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绩效审计论文

绩效审计论文

绩效审计论文

绩效审计论文范文第1篇

(一)、基础理论研究不够,缺乏系统理论指导

对于绩效审计,国外研究发展时间相对较长,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在很多方面未能取得广泛一致,我们自然不能照搬照套。国内学者和研究人员对中国特色绩效审计也进行了一些研究探讨,但都十分零散,没有形成比较统一的主流观点,无以深刻影响我国绩效审计理论、观念和实践的格局。因此,在缺乏比较系统的理论指导前提下,要全面开展绩效审计实践活动是比较困难的。

(二)、面向社会宣传不够,缺乏一定审计环境

由于中国特色绩效审计理论研究成果相对缺乏,有的地方绩效审计实践近乎空白,审计机关也没有将绩效审计纳入审计宣传的范围等诸因素的影响,政府领导和相关部门知之甚少,广大民众也对缺乏了解,社会关注度极低。致使中国特色绩效审计远在绝大多数人的视线之外。因此,开展绩效审计缺乏一定的审计环境。

(三)、法律法规依据不够,缺乏具体指导细则

修订后的《审计法》规定,审计机关对被审计单位财政收支或者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依法进行审计监督。“效益”二字,很宏观很笼统,不足以支撑中国特色绩效审计的开展。除此之外,目前尚无其它法律法规规定。同时,指导绩效审计的具体实施细则也未出台。因而,有的地方试行绩效审计,只能在不规范、低水平的状态下进行。绩效审计的法律依据不充实,成为制约绩效审计发展的关键因素。

(四)、专业审计力量不够,缺乏相关从审经验

绩效审计范围的广泛性,审计目标的全面性、审计对象的复杂性及审计评价标准艰难性等多因素的组合,要求从审人员具备多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尽管我国审计已有二十余年的发展,这类专业审计人员仍十分缺乏。加之绩效审计实践活动很少,绝大部分审计人员无绩效审计从审经历和从审经验,这势必影响广大审计人员开展绩效审计工作的信心。

(五)、评价指标体系不够,缺乏统一衡量标准

各项资金的绩效实现过程和表现形式各不相同,因此绩效审计的对象会千差万别,从而衡量和评价被审计事项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等方面的指标、标准有所不同,也难以统一。有时不同地域同类事项的评价指标、标准也不能一概而论。甚至同一审计项目采用不同的评价指标和标准,所得出的结论都会有所不同。没有切实可行的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和衡量标准,审计质量和审计风险无法控制,影响绩效审计开展。

(六)、相关制度完善不够,缺乏审计结果运用

绩效审计成果能否得到充分有效运用,是体现绩效审计的作用和价值的重要方面。目前,由于审计结果公告、责任追究制度等可以有效促进审计结论执行和审计成果得到运用的相关制度尚不完善,或者说无法全面执行,在很多地方就连财政财务收支方面的审计结论还难以得到全面的执行落实,相关制度规定还未十分明确的绩效审计结果运用会更难得到保证。

二、解困途径和对策

一、组织力量,借鉴国内外有关绩效审计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结合我国审计特点,对中国特色绩效审计的基础理论展开较系统的研究

中国特色的绩效审计是我国现有审计理论体系的新支,目前尚研究不够,有关理论的研究应该全面深入展开。可由审计署牵头,各地方审计机关参与,组织审计实务工作者和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审计理论研究人员,通力合作,理论联系实际,借鉴国内外有关绩效审计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结合我国审计特点进行研究。明确中国特色绩效审计的基本含义、特点、审计目标、审计内容、评价指标体系、标准、审计技术方法、审计质量控制和审计结果运用等问题相关问题。确立一个相对主流的观点用以统一绩效审计相关人员的认识,然后再在不断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丰富和完善。

二、广泛开展宣传,让社会更多的了解中国特色的绩效审计,营造良好的绩效审计环境

审计宣传是审计机关的一项基本工作。多年来,审计宣传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影响,为推动审计工作的深入开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也积累了比较丰富的审计宣传经验。今后,我们应该加大对中国特色的绩效审计的宣传力度。通过报纸、电台举办绩效审计的宣传专栏,相关会议宣讲绩效审计,印发有关绩效审计的专题宣传资料,电视台做有关绩效审计的访谈节目,重大绩效审计案例实行公告等多种手段和方法,多场合、全方位宣传中国特色绩效审计。通过不懈的努力,让领导了解、民众知晓。与此同时,各级审计机关还应积极向市委、人大、政府等相关领导争取对全面开展绩效审计工作重视和支持。为全面开展绩效审计营造良好的审计环境。

