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幼儿园师徒结对总结

幼儿园师徒结对总结

幼儿园师徒结对总结

幼儿园师徒结对总结范文第1篇

研究显示实习生或初任教师最初教学时一般总要自觉或不自觉地选择某一位教师,作为认同的对象和教学行为的基本参照。“师徒结对”制度正好为新入职教师提供了模仿、参照的良好对象。“师徒结对”制度具有一对一辅导,针对性强,指导范围广,时间长的特点。这些特点对于促进幼儿园新入职教师快速适应专业工作,实现专业发展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以访谈中的教师为例,该幼儿园每年都要举行师徒结拜大会,幼儿园领导会根据每一名教师的特点,教学特长进行师徒配对。每一位新入职教师和经验欠缺的教师都会跟一位有五年以上教龄,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进行结对并签订师徒协议书。师傅按照协议书的规定知道徒弟在专业知识、技能、教学等各方面的发展,徒弟也需要按照根据协议书的要求虚心求学,认真学习各项内容,尽快实现专业发展,成为一名合格的、出色的幼儿教师。根据以上的例子我们可以发现,与其他一对多的培训方式相比“师徒结对”制度一对一的特点既有利于师傅因材施教,对症下药,也有利于新入职教师个人教学特点的形成,隐形知识的获得。此外,一般幼儿园实行“师徒结对”制度一个师傅要带新入职的徒弟三年左右,在三年的时间内把一名新手幼儿园教师,培养成为一名合格的具有一定专业水平的合格幼儿园教师。师傅连续三年有计划地、悉心地指导也保证了新手教师的学习效果。师傅的倾囊相授使新教师可以尽快领悟工作要领,减少了工作的阻力,此外长时间跟随经验丰富的师傅学习有助于新入职教师掌握幼儿教师职业的隐形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智慧和专业技能。在访谈中发现现实中“师徒结对”制度实施的过程中,完全按照师徒协议那样完美进行的是不可能的,新手教师要想快速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跟多还要依靠自身勤奋学习,领悟体会。

二、“师徒结对”制度巩固提升了幼儿园老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贯穿教师职业生涯始终的一个持续不断的发展过程。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道路也是没有止境的。对于老幼儿园教师来讲,不断促进自身专业发展,提升专业素养,适应教学要求,创新教学方法既是现代学习型社会对教师职业提出的要求,也是幼儿这一特殊教育群体的需要。古语云“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之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是故教学相长也。”当老教师担当起“师父”这一角色时,老教师必须以身作则,无论是在日程教学活动设计、技能训练,幼儿管理等任何一个方面都要精益求精,只有自己做好表率,对新手教师的教育效果才会好。面对新教师提出的一些教学困惑、疑问,成长中出现的问题,老教师必须结合自身经验、反思讨论,最终给出新手教师满意的答案。在这些过程中一定程度上都巩固和提升了老教师的专业能力。同时在带新教师时老教师也能从新教师身上学到新的教育理念和思想。新手教师大多是从高校刚毕业,她们充满朝气,拥有最新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老教师在教新教师过程中相互切磋,相互学习各自的优点,实现专业能力的共同提升。

三、结语

幼儿园师徒结对总结范文第2篇

[摘要]当前幼儿园“小学化”倾向仍然盛行,致使幼儿园课程改革举步维艰,陷入“囚徒困境”。无论从社会评价来看,还是从幼儿的小学适应表现来看,继续实行小学化是当前幼儿园效用博弈的纳什均衡点。建立以幼儿为本、反映本地特色的评价标准与手段,推行“选择性激励”评价制度有助于改变当前幼儿园之间的博弈结构,促使幼儿园真正实行课程改革。

[关键词]博弈论;囚徒困境;幼儿园课程改革;小学化。

一、博弈论与“囚徒困境”。

博弈论(game theory)又称对策论,是经济学论文" target="_blank">经济学领域中的重要理论,主要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的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博弈是一个主体,一个人或一个团队或其他组织,面对一定的环境条件,在一定的规则约束下,依靠所掌握的信息,同时或先后一次或多次,对各自允许选择的行为或策略进行选择并加以实施,并从中各自取得相应结果或收益的过程。[1]博弈研究的对象是“理性的”行动者或参与者如何选择策略或如何做出行动的决定。理性的人是对现实的人的基本假设,即假定参与者会努力使自己的目标最大化。

“囚徒困境”是博弈论的一个经典模型:两个共同作案偷窃的小偷被带进警察局单独关押,如果一方与警方合作,招认并供出自己与对方以前所做违法之事,而对方不招认,招认方将不受重刑,无罪释放,另一方则会被判重刑10年;如果双方都与警方合作,共同招认,各判刑5年;若双方均不承认有罪,警察又找不到其他证明他们以前违法的证据,则只能对他们的行为进行惩戒,各判刑3个月。在此假设前提下,这两个小偷如何做出选择呢?显然,其中一方的任何选择都要考虑另一方的选择,两个囚徒之间由此构成了博弈。在此囚徒困境中,由于双方都不知道对方会做何选择,所以存在一个惟一的均衡点,即两个囚犯均选择“招认”,这对双方来说是所获刑期最少且相对稳定的均衡结果。

