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乡村振兴交流材料

乡村振兴交流材料

乡村振兴交流材料

乡村振兴交流材料范文第1篇

大家好!按照会议安排,现将我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贯彻落实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乡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系列重要论述,认真按照县委县政府统一决策部署,结合全县发展实际,坚持把产业振兴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精心谋划、强力推进,取得了一定成效。

目前,全乡X种植面积达X万余亩、猕猴桃X亩,户均产业达到X亩,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X万元,比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元高出近X万元。

二、主要做法。

(一)突出三个重点,筑牢产业发展基础。一是突出因地制宜谋产业。我们深知产业发展,必须在深入实地调查研究和论证基础上,因地制宜谋划适合本地发展的特色产业。为此,我们邀请川农专家组经过多次实地调研,科学规划了X产业发展蓝图,明确了未来产业发展思路、方向重点、目标任务、空间布局和保障措施,并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年接着一年干,保持定力、久久为功,才形成了今天X村等村以X为主,X村以猕猴桃、折耳根为主的产业布局。

二是突出示范带动强引领。

采取组织引书记、书记引能人、党员带头示范、能人带动发展的“双引双带”工作措施,带动村民发展产业。我们集中精力、把握优势,打造了部级专业示范合作社—X水果专业合作社,通过“X”利润分成模式,积极引导村民发展X产业,并提供技术指导、帮助产品销售,打消村民后顾之忧。该合作社先后被评为“X省质量·信誉·服务AAA合作社”、“X省绿色健康放心产品单位”,并被纳入全省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带动群众种植X面积达X万余亩。

三是突出多元保障优环境。

产业发展绝非一朝一夕,尤其是农业产业,需要长期、逐步、大量的投入才能见到效益。为此,我们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加强硬件保障,为产业发展打造优质环境。目前,X—X、X—X等X条通乡公路全面油化,各村生产便道、便民路、微水池全面覆盖,电网、基站基本配齐,特别是X产业中除草、松土、病虫害防治机械化装备水平达到X%以上,各项基础设施保障水平不断提升。

(二)打好三张王牌,提升产业发展质量。

一是打好质量牌。始终坚持把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关键环节,编制推广X苗木选育、水肥管理、理沟排湿等X个技术规范,《XX生产技术规程》成为全市第一项地方标准,农业标准化生产全面推行、覆盖率达100%。同时不断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检测、执法体系建设,为我县成功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作出了突出贡献。目前,全乡无公害基地认证面积X万余亩,X脆红李、青X已获得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认证。

二是打好科技牌。

始终坚持“以科技创新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理念,依托院社合作平台,千方百计培育新品种、研发新产品、推广新技术。2015年以来,先后与X大学、省农科院、省食科院等科研院校开展技术交流,成功培育了“X牌”脆红李,研发了干红李子酒、李子醋等系列产品,集成X“一冷二熏三包四恒五回”适用贮藏保鲜技术一套,解决了X储藏保鲜的技术难题。

三是打好名气牌。

大力实施品牌培育计划,着力提升品牌知名度、美誉度。成功注册“X”牌商标,X乡于2017年6月被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三)把好三大方向,延伸产业发展链条。

一是推动X加工。争取对口帮扶资金X万元,再自筹部分资金建立起X深加工企业,该公司可年产年发酵型李子酒X吨,且实行X利益分成模式。目前生产的李子酒已上市开售,其散酒市场价约X元/斤、瓶装将达X元左右/瓶。接下来,我们将在X市区、县城区开设专卖点,同步在京东等线上平台进行售卖。

二是推动产品营销。

建成水果冷链集配中心1个,实现错峰销售,拉长销售周期。组建经营团队,通过网络+微商、电商、众筹、认养(订单农业)等途径全方位销售X等农特产品。2019年,我们通过电商平台外销X600万斤、实现产值3600万元,带动群众增收3000元。

