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扶贫济困工作总结

扶贫济困工作总结

扶贫济困工作总结

扶贫济困工作总结范文第1篇

一、贫困现状

呼伦贝尔市三少民族自治旗有贫困人口5.96万人,占市贫困人口总数的45.32%,占三少民族自治旗农牧业人口数的18.23%,三少民族自治旗有贫困嘎查村108个,占市贫困嘎查村总数的38.57%,占三少民族自治旗嘎查村总数的31.21%。鄂伦春旗有贫困人口2.57万人,占市贫困人口总数的19.54%,占旗农牧业人口数的41.57%,有贫困嘎查村37个,占市贫困嘎查村总数的13.21%,占旗嘎查村总数的45.12%。莫旗有贫困人口3.18万人,占市贫困人口总数的24.18%,占旗农牧业人口数的12.86%,有贫困嘎查村56个,占市贫困嘎查村总数的20%,占旗嘎查村总数的25.45%。鄂温克旗有贫困人口0.21万人,占市贫困人口总数的1.57%,占该旗农牧业人口数的11.81%,有贫困嘎查村15个,占市贫困嘎查村总数的5.36%,占旗嘎查村数的34.09%。

二、致贫原因

1、产业发育迟缓,生产方式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莫旗的达斡尔族生产方式原以狩猎为主,后定居并转为经营畜牧业和农业,鄂伦春旗主要生产活动是狩猎,解放后,逐步实现了定居,生产逐步转向多种经营,是现今世界上少有的狩猎民族。鄂温克族原以狩猎和捕鱼为生,后来,出现了驯鹿业,现居住在鄂温克旗境内的鄂温克族从事畜牧业生产。贫困地区的种植业、养植业均属粗放型,产业结构单一,产品结构单一,所有制结构单一,资源开发层次低。

2、农牧业生产发展受自然生态环境的制约,基础设施差,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这些地带草原退化,土壤侵蚀,生态环境恶劣,主要因素是随着农牧区人口的不断增加等种种原因致使自然资源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森林资源在逐渐减少,天然草场部分被开垦和退化,几年来,由于植被破坏致使涵养水层能力降低,干旱和洪涝灾害频繁交替发生。

3、自我发展能力薄弱,科技水平低与资金、人才缺乏并存。贫困户具有共同特点:就是大多数人仍从事着传统的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他们在经历着民族生产方式变革时期,这一时期内,他们仍靠吃资源饭生活。然而,在自给自足的社会经济条件下,自然资源条件决定着生产发展,有什么资源就生产和消费什么产品,但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自然资源优势能否转化为经济优势,更重要的是取决于生产技术和市场条件,有丰富的资源,而没有加工产品的先进技术和设备与销售市场,自然资源优势就无法转化为经济优势。而贫困地区缺乏的恰是先进的科学技术与之配套的设施。

4、教育、科技、文化落后发展不平衡。由于贫困地区的贫困户大多数居住在地域偏远、自然环境恶劣,交通不便,经济信息落后的地方,致使贫困户文化程度普遍低。教育、科技、文化落后发展不平衡,加大了贫困面。

5、高寒地区人均消费支出高。三少民族自治旗均处于我国高寒地区,且交通不便,无论是生活日用消费品还是生产资料,其价格远高于交通便利的区域,同样的人均收入,实际生活中却不等值。

三、重点举措

(一)加强了对三少民族自治旗扶贫攻坚的领导力度。党政一把手负总责,旗扶贫领导小组组长均由分管旗长兼任,同时各级领导包扶贫困村、贫困户,及时解决扶贫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对本旗扶贫优惠政策的制定、项目计划的确定、资金筹措问题全部提到党、政议会日程,并把扶贫任务指标的完成情况作为党政领导政绩考核的一项内容,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形成“三级联动”的扶贫网络,是扶贫工作的重要保证,促进了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进程。

(二)重点选择好扶贫开发项目,形成贫困地区生产经济新格局。扶贫开发项目选择要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重点选择模式化生产提高经济效益的项目。首先要把扶贫项目选择与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基地建设结合起来,农区全面实行规模化饲养和舍饲半舍饲,牧区积极推行短期育肥和半牧半饲。加强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实行优质优价。二是坚持市场导向作用,立足资源优势,选准主攻方向,培育主导产业,采取引导龙头企业与贫困户签订购销合同等方式,促进农牧民的专业化生产。建立具有本地区特定的原料生产基地,形成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加强本地区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进一步搞活流通,逐步形成规模化、专业化的生产格局。三是本着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原则,按照由专业户、专业村向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步骤,形成农业为养而种,牧业为种而养,工业为种养而加的格局。四是在主攻种养业,改善基本生产条件,着力解决贫困人口温饱的大前提下,规划建设生产基地,为脱贫致富打下紧实的基础。

