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通讯工程论文

通讯工程论文

通讯工程论文

通讯工程论文范文第1篇

Abstract: The communication request very explicit subject, refines the good communication the subject, usually is the communication successful key. This needs to analyze the fact thoroughly the characteristic, understood occurs background and spirit of the age. Communication writing characteristic: Including novel, iconicity, commentary; In communication writing four kind of classifications: Character communication, event communication, work directory, style communication.

关键词:通讯写作 人物通讯 事件通讯 工作通讯 风貌通讯

Key words:The communication writes character communication event communication work directory style communication

通讯,是用叙述、描写、议论等多种方法详细和形象地报道典型人物、事件或问题的新闻体裁。通讯报道事物发展的全过程,或一件事有联系的几个侧面。它要求在描绘与叙述相结合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多种表现手法,生动地再现新闻事实的现场与人物,较充分地表现事实的发生、发展、变化、结果、影响,较形象地表现其内在规律,并取得使人如临其境、如经其事、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特殊新闻效果。

通讯和其它新闻体裁一样,有着自身的规律和特点,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点。

一是新闻性。通讯是一种报道性的新闻文体,它与文学创作、历史故事的区别之一,是它的内容具有新闻性。即,它所报道的人应该 是新闻人物,所报道的事应该是新闻事件;它必须真实可靠,强调时效性。如果报道人物,人物要有时代感;表现人物时代精神的材料,不仅要典型、合乎逻辑,而且要生动、形象、具体;要表现出人物的思想基础与思想境界。如果报道某一事件,这一事件应具有新闻性、政治性、时效性、生动性合一的特点,看它有无普遍的、典型的或较深刻的教育意义。有些事看起来“热闹”,但并不具备上述特点,因此,没有写的必要。

二是形象性。通讯不仅要用事实说话,还要求用形象说话。人物通讯要有活生生的人物形象,通过人物的行动与思想,表现时代的脉搏,展现人才辈出的时代画卷,用活生生的人物及其行动,再现特定形象与现实生活,从而感染和激励读者。事件通讯要有与事件有关的人物群像,风貌通讯则要有活灵活现的景物形象,真正做到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

三是评论性。通讯不仅记叙事实,还可以通过议论、抒情的手法表明作者的倾向,表现作者明显的感彩。当然,并非写通讯都要有议论和抒情,这要根据题材而定。有些通讯如工作通讯与工作研究等其容纳量较大,内涵丰富深刻,除了一般地叙述事实,还需要适当运用议论和抒情,进一步揭示事物的意义、深化其主题。通讯中的议论与评论文章不同,它是精彩事实的升华,全篇乃以记叙为主。通讯中的抒情与散文也有区别,散文中的抒情以抒发作者的情怀为主,而通讯中的抒情则是缘事而发,多是高潮和感人之处的点睛之笔。

通讯写作中的四种分类:

(一)人物通讯

人物通讯,指以反映人物活动及其思想为对象的通讯。常用的结构方法有:

1、传记式。按时间先后顺序写人物的成长过程,或把人物的成长过程或经历分为几个阶段,然后把每个阶段中的典型性强的事例组织起来。

2、故事组合式。它是以典型性强、故事性强的事例为结构单位,有的只选取人物成长过程或成熟后的二、三件事动笔,通过二、三事来透视一个人物的个性、思想、品德,如《万里长征不停步――记老红军甘祖昌二、三事》就是一例。有的则将人物的事例先行分类,将相近的或按品德、思想的各个侧面、各种表现来分类组合。如《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这样的结构,也叫分类组合法。

3、主题组合式。完全突破时空和事例分类的一般限制,按事物的内部的逻辑性,按主题的表现、展开以及进一步开拓的顺序来组织材料。

4、缘事显人式。即通过事情或工作进展本身来显示人物。

5、群像组塑式。强调在一定的画面下,用一个个特写镜头再现人物,全篇有如一组一组的塑像。它可以用于一个人若干典型镜头的有机连缀,也可以用于“群像”的“雕塑”。

6、印象式。即印象记的结构法。它是随着访问的深入和对人物感觉、认识的层次而逐步展现人物的。这种形式,可以有环境、气氛、心理、对话的描写。

7、小故事式。反映现实生活中的一个片断,通常表现一人一事,线索单一而有故事情节,短小精悍,生动活波。

另外,还有特写式、速写式等结构方法。

(二)事件通讯

事件通讯是报道典型的、有普遍教育作用的新闻事件。它重在记事,以形象地、相对完整地再现新闻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揭示其影响及意义为已任;也可以把全过程压缩成概括性的叙述,还可以把事件中的某个片断作突出的描绘。

(三)工作通讯

工作通讯是通过典型事实来反映研究党的方针、政策的贯彻情况;反映实际工作中需要解决和尚未解决的各种问题,对一些新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它具有强烈的政治性、政策性和指导性。

《采访札记》、《记者来信》,都是工作通讯的一种新的变通形式。它在取材、写法、叙事口吻上,都有着更大的灵活性,笔法也较自由。

(四)风貌通讯

通讯工程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数字化变电站;通讯网;VLAN

引言

全球资源、环境、经济等问题日益突出,可再生能源、分布式能源快速发展,世界各国面临着可再生能源如何接入及充分利用等一系列问题,而电力工业则需要用智能化的技术和手段来应对目前面临的各种挑战。

