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工程系论文

工程系论文

工程系论文

工程系论文范文第1篇

当前环境工程管理之中问题较多,常见的诸如对于一些相关因素的评估不够科学和充分,并且相关优秀的管理技术人才缺乏等等,在今后要想真正意义上实现环境工程管理效益和质量的同步改革还应当加强对上述因素的重视程度,不断的树立起完善并且成熟的理念真正意义上实现相关事业的整改与发展。在我国,虽然公众环境意识有所提高,但公众对环境工程管理的认识仍然一知半解,即使各地出现了一些环境污染治理工程,但运行效果依然是个疑问。公众看法尚且如此,整个社会的认识也好不到哪里去,以各大高校环境工程专业设置为例,环境工程管理还没有形成独立的学科,这对环境工程管理人才的培养十分不利,因此缺乏优秀人才是环境工程管理中不容忽视的问题。我国还未能够对重大环境因素进行全面、系统以及科学的评估,这就直接导致在后期制定大环境因素的目标及指标的时候存在着一定的困难,继而在实施的过程中会形成较多的软指标。没有完善的环境工程管理体系作为保证,就很难从资金、方法、职责、机构、监督检测手段及必要程序文件等方面同实施细则做有效配合,同时也无法落实配套相关措施,从而不能确保它的统一性。

2建议及对策

根据上文针对当前环境工程管理的基本现状和实践工作之中

的主要问题等进行系统性的分析可以明确今后工作开展的原则和应当重点遵循的理念。下文将针对环境工程管理之中相关政策和思想等进行系统性的分析,旨在更好的实现事业的发展,实现工作制度的创新和相关工作机制的改革。

2.1加强环境工程管理体系的建设

体系化是使环境工程管理工作纳入正常轨道的关键步骤,应通过落实以下措施加以完善:a.所有涉及环境保护的宏观决策,都必须有环境保护部门参与,环境管理工作应渗透到社会经济的各个角落,在所有与环境相关的领域中都应体现环境意识。b.在进行区域开发、重大经济技术决定、产业结构调整等重要决策之前,必须先开展环境影响评价的试点工作。c.建立由党政领导、人大政协、环保部门共同参与的统一监管制度,应当加强对环境工程管理之中相关标准的建设,完善各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公众共同参与的运行机制,集合全社会的力量管好环境工程建设。

2.2加强环境工程管理人才的建设且促进市场机制的完善

提高环境工程管理水平,需要有优秀的人才。人才的培养模式应该不拘一格,应创造有利条件促进成才。可以通过高等院校培养环境工程管理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也可以通过在职培训的方式提高在职人员理论水平;更鼓励职工教育向制度化、规范化和正规化方向发展,使在岗人员能够不断获得理论的补充和知识的更新。在我国从事环境工程的企业数量并不少,竞争也挺激烈的,但水平却不怎么样,其主要原因是市场准入门槛低,以致鱼龙混珠。要改变这种不利局面,要提高市场准入门槛并加强监管,更好的响应当前时展的切实需求。相关管理部门应制定管理规范制度。

3结束语

工程系论文范文第2篇

环境工程设计的项目建议书阶段包含若干个子结构,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如果缺乏系统思维,孤立、片面地理解系统控制理论,将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动态特性和稳态特性等相关内容割裂开来,不能相互联系、相互融合以形成合理认知体系,则不能够全面、联系、突出重点地分析和解决问题。而利用思维树模型可培养系统思维能力,[6]强化系统控制理论在项目建议书阶段的应用,将一项工程所涉及的各个领域和角度清晰的表示出来(以城市污水处理厂为例,如下图1所示)。

2可行性研究阶段的系统控制理论

可行性研究是在项目建议书被批准后,对项目在技术上和经济上是否可行所进行的科学分析和论证。这一阶段包括工程概述、工程方案、工程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工程近远期结合问题、工程效益分析、工程进度安排、存在问题及建议以及附图附件等内容。在这一系统中,用最优化分析解决问题,即在本系统的运筹中,控制策略要使工程净效益最大,而费用尽可能地小(可视为负效益)。为了尽可能地减少这种负效益,必须在一定的工程规律和条件的约束下,按照最优化原则,结合工程分析考虑工程方案必选优化,对整个工程系统进行科学的管理,不求负效益最小,而只要求负效益尽可能减少。这是由于在环境工程设计中,最优解并不一定是最理想的。[7]

