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师素养论文

教师素养论文

教师素养论文

教师素养论文范文第1篇

当代高等教育中细密的学科分类,一方面有利于各个专业向精深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也限制了从教者与学习者的学术视野,不利于高校教师人文素养的提高。作为高校教师,尤其是高校文科教师,要想在教学和科研方面有所作为,除了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必须具有开阔的学术视野,而这种学术视野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人文素养。如文学专业的教师,要想教好文学,在文学研究领域有所建树,仅熟谙文学方面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对历史、哲学乃至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方面的知识都应有所涉猎,最好能形成一种学科交叉的视野与方法,才能对文学问题有深入的见解、独到的发现。因此,高校教师应在观念上打破学科壁垒,认识到人文学科之间既有差异性,又有共通性,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从而使得自己学科中看似“山穷水尽”的老问题获得“柳暗花明”的新出路。如历史上王朝更替的问题,研究者一般归因于王朝末期的政治腐败、,这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也失之简单、表象。当一些社会学研究者从人口与人类生态平衡的角度来解释这一现象时,一些气象学研究者从历史上气候冷暖变化规律的角度来解释这一现象时,我们对这个问题就有了更丰富、更深入的认识。因此,高校教师只有破除学科壁垒,以自己所从事的专业为核心,最大限度地拓展自己的学术视野,全面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才能在教学与科研上有所创获。在主张打破学科壁垒、广涉古今中外人文知识的同时,我们还应特别强调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人文学科的知识,主要可以分为中学、西学两部分。作为高校教师的基本知识储备,这两方面都应涉猎,但同时也有一个主次的问题。作为中国的知识分子,在对待中西文化的态度上,无疑应对本国文化抱有温情与自信;在人文素养的建构上,也应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再广泛参照西方的思想文化资源,形成中西融通的知识体系。在传统文化中,我们尤其应该重视儒家思想的学习,这不仅因为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主导思想,而且因为儒家思想中有很多普世性的思想文化资源,如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被视为处理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关系的“黄金法则”,镌刻于联合国总部大厅。对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对儒家元典的深入研读,有利于高校教师培养自己的文化自信,担负起民族文化复兴的重任。

二、倡导知与行的统一

作为高校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以自身良好的道德情操,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古人说:“做经师易,做人师难。”经师指教授经典学术的学者,人师指培养人才品德的教师;传授学生以知识比较容易,给学生以人格的影响却比较困难。陶行知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指出一名合格的教师,既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又要有良好的道德素质。他特别强调教师以身作则的重要性:“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矩,教职员躬亲共守。我们深信这种共学、共事、共修养的方法,是真正的教育。”[2]这些话表明教师除了应具备高深的专业知识外,还应具备卓越的道德情操,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树立榜样,以身作则地引导学生的全面发展。高校教师要做到这一点,可以从加强自身的人文素养,尤其是国学素养入手。