均衡(equilibrium)是经济学中的重要概念,所谓博弈均衡,就是得到稳定的博弈结果。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萨缪尔森幽默地说过:你可以将一只鹦鹉训练成为经济学家,他所需要学习的只有两个词:供给和需求。博弈论专家坎多瑞(Kandori)引申说:要成为现代经济学家,这只鹦鹉必须再多学一个词———“纳什均衡”。[2]纳什均衡(Nash Equilibrium)是博弈分析中的重要概念,在此纳什均衡点上,每一个理性的参与者都不会有单独改变策略的冲动。“囚徒困境”博弈模型在理论上很好地反映了博弈问题的根本特征,能够解释多种社会现象的内在根源。本文即拟用此博弈论的分析方法剖析当前幼儿园课程改革面临的“囚徒困境”,并探讨摆脱困境的最优策略。

二、当前幼儿园课程改革面临的“囚徒困境”。

自2001年教育部颁布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来,幼儿园课程改革逐步从“文本式理论”转向“行动式实践”。国家对幼儿园教育进行了宏观指导,规定了幼儿园教育总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实施原则,并要求地方政府制定实施指导意见,鼓励和支持幼儿园开发园本课程。[3]到目前为止,幼儿园课程改革可以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与制约,改革仍举步维艰,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小学化”的倾向依旧盛行。

幼儿教育“小学化”指幼儿园将小学的办学理念、管理模式、课程资源、教育规范、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渗透或运用于幼儿教育实践中,使之常规化、教学化、状态化,进而普遍化、趋势化的教育现象。[4]幼儿教育“小学化”采取揠苗助长的做法,具有严重的危害性,不仅会扼杀幼儿天性,严重损害幼儿身心健康,而且与社会要求和小学教育脱节,会对幼儿一生发展造成负面影响。幼儿园课程改革正是以此为靶标,提出“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的核心理念。然而,现实生活中“小学化”统领的“穿新鞋走老路”“新瓶装旧酒”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这与当前幼儿园课程改革仍处于探索实践中,在以行为目标为导向的量化评价中,接受新理念教育的幼儿不能很好地适应小学的具体科目学习,特别在一些小学招收新生时的“入学测试”中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有关,这对“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来说,与他们希望孩子一入学便“鹤立鸡群”的心理预期也是背道而驰的。这使得家长成为幼儿教育“小学化”最有力和最顽固的支持者。

(二)新的利益格局尚未形成。

由于幼儿园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教学方式、理念与教师以往根深蒂固的教学行为、教学信条有很大的差异,教师若采用新的方式,需付出更多的精力与时间,更为重要的是,在此过程中教师会因教学态度、任务、行为的不协调而面临生存状态的焦虑,而幼儿园课程改革可能带来的新利益还是一个未知数。这使得幼儿园和教师最自然的选择必然是“轰轰烈烈的课程改革,扎扎实实的应试教育”。

“小学化”正是应试教育的“先锋”,应试教育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从来都没有消停过,“小学化”倾向自然不可能在幼儿园课程改革中被顺利清除。

因此,幼儿园和教师、家长均会对幼儿园课程改革进行敷衍,不断回到“小学化”这一博弈的纳什均衡点。“应景式”的教育凭借人们对它的“前理解”,以“柠檬商品”的身份粉墨登场,忽视了幼儿教育的生成品性,然而幼儿园课程改革毕竟是国家和社会所期望的,由此幼儿园课程改革陷入了博弈的“囚徒困境”。

(三)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囚徒困境”。

由于幼儿园课程改革博弈的主体有很多,为方便利用“囚徒困境”模型诠释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处境,本文将选取典型的幼儿园之间的博弈来分析,先设立如下假设条件:一是某地区存在教育资源完全相同的两所幼儿园A和B,两所幼儿园都很理性,都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作为决策的依据,且都面临着是否推进幼儿园课程改革的选择;二是当地一流的初等教育学校稀缺;三是这些小学招收幼儿均以入学成绩为参考;四是幼儿园课程改革可为幼儿的素质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五是幼儿在小学的适应表现与其日后的中考、高考成绩成正比。

1.社会评价决定幼儿园课程改革难以走出“囚徒困境”。

如果明确幼儿园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幼儿的综合素质,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而幼儿园课程改革确实有助于幼儿综合素质的提高,同时由于幼儿园的领导是教育主管部门任命的,幼儿园服从上级要求也切实推行了课程改革,在这种情况下社会评价(家长、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其他社会群体对该园幼儿入小学的表现打分)将决定幼儿园的效用。如表1所示,若A、B两园都推行课程改革,均将获得10个单位的效用;反之都仍旧“小学化”,均将获得5个单位的效用。两个效用的差距说明推进课改比“小学化”更能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若A、B两园的选择不同,那么选择课改的幼儿园虽然提高了幼儿的综合素质,但其幼儿的入学成绩或在小学的适应表现相比依旧实行“小学化”的幼儿园的幼儿就有可能大打折扣,此时社会评价实行课程改革的幼儿园的效用就会比两校同时进行“小学化”的时候还要低一些,因而该园只能获得3个单位的效用,而依旧实行“小学化”的幼儿园相比之下会获得额外的效用,共计12个单位。

