科研院所)联合培养卓越人才的新机制、新模式,使工业设计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与行业实际有效结合;人才培养紧贴西南区域社会现实和贵州实际,培养过程中以现代工业设计与本地工艺文化传承融合创新为基本目标,“现代设计理念—地域民族工艺文化—再设计”为基本教学理念,培养了一批具有民族文化感、民族工艺与现代工业设计融合创新的新型卓越设计人才,为贵州工业强省、信息化社会建设、后发赶超提供了必要的人力资源和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朱红林.构建专业与职业有机对接的环境艺术设计特色专业.科技资讯,2011.6

2.刘燕.基于产学研平台“高层次双师型”职教师资培养模式与研究.学术论文联合比对库,2012.5

3.王福丽.基于小户型住宅的模块化组合家具设计研究:以多功能桌凳为例.贵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3

4.韩瑞娜.以苗族传统艺术元素为题材的餐具设计研究.贵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5

5.孙振利.基于材料对比的产品设计:以灯具设计为例.贵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5

6.王波.现代简约风格在家具设计中的应用:以系列座椅为例.贵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4

7.吴士鹏.推拉功能在家具设计中的合理运用:多功能桌子的改良设计.贵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2

工民建工程师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校工会;师德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中图分类号:F031.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10)014(C)-0119-02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观和方法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的一个科学论点,文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总书记又进一步明确指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在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科学分析当前形势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

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能够反映社会意识的本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涵盖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意识形态、价值取向,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1]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来看,笔者认为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价值观层面,二是方法论层面。价值观层面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方法论层面包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价值观层面为我们提供理论指导、行动方向以及道德约束。方法论层面为我们提供行动依据、行为规范以及思维方式。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高校工会师德建设的价值观意义

《工会法》有明确规定,中国工会具有维护、建设、参与和教育四项职能。而高校工会作为产业工会的一部分,同样具有这四项职能。其中高校工会的教育职能指的就是高校工会要教育教职工不断提高思想道德、技术业务和科学文化素质,建设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教职工队伍。从该项职能着眼,可见高校工会抓师德建设工作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尤其在面对高等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新形势的今天,如何推进师德建设,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职工队伍已经成为高校工会亟待解决的课题之一。

其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价值观层面对高校工会师德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行动方向以及道德约束。

(一)马克思主义为高校工会师德建设提供了思想理论的指导

高校工会在抓师德建设过程中,首先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同时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指导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决定着高校的性质和方向,高校工会必须坚持马克思的指导地位,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才能确保高校工会的各项工作沿着正确方向健康发展。

高校教师群体大部分由高级知识分子组成,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师德建设的指导思想有利于在教师队伍中培养造就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研究的专门人才。这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发展都有直接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引导下的师德建设,能够更大限度的实现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理论价值。再者,在教师队伍中普遍加强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新成果的教育,能够增强高校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若教师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较高,那么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就能够通过教师的言行举止表现出来,给大学生群体带来示范性影响,这无疑能够很好的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扬光大,同时也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拓宽了路径。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高校工会师德建设提供了前进的向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价值观层面的一部分,也是高校工会在加强师德建设中的一大精神支撑,它准确指出了一个民族奋力前进的向导,也引领着高校师德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

总书记指出:“理想信念是一个政党治国理政的旗帜,是一个民族奋力前进的向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是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高校工会在加强师德建设中不可避免会遇到教师意识形态的多样化,所以有必要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了共同理想,才能有共同的前进步伐和正确的风向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把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目标、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与个人的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共同愿望有机结合在一起,经过实践的检验,有着广泛的社会共识,具有令人信服的必然性、亲和力和凝聚力。[2]高校工会在加强师德建设的过程中,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教育融入到高校教师的教学、生活和学习等各个方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更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三)社会主义荣辱观为高校工会师德建设提供了道德的约束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优秀革命道德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反映了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判断行为得失、确定价值取向、作为道德选择提供了基本准则。[3]这也是除了思想指导和精神支撑以外的重要道德准则。

若把“八荣八耻”的价值导向和基本要求贯穿在高校工会师德建设的各项政策和措施中,能够引导广大教师自觉加强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学习和研究,推动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深入开展,并给教师思想作风建设起到一个约束和规范作用。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高校工会师德建设的方法论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包含着丰富的方法论内容,如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高校工会在加强师德建设工作中,正确把握该方法论的内容,对行动依据、行为规范以及思维方式都能够有准确的理解,从而将有助于高校教师综合素质的综合提升。

