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关于父母爱的作文

关于父母爱的作文

关于父母爱的作文

关于父母爱的作文范文第1篇

使学生懂得父母是自己的第一位老师,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辛勤培育。教育学生要听父母的话,接受父母的正确教导。

二、教学要点

1.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培育。

2.要听父母的话,接受父母的正确教导。

三、教材分析

《母亲培育我成长》一课是属于六年制小学思品第五册教材第二单元中"热爱人民"这一教育范畴里的内容。是贯彻《教学大纲》中年级教学要点第八条关于"懂得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培育",要"接受他们的正确教导"的要求。可结合《小学生守则》第八条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第四条进行教学。本课的教育内容是在低年级的要爱爸爸、妈妈,心里想着他们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要求使孩子们深深地感受到自己的成长,点滴的进步都凝聚着父母的心血,离不开父母的辛勤培育。从而激发孩子们要热爱父母,听父母的话,接受父母的正确教导的道德情感。

本课教材选取美国发明家爱迪生(1847-1931年)少年时期在母亲培育下成长的故事。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不只是给课文开个头,而是对全课文的高度概括。最后一个自然段与文章的开头相呼应,有说服力地做出:"是母亲培育我成长起来"的结论。第二自然段叙述母亲特别重视引导爱迪生思考,对爱迪生提出的问题总是耐心解答,促进思维的发展,使他的求知欲望更强。第三、四自然段叙述了爱迪生的母亲无论春夏秋冬总是耐心地给爱迪生上课;讲历史故事;指导阅读优秀文学作品;共同讨论化学和物理方面的问题;引导他做实验以及在爱迪生做实验遇到危险时,曾引起母亲的忧虑,但她并没有因此禁止爱迪生做实验,而是热心帮助支持着自己的儿子继续做实验。

教学这篇课文要紧紧抓住爱迪生的母亲是如何对待爱迪生提出的问题,如何让他拓宽知识面,让他对实验产生浓厚兴趣的这一环节,使学生感受到爱迪生的母亲不仅仅教给他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用自己伟大的母爱培养出了爱迪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和孜孜不倦的刻苦钻研精神"。正因为有了这种兴趣和钻研精神,爱迪生才成为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要实现本课的教学目的,突出本课的教学重点,就必须把这种兴趣和钻研精神的意思,渗透到本课的全部教学过程,尤其是二、三、四自然段。

本课的教材内容分插图、故事、练习三部分。

课文配有三幅插图:

1.母亲在耐心地解答爱迪生提出的问题。表现出爱迪生善于思考,母亲善于启发爱迪生的积极思维。

2.春天,母子俩坐在屋门前,边晒太阳,母亲边给爱迪生讲课,指导阅读优秀文学作品。爱迪生的母亲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教给孩子知识,促进孩子思维的发展。

3.母亲帮助指导爱迪生做物理化学实验。爱迪生之所以成为发明家是与母亲的亲手指导分不开的。本课的三幅插图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课文的基本内容:爱迪生的成才离不开母亲的辛勤培育。为学生的明理,提高认识作了生动形象的补充、说明。增加了学生的信任感和可行性。教者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插图,帮助学生认识到母亲的慈爱,母亲的良苦用心及母爱的伟大。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本篇课文着重叙述了爱迪生的母亲特别重视引导爱迪生思考,使他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母亲采取灵活的方式,持之以恒地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教给孩子知识,引导孩子做实验,使之对实验产生了浓厚兴趣的几件事。意在使学生懂得父母是自己的第一位老师,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关怀、培育。从中教育学生热爱父母,听父母的话,接受父母的正确教导。

根据课文内容和教学要点,可设计如下思考题:

1.爱迪生的母亲是如何关心他成长的?(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使学生初步感受到,爱迪生是在母亲的关心帮助下成长起来的。)

2.爱迪生小的时候,总是缠着母亲问个不停,母亲是怎样对待他的?

3.试想:如果母亲对爱迪生提出的问题不耐心解答,结果会怎样?(2、3这两道对比题的设计,目的是强化爱迪生的成长离不开母亲耐心而且正确的引导。)

4.爱迪生在实验中遇到哪些危险,他的母亲又是怎样做的?(进一步明确:爱迪生的母亲不仅仅是在教爱迪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具有"持久的学习兴趣和孜孜不倦的刻苦钻研精神。")

5.爱迪生深知他能够成长起来,离不开母亲的辛勤培育,那么爱迪生又是怎样对待自己母亲的?(指导行为,突出重点。)

课后练习题是课文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练习,达到教学目的,掌握教学要点,激发学生的行为愿望,深化教育效果。

练习题1:爱迪生为什么说一辈子忘不了母亲的恩情?(这一问主要是突出教学要点,目的是让学生懂得爱迪生的成长离不开母亲的培育。)

练习题2:回忆一下你的父母是怎样关心培育你成长的?(这是属于联系实际的问题,目的是为了深化明理,通过自身的情感体验,使学生真正懂得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父母的培育。)