三、进一步加强审计队伍建设,充实专业审计力量,创新队伍管理体制和方法,加强培训,为开展中国特色绩效审计提供人力资源

全面开展中国特色的绩效审计,要不断优化人才结构,通过公务员招考、调入、聘请等方式逐步提高法律、工程、环境保护和计算机等相关专业人员比例。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在各级审计机关建立绩效审计领导和业务咨询指导小组,由主要领导、审计业务骨干、法律、经济学、统计、建筑、工程技术、环境保护和计算机等方面的专业人员组成。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缺乏的可进行专家外聘。所建立的业务领导小组统筹全局的绩效审计专业技术工作,进行有关绩效审计的专业协调、专业咨询、业务指导、质量控制以及绩效审计结果报告的把关等工作。同时,还应加强现有在职人员绩效审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培训,大规模培训绩效审计专业人员。改进培训方式,由国家审计署和省级审计机关,利用金审工程所建立的网络平台和其他方式,用全员培训与培训绩效审计业务骨干相结合、全面培训学习绩效审计知识与以绩效审计重点案例剖析学习相结合、上级审计机关派员深入基层指导绩效审计实践与下级派员参加上级审计机关的绩效审计工作进行现场练兵相结合等多种方式,着力提升广大审计人员宏观分析的能力、查处揭露重大违法违规和经济犯罪线索的能力、财务信息分析的能力和实事求是作出审计判断的能力,提升广大审计人员有效开展绩效审计的其他各种专业胜任技能。

四、积极推动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制订和完善,进一步充实绩效审计法律法规规定

积极推动有关绩效审计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制订和完善,努力做到用专门的法律法规条款规范绩效审计。在做好审计法实施条例的修订和经济责任审计条例的制定工作中,注重涉及完善有关绩效审计的内容。在开展绩效审计工作的起步阶段,国家审计署至少先应依据审计法和其他方面的一些相关规定,以部门规章来明确绩效审计的相关事项,让绩效审计工作逐步开展起来。之后,要立足我国审计实践,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在较短的时间内出台绩效审计准则和指南。五、积极探索,制订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绩效审计评价标准,构建起绩效审计评价标准体系

构建绩效审计评价标准体系应遵循全面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定性与定量结合原则、长期和短期结合原则和成本效益原则。从这些原则立场出发,探索制订绩效审计评价标准体系可从三个层次进行。一是指导性标准,就是对绩效审计评价标准和一些具体做法作出的原则性规定,主要来源于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这些是绩效审计评价的基础;二是技术性标准,包括已被广泛接受的专业标准、国家标准、行业组织建议的标准以及被审计单位、项目的业务目标、用于衡量评价绩效的其他明确标准;三是替代标准,当上述两个层次的标准均不存在或者无法满足绩效审计评价时,可以考虑先用替代标准,包括同类先进组织的最佳实务以及被审计单位以前年度的最佳绩效等。此外,如果以上标准还无法满足绩效审计评价,审计人员就需要与被审计单位共同探讨制定共认的评价标准,创造性的开展相关工作。

六、广泛借鉴,摸索总结,大胆创新,积极运用先进的审计技术方法

绩效审计方法,是在审计工作中为了实现绩效审计目标而采用的工作模式、程序、措施和手段等,它包括绩效审计工作组织实施的方法、审计取证方法和审计工作质量与成果的考核方法等。但是对于广大的绩效审计工作者来说,更关注、更多的是运用绩效审计的一些具体方法。一般来说,常用的审计证据收集方法和分析方法,如审阅法、观察法、访谈法、抽样和案例研究法、统计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等都适用于中国特色的绩效审计工作。专项审计调查方法,能更高效率的涉及被审计单位和被审计事项的多个层面,是适用绩效审计的一个较好办法。应在开展绩效审计的过程进行进一步完善和有效运用。

七、建立并不断完善被审计单位资料库,及时补充相关信息资料

被审计单位资料库,是一种以电子文件形式表达的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经济运行、管理情况和审计情况等其他与审计相关情况的资料信息集合。被审计单位资料库通过收集和整理被审计单位的基本信息、业务信息、历年的财务信息和相关的审计信息,全面掌握被审计单位的情况,为充分行使审计监督提供必要的支持。资料库的来源,可以要求被审计单位提供,也可以是审计人员自己收集整理,还可以从有关部门单位取得。按照信息化工作要求,采集的被审计单位的信息数据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十个方面:被审计单位决算报表数据;被审计单位内部的机构设置及各部门的职责、人员分工等;重大会计政策选用及变动情况;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复印件、行政事业单位法人代码证书复印件;审计管辖单位的财务会计报表;与审计目标相关的电子业务数据、会计核算数据等。被审计单位所使用的核算软件;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情况及制度材料;根据被审计单位接受社会审计机构的审计情况和审计档案资料;审计管辖单位内部审计机构的审计情况和审计档案资料;其他有利于审计工作了解情况的相关资料等。与此同时,不断完善被审计单位资料库,及时补充相关信息资料,能及时掌握了解被审计单位发展历程,能跟踪被审计单位的情况变化,尤其适合绩效审计的工作需要。较好的被审计单位资料库对于绩效审计工作必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八、进一步完善和推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等相关制度,确保绩效审计结果得到运用