三是推动农旅融合。

依托X产业优势,围绕环X产业园,修建骑游步道、露营基地、观光亭台,打造户外运动、婚纱摄影等产业基地;赴X、X等地考察学习农旅融合工作,充分学习借鉴农旅深度融合成功经验,深度挖掘X文化,打造脆X,修建XX,提升XX文化内涵;整体规划提升改造X村古村落,打造特色餐饮、农耕文化体验经营类项目,让游客感受传统农耕文化带来的“乡愁记忆。定期举办李花节、采摘节、美食节、摄影展等活动,全力宣传X、推介X,吸引更多游客游览X。2019年全乡农家乐仅餐饮休闲一项的户均收入就达X万元。

三、经验启示。

一是把握好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的关系。我们根据辖区内实际的自然资源、地理位置、区位交通等因素,以跳出X看X的站位、跳出农业看农业的思维,按照全域统筹、科学发展、规划先行的理念和市场主导的原则,谋划好产业布局,切实做到发展思路清晰、视野开阔。

二是把握好基础配套与人文内涵的关系。

我们全力向上争取项目资金,着力加强硬件设施配套、增强服务功能。同时积极挖掘历史、赋予文化内涵,推进产业“接二连三”,推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等协调发展。

乡村振兴交流材料范文第2篇

乡村振兴主题党日内容材料范文1

为持续强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组织力、引领力、服务力的协同作用,让党建工作促进农村固定观察点业务工作,农村处党支部在机关党委的指导下,于20XX年1月14日下午,联合长春市农委社会事业促进党支部、莲花村党支部开展了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主题党日活动,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背景下,与莲花村的党员干部交流党建和乡村建设的经验,助力莲花村乡村振兴事业。

一、党建交流

由莲花村村书记孟祥龙同志介绍莲花村基本情况及党建工作情况。

二、座谈交流

参会的党员交流党建工作心得和当前莲花村发展的难点问题,农村处党支部衣洪岩同志和长春市农委社会事业促进党支部书记阮书太同志分别发言,对莲花村目前存在的养殖产业发展难题和土地流转难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三、走访参观

实地参观走访莲花村村容村貌,学习新农村建设的先进经验。

此次党日活动进一步巩固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我支部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将更多党日活动开展到基层去。

  乡村振兴主题党日内容材料范文2  

9月8日下午,无锡惠山区城市管理局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和“百部联百村”结对共建,与阳山镇火炬村联合组织开展“学党史践初心 助力乡村振兴”主题党日活动。

党员干部参观了火炬村老古潭红色遗迹,并听取了村干部关于老古潭红色斗争历史的讲解,党员干部边走边听,接受了一场生动感人的红色教育。

组织开展了党史学习教育板凳课堂,邀请阳山镇“桃源放歌”理论宣讲志愿服务队宣讲员,为党员干部上了一堂微党课。

通过宣讲,进一步加深了党员干部对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解和领悟,进一步强基固本、铸魂补“钙”。微党课结束后,党员干部围绕城市管理工作职能以“党建+”模式强化支部间的横向联合、结合区“四比四强四争先”实践活动就助力乡村振兴等主题进行了交流探讨。

组织开展了“百团进百万企业千万员工”——新《安全生产法》宣讲活动。活动开始前,惠山区城管局办公室主任、机关支部党支部书记曹大伟同志进行了简短有力的开班动员。

随后,惠山区安全生产协会蔡万龙工程师以“学法践行 依法管理”为题,从安全生产法的立法历程、安全生产法提出的新精神和新要求、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落实等几个方面,对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进行了解读。

通过宣讲,教育引导各企业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进一步增强法治意识,了解、明确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法定权利和义务,自觉做到学法、懂法、守法,在日常工作中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提升企业安全水平和事故防范能力,守住安全底线,筑牢安全防线。

阳山镇火炬村将以此次主题党日活动为契机,通过“三会一课”教育引导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城市管理工作实践中担当作为、奋勇争先。

