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师职业发展论文

教师职业发展论文

教师职业发展论文

教师职业发展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校园文化;中职示范校建设;教师专业精神

1 校园文化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切入点――教师专业精神

教师专业精神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系统。有学者将其分为敬业精神、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和创新精神。S校在示范校建设前的教师状况调查显示,教师效能感普遍不佳,自我发展意识比较欠缺,职业倦怠较普遍。信念和态度一直处于矛盾状态:一方面,对学生素质和学习状态十分不满,一方面,出于教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还要将教育教学工作进行下去;一方面,勉为其难地以宽容和仁爱之心看待学生的种种不足,一方面,承受着工作和生活双重压力,倦怠、低迷、缺乏幸福感。这种状态如不改善,将严重阻碍中职教师的专业发展。这种现状的转变,固然需要教师发挥内因的作用――主观能动性,需要不断自我否定和自我超越,克服观念转变和信念养成的障碍,才能实现教育信念的自我升华。而从学校角度的教师专业发展措施,为教师创造比较宽松的发展环境、加强对教师树立正确信念和积极态度的干预,不但必要,而且可行。

2 校园文化建设与示范校建设的关联

形式上,S校《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是《示范校建设实施方案》的附件,校园文化建设是示范校建设的任务之一,文化建设成果关系到项目总目标的实现。实质上,文化建设是内涵发展的重要内容。示范校建设要大力调整和丰富学校内涵,提升办学效益和育人质量,校园文化建设是决不能回避的一项课题。同时,校园文化通过作用于人的信念态度,外化为行为,进而影响项目建设的管理和运行。示范校建设要达到理想成效,不但需要健全科学管理机制,更要探索和完善依靠文化进行管理的渠道。

3 校园文化建设是促进教师专业精神发展的重要手段

3.1 S校校园文化建设规划

S校《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认为,以校园文化建设提升教师全面素质,是示范校建设的潜在保障。其思路是:一是,通过制度建设进一步规范教学和教师管理,为教师发展创造更好条件。二是,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提升教育理念,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形成一支专业水平更高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三是,促进企业文化进校园,建设具有时代特征和职业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

重点方向是“四个结合”:一是,坚持校园文化建设和学校管理相结合。要健全科学的管理制度,体现校园文化的核心理念,做到制度管理和文化氛围相协调。二是,坚持校园文化建设和师生养成教育相结合。强化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使师生得到校园文化的熏陶和激励;加强教室文化、办公室文化的引导和培育,把校园文化精神融入到师生日常生活和行为中;强化教育效果的积累,使之对师生思想情感的培育和行为习惯的养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三是,坚持校园文化建设与企业(行业)文化相结合。校园文化必须与不同行业、不同类型的优秀企业文化相融合,使企业文化元素融入校园文化,形成具有职业特色的校园文化。四是,坚持校园文化建设和创建特色学校相结合。做到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发挥导向、激励作用,创建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展示学校的校风和精神风貌。

3.2 教师文化养成与教师专业发展措施的融合

校园文化务虚,队伍建设务实,虚实并用地引导教师群体塑造集体教育信念和积极的专业态度。学校特别注意在内部建立起和谐、有利的小环境――合作与对话的环境和氛围、民主平等的教师关系、团结协作的同事关系、尊重信任的上下关系。特别注意保护教师的自主意识和民利,使其通过积极参与获得正向的情感体验,并自觉将此情感渗透于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

该校在两年建设期完成的文化建设重点之一就是提炼出学校办学理念。“务实进取”的校风、“敬业爱生”的教风、“让每一名学生成人成才”的愿景,无形之中对广大教职工自我定位、追求职业认同和自身价值感是一个积极引导。由师资培养部门组织开展的教育专家讲座、教育事件反思、教育案例征集、心理文化集体活动,为教师提供了理性认知、实践反思和意志凝练的外部条件,是教师专业发展和文化养成融合的典型。

3.3 示范校项目下校园文化建设的缺憾

首先,客观上教师教育信念处于潜意识较难改变。学者沙因根据文化现象的可见程度,将文化分为人工饰物、价值观和基本假设三个相互作用的层次。该校的文化建设尚处于介于人工饰物与价值观之间的阶段,通过外界环境的心理暗示和宣传舆论导向对人的观念施加影响。其次,两年的示范校建设期对文化建设来说周期太短。文化建设渠道还在探索,有的工作铺开还未来得及深入,有的工作短期内难见到效果。最后,该校文化建设仅依靠行政力量开展,缺乏校本科研的支撑,导致整套管理方法难以系统化、科学化。总之,这种做法亟需完善,并值得继续研究。

【参考文献】

[1]文雪.教师的教育信念及其养成[J].当代教育科学,2010,9.

