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自我探索论文

自我探索论文

自我探索论文

自我探索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职业探索;职业生涯;职业生涯探索

分类号:B849;C93

1.引言

职业生涯探索是近年来职业生涯发展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主要的研究集中于职业生涯发展理论的框架之内。帮助个体在职业准备阶段,进行适当的职业生涯探索,是职业生涯研究领域的重要内容。职业生涯探索是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决策的前提。研究发现,有过职业生涯探索的个体在工作后,体验到更高的工作满意度、工作效能感和职业成就感(Werbel,2000)。在我国,对于职业生涯探索的研究多是理论和经验的总结,鲜有研究者从实证角度去探讨。本文从职业生涯探索的内涵、结构、研究方法及影响因素等方面,对国内外职业生涯探索的研究现状予以介绍和评价,并就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以丰富此领域的信息,供更多研究者参考。

2.职业生涯探索的内涵

职业生涯探索的研究起源于职业生涯发展理论(career development theory)对职业发展阶段的研究。职业生涯发展理论把个体职业生涯发展分为成长、探索、创立、维持和衰退五个阶段。其中,职业探索期是工作准备期间的重要阶段。职业探索(vocational/occupational exploration)是指个体为实现职业目标而采取的一种心理或身体活动,既包括信息寻求,又包括对自我和环境的认识(Jodaan,1963,引自Blustein,1997)。随着社会的发展,职业的特征发生一些改变,相应的,职业探索的研究领域也出现以下变化:其一,职业变动和选择成为个体一生各阶段都要面临的任务,因此,职业探索活动可能存在于职业生涯发展的各个阶段中;其二,职业角色并非孤立的存在,而是与其他生活角色相互影响。最后很重要的一点是,职业探索不再仅仅是为了获得职业目标,而是明确自我发展方向,是个体自我完善的重要途径。在此基础上,众多学者提出职业生涯探索(career exploration)的概念,即个体在探索动机推动下,对于自我和职业发展相关的环境进行探索,形成一定技能、获得相应的认知和情感反馈的过程,其最终目的是为了自我的发展和整合(Stumpf Colarelli,&Hartman,1983;Blttstein。1989;Taveira,1997;Flum&Blustein,2000)。这一概念从个体适应和终生发展的角度看待职业生涯探索活动,这种终生性主要体现在探索的态度、技能之中,一旦形成某种相对稳定的探索态度和技能,就会持续作用于以后各阶段的职业生涯发展中,这也是职业生涯发展理论新的取向所在。由于以往许多研究都是针对“职业探索”的,因此本文对于“职业生涯探索”的文献回顾中也会出现“职业探索”一词。

3.职业生涯探索结构的研究

在不同概念界定和理论倾向基础上,研究者对职业生涯探索的结构持有不同观点,主要包括内容取向、过程取向和整体取向。

3.1内容取向

内容取向的研究者把职业生涯探索看作一种简单的行为,认为职业生涯探索在内容上包括对于自我和周围环境的探索,强调探索的对象性。最早从此方面研究的人可以追溯到职业匹配理论的创始人Parsons。Parsons(1909)提出,个体在职业发展中的探索对象既包括自身的兴趣和能力,又包括与职业相关的信息,在此基础上才能进行个体与职业的合理匹配(引自郑琼梅,2002)。这一理论虽然相对简单,没有涉及职业探索的复杂机制,但是却引发了大量的相关研究。我国也有研究者把职业生涯探索从内容上分为自我探索和环境探索。自我探索就是开发自我信息,明确价值观、兴趣、人格特征、能力及倾向的生活类型等;而环境探索包括对于职业、工作、组织等相关信息的关注和搜集(马士斌,2005)。

内容取向虽然揭示了职业生涯探索的基本结构,但是却没有揭示出探索过程的动态性和丰富性,这一点为许多研究者所质疑。在此背景影响下,许多研究者开始注重职业生涯探索内在信息的挖掘,强调探索的意义以及个体的主动性和态度等因素在其中的重要性,职业生涯探索的过程取向逐渐显现。

3.2过程取向

过程取向是指研究者注重职业生涯探索的过程性和动态性,强调个体不断发展、获得信息并最终确定职业生涯目标的过程。主要代表人物有Stumpf,Flum和Blustein等人。

3.2.1Stampf的职业探索理论

Stumpf等人(1983)从行为、认知和情绪反应三方面把职业探索的结构操作化,认为职业探索包括探索信念、探索过程和探索反应。

探索信念(explorationbeliefs)是对即将进行的探索行为的价值所作的评价,其本质是对职业机会的感知。Stumpf等人指出,探索过程存在许多不确定性,而对于劳动力市场和可获得的职业目标的预期是确定性的主要体现形式,因此雇用观和探索结果的确定性是探索信念的重要维度:此外,寻求达到职业目标的行为方式及对其重要性的评价影响探索的动机和结果,因此探索途径及重要性的感知也是探索信念的组成部分。探索过程(exploration process)是指探索过程中与职业相关的行为,包括四个方面:探索的信息源、手段、程度和对象。Stumpf等人认为职业信息源主要是环境和自我;探索的手段指的是以系统的方式还是一种随机或偶然的方式进行探索;探索程度细化为探索的频率、获得的信息数量等指标:而探索的对象包括重点探索的职业及以备考虑的职业数目。探索反应(reaction ofexploration)是指对于探索信息获得情况及探索过程的感知。个体对于探索所获得的信息的满意程度及过程中所感知到的不确定性都会影响随后的探索行为,主要表现为信息满意度和探索压力。

可见,Stumpf等人认为,成功的职业探索,不仅指探索的行为过程,还包括对于这一过程所持有的认知观念,以及调整好探索过程中所遇到的情绪压力等诸多方面。

3.2.2Flum的职业生涯探索发展理论

Flum和Blustein(2000)的职业生涯探索结构是在职业发展理论基础上提出的,他们指出,以往的结构并没有反映出职业生涯探索“终生性”的特点,只有探索过程中形成稳定的态度和技能才能保持这种过程的连续性。因此,职业生涯探索过程应

