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学前教研工作计划

学前教研工作计划

学前教研工作计划

学前教研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新的学期开始了,本学期继续强调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为指导,结合校教务处整体安排,围绕“环境、生活、学习、观察四个有序”实施园本课程,重点放在如何落实、贯彻各项日常工作的深入开展上,使各项日常工作有条不紊。本学期的工作计划如下:   一、日常教务管理工作  1、充分发挥班主任教师能力,调动积极性,带动班级工作共同进步。加强日常工作,特别是细节工作的督导,教研组长经常下班,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2、制定教研工作计划和课程安排,由教研组长负责本组日常工作的督导和本组人员的管理工作。继续开设美工区、建构区、手工坊等区角创设,满足家长和幼儿的需求。

 二、教研内容

围绕四个有序深入开展本学期园本课程的研究

(1)环境有序:从环境入手,充分利用好教室的每个地方,注重空间的运用,丰富个区域活动材料的提供(包括孩子和教师自制的玩教具和区域活动材料),幼儿作品表征的手段、方法和展示,各班增设一个角色区,为幼儿多提供真实的活动材料,加强幼儿扮演活动的开展与指导。 (2)学习有序:半日活动开展以“计划——工作——整理——回忆”途径实施,教师根据班级情况,调整计划内容,体现层次性。加强学科相互渗透。 (3)生活有序:教师组织各生活环节的过度自然、合理,减少孩子不必要的等待时间。提高幼儿自我服务(喝水、穿脱衣服、洗手等自我生活照料)及自我保护的能力,减少以外伤害。 (4)观察有序:培养大班孩子的观察能力,做到能及时整理和分析观察记录。

三、教研活动安排

活动时间

活动内容

地点

活动承担者

 

1、召开教研组会议,传达教研计划,明确学期任务;

2、做好新生入园情绪稳定工作;

3、开学常规工作检查,加强管理考核;

4、开展以“有效开展环境创设”为主题的教研活动。

5、参加区教育局学前办教研活动并做好活动总结。

 

学前大班

教室

教研组长及组员

1、学习相关理论,如《指南》、《规程》,对学前理论知识有所掌握。

2、常规工作的督导及总结工作。

3、开展以“幼儿园一日常规规范流程”为主题的研讨活动。

4、参加区教育局学前办教研活动并做好活动总结。

 

学前大班

教室

教研组长及组员

1、组内教研工作期中小结。

2、正常开展互听互评课活动。

3、开展观看优质课(音乐游戏)教研活动。

4、继续参加区教育局学前办教研活动并做好活动总结。

 

学前大班

教室

教研组长及组员

1、组内教师举行“环创成果评比”活动。

2、完善幼儿成长档案。

3、完成各类总结。

4、做好各项资料的整理归档工作。

 

学前大班

教室

 

教研组长及组员

学前教研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开学前,在学校贺校长、主管教学副校长任校长的指导下,教导处人员详细制定了本学期的教学教研计划,务求计划的指导性、实效性、创新性。比如:学困生检测工作、第一届教师基本功大赛——普通话比赛工作、兴趣小组工作汇报演出、按周分年级进行年级的观课、议课系列活动、学习新课标及新课程标准考试等。然后,召开教研组长会,把教学教研计划解读给组长,由组长依学校教学教研计划分组、分级、分科制定教研组工作计划、学科计划、兴趣小组计划、培优补差计划等具体的支计划。教导处的教学教研计划由学校领导研究把关,教研组计划、学科计划等支计划由教导处认真把关(其中两个教研组的计划存在一定的问题,教导处提出改进意见后返工重新制定)。同时,每月由校长、主管副校长对教导处工作计划落实情况给予评价,教导处对教研组工作在每月例会上进行评价、指导、督促。(同时各项工作在评比考核的基础上与期末教师量化考核挂钩,考核结果与奖金福利挂钩。)这样,做到了由详细的计划到具体的落实,切实保证了各项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狠抓常规,抓教学工作从基础做起

