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黄山奇石教学反思

黄山奇石教学反思

黄山奇石教学反思

黄山奇石教学反思范文第1篇

一、凉山地质地貌过程形迹旅游资源盘点

凉山地质历史复杂悠久,留存的地质地貌形迹有14种基本类型,并有诸多代表性单体景观。

(一)数不尽的山峰风光无限

凉山的碳酸盐类岩石区常有凸峰、独峰、峰丛景观是重要旅游景观。地表水流沿着碳酸盐类岩石表面流动,溶蚀和侵蚀出许多凹槽。随着溶蚀作用加剧,凹槽不断扩大,使原先完整的山峰变成基座相连而上部分离的山峰集合体,成为峰丛。溶蚀进一步向深处发展,峰丛基座被切开,相互分离成峰林。在地壳长期稳定的条件下,峰林继续遭受岩溶水的侵蚀,发育成独峰。凉山山多凸峰也多,高峻险,蔚为壮观。如:念青贡嘎日松贡布是五世达赖赐封的雪域神峰,三座护法神山呈品字形凸然天外,雪光皎洁,一尘不染。大相岭笔架山,地貌形似笔架;螺髻山可观赏到千年雪峰凸起于青山白云之上的美景;德昌宽裕乡凉峰村凸峰“光头山”“一揽众山小”。独峰景观如:“吉日波”神山,传说为彝族繁衍的原初;蛙山以“半壁撑霄汉,宁城列画屏”的气势与邛海、螺髻山组合成部级风景区,被誉为“川南胜境”。金阳县南瓦区的合则金两山山峰相并,插入云中,巍峨壮观。峰丛景观如:螺髻峰丛山体浑厚嶙峋,层峦叠嶂,奇峰如簇;老幼山峰丛山体似老叟傲立,群峰若幼童围聚;木里高原峰丛峰峦丛丛,无限壮观。

(二)石林、土林各有千秋

凉山有不少成片岩溶地貌区,地表水沿着石灰岩等可溶性岩石隙不断溶蚀,形成溶沟、石芽。石芽排列如林便形成石林景观。代表性景观如:西昌市樟木箐麻柳石林岩石形状似人象物莫不逼真;黄联土林内黄土砾石经雨风蚀造就了形象逼真的300多处土林景观;冕宁白土林洁白如玉显示着造化的神韵;西昌中坝乡千佛岩形成许多如雕佛之像。

(三)奇特与象形山石衍生出神秘传说

凉山有奇特山体石体似景象物,往往以画龙点睛之功提升乡村的旅游吸引功能。如盐源干海乡旱船山似大船仰放;有山形似人的老君山,石官山;似物的轿顶山、元宝山、石简山、铧头山、莲花山、灯台山、锅底山;似动物的牛角山、龙头山、龙背山、青龙山、白龙山、马头山、马脖子山、马尾山、猫儿山、凤凰山、牯牛山、鸡公山、白虎山,数之不尽。有不少村庄依象形山石取名。特别是许多天公巧造的奇特山石令人叹为观止。如:唐央乡莲花僧石像、西昌乌龟山、会东县营盘山风动石、木里东朗乡向阳村脚木组“龚垄杜几”、雷波金海山卧佛、冕宁公鹅舒翼、泸宁二龙抢宝、盐源狮子山、盐源北山卧佛、越西县龙宝山等。

(四)岩壁上峡谷中有民风奇特的乡村

凉山地处攀西大裂谷中段,地处岩壁岩缝和村境有岩壁岩缝景观的乡村多之又多。代表性景观如:甘洛乌史大桥乡的岩壁乡村建在“鸡鸣云中,犬吠天上”的绝壁悬崖上;木里茶地沟“城墙岩”地貌,好似斧辟刀削一般,异常平整光滑,犹如人工砌成的高墙;木里项脚关门山有由错落的三座悬崖绝壁组合而成的关门山,仿佛坝子中的一道关闭着的雄伟大门;冕宁小白楼村:新兴乡小白楼村居于半山,坡陡路窄,进出路上陡岩要上下三道木梯(栈道)犹如上楼;会理果元石关门两山岩陡,夹缝之间路窄。凉山峡谷地貌众多,以具“峻(雄伟)、险(险峻)、秀(山秀水美)、幽(隐蔽玄远,谷曲林茂)”的特色令人神往。如:冕宁境内雅砻江峡谷乡村民俗特色浓郁、金沙江峡谷乡村历史厚重、德昌群英沟内别有洞天、喜德则莫大峡谷生机勃勃、德昌老碾河谷“金银窝”等。

