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医药健康管理

中医药健康管理

中医药健康管理

中医药健康管理范文第1篇

为准确掌握我市中医药健康管理管理项目工作进展情况,及时发现并解决存在问题,确保顺利完成全年各项工作任务。我局组织市中医院于2015年12月对全市各个卫生院、卫生院分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社区卫生服务站进行了2015年度项目工作开展情况督导考核,现将督导考核情况通报如下:

一、考核依据

市2015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考核指标

二、考核内容

(一)老年人体质辨识管理目标人群管理率(计算方法辖区内65岁以上老年人接受中医健康指导人数/年度管辖区内65岁及以上老人×100%)

(二)儿童中医药保健管理目标人群管理率(计算方法辖区内0-3岁儿童按照月龄接受中医讲课指导人数/年度管辖区内0-3岁儿童数×100%)

三、考核方法

(一)现场考核:采取听取汇报、访谈、查阅资料及电话询问等方式进行。

(二)反馈:现场考核完成后,考核组对各单位完成任务情况在考核检查中发现的存在问题进行反馈。

四、工作开展情况

(一)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

2015年市区辖区内65岁以上老年人总数35940人、中医老年人体质辨识管理人数16588人,全市中医老年人体质辨识管理率为85%。

(二)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

2015年市0-3岁以下儿童总人数26349人、中医儿童中医药保健管理人次数22403人次,全市中医儿童中医药保健管理率为46.2%。

五、各单位考核评分情况

六、主要存在问题

(一)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

一是老年人体质辨识表填写不规范,表格存在矛盾项、漏项;二是老年人体质辨识表中登记的电话号码非本人电话,大多是其老人家属电话;三是基层工作人员变动频繁,工作上没能很好地进行交接,因此造成新接手的工作人员对工作不熟悉,对系统操作不熟悉导致统计数据和真实数据不符合;四是候鸟老人居住不稳定导致私访率较高;

(二)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

一是没有及时更新家属电话,造成部分电话不真实;二是个别儿童未及时做儿童中医药保健项目。三是个别单位在开展儿童体检时人手不足,未能及时调配工作人员,直接影响儿童中医药保健项目正常开展。

七、下一步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配备足够稳定的专兼职工作人员,使中医健康管理项目工作稳步开展。

中医药健康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健康旅游;中医药资源;政策

一、中医药健康旅游相关概念

(一)健康旅游的概念[1]。健康旅游的概念起源于西方,提出距今已有二十多年的时间,指的是以追求健康为目标而进行的度假活动,人们在旅游过程中提供相关健康服务、保健设施和保健场所使人们在观光之余,还能提高健康水平,健康旅游可分为保健旅游、美容旅游和医疗旅游,保健旅游又被称作健康养生旅游,具体形式包括中医药膳、温泉药浴、气功教室, SPA瑜伽会所等以维护和增进旅游者健康为目的而展开的旅游形式。医疗旅游(含美容旅游):指人们为了治疗自身相关疾病而有目的选择旅游地点进行的旅游活动。随着当前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文化需要也不断增长,健康旅游作为三项旅游资源中的一个,以提供健康咨询、药膳调养、养生会所等服务来满足人们对长寿的渴望,依托中医药资源优势来提高地区旅游产业竞争力。

(二)中医药健康旅游的概念[2]。中医药是华夏五千年传承和不断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在其广阔的疆域上,中医药依托历代名医大家,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和国家政策的扶持已经成为养生保健的一种特色资源,同时也是一种独特的旅游资源。中医药健康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概念,在我国旅游行业才处于起步阶段,众所周知我国地域广阔,物种繁多,资源丰富,尤其是中药材资源和特殊地区的地理环境为我国中医药健康旅游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无限的可能。中医药健康旅游是将中医药这种名族特色资源跟健康旅游这种新兴概念相结合,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继承和创新,同时也是发展产业经济和提高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二、促进中医药健康旅游的相关政策

(一)《国家旅游局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推进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的合作协议》。2014年2月21日,国家旅游局、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签署了《协议》,国家旅游局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突出各自领域优势,建立协调合作机制,推动中医药领域和全国各级旅游机构的全面合作,齐心协力促进我国中医药健康旅游行业的进步和发展。

