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机电行业贸易

机电行业贸易

机电行业贸易

机电行业贸易范文第1篇

本文作者:游蓓蕾工作单位: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根据浙江统计信息网的数据,2011年,浙江省出口机电产品921.05亿美元,同比增长16.4%,低于全省出口平均增速3.5个百分点,占同期全省出口总值的42.57%。机电产品出口第一大商品的地位进一步确立,但是增长幅度明显下降,增幅低于2010年增幅26个百分点。一旦碳足迹认证推行开来,机电产品首当其冲,受到更大影响。得碳标签的成本较高,失去价格竞争优势机电产品的制造环节多,原辅料种类繁杂,产品生命周期的碳测算流程长,过程复杂,成本较高,并且通过测算获得碳排放数据后,环境体系改造的过程也与碳标识认证有很多融合,包括高能耗的改造和实验使用新的能源,使产品的成本大大提高,失去价格竞争优势。没有通过碳足迹评价的与通过的相比,价格相差较大,获得碳标签的机电产品出口价格大约高于一般机电产品的30%,当把碳标签费用计入成本,产品的价格优势将不复存在。降低了出口的数量,减少了出口到发达国家的市场份额碳标签认证周期长,程序较为复杂。根据《PAS2050规范》,碳足迹的认证需要经过启动阶段、产品碳足迹计算、采取减排措施公布碳足迹三个阶段。产品碳足迹计算阶段最重要的环节是收集活动水平数据(产品生命周期中涉及到的所有材料和能源)和排放因子(活动水平转换成温室气体排放量的联系)。这些数据可以是企业针对具体产品生命周期由内部或者是由供应链中别人所做的直接测量(初级数据),或是行业协会对同类过程或材料的平均或通用测量结果的行业报告或汇总数据(次级数据)。浙江机电类的外贸企业目前漠视企业生产及运输环节碳排放的现象,没有进行对企业自身碳资产的盘查,准备产品生命周期各环节碳排放的数据,更谈不上对上下游企业的数据支持。同时行业协会目前也没能提供同类过程或材料的通用测量结果的次级数据。这些现实情况使得企业获取碳足迹认证数据都要从零开始,时间大大延长。另外采取减排措施公布碳足迹的第三阶段,企业需要采购设备,改造高能耗使用新能源,需要大量的时间才能实现。由上可知,企业通过碳足迹认证的周期较长,大大地延缓出口的时间。因此碳足迹认证将降低出口的数量,减少了出口到发达国家的市场份额。迫使不能达标的企业退出欧美市场,惨遭淘汰目前,跨国公司已率先行动通过各种方式降低自己的碳排放。如沃尔玛公司已经要求10万家供应商必须完成商品碳足迹验证,并贴上碳标签,这将影响全球超过500万家工厂,其中大部分在中国。这意味着中国大量机电企业必须进行碳足迹验证,承担减排责任,否则跨国公司的订单将与你无缘。可见“低碳”标准一旦实行,不仅增加企业生产成本,削弱产品竞争能力,大批高污染、高能耗的机电企业还将退出欧美市场。

目前,碳足迹认证发展势头猛,但是还没有全面铺开。但是浙江企业对碳足迹都知之甚少。作为市场的中介组织、应对贸易壁垒的行业代表和政企之间的桥梁纽带,浙江机电类行业协会应挺身而出,向企业宣传碳足迹,建立预警机制,协助政府制定机电类产品的碳足迹标准,督促及扶持企业获得碳足迹认证,在应对碳足迹壁垒时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信息,建立预警机制浙江省各类机电行业协会可以利用驻外使领馆经商处、驻外经商机构、经贸研究机构和信息交流机构的资源,定期收集、整理、国外碳足迹壁垒的新动向,也可以和浙江省WTO研究中心合作,通过WTO总部网站的通报及WTO各成员的官方发行物来收集碳足迹壁垒的信息。其次,行业协会应组织专门的人力物力研究碳足迹壁垒,研究我国主要贸易伙伴碳足迹合格评定的信息,及时整理分析国外的进展,建立数据库并接受咨询,形成碳足迹壁垒预警信息及时向社会。助政府制定国家标准,维护企业利益机电行业协会应该借鉴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在建立技术性贸易保护体系中的经验,广泛收集国外的碳足迹认证信息,为政府提供专业化的分析和建议,积极参与国家标准的制定。我国到目前为止只完成了四类产品的低碳标准,全部属于机电类的,包括家用制冷器具、家用电动洗衣机、多功能复印设备和数字式一体化速印机等。目前也只有包括海尔等11家企业获得低碳产品认证。可见各类产品的碳足迹标准比较匮乏,国家发改委已经启动了中国产品碳足迹制度研究的课题,参与该课题的多家部级认证机构正在积极研发各个行业的标准。我省的机电行业协会应分析我省的细分优势行业,积极联合部级认证机构,研究制定机电类产品低碳产品标准,维护行业内企业的利益。而且行业协会要体现企业的要求,把企业的意见和状况及时充分地向国家低碳标准的制定机构反映,并协助政府解决出口企业所面临的达标困难,为中国产品顺利进入国际市场铺平道路。提供次级数据,督促及扶持企业的碳足迹认证行业协会的专业特性决定了有资质联合专业认证机构进行本行业产品的检测、发证,完善技术体系和认证体系,进行碳足迹壁垒的监测和预警。行业协会作为一个政府和企业的协调机构,一方面关注环境体系认证中的IS014067《产品的碳足迹》国际标准的进展,及时联合国正式出版物和由联合国支持的机构的出版物的次级数据。如果次级数据不全的,要积极组织人力物力测算,及时提供同类过程或材料的平均或通用测量结果的行业报告或汇总数据,另一方面可以督促协会所属企业积极进行低碳生产,经常性地检查和监测企业的内部管理,为企业提供咨询和各种外部条件以帮助获得认证。