(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为高校工会师德建设提供了精神激励和行为规范

爱国主义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凝聚人民的重要思想基础和不断追求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把握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有利于加强高校教师的爱国精神和政治热情,同时也是加强师德建设的首要任务。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崇高的思想境界,是我们民族性格的精神支柱,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最高体现。[4]

高校工会在加强师德建设的过程中,要深入持久地展开爱国主义教育,要使每一位高校教师认识到,在今天的中国,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是统一的,从而激发教师的爱国热情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学为人师,德高为范”,教师只有带着一颗爱国的心,本着对国家、对学生、对自己负责人的态度,才能成为一名具有崇高师德的高校教师。[5]这种民族精神能够让全体教师找到工作上的精神激励和持久动力,更为教师提供了一种行为规范,让广大教师从内心奋发图强,心甘情愿为国家的未来努力工作。

(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高校工会师德建设提供了行动指南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反应了我们党立足于时展的要求,反映了时展特点。将其划分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方法论层面的重要内容,是因为它能指导高校工会在加强师德建设过程中应该以何种理念和要求来推动、促进该项事业的发展。同时,这也为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提出了新的判断标准。

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应该也要随着时展的要求,不断改革创新、与时俱进。高校工会在加强师德建设中,应该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融入到教学团队建设中来,营造一种尊师重教、爱岗敬业的良好氛围。在提高教师教学、科研水平的同时,也要注重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水平,真正实现高校教师科研创新、教书创新、育人创新。高校工会在加强师德建设的过程中也只有通过实现改革创新,才能最终从根本上推动高校的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作者简介:黄娟(1982― ),河北人,于北京林业大学攻读研究生,行政管理专业;钟爱军(1968― ),湖南人,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研究生导师,副教授。

参考文献:

[1]坚持和谐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论全面准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N].人民日报,2006年12月20日.

[2]李长春,全面准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内涵牢牢把握和谐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2006年12月1日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的讲话.

[3]黄海,试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长效机制[J].高校教育研究,2008(8):23.

[4]武宇清,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针,加强高校师德建设[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9年9月.

[5]戚小强,廖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知道下的高校师德建设研究[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9月.

[6]杨六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下的高校师德建设,教育与职业[J].2008年第6期.

[7]吴艳玲,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校师德师风建设[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11月.

[8]莫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阈下的高校师德建设[J].教育探索,2009年第6期.

[9]潘光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建设[OL].省略/jy/ynjyxl/yn/hhz/jz/200908/t20090831_505451020.html,2009年8月.

[10]黄永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校教师师德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年第7期.

[11]张向荣,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师德教育[J].鸡西大学学报,2008年12月.

[12]杜平,论工会在以人为本师德建设中的作用[J].中国教工,2003年第6期.

[13]缪昌美,关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年12月.

[14]宋瑞荣,关于新形势下高校师德建设的思考[J].工会论坛,2006年7月.

[15]刘爱兰,新形势下高校师德建设的内涵与对策探析[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7年10月.

工民建工程师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民办高校 会计专业 实践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9(a)-0163-02

在我国,民办高校与公办院校相比,生源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有一定差距,因此,对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也不同。目前,我国大部分民办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并且掌握工商管理、经济、法律和会计学等方面理论和知识,具备会计、审计和财务管理相关业务处理能力,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富有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的应用型人才。而这些能力的提升离不开专业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

1 民办高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我国会计专业的起源较早,会计专业的建设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会计记账方式由手工向电算化的转变,会计专业传统教学方式的弱点逐渐暴露,而实践教学的开展也受到一定因素的限制。

1.1 难以打破传统会计教学模式的束缚

传统的会计专业教学以财务会计为主,而与企业会计实际工作密不可分的电算化、税法、经济法和审计等课程往往只作为选修课,得不到教师和学生的重视。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企业对会计从业人员的英语素质有了更高要求,因此,要求高校开设相应的专业英语课程,这也是大多数民办院校忽视的环节。在财务会计的教学中,往往更偏重理论概念的讲授,涉及实践操作的案例较为陈旧,缺乏真实性,学生难以把理论知识和会计实际工作相结合。