(二)《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2015年4月24日,国务院办公厅了2015年到2020年这五年的中医药服务发展规划,在《规划》中提出要大力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产业。依托中国中医药传统文化元素突出的中医医院、中药公司企业、老字号药店以及中药材种植基地、药膳食疗养生馆等资源,自主开发出中医药特色旅游专线。建设出一批具有中医药特色影响力的度假休闲区、文化广场、主题餐厅、旅游城镇等旅游景点,建立一批和中医药科技、中药材种植、中医养生休闲旅游结合的养生体验基地,开发出具有中医药特色的旅游商品,打造出一批具有影响力的中医药健康旅游品牌。《规划》同时提出要加强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建设,要发挥我国特有的中药资源优势,整合区域内中医养生保健机构、医疗机构、养生产品生产企业等资源,鼓励社会力量的加入,打造以中医健康养生保健服务为核心,融中药材种植、中医医疗服务、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为一体的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

(三)《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2015年8月份国务院办公厅了《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意见》指出为了促进我国中医药健康旅游行业的稳步发展,必须加强各地区的中医药文化交流,推出一系列以中医药健康理疗服务、中医药保健养生、中医药文化体验为一体的中医药健康旅游特色产品。《意见》还指出,根据不同地域的中医药文化特点,在恰当的地域建立中医药健康旅游产业示范区,促进中医药服务产业和旅游市场相结合是当前工作的重点。加强中医药健康旅游市场的规范化,制定中医药健康旅游的标准,加强行业服务质量的监督和管理。积极向国外宣传中医药健康旅游,推进中医药健康旅游走向国际,让更多的西方国家接受中国的传统中医药文化。

三、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不足

(一)中医药健康养生与旅游业尚未完全融合。中医药健康旅游是一种新兴产业,目前其发展才处于起步阶段,并没有形成一个较为系统的产业链,也并未形成独特的旅游品牌特色。旅游行业与中医药管理部门联动不够紧密, 目前已经开发出的中医药旅游资源太少,还有大部分有价值的中医药资源亟待发掘形成新的旅游点。中医健康旅游服务项目太过单一,目前的服务项目只是发挥中医、中药的基本功能,未将中医药文化进行创新而吸引更多的游客。健康旅游产业缺乏掌握中医药知识的旅游服务人员,规范的中医健康旅游服务需要专业的服务人员,游客很难获得良好的中医药健康旅游体验

(二)缺乏标准化的行业准则。中医药健康旅游是发展中医药的一个契机国家在宏观政策上促进中医健康旅游发展,但在这些政策实施过程中相关具体的标准和细则,或是基层地区为了发展经济而忽视卫生问题,这些都是中医健康旅游业向前发展的绊脚石。作为一种新兴旅游产业,中医健康旅游在行业服务人员资格准入和旅游景点认定上没有较为系统的判定标准,这就使得部分地区出现不规范的健康旅游服务,如以提供养生保健服务为噱头进行不合理收费,劣质或无效的保健品堂而皇之的在这些地方销售,以温泉为例,温泉作为中医健康旅游产业中的一项特色资源,近年来温泉地数量不断增长,然而其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矿物质污染问题,在当前情况下部分地区为经济利益而盲目开设新的温泉地,这是对人们健康的不负责,也必将一起连锁反应,严重影响中医健康旅游的信誉和发展。

四、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的建议

(一)加强中医药管理部门和旅游管理部门的深层次联动。中医药管理局和国家旅游局为发展中医药旅游事业于2014年联合《协议》,双方部门需在该政策的基础上,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加大力度推动中医药健康旅游产业的发展,根据双方的部门优势,中医药管理部门积极探索新型中医药旅游服务形式,培养专业的健康旅游服务中医药卫生人才。旅游管理部门加大中医健康旅游项目的宣传推广,鼓励新的健康旅游产业景点的建设,以多项政策优惠推动新旅游产业的发展。

(二)制定健康旅游行业的发展规划和行业准则。中医药健康旅游作为新兴旅游产业,应制定严格的行业准入和安全监测机制,严格筛选健康服务从业人员,加强旅游景点的安全监测,杜绝以谋求经济利益而任意开设健康旅游景点,相关部门应建立系统的监测机制,定期对各旅游景点的环境进行测评并将监测报告及时向社会公布,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整改。

参考文献:

[1] 白鸥. 健康旅游研究综述[J]. 旅游研究,2010,03:44-49

中医药健康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医药;健康服务业;浦东新区

中医药是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和重要的生态资源,在健康服务业发展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等文件均从不同角度强调了中医健康服务业的深远意义。浦东新区作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国家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自由贸易试验区、上海科创中心核心功能区域,应不断改革创新,先行先试,抓住机遇,大力发展中医健康服务业,促进浦东经济和社不断发展。本文对浦东新区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状况进行了初步分析,探讨了发展的重点领域,并提出了发展建议。