以上策略需要行业协会完善的治理机制提供保障。浙江省机电行业协会应走向独立自主、功能趋于完善,逐步摆脱政府机构附属品的角色,转变办会机制,协会的会长单位为行业内的龙头企业。如浙江省电机行业协会,两家会长单位(卧龙控股和金龙电机)均是浙江省电机行业的龙头企业。协会的成员也应逐步多样化。行业协会成员不仅包括行业内企业,还必须加快培养及引进国际标准化等相关专业人才,形成行业管理、标准制定、政策研究、服务咨询等多层次的人才架构。这些改革将使行业协会有能力成为行业内企业碳足迹认证的指导性机构,帮助企业破除碳足迹贸易壁垒。

机电行业贸易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韩贸易;产业内贸易;机电产品

一、中韩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现状

(一)中韩贸易整体情况

商务部最新数据显示2012年,中韩双边贸易额为2151亿美元,对华出口1343亿美元,自华进口808亿美元,韩顺差535亿美元。在中韩贸易发展过程中,产业内贸易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对贸易增长的贡献已远远大于产业间贸易。截至2012年12月20日,韩对华出口商品中,重电机器和半导体分别增长22.4%和13.5%;自华进口商品中两项分别增长16.9%和6.7%。由此可见机电产品贸易在中韩总贸易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中韩两国工业制成品的双边贸易中,机电产品已经成为彼此之间贸易的第一大类商品。我国与韩国的机电产品贸易多年来一直是处于贸易逆差的状态,虽然这种差距有所减少,但距离双方达到贸易平衡的状态还是有一段距离的。

(二)中韩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的特点

近年来机电产品贸易整体规模在中韩贸易进出口额中的比重明显提升,并成为最大宗的商品。中国出台了一系列机电产品的促进政策,2009年1月1日起,中国提高了553种高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的机电产品出口退税率;2011年,商务部、外交部、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人民银行、海关总署、税务总局、质检总局、银监会《关于“十二五”期间促进机电产品出口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要求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大力调整出口结构,加快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竞争力的新优势,促进出口结构转型升级。

在机电产品贸易中,中国对韩国贸易逆差规模巨大,已成为中国对韩国贸易逆差的主要来源。以2009,2010和2011年为例,当年中国对韩国贸易逆差分别占到了当年对华贸易逆差总额的89.4%,97.3%和97.4%,远高于其他产品的贸易逆差额。

结合中韩两国产品的特点,可以将产品内贸易分为水平型和垂直型两种。水平型产业内贸易是指产品质量相同,其他属性不同的产业内贸易,这类产业内贸易的产品往往在核心产品特征上是完全相同的,相互替代性很高,价格水平也趋于一致。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是指产品质量不同,其他属性相同的产业内贸易。这类产品质量存在差别,价格水平也各不相同。如果说水平型产业内贸易在质量一定的条件下,为消费者提供更多规格的选择,那么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则提供了更多品质的选择。中韩产业内贸易就是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的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在机电产品领域,中国从韩国进口高质量或技术含量高的关键性中间产品,出口劳动密集型或资源密集型的中间产品,以满足各阶层消费者的消费偏好,或是国内企业产品升级换代的需要。

二、中韩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存在的问题

(一)巨大的贸易逆差

机电产品贸易是韩国对华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其累积的贸易顺差远高于其他商品贸易,这显然不利于中韩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的稳定发展。

由于中韩两国发展阶段不同,产品互补性强,互替性差,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对韩国的机电产品需求大增,导致韩国对中国的出口规模不断变大;与此同时韩国经济发展水平高,对机电产品各项要求也十分高,中国企业的技术水平目前还难以达到这些标准,所以有些产品无法出口到韩国。

中国机电产品的规模不经济。产业内贸易与规模经济是相互联系的,规模经济必须是以一定的生产工艺和技术上的进步为基础的。一方面,我国国有企业仍存在诸多问题,例如规模太小,效率不高;或者规模虽大,但国际竞争力不强。另一方面,韩国大型跨国公司在中韩产业内贸易中直接对韩出口,而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则主要进行国内贸易,并没有把更多的注意力投入到外贸中。

韩国国内市场相对狭小,导致韩国对华投资增长过快。韩国资源相对匮乏,国内生产成本颇高,需要开拓海外市场。中国劳动力资源丰富,成本较低,市场广阔,再加上中国需要引进外资、技术和管理,同时在华直接投资可以避开一些贸易壁垒,所以越来越大的韩企将生产和加工贸易转移到中国。1998年金融危机过后,韩国对我国直接投资迅速反弹,增长势头强劲。但是,在华的韩企主要从韩国本土进口机电设备、零部件,结果就是中国从韩进口额随着韩企对华投资的增加而增加,而这些公司的最终产品却只有小部分返销韩国,大部分直接投放在中国市场。

(二)中国的“比较劣势”地位

中韩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主要是基于垂直型产品差异化分工,中国在这种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体系中整体上居于贸易劣势地位。

目前我国在劳动密集型的家用电子、电子零部件等产品上技术相对成熟,在机电,电子通讯设备上与韩国存在较大的差距,加之我国机电产品技术革新和产业升级难度较大,难以实现规模经济,在中韩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中获利较少。中韩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的主要方式是垂直加工贸易,这种贸易收汇少,效率低,如果长期进行,会极大制约国内机电产品的发展,造成生产闲置。

垂直型的产业内分工对我国产业机构的调整并没有很明显的推动作用。中国受自身产业结构的局限,很长一段时间停留在产业链的低端,承接的主要是发达国家过时、淘汰的技术;国际市场的价格却向技术密集型产品倾斜,这可能带来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的恶化;中国的机电行业研发经费的投入在销售收入中仅占0.95%,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三)竞争日益激烈,贸易摩擦频发

