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数字通信论文

数字通信论文

数字通信论文

数字通信论文范文第1篇

回顾通信发展的历史,我们发现了一个非常有趣有过程:1832年莫尔斯发明了电报,它传送的信息是由众所周知的点划码组成的,即人类最早的通信是采用数字方式进行的。以后贝尔又发明了电话,并由此造就一个电信产业。一个多世纪以来,以电话服务为主的电信业走了一条成功之路,取得了极大的发展。然而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电信业务也从早期的电报、电话发展到今天多种业务并存的局面,通信的规模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通信又进入了数字时代。20世纪90年代信息革命的浪潮,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号角声,信息和知识爆炸式的增长,特别是因特网商用化后的迅猛发展,使传统的电信业受到巨大的震动和冲击。带给我们的启示是,问题的核心在于“信息”。在信息和知识已成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战略资源和基本要素的时代中,人们更加需要随时随地获取信息,原来点对点的固定电话通信方式已远不能满足需求了。人类需要宽带的无线通信技术,来满足多媒体化、普及化、多样化、全球化和个性化的信息交流。无线通信是指采用电磁波进行信息传递的通信方式。早在1897年,马可尼使用800KHZ中波信号进行了从英国至北美纽芬兰的世界上第一次横跨大西洋的线无电报通信试验,开创了人类无线通信的新纪元。在无线通信初期,受技术条件的限制,人们大量使用长波及中波进行通信。20世纪20年代初人们发现的短波通信,直到20世纪60年代卫星通信兴起前,它一直是远程国际通信的重要手段,并且目前对应急通信和军用通信依然有一定实用价值。

20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产生了传输频带较宽、性能较稳定的微波通信,成为长距离大容量地面干线无线传输的重要手段。模拟调频传输容量高达2700路,亦可同时传输高质量彩色电视信号;尔号逐步进入中容量至大容量数字微波传输。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频率选择性色散衰落对数字微波传输中断影响的发现及一系列自适应衰落对抗技术与高状态调制与检测技术的发展,使数字微波传输产生了一个革命性变化。特别应该指出的是20世纪80年代到90年展起来的一整套高速多状态自适应编码调制解调技术与信息号处理及信号检测技术,对现今卫星通信、移动通信、全数字HDTV传输、通用高速有线/无线接入,乃至高质量磁性记录等诸多领域的信号设计与信号处理及应用,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信息化,人们要通信息化开创新的工作方式、管理方式、商贸方式、金融方式、思想交流方式、文化教育方式、医疗保健方式以及消费与生活方式。无线通信也从固定方式发展为移动方式,移动通信发展至今大约经历了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20年代初至50年代初,主要用于舰船及军有,采用短波频及电子管技术,至该阶段末期才出现150MHZVHF单工汽车公用移动电话系统MTS。

第二阶段为50年代到60年代,此时频段扩展至UHF450MHZ,器件技术已向半导体过渡,大都为移动环境中的专用系统,并解决了移动电话与公用电话网的接续问题。

第三阶段为70年代初至80年代初频段扩展至800MHZ,美国Bell研究所提出了蜂窝系统概念并于70年代末进行了AMPS试验。

第四阶段为80年代初至90年代中,为第二代数字移动通信兴起与大发展阶段,并逐步向个人通信业务方向迈进;此时出现了D-AMPS、TACS、ETACS、GSM/DCS、cdmaOne、PDC、PHS、DECT、PACS、PCS等各类系统与业务运行,频段扩展至900MHZ~1.9GHZ,而且除公众蜂窝电话通信系统外,无线寻呼系统、无绳电话系统、集群系统、无中心多信道选址移动通信系统等各类移动通信手段适应用户市场需求同时兴起并各显神通。

第五阶段为90年代中至今,随着数据通信与多媒体业务需求的发展,适应移动数据、移动计算及移动多媒体运作需要的第三代移动通信开始兴起,其全球标准化及相应融合工作与样机研制和现场试验工作在快速推进,包括从第二代至第三代移动通信的平滑过渡问题在内。对于第三代移动TMT-2000纷纷参与标准的制定,经多次融合努力在1999年10月25日至11月5日芬兰赫尔辛基召开的ITU-RTG8/1第18次会议上5类RTT技术标准共6种方案成为最终结果。中国的TD-SCDMA方案也已成为其中之一。应该指出,UTRAWCDMADS及TIAcdma2000MC的相应起步样机已经诞生,包括以GSM、csmaOne后向兼容为基础的第二代半过渡设备(G)EDGE、cdmaIS-95BHDR(2.4Mbit/s峰值速率,64QAM调制)及cdma2000-1X等亦已推出。

此外,为接续Internet移动游览应用的无线应用协议(WAP)与无线连接技术蓝牙(Bluetooth)已经产生。从网络的角度来看,接入网可分成有线接入网和无线接入网、光缆同轴混合接入网、铜线电缆、对绞线、电话(一般为铜线)接入网等等;无线接入技术是近些年迅速发展起来的新技术领域,它从概念上产生了一个重大的飞跃,即不需要缆线类物理传输媒质而采用无线传播手段来代替部分接入网甚至入网的全部,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提高灵活性和扩展传输距离的目的。无线接入网品种繁多,如移动卫生系统,蜂窝移动通信系统,集群通信系统,一点到多点微波通信系统,微波蜂窝的无线本地接入系统(PHS、PAS、PACS、DECT)等。短距离之内的接入技术主要有蓝牙(Bluetooth)、红外线、DECT、IEEE802.11和共享无线接入协议(SWAP)/HomeRF等系统。继广域网(WAN、Wind、AreaNetwork或城域网,MAN,MetropolitanAreaNetwork)、局域网(LAN,LocalAreaNetwork)之后,最近人们又提出了“无线个域网”(WPAN、WirelessPersonalAreaNetwork)。这一新概念将小范围应用提升至网络理论的高度。在短短的时间,WPAN成为一个受人瞩目的新热点,WPAN的研究组成立不到1上,就演变为IEEE的专门工作组IEEE802.5(即WPANWorkingGroup,于1999年3月成立),可见其受重视的程度。

比较而言,Bluetooth系统更具有代表性,它正根据WPAN的概念向前发展。事实上,Bluetooth和WPAN的概念相辅相成,Bluetooth已经是WPAN的一个雏形。从它最初由Ericsson,IBM,Inter,Nokia和Toshiba公司作为原始发起组织而推出,1年多时间已吸引了近2000个国际上有影响的公司参与。1999年底,美国的4家公司3COM,Lucent,Microsoft和Motorola,与上述5公司一样作为Bluetooth的发起组织,使它在与SWAP、IEEE802.11等类似应用标准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发展前景更加明朗。为了推动Bluetooth的发展,Bluetooth的标准是非专利的,Bluetooth已成为目前通信领域的一个新热点,预计不远的将来就可成为小范围无线多媒体通信的国际标准。总之,无线通信技术前景一片光明。