1.2 教师实践经验不足

民办院校师资队伍的年龄具有两极分化的特点,建校之初的教师多为公立院校退休教师,教学水平较高,具备会计实践工作经验,但由于年龄和受教育年代的限制,往往会计手工操作能力较强,而电算化操作能力较弱,也难以参与教学选用的财务软件的更新和维护工作;另一方面,随着民办院校的发展壮大,青年教师所占比重日益增多,但大部分青年教师为硕士毕业生,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工作,缺乏企业实践经验,从事工作以后教学工作与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占据了大部分时间,很难参与企业实习或脱产培训,自身实践能力得不到提高,难以胜任实践教学工作。

1.3 实践教学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开展实践教学离不开实验室的建设和实训教材的选择。在实验室建设方面,大部分民办院校没有独立的会计实训室,只是单纯在计算机里安装财务软件,训练学生的凭证填写能力,但是忽视了会计工作的分工,学生无法熟悉会计工作的完整流程。在教材方面,大多以理论教材为主,实训教材较少,而且内容缺乏时效性,没有随着会计准则、会计政策和税法的改革而相应更新,实践可操作性较差。

2 构建民办高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议

民办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为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明确了方向,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以社会需求为指导、服务地方为己任,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行业技能熟练的高素质实用性人才。

2.1 转变教学观念,一切为学生发展服务

教学观念的转变需要高校管理者和任课教师的共同参与,一方面需要提高管理者对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真正认识到会计专业的应用型和实践性,把实践教学上升到院校建设的高度,鼓励实践和创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也需要教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2.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双师型”教师比重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教师实践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双师型”教师是民办高校教师队伍中的一个特殊种类,指既具备渊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精湛的教学艺术,又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能胜任教学科研和生产实践双重职责、培养理论和实践都过硬的高素质人才的“复合型”教师。换而言之,要求教师同时具备高等院校教师职务任职以及专业技术人员职务任职双重资格。“双师型”教师资格的获得要求会计专业教师参与企业实践工作,根据企业生产所需,发挥自身理论、技能的双重优势,使学生活学活用,培养“双证型”毕业生,既具备大学毕业生的学术能力,也具备会计从业资格,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

2.3 加强实践设施建设,提供良好的实训环境

实训实验室的建设离不开民办高校管理者的资金投入和各部门的技术支持,鼓励民办高校建立专门的会计专业实验实训室。

(1)建立手工模拟实验室,会计手工模拟实验室不同于电算化实验室,其特点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模拟企业的各个会计岗位,进行分工,明确岗位责任,使学生熟练从“凭证填写和审核”到“登记账簿”再到“试算平衡”最后“出具报表、报告”这一会计核算工作的基本流程。

(2)建立财税一体化实训室,主要面向会计、财务管理和审计等专业的本科生,帮助经管专业学生掌握会计电算化操作技能、理解会计软件的开发设计理念和维护方法、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激发学生对会计学科产生越来越浓厚的兴趣,为培养时间素质较高的会计专业毕业生打基础。同时,实训室还需配备案例讨论室,学生在实践课程中遇到问题可以转移到案例讨论室展开圆桌讨论,从而实践和教学指导两不误。

(3)鼓励教师自编实训教材,实践教学离不开教材的指导,一本内容丰富的实训教材可以大大降低实践课程的教学难度,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而编制实训教材的过程也可以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以教学提升科研能力。

2.4 加强校企联合,促进产学研合作教育

民办高校的成立往往由企业作为强有力的后盾,这是民办高校的一大势,高校可以选择一些企业实施合作办学,加强校企的联合,带领学生去企业实习或聘请企业会计人员为学生提供会计实践工作培训指导,使学生充分了解会计专业和会计职业,明确自己的职业定位,制定符合实际的职业规划。同时,随着财务外包管理模式的快速发展,市场上出现了大批记账公司,为小微企业提供记账业务,民办高校可以与这些记账公司合作,推荐优秀学生参与记账工作,既可以提高学生的会计实践能力,一定程度上也解决了企业的用人需求,一举两得。

3 结语

民办高校的特点决定了其人才培养模式要从“学术型”向“应用型”转型,会计专业作为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更是转型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在转型工作的初级阶段,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工作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何提高实践教学能力,提高学生从事会计工作的能力,将是民办高校会计专业教师未来继续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陈佩馥.论高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构建[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18(24):228-229.