[2]范怡瑜.示范高职院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1,2.

教师职业发展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研究综述;内涵

教师专业化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共同趋势。加快教师专业化进程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必要选择,是当今世界教师教育和师资队伍建设的趋势和潮流,也是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的有效途径之一。普通教育在这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作为教师专业化的一个重要方面,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也逐渐成为学者探讨的焦点。本文尝试收集近年来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的有关文献资料,对其进行综合、分析、研究,以便为日后相关研究提供借鉴,有助于解决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存在的问题,完善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研究体系。

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的内涵

关于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的内涵问题,主要集中在我国学者提出的一些观点上。学者们往往是在普通教育教师专业化的研究基础上,论述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的相关内容。但对其内涵尚没有统一的表述,主要有以下一些观点。

李娟华认为,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在具备教师专业化一般特征的同时,有其特殊性。具体体现在:应具备职业要求和条件,即职教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职业伦理规范;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www.133229.coM李建荣、米靖等学者认为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内涵应该包括以下内容:一是教师应提供专业化服务;二是教师要成为研究型教师;三是教师职业是自身终身学习、不断发展的职业。吴敏豪持同样的观点。刘娜认为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的内涵是不断丰富的、动态发展的,其内容包括:职业学校教师作为一种专门职业被社会认可,应获得相应的专业地位;职业学校教师应具有《教师资格证书》和《专业资格证书》,同时还应具备教师和专业技术人员的资格;职业学校教师都应具备研究的意识并付诸教学实践,把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

从现有对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内涵的研究看,学者们普遍先以教师专业化的相关理念作为铺垫,在普通教育教师专业化的基础上融入职业教育的特点,进而形成自己对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内涵的理解。

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过程中的问题

关于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归纳起来主要是从以下两个角度来探讨。

职业教育教师个体专业化问题张小军认为,职业教育教师个体专业化有以下几点问题:首先,教师对高职教育认识不够,思想观念不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其次,年龄、职称、学历、学位、学缘及专业结构等显性结构存在诸多问题;再次,教师的知识与能力结构不尽合理、“双师”素质不高。郝文星认为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所面临的问题是:教师专业知能缺失,从教能力不足,职业道德有待提高,研究和创新能力差,在职进修形势紧迫,专业自主受到限制,组织力量薄弱。王政认为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的不足包括:专业知识培养的欠缺;专业技能培养的欠缺;专业态度、专业道德培养的缺陷。陈彩萍、员创治认为职业教育教师学历层次低;多数缺乏工程实践经验,专业技术能力低;缺乏必要的教育理论知识和教育技术训练。

职业教育教师群体专业化问题有的学者从师资队伍建设的角度来探讨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的现状和问题。吴全全认为,目前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面临的实际情况是,职教师资的培养模式基本是一种从学科性原则出发的、基于教育科学的专业教学论模式。其中所学知识内容主要是普通教学论、教育心理学和专业科学相关知识的叠加。因此,职教师资培养过程的学术化倾向十分明显。吴敏豪认为职业院校专业化教师队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学科型教师比重较大;教师无暇深造和提高;师资培训资金短缺;兼职教师缺乏教学经验;教师评聘标准缺乏特色。贺文瑾、石伟平从职教师资队伍专业化建设出发,指出了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目标上的问题;二是职教师资来源问题;三是职教师资职前培养中的问题;四是职教师资职后培训中的问题。王伟麟认为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化面临的困境,一是职业院校教师职前教育存在的问题(包括职业师范教育的欠缺、“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的欠缺);二是教师职后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三是职校教师社会地位与待遇存在的问题。还有学者从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化保障体系构建角度指出了相关的问题:重视有形保障,忽视无形保障;强化刚性保障,淡化柔性保障;保障形式多样,但缺乏系统性。

促进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的对策

为了进一步促进职业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学者们对职教教师专业化的策略进行了较多的探讨,提出了不同的意见。

