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名胜古迹对联

名胜古迹对联

名胜古迹对联

名胜古迹对联范文第1篇

岳庙联:

遗迹镇栖霞洒泪重瞻新庙貌

大旗悬落日撼山愿学古军容

颐和园知春堂联:

七宝栏杆千岁古

十洲烟景四时花

颐和园涵远堂联:

西岭烟霞生袖底

东洲云海落樽前

颐和园戴日腾愉联:

松柏霭长春画图集庆

蓬莱依胜境结构灵光

颐和园澄爽斋联:

芝砌春光尘池夏气

菊含秋馥桂映冬荣

颐和园宜芸馆联:

绕阶苔痕初染碧

隔帘花气静闻香

云南黑龙潭联:

万树梅花一潭水

四时烟雨半山云

荆门州当阳县玉泉山关帝庙联:

赤面秉赤心骑赤兔追风驰驱时无忘赤帝

青灯观青史仗青龙偃月隐微处不愧青天

晋祠圣母殿联:

灵泉浩浩万顷琉璃穷地脉

圣水溶溶九涯珠玉荡天光

晋祠圣母殿联:

沛泽共汾川十里稻畦流碧玉

剪圭分参野千年桐荫普黎甿

晋祠圣母殿联:

溉汾西千顷田三分南七分北浩浩同流数十里淆之不浊

出瓮山一片石冷于夏温于冬冽冽有本亿万年与世长清

西湖平湖秋月联 :

万顷湖平长似镜

四时月好最宜秋

西湖天下景联:

山山水水处处明明秀秀

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

西湖楼外楼联:

屈醒陶醉随斟酌

春韭秋绿入品题

青田石门洞联:

似洞非洞造成仙洞

无门有门是为佛门

浙江贡院联(阮文达撰):

下笔千言正桂子香时槐花黄后

出门一笑看西湖月满东浙潮来

灵隐寺天王殿联:

峰峦或再有飞来坐山门老等

泉水已渐生暖意放笑脸相迎

秦某题秦桧跪像:

人从宋后少名桧

我到坟前愧姓秦

平湖秋月耿(骆成骧撰):

穿牖而来夏晶清风冬日日

卷帘相邮前山明月后山山

平凉六盘山联:

峰高华岳三千丈

险居秦关百二重

潼关城楼联:

华岳三峰凭槛立

黄河九曲抱关来

马嵬坡联(毕秋帆题):

莺花尚恋霓裳影

环佩空归月夜魂

马嵬坡联(毕秋帆题):

谷风如诉旧愁来蜀道秦川过客重谈杨李氏

墓粉还将秋色补雨尘云梦伤心何似汉唐陵

兰州五泉山联(梁章巨题):

佛地本无边看排闼层层紫塞千峰平槛立

清泉不能浊笑出山滚滚黄河九曲抱城来

中岳嵩山联:

近四旁惟中央统泰 华 恒衡四塞关河拱神岳

历九朝为都会包伊(氵厘)洛涧三台风雨作高山

三贤祠联(李白、杜甫、高适):

一览极苍茫旧苑高台同万古

两间容啸傲青天明月此三人

武汉晴川阁联:

栋宇逼层霄忆几番仙人解佩词客题襟风日最佳时坐倒金尊却喜青山排闼至

川原揽全省看不尽鄂渚烟光汉阳树色楼台如画里卧吹玉笛还随明月过江来

武汉黄鹤楼联:

一楼萃三楚精神云鹤俱空横笛在

二水汇百川支派古今无尽大江流

太白亭联(仙枣亭):

宛然海上三山貌矣安期先我亭前探枣实

犹是江城五月仙乎太白与君笛里听梅花

太白楼联:

公昔登临想诗境满怀酒杯在手

我来依旧见青山对面明月当头

滕王阁联(李春园题):

我辈复登临目极湖山千里而外

奇文共欣赏人在水天一色之中

滕王阁联:

隔岸眺仙踪问楼头黄鹤天际白云可被大江留住

绕栏寻胜迹看树外烟波洲边芳草都凭杰阁收来

上海豫园明月楼联:

楼高但任云飞过

池小能将月送来

豫园点春堂联:

桂馥兰芬水流山静

花明柳媚日郎风清

苏州狮子林门联:

吴会名园此第一

云林画本旧无双

苏州拙政园联:

蝉噪林愈静

鸟鸣山更幽

网师园联:

雨雨风风暖圾寒寒处处寻寻觅觅

莺莺燕燕花花叶叶卿卿暮暮朝朝

扬州蜀冈鉴真纪念堂内联:

名胜古迹对联范文第2篇

上联:神威永震

下联:浩气长存

上联:山川戎马异

下联:涕泪古今同

上联:人生自古谁无死

下联:第一功名不爱钱

上联:气撼黄龙府

下联:心伤金字牌

上联:两河风义重

下联:三字大冤蒙

上联:壮志思餐胡虏肉

下联:威声难撼岳家军

上联:只为报国雪耻

下联:不图拜将封侯

上联:威扫朱仙镇

下联:志吟满江红

上联:精忠悬日月

下联:英烈震乾坤

上联:精忠留古柏

下联:正气领雄军

上联:河山忧半壁

下联:壮烈耀千秋

上联:壮志思餐胡虏肉

下联:青山对饮王士心

上联:壮志思餐胡虏肉

下联:豪情对月王臣心

上联:壮志思餐胡虏肉

下联:青山醉卧赵士心

上联:威扫朱仙镇

下联:风吹黄尘惊

上联:丹心昭日月

下联:正气振古今

上联:壮志思餐胡虏肉

下联:青山醉酒张士心

上联:壮志思餐胡虏肉

下联:青春欲动王臣心

上联:威扫朱仙镇

下联:风流玉碧城

上联:威扫朱仙镇

下联:风吹水趣山

上联:威扫朱仙镇

下联:风流素魄人

上联:神威永震

下联:浩气长存

上联:山川戎马异

下联:涕泪古今同

上联:人生自古谁无死

下联:第一功名不爱钱

上联:气撼黄龙府

下联:心伤金字牌

上联:两河风义重

下联:三字大冤蒙

上联:壮志思餐胡虏肉

下联:威声难撼岳家军

上联:只为报国雪耻

下联:不图拜将封侯

上联:威扫朱仙镇

下联:志吟满江红

上联:精忠悬日月

下联:英烈震乾坤

上联:精忠留古柏

下联:正气领雄军

上联:河山忧半壁

下联:壮烈耀千秋

上联:壮志思餐胡虏肉

下联:青山对饮王士心

上联:壮志思餐胡虏肉

下联:豪情对月王臣心

上联:壮志思餐胡虏肉

下联:青山醉卧赵士心

上联:威扫朱仙镇

下联:风吹黄尘惊

上联:丹心昭日月

下联:正气振古今

上联:壮志思餐胡虏肉

下联:青山醉酒张士心

上联:壮志思餐胡虏肉

下联:青春欲动王臣心

上联:威扫朱仙镇

下联:风流玉碧城

名胜古迹对联范文第3篇

随着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和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名胜古迹已经成为推广中国文化,进一步增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媒介。随着大批国外游客纷至沓来,名胜古迹景点的翻译特别是英译中存在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译文质量令人勘忧,从某种程度上制约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推广和有效传播。本文选取了河北省内18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名论文联盟胜古迹进行了调查研究,并结合名胜古迹的文化特质,提出了名胜古迹旅游文本的汉译英策略和处理方法,为旅游翻译的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支持。

一、现状调查的基本情况

(一)研究方法

此次调查选取的景点共计18处,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基本上涵盖了名胜古迹所涉及的四类文化因素。一是帝王官府文化,包括避暑山庄、直隶总督署等;二是宗教陵墓文化,包括开元寺、大慈阁、娲皇宫等;三是古城遗址文化,包括赵王城遗址、燕下都遗址等;四是革命战争文化,包括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等。课题组成员分三组对上述名胜古迹进行了为期一个多月的实地调查、拍摄和记录旅游景点的英文介绍、英文公示语等。同时在景点和宾馆与100名外国游客做了交流并进行了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对当地旅游材料翻译的满意程度及存在的困惑,请他们提出了意见或建议。课题组作了分类统计并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二)存在问题

