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工程师评审个人总结

工程师评审个人总结

工程师评审个人总结

工程师评审个人总结范文第1篇

本人XXX,男,汉族,河北省邯郸市市。出生于1987年11月04日,于2009年6月15日毕业XXX学院电气自动化专业毕业。目前在XXX公司工作。毕业后从事交通工程工作10多年,这些年工作期间我努力钻研交通工程专业技术知识,在技术创新上倾注了满腔热情,在生产一线锻炼的几年中,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将在学校期间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迅速化成实干能力,在为公司的生产发展贡献自己所长的过程中,也使个人的专业技术能力得到了充实和提高,现对本人工作多年以来的专业技术工作总结如下:

一、思想品德方面

本人一直非常拥护党的政策,一切的实践活动坚持党的基本方针,关心和学习国家时事政治,坚持用高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能够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认真学习和体会党的“建设和谐社会”的精神。本人能严守法律法规,能树立并保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近年来,我以党的十八大会议重要思想作为发展奋斗的指导方向,通保持自己的政治觉悟能够“与时俱进”。

二、职业道德方面

在注重提高思想品德的同时,也不忘注意个人修养和职业道德的培养和提高。我通过不断地学习有关交通工程施工等方面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规范、标准来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本人一向谦虚好学、钻研业务、勇于奉献,工作认真负责、责任心强,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够严格按照“诚信、守法、公正、科学”的原则在工作上踏踏实实,勤勤恳恳,一丝不苟;生活上助人为乐,团结友爱,关心他人。能够带领团队,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能够积极指导和带领刚工作的同志,使他们时刻感觉到有人关心、爱护和帮助,尽快转变角色投入工作中去,并督促他们不断提高自己业务水平,尽快、更好地胜任本职工作。

三、专业技能方面

1、制定了各级各岗位人员的安全责任,明确各自的安全职责,并签订考核责任书,明确考核标准及目标要 求, 使各级各岗位施工管理人员各司其职, 各负其责, 分工明确, 职责分明, 减少责任推委, 杜绝管理漏洞,充分调动了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赋予了责权利相互关系,合理 解决分配矛盾。

2 、建立了安全 资金专项保障制度,从源头上保证安全专项资金的必要投入,防止因资金问题影响正常的安 全防护用品、设施的配置,造成安全配备设施的短缺等,留下安全隐患,影响正常施工。

3 、制定安全培训制度。公司对各级岗位管理人员制定了各阶段培训计划,使各级岗位管理人员有合理的时 间接受安全知识的更新、巩固和充实,提高安全意识,增强自我安全防范能力。

4、完善安全检查制度及生产事故处理制度。公司着力对加强安全隐患的整改力度,制定落实整改“三定一 同时”具体有效的实施办法,使安全检查目的最终得以实现,有效减少事故的发生频率和事 故损失程度。

5、完善施工组织设计及专项施工方案的编制审批制度。

6、同时公司还制定了一系列安全管理规定,对施工设备、大型机械设备、特种设备、安全设施防护及安全 检测工具等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制定,明确各方责任,可以有效减少机械故障对人员的伤害。

本人一直从事现场技术管理工作,通过系统地学习相关图集及规范,坚持工作在建筑工程施工第一线,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掌握了多项建筑工程方面专业技能,且能熟练 office 等办公应用软件及 auto cad建筑制图软件。通过各种继续再教育培训班,使我 始终保持着旺盛的求知欲,同时也让我本人的专业技术水平不断地得到提高。这几年的工作中,本人主要负责现场专项施工方案及进度计划的编制、图纸会审及现场技术管理工作,积极同业主、设计及监理单位进行沟通,保证了现场工作能有序展开。

四、工作态度方面

工程师评审个人总结范文第2篇

一、自上而下的审计思路

一般认为,现代审计强调全面系统地了解被睁计单位的经营活动和经营环境,即先从企业的外郦环境入手,然后逐步深入企业的内部,形成对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预期并与财务报表反映的金额相比较,这样能够掌握“财务报表背后的故事”,不容易陷入管理层设定的“圈套”。新指南就如何从被审计单位经营环境、行业层面入手并逐步深入到被审计公司整体层面、业务流程层面、交易和认定层面,提出了详细、清晰的方法,使得自上而下的审计思路完整地显现出来。比如,审计底稿是注册会计师工作的结果,是审计证据的载体。清晰易懂、结构严密的审计工作底稿,有利于降低审计风险,保护注册会计师的合法利益。新指南通过说明、示例等方式,突出了自上而下的技术特点,要求审计工作底稿完整、清晰地反映实施审计程序的时间、性质和范围,强化审计记录要求。特别是在底稿的整体结构方面,要求先有总体,再有局部,在具体的流程、交易、余额层面,同样要求先有总括的结论和说明,再有明细的分析和支持性证据。