练习题3:说一说你学了这课受到哪些教育?(这一问题是总结性的提问,教师可引导学生回答: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培育,要听父母的话,接受父母的教导,好好学习,将来为祖国的建设做出贡献。

这是对本课教育主题的升华。至于关心父母、孝顺父母、尊敬父母则不是本课的重点。)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可采用出示爱迪生的肖像图,由教师简介世界著名的发明家爱迪生的事迹,进而启发谈话,导入新课。也可以用提问的方式直接导入新课:同学们,知道你们的第一位老师是谁吗?待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你们的第一位老师就是你们的父母亲。从而揭示出课题。2.解题:课题中的"母亲"是指爱迪生的母亲南希,她对少年时的爱迪生培育作用巨大,甚至影响到爱迪生的一生。

(二)感知教材,启发明理

1.创设情境,讲述故事情感教学,是提高思品课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之一。为了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使师生在感情上产生共鸣,教师在讲述故事时,可配上适当的音乐,在协调的气氛中以真挚生动的语言讲述故事,做到以情激情,并适时出示幻灯图片。通过生动的讲述,使学生感受到母亲的辛勤,母爱的伟大,从中唤起孩子们对父母的热爱之情,为导行做铺垫。

2.提出问题,启发明理教学时可根据教材内容,教学要点提出如下问题:a.爱迪生小时候,总是缠着母亲问个不停,母亲是怎样对待他的提问的?如果母亲对爱迪生提出的问题不作耐心的解释,结果会怎样?(会挫伤爱迪生的学习兴趣,后来很可能成不了发明家。)b.爱迪生在实验室中遇到了哪些危险,妈妈又是怎样做的?这样做对他的成长起了什么作用?(学生说得不够具体教师可及时小结:爱迪生在做实验时出现了许多危险,曾引起母亲的忧虑,但她并没有因此禁止爱迪生做实验,而且还把小阁楼让给儿子做实验,这使爱迪生产生了持久的学习兴趣和孜孜不倦的刻苦钻研精神,为他以后的成才奠定了基矗)c.为什么说爱迪生一辈子也忘不了母亲的恩情?教学时将设计的思考题可用幻灯或其它形式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然后可围绕问题分组讨论。(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每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各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最后师生共议,统一认识,明白道理。同时教师可抓住课文中"母亲耐心的解答","和爱迪生一起做实验","给爱迪生买书","指导阅读优秀文学作品"等提高学生的认识,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到,爱迪生的成长确实离不开母亲的辛勤培育。明理后,教师及时小结:通过以上分析看出,爱迪生的母亲不愧是一位好母亲。她不只是教给爱迪生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爱迪生具有持久的学习兴趣和孜孜不倦的刻苦钻研精神。正因为有了这种兴趣和钻研精神,爱迪生才成为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如果没有母亲的培育,爱迪生就不能一步一步地成长起来。所以说,爱迪生的成长离不开母亲的培育。正如爱迪生所说:"我一辈子也忘不了母亲的恩情。"

(三)扩展引申,深化明理

1.可先由教师点拨谈话。师:其实不仅爱迪生的成长离不开母亲的培育,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母亲的培育,同时也离不开父亲的培育。

2.有条件的地方可录一些父母教育、关心培育子女的片断给学生看。

3.列举一些现代和古代名人由父母培育起来的故事。(如《周恩来的两位母亲》、《茅盾和他的母亲》等。)拓宽教育面。

4.回忆一下你的父母或养父母是怎样关心、培养你成长的。请同学们把父母关心你,使你最受感动的一件事,讲给大家听。(意在使同学们知道父母不仅培育我们学习,给我们创造了好的学习条件、学习环境,而且在衣、食、注行等方面也给了我们更好的照顾。同时父母的言行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教育着我们。我们的父母为我们的成长付出了太多的心血,可以说父母是我们的第一位老师,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父母的培育。)

(四)联系实际,辨析导行

1.通过学习课文及同学们生动讲述的父母培育我们成长的小故事,此时此刻你们想对父母说点什么?

2.当你遇到下列情况应该怎么办?

a.当你做错事,父母批评你时,你该怎么办?

b.你没有做错事,但却受到了父母的严厉批评,这时你该怎么办?

c.父母在指导你学习时,你该怎么办?

d.对于你父母不让你做的事,你是怎样对待的?以上的一组练习题,意在指导学生行为,使他们懂得怎样做才是热爱父母,听从父母的正确教导。可结合《规范》第四条进行教学。

3.辨析

(1)李红是一名大学生,他父母都是没文化的个体劳动者。有人说"李红成为一名大学生,与他父母无关"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2)小丽洗酒杯时,不小心把酒杯打坏了,妈妈埋怨她说:"都这么大了,干什么也不中用。"小丽听了,委屈极了,顶嘴说:"不就是打坏一个酒杯吗?以后我再也不干这种活了。"小丽这样做对吗?为什么?(意在让学生明白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接受父母的正确教导,从而更有效地指导学生的行为。)为了巩固教学效果,使学生热爱父母,听从父母的话,接受父母的正确教导,体会父母的辛劳。教师可让学生留心观察、感受自己的父母是如何培育自己的,然后召开一次《我向父母说点什么》的主题班队会。