常规变电站自动化二次系统采用单元间隔的布置形式,装置之间相对独立,缺乏整体的协调和功能优化,输入信息不能共享,接线、扩展复杂,缺点集中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信息难以共享、设备之间不具备互操作性、系统可靠性受二次电缆影响等。数字化变电站是由智能化一次设备、网络化二次设备在IEC61850通信协议基础上分层构建,能够实现智能设备间信息共享和互操作的现代化变电站。其在一次设备中被检测的信号回路和被控制的操作驱动回路采用微处理器和光电技术的设计,数字程控器及数字公共信号网络取代了常规的继电器及其逻辑回路,光电数字和光纤取代了弱电模拟信号和控制电缆,尤其是电子式互感器的应用,克服了传统互感器绝缘复杂、体积大且笨重;二次设备的站控层通信全面采用IEC61850标准的网络通讯,真正实现了数据和资源的共享,笔者将就数字化变电站自动化调试的若干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1典型组网结构

数字化变电站分为过程层、间隔层和站控层,各层内部及各层之间采用高速网络通信,整个自动化系统的通讯网络细化为:站控层-间隔层之间的站控层通讯网和间隔层-过程层之间的过程层通讯网。

站控层通讯网(MMS)全面采用IEC61850标准,整个系统中的每一个节点信息传输被标准化,监控后台、远动通信管理机、保护信息子站、故障录波器和网络分析仪均可直接接入IEC61850装置,各大厂家集成商通过完备的组态工具生成符合IEC61850-6规范的SCL文件,从而实现数据信息的交互。其通常使用星型网络结构,同时实现跨间隔的横向联锁功能。

过程层通讯网(GOOSE/SMV)采用电子式PT/CT及智能开关设备或者将保护测控和GIS智能控制功能有机结合成一体化装置,通过SMV光纤传输MU合并单元的交流采样数据,通过GOOSE光纤传输智能终端的实时跳合闸硬接点信号。由于SMV数据量大但流量稳定,GOOSE数据量小但具有突发性,所以将二者放至同一网络组网,即能保证通讯质量又能节省大量交换机。

2VLAN规划

VLAN(虚拟局域网)是在同一台或多台物理设备上创建端口逻辑组,构成互相独立的网络。每一个VLAN都有自己的广播域,支持VLAN的数据帧都有一个VLAN标签(TAG)作为报文的VLAN标识信息,当交换机收到带有VLAN标签的数据帧的时候,读取其中的VID,然后将报文传至同一VLAN的其他端口,从而实现了虚拟工作组内部的数据通信,基于逻辑而非物理连接的VLAN划分。

数字化变电站GOOSE报文大概是10秒1-5帧,SMV报文则是每秒4000帧(9-2),而目前过程层的网络方式基本是SMV和GOOSE集中组网方式,对于只收GOOSE报文的装置来说,每秒有好几万甚至更多帧的SMV报文需要过滤,这对装置的端口来说是一个挑战,同时对于GOOSE的接受和发送机制来说也是不可靠的,容易导致GOOSE报文的丢失或延时。所以集中组网的数字化变电站,需要对过程层交换机和装置设置VLAN规划来减轻每个端口的负担。

3报文分析

以上已经提过,准数字化变电站中,按照通讯网络层次结构,可划分为站控层通讯网、过程层通讯网两大类,其中过程层通讯网又可分为GOOSE通讯子网和SMV通讯子网,而报文在传输过程肯定会存在各种不匹配的现象,此时,我们就需要借助MMSEthereal和EPT61850等工具抓取通讯报文,结合MMS、GOOSE和SMV通讯服务规范对异常问题进行分析。

站控层通讯网常见问题包括:实例号被占用或者被注册掉导致控制块使能失败;装置IED内FCDA空数据集导致模型读取失败;ctlmodel方式不对或未被赋值导致遥控选择/执行不成功;报告中的部分条目值有误导致后台/远动遥测不准。

过程层可能会产生测控装置收不到智能终端发来的变位遥信、保护已经跳闸而智能终端未出口和测保装置未接收到采样值等现象,此时,应该通过网络抓包工具,在线抓取GOOSEID和9-2报文,仔细核对报文头的MAC地址、APPID和DateSetReference信息,同时检查检修标志值与接收装置的检修状态是否一致。

4结论

变电环节,在智能电网规划的推动下,未来数字化变电站将成为新建变电站的主流,本文主要论述了数字化变电站自动化改造中的几个难点问题,以便减少调试工程师在自动化改造中产生疑惑。

参考文献:

[1]国家发改委.DL/T860实时技术规范.2009.