审计作用的发挥,突出体现在审计结论是否得到执行、审计结果是否得到运用。已经试行的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等相关制度,充分调动了社会舆论监督和问责制的力量,在促进审计结论执行,审计结果运用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为确保绩效审计结果得到运用,审计机关不断提高绩效审计质量的同时,应进一步完善并执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等相关制度。通过进一步完善我国法律赋予人大等相关部门的质询、罢免和撤职等监督手段,强化政府责任追究制度对决策失误、效率低下及造成重大损失浪费等行为的有关责任人问责,以确保绩效审计成果有效落实,减少和杜绝屡审屡犯现象和审计人力资源的浪费。

摘要:本文从中国特色绩效审计基础理论研究不够、缺乏系统理论指导;面向社会宣传不够、缺乏一定审计环境;法律法规依据不够、缺乏具体指导细则;专业审计力量不够、缺乏相关从审经验;评价指标体系不够、缺乏统一衡量标准;相关制度完善不够、缺乏审计结果运用等六个方面剖析了开展中国特色绩效审计工作面临的困难,并相应地提出了解决上述困难的对策。可资同仁借鉴参考。

关键词:全面开展绩效审计困难对策

参考文献:

《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载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网站

刘家义:《树立科学审计理念发挥审计监督“免疫系统”功能》,载《求是》杂志2009年第10期

王芳、周红:《国外政府绩效审计研究述评》,《财会月刊?理论》2009年第3期(下)

陈青:《推进我国效益审计的“结”与“解”》,《审计月刊》2008年10期

吕岚:《财政资金绩效审计浅析》,《商业会计》2008年第21期

吴星:《开展财政资金绩效审计的思考》,《中国审计》2009年第12期

宁森:《我国绩效审计对策探讨》,《现代商贸工业》2009年第6期

石文:《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国审计》2009年第13期

姜超:《预算执行审计与绩效审计相结合的优与忧》,《审计月刊》2008年12期

姜娜:《我国绩效审计实务操作模式的探索》,《北京审计》2009年第4期

黄大新:《完善绩效审计审计的措施》,《审计与理财》2009年第6期

郝志远:《审计宣传是审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审计》2009年第8期

董大胜:《审计人员要提高“四种能力”》,载《中国审计报》2009年4月13日第1版

惠兴梅:《美国审计署绩效审计的五项措施》,《中国审计》2009年第8期

胡春阳:《绿色GDP与政府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上海审计》2009年第1期

侯玲:《政府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初探》,《审计月刊》(武汉),2009年第5期

林良云、陈直华:《试探公共财政绩效审计内容》,《福建审计》(福州)2009年第1期

汪蕊:《构建行政事业单位绩效审计模式》,《中国审计特区版》(深圳)2009年第3期

施青军:《绩效审计方法》,载《中国财经报》2007-10-12

陕西审计学会课题组:《财政审计的发展趋势与战略构想》,《现代审计与经济》(西安)2009年第3期

王宝庆:《国外审计发挥建设性作用的三大启示》,《中国审计》2009年第7期

戴克柱:《关于建立被审计单位资料库的思考》,《安徽审计》(合肥)2009年第5期

浙江省审计厅:《效益审计的探索与思考》,《效益审计中国模式探索》(上卷),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绩效审计论文范文第2篇

难点一:对绩效审计的认识不到位

由于法制观念等诸多因素影响,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还不强,加之对绩效审计的宣传力度不够,人们对绩效审计的认识存在较大的差异性。首先,在我国理论界对绩效审计有两种片面的认识:一种观点认为经济效益只是对于物质资料的生产领域而言,而对于非生产领域的政府部门和非盈利组织机构不存在经济效益的问题,因此,我国政府审计也就无需进行绩效审计。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我国目前政府审计工作的重点是真实性审计,开展绩效审计会妨碍真实性审计。其次,在我国,有相当一部分审计人员对绩效审计的认知还存在着局限性,大多数还停留在对国外有关情况的介绍。甚至有些人认为,绩效审计是西方人搞的理论,其理论神秘莫测、高不可攀,在中国没有实施的基础。再加之操作过程复杂和理论上的模糊,一些程序、标准未制定,根本无法搞,因而驻足不前。最后,有的权力机关、公共管理部门及其负责人认为,依法审计就是审计我违反法律法规没有,至于决策、体制、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是改革、发展中的问题,并不违法,因而不是审计的事,也不能审计。这种对绩效审计认识的滞后和不到位已经严重障碍了绩效审计工作在我国的顺利开展。