韩国政府在经济发展中采用双重标准。一方面采取积极措施促进本国产品对中国的出口,另一方面常常单方面采取措施限制中国产品对韩国的出口,从而导致中方利益受损,包括各种关税、非关税壁垒以及歧视性政策。例如韩国限制外国汽车进口:实施技术限制;制订国内税法限制汽车进口;提倡使用国产车;对进入汽车工业的外资予以限制。

我国国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2012年暑假过后,韩国手机在华销售下降了3.4%,三星和LG的市场份额分别下降了50%和21.4%。因为中国移动电话制造商掌握了关键技术,一系列国产品牌,如华为,OPPO,小米脱颖而出,扩大了市场,使国产份额超过了50%,中国手机产品的迅速崛起对韩同类产品构成了直接威胁。

三、提升中韩之间产业内贸易水平的途径

中韩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发展既会给中国带来机遇,也会带来挑战。对此,要有针对的采取措施,使中韩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向有利于双方的方向发展。

(一)企业层面

企业应提高我国机电企业自主研发能力。大型国有企业可以利用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和长期累积的经验进行独创性技术开发,中小型机电企业可以与科研机构合作共同开发,另外,我国机电企业可以进行联合,集团化发展。

企业还应实行品牌化经营。将以往单纯依靠低廉价格获得出口优势的策略转变为依靠产品开发、设计、生产、销售、服务,以及价值观念等多种因素的品牌竞争策略,加强产品差异化,定期更新品牌形象,保护自己的品牌。

企业应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内部规模经济或外部规模经济。对于不完全竞争行业的企业和已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充分利用组织管理、统一销售、专业分工的潜在优势,提高效率,较低成本,扩大产出。在某些产品上建立规模经济优势,促进我国与韩国产业内贸易的良性发展。

(二)政府层面

政府应积极合理缩减两国贸易逆差。韩国应当更多地向中国开放市场,降低贸易壁垒,增加对华进口,扭转中韩贸易过程中中国严重的逆差局面,中国应提升本国机电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积极应对贸易纠纷。

优化双方进出口商品结构。一是要实现出口商品的多元化,特别是增加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业;二是要充分认识到中国在产业内贸易中仍具有劳动力优势,重视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增长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优势。

结合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引导韩资流向。利用信贷、税收等优惠政策引导韩资流向通信、半导体等高新技术产业及能源交谈等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带动技术贸易。

完善贸易壁垒相关信息通道,建立预警机制。政府应组织专门的人力和物力,研究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体系,加大信息收集,认真总结经验和教训,建立绿色壁垒信息中心和数据库,及时向机电企业信息,提供优质的咨询服务,帮助和指导国内企业突破新贸易保护主义的障碍。

(三)区域层面

建立有效磋商机制,加强两国交流,解决好两国贸易中的摩擦和纠纷。在WTO规则下,中韩两国需发挥两国民间沟通机构的作用,及时交换信息,规范企业行为,维护贸易健康发展。

加快建立中韩自由贸易区。随着中韩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两国各自市场规模将会不断的扩大消费者需求也将不断增。为此,应进一步推进两国间的经贸合作,消除两国间的贸易壁垒和投资壁垒,实现投资和贸易的自由化。加快推动东亚经济一体化程度,为两国间产业内贸易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使双方各自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得以在扩大了的市场上获得更大的发展。

我国应结合“走出去”战略,提升我国机电产业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将生产能力相对过剩且处于较低技术层面的部分机电产品生产向其他国家进行转移,保留较高技术层面的机电企业,提升我国产业竞争力,重视技术进步,强化自主创新,掌握核心技术,培养自主品牌。

参考文献:

[1]白雪峰.2011年机电产品进出口分析.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2012,(3)

机电行业贸易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电子商务;国际贸易;影响;对策

一、电子商务的定义及其在国际贸易中的优势

电子商务目前在各个国家或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定义,在通常情况下,电子商务的定义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角度来界定。狭义的电子商务是指,通过国际互联网寻找商机并完成交易的商务活动,例如利用电子邮件进行广告宣传、网上拍卖、网上采购、网上支付等。这种以网络为基础所从事的商务活动,包括了贸易商品和服务的提供者、消费者、广告商、商等有关各方行为活动的总和,这也是人们一般意义上理解的电子商务。广义的电子商务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从事各种商务活动。即借助服务器、国际互联网、专用通信网络等各种电子工具,使企业内部、供应商、消费者之间,实现电子业务资源共享,加速企业间业务流程的电子化,以此提高企业在生产、仓储和库存、营销、流通和资金等各个环节的运作效率。无论是狭义的电子商务,还是广义的电子商务都以国际互联网为平台,以电子化方式为手段,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以商务活动为主体,进行各种商务交易。与传统的国际贸易运行方式相比,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有以下几点优势:

(一)破除时空壁垒,扩大贸易机会。建立业务关系是企业进行贸易的前提,在这一环节中,企业不仅可以随时、随地的通过网络搜集各种贸易信息、了解最新贸易动态、寻找潜在客户,还可以通过自建网站或者凭借相关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平台及时向世界范围内的潜在客户商品和服务的供求信息,开展网上促销,扩大采购渠道。这样,电子商务凭借网络这一重要的信息渠道,打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使得国际贸易进一步全球化和扩大化。

(二)将传统的贸易流程无纸化、电子化,降低贸易成本。在国际贸易中,企业要与银行、保险公司、海关、运输部门等各方打交道,贸易环节多、程序繁琐、耗时耗力。利用电子商务开展国际贸易,企业可以通过国际互联网办理与各方有关的电子票据和电子单证,用电子流来代替实物流大量压缩了人力和物力的消耗、最大限度地减少了重复劳动、缩短了贸易流程、节省了贸易费用、提高了贸易效率。