表1从社会评价看A、B两园的效用博弈。

可见,在上述博弈中存在着“囚徒困境”的难题。A、B两园都在努力达到自身效用的最大化,本来两园都推行幼儿园课程改革是一种符合帕累托效用的最优资源配置方式,但是这种决策不满足纳什均衡的要求,致使获得5个单位的效用成为这一“囚徒困境”博弈的均衡结果,即在社会评价的压力之下两园最终都会选择依旧推行“小学化”。

2.幼儿在小学的适应表现决定了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均衡结果。

在生源日益紧张的情况下,增强幼儿园的影响力、扩大生源和树立品牌是幼儿园的基本效用,这都将取决于该园幼儿在小学的适应表现。如表2所示,若A、B两园的选择不同,进行课改的只能获得2个单位的效用,而“小学化”的效用则是8个单位,这种情况实际反映了如果A(B)严格推进课程改革,而B(A)却依旧按照“小学化”的模式运作,那么后者幼儿的小学表现将大大高于前者,其效用也将高于前者;若A、B两园都不推进课改,或表面扬新课改之名,行应试之实,则两者均获5个单位的效用;若两园都推进课改,幼儿的适应表现和效用水平均将低于两园同时推进“小学化”时的情况,都只能获得3个单位的效用,但由于两者获得的效用水平相同,因此幼儿园课改并未改变两园的相对效用水平,其结果仍是1:1。可见,这一博弈的均衡解就是A、B两园同时选择“小学化”,各获得5个单位的效用。这也就是说,A、B两园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考虑都将选择“小学化”而非课程改革。

表2从幼儿的小学适应表现看A、B两园的效用博弈。

三、幼儿园课程改革走出“囚徒困境”的最优策略。

目前幼儿园课程改革陷入的“囚徒困境”是由我国幼儿教育体制下的博弈均衡决定的,其博弈结构规定了如下收益:若幼儿适应小学、入学成绩好,幼儿园就能获得荣誉,得到更多的办学资源和经费;对教师就意味着奖金的提升;符合家长“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要求,与家长希望孩子日后进入好的初中、高中和大学的期望成正比。摆脱这种困境的惟一方法由此是改变目前幼儿教育的博弈结构,从原点推翻“囚徒困境”成立的条件,使其博弈的纳什均衡点能够设为课程改革而不再是“小学化”,为此我们有必要充分利用幼儿园教育评价的积极作用。

(一)以幼儿为本,推行多样化的评价手段。

中国应试教育考试制度决定了幼儿教育“小学化”的长期存在,再加上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需要改革的实际是应试教育影响下的博弈规则,重构一个有利于幼儿全面发展的博弈均衡。目前,我国不少省份都制定了一些具有本地特色、有助于推进幼儿园课程改革的评价标准与手段。例如,上海市一直在推进幼儿园新课改,与上海城市发展的定位相适应,符合国家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上海学前教育纲要》的基本精神,较好地解决了将中国国情、地方特色和世界先进理念相结合的问题。在以儿童发展为导向、强调以儿童的经验为切入点编制课程、实现课程“园本化”的基础上,他们将教师的专业发展作为课改理念要点,其中教师专业发展评价又是课改操作的重点。为促使教师与新课程同成长,他们引入了“诊断性个案评价”“教师档案袋评价”与“教师自我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使教师与幼儿园更加注重幼儿问题解决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是走出幼儿园“小学化”的囚徒困境的可行途径,有利于改变课改困境的博弈结构。

(二)建立多元化的“选择性激励”评价制度。

作为一种非合作博弈,幼儿园课改博弈结构的改变还需要第三方即政府的介入。政府是制度的决定者与执行者。制度在协调个人理性和集体理性时发挥着重要作用,有助于减少不确定性,更好地预测博弈的纳什均衡点。在此,可借鉴曼瑟尔·奥尔森设计的“选择性激励”(selective incentives)理论。

曼瑟尔·奥尔森认为,激励之所以是有选择性的,是因为对集团的每一个成员要区别对待,实现赏罚分明。这样既可以通过惩罚那些没有承担集团行动成本的人来进行强制,也可以通过奖励那些为集体利益工作的人来进行诱导。“制度激励”是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实施“监督”和“分级制裁”是必须的,其目的是使准自愿遵从者确信其他人也遵从规则。[5]在克服“小学化”倾向过程中,政府可运用“选择性激励”评价制度(如资源的优先配置使用、荣誉、加分和奖金等)奖励那些积极进行课改的幼儿园和个人,也可制定幼儿园新课程评估制度、督导制度等使个人行为与集体利益相一致的规章制度,对违背者予以惩罚,对积极遵守者予以奖励,以此改变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博弈结构,使幼儿园课程改革成为新的纳什均衡点,最终实现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一致。

参考文献

[1]张振华。博弈论视野中的素质教育。辽宁大学学报,2007(,9)。

[2]潘天群。博弈生存。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21.

[3]朱家雄。幼儿园课程。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540.