3工程设计阶段的系统控制理论

在此阶段,环境工程设计可分为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是一个复杂系统,可将系统控制的重点分别集中在组织系统的输入、转换过程和输出3个阶段,由此形成3种不同的控制类型:前馈控制、同步控制和反馈控制。[8]

3.1前馈控制

前馈控制也称预先控制,是指在整个过程中预先集中于系统输入端的控制,其目的是通过事前考虑各种可能的功能障碍来预测并预防偏差的出现。其在环境工程设计的方案设计阶段起着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3.1.1环境工程概况分析

环境工程涉及水、气、声、渣、辐射等多个方面,涵盖内容非常丰富,工程特征千差万别。因此,掌握具体项目的工程概况是搞好设计的必须前提,主要包括:(1)工程一般特征简介。包括工程名称、建设性质、建设地点、建设规模、车间组成、产品方案、辅助设施、配套工程、储运方式、占地面积、职工人数、工程总投资及发展规划等。(2)工艺路线与生产方法。用流程图表述说明生产工艺过程,必要时列出主反应式和副反应式,并关注副反应中可能潜在的危害因素。(3)物料及能源消耗定额。包括主要原料、辅助原料、材料、助剂、能源以及用水等的来源、成分和消耗量,特别是要综合对比单位产品的物耗、能耗指标、新水用量指标以及排污系数。(4)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包括生产率、效率、回收率和放散率等。除了主产品的总回收率之外,还应高度重视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和综合总回收率。

3.1.2污染源及污染源强分析

污染源分布和污染物源强是环境工程设计的基础资料,必须按建设工程、生产过程和服务期满后三个时期的工程全过程做认真调查、详细统计,力求完善。对于污染源分布调查要求按专题绘制污染流程图,标明污染物排放部位,然后列表逐点统计各种污染因子的排放强度、浓度及数量。另外,鉴于近年来环境风险事故呈频发、高发态势,应高度关注环境工程风险排污的源强统计及分析,包括事故排污和异常排污两种工况。事故排污的源强统计应计算事故状态下的污染物最大排放量,作为风险预测的源强;异常排污的源强应统计工艺设备或环保设施达不到设计规定指标的超额排污。

3.1.3环保方案分析

分析工程总图布置方案,根据气象、水文等自然条件分析工厂和车间布置的合理性,与周围环境保护目标所定防护距离的安全性。分析工程既定环保方案所选工艺及设备的先进水平和可靠程度,采用资源节约型模式、资源综合利用、物能良性循环、产业生态、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等方面的可行性,处理工艺有关技术经济参数的合理性,并分析环保设施投资构成及其在总投资中占有的比例。

3.2同步控制

同步控制也称实时控制,是指活动进行过程中所实施的控制。在环境工程设计中,同步控制的关键是严把设计质量关,实现初步设计的标准化,由仅控制排放标准向全面的设计质量标准过渡。积极引导环境工程设计单位贯彻国家制定的《建筑企业贯彻ISO9000系列标准实施细则》《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列》《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三废处理工程技术手册》等相关标准,使环境工程设计单位质量管理工作进入程序化、标准化、规范化的轨道。各单位的质量保证体系,要在当地设计质量监督机构备案审查,把贯标工作与单位资质、工程招标投标和企业创优工作结合起来,实现质量的单位自控。在推行设计资格审查和管理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制定重大工程的设计方案图纸审查、批准制度,发现问题,及时追朔设计存在的问题,系统解决,防止问题的再次发生,并追踪审查以前的可能事故点。

3.3反馈控制

反馈控制也称事后控制,控制作用发生在行动之后,目的在于改进,以预防将来发生偏差。在缺乏任何预见手段的情况下,反馈控制是比较实用的控制方式。在施工设计中,反馈控制的关键是引入工程环境监理,通过具有相应资质的监理企业,接受建设单位的委托,承担其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工作,并代表建设单位对承建单位的建设行为对环境的影响情况进行检查,对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的情况进行检查,确保各项环保措施落到实处。对未按有关环境保护要求施工的,应责令建设单位限期改正,造成生态破坏的,应采取补救措施或予以恢复。通过监理这一反馈控制,可提供设计效果的真实信息,并使设计人员获得评价其绩效的信息,从而提高设计水平,对于下一步或日后工作的实践指导作用非常巨大。

4竣工环境保护验收阶段的系统控制理论

为监督落实环境保护设施与建设项目主体工程同时投产或者使用,以及落实其他需配套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实施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9]该阶段是对整个环境工程设计系统的最后一个核查关卡,涉及验收范围、验收标准、验收工况、验收监测(调查)结果、验收环境管理、现场验收检查、风险事故环境保护应急措施检查及验收结论等部分。可用如下系统流程图简述其验收工作程序。

