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中生活经历与体会

高中生活经历与体会

高中生活经历与体会

高中生活经历与体会范文第1篇

历史生活化教学是指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将社会生活特别是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生活贯穿于历史课堂教学中,联系生活讲历史,使学生更加喜欢历史、学好历史。

二、高中历史生活化教学的实践探索

要开展高中历史生活化教学,应在高中历史课堂上营造生活情境,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他们思考历史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1.利用学生生活经验讲述历史

学生对历史课程的看法是“喜欢历史,但是不喜欢历史课,尤其是恐惧历史考试”。要实现高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必须唤醒学生类似的生活经验,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化解历史学习上的模糊感。比如讲到宗法制,可以向学生讲述近年来兴起的台湾同胞到内地的寻亲热,这就是同一个宗族的血缘使他们无法割舍这一份亲情。还可以联系现实中的族谱、祭祖、家族的称呼等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关的事情来讲解,让学生更易于理解宗法制的内容及其对现实社会的影响。

2.通过创设生活情境来感悟历史

历史教师应学会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贴近历史、感悟历史搭建桥梁。一是以教师为引导,营造生活情境。一方面,教师的历史语言应该生活化。教师语言的生动与否直接影响到学生听课的积极性。生活化的语言能使无声的历史有声化,不仅能够激起学生的兴趣,也有助于学生形成历史表象。另一方面,教师可借助实物再现历史生活。历史教师借助实物“再现”历史,配上相应的分析,学生才能逐渐形成历史概念,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比如讲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可借助中山装帮助学生理解三民主义。讲到《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一课时,可向学生展示近代各个时期服饰变化的图片,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社会的进步。还可通过多媒体手段来创设情境,让学生直面历史,感悟历史。比如讲到甲午中日战争,给学生播放李鸿章和伊藤博文谈判的视频片段来加深学生对《马关条约》内容的印象。二是以学生为主体感悟历史。在教师创设生活情境的同时,也应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活动,引导学生感悟历史。笔者的一个做法就是充分利用课堂前五分钟:可以演讲,主题一般为“历史上的今天”,或者就某个历史问题展开小讨论,或者是播报与历史事件有关的社会热点,让学生参与到历史学习当中,感悟历史。

3.通过将历史与现实融会贯通来探究历史

探究历史,既可以从历史的借鉴功能着手,也可以在现实生活中追溯历史根源。一是对历史问题的现实思考。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达到以古鉴今的目的。比如在学生学习过洋务运动、、改革开放的内容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把这三大改革运动与当前国家实行的各项改革联系起来,从这三大改革的成败经验教训中,探究其对当下的社会改革的借鉴意义。二是对现实问题的历史反思。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计相关的热点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对现实热点问题进行历史反思。这样,不仅赋予了历史课堂生活气息,而且可以把学生视野从课本拓宽到社会,还可以增加学生对生活的体验,提高他们与社会沟通的能力。

4.在现实生活中运用历史

从某种意义上说,历史知识在社会生活中的运用比其他学科广泛得多。有的是直接运用历史,比如在欣赏有关历史的影视作品时,学生可直接利用所掌握的历史知识,指出影视作品中存在的错误,不受影视作品的误导,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有的是间接运用,比如外出旅游时,如果学生了解旅游地点的历史人文概况,在观赏自然景观的同时,更能深刻地体会当地的人文底蕴,使学生在旅游过程中不仅能得到视觉上的享受,更能得到精神上的洗礼,使旅行变得更加充实和有意义。甚至对国内外时事的认识,都需要历史知识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去认识和分析。

二、结语

高中生活经历与体会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体验性学习理论实践

一、什么是“体验”和“体验性学习”

在新课程的引领下,学生的体验问题日益引起我国教育界的重视。体验被赋予很高的地位。然而,什么是教育学的体验?近年来,我国一些教育学者进行了思考,主要有以下观点:

1、受心理学情感理论的影响,视体验为情感,如裴娣娜认为:体验是“一个人对愿望、要求的感受”;2、借鉴瓦西留克体验心理学的概念,把体验当作一种特殊的活动,如朱小蔓所说的主动体验过程;3、受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哲学的影响,将体验规定为意义的建构和价值的生成,如张华认为:体验立足于精神世界,立足于人、自然、社会整体有机统一的“存在界”,是意义的建构、存在的澄明、价值的生成,指向于世界的理解与超越;4、从教育活动的综合性出发,认为体验是多方面交织的复杂过程,如沈建认为:体验是主体内在的历时性的知、情、意、行的亲历、体认与验证。它是一种活动,更是一个过程,是生理和心理、感性和理性、情感和思想、社会和历史等方面的复合交织的整体矛盾运动。