幼儿园师徒结对总结范文第3篇

转变教育观念,全面推进园内课程改革;加强园务管理,规范与细化管理过程,发挥领导小组团结合作、吃苦耐劳、以身作则的精神;加强教师教育教学管理,落实课程改革的具体措施;坚持保教结合的原则,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和幼儿的素质教育,为创设良好的教育氛围,提升保教质量而努力奋斗。

二、工作要点:

(一)保育工作

1.对照省卫生保健要求,逐条学习,结合本园实际逐一落实。实际操作中加强对保育工作的互查与自查工作,及时表扬典型,规范操作过程。

2.坚持每日的全园安全巡视工作,加强各条线教职工的安全防范意识,继续严格幼儿接送制度,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汇报、及时指出,严格管理好幼儿,杜绝事故发生。

3.各室、各条线要做好幼儿园环境、物品的清洁卫生工作,有专人负责安排并做好检查记录;做好财产的保管与利用工作,各类财产落实到人,责任到人。

4.重视幼儿的体育锻炼,保证幼儿有足够的户外活动时间。教师不仅要自制一些小型多样的体育器具,还要继续发动家长参与体育器具的制作,不断丰富幼儿体育器具。引导幼儿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和体育活动。增强幼儿的体质与自我保护意识,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

5.继续根据上级保健要求做好幼儿的保健工作,消毒要按时到位,做好对多发病、传染病的防范工作。加强对幼儿一日活动的观察。重视幼儿生活常规的管理,继续抓好对幼儿生活常规的检查与评比工作。

(二)教育教学工作:

1.幼儿常规教育是教育之首要工作,如何把班级工作做细做实,保证幼儿良好常规的形成,需要教师的爱心、耐心和用心,在常规教育中,鼓励教师多加学习,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学习园内优秀教师的教育方法,感受幼儿入小学后的学习常规要求,来研究常规教育的内容、方法、形式、途径,并运用相关的检查方式,尽力使幼儿的生活常规、学习常规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2.继续把《纲要》精神作为教育教学的思想依据、行动指南,本学期,全园全面推开新课程模式,协调配班教师的工作内容与形式,加强环境与教育的互动与结合,关注幼儿学习的过程与一日生活中知识内容的有机渗透,重视对教师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指导、检查与调控,以改革课程模式为契机,加强管理过程,推进教育质量。

3.给教师留有创造性教育教学的空间,要求教师对同一主题的教学方案进行修改,体现个人的教育理念与教学风格,开展主题方案评比,力求主题方案在不断的修改中加以完善,为逐渐形成具有本园特色的课程模式奠定基础。

4.对教师继续进行随堂听课,及时了解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水平及幼儿的学习常规、学习习惯、发展情况等。随堂听课后及时反馈,共同探讨,对能解决的问题当场解决。

5.结合本园实际,本着促幼儿发展为目的,积极开展丰富多彩、寓教于游的活动。围绕各类主题与节日安排开展各种活动,本学期设想组织幼儿大带小活动、“六一”系列活动、等,发展幼儿的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对自然、环境的关爱之心。

(三)队伍建设

1.要发挥领导小组团结合作、吃苦耐劳、以身作则的精神;团结合作是加强园务管理,规范与细化管理过程的有力保证;吃苦耐劳要求班子成员要讲付出讲奉献,一切要从幼儿园整体利益出发,讲大局识大体;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工作中要做教师的领头羊,成为教师学习的榜样,要帮助青年教师提高思想素养,提升业务水平。

2.为教师树典型立榜样,带教师勤学习多反思,并开展各类评比活动,增强教师的师德意识、责任意识和敬业精神。以饱满的热情,务实的态度投身于教育教学事业。

3.继续要求教师通过集体学习与个人学习相结合方法来学习教育理论,做好教育笔记的撰写和教育理论的摘抄,围绕课程的改革展开讨论与研讨,通过学习—实践—反思这样的不断循环过程促进教师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4.教师要对照个人目标要求,对存在的差距,采取一些具体的措施,逐步来达成自己既定的目标。教改带头人、教学能手、各级各类优秀工作者要发挥榜样带头作用,对教学能手以上的教师,要“压担子、明任务”,要认真完成上级的要求与规定。

5.继续开展“拜师学艺”活动,“师傅”要把带好“徒弟”看作是自己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幼儿园发展的奠基工作。“徒弟”则要严格要求自己,凡是公开课,都要与师傅共同研讨,要有磨课研课的过程。整合活动中师徒两人要多研讨多交流,不断提高上课质量,互帮互学,共同成长。本学期开展同课题徒弟上公开课活动,并进行“优秀师徒”评比活动。

6.不断修改与完善教师考核制度,继续执行“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分配制度,增强教师的紧迫感、责任感与集体荣誉感。

(四)教科研工作

1.结合幼儿园课程改革重点,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加强对单一教学活动的研究、对主题活动中教师整合理念落实的研究、对环境与教育与幼儿互动的研究,加强反思与实践。让课程改革活动真正落到实处。并组织好人人一堂实践课活动。