经过归纳统计总结,课题组共发现问题90个,分为七类,即翻译缺失,中式英语,文化误译,拼写错误,语法错误,用词不当,用词累赘。18处景点中,总计存在各类错误90个,平均每处景点5个。其中翻译缺失的问题总计9个,占总数的10%;中式英语和文化误译两项错误总计达36个,占到错误总数的40%;语法、拼写、用词等方面总计45个,占50%。

二、名胜古迹翻译中的文化因素障碍

名胜古迹翻译中文化因素导致的障碍主要来自于其自身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所蕴藏的丰富内涵。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的地理环境、历史条件等使两种语言的词汇出现非对应和非重合的现象,它们之间没有语义共鸣,有的只是语义空缺或语义错位,也就是文化空缺所产生的词汇空缺以及文化冲突导致的词汇冲突。此次调查中出现的大量对联翻译缺失的现象主要是由于上述原因造成的,如直隶总督署曾国藩撰写的大堂楹柱联,翻译起来困难重重,最后只能置之不理,实属可惜。

名胜古迹中文化因素导致的翻译障碍还来自于语篇层面上的行文和修辞的差异。中国传统文化喜欢借景抒情,书画、建筑、诗歌都讲究神似重于形似的风格,反映在语言上就有了汉语行文辞藻华丽,情感横溢等的特点。此外,“受‘中庸’哲学思想的影响,中国人美学观念别强调平衡美,除了极为频繁地使用对仗这一修辞格,还大量使用四字词组,在这些方面,西方民族则迥然不同。这些行文和修辞差异也不可避免地造成翻译的困难。

三、名胜古迹旅游文本的汉译英策略

明确了名胜古迹翻译中的文化因素障碍有助于我们提出有针对性的翻译策略。旅游文本的目的就是要向外国游客介绍景点情况,旅游翻译应该是“文化的使者”,以传播中国文化为己任,以旅游者为导向,因此,在翻译时应该以中国文化为取向,以译文为重点。所谓以中国文化为取向,就是尽量保留中国文化信息,尽量多地宣传中国文化。所谓以译文为重点,即指翻译时,既要忠实于原文又不拘泥于原文,要从

转贴于论文联盟

译文读者的角度出发,对信息进行适当调整,让他们好读好懂。基于上述策略,提出以下几种实用方法。

(一)增补与删减

旅游资源除了其本身的自然景观所具有的欣赏价值外,大多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从而产生了特殊的欣赏价值。不增添背景信息,一般外国游客则无法理解。对有关中国历史文化的内容,如事件发生的年代,名人的生卒年代,他们的身份及其在历史上的贡献,名胜的具置等,通过增加字、词、句,对原文略加注释,则让人易于理解,并加深印象、增添乐趣。

在名胜古迹的翻译中,删减有时是十分必要的。删减即删去中文资料中对译文理解没有帮助的东西。一方面中国人在写事状物时喜欢引用名人名言或古诗词加以验证,中国读者读了会加深印象,并从中得到艺术享受,而在外国人看来似乎是画蛇添足,有时还可能使他们越看越糊涂,删去反而干净利落,明白晓畅。另一方面名胜古迹中存在着大量的诗词、对联,如果由于种种原因,这些诗词翻译过来造成译文的累赘和臃肿,甚至扭曲原意,妨碍外国游客的理解,破坏他们的游兴,达不到预期的交际目的,则可删去不译。

(二)音译与解释

完全音译的方法适用于行政区划名称,如城市、乡镇等的翻译,对于一些景点的名称音译加意译则较为理想。解释是指增加的部分是对字、词、句的字面意思的解释,属于创造性翻译,在不损害原文信息的前提下,不拘泥于原文,对原文不符合译语论文联盟习惯的词句、语序进行必要的改造和调整,以期更好地服务于读者。