2、我国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

当前,中国是世界各国通信技术运营商和设备制造商关注的焦点,大家都希望在中国的市场上占有自己的发展空间和市场份额。移动通信在中国发展十分迅速,中国移动通信的走向一直为世人所瞩目。1987年11月,我国广东正式开通了第一个TACS制式模拟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实现了移动电话用户“零”的突破。1994年底,广东又首先开通了GSM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至1995年,全国已15个省、市也相继开通了GSM移动通信网。迄今为止,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面上都建设了GSM网,实现了国内和国际的全自动温游。目前我国正在积极准备在21世纪初期开展第三代移动通信的商用试验。

从1987年至今,我国移动电话用户数的增长很快,尤其是GSM网更是以人们始料不及的速度在迅猛发展。这主要是因为GSM系统在技术和经济方面均比TACS系统有较大的优势,更重要的是我国在GSM运营领域引入了竞争机制,促进了GSM网的发展。我国的移动通信用户已超过了8000万,位居世界第二。

近10年来,我国在移动通信领域的科研、设备生产等方面也取得了可喜的进步。国产移动通信设备—交换系统、基站和手机等都已经投入生产,并陆续投放市场,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开发和研究也正与世界同步。可见,中国无线通信在运营业与制造业上已取得了第一阶段的成功。

3、今后无线通信技术的趋势

21世纪的电信技术正进主一个关键的转折时期、未来十年将是技术发展最为活跃的时期。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以及IP技术的兴起,正深刻的改变着电信网络的面貌以及未来技术发展的走向。未来无线通信技术发展的主要趋势是宽带化、分组化、综合经、个人化、主要特点体现为以上几个方面:

(1)宽带化是通信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随着光纤传输技术以及高通透量网络节点的进一步发展,有线网络的宽带化正在世界范围内全面展开,而无线通信技术也正在朝着无线接入宽带化的方向演进,无线传输速率将从第二代系统的9.6Kbit/s向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最高速率2Mbit/s发展。

(2)核心网络综合化,接入网络多样化。未来信息网络的结构模式将向核心网/接入网转变,网络的分组化和宽带化,使在同一核心网络上综合传送多种业务信息成为可能,网络的综合化以及管制的逐步开放和市场竞争的需要,将进一步推动传统的电信网络与新兴的计算机网络的融合。接入网是通信信息网络中最具开发潜力的部分,未来网络可通过固定接入、移动蜂窝接入、无线本地环路入等不同的接入设备,接入核心网实现用户所需的各种业务。在技术上实现固定和移动通信等不同业务的相互融合,尤其是无线应用协议(WAP)的问世,将极大地推动无线数据业务的开展,进一步促进移动业务与IP业务的融合。

(3)信息个人化是下世纪初信息业进一步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而移动IP正是实现未来信息个人化的重要技术手段,在手机上实现各种IP应用以及移动IP技术正逐步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移动智能网技术与IP技术的组合将进一步推动全球个人通信的趋势。

(4)移动通信网络结构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随着网络中数据业务量主导地位的形成,现有电路交换网络向IP网络过渡的趋势已不可阻挡,IP技术将成为未来网络的核心关键技术,IP协议将成为电信网的主导通信协议。随着移动通信通用分组无线业务(GPRS)的引入,用户将在端到端分组传输模式下发送和接收数据,打破传统的数据接入接式。以IP为基础组网,开始了移动骨干网IP应用的实践。

4、无线通信技术在数字社区中的应用

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为实现数字化社区提供了有力的保证,数字化社区提供了有力的保证。数字化社区的特点是信息的交流非常的广泛和方便,无论是实验室、办公室还是家庭,计算机及其外设的应用越来越普及,社区中的设备也都有电脑控制。如果它们之间的通信仍然采用有线方式的话,这将给使用带来很大的不便。Bluetooth技术为我们建立一个全无线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Bluetooth标准已制定了和计算机以及与Internet、PSTN、ISDN(IntegratedServicesDigitalNetwork)、LAN、WAN、xDSL(xDigitalsubscriberloop)等网络的接口协议,其目标是用单一的Bluetooth标准来建立起和众多国际标准的连接。目前它用1Mb/s的速率已完全可以胜认这些工作,将来根据IEEE802.15的发展计划,可以将速率提高到20Mb/s以上。我们可以使用无线电缆来连接办公室和家庭中的电子设备,甚至包括键盘、鼠标等也采用无线传输。我们拥有一个无线公务包,以便携计算机和掌上计算机为代表,采用无线方式和其他设备或网络相连接,使我们拥有一个可流动的办公室。

Internet和移动通信的迅速发展,使人们对电脑以外的各种数据源和网络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数字照相机、数字摄像机等设备装上Bluetooth系统,既可免去使用电缆的不便,又不可不受内存溢出的困扰,随时随地可将所摄图片或影像通过同样装上Bluetooth系统的手机或其他设备传回指定的计算机中。PDA(PersonalDigitalAssistant)装上Bluetooth系统后,采用无线方式收、发E-mail甚至浏览网页将更为方便。Bluetooth的硬件电路可以做到微型化,在Headset上应用非常合适。装上Bluetooth系统的Headset可以使它和手机进行无线连接,也可以使人在小范围内自由走动地打电话、收听音乐,在较大的范围内召开电话会议。微型化、低功耗和低成本的特性给Bluetooth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开拓了近乎无限的空间。例如,Bluetooth构成的无线电电子锁比其它非接触式电子锁或IC锁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和适用性,各种无线电遥控器(特别是汽车防盗和遥控)比红外线遥控器的功能更强大,在餐馆酒楼用膳时菜单的双向无线传输或招呼服务员提供指定的服务(如添茶、加饮料等)将更为方便等。利用蓝牙做出来的传感器可以随时监视家庭中的冰箱存量的变化,从而随时反映出用户所需要的物品,如果再连接到Internet上的话,可以实现网上购物。

数字通信论文范文第2篇

为保证通信保障工作的科学、合理、有效的实施,需要对数字集群通信保障工作中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和预估,目的是防患于未然,一方面可以规避风险,在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改变实施方法,从根本上消除特定的风险因素。另一方面进行风险控制,在可能出现问题之前做好问题解决的方案,达到快速处理和解决问题的目的,将损失控制在最低限度。结合多年工作经验,消防系统数字集群通信保障工作中存在的风险主要可以归纳为技术类风险、组织管理风险及来源于内外部的其他风险。