5结论

工程系论文范文第3篇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塑造高校形象,增强高校内在凝聚力和外在竞争力,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工程,是高校精神风貌和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因此,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发展的重要内容,要作为一项全方位的工作来抓。

一、全方位建设校园文化的基本内容高校校园文化,体现了一所高校所具有的大学文化精神,包括校园文化环境和师生群体的精神本论文由整理提供风貌、品格魅力等

全方位建设校园文化,主要应包括以下两个基本点:

(一)全方位建设校园文化,意味着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各项职能的紧密结合11校园文化建设是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学活动,从狭义上讲,是指课程教育;从广义上讲,包括第二课堂等的其它活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学生与社会之间的观念、知识、能力、信息等的传递、吸收与扬弃等。可以说,在高校内部发生的,或者通过高校发生的一切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活动都属于广义教学活动;对校园文化进行有意识的培育和建设,学生在课堂内外可获得丰富的人文和科学精神的熏陶,既丰富了教学活动的内涵,又对学生人格的健全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有重大作用。即使在狭义的教学活动中,有了先进的校园文化的结合,教学方式的改革、教学相长的形成和学生对自己作为学习主体的认同感都会得到增强。可以说,教学质量高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也是卓有成效的。21校园文化建设对于高校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的开展有深刻影响。开展科研和社会服务活动,首要的就是科研精神和服务精神。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师生树立良好的科研精神、科研道德和社会责任感是大有裨益的。在崇尚以德为率和求实笃行的校园文化氛围中,那种欺世盗名、浮夸不实、不负责任的科研与服务中的不良行为也就不容易出现。

(二)全方位建设校园文化,意味着校园文化建设必须有学校的全员参与校园文化建设不仅要体现于校风校貌,更要体现于人本身。这是因为价值观念等作为文化范畴最本质的东西,是以人或人群为载体的;如果把校园文化建设看成只是部分人的事情,那么校园文化就会失去凝聚广大师生员工的精神力量。各高校的校园文化之所以各具特色,是因为它在特定高校内形成了一种观念与风格上的共识。如果没有全员参与,“共识”又从何而来呢?所以,学校的各个部门和全体师生员工,对于校园文化建设都是责无旁贷的。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全方位属性的观察,还有必要从它的效果上加以认识。从我们当前所要建设的现代化社会来看,现代化最本质最深刻的内涵是人的现代化,人要具有现代科学的价值观,掌握现代科学的知识和能力等。马克思主义历来最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因为它是社会发展的目的,是未来社会的最根本的特征。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建设,无疑是有利于人的发展。

二、全方位建设校园文化的重要意义

(一)全方位建设校园文化是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的需要高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就是要落实到培养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基础上的价值观教育,是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它落实到青年学生的观察事物、判断是非、处世做人、言谈、举止等方面,配合高校和社会各方面的教育教学措施,发挥培育“四有”新人的作用。在德智体美等方面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校园文化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体现在它以良好教育氛围帮助学生树立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校园文化的智育功能,体现在它以丰富的形式和内容,激发师生教学积极性、创造性,激励学生学习知识、增强能力与发展潜力;校园文化的体育功能,体现在它开展有益于师生的身心健康的体育等活动,有利于弘扬奋发向上、自强自立的民族精神;校园文化的美育功能,体现在它通过环境建设与有关活动的开展,丰富人的精神生活,提升人的审美情趣,美化人的言行举止,陶冶人的品格情操。这些对于人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都是重要的。

(二)全面建设校园文化是高等教育面临新的形势的需要当前高等教育面临的新的形势主要表现为:一方面,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并提出了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要求;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在加快发展的同时,产生了各高校面对国内外竞争而需要进一步明晰其发展定位的要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过程中,高等教育将得到更大的发展,规模将继续扩大,层次将更加丰富。因此高校的发展路向将出现发展层次多样化、培养模式多样化、质量标准多样化和学校风格多样化。校园文化建设既受这“四个多样化”影响,也是这“四个多样化”本论文由整理提供的组成部分。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更大比例的人口将接受高等教育;随着高等教育供求形势的变化,人们对高校的选择性就会加强,这就要求高校的个性化有更充分的体现,高校个性的塑造,离不开校园文化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提出,使高校对社会的影响进一步扩大和提升,高校作为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力量,首先就很有必要建设自己的“学习型校园”,学习型校园要求整个校园是一个大课堂,校园文化正是对该“课堂”风格的营造。一所高校,如果没有健康向上的校园精神和文化氛围,它也很难立足于高校之林。在国内高校数量增长、结构变化、差异扩大的同时,伴随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教育国际化对我们高校的影响也在明显增大,国内外高校之间与合作并存的竞争在不断加剧。如果说,一个国家要有名气、一支队伍要有士气,那末,校园文化建设就是关乎师生“士气”的重要工程。同时,竞争规律本身就要求竞争者要强化它的特色,营造有丰富内涵的品牌和形象,确立富有特征和吸引力的市场定位。