1浦东新区中医药健康服务业现状

1.1中医医疗服务业 浦东新区中医医疗机构包括各级公立医疗机构和民营医疗机构。新区公立医疗机构共62家,其中三级中医医院2家,中西医结合医院1家,二级中医医院2家,二级综合性医院及专科医院1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5家,所有公立医疗机构均设置中医科和中药房,均能提供中医药服务。民营医疗机构包括中医门诊部10家,中医诊所49家,尚无提供高端中医药服务的民营医疗机构[1]。

新区从2011年起持续开展区内各级医疗机构中医药科室标准化建设,打造布局合理、流程优化、文化氛围浓厚的综合中医药服务区,截止2015年,浦东新区所有中医(中西医)医院、综合性医院、专科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21家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已全面完成中医科室标准化建设。新区从2010年起每年遴选8项中医适宜技术向全区医疗机构推广应用,截止2015年底共培训推广40项中医适宜技术,共有1498人次中医工作者通过临床技术操作培训,并在一线临床开展推广应用94226例。2015年,新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门急诊人次数3138463人次,占比17.3%,中医饮片处方数1128803张,非药物治疗服务量3508444人次。二三级医院中医科门急诊人次数3092707人次,占比26.3%,中医饮片处方数898198张,非药物治疗服务量1013647人次[1]。

1.2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业 目前浦东新区开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的机构共1212家,共有从业人员1.8万余人。根据主营项目可分为足浴类(包括各类按摩、推拿等服务)、美容美发类、沐浴类、其他(包括减肥、健康咨询等)共4类,其中,足浴类机构共807家,占比67%。在咨询、按摩、熏洗、艾灸、敷贴、拔罐、刮痧等服务项目中,开展3项以上服务内容的有263家机构[1]。

自2012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正式批准浦东新区成为国家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机构准入试点地区以来,新区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要求,结合区内实际情况,积极开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机构准入试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013年,浦东新区中医药协会成立了养生保健专业委员会,制定了《养生保健专业委员会管理办法》、《养生保健专业委员会会员单位管理办法》,并遴选10家准入试点联系单位,开展首批从业人员培训工作,首批学员共有96人取得了由新区中医药协会颁发的培训合格证书。同年10月,浦东新区中医药协会、中医养生保健专业委员会对6家开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的经营单位授予"浦东新区中医药协会养生保健专业委员会会员单位"铭牌。此次授牌仪式代表着新区中医药协会首次对非医疗性质从事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行业的经营单位开展资质认定工作,为中医养生保健行业的健康发展起到积极的引领作用[1]。

1.3中医药技术产品研发产业 2013年,浦东新区获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在基地建设过程中,新区大力推进中医药创新研发,并依托浦东新区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实现中医药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及运用,加快一批中医药健康服务相关产品的研发与产业化。截止2015年6月,浦东新区现有从事中药研究开发、生产及行业关联企事业单位42家,其中部级和市级研发机构6家、中药制剂及中药保健品生产企业25家,中药饮片生产企业6家、教育培训机构3家、专业中介机构2家。另有中药批发企业19家,药品零售企业822家。2013年浦东新区中医药产业销售额为31.5亿元,2014年销售额为37.2亿元,增幅达18%。2014年度缴纳税额3.5亿元,出口创汇额为1015亿元,企事业研发投入为8.45亿元,占销售额比重的22.7%。截止2015年6月,浦东新区中药企事业单位共获得国内专利授权273件,国际专利授权118件;已获得新药证书11件、生产批文33件、临床批件49件,并有20个项目已进入临床批件申请阶段、14个项目进入新药证书申请阶段,有2个项目计划开展国际临床研究[2]。

2浦东新区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困境

浦东新区在中医医疗、养生保健、技术产品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如在中医医疗方面存在高端医疗服务缺乏,高层次人员匮乏,基层医疗机构开展中医医疗服务的能力还有待提高等问题;中医养生保健方面存在市场准入条件低,人员素质不高,开展项目比较单一,专业技能人才缺乏等问题;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仍是空白状态,中医文化旅游资源还有待开发,中医药国际交流人才及服务贸易人才缺乏。因此,浦东新区应结合自身优势,合理解决发展困境,依托国家中医药综合配套改革区和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建设,重点突破,形成自身特色与优势。