(三)加强贸易双方的良好互动。在国际贸易中,进口商与出口商、买方与卖方、商家与客户、企业与消费者通过国际互联网贸易平台进行交流,了解商品信息及市场动态、进行贸易谈判和签订贸易合同。与此同时,客户、消费者可以针对企业所提供的商品和服务向企业提供反馈信息,以供企业调查有关实际情况,不断改进生产,更新手段来维系与客户、消费者的关系,提高自身盈利能力。

二、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一)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产生的积极影响

1、国际贸易运行方式和环境发生变化:“虚拟市场”的出现。网上促销、网上采购、网上谈判、跨国公司内部网络销售为国际贸易开辟了新的运行方式。电子数据交换(EDI),又称无纸贸易是信息技术与社会化服务系统的结合,进出口企业通过电子单据进行货物的商检、通关、投保、运输和结算等工作,大量减少了外贸过程中人力、物力和时间的消耗,减少了中间环节,降低了流通成本和交易费用,提高了国际贸易的绩效。电子商务通过网上虚拟的信息交换,打破了时空限制,开拓了新的市场空间,建立了一个以现代技术手段为纽带的全球“虚拟市场”,促进了世界经济全球市场化的形成。与此同时,信息的流动推动了劳动力、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迅速流动,优化了资源配置,加强了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往来。

2、国际贸易经营主体发生变化:“虚拟企业”的出现。现代化信息技术在国际贸易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催生了一种新型的企业组织形式———“虚拟企业”的出现。为了共同的利益或目标,电子商务根据单个企业在各自领域中掌握的核心技术,通过国际互联网,将众多企业相互联结在一起组成一个企业网络合作团体,完成一个企业不能承担的市场功能,更加高效地向世界市场提品和服务。由于“虚拟企业”集合了各方优势,尤其是技术层面上的优势,毋庸置疑“虚拟企业”在产品和服务的技术开发方面更能形成强大的竞争优势,所以其产品和服务能够在国际市场上处于高端水平,这一点是任何单个企业难以媲美的。“虚拟企业”的主要表现形式即跨国企业战略联盟,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为跨国企业的经营提供了良好机遇,为了寻找更为有效的竞争武器,跨国企业通过开放系统的动态网络组合寻找资源和联盟,降低成本创造规模经济,实现企业优势互补或优势相长,克服壁垒有效占领新市场,共担风险共享利益,达成总体战略目标。

3、国际贸易经营模式发生变化。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平台的电子商务为国际贸易提供了一种信息较为完善的“虚拟市场”环境,国际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正确运用,推动了国际贸易的良性发展,使有限的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最优配置,充分强化市场机制的配置、选择功能,逐步形成了以物流为依据、信息流为核心、商流为主体、资金流为形式的全新经营模式,突破了传统贸易以单向物流为主的运作格局。这种“四流一体”的经营模式通过国际互联网,能够向企业提供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互动式贸易服务。其一,它利用电子交易平台将国际贸易流程引入到国际互联网内部,便于企业创新经济运行方式和节约经济成本;其二,它利用电子交易平台进一步完善传统贸易方式,不断向企业提供贸易信息咨询、市场状况分析、进口商品的保税办理及仓储等服务,便于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和提高国际竞争能力。

(二)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产生的消极影响

1、加大国际贸易中的安全隐患。利用电子商务发展国际贸易确实存在一些安全隐患,这些隐患既有硬件方面的因素,也有软件方面的因素。硬件方面的因素主要是指网络信息安全,软件方面的因素则主要是指电子商务交易的虚拟性质,也就是无纸贸易、电子交易。在电子商务贸易中,由于贸易信息没有进行严格的加密,电子版权管理系统相关标准的缺失,使得贸易信息在网络传输的过程中,还可能会遭到网络黑客的侵袭和不法分子的窃取。被泄露和被篡改的贸易信息不仅失去了原有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还会让交易者面临潜在的财产诈骗风险,蒙受经济损失。除此之外,在“虚拟市场”上进行国际贸易,对贸易双方的资信情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些不法商家通过假冒贸易平台,利用有利条件吸引客户到平台上进行交易,骗取支付款项。这些都增加了国际贸易中的贸易风险和不可控因素。

2、增加国家税收管理难度。税收是一个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国家对经济活动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经济杠杆。电子商务环境下的“虚拟市场”贸易,给国家在获取税务证明上造成了巨大的困难。由于国际互联网贸易缺乏有形货物贸易的信息,没有固定的交易场所,加之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使得纳税人的信息显得扑朔迷离,中介机构的“代收代缴”行为变得难以取证,这些原因导致国家很难掌握纳税人的准确信息,无疑加大了国家对电子商务国际贸易行为税务征收的难度,为企业国际避税提供了可乘之机,造成了国家应征税款的大量流失,影响了政府的经济管理工作。

3、加剧国际贸易中的“马太效应”。在国际贸易中,相对于贸易发展水平滞后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发达国家凭借先进的技术、丰富的资源、雄厚的资金和完备的信息基础设施,已经在电子商务的激烈角逐中抢占了先机。发达国家除了对内密切关注国际互联网对世界经济和产业结构带来的重大影响,以及制定国家政策促进信息技术的应用和信息产业的发展之外,对外还积极参与制定国际电子商务的统一标准、协议和框架,争夺国际贸易竞争中的制高点。发达国家采取的一系列举措,进一步拉大了他们与发展中国家在电子商务发展水平上的差距,加剧了国际贸易中的“马太效应”。