2.根据课题《科学认读与幼儿心理发展》的实施情况与经验,扬长避短,继续做好课题的实验工作。重视课题的过程管理,重视活动过程中资料的积累。本学期课题进入结尾阶段,要组织教师总结实验中的经验与成绩、反思实验中的不足与教训、研究科研给幼儿与教师带来的促进与发展。要组织人员做好实验中资料的归类入档工作。

3.课题《动手做中促进幼儿潜能开发》、《幼儿园探究性教育活动的研究》进入实施阶段,科研人员要作好指导、分析、汇总等工作,实验人员要根据幼儿年龄特点,根据自身的专长特点做好课题的实施工作。

4.重视环境育人的教育功能,要创设切合课题的教育环境,创设与幼儿互动的教育环境,创设幼儿乐于参与的教育环境。

(五)家长工作:

1.通过多种家园联系方式,及时反馈幼儿在园的学习、生活情况,如:举办家长会、向家长开放半日活动、填写家园联系册、出好宣传栏等。让家长更明确幼儿园的教育任务,以便家园更密切的加以配合。继续听取家长合理正确的意见和建议,努力改进幼儿园的保教质量,做好服务于家长,教育好幼儿的双重工作。

2.继续办好幼儿园的展示栏,更换要及时,内容要丰富,要抓住园内主题教育的热点,幼儿的亮点推出展示栏的内容,让其成为家园的一座互动桥。对家长几学期来的教育心得文章汇编成册,不断提高家园的育儿水平。

幼儿园师徒结对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幼儿园 新型教学管理策略教育质量

幼儿园教育教学的管理是个智慧的管理,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应该有思想、有眼力、有创新,只有不断地学习新型专业理论并联系于实际,才能搞好教育教学、办有特色的幼儿园,才能让幼儿园跟得上时代的步伐。因此,我园既借鉴国内外幼儿园成功的教学管理经验,又结合本园实际,建立了具有本园独有特性的幼儿园教学管理模式。在此,笔者根据在幼儿园的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经验,从以下三个方面浅谈我园新型教学管理策略。

一、健全师资队伍建设

幼儿园教学管理的主体是有多层次的,能否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和真正促进幼儿的发展,最重要的是要抓好幼儿园自身对教学的管理。幼儿园教学管理水平直接与教学建设的水平与实施成效联系在一起的,而幼儿园对教学的管理中,最基础的因素就是教师。因此紧紧抓住教师这个突出因素,教学的实施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加强业务培训及考核,提升教师专业水平

幼儿园应把教学管理的重心转移到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上,尽力为教师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有利条件,提供好的服务,尊重和了解每位教师的特点和需要,为每一位教师提供自主发展的空间,从而进一步完善师资队伍建设。在幼儿园教学与管理上,每一位教师的能力和水平都有所不同,所以本园在业务培训及考核上对每一位教师的要求就各有侧重点。

对新入职的教师主要进行幼儿园基本程序性训练;把新入职教师安排到每个教学班,他们通过轮流走访和进班学习实践性经验,并了解幼儿园整体教学和班级管理;新入职教师对每次的培训和教研活动进行观察、评价,写好观察记录和教学感悟。

对青年教师主要进行各类专业培训、讲座、观摩及教研活动、青年教师风采展示及基本功比赛等各种比赛,开阔教师眼界,让青年教师不断地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及经验,给自身补充正能量,更好地把新教育理念和科研工作引向深入,做到学会学、学会问、学会说、学会写,能有效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

对骨干教师主要提供外出学习进修或参观考察的机会,为教师搭建交流和表现的平台,让他们走出园外学习同行的成功经验和当代新的教育教学及管理理念,更好地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当中。另外,在园内对骨干教师进行一年一度的专业考核,包括个案撰写、教学PPT制作与讲解、论文撰写、主题环境布置等,不断提高骨干教师专业理论知识和水平。因此,加强教师业务培训及考核,提高幼儿教师的教育素质和专业水平是幼儿园教学管理改革与发展的客观需要。

(二)实行师徒结对子,打造“新手――专家型”教师

师徒结对是在幼儿园层面、园教研组为参加工作不满三年的新教师安排的培训形式,是她们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本园根据幼儿园实际和“教学相长”“师徒双赢”的理念出发,实行了师徒结对制,实现了教师培训中的“一对一”“多对一”策略,帮助新教师快速掌握幼儿园教育教学常规、适应新的环境及缩短角色转变过渡期,发展其新教师的个性化与专业成长,有效促使他们成为一名优秀幼儿教师;同时为指导教师带来了专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让指导教师有了倾听的对象,在教学过程中师徒互相学习、互相监督、共同进步,实现了指导教师和新教师的教学相长。

(三)严抓教学常规,注重细节和保教结合

幼儿园的常规教学活动是教师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教育过程。因此,幼儿园从本园的实际出发,结合幼儿及各个年龄班的特点,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各项常规教学活动,进行检查和督促,并在每周的业务学习中进行讲评,对好的教育方法及时给予交流推广,对薄弱的环节进行进一步的整改和完善。