二、整个审计过程围绕重大错报风险展开

审计准则要求注册会计师首先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围绕评估的风险配置审计资源、收集审计证据,将审计风险降到可以接受的低水平,整个审计过程围绕重大错报风险展开。这也正是新准则被称为风险导向审计准则的原因。指南将准则的这一要求落实到具体的操作层面,要求注册会计师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风险评估:(1)行业状况、法律环境与监管环境以及其他外部因素;(2)被审计单位的性质;(3)被审计单位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4)被审计单位的目标、战略以及相关经营风险;(5)被审计单位财务业绩的衡量和评价;(6)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指南既有原理的阐述,也有共性风险点的提示和示例,还进一步要求依据风险评估的结果,制定相应的综合性方案或实质性方案。比如,对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的风险,注册会计师应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对报表层次的风险,注册会计师应采取总体应对措施;对认定层次的风险,则应采取具体的应对措施。针对认定层次实施的具体审计程序应当与评估的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有明确的对应关系。指南对如何在审计过程和审计底稿中应清晰地体现这种关系作了重点阐述,风险导向的特点从而得以突出。

三、以审计目标为出发点和归宿

财务报表审计的最终目标是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编制的财务报表发表意见。这一目标的实现依赖注册会计师实施一系列的审计程序,即每一个具体的审计程序都服务于特定的具体目标,而所有具体审计程序的目标又为最终的审计目标所统帅。审计程序的目的包括:通过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识别、评估重大错报风险;通过实施控制测试,确定内部控制运行的有效性;通过实施实质性程序,发现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审计程序通过审计目的与审计风险联系起来,任何程序都不应盲目实施而应该有的放矢。但在实际工作中,存在执行审计程序目的性不强,为完成审计程序而执行程序的现象。比如有的审计人员不明白审计程序与审计风险、具体认定、审计目标的关系,只是简单完成事务所预先印制的程序和表格。这种为程序而程序的做法,造成审计工作严重的机械性和盲目性,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难以得到发挥,审计底稿难以体现审计职业判断,大大降低审计工作的效果。为此,指南强调审计目标对审计人员行为的主导作用,要求审计目标与具体的认定联系,并给出了具体的操作示范。指南通过突出以审计目标为出发点和归宿的特点,使审计工作目标指向明确,审计重点能够得到应有的关注,有利于提高审计的效率和效果,避免审计失败。

四、以内部控制为依托

以往事务所在审计中大量采用实质性测试为主的审计方案,对内部控制的关注不够,审计工作的效率较低。还有的事务所虽然要求审计人员了解和测试内部控制,但实际工作往往是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脱节,两者没有关系,很难说审计工作依托内部控制。新准则在强调风险评估时,没有减少对内部控制的关注,要求如果注册会计师认为仅通过实质性程序不能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应当考虑依赖相关控制的有效性,并对其进行了解、评估和测试。基于内部控制进行审计是现代审计的特点,但受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建设进程和审计实务界对内部控制理解的影响,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中对内部控制的了解、测试不太理想。为此,指南配合本次准则的修改,在内部控制的了解、测试技术方面进行了重大的突破,使现代审计以内部控制为依托在我国审计实务中具备了实现的技术条件。

五、强调审计工作的逻辑和审计证据之间的逻辑关系

工程师评审个人总结范文第3篇

一、自上而下的审计思路

一般认为,现代审计强调全面系统地了解被睁计单位的经营活动和经营环境,即先从企业的外郦环境入手,然后逐步深入企业的内部,形成对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预期并与财务报表反映的金额相比较,这样能够掌握“财务报表背后的故事”,不容易陷入管理层设定的“圈套”。新指南就如何从被审计单位经营环境、行业层面入手并逐步深入到被审计公司整体层面、业务流程层面、交易和认定层面,提出了详细、清晰的方法,使得自上而下的审计思路完整地显现出来。比如,审计底稿是注册会计师工作的结果,是审计证据的载体。清晰易懂、结构严密的审计工作底稿,有利于降低审计风险,保护注册会计师的合法利益。新指南通过说明、示例等方式,突出了自上而下的技术特点,要求审计工作底稿完整、清晰地反映实施审计程序的时间、性质和范围,强化审计记录要求。特别是在底稿的整体结构方面,要求先有总体,再有局部,在具体的流程、交易、余额层面,同样要求先有总括的结论和说明,再有明细的分析和支持性证据。