工民建工程师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民族;高校;电气专业;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张新闻(1976-),男,宁夏中宁人,北方民族大学电气信息工程学院,讲师;刘芳(1970-),女,宁夏中卫人,北方民族大学电气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宁夏 银川 750021)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方民族大学教研项目(项目编号:2013JY09-ZDB)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3-0136-02

近些年来,作为我国高等教育有机组成部分的民族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表现为办学设施的巨大改善、师资水平的大幅提升和招生规模的快速增长。[1]民族高校过去的主要任务是为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和谐发展培养管理干部,开设专业大多为文史经管类专业。为了支持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实现国家经济协调发展,一些民族高校根据民族学生所在地区工农业发展特点,陆续开设了一些工科专业。目前,民族高校中选择工科专业的学生越来越多,其在校学生人数甚至超过了传统专业。由于少数民族学生大多来自经济落后、信息闭塞、文化生活相对贫乏的地区,加之汉语水平相对较差,[2]学习工科专业时显得较为吃力。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提高少数民族学生专业技术水平,是民族高校着力研究和解决的主要问题。

本文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尝试建立少数民族学生专业学习指导教师的培养机制。具体方法为:学生进入高校后,学校为每个少数民族学生配备一名专业教师,为其专业学习提供指导。在学生一年级期间,专业学习导师主要解答学生专业方面的问题;根据少数民族学生毕业后大多回原籍就业的特点,在大学二年级期间,专业学习导师通过了解学生的就业意向,向学生布置以本科生毕业论文为导向的专业教育计划,让学生在二、三年级这段充裕的时间内带着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学习专业课程,同时要求学生定期或不定期做学习汇报;进入四年级后学生对毕业设计内容已经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在忙于考研或找工作期间可以从容完成毕业设计。此外,针对实践教学环节的不足,提出了改进措施,并结合目前本科生四年学习特点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3,4]联系相关企业,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最终为少数民族地区工农业发展培养出素质过硬的专业技术人才。

一、专业导师制度

民族高校学生之间的差异不仅仅是物质生活水平的不同,更多的表现为基础知识方面的差距,工科类专业体现尤为明显。由于高校对所有学生的毕业要求是相同的,这难免会导致一些基础知识薄弱的民族学生产生畏惧、自卑的心理。对于这种情况,除了辅导员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之外,关键是要让这些学生扎实的掌握专业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建立自信。为此,民族高校可以尝试给每个学生指定一名专业教师,指导其专业学习。下面对专业指导教师如何开展工作进行探讨。

进入高校后,很多学生特别是来自偏远地区的学生,对所选专业的理解还很模糊,加之大学一年级开设的英语、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课程和高中衔接度较高,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难免会产生疑惑,甚至产生懈怠情绪。此时,需要指导教师及时向学生对专业课程体系做系统性讲解,让学生对未来所从事的行业充满憧憬,进而激发其学习兴趣。图1展示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主要专业课程与本专业学生未来就业去向。

学生自大二开始学习专业课程,由于相关课程有的联系紧密,有的相对独立,学生学完专业课程后往往不能将其有机联系起来。本科生毕业设计是毕业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系统性梳理和综合性应用,是对未来可能从事工作的模拟演练,甚至是对专业知识的创造性应用,对学生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由于近些年考研升温和企业招聘时间提前,考研的同学无暇顾及毕业设计,找工作的同学也把主要精力放到了求职上,论文时间很难有保证,无法对毕业设计内容做深入思考,毕业论文也是东拼西凑,敷衍了事,基于此种情况,有些专家甚至建议取消本科生毕业设计。通过建立专业学习指导教师制度,指导教师根据民族学生家乡工农业发展特点,在二年级时为学生设计一个毕业课题。教师通过早期布置和讲解,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课和思考,利用业余时间在学校网络和图书馆查找资料,再结合实验实践环节的经验,消除疑惑,逐步将所学专业知识融会贯通,建立起完整的专业知识架构。学生在充裕的时间和无外界干扰的前提下完成毕业设计任务,困扰学生学什么、能干什么、怎么干的问题也得到了有效的解决。下面以北方民族大学(以下简称“我校”)11届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一名学生作为例证,以此说明此方法的教学效果。在学生二年级时布置了毕业设计题目《低压配电网TSC+SVG无功补偿系统设计》,题目下发后给学生讲解了系统的主回路设计,具体结构见图2。

