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中思想论文

高中思想论文

高中思想论文

高中思想论文范文第1篇

1.构建高校校园文化过程和学生思政教育路径研究的空间融合度不够

当前的高校学生思政教育路径研究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的空间运用范围还不够广泛。构建高校校园文化过程的过程中,往往容易出校园文化建设和高等学生思政教育路径研究脱节的情况,这就导致高校构建高校校园文化过程和学生思政教育路径研究难以形成一套完善的空间体系,难以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出构建高校校园文化的作用,对于大学生群体的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也很有限。

2.构建高校校园文化过程和学生思政教育路径研究的主体不够明确

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对于构建高校校园文化过程和学生思政教育路径研究的主体并不明确。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虽然强调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构建高校校园文化过程和学生思政教育路径研究的原则。但是,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往往还存在着学生思政教育路径研究脱离学生实际,难以有针对性的进行学生思政教育路径研究完善的实际情况,导致大学生群体的综合素质能力难以得到有效的提升,构建高校校园文化的作用也难以有效的体现出来。

3.构建高校校园文化过程和学生思政教育路径研究没有得到充分的支持

在进行构建高校校园文化过程和学生思政教育路径研究的过程中,往往存在着高等教育院校为构建高校校园文化过程和学生思政教育路径研究提供的师资力量不够强大的情况。与此同时,学校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设置的课时数也难以满足实际的需要,这就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难以将真正的理念发挥出来,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率难以得到有效的提升。

二、构建高校校园文化过程中的学生思政教育路径分析

1.构建高校校园文化促进大学生群体的全面健康发展

为了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教学针对性,在构建高校校园文化过程的过程中,要充分的考虑到大学生群体的全面发展理论,并在后续的构建高校校园文化过程过程中,和大学生群体的实际情况有机的融合在一起。通过对于相关文献资料的查询,可以看出在进行对大学生群体的全面发展的过程中,要充分的结合构建高校校园文化过程。随着全球化进程的逐步加快,大学生群体在接受相关的知识理念的过程中,拥有了比过去更多的渠道,也为大学生群体进行问题的思考提供了更加丰富的知识储备。针对这样的情况,构建高校校园文化过程要充分的考虑到大学群体的全面发展已经开始逐步的拥有更加多的新的内涵知识。

2.构建高校校园文化实现高校思政教育的整合创新

作为为社会输出高端质量人才的基地,高等教育院校在进行构建高校校园文化过程中,要充分的意识到将高构建高校校园文化和思政教育有机的融合在一起,提升大学生群体的综合素质能力,真正的发挥出构建高校校园文化应有的作用。这就要求在进行构建高校校园文化的过程中,充分的意识到自我教育与外在教育相结合的作用,构建出一个良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平台,让大学生群体通过对校园文化的主观思考和分析研究,总结出更多的观点和想法,促进高等教育院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应用效率的提升,进而有效的提升大学生群体的综合素质能力。

三、结语

高中思想论文范文第2篇

中、德两国虽然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细节方面存在各种各样的差异,但是从它的宏观方面看,还是存在着很多相同点.

1.政治性、阶级性

两个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不管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从根本上来说都是为了稳定其政权统治,是国实现意识形态的手段.横向对比两个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目标,内容上,两者都对国家目标、国家任务有很好的体现,也都是为国家目标和国家任务在服务.不管是我国的“四有新人”建设,还是德国的自由公民培养,都揭示出思想政治教育鲜明的阶级性.

2.道德教育是主题

统治阶级为巩固自身的统治地位,需要通过道德教育来向公民灌输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并将道德意识转化为公民的道德品质,进而服务于统治阶级.两国高校在道德教育方面都提出:学生只有具备高尚的品德素质,才可以适应目前社会进步发展所需要的基本道德修养.因此,社会稳定和进步的前提是道德教育.

3.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教育相结合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不管是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还是德国的公民教育都有了新的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心理教育逐渐得到教育者的重视.在经济、政治发展迅速的今天,广大青少年在面对许多社会情况和人际关系的问题时,会出现很多心理方面的困惑,这极大地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进程.因此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问题,也只有将心理教育融合进思想政治教育中,才能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4.都重视校园生活的辅教育

中、德两国都注重鼓励学生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去增强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培养他们的协作精神.学生通过参加社团活动、支教活动、义务劳动、校园文化建设等活动,不但丰富了大学生的校园生活,而且对大学生政治素养的提高,人格健全的培养意义深远.

二、德国高校的意识形态教育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经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为了能更好地将思想政治教育被学生所接纳,我们应该取长补短,吸取国外在这方面做得好的经验,从而使这套体系更加完善.