促进教师个体专业化的措施张小军提出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的途径有:实施教师资格证书和行业职务证书的双重资格制度;高职院校教师拥有自己的专业自治组织;为社会提供切实服务;拥有专业自主权;高职院校教师的动态发展。宋丽娜提出的对策是:明确科研和培训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目标;建立科研培训基地;建立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保证教师培训专项经费投入。王政针对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的困难,提出了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建设的策略:改变观念,提高职校教师地位,重视教师专业发展;建立科学的教师教育体系,提供优质的教育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完善的制度保障,确保教师专业发展顺利进行。

促进教师群体专业化的措施陈彩萍、员创治针对我国职教师专业化存在的问题,提出高职教师专业化可以通过社会化、校本化、师范化相结合的方式来实现。石伟平等人在总结了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目标、来源、职前培养、职后培训等方面的问题后,提出了以下对策:坚持专业化发展方向,提高职教师资的职业待遇和职业声望;构建科学的职教师资培养课程体系,造就新型职教师资;改革教师培训传统方式,建立三元职教教师培养模式;加强职教师资在职培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健全职教师资制度体系,保障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王玉苗等人提出促进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的途径:提供精致化的有效培训;建立学习型教师组织;通过批判性教学反思,形成教师个人实践理论;激活教师的缄默性知识。邓泽军针对高职教师专业化问题,分析了影响高职教师专业化的主要因素,提出应对策略:努力激发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驱力;积极完善高职教师培养培训制度;产学研结合推动“双师型”教师的建设。黄川川等人从职业精神培养的角度提出:应建立“高职院校教师资格证书标准”;实施“直通车工程”,打通校企人力资源共享通道;提高师资队伍国际化和专业化水平;实施高职院校“教师职业精神培养计划”。

总体而言,我国对于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的研究起步较晚,尚处在借鉴普通教育教师专业化研究经验的探索阶段。因此,从各个角度创造条件,营造氛围,促进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研究的开展,完善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体系任重而道远。

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研究的不足

从总体看,关于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有一定的研究成果,并且研究的内容还在不断丰富和完善。然而,在分析现有研究文献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存在不少问题,对此要予以重视。

理论研究不足通过文献阅读我们发现,尽管关于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的研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仍处在起步阶段,尤其是理论研究比较薄弱。与普教教师专业化研究相比,研究成果太少;就内容来看,许多研究是零散的、不系统的,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因此,在今后的研究过程中,需要更加深入地探讨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问题。从不同层面去研究、剖析职业教育教师应具备哪些专业素质,如何促进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如何构建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体系等问题。

重模仿,缺乏职业教育特色从文献分析来看,在关于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的研究成果中,模仿比较多,有些甚至是套用普通教育教师专业化的研究方法。只是改变了形式,其实质还是普通教育的研究。例如,在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的内涵、专业标准等的界定过程中,参照的是普通教育教师专业化的标准,有些完全是一样。毫无疑问,与普通教育教师专业化研究成果相比,后者的研究成果更丰富、更完善。可以通过模仿和借鉴促进我们在这个研究领域不断地成熟、不断地发展,但是不能仅靠模仿或者套用研究模式、方法,还要去伪存真、去粗存精,在研究过程中融入职业教育特色元素,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这样才能很好地发展职业教育。

缺乏多元的研究方法从研究方法来看,研究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相关的文献,大多数学者采用的是文献法,少数学者用到了比较法、调查法等。单一的研究方法使得研究成果缺乏说服力,说明的问题存在片面性。我们应该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不同侧面入手,积极地探讨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的本质和规律,应灵活地运用实证法、调查法、比较法等研究方法,从宏观到微观,从理论到实践展开探索。

参考文献:

[1]李娟华.我国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探析[j].教育探索,2006,(11):108-109.

[2]李建荣,米靖.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初探[j].职教论坛,2007,(3):55.

[3]吴敏豪.职业院校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初探[j].教育与职业,2007,(27):52.

[4]刘娜.试论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化[j].职教论坛,2006,(6):48.

[5]刘素婷.高职教师专业化建设初探[j].教育与职业,2006,(9):94.

[6]张小军.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问题探究[j].江苏社会科学,2007,(s2):31.

[7]宋丽娜.中等职校教师专业化问题探讨[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7,(4):48.

[8]郝文星.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问题初探[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6):20.

[9]王政.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化建设浅议[j].科协论坛,2009,(1):168-169.

[10]陈彩萍,员创治.高等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建设的目标和途径[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3,(7):84.

[11]吴全全.关于职教教师专业化问题的思考[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9):2.