(三)加大科技推广力度,强化综合服务。在三少民族贫困地区有计划的推广科技含量高的农牧业项目,各级政府部门帮助贫困农牧民选择适用技术,采取政策、技术、资金三配套的办法,实行工薪和绩效挂钩,组织农牧林水科技人员深入生产第一线,包项目、包技术、包培训、建示范点,加大了科技推广力度。

(四)推行开发式扶贫,引导贫困户自主脱贫

针对贫困村及贫困户的致贫原因,采取深入基层、进村入户等办法,多种形式深入做好宣传发动工作,积极改变贫困地区及贫困农户的落后思想观念,提高他们的致富技能。同时,高度重视贫困地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和党员干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切实转变贫困户的“等、靠、要”落后思想观念,引导贫困户树立自立自强、自主脱贫的主体意识。通过建立扶贫竞争机制,把扶贫资金与自主创业、劳动力转移挂钩,引导贫困村和贫困户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致富”,激发扶贫对象主动脱贫致富的热情。

(五)加强扶贫管理,提高扶贫开发工作透明度

以行政村为单位对经调查核实的贫困户名单都在各村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防止非贫困户、人情户列入贫困户。实行扶贫开发工作数字化管理,对扶贫对象实行数据库动态管理,做到户有卡(帮扶记录卡)、村有册(花名册)、乡(镇)有簿、旗有数据库,实行电脑动态管理。在确保扶贫开发工作稳定有序推进的同时,全面接受社会监督,提高扶贫开发工作的透明度和实效性。

(六)加大扶贫项目资金整合和管理力度

保证资金的正确投入方向,与其他部门投入到贫困地区的项目和资金加大整合力度,发挥资金效益最大化。在资金使用上,建立扶贫资金使用公示制度,完善报帐制,确保扶贫资金接受各方面的监督,做到扶贫资金专户专帐管理、封闭运行、专款专用。

扶贫济困工作总结范文第2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建设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为契机,以扶贫到户、整村推进、连片开发为重点,切实做好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工作,形成大扶贫格局,不时提高扶贫开发水平,增强老区贫困地区发展活力,推进全市经济社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当年完成项目建设任务的70%扶贫搬迁1350户、5400人;新建和改造特色产业基地10万亩;雨露计划”培训9350人;编制好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项目规划,目标任务:解决8万低收入人口的脱贫问题;启动148个重点贫困村和老区村整村推进。并组织实施;力争使全市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以上。

一、全面启动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围绕建设“红色大别山、发展大别山、绿色大别山、富裕大别山”总体要求。科学编制试验区经济社会发展区域规划和专项规划。二是积极组织开展试验区建设试点。各地要围绕统筹城乡发展、特色产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扶贫开发、民生工程等方面,创新体制机制,先行先试,为试验区全面推进探索经验。每个县(市、区)要选择1-2个乡镇,每个乡镇选择3-5个村开展试点。三是做好大别山革命老区(黄冈)优势产业推介和招商引资洽谈活动准备工作。各县(市、区)和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与配合,认真做好各类推介项目的收集、整理、编印及活动的各项准备工作。特别要加强与企业对接洽谈工作,重点推介大别山革命老区的优势资源、优惠政策和骨干项目,力争每个县市都有重点项目落户,总投资达到50亿元。

二、突出抓好扶贫开发重点工作。一是实施整村推进。全市要集成资金、集中项目、集聚力量对86个重点贫困村实施新一轮整村推进。确保财政扶贫和以工代赈资金总量的80%用于重点贫困村建设。二是突出产业发展。加大产业化扶贫力度,引导农村贫困户发展特色主导产业;通过扶贫贴息贷款扶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拉动全市特色产业的发展;拓宽扶贫领域,把产业化扶贫与旅游扶贫、招商引资扶贫和社会扶贫结合起来,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继续抓好小额贴息贷款、村级互助资金等工作,切实协助贫困农户解决发展生产“筹资难”问题。三是强化能力建设。继续抓好贫困户子女技能培训工作,选送1200名贫困户子女到市电子信息学校进行“双证”培训,引导和鼓励贫困户“两后生”接受职业教育,提高就业能力。改革“雨露计划”转移培训实施方式,探索“资金到县、直补到人”补贴方式。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有计划、有组织开展贫困地区干部培训,重点抓好整村推进贫困村党支部书记培训。继续与广东国华纪念中学合作,推荐一批优秀应届初中贫困生到国华中学就读。四是推进扶贫搬迁。整合资金资源,创新安排模式,把扶贫搬迁与新农村建设、农村危房改造、生态移民、旅游搬迁结合起来,做到搬的出、稳的住、能致富。五是加强老区建设。做好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工作的同时,参照整村推进的做法,启动6个重点老区中心乡镇连片开发和62个重点老区村整村推进工作。加强与老促会的联系和沟通,充分发挥老促会在老区建设中的作用。