1.1技术风险技术风险主要来源于数字集群通信系统和网络本身,比如数字集群通信制式的选择关系到配套技术是否完善、与其他网络是否兼容互通、终端设备是否兼容等问题;终端设备商提供的终端设备是否安全可靠;网络设备商的提供能力及网络质量是否能够保证;新技术冲击下数字集群通信是否能够有稳定表现等等。由于相关技术及配套设施不成熟、不完善、不配套导致的技术类问题,严重影响设备的稳定性和局限性,是数字集群通信保障工作中可预见的较大风险。

1.2管理组织风险管理组织风险主要来源于组织内部,由于人力资源调配不合理、保障机制不完善、应急预案不充分、各部门配合不流畅等问题引发的风险。管理组织类风险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制约通信保障工作的无缝顺畅进行。

1.3其他风险其他风险包括来源于外部的政策市场导向、自然灾害、人为破坏以及内部的投入资金风险等问题。

2数字集群通信保障工作的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的重点在于通过对风险的分析,制定相应的风险防控措施,以提高应对风险的能力。

2.1建立网络技术保障体系防范技术类风险,首先需要通过网络技术保障体系的建设来实现。网络技术保障体系采取分层设计,第一层为日常工作管理层,负责日常的维护、网络状态监测以及指挥级别较低时的通信保障;第二层为重大事件管理层,负责指挥级别较高活动的通信保障,包括应急预案的制定,应急通信设备的调用及实施等;此外,设置技术项目接口层,负责消防部门与设备供应商之间的接口,对网络数据进行监测和分析,排查故障,与设备商专业团队接口落实技术问题、组织技术团队、解决技术难题。

2.2建立组织保障体系要保证通信保障工作的顺利进行,必须要有强有力的组织管理体系支撑。在组织管理体系上,由消防部门重要领导、重点部门负责人及设备供应商负责人共同组成通信保障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网络保障的指挥处置、资源协调和信息。下设基础网络运行、核心网络保障、工程抢修、应急协调、后勤保障等五个团队。明晰各个团队的职责范围、工作流程、工作目标及考核原则,使组织体系能够促使通信保障工作顺利进行。同时,建立风险备案机制,将风险管理的相关内容进行分类整理,然后进行系统化的备案,以便日后查询和有效监督。

3结论

数字通信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教育信息资源;网络;数字资源;教育资源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03-0094-04

“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出现以来,不断地推动着传统的电化教育、计算机辅助教育的改革创新。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的根本要求,是将各种教育教学资源数字化,使之能够适应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需求、适应社会人才培养的需要,在全球范围内共享的教育信息资源,已经成为当前信息教育与相关学科领域的迫切课题。

一 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理论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1 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方面:

2002年,基于“欧盟数字化项目合作行动计划”而成立的“欧盟文化艺术与教育科学信息资源数字化部长级网络(Minerva)”设计统一欧盟信息资源数字化平台。2003年,Minerva构建了一个信息资源数字化的知识库。

2003-2007年美国博物馆和美国教育图书馆服务研究所两次发表长编研究报告《档案馆与图书应用技术与数字化现状》,对美国图书馆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进行了全面的调研。

理论探讨方面:

(1)项目规划与管理:2002年Minerva第六工作组为信息资源数字化项目规划制订了4个范畴17个指标;2004年美国教育图书馆学会(ALA)构建了图书馆信息资源数字化项目管理模型。(2)内容选择:2003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为信息资源数字化内容选择制订了一套包括5个大类49个细目的指标体系。(3)生产流程:2003年英国数字化技术咨询服务公司(TASI)对信息资源数字化产生所需的软硬件性能进行了详细探讨;法国国家数字化工程评析了现行各种元数据方案;Minerva第四工作组构建了生产过程管理的模型。(4)知识产权管理:2004年,Charles Duncan等人对英国国内图书馆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中解决知识产权的法律依据及实践进行了全面调查,给出了大量案例;同年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全面考察了数字技术对美国现行版权制度的挑战,探讨了各种可行的解决方案。(5)数字资源保存:国际组织“数字保存联盟”(DPC)每年举办一次数字资源保存的学术年会,至今已有11届;英国联合信息系统委员会(JISC)制订了2002-2005年英国图书馆数字保存战略;美国国家信息标准组织(NISO)也制订了数字保存指导性框架;2002年初创刊的网络期刊《数字文献保存季刊》是研究该主题的一种专业期刊。除此之外,在其他方面都有大量且较为深入的研究成果。

实践项目方面:

(1)咨询与培训:Minerva中心及各成员国分中心均提供完善的咨询培训业务;英国TASI公司和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泊尔希尔分校图书情报学院都是著名的图书信息资源数字化咨询培训机构。(2)生产系统:欧盟每个成员国都建立了分工合理且专业性强的信息资源数字化生产系统,据资料显示,丹麦有12个机构从事不同类型文献的数字资源数字化生产,澳大利亚有15个,法国有10个。(3)项目:美国教育图书馆的“美利坚记忆工程(1989年)、美国科罗拉多数字化工程(2001年)”和目前实施的欧盟文化遗产与科学技术信息资源数字化工程等在图书馆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历程中影响教大。2005年,Google宣布同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等五个著名大学签定协议,将对他们的所有教育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并上网通过Google实行全文检索。

总之国外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蓬勃发展,理论实践都比较丰厚,跨国合作模式成功,生产系统比较完善,实践项目众多。

2 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国内相关立项课题有教育部部级“十五”规划重点课题“教育信息资源网络建设对策研究”、“网络资源与课程资源关系及价值实现途径研究”和“信息技术环境下教育资源开发和应用的研究”等课题;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广东省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体系框架与共享机制研究”等。

2007年5月辽宁省电化教育馆、中国教育技术协会、清华同方教育技术研究院、中国多媒体教学学报共同举办国家“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基础教育信息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研讨会上,与会专家们研究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效整合的模式和方法,信息技术环境对课程改革及区域教育均衡化发展的支持作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和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信息化时代教师培养与专业发展的新机制、新模式等问题。

2007年10月中国教育情报研究会年会暨“十一五”教育信息资源有效应用研讨会围绕主题“新时期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与热点”和国家“十一五”课题“优质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与有效应用研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教育部科技司、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联盟共同主办的“首届中国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论坛”以“网格技术推动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为主题,共同探讨如何搭建基础教育网格平台,促进学校间的横向联合与协作,探索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新模式;在广东省电教馆和珠岛宾馆召开“泛珠三角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程计划”研讨会就如何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进行了交流,就如何实现互联互动,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讨论,建立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推进泛珠三角区域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共享和利用,加快泛珠三角区域教育信息化进程。

2007年11月由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杨晓宏主编的《教育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图书,向广大读者系统介绍了教育信息资源的选择、搜索、整合、收集、加工处理、设计、制作、组织、管理和教育应用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实践方面:

国家图书馆、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LS)和西南信息中心都拥有大型生产系统。较大规模的项目有:全军院校图书馆已经数字化图书100多万种;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已经完成6TB信息资源数字化;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计划在未来5年建成总量达200TB的数字资源;中国学术期刊在2007年前完成了国内外200万种图书的数字化。具有代表性的数字化平台有:TRS、清华同方、成都国图、北大方正、北京义华和杭州麦达等,其中后四家产品已取得Calis认证。

理论方面:

通过对国内有关数据库检索,切题论文有100余篇,内容主要集中在教育信息资源网络建设对策、教育资源建设体系、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教育信息资源共享机制、教育信息资源开发相关标准、国内实施项目与国外情况介绍

和问题与对策、教育资源数字化内容选择原则、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项目配置、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资源库建设等九个方面。其中对教育信息资源网络建设、教育资源建设体系、数字产权论述较多且颇具深度,代表性的有胡小勇、祝智庭、刘启、刘春、雷淑霞、王学东、贾晋、詹斌等;胡小勇、詹斌、胡铁生、徐林、邹霞等;对区域教育信息资源优化整合与共建共享模式、教育信息资源共享机制、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相关标准、国内实施项目与国外情况介绍、问题与对策有系统的探讨;而对教育资源数字化内容选择原则、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项目配置、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资源库建设等三个方面研究涉猎甚浅。

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理论的提出是在项目负责人前期研究成果――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项目“城乡优质教育信息资源整合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与借鉴国内外研究的成功经验,来研究在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的内容选择、项目规划配置、生产流程与管理、数字资源保存与利用等内容是一项非常具有科学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的研究。

二 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分析

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的目标是:首先将教育信息资源中具有较高价值的教育资源数字化后通过因特网向公共用户读者提供浏览,已实现教育信息资源本身的教育传播价值,也即教育信息资源的数字存取;其次是保护易碎载体资源,即教育信息资源数字保存。该课题目标对数字化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都有直接关系。

1 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项目规划

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理论主要研究内容有: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项目的目标确定、项目成本解析、项目成本节约方法、产权许可方式、项目实施方式选择、项目实施原则等。

2 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实施规范框架研究

首先界定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实施中采用规范的含义和等级,然后对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实施生命周期中所包括的主要阶段(项目准备标准框架、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主文档保存与管理标准框架、元数据描述标准框架、教育信息资源数字资源标准框架、资源共享标准框架等)应采用的规范和指导原则进行研究。

3 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生产流程研究

界定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的生命周期包括项目规划、数字化内容选择、数字化生产、元数据析取、数字保存、数字资源、项目管理和有关标准框架等阶段。研究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生产流程,是整个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中的关键环节之一。首先探讨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生产过程,包括生产准备、资源数字化转换以及文本资源的抓取,详细地对各个过程进行分析。

4 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的内容选择

内容选择是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的一个重要步骤。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理论主要研究:以网络知识理论为依据,探讨其理论和实践,并对其选择原则进行分析。其包括: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内容选择的原因、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内容选择的理论与实践、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内容选择的原则。

5 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的数字资源保存

数字资源保存体系的基本价值在于提供用户可信任的数字资源的存取能力,确保数字资源的质量,并有利于数字资源的开发利用。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理论将运用网络知识理论的原则方法设计教育信息资源数字保存的基础模型、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策略、数字迁移与数字仿真比较研究、教育数字迁移风险管理、保存性元数据等,并从数字资源获取模块、数字教育保存模块、资源数据管理模块、教育系统管理模块、保存计划模块和数字资源访问模块等的角度,对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内容保护与存取的基础模型进行研究。

6 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的数字资源保存系统

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理论主要研究:教育资源数字保存系统质量保证标准框架(包括:管理质量标准框架、性能质量标准框架、用户服务质量标准框架、技术支持质量标准框架)、教育资源数字保存系统认证等。

7 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的数字资源

数字资源是其生命周期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面向用户教育提供服务的重要窗口。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理论主要研究教育数字资源平台――网站的质量控制途径。

8 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的应用与管理研究

教育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的应用。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理论结合教育系统论原理来分析和总结有关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理论。从最初的课件设计应用到当前的网络环境下的教育信息资源建设,以多媒体课件、知识平台和网络教育信息资源为三个截面,对有关教育信息资源开发经验进行初步分析和总结。

在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主文档存储与管理规范框架中,以教育理论为依据,探讨文档格式、存储介质的选择、保存策略等方面的规范;分析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特性的基础上,探讨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开发的作用机理,并针对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的有效开发提出科学的对策和建议。

三 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理论研究的策略和方法

1 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理论研究的策略是:

(1)通过以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为主的一系列教育活动,构建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的规范框架、生产流程,改变知识资源工程中教育资源数字化生产的数字主文档以及由该主文档所派生的各种完整副本是原始教育信息资源的复制,理论上讲保留了原始教育资源和教育信息资源中所有重要信息,并可以对它们的存储介质和文档格式进行适当的迁移和对他们的信息内容进行必要的修复和备份,就可以达到永久保存的目的,进而形成完整的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项目目标、项目成本、生产流程、产权许可、项目实施方式、项目实施原则、人力资源组合和项目实施管理等。

(2)在考察国内外有代表性的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课题的基础上,以建构主义教学教育网络理论为依据,分析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的生命周期,探讨每个周期阶段涉及的主要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现阶段一些可以解决方案。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生命周期主要包括课题规划、数字化内容选择、数字化生产、元数据析取、数字保存、数字资源、课题管理和有关标准框架等阶段。

(3)在构建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项目的规划时,除了应用教育学、逻辑学、信息学、传播学的理论外,还应以系统论所提示的一系列科学理论、原则作为指导思路。从教育信息化的环境与网络知识理论、数字化教育思想相结合的角度,以数字教育理论为指导、网络知识理论为依据,运用理论联系实际以及现代系统科学的方法,以实验、实施等实践技术为目标定位,由此进行系统研究与实践探索。站

在数字化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提升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课题的社会价值。

(4)从社会需求对教育信息资源的要求,站在学科研究的前沿,广泛搜集国内外研究资料,运用数字时代教育理论的变革与方法研究教育信息资源,从面向社会需求的角度探讨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的标准;研究工作将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借鉴国内外经验、数字时代教育理论与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的特点相结合等原则。

(5)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是一类成本高昂的项目,降低成本的主要方式是本项目解决的首要问题。将采用减少人力成本、项目外包、自动化、优化生产流程和强化质量管理等方面来进行探讨是当前的现实问题。

(6)教育信息资源数字保存系统是实施教育信息资源数字保存的工具,构建质量保证标准并以此对其进行认证是实现其可信任的保证,也是确保教育用户长期有效访问的关键。

(7)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网站是公共教育用户实现数字存取的平台,其质量高低对教育用户需求的满足程度有重要影响,这类网站的质量控制是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研究的关键之一。

