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自我感悟总结语

自我感悟总结语

自我感悟总结语

自我感悟总结语范文第1篇

1教材分析

《匆匆》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作者朱自清是被誉为“现代散文典范”的大家。文章开篇寄兴于燕去燕来、草木枯荣这些再自然不过的现象,引发出作者本人对时间流逝的思考、对生命价值的求索。全篇文字清隽洗练、思路缜密、情景交融、表达生动,有利于培养学生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内涵的阅读能力,学习作者感悟生活和表达感悟的方法,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教学应有效利用课文的有利资源,充分体现单元的学习重点。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教学中应放手让学生尝试自读自悟,但由于朱自清的文章写作年代较早,一些句子含义深刻、句式独特,学生第一次接触,阅读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阅读实践,在读中品味语言、积累语言,在读中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在读中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2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学习的能力,他们能够根据要求在阅读中思考、做批注,并能抓住感受深的词句谈出自己的理解。知道结合课文内容搜集相关资料,辅助理解课文内容。

3教学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主要以学生的自读自悟,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合作交流与读文中感受语言的优美,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体会作者的真正用意。

4教学目标

1.能带着自己的理解,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在读中体味文章的语言美,在读中品味字里行间流露的感情,在读中学习作者的语言表达方式,积累语言,并尝试表达。

3.体会作者对时间的逝去感到无奈、惋惜和不甘虚度此生的思想感情,并能联系自己谈感悟

5教学重难点

通过有感情和品悟重点语句来欣赏文本,学习写法。

感悟本文所蕴含的作者的反省和警示作用。

6教学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

7教学过程

7.1

第二学时

7.1.1教学目标

7.1.2学时重点

7.1.3学时难点

7.1.4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诗画导入

1.看课件画面(囊萤映雪、悬梁刺股等刻苦、惜时的图片),复习古诗(《长歌行》《劝学》《偶成》),谈感受。

2.引入课题,板书课题。

活动2【导入】复习旧知,谈第一课时收获

活动3【讲授】品读感悟

品读感悟。

1.自学,找出最美语段画一画、品一品、悟一悟。

2.小组交流品读感悟。

3.全班交流品读感悟。

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谈感悟。

2.指导朗读方法。

3.齐读,感受作者对时间一去不返的无奈和惋惜。

4.总结第一部分内容。

5.课件(时间一去不复返),板书(光阴飞逝)。

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1.指名朗读谈感悟。

2.重点理解“在默默里算着,……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⑴从朗读中体会作者情感。

⑵联系自己谈体会。

⑶指导朗读方法。

⑷欣赏课件(学生、老师从小到大的照片,播放音乐《时间都去哪了》),激发情感。

⑸全体情感朗读。

3.

重点理解“洗手的时候,……在叹息里闪过。”

⑴从朗读中体会作者情感。

⑵找出这部分暗示的两个角色(作者、时间),体会时间的无奈和着急。

⑶师生分角色朗读。

⑷同桌分角色朗读。

⑸思考:作者为什么选取吸收、吃饭、默默这些事例来写?

⑹学习作者选取生活事例描述日子去来的匆匆的写法。

4.

总结第二部分内容。

5.

课件(面对八千多日子的逝去,作者感叹不已),板书(先贤无奈空嗟叹)。

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1.

重点理解“过去的日子……白白走这一遭啊?”

⑴体会作者自责、发奋的心境。

⑵根据本课所学朗读方法读好段落。

⑶全班情感朗读。

2.

总结第三部分内容。

3.

课件(感叹时光匆匆)。

活动4【活动】理顺课文、总结收获。

1.

理顺课文。

2.谈谈新收获。

3.

总结全文作者情感及自己收获。

4.板书(时不待我

少年惜时当自强)。

5.

齐读对联

光阴飞逝

先贤无奈空嗟叹

时不待我

少年惜时当自强

活动5【活动】总结散文特点。

1.

观察本文三个层次,思考本文写作顺序,学习散文无明显写作顺序的特点。

2.