三、努力实现“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认真总结5个国定重点贫困县和1个省定重点贫困县经验的基础上。科学识别贫困人口,建立动态的贫困人口信息数据库。二是分类落实扶持政策。各级扶贫和民政部门要密切配合,对贫困人口实行分类扶持政策,逐步做到全覆盖,实现“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以项目到户为基本途径,突出能力建设,完善扶贫到户措施。各地要通过“雨露计划”产业发展、贷款贴息、互助资金等入户项目,直接扶持贫困户;对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通过低保、救助等方式保证基本生活需要。

四、全力做好各项试点工作。一是认真做好英山脱贫奔小康试点。要围绕实现脱贫奔小康试点“三年有明显变化”目标。一手抓县域经济发展,确保实现贫困人口减少10%年度目标。二是认真做好连片开发试点。进一步完善红安革命老区连片开发示范项目,确保通过国家验收;麻城扶贫试点项目要加快进度,确保年底全面完成试点工作任务;大力推进罗田县、团风县杜皮乡、黄梅县柳林乡“连片开发”试点项目建设;蕲春县扶贫互助金试点工作要抓紧落实,确保取得实效。

五、着力构建大扶贫工作格局。积极探索专项扶贫、行业扶贫与社会扶贫相结合的经验和作法。动员各种力量,扎实开展扶贫。一是抓好中直、省直定点帮扶工作。对中直、省直定点帮扶单位,要密切联系,做好服务,争取更大的支持。特别是要加强与国务院扶贫办外资中心的联系,切实做好外资中心党支部与红安县长丰村、浠水县汪岗村党支部结对共建的服务工作,争取国务院扶贫办外资中心对我市的进一步支持。二是抓好“1321帮扶工程。调整和补充市、县(市、区)四大家”领导扶贫联系点,力争每个整村推进重点村有一名市、县级领导带领3-4个市、县直部门进行帮扶。三是抓好“结对帮扶”工程。继续在全市组织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党员干部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县级以上干部每人帮扶一户,其他干部二人帮扶一户,并将帮扶情况作为年度考核的重要依据。四是抓好扶贫责任制的落实。对扶贫点工作进行半年一总结,年终一考核。组织对各县(市、区)党政主要领导扶贫责任制落实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干部提拔任用的依据之一。

扶贫济困工作总结范文第3篇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家旃顺”为你整理了这篇2020年市民政局年度扶贫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2020年是脱贫攻坚的收官决胜之年,新年伊始,全国范围内爆发了新冠肺炎疫情,驻村扶贫工作队认真贯彻落实关于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和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坚定不移地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着重将脱贫攻坚与推进乡村振兴紧密结合,巩固脱贫攻坚工作成效。上半年以来,驻村工作队在各级党委的正确领导和扶贫办的指导下,着力抓好“疫情防控”“脱贫攻坚”“基层党建”等中心工作,切实落实各项政策,务实开展扶贫工作,真抓实干,较好完成了全年度精准扶贫工作任务,具体总结如下:

一、扶贫村基本情况

梅岭村现有15个村民组,农户664户,人口1962人,老年人口353人,其中60-79岁为307人,80岁以上46人。共有贫困户135户388人,目前已脱贫133户380人,尚有2户8人未脱贫,贫困发生率为0.407%。

二、帮扶工作开展情况

(一)加强疫情防控工作,助推扶贫工作成效。为全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和脱贫攻坚战,驻村工作队采取针对性的帮扶措施,担负起疫情防控期间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帮扶工作的重要职责。深入学习领会关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重要讲话批示精神,要求结对帮扶干部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及时了解贫困户的生活、生产情况,并相应采取帮扶措施,宣传疫情防控知识,增强贫困户自我防范意识,确保基本生活不受影响,不发生因疫情致贫返贫。在疫情防控的困难时期,驻村工作队将疫情防控工作和解决贫困户生产生活实际困难结合起来,既做好疫情防控的宣传工作又解决好贫困户的实际困难,把党和政府的关心与温暖送到每一位贫困人员心坎上,确保贫困户安全度过疫情,早日复工复产,助力打好梅岭村的疫情防控阻击战。

(二)夯实基层党建工作,促进扶贫工作开展。抓好基层党建是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根基和前提,坚持开展“三会一课”和党员活动日等组织活动,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学习,重点抓“两委”班子、优秀党员队伍、帮扶队伍三支队伍建设,强化综合素质、强化理论学习、强化责任意识,提高服务效能,强化群众监督,提高村务公开透明度,有力促进了“两委”班子转变服务方式,有效激发了村领导班子活力和村干部的干事热情,从致富带头人,复转军人中发展党员,培养村级后备干部,并且运用党员示范户带动贫困户脱贫。以重要讲话精神为抓手,着力加强村党组织建设,形成强有力的战斗堡垒。强化理论学习,提高履职本领,定期召开党员大会,让党员铭记“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强化责任意识,提高服务效能,对村里重大事项、重点项目、民生工程实施等进行民主评议、集体讨论、集体决策,强化群众监督,提高村务公开透明度。从规范管理与民主监督角度出发,加强村监督委员会监督职责,确保村委各项政策公开、公正、透明。