教师素养论文范文第2篇

教师要发展自己成为优秀教师,要把握以下几方面关键因素。

修炼自己的人格魅力。教师依靠自己的知识、道德品质、性格、气质、能力等作为劳动的手段。对于中小学生来说,教师的人格魅力是任何力量都不能代替的最灿烂的阳光。为人正直,堪称人师。在他们的眼里人无等级之分;在他们的胸中,无世俗之染;对待权贵子弟不偏爱,对待贫寒学生给予特别的帮助和鼓励。心胸开阔,豁达大度。他们不因荣而趾高气扬,目中无人;不因辱而耿耿于怀,怨天尤人。即使学生的确令人恼怒,也不用尖酸刻薄的语言羞辱学生。激情永存,乐观向上。教学要有激情,更要有斗志。他们不以才高八斗、学富五车而自居清高,能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他们激励自己的学生,要“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锤炼自己的内功。课堂教学不仅是科学,更是艺术。我们要在平时的教学中,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寻找到适合自己的个性风格。掌握教学基本功,从传统的三笔字到现在的娴熟操作多媒体,要敢于吃别人不愿意吃的苦,要乐于花别人不愿意花的时间,要敢于下别人不愿意下的苦功,这样才能练就一身学生崇拜的绝技!有一位物理教师,讲圆周运动时,铃声响过,拿着教案绕讲桌跑了几圈,学生不知教师要干什么,都惊呆了。此时,这位教师提问:“这是什么运动?”由此拉开了新课的序幕。这位教师手又很巧,自制教具的技能很高,每每上课时,就用生活用品制作出成本低、功能多、吸引学生的新奇而简单的教具。更有意思的是这个巧妙的实验装置,演示完后就奖励给当堂表现好的学生,有时同样的装置做两个,用来奖励努力学习、态度端正的学生。就是这位恩师把我领进了物理世界,使我执著地报考物理系,坚守着物理教学,直到现在还享受着他给我留下的美好而深刻的记忆。

丰厚自己的文化底蕴。现在教师应该具备三大板块的知识结构:精深的专业知识、开阔的人文视野、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缺乏任一板块的知识结构都将限制一个教师最终达到的高度和行走的力量。尽管现实中很多教师不习惯读书或不愿意读书,但成长的前提必须是读书。个别教师喜欢在网络上进行“快餐式”阅读,解决眼前的困惑,或信手翻看杂志,虽然说开卷有益,但这种没有目标和计划及方向的读书,对一个教师的专业成长很难起到“催化剂”的作用。只有长时间地阅读一本本坡度稍大、专业味很浓的书,才能有效地丰富自己的底蕴和专业素养。基于此的课堂教学无不精彩纷呈,不求奇而自有奇峰突起,不求异而自是与众不同。

善于反思,勤于写作。教学反思可以激活教师的教学智慧,探索教科书内容的崭新呈现方式,构建师生互动机制及学生学习的新方式,是教师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否具有反思的意识和能力,是区别作为技术人员的经验型教师与作为研究人员的学者型教师的主要指标之一。写作应与实践相连、与阅读同行、与思考为伴,实践是它的源泉,阅读是它的基础,思考是它的灵魂。以写促思,以思促写,使我们找到了素材与写作的结合点。只有勤于动笔,才能使平时积累的那些零碎的、彼此孤立的、缺乏省略的写作材料,在脑海中明晰,在笔下生彩。也正由于此,教师的观念、思想逐渐由混沌变为清晰,由零碎变为系统,由肤浅变为深刻,由单一变为丰富,最终使教师在教学上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教师素养论文范文第3篇

关于教师知识素养的要求,于漪曾提出“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须有一杯水”的著名言论,后来的教育工作者在原有的基础上将其拓展为了“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长流不息的小溪水”。无论是哪一种说法,皆是在强调知识积累的重要性对于教师的重要性。由此可见,如果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学语文教师,大量的知识积累与阅读是必要的,于漪老师教学的成功,离不幵她个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宽广的知识水平。魏书生老师能在今天雄踞教坛,也与他博大精深的知识积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李镇西曾写道:“我读了大量的人文学术著作这些阅读不但赋予我独立思考的信念,而且让我从历史和文化的视角俯撤语文教育。我越来越不愿意把自己当做文章学、修辞学、语言学、考试学的分析家,甚至只是教材与教参的熟练操作者,而首先是文明的传播者、思想的启迪者、人生的导航者。这些阅读与我的语文教育并非没有关联,相反它能直接让语文课变得丰满而有深度。”读书能使人不断地获得进步,在长期的文化经典阅读的影响下,其中的知识会沉淀内化为个人修养,达到提升个人气质的目的,一名具有广博知识文化素养的语文教师,他的身上一定会散发着一种诗意的语文味,这样的老师站在讲台上,其本身就是语文。

