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数字化用户论文

数字化用户论文

数字化用户论文

数字化用户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社会网络 数字图书馆 服务模型

Web2.0时代,Blog、Wiki、SNS、RSS、标签等的应用,使每个用户都有了主动参与建设和分享信息资源的能力,随着用户间交流的增加,传统的人际关系网络在互联网上得以延伸和扩大。

1 社会网络及其主要理论

社会网络(Social network)是由许多节点构成的一种社会结构,其中个体或者组织是节点,连接他们的社会关系是线,点与线的连接构成了社会网络图。

1.1六度分隔理论

六度分隔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一种聚合产生的效应,通过信息手段将一些有关联的人与人、人与资源聚合在一起,产生一个可信任的网络。社会化软件利用了这一理论,典型的如Blog、Wiki、IM等,它们将人与人、人与资源联系起来,形成网络中的社会关系,QQ用户在中国就是一个互联网上最大的社会网络。一些图书情报服务机构中,已经开始利用社会化软件提供服务,如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的e划通。

1.2弱连带理论

美国社会学家Mark Granovetter提出的弱连带理论指出,一个人往往只与那些在各方面与自己具有较强相似性的人建立比较紧密的关系(强连带关系),从而形成一个小团体,而与此人不紧密或者间接联系的社会网络(弱连带关系)却可能给此人带来更大范围的信息资讯。了解社会网络中的这两种联系及其特点,对于我们提供数字图书馆网络服务有很大帮助。

1.3并行生产理论

并行生产(Peer Production)的意思是通过汇集分散的投入和努力来有效地完成特定任务。它在信息收集与处理方面有极大的优势,因为它可以大大降低信息产业中的人力成本。

1.4长尾理论

长尾理论中的那部分“冷门商品”(misses)就是经常为人遗忘的长尾。数字图书馆中的很多资源,正是位于长长的的尾部部分,这部分尾部的资源不一定不是精品,数字图书馆在推荐服务的时候,完全可以把这部分资源和热门资源结合在一起推荐,用户可能在这种推荐中获得意想不到的信息,卓越、当当,Amazon等都采取了这样的方式。

2 社会网络在数字图书馆服务中的作用

数字图书馆服务平台上,用户之间的互利合作行为、信任机制、通过社会协作形成的聚类等,与实际社会中非常相似,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借用社会网络分析的方法,分析数字图书馆服务模式,为用户提供更为人性化的服务。

社会网络在国外图书馆信息服务中已有一些应用,如美国北卡罗莱那大学、南加州大学、印第安那大学、斯坦福大学、亚利桑那大学、爱荷华大学等,主要集中在在线资源评论、学科建设、服务评论和社交网络等方面;耶鲁大学科学图书馆利用社会性网络服务的嵌入功能,将社交网站Facebook和MySpace、网络相册服务Flickr、SMS短信咨询、IM即时通讯、Twitter、Blog等服务集成到本馆的一个页面上来。国内的徐媛媛等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引文分析进行实证研究,直观揭示出群体的引用状况与结构并分析出群体联系的紧密程度;刘心舜等也指出,图书馆合作(2.0)就是图书馆社会网络。

数字图书馆是一个知识服务空间,它不仅为用户提供了大量的数字资源,更为用户提供了知识交流和知识创新的服务平台。在用户的交流中,人际网络在这个空间中逐渐形成和展开,因此,帮助用户建立交流和协作机制,发现相似用户群,形成虚拟知识团体,进而针对团体和用户开展个性化服务非常有意义。

3 基于社会网络的数字图书馆服务模型

综合分析上述社会网络理论,可将数字图书馆服务模型关注的重点放在,利用社会网络关系,对用户和数字图书馆资源进行有效的知识组织,把用户的特征和关联表示出来,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识别出知识团体;把知识客体(各种数字资源)中的知识因子和知识关联表示出来,识别出知识库(知识客体资源库);最后,将有关联的知识团体和知识库结合起来,让用户直接面对最需要的资源。

3.1基本思路

分析数字图书馆用户的社会网络关系,发现数字图书馆服务网络中的知识团体,并建立基于用户的知识库和知识团体库,进而利用知识库和知识团体库,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智能化、专业化的推荐服务。

要构建基于社会网络的数字图书馆推荐服务模型,需要:①确定知识团体。假设使用数字图书馆服务的多数用户都会通过Blog、图书(数字资源)评论、BBS等方式发表自己对使用过的资源的看法,与其他用户交流,也会利用图书馆搜索引擎检索感兴趣的信息资源,利用标签描述和收藏有价值的信息资源,那么通过这些途径,就可以显性和隐性地发掘收集用户数据并进行处理,找出数字图书馆平台上面具有强连带关系的用户,形成若干知识团体,知识团体的成员及其相互关系可记录到知识团体库,对该团体有价值的信息资源被纳入到该团体的知识库(如Blog上的精品文章、数据库中的精品资源),通过这样的处理,每个知识团体的信息需求特征非常明确,因此,数字图书馆可以为每个团体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和推荐;②不同团体不同背景的用户之间往往能提供更为广阔的信息来源,从而启发新的思维,这种弱联系一般存在于小团体和小团体之间,它可以为知识的扩展和延伸提供桥梁,对用户拓展思路,进行跨学科跨专业的合作研究有重要意义。因此,发现小团体与小团体之间,担任桥梁作用的用户,对于信息的传播和交流有很大帮助;③确定知识团体内部关系网络。根据不同知识团体内的个体间关系,对他们的评论和推荐设置不同的权重,从而影响知识团体内的用户。在一个团体内,可以通过发文数量和文章质量等因素确定团体内的核心人物(如该领域的专家),核心人物权威性更强,他的评论和推荐影响力更宽,所以权重设置大一些,次核心人物权重低于核心人物,以此类推;④分析知识团体与知识团体之间的联系,找出存在的弱连带关系和承担联系的关键个体,分析他们可能的信息需求;⑤除上述思路外,还可以利用六度空间理论,围绕每个个体的人际关系网进行分析,例如,一度空间内的关系对个人来说是最紧密和最重要的,因此他们的评论和推荐权重大于二度和三度空间的关系。

通过上述方法,分析清楚知识团体和知识库的内外部关系后,可利用并行生产理论和长尾理论为用户提供具体的服务。例如,亚马逊公司的协同过滤图书推荐机制(collaborative filtering)就是并行生产理论的体现,这一机制记录用户所有浏览和购买图书的行为,并利用这些行为数据为亚马逊公司的其他顾客推荐图书;利用长尾理论为用户进行组合推荐(推荐一些跨专业或位于长尾尾部的精品资源)。

3.2社会化网络分析

社会网络分析有两类研究方法,一类是围绕特定的参考点展开的自我中心网(egocentric)分析,主要关心的问题是个体与哪些人有联系以及联系的强度;另一类是以整体网络关联模式为对象的社会中心网(so-eiocentric)分析,主要研究的是群体中不同角色的关系结构,掌握群体中的社会网络分布情况,区分网络中不同地位的角色。具体分析时,可以将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