三、我国应用电子商务发展国际贸易的对策

(一)高度重视电子商务应用的安全问题。首先,加快国际互联网安全系统的研发、推广、监管与维护,进一步加强国际互联网贸易系统的运行安全和信息传输安全,建立对外贸易安全预警机制,确保电子商务贸易的安全性、保密性和高效性;其次,加强计算机安全技术创新和电子商务安全控制技术创新。前者主要包括电子认证、电子加密、协议交易等。后者主要包括网络共享、技术支持、安全协议和交易协议等;再次,加强贸易双方的诚信管理制度。大力提倡商家进行诚信贸易,增强商家的贸易自律意识,建立完备的贸易双方诚信档案,建立科学的、规范的电子商务诚信评价标准;最后,加强电子商务、交易规则、知识产权保护、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的立法,为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二)完善电子商务税收政策。为了适应电子商务的发展,政府应结合我国电子商务的具体状况,在电子商务税收政策的研究和制定方面一定要把握对内要采取优惠政策,对外要坚持税收的中性原则。要保证通过不同技术手段和各种购买方法达成的贸易都能得到同等公平的税收待遇。在关税和税收等新问题上,政府还应该积极开展国际对话,参与国际公约和贸易伙伴协议的制定,提高国内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优势地位,平衡利益分配,努力避免国际之间对电子商务贸易的双重征税,提高各国电子商务的国际兼容性,只有这样才能帮助我国的对外贸易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有利地位。

(三)加大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力度。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大量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和贸易理论与实务的复合型人才。政府应该建立和完善奖励机制,加大非营利性和商务性电子商务培训活动的力度,进一步加强电子商务教育资源的投入和政策扶持;高校应该密切重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方针,根据企业提供的人才需求信息,设置和调整专业,向企业输送既精通电子商务技术又通晓贸易管理的高素质人才;企业应该积极转变观念,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员工业务技能和计算机技能的培训,进一步提高员工综合运用电子商务的能力。综上所述,电子商务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并且已经凭借自身优势对国际贸易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不利的一面。如何利用电子商务这把双刃剑,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国际市场竞争中获取更大利益是我们应该长期思考的问题。

作者:马欢欢 滕俊芳 单位:河北政法职业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杨春晖等.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J].经济论坛,2002.22.

机电行业贸易范文第4篇

[关键词]电子商务;国际贸易;影响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2.105

[中图分类号]F713.36;F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2-0-01

从进入21世纪,我国加入WTO以来,计算机和网络全面普及,以电子商务为依托的国际贸易占据了我国贸易的主要阵地。电子商务的发展,为国际贸易带来了机遇,也使其面临挑战,国际贸易进入了互联网主导的信息化时代。

1 电子商务发展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分析

1.1 有利于企业突破贸易壁垒,公平参与竞争

近几年来,电子商务的发展速度非常快,在各类贸易市场上占据重要的地位,国内外各界也对电子商务的监管不断完善和规范,很多组织也提出了自己的要求,保证了电子商务的公平性。因而,采用电子商务的贸易形式,有利于冲破贸易壁垒,抵制不正当竞争,有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对国内外的贸易发展都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1.2 促使国际贸易的手段向电子化发展

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的过程中应用广泛,涉及电子银行的电子付款、与银行的沟通等,其发展代替了传统的纸质和现场的交易行为。电子商务使国际贸易经营的主体和经营方式发生了变化,很多的企业在国际贸易中采用网络虚拟交易方式。同时,电子商务促进进出口贸易业务向虚拟化和电子化的方向发展。

1.3 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交易手段的影响

在计算机和互联网的环境下,国际贸易受电子商务的影响,采用电子商务的方式进行交易,为用户提供了便捷的交易方式。在贸易中的订单、提货和日常的商务交易往来中,通过网络市场和虚拟洽谈等方式进行贸易活动。

1.4 缺乏专业的电商人才和完善的管理机制

跨境电子商务需要复合型的专业人才,专业的电商人才不但要懂得国际贸易的专业知识,还需要熟悉国内外的文化知识和一些法律法规。但在我国,这种复合型的专业人才培养起步较晚,培养力度不够,市场缺口较大,特别是有经验的跨境电商人才更缺。另外,我国在电子商务和贸易方面的法律法规不够健全,管理机制不完善,存在一些漏洞,不利于我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发展跨境电商。

2 电子商务促进国际贸易发展的策略

2.1 逐步建立和完善电子商务方面的法律法规

电子商务在贸易中的应用,需要有相对完善的法律和法规来约束,以此来确保贸易过程中和电子商务发展过程中的企业、政府、消费者所要承担的责任和履行的相关义务,并以此来规范国内电子商务和贸易的正常秩序。政府机构应该根据国内外实际,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同时,积极参与国际贸易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国际接轨,电子商务和贸易主管部门应积极执行和贯彻相关规定,督促企业依法办事,规范市场秩序。

2.2 积极营造电子商务和贸易发展的良好环境

电子商务是当前贸易中最为流行的方式,政府要加大对电子商务市场发展的引导和扶持力度,让其更好地应用于国际贸易中。我国政府需要发挥自身的宏观调控职能,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和合作,争取在国际贸易上获得更多的话语权,打破区域贸易保护主义和不公平的竞争,为电子商务和国际贸易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和谐、开放的交易环境。

2.3 加强跨境电商与传统产业的融合,稳定供应链

我国贸易企业应抓住发展机遇,积极拓展各项业务,与海外知名大型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加强合作和贸易往来。将跨境电商与传统的产业进行融合,实现“互联网+”推动国际贸易。同时,建立信息化的数字工厂,从产品研发、生产、营销等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和体系进行建设,努力打造电子商务的国际贸易品牌。

2.4 创建电子商务和贸易相关的人才培养模式

电子商务作为新兴的贸易方式,在急剧的发展过程中,缺乏一定的专业人才,因而要求国家和政府支持高等院校、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加强电子商务和贸易相关人才的培养,加快培育速度,培育应用型的高技能人才,使他们既掌握文化知识,又掌握专业技能,以满足市场对于电子商务和贸易人才的需求。

2.5 加强对行业的监督和管理

电子商务和贸易在快速的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良的竞争和不公平现象。因此,在鼓励和支持电子商务和贸易发展的同时,必须加强对行业的监督和管理。政府的监督和管理、行业协会的监督引导、建立信用体系等势在必行。

3 结 语

由于我国电子商务的起步和发展较晚,目前还存在着诸多问题,这需要我国政府、学校、企业和从业人员共同努力,加快推进电子商务的发展,使我国跨境电子商务和对外经济贸易在国际竞争中保持快速稳定和健康持续的发展,从而推动我国经济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邹倩玉,方武.我国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时代金融,2016(8).