幼儿园的教育工作既要研究教育,又要重视保育。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因此,保育工作的细节决定了常规教学的质量。在幼儿园的常规教学和保教工作中每位教师非常注重细节和保教结合,做到了幼儿每天的吃、喝、拉、撒、衣、学、住、行、事等事无巨细和“奉献一颗爱心,做好三个保字――保卫生、保安全、保好习。另外,教师在常规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视创设和营造良好的集体保育秩序和集体氛围,因为集体氛围是以安全为前提条件的,从而发挥幼儿群体或集体的影响力,给幼儿最直接的感受和体验,提高幼儿的良好习惯和素质。

二、完善教学管理制度改革

幼儿园规章制度是为了实现幼儿园的目标,对幼儿园的各项工作和对各类人员的要求加以条理化、系统化,规定出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和工作规程。因此,完善教学管理制度改革是有利于保证幼儿园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秩序,规范教师们的行为和协调相互关系而提高管理成效、建设良好的园风。

(一)项目组长负责制――发挥每个教师的特长,搭建良好的交流与表现的舞台

项目组长是某一项目或某一活动组织和实施的总负责人和执行人,对特定的项目或活动全程策划、全程监控、全程管理、全程协调,并对项目或活动终极目标的完成情况负责。因此,幼儿园实行项目组长负责制是有利于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充分调动每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聪明才智和工作潜能,从而有利于提高教学管理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我园实行项目组长负责制的具体做法是:幼儿园每次开展某一主题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大型主题活动时,以每个年级组为单位选一名年级组长主负责该项目或主题活动;项目组长负责制还实行组长轮流制,教师不管能力好与差,每位教师都有当项目组长的义务和权利。这样就保证了每次主题活动或项目的整体性效果,有利于教育教学活动的整合性、统一性和有效性,发挥了每位教师特长,为新教师与成熟教师之间搭建了良好的交流与表现的舞台,能使她们积累经验、相互学习,让每位教师都有了展现自我的机会。

(二)班长负责制――形成团队凝聚力和团队精神

班长这一工作,在幼儿园里是最小的管理者,但又是不可缺少的部分,它对幼儿园整体教学管理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看起来是普普通通的一个班长一样,但她们认真地执行园里的各项工作,同时又管理着自己的小家,班级就像他们的小家,班长就是“一家之长”,要及时地发现“小家”中的每一件琐碎的事,并且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班长对班级工作全面负责,具有以下职责:负责本班成员工作安排、幼儿的身体健康、教育、安全、财产保管等全面工作;制定班务工作计划、定期召开班务会,解决处理本班出现的问题;团结班级成员努力完成保教任务、协调班级工作,为班级创设宽松、和谐、愉快的工作氛围;做好班级财产物品登记、保管、清理工作,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处理,确保班级财产安全;定期召开家长会,向家长介绍本班教育教学计划及活动安排,做好家访及家园联系记录;带领本班教师做好家长工作、建立与家长、领导和同事之间的良好关系,形成良好的家园合作和人际关系,促进幼儿健康发展等等。我园根据实际情况,严格按照班长的职责在班级管理上有效执行了班长负责制,这样有利于形成师资队伍的团队凝聚力和团队精神,共同提升专业化水平,从而有效优化了班级教学管理。

(三)教研准备会制度――让教师成为教研活动的主人

教研准备会是指我园每次进行教研活动之前通过年级组、教研小组为单位组织教师开围绕教研主题的准备会,共同讨论和分析问题、发现问题,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的一种小型研讨会。开教研准备会的过程中,让全体教师们说一说、聊一聊自己的想法、研究心得及研究过程中的具体问题与指导方法。由教研组长或教研主任带领教师们先详细地分析问题,再各抒己见,想办法解决想要解决的问题,完成教学任务。在这种研讨活动中每一位教师不是被动地听讲,而是主动地参与和表达、理清自己的思路,将其有条不紊地表达出来。通过教研准备会,让每位教师成为教研活动的主人,大大提高了教师们的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实现了教师之间的经验分享和互帮互学,共同提高了教师团队这个集体的教育智慧。

三、以教育科研促进教学

(一)课题研究是提高教学管理质量的重要辅助手段

课题是科学研究的最基本单元,是指研究者要尝试、探索、研究或讨论的问题,研究和讨论主要问题或急待解决的重大事项。在幼儿园中,课题研究是园本教研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营造良好园本文化氛围的重要途径,也是有效提高幼儿园教学管理质量的重要辅助手段。因此,幼儿园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学前教育发展需要,结合幼儿园实际和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给每位教师留给更多的空间任其自由发挥,鼓励和调动教师的对教育科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行课题研究,从而提高教师科研水平和专业化发展水平,以便更好地管理教学,提高教学管理改革的成效。

(二)教育科研解决教学工作中的疑难问题

教育科研工作是幼儿园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成效直接关系到幼儿园的办园质量。因此,我园领导非常重视教育科研管理工作,以教育科研促进教学、促进教师自我成长。如幼儿园选出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和科研能力较强的青年教师组成教育科研小组,结合幼儿教育实际情况,编制园本课程和教材,深入开展园本教育教学的研究,并组织全体教师针对她们在教学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共同分析和探讨,共同解决存在的疑难问题,以达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目的。