可见,对体验的诠释是多样的。综合这些观点,笔者认为可以这样理解体验的内涵:体验,既是一种活动,也是活动的结果。作为一种活动,体验要求主体亲历某件事或某个过程;作为活动的结果,即主体从其亲历中获得相应的认知和情感。因此,体验包含三个内容:经历、情感、认知。那么,所谓体验性学习就可理解为教育者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全部身心投入到与外部世界的交往中,进而生成反思与实践的学习方式。与传统接受性学习比较,体验性学习具有以下特征:

1、亲历性:这是体验的本质特征,体验的其他特征皆由其派生。亲历包括a、实践层面的亲历,即主体通过实际行动亲身经历某件事。b、心理层面的亲历,即主体在心理上、虚拟地“亲身经历”某件事。

2、主体性:凡体验都是有主体意识参与的。真正的体验是学习者在“前经验”的基础上将客观知识“活化”,使其成为个人经验中的有机成分,成为“我的知识”。这是一个主体自主建构知识网络的过程。

3、交互性:体验性学习发生在相互交流过程中,如人与自然的交往、人与社会(包括人与人)的交往、人与自我的交往(如内心世界的独白与对话)等。在交流和沟通中,实现不同学习方式、不同感受,不同理解的碰撞和融合。

4、反思性:在体验中,主体会碰到挫折或惊喜,进而生成反思。反思产生问题、探究、创造。体验旨在生成积极的自主思维与领悟、自我发现与建构的意识活动。反思的深度、广度决定着体验性学习效果的大小。

5、个性化:学习者原有意识和经验是独一无二的,兴趣爱好各异,对事物的前理解也不同,故其体验过程中形成的理解、想法和情感也是不同的。因此体验是个性化的,不能替代,不会雷同的。

总之,体验性学习强调学生参与、活动、实践、探究、经历,体验学习的过程,学会自主学习;把学生的直接经验和生活,看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和整个学习框架中的一部分。这有助于克服传统接受性学习强调教师教学,重结果,轻过程,认识单一化等诸多弊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开展历史体验性学习的必要性

体验,在语文、英语等学科教学中已广泛开展并取得可喜成绩,如“情感体验”、“语感体验”等,但在历史教学中却刚刚起步,主要原因是历史学科的特殊性造成的。历史学科研究的都是已经发生的人和事,知识本身具有间接性、过去性、不可重复性和无法实验性等特点,让学生直观、具体地感受、理解历史存在一定教学难度,而直接将结论性的历史知识告知学生则操作简单。但付出的代价是,历史教学长期处于“教师讲得起劲,学生背得卖力,考后忘个干净”的可悲局面。

笔者曾在我校高一年级就“历史学习思想现状”这一问题作过调查,发现竟有六成左右的学生因为教师过分强调历史知识和理论的“灌输”,忽视学生的理解程度和兴趣,没有为学生架设历史和现实的桥梁,提供尽可能多的途径让学生体验历史过程和历史思维方式等原因而丧失了上历史课的热情。

教育实践已经证明:仅靠死记硬背史实和历史结论无法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更谈不上落实历史学科“传承人类理想和精神,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实现人的全面健康发展”等方面的深层次思想教育目标。

因此,为了全面提高历史教学质量,新出台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历史学习是一个“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理解的过程;同时也是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新课标强调:教师要帮助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注意从学生的经验出发设计教学,让学生在历史课程的学习中自主探究。新课标中体验性学习理念的渗透对高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

教师应及时更新教学理念,以体验性学习的基本理论为指导,潜心挖掘教材内涵,捕捉思维灵感,帮助学生进入历史情境、走进历史人物的精神和情感世界,去感受历史的灵魂,获得历史的智慧,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三、历史体验性学习的实施途径

(1)、收集和处理史料

史料(如文字、实物)是历史学科的基石,是研究历史的证据。历史是从史料所提供的证据中,建构关于过去人事的论述,可以说是一门推理学问。只有理解史料和历史之间的关系才能真正认识历史。让学生直接接触史料(尤其是原始资料),学习如何分析、整理史料,收集和运用史料“以史导论、史论结合”,有利于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提高实践能力。学生只有体验历史学家建构历史,得出历史结论的一般过程,才能真正掌握一些探究历史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形成尊重历史、追求真实的意识。