1.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相结合,加强隐性教育

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推进,我国高校对传统的灌输式教育进行了改革,但效果并不是特别突出.对此,我们理应借鉴德国的有益经验,在开展意识形态的过程中应多采用隐性渗透的方法,运用多样的形式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求和目标渗透到他们的生活、学习中,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除此,还要注重社会和家庭的隐性教育,目前我们社会上所提倡的“正能量”就是很好的隐性教育,它引导人们拥有积极地人生态度,鼓励人们正确的面对困难,并克服困难.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是我国的父母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却比较缺失,大多数的家长过多的依赖学校的教育,重视孩子的文化课成绩却忽视了孩子们思想道德品质的教育,家长的这种倾向也是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弱化的一个原因.

2.加强各专业课老师的思想道德建设,使他们重视对学

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德国,教师自身的政治信仰被强调为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德国学者埃尔文认为,只有当全体教师从思想上接受了民主准则,教育才是有效的.我国高校,学科明确,理工科老师很少会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更有甚者忽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这在我国很多理工科院校中表现突出,这极大的阻碍了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进步.所以,加强教师队伍的思想道德建设,使他们重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言传身教,逐步渗透到学生的思想意识中,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3.加强信仰教育

德国通过对公民进行自由、民主理念的灌输以及宗教的教育,促进了民族的发展.我国应借鉴这点,加强对大学生进行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教育,使大学生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同时铭记社会主义荣辱观.用简单易懂的方法讲解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将理论生活化、现代化,只有这样,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他们的信仰,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4.重视培养学生独立人格的建立,以更好的融入到社会生活

高中思想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思想政治课策略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理念,就是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指出“本课程要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人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一、研究性学习在中学思想政治学科教学中的选题策略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思想政治课的选题工作,是中学思想政治学科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选题的恰当与否是研究性学习开展成败的关键。因此中学思想政治教师在引导学生选题的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转变观念,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是研究性学习的第一个基本目标。高中思想政治课要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就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即培养他们发现问题、明确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1.从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

中学生的思维发展还处于形象思维为主的发展阶段,他们对课题研究是建立在感性的基础上的。在中学思想政治学科教学中创设研究性学习,如果一开始便从概念、原理、法则等人手,往往因其高度的概括性、抽象性,使学生感到高、难、空,影响其研究情绪。因此,可把学生所要学习的知识与他们的日常生活相联系起来,激发他们的研究欲望.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去寻找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从中发现问题.形成研究课题。这样的研究课题。是变“要我研究”为“我要研究”,变“任务”为“兴趣”,从而提高研究的积极性和思维的活跃性。

2.从社会生活中发现问题

学生在社会生活中也会对某些现象产生探究的欲望.从而发现问题。主要可从时政的热门话题中提出问题.这些问题不仅是学生感兴趣的,而且具有新颖性和实用性。时政热点在时间上和空间上与学生距离比较近、可信度高、感染力强、影响深远。学生喜欢在课外谈论,但由于原有的知识的限制和认识的局限,常常过于片面。可见,学生对时政热点有丰富感性认识,能激活学生思维。时政热点中的材料分析的观点叉往往涉及到中学政治课中的知识,这就为时政引进政治课创造了必要条件。由此可见,时政热点是学生自己要选择的内容.把时政热点引入思想政治课,更能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更能激活学生的思维。

3.从学科学习或阅读中发现问题。

学生在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和阅读中,有许多现象只要善于与学科间知识内容加强联系,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分析.就可以从中发现问题。如“WT0与高中教育”问题,教师就可以从经济学、政治学、哲学等的知识,多角度去引导学生.对中国加入WT0的相关问题进行剖析,让学生提出问题,从而达到中学思想政治课发现问题阶段的选题策略要求。

(二)明确问题.确定研究目标。

教师在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后,学生的研究积极性已被激发。但要正确、适当地选好题目,就必须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有效的整合和合理的引导,使学生明确问题。从某种角度上来说,问题意识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意识到的问题,也就是把问题上升到主体的自觉意识水平上来;另一方面是明确问题。即从自己的困惑中努力找到问题的关键点,使问题逐渐清晰、明朗起来,从而使接下去的研究活动目标更明确。中学生由于其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在明确问题上有一定的难度。在思想政治学科的研究性教学中,教师应在学生明确问题时进行有效的引导,使其问题明确在一个可操作的范围.而不是“泛”而“空”的问题。这样.才能使学生所要研究的问题的方向或目标得以明确.学生则按照既定的这一目标去进行有效的研究性学习。