3.2.1自我中心网分析 在数字图书馆平台上,每个用户作为一个节点,分析该用户与其他用户的联系。根据弱连带理论,测量关系强弱有四个维度:一是互动的频度,互动的次数多为强关系,反之则为弱关系;二是感情力量,感情较强、较深为强关系,反之则为弱关系;三是亲密程度,关系密切为强关系,反之则为弱关系;四是互惠交换,互惠交换多而广为强关系,反之则为弱关系。关系强弱是这四个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并且关系强弱很可能是一个连续性变量。

数字图书馆社会网络分析的难点在于,无法像在现实生活中那样,通过问卷等方式进行调查。因此,在设计四个维度的评价指标时,除互动频度外,其他几个维度的指标设计相对较困难。互动维度(权重0.5)主要通过Blog发文和回复、BBS、站内信、即时聊天等途径进行分析;感情力量和亲密程度(权重0.3)可以通过联系人分类(用户将联系人到不同类别中,如同事、好友、一般朋友等);互惠关系(权重0.2)可以通过专业或兴趣爱好的相似度来衡量。表1可用于测量A与其他用户的联系强度:

3.2.2社会中心网分析 社会中心网分析可用于发现数字图书馆网络中存在的知识团体及每个知识团体中的成员角色。当部分成员的交流和联系会明显多于其他成员之间的联系,就构成了一个知识团体。

在社会中心网分析中,可通过点度中心度(point centrality)分析,考察各节点的相对中心度,找到局部中心和整体中心,进而围绕中心进行聚类,划分出各知识团体,确定其中的关键人物及每个成员的角色。

由于数字图书馆网络中存在若干知识团体,因此,我们考察局部中心更有意义。如果某点有许多邻点与它直接联系,我们便说该点是局部中心点,图1中的A和1分别是两个局部中心,围绕他们形成了两个知识团体。A和I是这两个知识团体中的核心人物,还有若干次核心人物如B、C,F在这里担任了连接两个知识团体的桥梁,他的存在使两个知识团体有了交流和沟通的渠道。

在实际操作中,通过用户行为跟踪等方式收集数据,并利用UCINET软件分析数据得出社会网络结构。

3.3基于社会网络的数字图书馆服务模型

基于社会网络的数字图书馆服务模型包括用户管理、数字资源、Blog平台、评论平台、检索平台、标签平台、其他服务几大模块。各模块具体功能如下:①用户管理模块用于管理用户注册信息,维护和更新用户个性化信息,生成和管理知识团体库;②数字资源模块用于管理和维护数字图书馆馆藏资源,生成和维护数字资源集;③Blog平台用于管理注册用户在该平台上的文章,生成和维护Blog资源集;④评论平台为用户提供对各种数字资源(数据库资源、其他用户的Blog文章)的评论,生成和维护评论集;⑤搜索平台为用户提供对各种数字资源的简单和高级检索,生成和维护检索集;⑥标签平台为用户提供对各种数字资源的标签标记和管理,生成和维护标签集;⑦其他服务模块提供系统帮助信息和管理员维护功能。该模型如图2所示:

具体服务流程:①用户登录进入数字图书馆网络平台,系统根据用户身份识别用户所属知识团体,提取用户特征值;②根据用户特征值,查找符合用户的知识库资源(包括Blog资源集、评论资源集、搜索资源集、标签资源集和数字馆藏资源集),生成用户个人数字图书馆应用平台,推荐相关资源和服务,包括:同一知识团体内其他用户访问最多的数字资源,评论最激烈的Blog文章、使用最频繁的检索词,收藏最多的资源等;③在用户的使用中,系统自动记录用户行为(查看过的B1og文章,评论过Blog文章和馆藏资源及其具体评分,使用过的搜索关键词,收藏的最新资源及使用的标签),这些用户行为特征又会影响知识库的构成(具体由知识过滤模型计算和处理)。

在这个过程中,知识库的形成和知识过滤模型的构建是整个系统的关键。知识库主要通过社会网络分析和用户使用记录得到,知识过滤模型建立在知识库的基础上,提供推荐和服务。

3.4用户知识过滤模型构建

用户第一次登录时,系统需要初始化用户信息,归类用户所属的知识团体。由于没有用户的使用记录,可以通过用户填写的个人资料(如专业、兴趣爱好等)进行归类。如果用户允许,还可以根据用户的邮箱联系人地址信息(很多社交网络如豆瓣网、天际网都是利用这样的方法),快速形成用户的社交网络(1度空间),归类用户所属知识团体。

由于用户所属的知识团体可能不同,因此,同一资源对于不同用户的价值也可能不同。知识过滤模型会计算每一个数字资源对用户的价值(通过Blog文章或馆藏资源的点击数量,用户的评论和打分,搜索关键词、收藏和标签),从而构建起知识库。图3以用户评论对一个数字资源价值的影响为例,给出了一个计算数字资源价值的方法(属于知识过滤模型的一部分),最终向用户推荐排名靠前的数字资源。

具体过程如下:①用户登录后,会首先判断用户所属知识团体;②当用户查看某一数字资源时,其他用户对该资源的评论会影响该资源对此用户的价值。这里,不同用户的评论对该用户的参考意义不同:与此用户属于同一知识团体的用户评论价值大于非同一知识团体的用户评论价值,同一知识团体内关键人物的评论价值大于一般成员的评论价值,因此,k1>k2>k3;③资源得分大于事先设定的推荐门限时,向用户推荐该资源,否则,计算下一资源的得分;该资源被推荐次数大于事先设定的门限时,将该资源放人相应知识库,继续计算下一资源。

同理,Blog发文和回复、搜索、标签也都将作为计算数字资源价值的指标,通过综合评估。计算出这个数字资源对特定用户的价值,并据此判断是否推荐。

数字化用户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本体 数字图书馆 综述

[分类号]G250.76

近几年,我国图书情报界开始致力于研究本体在数字图书馆领域的应用,以寻求数字图书馆在资源的高效组织、利用与共享等方面的新突破。本文利用清华同方cnki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作为检索工具,查找出其中收集的2005―2009年五年里国内发表的基于本体的数字图书馆研究的文献。通过对这些文献的分析,试图描述出近五年来国内学界在本体领域的研究进展,分析其特点与发展趋势。

1 国内基于本体的数字图书馆的研究内容重点剖析

笔者以2005年到2009年为检索时限,采用检索式“篇名‘本体’篇名‘数字图书馆’”以及检索式“篇名‘图书馆’关键词‘本体”’在清华同方enki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中分别进行精确检索,检索结果经汇总和去重,最终获得基于本体的数字图书馆研究的期刊论文117篇,其中90余篇文章的研究主题主要集中于:论述数字图书馆中本体的理论研究、本体在数字图书馆信息检索中的应用、数字图书馆中基于本体的资源组织和整合、本体在数字图书馆个性化服务中的应用、数字图书馆中本体的构建以及本体映射等。具体而言,2005年以来,国内基于本体的数字图书馆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六个方面:

1.1 本体的理论研究

国内对本体的研究最初始于对本体的理论研究,目前,国内学者对本体的概念已经达成共识,均采用Borst提出的概念,即“本体是共享概念的形式化规范说明”。此次调研的论文中,很多学者对本体与分类法、元数据的关系及其对数字图书馆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1.1.1 本体与分类法、叙词表和元数据的关系 由于Ontology是研究概念及概念间关系的,与图书馆学情报学中的规范化词表有着许多的相似之处,因此引起国内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者的极大兴趣。关于Ontolo一gy与传统的分类法与叙词表及元数据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的研究成为众多研究人员共同关注的论题。

学者们认为:分类法与叙词表均采用规范的语言,具备一定的标准体例,结构稳定,相对保守,不易修改,可以表达简单的语义关系;而本体中的概念采用自然语言或半自然语言来表达,是一个开放集成的体系,可以随时修订、更新和重用,描述的语义关系更为深入、广泛。元数据和本体的共同之处是:采用标准编码语言进行形式化处理,因而能为资源提供语义基础,可用于资源组织和资源发现。其差异表现为:元数据难以对不同知识体系、不同粒度的资源进行描述,而本体则提供了不同元数据之间的相互映射机制,可实现异构系统之间的互操作。

1.1.2 本体对数字图书馆的影响 本体在图书情报领域的很多方面都有应用,例如文献标引、知识管理、知识库构建、图书馆信息资源构建等等。尤其在数字图书馆研究和建设中,本体发挥着重要作用,本体正被应用于其中的各个方面,例如信息组织、信息检索和异构信息系统的互操作等。学者们认为,随着图书情报学理论及信息技术的发展,各个学科领域将会出现各自的特有本体,这也将给传统的信息组织和信息利用带来一次根本的变革。

1.2 基于本体的信息检索技术研究

概括地讲,本体在信息检索中能够较好地改进信息检索系统性能,表现在:①具有集成结构化文档、半结构化文档和关系数据库的知识,提供机器能够理解的语义知识。②支持术语的语义推理,分析用户提问中所包含术语的意义,理解用户的问题。③通过概念间的关系来表示概念语义,从而能够提高检索的查全率和查准率。④在检索过程中和检索结果显示时可为用户提供语义提示,更好地实现与用户的交互。

在此次调研的文献中,有18篇文献是研究本体在图书馆信息检索中的应用,由此可见,基于本体的检索是数字图书馆研究的一大热点,通过调研发现,国内对本体在信息检索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研究基于本体的数字图书馆个性化知识检索的问题,构建基于本体的个性化知识检索模型;研究数字图书馆中智能检索实验系统的构建问题,通过在基于本体的数字图书信息检索模型中提出关联检索,并利用贝叶斯网络给出解决方案;研究基于本体的图像检索方法,并构建图像本体;从体系结构、语义提取等方面对基于本体的数字图书馆检索模型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1.3 基于本体的个性化服务研究

个性化信息服务的关键是能够为用户提供有针对性的资源。本次调研的文献表明,将本体应用在用户服务中,不仅能提供个性化服务,还能提高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为了能够向用户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服务,基于本体的数字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系统必须为每个用户建立一个用户描述文件来描述用户的兴趣特征,用户兴趣的收集可以在用户注册自己的兴趣和爱好的基础上再通过分析用户的检索请求及跟踪用户行为和对用户的日志挖掘来获得用户兴趣特征,从而对用户兴趣建模,并且系统对用户的兴趣模型能够不断更新:鲍翠梅引入本体对信息资源和用户兴趣特征进行描述,提出了在语义层次上实现数字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的系统框架模型。陈燕、孔季在构建用户兴趣本体的基础上,结合语义网格中的关键理论和技术,构建了四层体系架构的智能化数字图书馆新书通报推送服务系统模型以及系统实现的整个流程。由于可以通过构建本体的方式对异构数据建立语义关系,因此该系统可以更加灵活、准确地对本体间的概念进行相似度计算和过滤,得到与用户兴趣需求利用本体完成智能化的新书通报匹配,将相匹配的新书通报结果推送给用户。

通过调研发现,目前数字图书馆中基于本体的个性化服务研究前沿集中在用户情景敏感建模。用户情景敏感的数字图书馆服务是根据用户特定信息活动情景自动揭示、推荐可使用资源和服务的一种数字图书馆个性化服务,充分考虑了用户身份、行为、关注对象及偏好等。用户情景建模是指对用户情景信息及其特定情景的信息活动信息进行可计算的描述。李书宁利用OWL对用户情景敏感服务所要描述的个人信息情景、信息行为情景、处理资源情景、时间历史情景和接受服务情景这五大类情景进行本体建模,并对情景模型的初建和更新进行了探讨。

1.4 本体的构建研究

对本体的研究不应该仅仅局限在理论模型方面,更重要的是应该进行实际操作――构建本体,并将其应用到数字图书馆中。目前,国内学者构建本体的方法主要有两种:

1.4.1 采用完全手工的方法构建本体 即在领域专

家的帮助下用本体描述语言将本体描述出来。实际上所谓的手工创建本体,并不是完全依靠手工创建,而是通过本体编辑工具来辅助实现。调研显示,国内已经有许多学者利用本体语言和编辑工具,结合自己研究领域的实际情况,构建领域本体。如彭蕾基于本体OWL语言,采用Protge开发工具,以石棉制品特色库为例,构建了一个本体模型应用实例。欧阳宁、包平利用本体构建工具Protege进行了《中国图书馆分类法》部分类目的可视化实践。牟冬梅以医学领域的预防医学为例,研究语义网格环境下数字图书馆领域本体的构建与应用。

1.4.2 采用自动化的或半自动化的方法构建本体即从词典或结构化、半结构化的数据或文本中抽取或学习或发现领域本体。根据本体学习的知识源的不同。对于采用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的方法构建领域本体的方法进行分类:从词典进行本体学习,将构建本体建立在已有的机器可读的词典的基础上,从中抽取相关的概念和概念间的关系;从知识库中进行学习,通过从已有知识库中学习来构建本体;从关系数据库中抽取本体;从半结构化的数据学习;从文本中学习等。如刘柏嵩提出一种面向数字图书馆的本体自动构建方法,包括术语选择、抽取本体概念、语义关系抽取、分类体系构建、本体构建和本体修剪及评价。自动提取领域本体的基本流程可概括为:①从知识源中提取有代表性的概念,形成领域本体中的概念;②通过分析概念的属性和聚类中元素与其他元素的关系提取本体中的概念关系;③解决概念间关系的冲突。

