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师德建设学习材料

师德建设学习材料

师德建设学习材料

师德建设学习材料范文第1篇

根据《山盆镇实施素质教育工作督导评估细则》,镇素质教育评估组一行6人于2010年10月26日对你校进行了素质教育督导评估。评估小组通过查阅资料、实地察看、个别访问等方式,多方采集信息,对打鼓小学的办学思想、领导班子和办学特色、教师队伍建设、教育教学管理、课程改革、德育教育、教育质量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评估,确定你校为合格等次,现将督导评估意见反馈如下:

一、主要成绩

1、学校领导班子坚持班子学习制度,学习党的十六、十七大精神,学习“八荣八耻”,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和经验等;对班子成员进行党风党纪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廉洁奉公教育,从而使班子成员的政治、业务素质不断提高,爱岗敬业的自觉性不断增强,在思想上牢固树立法制观念,做到依法治校,依法执教。领导班子分工协作、职责明确,在各项工作中能发挥良好的带头模范作用。能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实行了“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办法,较好地发挥了班子的整体效能。学校以始终坚持“德育为首,素质为本,教育为主,全面育人”的宗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努力把学校办成“办学有特色,教学有特点,学生有特长”的“三特”学校。

2、学校不断强化教师队伍建设,组织教师学习《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教育法规,建立和完善了师资队伍建设的考评监督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制定了《班主任工作评价细则》、《请假制度》、《教学质量奖励方案》、《打鼓小学教师量化考核方案》、《打鼓小学教师工作量化考核评分细则》等,深入开展“讲师德、比奉献、塑形象”活动,调动全体教师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3、学校认真贯彻落实《打鼓小学教学常规管理实施细则》,强化教学常规管理,落实教学工作要求。学校严格实行课程计划,开齐开足各科课程,加强教师的业务进修与培训工作,通过培训、校本教研、听课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教师整体素质明显提高,95%的专任教师能“一专多能”,能适应二门以上学科教学和年段“小循环”教学工作。学校鼓励并支持中青年教师参加大专及本科的自学考试、电大、函授学习,多层次全方位地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

4、学校将德育工作摆在学校各项管理工作的首位,重视学生良好的道德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以“专题系列活动”为载体,对养成教育常抓不懈。上学年,学校开展了"好习惯伴我行"养成教育系列活动,引导学生人人懂文明,人人争做文明学生。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题的队会活动,建立了“红领巾心里话信箱”。

4、学校重视校本教研,每学期定期开展主题教研活动,积极参加上级组织的大型教研活动,经常开展听课、评课、研课等。

5、学校把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作为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对课外兴趣小组的建设,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年段的不同设立了兴趣小组,学生们兴致勃勃地参加各自喜好的兴趣组活动,校园的生活变得更加多姿,更加富有生气。同时,通过广泛开展兴趣小组活动,一批批有特长的学生脱颖而出。

6、学校注重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明整洁,在各楼层的楼梯口辟有宣传画、板报,集学校办学思想、理念、目标、宗旨于一体,为打鼓小学构建了和谐的校园人文环境,是打鼓小学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二、存在主要问题

1、缺少学校中远期实施素质教育规划,前三年的自评材料及自评过程材料不完整。教师会议、行政会议缺少实施素质教育的详细记录。学校各类财产清册、有关证件不齐。学校办学成果与经验归纳不够。材料收集归类整理需加强。

2、学校无实施《中小学教师道德规范》细则,无教师培训登记表,教师培训计划没有针对性,师德教育活动材料、体现师德师风材料、教师培训工作材料偏少,教师培训成效材料不完整,教师工作评价材料不全。

3、要进一步健全完善“社会、学校、家庭”三结合德育网络,充分挖掘社会德育资源,进一步发挥校外教育力量的作用。要加强对经常性德育工作开展情况以及学生良好表现典型材料的收集,以便更好地体现学校的德育成果。

4、对校本课程开发有待进一步加强。

5、要进一步加强以校为本的教育教学研讨工作。学校缺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制度,以校为本有关教研活动记录材料不够完整。