同时,教师应帮助学生通过搜集相关资料,了解有关研究题目的知识水平,该题目中隐含的争议性的问题,使学生从多个角度认识、分析问题。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建立研究小组,共同讨论和确定具体的研究方案,包括确定合适的研究方法、如何收集可能获得的信息、准备调查研究所要求的技能、可能采取的行动和可能得到的结果。在此过程中,学生要反思所确定的研究问题是否合适.是否须要改变问题等。

(三)分析指导,确立选题。

学生明确问题、确定研究目标后,学生提出的问题并不是都可以形成研究课题.对于中学生来讲,他们受到研究能力和一些客观因素的制约,教师必须对其问题进行分析指导。才能确立可操作性的课题。教师在分析指导、确立课题时,应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

1.分析、区别问题的真假。

问题有真假之分。真问题是可以从各个方面进行细化、分解并加以研究的.而假问题则无法展开深入研究。假问题有时也是以问题的形式呈现的,但它没有可行性,即不能深入地探讨和研究。如思想政治课中对经济学、政治学、哲学原理的常识性问题的研究,是没有必要的。一方面,这些常识性的问题可以通过查阅资料所得,是现成的;另一方面,有的太深太广.学生的研究能力和知识水平都还不能达到相应的要求,故不能研究。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确立课题时,一定要帮助他们判定课题研究的可行性,不光要从学生本身的研究能力和智力水平去分析,还要从社会环境和满足的条件等多方面去分析。

2.分析问题的研究价值。

问题有真假之分.同时也存在有无研究价值之分。研究性学习从本质上讲,仍属于教学范畴.不属于科学研究范畴,它是通过探究的方式来促进学生发展的。因此,在确定研究课题时的一个首要的判定标准就是该课题是否对学生的发展有价值。学生的课题不一定要有多大的创新性或学术性,只要它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索能力,就可以说是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学生课题的选择,教师充当的是“把关人”的角色。在对学生课题的审核中,切忌选择那些大而空,或者是多而繁的题目。同时,也要注重课题的研究价值与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相符合。这样才能选出既具有可操作性,又具有现实价值性的课题。

二、研究性学习在中学思想政治学科教学中的实施与交流策略

(一)课题的实施策略。

由于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活动具有开放性、时间周期较长等特征.思想政治学科的研究性学习就更需要教师或学校创设有利的条件,充分利用起校内外的各种资源,合理地引导和挖掘学生的潜能

1.营造良好的研究性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

第一,改变教学空间的组织形式。通常把学生分成小组,实行小组合作研究;或者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共同完成研究任务。这种空间布置,有利于学生敢说敢想.无拘无束,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同学们交流自己对议题的所感、所疑,并听取大家的意见,共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二,创设良好的研究情景。作为情景的创设者,思想政治课教师应向学生展示充分的信息渠道平台,提供有针对性的信息内容或信息来源,从而实现学生的“同化”过程。主要包括科普讲座、参观访问、调查问卷、上网搜索等形式进行.这其中既可以是直接的信息提供,也可以是信息渠道获得的讲授,亦可以是二者的同时进行,关键在于信息获得的客观性、全面性与针对性。问题的选择上,既可以是教师自身专业问题的延伸,又可是多学科的综合;既可是人文历史艺术.也可是时事热点。但应注意问题的实用性。

第三,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如果教师缺乏平等意识和民主作风,也就难以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现能力真正落到实处。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动性和首创精神,积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发表自已的不同见解.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学能力。只有建立起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才谈得上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根本转变。在实施“研究性学习”课程中,思想政治课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学方式,应与学生建立平等、民主、教学相长的关系:要学会合作,善于协调;要能自主开发利用社会教育资源,构建符合本校本班特色的“研究性学习”课程体系。

2.注重研究过程的设计.挖掘学生的研究潜能。

第一.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引导学生对教材的研究。在中学思想政治课中,主要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己去研读教材.充分利用好教材的目录、序言和课堂小结,对教材有一个系统的认识。然后,在逐课、节、框、段进行分析,理顺其中的结构、脉络,把内在的联系,学会围绕“黑体字”,钻研“宋体字”,了解“楷体字”。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及实际经验.去进一步思考和学习,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自己的新见解。让学生通过自己读研教材,掌握课本知识。

第二,加强学科之间的“内联”,拓宽学生的眼界。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时.不光要注意本学科内容之间的联系.还要注意本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结合和渗透,实行“跨学科”研究。在思想政治课中进行研究性学习,教师应鼓励学生把思想政治课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指导其他学科的学习实践中,以此增强学生浓厚的研究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把知识能力“整合”起来。