机电行业贸易范文第5篇

Abstract: Based on relevant data from 2002~2009, this paper uses the G-L index and Bruelhart index to analyze the intra-industry trade (IIT) of machinery and electrical products in Guangdong province from static and dynamic perspectives. Moreover, the paper also makes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n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competitiveness and level of IIT of different kinds of machinery and electrical products in Guangdong by combining the trade competitiveness indexes (TC indexes) with G-L indexes of these products.

关键词: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G-L指数;Bruelhart指数;TC指数

Key words: machinery and electrical products;intra-industry trade;G-L index; Bruelhart index;TC index

中图分类号:F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1-0080-03

0引言

产业内贸易相对于产业间贸易而言,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同时出口和进口同一产业部门产品的现象。传统的产业间贸易产生的基础是各国在不同的产业上拥有比较优势,这种优势主要来自于所投入生产要素的成本差异,而要素的成本差异则是由各国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禀赋决定的;因此,当两国相互交换各自的优势产品、进行产业间贸易后,两国间的生产要素比率会发生变化。与产业间贸易不同,产业内贸易产生的基础主要是某个产业的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化等因素,这种贸易模式不会直接引起相互进行贸易的两国间生产要素比率的变化,因而两国各自国内的劳动力使用比例也都不会发生改变,进口的增长也就不会给进口国带来敏感的收入分配及失业问题,因此产业内贸易就较少受到贸易保护主义的抵制。一个国家或地区推动其对外贸易的主要模式由产业间贸易向产业内贸易转变,不仅可以使其产品的出口尽量免受进口国贸易保护主义的抵制,还可以使其出口产业获得更多由规模经济和差异性优势产品的出口所带来的利益。当前,产业内贸易正逐步取代产业间贸易成为世界各国之间尤其是工业化国家之间贸易的主要模式。广东省是现今出口和进口总额均居于全国首位的我国第一外贸大省,而在2002~2009年间广东省的进出口商品结构中,机电产品的出口额和进口额均分别保持在全省出口总额和进口总额的50%以上,且其各年出口额均大于进口额,呈现出贸易顺差[1]。可见,机电产品整体上既是作为外贸大省的广东主要出口的优势产品,又是其主要进口的商品。因此,深入研究当前广东省机电产品进出口贸易中的产业内贸易状况,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1产业内贸易分析工具

1.1 静态分析指标1975年,Grubel和Loyd提出了迄今为止应用最为广泛的衡量产业内贸易水平的指标:G-L产业内贸易指数,其计算公式为:

GLi=1- (0≤GLi≤l)(1)

上式中,GLi为某个国家或地区i产业的G-L产业内贸易指数,Xi、Mi分别为i产业产品的出口额和进口额。GLi的值在0到1之间变动,GLi数值越大,表明i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水平越高;若0.5

对于生产多个种类产品的产业,在计算其G-L指数时,为提高准确性,一般不采用整个产业所有产品的进出口总额直接进行计算,而是先按公式(1)分别计算出该产业每种产品的G-L指数,再将这些产品的指数值加权平均得到整个产业的G-L指数,其计算公式为:

GLj==1-(0≤GLj≤l)(2)

上式中,GLj为生产n种产品的j产业整体的G-L指数,GLi为j产业中生产的i产品的G-L指数,Xi、Mi分别为i产品的出口额和进口额。

1.2 动态分析指标G-L指数是测度产业内贸易水平的一个静态指标,只适合于具体的某个单一时期。为弥补G-L指数的不足,1994年,Bruelhart 提出了一个可以测量一定时间跨度内贸易增量的产业内贸易水平的动态指标:Bruelhart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其计算公式为:Bi=1-(0≤Bi≤l)(3)

上式中,Bi为某个国家或地区i产业在一定时间跨度内的Bruelhart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ΔX、ΔM分别为该时间跨度内i产业产品的出口额和进口额增量。Bi5的值同样在0到1之间变动,若0.5

与G-L指数相似,可以用加权平均的方法求得生产多种产品的产业整体的Bruelhart指数,其计算公式为:

Bj=Bi(0≤Bi≤l)(4)

上式中,Bj为生产n种产品的j产业整体在一定时间跨度内的Bruelhart指数,Bi为j产业中生产的i产品在该时间跨度内的Bruelhart指数,ΔX、ΔM分别为i产品的出口额和进口额增量。

2广东省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的静态和动态分析

2.1 静态的G-L指数分析

2.1.1 机电产品整体及其中六大类别的G-L指数分析从历年《广东统计年鉴》中取得广东省的“金属制品”、 “机械及设备”、“电器及电子产品”、 “运输工具”、“仪器仪表”和“其他机电产品”这六大类机电产品2002-2009年的进出口金额数据①,按公式(1)计算得到这些年份六类机电产品各自的G-L产业内贸易指数,再按公式(2)对这六类产品的G-L指数进行加权平均求得相应年份机电产品整体的G-L指数(见表1)。