二、对学生要有发自内心的关爱

有人说,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这话一点儿也不假。对学生的关爱之心可以说是所有爱好教育事业的师者的共通之处。正所谓“亲其师”,方才能“信其道”,这是教师对学生的关爱,是取得学生信任的精神桥梁,了解、尊重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这是教师宽广胸怀的表现,也是师生之间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必备条件之一。优秀的语文教师关心学生的文化知识学习水平,同时更关心孩子的身心是否健康成长,在这里于漪老师的一句“胸中有学生”,正是无数优秀语文教师内心的真实写照,他们无一例外地都在孩子身上倾注了无尽的师爱,关于为人师表,人格修炼的问题,于漪老师认为:“语文教学中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细水长流地进行人格教育。”要知道语文教师肩负着育人的重要使命,所以这要求语文教师更应该注重修炼自己的人格素养,显然,几乎所有的优秀语文教师都认识到了这一点,并一直在自觉加强这方面的修养。魏书生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他主张“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人生观念,认为‘‘苦行”是一种必要的幸福,这样既可以让人在理智上得到满足,也可以历练个人的意志,使人更加有毅力,更加坚定。

三、要勇于追求个性,从而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

教师素养论文范文第4篇

笔者于2013年9月对南疆三所高校的少数民族教师进行了随机抽样问卷调查和随机访谈。发放“南疆高校少数民族教师汉文化素养调查问卷”80份,收回有效问卷79份。近几年,随着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开展及高校自身对高学历人才需求的增加,新疆各高等院校不断加强研究生以上学历师资队伍的建设力度,少数民族教师中硕士以上学位教师所占的比例也在稳步上升。从调查对象来看,少数民族教师中研究生学历的比例达到了48%,比以往有了较大的提升。从年龄情况来看,大多数教师分布在40岁以下,占到了总人数的68%,而40岁以上的教师则只占到了受访对象的32%。由此可见,南疆高校的民族教师主要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反映出越来越多高素质高学历的少数民族人才加入到了高校的教师队伍,为高校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本文力求对南疆高校少数民族教师的汉文化知识即少数民族教师对汉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的了解程度进行客观描述。选择对汉族的社会文化和生活习俗“很了解”或者“基本了解”的占大多数,另外仍有部分受访者表示对汉族的社会文化和生活习俗“有些了解”或者“不了解”。由于南疆汉族人口比例低,文化背景迥异于汉文化的南疆高校的民族教师对汉族的社会文化和生活习俗并不是完全了解。“武松打虎”的故事不仅为汉族群众所熟知,就是在我国各少数民族中也可以说影响广泛。调查反映出南疆高校民族教师对常见汉文名著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仍有部分受访者答错,说明其在汉语言文学知识方面仍有欠缺。调查结果反映出,即使文化素质较高的高校民族教师,也有高达58.2%的受访者不明白“汉族送礼时不送闹钟、伞的原因”,这说明部分民族教师对常见的汉族社会的文化现象不了解,对汉民族的民族心理不了解。京剧是我国的国剧,是影响最广泛的曲艺形式。从调查情况来看,只有17.72%的受访者正确选择了京剧的形成年代,这反映出民族教师在汉文化艺术素养方面的欠缺。为了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端午节从2008年开始被定为国家法定节假日,端午节文化也慢慢在少数民族中普及开来。从调查情况来看,受访者对我国传统的节日文化还是有一定的了解,有79%的人选择“吃粽子”,当然也有相当数量的受访者选择“吃月饼”或者“吃饺子”,可见他们将端午节的文化习俗和其他传统节日文化混淆了。儒家思想是我国两千多年来传统社会的主导思想,也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传统哲学思想流派,受访者中只有40.5%的人做出了正确选择,由此可见民族教师对我国的传统哲学思想知之甚少。对于我国古代医药学名著《本草纲目》的作者,受访者中只有45.56%的人做出了正确选择,说明民族教师对古代汉民族的传统医药科技了解不多。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代表“长寿”的动物有有“龟”“鹤”等,部分民族教师混淆了中华文化主要图腾和其他长寿动物。因此受访者中高达51.89%的人选择了“龙”。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民族教师对中华传统文化尤其是汉文化了解的缺失。词汇是社会文化发展的一面镜子,真实地折射出社会发展的轨迹。对汉语新词汇的了解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民族教师对日益发展的汉文化的跟进程度。部分教师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