(三)明确项目建设重点,加强扶贫项目建设。梅岭村位于舒城县万佛湖镇最南端,是万佛湖风景区的北大门,境内山环水绕,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是扶贫开发的核心重要地段。如何巩固现有的脱贫成果,是驻村工作队考虑最多的一件事情。今年以来,围绕发展村集体经济,驻村工作队加大帮扶力度,因地制宜、精准施策,从村实际出发,依托旅游资源优势,积极谋划帮助驻点村发展旅游扶贫项目,筹集资金40万元,投入梅岭村农家乐二期项目建设,帮助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市民政局张金全副局长调研驻村工作情况时指出:充分利用国家5A级景区万佛湖的资源,继续完善“农家乐”的建设和旅游产品的开发,营造乡村旅游小环境,提升景观质量和吸引力,增加旅客量,使乡村旅游提质增效,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打造乡村旅游新名片,促进梅岭村集体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三、理清脱贫攻坚思路,发展村集体经济。

驻村扶贫工作队立足实际,把发展壮大梅岭村集体经济列入重点工作任务,积极探索,努力进取,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使集体经济逐步发展壮大,年创收达22万元,较上一年度增收近10万元。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集体经济得到空前发展,迈入集体经济发展的先进行列。

工作队多举并措,助力村集体经济发展:一是全面加强梅岭村标准化规范化党支部建设,加强对集体经济组织的领导,不断发展壮大新型集体经济规模,村集体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一个强有力的村级班子,采取集中培训、分期轮训等方式,加強班子队伍建设,进一步明确职责、细化分工和任务。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提供了组织保障。二是依托旅游资源优势发展集体经济,坚持立足资源做文章,充分发挥驻村工作队、包保领导、帮扶单位的优势资源,积极争取政策资金支持,于2017年新建“旅游农家乐”项目,采取集体所有、承包经营的方式,已通过招标于2019年租赁出去,年收益7万余元。三是依托集体资产实现增值。长期利用集体林业山场(500余亩)采取租赁方式,壮大集体经济,年收益达15万元。租赁农科队集体土地20余亩,年创收两万余元。四是依托产业带动,促进集体增收。围绕优势产业投资5万元兴建大棚种植蔬菜,每年收益2万余元。五是深入推进光伏发电项目建设,加强光伏电站运营管理维护,为村集体经济创收7万余元。

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扶贫工作成效显著:

梅岭村始终深入贯彻党的精神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思想,持续深入推进扶贫工作,就当前群众关心的扶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农村农业工作面对面沟通交流,切实解决困难群众关心的问题,脱贫攻坚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目前已解决133户378人脱贫问题,全村人均收入已达1.6万元,成功实现县摘帽,退出贫困村。全村全面落实扶贫产业政策,发展产业扶贫76户,发展到户产业131个(其中:特色种养业39个,光伏扶贫29个,乡村旅游扶贫2个,资产收益扶贫61个),实现到户产业补助136万元,产业覆盖率达贫困人口的53%。梅岭村坚持产业、就业双轮驱动模式,全面实施就业扶贫、健康扶贫、社保兜底扶贫、易地扶贫搬迁和贫困户危房改造、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保护、金融扶贫、网络扶贫、社会扶贫“十大工程”,全面夯实了脱贫攻坚基础。

五、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是产业发展单一,基础比较薄弱,多数产业尚处于初期发展阶段,短期内难以形成规模效应;二是一些贫困群众思想保守,不同程度存在等靠要思想,内生动力不足。

解决方案:一是重建农村社会价值观,加大教育投入,从思想上要改变坐等吃扶贫款的不良思维;二是推行惠民政策时,提高标准,严格执行程序,加大对政策执行情况调查,规范政策落实;三是重新建立农村经济结构,因地制宜发掘农村资源制定切合当地实际的发展规划。例如旅游开发、生态农业等。

六、归纳五年来扶贫帮扶情况

针对梅岭村实际,科学编制“四项清单”,绘制村级“一单一图”,挂图作战,合理确定帮扶村出列时限、贫困户脱贫路径和滚动计划,并全面落实“单位帮村、干部包户”制度,开展走访帮扶活动。为扎实开展扶贫帮扶工作,近年来六安市民政局、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先后投入到户帮扶资金、项目建设资金,共154万元,投入“救急难”资金3万元。 ???具体帮扶措施?:实施了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社保兜底等政策。