(三)反思让教学管理更加有效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说:“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是肤浅的知识。”对于一个教师来说,反思是促进其她们专业化水平自我成长的核心要素,对每位教师来说,它既是她们课后备课,又是课前备课的深化和发展。反思能使教师明确自己的教育方向、教育目标,科学而理性地设计和实施自己的教学,从而不断地总结、提炼、升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逐渐走向成熟,成为一名充满智慧的自我反省型教师。因此,我园要求每位教师每月坚持写4篇教育随笔和每次参加各项活动、教研及培训的教学反思,从而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不断更新教育理念,逐步完善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让幼儿园的教学管理更加有效,实现自己的专业化成长。

总之,在幼儿园的教学管理工作中,我们只有在实践中加强学习反思和积累经验,不断地探索管理策略,才能创造出管理者、教师和幼儿共同发展的和谐氛围,才能实现幼儿园的更大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燕.学前教育管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7.

幼儿园师徒结对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陶行知教育思想 艺友制 现代学徒制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4-0036-03

[作者简介]张攀,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浙江杭州 311402)

一、艺友制的内涵

关于“艺友制”,陶行知曾做过这样的解释:“艺是艺术,也可作手艺解。友就是朋友。凡用朋友之道教人学做艺术或手艺便是艺友制。”实际上,艺友制是陶行知在乡村幼稚园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套教学方法。它体现着民主平等的理念,是一种全程化的实践教学。他认为,“学做教师之途径有二:一是从师;二是访友。随友学较从师为更自然而有效。故欲为优良教师,莫便于与优良教师为友”。他还说:“先行先知的在做上教,后行后知的在做上学。大家共教共学共做才是真正的艺友制,惟独艺友制才是彻底的教学做合一。”陶行知对于艺友制的解释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他认为与从师相比,向朋友学习要相对自然,也更为有效,所以要和好教师为友,向好教师学习。这里的艺友既是徒弟又是师傅,既是学生又是教师,它从传统学徒制中来,又区别于传统的师徒关系,体现了师生间民主平等的关系。二是师生之间通过共教共学共做可以实现“教学做合一”,因而他反复强调,“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教法,学法,做法是应当合一的”。

二、艺友制的教育实践

艺友制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其核心是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在陶行知乡村师范教育实践中,艺友制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乡村师范尤其是乡村幼儿师范教育培养了大量师资。

1927年,陶行知在创办晓庄师范燕子矶中心幼稚园时,便物色了几名女毕业生与晓庄师范的幼教指导员一起边学习、边工作,以暂时缓解师资短缺问题。在实践过程中,陶行知发现“这种办法不但是最有效力之教师培植法,而且是解除乡村教师寂寞和推广普及教育师资之重要途径”,这实际上就是艺友制的雏型。除晓庄师范的中心小学和中心幼稚园外,艺友制又先后在和平门幼稚园、迈皋桥幼稚园、新安小学附属幼稚园等学校得以实施。1928年,陶行知在《艺友制师范教育答客问》一文中正式提出了“艺友制”的概念,并系统阐述了艺友制的实施步骤。他认为,“艺友制”应当分为四期:“第一期:实际参加幼稚生各种活动,做一个儿童领袖为主。第二期:指示他几种简单的方法,例如讲故事的简明点,认方块字的变化法,带小朋友在地上玩时应注意诸点。他得了方法,就看时机给他一群小朋友去试做。第三期:这期还是继续做各种基本技能的训练,一面又在幼稚园里实地地做。这个时期做,与前期有些不同了,就是导师常常放手,只和他们定一个活动的大纲,在那儿自己做主地干,教师在旁边看。这一期有一个重要的工作是参观。参观有:本校各中心幼稚园互相的参观,到庄外参观。在参观以前导师有一次谈话,指示某处可以看到什么,这次大家集中看什么。参观回来之后有一次谈话。用对比方法来讨论,我们幼稚园应该改进诸点。第四期:在这期里,每两个艺友担任整个幼稚园工作三个月,导师完全处于旁观地位,每星期开讨论会三次,其中一次是预定下周活动大纲,指示材料所在地,方法所在地。其余二次都是讨论做过的事情。总共四期合起来,大约要一年半以上或者延长至两年。四期以后,还不给凭证,要看他出去做事的成绩,经过半年或一年以后,我们去考察实地情形如何,再给以凭证。”⑥在当时国家财力不济、教育基础薄弱的情况下,艺友制发挥了重要作用,培养了一批乡村幼儿教师,弥补了幼儿教育师资短缺问题。

艺友制注重学员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通过“做”打通“学”与“教”,实现了真正的教学做合一。在艺友制教育的实践活动中,陶行知一直倡导以“艺”为载体,建立亦师亦友的平等关系,通过“共同生活”,构建和谐民主的校园人际关系,体现了教育民主、平等思想。由于艺友招收的对象大多是本地热心幼儿教育的妇女、乡村学校教员的夫人以及年长的小学毕业女生,因此,艺友制的实施也为乡村女性开辟了新的职业教育之路。