观察本文三个层次,思考之间的关系,学习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活动6【练习】仿写作业

作者用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具体描述了时间来去的匆匆,仿照课文的写法,再写几句话。

作业提醒:1、选取生活瞬间小事;2、恰当运用动词;3、适当运用修辞。

活动7【活动】板书

光阴飞逝

先贤无奈空嗟叹

匆匆

自我感悟总结语范文第2篇

关键词:阅读;整体感悟教学法;模式

整体感悟教学法强调的是整体。语文的文章都是言语和意义的统一体,作者在言语形成过程中,将其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也就表露出来,而我们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往往从言语分析入手,对文章进行肢解分析,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学生听,忽略学生自己的解读过程和对内容的认识,颠倒了阅读中读者与文章的关系,长期以僵死模式对文章进行阐释,造成学生与文章和作者疏远与隔膜。

为了指导学生形成自觉的整体感悟的能力和习惯,提高整体感悟的水平,教师在教学中应保证学生有充分感悟文章的时间,同时还应注意指导学生掌握整体感悟的方法。

一、引导学生通览全文,初步感知

要让学生明确了解文章的背景,如是谁写的,什么时间写的,在哪里写的,为什么写,写的是什么内容,用什么方式写的,写得怎么样等等这一系列有关文章全局性的问题。从而形成最初对文章的认识。

二、保留最原始感悟,互动感悟

原始感悟指的是学生在初步熟悉读物的内容之后,随之而生的一种原始感觉。这种感悟是学生在毫无功利的情况下,和文本的思想碰撞、情感交流和价值判断。这也是最真实的体验,这种原初感悟会给学生带来一种阅读的乐趣。

教师应该重视和尊重学生的原始感悟,我们可以把阅读所得及产生的联想和想象讲给大家听,师生、学生之间相互补充,相互提高,形成对文章内容、结构等方面比较全面深刻的认识,同时,还能通过听取别人的见解,完善自己的认识,或提出更新更深的感悟,从而在师生的互动中形成对文章的阅读期待。

三、形成正确的阅读认识

学生有了最初感悟时,我们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阅读文章的文体和语体的知识,在学生形成阅读期待基础上,使学生认识到最初的阅读有直观性、表层性和不确定性,能使学生从读物中退出来,以冷静的头脑、理智的思考感受文章,形成自己对文章独特的见解和体现,从而形成正确的阅读认识。

四、培养整体评说

当学生已经有了正确的阅读认识时,我们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从整体直觉过渡到整体评说。整体评说,实际上就是“理智思考”。在阅读中,教师不仅应当重视学生阅读初感,更应当重视学生对文章的整体评说。如:教师总结学生的感受后,针对学生的异议或重难点,对解决问题的关键和突破口进行引导分析,可以抓住时机,灵活采用多种方法,使学生用理性的头脑,全面的观点去归纳、总结文章的内容意义和言语的表达形式。这既是阅读技巧的指导,也是阅读能力的练习。

阅读整体感悟教学法没有固定的模式,只强调基本阅读方法的自由选择和灵活多变。在具体的课堂操作过程中应注意如下

问题:

1.教学应充分体现个性自由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放飞学生的想象,使他们在个性化的阅读中将注意的中心由作者作品转移到自己身上,超越文章,建构新意,培养思维,激发创造力;在个性化的阅读当中,获得由个性化到社会化的经验技能;在个性化的阅读中感受民族文化的精华,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冲撞、融会与发展,塑造自己完美的人格。

2.教学应充分体现整体感悟

因为整体感悟既强调了“整体观照—系统解构—整体综合”的阅读方法和过程,不破坏选文的整体性,也反映了整体—局部—整体,概括—分析—综合,模糊—清晰的认知规律。

3.教学应充分体现互动感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是要在师生的互动中,保证全体学生个性阅读发现和创建的思维流程正常进行,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整体感悟。这是局部感悟上升到整体顿悟的必要措施。

自我感悟总结语范文第3篇

[内容]