1、产业扶贫。全村申报到户产业项目30户,年均发放补助资金4920元,贫困户通过养牛、养鱼、养猪、肉禽、蔬菜种植等项目实现增收。全村一类光伏受益人员21户,户均年收益6000元,二类光伏受益人员5户,户均年收益8000元,三类光伏受益人员35户,户均受益3000元,总计68户,28.7万元。2019年完成梅岭村电商网点创建任务,坚持全域旅游发展理念,大力发展梅岭村旅游产业,推进提升重点旅游扶贫村“八个一”工程。

2、就业扶贫。制定实施就业扶贫三年行动计划,推动就业意愿、就业技能与就业岗位精准对接,提高劳务组织化程度和就业脱贫覆盖面。全面深化“三业一岗”就业扶贫模式,开发梅岭村保洁、保绿、治安、护路、护林、扶残助残、养老护理等公益岗位,共帮助贫困户33人。2020年申报公益性岗位34人,帮助贫困户实现就业。????

3、教育扶贫。2020年到目前为止,贫困学生总计补助11.582万元,其中,享受高校贫困生补助18人,补助5.4万元;享受春季“雨露计划”19人,补助2.85万元。其中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学生等总计补助3.112万元。作为扶贫驻村干部,即是贫困户的帮扶人,引路人和贴心人,也是贫困户脱贫致富的责任人。为了村里的教育扶贫,驻村工作队积极争取市民政局、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及军休中心关工委支持,开展关工助学及关爱留守儿童计划,自2017年至2019年合计资助了46名大学生(其中贫困户9户),共计资金:43400元。2018年至2020年三年度“一对一”结对帮扶农村留守儿童或孤残儿童5名。其中贫困户1户,每人每年500元,资助特困大中专学生每人每年500元,共计:9000元,两项合计:52400元,为梅岭村教育扶贫上画了一副完美的画卷,今年梅岭村高考本科入学人数高达18人。

4、健康扶贫。全面落实贫困人口“351”“180”政策和“三保障一兜底一补充”综合医保政策,加大对贫困人口重大疾病政府兜底保障力度。落实贫困人口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个人缴费财政补贴政策,实施扶贫医疗救助,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现贫困人口应签尽签。

5、社保兜底扶贫。完善农村低保制度,健全低保对象认定方法,将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和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且无法依靠产业就业帮扶脱贫的贫困人口纳入低保范围。开展失能、半失能特困老人集中供养护理,切实解决其长期照护困难。加大临时救助力度,及时将符合条件的返贫人口纳入临时救助范围。全村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员40户70人,特困供养户18户18人(其中贫困户16人),残疾人53人。

截至目前全村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不愁吃、不愁穿,保障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义务教育资助政策全面落实,基本医疗和大病保险全部参保,饮水安全。全面落实贫困户危房改造11户38人,确保所有贫困户安全住房有保障。

七、下一步工作打算:

在以后的扶贫工作中,将继续加大对扶贫工作的支持力度,以项目建设为重点,巩固扶贫成果,带领村民脱贫奔小康,一是继续加大宣传力度,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相链接工作;二是着力抓好重点项目建设,提高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三是紧紧围绕村集体增收和贫困户稳定脱贫的长效机制。

具体工作安排:

1、全面落实产业扶贫政策。根据贫困户的实际情况,积极与相关部门联系,争取政策和项目支持。一是养殖扶持。对有一定劳动力,自身有致富愿望的贫困户,鼓励其发展各类养殖产业。二是种植扶持,根据梅岭村蔬菜种植产业发展的情况,做好特色种养业补贴摸底申报工作准备,为贫困户申报产业发展补助。三是劳务就业和服务,贫困户中有劳动力,又愿意外出务工的,可根据其自身情况和技术能力,在村级经济发展组织中从事劳务工作,同时结合城乡环卫一体化、森林防护工作,全面深化“三业一岗”就业扶贫,大力开发村保洁、治安、护路、扶残助残等公益性岗位,给予贫困户提供各种就业机会。加强技能培训,实现贫困家庭中有培训需求的劳动力培训全覆盖。四是深入推进光伏扶贫,加强光伏电站运营管理维护,完善收益分配管理机制,提高光伏扶贫实效。

2、全力实施综合保障性扶贫工程。拟筹资25万元用物村急需解决的基础设施项目,按照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争取项目资金支持,进一步改善村内各项基础设施,增强发展后劲。完善“救、急、难”救助政策,对非贫困户等群众遇到特殊情况,加强应急性、过渡性及时给予救助,提高扶贫工作的群众满意度。

