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多元智能理论论文

多元智能理论论文

多元智能理论论文

多元智能理论论文范文第1篇

1.1多元智能理论与地理教学目标的关系

初中地理教学的课程标准具有多样性,因而在地理教学中应依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析,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就初中地理课程《中国的疆域》为例,该课程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学会辨别中国的疆域图,并能够在空白地图上标注我国的重要邻国、海峡、岛屿。针对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可以将课程标准分为学习中国疆域图和借助疆域图辨别位置,在这一过程中,可以锻炼学生的空间智能、自然观察的智能、语言智能以及逻辑智能。

1.2多元智能理论与初中地理教学内容的关系

针对地理学科“借助中国地图辨别我国的地理位置和特点”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可以从培养学生的自然观察智能、空间智能、语言智能和逻辑智能等多方面智能。比如对于地理教材上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图、相关文字说明以及课后的活动题,学生应该把位置图的学习作为重点,总结中国在世界上的位置特点。

2.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初中地理教学

2.1树立新的教学理念

初中地理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基础的地理知识,并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而不是单纯以应试为目的。教师应充分了解传统教育的不足和缺点,运用多元教学理论,不断革新教学观念,从根本上转变自己的学生观、评价观和教学观,有意识地从多元智能的角度主动了解学生,认识学生和关心学生,寻找学生的优势,依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不断调整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对学生的评价。在教学中,教师应以地理学科特点为基础,拟定不同的教学方式,配合学生的智力组合特点,寻求适合学生的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2.2丰富教学方法和策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认识到学生思想的多样性和看待问题的多角度性,但其认知过程仍以具象思维为主。因而,教师在教学中应认识到每个学生的发展水平、智力结构是不同的,将教学设计多样化,把抽象的知识具象化,充分运用各种信息技术,动态化、多样化地展现地理信息,营造地理学习的氛围,记录并展示学生学习的成果,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创新思想,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找到学习并理解地理知识的不同途径。例如,教师在坚守麦哲伦航海时,由于大部分学生对世界地图了解程度不够,这时,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或地球仪,动态展示麦哲伦航海时的航线,或者是组织小组竞赛,询问航海的起点和终点,从而让学生理解麦哲伦航海对证明地球是球体这一结论的重要性。

2.3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教师可以开展各种与地理知识有关的兴趣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能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例如,教师可以制作我国各行政区的模板,组织学生进行拼图比赛;可以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组织活动让学生介绍自己的家乡的特征、自然环境、地方特色,将学习和生活有机结合起来;还可以安排学生组成小组介绍我国的各省的地理常识。

3.结束语

多元智能理论论文范文第2篇

多元化:加德纳的多元理论特别强调说:我们每一个正常人都同时存在上述相对独立的八种智能,而且这些智能都是同样重要的,不存在好坏优劣之分。可见,智能是多元化的。文化性:人是有文化的生命体。人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习惯等都反映出其文化和亚文化的特点。人们对智力的理解会随着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而有所不同,表现的形式自然也就不一样了。差异性:八种智力的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的组合在每个个体身上得以表现,使得每个个体的智力都各具特色,各不相同。实践性:智能的实践性是指个体在社会实践中处理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可以概括为:在现实生活中遇见问题(尤其针对比较困难的问题)以后,解决处理的一种能力;或是能够迅速地发现新知识,创造新产品的能力,即创造能力。开发性:其实,智能的发展水平是可以开发的,而且智能的高低关键也在于开发。那么,如何来开发学生的智能呢?我们一直都在朝这方面努力。

2.职业院校财务会计教学现状

职业院校会计专业学生的智能特点可以用五个字来形容“双缺双丰富”“双缺”,其一,学生基础知识相对来说比较薄弱,语言文字智能和数学逻辑智能都比较欠缺。其二,行为举止习惯方面也比较欠缺,即自我认知智能较薄弱。由于厌学连带了一系列不好的习惯。“双丰富”,其一,兴趣爱好比较广泛。虽然他们不喜欢学习,可是他们往往又有一些其他方面的特长,如音乐、美术或是体育运动等,表现出更多的“多元智能”。其二,个性发展相对来说比较丰富。教师在财务会计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这么一种现象:“轻原则重规则,轻理论重实务,轻素质教育重技能教育”。可能也是迫于一些考试和来自于学生就业方面的压力,大多数教师喜欢的做法是以教会学生最基本的会计制度和一些具体的操作方法为任务,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大部分都沿袭了应试教育下传统的学习习惯,只是在被动地接受知识,可以说是严重的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

