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特殊教育年终总结

特殊教育年终总结

特殊教育年终总结

特殊教育年终总结范文第1篇

——关爱从特殊教育开始

 

**县特殊教育学校党支部认真开展“两学一做”,并结合特殊教育工作的实际情况,把党建工作渗透在日常工作中,以活动为载体,突出特色和亮点,推动党建工作的有效开展。特校党支部牢固树立“围绕特教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特教发展”的理念,以“抓班子、带队伍、树形象,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中心,结合**县特殊教育学校实际,以提升学校管理水平和办学水平为目标,以提高党组织凝聚力、创造力、战斗力为核心,着力找准党建工作的载体创新,着力加强领导班子、党员干部和教师队伍建设,为推进保康县特殊教育的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一、着力抓好党建工作

1、抓组织建设,为党建工作提供阵地支撑。

**县特殊教育(聋哑)学校党支部于2017年8月24日成立,共有4名党员,根据党章及有关规定,需要选举产生一名党支部书记。2017年8月27日我们召开了支部全体党员会议,讨论通过《保康县特殊教育(聋哑)学校党支部书记选举办法》及保康县特殊教育(聋哑)学校党支部书记候选人名单。于2017年9月2日召开了党员大会,选举党支部书记。应到会有选举权的党员4名,实到会有选举权的党员4名。根据党章规定,采取无记名投票方式和等额选举办法,选举谭兴宏同志为党支部书记。

 2、抓政治学习,提高思想政治素质。

支部严格按照三会一课制度,认真搞好“三会一课”工作。建立学习教育的长效管理机制,制定了具体的学习培训计划,促使党员干部树立勤于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用先进的理念、科学的发展观和现代管理知识武装党员领导干部,增强服务学生、服务家长的能力和意识。通过党员个人自学、领导上党课、撰写心得体会、讨论交流等形式,进一步增强了学习效果。还组织广大党员学习先进人物事迹和党的会议精神,通过学习,提高了党员干部的政治理论水平,加强了党性锻炼,强化了党员的理想信念和宗旨意识教育。

3、抓制度建设,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

支部从抓好党员长期受教育的学习机制、纯洁党员队伍的管理机制、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服务机制、新形势下党建工作的责任机制等几方面建立健全了支部制度建设。支部全面履行党建工作职责,支部书记负总责,支委成员具体抓,从工作目标、制度、责任、实效的落实着手,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党建工作格局,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

4、狠抓“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促进党建工作的开展。

特校支部扎实做好“两学一做”,认真把握和落实“两学一做”的各项要求,增强学习自觉性,打牢学习基础,强化理论武装,提升理论素养,最终目的是要全体党员以学促做、知行合一,争做“合格党员”。按照规定时间节点制定学习方案,要求个人学习与集中学习相结合,学后写好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还向学生、家长、群众发放征求意见表,开展了交心谈心,召开了专题组织生活会等。 

二、以活动为载体突出亮点和特色

1、党员带头上示范课。

在特校工作中,支部充分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充分发挥了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每期党支部都要组织党员上示范课,让全体教师观摩,课后进行评课和反思,发扬比、学、赶、帮的精神。

2、党员带头新老教师结对拜师帮扶。

随着特校的快速发展,学校的青年教师人数迅速增长,急需培养各学科教学骨干,为了促使青年教师尽快成为教育教学的骨干力量,保康县特殊教育学校党员带头“师徒拜师结对”为依托,充分发挥传、帮、带的作用,按学科配对帮扶,当场与3位才入特校的新教师结对帮扶,搭建各种平台帮助新教师专业成长,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为了确保“师徒结对”真正取得互帮互教,共同提高的效果,学校还建立了考核机制,在听课、评课、教学小结、教学反思以及论文等方面做了具体要求。

3、党员带头开展送教下乡活动。

关爱弱势群体,关注残疾人的健康成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历来的指导思想和方针,现在对他们的生存和健康尤为重视。特校党支部组织全体党员教师,由支部书记校长***同志带队、全体党员参予的送教上门服务团队奔赴全县7个乡镇的村、社区,他们从县城乘班车、最后踏着泥泞行走在山间的小道上,深入到农户家里,为全县27名重度残疾儿童送去关爱。