抓常规是教导处工作的第一要务。首先,在贺校长的带领下,学校校委会人员在当天值班的上、下午各进行一次教学区的查看,对各种情况进行监控,看到问题及时指出,发现亮点及时表扬,进而督促教师按常规干好自己的工作。其次,教导处人员及时按计划进行推门听课,进一步规范教师的常规意识(按学校常规听课评价表进行打分评定),把教师常态下的教学监控起来。第三,做好各种检查。把好教案作业关,第一个月,按教学计划安排,已经督促组长自查教案作业(学校要求组长一期内自查教案作业2次,同时,教导处每期定期检查2次),并把单元测试交教导处查阅、评价;对学生的课外作业及时了解座谈,及时了解学生作业量及教师布置作业的质量。

三、重视教研,通过教研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

学校的教研首先得到了领导的重视,按分工分包教研组,各个行管走到教研第一线,引起老师们的重视。同时,教导处人员按学科分工分包教研组,引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比如,开学以来,随着教研组组级听课活动的开展,教导处把议课工作作为教研的中心工作来抓。由组长主持,行管参与,教导处人员引导大家进行观课后的集体议课活动,通过近2周的教研,老师们对议课活动由“不习惯”逐步转变为“放开说”,让我们看到了教研的希望,感受到了教研的价值。同时教导处完成了教研室教育科研立项工作、县级优质课推荐工作。

四、稳中求进,各项工作在逐步展开

从上周开始,学校利用每周一下午放学后时间进行“宝丰县第一实验小学第一届教师基本功大赛——普通话比赛”活动,学校71名教师报名参加,预计2个周一下午进行完,最后,评出学校“普通话标兵”十名,给教师提供展示的平台,促进教师的专业素养的提高。另外,学困生检测方案、学习新课标方案、4月底进行的校级观摩课方案等在本月27号的组长例会上已经通过,将逐步开展落实。

学前教研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校企合作;工程教育;人才培养;互动模式

作者简介:刘全忠(1978-),男,河南浚县人,哈尔滨工业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王洪杰(1962-),男,黑龙江哈尔滨人,哈尔滨工业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基金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课题编号:HGJXH B211029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8-0010-02

20世纪末,由美国康奈尔、斯坦福、加州伯克利等8所大学联合发起的高等工程教育改革运动,引领了世界工程教育领域“回归工程”的潮流,由此,高等工程教育的“工程化”改革方向成为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共同选择。[1]

2013年我国普通本科及以上的在校生中工科学生数达到了485万,如此大规模的工科在校生无疑是实现工程强国战略目标的宝贵人力资源,并为欧美国家所羡慕和瞩目。另一方面,我国高校工程教育整体质量以及工程师的培养质量不高已成为社会的共识,根据世界经济论坛2012~2013全球竞争力报告,我国“教育系统的质量(Quality of the educational system)”和“研究和培训服务的可用性(Availability of research and training services)”分别排名57位和55位,“科学与工程技术人员的可用性(availability of scientists and engineers)”也仅排名46位。

目前国内工科院校一般在通识教育和基础课教育的基础上开设专业课程,并通过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培养学生的工程实际能力,形式单一且效果有限。另外,教师科研任务普遍繁重,影响到了课程教学的实际效果,企业更注重生产效益进而不愿接待学生实习。近年来随着研究型大学的建设,工科院校广泛开展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但存在忽视学生工程能力培养的趋势,一些培养学生工程能力的基本实践教学环节实际上是被弱化了。毕业设计引入大量研究型课题,一定程度上也忽视了对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学生毕业后工程能力和企业的需求存在较大的差距。

总体来看,工科院校具有理论知识学习的优势,企业具有实践能力培养的条件,而培养学生工程实际能力的最好途径还是通过院校与企业进行广泛合作。因此,需要立足于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建立,探讨校企合作机制下的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通过校企合作方式深入开展工程教育改革的方法,在人才需求分析、培养计划制定、实践教学环节的完善、青年教师工程能力培养等方面,开展相应的教学研究工作,探索积极稳妥地推进工程教育改革的新思路。