二、整个审计过程围绕重大错报风险展开

审计准则要求注册会计师首先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围绕评估的风险配置审计资源、收集审计证据,将审计风险降到可以接受的低水平,整个审计过程围绕重大错报风险展开。wWw.133229.COM这也正是新准则被称为风险导向审计准则的原因。指南将准则的这一要求落实到具体的操作层面,要求注册会计师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风险评估:(1)行业状况、法律环境与监管环境以及其他外部因素;(2)被审计单位的性质;(3)被审计单位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4)被审计单位的目标、战略以及相关经营风险;(5)被审计单位财务业绩的衡量和评价;(6)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指南既有原理的阐述,也有共性风险点的提示和示例,还进一步要求依据风险评估的结果,制定相应的综合性方案或实质性方案。比如,对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的风险,注册会计师应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对报表层次的风险,注册会计师应采取总体应对措施;对认定层次的风险,则应采取具体的应对措施。针对认定层次实施的具体审计程序应当与评估的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有明确的对应关系。指南对如何在审计过程和审计底稿中应清晰地体现这种关系作了重点阐述,风险导向的特点从而得以突出。

三、以审计目标为出发点和归宿

财务报表审计的最终目标是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编制的财务报表发表意见。这一目标的实现依赖注册会计师实施一系列的审计程序,即每一个具体的审计程序都服务于特定的具体目标,而所有具体审计程序的目标又为最终的审计目标所统帅。审计程序的目的包括:通过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识别、评估重大错报风险;通过实施控制测试,确定内部控制运行的有效性;通过实施实质性程序,发现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审计程序通过审计目的与审计风险联系起来,任何程序都不应盲目实施而应该有的放矢。但在实际工作中,存在执行审计程序目的性不强,为完成审计程序而执行程序的现象。比如有的审计人员不明白审计程序与审计风险、具体认定、审计目标的关系,只是简单完成事务所预先印制的程序和表格。这种为程序而程序的做法,造成审计工作严重的机械性和盲目性,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难以得到发挥,审计底稿难以体现审计职业判断,大大降低审计工作的效果。为此,指南强调审计目标对审计人员行为的主导作用,要求审计目标与具体的认定联系,并给出了具体的操作示范。指南通过突出以审计目标为出发点和归宿的特点,使审计工作目标指向明确,审计重点能够得到应有的关注,有利于提高审计的效率和效果,避免审计失败。

四、以内部控制为依托

以往事务所在审计中大量采用实质性测试为主的审计方案,对内部控制的关注不够,审计工作的效率较低。还有的事务所虽然要求审计人员了解和测试内部控制,但实际工作往往是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脱节,两者没有关系,很难说审计工作依托内部控制。新准则在强调风险评估时,没有减少对内部控制的关注,要求如果注册会计师认为仅通过实质性程序不能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应当考虑依赖相关控制的有效性,并对其进行了解、评估和测试。基于内部控制进行审计是现代审计的特点,但受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建设进程和审计实务界对内部控制理解的影响,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中对内部控制的了解、测试不太理想。为此,指南配合本次准则的修改,在内部控制的了解、测试技术方面进行了重大的突破,使现代审计以内部控制为依托在我国审计实务中具备了实现的技术条件。

五、强调审计工作的逻辑和审计证据之间的逻辑关系

工程师评审个人总结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近年来我国的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的法律法规不断出台。在此形势下,势必要推出适应新形势的审计学教材。本文结合高职院校的特点就审计学科教学内容发表了粗浅的看法,强调在理解审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把握审计实务。

随着我国经济环境的变化,新的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和企业会计准则相继,审计法、公司法、证券法相继修订,审计理论与实务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审计学教材各部分的内容以最新的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与企业会计准则为指导,充分体现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

目前,审计理论体系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审计对象从会计账簿转向财务报表,审计职能从查错防弊转向审计鉴证,审计性质从批判性转向防护性,审计方法技术性抽样审计代替详细审计,并强调对内部控制制度的研究与评价,审计手段趋于电算化。这种转型与发展,使审计教育必须适应新的形势需要,对此我们需要从创新角度来重新审视审计教育。

一、审计学教材的体系结构

(1)审计环境,包括审计的起源与发展、注册会计师管理、职业道德规范、执业准则和法律责任等;

(2)审计的基本概念,包括审计风险、重要性、审计证据、审计工作底稿等;

(3)审计的流程,包括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对等;

(4)审计抽样原理和方法;

(5)各业务循环的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

(6)审计结果的报告和沟通;