 <?XML:NAMESPACE PREFIX = O />

一、确立一个基本思想

多年来,我们语文教学在思想认识上的一个最大的误区便是“目标”不清。

我们始终未能正视一个最重要的问题: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究竟是什么。思想教育要抓,各类知识要传授,智力要开发,能力要培养,审美情感要熏陶……语文教学就如同一棵任意“疯长”的果树,枝杈越长越多,叶片越长越密,可“果子”越结越少,越长越校虽然大家也都在不断地忙着浇水,施肥,加大投入,但仍然是劳而少功,收效甚微。我们为什么没有想到果树需要修剪的道理,为什么不能把那些外表好看,只会争夺养料而不能结果子的“徒长枝”,遮挡阳光、影响通风、互相挤碰的“并生枝”、“病弱枝”大刀阔斧地剪掉呢?

张志公先生早就说过:“语文教学必须教学生切切实实地在训练中学会操纵和使用语文工具,不允许离开这种训练去空讲大道理,空讲理论知识。”(张志公《说工具》)王力先生也早已说过:“语文课最要紧的是一定要从语言的角度来教。”“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1980年3月在《教育研究》编辑部语文教学座谈会的发言)语文大师们的这些真知灼见为什么没能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呢?除了别的因素之外,首先我们搞语文教学的人,自己就心虚,无由地低估或曲解“语文训练”的内含和功能,把“语言训练”人为地界定为:是“脱离(或排斥)思想内容的纯形式训练”是“孤立的字词训练”或“抽象的语言规则训练”,因此不敢理直气壮地宣称:语文教学就是要搞语言训练。其实,脱离思想内容的语言训练是不存在,也是不可能的。我们学习、训练语言,就是要解决如何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叙事状物、表情达意的问题,怎么会排斥思想内容和情感熏陶呢?语文教学这棵“疯长”的果树,确实到了该“剪枝”的时候了。我们应当毫不犹豫地接受苏教版小语教材的思想方法:运用“减法思维”,旗帜鲜明地确立一个最基本的思想:“语文姓语”、“小语姓斜——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学习语言,必须以语言训练为中心;小学生学习语言,是从实践意义上学会最基本的语言运用,而不是从理论意义上去研究语言学知识,因此必须立足于练好最起码的、运用水平的语文基本功。

二、认准一条根本途径

多年来,语文教学在实践上的最大误区便是“途径”不明。我们一直未能深入研究和解决好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儿童语言的基本规律究竟是什么。学生的语文能力是怎样形成的?语文课上语言训练的根本途径和运行机制是什么?我们总是习惯以理解课文内容为主线来组织教学结构,用教师的分析讲解来挤占或取代学生的主体感受;用各类知识的灌输或平面搬移运用,来排斥或取代学生的语言习得过程。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好像是一个“不识相”的“婚姻介绍人”,总不能恰当地摆准自己的位置,不愿意或不满足于仅仅充当“引线人”的角色,而习惯于把自己当成学生的注意中心。不肯让学生直接充分地接触课文中丰富多彩的语言现象,偏要迫使学生从他那里间接接受游离于现象之外的“中介信息”,或是由他总结出来的、抽象枯燥的知识结论。学生学到手的不是有血有肉有生命的语言材料,而是诸如“艰苦朴素”、“英勇顽强”之类概念化、标签式的“被榨干了汁水的语言的标本”。我们在这条路上走得已经够久了,难道还不值得我们去很好地反思吗?