以学习《中国近现代史》(下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内容为例,教科书中的介绍极为有限、枯燥,对现在的中学生来说是很难理解的;而指导学生收集更多相关史料,特别是采访经过那段历史的见证人(如自己的父母辈、亲戚、邻居、老师)则易消除学生对历史的遥远感、陌生感、神秘感。具体地说,我让学生先根据课堂上学习的对于“历史事件”类问题的学习方法,分析从哪些角度全面认识“上山下乡问题”。学生拟出下列提纲:

1、什么叫上山下乡?2、为什么会发生上山下乡运动?

3、上山下乡运动的过程如何?4、如何评价上山下乡运动?

然后我指导学生根据提纲确定收集史料的途径和方法:上述四个问题可归为两类,问题1、3属于史实性的,可以从百科全书、《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等著作中查到;问题2、4属于史论性的,一方面可以利用《全国报刊索引》等检索性工具书和上网查找有关论文和专著,提高对该历史事件的理性认识;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采访历史见证人,亲耳聆听历史见证人对历史的讲述;实地考察当年知青插队落户的地方等活动,加深对这段历史的感悟与理解。

虽然,我发现学生收集上来的资料并不具有重大学术价值;处理收集到的史料时,往往不知取舍和辨别,常常一味罗列和堆砌史料而没有仔细分析史料的内容,从中引出推论,说明自己的观点以及支持此观点的证据;也比较缺乏对相互冲突的史料进行考证的耐心;对于口述史料更是不懂得抛开口述者的主观情感因素,去伪存真;提出的观点也不新颖等诸多问题,但活动的主要目的是让他们感知获得历史真相的过程,学习探求历史真相的方法,体验历史研究的艰辛,逐步养成独立思考和创新、不轻信、不盲从的科学态度。学生毕竟不是专业的历史学家,最终能“查”到什么,“论”出什么是其次的。

(2)、角色扮演

该教学模式的操作流程如下图:

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第三阶段第四阶段

由上图可知,角色扮演是通过行动解决问题的。先将问题找出来,再来演示这个问题,然后进行讨论。这种教学模式不再强调教师的传统角色,而是鼓励学生将自己置身于别人的位置,尽可能多地体验他人的思想和情感,从而准确地理解事物;其教学实质是使表演者和观众处于一种真实情境之中,产生解决问题的愿望和对参与的理解。通过角色扮演,可以消除学生对历史的陌生感和距离感,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探究兴趣,使学生走近历史,从而更准确地评价历史。

例如在学习《世界近现代史(下)》“对德日法西斯的处理”内容时,我组织学生模拟纽伦堡审判和东京审判,再现当年世界正义力量清算法西斯罪行,战争狂人罪有应得的场面。我首先根据学生的个人意愿和能力选择军事法庭法官、德国、日本战犯、辩护律师、证人、法警等历史角色的扮演者,然后要求扮演者查阅相关资料,熟悉角色。我允许学生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对台词适当发挥。看完表演后,我要求学生围绕“表演反映什么历史主题?从中得到什么认识?”、“纽伦堡审判和东京审判有何异同?”、“这两场审判对后世有何影响?”、“你认为扮演者有没有将历史人物演好?为什么?你会怎么表演?”、“你对这两场审判还知道些什么?”等问题集中讨论,深化和扩展认识。不少学生通过表演、观看和讨论更真切地感受到法西斯主义反人类、反文明的本质;认识到和平的来之不易,捍卫世界和平的重要性、艰巨性。

(3)、历史知识生活化

历史知识生活化即在历史教学中,将历史这一过去的生活与学生当前和未来的生活连接起来,使书本知识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相联系,从而借助鲜活的生活情境或现实经验帮助学生加深对书本知识的认知和内化。

例如讲“日俄战争”,我为了让学生对清政府在这场争夺中国东北且以东北为主战场的帝国主义战争宣布“中立”的可耻外交有深刻体悟,设置如下情景:两个强盗在一户人家里为了争夺这户人家的财产而打斗,这户人家懦弱的主人却无可奈何地在一边看着,说:“你们打你们的,不关我事,我可是不偏不向啊!”我让学生结合“日俄战争”说出情景中“两个强盗”、“懦弱的主人”、“财产”分别指代什么?主人“不偏不向”的实质是什么?“主人为何没有报警或与强盗勇敢斗争?”简单的比喻,生动的情景让学生一下子把握住了“日俄战争”复杂的背景。