该包括探索态度、探索活动、探索过程中形成的技能以及相应的认知和情绪反馈。其中,探索态度是个人参与和维持探索的动机成分。Flum等人认为探索态度是职业生涯探索不同于职业探索的关键因素。积极的探索态度是一种对生活经验不断变化的开放性,有助于适应新的环境;反之,缺乏积极的态度常使得个体在一些重要的生活决策之前出现早闭现象。探索活动主要包括自我和环境探索,其中自我探索主要指对于自我内部特征的评价;环境探索指对外部环境中,与教育、职业和关系情境相关的选择及限制的探索。探索技能由个体的探索活动发展而来,是探索的结果,但又进一步促进探索能力的发展。探索反馈(输出)包括认知和情感两方面。其中,认知方面包括个体对探索自我和相关的教育、社会和职业信息过程的认识;情感反馈包括探索过程中获得的情感信息,主要指个体的体验与感觉。

遗憾的是,Flum等人虽然首次比较明确地提出了职业生涯探索的结构框架,但并未对这一结构的内涵作更多的阐释和实证验证。此外,对于探索活动和技能的区分受到一些质疑,因为探索技能必须以探索活动为载体,两者是否可以清晰的加以区分值得怀疑。

3.3整合取向

在内容取向和过程取向之外,还有一些研究者试图在职业生涯探索的研究中把两者加以整合。Atkinson和Patricm(1988)的元模型理论就是整合取向的代表。

在分析前人的理论基础上,Atldnson等人指出,职业探索领域尚缺少明确而统一的结构,建立一个元模型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其目的不是为了呈现新的知识,而是组织现有的信息,使其整合到一个系统的模式中。基于Kolb的经验学习理论,Atkinson建构了职业探索的元模型(Meta-Model forCareerExploration)。此模型包括对自我和环境两种类型的职业探索,在每种探索中,又分别包括具体经验(concrete experience)、反应性观察(reflectiveobservation)、抽象的概念化(abstract conceptuali-zation)和主动体验(active experimentation)四个阶段,不同阶段中个体对于自我和环境探索的活动和任务不同。Atkinson等人的元模型理论从内容和过程两方面对职业探索的结构进行论述,为我们理解职业探索提供了更为全面和新颖的视角。但是元理论更多是站在职业咨询的角度提出的,其目的在于给职业咨询者和来访者提供支持,而深入的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较少。不过,从前面的分析可以发现,过程取向的研究者也不断地在自己的框架之内融合内容取向的成果,表现出一种整合的趋势。

4.职业生涯探索的测量

目前,职业生涯探索的测量工具并不是很多,主要采用自我报告的形式,尤其以问卷法和访谈法最为常用。4,1问卷法

问卷法是目前职业生涯探索研究领域中使用较多的方法。职业生涯探索问卷主要有职业探索问卷(Career Exploration Survey,CES),职业发展量表(Career Development Inventory,CDI)及修订后的职业发展量表简版(Short form ofAustralian versionofthe Career Development Inventory,CDI-A-SF)等。

CES是Stumpf等人(1983)编制的用于测量成人期探索信念、探索过程和探索反应的问卷,是目前职业生涯探索研究中常用的问卷之一,共62项。其中,探索信念包括:雇佣观(EmploymentOutlook)、结果确定性、外部探究手段(ExternalScerch Instrumentality)、内部探究手段(IntemalSearch Instrumentality)、方法工具(MethodInstrumentality)、获得偏好职位的重要性(Importance of Obtaining Preferred Position)六方面。探索过程包括:环境探索、自我探索、考虑的职业数目(Number of Oceupafions Considered)、有目的,系统的探索(Intended-Systematic Exploration)、频率、信息量和重点(Focus)几方面。探索反应有信息满意度、探索压力和决策压力三方面。此问卷各维度的α系数为0.71~0.89。CES问卷是目前被修订最多的职业生涯探索问卷,最初被Blustein(1988)修订为青少年版。之后经Taveira和Moreno(2003)的修订,确定了葡萄牙和西班牙的CES版本。此外,为了探讨某些社会特殊群体的职业生涯探索特点,也有研究者把CES量表应用于其他人群中(引自Taveira等。2003)。

Super,Thompson,Lindeman,Jordaan和Myers(1979)基于职业发展理论,编制了职业发展量表,用于测量人生各阶段的职业生涯任务。此后,根据其理论重点的变化,Super等(1988)不断对CDI进行修订和发展,形成成人职业关注量表(AdultCareer Concerns Inventory,ACCI)。ACCI与CDI相似,用于了解成人期职业发展阶段的任务,职业生涯探索问卷是其中一个分量表,测量个体利用探索机会和资源的倾向与态度,共20项(引自Zunker,2006)。Patton,spooner-Lane和Creed(2005)对CDI进行修订,编制了澳大利亚的CDI简版问卷,其中,职业生涯探索问卷包括资源认知(ResourceAwareness)和资源使用(Resource Usage)两方面,各8项。两维度的α系数分别为0.72和0.64,总体α系数为0.73。这一问卷主要针对的是职业生涯探索的态度方面,缺乏对于行为、认知及相伴随的情感反馈等方面的测量。

还有一些问卷是针对职业生涯探索某个方面而设计,Betz和Voyten(1997)等人制定了职业生涯探索计划/意图问卷,评价个体参与到职业决策相关行为中的规划和意图。龙立荣(2002)编制的职业生涯管理问卷包括职业生涯探索维度,测量个体工作后的生涯探索状况。这些问卷力图更为深入的了解职业生涯探索的某个过程和方面,为不同需求的职业咨询者和青少年提供理论支持,但总体来说,职业生涯探索的问卷仍很缺乏,许多现存的问卷还有待完善。

4.2访谈法

使用访谈法对职业生涯探索进行研究,能获得相对深入的结论。Phillips和Blustein(1994)设计了开放式访谈,使用质性研究方法了解有就业准备的高中生的职业生涯探索情况。他们首先调查每个学生对自己所具有的内外部资源及障碍的认识、职业决策制定的方法、探索任务、感知到的自信程度和