一、校企合作背景

在经济和科技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各国都在研究需要什么样的工程人才。20世纪90年代,美国提出了工程教育“回归工程”;进入新世纪,又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领袖素质的高水平工程技术人才。[2]欧洲一体化以后,欧洲高校进一步加强了与工业界的紧密结合,通过加强校际协作、学生交流等促进工程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日本、韩国、印度等国把实行产学合作、培养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作为工程教育改革的重点。[3]虽然各国都有各自的特色和特殊情况,但在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上却有着共识:加强工程师的综合素质培养;实施领导力培训计划,培养工科学生引领本国和世界工程科技发展的能力;培养工程师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美国的工程教育开展比较成熟,早在1949年MIT就发表了著名的Lewis报告,提出“实事求是的专业人员”概念,强调工程教育的实践和综合[4];1955年ASEE发表Grinter报告,提出了“工程科学”的概念,建立了完整的工程教育课程结构模式;1967年的《工程教育目标报告》提出了五年一贯制和工程硕士计划,改变了美国高校以研究为取向的传统路线;1989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NRC)发表《美国工程教育实践模式》,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工程教育实践模式。2005年美国工程院(NAE)发表《2020工程师培养报告》,研究了2020年工程教育的战略、工程教育实施项目与机制,以及对2020年工程教育的具体建议。欧盟也在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先后推出了一系列的研究计划,对工程教育的类型、模式和核心课程等问题进行了阐述。[5]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受前苏联影响,习惯于从系统性和科学性出发组织课程及内容,而较少从需求出发进行考虑,体现了一种典型的学科课程观。这种传统的思维模式在人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几十年没有得到根本转变。我国近30年的课程体系改革,基本的思路还是在原有课程体系下的改善,而没有从根本上变革。表现在:大部分工程教育依然维持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的三段论模式;没有打破学科的壁垒,课程的思维仍在学科内单向进行;工程实践课与理论课的矛盾仍未解决。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启动之前,包括天津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在内的高校已有计划、有目的地系统总结美欧日澳等发达国家和国内院校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先进经验,拟制了“工程创新人才基本要求大纲”,从工程创新人才的品行、能力、知识多个维度将工程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进一步细化,并通过品德养成计划、心理健康计划、工程实践能力培养计划、创新能力培养计划等教育实践当中的具体改革来完成培养目标的实现。

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较早推进了工程教育改革实验区建设,加强实验室建设,改进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的方法,培养教师具有较高的工程素质,进而推进工程教育改革。近年来,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内推进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该计划是教育部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包括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同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天津大学在内的61所高校,成为首批实施“卓越计划”的高校。

“卓越计划”具有三个特点: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遵循“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分类实施、形式多样”原则,从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创新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机制、建设高水平工程教育师资队伍、扩大工程教育的对外开放、制订“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标准等五方面推进该计划的实施。

哈尔滨工业大学作为第一批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985高校,结合自身在工科专业和工程教育领域的传统优势,提出了“弘扬传统、与时俱进,科研支撑、校企联合,强化实践,突出特色,面向世界、培育英才”的基本思路,按照“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通用标准优化和调整了本科、研究生各阶段的人才培养方案,提倡学校各专业通过校企合作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既能发挥学校和企业各自优势,又能共同培养社会与市场需要的人才,是高校与企业双赢的模式之一。企业参与工程教育,可以更好地宣传企业文化,满足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学校为企业参与工程教育提供有利条件,也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工程实际经验。以哈尔滨工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为例,该专业目前共有在校生858人,为国防科工委“十一五”国防重点专业,所属动力机械及工程热物理学科为国家一级学科重点学科,教学和科研实力雄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实施以来,该专业与哈电集团下属的哈尔滨电机厂、锅炉厂和汽轮机厂等企业签署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合作协议”。此外,学科牵头与哈尔滨电机厂共建了面向全国高校的部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校企合作层次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以来,通过和企业的密切联系和深度合作,形成了若干校企合作的互动模式。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1.企业参与培养计划的制定