3.多元智能理论在财务会计教学中的应用

教育的目的是以多元化的方式来挖掘、提升个体的智能。具体表现在:强化优势智能,提升弱势智能,最终,使被教育者的各智能协调发挥至最高水平。

3.1教学目标多元化

笔者认为职业院校根本任务是培养“适应建设、生产、管理、服务等这些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站在会计教学的角度上理解,财务会计的教学目标是通过会计的教学,让学生能重点掌握会计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能够关注国际学术前沿问题的前进动态,与此同时还要让学生具备在专业学科领域中能综合运用所掌握的财务知识,用理论知识来指导实践。因此,教学目标应该体现多元化的特征,在教育的同时,教师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会计职业道德,加强其自身修养,强化其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从而营造出一种浓浓的人文教育氛围,让学生接收文化熏陶的同时,陶冶其情操,让其感悟并内化为基本品格,也就是说学校教育培养的人才不但要“高技能”,更要“高素质”。

3.2课堂教学多元化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这一观点解析,学生个体内部的智能结构有着差异化和多样性的特征,因而,智能的表现也就大都不同了。有的学生特别会总结概括,语文和英语学得不错,那说明他语言文字智能较强;有的学生特喜欢写写算算,思维比较敏捷,他表现了一定程度的数学逻辑智能;有的学生人际关系很好,有一定的组织才能,喜欢作报告、搞活动,有人际交往智能表现较突出….因此,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观察学生,分析学生的智能特点,再结合会计专业的具体要求,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来适应学生,实施“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让他们发挥自己的独特优势,成为有个性的专业化人才。

3.3评价方式多元化

曾经看过著名漫画家丰子恺的一幅画,大致涵义便是用以讽刺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总是喜欢用单一的标准去要求学生,就像园丁拿着剪刀把冬青剪切的平整如一,而这种方法其实是不可行的。笔者认为,我们应该用客观、多元和全方位的眼光来评价学生。在评价方法上应采取多种方式: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定时和平时相结合;学校和家庭、企业相结合,切忌一考定终身。其实,我们应该有必要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教育评价制度,这样对会计的教育能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从而提升会计教学质量。

3.4实践方式多元化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观点有说到:每个个体在正常的环境和条件中,给予外界刺激,或是凭借个人自身的努力,就有加强和发展自己智能的可能,也就是说,智能发展水平的高低并不完全是先天决定的,更重要的是来自于后天的教育培养。大量的事实证明,学校里教会了学生大量的理论上的基础知识,而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环节却比较薄弱,甚至可以说是很不理想。由此可以看出,为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能结构所需,很有必要给他们创造一个学以致用的机会和环境来锻炼,学校和企业合作便是最佳的平台,是教育的和谐运作模式,尤其是对于我们职业院校来说,更是如此。

4.结束语

多元智能理论论文范文第3篇

1983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和教育学家霍德华•加德纳在他的《智能的结构》(FramesofMind:TheTheoryofMultipleIntelligences)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他在书中说:“一种人类的智能,必定伴随着一组解决问题的技巧,使人能够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或困难;如果需要的话,还使人创造出有效的产品……”[2]771999年,他又出版了《重构多元智能》(IntelligenceReframed:MultipleIntelligencesforthe21stCentury)一书。书中提出了智能的更精确的定义:“一种处理信息的生理心理潜能。这种潜能在某种文化背景之下,会被激活以解决问题或是创造该文化所珍视的产品。”[3]27加德纳的多元智能具体包括:言语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和存在智能。“这些潜能能否被激活,取决于人类个体所处的特定文化背景的价值观,取决于那种文化背景所提供的机会是否允许,还取决于人类个体在他本人、家庭、老师和其他人影响下所做出的选择和决定。”[3]27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一个人所包含的多种智力与其所在群体的总体平均数或者与其自身的智力平均数相比,高于“平均数+标准差”的智力就可以称为优势智力,低于“平均数-标准差”的就是弱势智力。每一个人的智力结构中都有3—4项智力可以称为优势或者弱势智力[4]1。