准备水平等。之后就一些问题对被试深入访谈,结果发现高中生的职业生涯探索过程使其对就业有所准备,促进工作规划。这种准备分为客观准备和心理准备,前者指个体拥有现实的计划和进入工作的技能,后者主要反映了个体在克服生活困难上的复原力,及对工作相关问题的乐观程度、对目标和计划的重视程度等。可见,质性方法可以有效地了解职业生涯探索的内部原因和机制,是量化研究很好的补充。

此外,职业生涯探索核查表、职业信息搜寻行为观察法等研究方法在此领域也有应用。职业生涯探索核查表由Krivatsy和Magoon(1976)修订后,用于测量不同职业生涯探索行为的类型,及信息寻求行为的频度和广度,信效度较好(引自Man,Calvert,&Gregory,1997)。还有研究者使用职业卡片分类法评价个体的职业生涯探索状况(Peterson,1998)。

5.职业生涯探索的影响因素

对职业生涯探索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家庭和个体因素上(Ingrid,2004),本文也主要从这两方面对此领域研究进行回顾,然而,同伴群体及学校对个体,尤其是青少年和大学生职业生涯探索的重要性不容忽视,这是未来研究及实践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5.1家庭因素

以往对家庭因素的研究主要包括结构变量(constructvariables)和过程变量(process variables)两类。前者有家庭经济地位、父母工作状态和受教育水平等;后者涉及亲子依恋、父母支持、父母教养方式等(Lauren,Bonnie,Jennifer,Pam,&Claire,2007)。这两方面相互影响,在青少年职业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5.1.1结构变量

家庭经济地位:家庭经济地位是职业探索和选择的有力预测源(Phillips,Blustein,&Davis,2002)。高家庭经济地位的青少年有更高的职业抱负和职业预期、追求有威望的职业。究其原因,研究者认为,高家庭经济地位的父母能够给青少年提供工具支持(如工作引导和职业信息)及情感支持,而来自于低经济地位家庭的青年在职业发展过程中,较少获得父母支持,并由此经历更多的困扰。一项质性研究的结果也验证了这一观点,中产阶级的父母会有意识的参与到儿童发展之中,为其提供兴趣和能力发展的活动场所,教给儿童更多职业相关的知识。因此,这些儿童有更多机会了解自己的兴趣、能力及职业选择。反之,工人阶级的父母倾向于把儿童的发展看作自然过程,很少引导其兴趣和能力的发展。研究者认为,这其中最主要的差异是社会经济地位的不同(Lareau,2003;Hill,Castellino,Lansford,Nowlin,Dodge,&Bates,2004)。

父母工作状态:父母的工作经历、雇佣状态及工作条件对于青少年职业生涯探索和发展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研究发现,低收入家庭中的母亲失业通常与青少年的学业、职业抱负及成就有负相关(Turner&Lapan,2002)。父母失业不仅影响青少年的工作安全感,也影响其对自己未来职业的成功预期(Deci,Ryan,1991)。父母工作状态也通过对于儿童活动的参与及学业的指导,而间接的影响其未来的职业发展(Bryant,Zvonkovic,&Reynolds,2006)。

父母受教育水平:根据家庭资本理论,父母受教育水平不仅指父母所受的教育程度,还包括相应的能力和技能,及融入到父母教养方式之中的自我效能信念等,这些都影响儿童对其未来职业成功需求技能的掌握(Ketterson&Blustein,1997)。Hill等人(2004)的研究发现,青少年的教育抱负受父母受教育水平的影响,原因可能在于受教育水平高的父母对青少年的发展有高期望,这种期望又内化到父母教养方式之中,进而主动参与到儿童的学业活动中,促进其教育成就和职业发展。

5.1.2过程变量

亲子依恋:依恋理论认为,父母是儿童早期的“安全基地”,这种幼年时期获得的内部工作模式具有跨时间和情境的稳定性。童年时期形成安全依恋的青少年在与职业相关的社会情境中更有信心和胜任力,主动参与到职业生涯探索活动中(Blustein,Walbridgo,&Friedlander,1991)。但是,并不是依恋水平越高,职业生涯探索发展水平越高(Vignoli,Croity-Belz,&Chapeland,2005)。Lee和Hughey(2001)的研究发现,当青少年表现出与父母中等程度的心理分离和母子依恋时,其职业生涯探索水平最高。不过,对两者关系的探讨更多基于职业生涯探索行为的角度,缺少对于探索态度及动机与依恋之间关系的了解。

父母教养行为:父母教养行为作为个体成长的重要变量,对于职业生涯探索的影响受到研究者的重视。Bryant等人(2006)在青少年职业发展的论述中指出,父母教养行为有助于青少年职业选择能力和兴趣的发展,其中,父母的应对方式直接影响职业生涯探索的过程,并间接作用于青少年以后的职业满意度及工作效能感。Krackc(1997)的研究发现,权威型教养行为、父母的开放性及对子女职业准备的支持正向预测青少年职业生涯探索水平。而Vignoli等人(2005)对两者关系的研究则表明:忽视型方式与环境探索的频率和广度负相关,权威型方式与探索活动无关。可见,有关这一问题的结论并不一致,需进一步的探讨。

父母支持:父母是儿童社会支持的主要提供者。父母对于青少年职业生涯探索的关注和支持与子女的职业生涯探索相关显著,父母支持正向预测子女的职业生涯探索(Kcttcrson et al.,1997)。此外,青少年感知到的父母支持与其学业追求、坚持性和职业自我效能感有关,Turner等(2002)发现,儿童在父母支持下,能坚持自己解决问题,适应能力更好,感知到的父母支持是职业自我效能感的重要预测源。