三、提高南疆高校民族教师汉文化素养的对策

新疆双语教育不能仅以“提高汉语水平”作为其目标,还应将培养中华民族文化认同观作为双语教育的重要任务。教育工作者应站在民族团结统一、共同繁荣以及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战略高度,重视汉文化的传播和普及,将优秀的汉文化知识融入到日常的教学中去,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才能强化新疆各少数民族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对国家的认同。因此,民族教师的汉文化素养是新疆双语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双语教育的快速和有效发展要求双语教师必须有双文化的知识、态度与价值观。加强民族教师的汉文化素养要成为各高校开展教育实践的共同任务。少数民族教师文化素养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对师德建设和校风学风的良好养成,对教师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的确立,对合格人才的培养非常重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民族教师队伍,必须不断提高民族教师的汉文化素养。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做好提高民族教师文化素养的工作。

1.坚持以先进文化为引领,强化多元文化观教育,把加强民族教师的汉文化素养作为南疆高校文化素质建设的重要任务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七届九次全委(扩大)会议提出了“以现代文化为引领”的重大战略选择。以现代文化为引领,就是要吸收各种先进文化,大力发展多元、融合、开放的现代文化,新疆高校更应以自治区的“以现代文化为引领”为契机,统筹安排,把提高南疆高校民族教师的汉文化素养提升到加强文化认同和建设先进文化的高度。与此同时,多元文化教育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多元民族的态度和价值观,对不同文化背景及各民族、群体的历史与文化有充分的了解,能从多元文化的观点看待社会的诸多问题,具有多元文化教育观的教师,才可能发展适应多元文化社会的课程。

2.把提高南疆高校民族教师的汉文化素养纳入到对教师的培训和继续教育中,培养民族教师的汉文化自觉

现在在对高校民族教师进行培训和继续教育时,主要是考虑如何提高教师的业务技能和汉语水平。培训内容包括学习新的教学理论、汉语水平提高培训等。这些培训往往忽视了对民族教师汉文化知识的培训,忽视了民族教师汉文化素养的提高。因此,在今后此类培训和继续教育中要重视对民族教师汉文化素养的培养。此外,要培养少数民族教师的汉文化自觉,培养少数民族教师成为汉文化的爱好者和研究者,热爱、熟悉和研究汉文化,自觉地在双语教学过程中传播汉文化。

3.完善考核机制,把教师的人文素养融入考核体系中

在对民族教师年度考核、优秀教师评选、岗位聘任等各项考核中,制定具体可操作的标准,把民族教师的汉文化素养纳入到考核当中。通过一些硬性规定来促使民族教师提高汉文化素养。对上课效果好,能把科学知识与人文修养结合起来,深受学生欢迎的教师,积极给与支持鼓励。而对自身汉文化素质不高、照本宣科的个别教师逐步实行淘汰。

4.把好师资入口关

近几年,南疆高校招生规模,招生专业都在扩展,对师资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每年引进的青年教师为数不少,但部分青年教师汉文化素养缺乏。因此,有必要在招聘新教师时考察一下应聘者的汉文化素养,把应聘者的汉文化素养作为一个考察指标,对于缺乏基本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的民族教师不予聘用,严把入口关。

5.编制双语教材时融入以汉文化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知识

为了提高民族教师的汉文化素养,在编制双语教材时应融入以汉文化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知识。可以在语文、历史、音乐等课程内容中融入汉民族的风俗习惯、传统思想观念、生产生活方式等方面的知识。还可开设有关汉文化的专门课程,比如有关汉族社会、经济、文化、历史及现状的课程。这样不但能提高学生的汉文化素养,也同样能提高授课教师的汉文化素养。