在开展送教下乡活动中,为残疾孩子送去了由学校购买的学习用品和教科书,并针对他们各自的情况,制定了康复训练方案,教会家长和孩子训练的方法,让家长平时监督孩子训练,党员们进行了认真的教学,让家长和孩子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哪里有残疾儿童,哪里就有党员和教师,在爱与责任的召唤下,**县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送教上门风雨无阻,用爱心来抚慰特殊儿童的心灵,通过送教上门服务,践行了“面对面、心贴心、实打实”的工作作风,使27位重度残疾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认知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为实现“特殊教育全覆盖”的目标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特殊教育年终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特殊教育;人性化设计;整体化建筑

1,概况

据统计,我国现有残疾人总数已超过8300万(2009年),其中学龄儿童人数约600万人,根据南京市江宁区政府与区教育局的要求,按照南京市残校设点布局规划,在江宁区建设一所近期24个班,远期涵盖学前教育,小学、初中、普高和职高各学龄阶段的现代化特殊教育学校,学校主要对听力残疾、脑瘫残疾人和其他残疾学生实行系统完整的九年制义务教育,使其能在毕业后根据残疾程度的不同,或可以实现生活基本自理,或能在毕业后进一步接受职业技能教育,为今后就业创造条件。学校规划用地面积3.74公顷,一次规划,分期实施。建设标准为部级示范学校。

2,总体布局与功能分区

2.1功能分区

本规划为了顺应现代教育内涵的变化,遵循本校特殊受教育人群的学习、生活规律,着重加强校园交往空间的设计,包括外部开敞空间和建筑内部的驻留空间的设计,校园内为师生提供多层次的,亲切宜人的学习、交流和游戏的场所,并通过各种层次交流环境的潜移默化,有力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及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本规划将校园分为教学区、运动区和生活区,三者有机结合成最为合理的三角关系,既相互距离最短,又不互相干扰。

教学区--教学区位于校园的北部,以校前区广场为核心,以广场中间的绿地、升旗台为依托,形成教学区。报告厅布置在广场西面。各部分教学建筑由连廊相接,将整个教学区有机组合在一起。

体育运动区--学校的绿茵操场是学生最喜欢的室外活动空间,也是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必不可少的场所,运动区规划在校园的东中部,满足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运动锻炼的要求。运动区由一片200米跑道运动场、3片蓝球场和一个风雨操场组成。运动区既集中又相对分散地布置在校园内部,与教学区既有便捷的联系,又适当分散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的室外运动,并使这部分资源全校共享。

生活区--设计在校园的东北部,保证教学区至生活区的距离最短,由1个供住校学生及教师就餐的食堂、1幢可容纳120床位的宿舍楼组成。

此外,在远期规划中将安排幼儿园,职业培训中心等附属设施,拟放在校园西南部,毗邻环镇路,最终达到残疾学生自幼儿园至高中职业教育一条龙的特教新模式。

2.2 交通组织分析

出入口-校园设置一个主入口,一个次入口,分别位于校园南部及西部所对的城市次干道上,使师生进入校园后能快速地进入各教学用房。

道路系统-沿教学区周边布置环形机动车道,教学区内部为步行区,平时不允许车辆入内,特殊情况下可供消防车进入,保证人车分流。

静态交通-风雨操场底层设一个机动车停车场,临近主入口处。师生的其他交通工具,停放在主入口东侧自行车停车场内。

3 单体设计

建筑单体(一期综合楼)以全围合的四合院为基本单元,围绕空间主轴-公共廊分布,形成多个富于变化的室内外空间,鉴于本校特殊的受教育群体,为解决他们在学习、生活中的种种不便,设计从孩子的心理、生理的双重角度出发,将教学、办公、康复训练及生活设施融合为一体,形成一个空间开放,多元化及园林化的一体性建筑。

在平面设计中,我们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性能:灵活性、紧凑性、可发展性、舒适性、安全性,教学单元根据残疾学生教育小班化的特点,按每班12名学生的规模,普通教室平面7.2x6.6米,课桌椅根据需要成圆弧形布置,除普通教室用房外,还结合各种残疾孩子的教学特点,布置了音乐律动、统感教室、体育康复等训练用房,家庭式的教学环境能使学生们受到更多关爱,更好的掌握知识和技能,摆脱心理上的阴影,自立自强,走上社会。