乡村振兴主题党日内容材料范文3

在中秋佳节来临之际,为使困难群众过上一个欢乐祥和的节日,18 日上午,金平区政数局在鮀江街道蓬洲北社区开展 " 情满中秋节 · 帮扶暖人心 " 主题党日活动,真正做到访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助力乡村振兴。

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提升干部乡村振兴的信心,金平区政数局为社区党员群众开展 " 七一 " 专题党课,提炼聚焦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和讲话精神,从党的辉煌成就、艰辛历程、历史经验等方面,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如何把党史学习同总结经验、观照现实、推动工作相结合。随后,区政数局派驻社区第一书记以 " 坚持党建引领,助力乡村振兴 " 为题,为社区党员、干部讲了一堂党史学习教育专题党课。

乡村振兴交流材料范文第3篇

关键词:乡村振兴;西双版纳;傣族文化;文化传承

党中央历来特别关注“三农”问题,总书记在党的报告别提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的历史时期我国重大发展战略,是解决当下中国城乡发展不平衡社会矛盾的重要途径,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在新时期的重要建设,是推进城镇化建设的重大战略支撑点,符合当前城乡统筹发展双向流动的新态势,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对乡村发展短板的修补。乡村振兴战略归根结底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但中国幅员辽阔地域多样,各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差异明显,搞齐头并进的同步发展是不现实的,必须“根据不同村庄的发展现状、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等”分类推进[1]。

1西双版纳景洪市曼听村、曼斗村概况

1.1曼听村

景洪市曼听村为西双版纳传统的傣族村寨,由于临近景洪市,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曼听村的土地被国家征收用于旅游开发[2]。曼听村具有天然式的村寨公园“曼听公园”,曼听公园据说是古西双版纳傣王国的御花园,已有1300多年历史,景区融合了“傣王室文化、佛教文化、傣民俗文化”三大傣民族传统文化特色。西双版纳大型佛教仪式均在此举行此外,曼听公园的总佛寺也是西双版纳小乘佛教中心。“澜沧江•湄公河之夜”歌舞篝火晚会也是曼听公园的特别受欢迎的节目,这场晚会是云南首家集合了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和澜湄区域各国民族风情文化特色的晚会,同时也包括了西双版纳地区傣族、基诺族、哈尼族、布朗族、拉祜族、瑶族6个西双版纳世居少数民族的音乐舞蹈、服饰、饮食、民俗风情等传统民族文化表演。园内旅游音乐资源的价值除了体现在晚会上的音乐外,园区内自然景观也在很多地方巧妙地结合了民族音乐资源,使得人们一进曼听公园就能够深刻地体会到其浓郁的园内主题—“傣民俗文化、傣王室文化、佛教文化”[3]。曼听村寨的傣族居民主要收入来源为出租房子、到曼听公园打工、开傣味餐馆、到公司上班等[4]。

1.2曼丢村

曼丢村位于西双版纳州景洪市近郊的嘎洒镇,是西双版纳州传统的傣族文化旅游村寨,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是西双版纳傣族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这里有浓厚的傣族传统文化,包括传统建筑、饮食文化、宗教文化等。曼丢村的建立有两种民间传说,一是相传有3位美丽的傣族姑娘在这一带放马时迷路了,在找水喝时发现曼丢村有水井,周围土地肥沃,风景优美,3位姑娘再也舍不得离开,就长久居住下来,繁衍生息至今。另一个传说:“曼”傣语翻译过来的意识是村或寨的意思,“曼丢”在傣语中的意思是“拎着的寨子”,在古西双版纳傣王国时期这里村寨的傣族人民专门负责为傣王宫官员出行拎东西,因此称其为“曼丢”。一进入村寨,就会看到许多傣族传统的手工作坊,人们在忙着织傣锦、缝傣衣、编竹箩、制陶器、打造银子等,此外在曼丢村还开设了许多傣味餐馆供游客进餐[5]。