按图2要求,学生根据表1给出的提示,在学习专业课的过程中完成主电路参数计算并划分各模块的功能,并不断思考PFC和SVG的实现方法。

表1 TSC+SVG无功补偿系统设计内容与关联课程

设计内容 关联课程

主回路设计

(参数计算) 电路理论,供配电技术、电力电子技术、电机学(无功负荷)

控制系统设计(PFC,SVG) 自动控制原理,微机原理(DSP技术,单片机原理),计算机控制技术

采样、保护电路设计 电气测量、电子技术,继电保护

最终,学生通过专业课程学习和文献资料查阅,不断修正自己的设计方案,并利用PSIM和MATLAB仿真软件的混合编程模式顺利完成了毕业设计任务。同时,通过交流发现其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的比较扎实,学会了通过相关文献数据库等手段快速获取解决问题的方法。此外,需要说明的是一个好的教学方法能不能实现,关键在落实。这需要专业指导教师通过检查汇报等措施,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工作进度,并对发现的问题给出指导意见。

二、实践教学机制的完善

1.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为了让工科类专业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民族高校非常重视实践环节的教学建设。但是,目前此环节培养方面依然存在不少问题,学生入校后近一两年对所学专业不甚了解,不知道自己将来会干什么。此外,在学校实验室建设方面,为了提高实验室设备的使用完好率和简化实验难度,学校多数专业课程教学实验室建设成集成度很高的“黑盒”实验平台,尽管做了实验,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依然比较肤浅。为此,需要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

2.完善实践教育措施

(1)开展各种认识实习。为了让学生对所学专业有切身感受,体会到所学专业将来有用武之地,北方民族大学积极组织一 二年级学生深入对口厂矿企业,如组织电气专业学生到宁夏电力科技馆、宁夏马莲台电厂和生产电力系统智能仪表的宁夏隆基宁光仪表有限公司等单位开展认识实习。同时,为了让学生了解自己的职业前景,请实习单位的优秀年轻工程师给学生介绍其如何融入企业的发展,如何在企业产品研发生产过程中应用所学专业知识。通过参观学习和交流使学生了解了所学专业概貌,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动力。

(2)改进实验教学。学校新建了电气专业的大部分专业课实验室,强化实验实践教学。由于购置的实验装置集成度、智能化程度较高,学生看得到的实验室装置一般都是一些接线端子,仅仅参照原理图做完实验很难有真切的感受。为了给学生一个立体感受,让学生对专业理论的体会更加深刻,学校近几年投入大量的经费对教室进行多媒体改造,专业课教师结合所授课程,对实验室装置的组成、运行录像后在课程讲解过程中穿插应用,充分利用网络和多媒体资源,提高了教学效率。此外,为了逐步转变以教师讲授和示范、学生被动模仿实验课教学方法,要将传统的以验证理论为主要内容的实验课逐步转变为以综合性、设计性为主要内容的实验课,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3)组织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作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组织实施的一项重大项目。明确提出对工程类专业学生需要重视工程教育的实际训练,直接培养符合企业实际工程需求的高素质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基于此,要求对现有本科教学体系进行合理优化。整个本科课程设置适合3+1的培养模式,具体结构体系如图3所示。

北方民族大学根据民族学生的专业特点,为一些不考研毕业学生联系实习单位,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进一步提升学生能力,大部分学生在实习后顺利实现了就业。

三、结论

针对民族高校中一些来自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因基础知识薄弱,汉语水平不高,在学习工科专业时较为吃力的现象,笔者提出了建立专业学习导师制度,并完善实践教学措施,以提高民族学生的专业素养,增强民族学生的自信心,从而促进民族高校和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编.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大全[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庞志华.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及教育途径[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06-108.