(三)类比或转译

名胜古迹对联范文第4篇

一、宗教文化对旅游业的影响

宗教文化不仅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而且是有特色的、有吸引力的人文旅游资源,极具旅游价值,宗教文化资源的利用和开发,有利于形成有特色的旅游产品,开拓新的旅游市场,吸引游客,对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各种宗教信徒总数约占世界人口的60%以上,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宗教文化资源的开发,以朝圣、做弥撤和烧香拜佛、考察研究为主要内容,因为虔诚的和强烈的求知欲望都会转化为旅游动机,世界上一些著名的宗教圣地如沙特阿拉伯的麦加(伊斯兰教克尔白圣殿)、耶路撒冷(基督教耶稣圣墓教堂、伊斯兰教阿克萨清真寺、犹太教所罗门圣殴)、伯利恒(犹太教古以色列大卫王的故乡、传说中耶稣降生之所)、意大利罗马、梵蒂冈(世界天主教的中心)都成了国际旅游业发达的地方。

中国宗教种类齐全,既有土生土长的宗教如道教;也有外来宗教如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等;更有受外来宗教影响而产生的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宗教如明教、白莲教等。仅国务院公布的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各种宗教名胜古迹就有150多处,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与宗教有关的名胜古迹共有3000多处。丰富的宗教文化资源吸引了海内外信徒、专家学者和一般游客。佛教文化对中国有着深刻的影响,并逐渐形成了适应中国国情的佛教教规、礼仪和宗派,留下了许多著名的寺院、石窟和佛塔,其数量之多、艺术之精、历史之久是中外驰名的。1987年国务院公布的汉族地区全国重点佛教寺院就有142座。丰富的佛教文化具有同一性中的差异性、特殊性:如同是佛寺,五台山的宏伟建筑与九华山的民舍构造就各具一格;同为雕塑,山西云冈的石雕和天水麦积山的泥雕、泥塑就表现出两种不同的艺术技巧。如果进一步分析的话,则会发现佛教的三大建筑都会因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宗派和不同的地区而显示出不同的风采。

再以被奉为道教崇拜的神--妈祖为例,每逢妈祖诞辰(农历三月二十三日)湄洲祖庙内外人山人海,香火鼎盛,各地游客纷至沓来,以台湾最为突出,总要抬着妈祖像回来探亲、进香还愿。

当然,由于的不同,宗教派别的差异,全世界的宗教信徒都有自己向往的圣地,在宣传招徕过程中,应当有针对性,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根据宗教文化的特点,丰富旅游商品,增收创汇是我们应当重视的。如出售各种宗教纪念品,佛教的木鱼、进香袋、数珠、雕像,提供斋饭;道教的“八仙过海”、“福禄寿三星”画幅、介绍宗教名胜古迹的书籍。以佛教胜地普陀山为例,其针对游客的类型、特点,结合本地的实际,出售各种各样反映普陀山风貌的图像和以观音菩萨为主的佛像,发挥了独特的优势,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利用宗教节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随着宗教文化的传播一些宗教节日,由于符合人们心理要求,不仅是信徒的节日,也成了民间流行的节日。基督教的圣诞节、复活节等流行全球,傣族的浴佛节(泼水节)、伊斯兰教的古尔邦节也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其新奇感和神秘感颇具魅力。

宗教音乐艺术以其深邃淡泊的旋律、独特的风格吸引了人们,特别是佛教音乐、基督教的圣歌圣乐都深受信徒的欣赏,成为举行宗教仪式和欢庆宗教节日必不可少的内容。

宗教文化也可以通过间接的形式影响旅游业的发展。宗教文化中的许多人物、故事和传说非常生动,被搬上了电影、电视和文学作品并广为传播。如《西游记》中的观音菩萨,唐僧取经的故事和一些风景名胜如火焰山等,《八仙过海》中的道教名山、故事都随着电视、小说的传播而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并激起一些潜在旅游者参加旅游活动,电影《少林寺》的上映,使其成为广大武术爱好者和旅游者必到的地方。