[2]国家发改委.DL/T860系列变电站通信网络和系统.2004

[3]中国南方电网公司.南方电网数字化变电站技术规范.2009

通讯工程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SerialPort;串行通讯;波特率

1 引言

PC机具有强大的监控和管理功能,而单片机则具有快速及灵活的控制特点,通过PC机的RS-232串行接口与外部设备进行通讯,是许多测控系统中常用的一种通信解决方案。

在技术广泛应用的今天人们采用了许多方法在Visual 中来编写串口通讯程序:第一种方法是通过采用Visual Studio 6.0中原来的MSComm控件,这是最简单、最方便的方法,但需要注册;第二种方法是自己用API写串口通信;第三种方法是采用微软推出的最新版本Visual Studio 2005开发工具,NET Framework 2.0类库中包含的SerialPort类,方便地实现了所需要串口通讯的多种功能。本文着重讨论了Visual Studio 2005开发工具中SerialPort类的设计方法。

2 SerialPort类常用属性、方法和事件

2.1 命名空间

System.IO.Ports命名空间包含了控制串口重要的SerialPort类,该类提供了同步I/O 和事件驱动的I/O、对管脚和中断状态的访问以及对串行驱动程序属性的访问。

2.2 串口的通讯参数

①通讯端口号:

[PortName]属性获取或设置通信端口,包括但不限于所有可用的COM端口,该属性返回类型为String。

②通讯格式:

SerialPort类分别用[BaudRate]、[Parity]、[DataBits]、[StopBits]属性设置通讯格式中的波特率、校验位、数据位和停止位。

2.3 串口的打开和关闭

SerialPort类中打开关闭串口相应的是调用类的Open()和Close()方法。

2.4 数据的发送和读取

SerialPort类调用重载的Write和WriteLine方法发送数据,其中WriteLine可发送字符串并在字符串末尾加入换行符。读取串口缓冲区的方法有许多,其中除了ReadExisting和ReadTo,其余的方法都是同步调用,线程被阻塞直到缓冲区有相应的数据或大于ReadTimeOut属性设定的时间值后,引发ReadExisting异常。

2.5 DataReceived事件

DataReceived事件在接收到了[ReceivedBytesThreshold]设置的字符个数或接收到了文件结束字符并将其放入了输入缓冲区时被触发。

3 PC机与8051实现串行通讯需要解决的问题

3.1 TTL电平与RS232电平的转换

89C51单片机采用的是TTL电平且采用正逻辑[1],而PC机采用RS232与外部设备进行通讯,RS232采用负逻辑,因此MCS51单片机串行口与PC机的RS232接口相连进行通讯时必须进行电平的转换。通常采用MAX232电平转换芯片。

3.2 单片机与PC机通讯时波特率的设定

PC机与51单片机双方进行通讯时必须采用相同的波特率,PC机的波特率默认为9600b/s, 51系列单片机有两个定时/计数器,四种工作方式,一般用定时器工作于方式2(可重新装载的8位定时器/计数器)作为定时波特率发生器。因此单片机与PC机进行异步通讯时的波特率可由公式3.1得出:

其中SMOD是单片机电源控制寄存器(PCON)中的位7,开机(RESET)时,SMOD的设定值为0,亦可用指令“ANL PCON,#7FH”清除为0。fosc为单片机的晶振频率。根据需要的波特率即可得计数初值TH1。

4 单片机与PC机通讯时通讯协议的约定及部分初始化程序

在单片机与PC机的通讯中,单片机一般作为下位机负责从控制对象采集数据(如压力、流量等),上位机则进行现场可视化检测。传输数据采用二进制数据,上位机与下位机之间采用主从式通讯。以下给出单片机和VC# 环境下部分的通讯程序。

4.1 串口通讯协议约定

波特率为9600b/s,无奇偶校验位,传输的数据位为8位,停止位为1位,用串行口工作于方式1。单片机的晶振频率fosc=11.059MHz,定时器T1工作于方式2作为波特率发生器,根据计数初值的计算公式(3.1)可得计数初值TH1为0FDH 。

4.2 单片机的串行通讯程序

单片机串行通讯程序,给出了初始化程序:

ORG0000H

AJMP START;转到初始化程序

ORG0023H

AJMP PGUART ;转到串行中断服务子程序

START: MOVSP,#60H ;堆栈指针初始化

MOVP0,#0FFH ;端口初始化

MOVP1,#0FFH

MOVP2,#0FFH

MOVP3,#0FFH

MOVTMOD,#20H;定时器T1工作于模式2,自动重装载

MOVTH1,#0FDH;TH1、TL1初值为"0FDH",9600bps

MOVTL1,#0FDH

MOVSCON,#50H;串行口工作于方式1,允许接收

SETB TR1 ;启动定时器T1

SETB ES ;允许串行口中断

SETB EA ;开总中断

MAIN:...... ;主程序处理其他任务,等待串口中断

AJMP MAIN

PAUSE:...... ;串口中断服务子程序,接收处理数据

RETI

END

4.3 上位机的串行通讯程序

例:发送及接收数据的程序:

private void button1_Click(object sender, EventArgs e)

{

string a;

SerialPort Ser1 = new SerialPort("com1", 9600, Parity.None, 8, StopBits.One);

Try

{

Ser1.Open();

}

catch (InvalidOperationException ex)

{

MessageBox.Show(ex.ToString());

}

if (textBox1.Text == "")

{

MessageBox.Show("Err");

Ser1.Close();

}

else

{

a=textBox1.Text;

try

{

//p.WriteLine(a);

p.Write(a);

}

catch(InvalidOperationException ex)

{

MessageBox.Show(ex.ToString());

}

textBox2.Text = Ser1.ReadByte().ToString();

Ser1.Close();

}

}

5 结束语

单片机与上位机的通讯在工业现场中应用的比较广泛,本文对C#提供的串行通讯SerialPort类来实现PC机与51单片机的通讯进行了探讨。实践证明,这种方案是可行的,能保证双方通讯正常。

参考文献

通讯工程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网络通讯;师生互动;异地教学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008(2011)03-0060-06