3、继续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深入推进厕所、垃圾、污水专项整治“三大革命”。开展农村生活垃圾专项行动,加大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力度,推进村庄绿化美化亮化、道路硬化,持续深入建设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宜游宜居的美丽乡村,为振兴乡村建设夯实基础。

扶贫济困工作总结范文第4篇

当年完成项目建设任务的70%扶贫搬迁1350户、5400人;新建和改造特色产业基地10万亩;雨露计划”培训9350人;编制好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项目规划,并组织实施;力争使全市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以上。

一、全面启动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围绕建设“红色、发展、绿色、富裕”总体要求。科学编制试验区经济社会发展区域规划和专项规划。二是积极组织开展试验区建设试点。各地要围绕统筹城乡发展、特色产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扶贫开发、民生工程等方面,创新体制机制,先行先试,为试验区全面推进探索经验。每个县(市、区)要选择1-2个乡镇,每个乡镇选择3-5个村开展试点。三是做好革命老区()优势产业推介和招商引资洽谈活动筹备工作。各县(市、区)和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与配合,认真做好各类推介项目的收集、整理、编印及活动的各项筹备工作。特别要加强与企业对接洽谈工作,重点推介革命老区的优势资源、优惠政策和骨干项目,力争每个县市都有重点项目落户,总投资达到50亿元。

二、突出抓好扶贫开发重点工作。一是实施整村推进。全市要集成资金、集中项目、集聚力量对86个重点贫困村实施新一轮整村推进。确保财政扶贫和以工代赈资金总量的80%用于重点贫困村建设。二是突出产业发展。加大产业化扶贫力度,引导农村贫困户发展特色主导产业;通过扶贫贴息贷款扶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拉动全市特色产业的发展;拓宽扶贫领域,把产业化扶贫与旅游扶贫、招商引资扶贫和社会扶贫结合起来,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继续抓好小额贴息贷款、村级互助资金等工作,切实帮助贫困农户解决发展生产“筹资难”问题。三是强化能力建设。继续抓好贫困户子女技能培训工作,选送1200名贫困户子女到市电子信息学校进行“双证”培训,引导和鼓励贫困户“两后生”接受职业教育,提高就业能力。改革“雨露计划”转移培训实施方式,探索“资金到县、直补到人”补贴方式。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有计划、有组织开展贫困地区干部培训,重点抓好整村推进贫困村党支部书记培训。继续与广东国华纪念中学合作,推荐一批优秀应届初中贫困生到国华中学就读。四是推进扶贫搬迁。整合资金资源,创新安置模式,把扶贫搬迁与新农村建设、农村危房改造、生态移民、旅游搬迁结合起来,做到搬的出、稳的住、能致富。五是加强老区建设。做好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工作的同时,参照整村推进的做法,启动6个重点老区中心乡镇连片开发和62个重点老区村整村推进工作。加强与老促会的联系和沟通,充分发挥老促会在老区建设中的作用。

三、努力实现“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认真总结5个国定重点贫困县和1个省定重点贫困县经验的基础上。科学识别贫困人口,建立动态的贫困人口信息数据库。二是分类落实扶持政策。各级扶贫和民政部门要密切配合,对贫困人口实行分类扶持政策,逐步做到全覆盖,实现“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以项目到户为基本途径,突出能力建设,完善扶贫到户措施。各地要通过“雨露计划”产业发展、贷款贴息、互助资金等入户项目,直接扶持贫困户;对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通过低保、救助等方式保障基本生活需要。

四、全力做好各项试点工作。一是认真做好英山脱贫奔小康试点。要围绕实现脱贫奔小康试点“三年有明显变化”目标。一手抓县域经济发展,确保实现贫困人口减少10%年度目标。二是认真做好连片开发试点。进一步完善红安革命老区连片开发示范项目,确保通过国家验收;麻城扶贫试点项目要加快进度,确保年底全面完成试点工作任务;大力推进罗田县、团风县杜皮乡、黄梅县柳林乡“连片开发”试点项目建设;蕲春县扶贫互助金试点工作要抓紧落实,确保取得实效。

五、着力构建大扶贫工作格局。积极探索专项扶贫、行业扶贫与社会扶贫相结合的经验和作法。动员各种力量,扎实开展扶贫。一是抓好中直、省直定点帮扶工作。对中直、省直定点帮扶单位,要密切联系,做好服务,争取更大的支持。特别是要加强与国务院扶贫办外资中心的联系,切实做好外资中心党支部与红安县长丰村、浠水县汪岗村党支部结对共建的服务工作,争取国务院扶贫办外资中心对我市的进一步支持。二是抓好“1321帮扶工程。调整和补充市、县(市、区)四大家”领导扶贫联系点,力争每个整村推进重点村有一名市、县级领导带领3-4个市、县直部门进行帮扶。三是抓好“结对帮扶”工程。继续在全市组织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党员干部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县级以上干部每人帮扶一户,其他干部二人帮扶一户,并将帮扶情况作为年度考核的重要依据。四是抓好扶贫责任制的落实。对扶贫点工作进行半年一总结,年终一考核。组织对各县(市、区)党政主要领导扶贫责任制落实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干部提拔任用的依据之一。