1.5 基于本体的信息资源组织和整合研究

信息资源整合是实现数字图书馆建设目标的关键,而信息资源的整合涉及诸多快速发展的新技术和新方法,本体就是这些新方法之一。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包括许多层次,如文本文献信息资源、多媒体信息资源及知识管理仓库等。基于此,目前基于本体的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构建是一个多层次的体系,从宏观上包括三个层次结构,即基于本体的文献信息资源构建、Web信息资源构建及知识管理中知识库的构建等。如张敏勤讨论了基于本体的数宇图书馆信息资源构建可操作的方法体系。王军探讨了基于XML本体语言描述的数字图书馆Web信息资源整合系统的功能及其实现途径。

此外,利用本体可以对信息资源进行动态组织,在检索系统中,将文献的标识与用户的提问进行有效地对接,即以用户提问为基础构造提问模型,并基于检索结果构造标识模型,将提问模型与标识模型在语义层面通过领域本体进行映射,从而实现文献标识与用户提问在语义层面的互通,最终以用户提问的语义方式来展现检索结果。

1.6 本体的映射研究

现在本体的应用越来越多,但由于语义网的分布式特点,造成了大量本体间的异构性,这种存在于不同信息源本体之间的异构现象,成为系统相互理解、信息交换、实现互操作的主要障碍之一。要想完成信息交流的任务就必须在本体之间架起语义映射的桥梁。本体映射能很好地解决本体异构问题。它是发现两个相同领域本体的概念之间的相关性(映射关系)的过程,同时本体映射也是本体集成、本体合并、本体修正、本体翻译的技术基础。为解决异构本体间映射问题,国内研究人员已经提出了不少的映射方法和映射技术,如毕强、韩毅基于语义网格技术,探索基于元数据本体的数字图书馆系统间的互操作策略,提出下一代数字图书馆系统间互操作框架――基于元数据本体的DL互操作框架。刘成山、赵捧未给出了对等网环境下数字图书馆的一种本体映射算法,从语法、词汇和语境三个方面进行概念的匹配,重点提出了语境用于相似度计算,并通过仿真实验表明系统的构建和映射算法是有效的。

2 国内基于本体的数字图书馆研究的特点与不足

在此次调研过程中,笔者发现国内有关此主题的研究体现出一定的特点,也存在需要完善的地方:

2.1 国基于本体的数字图书馆研究的特点

2.1.1 数量增长迅速,核心作者群初步形成 如前文分析,虽然国内基于本体的数字图书馆研究逐年升温,而且研究论文数量增长迅速。同时出现了如董慧等带领的团队对本体的跟踪研究,核心作者群已经初步形成,核心作者群的存在与否以及核心作者数量的多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一个研究主题的成熟程度。可见,目前国内多数学者对这一研究主题的研究正在升温。

2.1.2 研究内容逐渐与具体应用靠拢 从目前的研究特点分析,国内围绕本体与数字图书馆的研究已经逐渐从理论性介绍发展到本体在数字图书馆的各种实际应用。在研究初期,经常会出现诸如本体对数字图书馆的影响等这样内容的一些文献,而随着学者对本体研究的不断深入,从资源组织、信息检索、个性化服务、映射技术等更加细化的研究角度开展此主题的研究正在成为主流。

2.2 国基于本体的数字图书馆研究的不足

虽然本体在人工智能、知识表示中已经被广泛地讨论和实践,但在我国图书馆情报界及数字图书馆研究领域中的研究仅仅局限在概念的界定和初步的理论研究层面上,对于本体的方法论、描述语言、构建工具、具体构建缺乏实践。从此次调研的结果分析,尽管文章的数量反映了国内学界或业界对基于本体的数字图书馆研究较为热烈,但多数文章仅仅是从理论上加以探讨,构建本体和其应用系统开展的研究不多。有许多文献只是简单提出了基于本体的一些模型或者机制,缺乏对本体实际应用的深刻理解。仅有少数的几篇文献真正在实践中构建了本体,并应用到数字图书馆中,事实上,正是这样的研究才真正有利于推动国内数字图书馆在建设上更好地引进本体、应用本体。

3 国内基于本体的数字图书馆研究未来发展趋势

根据上述所分析的国内基于本体的数字图书馆研究的不足之处,加之对国外近年来关于本体的研究成果分析,笔者认为,未来国内基于本体的数字图书馆研究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趋势:

利用本体技术实现深层次的个性化服务。目前国内对基于本体的个性化服务集中在用户建模、个性化推荐系统等方面,未来研究点有:如何在用户本体中精确地体现用户兴趣衰减问题、如何进一步完善个性化推荐规则、如何综合应用各种推荐技术的个性化本体学习资源推荐策略,即基于内容的推荐技术和协同过滤技术有效整合,从而实现在不同的情境下采用不同的推荐技术。用户情景敏感的数字图书馆服务涉及用户情景的获取、情景建模描述、情景推理、情景服务等多个方面。目前国内研究只是对其中用户情景建模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用户情景建模的结果实际上就是构建一个用户情景敏感数字图书馆服务用户情景本体,本体的具体构建需要在现有情景要素的基础上继续细化,深入把握情景要素之间的关系,情景获取算法和推理算法也是需要未来深入展开研究。

研发本体的自动化构建方法。在本体构建方面,目前国内存在的绝大多数本体都是手工生成的,即

在领域专家的帮助下用本体描述语言将本体描述出来,并通过本体编辑工具来辅助实现,该方法费时费力,还容易出错,更难维护和更新。由于数字图书馆中信息量巨大、主题繁多,研究如何自动化、半自动化生成本体具有重大的意义。如何确立本体动态构建机制,如何进行本体的自动化构建、更新,如何利用本体理论和与语义网技术设计更加有效的本体构建算法将成为未来本体构建的研究趋势。

开发本体的自动化映射。本体映射已经是语义网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国外在这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不少的成果,如大规模本体映射方法研究、快速映射模型研究等,而国内这方面的研究相对还较少。目前几乎所有的算法案例中采用的都是专家人工输入,不同本体映射的半自动化和自动化的研究取得的成就十分有限,这是今后该领域研究王作的一个重点。

4 结 语

国内外学界和业界对本体的研究与实践不仅拓展了本体在数字图书馆的应用空间,同时也提升了数字图书馆在资源组织、服务个性化等方面的能力。通过调研发现,本体研究已经是国内数字图书馆研究的核心部分,近五年来国内基于本体的数字图书馆研究主要集中在个人化服务、信息检索技术、本体的构建、信息资源组织与整合、本体的映射等几个方面。未来,如何利用本体提供深层次个性化服务、如何自动化构建本体、如何开发本体映射方法等将是从事此研究主题的学者专家探讨的热点。

参考文献:

[1]严青,ontology及其在图书馆情报领域中应用之综述。黑龙江

科技信息,2008(35);18l-182

[2]乔燕鸿,国内图书馆学情报学领域关于Ontology的研究综述,

现代情报,2006(9):121-124

[3]彭骏,陆敏,杨发毅,基于本体的数字图书馆个性化知识检索研

究,情报理论与实践,2009(5):78―80

[4]谢圣献数字图书馆中关联检索研究,情报杂志,2008(1):126-127

[5]贾保先,谢圣献,解方文,等,数字图书馆中基于本体的图像检

索,情报杂志,2008(7):2―24

[6]董慧,杨宁,余传明,等基于本体的数字图书馆检索模型研究

(I)――体系结构解析,情报学报,2006(3):16-18

[7]董慧,余传明,杨宁,等,基于本体的数字图书馆检索模型研究(Ⅲ)――历史领域资源本体构建,情报学报,2006(5):18―20

[8]鲍翠梅,基于本体的数字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研究,现代情报,2009(5):77―79,84

[9]陈燕,几季基于语义网格的数字图书馆新书通告推送服务系统研究,图书馆学研~,2009(8):38―41

[10]李书宁情景敏感数字图书馆服务系统用户情景的本体建模。 情报资料工作,2008(6):61-65

[11]彭蕾。本体论在数字图书馆领域的应用研究――以石棉制品特 色库为例,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19):1-4

数字化用户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数字图书馆用户激励信息

[中图分类号] G25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0037(2014)01-46-2

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及网络的普及,数字图书馆用户对信息资源的需求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用户的期望值也随之提高,这就需要数字图书馆的信息服务要以用户的需求为己任,改变过去传统的服务模式,采取适合用户的服务形式,依据用户的信息需求特征,开发新的服务项目,增强服务功能,提升服务质量,实现信息的增值与创新[1]。

1 数字图书馆用户激励的概念

激励是属于心理学的范畴。激励就是鼓励,激发人的行为动机,发掘人的积极因素,调动人的创造性的方式、方法,以达到管理目标的行为过程。

数字图书馆的用户激励是指数字图书馆通过一定的制度设计和方法,依据不同层次用户的需要和用户的信息需求及信息行为,选择有效的激励措施,对用户的心理和行为系统施加影响,最大程度地实现图书馆服务的目标与个体用户的意愿的行为过程。

2 数字图书馆用户激励的特点

2.1 用户需求多样化、层次化

传统图书馆注重文献资源的利用率,关注到馆用户的需求,对用户的服务形式为单向的信息传递。数字图书馆注重用户需求多样化并能与用户之间展开知识信息的交流,深层挖掘用户的需求。

数字图书馆用户需求的三个层次分别是信息资源需求、知识交流需求及心理满足需求。信息资源需求贯穿于数字图书馆用户服务的整个过程,表现为用户对信息资源的索取和对信息资源需求的程度。知识交流需求是用户中具有较高层次的需求,这类用户渴望与馆员、学科专家进行知识交流,希望能够给予针对性的、个性化的服务。这类用户的需求如果被满足后,他们将会成为数字图书馆服务的长期用户。心理满足需求是用户的高级需求,表现出用户对数字图书馆的忠诚度,也反映了用户对自我价值体现的需求。随着用户心理需求逐渐增强,对数字图书馆的利用就会成为一种自觉行为。数字图书馆的目标是达成用户的心理满足需求[2]。

2.2 用户激励复杂性及多水平性

用户激励涉及面广,渗透于各个环节和不同层面,它包括组织、群体、个体,具有构成多样化,关系复杂化的特点。数字图书馆服务的方法、方式、服务水平、服务质量等都对用户的需求产生影响。数字图书馆资源的多样化,服务的动态性决定了服务构成的复杂性。

多水平性是指数字图书馆服务用户激励必须同时考虑激励的知识属性、组织层次以及用户行为等多个变量,通过用户系统设计调控,将应用于不同情境的用户行为激励范式清楚地展示出来。用户激励也因为用户对图书馆服务的认知、用户获取信息的能力、用户与图书馆馆员交流中呈现出的差异和用户自身知识水平的高低都不同程度的影响激励的成效。

2.3 用户激励专业化、个性化

数字图书馆专业化激励必须深入到用户的实际课题和研究领域,依据用户的学科专业进行有效的服务,学科馆员在服务中,要充分研究和掌握为其服务学科领域的专业知识,对用户的课题研究的方向、研究的热点和存在的问题有所了解,主动与用户进行需求交流,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加强服务激励的力度。

个性化要以用户“个体”为研究对象,突出“需求服务”,对用户的需求进行挖掘、分类,提供针对性强的信息服务。在服务中要针对每一个具体的服务用户,实行跟踪服务,重视服务过程中的智力参与,融入用户决策过程并帮助用户找到或形成问题解决方案的服务,并且要达到每个用户的方案是唯一的、特定的。个性化还必须针对用户的个人需求、环境、心理、知识等特征实施服务。

3 数字图书馆用户激励原则

数字图书馆在制定和实施服务用户激励措施时,要具有针对性,要考虑周全,不要盲目,因为激励有一定的风险性,要把握好原则,如果激励实施的得当就会带来正面影响,反之就会带来负面影响。

3.1 个性化

用户是图书馆个性化服务中最终极的目标。激励决定的是内在动力,在实行激励措施时也要因人而异,实行多样化的激励机制。图书馆要根据不同的用户、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环境,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体现出个性化的倾向。在制定和实施激励措施的时候,要进行充分的调研、分析,掌握用户的信息,对用户的需求加以整合,制定出个性化的激励措施,满足用户的知识需求[3]。

3.2 适度性

激励要适度,就是说功过赏罚要适度,不适度的激励和惩罚都会影响激励的效果。激励的“效价”太高,会使用户产生骄傲和自满的情绪,不利于激发用户的愿望;激励的“效价”太低,用户会认为重视度低,不能激发用户的积极性,达不到激励的效果。惩罚过重,给用户的打击过大,还可能产生不良的后果;惩罚过轻,会无济于事,不能引起用户的注意。所以,激励要适时、适度、讲究方式、讲究策略,才能获得最佳的效果。

3.3 公平性

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的公平理论表明:作为激励环节的奖酬,能否真正起到激励作用,并不取决于奖酬本身或奖酬的绝对值,而取决于奖酬分配是否公平合理[4]。公平性原则是服务用户激励的一个重要原则。不公平的激励不但产生不满的情绪,而且还会影响图书馆与用户的合作效率以及合作的积极性。如果用户觉得公平且合情合理就会信服,这样就有效地调动了用户的积极性。

3.4 长期效应

数字图书馆对用户的激励应该遵循“长期激励为主,短期激励为辅”的原则,图书馆要坚持对用户的长期有效的服务,与用户建立长期的联系,保持融洽的合作关系,在实现长期激励的基础上,通过短期激励提高关系的黏度水平。数字图书馆对用户的激励,要采用低成本高效益的方针,使激励的效果达到最大化。