5.2个体因素

影响职业生涯探索的个体因素研究主要包括性别、同一性、人格、个体发展主动性和职业生涯自我效能感等。

性别:职业生涯探索存在性别差异。Taveira(1997)对高中生的研究发现,性别因素是职业生涯探索行为、反应和信念的主要影响因素。与男生相比,女生报告了更消极的结果确定性和结果预期。而且,女生对获得的信息表现出更少的满意度,体验到更多的探索和决策压力。研究者认为,这可能是由于现实的工作机会中存在的与性别有关的障碍(女性隔离、歧视等)、传统的性别角色观、早期和现在的学习经验等,限制了女性的学业成就和职业抱负,这些因素会降低其职业自我效能感,并随之影响到女性职业生涯探索的范围和行为,导致消极感觉(希望的降低、沮丧的增加)的产生和行为动机的减弱。

同一性;同一性的获得是青少年晚期的主要发

展任务(林静,2007)。最初,许多研究者认为自我同一性和职业生涯探索存在概念上的重叠,职业生涯探索可能是同一性探索的一部分(Blustein,1989)。但是Bartley和Robistschek(2000)的研究发现,自我同一性等变量只能解释职业生涯探索行为变异的三分之一,并由此否定了自我同一性探索与职业生涯探索结构重叠这一观点。我国研究者也发现,在环境探索及自我探索两个维度上,同一性发展呈现出达成型>延缓型>早闭型>混乱型的趋势(李文道,邹泓,赵霞,2007)。可见,职业生涯探索与同一性的关系仍需更多理论思考和实证验证。

人格特质:关于职业生涯探索与人格关系的研究较多,除大五因素外,乐观、自尊等也是比较受关注的人格因素。Nauta(2007)对大学生五人格与职业生涯探索关系的探讨发现,人格与环境探索没有显著相关,而开放性与自我探索正相关,外向性与自我探索负相关。但也存在不同结论,Reed,Bmch和Haase(2004)发现,责任心、外向性与环境探索正相关,开放性与自我探索正相关。一个有趣的结论是,开放性与环境探索的相关方向,取决于开放性是与哪种人格特质共同作用于环境探索。与不同的人格特质结合,开放性对于职业生涯探索的预测作用也不同。Patton,Bartmm和Creed(2004)研究高中生的人格特质(乐观、自尊)与职业预期及职业生涯探索的关系,发现人格特质通过职业预期和职业目标而间接影响职业生涯探索。可见,人格与职业生涯探索的关系存在个体间差异,各种人格因素的独特作用及一些隐含的关系有待深入研究。

个体发展主动性:个体发展主动性是指个体主动的、有意识的参与个人发展的过程,包括认知和行为因素。个体发展主动性水平高的个体不仅能意识到自身发展,还会采取主动的态度去积极搜寻和利用机会。大学生的个体发展主动性显著预测其职业生涯探索,主动性高的个体,更容易形成明确的职业自我概念,有更多的环境探索(Robitschek&Cook,1999)。此外,不同性别的个体,个体发展主动性与职业生涯探索的关系不同。个体发展主动性可以预测男生的自我探索,而未发现对女生职业探索的显著预测作用。研究者认为这可能是由于使用CES作为研究工具的原因(Stumpf et al.,1983)。CES的自我探索问卷项目模糊,而环境探索的问卷则更为明确,因而可能导致这一差异出现。

职业生涯自我效能感:职业生涯自我效能感是社会认知职业理论(social cognitive career theory,SCCT)近年来研究较多的一个变量。与个人发展主动性不同的是,职业生涯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身能够达到的职业生涯结果的能力的信念。对影响大学生职业生涯探索意图的因素进行研究发现,职业生涯自我效能感是职业生涯探索意图的重要预测源(Ochs&Reossler,2004)。高效能感的个体更准确的确定自己的职业定位,并设定更高的职业探索目标和任务(Gushue,Clarke,Pantzer & Scmlan,2006)。Taveira(1997)也发现,女性职业自我效能感的降低,会使其职业探索的范围缩小,探索动机减弱。可见,若要促进青少年和大学生职业生涯探索行为的发展,从认知上改善职业生涯自我效能感很需要。

与家庭和个体因素相比,同伴及学校因素的研究较少。作为个体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影响源,两者在个体成长过程中的作用不可忽视,尤其当个体逐渐接触社会之后,其重要性甚至超过家庭。Felsman和Blustain(1999)从关系理论的角度,对同伴关系与职业探索的关系进行研究指出,在控制亲子依恋、性别和年龄之后,同伴关系变量(包括同伴依恋、亲密性和相互性)对职业探索依然有重要而独特的作用。可惜的是,后续及相关研究并不多。学校对于个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一些实践活动之中,如职业生涯课程的设置、职业生涯辅导及实践机会的提供等。然而,这些实践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有待进一步普及。这也对此领域的研究方向有所提示,即重视不同阶段个体职业生涯发展的关键性影响因素,从发展的角度来更好的了解个体内在的成长和变化。

6.评价与展望

综上,虽然职业生涯探索的研究较多,但是在某些问题上仍存在很多争论和分歧,这也导致一些相关研究的结论有待验证。

6.1职业生涯探索结构

迄今,大部分研究者已逐渐认识到职业生涯探索不仅仅是一种行为层面的活动,探索动机和信念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不过,关于职业生涯探索结构仍有以下问题:其一,许多结构的划分只停留在理论上,并没有相应的测量工具和实证验证;其二,对于职业生涯探索的内容和过程缺少明确的区分,虽然许多研究以职业生涯探索过程为对象,但往往忽视了其作为一种动态过程的性质,把这一概念和结构静态化。因此,职业生涯探索结构的明确是现在职业生涯探索研究领域的重要任务,也是未来研究中要继续关注的问题。

6.2研究背景

职业生涯探索的研究多以西方文化为背景,在我国研究并不多,因此在探讨这一问题时应注意文化背景的不同。

首先,在东西方文化中,职业生涯探索的指向可能不同。职业生涯探索活动包括自我探索和环境探索,具体来说就是内部和外部指向的探索活动,而这可能正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所在。文化心理学对自我的研究发现,西方个体主义文化中强调个性的发展、自我的独立;而东方文化则强调在关系背景下认识自我。关于职业生涯探索的研究证实了这一点:以美国大学生为被试的研究发现,个体自我探索的得分高于环境探索(Werbd,2000;Robitscheket al.,1999),但是研究者并没有对两者的关系给予合理的解释,因此,如果能够考虑到文化因素的作用,也许可以更好的认识这一现象。