第三,开展专题讲座、进行实地调查,增强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邀请从事实际工作的人员来给学生做专题讲座,并与学生展开交流,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得到增强。教师还可以选择合适的场所或机会让学生深入实地调查研究,把学生所学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起来,做到学有所用,这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关键,也是思想政治学科研究性学习所采用的重要研究过程。

(二)研究成果的交流和展示——“班级共享”与“年级共享”相结合的策略。

让学生通过交流、研讨与同学们分享成果。这也是研究性学习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在交流、研讨中.不但有利于学生学会理解和宽容、赞美与分享,而且有利于学生学会客观地分析和辩论地思考,敢于和善于申辩,更重要的是可以实现成果共享。研究性学习一般都是以课题组的形式进行的,各组之间研究的内容各不相同,采用的形式也不同,获得的研究成果也不同,为了使每个学生都能共享同伴的研究成果,在交流阶段,我们采取先班级交流,然后评选出成果显著的课题组再进行年级交流,年级交流时可采取集会式.也可采取电视交流式等。

高中思想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人文素质;人文素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中国古有重视人文教育的传统,

《易・贲》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化”是教化,即教育的意识。只有那些优秀的,能够升华人的精神,提高人的价值的文化才能列人人文教育的内涵。所谓人文素质是指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

一、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

1 完善人文素质教育是教育历史发展的趋势。不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古代的教育都十分重视人的素质的培养。中国的教育一直以道德教育为基本目标。《大学》里讲:“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在中周传统文化中,虽然对于道德的强调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有“道德至上化”的倾向,但是,它对于人的道德、品格、修养的培养,仍然具有极大的意义,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最高尚的教育应以理性为目标,使人的心灵得到解放与和谐发展。著名教育家纽曼一再强调大学必须以人文精神的培养和人文素质的提高为主要目标。1945年哈佛大学发表了题为《自由社会中的一般教育》的报告。这个报告将教育分为一般教育和专门教育:一般教育则包括学习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有关基本内容,帮助培养学生进行有效地思维,表达交流思想,作出判断和鉴别价值的能力,从情感和理智两方面促进人的发展,使个人与社会的需要得以调和。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举措,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党的一贯做法,也是行之有效的优秀传统。在新时期,如何把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结合起来,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新任务和新课题。

2 人文素质教育帮助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思想规范和价值导向。通过人文素质教育,帮助学生培养人文理性和科学理性辩证统一的新的理性精神和思维方式,从而正确认识和解决社会经济运作过程中的新问题;训练观察和思考问题的广阔视域和历史深度,锻炼积极参与竞争和善于团结合作相统一的协调精神,学会正确地以理性方式关怀人生终极意义和以实证态度关注个人生活欲求之间关系的能力和方法:确立行为和行为方式选择趋向规范化和集体主义的自觉意识导向。这些内在素质和主体能力,实际上是当代人文精神的体现和展开。也标志着通过思想教育活动促使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样,人文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形成一种具有巨大能动作用的精神力量,这就是科学、法制、自由的精神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价值、道德和集体主义精神相结合的当代人文精神。这种人文精神,能够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规范和价值导向,自觉地用科学精神改造主观世界,用人道精神协调群己关系,用理性精神评判事物,决定取舍,从而为生产力的更快发展,创造合理和谐的人文条件,提供稳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二、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中文化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

1 着力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文化意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学生的文化意识将越发强烈,如果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还封闭保守,局限于传统的思维模式,则必然会被文化角色凸显的学生所抵触。文化本身就是一柄双刃剑,多种形式的亚文化(相对于社会主导文化而言)的产生及发展表明,高校学生的意识中已经或多或少自觉或不自觉地加入了文化认同的成分,而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又使得这样的一种意识会对外来文化引入予以排斥,从而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一定的难度,但这也正好说明思想政治教育只有从这里人手才能真正地解决问题,文化的问题还得通过文化来解决。这一切都是每一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清醒认识的。同时还要看到,文化素质教育也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本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自身不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无法对生活中的文化内容作出准确的阐释,那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文化教育也只能是事倍功半。

2 积极营造浓郁健康的校园文化环境。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有力推动和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和保障。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历来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和平台。把校园文化内涵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机地融合起来,发挥校园文化建设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渗透作用,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校园文化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小环境,对学生陶冶情操、磨炼意志、塑造自我具有重要作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一是要组织好第二课堂活动,开展诗歌欣赏、声乐、健美、书画等高品味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的身心在自觉的参与中得以净化和熏陶:二是要加强基础建设,提倡优良学风,提倡文明校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消除校园不文明行为,提高大学生的基础文明素养;三是社会舆论的宣传,特别是宣传在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感人事迹和成绩,增强人文教育的氛围;四是利用学校和周围人文景观教育学生。