三、全方位建设校园文化应处理好各种关系

(一)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关系近些年来,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首先是因为20世纪50年代初那场院系调整造成了综合性大学普遍被分解,形成大批单科性院校,加上专业培养口径细化,严重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特别是理工科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弱化的问题比较突出。所以,高等教育界特别是理工院校提出了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要求。1995年,原国家教委确定了53所院校为开展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试点单位,1999年,教育部批准建设了32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其实,开展文化素质教育已经被看作是实现综合素质教育的必要举措,不仅理工科院校需要,其他院校也需要开展。如果说,对于理工科院校而言文化素质教育主要是加强人文素质,那末,对于其它院校而言,就不能仅仅这样来看了。

综合性大学,在促进学科交叉的同时,理工科学生要更多地加强人文社会科学的素质教育,而文科(广义)学生同时需要加强科学素质教育。至于一些文科类为主的院校,更要重视对学生的科学素质教育。文化建设,指的是全方位的文化。在我国,独立设置的财经类院校为数不少,语言类院校也有一批。这些院校,不仅缺乏理工学科,同时也缺乏哲学、历史等人文科学。因此,学生在日常的教学和生活中不容易感受自然科学和完整意义的人文科学的熏陶。这种缺陷,在不可能作出对学科结构迅速调整的情况下,主要应该通过课程结构的调整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来解决。这些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应该实行对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育给予同等程度的重视。实践证明,自然科学的科学素养,对于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是相当有意义的,如政治家孙中山、文学家鲁迅、历史学家郭沫若、经济学家于光远等,都具有自然科学的背景。

(二)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关系校园不是企业,但是,高校和企业仍有许多相同的或相近的方面:它们都是独立法人(个体户等非法人经营单位除外),都要面对市场(尽管高等院校不以赢利为目的),作为市场主体参与竞争。所以,企业的某些行为,包括建设企业文化的经验,是值得高校在建设校园文化中吸收借鉴的。目前企业文化在建设的力度上和特色的体现上,有许多做得比高校强的方面。企业文化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增强企业内部的凝聚力,二是增强企业外部的竞争力。校园文化建设中,也应该从素质的提高、归属感或认同感的增强、信心和形象的提升上做文章。高校应该注意提炼和宣传校园精神,借鉴企业建设形象识别体系(CIS,即CorporateIdentitySystem)的做法,在理念(MI,即MindIdentity)、行为(BI,即BehaviourIdentity)、视觉(VI,VisualIdentity)等方面体现有自己特色的校园文化。当然,校园文化不是照搬企业文化,高校校园文化一般可以建设得更多元、更丰富、更宽容一些。同时,由于学生有规律的流动性,高校文化在传承性方面更需要给予注意。超级秘书网

工程系论文范文第4篇

虽然智能体系统和其他系统比较有点较多,但其仍有一定不足需要完善,如下所示。

1.1设计元概念模型若是想要设计完善的设计元概念模型,那么需要考虑的问题较多,例如开发对象概念与智能体系统软件开发方法的管理、开发对象和智能体之间的关系等等,必须充分的考虑到。在此基础上建立完新原概念模型后,还需建模、实现过程。知道规则等等。

1.2拓展智能体系统软件工程的应用领域智能体系统软件在开发的过程中需要决的问题较多,其中最重要的便是要解决开发过程中各种问题,例如生长性、开放性及动态性等问题。

1.3探究系统结构与工具因智能体系统软件工程结构及开发方法指导设计等因素,其对智能体系统是否能够成为主流的开发有一定的影响。

1.4开发过程的标准化智能体软件的开发方法、途径逐渐得到完善,问题逐步得到解决,所以目前人们将目标放在了智能体系统软件工程标准化问题,此种现象的出现说明了智能体技术已经向工业化迈进。