又如讲“红军长征”时,单纯按教材讲解,很难让学生感受红军的艰苦。因此我引入“1000米长跑”这一学生常常经历的活动,让学生计算“二万五千里相当于进行几个1千米长跑?如果长跑中再设置许多障碍并且让你饿肚子赤脚跑,你的感受会怎样?”这样实际上把红军长征过程中碰到的雪山、草地、缺衣少穿等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很难遇到的困难转化成学生可以感受的东西,从而使其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

将“热点”问题引入历史教学是让历史知识贴近学生生活的又一途径。历史不会重演,但历史是过去和现在永不休止的对话,历史的惯性影响着未来。借鉴历史的经验,可以加深对现实的理解,科学地把握未来。例如,在学习“二战后美欧关系演变”时,我引入“伊拉克问题”,问学生:为什么在冷战时期法、德在外交方面时常与美国一致而现在却坚决反对美国对伊动武?你预测法、德与美国未来关系会怎样?说明你的理由。让学生思考这些问题,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关注世界和人类命运的责任意识,而且还可让学生体验到历史不容置否的现实意义。

再如,在复习完“历史上的人口迁移问题”后,我要求学生用类似的方法研究“身边的人口迁移现象”。学生调查了自己生活区域内人口的户籍、人口流动的原因和影响。从中他们得出以下认识:1、计划经济条件下,户籍制度严密,人口流动常常是政府行为的结果;而改革开放以来,户籍制度逐渐放宽,人口流动日趋频繁且主要出于经济目的。2、人口流动有利于地区间的经济文化和人才交流,但也产生社会治安、计划生育、交通拥挤等一系列问题,需要加强对外来人口的管理和教育。通过调查,学生亲身体会到当代中国社会的高速发展,社会结构的剧烈变动和现代化过程中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要性。

(4)、历史制作

历史制作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学习评价方式。通过制作历史模型,编绘历史图表和制作历史课件等活动,可以考查学生的动手与动脑的综合能力。研究表明,动手做比听、看印象更深,理解更透,更符合学生好动的学习心理,更能引发他们的创造欲,使学生形成内心的体验和对历史的认同。

例如,我经常在复习期间指导学生制作历史知识复习表,建构清晰的知识网络。下面是学生制作的清代历史阶段特征表:

表现清朝(鸦片战争前)

政治君主专制空前强化:设军机处、文字狱

经济恢复发展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民族关系平定少数民族贵族的叛乱;设置机构;册封宗教领袖;巩固边疆

对外关系反对外来侵略;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维护领土完整

思想文化加强对思想、教育控制;民主思想产生;传统科技发展停滞;反封建色彩的文艺作品出现

学生通过制作该表,体验了如何把教材中因平铺直叙和按章节纲目编写造成的知识割裂、静态封闭状态,变成知识的条理化、系统化、立体化、突出知识内在联系,从而形成对清史的全面认识。

再如,我在介绍世界现存最早的运河之一灵渠时,让学生通过制作课件,演示“陡门”(灵渠上控制水量的装置)的工作原理来直观地理解复杂的历史事物,感受中国古代先民的智慧(早在秦朝已掌握现代船闸原理的雏形)。这虽然费时费力,但学生印象深刻,而且比单纯记忆名称更能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此外,制作历史研究性学习的调查问卷,编写便于记忆时间、人物、朝代的历史歌谣,出图文并茂的历史专题小报,制作历史知识卡片等都能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历史的乐趣。

四、历史体验性学习实施的成效

(1)、较好地满足高中生心理发展的需要。高中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强,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提高,渴望用自己的视角观察社会,分析和解决问题;自我意识不断发展,厌恶空洞的说教和被动地接受,喜欢按自己的兴趣选择学习的内容和方式;希望通过活动来表现自己的能力,赢得肯定。历史体验性学习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实现了学生主体地位的回归。在体验学习中,教师从学生已有的经验背景出发创设直观、形象、多样、有趣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体验和感悟,自主建构知识和理解,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学习兴趣的提高。问卷调查显示:95%的学生表示喜欢这种学习方式学习历史。

