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关于友情的作文

关于友情的作文

关于友情的作文

关于友情的作文范文第1篇

真正的友谊600字初中作文素材一

培根曾说过:“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是的,朋友是人生的无价之宝。或许人人都有许多朋友,但不可否定的是,不可能人人都有真正的友谊。要想得到真正的友谊并不容易,它需要用忠诚去播种,用热情去灌溉,用原则去培养,用谅解去护理。

真正的友谊在于同舟共济。一个人,要想在成功时找一个朋友十分容易,而在失败时却十分困难。因为,他们怕你会给他们带来麻烦,这样的朋友不过是一些势力的奴隶,他们屈服于权力,永远不会得到真正的友谊。正因为如此,一个人倒霉时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够看清他朋友的真实面目。纪伯伦说过,和你一同笑过的人,你可能把他忘掉;但是与你一同哭过的人,你却永远不忘。是的,患难见真情,经历磨难的友谊怎能不是真正的友谊?

真正的友谊又在于那真言不讳,坦诚相待。朋友之间应当取长补短,不可一味阿谀奉承。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缺点,作为朋友就应该指出来,一个责怪自己的朋友远远胜于一个向你微笑的敌人。唐太宗李世民视魏征为知己,就是因为魏征直言极谏,及时纠正李世民的错误,才得以使唐朝繁荣昌盛。魏征死后,李世民万分悲痛,说道“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明对错。如今爱卿已死,我以何人为镜?”历史告诉我们,真正的友谊需要直言不讳。

真正的友谊还在于不分你我。一个真正的朋友,他不会嫌弃你的失败,妒忌你的成功。因为在他心中,你的失败与成功就是他的失败与成功。不分彼此,这也是最难做到的一点。

“相交满天下,知己有几人。”这句诗正是对知己难求这一现实的真实写照。世界上没有比友谊更美好的东西,真正的友谊却很难得到,难怪鲁迅录书云:“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真正的友谊600字初中作文素材二

真正的友情不依靠什么,不依靠事业、祸福和身份,不依靠经历、地位和处境。他在本质上拒绝功利,拒绝归属,拒绝契约。他是独立人格之间的互相呼应和确认,他使人们独而不孤,互相解读自己存在的意义。因此,所谓朋友,是使对方活得更加温暖、更加自在的那些人。

友情因无所求而深刻,不管彼此是平衡还是不平衡。友情是精神上的寄托。有时他并不需要太多的言语,只需要一份默契。

人生在世,可以没有功业,却不可以没有友情。以友情助功业则功业成;为功业找友情则友情亡。二者不可颠倒。

人的一生需要接触很多人,因此,有两个层次的友情。宽泛意义的友情和严格意义的友情,没有前者未免拘谨,没有后者难于深刻。

宽泛意义的友情是一个人全部履历的光明面,但不管多宽,都要警惕邪恶,防范虚伪,反对背判;严格意义的友情是一个人终其一生所寻找的精神归宿。但在没有寻找到真正友情的时候,只能继续寻找,而不能随脚停驻。因此,我们不能轻言知己。一旦得到真正友情。我们要倍加珍惜。

来一次世间,容易吗?

有一次相遇,容易吗?

叫一声朋友,容易吗?

我们只能学会珍惜!每一个人都会有缺点,我们要学会用一颗宽容的心去对待每一个人,原谅他人就等于原谅我们自己,帮助他人就等于帮助我们自己,世界是美好的,不要把每一个人都想得那么邪恶,每一个人都是美丽的天使,他们用自己所学的知识造福人类,人与人是平等的,不会因为自己的家庭背景而低人一等或者高人一等,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样的,贫穷与富贵要靠我们自己的努力,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多做好事少做坏事,做事要凭良心做!!!

陕西汉中洋县马畅初中初二:倪萌莹

真正的友谊600字初中作文素材三

真正的友谊,不是互相猜疑,互相利用,而是学会去懂得她,关心她,信任她,甚至可以在你有能力的时候保护她。

真正的信任,不是只有现实中才有,也许现实中没有,但网络中就有,我现在就有一个简单的例子,我在冬天的夜晚,在百度贴吧认识了一个朋友,我们的关系不仅仅是朋友,还是姐妹,虽为网友相识,但我愿意相信她,虽然我曾经欺骗过她,但她也愿意相信我。

猜疑,其实“猜疑”这个词并不陌生,但我觉得它有些陌生,又有些熟悉,我与她只有真正的信任,从未有过一丝的猜疑,但百度贴吧不仅只有我们两个,和另一个她是猜疑不断,友谊无法延续。

利用,有时候你觉得你没有利用她,但也许会是你无意中就把她给利用,我不能说我没有利用过别人,但我同样不能说我一定利用过某个人,因为有的时候会是无意的利用,有的时候也会是故意的利用,还有的时候是互相的利用,如果对双方都没有害处,只有益处,偶尔的利用下也是可以的,但不要永远的利用。

其实,有时候你感觉自己已经完全懂得她了,可你真的懂得她了吗?不,你没有真正的懂得她,其实懂得别人也不是那么简单的,她需要什么,她喜欢什么,她是什么样的人,你真的知道吗?不,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隐私,当然你不可能知道那么全面。

关心,你知道真正的关心是什么吗?有的人帮助她就是关心,有的人陪着她就是关心,不,这些都不是真正的关心,如果你去帮助一个不需要帮助的人,岂不是帮错人了吗?真正的关心,首先你需要懂得她,了解她,信任她,当然不能盲目的去信任,必要的时候可以试着“藏心”和“读心”,真正的知道她需要什么,去真正的关心她。

只有以上几点都做到时,才算真正的友谊。

 

真正的友谊600字初中作文素材相关文章:

1.真正的朋友初中作文素材

2.以欣赏为话题的600字初中作文素材

3.以珍爱友情为主题作文600字左右

4.初一关于友情的作文素材

关于友情的作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社会反应理论;网店友好性;愉快和唤起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892(2013)11-0066-11

一、引言

在网店零售中,消费者是否能感受到网店表现出的某些特性呢?一些研究认为,消费者可能无法感知网店的特性,因为消费者面对的是冷冰冰的机器,网店中看不到人,无法与销售人员面对面的互动。但另一些研究发现,网店包含着一些拟人化和社会化的线索,这些线索表达了网店的某些风格,并且深深地影响着消费者。本研究想要探讨网店是否能够通过一些线索表现某种特性,如“友好性”等。在实体店,消费者可以感受到雇员或者商家的友好,那么网店是否也能表现出友好呢?如果能,是哪些线索表现出这种特性,又是怎样影响消费者的呢?

基于此,本文将探讨网店特性对消费者情感的影响效应,因为情感在消费者的购买决策中至关重要。具体而言,本文将探讨网店友好性对消费者愉快和唤起情感的影响效应。这一问题的探讨有助于网店经营者了解消费者的网上购物经历;指导网店店主进行网店设计和装修,创造友好的网店氛围使消费者长时间在网店停留,并且更频繁地光顾网店;帮助网店店主更好地管理与网购者之间的关系。

本文主要有两个研究目的:第一,我们将探索网店中哪些线索会增强消费者友好性感知,根据社会反应理论(social response theory),本文将挖掘出这些线索;第二,我们将探讨网店友好性如何影响消费者愉快和唤起,并且进一步探讨在网店友好性与愉快和唤起关系中,哪些变量会起作用?