4 数字图书馆用户信息期望

激励理论研究表明,需求决定动机,而动机导致行为。以下运用需求层次理论实现激励用户,促进用户主动利用数字图书馆的积极性。

数字图书馆用户的期望由基本期望和潜在期望构成。一个人具有怎么的期望,就会为满足该期望而采取相对应的行为。基本期望是指用户使用数字图书馆时理应得到的应有服务,用户的需求能够获得基本满足。潜在期望是指超出基本期望的数字图书馆用户获得意外存在的需求。用户通过长期利用数字图书馆逐渐提升自己的技能,就会使基本期望和潜在期望一直发生变化。用户在接受数字图书馆的服务和学习中,熟悉了图书馆的搜索引擎,对检索和获取图书馆文献资源得心应手,用户的潜在期望和基本期望就会越来越高。用户刚开始利用数字图书馆,最重要的特征是不确定性,他们不了解数字图书馆的服务项目,不熟悉检索程序,无法获得有价值的信息,这时用户的潜在期望就是希望得到图书馆馆员的热情服务和技能指导,希望能够多与馆员沟通,交流和学习。用户的信息期望是随着掌握数字图书馆的熟练程度而逐步形成,在形成时期,用户的基本期望也随之提高,会要求图书馆主动的、长期的为他们提供服务。潜在期望一般表现为用户希望图书馆馆员能够对他们的个人信息和信息需求得到充分掌握并且给予特别的重视。在信息期望的稳定时期,他们能够通过数字图书馆大量获取有效信息,熟练的查找自己需要的信息,解决研究中的难题,使自己得到了基本的满足,这种满足会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研究中,越来越离不开数字图书馆,产生对数字图书馆的依赖性。基本的期望是用户希望图书馆在为他们服务时,能够有较高的水平,发送的文献信息具有较高价值。潜在愿望想获得个性化服务、跟踪性的服务[5]。

数字图书馆对于用户期望初期的用户的激励方法应该采取经济激励为主,因为用户期望初期,其期望层次水平较低,应该多给予一些免费使用卡、免费信息下载,除此之外,最重要的是应该采用“素质提升激励”,要多对他们进行多方面的培训,提高他们自身的信息素质,提升使用数字图书馆的效率。

5 数字图书馆用户激励的途径

5.1 经济激励

经济激励是数字图书馆对用户的一种短期激励的手段,是以满足用户的经济需求为主的激励方式。经济激励的方式一般是采用折扣、促销、奖励和免费使用数字资源等。如免费发放中国知网卡、免费提供一定金额的多个数据库的检索使用权限及下载文献。通过这种经济激励可以直接吸引用户,达到见效快,激励面广等特点,但这种方式不利于长期激励。

5.2 参与激励

参与激励是调动用户积极性的有效方法。现代的用户都是具有较高信息获取能力的人才,他们对于参与数字图书馆的服务与管理有较大的兴趣和愿望,他们渴望在参与数字图书馆服务中提供创造和实践的机会。这种参与激励能让用户亲身体验到图书馆馆员的辛劳,更能产生一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通过用户的参与加深了馆员与用户之间的情感交流,相互增进了理解,使用户得到了满足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5.3 素质提升激励

数字图书馆最有成效的激励之一就是素质提升激励。素质提升激励可以为用户提高知识素养、增强利用数字图书馆的技能,提升挖掘信息、鉴别信息的能力。由于网络化、数字化的快速发展,知识更新加快,用户的知识结构也必须随之不断更新,这就要求数字图书馆要对用户进行知识技能的培训,要开展各种知识讲座和业务素质教育,通过培训提高用户的检索技巧和信息素质,加强知识吸收能力防止知识老化,使用户在文献信息检索、选择、处理、整合方面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5.4 情感激励

欣赏和赞扬是最好的激励。当一个人平时取得了工作成绩,富有创造性,科研成果在同行中受到大加赞扬和高度评价,就会有一种振奋和愉悦感。人们一旦自我价值得到了体现,业绩和成果得到肯定,精神上就会得到很大的满足。数字图书馆对用户要善于运用情感激励,在为用户服务过程中,要强化感情交流,用优美的语言、和蔼的亲和力、人性化的工作态度,服务和激励用户,使用户保持愉悦、充满激情,释放出创新创造的巨大潜能[6]。

参考文献:

[1]陈雅,郑建明.我国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管理机制研究,图书与情报[J],2011(1):6-9.

[2]陆志欣.公共图书馆激励机制探讨,新世纪图书馆[J],2009(6):83-84,65.

[3]陈萍.公共图书馆用户激励初探,图书馆杂志[J],2012(3):44-45.

[4]曾雪莲.论图书馆激励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情报探索[J],2010(4):121-123.

[5]沈旺.数字图书馆用户激励研究[D],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5.

[6]谭小华.和谐视角下图书馆激励机制研究,生产力研究[J],2010(5):116-117,136.

收稿日期:2013年11月25日。

数字化用户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数字图书馆 信息技术 网络环境 云计算技术

1 数字图书馆的概念及特征

1.1数字图书馆的概念

数字图书馆是以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构建,以大型、多种文献信息资源数据库为依托,以网络为传输手段,以方便、快捷地为读者提供数字文献信息服务为目标的网络虚拟图书馆。它产生于传统图书馆的基本模式,实际上并不占用太大的物理空间,也不受时间的限制,它的存在方式是将文字、图像、声音等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并高倍压缩后,以数据库的方式存储,并通过网络传输,从而做到文献信息资源的网上共享和快捷服务。

1.2 数字图书馆的特征

1.2.1文献信息资源数字化

文献信息资源数字化主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对传统的文献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它不仅包括个体文献信息的数字化, 而且包括整体文献信息资源的数字化, 它需要采用信息转换技术、信息识别技术、信息压缩技术、信息储存技术和信息保护技术等。

1.2.2 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化

数字图书馆建设并不是某一个或某几个图书馆之间的事情, 它涉及整个文献信息领域。建设数字图书馆的主要目的在于实现全社会对文献信息资源共享。

1.2.3 信息传播网络化

文献信息传播途径的改变是数字图书馆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也就是说, 如果不能实现文献信息传播的网络化,就失去了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本来意义。从美国数字图书馆的发展实践看,应先从建立局域网开始,进行局部信息资源传播与共享,然后向广域网推进,很明显就是逐步实现文献信息资源社会化。

1.2.4 文献信息中心的虚拟化

通过建设数字图书馆, 读者逐步减少进入文献信息中心的次数, 而通过网络进行信息查询、知识获取和信息利用等。由此,读者的角色发生变化, 即由传统意义上的读者向网络终端用户转变。