由校企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标准,根据培养标准,校企联合制定培养大纲,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包括企业学习阶段培养方案的制订。学校在进行本科生培养计划方案修订过程中,通过与企业充分沟通,在第二学年新开设了“项目学习方法与实践”课程,在第三学年新开设了“企业专家讲座”课程,并结合工程化培养的需求详细制定了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另外,在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的情况下,结合专业课程及就业需求,深入分析和制定了学生实习计划,使学生深入了解企业的组织机构和生产组织管理情况、主要产品的开发方法和生产流程、产品的工作原理及典型部件的装配工艺过程、先进制造技术和现代化生产方式、技术文档资料的编写和管理规范等。

2.共同开发和共享人才资源

企业具有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学校具有基础理论扎实的研究人员,双方可互为提供科研、讲学条件,形成优势互补,共同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学校每年派遣一定数量青年教师到企业接受工程化培养,也为企业科技人员提供攻读博士、硕士学位研究生、在职培训、学术讲座等形式的继续教育。另外,依托哈尔滨锅炉厂、电机厂、汽轮机厂等国有企业的资源,以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与国内大中型企业的长期科研和教学合作为基础,从企业中聘请富有教学经验的高级工程师壮大教师队伍。国有企业的工程师具有丰富工程经历和掌握较先进的工程技术,是补充“卓越工程师”教师队伍的师资源泉,目前已有10余名高级工程师在从事本科生毕业设计指导、研究生合作培养等教学工作。

3.加强本科毕业设计的工程化背景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每年约有40名本科生参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毕业课题全部来自企业生产、开发和测试的实际工作,参与卓越计划的学生全部实施双导师制,由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制定毕业设计任务书,企业导师全程参与学生的毕业设计指导。答辩委员会由校企双方相关人员组成,答辩小组根据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情况和答辩情况给学生评定成绩,并向院学位委员会提出是否授予学士学位的建议。目前已有约70名参与校企合作培养的学生顺利毕业并获得学位,其中5名学生论文获得校优秀毕业论文。

4.建立应用型研究生企业实习基地

校企联合培养基地聘请企业专家作为应用型研究生的合作导师,实行双师制,即由校内硕士生导师和企业合作导师共同指导应用型硕士研究生,研究生入学后由所在学院学科点和企业实习基地商讨安排校内导师和企业合作导师,学校导师负责制定培养计划,并与企业导师充分协商,为研究生选定学位论文题目。研究生按培养计划要求在第一学年内完成课程学习、文献检索并做好开题报告,第二学年进入企业开展课题研究,按要求完成论文后回校参加答辩。2011年以来,哈尔滨工业大学与哈尔滨大电机研究所联合建立了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教育实践基地,遴选出6位具有丰富工程背景的技术专家担任应用型硕士指导教师,已合作指导博士研究生1人,硕士研究生8人。先后已有30余人进入哈尔滨大电机研究所进行实习并参与工程项目的现场调试,有15人在哈尔滨大电机研究所完成硕士学位论文工作,1人硕士毕业论文被评为黑龙江省优秀硕士论文。在硕士研究生工程化培养期间,通过企业的国内外技术交流平台选送5人参加国际会议,研究生发表EI、SCI检索学术论文20余篇,参加校企合作培养的研究生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有了大幅提高。

5.加强学校与企业的科研合作

学校和企业研究机构合作,先后共同申报并获得了包括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科技部重大专项在内的多项科研合作。在科研项目的支撑下,参与项目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和优秀的本科生有了更多与企业接触、和生产实际接触的机会,且以上科研成果都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技术,并进行推广应用。学校与企业的科研合作一定程度上为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可持续的条件。

6.加强学校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校企联合培养为学生的工程化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但是受众面毕竟有限。为了进一步扩展校企合作培养的适用范围,有必要在校内创新实验平台建设中引入校企合作机制。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根据校企合作培养的需求,通过与企业共同制定建设方案,在校内建设了烟气污染控制技术、管路系统动态特性等10余个创新实验平台。这些创新实验平台的建设有机地结合了基础理论与实验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工程实践的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并为学生参加各类科技创新实践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实验条件。另外,通过企业的合作与资助,以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承办了包括全国节能减排大赛在内的各类科技创新实践竞赛,为全国能源与动力类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交流平台。