(2)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体验性学习中,角色扮演、收集史料、分析现实热点等许多学习活动都需要学生跑图书馆、上互联网查找资料。这不但大大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而且使学生懂得了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法,养成了合作、交流,共同提高的学习态度和克服困难,锲而不舍的学习精神。另外,学生的手、脚、眼、脑、耳、口等多重感官在学习活动中被不同程度地调动起来,其逻辑思维能力、文字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得到进一步培养。

(3)提高了历史课堂教学效果。在采用传统“灌输式”历史教学法时,课堂气氛是这样的:教师竭尽全力,提些远离学生生活或实际水平的问题(如“什么叫阶级斗争?”)。学生则一脸茫然,气氛沉闷,有的甚至昏昏欲睡。而在体验的课堂中,历史变得可以触摸,历史结论可以通过自己探索得出。教师完全从学生心理和已有知识结构的角度提出问题,教给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简单的结果。因此,学生爱学、乐学、能动地学,体现了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展示了生活化的教学内容,达成了人格化的教学目标。不少来听课的教师发出由衷的感慨:这样的历史教育才是有效的,同学们通过这样一种学习过程,得到的收获是多方面的,也许是终身难忘的。

五、结束语

历史不仅是一种知识,而且是一种智慧。历史记录的是前人的经历,提供的是前人经历中的经验和教训。历史虽然无言,但它却会说话。听懂历史说话是一种伟大的才智,但要想听懂历史,必须首先学历史,在历史知识中聆听历史的教诲。历史教师的责任在于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尽可能缩短学生与历史的距离,让学生观其人、闻其声、参其事,成为历史直接的观察者、参与者和思考者。收集和整理史料、角色扮演、历史知识生活化、历史制作只是诸多历史体验性学习方式中的几种,更多的方式方法还有待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去探索和丰富。

这里还要强调的是:体验性学习不是唯一的学习方式。由于历史知识的过去性特点决定了历史教学中语言的重要性。对历史现象的复原无论如何离不开语言。理论性强、系统化的历史知识最终还要通过恰当、精练的语言讲解来辅助。讲授法仍有其存在的必要。我们所要反对的是无视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单一化地讲授历史。

让我们深入学习和实践新课程理念,综合运用多种有利于学生参与、体验、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使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远大目标早日实现!

参考资料:

[1]、周小山主编:《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谈新课程的教学观》,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BruceJoyceMarshaWeilEmilyCalhoun著:《教学模式》,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3]、于春燕、魏刚:《让历史变得可以体验和回味》,《历史教学问题》,2003(1)。

高中生活经历与体会范文第3篇

关键词:历史;课堂;现实

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因为教育观念、教材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的偏差与局限而严重脱离了学生生活,填鸭式教学、满堂灌、照本宣科等现象屡见不鲜,使本来鲜活的历史变得呆板,学生也只能望“史”兴叹。构建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模式,使高中历史教学与现实生活相融合,是新课程改革下高中历史教学发展的基本方向之一,也是时代的要求。对此,笔者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

一、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结合的意义

1.有利于体现历史学科的价值

高中历史教学应体现和反映人文教育思想,也就是说高中历史教学应该给学生更多人文精神的熏陶和价值理性的启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历史学科的价值,引起学生的共鸣。

然而由于长时期与人文教育、素质教育相背离,高中历史教学一直处于尴尬的境地。学生喜欢历史却不喜欢历史课,历史课堂枯燥乏味,历史学科地位低下。这固然有很多主、客观的因素,但问题的根源主要是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仅局限于对“历史性”知识的传授,远离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脱离人文教育的精神。笔者认为只有把高中历史教学与现实生活相融合才能给历史注入新鲜的血液,让历史“鲜活”起来,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引导学生把认识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转化为认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才能让学生站在现实的角度去反思历史,总结经验教训,“以史为鉴”。历史课堂教学也只有扎根于学生的生活境地,联系实际生活,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理解自身与世界的关系,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获得生命价值的整体提升。

2.有利于树立新的教育观念

21世纪的教育核心是“以人为本”,进行“生命化”和“未来化”的教育,是全身心地以学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历史学科更是如此,实现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生活化有利于树立符合学生发展的教育观。