难点二:绩效审计的基础比较薄弱

绩效审计的基础是要求被审计单位提供的资料数据(包括财务资料数据和非财务资料数据),以此来对被审计单位的绩效进行评价。任何绩效评价都离不开基础数据和资料的支持,否则一切评价都将失去意义。绩效审计必须建立在基础数据和资料是真实、合法的基础上,即在完成对被审计对象财务收支真实合法审计并对其不真实、不合法事项进行调整的前提下,才能实施绩效审计,按有关绩效评价标准和方法对被审计对象进行比较分析、评价和建议。否则就会使绩效审计的质量大幅下降,评价结果酌正确性、可靠性令人置疑,绩效审计评价也就失去意义。当前,由于我国社会诚信制度未完全建立,政府会计制度还不完善,经济领域违法违规、弄虚作假现象还很严重,会计信息资料的失真行为相当普遍,绩效审计赖以评价的基础可靠性不够,这就给开展绩效审计带来很大的困难和风险。

难点三:绩效审计的法律制度建设滞后

由于绩效审计的特殊性与复杂性,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法规体系适用于绩效审计,已出台的法律、法规中涉及绩效审计的内容较少。据了解,全国仅有深圳市《深圳经济特区审计监督条例》、湖南省《湖南省审计监督条例》、珠海市《珠海经济特区审计监督条例》引入了绩效审计的概念。而从各国绩效审计的发展来看,凡是绩效审计开展得比较好的国家都较早地制定和颁布了绩效审计准则及相关的规范。如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制定绩效审计准则的国家,早在1972年,就颁布了《政府的机构、计划项目、活动和职责的审计准则》,对政府部门及其他非政府部门有公共资金的领域进行绩效审计作了比较具体的规定。因此,尽快制订出一整套独立的绩效审计法规体系,是我国大力开展绩效审计和实现依法审计所必须克服的一大困难。

难点四:统一的绩效审计评价标准难以确定

评价标准是关乎绩效审计能否深冬有效进行的最直接的因素,是完整意义上的绩效审计必不可少的技术要件,其功能在于为保证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的一致性和客观性提供指南。然而,较之于财务审计而言,评价标准难以确定问题一直是制约绩效审计有效开展的技术因素。对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3E”的审计均可归结为成本与效益的分析和比较。由于政府部门的活动范围主要涉及基础设施建设、社会治安、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等许多方面,而且提供的服务一般是无形的、非赢利性的,这就给成本与效益的估算带来相当大的难度,也给绩效审计的评估造成直接的困难。这是因为政府活动的成本与效益不仅要考虑直接的成本和效益、有形的成本和效益,而且还要考虑间接的成本和效益、无形的成本和效益。对后者来讲,往往无法直接量化,且其估算的标准和方法会随着绩效审计对象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比如,教育支出、环境保护支出和公共卫生支出的社会效益在衡量标准与估算的原理上是不可能相同的。甚至同样的项目会有不同的衡量标准,不同的审计人员会有不同理解与判断,得出不同的结论。这使得每开展一项绩效审计,审计人员都必须在现场审计开始前,就衡量绩效的标准问题与被审计单位进行协商,或者寻求一种公认的、不存在异议的评价标准。此时,审计人员要特别注意所选择的评价标准的科学性、合理性、导向性,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评价结果的权威性、公正性。因此,能否解决评价标准是关系到绩效审计能否规范化开展的关键。

难点五:财政预算管理体制的不规范

从市场失灵理论来看,政府的作用在于弥补市场失灵。所以,政府的活动范围仅限于市场失灵的领域——公共领域。但由于受传统财政体制的影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地位一直得不到确立,地方部门预算的支出中,并未体现出在这一方面的成功改革,“缺位”和“越位”现象还普遍存在。目前各地在编制部门预算时,仍存在着一些不规范问题:一是预算内容的不完整,有些项目未纳入部门预算,如科技三项费用、其他支出、发票工本费收入、大量的预算外收入等,即大量财政性资金并没有真正纳入政府公共预算范围;二是几乎没有一个地方政府真正采用了零基预算,部门预算在实质上仍然沿袭“基数加增长’的方式。这种增量预算法不能充分考虑影响预算收支规模及其他变动的诸多因素,以承认既得利益为前提,固定了原有的不合理的财政供给范围和支出结构,使地方财政资金的配置难以合理化,可能造成有的部门需要的资金供给不到位,而有的部门则在积压浪费预算资金;三是预算编制时间短,预算数据的确定往往由于缺乏充分的科学论证而使得预算过于简单粗糙或笼统,形成了所谓的“豆腐预算”;四是部门预算的透明度与公开度差,地方政府的预、决算草案仍是密级政府文件。这些问题的存在已成为违纪者逃避人大监督和抵御审计部门适时监督的最好掩体。审计部门往往由于预算不合理和过粗的问题而无从下手或需要耗费相当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才能弄清事实的真相,这就大大削弱了审计部门的效率,不利于审计部门及时向政府提供有用的管理信息,进而影响到我国绩效审计的顺利开展。