3浦东新区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重点领域

3.1提升中医医疗与康复服务能力 建立以公立医院为主体,社会办中医机构共同发展,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突出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和提供中医医疗服务。通过重点专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放开中医师多点执业等措施,支持社会资本举办高端中医医院或中医专科医院。鼓励中医诊所连锁发展,鼓励有资质的中医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名老中医开办中医诊所或门诊,推动中医门诊部、诊所和中医坐堂诊所规范建设和连锁发展。丰富中医医疗服务内涵,改革中医医院服务模式,推进多种方法综合干预,注重治疗和预防、养生、保健、康复服务的结合,形成具有中医特色的综合服务模式。

3.2加强中医药预防保健与养生服务 继续做大做强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模式,依托行业协会完善中医养生保健机构服务规范、设置标准、管理办法等,建立以行业管理为主、标准化建设为基础、星级评审为手段的具有浦东特色的养生保健机构管理模式,引导其规范发展。探索发展公立医疗机构开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模式,丰富完善中医特色健康体检服务,将中医药优势与健康管理结合,以慢性病管理为重点,以"治未病"理念为核心,探索融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险为一体的中医健康保健模式。探索发展中医养老保健服务,形成中医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合作开展中医养老保健服务的运行机制;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开办创建有中医特色的养老院、老年护理院等养老护理机构。

3.3开发中医药文化旅游产业 加强中医药主题文化基地建设,开展浦东新区中医药文化特色街、中医药健康服务文化园建设的规划研究。加强中医药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联系与渗透,打造若干条集中医特色医疗、养生保健、国医文化、旅游休闲为一体的具有浓厚中医特色的旅游线路,让中医药服务得以创新和扩展,满足人们对中医药养生保健、医疗康复、休闲旅游的更新更高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消费需求。

3.4推进中医药重点产品研发与产业化 大力推进中医药基础研究、软科学、应用技术类成果的创造,并依托浦东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建设的平台,以张江科技园区医药企业为核心骨干,建立中医药技术外包园区,实现中医药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及运用,加快一批中医药健康服务相关的药品、保健品、食品、医疗器械、保健器械及其他衍生产品的研发与产业化。

4浦东新区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建议

4.1完善政府政策 充分发挥浦东新区中医药事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健全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的管理机制。突破体制,加快社会办中医机构发展,形成投入主体多元化、投入方式多样化的办医格局。政府应建立健全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机制,充分发挥行业组织在行业咨询、标准制定、行业自律、人才培养和第三方评价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4.2加大财力支持 推进财政立项拨款,建设中医发展基金,并对浦东新区中医药健康服务业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特别是中药新药研发等进行专项拨款,建立长效财政投入机制,并确保专款专用;大力引进金融机构,强化薄弱环节资金,探索搭建金融机构与中医药健康服务业企业的对接平台,鼓励金融机构创新产品和服务方式。

4.3优化人才队伍 深化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可以通过立项资助、项目建设以及组织相关培训的方式,与上海中医药大学、浦东新区卫生学校开展合作,重点培养"中医药养生保健人才"、"中医药贸易人才"、"中医国际化人才"等,促进相P人才的培养。

4.4注重行业监督 加强中医药服务监督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假冒中医的非法行医、虚假违法中医中药广告、制售假冒伪劣中药等违法行为,加强对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监督与执法,规范中医药服务行为。在中医养生保健、中医文化旅游等新兴的健康服务领域,鼓励龙头企业、行业协会参与制订服务标准,使其能够逐步提高行业自律和维权能力,承担起相应的行业管理职能。

4.5加强舆论宣传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主动引导,广泛宣传中医药健康服务业有关政策措施,大力宣传典型经验和进展成效。营造广泛关心和支持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同时,规范中医药品、保健食品、医疗机构等方面广告和相关信息行为,抵制不实宣传和报道,促进和营造良好的支持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中医药健康管理范文第4篇

――首支部级慢性病防治与安全用药志愿者团队成立会报道

“组建至少1000名的医学或药W专家队伍、1000名基层医生的讲师队伍和1000名服务志愿者队伍,实现我国每年心血管病死亡率降低1%的目标。”2017年4月12日,全国首支部级家庭健康传播志愿者队伍――慢性病防治和安全用药志愿者团队在京成立。这支志愿者队伍依托于家庭健康传播志愿者公益项目,以志愿服务的形式参与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并协助基层卫生计生机构针对家庭和社区开展慢性病防治与安全用药的宣传服务,提高群众的健康素养水平和家庭保健能力,树立正确健康观和慢性病防治意识。国家卫生计生委疾控局、药政司、家庭司、宣传司,中华医学会,中国预防医学会等领导、著名慢性病专家、医药学专家及企业代表出席。该公益项目由中国人口宣传教育中心主办,施慧达药业集团协办。