2基于智能体系统的软件开发途径

智能体系统软件开发途径包括以下几点:(1)建立之恩给你体理论模型,将其视为框架建立智能体系统结构模型。(2)在结构模型前提下使用建模语言UML实现应用程序。本文便对智能体系统结构模型的建立方法、如何应用建模语言UML进行简要分析,详细包括以下几点。

2.1智能体系统的结构模型智能体是可执行计算的应用软件实体,因此可以将智能体系统理论模型框架下简历的模型从现实世界转换到数字领域。首先,智能体系统结构模型中的逻辑功能组件应该与理论模型中的问题求解策略、过程有较强的对应关系。其次,它是一种相互联系的系统结构,各个部件之间有着紧密关联的交互作用。基于智能体理论模型创建的结构模型主要包括了感知器、消息处理器、基于感知融合的世界模型、目标判断函数、策略部件和效应器。

2.1.1感知器感知器属于计算机系统中的一部分,其在运行的过程中可有效的检测外部环境及自身的状态,来充分的保证系统正常运行。感知器在其运行过程中所得到的数据包括内存使用的大小、内存剩余大小、占用CPPU时间比率、硬盘使用率等等,以上数据包含了计算机硬软件在运行过程中的使用情况。

2.1.2消息处理器消息处理其的主要工作内容便是与其他智能体进行沟通,此种数据传递沟通是通过二进制的形式来表达传递,还有一种建立文本的基础上进行传递。

2.1.3基于感知融合的世界模型基于感知融合的世界模型跟理论模型中的世界模型相对应,感知处理器能够感知器与消息处理器中获得信息,在一段连续的时间周期内将感知器与消息处理器中产生的数据信息融合一致。

2.1.4目标判断函数将两个数值相比较便可得到一个最简单的判断函数,较为复杂的判断方式还有区间判断、模糊判断、约束判断等。

2.1.5策略部件在智能体通用软件的模型中,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将策略函数具体化,在实际工作中策略部件的具体形式可以根据具体应用而定。

2.1.6效应器效应器作为系统的输出,对外界对象与自身世界模型产生作用。一个智能体可能存在多个执行器,智能部件安排任务的执行顺序,将任务分解成多个子任务,子任务按照顺序排列,而效应器负责监督子任务的执行情况,必要时可以变换执行的顺序。

2.2基于建模语言UML的应用程序在结构模型的基础上,可以运用建模语言UML来实现应用程序,而这个过程则需要通过编程来实现。先是基于建模语言UML的代码生成智能体系统,然后运行该系统。建模语言UML是一种可视化的建模语言,它与其他大多数面向对象的语言存在着密切的映射关联。代码生成则是直接根据UML图生成计算机的框架程序,与智能体的六个组成部分相对应,UML模型的实现形式为CInputContainer、CSensor、CComunication、CEffector、Agent、COutputContainer。智能体系统在上述的模型与语言实现形式下,可以择优选择软件的开发程序。

3结束语

工程系论文范文第5篇

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有研究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其中研究型人才主要从事理论研究工作,研究的是事物内部规律,应用型人才则指的是从事非学术型工作的实际操作者,比较注重实践动手能力。这两者之间的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一方面注重学术理论的研究,另一方面注重知识的应用,但是两者都同样推动社会的发展。应用型人才具有知识面较广的特点,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还要对一定的科学人文知识和财务、管理等知识具有一定了解,应用型人才在工作时还有可能涉及一定除专业知识以外的知识,所以,较为宽广的知识面能够帮助应用型人才更好地开展工作。应用型人才还具有动手能力较强的特点,具备成熟的技术和规范的基础知识,并且具有将理论知识转变为实践行为方面的能力。除此之外,应用型人才还要具有较高的素质,其中包括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以及身体素质,较高的素质能够尽快得到社会的认可,并且有利于其未来道路的发展。