一、网络通讯技术促使师生互动变革

师生互动是现代教育制度中师生交往的重要活动方式,有师问生答、师讲生问、生讲师评、生问生答等形式,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有力保证。在数百年的班级授课制教学进程中,师生之间已经建立起了稳定的、行之有效的面对面互动关系,使得教育、教学活动得以有序进行,知识传承效果达到最佳。

当今信息时代,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学习不再是单一的在校学生的专利,在职人员异地学习人数占学校学人数的比重与日俱增。学习环境、教学模式等发生巨大变革,异地师生之间必须借助媒介才能开展非面对面的教学活动。在网络通讯技术面前,传统的师生面对面互动策略不断受到冲击。师生互动不再仅仅是师生间的语言、手势、神态的互动,还包括教师、学生与网络媒体的互动。因此,在异地教学需求越来越迫切的今天,研究网络通讯技术环境下的异地师生互动问题,是解决未来教育不可逾越的现实问题。

师生异地互动离不开通讯媒介。随着网络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手机通讯平台、视频会议系统、即时通讯软件等异地互动通讯工具和软件迅速普及,其功能也越来越有利于师生之间的异地同步或异步互动交流。技术改变人类生活,通讯技术必将使得师生互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师生不论身在何处,都能随时随地通过媒介互动;可以是一对一互动,也可以是一对多、多对多互动;可以是同步互动,也可以是异步互动;可以是文字互动,也可以是语音、视频互动。信息时代,师生之间利用网络通讯技术进行互动交流,正逐步成为一种常态,即将成为师生互动的主流。网络通讯技术虽然问世时间不长,但其影响深远。研究网络通讯技术在异地师生互动中的地位、作用和效果,对未来教育具有指导意义。

二、国内外师生互动研究现状分析

师生互动是一个历史久远,人们一直在思索的课题,也是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中外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很早就注意到教育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重要性。有关师生互动的研究国内外也都相当重视。在古希腊,苏格拉底创立了一套寻求知识的方法――“产婆术”。在他眼里,教学就像是一个婴儿的“接生”过程,教师用问答的方式进行教学,刺激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寻找出正确的答案。而我国古代最具影响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也曾提出,教师要具备善于了解学生,启发诱导和因材施教的能力;并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体现出了“师生平等,教学相长”的思想。这些可以说都是师生互动思想的早期表现。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学者们从教育社会学、教育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伦理学等学科角度对课堂师生互动进行研究,不断丰富着师生互动的理论成果。美国的著名教育家杜威(JohnDewey,1859-1952)主张“要使教育过程成为真正的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成为真正合作的相互作用的过程”。继而国内外分别从师生互动主体、师生互动效果等不同角度,对师生互动的类型、师生互动行为、师生关系等进行了充分详细地探讨。

在教育社会学领域,主要是从角色及其相互之间的行为过程这一角度来理解师生互动的。德拉梅特(1976)的《教室中的互动》,是最早专门论述课堂师生互动问题的著作,此书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对教室内教师与学生的角色、课堂情境以及师生关系做了较全面的分析。英国学者B.J.Ashley等人根据社会学家帕森斯社会体系的观点,从师生互动主体的角度进行探讨,把师生课堂师生互动行为分为教师中心式、学生中心式和知识中心式三种。从哲学认识论出发,研究者认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体现着一种主客体关系。其中代表性的观点有:教师主导说、学生主体说、师生双主体说以及主导主体说。在此基础上,R.Lippitt&R.K.White等人从师生互动中的教师领导方式进行探讨,把教师使用权威的方式分成三类:权威式、民主式和放任式,并由此形成了教师命令式、师生协商式、师生互不干涉式三种不同课堂互动行为类型。在心理学尤其是教育心理学领域,研究者更侧重于从师生互动的内容、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面来探讨。1983年林格伦在《课堂教育心理学》一书中,根据教学效果描绘了课堂中师生相互作用的四种类型。如图1所示:1的效果最差,教师跟全班学生仅保持单向交往。2的效果尚好,教师试图跟全班学生发展来回交往。3的效果较好,教师跟全班学生保持来回的交往,也允许在正规的基础上有学生之间的交往。4的效果最好,教师在集体中是一个参加者,他鼓励集体中所有成员,包括教师自己,有来回的交往。

从师生互动过程中的相互影响以及形成的情感因素进行探讨,Siberman把教学情景中的师生关系分为四种类型:依恋型、冷漠型、关怀型和拒绝型。C.howes和她的同事根据依恋理论将师生关系分为三类:回避型、安全型和抵制、矛盾型。Getzel和Thelen将教师行为分为团体规范型、个人情感型和动态平衡型三种。R.C.Pianta则将师生关系分为三个不同的特点:亲密、冲突和依赖。另外,我国学者王家瑾还从工程学角度,采用系统工程分析方法,以教师、学生和教材三因素构建出教学活动的三维坐标体系,形成了师生课堂互动模型。。怫兰德(Flanders,1970)通过对课堂教学行为的研究,提出的互动分析系统FIAS(Flanders Interaction AnalysisSystem)。将师生互动的语言行为分为三大类共10个类别,为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研究提供了有效的量化途径。这是国内外首次对师生互动行为从微观角度进行分析量化,并带领师生互动的后继研究。