校企合作下的工程教育模式根据学校的培养标准、企业的研发结构,以及校企合作的范围和深度不同而有所不同,但是无论实行何种合作模式,关键在于使校企双方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并且切实深入到教学和科研领域,形成具体的方案和制度,使校企双方在合作中过程中受益,并且有继续深入合作的驱动力。

三、结束语

探索校企合作下的工程教育实践模式,可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双向互补,融合高等工程教育理念和企业发展理念,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情况总体良好,企业对高级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旺盛,学校也有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制度改革的目标,这些都给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在工程教育改革中不断实践,并在实践过程中总结经验,对工程教育制度进行完善和提升,才能不断缩小与发达国家高等工程教育的差距,满足国家和社会对高等工程教育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刘吉臻.工程教育课程改革的思维转向:工程化的视角[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4):42-45.

[2]甘俊英,赵婷婷.工程实践项目:回归工程之本义[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6):84-88.

[3]倪师军,曹俊兴,等.新时期地学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1,(2):12-14.

[4]何振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育理念的演进及启示[C].纪念

《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8)——外国高等教育史研究,2009:

学前教研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摘要]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真正卓越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研究 中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高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背景下的思政教育研究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背景下的高校分党校工作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与工程素质的培养 青海大学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对策性研究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研究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生选拔模式研究与探索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企业阶段的培养实践 浅谈“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创新能力培养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呼唤高校教育教学新理念 教育部启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依托行业背景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践 机制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中《工程训练》课程改革探索 地方大学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考 地方高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大学英语教改探析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下PLC应用技术教学 导师制模式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策略 高校工业设计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综合研究 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电路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1-04-24.

⑨周必.开展工程伦理教育 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05(1):64.

⑩段海霞,聂红.“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背景下的工程伦理教育研究[J].科学时代,2011(11):188.

学前教研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科研能力 本科生 地质工程 研究型大学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18-0007-03

一、引言

地质工程学是地质学与工程学相互渗透、交叉的边缘学科。地质工程学是研究如何获取地质环境条件,并分析研究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制约的形式,进而研究认识、评价、改造和保护地质环境的一门科学。地质工程专业充分体现了多学科交叉的特点,其学科基础涉及地质学、力学、工程力学、土质学、土力学等。

目前,我国地质工程专业人才的服务对象包括工业与民用建筑、铁道、交通、水电、防灾减灾等众多行业领域。为了兼顾不同服务领域的特殊需要,地质工程专业课程的设置不断宽泛,囊括的专业内容日益增多。有些学校为了确保本科生就业,教学计划修改频繁,人才培养模式趋于“急功近利”。地质工程专业研究地质体在工程应用过程中遇到的物理力学问题,这些问题具有空间尺度大、非线性、材料非均匀性等特点。无论是工程实践还是科学研究,要解决这些问题,都需要基础理论扎实、动手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本科生是科学研究的生力军。[1] [2]各类型的科研人才都要经历这一重要阶段。然而目前国内针对本科生的教学计划却过多放在基础理论知识的培养和储备方面,对本科生实际动手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明显不足,导致现在很多本科生科研能力很差,甚至不了解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3]鉴于此,本文以兰州大学地质工程专业为例,探讨当前研究型大学地质工程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途径。

二、科研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

(一)调整教学培养计划

兰州大学地质工程专业创建于1976年,前身为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专业(隶属于地质系),于1977年开始招收本科生。1998年根据教育部专业调整政策将原来的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专业调整为地质工程和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两个专业。2002年地质工程专业独立组建地质工程与岩土工程系。2005年6月,地质工程与岩土工程系与力学系共同组建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同时更名为地质工程系,下设地质工程专业。

兰州大学地质工程专业起初是以培养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作为专业培养定位的,教学计划中涉及的课程涵盖范围较为广泛。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并且实施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4]2005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再次强调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主要任务和要求是着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5]