二、文献回顾

(一)社会反应理论

社会反应理论(social response theory)是人机交互领域中的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们在与电脑交互的过程中,会觉得电脑具备某些人类的特性。人们会将电脑看作社会行动者(social actor)或一个伙伴,它不仅仅承担媒介的角色(Moon,2000)。在人机交互过程中,人们会以对待人的方式对待电脑,会对电脑表现出的各种特性或提供的各种线索做出回应。网购主要通过电脑完成交易,根据社会反应理论,人们就会对网店通过电脑呈现出的各种线索做出回应,就仿佛是回应实体店的服务人员一样。Steuer和Nass(1993)提出引发人们做出回应的四种线索包括:语言、人的声音、互动性和社会角色。

语言能塑造电脑的个性。Moon(2000)发现人们为电脑使用不同的文本语言时,会为电脑塑造“主动”和“被动”两种截然不同的个性。

声音能够为电脑塑造不同的社会角色。Steuer和Nass(1993)发现人们会对同一台电脑发出的不同声音做出不同的回应,仿佛一台电脑扮演不同的角色;人们会对多台电脑发出的一种声音做出相同的回应,仿佛多台电脑扮演一个角色。

互动性是另外一个社会线索,Liu和Shnnn(2002)认为互动性是一个三维构念,包括积极的控制、双向沟通和同步性。与电脑交互时,人们如果能与其双向沟通并且快速得到回馈,那么电脑就会被认为是一个社会行动者。

社会角色线索指的是当人们为电脑贴上某个角色标签时,人们就会像真实地对待那个角色一样对待电脑,如,人们若将电脑看作伙伴,那么它就是伙伴的角色;人们若将电脑看作导师,那么它就是导师的角色。

(二)网店友好性

在网店零售研究中,还没有学者直接提及网店友好性。Price和Amould(1999)对服务领域中商业友谊的研究发现,服务提供者和客户会共享包含某些内容和行为特征的商业友谊,商业友谊像其他友谊一样,包括情感、亲密、社会支持、忠诚和互相的礼物赠与。对于服务提供者而言,他们的一些特性,如友好性对于商业友谊的形成与维持至关重要。本文认为,虽然消费者在网店购物时,不像在实体零售店能够直接接触服务提供者,但是网店也可以通过电脑和其设计的各种线索明显体现其友好性。因此,本文将网店友好性定义为,网店通过各种线索向消费者表现出的友善与亲切。

(三)消费者愉快和唤起情感

Mehrabian和Russell于1974年提出“愉快一唤起一支配”模式(pleasure-arousal-dominance.PAD paradigm)。这一模式指出情感包含三个基本维度:愉快、唤起和支配。愉快维度指的是人们在情境中感觉到良好、快乐、满足和高兴的程度。唤起维度指的是人们在情境中感觉到兴奋、警觉、刺激、觉醒和积极的程度。支配维度指的是一个人在情境中受到限制或对情境控制的程度。每一个维度又将情感分为两端:愉快一不愉快,唤起一不唤起,支配—服从。Russell(1980)和Russelltffu(1989)认为这三个维度中的支配一服从这一维度可以省略掉,因为这个维度对消费者的购买经历和使用行为几乎不产生任何影响,愉快和唤起这两个维度就足以代表环境刺激所带来的反应。因此,很多学者达成共识,认为情感由剩下两个维度构成,即,愉快和唤起(PA)。愉快—不愉快是一种感觉状态,这种状态能够以自我报告(语义差别衡量)和行为表征(微笑)的方式进行评估。唤起一不唤起的状态就像一个刻度尺,尺的最左端是睡着的状态(sleep),尺的最右端是疯狂的兴奋,这种状态能够以行为表征(声音的快慢和高低)来衡量。

愉快和唤起除作为情感反应之外,也被用作对情感进行描述。为了捕捉与愉快和唤起有关的信息,1982年,Donovan和Rossiter完善了Mehrabian和Russell(1974)的工作,

使用PA量表来鉴别具体的情感状态。PA量表包括两个维度,每个维度包含六个不同的语义量表,具体内容是,愉快:满意的—不满意的(R);忧郁的—开心的;烦恼的—愉快的;绝望的—有希望的;快乐的—不快乐的(R);放松的—烦人的;唤起:迟钝的—紧张的;狂热的—懒惰的(R);刺激的—放松的(R);平静的—兴奋的;唤起注意的—未能唤起注意的㈣;昏昏欲睡的一高度清醒的(R代表反向编码)。

三、假设的提出

(一)网店友好性线索

根据社会反应理论,引发消费者反应的线索包括四种。对于声音,社会反应理论指人的说话声音,而不是网店使用的音乐,考虑到网店很少使用人的说话声音促销产品或作为背景音乐。因此,除去声音这种线索外,本文将根据剩余三种线索设计友好的网店。

语言。对于网店而言,语言主要是书写语言,并且这些语言会表现出网店的特性。使用亲切的、带有真挚感情的语言会让人感觉更加友好。

互动性。因为双向沟通和及时的反馈是人际沟通最重要的两个因素。因此,体现网店友好性的互动线索应该是能够与客服双向沟通,而且能够收到客服的同步反馈,且在沟通过程中,客服人员表现出了热情、礼貌和友好的态度。

社会角色。为一个实体设定社会角色非常简单,那就是为它贴一个标签。人们会倾向于把这个标签的表面价值赋予到这个实体上,并且接受这个标签代表的含义,因为怀疑标签代表的含义会需要更多的思考和认知资源。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当网店想要表达自己的友好性时,它可以告诉消费者:本店是“您购物的好伙伴”,“您的朋友”,用这些语言作为友好性的标签。

总之,根据社会反应理论,一个网店如果在语言、互动性和社会角色这三种线索上表现出友好性,那么网店的友好性就会大大增加。因此,本文假设:

H1:使用友好的网店语言、互动性和社会角色这三种线索的网店会使消费者感知到较高的友好性。

(二)网店友好性与消费者愉快和唤起情感

对于那些友好的网店,消费者会感觉到他们真诚的态度和交朋友的意愿,从情感上而言,消费者会更加愉快。营销领域的相关文献指出,越友好的朋友们越可能成为有价值的合作伙伴(Johnson和Selnes,2004)。如果交易一方越能感觉到另一方友好,那么他就越会对另一方有积极的情感,并朝着带来积极结果的方向行动(Grayson,2007)。Baker等(1992)发现友好的商店雇员会提高顾客的愉快和唤起情感。相比于不友好的网店,那些友好的网店会使顾客感觉到他们仿佛在与友好的雇员接触一样,顾客会感觉到更加舒服并且情感也更加满足,从而引发较高的愉快和唤起。由此,本文认为:

H2a:网店友好性正向影响消费者愉快。

H2b:网店友好性正向影响消费者唤起。

(三)网店友好性与消费者愉快和唤起关系中的调节变量及其作用

网店友好性向消费者呈现了各种友好线索和整体环境氛围,本文预测,这种特性引发的愉快和唤起情感会受到个人因素的影响。本文将主要检测环境反应性和享乐价值(hedonic value)这两个变量在网店友好性与消费者愉快和唤起关系中的调节作用。这些调节变量的选择主要依据对网店环境质量的研究,以及预研究中的焦点小组访谈。本文焦点小组访谈发现,除环境反应性可能影响网店友好性与愉快和唤起情感外,消费者购物时追求的享乐价值,也有可能发挥重要调节作用。下文将具体提出这些变量的影响作用。

1.环境反应性的调节作用

环境反应性被定义为消费者基于店铺的设计而做出光顾和购买决策的倾向。这种个性特征反映了消费者在多大程度上受到店铺环境的影响而做出在哪里购买,购买多少的决策,那些环境反应性强的消费者就是对店铺设计较为敏感的消费者。