众所周知,学习语言是一个外部语言不断内化的过程。从儿童学习口语的经验来看,这一过程是在言语实践中经过不断重复、模仿(不排除一定潜在的创造成分)来完成的。儿童只是凭借成人或其他儿童提供的言语“范例”,反复地听娶领悟、记注仿效,再加上成人适当的鼓励、强化,语言能力便飞快地形成了。剖析儿童口语习得过程,有如下几个鲜明特点:

一是实践性和情境性——语言能力的习得始终离不开一定的言语“范型”,即离不开具体的言语环境,要在言语交际实践中学习语言。

二是感悟性和模仿性——语言能力的形成,始终离不开凭借语感进行的主体感受和领悟活动(感性为主,不排除潜在的理性因素)和凭借“范型”进行的模仿活动(以模仿为主,不排除初级的创造成分)。

三是“立体式”、“整体性”——儿童学习语言总是“立体”地、多方位多层面地参与现实的言语活动,整体地触摸和感受言语现象,领悟和积累语言材料,积淀语感经验。模仿运用也是运用语言去完整地叙事状物、表情达意,即完成“完整的,有目的的交际行为”。只讲点零碎的语言知识,只搞点孤立的、一词一句、一招一式的单项训练,是学不好语言的。

学习书面语言,应该借鉴口语学习的经验,即凭借一定的言语“范例”——以课文作为“例子”;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感悟——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和领悟课文的语言材料,形成鲜明的语感;要重视积累——熟记丰富多彩的语言材料,积淀语感经验;要反复实践——由仿到创,学会迁移运用。

凭借“范例”,主体感悟,增加积累,迁移运用——这便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基本规律,也是语文能力形成的根本途径。要帮助学生“立体”地完成“感悟——积累——运用”的过程,毫无疑问,最根本、最有效的手段便是朗读、背诵和带有综合性的迁移练习。“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批于百家之篇”,“旁收”、“远绍”、“俱收并蓄”(韩愈《进学解》),这正是我国古代圣贤们总结出来的学习语文的宝贵经验。

苏教版小学教材所昭示我们的语文教改之路,也正是以有指导的读书活动为主线,融字词句的训练于其中。强调朗读感悟,要求以读为本,以讲助读,以说、写促读。提倡活记乐背,增加积累,要求加大背诵量,在此基础上促进迁移运用。要求识字写字贯穿始终,朗读背诵贯穿始终,训练语感贯穿始终,“描仿人体”贯穿始终。一句话,这就是走“以读为本,内化语言”之路。遵照这一精神,愚见认为语文教学必须唱好“九字诀”,即要帮助学生“读进去(熟读精思,深切感悟)——记得住(积累语言,积淀语感)——用得出(积极借鉴,迁移运用)”这便是语文课上进行语言训练的基本路子,舍此别无他途。

三、构建一套基本“常模”

基本模式是理论与实践的中介。以语言训练为中心,以有指导的读书活动为主线的语文教学应当有一套能体现自身特点的课堂教学常规模式。几年来,以于永正老师的课堂教学为实践的典型代表,在徐州四区六县(市)的广大范围内,逐步形成了一套简洁明了、行之有效的阅读课课堂教学模式,具有较高的参照价值。该模式可以简单概括为三个阶段六个环节:

(1)初读感受阶段第一步:正确认读。即认识生字新词,正确朗读课文。要做到“六不”(不错字,不丢字,不添字,不破词句,不截断,不重复)。

第二步:整体感受。在正确认读的基础上进一步朗读课文。要有意识调动语感,从整体上全面感受课文的言语材料,对课文的基本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

这两步不是截然分开的,有时可以合并或穿插进行。

(2)精读领悟阶段第一步:“循文明象”——从叙事状物的角度领悟语言运用之妙。

第二步:“体情悟道”——从表情达意的角度领悟运用之妙。

自我感悟总结语范文第4篇

1.自悟语感

教师凭借学生已有语感水平,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感悟难度适宜的课文内容,自悟自得。

儿童对于课文中的信息,在记忆贮存中找到与它相似的信息组块以后,进行匹配与识别,从而理解了这部分内容,这种匹配与识别就是凭借语感进行的。在读书时,让学生联系过去相似的生活经验,通过想象与联想,将课文中的文字符号转化为生动、可感的画面,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计划地把难度适宜的课文,放手让学生自读、多读、自悟,在头脑中再现语言文字表述的图像、情景,从而达到对课文直觉感悟的目的。