1.2.5 文献信息工作的产业化

数字图书馆建设过程不是一个简单的文献工作过程, 既涉及一般文献信息工作, 也涉及信息技术工作,既涉及信息整序工作, 也涉及信息产品的创造工作,既涉及信息网络工作, 也涉及网络咨询工作等, 数字图书馆建设充分体现了产业化的特征。尽管学术界仍对信息产业化问题持不同的看法, 但信息产业化是历史发展之必然。美国学者认为, 未来数字图书馆馆员将逐渐成为网络信息导航专家和信息咨询专家。

1.2.6 文献信息提供智能化

在数字图书馆时期, 信息工作者主要从事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在对文献信息进行数字化的同时, 进行数据库的开发研究, 建立不同门类的数据库,进行学科前沿信息的整理分析, 建立学科前沿数据库,进行地方特色文献信息研究, 建立地域特色数据库等。二是进行信息传播和咨询工作。网络信息的提供将不再是文献提供, 而是知识提供。如果文献信息中心不进行连续不间断的知识创造和建造大量的知识资源库, 终将会被淘汰。

2 数字图书馆的关键技术

2.1 数字图书馆集成技术

数字图书馆系统集成主要包括图书馆内部的业务自动化和网络化, 包括信息资源搜集整合系统、知识提取与揭示系统, 各类信息资源数据库系统、跨库检索系统、信息交互系统、网络门户系统以及办公系统等。同时, 图书馆外部的馆与馆之间、图书馆与用户之间的网络系统互连, 图书馆与广大用户的实时信息咨询服务等也是数字图书馆的重要内容。

数字图书馆系统集成的重点在于内容集成, 主要包括信息源集成、业务过程集成和服务集成。信息源集成主要指数字化、网络化正式与非正式出版的科技信息源, 以及各类载体的开放获取信息源。业务过程集成包括业务管理、进程模拟以及综合任务、流程、组织和进出信息的工作流, 还包括业务处理中每一步都需要的工具。服务集成主要应采用国际通信标准协议, 如SOAP标准协议等实现。集成的方式包括:①点对点集成,主要是应用程序之间通过应用程序接口(API) 进行点对点的数据和信息交换;②结构集成,采用中间件工具来统一实现和控制数据的传输和交换;③流程集成,主要是业务流程得到集成, 提高业务工作效率;④外部集成,即与合作伙伴进行外部集成, 帮助用户建立业务处理过程,达到系统间高效通信与交流的目的。

2.2 数字图书馆学科信息导航技术

数字图书馆学科信息导航技术主要体现于学科信息门户( Subject Information Gateway, SIG) 技术,SIG 概念的最早提出人之一T.Koch 将SIG归纳为: ①一种联机服务, 提供对其它若干站点和文档的链接。②通过人工选择和筛选信息。③智能产生包括注解和评论在内的内容描述信息( 比如元数据),可能的话,提供信息的分类和主题标引。④智能地构建分类浏览结构。⑤至少支持部分和手工构建单个信息资源的元数据。学科信息门户是提供专门学科领域信息资源导航、专题报道、科技新闻、信息检索、个性化服务、专家论坛、用户留言等服务,参与Internet信息资源开发的有效途径之一。它可以方便快捷地集中整合某一专题的各方面资源,供有关用户群体利用,使用户减少网络查询时间,节约成本,提高信息资源利用效率的作用。

2.3 数字图书馆信息推送技术

随着网络的发展和推送技术的进步, 人们将过去使用的“push”技术进一步发展, 而以RSS(Really Simple Syndicate) 来替代“推送技术”这一概念。用户只要在自己的计算机上安装很小的RSS件, 就可以周期性地接收来自诸如CNN、The NewYork Times 等RSS信息提供者的最新消息, 成为人们最新推崇的推送技术的代表。

2.4 数字图书馆智能技术

智能技术可模仿人的行为执行一定的任务,而且在执行这个任务时不需要或很少需要人的干预与指导, 因此, 智能最初就具备主动提供信息的功能。智能的主要功能包括:①管理个性化的信息库。②信息自动。当信息用户指定了特定的信息需求之后, 智能能够自动探测到信息的变化和更新, 进而将其下载到的数据存储起来, 同时智能能将该信息自动地提交给用户。③浏览导航。信息用户如果愿意在网上“冲浪”, 智能能分析到该用户所感兴趣页面的所属领域, 并能向该信息用户建议与该领域更密切的页面或链接。④智能搜索。信息用户在网上搜索信息时, 往往搜索到的信息太少或可用度差, 而智能搜索, 能够根据信息用户的特定需求进行信息过滤,为用户提供更精确的搜索信息。⑤生成动态个性化页面。智能能依据所存放的信息,动态地生成网络页面(Web pages) , 给信息用户提供一个适宜而友好的浏览界面。此外, 智能还具有监督、协调与解决冲突等功能。

2.5 数字图书馆的异构检索技术

数字图书馆的异构检索技术, 也称跨库检索(Cross— Database Search) 、一站式检索(One—Stop Search) 、多数据库检索(Multi—Database Search) 技术等,是借助单一的检索接口,利用统一的检索方法,实现对分布式、异构信息资源的检索。分布式异构信息资源不仅是馆藏的图书、期刊、科学文摘、全文数据库信息, 也可以是来自网络数据库的期刊论文、会议文献、OPAC书目信息、E-print资源等, 甚至是经主题搜索引擎发现的Web网页信息。异构检索技术将数量庞大、内容复杂的信息资源进行集成、整合、处理后, 形成统一的检索结果, 并按用户定制的方式提供服务。

3 云计算技术在数字图书馆中的应用

3.1 云计算技术在数字图书馆中的应用优势

3.1.1大规模的容量,保障图书馆服务器的正常运行

目前, 国内大多图书馆中的数据信息都集中在本馆内的服务器上,随着社会文化事业的发展,各类图书信息急剧膨胀。与此同时,数据安全性正遭受着前所未有的威胁,自然灾害、系统故障、员工误操作和病毒感染都有可能导致数据的破坏和丢失。而数字化图书馆已经把信息化视为正常运营的基础,一旦遭遇数据灾难,运营必然陷入瘫痪,带来的损失难以估量。因此,大多图书馆只能靠不断增加存储容量和备份方式来保障信息安全,但传统的存储和备份方式,由于成本高和技术相对复杂,很难满足相应的数据管理和容灾需求。

3.1.2低廉的建设成本,保障中心服务器具备极高的性能

普通服务器的相关硬件资源都有一定限制,若服务器同时响应用户的数量超过了自身的限制将导致服务器的瘫痪。而应用云计算技术,通过支付少量的费用,图书馆就可获得云模式中百万台服务器提供的服务,用户的请求便可在毫秒的时间内获得响应,从而使图书馆以较低的成本获得较高的效益。