(7)从事审阅业务、其他鉴证业务和相关服务业务的基本原理。

高职院校审计学教材在cpa审计的基础上有所调整和删减,其审计理论与实务都以cpa审计为蓝本。2007年是新会计准则正式实施的第一年,新旧教材的内容变化很大,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突出了风险导向审计理论。新设了“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对”两章,阐述风险导向审计的概念和运用要求,要求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牢固树立这一概念,把审计流程理解为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应对的过程。

(2)体现了新审计准则体系的要求。在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和原则、注册会计师的责任设定、风险的评估和应对、审计证据的收集和评价、审计的结论和报告等方面,都按照新审计准则的要求进行了更新。

(3)体现了国际职业道德规范方面的最新发展。根据国际会计师职业道德准则的最新稿,对职业道德规范部分进行了更新。

(4)注重前后贯通。把有关审计流程的基本概念和思路,贯穿到各业务循环的内部控制的了解和测试中,贯穿到各账户余额的实质性测试程序中,避免基本概念和思路在各循环之间运用不一致和前后两张皮的现象。为此,重新梳理了各业务循环内部的章节结构。同时,对财务报表项目重新进行归类,并入更恰当的业务循环中。

(5)强化了审计抽样。增加了审计抽样与其他选择测试项目方法之间关系的阐述,更为全面地讲解审计抽样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思路,增加了实质性程序常用的“概率比例规模抽样法(pps)。

(6)体现新会计准则的要求。按照新会计准则的要求,统一了财务报表项目的名称,并按照确认和计量的新起点,设计相应的审计重点。

二、审计学课程内容分析

审计学这门课程有着与众不同的特点。从学科内容上讲,它不仅含有很多法规知识,而且含有大量的会计知识,可以说是其他各门课程的综合运用;从学习方法上看,不仅需要以各门课程为基础,更重要的是,需要广泛运用专业判断思考、分析和决策。审计的某些方面是非分明,极为严格,另外一些方面又设有一定法规,令人无所适从,很难操作。这就使得不少学生对审计“似懂非懂”,觉得这门课程难度较大。我们不仅应看到审计课程的学习难度,更重要的是应对其进行科学的分析。事实上,这种难度来自两方面:一是来自客观事实,这是由本门课程的内容决定的;二是来自主观因素,即因为没有掌握审计课程的特点和学习方法而感到难度大。显然,后一种难度可以随着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对学习方法的掌握而降低。这就需要在学习中对这门课程的特点、规律有一个较为正确和全面的认识。

(一)从总体上明确审计方法的演变

一百多年来,虽然审计的根本目标没有发生重大变化,但审计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注册会计师为了实现审计目标,一直随着审计环境的变化调整着审计方法。审计方法从账项基础审计发展到风险导向审计,都是注册会计师为了适应审计环境的变化而做出的调整。

由于审计风险受到企业固有风险因素的影响,如管理人员的品行和能力、行业所处环境、业务性质及容易产生错误的会计报表项目,容易受到损失或被挪用的资产等导致的风险,又受到内部控制风险因素的影响,即账户余额或各类交易存在错报,内部控制未能防止、发现或纠正的风险。此外,还受到注册会计师实施审计程序未能发现账户余额或各类交易存在错报风险的影响,职业界很快开发了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模型的出现,从理论上解决了注册会计师以制度为基础采用抽样审计的随意性,又解决了审计资源的分配问题,要求注册会计师将审计资源分配到最容易导致会计报表出现重大错报的领域。从方法论的角度,以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模型为基础的审计,称为风险导向审计方法。

风险导向审计作为审计模式发展的新生阶段,主要立足于对审计风险进行系统分析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制订审计计划,并结合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实施相应的审计程序。从审计流程上看,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对排在首位,并且在审计的所有阶段都实施风险评估程序,它们既是审计基础理论,又是审计实务,集中体现了新准则风险导向审计的思想。

(二)理清思路,把握审计流程

1. 风险评估

风险导向审计理论与方法,是整个教材的精华所在,它构成全教材的前提或背景。因此,在审计教学中,应当提出明确的学习要求和目标。

(1)如何运用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准则确立了新的审计风险模型,以明确注册会计师识别、评估和应对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的思路。审计风险模型构成了风险导向审计方法的基础,在审计实务中不易把握,要求学生以注册会计师的角色掌握如何使用审计风险模型开展审计工作。

(2)如何在审计工作中进行风险评估。要求学生以注册会计师的角色掌握如何借助于评估程序和审计程序工作底稿,结合具体审计计划的制订,进行风险评估。

(3)如何进行风险评估。要求学生以注册会计师的角色,从6个方面系统掌握注册会计师如何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特别是利用审计程序举例的方式,熟练运用于进行风险评估的过程和关键环节。