就网店友好性而言,环境反应性强的消费者对于那些友好性线索和氛围较为敏感,他们容易被这些友好性线索吸引,从而引发较积极的情感,使愉快和唤起提高。因此,本文认为:

H3a:环境反应性会调节网店友好性与消费者愉快的关系。对于环境反应性较强的消费者,网店友好性对愉快影响效应会增强,网店越友好,愉快情感越强烈;对于环境反应性较弱的消费者,网店友好性对愉快影响效应没有显著差别。

H3b:环境反应性会调节网店友好性与消费者唤起的关系。对于环境反应性较强的消费者,网店友好性对唤起影响效应会增强,网店越友好,唤起情感越强烈;对于环境反应性较弱的消费者,网店友好性对唤起影响效应没有显著差别。

2.享乐价值的调节作用

享乐价值反映了消费者在购物时享受到潜在娱乐价值的程度和能够享受购物本身的程度。追求享乐价值的人们把购物看作是一种享受,而不是一种消极的“工作”或“任务”。能够从购物中获得享受的消费者意味着能够在购物体验中获得“享乐性利益(hedonic benefit)”。能够体验到购物的享乐价值意味着消费者在购物中感觉到了放松、自由、逃避和愉快。

就网店友好性而言,那些较关注享乐价值的消费者,网店越友好,他们会在这种氛围中感受到享受,无论是购物还是浏览都会非常惬意,会有较多的愉快和唤起情感。因此,本文认为:

H4a:享乐价值在网店友好性与愉快关系中起调节作用。对于较关注享乐价值的消费者,网店友好性会显著提高消费者愉快情感,网店越友好,消费者愉快情感越强烈。

H4b:享乐价值在网店友好性与唤起关系中起调节作用。对于较关注享乐价值的消费者,网店友好性会显著提高消费者唤起情感,网店越友好,消费者唤起情感越强烈。

为了进一步明晰这些变量之间的关系,本文列出下列研究框架图(如图1)。

四、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了组间实验设计来检验变量之间的关系,我们根据三种友好性线索设计了两种不同的网店。友好性网店包括三种线索,非友好性网店没有包括这三种线索。

为了验证这两种设计是否真的在友好性上有差别,本文进行了预测试。50名学生(女生23名)作为被试者参加了我们的预测试,他们被随机分为两组,每组人数为25人。我们向其中一组被试者展示了友好性设计,向另一组被试展示了非友好性设计,然后让被试者评估网店的友好性。网店友好性的测量参考了Grayson(2007),Price和Amould(1999)研究中友好性量表,共四个问项,均为七分量表,其中1代表非常不同意,7代表非常同意。问项为“网店给我的感觉很亲切”,“网店非常友好”,“网店就像对待朋友似的对待我,不光把我作为一名顾客”,“看得出来,网店希望跟我建立良好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友好性量表信度(α)为0.911。在友好性得分上,被试者对友好性网店的打分显著高于非友好性网店的打分(M友好=5.71>M不友好=3.42,p

(一)研究程序与样本

正式研究使用预测试中使用的两种设计,采用的是单因素组间实验设计。313名消费者作为被试者在网上参与了这一研究(样本特征描述参见下表1),被试者被随机分配看到其中一种设计。我们告知被试者,这是一个发展很好的网店要装修网店店面,但店主不知设计的网店风格是否会受到消费者喜欢,从而进行的调查研究。本文虚拟该网店名称为“君君服饰”,这一网店出售男女服饰,且市场定位的目标顾客年龄在18岁到30岁之间。本文操纵的三种线索主要出现在网店主页上,我们通过以下表2的不同设计来表现网店友好性。被试者看到的网店设计中,本文只操纵这三种线索有区别,其余线索均保持完全一致。

被试者被引导“想像你在这样的网店购物”,请记录你的感受;之后,本文测量了被试者的愉快和唤起情感、环境反应性和享乐价值;最后,被试者回答关于人口统计特征的问题,包括性别、年龄和家庭收入。最终,165名被试者在非友好性网店条件下回答了问题,148名被试者在友好性网店条件下回答了问题。

(二)测量

网店友好性的测量与预测试的测量一致。

本文参考Eroglu等(2003)与Ha和Lennon(2010)研究中对愉快和唤起的测量量表,即愉快有三个问项“不快乐的—陕乐的”,“烦恼的—愉快的”,和“忧郁的—开心的”,唤起有三个问项“放松的—刺激的”,“平静的一兴奋的”,“未能唤起注意的一唤起注意的”。本文借鉴这两位学者的量表,而非最开始的愉快和唤起量表共十二个问项,主要原因在于:一是,愉快和唤起量表基于环境心理学领域开发,在测量外部环境线索对愉快和唤起情感影响时,当外部环境(如实体零售环境、旅游目的地环境等)中包含的线索非常丰富时,使用原始量表效果更好。在网店情境中,消费者面对的只是一个虚拟环境,环境线索相对较少,所以直接使用原始量表不太妥当,借鉴网店情境中愉快和唤起的测量更加合理。

环境反应性的测量使用了Eroglu等(2003)研究中的量表,共四个问项,7分量表,1代表非常不同意,7代表非常同意。问项为:“当我购物时,我非常重视店铺环境”,“店铺的背景音乐、颜色搭配等会影响我购物”,“我发现我购物时,很重视店铺氛围”,“店铺布置会影响我购物”。

享乐价值的测量使用了Babin等(1994)研究中的量表,分量表,1代表非常不同意,7代表非常同意。三个问项测量享乐价值,这三个问项为:“购物时,我很享受”,“相比做其他事情,购物最让我享受”,“购物让我很放松”。

五、数据分析与研究结果

(一)信度检验

反映同一变量所有题项答案的一致性程度是信度,常用Cronbach α来度量。表3列示了问卷中五个分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表3中所有量表的信度系数在0.75以上,由此可判定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本研究使用的量表和问卷能满足研究的要求。

(二)效度检验

测量量表仅具有较高的信度是不够的,信度高的测量量表也可能无效,所以需要对数据进行效度检验。测量的效度是用来衡量量表在多大程度上反映概念的真实含义。量表测量的效度主要包括内容效度(content validity)和建构效度construct validity)。

在内容效度方面,本研究采用的问卷主要以一些学者的理论研究为基础,结合以往研究的量表和项目问项进行问卷设计,在问卷设计的过程中,本研究采纳了专家和被访者的意见进行修改之后确定而成。因此,研究中使用的量表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

建构效度,包含收敛效度(convergent validity)和判别效度(discriminant validity)。对于建构效度的检验主要通过验证性因子分析来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x2=224.17,df=109,x2/dr=2.05(x2/dr在2到5之间说明数据与模型的拟合可接受),p值为0.0000.90,这些指标说明本研究数据与验证性因子分析模型的拟合度较好。

收敛效度检验。根据Hair等(2006)的观点,评估收敛效度的标准共有三项:(1)所有标准化的因子荷载要大于0.5,0.7以上则更加理想。(2)组合信度要大于0.7。(3)平均提炼方差要大于0.5。由表4可见,所有题项的标准化载荷、组合信度和平均提炼方差均达到要求,说明本研究使用的量表有较好的收敛效度。

判别效度检验。根据Hair等的观点,评估判别效度的标准主要是比较因子本身的AVE值的算术平方根是否大于该因子与其他因子的相关系数。由表5可知,各因子AVE值的算术平方根均大于其与其他因子的相关系数,说明量表的判别效度亦较好。