此外,我国大学生与西方大学生在职业发展过程中的侧重倾向不同。张智勇等人对我国大学生职业成熟度量表的修订发现,与Cfites的职业成熟度问卷相对应的是,我国大学生的职业成熟度维度中包括了“亲友依赖”和“职业参照”两个方面,表现出东方文化中“子承父业”、“尊师重道”等孝道的大义。我国青少年职业方面的决定常是在征询长辈意见之后制定的(张智勇,荣煜,管延军,2006),相似的状况在韩国文化也存在(Lee,2001)。与这种现象相伴随的是,个体职业的选择也常常受到父母职业或者就业状态的影响(Turner et al.,2002;Deci et al.,1991;Bryant et al.,2006),这在前面部分已有所阐述。

除此之外,我国一些传统文化价值观还对个体的职业发展,如职业类型、职业声望及职业价值观等,产生着不同程度和方面的影响。“学而优则仕”、“子承父业”等观念仍在部分父母及青少年中存在,

也因此使得我国青少年在职业生涯探索及选择时不同于西方文化中的同龄人。可见,要了解我国青少年职业生涯探索的特点,在我国社会和文化背景下展开本土研究很必要。

6.3研究方法和测量工具

关于职业生涯探索的研究大多为量化研究,这固然有助于了解变量的特点及各变量之间的关系,但仅通过量化研究往往无法揭示出职业生涯探索这一复杂现象的深层次原因及变化。前面已经介绍,问卷法是此领域主要使用的方法。问卷法简单易行,并能提供大量职业生涯探索与其他变量关系的信息,但在使用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CES问卷的应用中。CES是一种测查性质的问卷,各维度得分不能整含,无法了解个体职业生涯探索的总体状况。而许多研究者在使用CES时,常常只取自我探索和环境探索量表,把职业生涯探索的概念狭义化(Taveira et al.,2003),这使得一些研究者对这些研究的价值产生怀疑。此外,此问卷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由于社会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个体探索过程中获取信息的手段和途径都已经发生变化,因而许多项目相对于现代的职业特点来说显然是不够的。

需要注意的是,以往研究所使用的方法主要在横向研究的范畴内,横向研究虽然可以很好的探讨变量之间的关系,但是在了解变量的发展过程及因果关系上,却无法提供足够的信息。因此,在职业生涯探索研究中采用纵向研究范式,可以更深入的认识个体职业生涯探索的影响因素及过程变化,有针对性的促进青少年及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

6.4影响因素

自我探索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是具有内在逻辑的三个基本方面,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框架,三者统一于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分析和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内在联系和有机统一,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实践,启发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自觉和制度自觉,为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提供丰富的实践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和制度的完善提供了理论支撑、理论引领和理论规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规定了道路探索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规定了理论创新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2826(2013)03-0016-07

中共十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同时,报告也原则性地阐明了三者的关系:道路是实现途径,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制度是根本保障,但是,并没有展开全面、系统和深入的论述。所以,本文尝试着在该问题上进行一番探索。本文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内在逻辑的三个基本方面,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框架。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理论形成发展和制度创新完善提供实践基础

任何理论不会凭空产生,任何制度也不会是空中楼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和制度的确立、创新完善,源于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

1956年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以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开始了对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源头,这一探索也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时期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新起点。“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科学地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为核心的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新世纪新阶段,以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内涵的认识不断深化。中共十七大报告全面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深刻内涵,在此基础上,中共十报告又增加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等内容,使其内涵更为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是一个不断总结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过程。这些成功的经验,上升为理论,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些成功的经验,具体化为制度、体制,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体系。

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启发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自觉和制度自觉。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需要创造符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确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早在1956年,就提出,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相结合,首先就是要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创造出能够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理论。在这一时期,相继发表了《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讲话,针对苏联以及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思考,这是在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理论自觉的表现。遗憾的是,由于当时还没有形成高度的制度自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理论成果没有能够以制度的形式及时确立下来,所以导致后来的探索出现了严重曲折。改革开放以后,在不断总结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邓小平在强调理论自觉的同时,也十分强调要有高度的制度自觉。他指出:“我们坚信马克思主义,但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只有结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才是我们所需要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这是在道路探索过程中理论自觉的表现。而他又特别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历史进程中制度自觉的表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不仅启发了理论自觉和制度自觉,也为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基础。邓小平曾经指出:“我们现在所干的事业是一项新事业,马克思没有讲过,我们的前人没有做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干过。”这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既不是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的文本,也不是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照抄照搬而来,而只能源于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能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而逐步发展。正是在道路艰辛而曲折的探索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现实的国情和面临的复杂问题有了更为全面和清晰的认识。只有对现阶段中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改革开放与独立自主的关系、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的关系、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关系、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等各方面问题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才形成了诸如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以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等各方面的理论。并且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相统一的民主政治发展道路,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开辟,使中国共产党人有了坚定的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都是为了能够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制度的价值取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取得的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开辟,当代中国的发展和进步,从实践上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制度的价值和意义,这也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基础。另一方面,道路探索的实践是理论形成和制度确立的实践基础,也是检验理论真理性和制度合理性的标准。道路的成功开辟,离不开正确理论的指导,也离不开合理制度的保障。道路的成功开辟,又同时能够证明指导道路探索的理论是正确的,为道路探索提供保障的制度是合理的。改革开放以来,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所取得的显著成就,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真理性,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合理性,也坚定了中国共产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开辟,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制度赢得了国际上的尊重,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坚定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制度的自信。在一些西方学者看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制度不仅解决了中国的发展问题,而且对其他发展中国家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他们认为,虽然中国国情特殊,但中国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独立自主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理论和实践等方面的经验,也值得其他发展中国家借鉴。“对全世界那些正苦苦寻找不仅自身发展,而且还要在融入国际秩序同时又真正保持独立和保护自己生活方式和政治选择的国家来讲,中国提供了新路。”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道路拓展和制度创新提供理论支撑