6、艺术教育原始记录缺,活动的材料偏少,获奖作品要收集。

7、学籍缺少。学生变动材料不完整,学生变动数统计有误。

8、缺少特殊生跟踪材料、科技活动材料。

根据评估团对各项素质教育指标进行量化积分,打鼓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工作综合评价为合格学校。希望学校认真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制定整改措施加以整改。

师德建设学习材料范文第2篇

[关键词]材料分析 思想品德

新一轮教学改革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这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笔者以前执教的思想政治课,更名为思想品德课,而且内容安排发生了变化,增加大量的材料分析,配有不少的彩色插图,这个变化适应了新课改的要求,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思想品德,促进身心健康成长。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得出思想品德教材中的材料分析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1.便于理解掌握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观点。过去的思想政治教材,注重道理的传授,而忽视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所以不少学生觉得思想政治课空洞说教,枯燥无味,提不起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现在的思想品德教材通过安排材料分析题和彩色插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彩色插图让学生从视觉上产生一种亲切感,拉近了思想品德课和学生的距离。材料分析题就是通过提供与学生实际联系密切的情景,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分析和解决。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理解材料的意思,准确回答材料分析题,就能水到渠成地得出教材正文的原理和观点。因为思想品德教材所选用的材料分析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就是通过对材料分析题的研究,归纳出相应的原理和观点。这样,学生就能顺理成章地接受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观点。而过去的思想政治教材理论性太强,脱离学生的实际,给人一种生搬硬套之感。

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新的课程改革迫切要求摒弃过去那种教师是权威、学生是遵从者、师生之间是支配与被支配的传统师生关系,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基础上的新型师生关系,师生之间人格平等,互相尊重,互相学习,教学相长。而新的思想品德教材就是通过提供材料和问题让学生思考、质疑和讨论,把探究知识和主动权还给学生,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老师的参与、合作和引导下,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在知识的海洋里邀游。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发表不同的见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从而激活了课堂,无疑,这样的教学方式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师德建设学习材料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魅力课堂;生活素材;有效运用

[中图分类号] G623.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6-0084-01

将鲜活的生活素材运用到品德与社会教学中,能够充分吸引学生的关注,刺激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传统的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只是注重传授课本知识,而忽略以生活为基础挖掘新鲜的学习素材,因而教学缺乏活力。陶行知先生也曾提出“生活即教育”,这对教师的教学具有重大启示。为此,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该深入思考如何巧用生活素材,构建魅力品德与社会课堂。

一、巧用生活素材设计谜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品德与社会学科本身与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生活素材的选择与注入无疑能给品德与社会教学带来活力,并会刺激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在教学中,教师可精挑生活素材,并加工成学生喜欢的谜语形式,让学生对品德与社会教学产生兴趣,从而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调动起来。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四年级品德与社会“塑料与我们的生活”这一课时,教师将生活中常见的东西设计成谜语形式,成功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牙刷、眼镜、座机电话等都是生活中常见的东西,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先搜集这些生活素材,再根据这些素材设计谜语。如:身体长又短、头上毛几丛,入口上下走,清齿立头功(打一生活用品)。学生根据谜语进行竞猜,有学生猜出谜底“牙刷”之后,教再将牙刷实物摆放到讲桌上,增强直观感。教师利用这一方式引出教学实物后,再引出话题,促进学生讨论:塑料为什么会在生活中得到广泛运用?由此,教师成功切入教学主题。

竞猜谜语活动符合小学生的兴趣需求,他们本玩,不喜欢一成不变的学习方式,而竞猜方式的引入恰好能够满足他们爱玩的天性。再加上生活实物的直接展示,更能给予他们直观的感受。

二、巧用生活素材丰富内容,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教材的内容毕竟非常有限,学生需要接触到更多的知识内容,才能满足学习和发展的双重需求。为此,教师可以巧用生活素材,丰富教学内容,既让学生对品德与社会学习充满期待,也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相关知识,同时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在运用生活素材时,教师既要考虑学生的兴趣,也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接受程度等。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平安回家”这一课时,教师将生活素材引进课堂,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本节课主要是学习一些交通标志,让学生通过看标志,懂得交通知识,从而遵守交通规则,平安回家,幸福生活。但仅仅学习这一层面的知识是不够的。为此,教师巧用生活中的交通视频,让学生观看并对是否遵守交通规则的行为进行判断,如果没有,请说出其违反交通规则的具体内容。例如,有一辆拖拉机驶入了禁止拖拉机驶入的路段;有部分小车闯红灯,也有部分没有闯。让学生根据视频进行判断。除了增设这一环节的内容,教师还可以增加一些交通安全知识,提高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