三、对构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启示

艺友制和现代学徒制具有许多相同之处。它们都强调教师(师傅)与学生(徒弟)在同一情境下共同完成任务,实现教学,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师生关系的平等性,通过师生间的关系以及体验实现职业素养教育。现代“学徒制”是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学生(学徒)的培养为核心,以课程为纽带,以学校、企业的深度参与和教师、师傅的深入指导为支撑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在现代学徒制模式下,教师(师傅)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倾向进行有针对的教育和培养。教师(师傅)和学生同处于一个问题和情境下,可以在第一时间和空间里对学生做出指导和建议。这种及时的沟通和反馈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学习者不再是知识和技能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任务和项目的主动完成者。通过学徒制教学,学生还能真正参与企业的生产进程,体验企业文化和学校文化的异同,从而使其学习更有指向性和社会性,是高职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重要途径。

可以说,“教学做合一”以及教育平等思想是两者共同的理论基础。基于理论基础的相似性,两者必然存在一定的联系,通过借鉴艺友制教育思想及其实践,能够为现代学徒制的构建提供参考。

(一)培养目标兼顾职业能力与发展能力

艺友制既注重学生教学技能的训练,又注重学生合作能力及民主平等思想的培养,对于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具有借鉴价值。艺友制在实施过程中强调教学基本技能的学习,培养的四阶段均围绕教学技能、方法的学习和实践而展开,教给学生开展教学活动必备的知识技能,注重教学能力的培养。同时,艺友制还十分重视学生合作交往能力以及民主平等意识的培养,倡导建立平等的师生、生生关系,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平等交往开展教学。正如陶行知所指出的:“与学生共生活,日久便成为学生的朋友;与校工共同生活,日久便成为校工的朋友。大家由相亲而达到相知相爱,自然可以造成和乐的境界”,营造出民主平等的校园人际关系。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规格上具有鲜明的双重特色。一方面,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类,不能忽视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标准之一;另一方面,高职教育作为职业教育,职业性是其特色,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必不可缺的因素。因此,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必须兼顾学生的职业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在培养目标设置上实施双标准。

(二)实践课程设置注重多样性、充分性

将实习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是艺友制的特点之一。在人才培养第三阶段,它倡导组织学生去校外参观(教育见习),学习他校办学之长;在第四阶段,则让学生承担起幼稚园的主要工作,而且各阶段实践形式各异,具有不同的任务,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指导。此外,艺友制的整个培养周期虽只有一年半到两年,但学生修业结束后半年到一年间也被作为考核时期纳入培养过程,学校派教员实地考察学生教学实践情况,并酌情发给证书,这无形中延长了校外实习期,实习时间得到了增加,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教学工作。

现代学徒制强调教师与学生在具体实践中开展教学,实践课程的实施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这一点与艺友制有共同之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以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课三部分组合最为普遍,其中实践课存在着课时偏少、内容不够深入等问题。参考艺友制实践经验,在现代学徒制下,应开设形式多样的实践课程,将专业知识学习与实践技能训练结合,短期见习与长期实习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并通过灵活化的课程实施途径,确保实践课程时间。

(三)培养方法坚持“教学做合一”

艺友制最初就是在中心幼稚园和中心小学中开始尝试的,中心学校既是开展儿童教育的场所,也是教师培训的场所。它是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教学法的具体体现,是“教学做合一”教育方法论在师范教育实践中的运用。陶行知认为,教师的生活是艺术生活,教师的职务也是一种手艺,应当亲自动手去干,那些高谈阔论、妄自尊大的都不是真教师。他鼓励凡学校有一技之长的人便可招收艺友,大家“共学共教共做”,以此来解决办学中教师紧缺的困难。在做中学、在做中教是艺友制实施的重要方法,只有遵循“教学做合一”,才是真正的艺友制。此外,陶行知在教育实践中提出了“中心校”的概念,他认为,“中心学校有了办法,再办师范学校”,师范学校要运用中心学校的精神及方法去培养师资。这里的“中心校”就是学生的实训场所,陶行知将教学实训场所置于教师培养的重要地位,在“中心校”里开展教、学、做。这一点,也是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所在。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也要“教学做合一”,构建起“教学一实践一教学一实践”的循环教学模式,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充分整合校内外资源,将理论与实践对接,以实现“共教共学共做”。此外,还应重视校外实训基地建设,通过校企联合培养,调动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

(四)以“艺友”精神整合校内外师资团队

艺友制注重学生与教师之间“共教共学共做”关系的建立,“艺友”是徒弟又是师傅,是学生同时又是老师。这一师生关系扩大了学习的对象及范围,学生可以向同伴学习,可以向本校教师学习,也可以向实习学校教员学习,凡是共同开展教学活动的成员都应成为学习的对象。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中,教育者不应局限于校内教师,学生不仅要跟学校的老师学习,还要跟校外的师傅学习,向同伴学。通过校内外、教师与师傅相结合的教学形式,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将专业理论学习与技能策略学习相结合,而且通过与学生密切的交往,教师及师傅还能对学生的发展能力和倾向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培养,使其学习更具指向性和社会性,让学生在学习职业技能的同时,提高职业素养及个人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