(五)沟壑地、丹霞景观展现着大自然的神奇

因多年风蚀雨,凉山一些地方形成沟壑地。典型的如喜德县西河乡沟壑地、螺髻山老鹰沟等等沟壑地。

凉山南部金沙江沿岸紫红色长石石英砂岩地层,经风雨流水侵蚀发育后,有一些丹霞地貌出现,如西昌市小庙乡与西乡乡交界处撒网山上,红色沙粒砾石构成的红土林,紫红色的沙砾土凝成造型奇特的柱、简、宝塔、森林,鳞次栉比,还有飞禽如鹰、雁,走兽如虎、狮、羊、狗,人如老幼皆形象生动,展现着大自然的神奇。

(六)景象万千的溶洞与天生桥

凉山卡斯特地貌分布广泛,可溶性岩石多,形成诸多岩石洞穴景观,幽深神秘,景观奇特,可供乡村之游。如雷波龙湖溶洞、越西南箐溶洞群、越西石洞琼钟、普格玛瑙洞、金阳龙窝溶洞、木里呷洛村神仙洞、泸沽湖格姆尼柯洞、盐源树河天生桥、会理永郎城门洞等。

(七)凉山乡村的沙丘地、岸滩

凉山由沙堆积而成的沙丘、沙山景观不少,如木里县列瓦乡境内有大小沙坝14处;小金河边的盖地原生态景观区;会理县彰冠乡老歪坝、雷波有个集市回龙场建在沙滩台地、西昌裕隆乡白沙堆组,高草乡沙包组,都有白沙淤积的大土丘堆。

凉山河流多发源于深山,夏秋水涨,大量沙石随洪流滚滚而下,一入谷地坝区流速减缓,沙石淤积在湖岸、河口或河心成为岸滩,是休闲佳地。沪沽湖沿岸有17个沙滩,邛海周边也有新沙滩、青龙滩等大大小小冲积而成的沙滩,是游客休息游玩的天然处所。

二、凉山乡村地质地貌过程形迹旅游资源禀赋分析

1.凉山地质地貌过程形迹旅游资源虽然种类略有不齐,景观却极为丰富,极其精彩。《旅游资源分类表》中亚类AC地质地貌过程形迹所列的14种基本类型中,凉山只缺雅丹地貌,也未发现堆石洞景观。其余的凸峰、独峰、峰丛、石(土)林、奇特与象形山石、岩壁与岩缝、峡谷段落、沟壑地、丹霞、岩石洞与岩穴、沙丘地、岸滩共12类景观的乡村特别多,单体景观分布极为广泛。

2.凉山拥有独特性,垄断性,旅游审美价值高的地质地貌过程形迹旅游资源,这些造型奇特的单体景观使所在乡村风光引人入胜,旅游吸引向性倍增。麻柳石林、黄联土林和各类溶洞是自然天成的美景,响水石、风动石、莲花石是天下奇观;峡谷、凸峰、峰丛、岩壁与岩缝都是伟大、雄壮、险峻的象征,牦牛山、大相岭、贡嘎山的高峰耸入云天,裸岩崔巍;积雪终年,云气迷茫,朝晖晚霞,映照璀璨;山顶银装闪闪,富丽堂皇;雪线之下,松柏杉林郁郁苍苍;腰岩以下混交林谷曲林茂,风光锦绣。奇景所在的各族村庄,都是观山览景、游乐休闲、康体健身、登山、探险、科研考察的乡村旅游目的地。

3.凉山地质地貌景观与其他旅游资源配套组合良好,宜于开展内容丰富的乡村旅游活动,极具旅游开发价值和市场竞争力。雅砻江峡谷集深谷急流、奇峰、水体、珍稀动植物与藏乡苯教文化、汉族移民文化、茶马古道的交通文化、正在建设的锦屏电站等人文景观相互组合,内涵丰富,是最佳地质景观、生态旅游、科学考察、攀岩漂流、探险基地,高品位的峡谷类旅游资源。清溪峡石头路面上深深的马蹄印是唐、吐番、南诏关系的记载,是司马相如通西南夷、韦皋镇边、杨升庵、马可・波罗、石达开、赖裕新等踩过的印痕。峡谷中废毁的古庙,古清溪关房屋基脚及残存青砖,都是凉山交通史和宗教史遗存。

4.各村寨民族文化使此类自然景观附着上丰富的人文内涵。地质地貌过程形迹是大自然赐与的珍贵景观,各族乡村居民将价值观和审美追求注入关于奇特地貌的神话、民歌、景观命名等创作之中。如古人把泸山的松、安宁河的风、邛海的水、西昌的月并称为“松风水月”,是名扬海内外的川南胜景。史载泸山本是彝族安土司的私山,后来安土司的哑巴儿子饮了发蒙寺的井水即能开口说话,安家把泸山捐出来兴建寺庙,这是彝族开始接受佛教文化的表现。历经沧桑,泸山上今有保存或恢复的唐宋明清各代所建儒教、道教、佛教建筑十多处,形成蛙山上“三教共山”的奇特宗教景观。呷洛村神仙洞据说是神仙恩色夏堆公布的洞府,每逢藏历年,附近藏民都要到洞中石塔前烧香。莲花僧石像和他镇守妖魔传说,是藏族村民对藏传佛教高僧虔诚崇拜在文学中的反映。盐源狮子山是摩梭人崇拜的神山,格姆尼柯洞被奉为女神的宫殿。“吉日波”传说为彝族繁衍的原初,村民敬仰的神山。老幼山峰丛被想象为似“野叟华巅,童孙绕膝”,东朗石祖被奉为胜景,蕴含着中国传统的家庭文化和生殖崇拜价值观。