难点六:审计人才结构单一,人员素质尚难以胜任绩效审计要求

绩效审计属于难度较高的审计,专业性和综合性都比较强,审计技术与方法更加复杂,审计人员只具备财经、审计方面的知识是不够的,还要求通晓经济管理和工程等多方面的知识。高质量的绩效审计还需要审计人员具有较强的评价政府工作绩效的意识,要求审计人员能够深刻地理解政府的工作,并有能力运用各种专业知识测定被审组织的业绩,以对其作出深刻而中肯的评价判断。在我国,审计人员的配置呈现出知识结构单一、技能素养差距大的非均衡特点,精通财务会计知识的人员占了大多数,而掌握管理学、社会学、技术经济、计算机、法律、心理学、工程学等方面知识的非财经类专业人员则严重缺乏。这种人员配置状况已成为制约绩效审计发展的关键因素,将不利于对绩效进行全面、客观、公正的分析评价。

难点七:受现行审计体制的制约,绩效审计的作用难以充分发挥

现行的审计监督体制是行政型模式,审计的委托者、审计者以及被审计者拥有同一的隶属关系和共同的利益,权责关系不明晰,实质上是一种政府自己使用公共财产同时又反过来审自己的“内部审计”关系。我国绩效审计的受托经济关系在处理上存在着审计独立性不够的问题。首先,一些地方政府领导对审计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法制观念淡薄,在指导思想上,怕揭露问题过多难以承担责任或影响政绩,因而违反有关规定干预审计机关依法揭露和处理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人为地要求审计机关将一些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删去,特别是当审计查出问题涉及到中央与地方利益关系时,往往从本地区利益出发,对审计发现的一些严重侵犯和损害中央利益的问题压制不报,隐瞒事实真相,或避重就轻,轻描淡写。其次,由于审计部门受本级政府领导,经费由地方政府供给,干部的使用、调动、任免权在地方,所以审计部门很难保持超然的第三方地位,千丝万缕的利益联系削弱了各级审计部门对各级政府财政的绩效审计和监督作用。这正是制约我国审计部门有效开展绩效审计的一个重要的体制性诱因。

难点八:传统财务审计工作量比重过大的格局在短期内难以改变

西方国家开展绩效审计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就是法律制度相对完善,财政财务活动中的违法违规问题相对较少,合规性已经不是审计的主要关注目标。但是,目前在我国的经济生活中违法乱纪行为还大量存在,审计机关每年都要揭露大量的违规行为,反腐败仍是审计机关的一项重要任务。这种状况的存在意味着审计部门不得不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财务审计工作中去,使得审计部门常常处于频于应付的被动地位,绩效审计工作则因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不足而不能正常顺利地开展,这无形中大大降低了绩效审计工作的效率,也增加了绩效审计工作的难度。

难点九:审计机关履行审计职责所必需的经费得不到保证

由于绩效审计是对审计对象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审计,再加上审计对象和方法的多样性、复杂性,使得绩效审计工作呈现出审计操作繁杂、运作周期长、需要各类的审计人员多、审计成本高的特点这势必会造成审计机关经费越来越大、越来越紧张的问题。另外,无论是按照世界各国的通行做法,还是从我国审计工作的发展趋势来看,今后绩效审计工作的重点是监督政府财政的绩效。审计机关与财政部门是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但目前我国计关的经费是由同级财政部门孔L准的,由于两者关系不顺,再加上一些地方财力紧张,许多审计机关履行职责所必需的经费得不到保证,特别是地、县两级审计机关经费紧张的问题更加突出,影响了绩效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