关于父母爱的作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教养方式 爱情类型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父母的教养方式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研究,都以父母教养方式与个体心理发展、心理健康、学业延迟满足关系为主。在这里以大学生的爱情类型为切入点,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和大学生爱情类型之间的关系。

1 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云南师范大学学生作为被试,共150名被试。

1.2研究工具与方法

(1)《父母教养方式问卷》该问卷分为父亲版与母亲版,各相同的21题,包括三个维度:拒绝、情感温暖、过度保护。

(2)《爱情态度量表》该问卷由加拿大社会学家John Alan Lee经由文献收集及调查访谈两阶段的研究编制而成。

(3)对150名被试按年级分别施测。

1.3数据返回与整理

共发放问卷150份,总共回收146份,回收率为97.3%,实际有效问卷142份,采用spss1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教养方式在性别上的差异性比较

表1表明:情感温暖在子女性别上差异性显著,女生情感温暖得分分数明显高于男生得分。

2.2 爱情类型在性别上的差异比较

表2结果表明:现实型的爱情态度在性别上差异型显著,女生在现实型爱情态度上得分高于男生。其它爱情类型上,男女生差异不显著。

2.3父母教养方式与爱情类型的关系分析

表4结果表明:教养方式在不同的爱情态度上面差异性显著。

3讨论

在中国的传统家庭里,父母的态度和意见始终影响着子女的恋爱态度与择偶,本研究结果表明:

(1)在爱情态度上面,女生在现实型分数上面明显高于男生,存在显著性差异。

(2)在情感温暖维度上,女生父母亲情感温暖高于男性。说明现在父母亲对女生情感关怀高于对男生的。与李柞山(2001)对初中生心理健康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结论一致。

(3)杨良群研究表明,民主型家庭、专制型家庭和放纵型家庭中成长的子女恋爱价值观有着很大的差异。本研究与其研究结果一致,在父母亲情感温暖与游戏型爱情态度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父母亲情感温暖越低,游戏型爱情态度的得分越高,父母亲情感温暖越低,游戏型爱情态度得分越高。

参考文献

关于父母爱的作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语文;亲情;教育;学生;成长

亲情是学生接触的第一份情感,因为家是人类永恒的情感归宿。尤其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的儿童时期,亲情是无法取代的,是心灵的皈依。但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孩子被爱包裹起来,渐渐地习惯了爱的外衣,认为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也就忽略了亲情的存在。语文教材中洋溢着一个又一个感人至深的亲情形象,正是通过阅读,使学生感悟到亲情的力量。

一、迟来拥抱,感悟母亲的伟大

儿童对于母亲的依赖程度远胜于其他亲人,母亲在儿童心目中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因此,母亲成为语文教材中最常见的亲情形象,无论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对学生都具有非凡的教育意义。如《第一次抱母亲》,讲述了作者因母亲生病住院而前去照顾,正因为有了这一次与母亲的“亲密”接触,使作者感慨良多,文中字里行间折射出的浓浓感恩情与质朴的母爱,仿佛在学生心灵深处轻轻刺了一下,有一点痛,却无比真实。

课文的题目开宗明义,意味隽永。“第一次”暗喻作者对母亲的关心太少,直到母亲渐渐老去,生病住进医院,作者才意识到母亲不再年轻、不再能为作者抗风挡雨,饱含了作者对母亲的愧疚之情;而“抱”字则展现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爱,已经超出了一个简单的动作所能体现的意义。学生常常见到讲孩子扑在母亲怀抱中的桥段,却极少见到孩子“抱”母亲的桥段,一股融融爱意油然而生。

尤其是文中三次出现了“没想到”一词,一次比一次意蕴深长。第一次出现,是作者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却在抱母亲时突然发现,母亲原来如此瘦小;第二次出现是作者没想到母亲还不到100斤;第三次出现是作者没想到母亲用80多斤的身体挑起了100多斤的重担。作者用量化的数字,突出展现了母亲在艰难的岁月里挑起了生活的重担,为作者营造了家庭的港湾。而母亲质朴的言语,“哪个母亲不是这样子过来的”,更使人感慨母爱的伟大。在课文结尾处,当作者像当年母亲抱着自己入睡一样,也抱着母亲入睡时,母亲激动地流下眼泪。这感人至深的场景,使学生联想起自己与母亲那些充满温馨的瞬间,不禁感慨“我也要哄母亲入睡”。