2. 风险应对

注册会计师应当针对评估的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确定总体的应对措施,并针对评估的认定层次进行重大错报风险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以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

新风险准则正式引进“重大错报风险”概念(重大错报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将审计风险模型重构为: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这不是简单地将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并称为重大错报风险,而是重大实质性改进。不仅明确规定了审计工作以评估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作为新的起点和导向,抓住了审计工作的“牛鼻子”,而且与现行审计目标责任定位紧紧相扣,有利于履行审计责任,实现审计目标。众所周知,按审计准则要求,设计审计工作就是为了合理保证财务报表整体不存在重大错报。新风险模型的构建更直接有助于指导注册会计师,时刻紧紧围绕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来设计和执行审计程序,以最终实现合理保证财务报表整体不存在重大错报。因此,本章的学习要求和目标是:

(1)如何运用审计风险模型;

(2)如何在进行风险评估的基础上选择审计方案;

(3)如何实施控制测试。

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不容忽视,那就是在确定总体的应对措施以及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时,如何运用职业判断。

(三)掌握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

1. 审计证据与审计工作底稿

本章内容属于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主要阐述了审计证据和审计工作底稿两部分内容,包括审计证据的含义和特点,获取审计证据的程序、分析程序、审计工作底稿的含义、编制目的和使用的文字及对审计工作底稿实施控制程序,以及底稿的格式、内容、范围、归纳和审计报告日后对审计工作底稿的变动等。

注册会计师的工作主要有3件事:找证据—做底稿—出报告。本章节就占了两件事,本章涉及的内容,不仅是需掌握的审计基本技能,也是理解审计实务的理论基础。

2. 计划审计工作

本章属于审计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计划审计工作对于注册会计师顺利完成审计工作和控制审计风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充分的审计计划有助于注册会计师关注重点审计领域、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问题并恰当地组织和管理审计工作,以使审计工作更加有效。同时,充分的审计计划还可以帮助注册会计师对项目组成成员,进行恰当分工和指导监督,并复核其工作,还有助于协调其他注册会计师和专家的工作。

本章特别对重要性水平的确定、审计风险的分析作了重点阐述。

(1)审计重要性。既是审计理论的重要课题,又是审计实务的重要内容,它贯穿于整个审计实务,要求学生既能从理论上理解审计重要性的含义和性质,又要能从实践上对其进行确定。

(2)审计风险。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实务问题。要求学生既要能从理论上理解审计风险模型的含义、构成及各种风险之间的关系,也要能从实务上对其进行分析和控制。

本章为重点章节,应重在理解,因为其涉及的审计理论应与以后各章的各交易循环的审计实务联系考虑,学生应具备运用本章的审计理论分析审计实务、确定审计报告类型的能力。

3. 审计抽样

本章属于审计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主要阐述审计抽样在审计中的运用问题。详细介绍了选取测试项目的方法、审计抽样概述、审计抽样在控制测试中的应用和审计抽样在实质性细节测试中的应用;涉及审计抽样的概念、种类和步骤等内容。

(四)归纳审计循环,掌握审计实务

审计循环属于财务报表审计实务。审计循环以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公司的财务报表审计为例,介绍各业务循环审计的具体内容,重点介绍对各财务报表项目如何审计

报的领域。从方法论的角度,以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模型为基础的审计,称为风险导向审计方法。

风险导向审计作为审计模式发展的新生阶段,主要立足于对审计风险进行系统分析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制订审计计划,并结合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实施相应的审计程序。从审计流程上看,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对排在首位,并且在审计的所有阶段都实施风险评估程序,它们既是审计基础理论,又是审计实务,集中体现了新准则风险导向审计的思想。

(二)理清思路,把握审计流程

1. 风险评估

风险导向审计理论与方法,是整个教材的精华所在,它构成全教材的前提或背景。因此,在审计教学中,应当提出明确的学习要求和目标。

(1)如何运用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准则确立了新的审计风险模型,以明确注册会计师识别、评估和应对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的思路。审计风险模型构成了风险导向审计方法的基础,在审计实务中不易把握,要求学生以注册会计师的角色掌握如何使用审计风险模型开展审计工作。

(2)如何在审计工作中进行风险评估。要求学生以注册会计师的角色掌握如何借助于评估程序和审计程序工作底稿,结合具体审计计划的制订,进行风险评估。

(3)如何进行风险评估。要求学生以注册会计师的角色,从6个方面系统掌握注册会计师如何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特别是利用审计程序举例的方式,熟练运用于进行风险评估的过程和关键环节。