理论源于实践,实践的深入发展必然伴随着理论的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过程,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的过程。

以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对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虽然遭遇了严重挫折,但也取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奠定了后来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基础。比如,提出的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相结合的思想,以及借鉴吸收资本主义国家的一切好的经验,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结合中国实际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等等,都为后来的探索提供了有益的思想资料。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继承了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内容,在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形成了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是对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正如邓小平所说的那样:“我们现在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在总结了成功时期的经验、失败时期的经验和遭受挫折时期的经验后制定的。历史上成功的经验是宝贵财富,错误的经验、失败的经验也是宝贵财富。”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共和国所处的历史方位进行了科学分析和判断,进一步丰富了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中共十六大以来,以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问题做出了科学回答,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的坚持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成果的集中概括,深刻揭示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系统回答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始终坚持的指导思想。

自我探索论文范文第3篇

美国著名教育家波利曾经说过,掌握数学就意味着要善于解题,而当我们解题时遇到一个新问题总想用熟悉的题型去"套",这只是满足于"解出来",只有对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理解透彻及融会贯通时,才能提出新看法、巧解法。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要求人才素质综合化、个性化,人才类型多样化,相对于我国传统的教育方式而言,实施创新教育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数学开放性与探究问题作为封闭性问题的补充与发展,是数学问题解决的重要类型,其核心是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初中生正处于具体符号运算和形式符号运算交替阶段,他们已能够理性地思考一些问题和现象,有部分初中生已具有了较高水平的思维能力,在解决问题中已表现出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因此,对初中数学开放题与探究问题进一步进行研究将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沿着"数学开放题与探究问题的探讨"的研究思路,先从初中数学开放题与探究问题的现状调查出发,从而引发揭示数学开放题学习规律的内在要求,并在此基础上从解决问题上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和建议。统观近几年我省九地市中考数学试题发现,基本上每份试卷中至少有一道开放、探索题,而且占的分值一般在20-30分之间,它们选材独特,构思巧妙,在考查学生探究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人耳目一新,回味无穷。我认为这又将是今年中考命题的新趋向。

探索、开放题常常条件或结论不明确,解题依据和方法往往不唯一,需深入探索方可求解。一般可从五个方面来研究。

1.条件开放探索题

给出问题的结论,让解题者分析探索使结论成立应具备的条件,而满足结论的条件往往不是唯一的,这样的问题是条件开放探索问题。它要求解题者善于从问题的结论出发,逆向追索,多途寻因。

例:在ABC中,AB=6,AC=8,在DEF中DE=4,DF=3,要使ABC与DEF相似,需添加一个条件是 (写出一种情况即可)

此类题考查三角形的相似,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是假设结论成立,逐步探索其成立的条件,添加条件可是BC/EF=2或者∠A=∠D。

2.结论开放、探索题

给定问题的条件,让解题者根据条件探索相应结论,并且符合条件的结论:往往呈现多样性,甚至要求解题者探索条件在变化的结论,这些问题都是结论开放探索题,它要求解题者充分利用条件,大胆而合理地猜想,发现规律,得出结论。

这类题需要学生冷静思考后,大胆探索、大胆模拟、大胆猜想,从"变"中找出"不变"的量。这道题自始至终的并不变量是S为矩形ABCD的面积的一半,抓住这个量,再求S可用四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来处理,这样就可以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不管n取何值,问题都可迎刃而解。

3.策略开放、探索题

策略开放探索弄问题,一般指解题方法不唯一或解题路径不明确的问题。这类要求解题者不因循守旧,不墨守成规,善于标新立异,追求一题多解,同时,给解题者以广阔的思维空间,通过积极思考创新求索,活用解题思维和方法,优化解题方案和过程。本类题考查学生对切线判定的基本知识的运用,以及如何得到一个角度等于90°的最简单方法。通过比较得出较好的方法。

4.情境开放、探索题

给出问题的实际情境,要求解题者建立数学模型、寻找切合实际的多种途径,解决实际问题或运用数学设计各种方案。这类问题为情境开放型问题,它常以实际情境或现实生活为背景,涉及社会生产、科技经济以及数学本身等各个方面,解答这类问题的本身就是创新。

这类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设计这个问题的意图就是让学生可以从不同的侧面进行并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该题的评分标准打破了数学试题都有标准答案的固有传统,只给定评分原则,没有标准答案;着重考查考生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和充分施展才华的机会,确定考生在考试中的主体地位,体现课程改革的精神。

5.存在型、探索题

自我探索论文范文第4篇

幼儿的探索行为孕育着创造的萌芽,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通过探索行为去掌握周围事物的大小、形状、颜色、软硬、冷热、活动性等各种性质,获得了新的个体经验和技能。同时,也毫不含糊地说,探索是幼儿学习科学乃至其他知识的主要手段和方式。通过探索,幼儿将获得体、智、德、美、劳的全面发展。2001年9月,教育部颁布实施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其中便对幼儿的探索行为进行了指导,其指出,科学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索问题”,同时也指出指导要点就是“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索活动……”。然而,由于这个指导纲要处于试行阶段,对于幼儿教师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应该怎样创造条件,对于幼儿不同的探索教师应该怎样去分辨并进行指导就没有详细的说明。在本课题的研究中,笔者将深入探讨幼儿在科学教育中所表现出来的探索的影响因素、表现方式以及教师怎样指导,进一步充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不论是从实践上还是理论上都将为幼儿园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提供点滴经验和建议。