二、智慧广博,体味父爱的隽永

如果说母爱是感性的,那么父爱就是理性的。父子关系往往不及母子关系那般亲昵,是内敛的、隽永的爱。由于儿童所接触的生活环境,极少能运用到理性的思维去处理问题,因而少有能体会到父亲智慧之爱的机会。所以,在教材中,编者刻意安排了一些展现父亲形象的课文,使学生体会父爱所蕴含的智慧与广博。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讲述了著名作家高尔基与其十岁儿子之间一段生活趣事。在小岛休养的高尔基,盼到了妻儿的到来。儿子在驻足的时光里,种下了若干小花。待到儿子走后,小花开了花。高尔基欣赏着儿子栽种的花,心中无限喜悦。在他眼中,每一朵花都像是儿子乖巧的脸蛋,那是儿子为他的寂寞所种的花,尽管儿子随母亲返回家乡,却留下了浓浓的爱,这使得高尔基备感欣慰。高尔基用写信的方式,感谢儿子为他带来的美好的礼物——“鲜花”,并鼓励儿子继续播撒爱心,告诉儿子“给”比“拿”将获取更多的快乐。

如《鞋匠的儿子》一文,讲述的是美国前总统林肯的一段往事。当他首次站在参议院的讲台上演说时,被一位傲慢的参议员当场指出其父是一名鞋匠。尽管他父亲当时已经去世,但在儿子心中,父亲永远是高大的、伟岸的,无关乎父亲的身份、地位。儿子要尊重、孝敬的是父亲,而不是父亲的权势和地位,即使父亲仅是一名鞋匠,而儿子已经成为一国总统,但身份的改变,不足以改变父子间的关系。这一点对于现代小学生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即使身份、社会地位存在差异,但爱没有差异,尤其是父母之爱。

三、温情画面,浇注浓浓的亲情

家庭对于儿童来说,不仅是港湾,简直是整个世界。父母的言行会折射在孩子身上,而孩子则透过父母的眼睛来看待世界。即使再谨言慎行的父母,也会有松懈的时候,特别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父母作为社会人,难免不带有社会中的种种风气,而这些将影响孩子的身心成长。从学习角度来看,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延伸;而从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建构来看,学校教育却是家庭教育的补充。当父母没能为孩子营造一个温馨的环境时,学校教育则及时进行了补充。在教材中,编者悉心安排了许多温馨的故事。

如作家萧红的《我和祖父的园子》,文中充满了童真、童趣,写出了童年生活的自由、无拘无束,也写出了祖父对于自己的爱,勾勒出一副充满慈爱、欢愉的温馨画面,洋溢着浓浓亲情。在当今社会,儿童与祖父母、外祖父母的情感较为特殊,对一些孩子来说,甚至胜过对父母的情感。因为在儿童的生活中,与祖父母和外祖父母朝夕相处,他们成了儿童最“亲近”的人。这种亲情充满了质朴和温馨。另一方面,“园子”对于作者来说有特殊意义。在了解作者的成长经历后,不难发现,“园子”中动物与植物的自由,体现了作者作为一名儿童渴望自由宽广的空间,渴望更广阔的天空,而祖父正是为她创造这片天空的人。课文中自始至终充斥着纯真与田园的风格,不带有功利色彩,对于儿童构建积极豁达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起到了促进作用,为儿童内心开启一道温情的门,让儿童所见的世界充满幸福与正能量。

亲情如一曲悠扬的乐曲,浸透于儿童的灵魂深处,暖融融地,准备好了一双大手,抚摸着儿童稚嫩的脸颊。那是亲情,唯有亲情,才不求回报。经过编者精心选编,语文教材中展现了慈祥质朴的母爱、宁静隽永的父爱。这些其乐融融的亲情画面,无不激荡着学生的心。那些可能错过的感动,可能忽略的幸福,如同生活的胶片一般,掠过学生眼前。教材中这些亲情形象所赋予的教育意义,也随之呈现出来。学生终于体味到——寸草报春晖,父母之爱何其深沉啊!

参考文献:

[1]魏贤超.道德心理学与道德教育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1995.

[2]蒋成云.亲情类课文教学该怎样把握[J].小学教学设计,2009(4).

[3]王建稳.将亲情教育渗透到阅读和写作教学中[J].教研天地,

关于父母爱的作文范文第4篇

理解 。

Abstract: China has a long history and traditional culture, which has influenced the Chinese generation by generation. And the fore-thinkers who made a great contribution to building this splendid culture are always the ever-shinning stars in history. Confucius is an important thinker in Chinese history ,whose ideas are still prevailing and of great influence in modern times .The analects is a classic book recording Confucius’s and his students’ words and deeds. The book detailedly records the traditional moral view advocated by the confucianist ,"filial piety" ideas of which influence the whole Chinese. This book is a a brief analysis about"family filial piety"ethical thoughts in The Analects and puts forward some personal understanding on how to learn to build a wonderful family life from these thoughts.