结 语

特殊教育年终总结范文第3篇

优秀骨干教师政府特殊津贴的申报、推荐、评选和授奖,遵循公开、公平、公正、择优的原则,并将评选表彰所需奖励经费每届1 782万元和专家评审工作经费20万元,纳入财政预算,具体做法如下。

组织领导,高位推动

为认真做好“曲靖市优秀骨干教师政府特殊津贴”的评选工作,曲靖市人民政府成立由市政府分管领导担任组长,教育局、财政局等相关部门为成员的评选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教育局,具体负责评选审核工作。曲靖市优秀骨干教师政府特殊津贴评选范围为曲靖市行政区域内各级各类学校在职教师,采取个人申报和组织推荐相结合的方式,逐级推荐。评选工作按“资格审查-专家评审-市教育局复评-领导小组终评-公示-市政府常务会议审定”六个步骤进行。

组织推荐与个人申报相结合

2014年7月,曲靖市政府办公室印发《曲靖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首届曲靖市优秀骨干教师政府特殊津贴评选工作的通知》,根据差额推荐评选的原则,高校、中等职业学校和幼儿园教师按200%的差额比例推荐,高中、初中、小学教师按150%的差额比例推荐;根据各县(市、区)教师数量和教育教学质量,将推荐名额分配到各县(市、区)和市直学校。

各县(市、区)教育部门和市直学校广泛宣传、认真组织了基层推荐。推荐工作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严格按照自下而上、逐级推荐、差额评选、民主择优的方式进行。组织推荐时,所在学校在一定范围内召开会议,根据评选条件和教师工作业绩,择优遴选推荐。工作业绩优异但因受名额限制,没有被组织推荐的优秀教师,可个人直接申报。

经县级教育部门和学校的层层推荐,市教育局共收到组织推荐和个人申报评选材料700余份,经市教育局和市人社局进行资格审查,符合申报推荐,提交评选材料694份。

三级评审,量化评分

评选工作采取专家组评审、市教育局复评、市领导小组终评的三级评审、量化评分方式进行。

市评选工作领导小组分学段聘请以退休优秀教师为主的60名专家,组成专家评进行审组。专家组按学段分成高校、中职学校、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6个评审小组,对申报人进行量化评分,并撰写专家组评审意见。根据专家组评审结果,按115%的差额比例,由市教育局对申报材料进行复评;在市教育局复评的基础上,按110%的差额比例,提交市评选工作领导小组终评;市评选工作领导小组评审后,等额提出拟表彰人选进行公示。拟表彰对象公示无异议后,提交曲靖市政府常务会议最终审定。

2014年9月10日,曲靖市政府印发《曲靖市人民政府关于表彰孙成科等329名教师享受曲靖市优秀骨干教师政府特殊津贴的决定》,市政府召开第30个教师节庆祝表彰大会,对329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优秀骨干教师进行表彰激励。从2014年9月起,按月发放每月 1 500元的政府特殊津贴。

动态管理,定期考核

曲靖市优秀骨干教师政府特殊津贴实行管理期制度,每届管理期为3年,并在管理期内实行以下管理方式。

市、县两级教育主管部门对特殊津贴获得者分别建立相关档案和信息库,实行定期考核,动态管理。由所在学校根据该教师所承担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任务及科研课题等,制定管理期内的工作目标及年度工作目标,每学期及学年都要对工作情况进行总结报告,教育部门与学校每半年考核一次,考核不合格者从下月起停发特殊津贴。

特殊津贴获得者在管理期内,因个人违反师德师风有关规定,违反校纪校规,师德师风考核或年终履职考核评定为基本合格(基本称职)或不合格(不称职)等次的,从下月起停发政府特殊津贴,并报市教育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备案。

特殊津贴获得者在管理期内违反法律、法规,受到党纪政纪处分或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由所在学校收回证书和已发放的政府特殊津贴,并报市教育局等相关部门备案。