宗教文化对旅游饭店也有一定的影响。根据旅游市场的需求显示出准备投资的饭店以某一国家或某一者占到相当大的比重时,那么投资的饭店必须有相适应的设施及膳食供应,绝对不能对客人的和风俗匀惯有所违反和触犯。所以,在一些有宗教名胜古迹的地区应投资建造符合宗教规定的饭店或房间。如果在清真寺附近投资建饭店接待伊斯兰教信徒,而饭店没有专门供应牛羊肉的膳食设施,也会引起客人的不满。总之,针对不同的游客,应提供相应的接待服务。如对穆斯林来说就不能提供由猪肉制作的菜肴;对佛教信徒就应设斋饭;逢“佛成道节”应提供腊人粥;基督教圣诞节时应制作圣诞树,举办圣诞晚会,分送圣诞贸卡等小礼物等等。

宗教文化不仅对硬件--饭店设施有影响,而且对软件--管理与服务也有要求。在承担接待宗教信徒任务的饭店中,员工应具备丰富的宗教文化知识,这样管理者才能针对不同的客人采取、制定正确的接待方案;服务员才能对客人提供满意的服务;导游也才能为客人作更好的导游讲解。

二、旅游业对宗教文化的影响

旅游既是一种经济现象,又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现代旅游是一种大规模的各种文化的交流。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新的旅游市场的开拓,吸引了更多的客人前来游览、朝圣和学术考察交流,这些都有利于宗教文化的传播、交流和发展,对宗教文物古迹也起着保护、修缮的作用。

发展旅游业,就要大力开发旅游资源,其中对宗教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是过去和今后的重要任务。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随着党的宗教政策的落实及有关文物保护法规的颁布执行,许多宗教文物古迹都得到了恢复和维修。如承德避暑山庄、敦煌莫高窟等都置于国家的保护之下;云南的筇竹寺、承德的外八庙、北京的潭柘寺等也修缮一新;有“世界宗教博物馆”之称的泉州也被列为中国第一批二十四座历史文化名城,泉州的许多宗教组织恢复了活动,宗教文化遗产得以整理、传播,文物古迹也得到保护和修缮,重现昔日的风采。由于党和人民政府有关政策的贯彻落实,许多濒临消失或年久失修的宗教文物古迹得以保护和修复,重新发挥了作用,而旅游业的发展,也迫切要求对宗教文物古迹进行保护和开发,经过恢复和修缮的宗教。文化遗产如寺庙宫观,使游客可以身临其境,欣赏各种宗教的文化艺术,增长各种宗教知识,使宗教这一人类传统文化得以继承和传播。而随着海外各种宗教旅游团的到来,为中外宗教界人士提供了许多加强联系互相交流的机会,对宗教文化的传播和学术研究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另外,随着信徒和游客的不断增多,许多人捐赠钱款,为宗教文物古迹的保护和维修提供了大量的资金。

当然,旅游业的发展对于宗教文化不只是起着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有一定的消极作用,由于旅游人数的增多,带来了一些人为的破坏和环境污染,如游客在宗教旅游区内乱涂乱刻乱扔东西,大声喧哗,破坏了宗教名胜古迹独有的宁静和超凡的气氛。游客的不文明行为也会给宗教文物古迹造成一定的损害。如峨嵋山金顶,198l年旺季时游客蜂涌而上,一些年轻人竞劈床板,扯草垫来烤火;食堂的饭碗也被搞得一个不剩,三天之内,仅金顶一处就造成直接损失一万元。游客造成的火灾使峨嵋金顶被焚于一炬。再如驰名中外的佛教石窟敦煌壁画也由于人数的大量增多,游客的呼吸和汗水所起的化学作用而引起大量剥落,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由此可见旅游业的发展对于宗教文化遗产不只是有着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有消极的一面,如何防止和消除这些不利的东西,是我们必须重视和解决的问题,有的宗教名胜古迹已制定出相应的保护条例,如在宗教旅游区范围内禁止乱扔乱涂乱刻行为;禁止游客烧烤、野炊、砍伐树木;禁止燃放爆竹、烟花;禁止对各种宗教雕塑、壁画摄影;限制游客人数等等都起到了较好的效果。总之,不能“保”了旅游,而“丢”了宗教文化遗产。