[12]贺文瑾,石伟平.我国职教师资队伍专业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05,(10):73-75.

[13]王伟麟.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探讨[j].职教通讯,2007,(8):63.

[14]吴铭.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保障体系构建探究[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14.

[15]王玉苗,孙志河,柳靖.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探讨[j].职教论坛,2005,(5):53-54.

[16]邓泽军.高职教师专业化的核心问题及其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7,(26):24.

[17]黄川川,王文涛.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与职业精神培养[j].职业技术教育,2006,(8):55-56.

作者简介:

谢志平(1984—),男,江西上饶人,湖南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师范学院200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

教师职业发展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师;管理研究;现状;特点;展望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4-0009-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4.003

以2000-2014年公开发表在CNKI中国知识资源总库的期刊库的“职业教育教师管理”为主题研究论文为样本,本文对业教育教师管理研究情况进行综述,围绕研究现状、研究特点及展望三个方面展开。

一、职业教育教师管理研究现状

总体而言,学者对职业教育教师管理的研究呈现总体上升趋势,尤其是从2009年开始。其中2005年、2014年为两大高峰,分别受益于2005年《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的发行以及2014年职业教育系列政策以及职教会议的召开。我们通过综合分析样本文献的内容,总结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依托学科视角的职业教育教师管理研究

1.依托不同学科的职业教育教师管理研究。依托人力资本理论对教师管理的研究,主要运用人力资本理论研究职教师资聘用、管理与激励等机制。刘五云(2009)运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提出高职“双师型”教师的素质要求,并运用需要层次理论等提出管理建议。杨敏恒(2008)依据人力资本理论提出队伍建设的投资、引进、培训和培养机制、激励机制等四大基本策略。

文化学对职教教师管理的研究,主要是构建“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塑造“以人为本”工作环境的文化管理模式。段慧子(2010)重点研讨职业院校教师柔性文化思想的核心内容。杨富(2012)明确指出人性化管理文化的理念。

心理学理论对教师管理的研究,主要是依据相关理论研究管理问题。王有富(2011)主张运用四大效应,即“皮格马利翁效应”“天使效应”“鲇鱼效应”“马太效应”。贺雯(2014)强调“需要理论”与“公平理论”两大理论。

2.基于不同视角的职业教育教师管理研究。唐金花(2012)主张从五个方面构建校企利益共同体架构下的高职教师专业发展路径。王洪珍(2014)认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教师应具有基本的教师素养、扎实的模具专业知识和很强的工程实践能力。邵艾群等在《对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内涵的思考》(2008)中提出符合职业教育特点和培养目标的职教师资专业标准。

类似文献还有黄敏(2011)、谭璐(2014)等。

(二)职业教育教师管理具体实践问题的研究

根据对职业教育教师管理研究的主题内容,将研究分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兼职教师管理研究。

1.关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陆霞等(2010)对“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制度、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制度、人事管理制度、培训与考核激励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贺文瑾(2014)提出专业化建设的三大理念:以人为本的理念、专业化理念、一体化三大理念。田伟等(2009)指出当前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师资在师资比例、认识、认定标准、管理平台、考核体系等问题。

2.关于兼职教师的管理研究。问题主要集中在高校教师资格证、教学秩序问题、学校管理工作等方面。曾朝霞(2008)对兼职教师的管理提出五点建议:分层级管理、统一信息管理平台、营造良好的聘任环境、科学规划兼职教师队伍的结构、严格聘用和过程管理等。

类似文献还有卞华《高职院校外聘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2009)、张忠海(2008)等。

二、职业教育教师管理研究的特点及展望

(一)职业教育教师管理研究的特点

1.研究主题呈现多元化的特点。研究领域不局限于职业教育,能借鉴不同学科的理论进行研究,既有宏观层面的管理探究,也有通过个案调查研究。研究主题的多元化体现职业教育教师管理研究的多样化,呈现出不同层次的研究成果,不同成果间的“对话”有助于不断拓展职业教育教师管理的研究宽度和深度。

2.职业教育教师管理研究带有人性化色彩,研究者开始重视将人文关怀、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运用到教师管理的研究中。这一特点与当前“以人为本”的教育大背景是相符合的,体现了研究的与时俱进。