二、从多元智能理论视角寻求对问题学生的教育管理对策

1.转变教育观念:追求平等,尊重差异学校教育“重智轻德,重分数轻心理”的现象告诉我们,教育观念是产生“问题学生”的祸首之一。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不同的个体,具有不同的智能组成结构。每个人都是平等的,都是聪明的,教育应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机会,促进其各种智能发展,不应人为制造“问题学生”。加德纳认为虽然每个个体都具有多种智能,但不同个体拥有的智能的量是不同的。在具体教育情境中表现为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智能优势和智能弱势。教育应该尊重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要树立乐观的学生观。加德纳认为,每一个人都是潜在的天才,只是表现形式不同。对待“问题学生”,教育者要看到的是“学生”,而非“问题”。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和弱势智能,所以并不存在“优生”“差生”之分。教学中教师应理解包容“问题学生”,公平的爱护每一个学生,这样才能达到转化“问题学生”的目的。

2.转换教育方式(1)因材管理。传统的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对处于青春期且自尊心强的学生来说,他们很容易叛逆,这样的教育方式不仅达不到教育的目的,还可能使问题恶化。因此,教师要多研究学生心理,掌握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特点,平时多观察学生的行为举动,了解其性格特征及智能优势和智能弱势,因材管理,这对于转化“问题学生”极为重要。①为“问题学生”提供展示自己优势智能的平台。教师应精心设计形式多样的活动,比如学习活动、社会活动、游戏、智力竞赛、文艺活动等。“问题学生”通过在各种活动中自由充分地表现自己的兴趣、特长和潜力,可以感受与他人之间的相互友谊、需要和依存,感受被尊重的快乐。这样有助于树立“问题学生”的自信心,减轻其自卑感。②利用优势智能发展弱势智能。首先,通过认真观察,发现“问题学生”的优势智能和弱势智能;其次,帮助“问题学生”分析其在优势智能中所具有的特点,引导“问题学生”把在从事优势智能活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智能特点和意志品质,如持久的注意力、积极主动的思维和克服困难的勇气等迁移到弱势智能领域中。这样就能利用优势智能带动弱势智能的发展,进而促进“问题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2)德育优先。迫于升学率的压力,不少学校中存在着“重分数轻心理”、学校德育流于形式的现象。学校政策倾向于成绩好的学生,而学习基础差的学生则不被重视,还有可能受到同学或老师的讽刺嘲笑,长此以往的冷落,会使他们变得孤僻、自卑。一旦丧失了学习的信心,没有了追求上进的动力,学生便会自甘堕落,慢慢地演变成“问题学生”。因此学校教育管理中应当德育优先,教会“问题学生”做人。如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所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格完善的人”。要使“问题学生”明白“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教师眼中没有“优生”“差生”之分,有的只是人格魅力高下的人。不管学习成绩好与坏,只要道德修养好,教师平等的喜欢和尊重每一位学生,良好的品德会让人终身受益。这样就把“问题学生”的注意力由单纯的学习转移到个人行为修养的培养上来。(3)自我管理。学生通过正确的自我评价,能有效的实现自我监督和自我控制。因此,引导“问题学生”经常反思自己的行为习惯,并对此作出正确的评价,对于“问题学生”自觉理性的控制自我行为,冷静的处理问题是极为重要的。教会“问题学生”自省,教师自己就要对“问题学生”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首先应该包容“问题学生”所犯的错误,理解“问题学生”的心情。然后,引导“问题学生”多角度看问题,学会换位思考问题。

3.优化教学方式在应试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以往的教学强调知识灌输,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内容枯燥乏味。学生有厌学、逃学的现象,进而逐渐演变成“问题学生”。针对这种状况,教师要做到如下几点:(1)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可分为三类,即基础目标、提高目标和发展目标。基础目标是教学大纲和教材的最基本要求,要求每一位学生都要达到这一目标。提高目标就是在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对学科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和运用。发展目标则是引导学生思维向广度和深度扩展的目标[6]170。只有设计这样的教学目标才能才能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2)提供灵活开放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选择不能仅仅来源于课本,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搜集筛选适合学生学习的丰富且具有趣味性的资料,进行整理,精心设计。另外,还要考虑到所选内容要具有灵活性和开放性。(3)丰富教学手段。教师在课堂上应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的知识基础、智力结构特点将各种方法优化配置,培养学生的多种智力。比如进行小组讨论,分组比赛,辩论,利用网络视频辅助教学等等。(4)作业布置多样化。授课结束后,教师应设计众多的、有层次的作业供学生选择。如可以设计基础作业和附加作业。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完成基础作业的情况下,可以选做附加作业中自己感兴趣的项目。基础较差的学生只要完成基础作业即可。这样既能减轻学习困难学生的课业负担,也能满足学有余力学生的需求。