可以看出,在2002~2009年间,广东省机电产品整体的G-L指数保持在0.7以上,产业内贸易水平较高,不过在此期间呈接近于逐年下降的趋势。在有明确种类的五大类机电产品中②,“机械及设备”、“电器及电子产品”、“运输工具”和“仪器仪表”的产业内贸易水平都远远超过了“金属制品”,前四类产品各年的G-L指数都在0.6以上,而“金属制品”各年指数值最高不超过0.33。不过,从2002~2009年间的变化趋势上看,产业内贸易水平较高的四类产品中,“机械及设备”、“电器及电子产品”和“仪器仪表”2009年时的G-L指数值比之2002年的水平都有较大的下降,这其中“机械及设备”和“电器及电子产品”的G-L指数呈接近于逐年下降的趋势,“仪器仪表”的G-L指数则各年波动较大,2007年降至0.616的低点后在2007~2009年间又较大幅度地回升至0.774,不过与2002年时0.983的最高点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而“运输工具”的G-L指数也经过了较大的波动,2008年降至0.739的低点后,2009年时又大幅回升至0.919,接近于2002年时0.933的最高点。相比之下,“金属制品”的G-L指数则较为稳定,各年指数值保持在0.3③,左右,上下偏离不超过0.03。

2.1.2 HS分类法中归属于机电产品的各章G-L指数分析为了更进一步地分析广东省不同种类机电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水平,这里再按照《商品名称及编码协调制度》(The Harmonized Commodity Description and Coding System,简称HS)对机电产品的种类进行进一步细分。HS分类法将所有商品归为22大类、98章。根据我国商务部编制的《机电产品进出口统计工作手册》(2007年),HS分类法中归属于机电产品的商品分布于第68、70、73~76和78~96共25章中。由于历年《广东统计年鉴》只提供细分到HS各章的商品进出口金额数据,章以下各种商品的进出口数据难以获取,本文因而只分析整章商品都归属于机电产品的HS第82~91共十章的产业内贸易水平④。下面,根据相关数据计算得到2002~2009各年广东省HS第82~91各章机电产品的G-L指数(见表2)。

可以看出,在2002~2009年间,这十章机电产品中,第84章“核反应堆、锅炉、机械设备及零件”、85章“机电、电气设备、电视机及音响设备”、87章“车辆及零附件”、90章“光学、照相电影、计量检验、医疗仪器设备”和91章“钟表及零件”的G-L指数都保持在0.5以上,产业内贸易水平较高;第82章“贱金属工具、器具、利口器、餐具及零件”、83章“贱金属杂项制品”和89章“船舶及浮动结构体”则各年的G-L指数都处于0.08~0.5之间,产业内贸易水平相对较低;而第86章“铁道及电车机车、车辆及零件”和88章“航空器、航天器及零件”的G-L指数连0.05都从未达到,产业内贸易水平极低。此外,从2002~2009年间的变化趋势上看,第83、84、85、87、89、90和91各章的G-L指数都呈一定程度的下降趋势;除了G-L指数保持在极低水平的第86和88章外,其他八章中只有第82章的G-L指数相对较为稳定,各年指数值保持在0.322⑤左右,上下偏离不超过0.034。

2.2 动态的Bruelhart指数分析

2.2.1 机电产品整体及其中六大类别的Bruelhart指数分析前面运用G-L指数从静态角度分析了广东省机电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水平,这里再运用Bruelhart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从动态角度分析其产业内贸易水平。根据相关数据,分别按公式③、④计算得到2002~2009年每两年间广东省六大类机电产品和机电产品整体的Bruelhart指数(见表3)。

可以看出,在2002~2009年间的各个期间内,广东省机电产品整体的Bruelhart指数除了在2007~2008年期间不到0.5外,其他期间内均保持在0.5以上,表明其进出口贸易总量的变动在多数时候主要由产业内贸易引起。在有明确种类的五大类机电产品中,“机械及设备”、“电器及电子产品”和“运输工具”的Bruelhart指数在2002~2009年间的多数期间内超过了0.5,表明它们贸易总量的变动在多数时候主要由产业内贸易引起;“仪器仪表”的Bruelhart指数则在多数期间内不到0.5,表明其贸易总量的变动在多数时候主要由产业间贸易而不是产业内贸易引起;而“金属制品”的Bruelhart指数从未达到0.5,产业内贸易一直不是其贸易总量变动的主要原因。此外,从2002~2009年间的变化趋势上看,机电产品整体和六大类产品的Bruelhart指数都有较大的起伏波动;从2002~2003年和2008~2009年这两个起始期间段来看,除了“机械及设备”在2008~2009年间的Bruelhart指数值高于2002~2003年间的水平外,其他五类产品和机电产品整体在2008~2009年间的指数值比之2002~2003年间的水平都有较大的下降。

2.2.2 HS分类法中归属于机电产品的各章Bruelhart指数分析

为了更进一步地对广东省不同种类机电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水平进行动态分析,这里根据相关数据计算得到广东省HS第82~91各章机电产品的Bruelhart指数在2002~2009年每两年间的指数值(见表4)。

可以看出,在2002~2009年间的各个期间内,这十章机电产品中,第84章“核反应堆、锅炉、机械设备及零件”、85章“机电、电气设备、电视机及音响设备”、87章“车辆及零附件”和91章“钟表及零件”的Bruelhart指数在多数期间内超过了0.5,表明它们贸易总量的变动在多数时候主要由产业内贸易引起;第82章“贱金属工具、器具、利口器、餐具及零件”、86章“铁道及电车机车、车辆及零件”、89章“船舶及浮动结构体”和90章“光学、照相电影、计量检验、医疗仪器设备”的Bruelhart指数则在多数期间内不到0.5,表明它们贸易总量的变动在多数时候主要由产业间贸易而不是产业内贸易引起;而第83章“贱金属杂项制品”和88章“航空器、航天器及零件”的Bruelhart指数从未达到0.5,这两章的产业内贸易一直不是其贸易总量变动的主要原因。此外,从2002~2009年间的变化趋势上看,除了Bruelhart指数一直处在较低水平的第83和88章,其他八章的Bruelhart指数都经历了较大的起伏波动。