综上所述,均是从理论上对师生互动类型进行了研究。关于师生互动的途径、形式与性质,研究师生互动的内容关注的还比较少。随着教育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网络教育、远程教育走在了前端,紧随而至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也发展迅速。人们对师生互动的关注逐渐转移到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师生互动,尤其是远程教育中的师生互动。1989年穆尔提出了“三种类型的互动”,即学习者与学习内容、学习者与教师以及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互动,作为一个概念框架来理清远程教育中产生互动的不同活动。库克森等人fcookson&Chang,1995)根据互动的性质将互动分为教学互动和社会互动;根据传播媒体的不同,Kearsly3L将远程教育中的

互动分为文字互动、音频互动、视频互动;因反馈时间的不同,博格将互动分成同步互动和异步互动;Saun-dersetal在1997年根据互动的物理性地点和时间讲互动分为课堂内互动和课堂外互动。王陆教授(2008)指出信息技术环境中的教育关系变化,首先是师生和生生的人际的关系的变化,因而,信息技术环境中的师生互动关系必然会成为信息化教育研究中的新的热点问题。并认为信息技术环境中典型的互动应该包括教师、学生、教育媒体和交互发生的时间这四个传播要素,表现出新的特点:第一,互动借助于媒体发生的,按照媒体类型可以分为文字互动、音频互动和视频互动三种类型。第二,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按时间特征分课堂内的教学互动和课堂外的社会互动;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可以以同步方式或异步方式展开。第三,学习者通过与学习界面交互而引发的与学习内容的互动。如图2所示:

王陆教授提出的四个传播要素与互动类型的关系图,综合了前几位外国学者对远程教育中互动的类型划分,形象地表明了因媒体而引起的师生互动的显著变化:师生互动需借助于媒体发生,尽管如此,但王陆教授构建的传播要素与互动类型关系图仍旧没有表现出媒体的变革,尤其是媒体变革给师生互动带来的影响。尽管网络环境下师生互动发生巨大变革,但目前对于网络互动还没有一个确切地界定,不同领域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描述与论证,杨刚等人从教育学、社会性、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视角对师生网络互动进行了解析,并将师生网络互动结构分成民主型、主导型、私聊型、无反馈型和孤立型。刘细良等人则强调主体间性对多媒体教学中师生交往的作用。

同时,随着我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也在迅速发展,以人为本的理念也带动着师生互动的变化。此阶段,我国有关新课标下的师生互动变化的研究也一时剧增。这是我国课堂教学变革的一大特色。但是无论是新课标下的师生互动研究还是网络环境下师生互动研究,我国多注重有效互动的策略研究,对理论的研究还远远不够完善。随着网络环境的复杂化,师生互动也随着变化甚快,唯有不断地跟上其研究进度,才能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提供一些指导意义。纵观国内外对网络通讯环境下师生互动的变化研究,还大多停留在传统研究的方式上,即要么从宏观的角度进行分析师生互动的关系,要么从微观的角度对其行为变化进行分析,很少有结合二者为一体的研究。且宏观方向侧重理论研究,微观方向则偏重教学实践,并不能很好地将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其次,对信息环境下,网络环境中的师生互动研究最多的还是远距离师生互动的特点和课堂中师生互动的变化,真正将远程教学互动和课堂互动结合起来的还比较少。本文将依据网络通讯环境下师生互动途径为主线,从宏观上构建师生互动变化理论模型;从微观上对师生互动行为进行具体分析,并加以实证。为远距离教学互动和课堂教学互动的互动途径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三、网络通讯技术环境下的师生互动变革理论模型

网络环境下的师生互动是复杂的。根据互动的形式,可以将师生互动分为面对面互动和非面对面互动(又称为异地互动);根据互动的性质,可以将师生互动分为同步互动和异步互动;根据互动的途径,可以将师生互动分为视频互动、语音互动、文字互动等。使用不同的媒介,师生互动的强度有所不同,师生互动的受益面也有所变化。为方便研究,我们以师生互动途径为依据,将不同的网络通讯媒介归类,结合师生互动的形式、性质及互动强度和受益面的变化,构建网络通讯技术环境下的师生互动变革理论模型,如图2所示。

(一)师生互动的途径

为方便媒介归类,我们将网络通讯技术环境下的师生互动途径分为三大类,八个层次。三大类为:师生同步互动;师生同步或异步互动;师生异步互动。师生同步互动类中,除不用借助通讯媒介的师生面对面互动层次外(传统的师生互动),还有以视频会议系统为主的师生视频互动和以手机通讯工具为主的师生语音、文字互动两个层次。电子邮件、留言板等,在师生互动过程中,已经具有滞后性,归类为师生异步互动。社会性即时通讯软件、在线答疑系统和BBS、论坛等,也可实现师生同步互动,但其功能略有减弱,介乎师生同步和异步互动之间。

视频会议教学系统,可以实现一终端对一终端、一终端对多终端和多终端对多终端的同步视频互动教学。每个终端学习者的人数可以根据教学效果的需要,灵活设置。理论上讲,通过该系统将异地学习者临时组建成一个教学班,即可实现面对面教学中的一切师生互动功能:虽然需要教师和学习者提前熟悉系统的使用。因为视音频同步,互动如见本人,互动效果仅次于师生面对面的互动。如同班级授课一样,该系统必须有固定的场所,使用时师生之间需要提前相互约定时间,不能实现随时、随地互动。手机通讯工具,虽然已经开通视频通话业务,但目前绝大多数用户仍旧以语音、文字同步互动为主。手机终端屏幕的局限性决定了手机通讯工具在师生同步互动中,以一对一的师生互动为主,且师生的肢体语言不能为对方所见,互动效果大打折扣。但其能实现随时随地的师生互动,个别教学功能显著。