本文首先验证H1。为了证实友好的网店语言、互动性和社会角色这三种线索对网店友好性的影响,本文通过单因素ANOVA分析得出,包含三种线索的网店友好性(M=5.42,SD=0.58)显著高于不包含三种线索的网店友好性(M=3.95,SD=0.57),F值为507.04,p

为了验证其他研究假设,本文采用分层多元回归方法。为了检查自变量与调节变量的交互项,本文对所有自变量进行了均值中心化处理。这一程序使每个变量的标准差未改变,但降低了多重共线性问题。

下表6列出了变量对愉快的影响效应,用3个模型来分析数据。模型1检查了自变量友好性对愉快的影响,模型2在模型1的基础上增加了调节变量,模型3在模型2的基础上增加了友好性与调节变量的交互项。

下表7列出了变量对唤起的影响效应,用3个模型来分析数据。模型1检查了自变量友好性对唤起的影响,模型2在模型1的基础上增加了调节变量,模型3在模型2的基础上增加了友好性与调节变量的交互项。

表6和表7显示,模型1到模型3均在0.001统计水平上显著。这些结果说明:(1)自变量对愉快和唤起的影响作用在统计意义上显著;(2)调节变量在友好性与愉快和唤起关系中的整体影响作用在统计意义上显著。

H2a和H2b假设了友好性对消费者愉快和唤起的影响作用。表5和表6模型1显示,友好性对愉快有显著正向影响(β=0.727,p

H3假设了环境反应性的调节作用。表6模型2显示,环境反应性对愉快有显著影响(β=0.088,p

H4假设了享乐价值的调节作用。表6模型2显示,享乐价值对愉快没有显著影响(B=-0.043,p=0.281)。表7模型2显示,享乐价值对唤起没有显著影响作用(β=-0.010,p=0.847)。表6和表7中模型3显示:(1)享乐价值在友好性与愉快关系中调节作用不显著(p=-0.044,p=0.274),H4a没有获得支持;(2)享乐价值在友好性与唤起关系中调节作用显著(β=0.157,p

六、结论与讨论

(一)结论

本文证实了友好的网店语言、互动性和社会角色这三种线索会增强网店友好性(H1)。网店友好性会正向影响消费者愉快和唤起(H2a和H2b)。

在网店友好性与消费者愉快和唤起关系中,本文检验了环境反应性和享乐价值的调节作用(H3和H4)。研究结果显示,环境反应性会调节友好性对愉快和唤起的影响效应(H3a和H3b获得证实),对于环境反应性强的消费者,网店设计越友好,消费者的愉快和唤起情感越高。享乐价值在友好性与愉快关系中的调节作用未被证实(H4a未被证实),在友好性和唤起关系中的调节作用得到证实(H4b获得证实)。对于较关注享乐价值的消费者,网店设计越友好,他们的唤起越高,而愉快没有发生显著变化。针对这一结果,我们认为可以根据刺激—有机体—反应(S-O-R)框架进行解释,唤起情感可能更多地受到刺激的影响,外部环境氛围和环境质量对其影响更加明显;愉快情感更多的来自内心感受,其受外部刺激影响不像唤起那么明显。外界刺激会首先引发消费者唤起,当唤起很高,达到情绪高涨(flow)的状态时,消费者才可能产生愉快的情感。由此可见,对于追求享乐价值的消费者,友好性设计的确引发消费者唤起,但消费者的情感还没有达到情绪高涨的状态,因而,愉快情感没有变化。

(二)理论贡献

本文整合不同领域的研究,创新性地提出网店友好性这一特性,并且将网店友好性定义为网店通过各种线索向消费者表现出的友善与亲切。这一特性的提出,是对网店零售本质的深入探讨,为网店零售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使得我们将实体店雇员与消费者之间的友好性关系拓展到网店情境中。

本文另外一个重要的贡献就是将人机交互领域的社会反应理论运用到营销领域网店情境中。根据这个理论提供的三种线索,本文设计了友好的网店,并证实了三种主要线索对友好性的影响作用。

本文证实了网店线索对消费者情感经历的影响效应,这也证实了环境心理学中刺激—有机体—反应(S-O-R)这一框架在网店情境中的适用性和解释力。本文还关注了网店特性在何种条件下对情感的影响力会发生变化,主要检测了个性特质(环境反应性和享乐价值)的作用。

(三)实践意义

近年来网店零售增长快速,越来越多的网店店主注重网店设计和装修,力求网店能够吸引顾客,并使顾客在网店长时间停留。我们的研究为网店店主的这些行为提供了理论支持,并且为网店店主的装修行为提供了思路。本文为企业实践提供了如下启示:

第一,本文主要探索了网店线索塑造的特性对消费者情感经历的影响效应。网店虽缺乏消费者与雇员之间面对面的互动,但网店线索仍可塑造友好性,并进一步影响消费者愉快和唤起。公司很难建立与消费者之间的情感联系,一旦建立,这种情感联系将会成为公司极有价值的竞争优势。要建立情感联系,首先消费者要经历很正面的情感、较高的愉快和唤起。既然友好的语言、互动性和社会角色这些线索会使消费者愉快和唤起增强,那么,在网店店主进行网店设计和装修时,这些线索应该被着重考虑并运用到营销实践中。

第二,对于那些注重环境氛围的消费者以及追求享乐价值的消费者,网店线索对他们情感经历的影响尤其重要。因此,网店在设计时,不仅要包括帮助消费者实现目标和任务的要素,还应该考虑尽可能表达其友好的设计要素。

(四)局限性和未来研究方向

关于友情的作文范文第3篇

为了参加8月初在济南召开的“第九届中日地方交流促进研讨会”,日本山口县知事二井关成第二次来到了山东。在会议的间隙,二井关成接受了采访,从双方的合作交流到对山东的感受,他讲得声情并茂,一种老朋友久别重逢的感觉。“第一次来时济南机场还没有现在这么华丽,济南的城市建设还没有现在的规模……”

28年的友谊弥足珍贵

二井关成与山东的特殊的感情,来源于山口县和山东是第一对友好省县。1982年8月,在时任中日友好协会会长廖承志先生的参与协调下,山东省与山口县结为友城关系,这对于山东和山口来讲都是第一个省级友城。

28年来,双方在省县交流框架下建立了5对市、县级友城关系、20对友好学校关系、8对友好团体关系,形成了全面立体的交流网络。而且还根据不同时代特点和双方对外交流需求的变化不断创新合作方式,为中日友好和两省县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二井关成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就任职山口县政府,在山口县知事这个位子上工作了14年,亲眼见证了山口和山东28年的深厚友谊。

因为是双方各自建立的第一对国外省级友城关系,所以双方都倍加珍视。“这段友情弥足珍贵,历经近30年愈久弥香。”二井关成说。

28年的合作交流让双方均受益匪浅。从建立友好城市关系起,双方就互派访问团进行经贸合作。为了增强经贸合作的效果,2001年两省县开始联合举办每年一届的经贸洽谈会,第十届将于今年10月在山口县下关市举办。

不独经贸交流,双方在文化方面的交流也是成果斐然。从1986年开始,双方就着手进行文物方面的系列交流、表演艺术方面的交流等等,观众总数超百万人次,拉近了双方民众的感情和认识。山口县因与山东省的友好交流成绩突出而荣获“对华友好城市交流合作奖”。

黄河边种下一棵白杨

此次济南之行,二井关成还有一个心愿:“如果有可能,我想去黄河岸边看看那棵白杨树。”