教育的一切活动归根结底是为了学生的发展。着眼于学生发展的教学观,应该是关注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而不只是记住历史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背出现成的结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我们应该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探究、分析、综合等能力;教会学生步入社会生活的实际本领,为学生的未来生活打下坚实基础。《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规定“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时,明确指出:要使学生“加深对历史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也是在强调要建立起注重学生生命发展的教学价值观,因为教学应是一种以人的生命发展为依据的教学,它尊重生命、关怀生命、拓展生命、提升生命,蕴含着高度的生命价值与意义,是对生命的一种终极关怀。高中历史教师有了这样的教学理念,教学中就会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积累,把历史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和生命发展联系起来,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

二、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结合的实施策略

1.教学语言生活化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的形式和思维的载体,是课堂教学内容的表达方式,语言是教学思想的直接体现,是高中历史教师使用最广泛、最基本的信息载体。

如在讲述”辛亥革命“内容中,关于辛亥革命爆发前一系列武装起义,辛亥志士投身革命的教学片段时,我这样说:这些起义已经过去很久了,我们享受幸福的时光也已经很久了。下面这段短片是老师自己配音制作的:一次次的起义,一次次的失败,血腥只是让革命者们更加抱定了必死的决心,却丝毫不能动摇他们心中的信念。徐锡麟刺杀两江总督未果,被剖心而死,34年的生命历程,果真不值得留恋吗?号称“鉴湖女侠”的秋瑾,临刑前只写下“秋风秋雨愁煞人”七个字,那时她的心中难道只惦记着满目疮痍的国家,就从没闪现过一对娇小儿女明亮的双眸吗?林觉民,这位长眠在黄花岗的烈士给妻子的信中写到:“为天下人谋永福”,《与妻书》现在读来依然荡气回肠。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学生静静地听着、看着、思考着,笔者利用自身的语言优势,靠激情和感染力迎来了一阵阵掌声,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让学生的心灵也受到了陶冶。可见,语言来源于生活,丰富多彩的情感要靠丰富多彩的语言来表达。

2.教学方式生活化

教学方式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所采取的基本行为和教学活动整体结构上表现出来的特征,它既包括外显的行为,也包括相关的思维方式和态度。高中历史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满堂灌”和机械训练式,这种课堂教学方式所带来的后果是学生丧失了独立思考,成了温顺的、被动的知识容器,而课堂依然是教师“独霸天下”。高中历史教学中,我们要改变课程实施中教师“满堂灌”,实现教学方式的多元化、生活化,吸引学生,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

(1)以社会热点为媒介进行历史教学

只有注重与国际国内的社会热点相结合,才能使历史教学贴近生活、贴近现实,充满活力。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求知欲特别强,他们所关注的范围比较广,大到国际国内的时事,小到校园的小事,但是,校园中的学生接触面较小,能够了解的东西往往一知半解,这一点,正好为我们历史教学与现实的结合提供了发挥用武之地的空间,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我们要结合一些时政热点讲述,做好历史课堂教学与现实的结合。

(2)合理运用乡土历史资源进行历史教学

高中生活经历与体会范文第4篇

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我们从本地区的实际出发,开展了“经历教育行动研究”。所谓“经历教育”就是通过有计划的“主体经历的德育活动”,引导学生作为德育的主体、活动的主角,在教育活动和实践中获得各种经历,引导学生在经历中体验生活、感悟人生、追求成功、学会发展。“经历教育”的本质是实践育人,核心是体验感悟,关键是教师的科学引导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在实施过程中,我们突出了“三个重点”,即在课堂教学中、日常生活中和大型集体活动中实施“经历教育”。

课程引导,情景体验

为了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德育主渠道作用,我们开发编写的地方德育教材《经历教育活动指导》,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共12册,并通过了吉林省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的审查。为了上好这门课,市教育局下发了《关于上好经历教育活动指导课的通知》,将其列入到教学计划,并提出了六项基本要求:加强启发诱导,激发道德需求;创设经历情境,确保主体参与;自主合作学习,勇于追求探讨;有效引导体悟,畅谈成败得失;学会总结,记录经历;科学设计后续教育,形成长效机制。要求教师课后总结教学经验,撰写教学叙事,积累教学案例。

《经历教育活动指导》完全是以活动和叙事的形态来编写的,它把德育活动课程化,又把德育课程生活化。它的内容是学生的生活事件和实践活动。例如:“我的小舞台”一课(小学一年级),学生把课堂当做自己的“小舞台”,在老师的引导和激励下自告奋勇上台表演自己的特长和才艺。他们自导自演,与“观众”沟通,演完后还要请同学们提出意见,回答老师、同学的问题。如:你这项才艺是怎么学来的?你演出成功的原因是什么?等等。“小演员”在老师和同学们的赞美和鼓励下,初步获得快乐、成功的体验。