2. 风险应对

注册会计师应当针对评估的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确定总体的应对措施,并针对评估的认定层次进行重大错报风险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以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

新风险准则正式引进“重大错报风险”概念(重大错报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将审计风险模型重构为: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这不是简单地将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并称为重大错报风险,而是重大实质性改进。不仅明确规定了审计工作以评估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作为新的起点和导向,抓住了审计工作的“牛鼻子”,而且与现行审计目标责任定位紧紧相扣,有利于履行审计责任,实现审计目标。众所周知,按审计准则要求,设计审计工作就是为了合理保证财务报表整体不存在重大错报。新风险模型的构建更直接有助于指导注册会计师,时刻紧紧围绕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来设计和执行审计程序,以最终实现合理保证财务报表整体不存在重大错报。因此,本章的学习要求和目标是:

(1)如何运用审计风险模型;

(2)如何在进行风险评估的基础上选择审计方案;

(3)如何实施控制测试。

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不容忽视,那就是在确定总体的应对措施以及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时,如何运用职业判断。

(三)掌握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

1. 审计证据与审计工作底稿

本章内容属于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主要阐述了审计证据和审计工作底稿两部分内容,包括审计证据的含义和特点,获取审计证据的程序、分析程序、审计工作底稿的含义、编制目的和使用的文字及对审计工作底稿实施控制程序,以及底稿的格式、内容、范围、归纳和审计报告日后对审计工作底稿的变动等。

注册会计师的工作主要有3件事:找证据—做底稿—出报告。本章节就占了两件事,本章涉及的内容,不仅是需掌握的审计基本技能,也是理解审计实务的理论基础。

2. 计划审计工作

本章属于审计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计划审计工作对于注册会计师顺利完成审计工作和控制审计风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充分的审计计划有助于注册会计师关注重点审计领域、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问题并恰当地组织和管理审计工作,以使审计工作更加有效。同时,充分的审计计划还可以帮助注册会计师对项目组成成员,进行恰当分工和指导监督,并复核其工作,还有助于协调其他注册会计师和专家的工作。

本章特别对重要性水平的确定、审计风险的分析作了重点阐述。

(1)审计重要性。既是审计理论的重要课题,又是审计实务的重要内容,它贯穿于整个审计实务,要求学生既能从理论上理解审计重要性的含义和性质,又要能从实践上对其进行确定。

(2)审计风险。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实务问题。要求学生既要能从理论上理解审计风险模型的含义、构成及各种风险之间的关系,也要能从实务上对其进行分析和控制。

本章为重点章节,应重在理解,因为其涉及的审计理论应与以后各章的各交易循环的审计实务联系考虑,学生应具备运用本章的审计理论分析审计实务、确定审计报告类型的能力。

3. 审计抽样

本章属于审计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主要阐述审计抽样在审计中的运用问题。详细介绍了选取测试项目的方法、审计抽样概述、审计抽样在控制测试中的应用和审计抽样在实质性细节测试中的应用;涉及审计抽样的概念、种类和步骤等内容。

(四)归纳审计循环,掌握审计实务

审计循环属于财务报表审计实务。审计循环以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公司的财务报表审计为例,介绍各业务循环审计的具体内容,重点介绍对各财务报表项目如何审计

测试。审计测试包括控制测试和对交易账户余额及列报的细节测试和实施实质性分析程序。

审计循环各章的内容都差不多,而且内容多,项目也多。这几章可以按以下思路来理解:

首先,了解循环的概念。就是一个单位将相互联系的业务类别和涉及的会计账户组合在一起,即把同该循环存在内部联系的业务类别与其他相关的账户捆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就是一个循环。也称切块审计法。

然后,了解各个循环的特征,循环的内部控制及交易实质性程序,以及余额的的实质性程序。内部控制的测试,先谈内部控制是什么,然后再谈怎么测试。可以是双重目的的测试,交易的实质性程序主要针对利润表,测试结果往往不披露,因为每笔交易最终都会形成金额进入有关账户,进入有关账户后才存在列报的问题。以上就是这些章节的大致逻辑关系 。

1. 各审计循环的重点

(1)各审计循环的主要凭证与记录、内部控制制度及控制测试、所涉及的被审计单位管理层的认定、审计目标;各循环实质性程序基本原理;

(2)各审计循环主要会计处理与审计实质性程序;

(3)函证程序在各审计循环中的应用;

(4)监盘程序在各审计循环中的应用;

(5)实质性分析程序在各审计循环中的应用。

2. 审计循环的难点

(1)各循环内部控制测试的应用;

(2)对交易、账户余额、列报的具体细节测试和实质性分析程序在审计实务中的运用。

3. 各审计循环的特点

(1)本循环所涉及的主要凭证与会计记录;