关键字孝家庭伦理现代意义

Key Words: filial piety, family ethicals, modern meaning

“孝”的观念在西周时期就已经产生和流行,到春秋时期才有儒家将“孝”这一观念从上层社会推广到寻常百姓,并对“孝”的内容解释分成两种形态:一是作为儿女如何对父母行孝;一是对父母的、先祖的,怎么表达我们的思念。这是孔子吸取了有关思想并结合当时实际,第一次对孝道做了比较全面深入的阐发。

一“孝”在孔子思想中的重要地位

孝在孔子建立的儒家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虽然在论语中孔子提到孝的次数远少于仁,但是孝却是孔子认为最重要的道德规范。当“孝”与其他道德规范发生冲突时,“孝”有其他道德规范所无法比拟的重要性和独立性,其他的道德规范均和“孝”有着至深的关系。

1孝为仁之本

在孔子建设的以“仁”为核心儒家道德体系中,“孝”被看作是实现“仁”的基础。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①。 “仁”是孔子学说中的核心和最为重要的道德规范,爱人是仁的本质含义,而爱人首先是从爱亲开始的。不爱亲就不能被称为仁,连父母都不爱的人肯定不仁。由此来看,孝与仁有一个共同的点是血亲之爱,孝是对亲人而言,仁是由亲人向外的逐渐放大。从人的自然本性出发而升华衍射出人类社会的普遍道德内涵。孔子认为“孝”是“仁”的基础和元点,“仁”则是在“孝”的基础上内涵的扩大和深化。

2礼是孝的情感表露

孔子在讲到“孝”的行为规范时,就曾经以“礼”作为最基本的准则来告诫弟子:“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孔子提倡的“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三年之丧”等礼节是“礼”把人的内在感情制度化。是礼把孝的精神内涵转化为一种外在表现形式而被人肯定和尊崇。 “礼生于情,情为礼之本”。如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③所谓“绘事后素”、“礼后”,正是说明了“礼”乃源于人情。故孔子提倡“复礼”,实际上也是在向人的本性回归。“孝”与“礼”,从其本质上来说是统一的,“礼”与“孝”一样,都是人内心情感的真实体现.

3义以孝为先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④ “孝”与“义”发生冲突时,当以“孝”为重。一般的来讲,如果别人有做违背道义的事情,自己应该揭发制止。而其父盗羊,则 “子为父隐”“直在其中”。这在孔子认为当“孝”与“义”发生冲突的时候,应以“孝”为先。孝是天下根本,不知道孝敬父母,爱护亲人的人更不会有仁义可言,有仁才能有义。

4孝是忠的前提

如果说“仁”是“孝”内涵的扩大,由血缘关系的爱亲推广到非血缘关系的爱人,那么“忠”则是“孝”在政治上的运用。“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⑤,“事”是孝与忠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下级对上级服从。 “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⑥,同样体现的是对父母之“孝”与对君之“忠”所以在孔子的伦理范畴中,孝与忠是必然联系在一起的,历代统治者选拔人才都有对贤士是否孝道作为很重要的一个标准,不孝敬父母的肯定得不到重要,孝敬父母而名冠一方的才华平庸仍可得以提拔。

二“孝”家庭伦理思想的具体内容

1、生事之以礼

这里的“礼”就是孝敬父母,就是社会普遍的道德礼法。是礼把孝规范化,表象化,而“礼”作为一种规范,实际上也是“礼生于情,情为礼之本”,在此处就要做到能养和敬。子夏言“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⑦ 在这里我们看到,要做到“孝”就要做到“事父母能竭其力”,即竭尽自己所能的孝敬父母。这里既包含了养,也包含了敬的成分。论语中子游问孝,孔子云:“今之孝道,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⑧从最基本的意思上来看,对于子女而言,父母要养,但这并不是最根本的,最根本的是要敬,这样就将养人和养动物区分了开来。所以在孔子看来,如果只能养父母,而不能敬父母的话,那么养人就跟养动物一样,这样是不能叫做“孝”的。将养人与养动物区分开来的是“敬”,“敬”是一个关乎精神层面的词语。如果只给父母物质上的供养,没有精神上的真心诚意地供养的话,也不能称其为“孝”。

2、死事之以礼

宰我问“孝”与孔子,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孔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知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⑩

在孔子看来,君子三年之“丧”的礼是出于其“情”的一种真实流露,孝子初生在父母怀中被抱养三年,而父母过世后,孝子也要守丧三年,这样才是孝,才是子女对于父母的爱的回报,是符合人之常情的。守孝三年,是一种返本报初的行为,是子女对父母的生养之恩的感谢,也是“子”能为“老”最后做的事情,同时也是对于父母生养之恩的报答。父母的怀念则守孝三年,这是通过外在礼表达内心的思念。

二、“孝”家庭伦理思想的现代启示

21世纪的今天,人类社会是个多元化的社会,各种文明相互交错与激荡。我们接受着各种新事物的洗礼,承受历史前进步伐的带来的挑战。中国悠久历史文明抗击各种冲击,传至今日体现了他的亘古不变的真理,我们要继续学习先辈优秀文化遗产为今日所用。