工民建工程师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独立学院

我国民办独立学院是国家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阶段,为适应国内高等教育需求和与国际民办高校市场接轨背景下异军突起的新生力量,是“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形势下高等教育办学机制与模式的一项有益探索和创新,是更好更快地扩大高等教育资源的一种有效途径。民办独立学院的兴起和发展并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和重大意义。相对于“公办”高校,民办独立学院办学时间短,规模小,底子薄,基础差,专职师资弱。在高校行列中,属后来者和“小弟弟”。但也有其办学自主权大,专业设置灵活,劳资政策限制少,人员“包袱”轻等优势。只有坚持以特色理论和科学发展为指导,充分认识民办独立学院的特点和不足,扬长避短,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发奋图强和甘当小学生精神,走特色兴校,独立发展之路,民办独立学院才能立足、跻身于高校之林,谋求自身跨越式发展和事业日新月异的天地。

“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教育问题归根到底就是教师问题。”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尤其是“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民办独立学院生存发展的前提条件和根本保证。本文试图就民办独立学院的师资队伍建设,尤其是对“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进行探讨,供同仁商榷。

一、正确定位,民办独立学院的生存与发展必须以“双师型”师资队伍为支柱

我国高等教育担负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使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社会经济建设。社会经济建设速度越快,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越大。目前,我国经济建设进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众多高校纷纷树起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旗帜。民办独立学院更应该责无旁贷,顺势而为,以地方经济建设和市场需求为风向标,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己任,确立自己的办学目标和定位。这是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中解决“一刀切”、趋同化倾向,引导地方高等院校在“做大、做强、赶超一流”的浪潮中,理清思路,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的必然选择。基于我国的国情和现状,民办独立学院的办学定位是:根据地方和区域经济建设需求,培养社会和人力资源市场急需的应用型人才。

培养目标是:面向工业、工程、经济领域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岗位,培养直接从事解决问题,维持工作正常运行的一线工程师和普通管理人才。

从绵阳区域经济,特别是灾后恢复重建经济发展着眼,我校将城市建筑、机电工程作为重点学科,以智能建筑、汽车服务工程为特色专业的定位,改变了地方高等院校在学科和专业设置上“千人一面”的格局,以特色兴校为突破口,推动提升学校的发展。不言而喻,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的定位,即培养“一线工程师”的办学理念,决定了民办独立学院的生存发展必须以“双师型”师资队伍为支柱。

二、突破瓶颈,多渠道培养和引进“双师型”师资力量

民办独立学院由于办学时间不长,其教育运行机制尚未完全理顺。教师在工资待遇、任职资格、职称评定、教龄计算、社会保险以及在科研领域等方面都存在许多问题,且与公办高校教师有一定差距,这些问题的客观存在严重影响和制约了民办独立院校的师资队伍的稳定,影响到学院的发展。

调研资料表明:全国民办独立学院普遍存在自有专职教师偏少,兼职教师所占比重较大;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没有形成合理的老、中、青年龄梯队;学科带头人和“双师型”教师缺乏;专职教师职称低、学历低,队伍不稳定等问题。分析我校师资队伍现状,专职教师虽然达40%以上,但不同程度也存在上述问题。

民办独立学院师资队伍这些“先天不足”,尤其是专职教师少,“双师型”师资队伍奇缺,已成为严重影响和制约学院生存发展的“瓶颈”,必须高度重视,狠下决心,广开门路,多措并举,通过“后天”的努力下大力给予加强。

一是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开放的师资市场,出台相应政策、法规,打破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教师相互流动的壁垒,构建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师资培养、交流体系。

二是学校要主动到人才市场和企事业单位,发现、挖掘“双师型”人才。在媒体和人才市场“双师型”人才需求招聘信息。参与人才市场现场招聘会,发现和招聘所需人才。学校领导和人事部门的员工要迈开双脚,深入到大、中型企业、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去发现和挖掘“双师型”人才,充实师资力量。

西南科技大学创建了产、学、研相结合的联合办学体制,为我校“双师型”人才的选拔提供了有利条件,我们要以西南科技大学联合办学董事单位为依托,充分利用其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优势和人力资源优势,按照“不为我有,但为我用”的模式,打开“双师型”人才选用通道,尽最大努力招揽和挖掘“双师型”人才,充实教学一线,并以此为“种子”和“母本”,催生更多的“双师型”教师。