3.1.3更大程度上进行信息资源共享

近年来,我国多数大中型图书馆和部分小型图书馆已经实现了自动化管理,建立了本馆的馆藏书目数据库,为满足本馆读者及更广泛用户的远程检索,各馆都在努力尝试使用共享数据库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我国公共图书馆的经费并不充裕,采用购买共享数据库的方式还不能达到根本意义上的共享目的。为此,采用云计算模式,通过共建共享模式,建立起惠及理论视野各方的数据库使用系统,形成一个庞大的“云存贮”中心,对于单个馆藏资源相对贫乏的中小馆来说,云上共享的资源无疑就是成倍扩展各个馆藏资源的集合体。届时,公共图书馆的资金问题、单个图书馆馆藏能力有限问题、社会效益的广泛发挥等问题都将迎刃而解,图书馆的运行成本在大大降低的同时,效率却大幅度地提高。在“图书馆云”中,通过云计算技术,可以随时获得其它图书馆的资料,极大满足了用户的信息需求。

3.2利用云计算应注意的问题

云计算将极大地改进数字图书馆的服务方式与服务功能,同时也将给图书馆带来挑战。应从以下几方面引起注意:一是是否把整个图书馆资源放到“云”中;二是数字资源版权问题;三是网络线路的建设及接口问题。

参考文献:

[1]张永忠.数字图书馆操作与实务[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2]乐红丽.数字图书馆建设现状及走向[J].云梦学刊,2009,30(1):154-156.

数字化用户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个性化的用户信息需求引导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向个性化转变,个性化信息服务是时展的需要,是数字图书馆的发展方向。

我们正在步入个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新时代,图书馆事业亦未曾落伍,图书馆紧跟信息化时代的步伐,“十七大精神”对文化事业提出的要求,对图书馆事业来说是一个新的机遇和挑战,图书馆事业将谋求更高层次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个性化的用户信息需求引导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向个性化转变有效推动了数字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的发展。

一、个性化特色服务主要表现形式

1. 定题跟踪服务

根据用户所提供行业或企业的基本情况确定跟踪的媒体,围绕其业务领域、关注热点问题以及同业竟争情况进行国内外媒体跟踪,提供监测和报送服务。还可以依靠丰富的文献资源和资深咨询人员,根据用户需求,在全面检索文献的基础上对文献进行进一步的加工,针对文献的特点,加以分类、总结,为用户提供史专业的服务。

2. 新科技查询服务

科技查新是科学研究、产品开发和科技管理等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它可为科研立项、科技项日评估、验收、奖励、专利申请、技术交易与人股等提供客观评价依据,为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快速、准确的信息服务。

3. 电子信息及检索服务

图书馆以覆盖各学科领域的电子期刊,博硕士论文、学术会议论文及中、西、日、俄文等世界著名检索期刊及国内外联机数据库为依托,以环境幽雅、设备先进的电子阅览室及文献检索室为窗口,由专业的文献检索馆员为国家重点科研机构、大专院校、企事业单位和广大读者提供电子文献检索服务、论文查证服务、代检代查服务。

4. 企业信息服务

得天独厚的条件使图书馆拥有无法比拟的信息资源、人才技术及业务网络优势,在为企业用户提供服务时会得心应手。建立图书馆企业信息服务中心,聘请有从业经验的信息咨询师,以优秀、诚挚的服务和专业的技术为用户提供公众媒体信息过滤、提炼、分析等优质的全方位资讯服务。为客户提供包括英语、俄语以及一些小语种的翻译服务。

二、数字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的特点

目前,国内外许多数字图书馆都推出了各自的个性化信息服务系统。从广度和深度上看,服务形式各有不同,服务效果各有长短。综合分析,这些服务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数字化资源的利用率,并呈现出许多更具有发展潜力的特点。

2.1服务方式个性化

传统信息服务‘以一适全”的模式难以有效地满足用户的个性化信息需求。而个性化的信息服务系统通过高效、便捷的用户分析、交流与反馈机制为用户量身定做合适的信息内容和系统服务。它的服务方向与措施是以用户的各种个性化特征和需求为牵引的。

2.2信息提供知识化

个性化信息服务强调由信息提供向知识提供的转化,以及隐性知识的挖掘和显性转化,即信息提供的知识化。建立知识化的资源库群和服务体系,提供能够用于决策支持、科学研究和解决问题的知识化、个性化服务。

2.3服务手段智能化

个性化信息服务系统是利用各种智能化信息技术,如个性化定制、数据挖掘、人工神经网络等提供智能化的信息服务。数字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系统将充分考虑用户的检索知识和经验相对不足,更理解用户的智能化信息服务手段。Agent智能技术就是目前能实现数字图书馆的智能化服务的重要技术之一。它能跟踪用户的信息活动,自动捕捉用户的兴趣爱好,主动搜索可能引起用户兴趣的信息并提供给用户。

2.4服务模式集成化

数字图书馆是个集多种智能化技术于一身、融多种信息资源于一体的综合性的信息资源库。集成化是指针对某特定领域或特定用户群的信息需求,集成多种信息技术把多种服务形式与分布式管理的信息资源集成为有机的整体,使用户得到面向主题的“一站式”的信息服务。

2.5服务形式主动化

个性化信息服务通过建立用户模型,对用户的个性化特征和信息需求进行分析,把握用户的专业力向,调整服务角度和内容,利用智能技术、信息推送技术、信息过滤

技术等,及时主动地将符合用户兴趣和需求的信息随时推荐给用户,不必等待用户的信息请求,这样既节省了用户的时间,又提高了服务效率。

三、更好的利用个性化服务于众的形式

现代化科技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无处不在的便利,图书馆也应积极了解科技发展动态、学习新生事物,做到推陈出新,积极利用现代化手段服务于自身事业。

我们时刻握在手中的通讯设备—手机也可以应用在图书馆服务业中。利用手机短信服务或手机上网,可以将图书馆中的某些业务或信息实时传达给读者,如浏览网站、图书查询、新书推荐、借阅查询等,甚至还可以通过手机完成书籍的借还、对图书馆举办活动的参与等,实现与图书馆的积极互动。

“无线图书馆”已不是梦,无线上网技术也可以应用到图书馆事业中。它去除掉了以往靠网线的繁琐连接方式和空间的占用,它的存在将使图书馆内各个角落充满着信息化和网络化,只要利用一部可以上网的设备,就可实现互联网的畅游,使读者真切感受到图书馆的现代化气息,可谓是一座实实在在的网络化图书馆。

总之,个性化服务是提高图书馆服务质量和信息资源使用效益的重要手段。争先运用现代新技术手段建立的高度集成化、个性化、开放化的信息服务系统。力图达到信息资源数字化、信息传递网络化、信息利用共化、信息提供智能化、知识化以及信息服务集成化、个性化、多元化的服务效果。

参考文献

[1]马维华,数字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发展研究。郑州大学学报,2006,39(6)

[2]马文峰,数字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的探索。图书馆杂志,20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