津贴获得者可以连续申报评选,但再次申报的教师,必须在获得政府特殊津贴后,工作上有新的突出贡献。

以奖促教,突显成效

特殊教育年终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特殊教育教师;远程培训;职后培训

自党的十七大提出“关心特殊教育”到十“支持特殊教育”。无论是政策支持还是社会环境支持都给特殊教育创造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特殊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给特殊教育教师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对其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终身教育理念引导下,加强特殊教育教师的职后培训成为必然,2012年12月《教育部等关于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提出:“开展特殊教育教师全员培训,对特殊教育教师实行5年一周期不少于360学时的全员培训。”全国各地纷纷开展各类特殊教育教师培训,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遇到各种问题。通过分析笔者认为,在现代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网络时代中,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传媒手段开展特殊教育教师职后培训,既是特教师资培训方式的变革,也是特殊教育师资职后培训发展的新方向。

一、当前我国特殊教育教师职后培训现状及问题

我国特殊教育教师职后培训在近十年得到较大的发展,借鉴普教的培训模式,形成了“国培”“市培”校本培训三个层级下多种培训形式的培训体系。目前以高等院校培训、校本培训模式为主,在培训过程中多采用专家讲座和课堂授课的形式。传统的职后培训模式随着特殊教育教师职后培训的深入开展逐渐暴露出不足。丁勇、王辉等人通过总结特殊教育教师职后培训的现状发现,当前我国特殊教育职后培训存在培训形式单一;培训时间不足,“工学”矛盾突出;培训机会少而不平衡;供求不平衡,培训缺乏连贯性、针对性、适用性等问题。综观我国特殊教育教师队伍,我国特教教师数量庞大,仅特殊教育学校在编教师达31937人(赵斌,2005);分散在全国各省市,地区发展的不平衡也导致特教教师的培训资源配置不均;我国根据特殊儿童程度设置不同安置方式,也出现不同教育对象的特殊教育教师,他们在培训需求上有所不同;特殊教育教师的自身素质和学科学历背景差异显著。并且特殊教育教师兼有教学、养护责任,平时工作量大,工作与培训冲突。传统的培训模式从人力物力上都难以组织难以满足一线特教教师的教学要求。

二、远程培训在特教教师职后培训中的优势

远程培训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具体是指通过音频、视频、课件等形式,运用实时和非实时互联网信息技术将培训课程传输给受训教师的教育形式。早在1886年,东京特殊培训学校(后为早稻田大学)为了解决偏远地区教师继续教育问题,就开始以函授的方式进行师资培训。目前,形成了广播、电视、函授、计算机网络为媒介的面向社会的远距离教育系统。20世纪90年代美国提出远程培训模式,对身处偏远地区的特殊教育教师通过互联网或多媒体软件授课培训。1990年起,西弗吉尼亚大学通过QuickTime和RealMedia软件向无法接收到卫星讯号的地区传授重症障碍、多重障碍、早期干预等课程,来进行特殊教育教师的培训。远程培训打破了基于固定地点和时间进行教学的传统形式,可以在不影响教师正常工作的情况下,快速、系统地丰富其教学知识,满足不同层次培训需求;通过多种媒介手段,课件,授课视频,实时交流等多种方式获取知识技能,可以真正提高教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时间、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调配方面实现成本效益最大化,真正体现网络教育资源共享、快速便捷和跨越时空的优势,成为教师培训行之有效的一种方式。随着计算机网络和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远程教育也越来越受到在职教师们的青睐。虽然近年来我国特殊教育教师的职后培训发展十分迅速,但是并没有针对特殊教育教师的远程培训模式。远程培训模式在国外特殊教育教师培训中的成功应用,对于我国开展特殊教育教师的正式培训工作具有很强的实用参考价值。

三、远程培训模式对特殊教育教师职后培训的启示

(一)远程培训形式灵活多样,可以拓展特殊教育教师职后培训形式。远程网络培训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平台,在教师的培训过程发展出多种培训形式,比如网络教育、远程视频、在线学习、交流研讨等。网络的特点使得基于互联网的特殊教育教师培训突破了传统的“班级授课制”这种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使个别化学习、协作学习等变得切实可行。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可以相互配合,实现教学的最优化。

(二)远程培训时空自由,内容开放可以满足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特殊教育教师的培训需求。远程培训系统的开放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时空的自由开放,基于互联网的教师继续教育彻底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任意的地点、任意的时间进行学习,同时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自由选择学习内容,解决了特殊教育教师职后培训中长期存在的“工学”矛盾;二是学习对象的开放性,网络面前人人平等,任何想参加学习的人只要具备基本的上网条件,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学习。远程培训的内容包容性强,集合了各个学科、类型的培训内容,满足不同类型特殊教育教师的进修需求。