生活素材的引入,带给学生的学习体验是不一样的。让学生结合交通标志来判断交通行为,由理论过渡到实践,从而有效提升学习效果。

三、巧用生活素材促进辩论,构建精彩课堂

辩论活动,主要是指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给予学生特定的辩题,将学生分为正反两方,引导学生开展辩论的一种活动。辩论活动的设计,能够让课堂教学更有魅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挥与能力的提高。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可巧用生活素材,设计辩题,让学生结合辩题进行辩论,从而构建精彩的品德与社会课堂。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六年级品德与社会“网络连接你我他”这一课时,教师设计辩论活动,为课堂增加活力。互联网时代,无论是网络购物、网络订票,还是网络互动联系等,这都让我们体验到了其中的便利,也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但是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也有不利的一面。为此,在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展示了网络在生活中的利弊之后,引出辩题:你认为小学生是否应该使用网络。教师将学生分为正反两方,并让双方推选出主辩手,搜集材料进行辩论。

通过辩论活动,学生学会更加辩证地看待网络,促进自我合理运用网络,避免受到不良网络信息的干扰。

师德建设学习材料范文第4篇

问题情境的创设要以课堂为舞台,以思想品德教材及相关材料为载体,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营造一种适合学生探究的学习环境,通过学生主动动脑和动手探究,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发展他们比较、分析、归纳、综合、评价等探究性思维,最终学会如何学习。

创设问题情境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营造民主氛围,张扬个性

教育家陶行知曾指出:“行动是中国教育的开始,创新是中国教育的完成。”可见,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学会创造,而学生的创新精神存在于学生问题产生的过程中。思想品德教学呼唤“人文性”的回归,学生是人,他们有独立的人格,有灵敏的情感,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善于发现和开发学生的才、情、志、趣,尊重他们的自尊心,调动他们内在的潜能,采取多种形式为学生创造积极主动参与问题情境的机会,启发他们创造性地学习。

1.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创设民主氛围

21世纪呼唤创造型人才,如何有效地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其创造能力,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是充分相信学生,千方百计地使学生成为问题情境的主人。例如,我在分析“社会主义荣辱观”时,先布置学生认真阅读材料,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自己探究质疑。学生提出了:“当今社会提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现实意义是什么?它与“三个代表”等党的指导思想有何联系?针对社会主义荣辱观,我们青少年该怎么办?”等问题,我鼓励学生围绕各自提出的问题进行学习小组讨论。在讨论中,我有意识地把自己当作学生的一员,参与他们的讨论,从而缩短自己与学生间的心理距离,消除他们在即将进行的课堂交流中可能出现的胆怯、害羞心理,进而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完成问题情境的创设。可见,我们在思品材料分析中,应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觉醒,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使他们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

2.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张扬学生个性

个性发展教育是落实素质教育的真正体现,它既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也强调个体发展的自主性、差异性。个性在心理学上强调个体之间的差异。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作为创造力开发者的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要创设轻松、自由的问题情境,张扬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在接受知识、发现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对问题的独特认识和见解。我在分析“小明与父亲唱反调”一段材料时,要求学生针对逆反心理发表看法,一部分学生认为逆反心理具有危害性;但也有少数学生认为,逆反心理未必都错,有的反抗不无道理,学生中的好多道德问题和心理问题是家长有意或无意造成的。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我淡化了自己是说教者和评判者的角色,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创造性答案,用适度的宽容,调动一切手段,为每个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在问题情境的创设中学会动脑、学会创造,让他们感受成功的喜悦,使他们在接受知识和发展智力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出独立、完满的主体人格。

二、激励兴趣,激活教材,强化感受性

居里夫人说:“好奇心是学者的第一美德。”可见,兴趣是学习、科研不断前进的推动力。在思想品德课上,特别是在阅读材料中,要强化主体的感受性,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索教材,引疑设问,使学生产生自觉学好思品的动力。