2两个傣族村寨的少数民族物质文化传承现状及存在问题

该研究主要侧重于两个村寨的物质文化方面即饮食、着装、房屋建筑。笔者针对以上几个方面进行了问卷和访谈[6]。在物质文化方面,具体访谈和问卷结果如下。

2.1民族服饰

当今傣族传统服装仍具有独特性,但色彩和样式呈多样化趋势发展,设计特点融合了泰国、老挝两国服装及汉族日常服饰。例如,以前傣族衣料多采用傣族传统手工自染、自织的布料,材料多为傣锦、棉麻,而现在基本从市场采购,材料也多为化纤、混纺、棉、麻、丝、毛等各种工业制成品。新一代的傣族人,从小进入汉化的统一学校、穿着统一的校服、说着统一的普通话,只有在傣族传统节日的时候才会偶尔穿上傣族的传统服饰,部分傣族村民因为本村是傣族传统文化旅游村寨,所以在工作中会穿上傣族的传统服饰。

2.2房屋建筑

从传统的竹制吊脚楼,演化出木制吊脚楼、砖木混合吊脚楼、混凝土吊脚楼乃至钢筋水泥的现代建筑。曼听村整个村庄城镇化,很难见到传统的竹制、木制吊脚楼,连钢筋水泥的吊脚楼都难得一觅,仅仅从建筑的外观上能看到傣族传统人字形屋帽的外形,而房屋使用格局也发生了变化,除了自己居住外多用来出租。曼丢村由于整村实施了传统文化旅游开发,因此,仅保留了部分的吊脚楼,用于游客们参观。其余部分除了保留传统傣式傣楼屋顶外,都建成钢筋混凝土现代化建筑,使用功能和房屋格局均发生了变化。

2.3传统饮食

为适应社会发展及周边环境的变化,傣族传统饮食也在发生着变化,多以其他民族饮食文化融合。在日常生活中,传统傣族饮食以糯米为主,但现在变成以饭米为主,但傣族节日中仍然食糯米。在原材料方面,因周边环境的变化,原材料来源从传统自然馈赠到购买于集市,但用料变化不大。饮食味道仍保留了传统傣族饮食味道,以“酸”“辣”“苦”为主,“剁生”仍是最受欢迎的菜。烹饪方式有所改变,在传统的傣族饮食烹饪方式“烧烤”“蒸”“舂”“剁”“拌”“煮”的基础上,增加了“炸”和“炒”两种方式,烹饪工具也随着科技的发展开始使用电饭锅、电器灶、高压锅,这也导致食物的味道产生变化,大不如前。

3乡村振兴背景下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模式探讨

进入21世纪,中央持续关注农村发展相对落后的问题,党的十七大和党的十连续提出了城乡统筹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思路,从顶层设计来推动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乡村环境。党的报告又首次提出乡村振兴的战略发展规划,要求从根本上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使得农业实现升级转型,农民致富奔小康,农村生态宜居。结合以上两村寨的发展状况,笔者认为加强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3.1做好傣族村寨的整体规划与特色开发

传统傣族村寨是傣族民族文化长期传承和生存发展的生态空间,整体规划是对每一个传统傣族村寨的发展有一个整体的顶层设计,既要防止村民随意改建,丢失了傣族建筑的传统特色,又不能无序发展,旅游业、餐饮业、种养殖业、手工业等多方向发展,各自为政,丧失了村寨的民族特色。同时,整体规划不是“千村一寨”,不能把所有的傣族村寨建成统一模式,要针对每一个村寨特有的民族文化亮点,打造属于“曼听”“曼丢”的专属发展模式。政府层面提供保护和建设的专项资金,引入市场机制,鼓励各型企业、各类人士和民间组织投资、开发傣族传统村寨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对傣族村寨所特有的傣族传统建筑、傣医傣药、手工艺、饮食、歌舞、宗教、民俗、文献等要注重进行收集、整理和研究,建立文字资料和影像资料。对濒临失传的傣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民间传统技艺、民族古典诗词歌赋等应加强重点保护和传承,相关政府部门要有配套的政策和资金扶持。