师生之间即可实现同步互动,也可实现异步互动的主要媒介是:社会性即时通讯软件、在线答疑系统、BSS、论坛。社会性即时通讯软件主要指QQ、MsN等,已广泛应用到人们日常异地交往的各个方面,师生异地互动交流也不例外。社会性即时通讯软件是目前异地师生之间实现同步文字互动的主要工具。特别是社会性即时通讯软件中群互动功能,可以实现多对多的即时互动,为教学公告的和资源的共享提供了便捷。在线答疑系统基本上设置在网络课程中,是一个为专门课程知识答疑所设计的互动途径,只针对所选课程的学生开放。BBS、论坛针对网络上所有人开放,每个人都可以在里面就不同话题展开争论,或者回答别人的疑问,或者了解别人的观点。

网络环境中师生异步互动的途径,包括电子邮件、留言板两个层级。电子邮件可以是一对一的师生异步互动,也可以是一对多的师生异步互动,互动内容可以在网络上长期保存。留言板则是生问师答的异步互动途径,即全体学生可以单独给教师留言,教师为学习者个体逐一解答。这两种异步互动方式都只有互动参与者自身能看到互动的内容,具有保密性,主要用于预约答疑。

(二)师生互动的形式与性质

师生互动有面对面互动和非面对面互动两种形式。传统意义上的班级授课制,师生处在同一地理位置的同一物理空间,师生互动基本上是面对面互动:在课堂内、外完成师讲生问、师问生答、生讲师评、生问生答。师生之间直接通过语言、动作、手势、眼神等传递和反馈信息,实现言语类和非言语类的信息交流。而在信息时代,师生地理位置发生变化,只能借助网络通讯技术实现非面对面的互动交流:电子邮件形式的生问师答、BBS沦坛形式的生问生答、视频通讯形式的师问生答等。从面对面互动到非面对面互动,从直接的信息传递到借助

通讯技术的信息传递,师生的互动形式发生根本性变化。

根据师生互动的时间跨度,将师生互动分为同步互动和异步互动两种方式。师生同步互动是指师生之间能够实时互动交流。传统班级授课制,除书面作业交流外,课内授课、课外交流等,师生互动基本上是实时的同步互动。而在网络通讯环境中,师生身在异地,若要实现同步互动,必须通过视频会议系统、手机通讯工具或即时通讯软件实现视频、语音、文字同步互动。因为在师生之间有媒介这一载体,虽然也还是同步互动,其互动效果有所减弱。师生通过特定的通讯工具,在不要求即时反馈的前提下,随时发生的交流互动形式,称为师生异步互动。传统课堂中的作业批改,试卷订正等均属师生异步互动。网络通讯环境中的电子邮件、论坛等,是典型的师生异步互动。师生异步互动以文字为主,没有同步互动的紧迫感,互动参与者有充分的思考时间,有利于知识的创新与建构。

(三)师生互动的强度和受益面

师生互动强度泛指单位时间内师生互动交流的信息量、反馈的及时性、互动过程的投入程度、对互动信息的领悟程度等。图3中实线所示的正梯形即表示不同互动途径所体现的师生互动强弱关系:同步互动强度高,异步互动强度弱;视频互动强度高,音频互动强度次之,文字互动强度弱。在正梯形的最底端,是师生面对面的互动,其互动强度最高:师生之间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都无时无刻在传递信息。师生可以及时、清楚的领悟对方所表达的意思。教师可以很好地监控学生的学习行为,并针对学生的反馈做出及时调整。视频会议系统要达到面对面的互动教学效果有难度:摄像头拍摄范围不能完全代表教师或学生的视域,屏幕上的平面视觉效果让教师肢体语言所传递的教学信息有所损失,师生互动强度要低于面对面互动强度。到音频互动层次,肢体语言全部丢弃,互动强度再次减弱。越往正梯形的顶端,师生互动从视频互动逐渐变为音频互动、文字互动,互动性质也从同步互动逐渐变为异步互动,师生互动强度逐渐变弱。留言板和电子邮件,在师生互动中,是典型的弱互动。

师生互动受益面主要指师生互动时,参与互动对象数量。在网络通讯技术环境下的师生互动变革理论模型中,虚线表示的倒梯形即表示师生互动受益面:它与师生互动强度刚好相反,互动强度越高,互动受益面越窄。从图1所示的师生互动途径来看,视频会议系统能实现同步视频互动,所以师生互动强度高,但其受益面变窄:如果参与视频会议系统学习的人数过多,学习者没有回答问题、小组讨论等同步互动的机会,则学习者参与这种学习和看录像没什么区别,学习效果自然降低。手机通讯虽然牺牲了视频,但它是一对一的问答形式的师生互动,同步互动对象少,互动强度高。越到异步互动层次,互动面越宽泛:BBS论坛可以让所有愿意观看、讨论的人参与;电子信箱可以实现群发。