为推动双方人民广泛参与友好合作交流,山东省和山口县共同出资,于1998年到2002年、2004年到2007年分两期在山东最具代表性的黄河河畔和泰山山麓组织了“绿色黄河”和“绿色桥梁(泰山)”友好林合作交流系列活动。2002年,二井关成率山口县270多名县内民众乘包机来济参加“绿色黄河”项目造林竣工仪式,并在长清的黄河岸边亲手种下了一棵白杨树。浓郁纯朴的民风、热情友好的长清民众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8年过去了,那棵白杨也应该长成大树了,那个地方也变得更好了吧,有机会的话真想去去那里看看。”

9年两期植树活动,山口县有1700多名志愿者来山东参加了造林活动,受到当地居民的热情欢迎,这些民间的友好交流对两省县之司的交流合作起到了积极而重要的推动作用。

不断深入的交流形成了友好林植树活动、青少年修学旅行活动、文物、书画等特色文化交流活动等系列特色交流品牌,人员友好互访人数累计超过1.5万人次。山口县已经出现了不少山东的“粉丝”。二井关成对双方的文化交流特别是青少年的修学旅行活动寄予厚望:“双方在青少年中进行的教育交流、修学旅行,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不但增进了感情,也为今后的国际合作与国际和平奠定了基础。”

盼望着更紧密的交流

“山东的高速持续发展引起了山口企业界的广泛关注,认为中国经济是牵引日本经济上行的 个重要动力。希望山东的经济活力能更好地推动山口企业的发展,山口的企业参与山东的各项建设。”二井关成表示,下步经济交流仍然是山口和山东交流合作的主要方向,今后需要在经贸合作上更加细致化。在经贸合作中要鼓励双方企业自己进行交流,这样更有利于选择合适的方向与方式。从政府部门来讲,则要仔细研究保障这种交流合作的具体措施。

关于友情的作文范文第4篇

中华民族起源于黄河与长江流域的生存环境之中,是一个农耕文明民族。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依河流生态环境而建的环境,聚族而居,互相团结,人们依靠血缘关系来维系种族的生存与繁衍,后来的夏商周社会的宗法制度与封君制度,也是在这种血缘关系基础之上衍生的。这种社会形态,注重人际关系,由血亲关系而推广到社会,由家族而扩展到国家与天下,是中华文明中道德构建的一贯思路,而在儒家思想中,对于这种关系及其道德观念表述得最为贴切。所谓友善,便是由家庭亲情而推广到国家与社会中去的一种道德范畴,它体现为一种为人之道。《论语・为政》中记载有人曾问孔子:“子奚不为政?”孔子回答 :“书云 :‘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 。’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孔子认为,只要将孝悌施行到管理中去,这就是为政之道,舍此而没有别的为政之道。宋代有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也就是从这里生发开去的。后来曾国藩教育子弟也是遵循的这一路径。

孔子的德治思想是从他的仁学思想中引申出来的。仁学是建立在中华民族氏族血缘亲情关系及其观念之上的一种情理融合的学说,它以孝悌作为核心,孝是对父母的敬爱,而悌则是对于兄弟姐妹的友爱。孝悌是友善的发端与出发点。孟子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便体现了这种道德观念的推衍路数。《论语・学而》第一句话就体现了这种以友善为人生乐趣,它体现在日常亲情之中:“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可见孔门历来重视人际关系的和谐,注重友爱与友情。而君子交往,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协调人际关系,人际关系重在与人为善,成人之美。《论语》中还记载:“子曰 :‘德不孤,必有邻 。’”“曾子曰 :‘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孔子与他的弟子曾子明确提出君子以德作为与人交往的标准。而友情则是为了辅助仁义,而不是消解仁义道德。

当然,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是反对将友谊建立在不分是非基础之上,而是强调友爱等情感是建立在仁义之心之上的。孔子明确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论语・为政》)所谓和而不同则是有原则的交往,允许不同意见的存在,这是君交友的特点,而小人的交友则是利益相交,同而不和,不分明非,没有原则,唯利是图,必然表现为沆瀣一气,臭味相投,这是与君子之道格格不入的。

友、善这两个道德关键词有着内在的关系。善是友情、友谊、友爱的灵魂。也可以理解为以善为友,或者理解为追求善、友附善。孔子认为,在一个地方居住与任职,首先要选择那些善良贤能的士大夫为友,而不能结交那些小人与奸恶之徒。在孔子看来,交友是否择善而从,是关系到一个人成长与命运的关键。孔子曰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论语・季氏》)孔子指出,一个人的成功与失败各有三个要素与原因。如果交上了那些正直而博学的朋友则大有进步,反之,则会失败。孟子甚至提出,不仅要交当世的好友,也要与古代的善士交友。《孟子・万章下》记载孟子对弟子万章曰 :“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这段话原意是从士的修养去说的。意为善士应当与善士交游,即人以群分,但善士不应囿于时间所距,还应与古代的善士相交流,从他们那儿汲取营养。为此必须诵古人诗,读古人书;而要懂得古人的诗书,就必然要论其世,知其人。可见,在孟子看来,交友与对于善的追求是一致的。在中国文化中,友善的关系自古以来就是很密切的。

儒家认为,善首先是一种个体的道德修养,表现在对于道德价值的自觉认同上,是自我完善的过程。孔子曾说 :“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论语・季氏》)孔子将善理解成德国近代哲学家康德所说的“绝对命令”,它是一种发自内心的道德命令,以至于见到些许小善便去实践,见到不善的东西则要赶紧避免。这种友善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中华民族以善为美的道德风尚,西方基督教将善视为上帝的产物,而中华文化则将善作为一种人性的天成,孔孟对此阐明得最为透彻。

善不仅是个体的道德修养,更主要的是推及人际关系,变成一种道德伦理关系。孔子将善作为君子与小人的区别标志:成人之美是君子所为,而小人则损害他人为特点。因此,与人为善则是君子行为的标志。

孟子认为,子路闻过则喜,大禹乐于听取别人的建议,而大舜则乐善好施,与人为善,是一种更高的道德表现。与人为善原来的意思是乐于施舍,发展到后来成为一种普遍性的道德追求与行为,与成人之美一样,表现出中华民族性格中友爱善良的品质特性,升华为一种民族特质。这不是偶然的。我们今天常常说中华民族是一个热爱和平,与人为善的民族,也是从这层意思上去说的。孔孟为代表的儒家认为,善不仅是一种感召人的行为,而且要化为人道主义精神与行为,通过教育来养成,人文化成是中国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论语・颜渊》中记载鲁国的权臣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 :“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孔子认为,政治不能靠刑杀来威服百姓,而重在采用善政来感化百姓。

儒家将个体的友善推广到治理天下,便形成了天下为公的思想。这是中国古代最为精彩的执政理念,在今天更具备重要的价值:

子夏曰:三王之德,参于天地。敢问何如斯可谓参于天地矣。孔子曰:奉三无私以劳天下。子夏曰:敢问何谓三无私?孔子: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奉斯三者以劳天下,此之谓三无私。(《礼记・孔子闲居》)

子云:君子贵人而贱已,先人而后己。(《礼记・坊记》)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阴阳之和,不长一类;甘露时雨,不私一物;万民之主,不阿一人。(《吕氏春秋・贵公》)