绩效审计论文范文第3篇

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INTOSAI)第15届大会的代表们认为,环境方面的专业技术必须在政府环境绩效审计中得到有效运用,这些技术的获取途径包括邀请专家开展培训、招收新的专家进入最高审计机关或利用别国最高审计机关职员的专业知识进行联合审计等,代表们一致认为完善环境审计技术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最高审计机关之间相互交换有关技术评价标准和环境审计技术培训等方面的资料。此外,代表们认为环境技术委员会应当考虑向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织织成员推荐几种可行的审计方法(杨丽,2010)。OfficeOfInspectorGeneral(1997)指出,项目分级评估工具(PART)已经成为美国环保局(EPA)对环境保护项目进行绩效评估的最重要工具之一。PART提倡将定性问题定量化分析,通过设计问卷的形式对项目的绩效和管理进行评价,传统的PART包括项目目标、战略性规划、项目管理和项目效果四个部分。另外,MillarA(2001)指出,逻辑框架法(LFA)作为项目的评估工具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这种由美国国际发展署在1970年提出的项目开发工具,直到现在都被广泛的运用在项目考核评估中。EnvironmentalPr-otectionAgency(2008)在一份结果公告中提到,OfficeOfInsp-ectorGeneral在2003年对EPA的绩效考评中,应用了平衡计分卡法(BS)。依照BS法的框架,对环境类公共支出项目的绩效评估从绩效目标影响因素、为完成重大任务而增加的财务负担、内部管理和运作等4个方面进行。杨玉楠等(2011)研究指出,费用效益分析法是目前美国应用最为广泛的环境类项目评估手段。

2国内研究现状

2.1环保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视角

何芹(2009)针对目前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中的主流两大类指标,即经济指标和环境指标提出质疑,认为两者的独立运用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并建议采用生态效率的概念来衡量真实的绩效。袁广达(2007)建议以货币方式作为计量单位,从生态环境变化影响的视角,考察资源耗费、环保成本等方面评价绩效。并且参考《循环经济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从环境保护资金投入使用效益、环境保护能力建设、环境保护管理的监督以及社会效益综合评价等维度评价环境保护的效益。黄溶冰等(2012)从真实性、合规性、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和回应性6个维度来定义绩效,并且对每个维度的特征进行了分析。贾卉(2013)建议可以运用共性指标与个性指标,从项目决策、项目管理和项目绩效三个方面对环境保护财政资金绩效进行评价。

2.2环保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标准

刘晔、窦国栋(2007)以山西省污染防治资金为例,强调制定了农业与资源环保资金与项目的效益审计标准的重要性,建议将标准划分为定性标准和定量标准。其中,定性标准主要包括人大批准的部门预算、健全的法规和管理制度、是否有利于发展的根本标准以及审计人员的经验判断等;定量标准主要包括计划概算指标、部门或行业绩效指标以及其他相关指标等。何芹(2009)指出,评价标准是判断和衡量环境审计对象真实合法、环保公平以及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尺度,它主要包括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国家颁布的环境标准、绩效指标的具体标准等。刘长翠等(2007)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对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问卷结果显示,69.39%的被调查者参照其他行业经济效益评价的标准,18.37%的被调查者将监管人员的主观判断作为绩效评价的标准。

2.3环保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方法

刘晔、窦国栋(2007)以农业与资源环保效益审计为例,认为效益审计分析评价的内容复杂多样,应该采用一套有效的技术方法全面、深入的进行审计评价,例如价值分析法、因素分析法和对比分析法。程亮等(2012)在其构建的中央环境保护专项资金项目评估模型中建议,对项目效果层次的评估可选用系统分析、专家评议、文献调查法、横向对比法、费用效果法等;对项目影响层次的评估可以选用规制对比法、有无对比法、先后对比法、横向对比法以及系统分析和专家评议等方法。杨玉楠等(2010)认为绩效的评估适宜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评价中央环保专项资金项目的实施是否满足保障环境保护规划可持续运行的需求。袁广达(2007)认为环境效益评价中,可以运用“因素量化法”把一些与环保资金相关的非计量因素进行量化,并且按照其影响和重要程度进行排列,进而运用“对比分析法”与有关行业标准进行比较,以便得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评价结论。王爽(2012)建议环保财政资金绩效审计评价可以选用沃尔评分法、模糊数学分法、综合指数法、因素分析法以及方案比较法等,并且举例说明了沃尔评分法和因素分析法的具体应用。

2.4环保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模型

房巧玲等(2000)运用系统论的观点构建环保项目财政支出评价模型。模型涵盖了作为一个系统的财政资金运作的全过程,绩效的评价作为行之有效的系统反馈回路,由三级指标构成,一级指标分别为关注环境保护支出系统运作转换过程的指标———合规性、环境保护支出系统输出的指标———环保的效果和资金的使用效率。万寅婧(2012)以江苏省节能减排(重点污染排放治理)专项引导资金为例,基于逻辑框架法构建了包括从投入、管理、产出和效益三个方面在内的环保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模型,并且对应模型的三个方面构建了有三个级别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程亮等(2013)运用逻辑框架法从投入、产出、效果和影响四个方面构建了包括评估内容、评估指标、评估信息来源、评估方法在内的中央环境保护专项资金项目评估模型。孙童等(2007)分析评价了河北省省级环保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办法,该办法坚持从质和量两个方面对环保专项资金的项目实施内容和功能情况、资金保障情况、经济社会效益情况以及实施管理情况建立分层次的评价指标体系,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张芳丽(2007)认为环保专项资金使用效益不仅包括经济效益,还要考虑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在此基础上,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三个方面设计了相对系统的、涉及资金使用过程的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袁广达(2007)借鉴《循环经济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从环境保护项目资金投入的使用效益、环境保护的能力建设、环境保护管理的监督以及社会效益综合评议等四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李强(2012)将模糊综合评判法运用到环保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中,首先使用德尔菲法、文献调研法以及层次分析法构建一套由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和主要观测点组成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级指标的权重,基于此构建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法的综合评价体系。