5.凉山地质地貌景观是一本巨厚的地质地貌学天书。以实体形象多角度地反映凉山地质地貌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及其演变规律,记录着凉山地区地壳运动变化的过程,阐释着地壳的物质组成特征、地壳运动与构造地貌的关系、内外营力地质作用、环境生态等抽象的科技原理,是一座科技知识宝库,一本理论联系实践的教科书。大渡河峡谷是国家地质公园,也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深峡谷,水平重叠的岩石,记录了地质演化的历史;乌史大桥乡悬崖村寨的彝族,服饰民居崇尚别具一格,反映着地理环境对人文活动的影响;黄联土林是冰川运动的杰作。

6.各族村民关于地貌景观的神话传说赋有价值观教喻作用。白土林本是白垩岩山体经风雨山洪冲刷形成的奇特地貌。民间却传说着两个故事:其一曰,有一年冕宁大旱无收,观音菩萨施法力降下如山面粉救济百姓,任人取而自给。贪婪的县官却调动车马偷运面粉出县销售以牟取暴利。菩萨怒人之贪婪,法指一点,白白的面粉堆变成白土山,白土林;二曰大旱绝收之年,观音菩萨向天庭求来面粉救民饥荒,天神发现有人不知珍惜,甚至发现有个女人用白面烙饼给小孩擦屁股,便将白面粉堆变成了白土林。民间传说诫官勿贪腐,诫人勿浪费,蕴含着古今至宝的道德教育和廉洁操守教育意义。

7.这类景观分布广泛,所在乡村区位交通条件不一,开发难易程度不同。有的远在高山深谷,开发存在困难。但不少高品位景观所在乡村占据区位优势,也有一定的开发基础。如清溪峡、黄联土林、仙人洞、石洞琼钟、公鹅舒翼、乌龟山、撒网山红土林、冕宁白土林、老幼山等都在南方丝绸之路要道上或距大路不远,可进入性强。

三、市场定位与开发思路

本类乡村旅游市场定位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一是以景观奇特性及其附着的人文内涵和旅游纪念品为卖点,发掘景观所在乡村的特色饮食、民居、民俗文化内涵,开拓大众游客客源市场,开发景观审美、乡村休闲、康体健身、科普教育为一体的旅游产品。二是以地质地貌的科学考察价值为卖点,以科研工作者和各类学校师生为主要客源市场,开发专业科学考察、修学益智与康体游乐相结合的旅游产品。尤其要抓紧小长假及寒暑假两个高峰期,促销此类产品。

四、根据资源特色分类设计打造本类乡村旅游产品

1.设计休闲审美体验与科普宣传、道德教育结合的综合性旅游项目。调研各乡村拥有的奇石奇山奇峡奇景的资源,分析其禀赋,发掘其文化内涵,设计以“奇特”为主题的审美、益智类旅游项目,力求人无我有,人有我精,让游客在感受祖国山河之美,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妙,同时获得地质地貌学相关知识。在乡村村委会或文化广场及单体景观等处,竖立电子屏幕、介绍标牌,将本村代表性地貌景观的影像资料和相关的地质知识融入其中,达到科普宣传教育于休闲娱乐之中的目的。

黄山奇石教学反思范文第2篇

同志的这段话,精辟地阐述了创造精神能力与民族进步,国家富强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处于世纪之交的教育改革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教育要面向21世纪,培养创造型人才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使命。

创造型的人才就要具有创造型的思维能力。心理学认为;思维是人脑借助于语言而实现的以已知识为中介的、对客观现实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无论是学生上午的学习活动,还是人类的一切发明创造活动,都离不开思维。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成分,它的发展程度,直接影响着整个智力的发展水平。因此,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必须予以充分的重视。而想象力在人们认识客观现实、理解他人体验的过程中,特别是在创造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市人们探索新领域的触角,是从已知走向未知的桥梁。如果说,思维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那么想象则是“维系美丽花朵生命的源泉”。因此,学生只有通过想象才能品味词句,引导观察,从而提高创造思维能力。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我注意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入手,促进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发展。

现以《黄山奇石》一文为例,谈以下几点体会:

一、品位词句、理解想象

想象是人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在头脑中产生没有感知过或现实中尚不存在过的事物形象的心理过程。小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经验大部分是间接经验,只有通过想象,才能了解教师或教科书所描绘的事物的情形和性质,进而理解这些经验。由此可见,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十分重要的。

但究竟什么是想象?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是模糊的,理解起来也比较困难。因此,再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我注意从词句的比较入手,让学生理解想象的内涵。比如讲《黄山奇石》一文,其中有这样一句话:“仙桃石像天上飞来的一个大桃子,落在山顶上有一个桃子似的大石头。怎样让学生体会想象的含义呢?于是我问学生:“这块石头的样子像桃子,可以称它为‘桃石’,为什么前边还要加一个‘仙’字呢?”这一问,学生们开始动脑筋了,有的说:“加了一个‘仙’字,表示它很神奇,像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有的说:“加里一个‘仙’字,表明它有灵气。”还有的说:“加一个‘仙’字说明它是神仙特意放到那里的吧!”抓住这个机会我总结说:“看,这么一个普通的桃石,前边家了一个‘仙’字,会使我们产生了这么多的联想,而这些联想都是我门根据这个桃石,想出来的现实中不存在的事物的形象,(天上掉下来的,有灵气,神仙放到那里的)这就是想象。”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想象的方法,我把“仙桃石像天上飞来得一个大桃子,落在山顶的石盘石上”进行比较,让学生分析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学生很快发现第一句比第二句多了“飞”和“落”两个字。于是我抓住这两个词,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想象的方法和作用。我问学生“桃石会飞吗?这块像桃子似的巨石在山顶上是静止的。用“飞”和“落”两个词语描述它,变静为动,把这块桃石写活了,寓于了神气的色彩,作者就是这样运用想象的手法把景物描写的生动、形象、富有情趣。就这样,我从品味词句入手让学生联系实际理解理想像的含义。

二、引导观察、创设想象思维的情境

小学生的思维最初是具体形象、动作和原有知识紧密相连的。而后才逐步转化为大脑的内部运动。根据学生的这一思维方式,我在教学过程中注意通过看图和模拟表演来创设想像思维的情境,引导学生掌握想象思维的方法,比如讲授《黄山奇石》时,图中的“猴子”指的是什么?“海”又指的是什么?学生很快发现,“猴子”是指山顶上想猴子的一块巨石;“海”是指山间像翻滚的波浪一样的云雾。显然人们把这两种景象融为一体,称为“猴子观海”。这本身已充满了想象的色彩,接着我又让学生细读重点句,从中找出“抱着”“蹲”“望”这些描写动态的词语,以及“一动不动”这个描写静态的词语,品味想象的意境。这是我让学生结合看图,自己描述看到的景象。有的说:“这只蹲在山顶上的猴子被翻滚的云海惊呆了。”有的说:“这只猴子被眼前的云海吓坏了。”还有的说:“这只猴子望着翻滚的云海在沉思。”这是我抓注时机,让学生将自己看到、想到的情景进行即兴表演,把图中景物,由语言变为动作。以此激发兴趣,强化想象思维。

在此基础上,我通过谈话进一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如果这不是一只石猴,而是一只真猴,面对翻滚的云海,它会想到什么?”这是课堂立刻活跃起来,有的说:“它会想,我要是孙悟空踏着云彩飞过去见观世音有多好。”有的说:“我要是会游泳,跳下去游个痛快。”还有的说:“我要是长出翅膀,飞到对岸去该多好!”……就这样,我引导学生从观察入手,创设了想象思维的氛围,最中使学生的思维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

三、想象训练,培养创造思维能力

以《黄山奇石》一文为例,再学习“猴子观海”“金鸡叫天都”

等章节的基础上,让学生初步掌握了想象思维中语言表达的顺序,即先介绍景物的名称,然后叙述景物的形状特点,最后介绍景物所处的地理位置等等,按照这样的顺序,我又引导学生根据图意,对文中略写的景物,如:天狗望月,狮子抢球和仙女弹琴等景物进行再造想象,续编新内容。具体步骤是:

1.让学生用填空的形式扩充想象内容。比如:天狗望着月亮。

2.采用提问式发散思维。比如:什么样的狮子?怎么抢着?抢着什么样的球?