2应用型本科院校土木工程学科的特点解析

应用型本科院校是大众化的高等教育,一般属于教学型院校和地方性院校,并且面向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来设置应用学科专业,能够强化实践实训教学和提高应用能力,比较重视应用研究,能够促进学科和研究紧密结合,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为社会管理提供服务型的实用人才。从现代社会的发展规律来看,未来工程人才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为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应随着社会发展和土建行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土木学科人才的要求不再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传统产业的人才培养体系,在传统的工程教育中主要存在两点不足:一个是工程学科教育中实践经验不足,另一个是工程实践训练较多但是工程科学教育较缺乏。现代工程师必须坚持将工程科学教育和工程实践训练结合起来,运用并行工程的概念将两者统一起来,从而形成一种现代工程教育的观念,这给应用型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就是本科院校中土木工程专业大学生应具有良好的人格、扎实的理论基础以及较强的实践应用和适应能力。从而为各行业提供高质量的就业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在面对现代社会高新土木建设工程领域中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等基本岗位,从事解决实际问题和维持正常工作运转的高等技术型人才。这些高等技术型人才应具备扎实的土木技术学科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其中包括在技术应用中必不可少的非技术知识。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一般具有较强的技术思维能力,比较擅长技术的应用,并且能够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成为现代技术的应用者、实施者和实现者。

3构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目标选项

1.课程设置

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需要对教学内容、课程体系进行调整,其中课程体系的建设要和实际社会情况相符,并以工程实际为背景,紧密结合工程实际进行教学。目前课程设置方式主要是按照课程性质划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以及专业课,并按照学习方式的不同划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其中专业基础课程又分为学科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课程体系应采用平台和模块相结合的方式,平台指的是公共基础课程平台、学科基础课程平台和专业基础课程平台,模块则指的是专业方向模块。很多课程设置要将人才培养需求作为导向和动态来进行确立,对专业方向并没有很强的归属性。目前我国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理论课程学时和国外高校相比较,存在很大差异,繁重的学习任务量并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甚至还会适得其反。应用型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课程设置,首先应满足培养目标所提出的要求,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的实现主要是通过相应的课程体系的实施来达到目的,所以,课程体系设置的根本价值在于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实践能力,以面向工程为主要手段,来实现应用能力培养目的,在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精心设计的同时还应适当增减相关课程和课时,其中专业基础课程要结合工程实际进行教学。其次,课程设置还应能够反映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特色,高校尤其是本科院校之间都存在着层次类型、办学优势、办学理念和行业背景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差异,这需要所有本科院校都要体现自身特色,培养的人才能够和当地市场的工程技术人才要求相符,利用本科院校的优势来制定相关的课程体系。

2.师资队伍

应用型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强大有力的师资队伍,人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占有决定性地位,所以本科院校应将以人为本作为办学的基本理念,同时也是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出发点。师资队伍素质结构应进行调整,构建具有工程特色的教师队伍来满足应用型人才的要求。除了本校固有的师资力量外,还可以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科建设的需要来设置和责任权利一致的特殊的教师岗位,如设置重点学科带头人、专业带头人和科研骨干等技术职位。本科院校除了本校所具有的稳定的在职教师队伍外,还应从校外聘请一支高素质的兼职教师队伍,保证教师队伍和外界之间信息的沟通交流。还可鼓励本校教师积极考取注册执业资格证书,如注册建筑师、结构工程师、造价师、监理工程师等,获得执业资格的教师在课余时间参与到实际工程建设中,将工作中实际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措施和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结合,学生能够获得课本知识之外的实践技能。本科院校还可每年派几名优秀的教师挂职,如设计研究院、施工单位、房地产等企业单位,能够直接参与到工程项目的设计、施工和管理等。利用已经具备的专业知识结构体系来弥补教材内容中存在的不足。同时还可从建筑设计院、施工单位和造价事务所等企业单位中聘请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来从事教学工作,能够更快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3.教学方法

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是现代社会发展下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观念和模式,具有自身特色和较高的教学质量是构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关键。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是集生产、服务和管理一体的高级实用性人才,这也是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应当具备的三种职业岗位能力,当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不仅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作为基础,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课程安排,来保证教学效果,提高理论教学的效率。改变传统填鸭式教学方法,积极实行有效的案例式、问题引导式和讨论式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后,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提高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的能力,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能够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教学工具,如使用多媒体教学能够将抽象的知识直观的展现给学生,将建筑材料、力学、工程制图等优秀的电子课件上传到校园网页上,给学生提供课后浏览的机会,能够进一步加深和巩固课堂教学内容。注重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课堂中要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主,以理论教学为辅,土木工程专业中土木工程材料、土力学、建筑测量、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和建筑制图等都是偏重于实践的课程,教师应将课堂大部分时间让学生进行实际上手操作,并评选出优秀的作品,增强学生自信心。学校实验中心应全天候为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开放,学生可以自行成立科研课题小组,利用实验中心资源,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来提高自身实践技能水平。注重高新技术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并且组织学生在假期参与生产实践中,利用假期时间进行试验研究。

4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