1学会感恩,感谢父母养育之恩。

人的感恩包括对父母、对老师、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对万事万物的感恩。古人云:“为人生在天地之间,有四恩:感天地盖载之恩,日月照临之恩,国王水土之恩,父母养育之恩。”古代的中国人把人所能够获得的一切归功于神祗的佑护,于是对上苍、对大地,对祖先,对一切生灵都充满感激。然而,时至今日,伴随着孝德的扭曲,许多人已经不知道什么是感恩了,将父母、他人的无私付出视为理所应当,把取得的一切归因于自己的努力,把不能得到的一切化作对他人的仇恨与嫉妒,有的稍不如意,就报复他人甚至父母。以独生子女为例。大多数独生子女成长在一个被赞誉和保护包围的环境中,自我中心、冷漠、自私、狭隘与他们相伴成长。然而,他们经常会对父母、对生活不满,对父母生活的难处与艰辛毫无怜悯与同情之心。之所以如此,最大的问题就是不知感恩。孔子论孝,无疑是告诫我们对父母要知恩图报,并真诚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孔子“孝”的思想通过礼仪让人们对生命和父母养育之恩有所体察,对他人的种种善意爱心细心品味,对自然充满热爱,对生活有所感悟。如此,我们会发现我们的幸福与许多因素有关,与许多人有关;我们还会发现,离开了这些与我们有关的恩情,我们什么都做不成,什么都不是。于是我们会心存感激,滴水之恩必当涌泉相报,以十倍百倍的爱来报人。人为什么要有爱、要行善?因为种种的善行和爱意与我们相伴成长,让我们感到幸福与快乐。如果人类还要追求生存的快乐,还要追求生命的幸福,那就应该增加爱父母的心怀开始。为此就应当培养人类善良的品质,培养感恩知报的道德感。

2赡养父母,敬爱父母,增加情感交流。

在现代社会中,孔子“孝”思想所要求的赡养父母以法律的形式被确定下来。其实,就赡养父母来说,孔子“孝”思想所包含的内容远不止于物质上的供养,更重要的是其所包含的“敬”的感情。敬养父母是一个最基本的要求,而孝道更具人文精神的是敬。敬是一种感情态度,是子女对父母爱戴的真情流露,是让父母衣食无忧且心情愉悦地生活。孔子孝道更注重的是敬养,而非单纯的无情义的养。正是这种“敬”而引申出“爱人”的思想。 “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论迹贫家无孝子。”其实这句话就是告诉我们,孝主要是看心,看心中有没有对父母的爱。就算是家贫无法让父母衣食无忧,但只要真心地爱父母,即使是粗茶淡饭他们一样会感到幸福。穷有穷的幸福,那是因为心中有爱。现在物质生活富裕了,但很多子女由于工作的关系,常年不能回家看望父母,对父母表达爱的方式就是给父母钱,其实再多的钱也解决不了父母精神上的需求。经常给他们打个电话,陪他们聊聊天,关心他们的所思所想会让他们更开心。另外,对父母我们应持平等的心态,尊重他们,信任他们,重视他们的感情。父母子女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会使家庭更和睦,家庭每个成员的幸福值最大化。

家庭伦理建设的水平,决定着家庭文明的水平,体现着作为社会细胞的家庭文化水准、道德涵养和家风家貌。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社会肌体的健康、活力和稳定、发展,一般都决定于家庭的优化程度。在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过程中,家庭作为最为动荡不安的一个园地,经受着阵阵裂变的冲击,与往昔相比,已经变得面目全非了。但作为家庭伦理核心规范,同时又居于传统社会伦理核心地位的孝,在现代家庭伦理建设中,仍然具有其积极意义。我们深入研究、认真分析传统孝道的精华,对消解人类当前所遇到的家庭冲突和社会矛盾,维持社会环境的安定祥和和社会秩序的稳定,对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是十分有益的。

注释:

①《论语•学而》1.2

②《论语•泰伯》8.2

③《论语•八佾》3.8

④《论语•子路》13.18

⑤《论语•子罕》)9.16

⑥《论语•学而》1.7

⑦《论语•学而》1.7

⑧《论语•为政》2.7

⑨《论语•为政》2.8

关于父母爱的作文范文第5篇

一、青少年孝道缺失

孝道所涉及的是子女对父母,晚辈对长辈的人伦关系处理问题。一般定义为以“事父母”为核心,推而广之,包括“兄友第恭,义行天下”,这是孝的延伸。乃至于包括“居处不庄,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阵不勇,非孝也。”甚至是“断一树,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孝的进一步泛化。可见,传统孝道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几乎包括了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一切伦理。对照孝道的内容,观察当今青少年的行为举止,很多已经严重背离了传统最基本的孝道,引发了一系列道德问题。