例如:我们在教学《小猫种鱼》这篇课文时,注重让学生自己去自悟语感。在初读课文阶段,教师通过有感情地范读课文和学生自读课文,让学生初步领悟课文的大概内容:农民春种秋收,春种一粒种子,秋天就能收到很多粮食。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因为小猫最爱吃鱼,它也想收到很多鱼,于是就去种鱼。在悟读阶段,让学生抓住关键性的问题联系上下文来感悟。首先让学生提出不理解的问题,如有的学生提出:小猫能不能收到鱼?为什么?他错在哪里?让学生自读自悟,然后再进行讨论。学生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想象和联想,从而得到结论:鱼种在地里会烂掉,小猫是收不到鱼的。鱼儿离不开水,鱼的生活环境与庄稼不同。违背了客观规律是会做傻事的。从而让学生悟出小猫从农民种玉米、种花生收获很多而得出无论种什么都会有收获的推理方法是错误的。

2.导悟语感

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的课文,学生感到较新奇、陌生的内容,可利用形象刺激。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实物形象、动作形象和言语形象的刺激,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左右脑协同运用,处理并储存信息,利用直觉形象思维的帮助去感悟课文内容。在输出信息的过程中必须借助语感进行情景表述,凭借语感进行修正。在内化的同时,迁移运用语感,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直觉思维和顿悟思维。

例如:我们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由于小兴安岭在祖国的东北方,我们几乎无一人到过那里,因此,学生对于小兴安岭的美丽难于理解。我们在教学时,主要借助于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再现小兴安岭如诗如画的风景,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直观的映象。我们先让学生听配乐录音,初步感知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色。在学生自读课文时,教师利用音像资料,让学生结合画面去读课文,在头脑中形成直观的画面。学生在感悟出小兴安岭春天生机勃勃的自然美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后,再用自豪的语气去诵读。夏、秋、冬三部分内容引导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去感悟。

3.迁移表达

迁移表达就是让学生运用在课文中感悟到的表达方法、写作方法进行一些口语和书面写作方面的训练,使学生的语言感知力在实践中不断提高。

在二年级教学时,我们除了对学生进行一些说话、写话训练以外,还设计了一些创设情境交谈、猜谜语、讲故事、编演课本剧等,让学生在应用中不断提高语言感知力。

在三年级教学时,除了让学生间周一次作文以外,我们还设计了一系列创设情境谈话、围绕一个主题演讲辩论、编演课本剧、答记者问、讲故事、演短剧等多种多样的训练形式。作文时,要求学生能凭语感自行修改。

自我感悟总结语范文第5篇

一、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的现状

我国现在的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的模式比较单一,学生阅读兴趣不高,效果不佳,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只有阅读没有表达感悟

新课程标准对初中生的名著阅读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对推荐的文学名著的阅读效果有了相应的量化指标,须要知道名著的作者、主要内容、写作背景、主题思想、意义影响等,这样的要求和量化对学生阅读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是,这样的要求和量化考核很容易在执行过程中被压缩,教师根据这样的阅读目标编制一定的讲义,给学生做相应的讲解。这样的教学方式节约了阅读时间,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但却缺少了表达与感悟。也有不少学校以导读的形式,把这些能够量化的目标提供给学生,让学生掌握了这些基本知识以后,就凭个人的兴趣和业余时间阅读,有的学生能够阅读完,有的学生没有兴趣,就放置一边,即使有些学生阅读完了,也没有形成深刻的认识,浅尝辄止。

2.只有阅读没有深入思考

现在的初中名著阅读教学时,教师为了能够挤出更多的时间,一般都采取“浅阅读”的方式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文学常识,归纳一些重要作品的中心思想,训练一些中考必考的语言项目,没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本,没有让学生能够潜入作品中深刻感悟,采取浮光掠影的方式阅读文学作品。