4.在学校体制中应设专职人员负责对学生“指导”针对班级授课制的缺陷,同步统一的教学,缺乏灵活性,难以完全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无法顾及到所有学生独特性的发展。因此要想真正实现因材施教,预防和转化“问题学生”,就要有专门的人员来负责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情感等问题进行指导。“在一些教育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早已形成作为独立教育职能的指导。在英语国家,采取指导概念,以指导代替训育。指导作为独立教育职能,定义为:为了个人的幸福和社会效益,在每个人努力发现、发展各自潜力的整个时期对其援助的过程。”我们实际工作中的指导成分,是班主任工作的范畴,这里就出现了问题。首先,班主任工作繁琐,根本无暇顾及各个学生的指导;其次,班主任自身尚缺乏明确的指导意识。由此,形成作为独立教育职能的指导,切中时弊,在学校体制中应设专职人员负责对学生的“指导”。

三、结语

多元智能理论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多元智能;语文教学;学生主角

中图分类号:H319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人除了言语语言智能和逻辑数理智能两种基本智能外,还有视觉空间关系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反省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每个学生都在不同程度上拥有上述八种基本智力,这些智能代表了每个人不同的潜能,语文教师应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在教学中因材施教,开发学生潜能,做到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一、全面实施教学目标,关注学生终身发展

多元智能理论主张教学目标的全面性。加德纳认为,学校教育的宗旨应该是开发多种智能并帮助学生发现适合其智能特点的职业和业余爱好,学校教育的目标并不只是培养学生的智能或基本学科内容和技巧,而是学生必须对待定的学习主题有深入的理解,有进一步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多元智能是达到好的教育的助手,多元智能理论不仅在帮助学生的学习上有特别的功用,而且在帮助学生达到某种有价值的成人角色状态方面也有特别的功用。应试教育过分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解题能力的发展,教学目标单一化,只面向少数学生,片面追求升学率。过分片面发展、培养精英、着眼眼前。

多元智能的教学目标是利用个别差异的心理表征的不同方式,以多元智能为教学上的“多元切入点”,在目标制定上变单一的教学目标为多元素质目标,着眼于全面发展,全体发展,未来发展,为所有的学生提供健康发展的多元途径,实现真正的理解,并使教学与学生的现实及将来的生活真正相联,在发展个性的同时,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二、尊重学生主体,凸显学生主角地位

多元智能的教学强调教学过程中学生角色的主动性。这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

一是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主体间的关系,强调尊重学生的重要性,以“学习者为中心”是多元智能教学的根本倡导,这种“中心”强调教师对学生主体角色的认同。

二是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积极的一种实践活动。加德纳在教学中强调学生的参与,他提倡为学生准备范围更广的可供选择的课程。学生的自主选择,在多元智能的教学中与建构主义的观点一样,被看为是学习和教学中“建构”过程的开始。在教学评估中,加德纳更是重视儿童自我评估的重要性。他认为学生通过对自己的评量分析,会产生对自己学习的反思,从而能对自己的学习和发展具有更自觉的责任。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学生主体的理念,教师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和课程的实施者,更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承担着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任务。在教学中,教师要发扬民主,加强互动,创设各种活动情境,多激励,使学生有信心,想方设法让学生在课堂中活跃起来,使他们成为课堂的主角,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态度和能力。不要一味的灌输知识,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实践能力、质疑能力、创新能力,给学生成功的机会,促进学生多元智能发展。

三、适时调整预设,关注课堂生成

多元智能理论是一种“内在建构性”的学习观,在对教学本质及特点的理解上,多元智能理论与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有相同之处,即都强调每个人都是以自己的方式来理解知识和建构自己对事物的认识的。因此,多元智能理论在教学别关注学习者个体智能的差异对教学的意义。加德纳强调学校教育的改革必须重视“学生个体的差异”,同时将教学过程界定为一种生成性的过程。加德纳没有直接论述教学过程的这种生成性,但在他的着作《受过训练的智能》一书中提出,在多元智能理论的基础上要建立理解的课堂教学,而这种理解的课堂教学就是“重在理解的建构主义者的课堂教学”。借用建构主义的观点,我们可以将教学过程的生成性理解为两个方面:一是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这种知识的构建以同化和顺应两种方式进行。二是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