二、研究综述

(一)国外有关研究

目前在国外幼儿探索研究中,早期的心理学家将行为主义学派思想应用于研究中,因此他们的研究便主要侧重于引发机体探索的动机,而达尔文学派则认为:探索更多的是由生物体本身的适应所引起的;美国生态学理论中也提到:儿童探索是学习生存的生物适应行为,是种系基因的倾向性引导婴儿很早就冒险离开父母亲,去获得生存所需要的知识。吉布森(Gibson.E.J.,1988)研究中主要趋向于分析婴儿的探索与知觉之间的关系问题,其研究认为:新生儿具有先天的内在探索外界的好奇心,其可通过各种方法或者途径去探索周围环境并主动积极的获取信息资源。可知度(affordance)成了婴儿探索的动力,并提出促进婴儿探索发展的原因就在于“全方位的观察”。可以看出吉布森强调儿童通过知觉的主动探索获得知识。农尼利和莱蒙德(Nunnally.J.C.Lemond.J.C.,1973)提出了孩子对陌生刺激的探索过程:刚开始时进行全方位的探索—视觉研究—对物体的身体操作和控制—以游戏为主要形式的娱乐性探索出现(当陌生刺激变得熟悉时)—寻找更多的能引发探索的刺激。无论幼儿在何时碰到陌生的刺激都会重复这个过程。

(二)国内有关研究

国内对幼儿探索的系统研究尚不多见,非常零散,更多注重的是实际性操作。目前,上海市六所二期课程改革的实验基地幼儿园,如芷江中路幼儿园等开展了幼儿园“探索型主题活动”—幼儿园围绕着一个主题,进行自主观察,探索周围现象和事物,教师适时、适度予以支持和引导的一种系列活动;上海市青浦区晨星幼儿园开展的《区域活动材料提供与幼儿探索—提供材料,增强小班幼儿区域活动中探索的研究》,实验得出最大程度地激发幼儿探索的材料具有以下特点:形似性、隐秘性、宽广选择的可能性、有操作障碍、新奇性、有物理变化;南京师范大学“田野课程”提出了“培养自主,鼓励探索”,主张幼儿是在进入、深入现场和情景中探索知识,建构知识的。

三、概念界定

幼儿探索: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亲自从事实际的探索活动,循着科学研究的流向去思索和操作,他们探索到的决不仅仅是表层的知识,而是科学的基本方法和基本精神,并能将探索到的这种方法和精神内化到自己的认知和品德结构中去,成为他人格中活生生的具有生命力的东西。

四、研究目标

本研究在澄清“探索”的定义,并对“探索”与“探索”的关系作出分析的基础上,对3~岁幼儿在科学教育中出现探索情况及教师指导情况进行观察研究,以期获得第一手的实证性资料,对其作初步的描述性研究。

五、研究内容

本文重点探索了初中语文情境教学的实践研究,研究的主要内容归纳为以下几点:

1、面向每一位学生

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认清每个学生的优势,开发其潜能,培养其特长,使每位学生都能够开发其潜力,让所有学生能够走上不同的成才之路,成长为不同层次、不同规格的有用人才。新的教学理念设计应体现学科的实用性,而且让学生在探索行为过程中锻炼自身的能力和激发学习兴趣。梳理我国目前幼儿科学教育中探索行为研究实践现状,并将通过多种教育形式与之进行有效的相结,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激发其创造性和主动性,让我们的科学课堂在探索中不断的升华。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科学教育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习相应的书本知识(教学内容),还应该利用教育模式及教学内容来开发学生智力,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努力做到“探索生活奥秘”——生活启情,图画生情,音乐抒情,语言燃情,想象悟情,以此达到促进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对科学教育保持较高的兴趣。

3、强化探索性

在探索性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引导和鼓励幼儿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收集和分析资料,得出结论并进行表达与分享活动,培养幼儿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培养幼儿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幼儿在开放性学习的环境下,围绕探索主题,利用多种有效手段,通过多种途径主动获取信息,整理与归纳信息处理口,判断和识别信息的价值,加工处理信息,学习了恰当利用信息的能力。

4、倡导实用性

在新课程观念的指导下,幼儿科学教育的内容更为“丰富”,“过程”将越来越繁琐,更需要幼儿充分发挥其探索意识将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因此,我们开展“以境促学”——媒体促学,故事促学,角色促学,以此来引导幼儿积极的开展探索行为,让科学教育不再枯燥、无趣,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及解决学习难题的能力。

5、营造趣味性

兴趣也是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内驱力。为此,作为启发学生思维,训练学生能力,发展学生个性的科学教育探索行为研究,其通过设计形式多样教学模式,力求借助于多种感官参与下的学习过程,以达到在兴趣驱使下的问题探索与创新的过程。

6、适时反思探索性学习活动

当前教学活动中普遍存在着幼儿有活动,但无激情;有思维,但无智慧;有探索,但无创新;有回答,但无质疑的现象。在家长、幼儿园和媒体都以不同的形式催促儿童成长的过程中,匆忙成长的儿童也就成为压力下的儿童。这些问题的存在是教师对探索性学习活动的认识不够到位,同时双主关系摆得不到位,没有给幼儿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幼儿对探索缺乏兴趣。因此,教师要培养幼儿对探索的兴趣,充分发挥幼儿探索问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轻松愉快的良好学习心理氛围中,自主探索,发现规律,学会知识,同时,让幼儿在探索中体验成功。

六、研究过程

(一)研究对象

研究者选择***市******幼儿园作为研究场所,该幼儿园是事业单位所属的中型幼儿园,在教学设施和软环境方面都处于中上等水平,以科研兴园为管理理念,幼儿园大部分教师都具有一级职称,幼儿园本身很重视教师的素质培养,能很好地领会探索性学习活动的内涵与特点,具有较强的指导能力。

(二)研究方法

在充分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注重搜集、查阅文献资料,边实践边探索边总结,确保研究取得实效。

1.调查分析法。对***市几所不同类型的幼儿园的领导和教师进行访谈,其中访谈内容如下:对探索性学习活动的认识;探索性学习活动中遇到的问题;体验的探索性学习活动的价值在何处;探索性学习活动中幼儿的反应;现存探索性学习活动的弊端;用什么方法可以改进教师在探索性学习活动中如何指导幼儿?等等。重点探讨幼儿园探索性学习活动教师的指导策略问题,了解他们对探索性学习活动的教师角色及指导策略的理解。

2.文献研究法。在课题研究中注重搜集、查阅有关文献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论证资料和研究方法,了解相关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就幼儿科学教育中的探索行为现状与课堂教学模式相结合理念的理论与实践、发展现状和趋势进行梳理、归纳、分析和研究。