关于友情的作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青少年,情感关系,发展变化。

分类号 B844.2

1 前言

许多研究者都赞同人类从出生到死亡,为了生存、安全和幸福健康需要与他人进行交往,建立一定的社会关系。近年来,一些研究者提出,个体在终生发展过程中与多个重要他人建立了社会关系,处于一个社会网络之中,这些重要他人履行了多种社会情绪功能,并提出了社会网络理论。其中,日本心理学者高桥惠子提出了情感关系模型理论,该理论有以下三个假设:(1)个体为多个重要他人分配了不同的心理功能。这些心理功能从重要的功能(如,寻求情绪支持)到表面的功能(如,分享情绪体验和信息)。这些功能为个体的生存和健康提供了支持。(2)个体具有由多个社会人物组成的社会关系框架,这个框架是有层次结构的。有一个焦点人物(focal figure)满足几乎所有的心理功能,起到一个心理支撑的脚手架(scaffolding)作用。同时,个体还需要其他的有限的但是数量足够多的重要他人来满足一系列心理功能,这个结构化的框架就构成了相对稳定的社会关系结构。然而,该理论也假设当个体遇到新的适当的人物、因为分离或者死亡而失去重要他人、成长或者衰老时,这个框架也会发生转变。(3)因为个体为自己选择适当的人物,这个框架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为了测量这种亲密的社会关系,高桥惠子提出了自我报告的工具一情感关系量表(the affective relation-ships scale,ARS),用来评价青少年和成人的情感关系。

高桥惠子采用情感关系量表对13~45岁日本被试与父母、兄弟姐妹、朋友、情侣/配偶之间情感关系的研究表明,男女被试的情感需要存在性别差异,女性对重要他人的情感需要高于男性,这一结果也得到美国文化背景下研究的证实。男女被试与这些重要他人的情感关系存在差异,初中、高中和大学的青少年对异性朋友或者说情侣的情感需要最强烈,其次是朋友,而且超过对父母的情感需要,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而且,研究还发现从初中、高中到大学,随着年龄的增长,女性对父母的情感需要逐渐增加,而男性则逐渐减少。女性对朋友和情侣的情感需要从初中到高中变化不大,从高中到大学则逐渐增加;男性在这三个年龄阶段随年龄增加对朋友和情侣的情感需要逐渐增长。在研究青少年与父母的关系随年龄的发展变化时,Kim等人发现从12岁到15岁,青少年对父母的消极情感显著增加,但之后又减少。McGue等人进行的一项追踪研究也表明,从11岁到14岁,青少年与父母冲突逐渐增多,温暖性减少。

以往我国研究者对中国青少年社会关系的研究主要分别从青少年与父母的亲子关系、与同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亲子关系的研究最初主要侧重于亲子冲突方面。方晓义、董奇对初中一、二年级学生的亲子冲突研究发现,随年级增长,冲突的频率和强度呈倒U型曲线发展,初二年级处于顶峰。沃建中等人的研究也发现,亲子冲突从初一到初二迅速增长。到高中阶段有所减少。近年来,石伟等人对初中生亲子关系的特性进行了考察,结果发现随年级增长,初中生与父母的亲密性逐渐降低,且初一与初二、初三存在显著差异。张文新等人的研究发现高三青少年与母亲的亲合极显著地高于高一青少年,但与父亲的亲合无显著的年级差异。青少年同伴关系的研究还比较少,陈会昌等人发现在日常穿着和使用青少年流行暗语上,从初一到高二的青少年存在着从接受父母权威和影响到接受同伴群体影响的转变趋势。张洪等人则发现大学生与家人比与恋人更亲密,而与朋友最不亲密,且三者差异显著。外显测量结果没有显著性别差异,但在内隐测量中,男性比女性对恋人感觉更为亲密。

然而,以往国内外社会关系的研究存在以下不足:(1)大多数研究分别对青少年各年龄段的亲子关系、同伴关系作了一般的描述和调查分析,很少有研究综合考虑父亲、母亲和朋友在青少年社会关系中所起作用,以及这些作用的发展变化;(2)青少年亲子关系的研究强调冲突性,对与父母的亲密性研究重视不足;(3)青少年同伴研究通常笼统考察同性朋友与异性朋友的关系,很少分别考察这两类朋友在青少年发展过程中的关系和作用,而对于性意识和性心理迅速发展的青少年来说。这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因此,本研究以北京的初中、高中和大学生为被试,从以下四个方面考察了在当代中国文化背景下,青少年与重要他人情感关系的特点及发展变化。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选取北京市两所中学的初二、高二的学生,包括一所普通中学、一所重点中学;同时,选取了一所北京市属大学和一所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的学生,被试总数为677名。初二学生的有效被试为171名,男生73名,女生98名,年龄为13-14岁,其中普通中学的初中生为92名,重点中学的初中生为79名;高二学生的有效被试为153名,男生72名,女生81名,年龄为16-17岁,其中普通中学的高中生为85名,重点中学的高中生为68名:大学生的有效被试为353名,男生156名,女生为197名,年龄为18-22岁,其中北京市属大学生为188名。全国重点的综合性大学生生为165名。

2.2 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了高桥惠子提出的自我报告的评价工具一情感关系量表(ARS)。ARS使用相同一组问题去考察被试与所假定的主要社会人物的情感关系。ARS由描述具体情感行为的陈述题组成,要求被试针对不同的重要他人来分别回答6项心理功能的题目,这些具体行为是按照以下6种心理功能来分组的:(a)寻求亲近(寻求重要他人的亲近);(b)接受情感支持(接受重要他人情感支持);(c)接受对行为以及/或存在的确定(接受重要他人对自己行为肯定);(d)接受鼓励和帮助(接受重要他人鼓励和帮助,项目7、9);(e)分享信息和经验(与重要他人分享信息和体验);(f)给予照顾(给予重要他人照顾)。要求被试使用五点量表对于每个重要他人在12个项目(即,6功能×2项目)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

进行5级评分。该量表适用于13-65岁的被试。

2.3 研究程序

2.3.1 情感关系量表中文版的信度和效度测定

首先对高桥惠子的情感关系量表进行了修订。由本作者翻译成中文,然后再由两名精通英语的学生(一名的外语专业研究生和一名心理学专业的硕士生)独立回译成英文。再和英文版原作者共同仔细比较原文和回译成英文的版本,发现细小偏差后,再对中文版进行修改,直到没有歧异为止。

然后,考察了情感关系量表的结构效度、效标关联效度、重测信度和内部一致性信度。结果表明,ARS中文版针对母亲、父亲、同性朋友、异性朋友这四个重要他人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别为0.89、0.92、0.91、0.95;再测信度为分别为0.83、0.81、0.75、0.79;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数据与测量模型的拟合程度较好;对于母亲、父亲、同性朋友、异性朋友,ARS中文版的效标关联效度分别是0.36(p<0.01)、0.39(P<0.01)、0.37(P<0.01)、0.35(p<0.01)。拟合指数如表1所示。

2.3.2 情感关系量表中文版正式施测

要求被试针对母亲、父亲、同性朋友、异性朋友分别来回答情感关系量表的12道题目,这4个重要他人的12道题目的内容是相同的。分别计算每个重要他人12道题目的总分作为青少年对该重要他人的情感分数,该分数反映了被试从每个重要他人那里获得情感行为需要的强度;分别计算每个重要他人在以上6项心理功能的分数,该分数反映了那个重要他人所承担的主要心理功能。

2.4 数据统计分析

采用SPSS10.0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对青少年各年龄阶段对重要他人的情感需要的发展变化进行了分析;采用频次分析对青少年各年龄阶段的情感类型进行了描述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青少年情感关系的性别差异