3.综合职业教育教师管理各研究文献,能发现研究落脚于行政化管理,通过制度的制定规范教师的教学、科研等行为,过于强调硬化的制度约束,虽然学者们一再强调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教师,实行人文关怀,但是强调人本理念只是为进一步规范管理秩序,这是研究中的不足。而且各研究基本是对实践问题的分析研究,缺乏对职业教育教师管理的原理性研究。文献的研究框架中,归因分析所占比例很少甚至没有,易出现问题解决趋向于表面化、简单化、笼统化的现象,不利于从根源上解决问题,不能从根本上推动职业教育教师管理研究的发展。

(二)职业教育教师管理研究的展望

1.“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研究将未来职业教育教师管理研究的重点。2014年的两大政策文件《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都将完善“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体系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要实现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职业院校教师是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可见“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教师职业发展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人文建构;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问题与出路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5-0017-02

引言: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英语学习者共同体,一大批合格的英语教师起的作用至关重要。按照我国的现行教育体制,合格的英语教师既需要在入职前接受系统的英语教育专业训练,也需要在入职后保持持续的专业发展动力。因此,教师专业发展始终是一个终身持续发展的过程。教师职前培养只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起始阶段,职后漫长的、不断升华的专业发展对教师素质的提升作用更为重要。正因为如此,以需求分析为基础,以教师发展为主题,以专业发展为中心的全国研讨会已经召开多届。目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师的数量和教学工作量远远高于其他专业的教师,有必要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分析、研究和反思,提出行之有效的对策,重构教师专业发展的群体文化,保持一支高效能的、有人文情怀的、可持续发展的大学英语教学团队。

一、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理论

1.从国际视野看。所谓的教师专业发展指的是教师个体的、内在的专业性的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既是教师个人的职业目标,也是所在大学保证高质量人才培养的先决条件。国外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由专业发展阶段和影响因素两个方面组成。教师专业发展阶段通常归为三大类:时期论(phasetheory)、阶段论(stagetheory)、周期论(cycletheory)。较有影响的周期论从个人环境和组织环境的交互作用视觉审视教师专业发展,认为教师专业发展具有动态性、复杂性和循环性。入职后1~3年是摸索期,3~5年是稳定期,5年后是发展期。螺旋上升后,又进入摸索―稳定―发展的循环系统中。在知识爆炸的当代,在技术更新的当下,在整个职业生涯中,教师一直有专业发展的诉求。虽然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既有个人环境因素也有组织环境因素,但反思始终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教师发展更多地强调教师内在、自觉、自发、自主的自我进步与提高,这是国际上公认的教师专业发展的主旋律。

2.从国内情况看。进入新世纪,为了顺应全球人本教育发展的思潮,也为了教育的国家战略和核心竞争力,早在2005年我国就召开了国内第一届外语教师教育与发展大会,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外语教师的群体形象,彰显了人本主义强调人的内心世界和成长中的情感、人文精神、自我实现以及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国内教师发展的实证研究发现:教师内因是促成教师发展的主要因素;教师发展初期(入职前五年)一般经历生存、巩固、提高三个阶段;教师的专业知识包含学科知识和教学实践知识;一名优秀英语教师专业发展观里,有一种强烈的自我发展意识,知识结构中至少包括六个方面:(1)先进的教育理念;(2)科学研究的方法;(3)对语言和语言学基本理论的理解;(4)对学习者和学习过程的认识;(5)对教材的分析和把握能力:(6)语言技能教学能力。从全国共时和历时的情况看,在职外语教师专业发展具有地区发展差异与自身行为模式。

二、我国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自然情况。据南京大学蒋玉梅2012年的调查报告显示:在我国上千所大学中,英语教师性别:女教师占70%以上;年龄结构: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85%;教龄:五年以下的占22%,15年以下的占80%。可见,大学英语教师呈现出“女性多”和“年轻教师多”的特点。“讲师多、两头少”的格局仍然没有有效改变。在职业素养和职业投入上,大学英语教师对大学英语教改的了解和实践情况较好,但只有29.4%的教师经常阅读国内外外语教学与研究类书刊,教师对外语教学相关理论的了解有待提高,职业投入有待改进。只有40%的教师有明晰的或大致的5至10年职业规划。教师虽然对教学工作量大、科研难度大、职业收入偏低、职称晋升难有怨气和不满,但仍保持着较高的职业忠诚度。总体来看,科研已构成了大学英语教师职业发展的主要压力。