3.案例分析法。以****幼儿园探索性学习活动的具体教学活动为研究案例,在此基础上总结探索活动中的教师指导策略。全部案例都来自教师的科学教学教案,其中有值得倡导的内容,也有通过反面教材提出批评和建议的内容,使论文更具实用性。幼儿园教师的第一手教学资料为本研究提供鲜活的佐证,教师的各项原始资料包括教师的教案、活动档案、活动结果分析等都是本研究的重要资料来源。

4.经验总结法。对在实验教学中搜集的材料全面完整地进行归纳、提炼,进行认真分析提炼,总结得出幼儿科学教育中的探索行为与创设教学模式相结合的规律,试图找出一些优化教学设计、提高幼儿科学教育中的探索行为有效性的方法和策略。

(三)研究步骤

(一)探索阶段(主要工作)

1、课题准备。参与课题研究的老师一起讨论课题研究背景,提出课题研究的必要性。在幼儿科学教育中的探索行为研究中情境创设困惑,以及学生学习兴趣和激情低落等问题,确定可以研究方向。

2、研究前的准备。所以课题组成员总结以前的失败经历,讨论课题研究的方法,确定以“课堂教学情境创设”这个突破口,研究幼儿科学教育中开发探索行为中存在的问题。

3、制定设施方案。课题组成员完成课题立项并制订课题实施方案;实验教师写出学期计划,制定阶段性目标。然后课题组根据讨论意见,对课题方案进行“细化”、“实化”的修改。

(二)实施阶段(主要工作)

1、确定幼儿科学教育中的探索行为研究中的内容点,实施“以境引情、以境促学、以境启思”的情境创设的方式方法来启发学生的探索行为。

2、每一个课题实验老师每学期要上四到六节实验汇报课,课前要提交教学计划、教学内容,课后要汇报教学总结。

3、组织课题组教师写研究论文和优秀学生习作发表。

4、阶段小结,安排下一阶段研究计划。

(三)结题阶段(主要工作)

1、组织教师参加课题组实验老师的课题观摩课,课后组织老师讨论,对课题研究如何向纵深发展的问题进行深入地讨论。

2、总结课题研究资料,收集各研究老师的研究材料。总编成课题研究成果集。

3、申请专家组对课题进行验收,做好结题工作。

七、课题研究条件分析

本课题的成员均从事幼儿实践教学研究多年,对于幼儿科学教育探索行为研究理论与实践有比较深入的研究,具有较强的理论修养、科研能力和教学经验,在市区各类论文、案例评比中都多次获奖。学校已从20**年全面实施新课改工程,学校领导对本课题的实施给予高度重视和关心,可以从研究时间、研究条件等方面给予支持,有利于本课题的研究的顺利有效开展。学校的软、硬件设施的不断投入与优化,为本课题的实施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自我探索论文范文第5篇

笔者结合《田忌赛马》一课,谈一谈在语文课堂上开展探索性教学活动的尝试。

(下文中师生对话有一部分为手语)

一、说练导入与探索目标整合

师:练习用“某人喜欢做什么”说句子。(众生说,教师相机指导)从大家说的句子中,可以看出每个人的兴趣爱好各不相同。你们知道吗?在古代齐国,有一名大将叫田忌,他喜欢赛马。大家想去古代赛马场上看看他是怎么与人赛马的吗?(生齐答:想!)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田忌赛马》。

【思考:众所周知,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语言的学习、积累、感悟、运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只有巧妙地创设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并在说中相机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才能使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特点达到有机的统一。】

二、整体感知与探索视角整合

师:请同学们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这篇课文,从智慧和谋略的角度选出故事中最聪明的人物。(生排序后)对,孙膑最聪明。非常好!课文在表现孙膑聪明时,什么地方写得最精彩?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

【思考:教师遵循循序渐进的教育原则,巧妙设置具有思维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以研究者的视角切入,更有利于学生大胆、自由地研读文本,与文本对话,在对话中理解文本的丰富内涵。】

三、研读感悟与探索问题整合

师:这篇课文老师有一个问题不清楚,你们想知道是什么问题吗?(生:想!)仔细读课文,猜猜老师不清楚什么?比比谁猜得准。(生饶有兴致地朗读课文,思索,结果猜想出很多问题)

生一:田忌和齐威王第一场赛马,为什么输了?

生二:为什么第二场赛马田忌赢了?

……

【思考:问题意识的培养是教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感悟的关键,是感悟文本的支点。如何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呢?围绕这个想法设计的本环节,表面看是老师请学生猜测困扰老师的问题,其实,是用情境创设辅助语文探索性学习。教师创设了轻松有趣的探索氛围,以激将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了一次细读课文、发现问题、比较问题、思考问题的思维旅行。】

四、突出重点与自主探索整合

师:太好了!同学们通过认真读、想,提出了这么多问题,老师把它们写在黑板上。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

生一:可以讨论、合作学习。

生二:可以动脑筋,发挥想象,推测情境。

生三:可以看演示,再现情境。

生四:可以读课文理解。

师:请同学们按这些方法分组讨论,解决问题。要求:先自由读课文,画出文中能帮助解决问题的句子;再互相讨论、交流;最后选出代表发言,其余同学补充。(学生读文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思考:帮助学生确立探索目标、探索方法、操作步骤,有利于学生真正进入情境,进行自主、合作探索,体现了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五、突破难点与专题研讨整合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孙膑胸有成竹、足智多谋,可老师在读课文时却感觉很奇怪,文中只有四处写孙膑说话,这四处与表现孙膑的智慧有什么关系呢?(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四句)小组合作讨论,分析人物形象。

【思考:本环节是在学生生成知识、提高能力基础上的再一次探索,引导他们在交流互动中自主学习、互相启发,完成对知识的梳理、咀嚼,对人物形象的重组、归纳,对人物情感的体会、升华。】

六、课内思索与拓展探索整合

师:孙膑能胸有成竹地解决问题在于他善于观察和思考,在学习、生活中我们也常常遇到很多类似的情况。让我们结合生活中的例子来深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