四、结语

教师素养论文范文第5篇

笔者认为,首先要让学生喜欢语文教师,喜欢语文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早已被公认的道理。怎么去实现这一步呢?这无疑要涉及到一个核心问题:语文教师应具备的素养。当今的语文教师应具备以下方面的素养:

广博的学识。请诸君注意,我这里不是提的“渊博”,我并不敢奢求初中语文教师是某领域的专家、权威。不是没有这样的初中语文教师,而是初中语文教学更需要“万金油”式的语文教师,知识面要很宽才行。知识面一“博”就不易做到“渊”了,因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要做到十全十美并不易。语文教师的知识背景不能只涉及文学,历史是要知道一些的,所谓“文史不分家”即是,其他相关的学科门类如美术、音乐、书法、美学、哲学等,语文教师都应该有所触及,我也很支持上文科的老师学一点理科知识的观点。有了这样的知识背景,我们教起语文来就会得心应手。最近,笔者在观摩一堂公开课时,就体会到语文教师知识广博、素养全面的妙处。

一手漂亮的字。现今有许多人都在说,字写得好不好已无关紧要,因为将来大家都用电脑写字了。语文教学引入了多媒体,书写量的确已大大减少,但真的就不用手书了吗?我看不是这样的。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必说,即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教学,也应该有板书。电脑是没有错字的,而学生作业本上到处都是,怎么办?老师亲手在黑板上一笔一画地演示,让学生看清笔画笔顺,再稍作强调解释,学生不是就不会错了吗?课堂要点用粉笔手书在黑板上,岂不更能让学生明白该做什么了吗?亲手写字在教学中肯定免不了,也不应该完全省去,那种只用多媒体课件而完全抛弃粉笔的做法我是很不赞同的。既然要写就要写得漂亮。笔者读师范时有一姓宋的数学老师,讲课时板书迅疾潇洒,画几何图形从不用工具,直线笔直,圆圈特圆,学生无不佩服,引为佳话。语文教师讲课要写字,批阅作业要写字,笔谈之际若是展示出或端庄、或遒劲的书写,这不是起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吗?起码也是对学生无形的美的教育,还会因此让学生找到喜欢语文教师的理由。

良好的口才。良好的口才是语文教师比之其他学科的教师更高的要求。首先,语文教师要能说,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会说简直不可想象。一位能说会道,妙语连珠的语文教师自然会收到不一样的教学效果,当然哗众取宠者例外。其次,语文教师要能说得美。我有点偏激地认为,语文教师最好是天生一副好嗓音,有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在此,我并不否认特定的嗓音、特别的方言也能讲出一堂好的语文课,如同用吴侬软语演唱越剧也曾感动了许多人。我是认为,语文教师所教的语文文本毕竟是用普通话构建的,真正能解读它的还是普通话。用标准的普通话授课能让学生接受起来明白无误,老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的畅达交流是教学中的重要因素。我很同意有教育专家提出的“课堂上批评学生也要用普通话”的提法,仔细品味,其中有许多没有明说的好处。

较强的组织能力。笔者在一次教研讨论中曾遇到这样的不同观点:有些老师认为,学生的语文领悟能力是学生与生俱来的,并非由老师教出来的,这正如有人天生五音不全,无论多高明的音乐老师也不可能将其教化为歌唱家;而有些老师却坚持认为,学生的语文领悟能力是可以通过老师的培养得到质的提升的。对于这两种观点,笔者以为:学生语文方面的才华有天赋的一面,更有后天培养的功劳,语文教师有组织的教学是学生语文能力提升的根本保证。一位事必躬亲的老师其工作能力是让人怀疑的,我们也不可能替学生包办一切。许多时候,语文教师只能以严密的组织让学生去自主、自觉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