(8)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内容的选择是一项比较困难的工作,因此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理论将如何从产权保护、原始文献知识价值、用户保障、原始文献物理特性、数字保存、避免重复数字化、技术条件限制和成本效益等方面来探讨是项目实施的重点。

2 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理论研究将采用以下方法:

(1)通过深入实地访问、座谈和问卷调查、文献调研、网上调研、信函调研与实地调研相结合,掌握当前国内外相关课题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第一手资料等实际情况,供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理论参考借鉴,为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理论提供事实依据。

(2)通过专家会议,系统分析设计与比较分析研究相结合。对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理论研究提出的创新理论框架结构和内容结构方法、原理、概念等相互关系进行科学评价和预测。通过INTERNET网络检索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及时掌握国际最新动态和最新成果。

(3)大量借鉴管理学、信息学、社会学、教育学、教育技术学、图书情报学、传播学、信息系统论及计算机科学等学科原理或方法。向国内外有长期实践经验的知名专家和信息机构咨询并吸收他们的研究成果和经验,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工具,收集、传递和整理信息。

四 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理论研究的发展前景

在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项目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经验,结合我国教育信息化研究的现状的基础上,首次系统地从教育用户需求、教育信息化发展角度,运用图书情报学、信息资源学、教育学、信息经济学、社会学、教育技术学、系统论及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的原理相结合,来构建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项目的规划框架、生产流程、教育资源数字化内容选择、数字资源保护与有效开发的创新服务系统,并结合影响项目规划各阶段系统构建的诸要素(包括:项目准备标准框架、教育资源数字主文档保存与管理标准框架、元数据描述标准框架、教育数字资源标准框架、资源共享标准框架),来探讨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项目的实施标准框架、数字保护系统的应用与管理、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开发,为我国数字化教育实施规范提供参考、为数字化教育服务平台的建设提供创新与发展的路径。具有前沿性。

数字通信论文范文第4篇

对消费者购物选择具有重要的影响,但日益增加的海量信息导致了信息过载等问题?因此,

判断和识别评论信息的有用性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采用文本挖掘和统计分析方法,从

评论信息特征和评论者信息两个角度,对在线评论获得有用投票数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并通过亚马逊商城的用户评论样本,具体研究了各因素的影响作用?研究发现:评论评分对

在线评论的有用投票数具有负向影响,而评论信息丰富性和历史评论有用性评价对其具有正

向影响?

〔关键词〕电子商务;在线评论;

有用性投票;文本挖掘

DOI:10.3969/j

.issn.1008-0821.2014.01.004

〔中图分类号〕F71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号〕1008-0821(2014)01-0018-05

Study on Impact Factors of Votin

g for the Helpfulness

of Online Reviews in E-commerce

Chen Zaifei Xu Feng

(School of Management and Engineering,Nanjing University,Nanjing 210093,Chin

a)

〔Abstract〕”BZ〗Online reviews have become the important reference for consumers,shoppin

g,but the increasing mass information results in information overload.So judgeme

nt and identification of helfulness reviews have important research significance

.Using text minning and statistic analysis methods,this paper studied the determ

inants of voting for the helpfulness of online reviews,from the viewpoint of inf

ormation features and reviewer information of online reviews.And this paper anal

ysed the impact of each variable on helpfulness of online reviews,based on onlin

e user reviews of Amazon.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review rating had negative i

nfluence on the number of helpfulness votes;review information richness and revi

ewers helpfulness of previous reviews had significant positive influence on th

e number of helpfulness votes.

〔Key words〕e-commerce;onlin

e reviews;helpful votes;text mining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网络购物已逐渐为广大消费者所接受?中国电

子商务研究中心报告显示,2012年,我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规模同比上涨30.83%,达到7.

85万亿元,网络购物规模不断扩大[1]?与传统购物不同,在网络购物中消费者无

法通过实际的体验对商品进行判断,因此其他消费者的购物体验对其购买决策具有重要的参

考作用?然而,急剧增加的网络评论数量在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加全面信息的同时也带来了信

息过载等问题,影响消费者对在线评论信息的判断?在大量的在线评论中快速识别出有用的

评论,对提高消费者的决策效率,改进电子商务平台服务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对评论有用性研究中,如何对评论有用性进行量化是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目前,电子商

务网站上针对商品评论有用与否的投票功能,设置了有用和无用选项,并且投票结果就显示

在评论下方,这方便了研究者对评论有用性的定量分析?以前研究中,大多采用有用投票数

与总投票数的比值作为评论有用性的度量值,比值越大,则评论有用性就越高[2-5

],但这种衡量方法存在两个问题:(1)当消费者投票数较少时,这一比值不能准确反

映评论的真实价值;(2)没有投票的评论未被纳入研究范畴?Cao和Duan指出,投票数多的

评论往往能得到更多关注,由于投票数少的评论吸引力较小很难再获得更多投票,因此采用

商品评论的总投票数来研究评论有用性的影响因素[6]?事实上,在线评论的总投

票数仅仅反映了消费者对评论的关注,不能反映消费者对评论价值的认可,基于此,本文以

亚马逊网站手机评论数据为基础,对在线评论有用投票数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如何提

高消费者的有用投票数,为消费者决策和电子商务平台管理提供参考?

1 理论分析与假设

1.1 理论分析

在线评论作为网络口碑的一种形式,在商品营销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已

经引起国内外许多学者的关注和重视,在线评论有用性研究即为研究内容之一?

Ghose和Ipeirotis以搜索型商品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评论主客观倾向,主客观倾向混杂度以

及评论可读性对在线评论有用性的影响[2]?郝媛媛通过对电影评论数据的实证研

究,详细分析了评论情感倾向及其混杂度?评论主客观性及其混杂度对在线评论有用性感知

的影响作用[4]?严建援从文本内容的角度,研究了评论深度?评论表述客观性等

对评论有用性的影响作用[5]?而彭岚以传播学说服理论为基础,构建了在线评论

有用性影响因素模型,提出评论等级?评论者好评率,评论阅读者互联网使用经验是影响在

线评论有用性的重要因素[6]?Cao和Duan通过文本挖掘的方法,研究评论体裁?

评论语义特征对评论有用性的影响,发现相对于其它因素,语义特征对评论有用性的影响作

用更加显著[2]?殷国鹏等则从信息采纳和社会网络视角,探究了影响消费者采纳

在线评论信息的原因,实证发现,评论长度?评论星级和评论者中心度显著影响评论有用性

[7]?

从前述研究出发,本文认为评论的有用投票数既可以反映消费者对评论的关注,又能帮助消

费者对评论信息价值的判断,因此本文采用评论有用投票数代表评论有用性,从评论信息特

征和评论者信息两个方面分析在线评论有用投票数的影响因素?