姚宏文主任(中)主持摇旗仪式

中国人口宣传教育中心姚宏文主任号召各方力量共同构建整合性慢病综合防控体系。在2016年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提出,“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中国人口宣教中心作为卫生计生宣传工作的主力军,一直致力于家庭健康的宣传教育工作,传播普及健康知识,倡导健康生活观念,促进健康行为方式的形成。

最新数据显示,慢性病已成为国人健康的头号威胁。各种因素导致的死亡每年约有1030万人,慢性病所占比例超过80%。以高血压为例,我国每年高血压医药费达400亿,其并发症的治疗费用更是惊人,给国家和广大患者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因此,慢性病防控已成为我国面临的紧迫问题,而解决慢性病危害的根本在于有效的防控。构建全民参与、体系完整、分工协作、优势互补、上下联动的整合型慢性病综合防控体系,是我国慢性病防控的支撑基础。

个人是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家庭是影响健康的最重要环境,社区是健康服务的最有力支撑,启动家庭健康传播志愿者公益项目及成立慢性病防治和安全用药志愿者团队,就是希望以志愿服务为纽带,汇聚各方力量做好慢性病防治工作,努力提升人民群众健康素养和水平。当前我国健康信息传播面临很大问题。一是技术创新带来了健康信息传播渠道层出不穷,导致政府监管力量不足;二是健康信息传播泛滥,使人们难于甄别而无所适从。前有张悟本的“绿豆养生说”,后有魏则西事件,都给健康传播提出了挑战。13亿人的健康问题,绝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而需要全社会的积极参与。因此,我们启动了“家庭健康传播志愿者公益项目”,就是要通过动员和引导社会力量,按照“严格准入、动态考评、统一管理、完善机制”的原则组建志愿服务团队,充分发扬志愿精神,整合专家、医疗及社区服务机构、媒体等资源,开展健康促进和教育工作,在全社会营造健康和谐的良好氛围,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要求,以健康促进和健康管理为手段,提升全民健康素质,降低高危人群发病风险,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减少可预防的慢性病发病、死亡和残疾,实现由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促进全生命周期健康,提高居民健康期望寿命,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奠定坚实基础。为此,我们中心和施慧达药业集团联合成立了“慢性病防治与安全用药志愿者队伍”,这是国内首个“家庭健康传播志愿公益项目”和志愿者队伍。即以志愿服务的形式,汇聚1000名医药学专家、1000名慢性病防治及健康教育培训讲师和1000名服务志愿者,协助各级卫生计生机构开展健康教育,促进患者提高自我管理能力,促进公众提高健康素养水平,提升慢性病防治成效,实现我国每年心脑血管病死亡率降低1%目标,降低疾病负担。这支志愿者团队将作为慢性病防治体系的有效补充,在医患之间搭建桥梁和纽带。一方面通过宣传、培训等活动提高患者的自我健康管理能力,另一方面协助医生开展病例跟踪服务,改善治疗效果。

刘凤江:汇聚3000力量、实现1%目标

施慧达药业总经理、慢性病防治与安全用药志愿者团队负责人刘凤江介绍了“慢性病防治和安全用药志愿者公益项目”的目标――计划用3年时间,达到“汇聚3000力量、实现1%目标”的愿景。即组建至少1000名的医学或药学专家队伍、1000名基层医生的讲师队伍和1000名服务志愿者队伍,实现我国每年心血管病死亡率降低1%的目标。

具体而言,项目专业顾问为项目的实施提供医药学专业指导,对标准化的培训课程及课件制定进行指导;课题组指导专家设计慢性病治疗跟踪病例课题并指导研究。慢性病专业知识培训对基层医生和志愿者开展慢性病专业知识培训。讲师团由1000名基层医生构成,一方面通过健康科普大课堂开展慢性病防治教育和培训,定期或有针对性地开展慢性病防治教育,提高群众对慢性病防治的意识。另一方面课题组成员对慢性病治疗跟踪病例课题研究,参与到项目课题组中,重点对高血压患者的跟踪治疗病例进行收集和分析。指导和促进慢性病患者定期检查和诊断,实现对慢性病患者的跟踪治疗和管理。