2.存在的主要问题。(1)大学英语教师个人专业发展愿望与实际教学工作需要矛盾突出,教师专业发展缺乏必要的载体和支持体系。一方面,大学英语教师面临教学任务重、学校压力大、无出国进修机会、没有时间或不太会做科研等具体困难;另一方面,艰难、申报社科项目艰难,评聘职称艰难。即使有职后学习、交流,也很难满足有地区差异和个性需求差异的庞大群体。(2)外语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意识不够强,实践性知识欠缺。由于社会、家庭、自身等客观原因,大学英语教师,特别是青年女性教师,生活压力大,无暇重点关注自身的专业发展;许多年长一点的教师精力体力大不如前,进取心懈怠,加之使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是其短板。专业发展意识滞后、效能低下极大地制约了我国外语教师素质的提高。(3)外语教师专业发展情感纠结。在学习化社会,每个人,尤其是具有国际视野的大学外语教师,需要终生不断学习,不断充实,增加学养,传播国外先进文化是其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其职业操守的具体体现,理应热爱自己钟情的讲坛。但是随着新时期智能化信息产品的普遍使用和“自媒体”(MyMedia)时代跨越时间和空间的“触屏信息”等超文本(hypertext)的袭扰,学生越来越难教几乎是共识。加之世界范围内,学生都不太爱学外语(包括英美等国家的非英语语种)。来自学生的不利因素的影响考验着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教学艺术和职业忠诚度。

三、影响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原因分析

教师发展环境是由一系列符号构成的意义场,教师就是在这些意义世界中生活、冲突或发展。教师教学工作中,相当多的时间耗散在由语言和符号构成的校园中,受教师职责、组织方式和种种制度的规约,形成了教师话语和群体意识或集体无意识。

1.大学英语教师处于专业发展彷徨期,甚至面临“职业倦怠”。教师结构的五个不平衡(性别、年龄、职称、学历、教师素养)阻碍了教师专业发展;没有学科归属感、科研成果难被认同、极其有限的职称提升空间,教学任务学术含量低、授课重复率高、低层次低水平运作;没有了职业发展的动力、热情、方向、途径和努力,难免产生职业倦怠。

2.大学英语教师心理迷茫,职业前景茫然。教师性别、学养、教龄及教学艺术、教学风格等有差异,大学教师如果不注意专业发展,不观照学生的认知、思维、记忆、体验、交流等学情因素,一味延续以往刻板陈旧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教学法单一,其后果只能是学生漠视课堂、师生关系难处,教师心理迷茫无助,情感和情绪易受伤害。

3.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瓶颈附体。主因在于群体缺乏与高等教育水平相匹配的学术能力,虽然也可能对新形势下大学外语教学新特点、新模式、新方法、新手段进行必要的探索和实践,但很少形成研究材料、论文或课题报告,客观上造成了教学强、科研弱。原因既在个人,也在学校、教育行政管理机构。

四、重构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体系的思考

1.唤醒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意识,重构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模态。以人文建构主义的“中介作用理论”为指导,采用“过程式”教师干预模式,发挥最大化的教师专业发展动能和效能。大学英语教师和当代大学生一样,同样需要个性化的职业规划,满足自我知识和人生价值的实现;加强科学人文素养,学习和借鉴先进教育教学理论,特别是中国语境下的大学英语教学理论,打开教学和科研广阔的施展空间;应用现代化的教学平台或手段,提高教学技能和效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人的合理需求、全面发展、人文关怀为指向,全面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2.加强行动研究,消弭职业倦怠,增强职业信念。教师专业化是当今国际教师教育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在行动研究中,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教师反思为主线,以职业发展为范畴,以解决问题、教师自主为重点,教师既是行动者,也是研究者,更是研究的受益者。作为有责任、有使命感的大学英语教师,应该自觉研究中国语境下外语学习的宏观和微观方方面面的问题,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论、教学理论、语言理论、学习理论及评价理论等等,研读课程标准或教学要求,整合课程资源,更新教学内容,参编校本教材,探究本土化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评价体系,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如研究在四六级英语考试成绩与学位脱钩后,如何使学生继续保持英语学习的动能和热情,防止大学英语课堂危机的发生;研究在智能化时代,如何开发英语自学数字化平台,消解读写危机,彰显英语听说读写译,克服母语文化失语症。探索如何运用本世纪最流行的“概念型”教学法(Concept-basedInstructionorConcept-basedApproach)进行大学英语教学,以科学概念为中心,克服传统外语教学的部分顽疾,有效性如何,可行性多大等等问题。