黄山奇石教学反思范文第3篇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所以推进,在教法的选择上要注意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法,并有利于他们的学习指导。

要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教师要面对生成顺势推进,适应学生的学习内在需求,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回归文本去解决问题,充分利用课堂生成的即时资源,引导学生再细读课文,积极思考,使学生的理解更加深刻,情感得以升华。

个人思考和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文本精读感悟阶段是让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达到“我能学”“我要学”的目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紧紧围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以主体促进教师的教,以主导引导学生的学。

后来我在语文教学中经常使用课件。在使用的过程中渐渐发现:多媒体课件能给教学带来一定的改变。在上课时给学生在视觉上带来较大的冲击,配以动画、声音、图片、视频等各种媒体元素,能引起小学生的好奇和注意,但它却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显得不够实用。

通过实践和不断的深入学习使我明白了:语文教学不能仅仅只停留在文字、声像、读物所提供的知识和内容上。在学习过程中,要对读物进行理解,建立自身的认知结构,就需要学习者和外部世界建立必要的联系,而这种联系的渠道,也是最重要的渠道,就是加强语文学习与生活的联系。但生活并不能等同于课堂,因此,现代教育技术成为我们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它进入现代语文课堂成为必然。我们必须有效地利用好这个工具。

但是要有效地使用多媒体技术就需要在语文教学的具体过程中,从情境设置、突破重难点、学练结合、拓展延伸等环节上寻找两者的最佳整合点,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在此,我想以自己授课的亲身体验来与大家分享我的一点感受。

技术是为教学服务的。学科要有学科的自身特点。语文课要有语文味,语文教学要彰显语文特色。在后来的课堂上,通过不断学习、反思、总结、调整,在现有的技术手段和硬件条件下,在我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始这样使用多媒体课件了。

一、学文识字时利用多媒体

如“鹰、辩、摔”等字多笔画的难写字,可让学生跟着动画,完成书写一个个部首,再整合在一起。又如一些易写错字,闪动笔画或偏旁,加强刺激。

但是我想强调的是,不能因为有了动画演示就忽视了教师的作用。语文识字教学,特别是在低年级识字教学中一定要注意教师的示范作用。“身教”大于“言教”,只有教师范写和动画演示相配合,识字教学的“质”才能有保证。

二、创设情境时使用多媒体

《黄山奇石》这篇课文即有抽象概括的描写,又有具体形象的描写,作者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文字,极具感染力地把祖国的黄山奇石描写得活灵活现。但就我的学生来讲,没有人到过黄山,缺少对黄山的直接感触,如果只是让孩子们通过阅读课文,就要求他们去理解黄山的奇美特色显然是不够的。于是,我就上网搜集了一些有关黄山的视频资料和文本内容,将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相结合制作成教学网页来再现黄山。课堂上,学生们通过“视频点播”反复观看黄山的怪石嶙峋、危峰突兀,他们的视觉、听觉受到强烈的冲击,再加上其他图片和文字的介绍,加深了对黄山的认识。

接下来我又提出问题让大家讨论:喜欢黄山吗?我们刚刚看到的、听到的课文都写得很具体。现在请同学们重新走进课文,在语言文字中和黄山再次亲密接触,感受黄山的奇美秀丽,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到此,本课的教学目的也就基本实现了。在这里,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极大地突破了地域局限和感官局限,让学生颇有身临其境之感,更有兴趣去投入课文,研读文本。

三、提纲挈领时利用多媒体

课堂教学要完成认知目标,就需要解决好“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这两个常规问题,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解决这两个问题的方法有语言叙述、挂图展示、动手操作、板书解析、讲练结合等多种。然而,当信息技术与之进行有机的整合,便会使过去靠老师口若悬河的解说,手舞足蹈的比划,表格挂图的机械呈现等手段立刻相形见绌。

四、讲练结合处使用多媒体

仅以学生写作文为例,都说语文的外延是生活,在指导学生写文章时,由于学生对生活的体验不够,如果依靠老师的一张嘴,往往是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却无从下笔,写出来的文章干巴无味。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手段,则可以激发学生兴趣,缩短学生认识和客观事物间的距离,在学生心中唤起强烈的真实感,增强作文学习的效果。

此外,我们可以通过投影仪将学生的习作投在大屏幕上,让大家一起来浏览,修改,不仅真实直观,还有利于扩大学生交流的范围,使改作文不再成为教师的专权,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将作文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还到学生的手上,让其自由地进入运用的广阔天地,找到自身写作能力的差距,体验到成功与进步的喜悦,获得增强语感能力、养成积累习惯、促进语文知识向写作能力转化的“原动力”,为学生语文能力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拓展延伸处使用多媒体

尝试讲了《黄河魂》,这节课中,我吸取了以往的经验。采用了先讲课文,让学生在初步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课文拓展。让学生在网页上了解黄河地理位置,听《黄河大合唱》,看黄河壶口瀑布,读有关黄河的诗、词、文章。让学生多方位地了解黄河,知道我们中华民族具有这种不屈不挠的黄河魂、民族魂。这堂课相对来讲是成功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在课堂上提出了许多问题,谈了许多感受。在黄河大合唱和壶口瀑布的激流中学生情绪高涨,思绪飞扬。

黄山奇石教学反思范文第4篇

一、培养探索精神

施教之初,贵在引导。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和鼓励学生的好奇心,力求使学生能自己探索知识。这首先要启发学生“有疑”,学习的过程应该是一个“有疑——无疑——有疑”的过程。