首先,以重要他人和情感关系的6项心理功能的分数作为组内变量,性别和年级作为组间变量,进行2×3×4×6(性别×年级×重要他人×心理功能)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性别的主效应显著,F(1,667)=34.04,p<0.001,且女青少年ARS平均分数高于男青少年。这与以往的结果是一致的。因此。进一步的分析把男生和女生分开来进行。

3.2 青少年各年龄阶段对每个重要他人情感需要的发展变化

首先考察随着年龄增长。青少年对每个重要他人情感需要总体上发展变化。对男生来说,以重要他人为组内变量,年级为组间变量,进行4×3(重要他人×年级)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见表2。

如表2所示。对男生来说,重要他人的主效应显著,F(3,888)=21.70,p<0.001;年级的主效应不显著,F(2,296)=0.45,p>0.05;年级和重要他人之间的相互作用显著,F(6,888)=7.51,p<0.001。进一步分析表明,随年龄增长,男青少年对父母的情感需要随年龄逐渐减少,但没有达到显著年龄差异。而对异性朋友的情感需要逐渐上升,男大学生对异性朋友的情感需要最高,显著高于初中男生。对同性朋友的情感需要从初中到高中有所上升,然后下降,男大学生对同性朋友的情感分数最低,显著低于高中男生。男青少年在各年龄阶段,对同性朋友情感需要最多、其次是母亲和父亲,但从高中到大学,对异性朋友的情感需要逐渐增多,超过对父母的情感需要。

对于女生来说,重要他人的主效应显著,F(3,1119)=35.01,p<0.001;年级的主效应显著,F(2,373)=3.63,p<0.05;年级和重要他人之间的交互作用显著,F(6,1119)=4.62,p<0.001。这一结果表明,女青少年在不同年龄阶段对每个重要他人的情感需要也是不同的。进一步分析发现,随年龄增长,女大学生对母亲的情感需要逐渐增多,且存在显著年级差异。对父亲的情感需要也是逐渐增多的趋势,且在三年龄阶段存在显著差异,女大学生对父亲的情感需要显著高于女初中生,女青少年对异性朋友的情感需要也逐渐增多。而女青少年对同性朋友的情感需要的发展趋势与男青少年相同。女青少年在各年龄阶段对同性朋友的情感需要最多,其次是母亲和父亲,而对异性朋友的情感需要最少。

3.3 青少年各年龄阶段重要他人和心理功能之间关系的发展变化

考察了,青少年在各年龄阶段重要他人与他们所承担的心理功能之间关系的发展变化。男女生分别以心理功能为组内变量,年级为组间变量,进行6×3(心理功能×年级)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发现,对母亲来说,男生心理功能主效应显著,F(5,1490)=71.08,p<0.001,心理功能和年级的交互作用和年级主效应均不显著。女生的心理功能主效应,F(5,1865)=62.40,p<0.001,年级主效应F(2,373)=3.14,p<0.05,心理功能和年级的交互作用F(10,1865)=2.50,p<0.01都显著。结果见表3。

从表3中可以看出,随年龄增长,男青少年接受母亲的情感支持、接受母亲对自己行为的肯定以及与母亲分享信息和体验逐渐减少,而对母亲给予照顾则逐渐增多,但在各年龄阶段上,各项心理功能发展不存在显著差异。而女青少年则表现出不同的发展趋势,随年龄增长,女青少年寻求与母亲亲近、接受母亲的情感支持、鼓励以及给予母亲照顾都逐渐增加,在进一步检验中,女大学生在寻求母亲亲近、接受母亲情感支持以及给予母亲照顾上都显著高于女初中生。

对父亲来说,男生的心理功能主效应显著,F(5,1490)=40.02,p<0.001,心理功能与年级的交互作用显著,F(10,1490)=2.54,p<0.01,年级主应不显著。而女生的心理功能主效应显著,F(5,1865)42.64,p<0.001。心理功能与年级的交互作用显著,F(10,1865)=2.01,p<0.05,年级主效应显著,F(2,373)=4.76,p<0.01。结果见表4。

从表4可以看出,随年龄增长,男青少年寻求父亲亲近、接受父亲支持、肯定和鼓励,以及与父亲分享信息和体验都逐渐减少,经过进一步检验,男大学生寻求父亲的亲近、与父亲分享信息和体验显著少于初中生,而从初中到高中给予父亲照顾略微减少,而到大学又有所增加。而女青少年又表现出与之不同的发展趋势,而且经进一步检验,女大学生接受父肯定、对父亲的照顾显著高于初中生。

对于同性朋友来说,男生、女生的心理功能主效应显著,F(5,1485)=27.33,p<0.001,F(5,1865)=37.28,p<0.001;年级主效应显著,F(2,297)=5.32,p<0.01,F(2,373)=6.12;p<0.05;心

理功能与年级的交互作用显著,F(10,1485)=3.50,p<0.01,F(10,1865)=5.66,p<0.001。结果见表5。

从表5可以看出,随年龄增长,男生与女生接受同性朋友的情感支持、鼓励以及与同性朋友分享信息和体验都是从初中到高中逐渐增多,而从高中到大学有所减少,而且经过进一步分析表明,这三个心理功能上,高中男女生显著高于大学男女生。女生寻求同性朋友的亲近、接受同性朋友的肯定也呈现出以上的趋势。且高中女生显著高于大学女生,而男生在这两方面上则逐渐减少,且大学男生寻求同性朋友亲近显著少于初中男生。

对异性朋友来说,男生、女生的心理功能的主效应显著,F(5,1480)=33.60,p<0.001,F(5,1860)=98.99,p<0.001;年级主效应显著,F(2,296)=4.70,P<0.01,F(2,372)=3.56,p<0.05;心理功能与年级的交互作用显著,F(10,1480)=2.61,p<0.05,F(10,1860)=2.32,p<0.05。结果见表6。

从表6可以看出,随年龄增长,男女青少年寻求异性朋友的亲近、接受异性朋友的情感支持、肯定、鼓励以及给予异性朋友的照顾都逐渐增加,且男大学生在接受异性朋友的情感支持、肯定、鼓励以及给予异性朋友照顾上都显著高于初中男生,而女大学生在接受异性朋友的情感支持上显著高于初中女生。

3.4 青少年各年龄阶段情感关系的类型

从不同年龄阶段和性别的焦点人物来考察青少年的情感关系类型。焦点人物的操作定义是在4个重要他人中情感总分最高的人物。根据焦点人物,把青少年划分为4个单一人物类型,包括母亲型、父亲型、同性朋友型和异性朋友型,即,分别是母亲、父亲、同性朋友、异性朋友的情感分数最高的类型;两个人物类型,即有两个重要他人的情感分数得分都是最高的,而多人物类型,即有两个以上重要他人得分都是最高的。此外,还有一种类型的被试。他们对所有重要他人的情感都很低,即对所有重要他人的最高情感分数低于3(在5分量表中),这种类型被成为孤独的狼类型(Lone wolf type)。结果见表7。

如表7所示,对于初中生来说,53.4%的男生和66.3%女生属于单一人物类型。在单一人物类型中,男生和女生中同性朋友型所占的比例最高,分别是27.4%和40.8%;而同性朋友型和异性朋友型所占的比例比母亲型和父亲型的比例高。两人类型中,朋友型以及父母朋友型所占的比例比较高,而父母型比例比较低。以上结果说明,初中男女生朋友的情感需要比对父母的情感需要更多一些。此外,还发现男生中有3名,女生有1名属于孤独的狼类型。