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才能担当起首席的责任。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心理特点、生理特点,了解学生的知识积累、个体差异、整体水平,只有把学生的基础了然于胸,全面掌握学生实际,才能知道学生的需要,才会预设课堂可能发生的种种情况。

教学设计的内容不能低于或高于学生的知识起点,动态生成的课堂要求我们不仅课前充分把握学生的起点,课堂上还要根据学生的反映适时调整预设内容。预设不应是单向的、封闭的、主观的线性教学设计,而应是多维的、开放的、动态的板块式设计,要留出生成的空间——可能出现的问题与应对策略。根据对学生知情意的了解,留出体验、发现、探究、偶发等的空间。摒弃那种看似严密的环环相扣的线性流程,设计几个不同的动态发展的板块。这几个板块可以根据学生的基础、目标的调整、偶发的因素、教学的需要随时调整,穿插变化,目标可升可降,环节可先可后,方式自主选择,手段灵活多样。面对不同的学生,产生的问题会多种多样,只有充分预设,适时调整,才不会手足无措,课堂也因而变成不断创生、深化的动态生成的课堂。

四、认同个体差异,发展多元智能

加德纳提出要开发人的多元智能,即语言文字智能、数学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旋律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等。多元智能理论与语文课堂的结合应有两层含义:

一是充分认同学生对文本的多元理解。

二是利用学生在其他方面的优势智能来为发展语言智能服务。在教学过程中变一元讲读为讲读、穿插音频和视频、组织讨论、指导表演等多元教学方法综合运用,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培养合作精神,发展人际交流智能,达到交流与提高的目的;通过自编、自导、自演课本剧,培养身体运动智能、自我认知智能,加深理解文本;利用信息媒体的多样性使原本抽象枯燥的内容变得形象直观,培养视觉空间智能、音乐旋律智能。在作业布置上变一元抄写为听说读写看演等多种综合操练。

我们要充分认识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和语文教学目标多元化的特点,发挥不同智能在教学中的不同作用,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以适应各种类型的学生,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多元智能健康发展。

参考资料:

[1].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9

多元智能理论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多元智能理论语文作业观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推进,语文新课程已由最初的实验阶段发展到全面实施阶段,课程设计、开发、实施、评价等各个环节都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然而,在这次新课改中,作业并没有真正得到足够的关注和重视。语文作业长期沿用传统教学理论中的作业模式,作业功能被窄化,作业往往局限于课程知识的再现;作业的内容强调学生的死记硬背、机械训练,注重重复与模仿,而学生语言实践能力等则被冷落了;作业远离学生的生活世界,作业只关注知识目标的达成,无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与方法,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更是难以体现;作业的“大一统”使得学生的个体精神自由缺失;作业过程越来越注重作业本身的客观性,缺少学生、教师与作业之间情感态度的真实互动。于是在“应试文化”的影响下,作业就演变成“教的补充”、“教的强化”,失去了作业应有的教育意义。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走出语文作业的困境,减轻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多元智能理论为语文作业的改革提供了有意义的突破口。

一、多元智能理论简述

多元智能理论是由哈佛大学教授,当代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他将智能定义为:“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或社会中,解决问题或制造产品的能力。而这一问题或这种产品在某一特定文化或特定环境中被认为是有价值的”[1]。也就是说,智能是一个人在现实生活情景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出新产品的能力;智能的发展是情景化的,智能是一定文化背景中学习机会和生理特征相互作用的产物[2]。据此理论,智力的基本性质是多元的,即智力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智力的基本结构也是多元的,即各种智力不是以整合的形式存在,而是以相对独立的形式存在。在此基础上,他提出并陆续完善了八种基本智能:语言智能、逻辑智能、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多元智能理论在批判传统智力观和教育观的基础上,通过对智力的发现扩大了学习的内容领域和知识的表征形式,进而促进以往被忽略的智力的开发,充分地发掘出个体身上隐藏着的巨大潜能,从整体上提高人的智力素质。加德纳认为每个人与生俱来都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多种智力,每一种智能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具有同等的重要性。但是智能的发展因社会环境和教育条件的差异而有所不同,每个人的智能都具有独特的表现方式,在正常的条件下,只要提供适当的环境与具体指导,加上个体本身的努力,每个个体都能发展和加强自己的任何一种智能。由此可知,多元智能的核心教育思想是:“人的才能是多元的,教育的起点不在于儿童原先有多么聪明,而在于教师怎样使儿童变得聪明,在哪些方面聪明”[3]。