3.2保护与开发傣族村寨特色民族文化产业相结合

民族文化保护应与适度开发结合起来。保护不是一成不变,发展也不是完全改变,要在傣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基础上,赋予傣民族文化以经济属性,活跃文化市场,让傣族群众在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过程中享受到民族文化带来的经济效益。经济的发展又会为传统傣族文化的生存、发展提供经济支撑,因此,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结合傣族特有民族文化,使傣族群众在乡村振兴中重新感受到本民族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在保持传统傣族村寨本源性特质的情况下有针对性地开发,一村一产业、一寨一品牌,避免同时开发成“千村一寨”,避免因过度开发而造成的“汉傣一家”。反之,对傣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也并不是一成不变,日新月异的世界,古老的村寨早已不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世外桃源。竹楼没有了木楼还在,村寨进城了村民还在,舞还是孔雀舞、饭还是糯米饭,改变的是经济的发展,生活的改善,不变的是傣民族文化千年的魂。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古老的村寨早已不再是无人问津的破旧山村,而是充满古代艺术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现代化村寨,虽然主楼没有了,但木楼还在,村寨进城了,但村民还在,舞还是孔雀舞,饭还是糯米饭,改变的是经济发展,不变的是傣文化千年的魂。

3.3保护和发掘傣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项目,重视培养傣民族文化传承人,大力推进傣族文化产业的市场化转变

一方面,非遗项目是傣文化传承发展最具有标志性的代表,而傣族的非遗项目种类繁多,傣医傣药、傣族歌舞、傣族织锦、贝叶经、章哈等,大力培养非遗传承人,抓住当前乡村振兴战略的大好机遇,积极争取各级政府相关的优惠政策,充分利用政策红利,大力培养一批傣族非遗项目和傣族民间文化传承人,发掘出一系列傣族历史与文字专家、民间器乐演奏大师、工艺美术大师、民族服饰设计大师等,铸就一批傣族非遗项目和傣族民间文化传承人,做大做强非遗产业,把傣族传统文化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另一方面,傣族文化传承仅仅依靠个别大师、少数非遗传承人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让传统文化与市场接轨,各级政府部门应着力引导民族村落培养一批懂市场、会经营的产业带头人,打造一系列傣族特有的民族文化产业,做到村村有特色,寨寨有产业,家家有项目,开拓出傣族传统村寨的乡村振兴特色道路。

4结语

正所谓社会资本运用经济资本的投入,在通过文化资本,推动文化资本的发展,最终获得经济效益。曼听村与曼丢村在乡村振兴中,根据不同的村寨文化特色,探索出适合自己民族文化振兴之路。依托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结合傣族村寨特色文化的发展,探索出保护和传承傣族特色文化的现代乡村振兴模式。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既保护和传承了傣族文化,又给傣族村民带来经济效益,在依靠市场配置资源推动少数民族村寨乡村经济发展的同时。又做到了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2]王章基.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村寨模式”研究———以黔东南45个民族特色村寨为样本[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1(3):101-107.

[3]艾菊红.文化生态旅游的社区参与和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云南三个傣族文化生态旅游村的比较研究[J].民族研究,2017(4):49-58.

[4]苏祖荣.多彩多姿的森林文化[J].生态文化,2014(1):57-59.

[5]苏祖荣,苏孝同.森林文化与森林文化产业[J].福建林业,2014(1):21-22.

乡村振兴交流材料范文第4篇

一是深入调研。为更加全面具体掌握我县交通运输发展现状,由局分管领导带队,深入乡(镇)、村和运输企业进行调研,对公路、物流、运力等情况进行了详细调查核实,对群众呼声、企业业主期待进行了梳理。二是精心组织汇报材料,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组织精干人员,经过反复讨论,10余次易稿,完成了3000余字的《县交通基础设施基本情况、主要问题和政策建议》调研汇报材料,详细介绍了我县当前交通现状,剖析了当前存在问题,提出了今后工作目标任务和诉求,为上级摸清底数和出台政策提供了有力依据。