要使学生“有疑”,首先要为学生设疑。例如:我在教《我要的是葫芦》一课时,我问学生:葫芦藤开始长得怎样?后来又有什么变化?结果怎样?学生依据课文内容一一回答并不困难。紧接着我就设疑:“为什么虫子那么多,小葫芦就落了呢?”我从他们那困惑不解和投向我的期待的眼神中,看出他们解决这个问题有困难。这种期待正是表明学生想从老师的讲解中获得知识、探索学习方法。然后,教师因势利导,满足了学生渴求知识的愿望,同时潜移默化地渗透了探索方法。

另外还要鼓励学生质疑。例如:我在教《蜘蛛》一课时,讲了蜘蛛如何张网捉虫吃,课文分析完后,有问题要问。其中一个学生举手提问:“蜘蛛的网能粘住小飞虫,那它自己在网上爬来爬去怎么不会粘住呢?”会这样提出问题的学生是十分可贵的,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特别着意爱惜与扶植这种探索的热情。当将来的某一天,学生们以那无比绚丽的智慧之花和无比丰硕的创造之果,奉献给曾经培养过他的老师和社会时,我们就更能深刻地体会到今天着意培养他们的创造思维有着何等重要和长远的意义。

二、创设情节,启发想象

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文时,可问学生:“小壁虎借不到尾巴,很难过。

倘若让你代替小壁虎继续借尾巴,你会怎样做?”问题一提出,学生想象的闸门打开了:向小马借,向小蝌蚪借……教师再引导学生问:“不向动物借,可采用什么办法?”“在科学院克隆一条”……这样,教师不束缚于教材,而是把握契机,创设情境,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大胆想象,引导各种答案,哪怕是生活中无法实现的。学生通过丰富的想象,既有效地训练了发散性思维,又培养了创造能力。

三、精心创设情境,诱发创新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内部动力,是发展思维、调动学习积极性、自觉性和创造性的内驱力。一旦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大的动力,学生就会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因此,在教学中我针对低年级学生在学习中易受情感因素影响的心理,常设计一些趣味性的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集中注意力,恰到好处地调动学生涉猎新知识的积极性。

如学生刚接触到“反义词”这个新知识时,我没有急于讲解其中的含义,而是做了一个令学生满心欢喜的游戏。我说“把手举高一点”,他们就“把手放矮一点”;我说“向后退一点”,他们就“朝前跃一步”;我说“向左跨一步”,他们就“向右迈一步”……学生兴趣盎然地和老师做完游戏,我最后说出了游戏的名称——“说反话”,并让学生再做一次。老师最后总结:游戏中的“高和矮”、“前和后”、“左和右”都是意思相反的词。这样,既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又能让学生轻轻松松掌握知识。

四、发挥多媒体教学优势

苏霍姆林斯基说:“用死记来代替思考、代替明晰的理解,用硬背来代替对现象本质的观察,这使孩子变得蠢笨,最终使他们对学习产生厌倦情绪。”要改变这种现象,多媒体教学手段是有效方法之一,因为小学生的特点是容易为真实、具体、形象的东西所感染。多媒体教学为学生提供了直观感性的素材,使孩子自始至终处在感知、想象、理解的氛围中,对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培养,有着其他教学手段不能替代的作用。

黄山奇石教学反思范文第5篇

关键词:范宽;黄公望;雪景山水画;元代;对比

谈到中国古代雪景山水画,不得不提及一位古人的名字:唐朝大诗人、画家王维。文献记载,水墨雪景山水画就是这位天才诗人首创。王维生卒年为公元701~760年,一生只活了60岁,按他的家境和生活条件,属于早逝,他的早逝可能和他长期吃素有关。他创作雪景山水画是在什么年龄段?史料文献对此无记载。收藏家张伯驹先生在《中国雪景山水画》一文中说:安史之乱,唐玄宗逃往蜀地,王维随从不及,为贼所获,并被迫接受伪官。安禄山聚宴凝碧池,命玄宗宫中乐工奏乐,乐工举声便泪下。其时王维被拘禁在菩提寺,裴迪来探望他,说及此事,王维听说后十分悲恻,口占七绝一首怀念旧朝:“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安史之乱平定后,唐肃宗自凤翔回长安,并下旨:凡作过伪官的,以六等定罪。王维有这首诗作,唐肃宗不加罪,仍授以官职。王维奉佛素食,退朝之后,以诵佛为事。时佛教禅宗兴起,王维内心屏绝尘累,与禅宗相合。“其创立雪景山水画乃表示自己之身心如雪色之洁白。”王维作雪景山水画,以雪之洁白喻指自己内心之洁,这正是王维首创雪景山水画后,为历代画家喜画的主要原因,也正是雪景山水画的内涵及精神所在。