无论技术如何发展,师生互动是永恒的话题: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最希望的互动仍旧是面对面的互动。但在网络时代,异地互动在所难免。我们构建网络环境下的师生互动变革理论模型,目的是研究各类网络通讯工具在师生互动中的优缺点,在运用中结合实际需要,扬长避短,选择性、综合性地使用。师生互动途径的选择是灵活的,层级的区分只是为了研究的方便,并不意味着师生互动途径一定要选择从下到上,从互动强度大到互动强度弱。

四、师生互动变革理论模型对网络教学的指导

我们在《教育技术理论发展研究》这门研究生课程教学过程中(有教育硕士,需要异地教学),依据网络通讯环境下的师生互动变革理论模型为指导,组合利用不同的网络通讯工具,搭建了异地网络互动教学平台,有针对性地开展网络通讯环境下的师生互动与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比较研究,以此探寻网络环境下的师生互动变革趋势。

(一)网络通讯环境中的师生互动环节

与传统班级授课教学相比,网络通讯环境中的师生互动不仅存在,而且师生互动在教学环节中所占的比重相对更大,主要集中在下述三个部分:

一是课前授课信息的与反馈。学习者身在异地,授课信息必须准确及时地发送给学习者,让学习者提前知道上课时间、上课地点以及相关课程资源的下载地址,做好课前预习。我们综合利用手机通讯工具的“企信通”功能和社会性即时通讯软件的群发功能,进行课前授课信息群体。不能上课或上课有异动情况的学习者,均能及时同步文字反馈或异步留言反馈信息,方便教师调整教学策略。

二是课中的异地同步互动教学。我们利用视频会议系统,开通4-6个异地同步视频互动学习终端,在上课过程中同步实现师生多点对多点视频互动。设立异地视频互动答疑环节,为异地学生提供现场同步答疑的机会。最大限度地利用视频会议系统模仿传统班级授课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减少师生互动过程中的信息损失。教师通过视频会议系统实时监控异地学习者,恰当的对异地学习者的学习实行同步互动引导,提高其注意力,提升参与互动的积极性。

三是课外预习与复习的互动。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和网络通讯软件使用习惯,灵活选择合适的师生互动途径,参与课外预习与复习的互动交流。我们提供有:适合异步个别指导的电子邮件;适合同步或异步集体互动的BBS论坛;适合同步互动交流的QQ学习群;通过留言板预约答疑等。教师在群组和互动平台论坛里进行适当的引导、指导,并开通手机移动课堂播报,帮助异地学习者及时整理每次授课所讲知识的重点、难点,方便学习者对所学知识的归纳总结。

(二)网络通讯环境中的师生互动效果分析

《教育技术理论发展研究》这门研究生课程在异地网络互动教学平台下进行了为期一学期的教学实验。实验过程中每位学生体验网络视频同步互动教学均在10个课时以上,每节课前均会接受手机短信通知以及课后接受移动课堂播报,由此可知学生对异地网络互动教学的体验效果已经达到稳定状态。在此学期末,采用问卷调查法和个别访谈了解通过异地网络互动教学平台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效果。根据异地网络师生互动变化理论模型图中互动途径的特点,异地网络互动教学模式中师生互动效果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讨论:

第一,采用视频同步互动,模拟传统课堂。视频同步互动中师生可以看到对方形象,具有生动、直观性强的特点。教师可以采用问答、展示、讨论、辩论等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尤其是网络视频的完善,由一对一可以扩展到多对多的视频,师生互动不但可以进行师个、师班互动,也可以进行师组互动。在本次教学实验中,教师利用视频多对多的优势,采用集体答疑讨论的方式进行互动,其中既有师个互动、师组互动,也有师班互动。异地网络同步视频互动效果和传统课堂面对面的互动效果相似。从实验调查结果中(见表1)可以看到:5个问题统计结果均超过3分(3分表示基本同意),大部分学生都认为教师通过实时的视频互动、监控,可以更好地集中思想,积极地参与互动,特别是促进情感上的交流;老师异地通过视频同步互动引导,能更好的预防学习者迷航。

第二,利用通讯工具手机短信功能,辅助课前通知,课后复习。在对手机所调查问题的统计结果均超过3分(见表2),这说明学习者对利用手机短信互动平台实现移动教学的认可度是非常高的,其互动效果次于视频同步互动效果。手机短信平台互动在传递的信息量上要低于视频互动;互动时间上也要有所延迟,若有专门教辅人员效果会更好,但是对于那些不能参与到课堂,也没有视频互动条件的学习者来说,手机短信互动平台还是提供了极大地方便。

第三,网络通讯软件QQ群组的即时讨论组和论坛,完善了课堂、课后师生互动。对课后预习、复习的互动活动起了促进作用,几乎每一个主题后面的跟帖达30多条,单条帖子的字数在100字到1000字不等,而浏览帖子的人数在200多人至300人之间。用学习者的话来说“这种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让人感觉耳目一新,较之于传统的课堂学习,很能激发人的兴趣和学习动机”,

“这种教学方法能吸引学习者的兴趣,课堂气氛也比较活跃,学生不会受到像传统课堂那样的约束,可以自由发表意见,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重要作用”等。课堂活跃则是互动的直接体现,学生可以自由发表意见,可见学生互动的主动,积极性体现的很到位。