3.未能和写作相结合

现在的初中语文名著阅读和写作是分离的,学生在阅读中不能做好素材积累,不能更好地总结写作方法技巧,不能够感知语言的妙用,也就不能逐步提高自己的语用能力和写作水平。对学生的阅读指导也是仅仅从应试教育的角度,让学生变相地根据课程标准掌握基本的知识,不能在平时的写作教学中配合指导,不能把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未能让学生在写作中借鉴名著作品。所以,很多学生对名著的阅读仅仅停留在对故事情节的认识、主题思想的把握和主要人物的总结方面。

二、提高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1.贯彻课程标准,培养学生感悟能力

阅读本身是一种体验,是一种思想和心灵的旅游,不能成为死记硬背知识的应试训练。没有教师的有效引导和点拨,阅读起来有一定难度;缺少必要的阅读氛围,学生的阅读兴趣容易消失,也就很难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学生仅仅记住一些基本的作者、背景、故事梗概,不能对作品的思想情感、语言、艺术手法、结构章法有更深的理解,不能在阅读中积累素材,无法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不利于形成深厚的知识底蕴。尤其是没有逻辑的表达感悟训练,不能做到学以致用,不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提升和写作水平的提高。真正贯彻课程标准,培养学生不仅阅读一定数量的名著,知晓一些基本的文学文化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训练,开展有计划的阅读名著教学,指导学生名著阅读的方法,鼓励学生做好读书笔记,写好阅读感悟,组织学生进行相互交流,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例如,冰心的《繁星》《春水》,让学生知晓这是冰心在印度诗人泰戈尔诗集《飞鸟集》的影响下写出的诗集,也是冰心表达对童真和母爱的赞颂,是对大自然的崇拜,是对现实的思考和感悟。给学生留一个星期的时间,让学生课下结成学习小组阅读,写出自己的感悟,并单独开展读书交流活动,比如“母亲啊,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他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以这些优美的诗句师生共同探讨自己的阅读体验、方法和感悟。

2.鼓励学生思考,形成感悟

阅读是一项思想的旅行,是和作者通过作品媒介进行跨越时空的心理沟通和灵魂交流,又是一次依照作品进行的再创造过程。学生阅读名著不是被动地接受文学作品蕴含的信息,不是单向地感知作品体现的思想情感,而是由个人思想参与的再创造过程。名著阅读不仅要求理解基本的主题思想和文化内涵,更为重要的是能够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充分运用自己的思维,认真感悟,并能够产生自己的思想认识,尤其要结合时展,赋予更多的时代价值。

例如,《汤姆索亚历险记》,可以让学生自己概括故事的情节和主题思想,最后形成较为简洁的故事梗概,锻炼学生的表达概括能力。以汤姆索亚的传奇经历为故事线索,描写密西西比河畔一小镇上的顽童汤姆和伙伴――流浪儿哈克贝里,因为不喜欢枯燥的学校课程和庸俗的生活环境而追求传奇、冒险的一系列故事,赞扬了汤姆及小伙伴天真淳朴的心灵,鞭挞印第安人乔之流的贪婪和凶残。然后,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能够阅读感悟,通过自己的阅读形成自己的认识,深入作品想象自己心中的汤姆形象,总结自己对主题思想的感知,获得更为深入的阅读体验。让学生概括或者总结汤姆的形象特点:生性顽皮,喜欢恶作剧,但心地善良,乐于助人,机智勇敢等。让学生把作品和自己的学习生活进行比较,甚至与当下的课堂教学对比,也能够从中学会怎样做一个聪明的人,做一个乐于助人、对社会有用的人。

3.形成完善的教学体系

阅读名著须要引导学生做好记录摘抄,须要引导学生写好感悟及评论,把阅读和生活写作相结合。名著都是名人大家的经典之作,是他们用其一生的心血对生活、社会、人生的关照和思考,是其最高的艺术才华凝结。阅读名著做到和写作相结合,能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获得更为深刻的感悟,以作文的形式应用起来,转化为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内化为学生生活的指导和人生的指引,从而能够真正从名著阅读中不断培养自己的分析能力,陶冶自己的情感,塑造良好的品质,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生如果能够真正潜心研读,是写作技能的迁移过程,是艺术境界的慢慢升华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