扶贫济困工作总结范文第5篇

一、我国农村扶贫政策的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扶贫政策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体制改革推动式扶贫

始于1978年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对于缓解农村贫困,减少农村贫困人口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极大地激发和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产品产量大幅度提高。农产品价格的提高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下降,使农民收入迅速增加。此外,国家还采取措施使社会财富的分配逐步向农民倾斜。

(二)大规模开发式扶贫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央政府决定采取特殊政策和措施对自然条件较差、生态环境恶化、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地区进行综合开发,以解决贫困地区人口的温饱问题,为贫困地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与此同时,我国专门性的扶贫开发领导机构“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成立,从此,我国在全国农村范围内开始了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扶贫开发。政府扶贫的指导方针改变了以往单纯救济的扶贫方式,向开发式扶贫转变,确立了开发式扶贫的指导方针。

(三)重点攻坚式扶贫

从1991年起针对生产生活条件极为恶劣、脱贫致富难度较大的地方的农村贫困人口,进行集中帮扶行动。在这一期间,中央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对扶贫开发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国务院颁布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明确目标、对象、措施和期限的扶贫开发行动纲领。为落实扶贫攻坚计划,中央多次召开扶贫工作会议。经过努力,2001年5月,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宣布攻坚计划基本完成。

(四)参与式扶贫开发

进入21世纪,我国农村的扶贫开发面临着新的困难。解决少数贫困人口温饱问题,改善贫困地区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成为迫切而又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2001年5月中央召开全国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总结了以往扶贫开发的成就和经验,部署了今后10年的扶贫开发工作。根据会议的精神,国务院颁布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新纲要注重发展科学技术、教育、文化和卫生事业,并且意识到疾病是使农户陷入贫困的一个主要因素,扶贫规划强调参与式扶贫、以村为单位进行综合开发。新纲要承认城乡间人口流动是扶贫的一个重要途径,并采取新的政策举措使农村居民更容易从城镇新出现的工作机会中获益。

据国务院扶贫办统计结果显示,我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由1978年的2.5亿人减少到2007年的1479万人,低收入人口也从2000年的6213万减少到2007年的2841万。与此同时,贫困地区的教育、医疗、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也得到长足发展,基础设施状况明显改善。

二、当前我国农村扶贫政策面临的新挑战

(一)市场经济的发展给农村扶贫开发带来了新的挑战

在市场经济中,农村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处于不平等的市场竞争地位,资金和资源的流失和投资倾斜使贫困地区稀缺的资源大量向发达地区流动,贫困地区的人才流失问题较为突出。

(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使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产生了诸多矛盾

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是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方向。但与发达地区相比,贫困地区不仅存在着经济规模、经济基础、经济实力的差距和发展阶段的差距,而且经济发展的质量和经济效益也不如发达地区。此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很重要的方面是要求贫困人口素质有相应的提高,贫困农户应该具备一定的自我发展能力,这在农村贫困地区显得比较落后和缺乏。并且贫困地区在追求经济效益,尽早摆脱贫困的主导思想支配下,常常不能正确处理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往往使经济发展建立在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的基础上。

(三)政府推动型扶贫的局限性和问题日益显现

随着经济体制的转轨以及各方面环境与条件的改变,以政府行政推动为主导的扶贫方式及实施中存在的缺陷和问题日益显露。表现为,一是政府的资金供给能力有限,难以满足社会对扶贫资金的需求。二是多部门参与和部门利益的存在使政府扶贫开发易出现难以协调的矛盾,并很有可能出现相互削弱甚至抵消工作成果的情况。三是由于政府对扶贫资金的管理过于宏观,难以形成有效的监督体系,影响了扶贫资金尤其是有偿资金效益的发挥。四是政府官员的高度流动性既不利于扶贫政策的连续性,也不能保证官员以负责的态度保证扶贫任务的落实,造成扶贫项目的短期行为比较普遍。

(四)特殊贫困地区矛盾突出

目前,在14.8万个贫困村当中,绝对贫困和低收入人口占乡村总人口的33%;在石山区、荒漠区、高寒山区、黄土高原区和地方病高发区、人口较少民族地区以及42个沿边境的扶贫重点县超过40%。在贫困人口总量不断减少的情况下,这些地区需要移民的农户比例明显提高。此外,革命老区发展相对滞后,全国237个革命老区目前农民人均纯收入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7%。