画雪景山水须分天时地域,江苏雪景纤细淡雅,如黄公望《九峰雪霁图》即是。黄河流域的雪景苍莽浑厚,如范宽《雪景寒林图》即是。王维的雪景山水画到底是什么样子?是纤细淡雅类还是苍莽浑厚类?后人无法一睹真容。苏轼在《东坡志林》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王维之后,历代画家创作了大量的雪景山水画,之所以选择范宽和黄公望两位大家的作品进行深入的对比和盘点,主要在于两位画家在中国美术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们创作的雪景画,更是精品中的精品,气势非凡,是最具代表性的雪景山水画名作。下面我将从两大方面完成对两位画家雪景画的分析,一是分别赏析两位大家的代表作,二是从表现方法、创作背景、流派风格和艺术形式等诸多方面对两位大家在雪景山水画上的成就进行系统的对比分析。

1 画家简介及作品赏析

范宽:生卒年月不详,据画史记载,他生于五代末,在宋仁宗天圣年间(1023~1031年)年还健在。本名中正,字中立(又作仲立),北宋山水画家,生活于北宋前期,名列北宋山水画三大名家之一。陕西华原(今耀县)人。因为他性情宽厚,不拘成礼,时人呼之为“宽”,遂以范宽自名。据《宣和画谱》记载,他“风仪峭古,进止疏野,性嗜酒,落魄不拘世故”。

《雪景寒林图》气势磅礴,境界深远,动人心魄,生动地描绘出秦地雪后山川、林塑如诗景象,为其代表作之一。笔墨浓重润泽,层次分明,皴擦、渲染并用。他以粗壮的线条勾勒山石、林树,结实、严紧,用细密的“雨点皴”表现山石的质感。皴擦烘染时,注意留出坡石、山顶的空白,以强调雪意。此外还应注意画出林木浓密、枝桠锐利的感觉。

本图以三拼绢大立幅图写北方冬日雪后山林气象。画上群山重重壁立,气势苍茫,深谷危径,枯木寒柯,隐现寺观,山麓水边密林数重,后有村居屋舍,一人张门而望。全画布置严整有序,笔墨质朴厚重。画家用“抢笔”笔法,密点攒簇,并参以短条子的笔道,来刻画北方山石的质感,使画面浑厚滋润,沉着典雅。

黄公望:(1269~1354年)字子久,号一峰、大痴道人、井西老人等。中国元代著名画家、书法家,被后世称为元四家之首。曾做过小吏,因受累入狱,出狱后隐居江湖,入道教全真派。工书法,善诗词、散曲,颇有成就,50岁后始画山水,师法赵孟\、董源、巨然、荆浩、关仝、李成等,晚年大变其法,自成一家。其画注重师法造化,常携带纸笔描绘虞山、三泖、九峰、富春江等地的自然胜景。以书法中的草籀笔法入画,有水墨、浅绛两种面貌,笔墨简远逸迈,风格苍劲高旷,气势雄秀。黄公望的绘画在元末明清及近代影响极大,画史将他与吴镇、倪瓒、王蒙合称元四家。著《山水诀》,阐述画理、画法及布局、意境等。有《富春山居图》《九峰雪霁图》《丹崖玉树图》《天池石壁图》《溪山雨意图》《剡溪访戴图》《富春大岭图》等传世。

《九峰雪霁图》高岭竞立,层岩蜂起,丘壑娆峥,冻树萧瑟,是隆冬腊月,气候严寒的山区景象。图中山峦纯用空勾,淡墨渍染。水和天空用浓墨渲染,烘托出白雪皑皑大雪初霁的山峰景色。山中小树用细笔勾描,树干如“竹根”,树枝如“花霸”。用笔洗练,构图新颖,平中寓险,风格雄奇。为黄氏晚年永墨山水画之杰作。

2 两幅作品的对比分析

3 作品内涵与画家的精神世界

笔者一直认为,画是人内心世界的反应,是人精神情感的寄托,之所以不同画家在画同一题材的内容也会给人不同的感受一定与他们的身世经历、性格等诸多方面有联系,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笔者发现了范宽和黄公望两位大师有着某些共同点,这或许是他们为什么都钟爱于雪景山水画最本质的原因。首先,笔者将从画家的成名之路、人生经历、信仰等多个角度对这两位画家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

3.1 成名之路

范宽:范宽山水画初成李成,后转荆浩,终觉“与其师人,不若师诸造化”,移居终南、太华,并游关中,得遍观奇胜。常终日危坐于岩隈林麓间,对景造意,写山之真貌而不取繁饰,落笔雄伟,人以之得山之骨法,卓然而自成一家。