旅游业的发展对于宗教文化的继承、传播、交流和研究都起到促进的作用。旅游活动是人们需求层次提高的一种表现,能满足人们求知的需要,通过旅游可以增长人们的宗教文化知识,陶冶性情、修心养性。到宗教名胜古迹的人一般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不仅有一般游客,更有朝圣者、宗教信徒和专家学者。因此旅游活动的发展也是人们传播了解、探讨和研究宗教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如古代的鉴真和尚东渡日本传播佛教,明代外国传教土利玛窦来华传播基督教。现代旅游更是一座沟通各种宗教文化交流、研究的桥梁。如来华的游客中,就有大量的宗教信徒、朝圣者和专家学者;有的更组成了宗教文化考察团,而国际上还有专事宗教旅游的旅行社。1991年年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考察活动,他们所到之处,就提出对宗教名胜考察和学术交流的要求;同时也带来了国际上最新的宗教文化信息。通过游览、考察和研讨等活动,促进了各国各地宗教文化的交流和研究。

再者,旅游活动的发展也使得一些宗教节日、仪式、用品、教规、音乐和饮食逐渐地传播开来为人们所熟知和接受。当然,旅游活动的发展对宗教文化也有一些冲击,如一些宗教独有的教规、仪式等慢馒地失去了神秘感和特性,有的甚至变成一种纯商业性的娱乐活动。

三、旅游业与宗教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相辅相成、共同发展我们知道,宗教名胜古迹的开发具有保护传插宗教文化和发展旅游业双重意义,对此应按照国务院颁布的《宗教活动场所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外国人宗教活动管理规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认真执行,严格区分正当宗教活动与封建迷信、非法宗教活动的性质,不能让非法宗教活动在宗教名胜古迹区内得以进行。

名胜古迹对联范文第5篇

一、宗教文化对旅游业的影响

宗教文化不仅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而且是有特色的、有吸引力的人文旅游资源,极具旅游价值,宗教文化资源的利用和开发,有利于形成有特色的旅游产品,开拓新的旅游市场,吸引游客,对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各种宗教信徒总数约占世界人口的60%以上,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宗教文化资源的开发,以朝圣、做弥撤和烧香拜佛、考察研究为主要内容,因为虔诚的宗教信仰和强烈的求知欲望都会转化为旅游动机,世界上一些著名的宗教圣地如沙特阿拉伯的麦加(伊斯兰教克尔白圣殿)、耶路撒冷(基督教耶稣圣墓教堂、伊斯兰教阿克萨清真寺、犹太教所罗门圣殴)、伯利恒(犹太教古以色列大卫王的故乡、传说中耶稣降生之所)、意大利罗马、梵蒂冈(世界天主教的中心)都成了国际旅游业发达的地方。

中国宗教种类齐全,既有土生土长的宗教如道教;也有外来宗教如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等;更有受外来宗教影响而产生的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宗教如明教、白莲教等。仅国务院公布的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各种宗教名胜古迹就有150多处,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与宗教有关的名胜古迹共有3000多处。丰富的宗教文化资源吸引了海内外信徒、专家学者和一般游客。佛教文化对中国有着深刻的影响,并逐渐形成了适应中国国情的佛教教规、礼仪和宗派,留下了许多著名的寺院、石窟和佛塔,其数量之多、艺术之精、历史之久是中外驰名的。1987年国务院公布的汉族地区全国重点佛教寺院就有142座。丰富的佛教文化具有同一性中的差异性、特殊性:如同是佛寺,五台山的宏伟建筑与九华山的民舍构造就各具一格;同为雕塑,山西云冈的石雕和天水麦积山的泥雕、泥塑就表现出两种不同的艺术技巧。如果进一步分析的话,则会发现佛教的三大建筑都会因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宗派和不同的地区而显示出不同的风采。