3结语

绩效审计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政府绩效审计;审计体制;审计准则;审计指标体系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社会经济秩序的好转,审计工作的重心从真实、合法性审计转移到绩效审计上来,绩效审计是现代审计的核心内容,也是审计事业谋求自身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政府绩效审计的含义

绩效审计是指独立的审计机构或审计人员利用专门的审计方法,依据一定的审计标准,对国家财政支出或资助的投资项目的资金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独立地检查、评价,提出改进意见,改善公共责任,为有关方面决策提供有用信息的一种独立的经济监督活动。

二、我国开展绩效审计的可行性

从目前的情况看,我国进行绩效审计的条件日臻成熟。

1.经济发展是开展绩效审计的前提条件

我国经过20多年改革开放的发展和积累,市场化程度有了很大提高,初步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和运行机制,在这样的环境下,绩效审计将顺应形势的发展而产生。

2.我国绩效审计有法律的保障

我国1994年颁布的《审计法》,这为绩效审计的开展提供了法律保障。为适应改革开放,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我国制定了大量的财经法律法规,对企业的效益情况也提出了具体要求。

3.国内专家、学者的理论研究成果为绩效审计奠定了理论基础

我国理论工作者关于政府绩效审计方面介绍西方经验,阐述自我见地的书籍相继出版,为理论的完善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使政府绩效审计有了一定的理论指导。三、我国构建政府绩效审计模式的宏观环境

我国政府绩效审计模式的构建需要一个合理的宏观环境,本文从五个方面进行完善:

1.重构政府审计体制

美、英等发达国家的审计机关都隶属于立法机构,主要审计政府财政。我国这种隶属于行政机构的审计体制以及地方审计机关所实行的双重领导体制在中央和地方利益发生矛盾时,不利于确保政府审计的独立和政府审计作用的发挥,也不利于绩效审计的发展。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建议加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作用,将我国审计体制改革为隶属于人大的立法型审计体制,同时将地方审计机关所实行的双重领导体制改革为上一级审计机关会同地方人大共同领导、上一级审计机关为主的领导模式。这就使各级审计机关既实现了组织形式上的独立,又实现了经济上的独立。

2.健全政府绩效审计的法律体系

我国政府绩效审计是法律直接赋予审计机构的权力,所以健全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的法律规范是我国开展绩效审计的重要任务。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必须重新定位,以保证政府绩效审计监督的法律地位,维护政府绩效审计的法定性和权威性。

3.加快政府绩效审计准则的建设

我国的国家审计准则体系设计层次十分明确,但准则是将财务审计和绩效审计“捏”在一起综合考虑,这样容易造成国家审计准则操作性不强,不便于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遵循。我国现行国家审计准则主要是针对财务审计进行规定的,在基本准则和绝大部分具体准则中都缺乏对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开展绩效审计的规定。因此,可以对我国现有的国家审计准则体系进行修改,补充加入绩效审计概念,补充修改基本准则,制定政府绩效审计具体准则,必要时制定政府绩效审计手册审计指南。

4.建立政府绩效审计指标体系

政府绩效审计是对政府履行职能和承担责任的审计,政府绩效审计指标体系的设计也应当围绕这个核心内容进行。建立我国政府绩效审计指标体系,既要考虑目前我国党政机关设置情况、公务员管理考核制度和政府绩效评估体系等方面因素,又要考虑审计指标体系设计的全面性、科学性和适当超前性。

5.实施审计公告制度

审计公告制度就是审计机关对审计管辖范围内重要审计事项的内容、审计程序、过程、结果等,采用适当的方式向社会公众进行公开的制度。在推行审计公告制上,审计署与固定的有影响力的新闻媒介保持良好的关系,将重大的、社会公众关注的政府绩效审计项目的绩效审计报告刊登在重大报刊、电视等信息媒体上。除了政府绩效审计报告外,审计署还可印发一些宣传资料,将绩效审计项目的内容、结果以及审计建议的执行情况详细地介绍出来。审计署还可以将全部绩效审计的结果、审计建议、责任追究、落实情况等全部刊登在审计署网站上,以便任何人何时何地都可以查询。

参考文献:

[1]姚和平黄约:政府绩效审计的理论研究[J].当代经济2006(10).