由1000名志愿者负责组织和邀请各级医生开展慢病防治讲座,内容主要为慢性病防治和安全用药知识普及等;协助医生开展慢性病防治,志愿者协助组织各级医疗机构的医生,利用互联网和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开展慢病防治培训和指导;搭建网络家庭医生平台,协助基层医生借助互联网建立慢性病防治服务网,促进医生和慢病患者间的沟通,借助互联网便利性开展指导;协助慢性病防治跟踪治疗病例课题组的专家及医生开展相关服务性工作。

第一阶段任务目标是2017年4月至12月,完成不少于500名医药学专家团和500名慢性病防治基层医生团的组建,开展培训不少于500场次,完成慢性病防治服务协议签约不少于1万份,即构建的家庭与医生慢性病防控网覆盖不少于1万个慢性病患者或家庭。第二阶段(2018年1月1日至1月30日)的任务目标是,对2017年度(第一阶段实施情况)项目的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并召开总结会议,对实施过程中好的经验进行表彰,对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和完善。第三阶段(2018年2月至2019年12月31日)将扩大项目实施范围,覆盖全国80%或以上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地市及县区。

第一阶段,2017年4月第一批地区启动实施,计划在吉林、辽宁、天津、河北、河南、山东、江苏、浙江、上海、湖南、湖北、四川、贵州等13个地区首先实施。2017年6月第二批计划在黑龙江、北京、山西、陕西、江西、重庆、广东、广西、甘肃、新疆、云南、安徽等12个地区启动实施,并与第一批实施地区配合,完成2017年度总目标。

启动安全用药知识公益培训。2017年6月开始,第一批和第二批启动的省份在开展慢性病防治服务的同时,启动安全用药培训,以社区、零售药店等为依托,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培训,并确保2017年年度内,完成不少于100场的安全用药培训,培训人数达到1万人次以上。开展群众大健康体育活动,2017年7月启动广场舞等群众大健康体育活动,在扩大覆盖面的同时,按地区组织形式多样的广场舞大赛的活动,提高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促进民众形成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在项目期内(2017年4月至2019年12月),计划达成如下目标:一是慢性病跟踪治疗病例(高血压)课题研究,完成10万份慢性病跟踪治疗病例的收集及分析,发表病例分析报告100篇(份)用于慢性病防控指导;二是搭建基层医生培训和慢性病防治服务平台,搭建大医院专家培训基层医生平台,开展培训不少于1000场次,完成慢性病防治服务协议签约不少于50万份,构建的家庭与基层医生慢性病防控网络覆盖不少于50万个慢性病患者或家庭。开展慢性病防治讲座及大健康教育培训,实现慢性病患者的培训达300万人次,培训基层医生100万人次,利用互联网,使慢性病防治和健康教育网络培训或受众达1000万人次;制定标准培训课件和健康教育手册,完成制定100个(版)标准培训课件,制作慢性病防治和安全用药教育系列手册100万册。

胡大一:营造健康的用药环境,需要广泛健康宣教和传播为支撑

著名心血管专家、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胡大一教授指出,“家庭健康传播志愿者公益项目启动暨慢性病防治和安全用药志愿者团队成立”,标志着我国慢性病管理和安全用药工作步入了“健康中国时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将是未来一个阶段我国发展工作的重中之重。

慢性病由于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和疾病经济负担重等特点,已成为全球健康的主要威胁。高血压是影响人类健康最重要的慢性病之一。我国高血压患者人数已突破3.3亿,每年心脑血管病死亡人数居死亡首位,其中2/3与高血压有关,因此高血压防控是我国目前遏制心脑血管死亡上升态势的切入点和重要手段。我国每年高血压医药费支出高达400亿元,而高血压并发症将带来更大的经济负担。因此早期防控高血压将减少发病率和死亡率,并极大的减少医疗经费的支出。

部分患者治疗不规范,不能坚持持续治疗,或只重视药物治疗却忽略不良生活方式改善等,使慢性病得不到有效控制,甚至造成严重后果。有一项研究预测,从2010年起的未来30年内,如果每年能使我国心脑血管病死亡率降低1%,其总体净经济效益就会相当于2010年全国实际GDP的68%或10.7万亿美元。

慢病是需长期管理的终身性疾病,慢性病管理存在知晓率低、治疗率低、达标率低等诸多问题,我国居民对慢性病危害认识不足,缺乏管理服务人员和资源,缺乏动态跟踪和随访,从而不能最大限度的减少靶器官损伤和并发症的发生。如何切实有效的提升医务人员服务能力,提高患者及其家庭自我管理和配合意识,对提高慢性病管理的成效至关重要。同时,慢性病管理也对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一起努力,构建整合式的慢性病管理服务网络,加强健康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从而卓有成效的进行我国慢性病管理。