二是建立实习培养基地。根据专业设置,特别是重点专业和社会人才需求,发挥民办独立学院资源优势,采取独资、合资,独办或厂校联办等形式,引进人才、技术、项目和资金,建立实习基地或实习工厂,结合教学和实践,有计划地安排教学能力强的教师到实习基地学习锻炼,解决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问题,提高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自己的“双师型”师资。我校引进技术,引进人才,创办科技产业园,打造“工学结合”、“产学结合”的开放式办学模式,既能生产产品,又能培养人才,这在我国教育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使用、轻培养倾向和关门办学的情况下,以“借鸡生蛋”、“以蛋孵鸡”的模式,推动学院的“滚动”发展,走内涵发展的道路,无疑是明智决策,长远之计。科技产业园创建初期可能难度较大,投入的人力、物力较多,但发挥的效益是长远的、多方面的,并能以此为基地,培养社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和学校需要的“双师型”教师。

三是到企业顶岗实习和参加工程项目实践。按照“缺啥补啥”的原则,有计划、有重点地安排相关专业的教师到企业进行对口顶岗实习,或参加工程项目实践,以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和实践指导能力。这一般为单一性的,相当于短期专项培训。成本低、周期短、见效快,可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四是贯彻终身教育的理念,量身定制“双师型”师资培训计划。打破教师培训“一刀切”、“一锅煮”的惯例,根据专业设置和教学需要,按照自愿选择与组织安排相结合,长期规划和短期安排相结合的原则,对理论教学水平较高,但缺乏专业实践能力的教师,或有实践经验而理论教学水平欠缺的教师,量体裁衣,量身定制终身培训计划。通过选送进修、岗位培训、轮岗互换、挂职锻炼、提升学历教育等多种途径,对症下药,因人施教,强化薄弱环节,逐步加强师资队伍力量,全面提升师资水平。

五是加强理论教师与实验教师、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之间的互动与合作。采取举办学术报告会、经验交流会、“一帮一”、“结对子”、“带学徒”等形式,加强理论教师与实验教师,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的相互沟通,相互学习,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实现优势互补。以克服在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上“单打一”、“一头沉”倾向,达到互相促进,互相融合,共同提高之目的。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尤其是“双师型”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既是当务之急,又是长远之策,且难度很大,不可能一蹴而就。应遵循引进与培养共举,重在培养的原则;理论水平与实践经验并重,重在实践经验和提高专业技能的原则。按照“长远规划,先顾急需,分步实施”的思路,稳步发展,逐步加大专职教师“双师型”师资的比重。

目前,我国民办独立学院的师资大多或基本为兼职教师,是民办独立学院兴建初期的必然现象和过渡。民办独立学院步入正轨后,兼职教师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和补充。但以科学、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建设以专职教师为主体,以“双师型”师资为支柱的教师队伍,是实现民办独立学院自主办学,持续发展,独立发展的根本保证。

三、政策保障,构建待遇留人,事业引人,感情融人的和谐环境

1.政策保障,保持民办独立学院师资队伍的相对稳定

调查情况表明:由于出资渠道和办学体制不同,“民办”与“公办”高校教师两者在身份、地位、待遇、保障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不少人感觉失落和心存疑虑。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民办教师”在人们心坎上留有阴影,有的人对此心有余悸。作为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关注民意,顺应民心,加强调研,吸取历史经验教训,制订相应政策法规,以理顺关系,确定公、民办高校教师相同的政治、经济地位与待遇,有效地保持教师队伍的稳定,避免重蹈历史覆辙。

另一方面,民办独立学院要加强教师的教育引导工作。无论公办还是民办高校,都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计划经济时期的“民办教师”与市场经济时期独立学院的民办教师不可同日而语。市场经济条件下分配收入差距的悬殊是不争的事实。作为民办独立学院的教师要正确看待公、民办教师的差异,以保持心理上的平衡,增强教书育人的神圣感、使命感、责任感。

2.经费保障,建立“双师型”师资引进和培养基金

学校在做年度经费预算时,要给“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安排相应的经费,作为教师培训、进修、挂职锻炼、到企事业单位实习和“双师型”师资引进的经费支出。对从社会、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挖掘来的具有真才实学的“双师型”教师和“双师型”人才的引进者,给予一定的资助、奖励。在人才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这也是“双师型”师资引进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

3.政策引导,在内部分配制度上适度向“双师型”师资倾斜

对有真才实学,并做出一定贡献的“双师型”教师,除按规定合并计算教学、科研、实践课程工作量外,适当放宽跨级、跨档调整岗位津贴尺度,并在评定职称、提升职务、科研立项等方面优先考虑。以此为导向,鼓励教师自学成才,督促教师从单一身份向“双师型”师资的角色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