绩效审计论文范文第5篇

绩效审计是政府审计形式的发展趋势,现代审计的发展促使人们更多的关注审计主体的效益性、效果性和经济性。政府审计的最终职能是促进国家行政机关的政务公开,财务收支审计的进一步发展就是绩效审计。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审计职能作用范围的不断扩大,传统的合规性财务审计已经不能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传统的财务审计正在逐步向“绩效审计”延伸,并成为审计发展的一种趋势。随着政府对经济调控力度的加强,国家公共支出所占的比例大幅度上升,公众要求政府加强经济责任,希望获得政府使用和管理公共资源的效率和效果方面的信息。绩效审计以第三者的角度,向有关利害的关系人提供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信息,可以促进廉洁高效的政府管理机构的建立,促进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促进资源管理者或经营者改进工作,更好地履行经济责任。中观审计以绩效评价为核心,可以有效地监控中观经济行为及其运行机制,防止宏观经济向微观传递时出现偏差和失控,促进国民经济系统良性循环,在提高中观经济效益的同时,带动整个国民经济效益的提高。绩效审计已成为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那么中观审计作为审计体系的组成部分,理应也以开展绩效审计为基础。

二、绩效审计方法是中观审计开展的基础

中观审计以绩效审计这种政府机关从事的非财务审计方式为主,那么中观审计的审计方法也可以借鉴绩效审计的方法。

1.信息收集技术方法①实地观察法。审计人员到被审计对象的现场观察其工作布局情况,了解经营管理全过程,获取被审计对象的整体印象,如:对存货、设备进行实地考察,注意观察是否有积压、废弃等浪费现象等;②面谈。审计人员通过分别询问被审计对象的高级主管、一般管理人员、当事人或者有关外部人员等,并获得答案,同时做文字记录的方式;③调查问卷。在涉及的人员或单位较多时,通过设计一整套科学合理的表格进行调查,调查文卷的所有内容要采用问答方式,问题切忌模棱两可或带有某种诱惑性要非常明确;④审阅法。通过审阅与被审计对象有关的文件资料包括会计档案、企业制度、以前年度的审计报告等,从中找出有用的信息;⑤座谈会。

2.信息分析评价技术方法①因素分析法,即对事实进行分析找出原因;②比较分析法,将实际情况计划、预算、标准、历史或同行业等进行对比;③量本利分析法,是根据产量、成本与利润之间的关系,分析比较选出最佳投资方案;④净现值法,引入货币时间概念,将不同时期收益与支出全部转换为同一时点上的货币价值,并对比得出结论;⑤统计抽样,该方法运用于总体比较庞大,一般用计算机作为辅助,最常用的是随即抽样。

3.平衡计分卡平衡计分卡是一种常用的绩效审计方法,其是一个综合评价审计对象长期战略目标的指标评价系统,它以财务、客户、内部经营过程、学习与成长四个相互联系的部分组成为核心,为每一部分设计适当的评价指标,赋予不同的权重,形成一套完整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该方法平衡兼顾了战略与战术、长期与短期目标、财务和非财务衡量方法、滞后和先行指标,以及外部和内部的业绩等多个方面。在业绩评价过程中,从股东及出资人的利益出发,获取立足与发展所需资本的观念,通过反映审计对象战略的全貌,从长远的财务目标开始,然后将他们同一系列行动相联系,最终实现长期经营目标。在审计对象经济结构时,充分考虑任何成果的获得主要由外部条件所决定,充分体现出“顾客造就企业”的思路。与价值链分析密切结合,循着调研、寻找市场———产品设计开发———生产制造———销售与售后服务的轨迹进行在各环节设置不同的评价指标,对其产品或服务的质量进行评价。在日益激烈的全球竞争中,被审计对象必须不断创新和学习,改善内部的信息传导机制,激发员工的积极性,提高员工的满意度。

4.综合审计系统地评审和报告会计责任关系以及由管理部门在完成其职责时所进行的活动、应用的制度与控制而论,可用许多方法阐明综合审计,但如何讨论的中心问题,都在于会计责任和效益的目的和概念。综合审计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对财务制度和内部控制进行评审和检查,意在形成对财务报表的审计意见,另外就是通过评审,以确定管理制度是否建立及其程序是否保证经济效益的实现。综合审计的范围包括有关财务与经营成果报告的会计责任的公证,以及满足法令所需的任何特殊要求。这个范围也十分广泛,语序对财力、人力和物力的管理进行评审和报告。它包括评审主要的管理活动和评价有关的制度和控制的适当性,意在保证要考虑到经济性、效率和效果。综合审计并不是面面俱到的审计,而是面面俱到的思考和有选择和审计。

三、逐步完善绩效审计评价体系为中观审计体制的发展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