(2)本循环所涉及的主要业务活动。

各章所有审计循环的特性均是如此。

4. 掌握审计循环主要审计技能

(1)函证;

(2)存货监盘;

(3)实质性风险程序;

(4)截止测试;

(5)审计调整。

(五)形成审计意见,出具审计报告

1. 审计意见的形成

注册会计师应当评价根据审计证据得出的结论,以作为对财务报表形成审计意见的基础。在形成审计意见时,注册会计师应当从总体上评价是否已经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所有相关的审计证据,包括能够印证财务报表认定的审计证据与财务报表认定相矛盾的审计证据。

审计证据是指注册会计师为了得出审计结论,形成审计意见而使用的所有信息,包括财务报表依据的会计记录中含有的信息和其他信息。因此,注册会计师应当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得出合理的审计结论,作为形成审计意见的基础。

注册会计师对审计结论的评价贯穿于审计的全过程。

2. 出具审计报告

审计报告是指注册会计师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的规定,在实施审计工作的基础上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的书面文件。也是注册会计师在完成审计工作后向委托人提供的最终产品。

审计报告分为标准审计报告和非标准审计报告。

(六)执业准则与职业道德规范

注册会计师的整个审计工作都是为了实现审计目标,审计目标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审计主体通过审计实践活动所期望达到的境地或最终结果。

(1)审计总目标。主要是对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发表意见,是对会计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方面做出评论。

(2)具体审计目标。根据各类交易事项、账户余额、列报3个层次的逐个认定和审计总目标来确定。

注册会计师执业是依据管理层对会计报表的认定设计审计具体目标,实施相应的审计程序,取得证据,完成对会计报表各项认定的确认,最终形成审计意见,出具审计报告。

审计目标的实现与审计过程密切相关。审计过程充满了大量的职业判断。在计划和实施审计工作时,在根据获取的审计证据得出结论的过程中,尤其需要职业判断。既然是判断,就有失误的可能性,职业判断本质上意味着风险。因此,必须把执业审计准则作为注册会计师执行审计工作时应遵循的行为规范,作为衡量审计工作质量的标准;同时,还要受到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的约束,明确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因为审计工作是一个以道德为浓重背景的工作,其职业道德防线的溃决将会带来灾难性后果。

应将执业准则体系有效地渗透到审计教学中,将新准则作为一个契机,统领教学内容和审计实务;应将审计职业道德放在首位,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强调诚信教育,把专业胜任能力与职业道德的培养结合起来。

主要参考文献:

[1]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 2008年度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辅导教材——审计[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工程师评审个人总结范文第5篇

1 项目监理机构工程项目监理档案资料的管理

工程项目监理档案资料是指工程项目监理实施过程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形式的原始记录。

1.1 工程项目监理档案资料工作要与工程建设进程同步。从项目监理机构参与工程项目起应开始进行文件资料的收集、整理、审查工作,直至建设工程委托监理合同终止或工程项目竣工;

1.2 项目监理机构应设专人在项目负责人领导下负责日常的工程项目监理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编目和装订工作;

1.3 所有监理文件资料由专人负责收发登记,并送项目负责人审阅。项目负责人核发,监理工程师或监理人员传阅后,由专人按文件种类统一编号、分类后保存;

1.4 工程项目监理档案资料存放应做到标准化。由专人对文件统一编号后分类设文件夹,卷夹上粘贴标签,写上条款名号,文件对号入座,分门别类存放;

1.5 所有签名文件必须留一份存档,同时签署文件情况须在当天监理日志中作好记录;

1.6 工程项目监理档案资料借阅时均应办理借阅手续,并按时归还;

1.7 在基础工程、主体工程、屋面工程、安装工程等阶段应及时分阶段做好资料分类整理工作;

1.8 项目监理机构应在每月的月底将工程项目当月的工程项目会议纪要、监理工作月报、安全监理工作月报上交至公司审查;

1.9 在工程项目的各阶段,项目监理机构应及时将项目各阶段报告上报,并由项目监理部留存;

1)土建项目:基础质量评估报告、主体质量评估报告、单位工程竣工质量评估报告;

2)装饰装修及改造项目:中间验收质量评估报告、单位工程竣工质量评估报告。

1.10 项目监理机构应定期将项目监理机构进驻工程项目现场的前期、中期、竣工后的现场影响资料交至公司留存;

1.11 工程项目竣工验收或监理人员现场工作结束两周之内,项目监理机构向公司提交该项目的“监理工作总结”,一个月内,项目监理机构将工程项目监理档案资料按归档要求分类、编目后移交公司档案室,移交时须填写移交清单,公司档案室和项目监理机构各执一份。