3结合TC指数的广东省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分析

在国际贸易中,一种产品主要参与的贸易形式与相互进行贸易的各个国家或地区在该产品上竞争力的差距有很大关联。若互为贸易伙伴的两个国家或地区在某类产品上的竞争力较为接近,这两个贸易伙伴相互间对该类产品的进出口就较为平衡,在两者间该类产品的产业内贸易量就会大大超过其所参与的产业间贸易量;反之,若两个贸易伙伴在某类产品上的竞争力差距较大,两者间对该类产品的进出口严重失衡,在两者间该类产品所参与的产业间贸易量就会大大超过其产业内贸易量。因此,为进一步探讨广东省不同种类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的特点,这里引入衡量某个国家或地区的某种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竞争力的贸易竞争力指数(Trade Competitiveness Index,简称TC Index即TC指数),将其与G-L产业内贸易指数结合起来,以对不同种类机电产品的国际贸易竞争力和产业内贸易水平进行综合分析。TC指数是通过计算一个国家或地区某种产品的净出口额占该产品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以衡量该产品在国际贸易中是否具有竞争力,其计算公式为:

TCi=1- (-1≤TCi≤1)(5)

式中TCi为某个国家或地区i产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Xi和Mi分别为i产品的出口额和进口额。TCi的值在-1到1之间变动,若0

可以看出,在2002~2009年间,广东省这十章机电产品中除了第88和90章外,其他各章的TC指数在全部或大多数年份的指数值都为正,国际贸易竞争力较强。将这十章产品的TC指数与前文计算得到的G-L指数结合起来,可以分为四种情况:

3.1 产品具有较强的国际贸易竞争力(TCi>0),产业内贸易水平较高(GLi>0.5)。整个时期内的第84章“核反应堆、锅炉、机械设备及零件”、87章“车辆及零附件”和91章“钟表及零件”都属于这种情况,第85章“机电、电气设备、电视机及音响设备”从2005年开始也属于这种情况,出现这种情况表明广东省生产这些产品的能力较强,与其在这些产品进出口上的主要贸易伙伴相比,广东省在产品的贸易竞争力上略占优势;按照产品的生产要素特点来归类,这四章产品中,除第91章属于劳动或资源密集型产品外,其他四章都属于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品中的中等技术产品⑥。

3.2 产品具有较强的国际贸易竞争力(TCi>0),产业内贸易水平较低(GLi

3.3 产品的国际贸易竞争力较弱(TCi0.5)。整个时期内的第90章“光学、照相电影、计量检验、医疗仪器设备”和2002~2004年间的第85章“机电、电气设备、电视机及音响设备”属于这种情况,出现这种情况表明广东省对这些产品的生产已发展到一定规模,具备一定的出口能力,但与其主要贸易伙伴相比,广东省在这些产品上的贸易竞争力仍处于相对劣势;这两章产品中,第85章属于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品中的中等技术产品,第90章则有部分产品属于劳动或资源密集型产品,部分属于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品中的高技术产品。

3.4 产品的国际贸易竞争力较弱(TCi

4结语

在以上基于2002~2009年相关数据的实证分析中,由广东省六大类机电产品的相应指数值分别加权平均而得的机电产品整体的G-L指数和Bruelhart指数表明,无论从静态还是动态角度看,广东省机电产品整体的产业内贸易都呈现出较高水平,不过其水平较不稳定且呈现出一定程度的下降趋势;计算得到归属于机电产品的广东省HS第82~91各章的G-L指数和Bruelhart指数,则可以看出各章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水平参差不齐,且多数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水平有较大的起伏波动。将产品的TC指数与其G-L指数结合起来分析,并考虑不同产品的生产要素特点,可以看出在2002~2009年间广东省的HS各章机电产品中,所有低技术的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品和大部分劳动或资源密集型产品都具有较强的国际贸易竞争力,其中多数产品参与对外贸易的形式以产业间贸易为主;大部分中等技术的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品具有较强的国际贸易竞争力且以产业内贸易为其对外贸易的主要形式;所有高技术的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国际贸易竞争力较弱,且其中多数产品参与产业内贸易的程度较低。今后,广东省要继续促进机电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大力支持高技术机电产品生产的发展,增强其国际贸易竞争力;同时要注重培育规模经济,并促进具有差异化竞争优势的机电产品生产,以进一步提升广东机电产品参与产业内贸易的程度。

注释:

①本文中用到的各项经济数据,都根据历年《广东统计年鉴》中的相关数据计算得出.

②本文在根据计算得出的六大类机电产品的G-L和Bruelhart指数值进行进一步分析、说明时,大多数时候忽略没有明确种类的“其他机电产品”的情况,只分析其他五类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水平.

③为该产品各年或各期指数值中的最高值和最低值的平均值.

④根据商务部的规定,HS第87章产品中的“坦克等机动装甲战斗车辆及其零件”不属于机电产品,但由于该种产品单独的进出口额数据难以取得,本文在计算相关指数时,没有将该种产品的进出口额从第87章的进出口总额中去除.

⑤同③

⑥这里根据联合国SITC分类法,同时结合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课题组(2002)和姚晶晶(2008)各自提出的归类方法,对HS各章机电产品按其生产要素特点进行归类.。

参考文献:

[1]刘琦.我国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实证分析[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 (Supplement 2).

[2]黄观带.基于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中国一欧盟农产品贫易发展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3.

[3]焦百强,胡彦华,叶园园.浙江省机电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研究[J].中国物价, 2010,(3).

[4]王恕立,吴亚芳.我国高新技术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实证研究[J].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8,(6).

[5]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课题组.1993~2000年中国贸易条件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0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