1.2 研究假设

1.2.1 评论评分

评论评分是消费者对商品总体效用的评价,其范围一般为1星到5星,其中1星为差评,5星为

好评,3星是中性评价,一般不带有明显的感彩,或兼具正面和负面评价?Pavlou和Dim

ka(2006)指出,ebay上商品的正面和负面评论比中性评论包含更丰富的信息,对消费者决

策更有参考意义[8]?郝媛媛(2010)也发现,在线评论的情感倾向对评论有用性

存在影响,极端评论对评论有用性有正向影响[4]?因此,评论评分对消费者判断

评论价值存在影响?5星评论通常描述的是商品和服务的优点,1星评论一般反映商品和服务

中存在的问题,这两类评论可以改变目标商品给消费者带来的预期效用(增强或削弱),帮

助消费者缩小商品搜寻范围,从而有利于消费者减小搜寻成本,提高决策效率?因此,本文

提出假设H1:

H1:在线评论获得的有用性投票数与其评分有关,且极端评分对其评论有用投票数具有正向

影响?

1.2.2 评论信息易读性

易读性,可以反映文本阅读和理解的难易程度?Nikolaos et al(2012)运用FOG?ARI等英

文文本易读性(readability)公式,分析评论阅读的难易与评论有用性评价之间的关系,

指出在线评论的易读性正向影响消费者对评论有用性的判断[9]?在汉语可读性的

研究中,孙汉银(1992)认为汉字平均笔画数?句均汉字数?多笔画字数等对汉语阅读难易

程度存在影响[10];张宁志(2000)认为句长?非常用词数量等会影响汉语文本

的易读性[11],本文借鉴汉语可读性的研究结论,选择评论的字均笔画数?句均

汉字数以及多笔画字数作为测试变量,分析中文评论易读性对评论价值感知的影响?评论的

文字笔画复杂,单句评论所含字数越多,会增加阅读者准确理解评论内涵的难度;笔画较多

的汉字通常代表具有较高的字形复杂度,为生僻字或者不常用字的可能性较高,消费者遇到

较难识别的字的概率较高,影响消费者流畅地阅读评论文本?基于以上论述,提出以下假设

H2a:在线评论的字均笔画数对在线评论有用投票数具有负向影响?

H2b:在线评论的句均汉字数对在线评论有用投票数具有负向影响?

H2c:在线评论中包含的多笔画字数对在线评论有用投票数具有负向影响?

1.2.3 评论信息丰富性

Mudambi(2010)认为,评论信息深度可以提高评论的诊断性,增强消费者信心,帮助消费

者做出购买决策[12]?信息丰富的评论,通常包含更多的商品特性?商品性能及

商品使用体验等内容,所传递的信息更加全面,也更具深入性?消费者阅读信息丰富评论后

,能够获得关于商品多个方面的信息,有利于增强其对商品的了解,降低在网络虚拟环境下

选择商品时的不确定性,提高消费者判别商品价值的能力,因此,评论信息丰富性会影响消

费者对评论价值的判断?基于上述论述,提出以下假设:

H3:评论信息的丰富性对在线评论的有用投票数具有正向影响?

1.2.4 评论者信息

评论者具有不同的特征信息,其特征信息对消费者判断在线评论的有用性具有重要的参考价

值?Forman(2008)研究了评论者信息公开对消费者购买意愿和商品销量的影响,信息公开

的评论者评论对商品销量的影响作用更加显著[13]?Ghose和Ipeirotis(2010)

研究发现,评论者的历史信息对其评论有用性存在显著影响[14]?评论数量和评

论者所有评论获得的总有用投票数?评论的总投票数,是在一些网站(如亚马逊)上可以得

到的评论者信息?本文中将评论者的评论数量和历史评论有用性评价作为研究变量,分析评

论者信息的影响作用?评论者的历史评论有用性评价指评论者已评论获得的有用投票数

与总投票数的比值,用于表示评论者的评论的平均历史有用性和受认可度?

发帖数量可用于表示用户在网络社区中的活跃性[7,15],因此,评论数量,可

用来反映评论者参与网络讨论的积极性和活跃性?历史评论有用性评价高的评论者,通常具

有丰富经验和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其评论质量高,容易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和采纳?因此,

提出假设:

H4a:评论者的评论数量对在线评论有用投票数具有正向影响?

H4b:评论者的历史评论有用性评价对在线评论有用投票数具有正向影响?

1.3 理论模型框架

在以前研究及前述理论假设的基础上,本文主要分析评论评分?评论信息易读性?评论信息

丰富性,评论者评论数量?评论者的历史评论有用性评价对在线评论有用得票数的影响作用

,所构建的在线评论有用投票数影响因素模型,如图1所示?

2.1 数据收集

本文以亚马逊网站的商品评论作为数据来源,采用基于jsoup类库编写的java程序,抓取亚

马逊网站上评论者发表的手机评论,其中,jsoup是一款用于html解析的java类库,可通过D

OM或CSS选择器来解析和提取html网页上的数据,并为此提供了一套简便的API(详细信息见

http:∥/)?通过对抓取到的评论进行筛选,去除其中信息

不完整的评论后,获得有效数据2 489条,每条评论收集了以下内容:(1)有用投票数

;(2)评论评分;(3)评论标题;(4)评论正文;(5)评论者的评论数量;(6)评论

者获得的总有用投票数;(7)评论者获得的总投票数,对收集的数据整理后,作为实验样

本?

2.2 模型公式

对于评论信息丰富性,通常评论越长,其中含有的商品描述信息越全面,而且Mudambi(201

0)也将评论长度作为评论深度的测量变量[12],因此在构建在线评论投票数影

响因素的模型公式时,以评论长度作为评论信息丰富性的度量值,并且分别分析评论标题长

度和评论正文长度对在线评论有用投票数的影响作用?对于多笔画字,艾伟在20世纪40年代

,就曾以10画作为判断汉字笔画多少的标准,分析笔画数与汉字认知之间的关系[16

],本文也采用10画作为分段标准,以10画以上的汉字作为多笔画字,基于前述假设,建

立在线评论有用投票数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如公式(1)所示?为了减

小由异方差和偏态性所产生的误差,模型中的部分变量采取了自然对数的形式?

其中,helpRatei指第i条评论得到的有用投票数,rtae指评论评分,ti

Len指评论标题长度,conLen指评论正文长度,conNum是评论正文的字均笔

画数,conNumSen指的是评论正文中每句话所含有的平均汉字数,concplR

atio是指评论中多笔画汉字数与评论长度的比值,用于表示评论正文中多笔画字所占的

比率?reviewCount指评论者发表的评论总数,reviewhelp指评论者

的历史评论有用性评价的值?α为常数项,ε为残差项?经过对评论样本的整理和汇总,得

到评论样本描述性统计信息如表1所示?