2 工程项目监理档案资料的记录

2.1 监理资料记录应完整、正确、真实、及时;

2.2 每一工程项目应有单一的项目编号,从项目设立开始延用至工程项目结束;

2.3 监理文件须打印或用黑色笔记书写。

3 项目监理内部资料的要求

3.1 监理规划应有公司公章、监理规划审批表;

3.2 旁站监理方案应有总监理工程师审批意见和专业监理工程师的审批意见及审批表;

3.3 监理实施细则应有总监理工程师审批意见和专业监理工程师的审批意见、监理实施细则审批表;

3.4 安全监理实施细则应有总监理工程师审批意见和专业监理工程师的审批意见、监理实施细则审批表;

3.5 工程项目会议纪要编制要及时,应有个与会人员的签到,会议纪要的格式要符合公司要求,内容要反映现场状况及各参加单位的意见;

3.6 监理工作月报(监理专题报告)编制要及时,内容能够完整反映本月工程进度和质量情况,报建设单位收签,总监理工程师签名(报告及时,有针对性的内容,有对工程项目带来的影响分析,报告中有监理的建议和想法,包括工期、进度、质量);

3.7 安全监理月报编制要及时,内容完整,总监理工程师签名;

3.8 安全质量事故处理报告编制要及时,要符合处理程序;

3.9 工程暂停令要编制及时,内容明确;

3.10 工程款支付证书、月支付汇总表、工程款支付申请表、月完成工程量报审表、工程最终延期审批表、工程临时延期审批表、工程临时延期申请表、费用索赔审批比表、费用索赔申请表编制要及时,要符合处理程序;

3.11 监理工程师通知单及回复单内容要明确,整改要求清楚,编制及时,编号准确,签发、签收人员要签名,回复内容与通知单吻合,监理回复意见明确;

3.12 监理工作联系单发文内容要及时,体现事前控制,编号要准确,签发、签收人员要签名;

3.13 旁站监理记录及巡视记录内容要完整,部位、时间要准确,数据清楚,施工方、监理方要及时签字认可;

3.14 监理人员变通知单要编制及时,并及时通知建设方及施工方;

3.15 监理日志总监理工程师阅签要及时,内容要反映当天监理活动过程,杜绝施工流水帐,记录人要签名;

3.16 各分部的质量评估报告要客观反映和评价分部工程中各分项工程的质量要有明确的评估意见,应盖有项目专用章,总监理工程师签名;

3.17 单位工程质量评估报告要客观反映项目监理机构对本单位工程的质量评价,应有总监理工程师签名、公司盖章;

3.18 竣工移交证书要客观评价单位工程的质量情况,应有总监理工程师、公司技术负责人、公司负责人签名、公司盖章;

3.19 收发文登记薄发文内容和编号要完整,时间要及时,签收人要签名;

3.20 影响资料要反映本项目特点,要有过程影响和竣工影响;

3.21 监理工作总结内容要反映整个施工、监理过程的经验教训及工程进展情况过程中关键节点监理处理情况,本工程项目产生的实际效果和相关建议。

4 工程项目监理档案资料归档移交

4.1 工程项目监理资料的三个部分;

1)项目监理机构内部资料;

2)建设单位资料;

3)施工单位资料。

4.2 工程项目监理资料应按目录次序登记、整理,监理工作月报、工程项目会议纪要、监理工程师通知单及回复单、监理工作联系单、旁站记录表、技术核定单等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和编号进行整理,文件种类、分数、页数逐件核对,不得缺少,文件须排列有序;

4.3 资料及文件均需签字、盖章,复印件应盖有相关单位章,注明原件存放处,每份资料只需完整一套,其余资料整理后作多余资料一并送公司处理(施工图纸作为多余资料处理),送城建档案馆的监理资料应为原件;

4.4 资料整理完成后,应在档案袋上贴上资料清单和页份,项目监理机构负责人确认后交公司档案室,公司档案室对移交、归档的工程监理资料认真核对、验收后存档保存;

4.5 影像资料分为过程资料和竣工后使用的实际效果图片资料,其中移交的照片资料每张均应有文字说明;

4.6 工程项目监理资料移交公司档案室时,项目监理机构、公司档案室应分别在“工程项目监理资料移交表”上签署意见。

5 工程项目监理档案资料的保管

5.1 已归档工程项目的监理档案资料应按照保管期限分类、装订、立卷;

5.2 公司档案室统一保管已归档工程项目的监理档案资料,做好日常管理工作,保证工程项目监理档案资料的完整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