高中思想论文范文第5篇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公共必修课,也是高校中十分重要的人文社科课程。医学院校如何充分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独特的育人功能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是应该认真思考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医学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状况现状

(一)重理轻文综合素质不高

医学院校大学生多为理科生,由于现行高考制度的特点决定其高中阶段阅读量少、重理轻文现象普遍。升入大学后,医学生不同程度地暴露出人文科学知识面儿窄、思维不够活跃、交流沟通能力不足、语言逻辑性差、字迹潦草等问题,综合素质不高。

(二)重专业技能轻人文素养

在实施人文素质的实践中,相当一部分教师和学生坚持认为医学仅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的结合,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存在观念上的偏见。这种重专业技能轻人文素质培育的现象直接导致医学生普遍缺乏敬畏生命、尊重生命的情怀,也是导致医患关系紧张,医学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分离的重要原因。

(三)重实用主义轻人文精神

现代医学的发展不仅要求医生具有精湛的医术,更需要其具备以人为本的人文关心和关怀。但教育实践中,往往急功近利,并带有很强的实用主义色彩,重“才”轻“人”,只重视片面的知识传授和狭窄的技能培养。这种教育训练出来的医学专家充其量是发育不全,单面的“技术人”、“ 功利人”。

二、医学生人文素质普遍偏低成因分析

造成目前医学生人文素质普遍不高的原因较多,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陈旧的教育理念

从古至今,西方的教育理念基本上都是在重视人本身素质的提高和养成,强调完备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结合。虽然这期间出现过认识上的偏差,但很快便加以调整。而我国的医学教育却恰恰相反:过分偏重技能培养而舍弃人文素养的提升。据统计,我国多数院校人文课程仅占总课时的8.85%。而美国、德国则达到20%-25%,英国、日本约为10%~15%。并且我国医学院校中人文素质教育并非像西方发达国家那样会贯穿始终,关联性差也是导致医学生人文素质普遍不高的重要原因。

(二)消极的社会因素

首先,市场经济下医学生受实用主义、利己主义的影响普遍存在重专业技能轻人文社科的现象,并且这种物质性、功利性在社会中占据了统治地位,导致其精神信仰缺失,人文关爱减少。其次,医学院校中的课程设置又迎合了这种现象,过分注重专业教育,人文学科和专业教学相互脱节,这种急功近利的行为也是了医学生人文知识匮乏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被动的个人接受

医学生对人文社科知识多半为被动接受,缺乏主动学习的强烈愿望。同时,医学生对人文社科的不认可态度也与我国现行陈旧的教育理念和消极的社会因素息息相关,导致目前医学院校中普遍存在专业技能凌驾于人文素养之上。

三、思政课教学中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的途径

(一)努力提高教师素质增强其理论水平

1.加快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医学院校思政课教师应彻底转变“重科技、轻人文”,“重专业、轻教养”的培养倾向。只有学校和教师把培养目标从单纯的“技术人才” 转向具有道德观念、职业信仰、专业基础等方向才会切实提高医学生人文素养并推动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

2.加强教师理论学习和科学研究。要增强医学院校思政课堂的生动性和感染力,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师的文学功底、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不可或缺。只有教师具备夯实的理论基础,并以深厚的感情去讲授党的理论;同时以科研带动教学,旁征博引,真正展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魅力,才能在思政课教学中润物无声地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素质。

3.组织教师培训提升其业务水平。医学院校思政课教师所处部门多为边缘部门,导致其进修机会不多,与外界沟通交流较少,自豪感不强,教学无后劲儿。这种消极的信息又会通过教师传导给学生,因此,医学院校只有加大对思政课教师的培训经费投入,采取如进修访学、在职教师岗位培训、学术交流、课程培训等形式让教师在提升自身业务水平的同时也将这些体会融入教学中,增强教学的厚重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二)不断丰富教学方法和改进教学手段

1.多种教学方法并用丰富教学形式。实践证明,思政课教师在课堂上更多地采用专题式教学、案例式教学、讨论式教学、交互式教学、研究性学习以及辩论会、知识竞赛、社会调查和参观访问等形式的教学法,能充分调动医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增强教学效果,使知识的传授和人文素养的提升寓教于乐。

2.创新教学手段增强课程吸引力。思政课教师可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制作精美的课件、图表,并选取与医学生专业背景相近的案例、音频、视频等作为媒介激发其求知欲。还可充分利用网络的延伸功能用QQ、邮件、微信等形式来回复学生所关心的热点问题;利用与课程相关的影视片和纪录片组织学生观看并讨论,增强课程吸引力,提升学生的人文情怀和人文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