二、反复核实,完善数据台账

针对当前我县交通较为落后的现状,我局工作人员多次深入乡镇、村,对其数据进行摸排,在反复与乡镇、村及与相关部门核实后,梳理出四级以下等外公路492.7公里,不通公路村民小组846个,不通公路自然村1398个,四五类危桥35座,不通客车行政村15个,并具体落实到了每一条路线及每一个村组。

三、周密部署,广泛收集汇报素材

一是局主要领导深入全县各乡镇、村进行采点;二是邀请媒体记者、摄影名家,拍摄我县交通落后现状的电视宣传片和图片,力争从多角度呈现我县交通落后现状。

四、精心谋划,科学编制项目

《若干意见》出台以来,我局积极抢抓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机遇,着力做好一批重大项目前期准备工作,在项目遴选、项目调查、项目论证、项目编制、项目申报五个环节下大功夫,层层把关。经过半年来的艰苦努力,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一是主要领导亲自挂帅,总揽项目全局工作。由3名局分管领导具体负责项目工作,安排了6名公路、运输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具体做好项目编制的具体工作;二是广泛深入调查研究,确保项目切实可行。对每一个项目充分征求群众意见,深入实地,细致考察,详实掌握第一手资料。三是科学论证,确保项目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前瞻性。聘请公路规划、公路运输、物流等方面的专家进行咨询,还成立了项目评审组对项目反复研究,优中选优;目前,已完成县赣南苏区振兴发展交通重大项目的编制、申报工作,包括206国道一级公路改造、S323省道二级公路改造、县西城一级客运站、县物流园区建设等89个,分两个阶段实施,其中2012年—2015年开工建设50个、2016—2020年开工建设的39个。上述项目正在组织实施,进展顺利,已开工建设2个、列入“十二五”发展规划18个、完成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6个、完成项目规划32个、完成初步设计1个、完成施工图设计11个、正在规划设计2个、列入省级项目库16个、正在规划设计1个。

五、积极沟通,加强项目对接

一是落实责任,每个项目落实了责任领导和具体股、站、所,实行每周一调度,通报项目进展情况。二是加强与省、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沟通协调,实行每周电话沟通一次、每半月上门汇报一次对接机制,确保项目与省、市交通部门充分对接。

乡村振兴交流材料范文第5篇

【关键词】乡村儿童;美育;创新课程

一、新时代振兴乡村儿童美育的战略意义

党的报告指出,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初心、灵魂和方向,以乡村文化振兴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是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铸魂工程。然而,由于多重因素的影响,乡村文化面临着资源流失、“空心化”的价值困境,乡村文化的“失落”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学生对文化的渴望与需求。在此现实境遇之中,大力发展乡村儿童美育,促进乡村美育复兴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第一,促进乡村儿童本真发展。囿于传统价值理念的思维桎梏,我国中小学教育进程之中普遍将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指标,而对美术、音乐这种所谓的副科则置之不理,这种情况在乡村学校尤甚。此种价值理念的异化衍生,严重阻碍学生素质的全面、本真发展。“爱的启蒙”儿童美育创新课程,在反思传统“分数至上”价值理念的基础之上,在乡村学校大力推进美育课程的创新实施,其在促进学生美育素养提升的同时,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第二,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城市教育和乡村教育目前存在着巨大的鸿沟。具体来看,城市的学校美育无论是在师资力量还是在教学资源等方面,均是乡村美育无法比拟的。由阳光未来艺术教育基金会开发的“爱的启蒙”儿童美育创新课程,以“爱”之名,以美术教育为载体,运用先进的课程理念建构课程体系,通过培养新乡村美术教师,提高乡村学生的美术素养。它的实施与推广,对于振兴乡村儿童美育,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新时代振兴乡村儿童美育的实践困境