(五)农村脱贫人口的返贫问题显得日益突出

表现为返贫率高,返贫的区域集中性与分散性同时并存,具有频繁性。返贫蚕食着扶贫开发的成果,往往使广大干部群众多年的辛勤努力在瞬间化为乌有。同时,对贫困人群的经济基础、挣脱欲望、自信心打击巨大,一旦重陷贫困境地,不仅当初的努力付之东流,而且重新脱贫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六)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加剧

尤其是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的传统农业受到巨大冲击,而首当其冲将是贫困地区以种、养为主的科技含量低的农产品销售,农民收入也将可能因此大幅度减少。

三、农村扶贫政策的新要求

(一)要加快扶贫政策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开发方式和扶贫思路等方面的创新

在管理体制上,要强化扶贫工作责任,有专门的组织机构和专门的经费,有一套相应的法律制度来指导和约束这些机构的活动和经费的使用,项目的运行要按期完工,发挥效益,项目资金的使用得到监督。此外,要调整扶贫工作重心,适应新阶段贫困人口大分散、小集中的特征,由重点扶贫县转向重点扶镇、扶村、扶户。

在运行机制上,要完善扶贫开发模式,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开发扶贫、市场运作”的扶贫开发模式,着力增强扶贫能力,培育多元化的扶贫开发主体,实现各种扶贫资源优化组合,提高扶贫开发效益。与此同时,要完善扶贫资金投入和运营机制,建立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金配置上的基础性作用,逐步建立起以扶贫资金投入为导向,以农户自己投入为主体,以信贷、外资和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渠道、多元化扶贫投入机制。此外,要完善协作帮扶机制,协作帮扶是农村扶贫开发工作运行机制中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主要内容,是政府主导的扶贫开发的有力补充。协作帮扶有利于减轻政府扶贫压力,也有利于地区之间的交流,还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合作。

在开发方式上,一是以产业为支撑。产业层次低,结构不合理,是贫困地区的共性。要围绕当地主导产业选择调整的着力点和切入点,以科技为动力,大力提高技术装备水平,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杜绝低水平重复建设,以市场为导向,努力开发潜力产品,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把产业化经营作为新时期扶贫开发的主攻方向。二是以特色为主攻,大力发展特色经济。要发挥比较优势,整合优势资源,提高科技含量,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优化农副产品结构,发展龙头加工企业,发展绿色无公害优质农产品,完善服务市场体系,推进农业产业化。三是以项目为载体。改变过去单一抓粮的思维模式和重点扶持短平快项目等急功近利的做法,突出扎根性基础设施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支柱产业开发,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增加农民收入为重点,以提高基层组织领导、指导现代农业的能力和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为切入点,坚持两手齐抓,多管齐下,综合治理。

在扶贫思路方面,要跳出就贫困地区解决贫困的传统思维,从外部寻找脱贫致富的路子。坚持劳务扶贫与工业化相结合,“搬迁扶贫”与城镇化相结合,扶贫开发与农业产业化相结合,在开展物质扶贫的同时,开展精神扶贫破除困扰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小农经济观念和小生产的思维方式。

(二)要优化扶贫制度安排

应加大政府专业化扶贫机构的独立性,调整财政扶贫资金结构。鉴于扶贫机构仅作为协调机构带来的问题,建议强化专业化的扶贫机构的职能和权威。可考虑将财政扶贫资金的使用权由各级地方政府手中转移到各级扶贫机构手中。同时,应调整政府用于扶贫的资金结构,减少无偿性财政扶贫拨款份额,加大政府提供信贷资金的份额,更多地采用经济手段来进行扶贫。此外,还可考虑成立专门的小额信贷机构,完善国家扶助农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政策性贷款,逐步放开小额信贷的利率限制,提高贫困户“瞄准率”,培育扶贫机构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要加大农村组织化扶贫的力度

农户组织化是有助于实现农业发展和贫困农户脱贫的有效途径。农村组织化扶贫战略就是集中各种扶贫资源,以农户组织创新为核心通过引导、扶持来帮助贫困农户参与农村组织化的进程,最终使贫困农户走脱贫致富之路。贫困农户组织化是农村组织创新的一项新内容,应在农户组织化进程中加入扶贫资源、扶贫对象等变量,确立扶贫工作新的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

(四)改变贫困地区的文化观念

长期以来,以生存为根本的扶贫制度在力图改变物质财富匮乏现状的同时,相对忽视或遗忘了贫困地区精神状态的实质性提高。思想贫困是比物质贫困更加难以根除的痼疾。贫困地区不能成功地造就一种脱贫致富的内在张力,从而严重地延缓了脱贫的步伐,影响了扶贫成效的巩固提高。面对贫困地区的这种状况,当务之急是造就一种对农户原有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冲击力,通过对新生活新事物的接触,彻底打破与现代市场经济相抵触的经验式思维模式,扩展其精神空间,造就一种积极的、创新的群众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