1.于深层蕴意处设疑

思品材料中往往蕴藏着极深的含义,教师精心地引领设疑,将会增强学生主观感受性,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探索材料主旨。如,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材料中,学生都理解了阶级矛盾不再是主要矛盾,我抓住这点巧妙设疑:为什么阶级矛盾不再是主要矛盾?这样一问,学生迅速进入了积极的思维状态,再联系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条件,最后得出了经济决定政治的结论。

2.于材料关键处引疑

所谓关键,就是材料的重点,即能表现主题或线索的字词及语句。抓住关键引疑,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由点到面,全面透彻地理解课文,牵一发而动全身。我们必须重视抓住关键引疑,教会学生答题。具体方法是:(1)抓住材料中的主体等关键字词。(2)把握材料题中问与问之间的内在联系。例如,材料一:为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我国先后颁布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后又印发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强调要大力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材料二:当前,在某些地方,假烟、假药充斥市场,毒大米、毒油害人事件时有发生,虚假广告泛滥,严重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①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实施什么治国方略?②结合材料一,说明应如何解决材料二反映的问题?③面对材料二中的现象,我们中学生应如何做?其中第②问的答案一要注意有哪些主体可以涉及问题的解决,二要结合第①问,从道德、法律角度回答。

3.于新知与旧知的比较中激疑

引导学生把新知与旧知作比较,可用旧知推新知,把新知纳入原有的知识体系中去,不断增长知识信息量。如,学习“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时,我要求学生与原始、奴隶、封建、资本主义社会的分配制度作比较,并提出疑问。经过比较,有学生提出:同是分配制度,为什么在五个社会会产生如此大的差异?经过热烈争论之后,学生理解了:产品如何分配是由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决定的。经过这样的比较,学生不仅懂得了五个社会的生产关系情况,而且懂得了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基础。这样的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浓厚兴趣,强化了他们的主体感受性,诱发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总之,在阅读思想品德材料教学中,教师精心地创设问题情境,巧妙引疑,一石激起千层浪,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学习思品的主动性、积极性才会与日俱增,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车玲仙,费国平.问题教学法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的运用.思想政治课教学,2006(7).

师德建设学习材料范文第5篇

【关键词】设疑 破疑 初中思想品德课

一、课堂灵魂之首——设疑

善于设疑是教师的一项基本功。初中思想品德课注重学生常识性和思想性的教育,这项工作不是复杂化的工作,但却是艰巨性的工作。教师能做好设疑这一环节的备课工作,必须要以吃透教材及教学大纲为前提,以掌握学生的学情为条件,立足课本,巧设美设,但又不能超越初中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要富有平实性,又具有挑战行,最终每个设疑都具有针对性,简明扼要,又能拨动学生心弦,这才是完美的设疑。

方法一,就是让孩子自主设疑。在思品课上,对于一些浅显易懂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可以鼓励学生自己联系实际,提出自己的问题。对于建立在基本概念和理论之上的理解性知识点,对这些知识点的设疑,由于初中孩子阅历和能力的局限,需要教师给予诱导和启发,把隐含的疑点揭露出来,疑问提出来后,引导学生去解决疑问,引导学生探索发现,在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基础上,最终消灭隐藏的疑问。

方法二,就是教师代替学生设疑。教师设疑,从而让学生在解决疑问的过程中彻底理解某一知识点,这个过程成功与否,精彩与否,直接取决于教师的设疑选材好不好,取决于题对不对意,取决于问题的问法能否准确的达到理解知识点的意义,最后还取悦于设疑是不是学生感兴趣的范畴。以上这些方面,归根结底可以总结为以下原则:

首先,教材内与教材外相结合的原则。教材内的材料是专家静心挑选的,一般来说都是权威性的体现,可以直接运用,但是其缺点就是具有明显的局限性,甚至有些材料与时代脱节。教材外的材料选择性多,丰富多彩,类型广泛,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兴趣。要坚持二者兼顾的准则,材料的运用要教材内、教材外相互补充,防止过于重视教材外而忽略教材内的倾向。