3.创新教师群体文化,建立基于职业或校本的“学习共同体”和“实践共同体”,教研科研并驾齐驱、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在网络技术环境下,在触屏信息时代,“虚拟共同体”上互动,弥补了现实互动的局限性。QQ群、电子邮件、博客、网络资源平台、数字大学城等新的媒体和方式为教师―教师、教师―学生、学生―学生等互动打开了广阔的空间,也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便利,更为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创造了条件。一方面,在“以人为本”的个性化教学中深刻地改变目前较为单一的大学英语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加大职业投入,非线性顺序设计,建立网络教学模块,支持个别化学习(individualizedlearning)与协作学习(collaborativelearning)。另一方面,创建QQ群,提供自主、开放的学习、交流、协作与反思平台,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教学出众、好学互助的外语教师团队,促进教师的身份建构和持续不断的专业发展。

4.建立多元学术导向的教师评价制度。现行的大学教师的评价导向从上世纪的“教学为主”演变到目前的“科研为主”,这种导向对学科边缘化和教学工作量偏大的大学英语教师显然有失公允。教师评价制度应区分学校类型是教学型还是研究型,观照学术和教学工作的多样性,采用对以教学为主和科研为主的教师既显示公平又强调差异的评价标准,构建合理的教师绩效考核标准,同时,多做教师的需求调查,多做教师参与性、反思性、研讨性、交流互动型培训,真正促进教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

五、结语

外语教师专业发展既是个人目标,也是大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本文在人文建构的视域下,从我国现有的教师教育的个人需求、社会环境与发展资源的条件出发,对大学英语教师作为活生生的全面发展的“人”,从外语教育作为国家战略的高度,提出了如何更加有效地加强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教师的职业素质和我国英语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由于地区差异和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不尽相同,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还需进一步作本地化研讨。时代呼唤努力建设一支职称、学历、性别、学缘等结构合理、教学艺术精湛的高素质专业化大学英语教学团队。

参考文献:

[1]夏纪梅.外语教育的学科属性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导向[J].当代外语研究,2012,(11).

[2]蒋玉梅.大学英语教师的职业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外语,2012,(4).

[3]徐锦芬.论外语教师教育的创新研究[J].外语教学,2013,(1).

[4]周燕.中国高校英语教师发展模式研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08,(3).

[5]程晓堂.中国英语教师教育与专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0,(3).

教师职业发展论文范文第5篇

我国当代职业技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促进经济繁荣,改善民生,改善三农问题,促进就业都与职业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职业教育的发展有赖于国家、社会、学校的支持,近几年来根据教育发展总体方针,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客观存在着许多问题。

(一)职业教育发展不均衡

1.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东西部差异明显。从地域分布上来看,我国的职业教育存在东西部差异明显,城乡分布比例失调的问题。我国的职业教育主要集中东部沿海地区,其次就是省会城市和大城市。而中西部职业教育的发展速度相对来说比较迟缓,而且院校分布也较少,对职业技术教育的研究也不够深入。

2.城乡职业院校分布比例失调。从城乡分布来看,职业院校大都集中在省会城市或经济发达的大城市中,在大城市周围的“卫星城镇”的职业院校非常少,更别提在农村的职业院校了,有些濒临农村的地方甚至就没有职业院校。这就导致了职业教育的实施在地理位置上不能够保持平衡,一些地方的职业教育饱和,一些地方的职业教育却出现空缺。对于农村的职业教育更是缺乏,从客观上来说,构建和谐社会要解决好“三农”问题,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有利于创新型农民的培养,有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3.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职业教育由于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从而导致实践与理论相脱节。具体体现为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安排比例不合适,偏重于理论课程的教学,忽略了实践课的教授。理论课与实践课是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两种课程类型。理论课包括普通文化课、专业基础课等,主要采用班级授课形式;实践课主要包括实验、实习、实训课,主要是采用“师徒式”的传授方式。理论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学习基本的专业理论知识对所学的专业有一定的了解,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注重对理论和知识的掌握;实践课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是活的应用技能的渠道。在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这两类课程各司其职,互为补充,共同为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专业人才服务。就我国当前的职业教育的教学实践来看,重理论轻实践的趋势使二者不能有效地发挥互补作用,搭配不默契,不能发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作用。