2.3 实验结果分析

本文采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各影响因素与评论有用投票数进行回归分析,得到结果

如表2所示?为了保证统计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对各影响因素进行了多重共线性诊断,通常

方差膨胀因子VIF

检验,不存在明显的多重共线性问题?

本文的F值为128.456,R2和调整后R2分别为0.293和0.291,可见模型整体

拟合效果较好?

(1)从模型的回归结果看,评论评分对评论获得的有用性投票数具有显著影响(p

),相对于中性评价信息,极端评价信息被认为更有价值,假设H1得到验证?两者呈负相关

关系,即评论评分越低,获得的有用性投票数越多?负面评论通常描述的是购买和使用过程

中遇到的商品或服务方面的问题,反映商品存在的缺陷,为消费者呈现了购买商品可能存在

的风险,从而减小消费者发生损失的可能性,有利于消费者提前规避风险,对消费者选购商

品有着较好的借鉴意义,易被消费者采纳?

(2)评论标题长度,评论正文长度对其有用投票数影响显著(p

正,假设H3得到验证,即评论信息丰富性对评论有用性的感知具有正向影响?评论越长,评

论的信息量越大,含有的商品相关描述信息就越丰富?消费者在购买商品前,会参考已有评

论中的意见或建议,以更好的了解目标商品的质量和特性,而信息丰富的评论,可以为其提

供详细的商品性能?使用体验和售后服务方面的信息,帮助消费者提高决策效率,因此更能

引起消费者的关注,获得的有用投票数也就越多?

(3)评论信息易读性的3个衡量指标,字均笔画数(p

以及多笔画字数(p

有影响作用?但只有多笔画字数的回归系数为负,支持了H2c所提出假设,其它两项的系数

为正,与假设相反?笔画较多的汉字复杂度通常较高,易给阅读者带来阅读和理解上的困难

,多笔画字较多的文本,不利于阅读者准确理解其所表达的含义,因此,不易引起消费者的

注意?字均笔画数?句均汉字数呈现正相关,可能是因为单一的简单字和简单句组成的评论

,不能详细传递评论者的商品使用体验?商品选择建议等内容,较为丰富的汉字和句子的应

用,可以帮助消费者更好的了解评论者表达的内容?以后可以进一步分析,当字均笔画数和

句均汉字数超过某一阈值时,负向影响评论的有用性,即两者与评论有用投票数之间是否存

在倒“U”关系?

(4)评论者信息方面,评论者的评论数量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H4a的假设没有获得支持,

评论者的历史评论有用性评价通过了显著性检验(p

得到验证,即评论者的历史评论的平均有用性,对其新发表评论获得的有用投票数具有正向

影响?较高的历史评论有用性评价,表示评论者具有良好的信誉?专业的知识水平,其评论

对商品信息的描述详细准确,评论可信度高,对消费者选购商品更具参考价值,往往能够得

到消费者更多的关注,获得的有用性投票数也越多?评论者的评论数量影响不显著,这说明

,相对于评论者的评论数量,消费者更加关心其评论的质量和参考价值?

3 结束语

商品在线评论对消费者网络购物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大量的在线评论直接影响了消费者对有

用信息的获取?本文通过构建在线评论获得有用投票数量的影响因素模型,分析了影响在线

评论有用性感知的因素,发现评论评分?评论信息丰富性?评论者的历史评论有用性评价,

显著影响在线评论获得的有用投票的数量,而且本文采用评论易读性的多个衡量指标分析其

影响作用,部分获得了支持?

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管理启示,首先,评论信息丰富性对评论有用性具有正向影响作用,应该

引导消费者多发表一些内容充实,信息全面的评论,以吸引更多消费者对企业商品的关注;

其次,评论者的历史评论的质量对新发表评论的有用性具有正向影响,因此可以通过一定的

机制设计,鼓励信誉较好,评论质量较高的评论者多发表评论?

本文的研究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文只采用评论长度作为评论信息丰富性的度量指标,而

没有对评论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可能不太全面;本文没有考虑时间对评论获得有用投票数的

影响;另外,本文仅对手机评论进行分析,结论是否适用于其它商品评论,还需进一步地研

究?

参考文献

[1]2012年度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数据监测报告[R].杭州:中国电子商务

研究中心,2013.

[2]Ghose A,Ipeirotis P G.Designing Novel Review Ranking Systems:Predicting

the Usefulness and Impact of Reviews[J].Proceedings of the 9th Internationa

l Conference on Electronic Commerce,New York,USA:Association Computing Machin

ery(ACM),2007:303-309.

[3]Qing Cao,Wenjing Duan,Qiwei Gan.Exploring Determinants of Voting for the

“Helpfulness”of Online User Reviews:A Text Mining Approach[J].Decision Sup

port Systems,2011,50(2):511-521.

[4]郝媛媛,叶强,李一军.基于影评数据的在线评论有用性影响因素研究[J].管理

科学学报,2010,13(8):78-88,96.

[5]严建援,张丽,张蕾.电子商务中在线评论内容对评论有用性影响的实证研究[J].

情报科学,2012,30(5):713-716,719.

[6]彭岚,周启海,邱江涛.消费者在线评论有用性影响因素模型研究[J].计算机科学

,2011,38(8):205-207,244.

[7]殷国鹏,刘雯雯,祝珊.网络社区在线评论有用性影响模型研究——基于信息采纳与

社会网络视角[J].图书情报工作,2012,56(16):140-147.

[8]Hu,N.,Pavlou,P.A.,and Zhang,J.Can online reviews reveal a products true

quality?empirical findings and analytical modeling of online word-of-mouth comm

unication[J].In Proceedings of the 7th ACM Conference on Electronic Commerce,

2006:324-330.

[9]Nikolaos Korfiatisa,Elena García-Bariocanalb,Salvador Sánchez-Alonsob.Ev

aluating content quality and helpfulness of online product reviews:The interplay

of review helpfulness vs.review content[J].Electronic Commerc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2012,11(3):205-217.

[10]孙汉银.中文易懂性公式[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1992.

[11]张宁志.汉语教材语料难度的定量分析[J].世界汉语教学,2000,(3):83-88.

[12]Susan M.Mudambi,David Schuff.What Makes a Helpful Online Review?A Stud

y of Customer Reviews on [J].MIS Quarterly,2010,1(34):1

85-200.

[13]Anindya Ghose,Panagiotis G.Ipeirotis.Estimating the Helpfulness and Eco

nomic Impact of Product Reviews:Mining Text and Reviewer Characteristics[J].I

EEE Transactions on Knowledge and Data Engineering,2010,23(10):1-15.