黄公望:黄公望的山水画师法荆、关、董、巨与“二米”,②并得到赵孟\的指授,融各家之长为一体,创造出自己的艺术特色。然而使黄公望能成为山水画艺术一代大师的重要原因,还在于他长期生活在大自然中,“卧青山,望白云”,对山水入微的观察与深刻的理解。

由此可见,两位大师都是继承先辈的笔墨画法,并在真山真水中寻觅出自己独到的绘画风格。

3.2 人生经历

范宽:范宽生活的北宋初年,朝廷重视绘画,在宫廷设立了翰林画院,征召有名气的画家去画院供职。在统治者的鼓励之下,绘画艺术在竞争中迅速发展。范宽就在这种艺术竞争中激发了强烈的创作意识。他初师宋初画家李成,后学五代后梁画家荆浩笔法。在学固中,他逐步意识到“与其师人,不若师诸造化”,到大自然中去体验、观察,置身山涧好写密林,站在水边易写大石。于是他独居终南山,终日跋涉在重峰叠翠之中,纵目饱览群峰秀色,领略风雨雷电、云雾雪霜的变幻奇景,足涉溪流,欣赏鱼翔浅底,鹰击长空,鸟鸣密林的万端情趣,深得山水林泉之自然气息,使他的绘画艺术提高得很快。

黄公望:早年曾做过小吏,后进京,被牵涉入狱。出狱后,回到江南,改号大痴。身份也由吏员变为全真教士,先是在松江卖卜为生,后定居杭州西湖霄箕泉,以教授三教学说为业。

3.3 性格趋向与信仰

范宽:因性情宽厚,人呼为范宽。图画见闻志谓之“仪状峭古,进止疏野,性嗜好酒,尝往来雍间,天圣中犹在”。他信奉道教,一生不愿出仕为官,寄情于书画艺术,置身于山水林泉之间,勤奋笔耕,终于成为中国古代最著名画家之一。

黄公望:黄公望少年本有仕途之心,而后看破仕途并入道。入道之后,性格变得沉稳安静,他自己的云游也为他晚年的画风注入了明润秀拔的特色。

纵而观之,范宽和黄公望两人都是性情随和豁达之人,受到道教思想的熏陶,两人对待绘画都是近乎痴迷的心态。相比之下,黄公望更具仙人之气,超凡脱俗:范宽则更为厚重,所谓“画山画骨更画魂”,有着对自然无限的热爱与膜拜。如此反观两位大家的雪景山水画,自不难领悟出其中的奥妙。范宽之作,大气凌然,山峦浑厚,势状雄强,得山之骨,与山传神;公望之画,超凡脱俗,树木苍秀,意态忽忽,平中寓险,风格雄奇。

此刻,笔者只想静静地欣赏两位大家的画作。

观范宽之画,身临其境,月光照耀着山川如同白昼,青灰色的天空,像一块幕布,衬托着银色的群山,宇宙变成了一个黑与白的世界。一座座山头反射着月光,显得晶莹素洁,唯有丛林漆黑的树干和山间流水,黑沉沉的,仿佛佳人的云鬓黛眉一般,衬托出肌肤的洁白。雪不仅给群峰变了颜色,也改了它们的模样,那些峥嵘的乱石不见了,凌厉的崖角淹没了,山的轮廓线像绸缎的披帛从高空飘然而下,顺畅而简洁。平日里让人望而生畏的险峰,此刻变得含蓄平和,好像素装的仙女。这又是一个无声的世界,万籁俱寂。那些巨大的山峰,茂密的丛林,被冰雪凝固了身躯,呆呆地伫立着,仿佛在等待着什么。

品黄公望之作,则被起严寒冷酷又清新洁爽的气氛所吸引。经过一天纷飘的大雪,到黄昏时突然停住,自然中所有的生命也都在这一刹那间归于沉寂,似乎都被纯洁的大雪覆盖了。然而片刻之后,我们会立刻醒悟到,这诱人的清纯和空灵是会消失的,一切都将重新骚动起来。

笔者想,可能也就是因为这种复杂的矛盾和难言的痛楚,使两位画家倍觉这平静之珍贵,才会如此热爱雪景并画出如此美丽的雪景山水画。这是自然中难得的寂静,是人生旅程中一个难得的反思机会!我们是否也应向范、黄一道,把自己所有的感叹、凝想以及超逸之情都转化为对一山一石的描绘之中呢?

注释:①显显如恒岱:著名书画家米芾在其《画史》中说“范宽山水,显显如恒岱”。

②荆、关、董、巨与“二米”指的分别是荆浩、关仝、董源、巨然、米芾及长子米友仁。

参考文献:

[1] 欧阳云.宋代绘画艺术鉴赏[M].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2] 邓乔彬.宋代绘画研究[M].河南大学出版社.

相关期刊更多

黄山学院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安徽省教育厅

度假旅游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黄山日报社

党史纵览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共安徽省委党史研究院(安徽省地方志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