(三)远程培训媒介的丰富性可以为特殊教育教师提供低成本、高质量的学习资源。远程培训利用网络多种媒介呈现出丰富的文本、音频、视频资料。特别是对于特殊儿童康复训练的教师来说,直观经验、技能尤为重要。实地考察费用昂贵,精力有限。网络平台以更少的成本和时间,直观形象的观摩吸收到多位优秀教师的先进经验。

(四)远程培训的互动性,可持续性为特殊教育教师提供连贯、有针对性的培训。远程培训与教师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相结合,超越了传统教师培训模式,特教教师培训得以常规化、可持续。依托网培中心平台建立的一个长期的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平台上,通过教学论坛、QQ群、资源库、培训班级,在培训之前,培训期间和更长的时间内,即时了解到一线特教教师的切实需求,发现培训中存在的问题,搜集参培学员改进的意见。参培学员还可以持续与本专业甚至跨专业的名师、同仁相互探讨,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五)远程培训的时代性、国际化特性可以为特殊教育教师提供最新教育理念,开阔眼界。远程培训过程中教师从传统的知识传递者转变为学习者学习的指导者,而学习者则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由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去学习。同时,教学媒体也不再是简单的演示工具,而是成为促进学习者学习的重要的认知工具。远程培训的平台集合了国内外的优秀教育资源和培训导师,获得最权威的信息。我国特殊教育发展起步晚,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有利于我国特殊教育的快速发展。同时促进特殊教育教师学习观念的转变,教育理念的更新,学术视野的开阔。

四、特殊教育教师职后远程培训面临的挑战

远程培训模式对特殊教育教师职后培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目前,我国特殊教育教师的远程职后培训还面临着一些挑战。

(一)特殊教育远程培训网络平台的建设。在我国还没有专门的特殊教育远程培训中心,要尽快利用已有的各级培训服务站的内部局域网,以此为突破口,逐步建立起全国开放的特殊教育教师继续教育的结构体系。另外,为了满足特殊教育教师终身学习的需要,首先要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其次要加快建设特殊教育学校校园网,并和培训服务站进行联接,进而联入互联网。使得特教教师在自己的学校里就能参加到学习中来,提高教师的主动学习积极性。

(二)构建网络专业课程体系。完善的教学网络只是基础,如果没有相应的网上课程和丰富的网上资源,基于互联网的教师继续教育也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法开展下去。现有的特殊教育专业培训课程杂乱,且以理论培训为主,不能满足一线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培训需求。网络课程设置需要在高等院校、继续教育中心、一线特教教师共同参与下协调制定。

(三)健全远程培训监督考评机制。远程培训的评价难以把握的是对人际信息交流服务、学习模型、学习效率、学员素质提高程度等方面的评价。因此如何建立有效的网络教育质量测评系统成为当前的重要课程之一。远程培训应该坚持:第一,过程性考核与总结性考核相结合,既要考查学员网上学习过程的情况,也要考查每个专题学完之后,作业完成的情况。第二,合格评价与激励性评价相结合,既要依据制定的考核标准进行评价,也要依据制定的评优标准进行评价。

(四)整合远程培训与传统培训模式的优势。远程培训丰富了特殊教育教师职后培训形式,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背景下,这种模式必将成为未来主要的特殊教育教师职后培训模式之一。其时空分离的特性在弥补传统培训模式不足的同时,不可避免的师生分离、教管分离,必然带来教学管理的弱化,师生情感的疏离。传统培训集中授课的组织形式,正弥补了远程培训这一弱点。中国特殊教育教师远程职后培训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基于高等院校职后培训的理论支持、基于一线特殊教育学校校本培训的经验支持,整合多种培训模式的优势是当代特殊教育教师职后培训模式创新的发展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吴筱雅.中美两国特殊教育教师在职培训现状分析[J].现代特殊教育,2009(9).

[2]赵斌.教师专业化背景下特殊教育一线教师的培训现状及思考[J].中国特殊教育,2007(4).

[3]教育部.教育部等关于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ER/OL]./edu/2012-12/14/c_124093848.htm,2012-09-20.