其次,历史与现实相结合。何为经典,就是被历史实践检验过了的材料。历史的经典能够准确的反映某个问题,更能反映曾经一个历史的特征,历史意义的材料具有其科学严谨性,同时也得到了公认而被广泛运用,历史性意义的材料是可以直接拿来用的,减轻了教师选材的任务。现实性意义的材料则恰恰相反,并不是可以直接能拿来运用到设疑过程中的。对于设疑选材面对的现实性意义的材料,它的现实时尚元素会更加吸引学生,更能激发学生对所设置的疑问进行材料分析的兴趣,但是,这个现实的材料能否准确反映某一问题,就需要教师做大量工作。能够把历史与现实的材料有机的整合在一起,是二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进行针对某一问题的设疑构造,那才是更能体现学生需求的好的设疑材料。

还有,就是个人与社会相结合。设疑的材料,可大可小。大可以到国家、社会的层面,小的则涉及学生个体生活问题。针对某一问题的设疑,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运用大材料还是运用小材料,或者从大材料到小材料,也或者从小材料上升到大材料,这是要根据学情,学习环境,学习氛围,教师擅长以及爱好来设置的。从促进学生人生观世界观的成长上看,兼顾二者,才是最有意义的设疑材料链接。

最后,是兴趣与思想相结合的原则。我们在设疑的选材过程中,我们最终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德育,那么虽然我们坚持激发学生的兴趣,但是提高兴趣基础上的思想,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选材不可为兴趣为最终出发点,兴趣是第一出发点,而最终出发点是选材的思想性问题。突出思想性,兼顾兴趣,才是最后我们要达到的设疑目标。

二、课堂灵魂之心——破疑

关于破疑这个研究课题,教师充当的并不是主要的角色。教师在这个环境是做到的是配合学生,做好配角这个角色。做好配角,无非就是引导和点拨。

引导是运用于学生自主破疑之前的环节,是引学生进入正确的方向。在学生破疑最初的似懂非懂时,像破开一层薄薄的纸,或者破开一层坚硬的冰层,引发学生向着某一方向进行思考。引导不是让教师给出答案,而是教师不轻易表态,却能够让学生在自由的思考的同时,方向性保持目标明确的教学破疑辅助过程。

点拨,看似和引导具有一致性。是的,点拨是引导的延续,但又不和引导一摸一样。点拨是具体对学生自主破疑进行指导。可以是一对一的点拨,也可以是一对一学习组的点拨,也可以是对整个班级课堂的点拨。无论是个别点拨还是课堂点拨,都没有剥夺学生的自主破疑地位。但是,不同于引导环节的是,引导过程中,教师是配角,要依据学生这一主角的变化而变化;点拨环节,在破疑过程中,教师是导演,让学生的角色扮演在教师这个导演的点拨下,画龙点睛,上升一个层次,让学生这个主角从演员转行成明星一样,归纳出,课堂破疑真正的正确结果。

作为主角的学生,自主破疑不是完全依赖天赋而进行的学习过程,破疑是可以总结出有规律可循的。经常听有的老师说:“学生连题都读不懂。”这应该是破疑中学生遇到的最原始的问题,也就是弄懂设疑到底要学生破解出材料问的是什么,要回答的是什么,依据学过的哪些知识。这是解决破疑的基本功,那么就要理解疑问设置的疑问词,大体都是由“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疑问词所演变。破疑的类型大体有“说明类”“意义类”“原因类”“启示类”“辨析类”和需要学生思维能力发挥的“列举类”“建议类”“认识类”等。

对于破疑的组织形式,在破疑的自主学习过程中,形成小组,进行合作探究是学生自主破疑的好方法。小组合作探究机制,是最快提高学生破疑能力的组织方法。这也是经过杜郎口等学校实践检验过的好方法。

无论现在流行何种教学模式,对于初中思品课来说,设疑和破疑是各种模式都需要进行的备课和授新课的关键。

初中思想品德课是一门艺术,思品老师的教学不只在于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在于激励和激发。而教学的实质就是设疑和破疑的过程。在进行设疑和破疑的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培养学生对于是非美丑的识别能力,在设疑和破疑的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挖掘教材内、外材料的教育性,充分培养和树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等,才是真正上好了初中的思想品德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