(一)家庭方面。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对于父母的孝敬是人情的自然回报。孝的本义就是指子女能善事父母,《说文解字》称:“孝,善事父母者也。” 事亲内涵又是多层次的,具体包括“养亲,尊亲,无违”等方面。1.养亲:“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不辱,其下能养。”可见,在“善事父母”里,最基本的又是养亲,即赡养父母,这是做子女的起码义务。当今物质条件的改善,对于青少年来说无须养亲,相反的是,如今父母包办了孩子的一切,孩子几乎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可父母的包办,不但得不到孩子的理解和回报,反而产生了反作用。过惯了娇生惯养生活的独生子女,久而久之,导致他们根本不懂物力维艰,饭之不易,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严重依赖父母的习惯。空余时间,从不分担家务事,爱与富裕家庭攀比;没钱就要,要不到就闹,有的以离家出走、殴打来威胁,甚至还出现了弑母的惨剧。2.尊亲:所谓尊亲,即对父母的尊敬。如果说养亲是从物质上对父母的供养,那么尊亲则是从精神上对父母的孝敬,这也是人之为孝的明显标志。“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相对来说,精神的孝养显得更难得,更可贵。“养可能也,敬为难。”子夏问孝,孔子也说:“色难。”如何尊敬父母,曾子说过“孝子养老也,乐其心,不违其志。”要做到“孝子之有深爱也,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也就是子女对父母孝养要和颜悦色,让父母身心愉悦,使父母心情快乐,不违背父母的意愿。今天,不少孩子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父母最大限度地满足孩子各种愿望。可是,子女却很难理解父母望子成龙的心情,孩子对父母的话很难和颜悦色地言听计从,而是多有抵触,和父母顶嘴、较劲。很少有孩子主动向父母长辈请安,嘘寒问暖,关心父母健康,有的不但不听父母的谆谆教诲反而出现逆反心理。父母为此身心憔悴,却无计可施。3.无违:孝的另一重要表现就是“无违”,也就是顺亲,按照父母的意思办事,不可违背父母的意愿,更不能忤逆父母。“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孝者,畜也;顺于道,不逆于伦,是之谓畜。”畜即顺的意思。但并不是说不论对错,都无条件地听从父母,对父母的失误,要适当地“谏亲”,以防陷父母于不义,不“谏亲”也属不孝。不过,“谏亲”也要和声细气,不能斥责或讽刺。时下,不少学生自以为上了中学了,懂的东西比父母多了,便看不起父母,对父母所谓的“无知”,不是悉心劝谏,而是嗤之以鼻,不屑一顾。对于与父母不同意见的,更是蛮横地坚持自己的想法,很少与父母坦诚交流,企图以自己的“特权”来威逼父母让步,接受自己的观点。

(二)学校方面。

孝的感情是可以迁移的,通常在家孝顺的孩子,在学校必然表现为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顺可移于长”,“治可移于官”。子曰:“其为人也孝第,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当然,我们今天强调孝道,并不是为了防止“犯上作乱”,只是为了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当代著名作家冰心曾积极主张要教会孩子如何关心父母、爱护父母。一个孩子,如果连养育自己的父母都不关心、不照顾、不尊敬、不爱戴,怎么能去爱他人、爱集体、爱祖国呢?眼下,不少独生子女养成了强烈的唯我独尊的自私心理,我行我素,品行恶劣,纪律松懈,学习懒散,根本不知道尊敬师长,不把老师放在眼里,不把老师的话放在心上,或与老师对抗,或辱骂、挖苦、讽刺老师,缺乏感激他人的心理,缺乏孝敬长者之心。在对待集体事物上,部分青少年对集体的事情不关心,很少积极参加集体活动,缺乏集体意识和集体荣耀感。他们对事不努力,对物不爱惜,对人不热情。与传统“孝”紧密相关的是“悌”,所谓“悌”,就是兄弟姐妹,延伸至同辈、同学、同事之间,要相互爱护,相互关照。做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在学校表现就是要团结同学,友好相处,互帮互助。当今,独生子女居多,他们享受的都是父母长辈无私的爱,很少懂得去主动关心别人。因而,在处理与同学的关系上,不少孩子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比较严重,缺少必要的宽容心和忍让度,一遇到小的矛盾,不是自我批评、相互体谅,而是指责别人,甚至搬来家长或朋友,导致小事化大,小矛盾酿成大问题。

(三)社会方面。

传统孝文化不是简单局限于对父母的孝敬,而是由亲及疏、由内及外、由近及远,逐步向外推广,从爱父母、爱长辈、爱家庭的情感扩展到爱他人、爱集体、爱祖国的“泛爱”。“子云:‘睦于父母之党,可谓孝矣’,故君子因睦以合族。” “宗族称孝焉,乡党称悌焉”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之幼以及人之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可见,推己及人,博施于众,义行天下,是孝道的最高境界。当今社会一个严重的现象,便是社会公德的缺失,不少人变得麻木、冷漠,缺乏同情心和良心。表现在青少年身上便是不关心学校发展,不关心社区的人与事,不关心国家大事;不是敬老爱幼,同情弱势群体,而是欺老凌幼,欺软怕硬;乐以助人、大公无私、拾金不昧、见义勇为、爱护公物的少了,不遵守公共道德和公共秩序却多了,有的甚至出现仇视社会或与世隔绝的扭曲心理。

以上是青少年孝道缺失三个方面的重要表现,这已经不是个别问题,而是普遍问题。我们的孝道教育不是多了,而是少了;不是不要,而是急需要。很多家长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学校也只抓教学,而忽视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忽视对孩子传统美德的熏陶,导致青少年道德存在严重缺失。也有不少人认为孝道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问题,和学校教育无关,这也是错误的。且不说学校的德育本来就应包括孝道教育,学校的孝道教育可以做到家庭孝道教育不能做到的地方,起到家庭教育做不到的效果。