再以被奉为道教崇拜的神--妈祖为例,每逢妈祖诞辰(农历三月二十三日)湄洲祖庙内外人山人海,香火鼎盛,各地游客纷至沓来,以台湾最为突出,总要抬着妈祖像回来探亲、进香还愿。

当然,由于宗教信仰的不同,宗教派别的差异,全世界的宗教信徒都有自己向往的圣地,在宣传招徕过程中,应当有针对性,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根据宗教文化的特点,丰富旅游商品,增收创汇是我们应当重视的。如出售各种宗教纪念品,佛教的木鱼、进香袋、数珠、雕像,提供斋饭;道教的“八仙过海”、“福禄寿三星”画幅、介绍宗教名胜古迹的书籍。以佛教胜地普陀山为例,其针对游客的类型、特点,结合本地的实际,出售各种各样反映普陀山风貌的图像和以观音菩萨为主的佛像,发挥了独特的优势,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利用宗教节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随着宗教文化的传播一些宗教节日,由于符合人们心理要求,不仅是信徒的节日,也成了民间流行的节日。基督教的圣诞节、复活节等流行全球,傣族的浴佛节(泼水节)、伊斯兰教的古尔邦节也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其新奇感和神秘感颇具魅力。

宗教音乐艺术以其深邃淡泊的旋律、独特的风格吸引了人们,特别是佛教音乐、基督教的圣歌圣乐都深受信徒的欣赏,成为举行宗教仪式和欢庆宗教节日必不可少的内容。

宗教文化也可以通过间接的形式影响旅游业的发展。宗教文化中的许多人物、故事和传说非常生动,被搬上了电影、电视和文学作品并广为传播。如《西游记》中的观音菩萨,唐僧取经的故事和一些风景名胜如火焰山等,《八仙过海》中的道教名山、故事都随着电视、小说的传播而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并激起一些潜在旅游者参加旅游活动,电影《少林寺》的上映,使其成为广大武术爱好者和旅游者必到的地方。

宗教文化对旅游饭店也有一定的影响。根据旅游市场的需求显示出准备投资的饭店以某一国家或某一宗教信仰者占到相当大的比重时,那么投资的饭店必须有相适应的设施及膳食供应,绝对不能对客人的宗教信仰和风俗匀惯有所违反和触犯。所以,在一些有宗教名胜古迹的地区应投资建造符合宗教规定的饭店或房间。如果在清真寺附近投资建饭店接待伊斯兰教信徒,而饭店没有专门供应牛羊肉的膳食设施,也会引起客人的不满。总之,针对不同宗教信仰的游客,应提供相应的接待服务。如对穆斯林来说就不能提供由猪肉制作的菜肴;对佛教信徒就应设斋饭;逢“佛成道节”应提供腊人粥;基督教圣诞节时应制作圣诞树,举办圣诞晚会,分送圣诞贸卡等小礼物等等。

宗教文化不仅对硬件--饭店设施有影响,而且对软件--管理与服务也有要求。在承担接待宗教信徒任务的饭店中,员工应具备丰富的宗教文化知识,这样管理者才能针对不同宗教信仰的客人采取、制定正确的接待方案;服务员才能对客人提供满意的服务;导游也才能为客人作更好的导游讲解。

二、旅游业对宗教文化的影响

旅游既是一种经济现象,又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现代旅游是一种大规模的各种文化的交流。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新的旅游市场的开拓,吸引了更多的客人前来游览、朝圣和学术考察交流,这些都有利于宗教文化的传播、交流和发展,对宗教文物古迹也起着保护、修缮的作用。