高中生中有63.9%的男生和55.5%女生属于单一类型。其中仍然是同性朋友的比例最高,男女中比例分别是37.5%和39.5%;而同性朋友型和异性朋友型所占的比例比母亲型和父亲型的比例高。两个人物类型中,也仍然以朋友类型以及父母朋友类型所占的比例比较高,而父母型占的比例比较低。

对于大学生来说,79.5%的男生和68%的女生属于单一人物类型。其中异性朋友比例最高,男女中比例分别是39.7%和20.8%;而同性朋友型和异性朋友型所占的比例比母亲型和父亲型的比例高。两人物类型中,朋友类型和父母朋友混合类型所占比例比父母类型比例高。

4 讨论

本研究采用情感关系量表考察了在中国文化背景下,随年龄增长,青少年对母亲、父亲、同性朋友、异性朋友情感需要总体上的发展变化,这些重要他人所承担的心理功能随年龄增长的发展变化。以及在不同年龄阶段,青少年的情感关系类型。研究发现,男女青少年对父母、朋友的情感需要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而且,随年龄增长,个体的情感需要并没有减少,而是在不同年龄阶段由不同的重要他人承担了不同的心理功能,有不同的中心人物,形成了不同的情感关系结构。这些与以往在其他文化背景中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文化中个体情感关系存在普遍性。但同时,研究也发现了一些与以往研究不一致的结果,这说明我国青少年的情感关系特点和发展变化也受当代中国特有的社会文化的影响,具有跨文化的差异性。

4.1 青少年在各年龄阶段对重要他人的情感需要的发展变化

研究发现,男女青少年在初中、高中和大学,总体上对同性朋友的情感需要最强烈,其次是对父母的情感需要,但从高中到大学,男青少年对异性朋友的情感需要超过了对父母的情感需要。女青少年在各年龄阶段对同性朋友的情感需要都是最强烈的,其次是对母亲和父亲的情感需要比较强烈,对异性朋友的情感需要最低。这一方面表明同伴对青少年的影响已经逐渐超过父母的影响,另一方面与以往在其他文化中的研究结果不一致。以往研究发现,在初中、高中和大学的日本青少年对情侣的情感需要最强烈,其次是朋友,而对父母和家人的情感需要低于对情侣和朋友的情感需要。这种不一致的原因可能是由于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男女授受不亲的传统观念对当今中国的男女交往仍然产生影响,男女应该保持一定的距离,过多地与异往特别是在初、高中阶段不被中国父母传统的教育观念和学校教育观念所接受。父母和教师干涉青少年尤其是初中生、高中生与异往,认为与异性朋友交往就是谈恋爱。会对学习产生不良影响。而且父母和学校对性知识、性观念的介绍和讲解也非常有限,因而中国青少年的性意识的萌芽和发展可能也会缓慢一些。而且本研究中的青少年被试在回答对异性朋友的情感需要时也会有所顾忌,因此,本研究中的中国男女初中生、高中生对异性朋友的情感需要都低于对父母的情感需要,尤其是女孩受这种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更大,因而,虽然随着年龄增长,性意识的发展,对异性的情感需要逐渐增加,但仍然在4个重要他人中对异性朋友的情感需要最低。同时,我国实行的独生子女政策也使现在的儿童青少年更少有机会了解异性,更好地与异性同伴相处,而这些对处于性意识、性心理和身体迅速发展的青少年来说,都是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对于他们更好地社会化和适应将来的生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后的研究应该更多地探讨青少年与这两种性别的朋友交往的特点及其各自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

其次,研究还发现,随年龄增长,男青少年对父母的情感需要逐渐减少,但并没有达到显著的年龄差异。而女青少年则随年龄增长对父母的情感需要逐渐增加。这其中的原因也可能是由于受到儒家传统观念的影响,中国父母有责任管教孩子,对孩子的健康和成长负有主要责任,而以往的研究也发现,中国母亲比西方母亲更专制和控制,同时也比西方母亲更关心和保护孩子。而且中国实行的“一孩化”政策,父母对孩子保护和关心更多,这种控制和保护的教育方式可能会导致孩子对父母在

情感上过多的依赖。而女青少年随年龄增长对父母情感需要逐渐增加的原因,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以上这些结果表明,中国社会以及家庭的结构和组织发生了变化,但同时一些传统观念和文化的影响仍然存在。

4.2 青少年各年龄阶段的重要他人与心理功能的关系及情感关系类型发展变化

研究发现随年龄增长。男青少年接受母亲的情感支持、接受母亲对自己行为的肯定以及与母亲分享信息和体验逐渐减少,而寻求父亲亲近、接受父亲支持、肯定和鼓励。以及与父亲分享信息和体验这些心理功能也逐渐减少。然而,男青少年对母亲的照顾则逐渐增多。从初中到高中对父亲的照顾有所减少,但从高中到大学则逐渐增多。而女青少年则表现出不同的发展趋势,女大学生寻求与母亲亲近、接受母亲的情感支持、鼓励,以及接受父亲的肯定、对父亲的照顾显著高于初中生。这些发现与上述青少年各年龄阶段对父母的情感需要总体上的发展变化是一致的。即男青少年依赖父母承担某些心理功能逐渐减少,而女青少年则对父母在某些心理功能上的依赖还随年龄逐渐增多。但是,各年龄阶段的差异并不显著,而且男女青少年对父母的照顾都有随年龄增长的趋势。这些结果表明父母在青少年情感关系发展中还承担一定的功能。另外,由于儒家文化的核心概念就是要孝顺和照顾父母,因而本研究发现男女青少年对父母照顾都随年龄增长有所增多。

研究还发现,随年龄增长,男女青少年接受同性朋友的情感支持、鼓励以及与同性朋友分享信息和体验都是从初中到高中逐渐增多,而从高中到大学显著减少。女生寻求同性朋友的亲近、接受同性朋友的肯定也呈现出以上的趋势,且高中女生显著高于大学女生,而大学男生寻求同性朋友亲近显著少于初中男生。随年龄增长,男女青少年寻求异性朋友的亲近、接受异性朋友的情感支持、肯定、鼓励以及给予异性朋友的照顾都显著增加(p<0.05),而与异性朋友分享信息和体验从初中到高中逐渐增加,然后从高中大学有所减少。这些结果表明,从初中到高中,中国青少年依赖同性朋友承担心理功能的情感需要逐渐增多,但到了大学,男女青少年在某些心理功能上更多地依赖异性朋友。本研究也发现同性朋友类型在初中生和高中生中所占的比例最高。而到大学,异性朋友类型的比例最高。这些研究结果都表明,随年龄增长,男女青少年最重要的他人逐渐从同性朋友向异性朋友或情侣转换,这一结果与以往在北美和日本进行的研究是一致的。这一结果表明了青少年情感关系特点在不同文化背景中的普遍性。

本研究发现,初中生中存在“孤独的狼”这种特殊的情感类型,其中男生3人(4.1%),女生1人(1%)。这种情感类型的青少年对4个重要他人的情感需要都很低,他们通常会报告“我不需要任何人因为我自己能做任何事”或者“我是个独立的人”,而这些人也经常会感到孤独、抑郁、生活满意度很低,而且以往研究还发现,“孤独的狼”在社会适应和学校适应方面表现出困难。因为其他情感类型的个体都有一个或多个重要他人来满足情感需要,提供情感支持,但“孤独的狼”却没有任何这样的重要他人来给予他们心理的支持和满足情感需要,因而,一旦遇到重大的生活变故或者挫折打击时,他们的生活和心理就会出现严重的失衡甚至崩溃。因此,父母和学校应该对这类青少年给予足够重视和关注,对这类被试与心理健康以及社会和学校适应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是将来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