随着公众对生活质量日益重视,安全用药的知识也得到了极大的关注,与用药不当和药物不良反应事件时有发生,而“药物质量”是确保安全用药的前提,也为营造和谐的医患关系奠定了很好的基础。提高药品从业人员的安全用药意识,正确指导患者用药并营造一个健康的用药环境,需要广泛的健康宣教和传播作为支撑。这个项目开展的非常及时,我作为一名临床医务人员,有责任和义务号召全国的医务人员,大家一起努力共同为慢病防控和安全用药开展更多的宣教工作,助力“健康中国”建设,为我国人民群众的健康保驾护航。

梁晓峰:构建整合型慢病综合防控体系对我国慢病防控至关重要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梁晓峰指出,当前我国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已进入到关键阶段,作为拥有13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医疗卫生关系亿万人民健康。慢性病是一种需长期管理的终身性疾病,既是公共卫生问题,更是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环境等诸多领域发展的综合问题。目前我国居民慢性病发病率、慢病死亡率整体呈上升趋势,慢病患者数量逐渐增多,慢病防治形势日益严峻。世界卫生组织、国家卫生计生委等相关权威调查数据显示,慢性病在疾病负担中所占比重高达69%,且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严重影响到居民生活质量,给家庭造成了沉重的负担,甚至已成为影响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而当前慢性病管理从数量、质量上仍不能满足“六位一w”的综合实际工作需要。缺乏预防与临床相结合的、与慢性病防治匹配的专业公共卫生人才队伍。慢性病防治监测缺乏有效的动态跟踪及治疗数据分析,更缺乏全民计划,慢性病管理服务的覆盖面有待提高。患者对慢性病危险因素及其危害了解不足,不懂防治知识,无防治意识,尤其是中老年人及部分弱势群体,健康意识普遍淡薄,患病后难以及时诊治,更做不到健康护理。

因此,慢性病防治已成为我国所面临的紧迫问题,而解决慢性病危害的根本措施在于有效的防控。构建全民参与、体系完整、分工协作、优势互补、上下联动的整合型慢性病综合防控体系,对我国慢性病的防控至关重要,更是慢性病防控的支撑基础。慢性病防治的重点在于开展全民教育,引导群众树立正确健康观和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建立慢性病防控与安全用药志愿者团队,可以广泛开展健康知识普及活动,并协助基层医疗机构促进群众增强慢性病自我管理和安全用药意识,有效控制慢性病负担增长,实现预防工作的关口前移。加强健康促进与教育和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有利于创造和维护健康的社会环境,降低因慢性病造成的过早死亡,有效控制慢性病担增长,进一步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除疾病本身,不能做到合理安全用药也是造成慢性病危害的重要因素。2012全国居民健康素养监测数据显示,我国居民基本医疗素养(包括合理用药)仅为9.56%,能正确阅读药品说明书的居民仅占15%,我国90%的居民不了解如何合理用药,甚至有严重误区。

他期待志愿者团队在慢性病防治与安全用药工作中做出成绩,探索社会公益力量参与健康中国建设的创新模式。今后有更多的社会力量加入到家庭健康传播公益项目平台上来,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活动,传播健康知识、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真正实现预防工作的关口前移,惠及民生。

为保障志愿服务的质量,家庭健康传播志愿者公益项目将执行“三标准”――志愿者标识标准化、培训课程标准化、服务内容标准化。志愿者团队将按照在规定的服务范围和服务守则,走进医疗机构和社区协助进行慢性病防治和安全用药的宣传,开展健康科普教育活动,促进慢性病患者提高自我健康管理能力,更好地实现医疗机构对慢性病患者的跟踪服务和治疗。2017年度实现不少于100万人次的慢性病防治与安全用药宣传培训;与至少5万名高血压患者实现健康管理签约服务。到2018年,实现不少于200万人次的慢性病防治与安全用药宣传培训;与至少10万名高血压患者实现健康管理签约服务。该志愿者团队还将举办全国广场舞大赛、健康知识竞赛等健康教育和健身活动,调动群众参与慢性病防治的积极性,促进群众树立自我健康管理的观念,营造有利于慢性病防治的社会环境。

中医药健康管理范文第5篇

2016年8月19日至20日,中国召开最高规格的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6年8月26日,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健康中国2030”规划。主张,人民身体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推进健康中国建设。2016年8月29日至9月3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进行二审。健康管理法治提上中国的议事日程。