我们还把“经历教育”思想引进学科教学,让学生的“学习经历”同课外的“生活经历”“思想经历”相结合,同步实现体验、感悟,获得知识的同时获得历练。市教育局举办了“经历教育活动指导课、德育学科课和学科德育渗透课优质课竞赛活动”,评出市级优质课和优质课教师,并召开了全市小学、初中和高中“德育课教学及经历教育活动”三个层次的现场会,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亲身实践,寓教于乐

“在大型集体活动实施‘经历教育’”就是通过各种纪念日、艺术节、运动会、军训、夏(冬)令营等活动让学生乐在其中、学在其中。我们根据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把大型集体活动设计成符合学生年龄特点、有递进层次、激励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的“经历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把活动当作自己的人生经历来参与,以积极进取的精神,以活动的主角、学习的主人的身份获得各种成长经验,在经历中体验和感悟,形成良好的品德,发展道德智慧,增长实践能力,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为此,市教育局下发了《大型集体活动实施经历教育的意见》,各中小学都结合本地、本校和学生自身实际,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大型集体活动。在大型集体活动中实施“经历教育”,要注意几点事项:一是注意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二是注意把活动成绩与活动育人统一起来,三是要依据学生个性因材施教,四是在活动中着重引导学生体验感悟。让学生自己策划、组织活动,并引导其在活动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品质的重要手段。通过开展“当一天小交警”“走进神州第一屯――红嘴”“走进咱当兵的人”“红色之旅”夏令营等大型集体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在经历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

贴近生活,身体力行

高中生活经历与体会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创新举措;放大效用;能力素质

在新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的大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做到与时俱进,始终站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前沿阵地,从现代媒介上学习新型教学理论、教学方法,汲取教改精华,以新理念、新方法、新经验指导历史教学工作,在营造和谐教学氛围、提供生动教学素材、引领学生成长等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与尝试,让历史教学成为引领学生思想发展、促进学生成长进步的重要学科。

一、增强履职能力,形成自身风格,让教学氛围更宽松愉悦

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紧扣素质教育教学的脉搏。在教学中,要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走到学生中间,与学生进行对话、交流,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所感、所需,把握学生的情感爱好、史学基础、认知能力,听取学生对于学习历史的体会与需求,共同探讨提高教学效率的途径,拉近师生的情感距离。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的不同,在教学设计中兼顾学生的感知能力因材施教、因需而导。教师要注重从现代传媒上学习教学理论、教学方法,掌握前沿历史教学动态,进一步增强自身的履职能力,形成属于自己的教学风格,全力营造“亲师信道、情景交融”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让学生自主学习、互动探究,深入思考。教师在处理教学问题时要做到公平、公正,无论学生的历史成绩如何,都要平等相待。在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教师要对学生身上表现出的一些进步、闪光思维都要及时地给予表扬与肯定,让学生体会到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二、引入多媒体教学,增强直观程度,让教学内容更形象生动

在推行素质教育、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当下,多媒体已走进教学课堂,对历史教学起到了较好的辅助作用。教师运用多媒体“形象生动、快捷高效”的优势,向学生介绍一些教学内容相关的背景、素材等资料,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和深入探究的愿望。如,笔者在教学“五四爱国运动”内容时,我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一些反映“五四爱国运动”题材的影片片段,用生动的画面再现了当时的情境,增强了学生的感知体验,催生了学生学习的情感。为了增强历史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注重为学生创设一种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氛围中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深刻体悟我国现代化建设和经济发展等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不但要为学生补充大量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历史素材,促进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而且要让学生了解、掌握事情发展的来龙去脉,提高了教学成效。

三、改进教学方法,引导合作探究,让教学过程更翔实优化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把讲解传授历史知识与培养学生历史素养结合起来。在组织教学活动中,既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又要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与主体地位,通过开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双边活动,优化教育教学过程,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层次、思辨能力和思想素质。教师在教会学生学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探究的同时,要注重引导学生对一些历史现象、历史事件进行分析探究,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进行巡视、点拨、了解,使学生的思维方向围绕教学主题、教学目标的达成,沿着正确方向发展,让学生从相对容易的环节入手,环环相扣、逐层深入。

四、链接现实生活,开展课外活动,让教学空间更贴近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