随着国家对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兰州大学地质工程专业教学计划也随之进行了调整。教学计划由原来的偏重于培养工程实践应用型人才不断向培养复合型人才转变,力求使得通过本科阶段良好的基础理论学习、工程实践训练和科研能力培训,使毕业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在新的教学计划中,增加了实践教学的比重,并增设了科研创新环节,鼓励本科生参与科研训练、专业大赛、学术论文与发明专利的撰写等活动,并与本科生学分制相挂钩。在课程体系中增加了一些科学精神与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用以扩大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对从事科研创新工作的兴趣。与之相配套,通过课程考试方法的改革,即在课程结束后通过组织学生撰写小论文和做学术报告等形式的训练来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6]同时设立地质工程专题讲座,定期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专家为本科生举行专题讲座,介绍本专业相关研究领域的现状及最新研究动态和进展。这对学生科研探索兴趣和能力的培养起到了推动作用。为了使地质工程专业本科生更好地从事工程科学研究,在课程结构与学时学分分配中,我们适度增大了工程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工程化学和工程力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岩土弹塑性力学)等基础理论课程的权重;在硬件配套设施方面,建设完成了包括工程力学、建筑材料、岩土力学等实验室的教学实验中心,并定期召集本科生参观本学院的西部灾害与环境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邀请重点实验室相关教师与研究生现场讲述实验操作及研究内容。通过上述一系列措施和手段,从教学计划和培养模式上促进本科生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育部的《关于新时期加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7]中指出,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重要历史使命,而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该意见同时提出了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即以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为中心,以实施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工程、培养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重点,建设一支结构优化、素质良好、富有活力的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教育部在随后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再次提到了教师在高等教育,尤其是本科生教学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指出高等学校广大教师应积极探索教学规律,研究和改革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不断提高业务水平。[8]

自2006年以来,兰州大学地质工程学科点充分利用学校“萃英人才建设计划”所提供的各项政策,加强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以特聘教授和博士学位获得者为主,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有计划地选派青年教师到国内外开展博士后研究或合作研究,选拔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选送青年骨干教师到国内外高水平大学或重点实验室进修、访问。同时,聘请国内外知名学者前来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和共同指导研究生工作。通过培养现有梯队和人才引进,优化人员知识结构,培育创新团队。

学科点现有教授5人,副教授或具有相当职称者6人,讲师10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18人,另有3人在读博士。教师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9人,特聘教授1人,甘肃省“555人才”1人,甘肃省学科带头人1人。同时,结合本学科特色,学校聘请了国内知名专家作为兼职博导,如谢礼立院士、汤中立院士、韩文峰教授、朱元林研究员、张鲁新教授、王兰民研究员、李最雄研究员等。另外,学校还聘请了多位兼职教授和兼职硕士生导师。

学校在引进人才和培养青年教师队伍时严格把关,定期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考核,在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不断探索实践,在培养一批优秀年轻教师的同时,也使得兰州大学地质工程学科得到长足发展。2009年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获批;2009年“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入选第四批甘肃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在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以本学科为主要依托的科学研究平台基地也获得长足进展:2007年,协同甘肃省地震局和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申报的“兰州地球物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获国家科技部批准建设;2007年,协同敦煌研究院联合申报的“甘肃省古代壁画和土遗址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甘肃省科技厅批准建设;2008年以力学和地质工程学科为主要依托的“西部灾害与环境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顺利通过验收正式挂牌;2009年,协同敦煌研究院联合申报的“国家古代壁画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国家科技部批准建设。

在课堂教学方面,学科点始终坚持全体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主讲专业基础课的原则,并要求年轻教师在主讲本科生课程的同时参与相关教授或副教授的科研项目研究工作,不定期组织经验丰富的教师对年轻教师进行课堂听课和指导交流,从而有效保证教学质量。