中医是世界文明成果

中医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发明和发现。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中医是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

包括少数民族医药在内的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在长期发展进程中吸纳、融会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是中国国学的重要载体。中医药文化不仅体现了中医药的本质与特色,而且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

中医讲究“医者父母心”,显示了以人为本、大医精诚的核心价值,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认知方式和价值取向。中医还讲究“上医治未病”,具有超前性和先进性。防病比治病高明得多,受到世界各国越来越多人的广泛认同。

中医药具有天地一体、天人合一、天地人和、和而不同的思想基础,以整体观、系统论、辨证论治为指导原则。西医是局部医学,是分门别类的医学。如果将中医和西医作比较的话,可以总结为:西医是实验科学,中医是经验科学;西医是治人的病,中医是治病的人;西医在战争年代管用,中医在和平时代效果好。

尽管中西医并重,是中国的基本国策,但事实上,在中国现行的医疗体制中,西医是主流,中医是边缘;在中医药里,中药居于主流地位,不打针、不吃药、不动手术、没有副作用或少副作用的中医外治法,是边缘。

从成本、风险和效果的角度讲,中医外治法因不用药、不动手术而成本低廉;因免于伤害性治疗,没有副作用或少副作用的中医外治法对健康和生命的风险小;由于中医外治法能够调动人的自我健康能力,提高人的免疫力,没有副作用或少副作用,治疗起的作用都是正作用,中医外治法的疗效好;由于成本低、对人体没有伤害,中医外治法既可以治疗疾病,也可以预防疾病。中医外治法的优越性,决定了中医外治法应当成为21世纪人类医疗的主流。

食疗在中医中居于至关重要的地位。食疗在西方叫营养学,通过改善人的饮食结构、食物种类增进健康,是大有可为的疾病防治法,具有中医外治法所具备的成本低、没有副作用、效果好、可预防疾病的特点。吃素对防范和治疗“三高”等慢性病有明显作用。

中医药立法之路漫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保护人民健康。《宪法》为中医药发展提供了根本法律保障。2003年,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中国有了专门的中医药行政法规。

2016年2月,国务院出台了《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提出要改革中医医疗执业人员的资格准入、执业范围和执业管理制度,支持有资质的中医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名老中医开办中医门诊部、诊所,鼓励药品经营企业举办中医坐堂医诊所。

中国早在1983年就有对中医药进行立法的提议。中医药法迟迟没有出台,重要的原因在于中医药和西医药是两个不同的知识理论和方法体系,中西医争议颇大:西医生大多认为中医不科学,而中医师普遍觉得西医不了解中医,认为西医副作用大,往往治不好病。

2015年12月底,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草案进行了初次审议。2016年8月29日至9月3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对中医药法草案进行二审。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经研究,建议作以下修改:一是增加规定,中医医师资格考试的内容应当体现中医药特点;二是明确以师承方式学习中医或经多年实践医术确有专长的人员,参加省级中医药主管部门组织的考核,应当由至少两名中医医师推荐。

《中医药法》对发展具有几千年传承的中医,保护人民健康,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消除国民对健康、生命和医疗的偏见和误解,形成真正科学的健康和生命观,意义非凡。

《中医药法》立法需要解决3个重大问题:1、中医药与西医药能够平等竞争,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医疗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2、要处理好市场“无形之手”与政府“有形之手”的关系,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发展中医药健康养老、健康旅游等新兴健康管理产业,将中医药行业发展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性行业。3、中医在民间,要改革能防病治病的没有医师资质,而有医师资质的不会防病治病的体制,释放民间中医的潜能,增进人类健康福祉。

走健康管理法治道路

以法治消除“医闹”现象和杀医现象为例,中国的法治工作者可以成为医疗体制改革方面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力量。

众所周知,中国的西医与西方的西医在医学原理上是相同的,但由于中国现行的“以药养医”体制,导致中国医院的平均用药量是西方医院的3倍,出现了“诊疗过度”和“诊疗不足”并存的现象,看病难、看病贵、医源性疾病(俗称“把聋子治成哑巴”)成为中国医疗体制难以解决的问题。

医源性疾病和病人被不当治疗后维权渠道缺乏,其副产品和负资产就是“医闹”现象和杀医现象。“医闹”是违法犯罪行为,杀医是严重犯罪行为,自然要受到法律的惩罚。但要从根本上消除“医闹”现象和杀医现象,要大大减少医源性疾病,解决病人被不当治疗后的权利救济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