[14]C.Forman,A.Ghose,B.Wiesenfeld.Examin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vi

ews and sales:the role of reviewer identity disclosure in electronic markets[J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2008,19(3):291-313.

[15]丁汉青,王亚萍.SNS网络空间中“意见领袖”特征之分析——以豆瓣网为例[J]

数字通信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本文从国家信息化建设、高校档案事业现代化发展、档案工作者的社会地位三个方面分析了高校档案室档案数字化的必要性及其意义;并从完善软硬件设施、数据库建设和提高档案室工作人员素质等方面论述了高校档案室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基本思路。

关键字:高校档案室;数字化建设 ;档案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高校正迈入数字化管理时代。档案数字化是指将不同载体形式、不同记录方式的档案信息通过计算机录入转化成计算机可以识别的数字形式,形成可供保管与利用的数字信息资源库。[1]对档案室档案进行数字化建设,有利于保护档案实体、方便档案借阅查询。笔者认为高校的档案室数字化迫在眉睫。

一、 高校档案室档案数字化的必要性和意义

1.高校档案室档案数字化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国家档案局于1996年把电子文件研究项目列入科技计划,1999年完成了《电子文件归档与归档电子文件管理规范》,同时要求各级档案部门积极地开展档案数字化建设的研究和实践。[2]因此,高校档案室必须做好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工作,以迎合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方针政策。

2.高校档案室档案数字化有利于推动高校档案事业现代化发展

在传统的档案文件管理时代,档案室的工作主要以接收、保管、查阅纸质档案为主。这一工作方式有极大的封闭性,容易产生“重保管、轻利用”的工作思想。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通过利用计算机和档案管理软件对文件进行收发、归档、鉴定、销毁、利用,使整个过程快捷、准确,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大大提高了档案室的工作效率,从而推动档案事业的进一步发展。[3]

3.高校档案室档案数字化有利于提高档案工作者的社会地位

传统的档案工作者,大多从事于比较机械的手工劳动,档案工作者的效率比较底下,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众对档案工作人员的评价。档案部门要想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必须提高自身的数字化水平。此外,档案工作者必须更新利用档案管理理念,有效利用和共享技术手段和方法,发挥其增值作用,从而提高档案工作者的社会地位、实现档案事业的跨越式发展。

二、高校档案室档案数字化的条件

1.信息时代的发展为档案室档案数字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网络的普遍使用,我们已生活在信息时代。这一时代为人们的生活、工作等各个方面提供了便利,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时空的限制,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正是由于计算机和扫描仪、复印机等各种软硬件的使用,才使档案室档案数字化成为可能。同时,在社会信息化的背景下,对档案室档案进行数字化的改革,正是顺应时代的潮流而必须实现的转变。

2.高校档案室档案的增多使其数字化迫在眉睫

近年来,各高校为培养更多的人才都在实施扩招政策。一方面,它使更多的学生能够迈入高等学府享受更高的教育;另一方面,它给学校各方面带来了竞争压力。原有的档案库房已不能满足逐年增多的档案文件,这促使档案室工作人员作出相应的更改。档案室档案数字化通过对档案内容的数字化扫描,在提供利用时,以查找电子档案为主,这样可以改变原有档案的存放方式,能够节省档案存放空间,容纳更多的档案文件。

3.档案室纸质档案的存在是数字化的必要准备

档案室纸质档案的存在是数字化的前提,任何需要进行数字化处理的信息都要以传统文件为载体。在数字化处理过程中,对文字、图片等用扫描仪将其转化成BPM图像文件格式存储于计算机中,然后制作成可永久保存的光盘,建立数字档案管理体系,也就是“双套制”管理的模式。这样既保证了原始档案的原始生态和永久保存,又方便了科研人员的查阅与研究的需求,也为今后的资源共享打下了基础。[4]

三、高校档案室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内容

1.完善相应的软硬件设施

建立档案室档案数字化,首先需要完善相应的软硬件设施。这主要包括三类:一类是数字档案信息采集设备,实现纸质档案、图纸档案等的数字化转换工作,包括扫描仪和计算机等设备;一类是数字档案信息存储设备,实现数字档案信息的存储与管理,包括服务器、磁盘阵列、关盘等设备;一类是档案综合管理系统软件,实现数字档案信息的管理与利用功能,包括档案著录、档案统计、档案检索、档案信息等功能。[5]其中,在数字化信息采集过程中,要根据不同信息载体形式,选择通用性好、存储容量大、存储质量好的存储格式,这有利于信息的流通,同时减少信息的流失。在数字档案信息存储过程中,制作成可永久保存的CD-R光盘,便于对档案文件的长久查阅利用。在实现档案信息的管理与利用时,应选择合适的档案综合管理系统软件。在服务器软件领域,存在着以各种版本的UNIX 和LINUX为代表的优秀者,它们既有稳定性、安全性的特点,又具有价格低廉的特点,因此可以作为档案综合管理系统软件的首选。

2.档案数据库建设

在数字化过程中,对档案室档案进行分类,整理成学籍、成绩、论文、科研成果等数据库,更方便用户的查阅利用。

学生学籍档案数据库。档案室工作人员可以根据网上招生的录取数据,收录每届学生的基本情况,形成学生学籍档案数据库。这一数据库的建设,有利于高校和用人单位鉴别学生的毕业证和学位证。

学位论文和科研成果档案数据库。结合每年毕业生提交学位论文电子版机会,将纸质论文和电子论文数据库一并归档,并及时采用扫描等方式补录以往学位论文全文,建立齐全的学位论文数据库。

学生成绩档案数据库。学生在每学期都有期末考试,待学校收录期末考试成绩时,档案室可借机汇总建立学生成绩档案库。

3.提高档案室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

为提高档案室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可定期对档案室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并实施定期考核适度。另外,可有计划地分期分批选送档案业务骨干到高等院校进修。同时,在招聘档案人才时,除考虑档案文书知识外,更要注重具备软件开发能力的人才,调整档案人员专业知识结构组成,更好地为高校档案数字化服务。

四、结语

高校档案室档案数字化已成为高校档案发展的必然趋势。面对这一机遇,我们必须不断改革和创新,遵循合理的原则、设立科学的目标、采取正确的方法、逐步走向完善,尽早实现档案室档案管理的现代化,使档案室工作的各个环节以更高的效率为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和其它各项工作服务。

参考文献:

[1]沙敏.高校档案数字化建设的认识与思考[J].科教导刊,2011,(2):171-172.

[2]饶永.简论高校档案数字化建设[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6):88-91.

[3]林丽群.高校档案数字化建设的思考[J].数字兰台,2008,(2):12-13.

[4]孙莹.“满族说部”档案室数字化管理初探[J].兰台内外,2005,(6):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