(三)充分利用大学生科技创新平台

兰州大学地质工程专业学科点积极鼓励本科生参加兰州大学学生创新创业行动计划。该计划以强化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出发点,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技创新活动等,创造和形成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良好机制与氛围,大力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自学校实施该计划以来,在学科点的积极鼓励和推动下,我们从众多本科生中筛选并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并初步具备科研创新能力和协作精神的人才。这些成绩优秀的本科生,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经过项目课题的选题立项、评审答辩、项目实施、撰写论文、项目结题与验收等一系列流程,他们的科研能力得到了锻炼,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得到了提升。同时在本科生创新创业行动计划实施过程中,我们对指导教师也提出严格的要求,这对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也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该行动计划在实施初期,学生报名积极性不高。学科点负责人通过专门讲座介绍、引导,并制定一系列鼓励措施,提高了学生参与创新创业行动计划的热情与积极性,保证了学科点择优筛选优秀科研人才的储备队伍。

2012年教育部了关于做好“本科教学工程”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并于2012年和2013年分别实施了第一批和第二批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由于学科点本科生有前期参加科研课题的经验,因此学生们积极申报,踊跃参与。本学科点在两个批次的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中共计获批10项,共有29位学生参与其中。参加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与国内其他兄弟院校的优秀学生互相学习和交流,这对培养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除了部级和校级创新创业计划之外,为了让更多的本科生参与到科学研究基本训练中,了解和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思路、方法和手段,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兰州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配套实施了院级“大学生科研训练与创新计划”。该计划主体为本学院本科生,同时学院积极倡导教师和学生进行科研合作,充分调动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积极性。该计划还能使有一部分参与部级或校级项目申报但落选的项目组纳入到院内评审,鼓励更多学生参与到科研训练中来。除此之外,学科点还积极鼓励本科生申报参加其他部级计划项目,参与部级或省级各类大学生专业大赛,鼓励本科生在不影响正常课程学习的前提下积极撰写并发表学术论文、发明专利,并且规定取得不同名次和奖项、发表不同级别论文或专利后,给予学生相应的学分或奖励。

上述各类计划的实施,使众多本科生获得参与科研培训的机会,很大程度上增大了学院科研人才的储备量。近几年本学科点学生考研率明显升高,达到40%左右。2008年,有2名博士生到英国和美国联合攻读博士学位;2009年,有2名博士研究生到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和日本东京大学联合攻读博士学位;2010年有1名硕士研究生到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攻读博士学位;2012年有1名直博生到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联合攻读博士学位。学生积极参加国内大赛并获得优异成绩,先后获得各类奖项10余项。2008年和2009年,分别有2人和3人获得由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颁发的“敦煌奖学金”一、二等奖。

三、结论

创新型国家需要创新型人才,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培养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环节。不同高校在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均进行着不懈探索和尝试,制定出了一系列举措。国家也相继出台各类文件和政策,积极引导和鼓励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本文通过对兰州大学地质工程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一些途径进行了总结和归纳,得出以下几点经验,供教育领域相关学者进行交流和探讨,以期为国家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有益的参考。

1.根据学科知识结构体系和创新人才培养特点,不断优化和调整课程体系与教学计划,加强科学素质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从教学计划和培养模式上促进本科生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与教师专业理论水平和科研水平密切相关,通过培养现有梯队和人才引进,优化教师人员知识结构,培育创新团队,为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提供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3.充分利用现有的科研创新平台,积极鼓励本科生参与相关的创新创业计划及各类专业设计大赛,尽快引导优秀本科生参与到科研工作中,鼓励其在本科期间撰写并发表各类科技论文或发明专利。这一方面对培养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也保证了学科点择优筛选优秀科研人才的储备队伍。

[ 注 释 ]

[1] 王化冰,翟子楠.高等工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和实践[J].大学教育,2013(9):18-19.

[2] 于丽君.卓越航空工程师教育培养模式探索――以中国民航大学中欧航空工程师人才培养与管理为例[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13(6):164-167.

[3] 蔡华健.地方院校开展本科生科研创新训练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探索,2012(8):76-78.

[4]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Z].1999.

[5]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Z].2005.

[6] 周又和,郑晓静.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与高水平教师团队建设的互动模式探讨[J].高等理科教育,2007(2):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