发展旅游业,就要大力开发旅游资源,其中对宗教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是过去和今后的重要任务。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随着党的宗教政策的落实及有关文物保护法规的颁布执行,许多宗教文物古迹都得到了恢复和维修。如承德避暑山庄、敦煌莫高窟等都置于国家的保护之下;云南的筇竹寺、承德的外八庙、北京的潭柘寺等也修缮一新;有“世界宗教博物馆”之称的泉州也被列为中国第一批二十四座历史文化名城,泉州的许多宗教组织恢复了活动,宗教文化遗产得以整理、传播,文物古迹也得到保护和修缮,重现昔日的风采。由于党和人民政府有关政策的贯彻落实,许多濒临消失或年久失修的宗教文物古迹得以保护和修复,重新发挥了作用,而旅游业的发展,也迫切要求对宗教文物古迹进行保护和开发,经过恢复和修缮的宗教。文化遗产如寺庙宫观,使游客可以身临其境,欣赏各种宗教的文化艺术,增长各种宗教知识,使宗教这一人类传统文化得以继承和传播。而随着海外各种宗教旅游团的到来,为中外宗教界人士提供了许多加强联系互相交流的机会,对宗教文化的传播和学术研究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另外,随着信徒和游客的不断增多,许多人捐赠钱款,为宗教文物古迹的保护和维修提供了大量的资金。

当然,旅游业的发展对于宗教文化不只是起着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有一定的消极作用,由于旅游人数的增多,带来了一些人为的破坏和环境污染,如游客在宗教旅游区内乱涂乱刻乱扔东西,大声喧哗,破坏了宗教名胜古迹独有的宁静和超凡的气氛。游客的不文明行为也会给宗教文物古迹造成一定的损害。如峨嵋山金顶,198l年旺季时游客蜂涌而上,一些年轻人竞劈床板,扯草垫来烤火;食堂的饭碗也被搞得一个不剩,三天之内,仅金顶一处就造成直接损失一万元。游客造成的火灾使峨嵋金顶被焚于一炬。再如驰名中外的佛教石窟敦煌壁画也由于人数的大量增多,游客的呼吸和汗水所起的化学作用而引起大量剥落,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由此可见旅游业的发展对于宗教文化遗产不只是有着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有消极的一面,如何防止和消除这些不利的东西,是我们必须重视和解决的问题,有的宗教名胜古迹已制定出相应的保护条例,如在宗教旅游区范围内禁止乱扔乱涂乱刻行为;禁止游客烧烤、野炊、砍伐树木;禁止燃放爆竹、烟花;禁止对各种宗教雕塑、壁画摄影;限制游客人数等等都起到了较好的效果。总之,不能“保”了旅游,而“丢”了宗教文化遗产。

旅游业的发展对于宗教文化的继承、传播、交流和研究都起到促进的作用。旅游活动是人们需求层次提高的一种表现,能满足人们求知的需要,通过旅游可以增长人们的宗教文化知识,陶冶性情、修心养性。到宗教名胜古迹的人一般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不仅有一般游客,更有朝圣者、宗教信徒和专家学者。因此旅游活动的发展也是人们传播了解、探讨和研究宗教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如古代的鉴真和尚东渡日本传播佛教,明代外国传教土利玛窦来华传播基督教。现代旅游更是一座沟通各种宗教文化交流、研究的桥梁。如来华的游客中,就有大量的宗教信徒、朝圣者和专家学者;有的更组成了宗教文化考察团,而国际上还有专事宗教旅游的旅行社。1991年年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考察活动,他们所到之处,就提出对宗教名胜考察和学术交流的要求;同时也带来了国际上最新的宗教文化信息。通过游览、考察和研讨等活动,促进了各国各地宗教文化的交流和研究。

再者,旅游活动的发展也使得一些宗教节日、仪式、用品、教规、音乐和饮食逐渐地传播开来为人们所熟知和接受。当然,旅游活动的发展对宗教文化也有一些冲击,如一些宗教独有的教规、仪式等慢馒地失去了神秘感和特性,有的甚至变成一种纯商业性的娱乐活动。

三、旅游业与宗教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相辅相成、共同发展我们知道,宗教名胜古迹的开发具有保护传插宗教文化和发展旅游业双重意义,对此应按照国务院颁布的《宗教活动场所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外国人宗教活动管理规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认真执行,严格区分正当宗教活动与封建迷信、非法宗教活动的性质,不能让非法宗教活动在宗教名胜古迹区内得以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