(一)应试主义理念盛行致使乡村美育缺失立足点

在传统功利主义、应试主义价值理念的影响与制约之下,学校举全校之力发展与“应试”相关的教学科目,是以将多数教学资源仍集中到语文、数学、英语等所谓的“主科”,而忽视美育、体育、劳动教育等课程的发展。此即造成美术课程被所谓的“主科”大量侵占甚至取消的情况时有发生,而学校也是对此种现象司空见惯、置之不理。此种重应试轻素养、重形式轻内容价值理念的异化衍生,造成乡村美育缺乏基本的立足之地,学生的全面发展更是无从谈起。

(二)职业地位致使乡村美育教师队伍缺乏着力点

美术教师的稀缺是乡村学校长期面临的结构性问题。2016年中国艺术教育促进会、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社会数据中心颁布的《全国义务教育阶段美育师资状况分析报告》指出: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共有美育教师占全部专任教师总数比例达6.5%,但美育课程的课时量应占全部总课时的9%至11%。若要满足最低标准开课目标的需求,全国尚缺美育教师45566名,美育师资的绝对缺额主要分布在乡村学校,占了83.4%。之所以缺口如此巨大,究其原因,是因为乡村美育教师的职业地位相对较低,从而造成乡村美育教师的职业发展受限。

(三)办学条件致使乡村美育教学资源缺乏突破点

教育资源匮乏且不平衡是乡村教育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大难题。与此同时,应试主义在中国基础教育领域的盛行,致使多数学校将并不充裕的教学资源投入到所谓的主科课程之中。在此境遇之中,乡村学校很难再将教育资源投入到美术教育之中。此即造成乡村学校很难设置专门的美术教室。同时,教学教具和绘画材料时常面临短缺的困境。此种境况的长期存在,严重阻碍乡村美育的长足发展。

三、新时代振兴乡村儿童美育的实践探索

“爱的启蒙”儿童美育创新课程,是阳光未来艺术教育基金会组织专家研发而成的创意公益活动课程方案。“爱的启蒙”儿童美育创新课程以“爱的启蒙”儿童美术教学实践活动为核心内容,面向义务教育阶段6-15岁儿童,优先关注教育资源匮乏群体,尤其是乡村儿童、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的美术模块课程。该课程由“我爱生命”“我爱家园”“我爱生活”“我爱梦想”四大主题共十六个单元构成,并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水平分为初、中、高三个课程阶段,对应和涵盖整个小学阶段(见图1)。该课程方案力求通过美术学科教学手段,以主题式教学为特色,以美育工作为核心,以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侧重儿童的情感教育、审美教育、心灵教育。培养具有积极情感、创新能力、审美品位和人文素养的新时代接班人。为充分落实国家政策,促进乡村儿童美育发展,阳光未来艺术教育基金会积极探索落实国家美育战略的实施方案,策划与运营“爱的启蒙”儿童美育实践公益项目。具体来看,基金会积极为项目合作学校无偿提供创新活动方案,提升乡村美育课程的丰富性、多样性与创新性。并在此过程中,通过多种途径为学生提供了解艺术、接触艺术与学习艺术的机会。通过美术教育的载体,促进乡村儿童美育的发展。例如,自2018年起,基金会与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区教育和体育局合作,在区内5所乡村小学引进“爱的启蒙”儿童美育创新活动,进行试点教学。同时,基金会还为这5所小学建设艺术教室、培训美术教师。通过双管齐下,提升乡村学校艺术教育的软、硬件条件。另外,基金会还配合乡村美育以丰富的课外实践活动,如基金会为试点学校举办“艺术之旅”“艺术家进校园”等主题艺术活动,引领学生接触最经典的绘画、舞蹈、音乐、电影等多种艺术形式,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截止目前,阳光未来艺术教育基金会在河北省保定市、四川省成都市等地进行的乡村美育公益活动,累计受益学生人数已经达1,600人次,并受到了广泛好评。

四、结语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阳光未来艺术教育基金会积极探索乡村儿童美育教育的新模式,新时代的价值理念开发出“爱的启蒙”儿童美育创新课程方案,并在乡村学校进行了积极的推广与运用,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益,为振兴乡村文化、促进乡村儿童成长、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实践进路。

参考文献