(二)职业技术教育软件设施、硬件基础设施不足

1.校内实训基地欠缺。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教育最显著的区别就在于职业技术教育的实践性。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都强调教育教学中的实践性,但是二者是有区别的。普通教育的实践性,强调对文化知识的掌握,在教学中通过实践来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职业教育的实践性则不仅强调通过实际操作来加深对该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更注重对实际操作技能的掌握为未来的职业做准备。职业教育的实践性需要有一套完善基础设施和硬件设施才能得以实现。职业技术教育所涉及的专业大部分都是对技术操作能力要求较高的专业,需要建设“校内、校外实训基地”才能有效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

2.实训基地硬件设施不完善。职业技术教育的软件设施与硬件设施是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必不可少的物质准备。我国职业技术教育中基础设施,软、硬件设施投入不足,直接导致了理论与实践相脱离,不利于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脱离了职业技术教育要培养技术型、技能型人才的目标。职业技术教育不仅需要“双师型”教师这样的软件设施,更需要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硬件设施水平[2]。职业技术教育的特殊性需要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与高水平的基础设施相配合才能够更好地为职业技术教育服务,即:软件与硬件相结合,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高素质技术型、技能型人才,共同促进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

3.校外实习系统不完善。职业技术教育仅仅依靠校内模拟实操的实训基地远远不能满足个体适应岗位能力的需要,职业技术院校应该向校外扩展,加强与各个企业的合作,多层次、全方位地设置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场景,在真实的工作场景中工作,在真实的工作中学习,从而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实际操作能力。但是目前我国大部分职业院校由于资金不足,政府和社会支持力度不足等客观原因以及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自身的制约导致校外实习系统不能够得到扩展,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在学了本专业后能到实际工作岗位中进行实际的体验。

(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综合素质较低,缺乏“双师型”教师

职业教育一直以来不受人们重视,大部分人认为职业教育仅仅是教人如何实际操作,认为在实际工作中的前辈就可以代替职业教育的地位,甚至错误地认为在工作中学习还省了很多教育投资和时间来积累工作经验。大部分职业院校的任职教师综合素质偏低,很多实践课的教师都是直接从工厂一线请来的师傅,缺乏深厚的文化底蕴,对教授知识方面缺乏系统的方法,阻碍了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另外,大部分院校不重视其实践课程的教授,往往是由专业理论课教师兼职实践操作方面,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很多老师都是大概会一些关于本专业的技能,在自身还达不到熟练操作的基础上来教授学生,导致学生对实际操作失去信心。再次,由于职业技术教育注重其实践性,客观地要求职教教师要不断地更新知识体系,不断地学习新技能来适应社会发展的步伐,但是大部分职业院校为了节约教育成本,就减少了对职业教师的培训时间和项目,导致半调子职业教师到处存在。职业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职业教育的质量,因此,提高教师队伍质量是促进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重点,职业教育体现在现实生活中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实现教学中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就要求职业教师不仅能够进行理论教授,同时还能进行实际操作能力的教授[3]。我国职业院校目前最紧缺的正是这类教师———“双师型”教师。目前我国教育体系中对“双师型”教师的培训还很少,大部分教师都是在进入工作岗位之后进行在职培训才获得相应的专业技能,显然这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导致我国当代职业教育现状的原因

导致我国职业教育现存问题的主要原因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方面是来自政府政策、社会舆论等的外界因素;另一方面则是整个教育体系,职业教育本身以及职业教育的文化传统等的内在因素。

(一)导致职业教育现状的外部因素

1.政府政策的主导作用。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以一定的政策为导向,政府政策决定了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决定了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处于什么位置,因此,政府政策在职业教育发展中起到的是主导性作用,政府政策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有着关键性的影响。在正确的政策指导下,职业教育才能健康茁壮的成长,政府政策会根据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及时进行宏观调控,以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

2.社会方面的舆论作用。社会舆论一般反映的是大众的共同愿望,对国家的政策的制定有很大的影响。在推行某项政策的时候会考虑社会公众的意愿,国家在推行职业教育方面的方针政策时也会考虑公众的意愿。职业教育存在于社会之中,是社会的一个子系统,与社会其他的各个方面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职业教育要发展,就要得到社会的认同,得到社会的其他各个子系统的认同,这样其他各个子系统才能配合职业教育从而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

(二)导致职业教育现状的内部因素

1.整个教育体系对职业教育的定位。教育体系对职业教育的定位,对职业教育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教育体系若是把职业教育定位为重要发展方向,以职业教育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那么职业教育的发展会受到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视,无论是从资金上还是从师资力量上都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