(三)网络通讯环境中的师生互动变革

师生互动的主体由以教师为主转化为师、生互为主导。在师生互动中,有两方面主体即教师和学生。同时,教师和学生均不是独立地出现在师生互动中,而是共同参与在互动活动中的。传统课堂上,教师是知识的权威者,师生互动是一种“轮式”交往,即教师处在既定的中心位置,以提问等方式分别与学生展开并列、平行的师生互动。教师掌握着互动的主控权,学生被动参与互动。而在网络环境中,下述几个方面促使师生互动过程中教师的绝对主导地位降低,学生主导作用增强:一是网络环境中信息的多源性、易得性和选择性,削弱了教师的权威性和学生对教师的盲从性;二是课前授课信息的对学生课前预习起到提醒作用;三是便利的网络课程资源和沟通途径的多样化,方便学生随时网上自主学习,消除了学生主动互动的途径障碍;四是物理空间距离的存在减弱了教师对学生学习行为的主动干预,让学生拥有较高的学习研讨自由度。

通过网络通讯技术,真正实现了随时随地的师生互动,学习无所不在。传统意义上的师生互动,虽然互动强度大,但必然要求师生面对面。而网络通讯技术介入师生互动环节,虽然互动强度有所降低,但师生通过手机、QQ等即时通讯工具进行随时随地的实时互动,弥补了传统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时间、地点限制,打破了课堂内外、校园内外的界限,泛在学习成为现实。网络便捷、及时、灵活,师生互动随时随地可行。师生网络互动的机会增多,时间延长。

师生互动内容从知识到情感,由单一变丰富,由简单变复杂。网络通讯环境中,学习者所学知识,已经通过精品课程等形式提供给学习者。越来越多的学习者在学习资源的同时,不断上传自己的心得、体会,上传的资源吸引了更多的后续学习者,成为学习者课后复习、反思的“活资源”。同时,师生互动从传统的语气、表情、体态语言形式转变为丰富的文字、图片、符号形式,师生情感互动取决于人们的文字表达能力。师生互动的途径变多,带动师生互动从单一到丰富。例如在节日里利用飞信、信箱等给异地老师同学发祝福的信息,借助网络通讯工具可以很好的表达我们当面无法表达的情感。

师生互动的强度和受益面相互制约。在异地网络教学的授课阶段,应该采用互动强度大,互动受益面相应小一点的互动途径来实现师生的教学活动互动。利用其互动性强的特点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争取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传递大量的信息,实现教师对教学过程和师生互动的实时调控,保证教学质量。在异地网络教学的讨论互动阶段,可以采用互动强度小,但互动受益面足够大的互动途径来进行适当的师生互动。适当的减弱了互动强度,给予了学生充裕的时间去思考、消化吸收互动中所学习的知识;同时也要放开师生的互动范围,扩展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网络通讯环境中的师生互动与传统教学环境中的师生互动比较

通过《教育技术理论发展研究》这门研究生课程的教学实践,从师生互动主题、形式、性质、内容、方式、强度和受益面等七个方面,将网络通讯环境下的师生互动与传统教学环境中的师生互动作比较分析(如表3)。

五、研究结论及展望

网络通讯技术渗透到教育教学中,异地同步或异步互动教学成为可能。传统班级授课教学模式受到冲击,师生互动也将发生变革。为方便研究,我们依据师生互动的形式、性质、途径、强度和范围,构建网络通讯技术环境下的师生互动变革理论模型,即:将师生互动途径分为同步互动、同步异步共存互动和异步互动三大类共八个层次;越在正梯形的底层,师生主要是视频、同步互动,其互动强度越大,但互动受益面越小;越在正梯形的顶层,师生互动主要是文字、异步互动,其互动强度越弱,但互动受益面越广。

通讯工程论文范文第5篇

通讯的特点

一般来说,通讯有四大特点:

(1)严格的真实性。

(2)报道的客观性。

(3)较强的时间性。

(4)描写的形象性。

通讯的种类

(1)按内容分,通讯一般分为人物通讯、事件通讯、概貌通讯、工作通讯。

(2)按形式分,通讯分为一般记事通讯、访问记(专访、人物专访)、小故事、集纳、巡礼、纪实、见闻、特写、速写、侧记、散记、采访札记。

通讯的写作

第一,主题要明确。有了明确的主题,取舍材料才有标准,起笔、过渡、高潮、结尾才有依据。

第二,材料要精当。按照主题思想的要求,去掂量材料、选取材料;把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具有典型意义的和最有吸引力的材料写进去。

第三,写人离不开事,写事为了写人。写人物通讯固然要写人,就是写事件通讯、概貌通讯、工作通讯,也不能忘记写人。当然,写人离不开写事。离开事例、细节、情节去写人,势必写得空空洞洞。

第四,角度要新颖。写作方法要灵活多样,除叙述外,可以描写、议论,也可以穿插人物对话、自叙和作者的体会、感受,既可以用第三人称的报道形式,也可以写成第一人称的访问记、印象记或书信体、日记体等。通讯所报道的新闻事实,可以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去反映,诸如正面、反面、侧面、鸟瞰、平视、仰望、远眺、近看、俯首、细察……角度不同,印象各异。若能精心选取最佳角度去写,往往能使稿件陡然增添新意,写得别具一格,引人入胜。

【范例】

九月二十五号晚七点,随着夜幕徐徐降临,由建筑工程学院主办的迎新篝火晚会在学校东篮球场正式举行通讯稿格式,晚会以“舞动青春”为主题秋季运动会通讯稿,学院领导、老师和同学们齐聚球场,还未开始现场气氛已经十分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