二、多元智能理论视野下的语文作业观

多元智能理论自兴起以来,引起了心理学界和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它不仅挑战了传统的智能理论,更为重要的是,对于教育者而言,多元智能理论可以用来指导我们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对语文作业改革也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1.树立个性化的作业观

多元智能理论主张个性化的课程观和“对症下药式”的教学观,即讲究课程个性化设计和因材施教。因此,以往那种“一刀切”、“大一统”的作业方式已很难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设计者应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来设计作业,提倡“分层作业”、“自主选择型作业”等。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可以将学生的水平层次(学生个体差异)与知识层次(语言知识与技能)结合起来,在作业的量和作业的难度上进行分层。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智力优势和兴趣指向,设计难易程度、数量、内容、形式等不同的作业,让学生自主选择。这样可以使学生能以向他人(包括自己)展现他们所学的、所理解的内容的方式去了解和掌握教学材料,并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机会,使完成作业的过程成为学生展示自我,升华自我的过程。

2.树立全面发展的作业观

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观要求教育者应根据不同学生的智力特点和教学内容的不同选择和创设多种多样适宜的、能够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充分展示的教育方法、手段和策略。为此,加德纳提出要“为多元智力而教与学”,“以多元智力来进行教与学”。教师的职责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即为发展学生的潜能,制定科学灵活的教育计划,创造多种展示智能的情境,给每个学生以多样化的选择,采取多种策略指导教育学生,把学生培养成不同类型的人才。这一理念体现在作业设计中,就是要摈弃以往的以某一种智能发展为目的的作业观,树立多元智能全面发展的作业观,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采用丰富多样的作业形式,如:听、说、读、写、看、唱、演等多种作业形式并用,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3.树立开放的作业观

传统的语文作业形式单一,不分层次,不容选择;作业内容单调,背课文,完成课后练习或配套练习等容易让学生产生厌烦情绪;作业的评价只关注是否符合标准答案,一味追求答案的绝对性,僵化了学生的思维。基于多元智能理论,开放自是题中应有之义。所谓作业设计的开放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内容开放,使得作业具有一定的思考性、实践性和探究性;(2)形式开放,跳出纸笔模式,编演型、探究型、实践型等作业为学生搭建成长平台;(3)答案开放,使之有一定的迁移性、开放性和不确定性。开放性作业设计可以较好地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有效地激发学习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拓展学习的空间,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为其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4.树立多元的作业评价观

多元智能理论提倡以人为本的主体性评价,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化,重视自评、互评的作用;强调评价的激励和促进发展的功能。然而,在评价的主体上,传统的作业评价基本上是以教师为主体的单一的他人评价,教师处于权威的主体地位,师生之间是一种机械的、冷漠的、戒备的“检查和被检查”的关系,这种评价容易引起学生的对立、抵触情绪,不利于发挥评价的激励和促进发展的功能。在评价的方式上,教师往往采用给分数或划等次的办法;或者写些教条化评语,缺乏感染力,没有人情味,以致于作业评价丧失了教育激励的功能,失去了教益。在评价的标准上,过于强调答案的绝对性、唯一性,过于关注结果而忽视了过程。为此,基于加德纳提出的“个人为本的评价”,应该采用多元的作业评价。作业评价将由对纯知识结果的关注转向对学生发展的整体关怀。(1)评价主体多元化。在作业评价时,改变过去静态的分离式评价,采用动态的参与式评价,让学生也参与进来。采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总评等多主体评价,把评价权交给学生,真正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主体意识。(2)评价方式多样化。学生的语言素养是多个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这就要求评价方式多样化,注意各种评价方式之间的优势互补。此外,在作业评价中,要承认学生的差异,考虑学生的不同起点,使得评价体现差异性和创造性,实施“分层评价”。

综上所述,多元智能理论是以学生为本的一种极富人文关怀的理论。在其理论视野里,作业的内容应是丰富多彩的,形式应是多种多样的,评价应是多元化的。应确立以学生为本的、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的作业观,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学生的人格得以尊重,学生的情感得以体验,学生的生命得以发展。

参考文献:

[1][美]霍华德・加德纳著.沈致隆译.多元智能[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