[4]周瑞芳.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

[5]王春燕.特教教师继续教育的困境及其破解[D].曲阜师范大学,2009.

[6]王辉,陈琳等.江苏省特殊教育学校教师职后培训情况调查[J].中国特殊教育,2009(2).

[7]陈韵竹.教师专业发展背景下特殊教育教师继续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0.

[8]孙亚红.网络教育在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中的应用探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24).

[9]张慈珍.“国培计划”下农村中小学教师网络教育培训现状及发展对策[J].软件导刊,2011(3).

[10]连孙喜.信息化网络教育下教师培训策略研究[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4).

[11]来晓瑾.大连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在职培训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

[12]曹红卫.我国特殊教育教师职后培训模式新探[J].中国特殊教育,2004(11).

特殊教育年终总结范文第5篇

一、背景分析

1.萌芽阶段

20世纪80至90年代,扬州市培智学校招收的学生多为轻度智障学生,很多从普通学校转来的教师对个别学生频繁发作的癫痫病束手无策,如何面对学生中日趋增多的发病症状,学校提出了“教医结合”的观点,聘请当地精神病医院的医生为教师普及简单的常见病护理急救知识。

2.初级阶段

20世纪90年代招收的学生以中度智障学生为主。1994年国家教委下发了《中度智力残疾学生教育训练纲要(试行)》,明确了对中度智障生教育训练的目的和任务,包括“全面发展的任务、补偿缺陷的任务和准备进入社会的任务”。由此,学校对康复课程的重要性有了清晰的认识,开设了感知、语言、运动等课程,满足学生的康复需求和受教育的需要。

3.发展阶段

进入21世纪,学校招收学生的智障程度加重,类型增多。2007年教育部颁发了《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课程设置中有一条原则就是“教育与康复相结合原则”,要求“在课程特色上,针对学生智力残疾的成因,以及运动技能障碍、精细动作能力缺陷、言语和语言障碍、注意力缺陷和情绪障碍,注意吸收现代医学和康复技术的新成果,融入物理治疗、言语治疗、心理咨询和辅导、职业康复和社会康复等相关专业的知识,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因此,学校依据《方案》,进行课程设置,并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和变化,不断增加或调整康复训练课时,保证了学校康复训练的有效实施。

值得一提的是,“十一五”期间,江苏省教育厅加大了对特殊教育学校硬件设施的投入,2009年前后,为每所特殊教育学校配置了一系列现代化康复仪器设备。学校搬到新校区后建成了多个康复训练专用教室,包括感知觉统合、蒙台梭利、肢体康复、语言、多感官训练室等,为智障生的康复训练提供了物质保障。

二、目标定位

对于“医教结合”,“医”主要指康复医学,而不是其它门类;“教”主要指教育康复。“医教结合”是指将医学评估和医疗康复手段与教育康复进行有机结合,以期产生“1+1>2”的效果。学校根据办学实际,走的是“打造带不走的康复队伍,着力培养一专多能师资队伍”的“医教结合”之路。学校进行康复训练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实用生活知识、基本生活能力,最终能融入社会,提高生活质量。

三、具体实施

1.打造多能师资

“医教结合”下的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除具备一般的学科知识、教学能力之外,还应当具备一定的康复医学知识及训练技能。因此为在职教师进行相关培训成为学校的重要任务,学校为此不惜花费重金组织教师参加国家、省、市级康复知识与技能培训,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与更专业的技术支持。

2.纳入课程计划

学校在坚持落实一般性课程的前提下,开设了康复训练、艺术休闲等选择性课程。《方案》对康复训练课程进行了明确表述,并将其纳入选择性课程之中,但并未列出具体课时数。为了适应学生综合性的康复训练发展需要,学校根据《方案》对课程进行了全面调整,对学生进行了感知、运动、认知、语言等方面的康复训练,低中年级每周安排5课时康复训练课,占总课时的17%,高年级安排3课时,占总课时的10%,合理调整课时,确保了康复训练的效果和质量。

3.多元训练实施

(1)组织形式:集体与个别相结合。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每个学生均有其优势智力。在集体教学中,同伴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模仿,会形成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学校感知觉统合、肢体康复、蒙台梭利训练课等,均采用以集体训练为主的康复训练方式,即把同一类型的4~6个学生组成同质小组放在同一训练室接受康复训练,针对学生共同的发展需求进行康复训练活动。