二、青少年孝道的培养

传统孝文化为我们进行孝教育,提供了丰富资源,我们要善于发掘,继承其积极合理因素,并加以改造创新,以完善我们的德育体系。我们的孝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只写在书本上,除了必要的理论说教,更应该付诸行动,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平凡的小事中亲自去实践,要把孝心变为学生自觉地行动,让孝心伴着孩子一路成长。

(一)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突出孝教育,提高学生的孝意识。

可以利用学校的墙壁、楼道、橱窗、黑板、文化长廊等地方,大力宣传孝知识。可以张贴《二十四孝》、《跪羊图》,名人名言,简短警醒的如“孝行天下”、“从小懂得孝父母,长大报国好儿郎”、“百善孝为先”等标语,以此来营造孝文化浓厚的氛围,使师生沐浴在孝文化之中,时刻受到孝文化的熏陶,以达到洗涤心灵、唤起意识、陶冶情操的作用。

(二)发挥课堂德育主渠道作用,开设孝教育课,增强学生对孝文化的理解。

学校可以开设专门的孝教育课程,聘请对孝文化有研究的文科教师任主讲,讲解传统的《二十四孝》、《孝经》、《弟子规》、《三字经》等主要孝文化的经典;了解孝文化发展的历史;认识历史上名人的孝敬故事,如包拯辞官事亲,林则徐性尤孝友,、许世友尽孝听母教,为母亲洗尿裤等。有的学校还可以利用本地孝故事,大力开发“孝德”校本课程。此外,教师在平时也要注重寓德育于教之中,对涉及孝道方面的知识要重点宣扬,不能视而不见或一带而过。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达到潜移默化的孝道教育作用。

(三)开展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体验孝文化。

学校可以依据自身实际,利用各种资源,进行孝的实践活动。如开展以孝文化为主题的班会、家长座谈会、讲座等。利用特殊的节日,如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感恩节等,开展“学会感恩,孝敬父母”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征文活动;每星期学唱一首“孝德”歌;每月出一期以孝文化为内容的黑板报;举行孝德格言征集活动,组织学生学习名人名言、名人孝德故事,学习身边的孝德故事;开展“当一天父母”的易位型教育活动,让学生体验父母生活的艰辛;还可以利用广播台、晨会、国旗下讲话等阵地,全方位地进行孝文化教育的宣传,让全校师生人人讲孝道,个个思孝行。

(四)布置孝敬作业,强化学生的孝行为。

学校在学科作业的基础上还要另外布置孝德作业,按期检查,强行对学生进行孝教育,以此慢慢形成孝的习惯。可以布置 “我为父母洗个脚”“我为家里洗个碗”“我为长辈倒个茶”“与父母谈一次心”“给父母写一封信”“给父母送一件礼物”等青少年力所能及的活动。让学生体会父母劳动的艰辛,以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孝德行为和孝德习惯。

(五)重视孝行为测评,激励学生的孝行为。

学校要对学生的孝德作业和平时涌现的孝行为,进行及时的总结、测评,对好的要表彰,对一些做得不够好的要批评教育。在测评中可以让学生家长参与进来,可以建立“家校联系手册”,让家长为学生行为进行评价、打分,学生还可以自我打分,再通过班级审核、学校终评,评选诸如“十佳孝星”、“十佳孝敬标兵”、“孝道明星”等,并以此作为学校评选三好学生、优秀干部重要依据。以此来激励学生的孝行,让学生在快乐的真善美中成长。

(六)大力加强感恩教育,让学生学会感恩、学会奉献。

孝的原始动力便是感恩,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就要懂得感恩,感恩父母养育了我们,感恩长辈爱护着我们,感恩阳光雨露滋润了我们;感恩老师的谆谆教诲,同学的热情友善等等。我们可以通过听“励志报告”,写感恩标语、摘感恩格言、写亲情作文等活动,来学会感恩,懂得感恩。只有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才少一分埋怨,多一分奉献,对人友好,对事热情,才能积极乐观,关心国事,乐意助人。

对于孝道教育,不少学校已经认识到其重要性,并开始实施,有的已成功摸索了富有特色、行之有效的孝道教育模式。其效果反映普遍较好,几乎所有的家长都极为赞同和感谢学校。学生经历了孝文化的熏陶后,学会了宽容、感恩、报答、奉献。增强了对自己、家庭、学校甚至社会的责任感。在家里,不但孩子学会了自立,还能积极帮父母做家事,开始问候父母,关心父母的身体健康;能主动为父母分担生活、工作上烦恼,主动与父母沟通,还会说一些关爱的话了,父母省心了,家庭和睦了。在学校里,学生能主动向老师问好,对老师有礼貌;能认真听讲,认真做作业,遵守纪律,虚心听取老师的教诲,真诚接受老师的批评;主动分担班级工作,学习成绩也上升了,学校里助人为乐、拾金不昧的多了,打架斗殴、迟到、逃学等现象少了。在社会上,学生能尊老爱幼,遵守社会道德和公共秩序,积极参与社会公共活动,献爱心,积极主动地融入到社会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