特殊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大,集体干预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对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缺陷矫正和个别康复训练是必不可少的。个别训练需要先根据学生的障碍类型选择相应的评估量表实施功能评估、鉴定,然后确定训练目标、内容与方法,最后进行训练效果评估。

总之,在康复训练过程中坚持全面康复与个别训练相结合的原则,更能帮助学生达到既定的康复训练目标。

(2)拓展时空: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康复训练不能只限于专门的康复课,其与各学科教学要进行全面的整合,如言语沟通领域的训练目标、内容可以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此外,课外活动中也可渗透康复训练,如每天上下午的眼保健操调整为手指操,旨在训练学生手指的灵活性。

(3)争取支持:学校与家庭要合作。在集体康复训练课中,学生人数多,教师难以照顾到每一名学生。为破解人手不足困境,学校充分利用家长资源,组织家长培训,使其了解相关康复训练方法,以协助教师训练。如感知觉统合训练中,采取的是家长助教的形式,既增进了亲子感情,又保证了训练时间和强度。

4.重视两端延伸

(1)早期干预。0~6岁是幼儿神经系统结构发展的重要时期,是智力、语言发展的关键期,所以“医教结合”的原则在于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干预。为此学校和扬州市妇幼保健医院合作,“走出去”开展了“医教合作”试点模式,定期为0~3岁残疾幼儿开展教育康复活动,受到了家长的欢迎。

(2)职前培训。康复训练的最终目标是使智障学生的生理、心理功能得到改善及发展,潜能得到开发,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并让他们掌握一些基本的生存与发展技能,为提高生活质量打下基础。因此,对于高年级学生,学校更强调的是作业治疗,如利用生活训练课、劳动技术课进行康复治疗。

5.发展艺体康复

除以上功能性康复以外,学校还秉承扬长补短的理念,重视对学生进行艺体康复,帮助他们建立自信,体验成功。艺术康复方面,学校选取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开设了器乐、舞蹈、手工、绘画、珠算等多个社团,鼓励学生积极尝试。2015年,由师生自排自演的《奥尔夫声势律动》获得第七届全国特校学生文艺汇演一等奖,给学生带来了极大的鼓舞和自信。运动康复方面,学校大力开展特奥运动,除了每年一届的校级特奥会外,还有四年一届的省级特奥会,对于塑造学生品质、重拾生活信念都发挥了难以替代的作用。

四、获得成果

1.学生层面

学生缺陷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代偿和改善,肢体障碍的学生动作灵活性得到提升,个别学生改善明显;言语障碍儿童语言表达能力进一步增强,95%以上的学生能够表达基本需求,主动向教师问早、问好。除组织功能改善外,在扬长补短理念的指引下,学生由自卑转为自信,越来越多地走出去,参与社会互动,为顺利融入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2.教师层面

学校康复训练课程的开展,促进了教师业务能力的提升,近两年有6篇关于康复训练的在省级以上刊物,还有多篇在省、市获奖。

3.学校层面

学校顺应特殊教育发展的新趋势,积极转变办学职能,将康复训练作为课程文化来建设实施,取得了可喜成绩。以语言康复课程为例,2014年,学校申报“语言康复”课程建设,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连续两年考核荣获“扬州市广陵区优秀课程基地”称号。

五、实践反思

1.培养康复治疗师

康复训练教师不同于其他学科教师,需要有专门的技术支撑。在目前培智学校师资匮乏的情况下,学校只有通过“培训+自学”的方式培养兼职康复治疗师。因此康复治疗师应当是“多面手”,需要了解掌握康复训练方法,包括物理疗法(PT)、作业疗法(OT)、语言疗法(ST)等。

2.构建科学评估模式

要避免盲目的康复训练,就先要进行评估,了解受训学生是在哪些方面出现了问题,对问题进行分析,找到问题的原因,对症下药。因此,只有构建统一、简单、实用、操作性强的标准化功能评估模式,才能促使康复训练更加科学、有效。

3.建立多部门联动的信息系统

为改变教育和康复脱离、信息不对接的现状,扬州市教育局、市残联等相关职能部门可建立“残疾学生信息系统”,为需要接受特殊教育的学生建立个人电子档案,全程记录受训学生的康复、教育情况,跟踪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